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09 05:14: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物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利用多媒体演示物理规律。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有的课程知识是很抽象和枯燥的,这部分内容仅凭语言描述和实验演示,也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原有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有满脑子的教学想法演示这些物理规律,但是却限于没有合适的教学辅助方式,只能是带着遗憾完成这些知识的教学。在把多媒体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把教师在教学中的想法付诸实现,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教学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让知识中的难点更易掌握。
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抽象性强的电、磁等内容,又有形象性的加速度、重力等内容。在这些学习的内容中,有很多知识中的难点,既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所学的高中物理重点和难点知识,这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在应用多媒体教学后,可以把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很容易就掌握了教学的内容,实现了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只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辅助教学,教学的主旋律还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虽然多媒体可以实现吸引学生、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把多媒体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就会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使学生失去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积极讨论的机会。只有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记忆充分掌握知识,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2.双向互动原则。
利用多媒体辅助高中物理教学,就要掌握双向互动原则。这个双向互动,既可以是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还可以是利用多媒体与学生进行的互动。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多媒体只是把教师的一些教学思路和物理情景等演示出来,主导教学的还是物理教师。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互动的环节,可以是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进行测试,还可以是学生之间互相的讨论等。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
这也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带给学生的重要作用,正是多媒体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吸引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就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应用多媒体进行一些物理试验或物理情景的演示,并通过课堂上的互动环节,调动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学习课件,这样就可以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并通过制作课件产生成功后的喜悦,从而提高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4.适度性原则。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也要把握好适度性这个原则,把握好使用的尺度,不能一味地使用多媒体,而忽视了原有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使用多媒体的确可以提高教学的速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学生接受知识也是有限度的,尤其是新知识的学习,学生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所以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就要把握好尺度,做到以主导性教学为主,以多媒体辅助为辅,才能实现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价值。
三、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
高中物理的概念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只有经过学生充分的了解,并经过思维的转换,才能在学生的脑中形成物理概念。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使这个过程变的相对简单,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容易。实例教学:比如进行“加速度”概念的学习,就是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飞机起飞的同时汽车起动的视频,并利用多媒体,把飞机离地和汽车加速的数据演示出来进行对比。
2.让学生掌握物理定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的前提。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魅力,让物理实验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通过物理实验,帮助学生了解物理世界的奥妙,奥妙引起兴趣,兴趣带动钻研劲头,于是学生的热情就燃烧起来。有了对物理知识的亲切感和好奇心,学习物理就变得轻松了许多。例如,在进行“动量定理”教学时,开始上课时我演示了如下的实验:找两根粗细均匀,但长短不同(差别应大些)的饮料吸管,将牙签放入吸管中,用嘴对准管口吹气,使牙签从吸管另一端飞出。学生凭经验往往会猜测在短吸管中的牙签飞得较远。事实上,在相同条件下,吸管越长则牙签飞得越远。这种现象引起了经验与事实的冲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有迫切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抓住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心理特点
鼓励他们大胆猜想物理问题,培养物理学习中的创新精神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占了主要地位,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有所发展。这些变化表明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学习研究能力,他们越来越不喜欢人云亦云,喜欢自己独立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在教学中,我们物理教师要善于抓住高中生的这一心理特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对一些物理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形成和发挥。如在“探究影响单摆周期因素”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猜想单摆的周期可能与振幅、摆球质量、摆长中哪些因素有关,并让学生针对每一猜测,分别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选用合理器材进行实验验证。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所思问题理解得会更透彻,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会更灵活。
三、抓住高中学生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心理特点
把物理课堂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对认识和评价自我有了浓厚兴趣,希望能在生活中、课堂上拥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把课堂表现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对物理问题和现象的见解,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认识、主动地接受教育内容、主动地挖掘潜能,促进自身发展。如在“位移和时间关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某一位移时间图像,让两位学生来模拟物体的运动,而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图像并非轨迹。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又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要明显好于教师直接讲解。
四、抓住高中学生具有丰富情感的心理特点
在物理课上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物理课堂气氛,实现良好教学效果学生进入高中后,情感变得丰富起来。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情绪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气氛,甚至影响教学的进程。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抓住并利用高中学生具有丰富情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地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通过多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如讲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时可用成语“同生共死”来描述;机械波的特点可用“介质中各个质点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逐流”来表达;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可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类比。相信这样的语言一定可以让学生对物理学科中一些概念、规律有较深的印象,也可以较顺利地解决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五、抓住高中学生具有旺盛的活动力的特点,巧设物理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
1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学生想要学好物理,就必须具备探索精神,才能发现物理现象的规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讲解理论花费的时间就占一节课的四分之三,学生极缺乏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只能机械式地吸收理论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课后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内容.所以,教师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课堂上实验探究的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讨,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例题2小车上有一竖直杆,总质量为M,杆上套有一块质量为m的木块,杆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小车静止时木块可沿杆自由滑下.问:必须对小车施加多大的水平力让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时,木块才能匀速下滑.此题涉及到物理力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把解图画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打开解题的思路.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解题方法,根据力学的相关基本公式,一步步得出题目的答案.
