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统计课教学论文

统计课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26 15:18: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统计课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统计课教学论文

第1篇

1.1独立学院学生的统计学学习现状

学生缺乏对于统计学的兴趣,很多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意识不到统计学的重要性,并不太重视统计学的学习。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比较差,并且经管类专业的生源大多是文科生,对于数据、公式、原理的理解和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也不善于数理类课程的学习。授课的普遍经验是学生对于描述统计学部分的学习很轻松,但是对于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推断统计学部分的学习则是“叫苦连天”。讲授推断统计学部分的内容时,可以看到学生茫然的表情,似乎完全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下课后,不少学生向老师抱怨“好难,好难”。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是36-54学时,在这有限的课时里,要完成经典统计学的大部分内容———描述统计学、概率分布、抽样分布、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线性回归的授课,时间已然不太足够。更何况,学生在高中对于排列组合的学习并不深入,甚至很多文科生反映他们完全没有学习过排列组合的内容;在大一只学习了微积分,并没有开设概率论相关的课程。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还需要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基础知识,不仅时间不够用,而且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1.2独立学院教师的统计学授课状况

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课时限制和学生基础薄弱,教师能够按计划完成教学计划已属不易;由于学生普遍反映统计学学习太难,一线的授课教师迫于教学质量评估的压力,不得不删减掉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这就使得教师讲课的内容不得不局限于教材基础知识,而缺乏对于基础知识的延伸和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手段方面,由于现在的年轻教师授课过度依赖于多媒体,虽然展示了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等,也能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图形的变换。但是多媒体授课很难帮助教师把握好授课的节奏,尤其是统计学这种需要深入理解的学科,其结果是导致学生很难透彻理解基本原理和方法。

2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教材选用不太合适

独立学院的很多课程在教材使用方面都和母体院校保持一致,统计学教学使用的教材也不例外。然而,母体院校本身就是偏重科研,在教学方面也偏重于理论教学;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方面也更应偏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母体院校的学生来说,基础较差,学习同等难度的教材肯定会很吃力。因此,简单的套用母体院校使用的教材肯定会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冲突的现象。许多教材都是重理论、轻应用,太过注重讲述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推导和计算过程,而缺乏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相关案例,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2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独立学院对于统计学的教学大多仍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单向灌输式的向学生介绍基本方法及其推导,缺乏学生的全身参与,就会使得课程更加枯燥无聊。而现在的学生都是思想活跃、个性活波的90后,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不仅会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2.3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由于课时或者教学条件的限制,在统计学教学方面,只注重课堂上教师的单向讲授,只是机械的向学生灌输理论和相关公式,没有把统计学的授课和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出现很多个专业在统计学授课时用同样案例的现象。这导致学生们在学习了一个学期的统计学之后,对它的印象只有“和高数一样难”,“一大堆公式”,而不知道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该怎样用。

2.4考核方式简单

如今统计学课程的考核仍是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计算分析附带一堆数据的题目。这样的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的掌握,却很难考察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挂科”和评奖学金的压力下,学生最关注的还是试卷上的一个分数,他们希望取得高分,所以在期末时会拼命的通过习题进行演练,这个过程当然也能带来强化基础理论的效果。但是更真实的情况是,只要学生练习足够多的习题,即使他完全不会运用这个知识点,仍然能在试卷上按照早已经熟记的步骤和公式写出解题过程,仍然能取得不错的分数。很显然,这样的考核方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冲突的。

3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3.1选择或开发合适的教材

前几年的统计学教学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写的统计学经典教材,该系列的教材内容全面、逻辑清楚,为很多高校所采用。然而该教材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难度偏大,偏重于对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的讲解,而缺乏详实的经济管理领域的例子。近两年来我们采用国外学者主编的《经济与商务统计》作为教材,该教材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并且包含有丰富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来源于经济与管理领域,有些案例是讲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之后怎样运用统计学的思维进行解决的。较简单的教学内容能够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负担,丰富的案例能让学生真切地意识到统计学的实用性,并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建设学生参与型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教学方式上来说,要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树立“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互动式教学。具体来说,在教学中不能单纯采用教师讲授的灌输式授课,要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案例教学法中,通过精心准备的案例,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培养他们应用统计学的理念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项目教学法中,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项统计调查任务;让学生作为任务主体,通过独立完成任务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3改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手段

统计学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工具,他们没有必要很清楚具体的统计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也没必要把公式背得滚瓜烂熟,更没必要擅长把数据套进公式进行计算。他们只需要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统计学方法解决问题,统计的结果代表什么含义就可以了。所以在经管类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强化基本原理的讲解,弱化公式的推导和统计计算。教学手段上,不应该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应当结和板书与多媒体教学,并增加上机课。统计学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难,如果全部采用幻灯片授课,学生对于上课内容无法深刻理解,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了。板书教学会放慢课堂节奏,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思考和理解时间,并且步骤清晰,更方面学生进行复习。上机课主要着重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讲解相关统计软件的使用,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加强技能的训练。

3.4考核方式多样化

考核方式不应该只是期末闭卷考试,描述统计学部分可以采用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撰写格式规范、层次清晰、图表结合的报告是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可以找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和数据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整理并撰写分析报告,以此来培养和考核学生撰写规范的统计报告的能力,也可以考察学生对于统计图表的应用能力。

