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20 04:14: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心理学理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新的形势下,对于刚刚诞生的社区心理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在社区心理学的研究问题领域上。以下我们从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两个视角来审视社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问题。
1.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区心理学不同于心理学的其他学科,其要求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变革,经历社区的发展历程,具备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在其心理学体系中,社区心理学主要重视的是强化自身对于现实中人的行为的理解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去调整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简单来说就是以自身掌握的社区心理学知识去帮助人们走出困境。从这个视角来看,社区心理学不仅仅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而且是社会性公益性于一身的职业价值观。社区心理学界定的基本环境是社会系统,即人们生活的真实背景,在这样的系统中和背景下去理解人们的举动,去帮助人们走出心理困境。由此,我们可以说其学科关注的对象是人与社会,人处于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由人的集合构成,这是西方国家社区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2.社区心理学的主要目标综上所述,社区心理学关注的对象是人与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必定要以特定的人群为其研究的终极目标,以达到其研究的目的,即帮助人。一般意义上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如果将社区心理学的援助体系分解成为三个步骤的话,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应该是第一个环节,也就是预防阶段,对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一系列的预防措施。而且相关心理学家认为,预防大于治疗。其二,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问题;在社区心理学家眼里,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个人也会因为自身适应能力的不同而表现出对于环境的不同态度,但是最佳的状态就是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其三,关注生态,希望以调整的方式达到生态上的平衡;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生态上的平衡,人要积极的调整自我,环境也要做出改善,争取都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其四,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和集体之间的个性化;众所周知,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一面,其在表现上很可能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在社区心理学中要求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化表现。这些人往往会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弱势群体,是我们社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五,提高个人能力;也就是说为了达到与环境的融合,人要不断的改善自己,以充分的控制和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二、社区心理学的学科功能
由于社会心理学科要求能够进入社会真实环境,以社会化的心理学理论去审视处于社会系统下的人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认识,以此展开各项活动。其实践性和公益性很强。由此可以将社区心理学科的功能概括如下。
1.能够有效的预防社区环境中的心理问题倾向由于社区心理学科强调预防重于治疗,也就是说其需要在心理问题出现的前期就要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措施,以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在开展心理援助的过程中,将最好的心理资源、时间精力集中在第一个环节,的确可以有效的规避心理问题的出现。我们知道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如果在前期我们以健康、积极、正面的思想去引导人们的生活,使得社区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将有利于规避心理问题的产生,将其抹杀在萌芽状态。
2.能够保证人与社会之间形成和谐发展的趋势在社区心理学体系下,人要求实现更大的发展,这需要健康的外在环境,也就是需要社会给予其发展创造一定的基础条件;社会要想形成健康发展的局面,这就需要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去维护,去创造。两者之间形成合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此社区心理学倡导生态学观点,充分尊重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积极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社会积极创造条件,以满足个人。由此形成和谐发展的局面,有利于实现共赢的局面。
3.能够合理的处理好社会环境中弱势群体问题由于社区心理学关注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认为其具备权利去表现出个性化。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社区心理学势必会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视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在展开相关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的时候,这样的弱势群体将会得以关注,在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之后,其必然使得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由此活动带来一些积极的效果,也就是引起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进而从制度、资金上去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4.能够提高社会环境中个人的综合能力社区心理学认为,在社区心理学的体系中,个人的能力会得以更好的提高,因为社会环境的转变,给予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这样的基础上,只要个人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掌握机遇,发展自我技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会在社会环境中找到自我的定位,充分的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三、中国社区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对于中国来讲,社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主要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对于我国的社区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审视。
1.从社区青少年心理发展视角出发,健全社区青少年心理理论体系在社区环境中,青少年是一群比较特殊的群体。对于他们来说,社区环境是其认知形成、感情寄托、行为发展的地方。在这方面,国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中国在此环节还处于初阶阶段。但是总体来说,我们在青少年特点的基础上,以社区心理学的视角去研究其心理健康,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在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上。对于社区青少年来说,其年纪都集中在14-25之间,其活动的区域限制在学校、社区、家里,普遍缺乏家长的监管,因此常常处于游离于学校和家庭,在社会环境中成长。在社区环境方面,学校教育难以管制,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社区环境危机四伏,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其一,在社会方面,徐静平等人以调查研究的方式,对于一定年纪的社区青少年进行了全面的了解,结果显示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尤其在敌意因子中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情况严重于现阶段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此情况下,提出要以社会支持的观点去审视其问题的产生,希望社会对于其展开系列的救助措施,以避免心理问题不算恶化。其二,在家庭因素方面,郭云霞同样以调查的方式对于社区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家庭关系和家教方式严重影响到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家庭软环境作用的结果。希望以人格的力量去感染社区青少年,避免其问题的恶化。在于社区青少年犯罪方面,主张展开社区预防和矫正措施。我们知道,社区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往往是家庭、学校、社会三种环境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渐渐成为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保护青少年避免其走入歧途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我们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去审视青少年的犯罪现象,其中心理问题往往成为其犯罪的主要原因。依据吉朝珑等人(2005)的文章,其提出社区应该积极发挥其在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上的作用,要在尊重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以各类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问题少年及时纠正行为误区,合理调整其情形,形成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也有相关学者关注于国家权威部门的作用,如徐素娣等人在对于上海某社区服役青少年进行调查来看,一般有着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其犯罪的几率比较大;其在服役过程中,不仅仅要面对外在环境的质疑和唾弃,还要处理自身心理问题。由此,其呼吁社会对于这类群体要予以重视,倡导以心理辅导的方式去化解其内心的困惑,促进其社会矫正的进程。