2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过程,课堂上有效的互动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由于教师和学生掌握的物理储备知识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的接受能力受限于自身的基础知识水平,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与学生互动沟通的过程就是反复确认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所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在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断加强教师和学生有效沟通的环节,为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打下基础.例题3在用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质量m=1.00kg的重物自由下落,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如图2所示为选取的一条符合实验要求的纸带,O为第一个点,A、B、C为从合适位置开始选取的三个连续点(其他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次点,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那么:(1)纸带的端(选填“左”或“右”)与重物相连;(2)根据图上所得的数据,应取图中O点和点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3)从O点到所取点,重物重力势能减少量=J,动能增加量=J;(结果取3位有效数字)(4)实验的结是.这个例题是物理实验探究的例题,学生根据实验的问题和要求要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的数据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教师在实验课堂中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这一环节尤为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还要提醒学生实验要注意的事项和解答相关问题,才能确保实验课程顺利进行.综上所述,优化高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还是增强学生物理实验的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为了提高教学目标,实现质量教学,物理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课堂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结构,打造高质量的物理课堂教学.
作者:姚留兵 单位:江苏省口岸中学
合作学习过程是问题探究的实施过程,也是学生强化知识与能力的实践阶段.在设定教学内容与目标以后,引导学生展开合作交流、互助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合作交流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展开合作探究教学策略,需要实施小组学习方式,展开民主讨论,促进思维发散,鼓励自主参与和互助探究,融合不同的观点与思想,汇集智慧,探索出高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摆长测定、周期计算、悬线设定、实验创新几个角度出发,探索实验操作过程与结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互助探究过程,创新实验,改变小球质量、小球体积、摆长和增设磁体等,展开不同角度的实验合作探究过程,由此转变思路与方法,强化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二、激励总结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总结与归纳是知识网络构建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散与创新的基础.对合作探究过程落实思路、方法与理论的总结,由此深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应该重视总结与归纳,反思与评价实践过程的优缺点,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优化实践方案,弥补现存的问题,强化学习过程,完善知识网络.总结与归纳是活跃思维的动力,也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衔接方式,由反思总结不足,引导完善,挖掘学生潜力,促进交流与合作,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曲线运动”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合外力改变速度的大小与方向”的结论,由此结合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探索曲线运动理论的应用实例.
