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18 15:19: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技术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技术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新兴技术;管理;市场;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010-03

管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伴随着管理环境、管理要素和参与其中的人所呈现出的多变性、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科学认识论的确立,给传统管理理论的稳定范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新兴技术管理,在理论渊源方面来自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但是,正如生物物种形成机理所揭示,两个同质的生物物种,由于不同的选择环境,将会演变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南橘北枳”。由于不同的发展环境,使新兴技术管理异于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新兴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的管理问题。新兴技术的发展,导致或者需要管理思维、业务流程、经营模式等的变革。新兴技术管理是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变革背景下的新兴技术与新兴市场(包括或者涉及新兴技术、新兴技术产品、新兴技术企业、新兴市场、新兴技术产业等)的相互演化、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战略、市场开拓、技术发展融资、组织结构变革、人力资本激励、知识管理等管理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的本质与内核不仅仅是“技术管理”,而是广泛涉及到由于新兴技术所带来的管理思维、管理模式、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等的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建立基于资源(能力)和市场双重远见,寻求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既关注如何将正在形成的新兴技术转变为现有或新兴市场中的价值创造,关注将潜在的技术转变成可实现的商业价值,又关注现有或新兴市场需求的技术实现。

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展开对新兴技术概念和特征、新兴技术的管理挑战以及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概念、内涵的研究外,目前,国内外关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下列领域。

新兴技术可能产生于突破性创新,出现全新的技术路径;也可能产生于渐进性创新,来自技术融合,即两个不相干的技术在同一个领域里合并成新的系统;还可能是来自于应用领域的改变。突破性创新探讨全新的技术轨道或流程。渐进性创新则关注技术轨道的演变、相关技术的分离、嫁接和组合、融合;新兴技术研究还涉及到分裂性技术和不连续创新特征。分裂性技术关注企业、技术因素;不连续创新关注顾客、市场因素。以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新兴技术它更像是物种形成的断续均衡的过程。通常,新兴技术的变革与其说是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的结果,不如说是技术的应用领域发生了转变。换言之,新兴技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应用领域的改变,应用领域的改变是技术发展中重要的临界点。科学发展可能是递增的,应用领域的改变却正是创造性破坏,新兴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传统的技术评估静态分析工具(如净现值法)不再适用,需要动态的评估方法。技术路标是进行技术预测与选择的方法之一,它根据时间的变化来追寻技术或产品发展的轨迹,把技术、市场和组织联系起来考虑。Mann采用了系统演化的方法对技术进行了预测,通过技术发展的时间、空间和界面来预测未来的趋势。期权定价模型、实物期权,尤其是定位期权、搜索期权考虑了新兴技术发展的两个特性,即过去的决策影响将来的技术选择和未来的机会具有内部不确定性,因而可用于技术选择、技术评估。在国内,浙江大学陈劲教授对复杂产品创新系统,尤其是其前端管理的研究进入了新兴技术的研究范畴,他的研究强调复杂和突破性产品的不确定性挑战并提出识别的方式。魏江教授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但承担了宏观创新系统中知识扩散子系统的功能,还是知识创新源和客户企业创新的推动者。中科院穆荣平教授从构建官产学研等利益主体之间共识的角度,运用德尔菲法、技术需求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政策分析等方法,预测了未来20年中国最重要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评估与预测实例。

新兴技术管理需要同时关注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技术变化与市场演变高度相关、互相驱动。新兴技术管理的核心就是使潜在技术商业化,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链接。识别、拓展和评价新兴市场的挑战在于确定消费者尚未知晓,甚至尚不存在产品的需求。由于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的极度模糊以及竞争结构的无形变异,已有市场的研究方法不能有效运用于新兴市场评估。因技术发展与市场接受速度的相互作用新兴市场的评价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技术变化的速度无法预测,顾客往往不知道技术能满足什么需要,并且随着环境演化,顾客需要也在快速地、不可预见地改变等,使测定新兴技术的潜在市场变得困难。Day用捕捉采用曲线、通过某些“转折点”来预测市场。Vasilis提出通过市场描述来关注高技术市场的演化,寻找市场演化的信号和路径。Houston发展了包括技术与市场障碍、战略与结构障碍、社会文化与市场结合障碍等在内的分析技术概念性框架。 Balachandra等将技术与市场的发展看作两个交互的双螺旋结构,强调技术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传统的商业化路径往往属市场被动型模式,公司很少主动尝试去驱动环境的改变。Hills和Sarin在比较这些市场模式后提出市场驱动(MarketDriv-ing)的范式,认为通过市场驱动模式,企业可以最小化技术不确定性程度,而且技术标准的建立克服了竞争无序。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现、发掘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通过对消费者的引导、教育,创造市场和机会。市场的团簇性特征,体现为不同的消费特性(组),不仅反映了市场的聚群性,同时也提供了创造市场的途径。实际上,新兴市场的简化关系,是市场的一端是拥有某项新兴技术的企业,另一端是一群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消费者。这种需求,可以通过具有某种属性或者品质的产品或服务来加以满足。假若企业的技术能够开发出具有这种特性的产品或服务,如果二者在时间、空间以及价格等方面都匹配,双方就可成交。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技术来改进特性(组)。当技术所开发或者支撑的特性(组)成为市场最受欢迎的特性(组)时,技术创新就取得了成功。新兴技术管理的关键是寻找潜在的、能够被新兴技术创造的特性(组),然后确定能够由这些特性(组)来满足的市场需求。Lynn等认为在不连续创新下,新兴市场的确定是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因此企业需要提升学习吸收能力。Macmillan和Mcgrath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分析在团簇性市场上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并提出控制单一缝隙市场、融合缝隙市场和创造新的技术范围等3种市场定位选择策略。高旭东强调后进企业应该创造自己的市场,而不仅限于技术领域的赶超。鲁若愚等研究了新兴技术面临的快变市场问题,提出了在快变市场环境下新兴技术产品更新策略,尤其是强调了产品更新的时机。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战略管理理论急剧变革,从结构学派到资源学派,再发展为活动学派(Activity-based View:ABV),战略关注的重点也从发现“有吸引力的行业”到培育“可持续竞争优势”,再到强调“战略的柔性”(适应性和可调整性)。新兴技术战略管理,需要新的战略思维。传统战略思维模式过分强调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可预测性,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模式。将重点放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上,强调企业应选择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市场,占据独有的战略位置,制定一套相应的竞争战略。当企业面临持续变化且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时,这种传统的战略思维模式已不能适应。研究者开始关注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动态能力。靠近边缘的雪先融化。新兴技术正在融化众多行业的结构和边缘。新兴技术所形成的动态竞争是一种“边缘竞争”。新兴技术战略应当采用新的战略“边缘竞争战略”。边缘竞争战略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捕捉无序平衡的边缘,使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状态。边缘竞争理论把战略定义为一系列独立竞争优势的过程,将这些独立的竞争优势综合起来,便形成一种“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向”,使这种战略能够应对动态的竞争环境,更加具有适应性。因此,边缘竞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战略的目标不是普通定义上的“效率”和“最优”,而是对“灵活性”的追求,即适应当前变革环境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的能力,面对挫折富有弹性的能力。归根到底,“灵活性”意味着致力于不间断的革新。边缘竞争理论中的战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如何实现战略目标”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势是边缘竞争战略与传统战略的最主要的区别。Brandenburge和Nalebuff指出,商业竞争是规则基础型(Rule-based)和自由行动型(Free-wheeling games)博弈的综合。Markides指出了在战略革新中改变规则的重要性。新兴技术的战略是在几乎没有先例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来制定的,传统的、基于“平台”的规划方法,不再适用于新兴技术管理。Hamel和Prahalad提出制定战略应遵循灵活想象的规则,Schoemak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进行新兴技术的战略规划时,应注意保持战略的灵活性,特别是有规则的想象是制定新兴技术战略规划的基本思路。情景规划法和期权方法等是面对新兴技术变革,比较有效的战略研究手段。

