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科技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推广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13 23:02: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科技推广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科技推广论文

第1篇

本文作者:李荣光任文菡工作单位: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创新科技研发和推广的体制机制一是调整优化符合我国特点的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管理体制和机制。[1]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开发、科技利用的利益机制,设计符合我国特点的、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要紧紧围绕我国农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加强各级政府、科研生产、科技推广的宏观协调和指导。同时,政府应统筹发展规划、加强宏观协调,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引入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现管理和决策的专业化与科学化。二是调整优化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政策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尽可能的增加农业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市可以考虑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对我国引入高新农业科技的时候给予财政补贴;对政策性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数额应当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增加;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奖励基金,对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适当经济奖励。三是探索聘请技术员实行包村到户的工作机制。鉴于目前乡镇人员编制压缩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的现实,[2]建议采用聘请雇员制的方式解决目前的困境,政府雇员制是指在一定的行政时期内,政府以契约管理的形式直接从社会各界吸收一些具备专业素质的稀缺人才,从事特定领域、特定岗位的专业工作,不占用行政编制,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与服务效率,能直接投入运作并能较快得产生效益。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实行与家庭承包制相同的体制,通过合同方式,将技术推广的各项指标承包到村、到户,其工资报酬可从财政技术推广经费中列支,近年来一些区、市中已经有初步尝试,效果不错,建议在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应全面推行。四是探索构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下的“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以市场化原则经营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针对家庭对农业科技的强烈需求和自身资金和规模的局限,探索建立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建立“产、学、研、推”一体化的研发和推广体系。搭建多元化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3]搭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以扩展平台、延伸网络、放大窗口为重点,推进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的“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市、县两级农业信息网络中心,积极探索农业信息与农业技术推广密切结合的成功之路。一是开设定期和不定期农民技术指导培训平台。针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科技推广人员难以做到进村入户和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的状况,围绕青岛市农民的主要技术需求,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农民技术指导培训,尤其是在播种、植保、追肥、抢收的关键季节,开展农民技术指导培训,这一平台既可以缓解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的矛盾,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农民的应急的技术需求。二是搭建送科技下乡平台。送科技下乡这是支持农业发展的实际举措,送科技下乡是由政府号召各部门,围绕服务三农,利用各部门的行业优势和职能特点,下乡为三农提供推免费服务,免费给农民传授科普知识,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指导农民科学育种、科学施肥、科学种田,指导农民畜牧业和渔业的科学养殖,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此类“送科技下乡”活动,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越来越受到农民朋友的喜爱和欢迎,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民对“送科技下乡”的需求更加强烈,在新的形势下要深入探索科技下乡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要紧密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突出当地特点,充分发挥科技下乡的实效性。三是优化12316“三农”热线电话咨询平台。12316“三农”热线让广大农民群众用电话这种最简捷方便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享受到专家级的农业技术服务,让农业专家通过最便捷的方式为农民群众服务。我国已经开通12316“三农”热线多年,运行效果不错,受到了普遍好评。目前要在优化平台上下功夫,要注重“统”、“分”结合。“统”就是平台统一集中建设、统一集中全市农业方面的专家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数据库、统一监管;“分”就是市、县、乡三级分级受理、分级解答、分级服务,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询问各级专家,热线应灵活转接,满足农民的急需。为调动专家的积极性,建议建立“三农”热线服务专家奖励补助机制,提高专家的服务效果和热线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完善农业科技救援110平台。我国从2009年起农业科技110服务平台成立并进入了运行。农业科技110是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生产有困难,农民求助?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就能上门服务帮你解决难题,或者通过农业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农民就可以把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和专家请教,既方便又省事。目前要在整合专家资源、快速反应、和主动服务上优化110服务平台上下功夫,发挥更有效地作用。五是优化农经网络信息查询平台。由农业委员会主办和农村经济信息中心承办的我国农经网,是在全国建的比较早的网站,内容比较丰富、新颖、有特点的网站,设有农业信息、农产品加工及储藏、畜禽、水产疾病诊断及防治、作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新产品新技术咨询、冬季棚温多高为适宜等栏目,发挥整合数据,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农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科技知识。但目前由于农民家庭上网的普及率还不很高,网略浏览率必然受制约,当前要优化提高的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为农业科技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对适合我国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加大选育开发的力度。要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建立“新型育种技术育成与推广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在农作物、林草、畜禽和海水养殖良种繁育蔬菜、花生、果茶、畜禽、奶牛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构筑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开展农作物、林草、畜禽与水产育种和繁育技术研究,创造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种质,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各类农业新品种。二是主要农作物的病灾和动物疫病防治关键技术中心。积极依托各级科研机构并与代表性企业联合,针对我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中的疑点、难点开展技术攻关;探索“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合,作新方式。针对我国主要农作区农药、化肥、农膜、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施肥技术进行研究,提出控制病虫害的生防技术以及使用农药、化肥的减量化技术;研究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农村水源污染的控制技术。三是建立农业节水技术育成与推广中心。重点加强节水高效农业技术集成研究,通过技术集成与理论研究,形成以农艺、生物、化控、工程综合配套的节水高效农业理论与技术,发展现代节水灌溉农业与现代旱作节水高效农业。任务目标:建立适用于不同生态区、不同作物的抗旱节水高效模式与经济灌溉模式;提供1一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生物新制剂并实现产业化;研制1一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化学新制剂并实现产业化;提供不同生态区节水工程优化设计与配套设施。四是畜禽疫病防治和肉制品加工与安全检测及质量控制技术中心。重点加强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与安全检测、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主要肉猪品种的胭体品质和肉品品质的分析比较,结合国外的方法确定分级依据和指标,建立肉猪分级技术和分级分割标准和操作规程,提高肉猪服体分级速度;使肉猪的生产、屠宰、加工和销售标准化,按质定价;标准和操作规程的实施,可杜绝注水肉、劣质肉,确保猪肉安全优质;提高猪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冷却肉微生物安全预测预报技术。重点研究冷却肉贮藏过程中引起冷却肉腐败的主要微生物菌相变化规律;建立冷却肉微生物预测模型,建立一套预报系统,预测冷却肉的货架期;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冷却肉鲜度测定的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与检测方法研究。调动民间科研机构和合作组织的积极性鉴于目前我国在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人员较少,不适应广大农户的要求,难以做到进村入户和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科技推广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的获益不适应的问题,建议积极的借鉴国外的做法,探索由政府主导,农业合作组织和民间科研机构广泛参入,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内容:一是广泛调动国内外民间科研机构的积极性,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二是积极地推广农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在我国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区发展的好,一些地区发展滞后,合作组织可以解决一家一户不容易做到的在种植、病虫害防治、农场品生加工方面的技术难题,要积极地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努力培育合作组织的发展。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战略[4]坚定不移的大力实施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战略:一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具有战略视野,敏锐把握学科前沿,具有良好学术道德和人格魅力,能带领团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二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打造具有明确稳定主攻方向、特色鲜明、竞争有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骨干创新人才。三是积极引进高层专家。四是加快急需紧缺专业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量大幅增加、素质逐步提升、结构有效改善、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交流。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和合作经营,以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等形式的国际合作,取长补短。积极参与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分享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紧密围绕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科技需求,深刻把握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走势,全面了解世界农业科技的前沿和热点,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科学方法与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

