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武术教学

高校武术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17 10:39: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武术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武术教学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武术教学:教学内容

一、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健身需求与日俱增的态势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进行科学健身的教育,同时向学生传授科学健身的知识和方法,为形成科学健身的观念、能终生从事健身打下良好的基础。随之而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其宗旨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使他们能终身受益,为进行终身体育打下基础。高校开设武术课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传统教学的重教于学,重运动技术的掌握,其无论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评价体系等方面来看都没有明显的突破,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以什么样的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高校武术的教学,使其在新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发挥真正的作用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传统的教学活动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由于学生的知识获取是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主,教学再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过程,而是根据自身原有知识的结构,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则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运用

3.1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先对所讲授的套路进行讲解,然后分解示范、分节训练,待动作基本掌握后再配合音乐进行整套动作的练习。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什么就学什么,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在教师指令性的教学中,学生没有尝试的机会,传统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能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武术教学要求一切的学习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那么其教学过程应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设置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设置情境,即在教师教授之前出示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例如理论课的武术之功效或实践课上基本步法的教授),并给与学生对该内容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达到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一定程度上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的初步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在对讲授的内容的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指导对所讲解的内容进行重建构,把新的感受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经验进行交互活动,同化所讲授的内容。

3)小组的合作式学习。继第二个步骤之后学生对新学内容有了一定感受,就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一般以“5人学习合作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性讲解后,由小组长带领练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达到对所学的知识技能的再认识和巩固。

4)个人的自主练习。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再以个体为单位,结合自身的情况,自主地消化、吸收、巩固、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

5)变换练习条件在实践中尝试创新。有效的学习应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知识也是具体的环境下掌握的。学生能按一定要求完成某个练习之后,要增其难度,变换项目、场地背景条件,让学生在新情境之下进行练习。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尝试创新。

3.2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普通高校武术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为目的的“教”与“练”,忽视了以锻炼为目的的“教”与“学”,忽视了对练习方法的掌握及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其特点是单纯追求技术动作的掌握,追求群体效果,忽视个体差异,不利于个体的提高与发展。许多高校开设武术课都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3~4套的动作套路,讲几次理论课,再考一下已学过的1~2套动作,就结束了课程。调查发现,许多学校由于开设武术课时有限,一般只进行武术技术教学,而未向学生传授武术的理论知识,致使武术教学过程变成纯动作教学过程,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对武术的内容分类、作用、特点、素质要求、音乐选配和欣赏、比赛方法和规则等基本知识却不甚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推崇“知识结构的网络化”,知识的结构不一定是直线形的,而是可从网络的任意一点开始。武术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练习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在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某一知识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利用多种辅助工具对其加以建构,尽可能多的、广的搜集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对武术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在学生首次课上介绍“武术”这个概念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健”、“美”、“操”这三个字眼加以理解,进行建构。对于技术课的教学,不能单纯的教学生几套操,应更多的教给学生创编动作的方法,在学校体育结束后,可以自觉地、有能力地进行锻炼或指导他人锻炼,为学生进行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3.3教学评价。在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中,教师处于主导核心的位置,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把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评价的内容,围绕教师的“教”展开,以知识为核心,更确切地说,是考察学习者能够记忆教师所教知识的数量的多少。而武术课的评价方式更是单一,主要以学期考核为主,内容便是教师所教授的几套操中的~两套而已。对学生单纯得掌握老师所教授的动作的量及准确度则成了评价的标准。学生做得和老师一模一样获高分。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来说,就是单纯的模仿,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能力的评价了。

高校的武术教学,其评价体系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优秀的运动人才,而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体质、提高能力、启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武术课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

1)评价内容要多元化,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的运动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还应包括对学生的体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习惯养成的评价。

2)评价方法要多样化,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要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传统的评价方法过多的强调了定量地、绝对地、终结性地评价,在今后的教学评价中应多定性地、相对地、过程性地评价学生。

3)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评价主体应由教师转化为教师与学生。应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是其学习活动的直接体验者,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进行积极、客观、有效的评价。

四、结论

1)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武术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能力、启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并能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武术教学,其教学方式应摒弃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方式,而应用“五环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则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第2篇

Qian Xueqin;Li Hua

(西安工程大学,西安 710048)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Xi'an 710048,China)

摘要:促进武术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对于学校体育乃至全民健身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探讨分析困扰高校武术教学发展的因素来提高高校武术教学水平。

Abstract: To promote the martial a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in school sports and even fitness for all the peop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martial arts teaching.