2.从社区老年人心理发展视角出发,健全社区老年人心理理论体系对于社区老年人心理发展来说,我国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涉及到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支持的力度,集体效能,以及心理方面的干预措施等。以下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去审视社区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其一,社区老年的生活质量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于这方面,张卫东(2002)基于Lawton理论框架,以上海地区某社区的老年人为例,对于其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在结构建模的研究方式下,关注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与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发现,生活质量、生活环境都会对于其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影响;由此可见,社区生活环境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对于生活质量方面,戴静以三组试验为基础,对于老年人的抑郁情况进行了评定试验,得出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其认定焦虑情绪和认知功能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王芳、廖晓春、王庆华等人认为由于抑郁情况的恶化,会使得老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其二,社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影响着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于社会支持方面来讲,王永丽等人主要从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因素中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于老年的心理健康来说,有着积极方面的作用,有利于缓解老人的抑郁症状。对此张明园在调查的基础上,以社会理论看待老人的心理问题,认为社会支持不足,会使得老人的心理问题不断恶化。贾晓清等人对于干部门诊的老年患者进行了调查,倡导以提高退休干部的社会支持水平,以缓解其抑郁状况。王兴华等人以测量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证明了社会支持与老人抑郁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社会支持与家庭支持将有利于缓解不健康情绪,使得易感抑郁人群处于健康的状态。其三,社区老年人的集体效能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国内来说,在集体效能与心理健康上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完善。但是依据相关方面的研究发现,集体效能可以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对此艾娟等人在2005年就以集体效能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得出了其预测的结果。可惜的是,对于老年人这样的群体来说,其集体效能与心理健康之间还处于待开发阶段,但是从一般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来看,以提高老年人集体效能的方式去探索心理问题,想必可能成为全新的解决老年心理问题的方式。其四,心理干预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开展的各项心理干预措施,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其一,家庭探访;其二,康复锻炼;其三,心理知识讲座;其四,心理影视观看;其五,心理咨询,其六,心理护理。对于干预效果来说,钟深秀、于琪等人都以效果的发挥为研究目的,对于其效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心理干预措施能够使得老人的心理状态呈现出良好的状态。其一方面有利于社区老年人心理障碍的调整,另外一方面还使得老年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总而言之,心理干预在社区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五,老人幸福感影响着其心理健康水平。以幸福感的视角去审视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我国来说,始于上世纪初,起步比较晚,但是在相关方面的研究还是有一定成绩的。对于幸福感来说,我国的老年人主要考虑的有文化水平、职业、人际交往、经济来源、健康状态等等。关维俊等人以唐山市的社区老年人为数据源,调查发现幸福感与健康与否有着很大的联系。对于文化高的老年人,其知道以何种方式去调节身心,使得其处于健康的水平;对于经济收入好的老年人,其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人际关系良好的老年人,其感觉到外界的关怀;李志雄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娱乐活动、生活能力、身体感知对于幸福感有着一定的影响。3.从社区特殊女性心理发展视角出发,健全社区特殊女性心理理论体系这里的特殊女性,主要指的是更年期女性和离婚女性。首先,更年期女性,对于此类社区人群的关注比较晚。李英坤等人以调查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发现更年期阶段的女性,其在心理水平上呈现出很多的问题,比如对于疾病的恐惧,遇到事情焦躁,容易冲动,敌对情绪明显等等。对于这样的情况,相关的学者赵卫青等倡导以社会干预的措施去化解其心理障碍,争取有效的解决其心理问题。其二,对于离婚女性来说,其经历了离异,家庭破碎,其对于旧的生活有着愤恨的心理,对于新的生活有着怀疑的心理,再加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很容易使得其心理出现问题。对此,俞文敏对于离异女性展开了系列的调查,发现离异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常常出现负面的心理状态。其也倡导以社会干预的手段去加以引导,以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中国社区心理学专业教育与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我国社区心理学专业教育与培养要在尊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去探索自身发展的模式,争取做到科学、有效、精准、健康。详细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注重引进,主要是指对于西方国家先进的社区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要不断的学习、总结、归纳,不断夯实我们的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为我国社区心理学实践提供更多的依据。其二,重视本土化,无论是引进经验,还是开展实践,其首要做好的是对于本社区实际情况的了解,由此制定的预防措施、治疗方案,才是最符合实际的。其三,关注弱势群体,因为弱势群体在社会体系中,其地位决定了其话语权不多,需要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以采取合理的措施去解决社区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其四,强化预防,在社区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中,预防一直是处于主要地位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做好社区的心理预防工作,将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的状态下。其五,注重制度化,对于社区心理问题的出现,要以适度化的体系建设来审视,对于谁来管理,谁来维护,谁来负责的问题,要形成统一的认识,并将其纳入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的制度管理环境,使得社区心理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其六,讲究合力,我们知道社区心理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各方面教育工作的缺失,学校方面、社会方面、家庭方面应该高度重视社区心理问题,群里群策,以形成合力,为社区心理健康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其七,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全社区动员,积极学习社区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于心理问题的形成、预防、治疗都要有清晰的认识,以便指导自我舒缓情绪,缓解心理问题的时候发挥作用。
五、结束语
一、几种主要英语阅读模式
许多学者曾对英语的有效阅读模式提出颇具价值的探讨,但他们或多或少忽略了阅读时的心理因素对阅读效果的影响。于是许多语言心理学家开始了基于语言心理学的英语阅读模式的研究。这些研究过程符合英语语言阅读的自身规律,于是他们在研究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阅读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阅读者有效提高阅读效率,提高他们的英语技能。1信息加工模式语言学家在研究有效阅读模式的早期,曾提出一种阅读模式,即信息加工模式。他们认为阅读过程就是对语言符号信息的加工过程,只是书面语言文字信息向大脑单向转移并汇集的过程,即被动解码的过程。他们却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心理因素与语言文字的相互作用。这种理论认为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是对“单个语言单位(如音位、字位、词)进行解码,并从最小的单位到最大的单位构建篇章意义,然后修正已经存在的知识以及给予篇章信息所做出的预测”。显然,这种观点只是阐释了阅读过程中的初级阶段和必要过程,但却无法全面科学地解释阅读过程中某些客观存在的内涵和联系,因此把阅读过程看作是由符号到意义的信息解码过程的观点过于单一,有失偏颇。此外,这一模式把阅读者与文章之间的关系简单地定性为单向关系,容易使阅读者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导致其不能根据文章的整体结构去片面处理词义和文章结构问题。鉴于这种阅读模式明显且事实上低估了阅读者的主观能动性,禁不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在后续出现的新式理论中它被给予了较多的批判和补充。