首页 优秀范文 返乡创业就业工作经验

返乡创业就业工作经验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29 15:47: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返乡创业就业工作经验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返乡创业就业工作经验

第1篇

一、农民工返乡后的基本流向与职业取向

根椐笔者了解,目前返乡民工主要有四种打算:一是部分年青民工暂时回家,待经济回暖后再次外出务工;二是部分年龄较大的民工,准备安心在家务农,不打算再次外出;三是在外务工时积累了一定资金和技术的人员,准备回乡创业。四是部分青壮农民工返乡后在小城镇滞留待业。有的择机再就业,有的沦为无业游民,甚至进行违法犯罪。五是有的长期在外从事违法犯罪的人员也有一部分陆续返乡,在家乡继续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二、返乡民工的构成及心里分析

据调查和分析,我县返乡民工在外工作年限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一二十年不等,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域和不同阶层。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蓝领”与“白领”并存。二是技工与普工并存。三是“中管”(中级管理人员)与“班管”(班组长)并存。四是“中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并存。五是“老板”与“雇工”并存。六是高学历与低学历并存。七是城市户和农业户并存。八是“沿江”与“沿海”并存。九是务工时间长短并存。从上述九大特点,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县返乡农民工群体庞大,是一个具有一定素质、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城市产业工人群体。从心理角度分析,较长的工作阅历,已经使这部分人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接受并适应了现代生活理念。他们对城市、对早已习惯的“上班”模式,已经产生了较强的心里依赖。现在,要让他们重新回乡,或务农,或创业,或待业,除缺乏必需的心理准备外,也有相当强的抵触情绪。回乡农民工中,除年龄大于50岁、身体状况欠佳的人准备回乡养老或养病外,大多数人还是寄希望于经济形势回暖准备择机再行就业。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想在本地谋业。毫无疑问,这种把就业寄托在当地的心里期望,一方面可以为当地企业挑选必需的各种用工缓解招工难题,同时也使得本地民工就业压力骤然上升和就业矛盾凸显,也使得社会治安问题日益复杂和严峻。

三、返乡民工潮的利弊分析

返乡民工潮给当地劳动就业和社会治安方面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城市返乡失业人员增加过快过大,登记失业率上升;二是返乡农民工将大面积涌入城镇,将使劳动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压力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压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三是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带来了新的难题。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但实际情况是只有立业才能安居,只有立业才能立足,试想没有工作,没有必要的生活保障,没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人的心态、思想均会受到很大影响,势必给社会治安的稳定带来很大的隐患,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此次返乡民工潮带来的冲击,与企业改制形成的下岗潮存在很大不同,其中有弊,也有利。一是大批民工返乡,可缓解当地企业的招用工压力,破解“用工荒”难题;二是大批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才能的中高级人才将满足当地企业的人才需求,有效改善本地企业“一才难揽”的尴尬局面,对于改善经营,扩大就业起到积极作用;三是企业技工、熟练工紧缺现状将得到改善,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企业技工靠当地技校培训“等米下锅”的现象;四是返乡民工多年工作经验带来的人脉资源网络,将大大拓展企业的营销购销方向,降低相应的成本;四是回乡中的“中产阶级”,将成为创业促就业的骨干队伍,他们可利用资金、市场伙伴、经营经验,与本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优惠扶持政策紧密结合,积极自主创业、创办经济实体,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扩展,迎来新一轮的就业。当前劳动就业和社会治安尽管面临很大的压力困难,但如果措施得力,因势利导,也可将民工返乡潮转换成为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稳压器。

四、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早谋划切实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和社会稳定工作

根据返乡民工的结构,心里状态以及利弊因素,政府有关部门要“放大优势,疏导劣势”,重点抓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切实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和培训工作,扩大民工再就业渠道

1、摸清情况,积极应对。各乡镇要积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基层,全面摸查,掌握返乡农民工数量和基本情况,基本动向进行动态监测,实行定期汇报制度,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翔实的依据。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商城的县情尽快制定出台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的意见,确定应对措施,提出明确要求,落实工作责任。要尽快召开各乡镇、部门负责人会议,对返乡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各级各部门做好返乡民工就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到早谋划、早安排、早作为,在全县迅速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农民工就业工作格局。各级各部门要适时组织召开返乡农民工座谈会,倾听返乡农民工在培训、就业、创业方面的需求,以此开展有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2、加强培训,储备技能。要把因金融风暴而引发的农民工返乡潮看着是培训农民工、提升农民工素质的契机,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

主动,主动出击,通过强化培训促进劳务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商城农民工的劳务输出竞争力。县政府要将劳务扶贫、阳光工程、科技培训、品牌培训等培训项目和培训资金进行整合,根据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需求、农业产业经营需求以及沿海企业新的用工需求,统筹安排,集中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将明年的培训项目提前到今年实施,以确保对有意愿参加培训的返乡农民工一个不漏地进行培训,储备技能,促进就业。在实施培训项目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农民工的就业观教育,帮助返乡农民工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因地制宜找工作;其次要针对市场需求调整职业技能培训结构,特别是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技能培训,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不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努力提高培训后就业率;三是要加大政府投入,扩大免费培训范围,足额落实培训补贴,鼓励和引导社会培训机构参与民工培训,形成社会“大培训”格局,扩大培训规模;四是劳动、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全县培训工作的监督、管理,严把培训补贴支付关口,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3、优化服务,实施帮扶。首先是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妥善解决好长期外出民工返乡后的基本生产、生活等问题;其次是要着力解决好返乡民工的参保、就医等问题与返乡民工子女的就学、就医等问题。切实解决农民工土地流转承包中存在的土地山林权属等问题,确保耕者有其田。三是要优化服务手段,为失业返乡民工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帮扶。及时把返乡民工纳入就业援助、免费职介、免费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发动各级各部门力量开展全方位的就业帮扶;积极通过劳动力市场、“政府公众网”、县有线电视台、手机短信等途径,及时为返乡民工提供用工信息;多方筹集岗位,不定期召开专场招聘会,为返乡民工搭建寻岗平台;加强与劳务输出合作协议地区的密切联系,开展有组织的省外劳务输出,努力稳定输出规模;建立绿色服务通道,对有创业意向的返乡农民工积极开展免费创业培训,向他们推荐创业项目,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实行“一条龙”跟踪服务,县要设立专项扶持基金,为回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一人创业成功,带动多人就业。各有关职能部门都要按照一切为发展经济服务,一切服务经济发展的要求,努力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缩短办事时间。同时对于本县引进企业也要开展调查,对企业经营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些经营有困难的企业,要制定应对措施,进行必要的政策帮护或是政策干预。不能坐等倒闭后把包袱留给政府才来出面处置,而应该变被动为主动,使企业能渡过难关,共渡时艰,确保社会就业稳定和社会稳定。