三、强化拓展训练,激发创新思维
怎样才能适应这种需要?要抓什么主要问题进行改革?这里谈谈我们的几点看法。
一、物理学科的课程设置
1990年,根据国家教委印发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普通高中物理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即二·一分段),物理教学大纲相应地作了调整。这项调整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课程设置,是建国以来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从实践看,高中物理课采取分段的办法来划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具体落实确有困难。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即使一地之内,客观上也存在差异很大的几类学校。高中前两年的必修课,内容和要求都一致,不能适应这种差异。国家教委最近提出的多种办学模式,我们体会,是承认差异。面对这种差异,高中物理课与其采取分段的办法,不如采取分层次的办法。高中物理课可分为两种物理课,以适应不同办学模式的学校,适应不同程度、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同一个知识点,在程度、要求、讲法、侧重点等方面可以不同,甚至可以很不相同。对不同的学生,即使所学知识无大差异,能力要求可以有相当大的区别。也就是说,就知识的理解程度而言,就所处理的问题的复杂程度而言,差异是相当大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或为将来准备升入理工科院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者虽然是一致的,但着眼点不同,对物理课的教学要求将会不同。采取分层次的办法,将会较好地适应高中物理课的教与学。
按照课程计划的规定,高中物理开设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必修课在高中一年级(2课时)和高中二年级(2.5课时)开设。限定选修课在高中二年级(2课时)和高中三年级(3课时)开设。为了适应高中物理课的特点,便于教学,新大纲把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贯通起来,不再分段,合起来称为必修和限定选修物理课。这样,新大纲提供两种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种是必修物理课(简称1类课),共4.5课时。第二种是必修和限定选修物理课(简称2类课),共9.5课时。
1类课是基本要求的物理课,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内容和要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知识面包括物理知识的主要方面。考虑到现行必修课的知识面较窄,新大纲适当地扩展了1类课的知识面。2类课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适合于理科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内容和要求着眼于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内容包括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主干知识,同时增加了近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论,作为选学内容。2类课的内容和要求完全覆盖1类课,以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必修课的要求。
据了解,现行必修课对部分学生要求仍偏高,所以新大纲从总体上适当放低了1类课的程度。2类课的程度,就重要的主干知识而言,与现行的必修加选修的程度大体相当。以2类课与我们所看到的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物理课比较,基本的主干知识大致相同,但程度上我国要低些。
两种物理课的内容都分为必学和选学。选学内容不作考查,供师生选择,以补充知识面偏窄的不足。
新大纲对必学的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分为两个层次,A层次要求低,B层次要求高。作B层次要求的知识点是比较重要的概念和规律。在1类课中,A层次的知识点约占全部知识点的60%,B层次约占30%。在2类课中,A层次约占50%,B层次约占40%,B层次所占的百分比有所提高。教学要求分层次,有利于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不适当的加深,减轻学生的负担。
新大纲十分重视实验。1类课的必做学生实验共12个,其中有4个是新实验,必做实验个数与现行必修课的必做实验个数相同。2类课的必做学生实验共23个,其中有一个是在专题中安排的制作性实验,这23个实验中有7个是新实验。现行的必修加选修一共17个学生实验,新大纲增加了6个实验。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学生实验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大纲中安排的演示实验有所增加,并提出,有的演示实验可安排为学生随堂实验,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有利于学生仔细观察现象,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能力的培养要因材施教,因而两种物理课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1类课的能力要求相对低些,这并不是说,某些方面的能力如运用数学的能力不需要培养,而是考虑到能力的要求应该恰当,应该有所侧重,不能脱离多数学生的实际。2类课的能力要求高些,表现在新大纲提出要设置适合于高中学生的课题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初步能力。这是一种新的尝试,而且要求较高,希望能在实施中积累经验,使之成为培养能力的一条新的途径。
实行两种物理课并不要求过早地分流,或者说过早地分为文理科。不论选用哪种物理课,都要在高中阶段学习必修课的内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现代生活,继续深造,都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便于实施,在高中一年级,两种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学生进入高中二年级后,分别学习上述两种物理课。2类课把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的内容安排在一起,是为了便于教学,不是为了所谓“一次到位”。在高中一年级,为了适应大多数学生某些重点知识的应用,如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的应用,限定为简单的应用。而在高年级,在2类课中设“专题”,以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和综合地运用知识。
我们认为,根据新大纲编写的新教材,高中一年级应该有较大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在高中一年级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并指导他们在高中二年级对两类物理课进行选择。
面向全体学生,要承认差异,使他们都能有效地学习,这应该是物理学科课程设置的着眼点。
二、教学内容
新大纲指出:“教学内容应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这就需要从新审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按照两类物理课的不同要求,进一步对教学内容加以精选,并适当予以更新。
(一)科学技术有加速发展的趋势,预料21世纪的科学技术将发展得更快。面向21世纪,要考虑高中物理课如何适应这种趋势。高中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物理学又是一门基础科学,这就决定了高中物理课应当强调加强基础,把那些重要的基础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在高中阶段,基础打得扎实,学生才能在今后有效地学习文化科学技术。脱离开打好基础,片面追求大量的现代知识,只能得其皮毛,回过头来就会觉得基础单薄。
加强基础,这是确定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基本要求下,要处理好主干知识与非主干知识、经典物理知识与现代物理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的关系。
(二)在高中首先应当把那些在知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主干知识学好。主干知识学得透彻,学习其它知识就容易些,也有条件扩充和加深自己的知识。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要减轻学习负担,决不能削弱主干知识。新大纲精简了某些非主干知识,以加强主干知识。