国内相关专家研究表明,新兴技术及其变革,改变着传统的战略资源观,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由天赋资源的竞争、物力资本的竞争转换为综合了信息、知识、智能的技术竞争,转换为基于动态能力和学习的竞争。应对新兴技术及其不确定、创造性毁灭特性的挑战,企业的利器是能力动态和资源柔性,支撑这种动态和柔性的则是企业的知识资源和学习能力。

研究表明,多层级金字塔组织显然已成为发展新兴技术的障碍,常常葬送新兴技术的美好前程;传统的垂直和层级结构的组织设计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兴技术的发展。组织扁平化、组织分离(即把发展新兴技术的部门从企业母体中分离出来)、构建联盟和建立新型组织形式,是绝大多数新兴技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Tushman等提出发展新兴技术需要适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归纳出6种适合新兴技术的组织形式:左右逢源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孵化型组织、前后端组织、领悟-回应组织等。

Schoemaker、银路等人的研究表明,新兴技术的投资和决策存在着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待这类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并存的新兴技术,应抓住新兴技术的投资决策可分阶段进行的特点,把其投资看作是创造一系列期权。只有判断这些项目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已经降到最低、市场曙光出现时,才能做出大规模投资的决策。夏晖、曾勇等研究在创新采纳成本随时间下降情况下,通过实物期权方法度量采纳企业投资决策对创新提供方期望净收益的影响。结论认为,在创新速度较快和较慢的情况下,折现率和采纳成本下降程度对创新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的影响是不同的,而采纳企业对未来创新性能提高的预期和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呈现负向变动关系。这一结论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新兴技术扩散提供理论参考,也为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投资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全球化、超变化、技术快速变革和高度集成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基本潮流。新兴技术及其产业,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成为国家、区域、企业占据竞争优势的制高点,依靠科技进步来支撑、引领国家、区域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国际间的国家、区域、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要素竞争演变为创新竞争。以变革、创新为本质的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发展空间无限。比如:需要在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结构框架方面进行突破性的研究,建立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需要深入研究新兴技术的形成和创新机理,扩散机制,识别、评价方法;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新兴市场的形成、发育、成长机理;研究技术与市场之间的互动;研究新兴技术市场的识别、评价方法;需要更加科学地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资源、需求、竞争不确定性挑战下的决策、战略、投资和组织柔性问题,研究企业的柔性问题,研究这种柔性的表现、度量和实现;研究新兴技术特有的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研究新兴技术管理中的人力资本及其激励问题等。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在上述领域持续深入地展开之外,还需要在下列方面的开拓。

1.新兴技术聚群创新研究。探讨、研究基于区域(真实)聚群或网络(虚拟)聚群的知识聚群创新、技术聚群创新、产业聚群创新机理,研究聚群的形成、发育、发展、持续机理,研究聚群形态及其聚群中的结构、关系与作用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信息、知识传递与学习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价值创造、利益机制,聚群创新的实证研究,等等。

2.新兴技术的特征及其度量研究。新兴技术管理的特质来自于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与创造性毁灭特征。深入研究、洞悉、度量新兴技术的特征,是进行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前提。研究包括: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的表述、分类及其特征,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管理挑战,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等等。

3.新兴技术的边缘竞争研究。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毁灭特征,改变着产业的结构、形态,改变竞争规则、结构和企业经营模式。在新兴技术市场的技术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模糊以及竞争结构不确定性,决定了新兴技术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掘、发现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边缘竞争理论为新兴技术企业的市场机会发掘与创造,为企业市场定位,为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建立提供了指导。

4.新兴技术管理的方法研究。由于新兴技术的特质,传统研究方法不能有效地运用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过程,迫切需要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目前,需要加强对情景规划、实物期权、博弈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糊理论、随机理论、复杂性理论等在新兴技术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目前新兴技术管理虽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由于它涉及的内容多,研究时间短,所取得的成果还难以有效指导丰富而复杂的新兴技术管理实践,尚需要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

Research summary on the new technology management

SHI Fang-yu

(Harbin Cambridge College,Harbin 150069,China)

第2篇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

机电管理是综合性的人与物的管理,是煤矿重要管理体系之一,是煤炭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近年来,煤矿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由于煤矿生产条件和生产环节的复杂性,机电设备的使用范围大大增加。但是高效的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在煤矿起步较晚,作为设备使用、管理、维护并重的基层单位,仍处于粗放式的管理状态。因此,应加强煤矿机电设备基础工作重视煤矿机电设备检修工作,进行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强化质量标准化管理。

针对于煤矿机电管理,我们只有认真抓好机电管理和维护工作,保证每台设备的正常运转,保证设备的完好率,上水平,达标准,才能保证煤矿的正常生产,以确保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性为中心,扎实地搞好管理工作,保证矿井机电设备可靠、高效、安全地运行。

一、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电管理职能部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大多数矿井机电科都承担两种职能:机电管理和机电生产。机电科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管理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煤矿的领导对机电管理重视不够,机电职能管理作用淡化。

2.对机电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

一些矿井没有专职机电标准化管理人员,多为兼职。部分机电职工标准化意识差,未能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3.设备管理不到位。

设备从选型、购置、验收、试验、安装、维护、修理直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在某些环节还不到位。

4.设备存在隐患较多。

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全,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差距较大。提升系统缺少缓冲装置和托罐装置,电控系统、制动系统保护不全。井筒装备锈蚀严重,未能定期防腐。一些固定设备的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真空表、安全阀未按规定定期校验等。

5.机电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手段落后。

一些地方煤矿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管理不能指导生产,以政带技的现象相当普遍。井下供电“三大保护”未能按技术要求进行整定、测试、检查,一些仪器仪表老化而且不全,测试手段和方法落后等。

6.机电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一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人员文化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机电职工一般未接受过机电专门技术培训,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违章作业时有发生。设备故障率较高,因电气失爆而引起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几乎年年发生。

二、改进煤矿机电管理的对策

1.做好煤矿机电设备的检测

(l)制订和完善了机电设备检测管理制度, 坚持每月对各种机械保护、联结件、部位实行了定期检查和试验。

(2)对综采工作面及变电所的电气保护和接地保护进行定期测试。

(3)坚持开展大型设备的故障诊断和预测预报工作。利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对电气设备下井前或使用中进行定期试验。充分利用油化验、铁谱采样分析对大型设备的关键部位的油进行化验、分析,保证了大型设备正常运转。

(4)对调拨进矿的电气插件等配件,一律进行检验和测试,把一切事故隐患消灭在地面或矿外,为实现机电安全把住了关口。

(5)充分利用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节日期间对大型设备进行预防性停产检修,及时消除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无法处理的设备缺陷。