4、扩大“内需”,就地转移。我们应该紧紧把握扩大内需、产业调整等有利条件,革新思路,广辟渠道,开发岗位,大幅度提高县内就业容量,帮助大部分返乡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利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大扩商引资力度,通过简化审批程序,优化投资环境,落实和增加优惠政策等措施将一些竟争力较强,符合国家政策,能够经抵御金融风暴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创新型及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引进来,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就业机会,拉动县域经济的增长。二是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通过改种改制、生猪填槽和小家禽增养工作,全力推进茶叶、疏菜、林业等特色产业发展,拓宽就业门路,让返乡民工在自己的土地上重新实现就业;三是进一步活跃商贸流通,抓住中国·世界桂花园等大型企业项目落户商城的有力时机,积极拓展旅游业、服务业的就业空间,吸纳一批返乡民工就业。

(二)积极做好维稳工作,提高预防打击和控制犯法犯罪的效能>,!<</p>

1、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力度,努力化解不安定因素。公安机关和各基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组织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社会治安动态,对因山林、水土、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劳资或是因邻里口角造成的各种矛盾纠纷及时进行排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妥善处置,防止因矛盾激化而酿成重大恶性事件或。如我县公安机关在“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中,注重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于近期妥善处理了2起因劳资纠纷引发的案事件,受到了县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2、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控,防止发生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事件发生。公安机关要加强对重点人口、两劳释放人员、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员以及其他高危人群的重点管控,加强对返乡民工中无业人员的调查掌控,加强对有犯罪劣迹的人员调查和动态管理、加强对情绪波动较大的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帮助,防止他们铤而走险,实施违行犯罪活动。

3、加强应急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各乡镇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和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应急处突机制的建设,制定各种工作预案,防止突发性事件发生,一旦发生了突发事件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有效控制事态,防止事态恶化或蔓延,加强实战演练,不断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要建立预警机制,做好各种警情的前瞻性分析和研究,及时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努力转危为机。

4、切实做好打击、预防和控制犯罪工作,努力遏制犯罪势头。公安机

第2篇

面对基本县情和实现县域经济率先突破的大环境,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和重视,在深入调研、综合分析县情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思路,统一思想认识,紧紧围绕服务劳务经济发展战略、服务就业创业这一工作大局,把创业就业作为实现“保增长、促增收”目标和县域经济率先突破的总抓手,放在全县重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定位。采取抓政策体系、抓组织体系、抓示范、抓培训、抓机制的“五抓”措施强力推进,2008年以来,初步建立了“政策全方位、服务一条龙、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化”的“四轮驱动”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了“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齐心创大业”的生动局面和创业、就业良性互动,协调持续发展的格局。被确定为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劳务输出示范县。

2008年以来,特别是九、十月份后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那么,究竟如何做好就业创业这篇大文章?*县积极探索并创新就业工作模式,收到了明显成效。工作归结到一点,是“高点定位、思路明晰、体系完备、服务到位、多管齐下”,实现抓创业带就业,以就业增活力、保增长、维稳定,这一做法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一)深入调研,抢占主动

1、调查先行,掌握县情。将就业创业列入全县率先突破的重点工作的重要内容,党政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调研,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2008年8月开展了全县劳动力资源和劳务经济情况普查,建立完善了劳动力资源和劳务输出信息库。金融危机爆发后,县委、县政府积极应对,快速反应,召开县委常委专题会,研究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又迅速安排部署全县农民工返乡情况调查摸底,建立农民工返乡情况动态监测和周报告制度,全面准确掌握返乡人员基本情况、就业意向、创业意向、培训和服务需求等信息。在进一步分析农民工就业基本县情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及时制定了《劳务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这些都为全县开展农民工就业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理清了思路,确立了目标、工作重点和明确了工作方向,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捷足先登,牢牢掌握了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主动权。

2、内外并举,抓转移推就业。一方面开拓县外就业市场。春节前派出劳务市场考察组,到劳务输出比较集中的地方,既巩固老关系、老市场,尽量减少裁减*农民工,减少农民工失业返乡,又开拓新市场,努力寻求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与全国大中城市用工企业和职业机构的劳务协作,拿回40余份新定单,提供用工岗位5000余个,大力推进农民工县外输出转移。另一方面开辟县内就业渠道。抓住县内十天高速公路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机遇,搞好供应劳动力和生产、生活材料等“双供”工作,同时对县内重点企业、各类用人单位进行全面调查,根据用工需求,推进供需见面,高效对接,促进就地转移就业,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初步统计,全县重点项目建设转移劳动力3000余人,县内重点企业转移就业1000余人。

3、畅通信息渠道,强化组织服务。一是搭建就业交流服务平台。随时搜集、整理就业岗位信息,提供就业信息服务。今年春节期间,举办了春季大型劳务现场招聘洽谈活动,启动了以“就业送岗位、创业送服务、求技送培训”为主题的就业援助春风行动。招聘洽谈会共邀请省内外40家用工企业和劳务中介机构、3家技能培训机构参加,提供就业岗位5700余个,*个乡镇党委书记亲自带领5000余名求职人员参加招聘会,共2600余名求职人员与企业和用工单位签约登记,成功输出和转移就业;二是市场运作,中介推动。依托相关劳务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等渠道,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充分利用职业介绍补贴等政策杠杆,把全县职业中介机构、技能培训就业安置机构、乡村干部、劳务带头人、劳务经纪人等各个层面的人发动起来,让他们带动劳动力有组织地输出,促进农民工有序流动,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组织输出新格局;三是强化输出组织服务。输出前,对返乡农民工进行慰问宣传,每年春节期间到火车站、汽车站开展务工创业信息、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宣传咨询和引导服务,深入乡镇现场招聘,劳务招工信息,开展转移输出前引导性培训、务工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发放《外出务工指南》、《维权手册》、《外出务工创业引导性培训教材》,给务工人员送信息,把他们组织起来,集中输出。输出中,抓好农民工的维权保障,选聘100名农民工维权代表,灵活开展维权服务;以*同乡会这种形式,把县外农民工组织起来,自我维权。输出后,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抓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问题,留守儿童工作“*模式”在全国推广。