一方面要强调主干知识,另一方面知识面又不能偏窄,这是一个矛盾。知识面偏窄,不利于开阔眼界和思路。知识面窄,这是我国学生的重大缺陷。但是,在当前,宁可知识面相对窄些,也要保住主干知识。宁可要求低些,也不能冒然砍掉主干知识。因为主干知识学得好,学生将有可能独立地去扩展知识面。此外,教材可增加阅读的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阅读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地开拓知识面。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强调主干知识与知识面偏窄的矛盾。减轻负担,必须精简某些次要内容。有的知识在大纲中可不列为知识点,不作扩展性要求,采取其它形式如练习的形式去解决。
减轻负担不能只靠砍内容,要多方面设法解决矛盾。例如,主干知识的要求要合适,不能不适当地提高要求。教材的系统或结构要加以改进,充分发挥主干知识的带动作用,使主干知识和非主干知识配合得更好。教学方法要加以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讲解不能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要强调因材施教,对物理有兴趣的优秀学生,应该鼓励和帮助他们课后独立地钻研。课内讲得精粹一些,而且有吸引力,使学生对物理发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三)要处理好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的关系,适当增加近代物理的内容,使教学内容随着时代而有所更新。经典物理知识反映了宏观、低速情况下的客观规律,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近代物理知识是在经典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好经典物理知识,才能够进而学习近代物理以及其它各方面的知识。
近代物理是指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基础的20世纪的物理学。前期量子论的知识在现行大纲中已经有所反映,为使量子论的知识能够充实一些,新大纲中明确列出量子论,以求有所加强。现行大纲中没有涉及相对论的知识,新大纲列出相对论,作为选学内容,希望经过新大纲的实施,逐渐取得在高中讲述相对论(主要指狭义相对论)的经验。教学内容要随着时代而有所更新,不更新将不能体现和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但从全国大面积的推广来说,这种更新的进程应该是渐进的。当前,在课程的内容和体系上作过大的变动,看来还缺少经验和依据。而且作过大的变动,教师和设备均不适应,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逐步积累经验,逐步探索,是一条可行之路。从长远来看,课程的体系应该而且必须改变。当今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在中学阶段哪些知识是基础知识,体系应该如何改变,都需要重新加以认真研究。物理课程要作较大的改革,必须先在小范围内试验,取得经验,以备将来改革之需。
新大纲加强了守恒定律,加强了能量的知识,加强了波动的知识,努力反映与近代物理的联系。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当寻求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接口”或者“连接点”,引导学生走向近代物理之门,开阔他们的眼界,引起他们的兴趣。讲解经典物理知识,要反映和渗透近代物理的观点。还应当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介绍近代物理的成果,使学生知道近代物理是怎样从经典物理发展起来的,知道物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物理大厦正在不断建造之中。
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其它自然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形成了许多交叉科学。这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使学生“了解物理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体现物理学作为基础自然科学的特点,以加强高中理科各门课程的联系。如何体现这一点,还研究得不够。在编写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作进一步的努力。
(四)物理知识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确定教学内容应该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之间的关系。新大纲指出,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在教学目的中把基础知识和实际知识并列,说明对实际知识相当重视。教学中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实际知识。教学中要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讲述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介绍与基础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新大纲的知识点中,列出了相当数量的属于实际应用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知识点。这说明新大纲在教学内容中充分反映了上述教学目的。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要使学生“了解物理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联系实际,是完成这一教学目的的唯一途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应该使学生了解物理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作用。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我们要努力体现这一点。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个特点是:从发现,到发明,到实用,周期越来越短,即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为21世纪培养人才,应该充分考虑到当今科学发展的这一特点。我国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知识面较窄,动手能力不强,不善于应用知识。针对这一情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更要大力加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他们关心实际问题,理解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有志于并且善于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去。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开拓意识、创新精神的人才,这个任务,高中物理教学应当很好地分担。
三、能力培养
高中物理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加强能力培养,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新大纲总结多年来在培养能力方面的经验,明确而且有针对性地作了阐述,这将有助于今后更加切实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