4总结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能力;教学模式

概率与数理统计是实际应用性很强的一门数学学科,它在经济管理、金融投资、保险精算、企业管理、投入产出分析、经济预测等众多经济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概率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然而,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思维方式与以往数学课程不同、概念难以理解、习题比较难做、方法不宜掌握且涉及数学基础知识广等特点,许多学生难以掌握其内容与方法,面对实际问题时更是无所适从,尤其是财经类专业学生,高等数学的底子相对薄弱,且不同生源的学生数理基础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概率统计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障碍。如何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基础,培养其能力,并与其后续课程及专业应用结合,便成为任课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作为我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讨,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与实际结合,激发学生对概率统计课程的兴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内容到方法与以往的数学课程都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其基本概念的引入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插入一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史的内容或背景资料。如概率论的直观背景是充满机遇性的赌博,其最初用到的数学工具也仅是排列组合,它提供了一个比较简单而非常典型(等可能性、有限性)的随机模型,即古典概型;在介绍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时可插入贝努里的《推测术》以及拉普拉斯将概率论应用于天文学的研究,既拓广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缓解了学生对于一个全新的概念与理论的恐惧,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此外,还可以适当地作一些小试验,以使概念形象化,如在引入条件概率前,首先计算著名的“生日问题”,从中可以看到:每四十人中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为0.882,然后在各班学生中当场调查学生的生日,查找与前述结论不吻合的原因,引入条件概率的概念,有了前面的感性认识后学生就比较主动地去接受这个概念了。

在概率统计中,众多的概率模型让学生望而生威,学生常常记不住公式,更不会应用。而概率统计又是数学中与现实世界联系最紧密、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不少概念和模型都是实际问题的抽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开展,将概念和模型再回归到实际背景。例如:二项分布的直观背景为n重贝努里试验,由此直观再利用概率与频率的关系,我们易知二项分布的最可能值及数学期望等,这样易于学生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其看到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概念和模型,引导学生领悟事物内部联系的直觉思维。同时在介绍各种分布模型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向学生展示本课程在工农业、经济管理、医药、教育等领域中的应用,突出概率统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如将二项分布与新药的有效率、射击命中、机器故障等问题结合起来讲;将正态分布与学生考试成绩、产品寿命、测量误差等问题结合起来讲;将指数分布与元件寿命、放射性粒子等问题结合起来讲,使学生能在讨论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兴趣,理解各数学模型,并初步了解利用概率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方法。

2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结合概率与数理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经济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看问题,从数量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使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介绍分布函数的概念时,我们首先给出一组成年女子的身高数据,要学生找出规律,学生很快就由前面所学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知识得到分组资料,然后引导他们计算累积频率,描出图形,并及时抽象出分布函数的概念。紧接着仍以此为例,进一步分析:身高本是连续型随机变量,可是当我们把它们分组后,统计每组的频数和频率时却是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研究方法,如果在每一组中取一个代表值后,它其实就是离散型的,所以在研究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时,我们可以用离散化的方法,反过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以连续型分布为极限,服装的型号、鞋子的尺码等问题就成为我们理解“离散”和“连续”两个对立概念关系的范例,其中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内涵,而分布函数正是这种哲学统一的数学表现形式。尽管在这里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当学生理解了这些概念及其关系之后,随后的许多概念和内容都可以很轻松地掌握,而且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层次上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再学习的能力。

3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讨论课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课堂教学的平等讨论中进行的,它打破了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互相讨论与问答,甚至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讲述。如,在讲授区间估计方法时,就单双边估计问题我们安排了一次讨论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意见,提出质疑,进行自由辩论。通过问答与辩驳,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及科研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教学模式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经常性的交流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保险是最早运用概率论的学科之一,也是我们日常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在介绍二项分布时,例如一家保险公司有1000人参保,每人、每年12元保险费,一年内一人死亡的概率为0.006。死亡时,其家属可向保险公司领得1000元,问:①保险公司亏本的概率为多大?②保险公司一年利润不少于40000元、60000元、80000元的概率各为多少?保险这一类型题目的引入,通过讨论课使学生对概率在经济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上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从事数学教学的情景在信息社会里应有所改变,计算机对数学教育的渗透与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它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学科,而要想获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就必须进行大量重复试验,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传统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数值计算及文字说明等,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数形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从而大大增加了教学信息量,以提高学习效率,并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另外,利用多媒体对随机试验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演示和模拟,如:全概率公式应用演示、正态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数学期望的统计意义、二维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的直观演示实验等,再现抽象理论的研究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达到了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财经类专业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应深入改革外,在考试环节上也需要进行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数学基础课程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甚远。在过去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培养跨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我们对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互动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掌握程度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实践表明,运用教改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原本抽象、枯燥难懂的数学理论变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概率统计的教学模式上,我们尽管做了一些探讨,但这仍是一个需要继续付出努力的研究课题,也希望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以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善林,张浙.统计发展史[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119-151.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肖柏荣.数学教学艺术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第3篇

“国际商务合同”课程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必选课,它首先是一门语言课程,它以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首要目标,同时这些教学目标放在商务合同语境中来实现,以期通过学习达到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合同相关活动的最终目的。本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有关国内合同法、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系统地了解国际贸易合同的类型和各种国际贸易合同的主要条款的内容等,使学生对日常商务合同中的问题基本能进行适当的处理,为学生能够掌握合同这一国际贸易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打好坚实的基础。该门课程旨在把国际商务合同活动和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以及技能培养密切结合在一起,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高级工商管理人才。而起源于工商管理等专业教学的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国际商务合同教学也是值得推广的。案例教学法适用于国际商务合同的教学,案例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储存表征商务合同的信息结构,增加学生记忆中的相关商务合同知识的储存,以备以后提取用于理解新的合同案例,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国际商务合同”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的特点。国际商务合同强调实用性,其语言活动以信息为焦点,任务为引导,模式以合同的基本知识为一个教学单元,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转让和终止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教学带有“叙事性”。其语言的训练也是融合性的,听、说、读、写、译按事件发生的顺序交互进行,具有整体教学的特点。这样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国际商务合同”教学中,仅仅依靠传统的归纳演绎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难以达到“国际商务合同”的教学目标。而引入案例教学法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把商务合同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在一起,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与总结,模拟真实合同形成的发生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对合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语言学习更富有实践性,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二、“国际商务合同”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国际商务合同”的案例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步骤,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予以调整,但只有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和有效的实施,才能确保案例教学的成功。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地参与其中,本文以“国际商务合同”课程中第二章合同的订立为例,具体阐述案例教学法在该门课程中的应用。