(二)制定特色鲜明的配套政策体系,扶持就业

1、推进思想解放,构建政策支持体系。政策支持、倾斜是促进成功创业,推进就业的有力保障。200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解放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就业创业政策文件,形成了一套全方位、具有鲜明*特色的就业创业配套保障政策体系。在鼓励全民创业方面:出台了《*县鼓励全民创业办法(试行)》、《*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试行)》,一方面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千方百计引进外资,发展非公有制企业,扩大转移就业,一方面不遗余力激活民间资本,鼓励城乡群众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在技能培训方面:下发了《关于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决定》和《*县技能培训实施办法》、《*县技能培训资源整合实施办法》、《*县劳动力技能培训管理办法》,加强技能培训的组织实施和培训质量管理;在劳务经济方面:下发了《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意见》,制定了《*县劳务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在鼓励返乡创业方面: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针对农民工提前返乡问题,及时制定了《*县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暂行办法》,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从创业培训、推选项目、开业指导到提供贷款扶持、落实税费减免、后续服务等环节上实全方位支持,扶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创业就业政策体系。

2、落实优惠政策,扶持成功创业。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帮助解决难题。编印《*县全民创业、返乡创业文件汇编》5000册,广泛宣传优惠政策,及时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政策、创业信息咨询、开业指导和市场开拓指导服务,解决创业资金、用地、用水用电、证照办理、税费减免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扶持、引导各类人员自主创业。二是开展项目援助,提供对接服务。县上建立了创业项目库,印制了创业项目册3000余册,引导创业人员选准项目,不拘形式创办企业或经济实体。通过搭建推介平台,促成项目落户、创业人员和创业项目双向对接。今年元月9日,组织举办了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专场推介会,推介各类创业项目205个,81人找到了合适的创业项目,签订项目意向书39份,意向投资1200余万元,目前已有25个项目投入建设和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落实税费优惠和创业融资支持。去年以来,工商、地税部门为200多户返乡创业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40余万元。将返乡农民工纳入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范围,为245人办理小额贷款578万元,贴息47万元,其中今年发放小额贷款*0万元,扶持52人自主创业。县信用联社等商业银行发放自主创业贷款1.3亿余元,支持207名农民工实现了自主创业。四是实施创业培训,促其成功创业。今年3月10日,开办了返乡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培训班,结业50人,已有30人正式开业,带动了100多人就业。

3、以创业为龙头,全民创业带就业。县上抓住创业这个龙头,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培训、扶持一条龙服务,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对全县自主创业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鼓励、引导群众自主创业;支持能人创办企业;积极推进家庭创业;扶持、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使更多的劳动者转变为创业者,提供就业岗位,以创业带动就业。全民创业的深入推进,实现了一人创业带动一批人就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乘法效应”的转变,全县上下形成了创业、就业的良性互动格局。去年以来,一批批创业者成功创业,吸引了更多返乡农民工加入创业群体,并渐渐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新的生力军。2008年,全县实现能人创办企业87个,家庭创业2487户,农民工返乡创业212人。通过全民创业,全县新增就业岗位5000余个,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7088人,全县新增城镇安置就业1020人。今年一季度,通过资金、创业培训等政策的扶持,支持207名农民工实现了自主创业,带动了500多人就业。

(三)整合资源,良性互动

我们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斩断贫困链条,摆脱体能型输出困局,跨入技能型、品牌化输出之路,实现稳定就业的根本,花大力气做好“培训”文章,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买单、县创业办牵头抓总、农民受惠”的转移就业培训之路,实现“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一个不少,存量劳动力一个不闲”。

1、整合培训资源,加大投入。整合县内技能培训项目和培训资金,归并和捆绑“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人人技能工程和就业培训等项目资金,建立培训资金专户,对全县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增劳动力一个不少地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年龄45岁以下、工资收入在800元以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存量劳动力进行回炉免费培训,并对培训合格人员每天给予5元的生活补助,培训结束后全部进行免费职业技能鉴定,实行带“证”输出。

2、利用社会资源,体现双赢。充分利用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实行乡镇负责组织生源、培训机构负责培训就业、财政全额补贴的运行机制,重点做好认定培训基地、组织发动受训农民工、培训考核发证、集中规模输送等环节,形成“组织、培训、考证、就业”一条龙的培训工作体系。在解决“谁来抓培训”的问题上,建立了以县职教中心主体,充分整合职业技术学校等社会资源为补充的的培训网络;在解决“如何抓培训”的问题上,我们着重在提高培训质量上下功夫,对培训组织实施、培训专业设置、培训办班管理、培训资金使用等各方面出台了相应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培训质量管理,提高培训效果;在解决“培训后怎么办”的问题上,我们重点开展了“订单培训”和“定向输出”,逐步打造“*焊工”、“电子青工”等培训品牌和劳务品牌。对一时不能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建立培训资源信息库,动态管理,积极为培训学员联系各种就业岗位,确保受培训后的农村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并对有创业意向、有创业热情和能力的返乡人员进行专门的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力促成功创业。去年10—12月,短短3个多月,全县就开展农村劳动力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工、电气焊、电动缝纫、风味小吃等专业技能培训2300余人,开展创业培训132人。今年一季度,已开展电焊工、钢筋工、家政服务、电脑操作、特色小吃等技能培训班5期,培训劳动力457人,创业培训50人。

(四)培育典型,示范带动

1、培养和选树典型。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优势,重视做好培养、宣传创业致富典型,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在创业帮扶的同时,全县组织开展了“创业先进”评选活动,2008年底评选了首批25名创业先进个人和劳务经济带头人,在全县经济工作会上予以重奖。今年,县上有5名创业人员被评选为陕西省第一届“创业之星”,于4月22日参加了经验交流表彰大会。

2、抓点示范。2009年,我们重点抓好5个返乡创业示范乡镇、20个创业示范企业、200个创业示范户建设,扎实推进返乡创业示范县建设;抓好5个劳务输出示范乡镇、50个劳务输出示范村建设,改善劳务结构,提高劳务质量,增加劳务收入;培育、壮大了一批返乡创业示范企业,发展了一批有鲜明特色的创业示范户,打造了一批各有特点的劳务输出专业强村、劳务能人大户、劳务经纪人,以典型示范,促进了返乡创业示范县、劳务输出示范县建设上台阶、上水平。一批创业基地、示范户,吸纳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就业。池河镇返乡创业能人徐德安投资2200万元创办的陕西壬兴实业桑葚果醋饮品有限公司和陈小平投资300万元创办的*县新合成建材有限公司,分别吸纳农村劳动力100多人就业。今年一季度,全县实现能人创办企业21户,家庭创业1103户,扶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207人,通过创业,新增就业岗位4000余个,县内就地转移就业达7713人,县外劳务输出3.8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2.5万人。我们的经验和做法引起了各级领导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和重视,省政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领导先后来我县调研创业就业工作,省、市数十家新闻媒体用大量篇幅纷纷报道了我县创业就业工作经验、成果。