2语言心理过程模式语言学家古德曼认为:阅读是思维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语言活动,是作者、语言信息和读者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阅读者的阅读过程不是简单地接受理解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信息,而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去接收理解作者语言文字符号,并与其进行精神思想交流的复杂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心理语言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新的阅读模式,即语言心理模式。这种阅读模式与上面所提到的阅读模式恰恰相反,这种阅读模式将阅读中的心理过程划分为认知符号、预测信息、肯定或修改原来所建立的预测信息。这几个过程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交替出现,周而复始,不断为阅读者的阅读提供信息。但这种阅读模式也有其弊端,即它夸大了阅读者的主体作用,却忽视了词汇量和语法形式对阅读者的阅读效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者说这种阅读模式只适用于那些具有良好英语语言功底,词汇量丰富,并且具有良好英语阅读技巧和方法的阅读者。而对那些初级语言学习者来说,对他们的阅读过程缺乏具有说服力的解释。3交互式阅读模式顾名思义,交互式阅读模式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阅读模式的有机结合,摒弃了各自的弊端,将他们科学合理的成分进行再度整合。当然,交互式阅读模式并不是两者单纯的结合,它强调的是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筛选分析是分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同时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只有宏观的分析和具体语言文字传达的信息相吻合时,阅读者才能拥有对文章正确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比较人们可以看到前两种模式强调的是阅读的单向性,信息的处理需要几个非交互阶段,没有形成相互影响。因此高端的信息无法影响低端,而低端的信息同样无法得到高端的指导。交互式阅读模式强调了篇章的文字显现,不同层次的语言知识和过程以及各种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打破了前两者各自的局限性,吸收了两种模式的优势,具有更高的包容性、严密性和条理性,因而更加的科学合理。因为它是交互式的,在知识分析的任何阶段,不管在系统中处于哪个位置,都可以和其他任何阶段沟通,并对做出的预测进行核准修订,直至读者对获取的背景知识和语言文字相吻合。在此过程中,读者自身因素与文章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阅读者可以利用业已掌握的词汇量、句式结构、处理语言和概念方面的能力,对文章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该阅读模式具有的综合优势和科学内涵,使得其在阅读过程中凸显出愈加明显的功效,被人们运用得越来越广泛。4图式理论阅读模式交互式阅读模式虽然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阅读者阅读效果的问题,并有足够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但不久心理语言学家又提出了一种更为有效的阅读模式,即图式理论模式。这种理论模式和上述阅读模式一样不否认阅读理解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却又相互积极作用的心理过程。它认为阅读者要想对文章作者所要的重要信息进行正确的理解,就必须使自己通过作者语言文字所得到的具体信息与自己本身原有的知识图示相统一。根据图式理论观点,我们的认知与知识是不断更新,不断重组的,而这种知识的重组与变化又是与我们已有的知识图式不断重新结合的。它是一种把信息系统长期的储存在记忆中的认知方式。正因为这个特点,图式理论和交互式理论关系密切。图式理论阅读法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阅读者的阅读过程典型的就是把对文章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原来阅读者大脑中所拥有的背景知识与相应图式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单词、句子还是对整个文章篇章结构的理解都受到阅读者固有的语言知识量和读者已有的大脑中具体图式的影响。依此模式,可得出正确理解文章的两个必备条件:一是需要具备与文章相匹配的图式;二是能成功激活某种图式。由此可见,有效且正确理解文章的关键就在于读者能否具备与文章内容对应的图式。
二、总结
鉴于我们对影响阅读的心理变化模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更多的正确运用交互式理论和图式理论会对我们的阅读带来更加积极的指导意义。当然除了我们上面所讨论的这些较为科学的有理论和实践支撑的阅读模式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重积累我们的语言基本知识,扩大词汇量和阅读量,不断努力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更多地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以及一个国家的民族特征,只有这样,上述的英语阅读模式才能更好地为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服务。
作者:黄章永单位: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心理学的应用;学生的学情;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96-01
一、前言
我国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国家提倡形成一个具有学术交流氛围的体系,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集思广益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新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现在的国家之间的竞争都放眼于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高度和教育的高度,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以心理学理论为教育教学指导,为国家的现代化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高等学校的教学体系包含了很多的方面,除了日常的基本的教学管理以及教职工的管理之外,还有对于教学方法的探究和研讨以及学校之间的教学成果水平展示与竞争,现代的管理者多数是将心理学的一些理论运用到这个体系当中,通过分析每个角色的心理活动来决定实施的政策。
二、心理学理论的教学应用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指出,通过刺激人们的需求度,才能更有奋斗和向上的动力,并且伴随着有效的激励措施,便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提到高校的教学事业,最重要的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有相应的专业素养之外,还应该根据教师格子的情况进行不同方式的激励,才能使得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教师这个职业自古以来都被称为神圣的职业,由我国的优良传统思想就是无私的付出而不计回报,没有比较高的物质追求是个人因素,但是教师这个整体若是没有一个相应的物质保证,生活发生困难,就很难对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也会消减教师的从业积极性。同时,教师这个职业对其自身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补充自己的不足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因此高校的管理人员应该利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考虑这个方面,对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深造的机会,促进其全方位的提高。
在我国传统的观念当中,可能会存在对于教师这个行业的一些偏见,因此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保证教师的正常权利并且给予其相应的荣誉称号,来作为对教师的尊重和激励方式,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选择教师这个行业的人,一般都是很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的人,她们不仅对于自己的要求比较高,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有所成就,因而会积极参加一些权威机构的活动或者专攻自己的教学领域,我们要对教师的这种追求给予支持和鼓励,并且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师的培训讲座,鼓励教师的先进,保证教学质量。
三、心理学理论对于学生的应用
我国现在的教学模式还是以大班级为主导的,一个班里会选出相应的班干部来辅助老师进行教学中的一些日常工作,同时也是协调学生与老师关系的一个重要桥梁,教师所得到的很多的教学反馈都是从班干部当中得知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注意班干部这个团体的构建,使其为教学更好的进行服务。首先来说,对于班干部的选举还是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而非教师的个人喜好,通过正式的班级竞争来进行公开透明化的班干部选举,使最后的结果公平公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通过班干部进行的交流和反馈,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到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的重难点,更好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班干部进行的调查来判断判定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从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教师除了关注学生最后的成绩之外,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措施,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进行正确的引导来了解和提高同学们的思想和品行。以前我国就出现过很多这样的教学案例,就是教师过分的关注学生最后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导致最后教学的失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定期的对班里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及时的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的纠正并处理,最终有利于实现班集体的凝聚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品格。