诱导创新理论认为历史上有多种农业增长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到了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直接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导致高度无效率的增长。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则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从要素稀缺性来看,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要素价格无法正确体现要素相对缺乏程度,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一、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

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促进了农业科技推广方式的转变

一是多媒体成为农民学用技术的新亮点。近年来,围绕“实际、实用、实效”,各地把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增产增收快,节本、省工、省力等轻简技术和农业高效模式摄制成农业科教片,内容涵盖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农业机械、农村能源、农村经济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六大类行业。每年出版发行农业科技光盘2.7万多片,年均有40万人次通过播放光盘接受培训,农民按需求对着光盘看技术、学技术、掌握技术,科学种养能力明显提高。

二是多媒体成为农业企业推广科技新途径。多媒体资源在技术开发上更比分散经营有优势,有推广价值。如武汉庆发禾盛种业有限公司、国宝桥米、武汉桂子米业等知名品牌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几年来,积极与农业音像制品单位合作,开发农业多媒体资源,承办及建设相应行业专业媒体网站或板块,将产品原料标准、生产标准、收购及精加工标准、原料配方标准、企业技术服务标准及模式,摄制成片并出版发行,用于培训原产地农民和企业员工,让农民和员工熟练掌握农业技术、产业销售信息、价格信息,为企业争取了更多的订单,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双丰收。

三是多媒体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近几年来,围绕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业、无公害农业生产、畜禽水产生态养殖、沼气综合利用共摄制300多项适用技术,通过转化成可视的多媒体推广到户、应用到田;一大批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摄制成片,并以《湖北高效模式电视系列片》的形式集成出版发行,推介到农家书屋,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起了短、平、快的作用。

二、成片质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湖北省农业科教多媒体资源建设喜见成效,佳作不少。2010年,在全省第九届党员教育电视片暨远程教育教材课件观摩评比中,省农业厅报送的四部农业科教电视作品全部获奖,其中《优质有机稻生产技术》、《巴西菇栽培技术》、《优质柑橘栽培技术》、《雷竹栽培技术》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2010年,送评的《泥鳅人工养殖技术》、《魔芋高产栽培技术》、《秋马铃薯稻田免耕全程栽培技术》、《双孢菇大棚生产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片在省委组织部电教片课件评比中再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这些佳作成为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新载体。