关键词:高校 武术教学 改革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artial arts teach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236-02

0引言

具有五千年古老而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以其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而且以各族人民勤劳、勇敢与智慧创造出多姿多彩、丰富至极的各类体育项目,并在世代相传和广泛普及中使其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被众多高校列入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考核项目之中,且经过近二十年来的教学改革、运动竞赛、师资培养和各类科研学术的推动与发展,已逐步形成一套富有鲜明特色的教育体系和校园体育文化。

1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1.1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调查在教育体制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在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以及学校体育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大学体育必修课将会由一、二年级的体育基础课,向一年级的体育基础课、二年级的体育选项课和三、四年级的体育选修课发展的趋势。

1.2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设置的调查通过对高校体育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等的研究,体育必修课除基本理论外,技术主要以田径、武术、篮球、排球等为主,选项课及选修课技术以健美操、武术、篮球、体育舞蹈、足球以及乒乓球等为主。从调查得知,健美操的开课率极高,达到100%。调查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健身健美操教学内容,包括基础内容、组合动作和成套动作。也有部分高校将体育舞蹈、艺术体操和形体训练的部分内容均放在健美操教学内容中。

2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忽视了武术教学的民族文化传承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沃土,深受传统哲学、儒家经典理论、兵法、医学、文学艺术、宗教等传统文化的滋养,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术拳种流派、技击理论、拳法拳理、动作名称无一不体现和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武德所提倡的“仁、义、礼、信、勇、忠、孝”就是是儒家经典思想和传统美德,是对习武者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规范,体现的是爱国爱民、匡扶正义、勇敢坚韧、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友爱和善、诚实信义、崇尚礼节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这些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传统美德修养有着积极地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武术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技术动作的教学效果,而忽视了武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一现象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普遍存在。从教学计划中的目标制定、课堂教学的实施到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突出的全是技术教学要求,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却没有体现。高校武术教学最大的误区就是仅仅将武术作为一种体育项目,而没有将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看待。武术的文化内涵是武术大的根本,失去了文化的武术也就失去了神韵,失去了特色,也就没有了博大和精深,无异于其他运动项目。

2.2 现阶段武术教学内容单一首先:是缘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以竞技体育为标准的历史根源,虽然学校体育教学历经多次改革,竞技体育教学思想有所弱化,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思想融入到了学校体育教学理念,但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考核评价仍然存在竞技体育的影子。其次: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武术发展战略。建国以来武术的发展一直以竞技武术为主导,竞技武术主导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大众武术、学校武术的发展。学校武术教学带有深刻的竞技烙印。我国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和学校体育教学师资的体育专业院系的武术教学中竞技武术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学内容以竞技武术主要竞赛项目中的长拳和太极拳为主要内容,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仍然继承着初级竞赛长拳、简化24式太极拳为主的老传统,富于健身、修身、内容丰富的传统武术依然被拒之学校武术门外。

2.3 缺乏正确的认知武术被称作国粹,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武术是一种搏击术,但又不仅仅是简单的搏击之法。然而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外在的形式上还是内在的理念上都饱含民族传统文化的武技只有中国武术。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搏击术,一个体育项目,更是一种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中华武术由内而外无一不表达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武术具有技击的功能,但技击绝不是武术唯一的功能。当然,在冷兵器时代,武术的技击功能处于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武术的健身、修德、娱乐、功能和文化功能日益显现,人们习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斗和搏杀,更多的是通过习武,强身健体、磨练意志、娱乐休闲,体悟了解传统文化,这一点外国人就做的比较好。他们学习中国武术更多的是被武术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吸引,通过学习武术来了解中国的文化。

综上所述:各高校在招聘体育教师时,应适当多引进武术专业人才。全面提高武术师资队伍的素质,武术教师个人也应克服教学中的不利因素,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专业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全教研室的学术氛围,提高武术教师的科研水平,尽量做到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武术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意识水平。在武术教学中根据高校体育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并且要讲究实效,由浅入深,确定和组织好教学内容。在上课的过程中,合理安排好武术课的准备活动内容,在武术基本技术的教学中,教学方法要呈灵活多样性,要生动形象。场地与器材等等都要合理安排,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符合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制定武术课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时,既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照顾到部分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武术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技术技能的传授与提高,也要重视武术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武术教学中,应以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全民素质为己任,充分认识武术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对于学校体育乃至全民体育的重要作用,以高校体育教学为阵地,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探究行之有效的武术教学方法,使教学娱乐化、健身化、趣味化,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武术教学效果,使武术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同时促进全民健身计划伟大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张云龙.新世纪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2003.

[2]陈振勇.21世纪我国传统武术发展地位选择与定位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3.

[3]徐伯然.关于构建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1.

[4]骆红斌.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初探[J].浙江体育科学,2000.