(一)在诸多的能力中,新大纲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独立思考,这种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品质,虽然不是物理课单独能够培养的,但是,物理课却应该分担这个任务。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所学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因而在高中物理课中有条件、有可能担负起这个重要任务。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应该贯穿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之中。这一要求,在新大纲的说明中有明显的体现。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地发表看法,提出质疑。要培养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分类、概括、总结的能力,逐步要求他们自己归纳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以期能够逐步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要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和拓宽知识面。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不分巨细,都“嚼碎”了“喂”给学生,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够拓宽思路但不考的知识不涉及,将会堵塞学生独立钻研的志趣。为了防止高考失分,让学生超量地做题,以致出现生题不会做,学生埋怨教师没有提供此类型的题目。这表明有的学生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一些具体能力的培养一定会受到影响。将来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或者进入社会,都会显得很不适应。新大纲中强调独立思考,这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大纲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根据物理学的特点,提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这是物理学探索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与此相适应,高中物理应当培养这三方面的能力。
新大纲对高中物理教学所应培养的能力作了具体阐述,比现行大纲有所充实和提高。例如,对观察能力的要求比初中有所提高,除了要求学生“能有目的地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还进一步要求学生能“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的条件”。当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实验能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新大纲对实验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结论,了解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会写出实验报告”,并进一步要求“会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实验故障”。对基本仪器的使用,分成两种要求,大部分要求是能正确使用,一部分要求练习使用,以便于具体落实。关于误差和有效数字的要求,大纲中作了具体说明。在2类课中还要求“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个别实验中要求会合理的选择仪器。
新大纲要求培养“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科学思维能力”。这在科学思维能力的层次上,比初中向前推进了一步。如果说,初中较多地是直接概括,那么,在高中,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也由于高中所处理的问题有所深化,则较多地要求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分析的深度和综合的广度,都比初中大大提高,因而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大大提高。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而且处理问题要较多地运用推理和判断,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也大大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提不高,不能学好高中物理。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但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需要科学思维能力,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科学思维能力正是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
大纲在阐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时,强调“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概念、规律和模型等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不能死记方法和步骤,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形下,特别是新情景下,能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善于迁移和运用,把知识学活用活。强调“弄清物理过程、状态和情景,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具体分析,就是要分析物理过程、状态和情景,这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一步。具体分析物理情景、思路和方法,抓住了这几点,就是抓住了根本。
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培养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物理学是一门定量的科学,表达和处理问题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种语言,可以简明确切地表达问题;数学是一种工具,可以进行推导和运算。不会运用数学,物理很难学好。因此,新大纲提出培养运用数学的能力是必要的,这要求我们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物理中去。学习物理,应该学会进行计算,以至最后得到物理结论。但是,解决物理问题,还常常要用到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和推理。因此,新大纲提出要重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这对学好物理很重要,是一种较高的要求,希望能够引起重视。针对图象的运用能力较弱的情况,新大纲提出要学会用图象表达和处理问题,这一点也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新教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在教学中,课程目标的这三个维度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都融于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对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猜想,提高他们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可以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讨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可以展示人类在月球上所进行的有关实验照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领略自然规律的普适性;还可以通过对打桩机的重锤下落和高台跳水运动员等自由落体运动实例的讨论,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
应该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如何实现课程目标有一个总的思考。与初中相比较,高中物理课程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要增强学生学好物理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使他们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二、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
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的课题有的是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吻合的。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探究的物理问题是由教师和教科书直接提出,虽然其中不乏关于问题背景的介绍,但很少有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构思问题的机会。在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