2.加快机电设备的投入和改造

加大煤矿机电设备的投入以及改造,积极的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尤其是为机电设备的使用创造出良好的条件,同时采用先进的工艺流程,对作业点以及作业面的个数进行合理的控制,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实现矿井的高产、安全且高效的生产和运作。尽量使用功率大的挖掘机、采煤机以及变频绞车的调速装置变电所检测监控装置以及轨道运输检测监控系统等等较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3.完善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要使我国的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首先要做的是完善管理体系,不仅要规范煤矿生产中的安全操作流程,还要加大对机电技术力度的投入,并且在设备更新的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最终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对于不同的机电管理科室而言,管理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区别,但一定要适合该科室的发展,也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它可以有助于提高生力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煤矿企业的发展中要重视机电技术的创新,并且将其运用到煤矿的生产中去。另外,对于煤矿生产中的安全操作要有合理地管理流程,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4.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素质

企业员工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大部分企业员工素质不高的情况下,要对煤矿机电技术进行更加规范、系统的管理,就要大力加强企业人才培养的力度,注重员工素质的提高。企业可以指定政策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使他们在员工中发挥技术骨干的作用,并重点培养技术工人,将在各领域有突出发展的员工组织起来,进行综合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在煤矿产业公司每部营造出尊重人才、重视科技发展的良好氛围,激励更多的企业员工注意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为企业今后的更快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提高地方煤矿的机电管理水平,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以提高矿井机电设备安全可靠性为中心,以“管理、装备、培训”为原则,以标准化统揽工作全局,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扎扎实实地搞好机电管理工作,确保矿井机电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第3篇

按钮一般有按下和弹起两种状态,在3Dstudio中按钮也有这两种状态,Windows中虽然看到按钮虽是弹起的,但细心的用户不难发现,当选中按钮时,它有短暂的按下状态。实际上,它的原理很简单,其实是利用改变按钮边框的颜色引起人视觉上的错觉而达到立体效果,让人们感到屏幕上真有凸起和凹下的按钮一样,如下图:

@@T5S11500.GIF;图1@@

图1和图2给出了按钮两种状态和图示,图1为按钮弹起时的状态图,其右边及下边的边框色为黑色(0X00),而左边及上边的边框颜色置为亮白(0x0f),而图2则恰恰相反,右边及下边的边框色为亮白,左边及上边为黑色,它反映了按钮被按下的状态。

在程序应用中,设置某一按钮时,显示图1的状态,再选中这个按钮时,则显示出图2的状态,经过短暂的延时后,恢复到图1的状态,给用户的感觉是按钮被按下后又弹起。在Windows中的按钮就是这样的,3Dstudio中的部分按钮当被选中时,只显示图2,这时用户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凹下的按钮。

二、程序实现

主要包括按钮结构的意义和与它有关的几个函数。

1.结构定义typedefstruetButtonDef{

shortX1;

shortY1;

shortX2;

shortY1;

}button

(X1,Y1)和(X2,Y2)分别为按钮左上角和右下角的位置坐标,用于确定按钮的位置和大小。

为了程序需要,须定义几个常用的量。

#defineSTART-XbtX1

#defineSTART-YbtY1

#defineEND-XbtX2

#defineEND-YbtY2

#defineGrap1(Grap为按钮边框的宽度)

#defineButtonWhite0x0f

#defineButtonBlack0x00

2.函数定义

(1)voidButtonDefine(button*bt,ShortX1,ShortY,shortX2,shortY2)该函数用于定义一个名为bt的按钮的大小和位置,其左上角及右下角坐标为(X1,Y1),(X2,Y2)。

START-X=X1;

START-Y=Y1;

END-X=X2;

END-Y=Y2;

(2)VoidReleaseButton(button*bt)

该函数显示按钮弹起时的状态。

(3)PutDownButton(button*bt)该函数显示按钮按下时的状态。

下面列出了以上函数用于定义按钮,显示按钮弹起,按下状态的程序,这个程序在屏幕上显示7个按钮,按下1~7个数字后就弹起某个按钮,非常方便,需要弹起某个数字就按哪个数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Gsap大一些时,每个按钮,就如同键盘上的键一样,立体感很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实践操作一下,并把这种简明易懂的技术用之于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

button.c

#include<graphics.h>

#include<conio.h>

#include<alloc.h>

#include<stdio.h>

#include<process.h>

#include"button.h"

#defineSTART-Xbt->x1

#defineSTART-Ybt->y1

#defineEND-Xbt->x2

#defineEND-Ybt->y2

#defineGrap1

#defileScreenBkColor2

#definerelease-color7

#defineput-color3

#defineButtonWhite0x0f

#defineButtonBlack0x00

#definedelay50000

#definedis10

voidButtonDefine(button*bt.shout.short.short.short);

voidReleaseButton(button*bt);

voidPutDownButton(button*bt);

voiddelay-time(longint);

main()

{

intgdriver=DETECT.gmode=VGAHI:

button*but,*but1.*but2.*bt,*but3,*but4,*but5,*but6,*but7;

intch;

initgraph(&gdriver,&gmode,"d:\tc");

setcolor(ScreenBkColor);

setbkcolor(2);

clrscr();

ButtonDefine(but,50,50,600,400);

putDownButton(but);

ButtonDefine(but1,150,200,200,250);

ButtonDefine(but2,200+dis,200,250+dis,250);

ButtonDefine(but3,250+2*dis,200,300+2*dis,250);

ButtonDefine(but4,300+3*dis,200,350+3*dis,250);

ButtonDefine(but5,350+4*dis,200,400+4*dis,250);

ButtonDefine(but6,400+5*dis,200,450+5*dis,250);

ButtonDefine(but7,450+6*dis,200,500+6*dis,250);

while(ch!=27)

{

switch(ch)}

case''''1'''':

ReleaseButton(but1);break;

case''''2'''':

ReleaseButton(but2);break;

case''''3'''':

ReleaseButton(but3);break;

case''''4'''':

ReleaseButton(but4);break;

case''''5'''':

ReleaseButton(but5);break;

case''''6'''':

ReleaseButton(but6);break;

case''''7'''':

ReleaseButton(but7);break;

}

ch=getch();

if(ch==27)

break;

switch(ch)

{

case''''1'''':

PutDownButton(but1);break;

case''''2'''':

PutDownButton(but2);break;

case''''3'''':

PutDownButton(but3);break;

case''''4'''':

PutDownButton(but4);break;

case''''5'''':

PutDownButton(but5);break;

case''''6'''':

PutDownButton(but6);break;

case''''7'''':

PutDownButton(but7);break;

}

delay-time(delay);

}

closegraph():

return0;

}

voidButtonDefine(button*bt.shortx1,shorty1,shortx2,shorty2)

{

START-X=x1;

START-Y=y1;

END-X=x2;

END-Y=y2;

}

voidReleaseButton(button*bt)

{

inti,j;

setcolor(7);

setfillstyle(1,7);

bar(START-X,START-Y,END-X,END-Y);

setcolor(ButtonWhite);

setfillstyle(1,7);

bar(START-X+Grap,START-Y+Grap,END-X-Grap,END-Y-Grap);

setcolor(15);

for(j=0;j<=Grap;j++)

{

line(START-X,j+START-Y,END-X-j,j+STAT-Y);

}

for(i=0,i<=Grap;j++)

{

line(START-X+i,START-Y+Grap,START-X+i,END-Y-i);

}

setcolor(ButtonBlack);

for(j=0;j<Grap;j++)

}

line(END-X,j+END-Y-Grap,START-X+Grap-j,j+END-Y-Grap);