(五)健全体系,构建工作机制,实现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抓好农民工就业工作的关键是立足长远,健全服务体系,构建一套扎实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作为一个长久的事业来持续推进,实现城乡就业工作持续发展。

1、建立工作服务体系,拉长服务链条。在县人劳局下设*县城乡创业就业服务局,内设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技能培训中心和维权援助中心,专门提供创业、就业的全方位组织服务工作。在各乡镇设立创业就业服务站,确定2—3名专职工作人员,为自主创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全程服务。确定各村文书为创业就业信息联络统计人员,每年县财政预算安排每人500元工资补贴。“县有局乡有站,村村都有信息员”的创业就业组织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

2、完善市场服务、信息网络体系,扩张就业服务功能。投资200万元的县级人力资源中心市场建设已进入网络设备招标采购阶段,人力资源电子信息库、创业就业信息网络化传递和管理,在线一点通即将于5月底建成,乡镇人力资源无形市场建设即将启动;发展民办职业中介机构3个,每个乡镇发展职业中介服务机构1个;发展年培训能力500人以上的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4个,联合县职教中心主阵地,在人口大镇设培训教学点3个,县内主要企业作为实训实习基地;在县外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组建劳务基地和*同乡会4个;发展劳务经纪人100名,农民工维权代表100名,形成了以信息员、经纪人、维权代表为点,以村组为线,以乡镇为面,全县一个有机整体的高效信息网络体系,所有创业就业信息将能当天进村入户,信息共享。

第3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一都一城一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推动个体私营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完善各类服务体系,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提升壮大规模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就业人员,强力推进我区全民创业深入开展。

二、总体目标

年全区新增个体工商户4850户,新增私营企业415家,新培育创业基地3个,新发展产业集群专业镇2个,新建成乡镇工业功能区2个,新培育规模企业38家。

三、工作任务

1、充分发挥区全民创业辅导中心的作用,对创业者进行专门的知识培训,并开展政策查询、创业指南、开业策划、项目咨询、领导艺术、法律援助等服务,进一步提升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创业者的行列。全年力争培训各类创业者200人。

2、积极争取相关扶持资金,实施扶持返乡农民工“凤还巢”计划。年实施规范3个创业基地,培育2个产业集群专业镇,建立2个乡镇工业功能区,为创业者提供多个创业平台。

3、充分发挥我区传统及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模式,引导成型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形成并提升现代中药、白酒酿造、面粉加工、木材加工、棉纺加工、金刚石制造6个产业集群。

4、建立完善企业服务体系,优化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构建公共性、公益性、商业性多种服务平台,加强对服务机构的指导协调监督,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5、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决创业难的问题,积极筹建多个乡镇工业功能区,充分发挥其作用,进一步解决创业者的建厂难、用地难、办理手续难、吸引人才难、融资更难等问题。加大服务创新力度,全力服务于全民创业。

四、工作措施

1、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对于独自创办企业,合伙创办企业,失业人员重新创业等,各部门都要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

第4篇

这是赣州市探索出来的一种产业扶贫新模式。该模式是在贫困村、搬迁扶贫移民集中安置点等贫困农民较集中的地方,建设一个“扶贫车间”,承接较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承接外地工厂的来料加工,让贫困户在家门口打工赚钱。

为总结推广赣州“扶贫车间”的经验做法,笔者于11月赴大余、安远、龙南、定南、上犹等地,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访谈贫困户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赣州市“扶贫车间”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赣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积极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引导本地服装制衣、仿藤家具、电子信息、灯具加工、数据线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在有条件的乡镇和贫困村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加工点),由乡镇组织当地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车间务工,实现了“农民变工人”“厅堂变车间”“麻将手变编织手”的三大转变,为贫困户如期脱贫、贫困村如期退出提供了坚实保障。截至目前,全市18个县(市、区)共有78个乡镇191个村建立了273个“扶贫车间”,吸纳13178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3559人,从业者日收入可达60-100元,人均月收入1000-3000元。

1.唤醒了贫困户的主动脱贫意识

原来,不少贫困户由于就业难而精神萎靡、“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整天沉浸在麻将牌中不能自拔。依托“扶贫车间”实现就业后,贫困群众完成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质变,挺起了腰杆,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走上脱贫道路。龙南的王庚华夫妇,在进入“扶贫车间”工作以前,由于身体有缺陷,无法就业,没有收入,在生活上经常受到歧视;进入“扶贫车间”后,两人月收入近4000元,找回了自尊,实现了人生价值。

2.实现了贫困户挣钱顾家两不误

“扶贫车间”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劳动密集型;二是就业门槛低,技术要求低,中老年人、残疾人都能干;三是增收效果好,能保证从业人员的基本收入;四是工时灵活,能让从业人员兼顾家事、农活。“扶贫车间”既能持续稳定地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脱贫目标,又可以逐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全市涌现了五金仿藤家具、康富达仿真花卉、赛博电子、鑫鑫灯饰、正红纸品等一批“扶贫车间”典型,带动吸纳贫困人口就业。此外,扶贫车间的建立使农村闲置土地、民房、仓库得到了充分利用,产生了租金收益,进一步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3.壮大扶贫产业有了新路径

企业依托“扶贫车间”,获得了相对低廉的厂房和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解决了招工难、用工贵等问题,提高了经济效益。比如,大余县新城镇新建五金仿藤家具厂,在全县开设了27个“扶贫车间”,每年节约场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100万元左右。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进一步提升了扶贫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带动相关产业聚集发展。

二、赣州市“扶贫车间”的经验启示

“扶贫车间”是赣州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之一。其因村因产施策、输血造血并举的做法,积极回应了民生关切、解决了群众需求,使精准扶贫工作更有人情味,贫困户在脱贫致富过程中更有获得感和尊严感。总结“扶贫车间”的工作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产业扶贫要在实践中找出最适合群众的脱贫路子

“扶贫车间”所雇用的对象为贫困户,这就要求车间工作根据贫困村、贫困户自身特点“量身定制”,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现象。贫困户大多不离乡土,年纪偏大,没有一技之长,甚至有的身体残疾。因此,“扶贫车间”必须精选一些技术含量不高、容易上手、工时灵活的企业,企业主最好是返乡创业人员。赣州市“扶贫车间”之所以能够迅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在于各级政府精心挑选的企业符合贫困户自身特点、符合当地实际。