要提高学生制定探究计划的能力,就要使学生学会把探究的课题分解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小问题,会思考解决每个问题的不同方法,根据现实条件选择、优化有关方法,从而形成探究的方案;学会从原理、器材、信息收集技术、信息处理方法、操作程序等不同方面来构思探究的计划;学会查询相关资料并完善探究计划。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学习制定探究计划的机会。
在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时,教师不要预先设定表格,让学生“照方抓药”。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客观的思维品质,不要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探究假设相符的物理事实上,同样需要观察和收集那些与预期结果相矛盾的信息。在通过一定的科学探究之后,应该让学生学会依照物理事实运用逻辑判断来确立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树立把物理事实作为证据的观念,形成根据证据、逻辑和现有知识进行科学解释的思维方法。
三、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如家庭中新型电器、炊具中的物理原理;公共交通设施、交通工具中某些新装置的物理原理;新型通信工具等等。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可乐瓶、易拉罐、饮料吸管、胶带纸等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做物理实验。学生的课后作业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例如:游乐场中的物理;车站、码头上的物理;超级市场中的物理等。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引入物理课,就会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
四、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共同必修模块中的物理实验,是新教材对高中学生最基本的实验要求。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都程度不同地体现了对物理实验的进一步要求。可以指导对物理实验有兴趣的学生在校本课程中,选修具有更高要求的物理实验专题。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在观察演示实验时,不仅要学生关注所观察的现象,同时要让学生理解该物理现象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和怎样说明问题的。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实验装置的工作原理。在进行学生实验时,应该让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的前提下独立操作实验。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使学生能正确使用高中物理实验项目中的仪器和工具,获得较准确的实验信息,但要避免进行刻板的技能训练,因为随着科技进步,对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
【论文关键词】三个维度探究实验
1.1调查时间和对象
调查时间:2014年6-9月;调查对象:清水河普通高级中学
1.2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调查内容:实验教学状况;实验条件状况;学生实验学习状况。调查方法:问卷、访谈.
2结果与分析
2.1物理实验教学状况及学生调查(百分比)
①学校重视物理实验教学19.7%②物理实验很有乐趣69.7%③时间太少,动手机会不多94.3%④实验器材不配套38%⑤实验教师的培训和工资补贴0%
2.2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满意程度的调查(分数最高)
①所代班级物理实验教学完成情况:一般②对学校实验条件的满意程度:一般③通过实验教学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一般
3结论与应对策略
3.1结论:
(1)实验时间太少、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多,实验教学徒有其名,学生难以获得足够的实践锻炼,实验能力得不到足够的培养;(2)学生对学校实验室的条件不太满意,比如实验器材不配套,器材不足等等。实验条件虽然有了改善,但距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3)实验环节过于单挑,显得枯燥乏味,并且学生在实验过程的收获不足,成就感较低,导致很多学生丧失实验兴趣,严重的影响着教学效果(;4)教育工作者(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对实验教学的重视更高,能够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参与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但是教学本身受到客观条件制约严重,特别是经济条件的制约导致教学资源不足,实验开展困难的情况产生;(5)在教师能力方面,没有形成长效的教师实验综合能力培养机制,教师所掌握的实验技术及相关能力较为薄弱,在实验环节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较低,因而阻碍学生成长。
3.2应对建议
(1)在学生实验中增加探索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能全面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目前实验教学的改革主要有:①将实验从验证性向探索性转变;②教师实验向设计性实验转变;③鼓励学生开展课外自主实验,完成研究型课题。学生在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查阅教科书和参考资料,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知识、原理、归纳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2)尽量拓展学生实验的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多年的的实践和调查中,我们发现,如果学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物理实验的心境,那么,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实验的兴趣,他们就会反映物理有趣,物理易学,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因此,可以在教材范围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宽泛的实验空间和实验内容,如选择课后小实验,向学生下达实验任务,或者是根据教材内容选取相关的教材所没有记录的实验,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3)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师必须树立起全面科学的教育观念,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努力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统一、知识与技能的统一、态度与价值的统一。要将实验教学看作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途径,保障实验教学的质量,同时不断探究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辨证关系,完善教学过程。
(4)加大经费投入,改变教学条件:
教学本身既然受制于物质条件,就应当从物质投入着手,优先改变教学环境基础,不仅包含了对教师待遇的从优考虑,以此增加对教师的后勤保障,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包括对教学资源的完善。具体如下:①改变单一的行政投入集资模式,实现校外募资为主的多形式集资,获得更多的建设资金,添置和更新实验室设备,增强实验室的利用性能;②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参与,打造区域化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校际实验教学资源互补;③从新思考和制定实验教师工作待遇,同时落实实验室责任制度和绩效制度,多方面提高教师的工作主动性。.