(一)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明确本章的教学目标(掌握有效合同成立的要件,辨析要约与承诺和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述),拟订具体的教学计划,针对合同订立的知识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力争做到选材得当、描述真实、语言生动,以此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在辨析要约和要约邀请两个概念时,教材指出一般的商业广告(如寄送的价目表)属于要约邀请;但是同时指出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商业广告,视为要约。学生很难理解什么样的商业广告符合要约规定,教师可选择下列案例加以说明。甲公司通过电视广告,称其有100辆某型号汽车,每辆价格15万元,广告有效期10天。乙公司于该广告后第5天自带汇票去甲公司买车,但此时车已全部售完,无货可供。法院判定甲公司的行为构成违约,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甲公司的广告中说明了汽车的型号、价格、数量等,内容具体确定,而且还确定了广告的有效期。因此,甲公司的广告是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商业广告,视为要约,而不是要约邀请。乙公司于该则广告后第5天自带汇票去甲公司买车,符合甲公司要约的要求,构成承诺。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因此,此时在甲乙之间形成了有效的合同关系。根据案例的难易程度,以节约时间、高效阅读为原则,教师可将案例和资料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做好笔记;也可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学生应在熟练掌握相关合同成立知识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师下发的案例资料,了解案例发生的背景,在此过程中对于发现的疑惑之处和关键问题做好记录和初步分析,在必要时,查找相关资料和数据予以佐证,对于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应做深入剖析,并撰写发言提纲或工作底稿,为案例讨论做好准备。

(二)课上实施

案例教学法并不否认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应在传统的讲授部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案例,结合所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讨论。案例讨论和传统讲授两种方法并用,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交融互补的作用。教师系统详细地对相关的合同成立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把教师选择的案例,用刚学到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这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分析讨论也会发现问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从组织形式来看,课堂展示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展开的全班讨论,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并对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方式能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起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该阶段,教师应让学生成为主角,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引导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拓展思路,深化对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总结并不是要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应确定倾向性的意见,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明确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其依据是什么,通过讨论受到哪些启发。在案例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出本次案例讨论的思路、再现知识点,强调难点、重点,并将该知识点放到系统知识体系中再回顾。

(三)课后总结

通过小组、全班讨论、教师总结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分析、讨论结果写成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程序,也是学生总结案例,将其所知由口头表达转为书面表达的重要阶段。学生应根据对案例讨论的思考、总结和所做的课堂记录,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独立撰写分析报告,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分析报告中,应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引用相关合同法条款予以证实。教师要进行认真评阅,还应给学生加上简短的评语,根据优劣给出得分,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并将意见反馈给学生。通过这种评价反馈的方式,学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查缺补漏。

三、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难点与对策

案例教学在“国际商务合同”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要保证案例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发挥最大效用,除了正确组织实施案例教学,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教师配备问题

“国际商务合同”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课程,案例教学的最大难题就在于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那些既有商务实践经验和合同专业背景知识,又有扎实的外语功底和课堂教学能力的师资是“国际商务合同”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但由于中国职业流动性较低和收入差距等问题,很难招聘到这类教师。该类教师缺乏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本校经管类教师进行语言培训或对外语类教师进行商务实践观摩和调研等方式克服和解决。

(二)案例选择问题

教材乃教学之本,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和依据。案例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合适教材。收集大量的、符合实际情况的真实案例对于教师个人来说也是不容易的事,除了自己的经历,还需到各类商务实践一线做大量的观摩和调研。同时,鉴于各院校对案例教学投入不足的现状,要加大投入,组建学校案例库。一方面,学校应开展“产学研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让案例教学教师深入企业内部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案例,丰富案例库;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从而获取最新的案例资料。

(三)教学互动问题

由于中国学生长期适应于被动的灌输式教育,在课堂互动中,会出现发言集中在某几位学生中,多数学生缺乏发言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运用充分的课前教学准备和课堂教学互动的驾驭式管控来改变这种状况。借助自主编写的案例教程,给学生提供课前预习的案例素材、背景资料以及相关的文献;在课程教学之初,重视学生检索资料和专业文献技能的训练;在讨论之前,先在课上或者课前讨论题,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发言准备。教师也应由“接受”走向“导学”和“对话”,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接受型教学范式向现代的对话和导学教学范式的转变。

(四)评价机制问题

课程成绩评定依赖于集中考试,缺少对学习过程的关注。高校对学生课程成绩评定的主流模式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大多依据学生到课率、课程作业完成情况和期中考试成绩评定,很少关注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情况。在这样的教学评价模式下,不少学生高度关注期末考试范围和期末复习,而对平时课程学习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严重不足,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堂互动积极性更是不高。这就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激励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可以将每个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表现与期末成绩挂钩。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表现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即使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不佳,也可以通过优异的案例讨论成绩予以抵销,另外,对于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教师可以着重培养,推荐参加更高层次的学科竞赛,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案例教学的发展。

第4篇

论文摘要:双语教学是国际贸易本科的专业需求,也是培养跨国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分析双语教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讨论了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解决办法,即通过双语教学系统设计来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社会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间交流的增多,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急需大批具有对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了适应教育全球化的需要,我国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都开始在涉外本科专业推行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国际贸易本科专业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六大试点双语教学的专业之一。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双语教学是指在国际贸易本科课堂上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进行的学科教学与交流。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的真实语言环境帮助学生高效掌握国际贸易专业英语,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用英、汉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国际贸易学科的学习、思考与研究。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实验阶段,许多院校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开展的双语教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眭,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与现实发展对该专业提出的要求相距甚远,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理论上的指导。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必须从国际贸易本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一个完整的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一、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要素分析