}

for(i=0,i<Grap;i++)

{

line(i+END-X+Grap,END-Y-Grap,i+END+X-Grap,START-Y+Grap-i);

}

return;

}

voidPutDownButton(button*bt)

}

inti,j;

setcolor(put-color);

setfillstyle(1,put-color);

bar(START-X+Grap,START-Y+Grap,END-X-Grap,END-Y-Grap);

setcolor(ButtonBlack);

for(j=0;j<=Grap;j++)

{

line(START-X,j+START-Y,END-X-j,j+START-Y);

;}

for(i=0;i<Garp;i++)

{

line(START-X+i,START-Y+Grap,START-X+i,END-Y-i);

setcolor(15);

for(j=0,j<=Grap;j++)

{

line(END-X,j+END-Y-Grap,START-X+Grap-j,j+END-Y-Grap);

}

for(i=0;i<=Grap;i++)

{

line(i+END-X-Grap,END-Y-Grap,i+END-X-Grap,START-Y+Grap-i);

}

}

voiddelay-time(longinti)

{

i=0;

while(i<=delay)

i++;

}

button.h

typedefstructButtonDef

{shortx1;

shorty1;

shortx2;

第4篇

环境技术管理作为环境管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内容,是环境科技创新的重心。目前,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体系要素间发展的还不均衡。本文全面分析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内容、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环境技术管理;技术指导体系;最佳可行技术

我国在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上首次提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以及可行的行政办法处理环境问题。我国政府2006年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环保工作,全面实施环境科技创新、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三大环保科技工程。在国家防污减排等国家环保工作方面,技术手段创新尤为重要。2007年,环保部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为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指明了方向。2012年颁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的意见》中,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被着重强调。

1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所谓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就是用最佳可行的技术系统科学的评估防治行业污染的体系,通过设定环境管理目标、实施环境管理制度、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环境技术的示范推广体系。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分别在国家层次、地方层次、产业层次、发展层次发挥技术指导作用,主要应用于特殊行业、河水流域、特殊企业和发展环境的污染防治方面。目前,我国技术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技术指导文件、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指南针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技术政策是基本原则和路线,最佳可行技术指南针是具体指导,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为新技术提供技术验证。要素间既层层递进,也相辅相成。

2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2.1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已经出台的《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编制管理办法》《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编制指南》和《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编制指南》等文件为促进和规范环境技术指导文件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并高效率推动建设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国组织实施了技术指导文件编制工作,目前技术指导文件的范围不仅覆盖了高耗能的钢铁行业、高污染的轻工业,还覆盖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农村生活、畜禽养殖等领域。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2.2环境技术评估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环境技术评估体系建设较为缓慢。早在20世纪末,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就组织开展了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评价和筛选工作。直到2009年,环境保护部才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规范评估模式、评估程序及各方职责等内容的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技术评价与示范管理办法》。这份文件虽相对较晚,但其作用和重要意义对我国环境技术评估工作而言尤为重大。2010年我国建立了展环境技术评估与管理工作的专门部门“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这标志着环境技术评估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2.3环境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1993年,为推广最佳实用技术,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了《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推广管理办法》;自2006年以来,环境保护部为推广新技术和先进成熟达标技术,连续6年颁布《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建立的环境技术管理网,为实现污染防治技术推广不断和更新污染防治技术和技术指导文件。

3环境技术指导体系的作用

国内环境技术指导文件主要为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政府合理利用技术指导文件并充分发挥其技术指导作用服务污染防治工作。例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均以提到技术指导文件为依据出台关于污泥处理处置等污染防治办法。

4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

通过梳理已和已开展编制的技术指导文件,结合近几年行业技术指导文件编制的经验和问题,本文认为我国环境技术指导体系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目前我国完成并的技术指导文件数目并不多,涉及的行业范围也并未达到全覆盖的程度,技术指导体系的完整度有欠缺;另外,已的技术指导文件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对环境保护技术指导的合力效果不理想[1]。

2)技术指导体系建设实际中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体系表设计不完善,对各指导文件间的配合与衔接考虑不足,甚至有些文件的有些内容稍有冲突;另外在国家重点关注的重金属污染、矿山生态、有毒有害有机物等方面并未及时跟上步伐,体系设计与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和任务还有时差[2]。目前,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对环境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技术指导体系未来发展应着重在以下方面下功夫。1)首先,要认识到提高对环境技术评价重要性。从世界发达国家和环境良好国家经验来看,环境技术指导是环境管理的高效手段。技术手段相对于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而言同等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技术手段较其他手段能发挥遏制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建立科学完善、客观规范的技术评价体系是我国环境管理工作的必要手段,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管理环境实效明显,意义重大。2)其次,要完善环境技术评价实施细则的配套内容。环境技术管理部门必须要有计划、分阶段、突出重点逐步完善我国现行环境技术评价体系,建议在环境技术评价实施细则、综合性技术文件和环境技术示范实施细则等方面出台一些配套文件,细化实施发放和具体程序,呼应完善环境技术评价制度建设,提高制作的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各地政府也要积极配合,针对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环境技术具体实施方针,形成配套规范、上下衔接的高效的运行局面。

3)积极研究建立环境技术示范推广长效机制。目前我国采用定期《示范名录》和《鼓励目录》等文件来推广成熟环境技术,也解决了先进成熟技术推广、先进技术引进、创新技术示范等方面的经费,在环境技术示范推广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评价和推广等机制间合理衔接还没有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笔者建议建立一个上下联动的推广机制。首先建议国家建立一个评价技术信息平台,这个平台要集管理业务应用、环境技术基础数据以及信息服务于一体。国家可以利用这个技术平台向公众、地方环保部门以及企业和更新管理政策先进技术信息和先进技术成果。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可通过该信息平台进行环境管理交流,也可通过此平台解决一些环境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可向该平台上报本区域先进技术成果,国家定期对技术及推广成果进行评比,视情况奖励先进地区技术推广资金,促进先进技术研究积极性和先进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实现上下联动[3]。

4)大力培育环境技术服务市场。我国科技产业化的快速推进,为环境管理技术的市场化提供了可行条件。环境管理技术的市场化将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建议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履行服务责任的同时积极研究环境技术服务市场的培育,培育一批环保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测试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用市场竞争激发先进技术创新活力,用市场竞争促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各级管理部门要尽量避免干涉市场主体间的合作,由环境监管者向市场监管者转变,维护换进技术市场的规范秩序,极大促进环境技术市场的创新、发展和繁荣。

作者:何强 单位:高州市生活污水处理厂

参考文献

[1]刘文仲,杜晓雪,汤天丽,等.我国环境技术转移模式与运行保障机制的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12(4):19-23.