三、推动了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期间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客观地分析全省各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各级政府制定出正确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发展。因此构建一套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更加客观、科学地展开评价工作。

1农业科技创新概念和体系分析

1.1 农业科技创新概念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通过应用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工艺、生产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的整个过程;是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在内的动态过程[1]。

1.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本身处于多个不同的社会组织关系之中,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络系统,这个系统的主体包括:即农业科学技术的生产者、使用者和传播者。具体构成如下:

政府处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开端[2]。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民生,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由政府主导。政府投入相关资金、人力等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展开,营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有利环境。。

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是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他们在推出科技成果的同时,又能反馈给政府相关的农业科技创新信息。他们与农业科技中介、涉农企业等相互合作,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同时,也为社会培养农业类人才。

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在各类创新主体之间扮演沟通的角色。他们沟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和涉农企业间的技术流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内各主体之间相互合作[3]。

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处于农业科技成果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福建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机械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4],在一定意义上,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涉农企业是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基本单元。在市场经济中,涉农企业能更好的对生产要素进行组织或整合。他们可以实现良种、技术、加工、销售、管理、信息等全程服务的组合。

农户位于整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末端。农民使用农业生产技术产品和工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收入。同时,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的农户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他们可以参与到项目研究的实践中。

相关机构在整个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相关机构特别是金融机构等的大力支持,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意义。

综上,农业科技创新就是在政府宏观调控农业科技、科研机构供给农业科技、企业推广农业科技、农户应用农业科技中实现的[5]。在这个体系中,每个成员各司其责,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推动着农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2 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借鉴国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上述系统各主体之间的持续性,将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如下。

2.1.1农业科技创新投入A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在农业科技创新环节中占据首要地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证,这里将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投入A1

A11:全省农业科技投入比重=全省农业科技投入总额/全省财政支出总额。

A12:农业R&D支出占全省GDP的比重=农业R&D支出/全省GDP总额。

(2)人员投入A2

A21:农业R&D人员占全省R&D人员比重=农业R&D人员人数/全省R&D人员人数。

A22:农业技术人员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人数。

(3)支撑力量投入A3

A31:全省农业科研院所比例=全省农业科研院所个数/全省科研院所总数。

A32:全省全国重点院校农业类比重=全省农业类全国重点院校个数/全省全国重点院校个数。

A33:全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数=农技站个数+畜牧兽医站个数+农机站和经管站个数。

A34: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占全省技术人员比重=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全省技术人员。

A35:科技中介机构数,包括技术信息服务中心、风险投资服务机构、贷款担保机构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

A36:农村科普示范点,截至到日前的农村科普示范点个数。

2.2.2农业科技创新产出B

(1)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产出(B1)

B11:平均R&D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农林牧渔类)=发明专利授权数/该地区R&D人员

B12:平均R&D人员发表农业科技论文数=发表农业科技论文数/该地区R&D人员

(2)三大效益产出(B2)

B21:已应用成果占成果登记比例=已应用成果数/成果登记总数。。

B22:成果、技术开发收入占总经费比例=成果、技术开发所得收入/技术创新投入总经费。

B23:农业增加值增长率=(当年农业增加值-上一年农业增加值)/上一年农业增加值。

B24:优新品种覆盖率(占总面积)=全省优新品种种植面积/全省农业土地总面积

B25: 绿色食品增加率=(本年度绿色食品数—上一年度绿色食品数)/上一年度绿色食品数。

B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本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B27:受灾面积减少率=(本年度受灾面积数—上一年度受灾面积数)/上一年度受灾面积数。

以上建立的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融合了上文描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实证分析中,只需要通过福建统计年鉴和相关数据报告的说明获取数据,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即能对福建省的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李哲敏,信丽媛等.浅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J].山东农业科学,2008(6):118-121

[2]周建锋.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错位及其矫正设想[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86-90

[3]曲卫星.关于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探讨

[EB/OL].(2007-06-28)[2009-03-27]ntem.com.cn/ntem/showa.jsp?informationid=202689&classid=2007064

[4]福建科技年鉴2007年

[5]高布权.论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功效[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22-526

第5篇

    刚刚闭幕的九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农业依靠科技增产的潜力很大,要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普及优良品种、推广生产、加工、贮藏、保鲜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这是非常正确的。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就是产业化、科技化、现代化。目前尽管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比很多发达国家落后,但从绝对数量统计来看,我国的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文献,还是相当庞大可观的。如果能够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利用、其效果是不言自明的。

当前的问题是许多新见解、新发明、新观点、新成果还局限在实验室里、课堂上、期刊著述中、图书馆内。广大迫切需要脱贫致富、走向市场的农民又苦于找不到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拥有现代化设备、丰富藏书的农业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理应承担起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文献的历史重任。本文试图从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开发利用这个角度入手,结合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所开展的这项工作进行分析研究。