教学系统设计(ISD,InstructionSystemDesign),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具体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模式等四个基本的构成性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构成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运行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过程。

师资是双语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双语教师首先必须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学科体系基本框架、学科发展趋势、理论发展动态等有较全面及时的了解。同时,这些教师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较强的听说表达能力。

学生在这个教学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配合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一方面,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双语课程的内容无法讲授,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课堂提问时学生的投入程度尤其重要;另一方面,双语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也要求学生必须主动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时面临着语言和专业的双重压力,双语课程的学生要投人大量时间和精力,既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

教材是双语教学系统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是指教科书,而广义的教材则是指包括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师手册、学习指导书、复习题、练习题、参考文献等在内的教学材料系统。面对众多的原版教材,选择的标准为该教材能基本概括学科理论,或者是能反映学界形成共识或权威性的分析范式。它既要为有志于进一步研究本学科理论的学生提供一个知识和方法上的基础,也要为从事具体实践的学生和专业工作人士提供一个知识和方法上的依据。

国际流行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浸没式、过渡式和维持式三种,三种方式各有所长。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应视实施双语教学的学生类别、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状况、实施双语教学的目标以及语言目标而定。双语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好教学设计者、组织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条件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促进其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双语教师积极编写详细规范的双语教案,并制作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使双语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除了上述四个最重要的因素以外,为保障双语课程的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系统设计还应充分考虑相关学校和院系建立的管理制度、完善对双语课程的激励机制、规范双语课程的评价考核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

二、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在我国还不成熟,在学生、教师、教材和考评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一)双语师资水平有待加强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专业,专业素质与外语素质的“双高”是高校双语老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骨干教师一般都有硕士或博士学历,具有较高的读写能力,但听说能力相对较弱。在温州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34%的学生认为老师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有40%的学生担心老师是否能使用英语清晰准确地讲述教学内容,52%的学生则担心老师是否能恰当处理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运用的关系。如何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言技能等方面加强双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

(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

国际贸易专业属于国内财经院校的热门涉外专业,该专业学生入校时高考英语成绩总体较好,而且该专业学生在人校后学习英语的热情很高。但双语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主要在于学生目标语言水平不容乐观,特别是听说水平不尽如人意,专业词汇量不够是学生使用原版教材的最大障碍。此外,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充足,难以做到迁移、融会、贯通,造成了专业知识前后无法相互沟通,新知识的学习缺乏严密的系统性,直接损伤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教材的使用有待系统化

按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的双语教学要使用外语原版教材,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我国的双语教学开始于最近几年,任课教师本身信息渠道狭窄,同时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不仅对于学生,而且对于老师来讲独自承担教材的使用费用都是个不小的负担,因此造成当前双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教材难易程度参差不齐,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的局面。“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WI''''O体制及案例分析”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课程采用的教材大多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中文本或英文本,或者翻译后再编著,虽然能基本满足教学过程的需要,但是缺乏系统规划。

(四)考核制度有待健全

考核制度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双语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吃透原版教材,为了满足大纲要求和联系我国实际,教师要收集很多针对我国实际的资料,因此其工作量和难度要比非双语教学大很多。此外,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采用双语教学往往会影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而且有些学生还可能产生抵触晴绪,教师在课堂上可能面临更多的难题。因此,如果没有相关的薪酬激励措施,光靠教师的热情是无法坚持下去的。同样,学生在学习难度和学习任务方面也大大增加,如果还是采用相同的学分,也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上述问题错综复杂,互相影响,不是某课或某个教师能够解决的,必须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解决。

三、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为实现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目标,而对整个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与安排,并根据实践获得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设计过程。

包括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课程设计、师资来源与培养、教学内容设计、评价管理设计等。

(一)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目前国际贸易本科双语教学课堂教学策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为“群体一接受”型,即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少数采用个体一接受型;而个体探究型、群体探究型则占极小的比例。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为教学媒体的选择与组合,在加大信息量的同时充实教学内容,节省英语板书时间,利用国内外经贸专题网站、专业学习网站拓展双语课堂的范围和空间。教师可在校园网上建立个人主页,公布外文版教学大纲、本学科主要内容、中外文参考资料、相关站点链接等;二为教学方法的优化,尝试“例中学”、“做中学”、“探中学”、“评中学”等多种多样的双语教学活动,发挥各种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的优势,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计

国际贸易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和实践要求标准高的特点,其知识结构具有层次鲜明、衔接紧密的特点。双语课程的设置宜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基础性学科、应用性学科和上层学科在设置时间上的系统性。在第一、二、三学期完成全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的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学生没有任何专业及经常课背景,不提倡开展双语教学。在第四学期,为避免学生从大学英语教育到双语教学的巨大落差,宜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进行过渡,如“外贸函电”、“经贸英语会话”。第五学期可开展“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由于是基础课程,不宜采用过多的外语教学,以免影响学生的理解,比较适合的教学外语使用比例是20%30%,让学生熟悉专业术语和对应的外文名称。在大三上学期开展“进出口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经贸地理”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大三下学期开展“国际结算”、“单证制作”、“报关与商检”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大四上学期开展“国际商务谈判”和学生课程实践的双语教学。这样可以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词汇的掌握有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

(三)师资来源与培养

在教师方面应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于外贸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专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外学者来讲学,或者聘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学者担任双语教师,或者引进外贸专家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并承担适当课程、适当比例内容的教学任务;同时,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国内进修访学或国外进修的方式培养在职双语教师,或将教师送到外贸公司去实践,来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外贸操作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使其知识结构与贸易发展与时俱进。

(四)教学内容设计

双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尽量遵循以下标准:一是内容新颖,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克服双语教学中使用外语工具的不利因素;二是内容理论性较弱、理论性较强,理论知识较为抽象,用英语讲解很晦涩,将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通过实践可以弥补学生对理论理解的不足;三是章节相对独立,内容相对松散,前后章节既是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对前章内容的理解相对来说不太影响后续章节的学习;四是注重教材的选择,可选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推荐使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及法学专业原版影印教材的通知》所推荐的教材,还可参照国内高水平大学正在使用的英文教材,必要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对原版教材进行删减集成,自己编写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其它辅助教材,如中文教材、生词表、网站、工具书等。