第5篇

当前,我国相关技术的发展还处于滞后阶段,与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较大,在煤矿机电设备维护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及不足。因此,对于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研究一直存于浅表,不仅缺乏理论的正确指导,还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如此看来,研究针对性、建设性措施处理上述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2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的对策

2.1煤矿机电设备维护管理技术的完善

根据当前煤矿生产的实际条件,相关企业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煤矿机的生产效率进行考量,掌握其在整体工程进展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对相应的维护管理工作进行实施。首先,对维修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养进行提升,了解并掌握机械设备正确的使用步骤及方法,促使煤矿机电设备日常性维护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同时在掌握现代科学维修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逐渐促使相关规模和体系的发展,在实用性新兴管理维修模式的应用中有效开展煤矿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工作。

2.2设备维修技术管理工作标准的建立

对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工作标准进行建立,并促使其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对维修性、可靠性的煤矿机电设备共作进行开展,包括维修技术、经济管理、技术管理及设备管理等工作标准,在现代化维修管理制度逐步形成的前提下促使各项维修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另外,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性与可靠性进行系统的研究,将设备的薄弱环节查找出来并进一步促使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性与可靠性的提高与完善,实现设备开机率、可用度的有效提高,从而促使无维修设计的推广与应用。

2.3高科技技术设备的运用

对富有高科技含量的设备与技术进行应用,促使优质检测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机电设备维护可以体现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对设备故障的维护与修理;二是对设备的维护与检查。通过两方面内容的全面开展,在不影响生产工作的条件下可促使其设备的有效使用。与此同时,考虑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实情,有计划、针对性的对相关维护与管理决策进行制定,综合处理煤矿机电设备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和缺陷。

3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

3.1健全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

机电设备涉及的方面较多,且工作量很大,只有促使对机电管理制度的完善建立,包括《机电设备档案管理制度》《、机电设备大中修管理办法》《、机电设备管理制度》等,才能使设备维修技术管理人员在维护管理工作中有章可循,通过严格管理制度的开展与实施,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3.2机电维修管理机构的完善

建立完善的设备维修管理体系,通过组织机构对维修系统与设备管理的协调,才能促使相关工作的正常运作。因此,各基层单位需要对专职的设备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对设备全过程的管理、维修工作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制定,同时对设备维修管理档案资料等各项工作进行实施,全面促使机电维修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在设备管理制度及工作的严格要求下,全部设备维修管理人员都要对有关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从而确保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转。

3.3机电设备监管力度的加强

为达到生产及维护工作的有关规定和目标,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就必须对各项技术指标进行全面考核,并将其分解到各个生产单位当中,实施考核评选对各单位工作情况进行评价或表彰,进而有效促使设备维修管理单位及人员的自觉性;同时,进一步促使各项制度的落实,需要对专职设备技术管理人员进行设置,管理人员现场工作中实行分片包干制度,由上级领导对有关工作的落实进行负责和监督,对查出的问题及缺陷进行处理和解决。如果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则需要对有关负责人进行处罚,使其吸取教训并在日后的工作中避免事故的发生,并在技术维护和管理的基础上,确保有关设备的正常运作及使用。

4结语

第6篇

1上海石化炼化装置现状分析

为了对上海石化炼化装置生产技术管理进行更好的优化,故对目前炼化装置在“安稳长满优”运行存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原料监控手段不完善

在炼化装置的运行中,原料监控是需把好的第一道关卡,原料是否符合装置的使用要求将直接影响到装置的“安稳长满优”运行。由于国内原油资源匮乏,进口原油数量逐年递增,原油品种不断丰富,原油质量却逐年下降,因此对于炼化企业而言,做好各炼化装置原料的管理及监控工作也将成为装置稳定运行的关键,对于原料的监控应当做到不分主次、全面受控。因原料监控不到位所引起的事故也屡有发生,上海石化近两年加工的原油普遍重质化、劣质化,原油硫含量、酸值经常超设防值,多次造成生产事故。

1.2装置设计不够完善

初期投资规划和设计方案是影响装置运行的先天因素。投资规模决定了装置硬件基础,适用适度的资金投入可以保证设备本质安全,同时能够保证装置的运行能耗处于合理的水平,而设计方案的选择决定了其既有的能力,是影响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的重要因素。设计方案不仅存在先天缺陷,还缺乏前瞻性,如未综合考虑节能和环保等要求,导致炼化装置不合理性在建成初期就会暴露,虽然一次投资额可能会有所节省,但从长远来看非常不经济。

1.3检修维护不到位

检修维护不到位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大修工作欠规范。装置大修是一项系统工作,主要问题表现在:

(1)大修工期过分压缩;

(2)物资和施工人员准备不充分;

(3)检修计划编制水平低;

(4)与技改、技措脱节;

(5)执行计划不严格;

(6)检修、更换设备质量不过关。在日常维护方面,由于机电仪运维单位的改制和修理费用紧张的影响,设备维修和抢修工作组织、协调工作量增加了许多,检修维护质量下降,突出表现在动设备事故突发和多发。而检修深度不到位,造成部分设备检修后在运行过程中再次出现问题,必须重新停工返修或带“病”运行。如何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是新形势下生产单位与运维单位共同探讨的核心议题。

1.4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企业间的竞争激烈,企业员工的思想日益活跃,加速了人才的流动。虽然装置运行一段时间后,企业积累了一些具备丰富操作和管理经验的人才,但是由于薪酬等问题,生产骨干不断流失。此外,在上海石化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大批来自于关停装置的员工作为转岗人员进入新的工作岗位,而新的工作岗位往往又与原岗位差距较大,加上转岗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学习热情不高,由此带来的不专业的操作势必给装置长周期安全平稳运行带来影响。因此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或责任心不强引起的事故屡见不鲜。

2原因分析

上海石化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与先进石化单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自身管理上存在一些不足。根据与兄弟单位管理模式和自身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原因,找出差异,制定出更合理的管理方案。

2.1与兄弟单位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

2.1.1管理模式差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以下简称镇海炼化)拥有23Mt/a的原油加工能力,实行二级管理模式,保证了扁平化管理架构下机关、机构和基层的“各就各位”。镇海炼化界定了每项业务的职责分工,谁是责任处室、谁是执行单位、谁是横向部门,以及各自承担什么职责,什么事情“该谁做”清清楚楚,一目了然。镇海炼化现有员工6300人,但是它并没有满足,正在实施规模扩大一倍,人员减少一半的人员计划。而上海石化拥有16Mt/a原油加工能力,在册人数超过12000人,尚处于三级管理模式。管理层次越多,管理成本会大大增加,垂直沟通更加复杂,也会减缓决策速度;同时管理部门岗位职责容易划分不清,出现重叠现象。

2.1.2管理机制差异镇海炼化认为,一切问题均归结为管理原因,对查出或发生的问题,必须上溯管理责任。外部检查发现的问题,检查管理处室是否履责到位;管理处室发现的问题,检查运行部是否进行过检查;运行部内部发现的问题,检查相关专业管理人员是否管理到位。通过管理处室对运行部的“月岗检”、运行部对装置的“日岗检”,确保相关制度、要求落到实处,管理步入长效、规范的轨道。在建设制度的同时,镇海炼化还坚持在使用中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完善制度,确保各项制度的生命长青。如镇海炼化将岗位职责和工作业务相结合,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识别,绘制出可视化工作业务流程,明确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使其工作职责横向分工清晰、纵向职责明确。部分现场作业采用作业票制度,相比“教科书”式的岗位操作法和技术规程,作业票采用更加精炼、操作性更强的语言,直接告诉不同岗位人员每一步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实现了从面向任务到面向岗位的转变。而上海石化尚未建立定期修订完善制度机制,导致某些条款不具可行性,下属单位无所适从。同时部分制度和检查流于表面,尚处于有没有的问题,可执行性不强。