[5]许书琦.太极教学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

第3篇

[关键词] 高校武术 教学内容 改革

武术是高校体育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但武术教学在高校常常流于形式,教学内容中还存在较多的体操或舞蹈式动作的渗入,造成武术教学的机械化、简单化,偏离了武术教学的本质。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武术选项课各项内容的学习,能够较全面的把握武术知识和技术,对武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普通高校教学内容变化的分析,提出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思路,使武术在高校中得到更好地发展。

一、近年来武术教学内容变化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普通高校体育教材中武术部分内容分析发现,武术教学内容已从单一的套路教学转变为以套路为主的多项目教学。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武术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模式也从普修向选项课(俱乐部制)模式转变,教学时数的增加,为武术教学提供了较大的活动空间。如何利用好这些空间已作为武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近几年的武术教学改革,教材的选择突破了以往统一利用同一教材的界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教学内容选择的余地更宽更广。但是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及优化设置上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思路

1.合理选择武术教学内容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从而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造成以单一套路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教学内容中技术动作难易程度、教学内容是否是学生所喜爱或感兴趣,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应切合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兴趣进行合理选择。

(1)加强基本功、基本动作的教学

通过基本功、基本动作练习,学生身体各部分得到较全面的训练,为提高武术技术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普通高校大部分学生未曾接触过武术,身体柔韧性、协调性相对较差。通过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的练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各个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必要的弹性,还有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技术动作,增强学生的体质。但是,由于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在学习动作上就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对学生身体素质掌握的程度,制定出与学生素质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积极性合主动性。

(2)增加技击内容教学

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特性,也是武术区别于其他项目的重要特征。武术动作大多都含有一定的功防含义,在武术教学中增加技击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实战技术和实战经验和能力,有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武术动作和要领,对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起着重要作用。

(3)拓宽武术理论知识面

现阶段武术教学偏重于技术教学,而在武术理论方面的教学比较缺乏。武术是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氛围中孕育、产生、衍化发展,自然融入了传统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传统养生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

随着武术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较多采用专项或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其结果是武术理论教学课时比重相应增加,最终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了解武术。因此,教师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选择性介绍武术与其他传统文化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武术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其次,增加图解知识和术语教学,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武术图解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自学自己感兴趣的套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技术动作的理解能力。尤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提倡和鼓励学生自学自练的前提是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并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难点给予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热情。如果没有较好的自学方法和教师的引导,没有自学的能力,学生习武热情就会被深奥晦涩的武术内容所磨灭。第三,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通过电化教学,学生对动作技术有了更深的感性认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武术欣赏能力,使学生了解不同拳种的风格和特点。第四,加强武德教育。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武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习武的真正目的,崇武尚德,使学生能够用高尚的武德思想理顺自己用武行为。

2.优化武术教学内容设置

就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的教学内容设置问题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散手、太极拳(剑)、防身术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而且学生对武术的技击性理解受小说和影视等方面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在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后,可以介绍一些散打和防身术等方面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术,也可以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专项课教学中,也应改变以前的旧模式,尝试把散打、太极拳(剑)、防身术纳入专项课教学内容,从而改变以往单一教学模式,使武术教学走向多样化。我校在武术选项课教学以散手和太极拳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防身术、擒拿等实用性较强内容为辅的教学新模式,从反馈信息来看,这种教学模式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开设哪些教学内容,武术教师专业技术和业务水平是关键。武术属于技能类表演项目,教师专业技术和业务水平越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专长,在对学生做一个较全面的调查基础上,选择学生较喜爱的项目,有侧重点的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各高校武术教学开设哪些方面的内容,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可接受能力,还应根据各校师资情况,优化武术教学内容设置,使武术高校中得以健康发展。

三、结论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要体现出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注重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以提高学生专项素质和身体素质。增加技击内容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全面提高教师业务和专业技术水平,积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学意识,提高学生对自己所喜爱的武术内容进行选择性自学的能力,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武术文化的真正内涵。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应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优化教学内容设置。同时,学校应对武术教学给予大力支持和资助,提供武术教学所必需的器械和场地设施,为武术教学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高校武术教学现状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进行专家访谈发现,目前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还是以国家规定的初级长拳、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等套路为主,还有一些学校将武术教学穿插在球类教学中,所教授的内容也是极其简单的武术套路,如五步拳等。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讲解示范法和模仿练习法。

对部分学校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选修课选择武术时的热情与选修课结束后的?M意度存在较大的落差。很多学生因为对武术感兴趣才选修这门课程,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会打消继续选修武术的念头,并且对武术的教学效果不满意。这些学生认为学习的武术套路动作复杂,缺乏实用性。虽说武术套路的练习也具有健身的效果,且对器材和场地的要求相对较低,但趣味性却是武术套路练习所欠缺的。由于武术套路对身体素质的力量性、灵敏度、柔韧性、协调性、爆发力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且成就感的培养不如其他运动方式来得快,因而使一些对武术有兴趣、但个人运动素质有所欠缺的学生裹足不前,无法做到长期坚持。