(五)评价管理设计

为了保证双语教学工作的质量,以及对双语教学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以便为今后双语教学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良好基础,应建立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即根据双语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双语教学全过程和结果展开有效监控,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作出的价值判断。双语教学评价不仅能使教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同时,使学校、学院及时了解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双语教学管理,促进双语教学系统的不断完善。双语教学的评价管理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对教师的激励,在政策上鼓励教师深化研究、大胆实践,制定双语教师的薪酬制度,使他们的超额付出得到肯定和回报,如适当上调双语课的课时量,以解决课时有限带来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耗损的问题;二是对学生双语学习的评价,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在课堂/课外论坛中的发言及讨论的次数、质量、水平确立为评价内容,鼓励学生撰写英文报告、论文、方案,期末总结评价时可将口头考试与书面考试有机结合,综合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可中英文结合;三是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监督机制,把双语教学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程序,从根本上稳定双语教学模式,可成立双语教学管理部门,制订既详细又具实际可操作性的评估细则,对教材的选用、教师的准入制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课堂教学检查、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进行规范和管理,制定相应的章程和模式,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第6篇

关键词:德语 翻译教学 成就与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与德语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日益密切,德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因此,对于翻译教学的研究也就成为了德语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早在1965年,德语系前辈高年生老师就在其论文《改进翻译教学》中提出了他对于德语专业翻译教学的两点主张:即高年级必须加强翻译训练和翻译课应该以实践领先。[1]改革开放后,德语翻译教学研究越来越得到各个高校德语专业的重视。据笔者统计,从1985-2015年的三十年时间内,该领域共有64篇(论文来源:知网、万方、维普),根据年份划分如下:

一.我国德语专业翻译教学所走过的三个阶段:

1.1985-1995年德语翻译教学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全国德语教学单位已经达到21所[2],主要分布在专业外国语学院和综合性大学。起步阶段的德语翻译教学研究尤为重视对德国高校翻译机构教学模式的参考和借鉴。《联邦德国如何培养翻译人才》一文[3]介绍了海德堡大学翻译教学的特点和模式,指出了我国翻译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缺乏、口笔译脱节等问题和我国与德国翻译教学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德语翻译教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摒弃了“重笔译、轻口译”的观念,非常重视德汉口译人才的培养。贾一诚《高年级口译教学刍议》[4]一文以“口译三部曲”,即理解、分析与表达入手,探讨了口译教学材料的选择、口译员应有的素质以及三个阶段的实施步骤。此外,这一时期我国同德国展开了翻译教学方面的交流,如1992-1995年在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举办的高级口译培训班[5]。该口译班的口译教学模式对我国德语翻译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2.1996-2005年德语翻译教学发展阶段:

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越来越多的高校德语专业一线教师在翻译教学的实践基础上开始了翻译教学研究,尤其是外国语大学的德语专业相继提出了自己的高年级翻译教学大纲。《德汉语对口笔译专业_方向_建设构想》[6]一文介绍了天津外国语大学的高年级口笔译教学实践,勾勒了未来的口笔译教学设想,明确地确立了翻译教学在德语专业高年级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这一阶段我国学者的眼光不仅局限于德国翻译教学模式的借鉴,更多地将其投向翻译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王京平《谈翻译教学的任务与目标》一文探讨了翻译教学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如教材、教师、教学法和教学目的性,厘清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等概念,并将一些语言学理论以及德国功能翻译学理论的精髓和盘托出。口译教学仍旧是各个高校教师研究的重点领域。天外董文博老师在本校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口译教学中的若干原则:如译前的准备工作、抓住意群、口译的不同场合应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等等。[7]在口译教学蓬勃开展的同时,有关笔译教学的文章也相继发表。《德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和翻译技巧》[8]一文结合翻译教学实践,为笔译初学者提供了一些诸如词类转换法、语态转换法、长句分译等翻译方法和技巧。

3.2006-2015年德语翻译教学新时期

新世纪以来,我国德语教学单位如雨后春笋一般,2009年已经有73所高校参加德语专业四级考试[9]。上世纪七八十年源于德国的功能翻译学理论传入我国后也在这一时期获得普遍的认可。理论的提升带来的是高水平论文的不断涌现。《基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笔译教学新思维》[10]一文探讨了该理论对于实践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意义,在“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思维的指引下,翻译教学的重点不再是字词层面的对等,而是追求翻译目的的实现,因而有益于译者的培养。2012年,北外、同济、天外等高校在全国招收首批德语翻译硕士,这也成为中国德语翻译教学新的里程碑。《德语翻译硕士培养模式》[11]一文中介绍了同济大学德语翻译硕士的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以及毕业生的反馈,提出翻译硕士培养目标应是“通才”教育,唯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由王颖频撰写的《基于顺应理论的MTI学生翻译决策能力培养研究》[12]一文运用顺应论的四个维度探讨了顺应论对翻译实践活动以及翻译教学的作用,结论证明其对于MTI硕士生主观能动性、创造力的提升。此外,各个高校也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开展翻译教学,同济大学和东北大学结合理工科大学的特点在翻译教学中重视“术语教育”,以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科技术语,以胜任日后的科技德语翻译工作。