1.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的独特性

云南是一个农业省,85%的人口在农村,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农业在云南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又是多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都十分复杂。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高原独特的立体垂直气候明显,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云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尤为突出。由于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种植技术和养殖方法必须因地制宜。因此研究好云南,对于全国各种不同地区农业都会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也正是云南农业文献的独特之处。

云南农业科技文献是记录农业科技与生产实践的载体。在内容上具有地方特点的天文、水利、自然灾害、气候、土壤、物产等资料,是反映云南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价值的记载。一个学科的发展很大程度体现在其发表的文献中。地方农业是进行地方农业科研的情报保障。科研课题的实用性只能建立在充分可靠的情报基础上。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反映了云南农业科技生产的历史、现状、动态和水平,记载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留存了无数理论方法、实验数据和科学构思,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利用这一丰富的情报源,不但可以了解本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而且有助于研究全国其它地区农业发展的普遍情况,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和推广应用水平的提高。因此充分发挥地方农业文献的优势,有力地开发这一智力资源,对深化文献情报工作,直接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2.云南农业科技文献书目控制的针对性

云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多学科的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为全省培养农业科技高级专门人才,开展推广农业科研、科技扶贫等重任,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大量的农业情报信息。农业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而且也是全省的农业情报中心。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云南省各地农业生产技术状况以及种植业、养殖业的研究成果、实用技术和先进经验。揭示出云南农业的地区特征与地方特色。针对我省特殊的省情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依靠我馆54万册藏书,6388种期刊,4000多份内部资料的优势,把分散在不同类型出版物中,不同藏书范围内的云南地方农业文献予以集中,加以报导。第一步就是对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进行专题书目编制工作,有针对性地全面揭示馆藏,充分反映馆藏特色,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现有检索工具的不足,还可以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与查准率,具有较强的情报检索功能。

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目录的编制主要针对我校所开设的主干课和科研课题,包括粮作、经作、植保、园艺、畜牧兽医等。为了方便检索,目录的编制体例依照《中图法》农业科学分类表序列,目录后附汉语拼音为序的著者索引。著录格式完全依照国家标准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中析出文献格式著录,为建立云南农业文献专题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信息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云南农大的图书情报工作也将采用微机处理系统,加大信息容量,加快传递速度,增强图书情报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发展成以数据库为核心,以数据通迅网络为目标,兼有较强信息贮存和处理功能的信息检索咨询服务体系,目前主要是以数据库使用为核心。

3.开发期刊文献的重要性

期刊是重要的情报源,具有内容新、传递快、周期短、信息量大的特点。从已收集的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看,期刊论文占绝对数量,达90%。地方性农业期刊形式灵活、面广量大、综合性、时效性、地区性较强,它是本地区农业信息和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从云南农大图书馆收集的3767篇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看,农学、植保、园艺三部分论文分布在79种期刊中,省农科院主办的《云南农业科技》载文量最高,占30%;《云南农业大学学报》、《云南甘蔗科技》、《云南烟草》、《云南茶叶》、《云南热作》……载文量依排序递减。省内各地州发行的期刊如:《昆明科技》、《红河科技》、《曲靖科技》、以及省外期刊《西南农业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中国烟草》、《中国水稻科学》等也刊登云南农业科技文献。从期刊文献的内容分析,我省的烤烟、甘蔗、茶叶、水稻种植资源,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论文多,研究范围广。文献发表的数量随时间的增长而递增。由此可以看出开发利用期刊文献,引导读者利用,对深化本省农业技术改革,科技兴农都具有重要作用。

4.利用本校文献的实用性

云南农大的著者既是科技文献的创造者,又是利用者。他们所生产的文献主要特征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充实教材内容、完成科研项目为基点。所研究的课题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与指导学生课程试验、毕业实习紧密结合。本校作者著述的论文反映了我校教学、科研水平,充分开发利用之,对于促进本省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扶贫、科技推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本校著者所发表文献的内容上看,侧重于农作物、经济作物、果蔬花卉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发表文献最多的是水稻病害研究、蚕豆病害研究、花卉病害研究等。这和省属重点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建在我校有关。近年来云南农大著者发表的《云南农业生态》、《滇型杂交水稻》、《植物病原菌》、《云南甘蔗》、《云南兰谱》等专著,以及多种自编教材都是教学、科研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为了运用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开发本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论著及科研成果,云南农大图书馆正在自建《云南农业大学科技论文专著、专利、科技成果数据库》预计收录3000多条信息。我们认为要想持续性地补充数据库内容,必须有可行的地方农业文献呈缴制度作保障。 云南农大图书馆围绕学校重点学科以及对硕士学位授予点的专业,开展定题、跟踪服务,对所收集的文献进一步深加工,撰写了《略述荞麦生产的现状和开发利用》、《云南农业抗病育种研究近况》、《优质米生产现状和开发利用概述》等三篇综述性文章。以最实用的情报形式提供给用户,均被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其中《云南农业抗病育种研究近况》还被云南省农学会评为优秀论文。农大图书馆还开展了跟踪本校重点科研课题,如:滇型杂交水稻及两系利用,云南烟草品种资源的收集和综合研究,云南水稻、烟草、马铃薯病毒鉴定,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云南省及其英国中部土壤侵蚀率和土壤保持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云南高原苹果园昆虫群落及害虫防治研究等专题情报服务。将所收集的农业文献以文摘或题录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此外还很注重情报服务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不断总结经验。