二、教学现状的成因分析

1.武术教学与学生学武动机相悖

很多学生都是通过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了解武术的,然后对武术开始产生兴趣,但他们了解的武术是宽泛的,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武术按其运动方式分为两大类: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喜欢搏斗运动,因为搏斗运动包含技击战术,在搏斗的攻防之中有着不同于套路练习的互动性。大学生对武术的崇尚源于对武术功夫及其内在武术精神的追求。但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受西方体育竞技武术的影响,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大多以20世纪中期为了适应国际化而创编的套路为主。这些套路侧重于技术动作的表现和一体成型的规范,与传统武术简单实用的动作截然相反。

2.武术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相悖

学习讲究循序渐进,武术学习更是如此,不论是套路的练习还是搏斗技术的训练都要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步骤逐步递进。当前的教学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动作学习上,而对于套路学习的基本功练习,由于课时或学生身体运动能力的限制,没能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一个好的基础。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套路的演练没有足够的精气神,一招一式缺少动作应有的张力和爆发力,同时对武术动作内涵的了解比较肤浅。武术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健身的同时,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以此培养学生的健身方法和健身意识。而现代教学思维把武术简单化和规范化,虽然易于武术的推广,但就实质而言,造成的结果却是学得多,掌握得少,学得累但效果差,造成学起来困难、练起来难看的现状,这与高校武术培养学生掌握技能、增强身体素质的教学目的相悖。

三、对策研究

1.提高重视度

在我国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开设有武术课程,旨在将这项历史悠久的运动进行传承和发展。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体育的发展冲击着传统体育,因此对于传统体育,要在实际教学中有所涉及。

第5篇

摘 要 本文以音乐为纽带,找出音乐与武术之间的切合点,把音乐这门艺术文化融入武术教学中,让学生在武术课堂上跟着音乐翩翩起“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情境、提高记忆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力争改善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现状。

关键词 音乐 武术教学 现状

一、前言

武术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之一,目前武术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现状依然老生常谈。现代一些实践研究证明,音乐具有独特运动“天赋”,音乐伴奏可以培养和发展练习者的节奏感、韵律感及动作的协调性,调节肌肉的用力和放松,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1]节奏鲜明的武术动作招式配上动感的音乐,亦是一种艺术化的体现,这也无疑能提高学生习练的兴趣,这就需要武术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掘整理配套的音乐应用于武术教学。

二、音乐与武术的历史情缘

体育自古就与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就有以“击刺之法”配以音乐的武舞,称为“舞象”。而武术和音乐的微妙情缘更是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武舞”就是以舞蹈形式出现,这时就伴有音乐的成分。在近代体育运动的发展阶段发展中,健美操、滑冰、一些球类等项目也都在利用音乐进行训练和比赛,现在的武术套路和一些传统套路,如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在训练和比赛的时候都有配乐。

三、音乐运用在武术教学中的功效

由于武术动作的纷繁复杂,增加了武术教学的难度,导致了很多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悲催现状,高校武术教学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出路,显得迫在眉睫。

(一)避免乏味枯燥,凸显时尚运动品味

音乐可以宣泄和表达情感,人们在进行体力劳动时,为避免单调及精神上的疲劳,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某些声音来调剂精神。并且现在很多人都用音乐来放松心情,调节心情,像很多运动员在上场比赛之前,都是在听音乐,缓解心理的紧张情绪。在听音乐时,大脑神经会跟着音乐的旋律,产生种种的联想,使人宛临其境,而且会有一些活动形象泛映在脑海里。这就要求我们武术工作者,在教学中,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武术课程的运动形式,找出比较切合的音乐类型运用到教学中,不同的课中时段,不同的运动强度,插播不同的音乐,让学生的心情也有个起伏波动,避免乏味枯燥感。

(二)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情境

将音乐融入于武术教学,可以通过悦耳优美的乐曲使大脑皮质产生兴奋,使动作与音乐结合为一体形成新的条件反射。被音乐催化了的动作变得富有艺术魅力,学生就能以愉快的心情和对音乐韵律美的感受去学习、接受新的动作,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如打太极拳的时候,配上高山流水般的缠绵音乐,可以使练习者凝聚全神在音乐中,呼吸舒缓、全身放松,练拳过程中,被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影响,不知不觉的随着音乐的节奏而运动,达到太极拳入静的意境。倾听者丝丝鸟语很潺潺流水使练拳者全身得到放松,和大自然的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纯净的心理空间,让学生的内心进入一种新的“心理和谐”,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创造行动模式,提供联想记忆信息

音乐是行动的信息,听音乐时更容易联想记忆武术动作。音乐响起时,大脑神经会有一些活动形象映射在脑海里,在音乐的“陶冶”下,熟练迁移、触类旁通,使人宛临其境,从而更容易的掌握技术动作。