2.1.3管理智能化差异镇海炼化正全面推行智能化辅助工具。比如采用电子化巡检,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靠挂牌、抄表的原始巡检方式存在的种种弊端,提高了巡检效率和质量,真实有效的现场数据成为装置平稳生产的“晴雨表”。镇海炼化还组织开发统一的班长、内操、外操交接班日志电子化平台,实现了生产操作作业信息的实时共享,员工可以在接班前对生产问题进行查看,提高了岗位工作交接质量。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查询交接班日志,全面了解生产信息,包括上下游装置的所有操作调整,便于开展技术分析。目前操作化管理系统正在上海石化大范围推广,同时智能化巡检正在上海石化的几套装置进行试点,效果较为良好,各类装置将会逐步采用。

2.2自身管理上不足的原因分析

2.2.1现场生产管理分析上海石化经过多年的生产,不断的学习和优化,形成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但目前上海石化实行公司职能部室、二级单位、装置三级管理模式,各二级单位需对上海石化的制度进行细化分解,方可具体执行落实。通过制度比对并结合生产实际,生产系统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工作目前可能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目前生产系统重大事项中凡书面形式上报公司的内容如重大作业或事故报告均需二级单位分管经理签字后方可提报,但在制度文件中均未体现,使得在执行中无制度可依;

(2)制度中未对重大作业完成后的反馈进行明确要求,虽在实际执行时有此程序,但也缺乏制度依据,使得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上报时间节点拖延、上报内容不规范的情况。

(3)电气专业划至公用事业部统一管理后,各二级单位电气专业的重大作业及电气方面引发的生产事故的汇报流程尚不明确,公司尚未有统一、明确的行文条款进行规范。

2.2.2质量管理分析上海石化的炼化装置分属炼油部、烯烃部和芳烃部,这三个二级单位为原上海石化炼油化工事业部拆分而来,有基本相同的生产特点、管理模式和人员配置,但彼此之间也有自己的个性和不同。针对技术条线的质量管理而言,从管理职责到工作程序,再到监督、检查和考核,每个二级单位均是不同的,例如较为典型的“产品馏出口不合格处置流程”和“纠正预防措施”来进行比较,找出三个部门的异同,造成三个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的原因。根据三个部门的《上海石化质量管理规定及细则》对比,针对“不合格馏出口”的处理流程比较来看,炼油部对不合格产品进行了细分,不同级别的馏出口,通过不同的审核流程,做到了层次清晰、责任明确;另外,炼油部这几年一直是采用在线填报和审批,不仅做到审批快速简易,也节省了耗材,更是响应了“两化融合”的号召。由于炼油部馏出口处理较细化,一旦出现不合格,就需要进行不合格品处置流程和纠正措施流程的双重填报,造成流程中各个层级的工作量增加。在烯烃部和芳烃部的质量管理制度中,也都进行了不合格品分类,并对不同的不合格品进行了清晰的流程划分,尤其是“一般馏出口”和“产品馏出口”,在处置流程中有着明显的区别,处理流程中,各个层级的工作量较炼油事业部少。烯烃部和芳烃部还未能将不合格处置流程和纠正预防措施流程整合至互联网,或多或少会造成审批流程耗时长、及时性不足等问题。三个部门对质量管理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制度执行力不足,上级下达管理规定,二级单位还要根据自身生产情况再做细化,出现次重点不同,引起管理上出现纰漏。

3生产技术管理的优化建议

3.1物料优化

目前各二级单位之间物料对接都是按照基本的馏出口控制指标完成进出料互供。如何从整体物料优化角度出发,需要各二级单位之间进行更好的协调。现以3#连续重整装置脱碳七塔为例简单介绍。2011年六期工程二联合装置建成投产的3#连续重整装置,由于国内汽油标准的提升,重整装置分馏部分设计了脱碳六、脱碳七塔,脱碳七塔主要处理脱碳七以上芳烃,塔顶分离出碳七作为汽油调和组分,塔底抽出碳八作为芳烃原料,塔底碳八主要控制水分、溴指数和甲苯三项。塔顶馏分主要从汽油调和组分角度设定硫含量、外观、铜片腐蚀等控制指标。但从塔顶组成来看,碳八平均占比在8%左右,最高达到16%,芳烃资源相对紧缺,这么多的优质原料直接拔到汽油调和组分是有点可惜。当芳烃市场不景气时,在满足下游计划负荷的前提下,可以多拔出汽油调和组分;当芳烃市场回暖时,尽量控制塔顶的碳八含量,尽可能减少碳八的损失以满足芳烃的原料供给。二级单位之间的物料互供在严格执行基本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物料的优化配置,如何根据市场调节配置在石化生产新常态背景下凸显了重要性。

3.2油品流程优化

3.2.1油品平衡优化炼油部新建渣油加氢装置投产后,上海石化重油深加工能力强、手段多样,既有渣油加氢、催化裂化、延迟焦化,还有溶剂脱沥青。目前,上海石化通过优化原油品种,组织生产沥青,已做到长期停运1#焦化装置,但重油加工还存在优化潜力。上海石化石脑油主要由常减压直馏石脑油和加氢裂化石脑油和加氢焦化汽油等组成。其中两套常减压轻烃回收装置均分出轻重石脑油,轻石脑油与加氢焦化汽油和部分加氢裂化轻石脑油一起作乙烯原料,重石脑油作重整原料,部分加氢裂化轻石脑油调合生产汽油。在目前原油加工负荷情况下,上海石化乙烯料资源不足,因此应采取以下优化措施:

(1)充分发挥重油加工能力强、手段丰富的优势,在保证渣油加氢长周期运行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渣油加氢减渣掺炼比例;提高溶剂脱沥青负荷,优化操作条件,提高脱沥青油收率,降低焦化负荷;研究和实施新的油浆加工路线,提高油浆利用价值。

(2)拓宽蜡油馏分,提高加氢裂化负荷,多产重石脑油供重整加工,顶出的直馏石脑油替代常一线组分供乙烯,提高炼化一体化效益。

(3)将渣油加氢重石脑油改做重整原料,芳潜含量较高,是较好的重整原料。

3.2.2产品质量优化上海石化汽油调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汽油烯烃含量低,芳烃含量高,汽油干点较低,马达法辛烷值和研究法辛烷值卡边。柴油十六烷值卡边、凝点质量余度较大、密度有提高的空间,部分催化柴油去高压加氢裂化装置。应采取以下优化措施:

(1)提高催化汽油干点,增上加氢裂化轻石脑油脱硫装置,加氢裂化轻石脑油调合汽油,减少芳烃抽余油调合汽油量。

(2)在炼油产成品量大幅增加,炼油产品的组分变化波动大,炼油产成品的标准升级多的各种困难情况下,需要质管中心积极应对,加强分析方法分析样品的抽复查,进一步提升检验数据的准确性,确保产品质量出现偏差时可以及时调整。

(3)加强提升质管中心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检验服务模式和服务水平,并加强分析站值班长和装置值班长的横向联系,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将监控到的异常数据能第一时间反馈到装置,给装置工艺调节争取更多时间。