启示二:产业扶贫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赣州市“扶贫车间”能在较短时间内推开,归根结底得益于政策引导,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扶贫车间”多项优惠条件,极大降低了“扶贫车间”开设成本,充分调动了广大企业主的积极性。开设“扶贫车间”,政府要主动作为,出台惠民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生动局面。

启示三:产业扶贫要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开展“扶贫车间”工作要靠乡镇做好宣传发动、招商引资、规划选址、沟通联系等具体工作。因此,开设“扶贫车间”,必须重点依靠乡镇和村一级的力量,做好教育引导群众和对接沟通企业工作,通过镇企联动,合力推进,使扶贫车间迅速落地。在后续的管理工作中,乡镇和企业仍需保持紧密配合,解决运行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车间扶贫工作常态长效。

三、推广“扶贫车间”的几点建议

“扶贫车间”是有效解决贫困问题的民生工程。建议进一步创造条件,加快推广“扶贫车间”的经验做法,使“扶贫车间”在赣鄱大地遍地开花。

1.加强政策引导

一要完善资金扶持政策。加大政资金支持力度,对“扶贫车间”实施经营场所(租金、水、电等费用)补贴、贫困户工资补贴、能人(车间主任)补贴,切实减轻扶贫企业负担。二要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对“扶贫车间”企业信贷扶持力度,使企业享受或参照享受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鼓励企业扩大规模,提高就业吸纳能力。三要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引导有相关经验的党员牵头创办企业,支持在外打工人员拿订单回乡创业,由当地政府出资租赁厂房,并提供创业贴息贷款,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形成“一人带动多人就业”的局面。

2.完善基础设施

进一步加大资金统筹力度,通过财政拔付、群众自筹、社会捐赠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彻底解决运输难、运输贵、电力缺乏保障等实际问题。优先实施贫困村村内公路及桥梁建设、电力通信设施建设及改造,重点提升公路通达能力、能源保障能力,为贫困山区建立“扶贫车间”创造条件。

3.重视教育培训

一要加强就业培训。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各类培训资源,支持“扶贫车间”对招录用工进行免费技术培训,鼓励企业在贫困村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在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培养贫困户劳动技能。二要加大基层扶贫干部培训力度。由组织部门会同扶贫部门,加大对贫困乡镇干部、村级组织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的培训力度,优化基层扶贫干部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更好地服务“扶贫车间”建设。

4.实施标准化建设

“扶贫车间”模式要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最可靠的途径实现全面推广,必须实施标准化建设。可参照大余县扶贫车间“十个一”建设标准在全省推广,为从业贫困户营造规范、舒适、安全的就业环境。“十个一”即一个不少于80平米的“扶贫车间”场所、一个统一的“扶贫车间”标识牌、一份“扶贫车间”基本情况简介、一套完整的安全生产制度、一条统一的对外扶贫就业宣传形象标语、一个产品展示区、一台优化工作环境的音响设备、一个贫困户就业情况公示栏、一张工艺制作流程图和光碟、一个挂点单位帮扶机制。

第5篇

目前,__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现状:一是我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均等化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作为政府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社会范围内提供均等化服务,让每一个社会公民都能享受国家就业政策,是社会经济新常态下对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就业服务均等化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各县区之间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发展不平衡。在软硬件建设、人员素质等方面来看,两区明显高于五县,而五县之间又有差异,区域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存在明显差别。(二)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差距明显。与市、县(区)相比,街道、社区、乡镇一级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在基础建设、覆盖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在享受公共就业服务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问题突出。二是我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购买基层公共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工作向最基层延伸的基本途径就是向基层购买公共服务,可以解决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机构、人员不足等问题,可以将公共就业服务基础工作下沉到街道、社区、乡镇开展,市、县(区)两级集中力量精准管理,真正实现基础工作下沉到基层,让群众在社区、乡镇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准确分析和判断形势,__市就业和就业服务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尽管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需要我们去化解,但更应该看到政策叠加的大好机遇。

2015年__月__日至__日,__市人社局就业服务管理局市场科科长__参加了省人社厅举办的全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干部培训班,此次培训的模式为1+1,即在国家行政学院培训和在甘肃行政学院培训,在本次培训20天的时间内,通过集中学习、实地考察和结构化研讨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不但学习中国经济新常态观察与研究、国外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做法和经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及精细化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如何改进服务方式、经济新常态下的人力资源新常态、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人才干部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与素质、甘肃省如何推动创新创业战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部门的高效能执行力建设等理论知识,而且实地参观考察了中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天津市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和北京西城区基层公共就业平台标准化精细服务情况。

通过这次培训和学习,结合__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实际,对新常态下我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提出以下思考:

就业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关系着国家就业政策的出台和国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做实做细每一组数据,是社会经济新常态下必然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是进一步健全全省统一标准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系统。人社部黄俊梅副处长讲到把数据的统计要逐步向大数据库过渡,改变现在纸质报表上报模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以便适应当前社会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的要求。通过学习安徽省的工作经验,可以看出安徽省已经将公共就业服务所有数据精确建立到每个人,并且实施动态化管理的大数据库。建议建立完善一个全省统一标准的大数据库,就业数据将是国家就业政策出台和对经济形势判断的实实在在的依据,而不再是“你加水,我加水,层层加水,水到渠成”的“水”数据。

二是建立健全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行机制,确保系统中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全面性。建立信息系统运行的责任人制度、奖罚激励制度、定期不定期检查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来约束填报单位和填报人的填报行为,确保信息能够及时更新,使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全面性提高,让就业数据真真切切成为国家政策出台的依据。

三是加大资金和技术地投入力度,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信息系统的建立健全在软硬件建设、人员培训、系统日常维护、数据更新等方面都需要资金提供保障,建议使用一部分就业专项资金,或者协调财政部门,加大就业信息系统建设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使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四是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素质。我市大部分街道、社区、乡镇没有固定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人员,并且流动性大,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所以加强最基层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是信息化系统数据准确全面的保证。针对街道、社区、乡镇工作的特点,培训工作应该常态化,确保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降低。