〔论文摘要〕重览心理学理论,发现在写字教学中我们丢失很多。重视书写姿势及执笔方法,这是行为主义强化观的再现。练眼,这是实践着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完型观。教师的示范,榜样的无穷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学生认为我能写好,这是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效能的积极认知。写好字并不是单纯的为了练字而练字,而是为了追求学生个性的唯美。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强调指出:学生应该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字”能力[1]。为达到这一目标,在写字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写字过程,注重其写字基本功的训练,使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写字技能。
一、强化——书写姿势及执笔方法行为主义的再现
正确的写字姿势及执笔方法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减轻疲劳,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预防近视、斜视、脊椎弯曲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它的作用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写字姿势的重要性。正确的写字姿势是:上身坐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在一尺左右[2]。执笔方法正确与否,关系到笔的控制能力,运笔的灵活性,书写的速度,这些都直接影响书写的效果。良好的执笔方法必须从小培养,否则,一旦形成习惯,纠正起来很难。正确的执笔方法,应采用三指执笔法[3]。具体要求是: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三厘米左右的笔杆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下方并向手心弯曲。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的最高骨处,笔杆和纸面呈50度左右。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这样书写起来才能灵活运笔。
虽然要求很苛刻,但是作为写字教学的第一阵地,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不仅培养,还要让学生坚持下去,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这恰恰正需要对学生不断地强化才能实现正确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强化作为新行为主义当中的一个概念是很重要的。无论古斯里还是斯金纳对强化的关注和论述都是独到的。他们认为在动物或者人得到一种正面或者积极强化的时候,他们所做出的练习或者动作往往会留下较深的印象和记忆,以后在这种强化的帮助下,这种行为会成为一种习惯;而负面或消极强化正好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在对学生坐姿和握笔正确姿势进行巩固的时候,要多一些类似鼓励、奖赏等的积极强化措施。
二、练眼——汉字格式塔心理学完型的展现
“练字先练眼”,所谓“练眼”,就是在学生提笔写字前,对所写的字进行观察、分析、学会临习、学会看帖、读帖,从真正意义上进行模仿。模仿需要发现范字的基本特点和内在规律,包括字的笔画、间架结构以及章法气势,因而必先作一番细致的观察分析,眼领神会,潜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锻炼视觉记忆,丰富并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其目的就是“意在笔先”,进行有意训练、有效训练。“练字先练眼”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练字时“带有一双思考的眼睛”,经过这种长期训练后,自然就会手随眼高,眼使手灵,心手相应。练眼的方法主要有临摹法、比较法、参观学习法等。
而练眼通俗来说,就是看字,整体把握所要练的字的形体结构,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否则练的字是一个错字,或者书写笔顺错误,可就有砍柴不磨刀之嫌了。对汉字整体形体结构的把握,其实就是格式塔心理学完型观的展现。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总是采用直接而统一的方式把事物知觉为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知觉为一群个别的感觉。练眼时对所写的字进行观察、分析,学会临习,学会看帖、读帖,从真正意义上进行模仿,这实际上就是对汉字整体认识的过程。汉字的间架结构和章法气势,都是格式塔学者们所说的被认知的整体。把握好汉字的整体结构和章法,这是知觉心理学的无形实践,而对汉字整体的把握是必须的。
三、示范——榜样的无穷魅力
在书写教学中,并不是单纯的学生在写,教师应该以身示范,彻底身体力行地在学生面前做好一个写好字的榜样。有人说,一个书写不好的教师,他的学生书写水平也可想而知。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示范活动的显著性和复杂性影响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成功的行为模式较之失败的行为模式更易引起人们的注意;那些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较高的能力和较大权力的榜样易为观察者所注意。作为学生书写的指导老师,首先必须是一个书写能达到一定程度的人物。他的书写能力以及示范的艺术性往往会影响学生们的练习水平,他的练习经历和轶事都可能被学生们注意,进而会影响学生写字训练的快慢。因此,聘请的书法指导老师必须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他们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智慧和艺术的结合。
四、我能写好——自我效能的挥发
在进行写字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能够写好字的信心。让他敢于写敢于练习。其实,这种自信心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自我正确认知的效能感描述。班杜拉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自我效能如果能做到正确的认知,这时自我效能感就是自信心的代名词。
学生在练字时,开始的时候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有的会知难而退,有的却越挫越勇,不同的结果也可想而知。诸多研究证明,自我效能感强的人,他们的行为往往更容易成功。因此,在引导孩子进行写字训练的时候,必须引导孩子对自我效能感有一个科学、正确、积极的认知,进而产生能写好字的自我效能信念。
另外,班杜拉及其学生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个体的自我效能:适当的外部强化,因为外部强化能促进任务的完成,激励人去不断奋斗,再者,外部强化能使人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对自我能力的判断;及时进行强化;加强归因训练[4]。这些也都可以用到对学生进行写字训练的过程中去。
五、字如其人——个性唯美的追求
个性即个体性,是指人的差别,它给人以特色,展示一个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可以表现在人的思想、态度、兴趣、气质、潜力、人生哲学以及体格特点等多方面。似乎与人格相同,但是它只是指向个体性,而人格既能代表个人,又能解释这个人的行为。个性的追求是一种唯美的追求,是一种优秀个体性的表现。
书法或者写字训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展现。线条的柔美或者大气,一张一合,张弛有度,艺术的品格在练习或者训练的过程中得到激发。评论一个书法名家,历史上还是在意这个人的品格的,比如宋朝的蔡京虽然书法为一些人所推崇,但他在品格上有了败笔,他的书法也随之大大地受到了影响,以致于“宋四家”中无他的席位。可见,书法的历史品格对书者的个性要求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书法或者写字训练一旦能管窥入门之境,进而登堂入室,一个唯美的个性也会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只是这种唯美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的。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或者写字训练时,要着眼于长远,不能只为了一时的卷面分数;要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兴趣的培养,不能只是强迫的机械训练。当然,写字训练也不是非得成为一个书法家,否则就背离素质教育的内涵了。
教师为了孩子的发展而重视书写训练,这无可厚非。但在各种教学理论充斥于教学世界的同时,我们不需要盲从,因为很多简单的常见的心理学理论被我们遗失了。重新拾起它们,写字教学将会自动地降低门槛。
六、心理健康的默默维护——写字训练的意外收获
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说,写字教学关系着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和思想品质的修炼,长期学书练字,能锻炼沉着、耐心、坚毅等优秀品质[5]。这是笔者看到的一个观点。经过半年的写字训练发现,部分学生由原来比较易激动、毛躁变得沉着、有耐心了。这是一种意外的收获,也看出写字训练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默默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正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一样,学生的耐心、沉着、快乐体验、坚毅等良好品质也是在这个不断的练字过程中逐渐得到提升的。
综上所述,写字教学中,只有遵循心理学理论的指导,才能保证写字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3]6art.net/2004/12-1/13024863272.shtml
[关键词]:赏识;因材施教
欣赏别人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位成功的教师也必然会欣赏他的学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另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对他们的赏识却欣然接受。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贯彻以赏识为主的原则,因为它是比惩罚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
根据这一原理,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注意运用欣赏,把它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强化手段。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自信、自尊的良好品德。通过教师热情真诚的赏识,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从而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提高综合素质.
一、面向每个学生,“因材施赏”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综合的发展。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因材施教,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明显提高。布卢姆认为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情景和假设。这些都是要求我们当教师的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把这些原理运用到欣赏学生中也就要求我们教师欣赏每一位学生,并且要实行目标分类,学生分层,对待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套用一下就是“因材施赏”。