3.2.3动力能源优化上海石化氢气用户主要有3.9Mt/a渣油加氢、2套1.5Mt/a加氢裂化,1#~4#加氢、歧化、异构化、石脑油加氢等装置。氢源品种较多,但氢气流程没有达到各尽其用,突出的问题是柴油加氢装置普遍使用高纯度氢,而1#柴油加氢新氢全部为低纯度的2#乙烯氢,甲烷含量较高,需要高分排尾氢来满足生产需要,造成氢气损失。还有部分含氢干气只能作为燃料气,造成经济效益流失,以及对炼厂燃料气管网的安全及加热炉运行不利。2#炼油装置干气脱硫产生净化干气5000~6000m3/h,其中包含加工的回收火炬气量3000~4000m3/h,部分供2#炼油各装置加热炉用,多余部分并入南、北干气总管。因回收火炬气中氮气和氢气含量高,造成净化干气热值低及性质频繁波动,长期影响溶脱、1#加氢、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装置加热炉的正常燃烧,装置负荷受到严重制约,同时还存在瞬间熄火的安全隐患。上海石化蒸汽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中压蒸汽温度偏低,低压蒸汽压力高,降低了背压透平的做功能力,增加了中压蒸汽消耗。另外蒸汽费用按热量计量,重视了热量影响,忽略了压力能的影响,降低了指标要求,对整体优化不利。因此应采取以下优化措施:

(1)优化氢气使用系统,根据不同装置的实际生产情况,做到统筹规划,尽量回收排放废氢,用于制氢,增加氢气产量。

(2)对2#炼油装置干气流程进行改造,不再使用含有大量回收火炬气的炼化干气作为燃料,改用单独使用焦化干气作为加热炉热源,保证燃料气热值高,组分稳定,确保装置长周期安稳运行。

(3)适当降低低压蒸汽管网压力,提高中压蒸汽做功能力。

(4)采用红外热成像仪对中压蒸汽主管线进行检测,尤其是立管、弯头、保温接缝及管托部分,对效果差的保温进行更换,减少蒸汽损耗。

(5)加强蒸汽系统计量管理,减少蒸汽平衡数据,为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

3.3工艺生产管理细节的优化

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夯实各二级单位生产运行管理基础。完善工作标准,细化具体工作流程,要做到全员参与,并制定相应的检查考核标准,进行量化考核,对岗位职责进行细化,并做了详细规定。对安全、工艺、设备、质量、巡检、交接班、劳动纪律等工作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对查出的问题,按照制定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提高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抓好工艺技术管理,优化装置运行条件,及时调整工艺参数,做到节能降耗时刻在。同时根据不同的原料组分、原料性质、投料方式,以及系统生产方案,及时调整和优化工艺参数,缓解因生产原料变化,方案不同带来的工艺系统不利的状况。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消除装置运行“瓶颈”,提高各二级单位的处理量,降低能耗,增加效益。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栋号;技术管理;抄测定位;钢筋下料;隐蔽工程;预制构件

1.概述

目前各建筑企业都在加强工程的综合管理和技术管理,促进工程质量的稳步提高,并逐渐向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标准迈进。几年来在大面积施工的形式下,出现了日益增多的质量优良、多姿多彩的新型建筑的可喜景象。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一大好形势,继续脚踏实地的保持提高工程质量,为国家建设出更多更好的建筑产品呢?我们认为除了加强其他工作外,在企业公司、工程处对栋号的技术管理,因栋号是一线,是具体体现现工程的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具体部位和场所,并能具体体现出设计方案。所以如何加强栋号的管理,加强栋号的建设将是我们稳步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

2.栋号技术管理工作

如何搞好栋号的技术管理工作呢?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首先要加强栋号的小班子建设,提高栋号管理人员的素质,在新开的施工栋号中设立栋号的核心领导,即已有较多施工经验的工长和技术员、核算员、材料员等三员的核心领导层来组织栋号的全面工作,栋号必须设专职的有较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协同工作,指挥施工。

2.2要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技术力量,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对工程质量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如我单位建立的原材料、构配件进场验收制度,现场施工试化验制度和现场施工质量、技术交底制度等,有力地推动了栋号的技术管理和提高了工程质量工作。

2.3提高栋号的技术管理工作,是工程质量的主要环节,根据几年来的施工实践经验,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提高专业管理工作质量。强化专业管理就是说栋号技术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施工技术和经验。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规范规定,按设计要求和基本建设程序施工,具体说,首先要搞好前期准备工作、做好现场勘察和总平面的抄测定位,还要会审图纸。全方位的施工组织设计,各阶段施工平面布置图,合理布置工作量、大宗材料堆放、设备水电到位等,使布局经济合理,为全面完成生产任务做好准备。

2.4栋号技术员要认真熟悉全部的工程图纸和有关的施工验收规范规定。以协助工长做好整体施工步骤和施工方案的安排,对“三边”工程(边设计、边施工、边出图)应随进度做好总平面及基础部位的技术把关、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专业性技术工作:

(1)在整体施工规划有了图纸以后,认真按着“凡经会审核准的设计图纸,必须按图施工,不得擅自修改”文件规定以充分体现设计意图和满足建筑物使用功能,特别是结构部位,主要有基础、承重墙、梁板柱等,一定按设计要求施工,保证其截面尺寸及配筋钢材质量、规格工艺等,以保证结构安全。如遇有结构变化部位需变更情况,一定经过设计单位核定后,有技术联系单及主管负责人签字批准后方可变更。工地技术管理还有采取相应的质量技术措施来完成这项工作。目前由于工程项目多、进度快、材料受限而栋号自行变更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方面应当制止杜绝,应按有关变更规定处理,这也是栋号技术员严格把关的一个重要方面。

(2)搞好栋号技术管理,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做好单位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技术交底,特别是重要结构部位的交底;如钢筋混凝土基础,主体结构及新技术新工艺项目一定要认真交底,一是向班组讲清图纸要求;二是规范规定的相应规定,对工艺、质量、技术措施细节要求也要一一讲清落实,并做好书面记录并会签。对新工艺新技术,应搞好栋号技工的培训、实习、然后才操作。总之,栋号的技术交底工作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部分和环节,根据多年的施工经验,做好这项工作对确保规程、任务,预防质量通病,坚持预防为主,起到了坚实有力的作用。对推动工程质量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

(3)做好栋号的抄测定位工作,总平面方位由栋号技术员亲自主测、细测,做到建筑物与小区周围建筑尺寸协调一致,符合总平面图方位要求。并要重点做好新建建筑物自身的水平主轴抄测,并控制好竖向尺寸,均应符合图纸要求,施工中应设专人监督检查,有基准点有样板,当有两个以上施工单位共同建设一个工程时,更应注意标高一致,同步进行施工。每层抄测定位后要及时做好抄测记录。

(4)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建筑工程的隐蔽结构部位是关系到工程质量可靠与否关键性部位,因此在施工中应重点把关。最主要的有地基基础验槽记录及时准确,条形混凝土基础等注意掌握好标高、轴线外,重点做好钢筋下料单,在施工操作中注意检查钢筋材质、规格、搭接长度及几何尺寸和工艺是否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有与钢筋相符合的合格证,复试报告后,经质检站等有关部门正式验收后,即可隐蔽。主体现浇混凝土结构部位也均应按上述要求做好隐蔽工作,已经隐蔽的工程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并做好规定留置的混凝土试块。并及时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5)混凝土预制构件的采用与安装,混凝土预制构件是建筑工程结构的重要部件,首先要检查标号和等级,并检查外观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按图选定,而后查看构件观感、混凝土强度情况有无脱水、裂纹、掉角等缺欠,是否达到养护时间,是否有石子松动露筋现象等。对不合格构件不能安装使用,进场预制构件应同时带有出场合格证,没有合格证的构件不能采用。在预制构件安装中,技术员要紧密注意按图纸要求就位,安放时在支座处铺设灰浆。板孔提前堵好,并设置相应锚固的钢筋,安装时要保证楼板支座处的搭接长度80—100mm/mm之间,施工中有锚固筋漏设现象发生,规范中是不容许的检查发现后应及时补设,构件更换应有设计变更,现浇楼板预留也应提前做好,总之,构件的选定和安装是整个工程的重要部位,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优劣,一定要认真做好。