农大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少、边、穷地区。农村缺乏科技知识已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云南农大图书馆在收集地方农业文献的基础上编印了《农业科技信息》,主要报道我校、我省农业科研、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和科技动态,其稿件覆盖面达60%以上。从本省实际出发,重点刊载具有云南特色的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体现专业性、针对性以及结合农事季节的实用性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刊出60期,赠送省内外各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农村基层单位,收到了大量的反馈信息,深得基层农技人员的好评。大学生利用节假期带回家乡,青年教师下乡锻炼、扶贫带到农村,为广大农民提供时效好、针对性强、信息量大、参考价值高的实用信息,为科技兴农和科技扶贫服务。由此可见图书馆能够通过对地方农业文献的深加工,缩短与读者需求的距离。

5.强化用户情报意识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按照科学的编排方法,对地方农业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浓缩,以目录、索引、文摘、综述、通报等形式,从一次文献到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开发,其最终目的是提供给用户利用。因此用户的情报意识和吸收情报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情报产品的开发利用。

第6篇

今天,我们在*市召开全省农业科研工作座谈会,是新世纪以来我省召开的第一次全省性农业科研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交流我省农业科研工作经验,分析存在问题,讨论修改《*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探索有效促进我省农业科研工作创新与发展思路。上午我们参观考察了*市农科中心和*农民创业园,刚才,又听取了各位代表的发言及八个单位的典型经验交流,通过大家的发言和典型单位经验交流,充分反映了当前我省农业科研工作现状与发展思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讲得都很好。借此机会,现就我省农业科研工作的现状、形势任务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谈四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进一步坚定做好农业科研工作的信心

改革开放3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蓬勃发展,成效显著,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进入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巨大贡献。“*”期间,全省农业科研单位共承担农业科研项目4254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35项),荣获科技奖励46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9项),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17项,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711项,发表农业科研论文近万篇。在*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中,我省农业科研综合实力位居前列,其中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在全国前50名中占10名,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在全国前20名中占5名。*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家禽良种覆盖率达85%,猪良种覆盖率达95%,农业科技贡献率由*年的48%上升到51%,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年的19.3%提高到35.3%。农业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均列全国第六位,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平均每亩耕地产值列全国第二位。主要农产品产值产量在全国排位靠前,其中花卉产值、饲料产值产量位居第一,输港澳活猪量位居第一,水果、糖料产量位居第三,肉类产量位居第六,蔬菜产量位居第七。在农业部最近启动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我省分别有3位首席科学家,45个功能研究室和36个综合试验站参加体系建设,国家财政投入*承担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资金共4260万元,投入资金量仅次于山东,排名全国第二,充分体现了我省农业科研工作的综合实力。我省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扶持农业科技工作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更离不开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在此,我代表省农业厅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长期战斗在一线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我省农业科技工作主要取得了七个方面的新突破。

一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工作取得了新突破。“*”以来,全省共引进和选育新品种(系)8842个。超级稻育种研究、杂交稻优质化育种和航天育种技术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良种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我省育成国内领先的两个产量达到750公斤/亩以上的超级杂交稻粤杂122和粤杂889通过了国家级品种审定;还育成一批在省区试中比对照平均增产8%以上超级杂交稻天优998、天优122、培杂泰丰、桂农占和玉香油占等一批新品种(组合),被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的超级稻品种。1996至*年间,经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公布的家禽新品种与配套系共14个,*占了9个,其中岭南黄鸡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0%,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省(区)。近几年来,共选育出蔬菜新品种(品系)200多个,其中瓜类品种占全省同期通过审定品种的50%以上;培育推广岭南特色水果品种50多个,推动全省良种果树应用普及率达80%以上。这些品种的选育为确保我省乃至全国的粮食、食品供应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是共患病防控技术研究取得了新突破。据统计,全省每年因动物疫病造成约100多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数百亿元的间接经济损失,其中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些重大动物源性共患病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而且危害人类健康。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者敢为人先,大胆创新,攻克难关,在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Ⅱ型等重大疾病的快速诊断、疫苗研制开发和防控方面成效显著,居国内领先水平。其中,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为我省乃至全国制定有关禽流感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了技术依据。