二.从不同研究主题总结30年德语翻译教学的发展历程

根据上文所述,我国三十年的翻译教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参考了同类文章13中对研究主题的划分方法将64篇论文按主题做出如下整理,如图: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翻译教学模式、方法和技巧的探讨是我国德语翻译教学工作者最感兴趣的主题,无论论文总数还是在不同的时期的数量都能充分证明这一点。排在第二位的是翻译课程设计与研究,尤其在2005-2015这一时间段里相关论文的数量迅猛上升,这和同一时期德语教学单位数量的上升趋势呈正相关。前两位的比例加在一起几乎达到总数的一半,充分说明广大教师对于教学实践的关注。紧随其后的是第三位翻译教学理论和第四位借鉴德国翻译教学模式,很多高校借“他山之石”攻自身之“玉”,在翻译教学理念和翻译教学模式上多有建树。然而对于翻译教学改革和翻译教材研究却为数不多,这也是未来我国德语专业翻译研究所要努力的方向。

三.总结

三十年来,我国德语翻译教学取得了很多成就。我国高校德语翻译教师既注重借鉴德语国家的翻译教学模式和翻译教学理论的引进,同时也不忽视结合自身实际走出比较有特色的翻译教学之路。无论是口译教学方面还是笔译教学方面都有研究成果的产出。但不容忽视的是:德语翻译教学论文的研究规模远不及英语等主要语种。实证研究所占的比例也很小,很多论文没有数据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该领域的绝大多数论文,尤其是高水平的论文基本都来自于北京、上海、西安和天津等地的高校,这点在核心期刊论文的来源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德语翻译教学研究在我国仍呈现集中程度高、科研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高年生.改进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65(4):36-39

[2]贾文键.中国德语专业本科专业调查报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7-10

[3]桂乾元.联邦德国如何培养翻译人才--海德堡大学翻译学院的启示【J】中国翻译,1990(2):48-51

[4]贾一诚.高年级口译课教学刍议【J】外语教学,1994(3):50-53

[5]吕国军.口译与口译教学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46-259

[6]刘纯德.德汉语对口笔译专业方向建设构想_【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3):10-13

[7]董文博.德汉口译技巧教学.【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7(1):25-29

[8]丁伟祥.德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和翻译技巧【J】同济大学学报.2003(4):110-115

[9]杨.基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笔译教学新思维【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3):113-116

[10]黄克琴.德语翻译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德语人文研究 2015(1):35-40

[11]王颖频.基于顺应理论的MTI学生翻译决策能力培养研究【J】外语界.2015(1):73-79

第7篇

一、“爱”是干好教育的“法宝”

育人的事业是高尚的,我热爱教育事业。孩子祖国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在教学中力求教法的创新与改革,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教育的忠诚、对工作的勤恳、对同事的真诚、对学生的关爱,赢得了领导的赏识、同事的信任、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这对我来说是一笔用金钱无法衡量的宝贵的财富。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教师被赋予这个光荣称号的时候,教书育人便成了我的天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1世纪,中国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所有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教师,为完成自己的光荣使命,把学生培养成才,我始终在努力地尝试、探索,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工作中,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中心,以“爱”——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为主旋律,用“心”谱写自己的教育篇章,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日臻成熟、完善,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教学中,大胆创新,紧跟时代脚步,采用任务型教学、分层教学和小组协作学习,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及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上,力求思路清晰,教法科学,学法先进,活动安排合理,教学效果显著。所以从备课、写教案到上课等每个环节都悉心研究、精心设计,博众家之长,创自己之特色,做到每讲一堂课都“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课中含金,课中有乐”。因为有了充分而精心的准备,勤奋而严谨的治学,所以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树立了威仪,而且课堂也总能让学生感到充实、新颖、欢乐。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地创新尝试,在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安排方面有了很深的感触。

每位教师都会遇到“不完成作业的顽皮学生”为了让这部分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转变,采取了“争红花”的集体行动,这部分学生所在的小组,由组长监督,如果各组能按时完成作业就奖励一朵小红花,由于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小组的每个人都紧紧的盯住并协助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去完成作业,一个月下来,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在我的班里已成为了历史,通过这种实践,解决了班中的一大难题,这种方法又被其他教师借鉴,均称效果良好。作为教师也是在不断学习中进步,在不断进步中成长,只不过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定要快,因为“学生等不起”,所以“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是今后从事教育教学,搞好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三尺讲台是勤奋耕耘的热土,更是不断验证自我,实践自我,提高自我的天地”,为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我积极认真的参加听、评课活动,听课30余节,业务学习20余次,并能将学习到的优秀教学方法与经验灵活的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不断学习中积累,在不断积累中总结经验。如今,我的教学实践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与提高。课改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提高。今年3月份,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主题,成功的展示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并获得校级领导的好评。另外,在教科研方面,也做了深入的探究,承担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自治区级课题研究工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近几年的联考中,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也均名列前茅,学生优秀率达到90%以上,学生的听、说、读、写、演、画、唱等能力均十分突出。撰写的教学论文和德育论文更是多次获奖,《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荣获自治区论文评选一等奖、《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荣获自治区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06年至08年均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

二、以“爱”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爱”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更是浇灌心灵的甘泉,做为一名教师,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对每一名学生的包容之心。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家庭条件普遍不好。因此,班级中学生流动机率也较大,为此,细心走访了每一名学生的家庭,经统计,班里五十四名学生中,本地户32名,居住在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家的有10名,外来务工家庭12名,对这12名学生的家庭状况及经济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有5人家庭贫困,其中尤以刘连家庭最为困难,她的妈妈精神失常丧失了劳动能力,爸爸无工作,姐弟三人,均在校读书,濒临辍学,而刘连在班级中又是品学兼优,有较强的学习力和上进心,结合她的情况,主动向学校为其申请了减免学费,为她争取了“扶贫助学基金”并时常对她进行资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唤起了刘连顽强学习的动力,孩子的爸爸来到学校哭着对她说:“老师,我家刘连多亏遇到了您这样的好老师,她长这么大,是您带她吃了第一次牛肉,第一次下了饭店,第一次有这么强的冲劲,是您给了她这样的经历,对她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让我们这么感谢您好呢?”