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一个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主要是通过获得优秀的成绩或同学、老师以及家长的认可来实现的。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学生的某门学科成绩一般,兴趣不太大,但是会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测验或某次提问中,取得了好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了成功的体验,常常会像换了个人似的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不仅后进生要当众表扬,就是中等生和好学生也需要教师在同学面前予以肯定,这种欲望甚至比后进生来得更加强烈。《中国教育报》曾刊出了戴嵩松回忆30多年前受到“一次意外表扬”引发了她一生对自然科学的偏爱。事情是说:上五年级时,她生病住了20多天的医院,病愈回校上课的第一天,恰巧碰上自然课小测验,由于她一堂课也没有上过,自然考不好,只考了50分,晨读课上新来的班主任讲评自然测验情况。戴嵩松同学是在一节课也没有上的情况下参加考试,居然能答对一半,这非常不简单,我提出来给予表扬。同学们也给予热烈的掌声。也就是这次意外的表扬,使她以后对自然科学格外偏爱。因此要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
1.运用期望动机理论,放低起点
学习心理学家提出了这种期望动机理论:动机=估计成功的概率×对成功价值的评估。这个公式的意思是:学生从事某项学习活动动机的强弱,取决于他对获得成功可能性大小的估计与他对成功价值大小的评估的乘积。其中有一项大,就会影响到学生动机强;如果其中有一项小,也会影响到动机弱;如果其中有一项零,他认为没有学好的可能性,或认为学了也没有什么价值,那么他的学习动机就可能是零。提高学生的成功概率,主要通过引导得法与降低难度,成功价值的评估,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能受到多少人的注意,说穿了,学生均有表现的欲望,因此后进生、中等生、尖子生也都需要表现的机会,每一位学生需在人前多加表扬,多给学生戴高帽。
运用学习成就动机的理论,从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入手,从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的项目入手,低起点,选好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制订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的要求,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每个人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评价分层
首先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终了环节,往往是安排在教学过程以后的。但布卢姆他不主张这样做,他把教学评价引入教学过程,提出了形成性的评价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评价观的根本改革。他认为: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儿童与青年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目的将是寻找能使每个学生达到最高水平的学习条件。教学评价观的改革就是其中一个,要改革评价观,老师就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一刀切,或一定要把评价放在教学过程的后面,而是运用成功的理论对每个层面的学生及时进行客观评价,把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其次评价要注意教学艺术的灵活运用。
上课时由于采用了分层推进,分类指导,老师必然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作业,并给予评价。在评价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中下生应以鼓励为主,并可稍降低标准,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使几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改变传统的总结性评价原则,运用前瞻性和鼓励性原则,肯定学生的一切结论是鼓励性评价原则的核心。美国一位小学老师的评语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赞赏每一位学生。一位美国老师问一个小学生:5+4=?当一个小男孩响亮地回答8时,那位老师真诚的赞赏语震撼我们平时严格要求的老师:很好!很接近!谁还有不同意见吗?“很好”赞扬了这个学生的大胆;“很接近”鼓励了这个学生只要再努力就可以成功了;“谁还有不同意见吗”把这个小男孩的结论和正确的结论以平等的评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我们抓住这股力量,激发各类型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争取数学成绩的大面积丰收。目前心理学的发展现状看,它还远远跟不上实践工作的需要,更不要说本书的内容了。弗洛伊德企图从病态的人入手、马斯洛企图从俊才入手来研究普通人的心理,但是距真正的解决还有很多路要走。本书以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矛盾的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以整体论和主体论的认识方法,采用实验与思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且以统计学的观点来扩大科学的界定,对以往成果作了整理和补充,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例如作者发现学生的习得与练习量不成线性关系,它有一个突然变得快速的“拐点”(数学术语,意为转折点),“拐点”的成因及如何预知,当练习量再增大时,又会出现难以提高的“高原区”,如何突破它,这是一个涉及教学效率的重要问题,要从教师可操作的层面上去揭示它,研究是不足的。再如,世界各国都重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然而对情感发展的序和“需要强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所知甚少,远没有达到可以指导教师工作的水平。
二、运用“期望心理”,给学生以被赏识的希望
运用“期望心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学习情感。心理学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抱以希望,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取得进步。根据这一点,教师在迎接每一届新同学时应真诚地期望:大家都经受过了无数次的小考和中考,现在,都成了优胜者,勇敢地坐在这里,今天的学习,对你们来说一定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心就是完美的。所以希望也相信大家能做一个最完美的自己。“最完美的自己”让学生有了对自己终生的信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首先是生理需要;其次是安全需要;再次是归属与爱的需要;第四是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来自他人尊重两个方面;最高一层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孩子们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都希望自己被他人重视,尊重和认可。“完美”只要尽心,不但给了每一位学生自信,还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为他们的自我实现提供了追求的精神动力。
这样的期望演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学生们都尽了自己的努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因而往往也能够变成现实。
期望往往能使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有教师。真诚的期望会转变成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使教师珍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找到每一位同学的闪光点。即使有时会有学生对教师的误解和委屈,仍应以宽厚的期望化解:每一个人真的是大海,美丽得有时很难让人理解。学生会觉得这是个对他们充满信心的教师,他们会努力做个最好的自己,一下子就亲近了他们的老师。
一位教师拥有了对学生的期望,也就等于给了学生希望,而这种充满师生情的关系会因为和谐交融而形成一股强大合力,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激起学习的热情,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在教学教学过程当中,应当贯彻赏识为主的教学原则,注意应用欣赏,把它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强化手段,同时要面向所有的学生 "因材施赏".
参考文献:
《高中心理辅导教学模式探讨》 中科院《教育心理实验论文集》,2000年7月
《创建和谐情景,提高课堂效益》 郑国学 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集 2000年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郑国学 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集 2000年
《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邵瑞珍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教学论基础,教育研究》 迟艳杰 2000
关键词:认知结构;建构观;教学启示
一、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初浅认识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基于认知结构的理论。这种理论并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学家单独提出并详加阐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散见于许多心理学理论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理论之中。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和阐述,因此它丰富而不统一。这种理论以认知结构为研究核心,而不是仅仅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对其进行历史的梳理、纵向抽取和综合概括,挖掘其内在的科学性,将有助于人们对其认知结构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科学的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