一是做足做实失业基金对就业工作的服务功能。人社部柴海山处长讲到失业基金最大的功能就是为就业工作服务,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天津市的做法是这样的,在中国(天津)职业公共实训中心了解到,天津市对每一位在本地学习工作的人员,有培训意愿,对其进行质量较高的免费培训,并且给予培训人员和人员单位一定的经济补偿,而这部分资金主要是从失业基金来,每位学员补助金大概是3000元左右。用足用活失业基金,让失业金更好的为就业服务。

第6篇

然而,这一群体就业层次低、劳动强度大、保障差、职业地位难以提升的状况并未改变。他们的就业满意度很低,流动性很高,亟须引起重视。相关专家建议,新形势下,促进农民工就业,不仅要提供岗位,更要综合施策,提高其就业质量。

“留下来吧,家乡需要你”

今年春节前,在重庆市江津区返乡农民工回引专场招聘会上,一些企业打出标语:“留下来吧,家乡需要你”。春节期间,重庆市各区县都将对返乡农民工举办专场招聘会,共计600余场,全市计划今年回引30万名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伴随经济发展,重庆的用工需求增多,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回乡工作”,江津区就业局局长郑云波说,2008年,该区有45万人在市外务工;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减至24万人。

不止重庆,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也从“孔雀东南飞”向“就地就近”方向转变。2011年,河南农民工省内转移就业首次超过省外。截至2014年底,全省农民工总量达2741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589万,占总量的58%。2014年全省新增农民工转移就业81万人,其中省内就业66万。

在中西部地区“回引”农民工的同时,东部城市的一些企业正在竭力挽留返乡农民工。为确保春节后返工,一些企业提出“奖金暂扣、返工再发”。一些老板反复交待:“来年涨工资,你们一定要回来。”

上海农民工联系会议办公室主任赵建德介绍,目前上海餐饮行业有100万岗位,只有80万人,常年缺口20%,养老服务行业缺口常年在50%。“以前,我们是帮着农民工找工作,现在是企业求着你找人”。

南京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办公室主任袁亮说,10年前,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来城,一个收入微薄的勤杂工都有一大批人“抢”。而近几年,在“招工难”的情况下,月薪2000元以上才有可能招到员工,普通家政服务人员达到2500~3000元左右,而有技能的月嫂甚至达到万元月薪。这个数字早已超过江苏最新上调的1630元最低工资标准若干倍。

“虽然务工人员起薪高了,但用人的难度也提高了。现在不光是用人单位选人,农民工也在选单位。工作环境、工作地点、工作强度,都成为农民工选择单位的考虑因素。”袁亮说。

“就业不难,但好工作难找”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的一组数据显示,“80后”农民工中,只有30%对自己当前职业比较满意。记者在江苏、重庆、河南等多地采访了解到,在企业纷纷“抢工”的背景下,许多农民工表示,找个工作并不难,但找到各方面都令人满意的,却实属不易。

记者在南京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见到了安徽小伙李国诚。他刚辞职,准备为工作找找路子。他先后在餐厅、机械厂、洗车行打过工,几年里已经换了10份工作。“基本工资低,工作时间长,还没什么保障,每个工作都是这样,谁愿意干?”小李说。

逛了一上午,李国诚仍未找到合适的工作,他指着一份招聘简章对记者说:“看,机械加工车间的月基本工资才1520元,为什么最后的综合工资是2800~3800元?其实只有把加班费算进去才能拿到这个数,平均每天要加班4个小时,周末也没得休息。”

小李的情况,正是整个农民工群体就业情况的缩影。

郑州富士康项目全线运行需工大概25万人,而2014年就招工38.6万人,相当于员工整体轮换了“一遍半”。而人员大量流动导致的结果是,该企业一直处于缺工状态,只好长期招工,甚至干脆将招聘桌固定摆在人员密集的郑州火车站。而另一方面,新员工培训也抬升了生产成本。

重庆开县中兴乡的李豪今年22岁,高中毕业后去东莞打了3年工,2013年返回老家。“在东莞厂里当装配工,效益好的时候一个月也挣3000多。但没什么技术含量,整天面对着流水线,就像个机器。收入虽然稳定,但根本没有发展前途。”李豪说。

这两年,李豪一直赋闲在家。虽然也曾向几家公司的文秘岗位投了简历,“但都要求大专以上学历,或者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所以都没了下文。”李豪郁闷地说。

2012年,牛峰从武汉一所大专院校毕业。虽然屡屡碰壁,但他还是凭着一腔热血,在武汉找到了一份工业设计的工作,并且干得不错。然而,2014年回河南辉县老家过年后,他就再也没有返回武汉。

“我好好想了想,父母年龄大了需要照顾,我在武汉虽然干得不错,但一个月挣3000多,还不稳定。啥时候能买得起房?”现在,家人帮他在县城一家工厂找了份工作,可以每天回家。“但我一眼就能看到自己30年后的样子,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他的脸上写满遗憾。

在郑州火车站,记者遇到了即将乘车返乡的辽宁人老杨,45岁的他和几个老乡在郑州一个工地做钢筋工,每天能挣200多元。当被问到“为何要跑这么远外出务工”时,老杨无奈地笑笑说:“拖欠工资的太多了,我们都怕了。现在这个老板发工资挺利索,我们就一直跟着干,让去哪就去哪!但就一点不好,离家太远,家里是一点帮不上忙了。”

如何获得归属感

2.74亿人,一个如此庞大的群体对于自身就业的满意度低,对稳定就业的预期不高,对职业上升感到迷茫,这客观反映出中国就业现状的一个侧面。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说,如今,农民工就业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占总量一半左右的“80后”农民工。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而是期待融入城市、享受保障、获得认同和尊重,过上幸福的城市生活。但现实让他们成了“漂泊的一代”,他们在外就业,却很难融入当地,缺乏归属感。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民工工作处处长吕志华说,一方面,中国发展现状,决定了农民工大多从事的是低端、机械、强度大的生产劳动,而且保障性较差;另一方面,农民工在文化、技能等方面竞争力较弱,难以得到职业地位提升的机会,看不到希望。

陈宇等专家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若要促进农民工就业,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力量,保障经济健康运行,不仅要为这一群体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更要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提升满意度。他们建议综合施策,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首先,应推动大城市中低端制造业向中小城市转移,加快产业集聚,夯实产业基础,扩大就业容量,吸引农民工就近就业,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使城镇人口分布相对均衡。

其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切实提高农民工个人技能和文化素质,不断增强农民工自身的就业能力和城市融入能力,促进农民工稳步转移为城镇居民,在城市安居乐业。

其三,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标准,让更多的农民工享受社保、医保、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解除农民工流动的后顾之忧。