在武术教学中配以音乐,假以时日学生即可熟悉音乐,音乐在大脑中产生的运动痕迹要远远比陌生的武术动作更加深刻。像在太极功夫扇的教学中,由于其动作的停顿和转换都是根据音乐的节凑旋律变幻而设计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掌握,可以根据音乐的“提醒”而想到相应的动作,这就是音乐对学习者提供的一种行动信息暗示,更有利于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

(四)融入动感节凑,渲染技术动作表达

音乐与人体运动产生的“共鸣”效应,在运动的时空意境中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也正是这种共鸣效应,使人的身体运动与音乐的情感运动发生直接联系,从而创造人体运动的不同内涵[2]。

武术的运动风格与音乐的节拍有着很强的内在效应,音乐节奏对武术教学的影响主要在于对运动节奏和动作节奏的控制作用。音乐节奏通过影响动作节奏来实现它与武术动作的融合,从而达到利用音乐自身的节奏规律来控制武术动作节奏的效果,以实现利用音乐的节奏性规律来进行武术教学。正是因为两者的心心相印,故学生可通过音乐的“韵”来体现和感受武术的“神”,通过音乐的表现力,增强对武术动作的领悟力,使学生的思想感情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结合动作的快慢动静提升动作的表现力。

四、结语

武术教学中借用音乐这一艺术媒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来学习武术,理解武术,解决武术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课堂教学情境,增强了武术学习的趣味性和对武术技术动作感悟力,使课堂教学散发朝气,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刘金娣.音乐——健美操教学效果的关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选择;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08 

体育与艺术都产生于人类劳动,有着共同的起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两者相互联系和促进,产生了体育艺术结合的运动形式。如体育舞蹈、花样跳绳、艺术体操、花样滑冰、健美操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生对体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在体育课上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愉悦身心。现代中小学教育要求学生的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使孩子在德、智、体、美、综合实践活动五个方面都得到教育和提升。2011年5月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 + 1项目”,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这就要求我们把体艺结合带入体育课堂,在体艺思想引领下中小学进行体育课程创新顺应潮流、势在必行。 

1   体艺思想与体艺结合 

1.1体艺思想的内涵 

体艺思想是指艺术以体育为载体,达到立德树人、完善人格的教育效果;而体育又反过来作用于艺术,培养学生的真、善、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艺思想是一种良性的互动思想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体育活动与艺术文化相互影响是一种必然趋势,体艺思想的有机融合也成为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外在推动力。 

1.2体艺结合的内涵 

纵观体育、艺术发展史,体育与艺术相互依存,体育的发展离不开艺术,艺术的演变离不开体育。在我国体育、艺术发展的热潮之下,体艺结合并非偶然,而是满足了人们在健身需要和观赏娱乐需要基础之上的体育艺术形式。广义的体育艺术是:在借助声、光、影、图等多种表现手法下通过身体活动来展现人类情感的创造活动。狭义的体育艺术是:在借助音乐、舞台、背景下通过展示力量、柔韧、速度等身体素质来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艺术活动。体艺结合能够提高艺术工作者对体育的关注程度,也能使体育更好的展现出艺术性。增强大家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满足更高的体育需求。在中小学体育课上以体艺结合为指导思想能够更好的促进体育课程的创新发展,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体质、使他们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丰富个人的艺术细胞。 

1.3体艺结合思想的价值取向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而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体艺结合思想是两种学科思想和艺术形式的统一体,它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3.1求“真”--实践性 

体育、艺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绝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实现学生健康持续发展的途径。体艺结合是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是推动学校体育和美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教学活动与实践,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1.3.2求“善”--立德树人 

我们是社会的人,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在体艺思想引领下,有利于我们摒弃一些不好的思维观念。在体育活动中除了有竞争意识,更多的是追求团结协作的精神。把“求善”的文艺思想作为体育锻炼中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标尺,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立德树人,成为一个真、善 美全面发展的人。 

1.3.3求“美”--健身与艺术观赏双重性 

体育本身就具有健身和竞技观赏性,而艺术则是美的象征,一个代表身体,一个代表灵魂。体育和艺术就是肉体与灵魂的契合,通过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体育的美,给人以极强的艺术观赏性。例如把游泳和舞蹈结合起来的花样游泳被称为“水上的芭蕾”,它把表演者力与美、体能与艺术的结合表现的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健身和艺术观赏的双重属性。 

2   体艺结合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2.1给体育课注入新的活力、丰富课堂内容 