三是动植物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取得了新突破。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者率先讲并采用的“以栖息地生态控制和作物布局控害为基础,抗凝血灭鼠剂持续使用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鼠害持续控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过3488平方公里的示范和25.96万平方公里的推广应用,共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其中示范区鼠害控制投入产出比达1:18。香蕉抗枯萎病、鸡球虫病、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检测诊断和防治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防止微甘菊、桔小实蝇和红火蚁等有害生物入侵的防控技术研究也取得明显成效。

四是农业生产规程和食品安全技术研究取得了新突破。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者高度重视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在农业安全生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通过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综合研究、示范,提供农产品安全科技支撑,有力确保我省农产品安全工作。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果树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农作物节水技术、稻菜轮作高效种植制度、有机茶叶生产规程以及蚕桑新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技术,配合优质抗病虫的新品种、无公害肥料与农药等物质载体的推广应用,为建设节约型、循环型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联合实施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示范区”提高了蔬菜、水产品、猪肉等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国际竞争力,保障了供港澳和出口产品的质量安全。截止去年底,全省食品加工类发明专利1000多项,在全国名列前茅。突破性攻克了食品添加剂超标、微生物超标及质量不稳定等技术难题,为*传统特色食品的提升和改造提供了关键性技术研究。截止今年6月,全省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28个,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538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385个,有机食品117个。全省共有农业类名牌产品275个。

五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不断升级取得了新突破。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是农业产业中关键的一环,是连接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桥梁,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至“*”期间,我省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不断发展,在果蔬、粮油、肉类制品、功能食品、茶叶蚕桑等特色资源加工以及传统食品加工升级方面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这些成果的研究应用提高了农产品深加工整体技术水平,促进深加工产业迅速发展。目前我省农产品深加工的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农产品深加工率从1978年的不足10%发展到目前的近30%,使农产品深加工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六是现代农业装备技术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新突破。预计到今年底,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067万千瓦,比去年增加50.2万千瓦,增长2.5%;全省机耕面积1544.3千公顷,比去年增加60千公顷,增长4%;拖拉机总台数为38万台,比去年增长0.8%;联合收割机达到11500台,比去年增加696台,增长6.4%;机动插秧机突破600台。农用排灌机械动力达357.8万千瓦,比去年增长6.9%;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动力达213.8万千瓦。具有*特色的设施农业,园艺机械,畜牧、农产品加工设备发展迅速,装备总量快速增加,水平不断提高。

七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全省各地以实施*-*年省人大《关于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议案》和*年省政府《关于推进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契机,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先后建立和完善了省良种引进与改良中心、省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省土壤肥料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3个省级中心,4个省级杂交水稻亲本提繁基地,10个省级区域性农作物种子、种苗和畜禽质量监督站,19个省级区域性良种中心,50个县级良种推广分中心,100个区域性乡镇良种推广中心站;积极推进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切实为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抓手,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九五”期间的18%提高到现在的40%。截止10月30日,广州、东莞、中山、云浮等4个市已在实施改革方案,并报省农业厅备案。全省需要改革的113个县(市、区)中,有105个县(市、区)制订了改革实施方案,占总数的93%;已通过县(市、区)级政府审核的有44个,占总数的39%;已通过地级以上市政府审批的有19个,占总数的17%。

二、找准差距,切实增强做好农业科研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党的*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讲:“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我省人多地少,耕地、水等农业资源短缺,依靠资源增加产量空间有限。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最直接的、最大的潜力还是依靠农业科技。尽管近年来我省农业科技水平逐年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略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与江浙鲁等农业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跟踪式”、“模仿式”研究比较多,原始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产前、产中、产后、产品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

二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不高。我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51%,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同时也低于江苏的58%、浙江的56%、山东的52%,很多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力等问题亟待解决,农业科技及队伍素质总体不高,吸纳新技术的能力不强。

三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还比较薄弱。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战略型、领军式农业科学家还不多。直接服务农业生产、服务农民的实用型专家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从农业部启动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任务不难发现,在入选体系建设50位首席科学家中,我省只有3人。

四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数据表明,世界平均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农业科技投入资金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为1%左右,发达国家一般为5%左右,*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为0.56%,我省投入强度为0.3%,可见我省农业科技投入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年,我省农业科技投入逐年减少,分别为6.1亿元、7.3亿元、5.6亿元、5.3亿元和4.9亿元。

五是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衔接不够紧密。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导致缺乏有效分工和密切协作,一些领域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不仅难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链,而且在农业科技投入上重复、分散,浪费了科技资源,降低了创新效率。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个体系相对独立运行,相互衔接不紧,影响了农业科技整体合力。