第7篇

这次大会是一次重要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当前形势,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切实做好今年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务输出工作。刚才,许宝君局长作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务输出工作报告,我完全同意,希望各地区、各部门要抓好工作落实。下面,我就做好全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务输出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理清思路,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全劳动和社会保障暨劳务输出工作的责任感

当前全球通货膨胀趋势越发明显,经济环境更加严峻。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持续下滑,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中央、自治区和赤峰市都做出了“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面临困难最大的一年”的判断。特别是今年全国“两会”报告中出现最多的词就是“应对危机、保持增长、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在这种形势下,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务输出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务输出工作是一项以民为本、以人为中心、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处于改革发展前沿阵地的综合性工作。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增强全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务输出工作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切实增强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暨劳务输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一)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务输出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务输出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到一个人出生到劳动就业、再到养老、直至死亡的各个阶段。劳动保障工作就是要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为科学发展提供保障“安全网”;通过强化技能培训,为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稳定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关系双方合法权益,为科学发展营造和谐氛围。可以说,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每一项工作,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委、政府对于促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民生问题又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充分发挥职能职责,全力做好全劳动和社会保障暨劳务输出各项工作。

(二)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劳动保障的每一项工作都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做好就业工作。就业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前提,是家庭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社会稳定,即所谓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如果失业人员大量存在,会直接危害社会稳定,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协调好劳动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关系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关系,如果劳动关系不稳定、不协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异于空中楼阁。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社会稳定,是实现社会公正公平的重要途径。而实现社会公正公平,就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社会成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两极分化严重,就会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直接把劳动保障工作推到了发展的前沿,劳动保障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直接起着重要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柱。各地区、各部门要从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稳定的具体事情抓起,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在建设和谐巴林的历史进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的现实需要。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可能会出现农牧民工务工收入减少,下岗失业人员和城乡困难群众增多的现象,民生问题日益凸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讨论时指出“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更要加大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所以,我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对目前的严峻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深刻认识当前做好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高度的事业心和满腔的热忱,全力做好各项工作。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推动劳动和社会保障暨劳务输出工作再上新台阶

年,是我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务输出工作面临新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同时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原则,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一)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围绕高校毕业生、返乡农牧民工和各类就业困难人员三个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

一是要以人为本,进一步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以新增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为目标,以帮助困难就业群体就业为重点,以强化服务为手段,坚持用创业就业、统筹就业、市场就业、公平就业等新理念指导工作,构建依法推进就业工作的新格局。要把促进就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整体规划,统一安排部署。要按照城乡就业一体化的目标,加快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服务体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就业基地体系和就业组织领导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全民创业,加强培训指导,落实扶持政策,为劳动者自主创业开“绿灯”。要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深入研究促进就业工作,协调完善各项与促进就业相关的政策,指导和督促各项就业政策的落实。要把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强化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改善创业环境,全力推动全民创业。要积极完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通过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重点做好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就业,重点帮助“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就业,关注和动态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要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服务月”等就业服务活动,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有岗位、劳动有所得、生活有保障。

二是扶持返乡农牧民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返乡创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战胜金融危机,促进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支持农牧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根据自治区《关于鼓励全民创业促进就业的意见》和赤峰市正在出台的相关政策,将小额担保贷款范围扩大到城乡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创业者之中。农牧民可免费参加创业培训,享受5万、8万、10万不等的小额担保贷款。劳动就业部门要有专门的力量专项的工作流程和服务承诺,做好农牧民工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保证上述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狠抓农牧民工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牢固树立为农牧民工服务的思想,实实在在到农村牧区招生,严格培训管理,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培训设施建设,让农牧民工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培训后有实效、有成果。

三是要认真研究当前劳动力市场,充分利用我“民族特色”的品牌效应和特殊影响力,有组织地向外输出一批劳动力。要采取联系公益性工作岗位的办法,进一步做好动态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服务,完善小额信贷等扶持政策,全力促进返乡农牧民工就业再就业。

(二)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社会的“稳定器”、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减震器”和“安全阀”,我们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一是全面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在确保各项社保待遇落实,特别是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认真总结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经验,适应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就业方式变化的新情况,研究建立扩面征缴工作长效机制。突出抓好私营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和农牧民工的参保工作,依法将各类企业、城镇工商户及其职工或雇工全部纳入社会保险范围。进一步加强基金征缴管理,严格执行社会保险登记和申报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劳动保障执法检查,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积极稳妥地做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认真做好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准备工作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工作。进一步加强失业调控,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促就业的双重作用。要以完善制度为主线,以扩大覆盖面和提高质量为目标,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

二是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村牧区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做好试点准备工作。在全国“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全国新农保试点县的范围要扩大到全国10%的县以上。目前,全国农村养老保险尚无成熟的办法,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希望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努力探索和建立农村牧区新型养老保险的实施办法,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力争此项工作在我有效地开展起来。

三是要切实加强基金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清缴工作,切实把社保基金的扩面征缴和清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劳动保障、财政、地税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全力推进基金的征缴和清欠,确保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各部门要发挥社会保障监督作用,建立基金协同监管机制,认真开展专项检查,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提高保障能力。

(三)围绕保稳定,全力做好劳动者维权工作。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就我的情况看,问题还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一些用工单位不能按法律规定签订劳动合同;一些用人单位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或不支付加班工资;一些单位用工不缴纳社保基金等。这些问题在餐饮、娱乐、矿山、建筑等用工较多的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大家一定要看到,在当前宏观经济不景气,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心理普遍浮躁的情况下,劳动维权工作不仅仅是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为弱者讨说法的一项工作,更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所以,我们劳动执法监督部门一定要提高劳动者维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不断把劳动维权工作推向深入。一是进一步加大劳动合同签订工作。不论是行政事业单位,还是不同性质的企业单位,今年都要按照法律法规与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二是要加大处罚力度。劳动执法部门对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都要坚持依法办案,严格查纠各类违法行为。三是积极稳妥地处理各类劳资纠纷。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利益协调机制建设,对于各类劳资纠纷要及时受理,及时化解。对于一些群众性的劳资纠纷及时接谈,主动介入,依法认真妥善处理,坚决杜绝因工作不力激化矛盾导致群体性上访事件。

(四)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进一步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今年我劳动输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委十三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增强农牧民收入,为首要任务,突出抓好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实行内转外输结合,保证输出规模,开辟多种渠道,实现稳定就业,打造劳务品牌,提升输出质量,鼓励返乡创业,狠抓维权工作,不断开创全劳务输出工作新局面。