(5)有机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教具制作:
继数字化技术融入教学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好评,同样该技术也能适用于物理实验教学,通过一系列先进科技设备的利用,能够直观地展示实验数据,简化实验过程的同时增强了实验的科学性,特别是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更为直观细致地展现示范实验要领,减少了教师负担,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明显作用;此外,教具的制作较为全面地展现物理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其实验思维,还能够有效地弥补实验器材的缺省。
(6)建立长效的教师能力培养机制:
关键词:高中物理;碰撞问题
一、动量原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分析碰撞问题的原则
在经典力学中,按牛顿自己提出的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表达形式,力F是动量mv对时间t的微商(导数)。也就是说,在任意瞬时,物体动量的时间变化率,在量值上等于这一瞬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而且动量的时间变化率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由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这物体动量的增量。这就是关于一个物体的动量原理。通常,把几个相互作用着的一组物体称为系统。系统内各物体总动量的增量等于合外力,系统各物体之间的内力不会引起系统总动量的变化。在系统内各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如果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那么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是关于系统的动量守恒定律。
碰撞问题及相关的物体运动过程有时比较抽象,也比较复杂,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题目中的核心要义,准确地梳理出解题思路。在解决物理碰撞类问题时,我们一般要遵守一些关键的分析原则:第一,碰撞时间的瞬时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物体碰撞的时间看成是极其短暂,系统的状态、物体的位移还不能被外力所改变。第二,由于系统内物体相互作用冲力极大,其他的作用力相对说来比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系统遵循动量守恒定律;第三,在物理规律下的系统的能量是不会凭空产生的,所以物体碰撞时物体的动能不增加,并且在非弹性碰撞的过程中,系统动能必然减少。
二、对弹性碰撞的分析
中学所学物理模型是比较理想化,且具有代表性。高中物理中常见的模型就是弹性碰撞。我们在处理此类模型的问题时,相对说来也比较简单。如果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在碰撞瞬间的动能没有减少,那么这就是弹性碰撞。拿小球来说,如果想要小球在碰撞中的动能没有减少,那么小球就需要满足弹性碰撞模型的条件,也就是说小球具有使自己恢复形变的能力,碰撞后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而且在这过程中不牵涉到其他能量的转化。研究过去高考中的弹性碰撞真题发现都是包含许多知识点的综合题型。对于这类问题,应是区分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排除无关的“干扰”,必要时反复构建相互作用的系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其他必要知识。
三、对非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分析
物体因为碰撞而发生形变,并且碰撞后物体暂时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这就是非弹性碰撞。例如锻打、打桩。在非弹性碰撞时物体的动能转化成其他的能量或作功,动能没有守恒。完全非弹性碰撞,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损失更多的动能。因此,能量守恒定律并不适用于非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而只能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来求解非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问题。
例:如下图所示,A,B两物体质量都为m,以V0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运动,且二者之间用一轻弹簧连接,图中的弹簧处于平衡位置。C为该平面上的另一物体,其质量为m0,在A,B运动过程中,B与C碰撞后粘合在一起运动。试分析系统接下来的运动状态。(2m <m0)
解析:根据题意,物体C的质量是比较大的。在物体B,C发生碰撞后,就紧贴在一起运动。在B,C碰撞后弹簧发生了形变,并且不能够恢复原形,所以是非弹性碰撞,系统一部分动能逐渐转化成弹簧的弹性势能。其稳态是弹簧发生最大形变,具有最大弹性势能,ABC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三个物体的动能与弹簧弹性势能之和等于碰撞后渐态开始时物体A(此时速度仍为V0)与物体B、C的动能和。要定量解出碰撞后物体B、C的初速度,运用动量守恒;解出物体A、B、C稳态速度,也运用动量守恒。
四、对碰撞问题解题方法归纳
在解决碰撞问题时,我们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的知识有以下几种:(1)动量守恒定律;(2)运用动能的关系;(3)碰撞后物体的速度关系;(4)利用碰撞模型特点。
五、结语
从以上对物体碰撞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要学会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然后对物体在碰撞中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动量关系,动能乃至机械能关系以及速度关系。对含有碰撞内容的综合题型,必要时应追溯到动量原理。对基本的方法我们要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这样,学习这部分内容才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孔令明,张东壁.求解碰撞问题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物理教学,19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