几乎所有的认知结构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与建构之中。其中,环境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完善的环境应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物质设备环境、经过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和教师创造的和谐的心理环境。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进。
2.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
认知结构的核心地位来自于它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有关专家和新手的解决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专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决问题,就在于专家头脑中有某类知识的大约5~20万个知识组块,这些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在解决问题时能更注意问题的结构。而新手却相反,他们有关的知识较少,知识之间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状态,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注意问题的细节。对学习落后学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可见,认知结构的确在学习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特别是良好建构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布鲁纳主张学习应最先建立学科基本结构,即学科的知识体系所能抽象概括的、具有普遍和强有力适应性的、能广泛迁移的系统构架,奥苏贝尔把建立概括性强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3.认知结构理论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认知结构理论明显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中心。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才是决定学习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环境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对学生的研究以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为起点,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还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影射到对学生整体的研究。这种研究使得对学生的重视不仅在思想或经验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学行动的阶段,它为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实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认知结构与学生主体思想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随着学生主体思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不断深化下去,突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1.明确角色意识,增强认知的教学观
教师要明确意识到,学习是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好的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辅导学习内容,而且要辅导学习策略,而后者是教师需要熟悉和学习的。尽管教师可以辅导学生,但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必须清楚所学知识的意义。因此,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心向,要选择有难度的任务,主动探索学科中概括水平较高的主要概念、主要原理和规则。这就要求学生要采用新的加工策略、新的学习风格,形成自己就是知识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呈现真实情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些真实任务和学科领域中的日常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复杂任务整合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第一步,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
第二步,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的清单,找到获得有关信息和资料的渠道,学会利用与评价有关信息和资料。]
第四步,协作学习。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各自将自己的思维流程暴露,使不同观点得以交锋,从而补充、修正、加深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讨论。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同学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并加以比较,分析彼此的长短处,总结该方法与以前所学的有何不同,预测以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能用到。这种反思有助于使所学知识条件化。而且,通过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成果,学生还要反思自我引导学习的有效性和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这有助于发展元认知技能。
3.设计概念框架,建构认知图式
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借助于概念框架,学生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间架起了桥梁,它支撑着学生的学习由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一步,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设计成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所需要的。
第二步,将学生引入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探索。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排序。探索之初,由教师采用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启发引导;探索中,教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登;最后,教师的帮助逐步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独立攀登。 转贴于 第四步,协作学习。请同学一起讨论,讨论的结果可能使原来确定的属性增加或减少,排列顺序也可能有所调整。讨论中原来相互矛盾的意见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使学生在分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新概念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五步,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通过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不停地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真正做到教学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建构,教学走在了发展的前面。
4.随机教学,强化迁移
随机进入教学就是学习者为了不同目的,从不同途径、不同侧面,采用不同方式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这种多次学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侧重,结果使学习者获得了对事物复杂全貌的理解,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全面掌握和认识上的飞跃,克服了迁移中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
第一步,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内容相关的情景。
第二步,引导学生随机进人教学。
第三步,思维训练。由于所学内容比较复杂,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在“元认知”水平上进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发展发散思维。
第四步,小组协作学习,围绕不同侧面的学习所获得的认知展开小组讨论,同学们的思维观点都在讨论的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每个同学也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反应。
第五步,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5.注重策略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
认知心理学强调的共同点是学生作为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在应用知识的情景中,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并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合作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元认知水平上监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元认知两个水平上进行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认知策略,而且要训练他们使用元认知策略。策略训练宜采用的步骤:
第一步,将训练策略的名称、含义和操作告诉学生,使学生形成对所学策略的命题表征,并能复述出来,以获得陈述性知识。
第二步,用范例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并仔细讲解,引导学生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使学习策略由命题表征转化为产生式表征,即由知识转化为技能。
第三步,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掌握策略使用的条件,使策略成为条件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把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权逐步交给学生。
第四步,让学生在大量练习的过程中,把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监控由有意识向自动化转化,最终形成稳定而有效的元认知技能。