一是抓好农牧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结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通过加大农牧业基础建设,发展设施农业,扶持农畜产品深加工和销售,支持农村牧区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发展,鼓励农牧民联合创办经济实体等措施,不断拓宽就业空间,努力使农牧民工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二是继续抓好苏木镇劳动力市场建设。目前我的劳动力市场结构还不够完善,没有充分发挥出劳动力市场的平台和辐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本着边建设边完善的原则,逐步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和顺畅的运行机制,使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是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品牌建设。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优势,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劳务品牌。强化宣传,加大品牌的推介力度,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以注重品牌劳务输出带动就业。

四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牧区劳动力市场、与用工单位有效对接的信息平台。借助“金保工程”的实施,尽快建成、苏木镇(街道)、嘎查村四级联网的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为广大农牧民提供用工信息、网上择业、政策咨询、用工登记、劳动管理等项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信息共享。

三、加强领导,完善基础建设,努力推动劳动保障自身建设上新水平

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今年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务输出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各地区、各部门认识是否到位,责任是否明确,措施是否落实,是确保各项工作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此,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务输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委、政府仍然将劳务输出工作列入专项推进项目,并与赤峰市政府签订了劳务输出目标责任状,我们要按照责任状,加强目标责任考核,把各项指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二要紧密配合,扎实工作。相关部门一定要从大局出发,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真抓实干,合力攻坚。宣传、广电等媒体单位要积极主动搜集劳动保障信息,利用多种渠道信息、政策,继续扩大劳动保障工作在群众中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劳动保障工作氛围。各苏木镇、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一定要密切协作、共同努力。凡不履行社会保险缴费义务,有意拖欠社会保险费和不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工资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企业,不能享受各项优惠政策,不能评先选优,对严重违法违规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第8篇

2015年到2017年上半年,全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31个大城市城镇登记失业率都低于4.5%。但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构成层次复杂,人口基数大,结构性失业问题始终是悬在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目前,中国失业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世界工厂”地位丧失,大批农民工返乡,带来摩擦失业和技能失调的结构性失业;二是教育结构失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难以适应新兴岗位,造成“有岗无人”的失业悖论;三是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男女就业机会不均的结构性失业;四是经济下行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换挡期带来的高新技术人才转换性失业。

应对失业困境有很多办法,其中,通过平行对比和国际对标,我们发现,发展灵活就业制度,是各国在经济转换期或经济下行期应对结构性失业的有效手段。

建立制度保障

灵活就业制度对稳定就业和开拓新就业都有重要作用。灵活就业制度的推广能减少企业用工成本和交易成本,对抗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失业大潮;能促使企业适应多变的需求、满足不同人群对时间配置的偏好,促进分工经济,使经济下行期间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高效率、躲过寒冬。

灵活就业制度的一个重大福利收益是能促进个体的工作生活平衡,这对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体尤为重要。对于个体而言,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能提高工作满意度、增加幸福指数,促进身心健康。对于企业来说,工作生活平衡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留职率、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的声誉,等等。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人力成本相对升高带来的失业抑制了经济复苏的力度,因此,各国对保障灵活就业制度的政策需求越来越大。

实现灵活就业制度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问题,它还受到所在组织、国家等客观环境的制约,因此,推行灵活就业制度,需要政府、贸易组织、组织管理者的协调配合。

要普遍实现灵活就业制度,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

首先,做好灵活就业的政策宣传。使企业和雇主了解组织实行家庭友好型政策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好处。

其次,配套措施需要积极跟进。国际上可资借鉴的措施包括扩展的女性和男性权利、最低工资规定、儿童抚养国家战略、工作家庭的课税扣除、新单身父母协议等。

第三,在企业内部推行家庭友好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儿童照顾利益和税收减免、家庭税收利益、母性支出补贴等。

灵活就业制度经过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年摸索验证,表明是解决经济结构升级阶段失业问题的良好方法。它最初是为了解决家庭妇女和低技能工人的失业问题,取得很大成效。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相续进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为主的现代经济社会,灵活就业制度对提高技术人才就业、缓解男女收入差和拉升服务业生产效率起到了其他就业政策难以企及的效果。 在未来中国,通过灵活就业制度能有效提高青年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就业量。

打破就业困局

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就业困局。

这些新困局主要体现为:一是新的“二孩”政策带来的女性就业困难。实施“二孩”生育政策后,育龄女性的生、养、育负担加重。

二是结构性失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今年,新增劳动力仍将处于高位,预计达1600万人。其中大部分是新增的大学毕业生,尚无工作经验,处于人生就业的尝试期和调换期,工作稳定性低,变动性强,是结构性失业的重要部分。

三是“双创”政策下的技术人才就业问题。“双创”政策鼓励并吸引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员投身其中。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动常常“游离”于正规就业系统之外,是一种灵活就业活动。现有的工作制度和就业保障制度难以适应创业活动的繁荣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双创”人才的就业。

在未来中国,通过灵活就业制度能有效提高青年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就业量。未来的中国经济需要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产业,这些产业的就业特点是灵活而分散。灵活就业制度有利于将灵活而分散的就业统筹进正规就业系统进行统计和管理,使政府能更好地为创新创业就业者提供就业服务,加大保障,增强激励。

此外,在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后,灵活就业制度能有效提高育龄知识女性的就业率,使那些高知识女性不但敢于生育更多的孩子,而且通过实现“工作家庭平衡”显著提高儿童抚育质量。

灵活就I制度还有利于缓解中国的“大城市病”,化解交通拥堵,防止人口过度集聚,增加居民的闲暇时间,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实际需求,为更好地推进灵活就业制度,为“双创”提供新抓手,我们认为有效推进灵活就业制度,需注意以下政策措施:

一是推广“家庭工作平衡”理念,为“灵活就业制度”创造思想条件。应从国家层面宣传和提倡“家和万事兴”“家庭工作平衡”的理念,使国民尊重工作的同时尊重家庭,收获工作满意度和家庭幸福感。有了这样的思想土壤,才会吸引更多的国民去思考和从事弹性工作,更为合理有效地配置自己的时间,实现更高的幸福感,贡献于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遴选合适产业,试点和完善中国情境下的“灵活就业制度”。国外的改革经验表明,信息技术行业、健康产业、部分现代服务业包括旅游业、文化创意业等比较适合推行弹性工作制。我们的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这些行业中的销售采购岗位、研发设计岗位、售后服务岗位等更适宜试行灵活就业模式。上述岗位的员工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在保证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自主选择上下班时间,或者在保证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下申请在家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