体艺结合为中小学体育课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加上艺术表现形式更好地丰富了体育课堂内容。举个常见的例子:跳绳是一项能有效训练个人反应和耐力的有氧运动,在许多中小学体育课上都把跳绳作为一项主要运动项目进行教学活动。他们在传统的跳绳上进行了创编,还加入了音乐、毽球、舞蹈等多种元素。在中学实习期间,我在初一的体育课上也教过花样跳绳。学生不仅积极参与到运动过程中,还主动创编新花样。有时我还会借来音响放一些欢快的曲子,在音乐的配合下他们跳的更加开心,动作规范,成功率也较高。总的说来,大家不仅积极参与,还团结协作。超额完成了一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2.2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中小学一节体育课是40—45分钟,除去热身、放松和老师讲解示范时间,真正能锻炼的时间只有20—25分钟。所以我们更要充分利用好这20几分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锻炼和运动中,而不是浑水摸鱼。如果在一节体育课的开始部分我们用音乐和舞蹈动作配合起来代替传统的热身形式,大家不仅能更快地进入到课堂氛围,提高兴趣,还能全面动起来,达到热身的良好效果,避免在正式教学中出现意外受伤等情况。在具体教学项目中通过丰富的艺术教学形式让体育课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效果。 

2.3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 

中小学体育是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基础阶段,决定了他们今后从事什么样的体育活动。体艺结合有利于培养运动兴趣和养成运动习惯,促使学生坚持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在学生时代就奠定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艺结合的体育课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的主动性,建设有特色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可以掌握一门或几门运动技能,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离不开体育,体育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健康。 3   体艺思想引领下中小学体育课程创编模式的构建 

3.1 以人为本,完善体育课程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在体育课上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体艺思想引领下的体育课程目标更加完善: 

3.1.1增强身体素质,掌握基本体育技能 

这是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体艺思想下,我们要更加注重柔韧、灵敏、反应、耐力等体能的协调发展,掌握和运用基本的体育技能。 

3.1.2提高运动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 

兴趣和爱好是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在体育课上通过体艺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是他们养成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 

3.1.3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社交能力 

以体育为载体传达的文艺精神,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开发其社会功能,培养出良好的品质与社会交往能力。 

3.1.4培养美感、立德树人,实现真善美的全面发展 

体艺结合就是把体育运用到生活中,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的美感和人格。 

3.2 创新体育课程内容 

中小学体育课堂一直以普通的跑、跳、投为主要教学内容,使越来越多学生对上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和热情。部分学生在集体活动时选择偷懒,体育课对他们来说只是逃避文化课的时间。在这种现状下,体育课不仅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更满足不了参与者愉悦身心、释放课业压力、掌握运动技能的要求。根据体艺思想的引领,我们可以创新体育课程内容: 

1)技术类:传统田径类、球类、舞蹈类(啦啦操、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艺术跑跳类(花样跳绳、毽球等)。 

2)运动参与类:个人表现类、团体运动类。 

3)体育活动类:课外活动、健身健美、运动交往。 

3.3 优化体育课程评价标准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是现阶段中小学体育课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体艺思想的引领下优化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3.3.1课程内容与目标 

好的课程内容要符合课程目标,在体育课上选择体艺结合的课程内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分析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要科学地选择体育课程内容。 

3.3.2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兴趣主导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优化体育课程时我们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完善体育课程内容。 

3.3.3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 

在体艺结合思想下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既不能过于困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当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时才是最好的状态。 

3.3.4教师教学效果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宿州学院等l8所高校,随意抽选600名大一、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生各300名。

2研究方法

发放问卷共650份,其中教师问卷50份回首5O份有效4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2%。学生问卷600份,其中男生300份,回收297份,有效问卷292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9%和97.3%。女生300份,回收294份,有效问卷287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8%和95.7%。

3结果与分析

3.1安徽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开展的现状表述

目前安徽省许多普通高校未能开展行之有效的武术教学,远未达到教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任务和要求。另外,其教学内容和教材一般采用多年一贯制的办法,教法简单、陈旧,教材内容也很少进行日渐的充实,并且大部分内容是解放初期50到70年代制定的教材,同现代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开展全民健身体育运动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似乎有些跟不上现代武术发展的步伐。

3.2安徽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武术教学目标的短期性

目前在高校实际体育教学中,教育目标只是定位在身体形态的完善、技能的提高和发展上,忽视了终身体育这一体育的最高目标。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武术课程教学目标更是对自然科学理论探讨得热烈而深入。在实践中,教学主要目标往往被确定为提高身体素质和传授“三基”,因而,运动负荷理论、技能形成理论倍受重视,教师在课上过分强调运动负荷的控制和技术教学的精雕细刻,这种现象体现出了极强的科学性倾向。这里不是不提倡对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育,而是要实现终身体育锻炼就得让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术方法之后,培养他们成为终身爱好者,为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而显得更为重要。于是“见物不见人”的教学,使学生“身顺而心违”的现象大量存在。学生日益难以忍受这种只求身体操练的精确,而漠视个体价值和意义的武术课了,进而大量的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结果教学培养人的价值也就远未达到效果,使学生对武术终身喜爱的兴趣打了大大的折扣。