参考文献
[1]邹艳春.现代认知心理学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88-91.
[2]邢强.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图式模型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04):44-49.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校园文化;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75-02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载体,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心理学思想对于营造有内涵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有一定的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含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是兴起于20世纪末的心理学研究新思潮,它消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偏重于研究“治疗心理疾病、从负面来界定和研究心理健康”的片面性,提倡积极的人性论,认为预防心理问题的最好工具是培养个体的积极品质、提升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积极情感体验,主要研究各种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及其产生机制;积极人格,主要研究各种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在这其中又主要以人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等为研究重点;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研究积极的社会大系统(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和积极的小系统(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和家庭等)”。积极心理学的三方面内容之间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积极的社会制度有利于个体体验到更多的积极体验的发展,并形成积极的人格。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校园区域内,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在教育、培训、管理、服务等活动过程中,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为促进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师生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下面说一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存在不合理的认识。例如,第一,长久以来,公众甚至专业人士都习惯于将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等同于办学条件,认为建漂亮的教学楼、完善的设施就是物质文化建设,其实真正意义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除了外显的办学条件外,还应包括内隐的师资力量、学科结构等;第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认识不到位。很多高校片面认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是好的校园文化,用学习氛围代替校园文化,或者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娱乐活动,通过开展学生活动来代替校园文化,忽视了学生的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结构不合理。表现为:第一,重物质文化建设而轻精神文明建设,把精力放在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忽视了学生精神风貌的改善;第二,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大学精神。如功利意识浓厚,学生的学习和校园活动都以是否有直接利益为标准,学校教育也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直接环境因素。“积极心理学倡导关注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为校园文化建设指出了一个积极的方向,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对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环境,这些研究内容对于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增强积极体验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的主要途径。1.指导学生规划未来,树立切合自身的目标。目标能增强人们对未来价值的感知,如果人们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期望,并感知到未来价值与目前状况越相关,就越能建立健康的习惯,且在目标的实现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然而,过高的目标会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给自己带来压力;过低的目标不需付出太多努力便可以实现,则难以形成动力。因此目标的设置要符合学生自身的条件,要适宜。高校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人生的长期目标细化为具体的短期目标,并在目标的实现上获得积极体验。2.建立以激励为主、惩罚为辅的人性化管理制度。积极心理学强调激发人的潜能和积极品质,通过激励也提高了学生对未来的预期。因此,在文化制度建设中,要充分注重人性要素,要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能,鼓励和赏识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民主的方式讨论和解决问题。3.丰富课外活动,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课外活动能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转移内心的紧张,提高自我满意度。因此,高校要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的社团建设,不仅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实践中完善自我也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缓和不良情绪。大学生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形成积极的情绪特质,也在无形与有形中塑造了积极的人格。
(二)塑造大学生积极的人格
1.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的人格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学生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将难以找到心理的认同对象,会因此而缺乏心理归属感,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搞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1)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师生观是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相伴成长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展现自身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的人格魅力,发挥榜样作用,其次要用爱心和诚心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2)和谐的同学关系。高校要通过开展课外活动,为大学生创设人际交往情境。开设相应的课程,如沟通技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利于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品质,如真诚、可靠、信任、宽容等。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通过开设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心理进行调节,用积极的心理去替换不良心理,化解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讨论、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团体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采用幸福感问卷、情绪问卷、生活投入问卷、生活意义问卷、生命满足问卷等积极的心理测量技术,科学、客观地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深刻反映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综合状态。(3)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策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让学生学会区分自己的正面和负面心理状态,客观地看待自身及冲突对象的品质,改变以往的认知评价模式,消除自身视野的狭隘性。
(三)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
1.形成积极的校风。积极向上的校风对于鞭策大学生勤奋学习、塑造积极人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校园主体方面,要不断强化学校领导的团结协作意识,强化广大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其“榜样作用”感化学生;学风方面,要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内在的学习自信,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建设积极的班风。首先,班主任要平等真诚地与学生进行交往,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身心健康状况、行为习惯、日常表现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指导学生成长。其次,要增强班集体凝聚力,提高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如通过参加班级或者学校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集体情绪,并内化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Sheldon,K.M.&LauraKing.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03):216.