(6)加强原材料试化验工作,对施工现场的各种建筑材料及试化验单均应由技术员核定,主要把关的材料是水泥、钢材、预制构件、红砖以及其他材料(如外加剂)等,对于新型的建筑材料工艺必须有省级或国家级单位鉴定后,才容许在施工中使用,对于施工中混凝土、砂浆要及时按规范规定做好配合比设计,待报告得出符合设计要求载指导施工,按规定留置试块,并养护送压,对其报告单整编存档。要求说明的是近年来由于工程量大,钢材的需要量大,有些钢厂是新建的小钢厂,在产品质量上不稳定,不过关,也流入建筑市场。如果建筑物使用就造成结构不安全。对于进口钢材在承重部位使用必须进行二次复试,并做好化学分析,确认符合要求时方可使用,按着国家规定建筑钢材的使用规定了具体的厂家范围,现场技术员在施工中一定要遵照国家的规定执行,以确保工程质量。

(7)注意降低工程成本,节约能源和建筑材料,栋号技术员不但能准确无误地组织施工,还要千方百计地发挥科学技术的先进作用,为国家节约能源和材料。

第8篇

关键词: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供电;技术管理

煤矿属于一项高危技术产业,煤矿井下作业的过程中,工作环境相对比较恶劣,故而对机电设备的安全供电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当前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井下的机电供电设备逐渐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随之而来对煤矿井下机电的安全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将在实践调查当前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供电技术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希望能够对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供电管理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1当前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供电技术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纵观当前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供电管理的实际情况,普遍存在着煤矿机电作业工人的整体水平不足,煤矿机电设备的使用方式不够规范以及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质量不够理想等方面问题。

1.1煤矿机电作业工人的整体水平不足

煤矿是一项高危产业,工作环境比较恶劣,故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高端技术人才以及丰富经验人才缺失的问题,留住人才比较困难,更多的人才愿意到工作环境优越的企业进行工作[1]。这种问题的长时间存在,造成煤矿机电作业工人的整体水平不足等方面问题,煤矿机电作业工人难以受到较高水平的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质量不佳,无法有效保证机电设备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长此以往将会直接影响煤矿企业的发展。

1.2煤矿机电设备的使用方式不够规范

当前我国很多煤矿企业中,对机电设备的投入程度、重视力度均显著不足,煤矿企业管理人员相对比较重视经济效益的提升,但是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足[2]。这种问题的存在,造成煤矿井下设备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井下的设备老化问题严重,更新速度相对比较缓慢,大量的煤矿井下机电设备处于长时间运行的状态下,老化问题严重。这些问题均为煤矿井下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危险问题时常发生。

1.3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质量不够理想

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供电技术的管理,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特点、长期性特点以及科学性特点的工作。但是当前很多煤矿企业中,矿井的设备管理活动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下,没有专门的部门、专业的人员实施针对性管理,故而问题频频发生[3]。还有一些煤矿企业由于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比较落后,故而造成实际的煤矿机电设备综合管理质量不佳等问题,煤矿机电设备缺损、故障等问题频频发生,没有真正展现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实际价值,不利于煤矿企业的长远发展。

2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供电技术管理的相关对策

新时期背景下,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供电技术管理,可以通过提升职工队伍综合能力,保证煤矿工作的有序开展;注重机电安全性能保护,做好各项检查与记录工作以及完善煤矿机电管理制度,实施供电安全的动态监测等方式灵活开展。

2.1提升职工队伍综合能力,保证煤矿工作的有序开展

煤矿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煤矿企业生产中各个环节均面临着比较大的危险因素,生产环境与工作环境相对比较恶劣,故而对机电设备的种类、机电设备的管理方式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位煤矿企业管理人员均需要充分认识到煤矿企业管理中,人才队伍构建的重要影响。煤矿企业可以构建完全的人才培养机制,使每一位煤矿企业工作人员均能够得到上岗前的业务与技术指导,将培训活动贯穿于各项煤矿井下工作中,使员工能够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与岗位责任感。同时,煤矿企业需要注重加强对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培训,建构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员工之间能够相互比拼、相互竞技,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通过职称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培养更多具有丰富经验、扎实技术水平的人才[5]。煤矿企业需要适当提升优秀人才的待遇,使人才能够真正留下来,为煤矿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注重机电安全性能保护,做好各项检查与记录工作

提升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供电管理的效果,则需要基于细节出发,关注煤矿井下工作中,机电设备的日常管理、日常维护等等,做好各项煤矿机电检查与记录工作,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类不良问题发生几率,保证煤矿井下的机电安全。在实际的煤矿企业管理中,不但需要做好设备自身零件的记录与评估,保证零件的完整性,同时还需要对各类安全保护装置进行密切检查,明确是否存在漏电、低压等问题,使各项供电设备能够处于安全的“待命”状态下。煤矿企业可以设定专门负责检查的部门,每个工作人员负责检查一项内容,每天检查一次,每周进行一次总结,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完善日常煤矿机电的检查方式。

2.3完善煤矿机电管理制度,实施供电安全的动态监测

煤矿企业的长时间安全供电技术的管理,需要科学、完全的制度加以保证,使每一位煤矿企业管理人员均能够按照相关制度要求,循序渐进的开展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并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细致、长时间开展。首先,煤矿企业需要基于当前的煤矿机电质量管理标准,构建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制度。煤矿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其自身发展需求,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针对性分析,制定具体的实施规范。通过相应的规范要求,使每一个部门均能够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与工作认为,明确相关的权力与义务,实现各项工作的最优分配。煤矿企业可以通过全面、细致的管理,对全矿区地所有设备按照型号进行分类、然后进行统一的编号并注册入账,同时设备管理人员应做到对设备的挂牌标名跟踪和管理,使各项管理工作能够更加规范、有序。其次,煤矿企业还需要加强对机电设备的安全检查与维修检修。强化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将质量考核体系融入到风险评估与动态检查机制当中,实施供电安全的动态监测。

结束语

煤矿安全能够直接关系到煤矿企业的发展,影响煤矿企业的形象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煤矿企业可以通过提升职工队伍综合能力,保证煤矿工作的有序开展;注重机电安全性能保护,做好各项检查与记录工作以及完善煤矿机电管理制度,实施供电安全的动态监测等方式,改善煤矿机电作业工人的整体水平不足,煤矿机电设备的使用方式不够规范以及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质量不够理想等方面问题,通过科学、有效且全面的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供电技术管理,保证煤矿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在不断提升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危险问题的发生几率,促进煤矿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江龙,赵志强.煤矿井下防爆开关机械丝杆闭锁装置技术改造和加锁管理应用[J].科技信息,2012,11(23):151+130.

[2]袁存发.浅议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在煤矿井下生产中的运用[J].科学之友,2012,13(13):47-48.

[3]徐志亮.煤矿机电设备安全与技术管理中存在突出问题及其改进措施探讨[J].科技视界,2015,34(12):114+120.

[4]卢海标,李天荣,陈运.基于煤矿机电事故所引发较大瓦斯事故的预防策略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5,06(12):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