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我们班有个孩子非常胆小叫杨豆,上课从不发言,课间也不于同学们玩。我知道,这时候的杨豆最需要的是慈母般的关爱,如果对孩子大声地训斥一番,这颗稚嫩的心定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也许就此毁掉孩子的一生。有一次学校举行期中测试,杨豆没考好。于是拉着孩子的手,让孩子依偎在身边,和颜悦色的问孩子为什么没考好。杨豆怯生生的说:“是因为没有时间做完。”我安慰道:“没有关系,这是第一次考试,下次考试时抓紧时间就不会这样了。”以后我有意的与孩子交流、谈心,告诉孩子一些考试的技巧。由于杨豆与王老师多次接触,胆子大起来了,人也活泼了,成绩也稳步提高了。

记得去年冬天,由于天气骤然降温,大多数的孩子的家长到学校给孩子送衣服,唯有朱祥瑞的家长没有来,瘦小的身体畏缩在被窝里又哭又咳嗽。当知道这一切以后,立即找药给孩子喝,并给他装了暖水袋。找来衣服给孩子穿上。后来朱祥瑞竟然在作文中写道:“老师,那天晚上虽然天气很冷,但是您却给了我无数的温暖。您知道吗?同学们都非常羡慕我。当时,我多么想叫您一声‘妈妈’,可我那不争气的眼泪却怎么也忍不住。今天就叫我叫一声‘妈妈’吧!”没想到她只做了一件很平常的事,竟然得到了这么大的回报。学生朴素的语言,让我更加体验到了教育的快乐。

近年来由于农村学校不成立中学,部分教师被调回了城里。学生也有回城里读书。有一个回城的学生,其他的学生就急着想回城。知道这一情况,我马上对有意回城的学生进行了走访,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关爱与温暖。最终,这几名学生只有张力园同学因家迁转走,其余5人均在走与不走的两可之间选择了继续留在班里,是我用“爱”挽留了他们,也有效的为学校控辍保学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做出了自己应尽的努力。

我一直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为了学生的每一点滴的进步和发展,一直是满负荷超负荷工作着,为了组织管理好班级我常常是早来晚走,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学生身上,注意发现每一名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特长,精心细心的培养班级干部,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与专长,现在所带的班以达到教师在班中与不在班中学习纪律等各方面都一个样,学习委员能自行组织和安排好学生上好自习,卫生委员不用教师操心就能很好的组织学生完成分担区及室内外卫生的清洁任务。

第8篇

[关键词]专题教学 电子课件 PPT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30-03

一、引言

自从Power Point(PPT)软件被引入多媒体教学实践以来,很快就在我国的高校和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现在只要一提起“课件”,人们往往会自然地联想到使用PPT软件制作的演示文档,可见其普及程度之高。自普及以来,广大师生对于采用PPT辅助教学的评价就褒贬不一。尽管在采用PPT后的利弊得失上有分歧,但众多教育工作者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仍有相对的一致性,那就是:人始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应发挥主导作用;PPT只是教学辅助工具。意见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应用PPT以及实际的收效究竟如何等方面。

纵观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与PPT应用有关的教学论文,绝大多数的应用背景局限于传统的课程教学任务中。许多文献对此要么语焉不详,或者就是对PPT制作的目的性缺乏考虑。对于当下日益兴盛的专题教学模式,如何制作PPT课件并有效地辅助教学,却鲜有论文进行专题讨论。本文就此结合专题教学的经历与体会,对专题教学中PPT制作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传统课程教学

在讨论专题教学之前,本文首先就传统的课程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所谓的课程教学是指教师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时计划安排好每次的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系统讲授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课程教学模式由来已久,被普遍应用于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具有课程本身自成体系、教学内容结构层次分明、各阶段教学任务明确、历时周期长等特点。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在教学过程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系统教授、联系和运用,虽然在课程起始阶段也有课程介绍和课程总结等教学计划,但不构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课程教学的效果一般需要通过考试进行检验,考查学生是否系统、全面地掌握了该课程所含的专业知识。

三、专题教学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和观念的更新,我国的教学模式日益多元化,各类非学历目的的教育教学机构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专题教学作为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笔者对于专题教学特点的理解是,专题教学一般仅针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展开,其中即使存在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也仅是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专题教学中的知识点一般不是系统介绍的。虽然通过多次专题教学可以构建起一个课程体系,但各个子专题之间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专题教学的一些典型方式有:各类学术讲座、研讨课程、公开课等。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百家讲坛》、教育部目前正在推广的各类视频公开课等。依托电视、网络等传媒的各类视频课程,目前以专题教学为主要模式,其原因与时间限制、服务对象及教学目的等因素紧密相关。考虑到受众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学习目的、时间和兴趣迥异,所以网络资源上的课程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专题教学的特点,便于大众有选择性地听取。

四、如何制作某个专题的PPT

对专题教学的特点及动态进行了简要讨论之后,下面对在专题教学中如何制作PPT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笔者认为,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教学,在制作专题教学PPT之前就必须明确教学环境。具体来说,就是弄清楚专题教学的实践环境:是在课堂上、学术报告厅中,还是通过后期制作变成视频资源。展示环境的不同,PPT的用途和作用也将不同。

以教学比赛的公开课为例,展示环境一般是多媒体教室,下面有充当听众的少量学生。而观赛评委的视野十分开阔,不仅包含教师、黑板、投影屏,还有学生及整个课堂。例如,一些“原生态”的教学录像,展示的视野随时发生变化,这就与传统的公开课、观摩课的展示环境非常类似。在上述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PPT只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众多信息源之一,可以看做是电子化的板书工具。但是一些依靠电视或网络传播媒体的专题教学资源,虽然也有学生充当听众的镜头,甚至设计有学生提问等参与环节,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镜头主要是对准教师,有时则对准展示屏幕。这时候PPT就不能看做是充当固定板书的工具,仅起到展示关键知识点和一些图像及动画的作用。