[2]SeligmanEP.PositivePsychologyPositivePrevehtionandPositiveTherapy[M/OL].
[3]王福建.积极心理学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42-46.
[4]王福建.积极心理学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历史教学热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00
积极心理学从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它是以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为导向的心理学,倡导人类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自身所固有的实际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和积极心理学的主张不谋而合。将积极心理学融入中学历史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在培养学生积极品质、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创新思维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具体做法。
一、挖掘榜样素材,收获成长自信心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浩如烟海,有许多适合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素材。积极心理学要求历史教师在备课中重新认识和理解教材,不仅要看到教材本身,更要看到教材暗含的隐性资源,充分挖掘名人事迹和名人精神,找到历史知识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全方位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
首先,历史教材中的榜样素材比比皆是:司马迁忍受莫大耻辱终完成千古巨著《史记》;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以至双目失明,却始终不放弃;玄奘历尽艰辛排除万难,仍坚持到天竺取经;李时珍亲尝百草险些丧命,艰苦著
成《本草纲目》;徐霞客长期进行艰苦的野外考察,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退缩,最终成为世界科学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通过讲述名人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名人的精神品质,从而激发其内心的学习动力,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教师要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设置的问题一要符合学生实际,二要有可深究性。比如教师在讲完“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可以故意提问:“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使鲜卑族失去了民族特色,所以说孝文帝是鲜卑族消亡的历史罪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问题一出来,学生迅速分成了“赞成”和“反对”两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从“历史的长河”的角度去分析,充分自由地表达,在质疑探究中获得自信,体验成功。
蔡澄清先生在他的点拨教学法中说:“一个高明的教师,只要三言两语就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只要做一个巧妙的暗示,就能使学生在一片黑暗中悟出光明,豁然开朗;只要在方法上略加指点,学生就会心领神会而自动腾飞。”
二、巧妙利用生成,激发成长求知欲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积极情绪的影响下,人会有多种行为或思想的选择,可能是多种多样没有规律的,或者甚至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行为、新思想。”换言之,让自己经常保持一个好心情,便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创造性。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才会积极参与探求,才会营造有热度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成,以激发学生成长的求知欲。所谓生成,就是一个突破点,放大、发挥其最大效能,不仅能打入学生个体的内心,而且还能产生群体效应,这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最重要环节。例如,在上《美国南北战争》时,笔者在讲述“美国建国后领土扩张”后,发现有个学生很迷惑地看着美国的版图,于是问他有什么问题,学生轻声说:“为何俄国愿意低价出售阿拉斯加呢?”显然,这个问题并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但随后教师将问题抛向了其他学生。不一会儿,一位学生鼓足勇气站起来说:“那时的俄国主要从事皮毛交易,阿拉斯加是其最重要的交易中心。由于大量的海豹被猎杀,阿拉斯加的海豹濒临灭绝,短视重利的俄国统治者认为该地已无价值,想通过出售来榨取最后一点钱财。当时美国政府就购买了阿拉斯加,没想到数十年后,阿拉斯加地区挖掘出了大量的金矿。”他的回答打破了教室的沉寂,在同学的钦佩声和教师的赞扬声中他不好意思地坐下了。教师对生成的及时捕捉让该生收获了自信,大大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探究热情,让他们乐于参与、享受参与。
课堂本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每个学生都希望获得教师的尊重和认可。因此,教师要时刻“以生为本”,用真情实意去感染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三、优化课堂评价,发现成长闪光点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是一个探索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一个人并不完全清楚自己会成长到什么程度,并不完全清楚自己的潜能有多大。”人们常常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感知自己,然后做出相应的自我评价,而学生的外部评价主要来自教师。
教师有效的、全方位的评价可以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使其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学习动力,树立起足够的学习自信心。例如,笔者在《》一课结束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经过对历史事件评价能力的培养,学习较好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说出成熟的观点,但也有部分学生靠自己的直觉来回答“失败了,因为做了总统”这样简单的结论。如果此时教师简单地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样的表达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就很难收到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的效果,尤其是直接挫伤了那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及学习主动性稍显欠缺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至关重要,学生在与教师的问与答之间,激活了思维、得到了肯定,这样学生就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坏的批评”包容在“好的表扬”之中,运用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做到引而不发,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同时,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挥想象,而不是用定势了的“标准答案”去衡量学生的回答。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多方面的闪光点,用多角度、客观公正的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挖掘学生自身的积极潜能。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而中学教育面对的绝大部分都是健康的中学生,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论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有热度的课堂有着积极作用。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积极心理学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胡婧.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新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