3.2.2教学内容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需要

武术技术教学内容虽然突出了健身性,但忽视了技击性众所周知,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养成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条件。调查结果显示各高校规定的武术技术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长拳与太极拳类项目上,这说明学校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考虑到学生健身的长远利益,特别是太极拳类项目,即符合学生未来健身的实际,又有长远的社会效益。在调查中我们很容易地发现各普通高校采用的大多是没有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是一直沿用了很久的初级类拳械,杨式简化24太极拳为主(在调查问卷中问到是否学校教师教你们的是初级类拳及杨式简化太极拳,有82.1的学生回答“是”,)而且极少教有学生喜欢的攻防(散打)技术。由于内容上的吸引力不够,学生对当前武术教材的满意程度显而易见不会高。而且在调查问卷里面有15%的大学生在填最喜欢的项目中,选择了陈式太极拳来填,而只有3%的学生填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这也说明喜欢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学生并不比陈式太极拳多。所以讲学生并非不是不喜欢套路教学,而是对教学的套路内容有所要求,学生喜欢的是顺应他们年龄特征的,有刚柔相济的,易于掌握的,能展示劲、力、美风采的套路内容。然而,从学生的选项内容来看(见表1、2),却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趋势,除了太极拳类项目被学生选取得较多外,突出武术技击性的散打项目也普遍受到学生的青睐,这说明学生对武术健身、防身价值的认识比较深刻。同时也反映了武术散打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运动,但它却被许多院校所忽视。

3.2.3武术教师水平有限,理论落后

专业特长教师不足。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武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技术动作规范,而且还要熟知武术各流派的风格特点及其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然而,据调查可知,在各院校担任武术选项课的教师当中,有武术专业特长的教师只占63.04%,他们经过大学武术专修课的系统学习,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对教学内容相对熟悉,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有36.96%的教师是非武术专修的,他们无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明显不足,在教学中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这种现象反映了高校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基本上没有理论课,在579名学生中,有412名学生说是没有武术理论课;有113名学生说偶尔有。在部分有武术理论课的高校,他们也认为老师讲解的理论落后。在访谈中,大多数学生喜欢养身,健身的武术理论,武术的这些理论也正是与现代终身体育和提倡“健康第一”理论相吻合。而教师讲的基本是老一套的武术功法与技术的理论,对这些对学生易形成终身思想的健康理论忽视了。高校面对的是认知能力、理论层次较高的大学生,应突出理论教学的特点。在别的文献调查中也发现,所有的高校都缺乏专项理论教学的比重,具体表现在理论教学量偏少和理论教学的实用性,科学性不高两个方面。

3.2.4对普通高校武术的宣传与重视力度不够

发展高校武术运动,必须取得更多大学生对武术的共识,做到家喻户晓,进而实现人人参与。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宣传工作,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各自特点的武术项目进行锻炼。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82.9%回答学校根本不举行武术活动,有10.1%回答偶尔有,只有7%回答是常有的。虽然高校相继成立了武术协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组织作用,但大多都是学生自发地在一起练习,极少有武术教师进行有组织的训练。因此,在高校未能形成同事武术锻炼的良好风气和氛围。

3.2.5场地器材的增加滞后于高校扩招改革的步伐

调查表明:有25%的院校其场地、器材能勉强应付上课使用;有45%的院校其场地、器材明显不足,上课争夺场地、器械的现象时有发生;有30%的院校其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致使教学计划成为纸上谈兵。这就说明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场地、器材的增加严重滞后,使本来就不充裕的场地、器材更加缺乏。所以,加强场地、器材建设工作刻不容缓。

4安徽省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4.1高校武术教学目标要促进大学生武术终身思想的树立和终身能力的形成

现代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性、层次性、系统性、灵活性和检测性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是准确把握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既然社会对武术需求的强烈程度已经得已证实,学校在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中尽量把学生喜欢的武术考虑进去,问题就会容易解决得多。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是现代社会对体育的客观要求,体育教学目标应当反映体育教学效益的长期性、延续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它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必修课,因此,在通过武术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的同时,为大学生步人社会以后能自觉地对武术继续科学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要成为现代高校武术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培养大学生对武术的直接兴趣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大学在此基础上使之成为武术终身化爱好者。生对武术的间接兴趣,使他们能主观能动地去学习、掌握和总结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武术锻炼手段与方法,使他们既能树立对武术的终身思想,又能形成对武术终身锻炼的能力。

4.2进行武术教学内容改革,优化教材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以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高校武术教学在不断发展,教学内容的合理化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关键,教材是教师的指南针。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应切合大学生的兴趣进行合理安排,在武术教学中应插入攻防技术明显的散打与内家传统等内容,通过体现武术的技击性来激发学生习武的兴趣和动力。在采用的教学内容中,要遵循终身教育的规律,对这项工作的长期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武术动作的技击方法,提高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并在对抗教学中,使学生学习武术技术得到运用和发挥,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敢于实践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学生在精神上,意志品质上和身体素质上都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让他们在功法练习中得到内外兼修的体验;在攻防的对抗中体验动作的实用性,以此来增加学生习武的兴趣与爱好。