当前,在全省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的关键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因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十分关注随着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发展农业与保护环境,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等人民群众日益关心的矛盾和问题,坚决把工作着力点转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上来,全面推动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为此,各级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以科学、求实、拼搏、创新的精神做好农业科研工作。

三、理清思路,准确把握农业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党的*届三中全会明确讲,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今年9月,胡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对发展农业科技讲到,“一项技术能够引发一场革命、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在刚刚结束的“*现代农业博览会暨名优新农产品展销会”上,书记讲,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动*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展望“*”,全省农业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起点、多目标、抓重点、建体系”。“高起点”就是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先进水平,突破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多目标”就是要进一步全面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又要保障农产品和生态安全;“抓重点”就是要突出我省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完善农业主导产业的技术体系和强化前沿技术储备;“建体系”就是建设以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为核心,以各市农业科研机构和推广机构为重点,以县、乡(镇)农业推广机构为基础,形成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力争到2015年,使我省农业科技贡献率由“*”期末的51%提高到6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40%提高到65%,动植物良种覆盖率比“*”期末提高2至3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翻一番。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年12月农业部、财政部印发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农科教发[*]12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并在*年启动了第一批10类优势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年7月,农业部、财政部又印发《关于地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省结合实际开展相应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目前,全国已有安徽、山东等省结合实际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方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就是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组织优势科技力量开展共性与关键性技术研发、集成、示范和推广,这是有效解决农业科研领域长期以来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分工不明、协作不力等问题的有效方式。为增强我省农业科技竞争力,根据《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从今年开始,由我厅牵头,组织省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的有关专家在吸收《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反复论证,多次修改,初步形成了《*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目前正在加紧推进争取《方案》立项工作,希望得到省级财政支持,争取在09年正式启动体系建设工作,重点支持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针对我省主导农产品开展共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将会促进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以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为方向,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基础应用研究与高新技术领域研究,为提高农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供保障。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发展、增强科技后劲为目标,在功能基因组、植物高光效机理、生物固氮、抗旱机理、动物克隆、生物反应器等应用基础研究和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在生物技术领域,重点克隆一批优质、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旱、耐盐碱和品质改良的动植物基因,加大转基因技术研发力度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抢占前沿科技领域的制高点。二是加强动植物新品种的自主创新,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良种保障。重点研究利用开发主要农作物、畜禽等种质资源,应用常规技术以及转基因技术、分子定向育种等生物技术,挖掘动植物高产、优质、抗逆等重要遗传潜力,突破种子种苗规模化繁育技术和综合生产加工技术,培育新一代动植物超级品种、优质品种和特色品种。三是开发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建立高效健康种养模式和生物灾害、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创制一批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等高效安全农业生物制剂,在禽流感、口蹄疫、稻瘟病等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农产品和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与监控技术研发,将产地环境监控、农产品品质提升与质量监测、投入品安全使用、有害物质降解等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四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为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提供保障。要重点突破酶工程、生物工程、现酵工程以及高效分离、杀菌、防腐、干燥等农产品精细加工技术,开发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等,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加快新型保鲜、储运、加工技术及设备的自主开发,促进食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五是开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保障。大力开发和应用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实用技术,重点突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等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多功能、智能化节水农业关键设备与重大产品。加强源头控制、过程治理以及末端资源化治理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核心技术的攻关。开发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以秸秆燃料、肥料、饲料和基料转化为手段,推进生物质能源、有机肥和秸秆养畜等产业的发展。六是开发农业工程技术与智能化装备,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保障。重点研究农业装备自动导航、过程监视、智能测控和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等,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产品产地加工等成套技术装备开发方面取得突破,显著提高我省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

(三)要以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广泛调动全省农业科研、农业院校、技术推广部门服务农民的主动性,切实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实际的问题入手,多办好事和实事,让农民得到实惠。要围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要加大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行动力度,继续组织实施种养业良种引进和培育专项,努力扩大优良品种覆盖面,加快普及先进实用种养技术,提高技术到户率和到田率,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强化农村培训工作,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造就强大的人才智力队伍。同时,各级科研院所、农业院校要加强与地方和农业企业的横向科技合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宣传展示,通过科技成果转让、合作开发、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着力解决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科技问题,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四)以深化科研机构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明年将是全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时期,全省农业科研机构有可能面临再次改革,在服从服务大局、确保农业科研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及科研工作持续稳定的前提下,努力建成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研单位。我这里想突出谈三个机制创新的问题。一个是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首先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合作”的科技氛围,坚持和完善科研项目合理支持机制,为科技人员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的发展环境;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把管理的关口从成果鉴定和评奖扩大到全过程;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积极性。第二个是科技推广体制的创新。要紧跟市场需求和产业化运作需求,积极扶持和培育农业企业参与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形成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业企业为辅,上联科研和教学单位,下联农户和合作社,政府引导,上下联动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第三个是科技平台构筑的创新。构筑科技平台可优化配置科技资源,解决农业产业化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大力扶持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合作,全面构建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与技术推广机构科技平台,有效增强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综合试验能力和辐射能力,促进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强化科研与推广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建设成为上游科研单位(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科研成果的集成地、转化平台及科技试验田、下游(县、市、区)农技推广体系的技术供应站、示范点和培训基地,建设成为科研与推广的衔接点。各地农科所要积极主动加强与省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纵向联系,与地市之间的横向联系,建立紧密衔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形成强大的农业科技合力,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强化措施,努力实现农业科研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农业科研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科技工作者讲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进一步转变观念,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类科研管理机构和科技工作人员要站在全局利益来思考问题、谋划工作,要牢固树立有为才有位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农业科技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承担国家产业体系的单位和人员,要按照体系工作细则和核心任务,全力以赴完成好体系建设总体任务。要着力转变思想观念,把过去的以项目实施为主向科技平台及体系建设转变,主动适应新的变化,主动参与转变,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农科教之间的协作,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积极争取农业科技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切实提高科技服务能力,着力形成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工作局面。