明确了专题教学的活动环境之后,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来设计PPT。用于专题教学的PPT存在一些共性的地方,下面简要列出并加以讨论。

(一)页数宜精不宜多

专题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无论是观摩课,还是视频公开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始终掌握着专题内容的展开。如果PPT页数太多,学生就有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忙于做笔记,从而忽略了教师的语言,出现“听而不闻”的现象,即仅仅记下几行文字,生动丰富的讲解反而没听仔细,“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提纲挈领而不是包罗万象

专题教学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应该跟随着教师的指挥而不断转移,且大部分时间是停留在教师身上,被教师的语言和个人魅力所吸引。在这种情况下,PPT所涵盖的内容就不应该像课程教学那样是整个课程知识点,而仅仅应该是需要学生看屏幕的知识点。与课程教学模式不同,专题教学中PPT可以适当降低对完整性的要求,因为专题教学自身对此的要求也有所降低。

(三)转换表现形式提起兴趣

虽然专题教学中以教师的生动讲述为主,但是时间长了难免会让人注意力下降。这时候适当地转向PPT,通过转化表现形式可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另外,有些知识点虽然很重要,但是如果用语言难以描述或是效果欠佳,那么也可以充分利用PPT在生动活泼方面的优势,以更直观的表现形式来展示知识点。

(四)图文并茂的隐性暗示

专题教学往往受限于时间限制,很难有专门的停顿供学生思考。这时候可以充分利用PPT图文并茂的展示特点,在讲课时将PPT停留在某个精心设计好的页面上,而该页面则充分利用背景图案、文字、图片等方式对专题或知识点进行隐性暗示,启发或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时候的画面切忌过于靓丽花俏,或是播放对启发思考毫无帮助的动画(如一只奔跑的小兔子),否则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违背了初衷。

(五)满屏彰显关键性话语

不管是课程教学还是专题教学,一般都会有对知识点进行精辟概括性的关键性话语。教师有时需要重复一次,以提醒学生注意。此时可以满屏章显这些关键性的话语,只要背景风格一致,就不要惧怕破坏了PPT的整体编号或模板风格。满屏彰显出来的关键性话语,感觉上虽然打断了PPT的播放进程,但实际上起到了突然吸引强调的目的,就如同电视节目中插入广告的效果。当然,这种方式的使用不能频繁,一次专题教学中最多出现几次。教师必须有所取舍,选取最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重复讲述。

总的来说,专题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焦点,PPT制作的课件只是帮助其快速板书的工具。尽管如此,能够根据教学需要的设计工作仍然不可小觑。精心设计的PPT课件不仅可以展示出必要的图文信息,还能对专题教学的主题起到烘托作用。

五、经验与体会

作为年轻教师,笔者有幸参与某专题公共课程的视频资源建设工作,负责其中的PPT课件制作。经过几轮专题教学实践的探索之后,在PPT制作方面总结出以下几点切身体会供参考。

(一)控制章节标题层级数

课程教学由于体系结构完整、教学内容多、前后相关性紧密等原因,在课件制作时一般都编排层次结构非常详细的章节编号。但在专题教学中,一个课时只有30分钟(实践证明,一般情况下这是获取最佳授课效果的时长),授课内容十分有限,而每次课程又都有自己的子专题名称。这种情况下,每次专题教学的PPT课件最多只安排三级标题,多数情况下两级标题足够区分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

(二)PPT课件只是列出简要的提纲

用提纲形式写出的PPT页面更有利于教师按照备课内容自然讲述。如果在每一页中都密密麻麻地写上完整的句子,不仅影响放映效果,还使得教师或多或少地去“照本宣科”,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注释是一本从不翻开的教案

专题教学本来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备课,尤其是在录制后剪辑成视频资源的要求下。教师需要更加熟悉教案,甚至要做到像演员熟悉剧本那样,如此才能严格控制好教学时间。因此,教师可以有所发挥,但是又不能出现太多的临场发挥。我们尝试用利用PPT的注释功能添加类似“脚本”的教案,通过字数统计并预测授课时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非常熟悉他所要讲述的每一句话,目视课堂而不是紧张地盯着屏幕宣读。

(四)画面动静有序

整个专题的PPT课件如果从头到尾都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不免让人感觉有些索然无味。因此,在页面切换以及展示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动画效果以凸现重点。但是动画效果过后,最终要将文字或图片停止下来,一方面便于教师做详细讲解,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录像的镜头大部分都是对准教师的,不停活动的动画效果并不会被一直收录。

(五)大字体展示重点内容

需要重复的关键知识点要敢于用大字体进行展示。有些老教师喜欢称PPT为“屏片”(初期投影仪的玻璃片),这种称谓正是看重了PPT可以方便地单片(满屏)展示大号字体,使得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来阐述简要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深刻内涵。具体的运用方式在前面讨论中已有提及。

(六)背景色彩素雅为主

色彩过分鲜明的背景不仅影响文字的观感,而且容易喧宾夺主,抢走学生对于教师语言、手势、姿态等教学活动的注意力。如果以流行的网络图片做背景,则容易引起学生在思想上“开小差”,甚至是私下议论,严重影响教学的严肃性。

六、结束语

专题教学是对传统课程教学的浓缩和提炼,也是未来教育资源共享的大趋势。PPT课件作为专题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具,其制作经验和技巧有别于以往的课程教学模式。笔者有感于目前针对专题教学的PPT制作探讨较少,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体会进行了若干讨论和些许建议。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广大教师对此问题的研究与交流。

[ 参 考 文 献 ]

[1] 于忠海,赵丽娜.大学PPT教学的异化归因及其规范走向[J].江苏高教,2012,(1):85-87.

[2] 徐林强,肖庆国.大学PPT教学的调查与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3] 谢同祥.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效能分析――以PPT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2):38-41.

[4] 王超.PPT课件在化学课堂的有效使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