4.3加强师资力量,在课程改革之下呼唤高素质的武术教师及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随着我国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我国课程的政策将发生重大转变,这是我国课程改革史上又一次历史性进步。但目前安徽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与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及实施休戚相关。安徽省公共体育武术教师的素质应在以下3方面迅速得到提高:第一是明确武术课程意识。唤醒武术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是提高武术教师素质的基础性工作。第二是积极的课程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主动发现现行课程实施与学生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及时了解课程问题,这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前提。然而教师还要有课程改革的责任意识,有课程改革责任意识的教师,不仅会积极主动注意课程问题,而且会积极去解决问题。相反,一个认为课程改革不是自己“分内之事”的教师,他很难主动地有意识去注意课程问题,更谈不上积极改革体育课程了。武术教师在这问题也普遍存在。第三是具备武术课程改革的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其次要树立自我提高教育能力的理念。

4.4加大场地、器材的投入,完善教学手段

场地、器材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武术套路动作变化多、路线复杂,因为没有示范镜,教师为了让学生看清楚动作变化路线,只好一遍一遍地示范,才能让学生看清楚。一堂课下来,教师很辛苦,而学生学的东西也很少,同时运动强度、密度都明显降低,达不到上体育课的目的。而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室内场馆、地毯、示范镜齐全,自然武术课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室内场馆和一定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是必要的。南部地区雨天较多,而又无室内场地,体育教学活动只好“听天由命”。若碰到了梅雨天气,有的学生1个月上不到1次体育课。另外,如果有为体育课准备的多媒体教室,就可以把有些不宜做或做不清楚的腾空动作演示给学生看,既使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论

第8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高校武术教学中日益凸显了众多的问题,当前的高校武术教学中呈现出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教学内容没有新意以及教学形式单一等众多的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教学中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无法准确的传递出正确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得高校武术教学的教学质量低下,下文将针对现今的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前沿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得出正确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高校 武术教学 问题及应对

武术是一种传统的,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以及价值,充满民族特点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醒目,同样也是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中的重要选修内容之一。在高校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优良品质进行相关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民族意识。武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今的高校武术教学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武术教学的教学质量。

一、当前的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

(一)专业教师的数量不足

在现今的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的武术教师应当拥有良好的业务水平,并且应当具有良好的组织、示范能力,武术教师不仅在思想上应当充分认识并了解武术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且应当认真详细的研读高校武术教材,争取更快更好的完成高校武术教学目标。目前的高校武术教师并不是武术教学的专业教师,教师自身对传统武术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且自身素质以及教学能力参差不齐,这样的武术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武术教学的要求,严重的影响了高校武术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

在日常的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材大多以二十四式太极拳之类的为主,而大学生本身并没有习武的基础,再加上大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较大,身体的柔韧性较弱,因此,这样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相对较为困难,这样使得学生对武术教学产生了畏难情绪,并且由于其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其同现代教学的原则相去甚远,与现代教学现状不相符,不利于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武术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日常的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无法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让武术课堂变得更加的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高校武术教学质量。

二、高校武术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一)丰富武术教学内容

在日常的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将理论教学连同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视武术学习中的攻防之术,并且,教师在进行日常高校武术教学中,应当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大学生本身是活泼好动、思想活跃的一个群体,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高校武术教学的特点来进行以学生为本的因材施教。

在武术教材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太极拳以及相关拳术的教学,这一类的武术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大致差不多,教师应当充分的掌握这一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充分的体现武术教学的教学特点,突出武术教学的风格特点,从而有效的提升武术教学的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在武术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武术理论教学,大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独立思考,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有效的认识到武术学习的意义以及特点,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

在日常的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运用多种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武术教学,从而有效的提升武术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教师可以同学生以一种朋友的形式进行教学,真正的融入到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的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快更好的设计相关的教学教程,如同,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有趣的游戏进行教学,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提升学生的武术学习效果。

再如:教师在进行日常高校武术教学中,应当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因材施教,同时,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作为一位引导者,参与到武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以及指导,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同进步提高,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身边有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多媒体,在日常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武术表演的展示,让学生从他人身上悟出武术的真正意义,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情,进而有效的提升高校武术教学的教学质量,丰富武术教学的教学形式。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不断完善提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武术教学作为一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承担着继承、发扬以及传播我国传统武术的重任,因此,教师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应当教诲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训练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的促进中国传统武术教学的改革创新。因此,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的完善现有的武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武术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情以及积极性,从而更快更好的进行高效武术教学改革,进而有效的提升高效武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加记.当前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