二要加强人才培养。要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重视对中青年技术骨干的培养,认真做好农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通过送下去、走出去等多种形式,不断锤炼人才队伍,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在谋划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我们已经考虑将建立产业技术首席专家制度列入实施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就是加速领军式人才的培养过程。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一旦启动,希望各位专家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不负重望、不辱使命,切实承担起责任,积极发挥作用,真正能够解决一些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真正树立起首席专家的权威,做到名副其实。要积极发挥农业科技推广奖作用,切实奖励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科技人员。三要加强业务学习。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现代社会,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迎合时代的潮流,顺应形势的发展。要努力提高掌握政治理论、现代管理、法规政策和科技知识能力。要牢固树立经常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理论知识学习,不断强化理论武装。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农业科技的发展动态,09年我厅将组织科技考察团到国内外学习,及时把握世界农业科技工作的方向和趋势。要善于研究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增强预见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要认真做好农业科技的研究、试验、示范和应用工作,努力多出成果,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

四要加大科技投入。要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大力支持,尽快落实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立项工作,逐步调整投资方向,整合科技投入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不断改善科技工作物质装备,完善科技推广手段。要建立完善“良种引进和培育”、“农业科技推广”等农业科技项目立项的科学评估机制,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对现有的科技资金进行梳理和整合,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并真正发挥作用,产生效益。目前,我厅已将2009年的省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和省级良种培育引进专项两个项目申报指南已“*农业信息网”上,希望各单位认真研究,及时做好农业科技项目申报工作。有条件的科研单位,要拓宽多种方式、多个层次科技研发的投入渠道,要广辟社会筹资渠道,引导和带动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农业科研专项,提高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科研工作地位。

第7篇

论文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13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9亿多人,农业劳动力超过4.5亿人。“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三农”问题既是困扰我们多年、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世纪性问题,其影响的严重性和全局性已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三农”问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来想办法、出点子、拿措施。农村职业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以反映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服务“三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将为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创新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探讨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使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更为有效地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成为当前一个极为紧迫的课题。

1 “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解决“三农”难题,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又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也应相应的得到提高,而我国的农村还很落后,农民重视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加之广大农村地区科教事业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基层教育工作者勇挑重担。

1.1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人才培养的贡献

受长期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民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弱势群体。农民整体素质低于城市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文盲率较高。因此,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新型劳动者,即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合农村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础职业技术素质和掌握适当的专业实用技术为着眼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对初中级人才的要求与成长规律,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实践表明,职业教育不仅能塑造现代的新型劳动者,培养出大批技术型、工艺型、管理型人才,而且职业学校还是科技传播的重要阵地,是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纽带。它能通过教学和多种宣传途径,把新科技传播、普及、推广到全社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搞“实验田、示范田”,建立科技辐射联系点,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形成多层次、多功能,遍及整个社会的科技推广网络,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开设课程,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较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通过推广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服务“三农”。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推广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进行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送科技下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研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基地。我国的农业科研。仅靠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所远不能够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它们多半远离乡村,有着诸多的不便。而农村职业学校扎根于农村,能及时了解“三农”的需要。并依靠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产、教、研结合,针对“三农”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并通过基地示范迅速推广,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4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继续教育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文化素质低,满足广大农民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民对学习和培训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求将是农民群众的重要需求.因此.在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开设课程,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较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通过推广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服务“三农”。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推广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进行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送科技下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研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基地。我国的农业科研。仅靠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所远不能够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它们多半远离乡村,有着诸多的不便。而农村职业学校扎根于农村,能及时了解“三农”的需要。并依靠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产、教、研结合,针对“三农”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并通过基地示范迅速推广,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第8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详细地阐述了农村科技服务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1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现状分析

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使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长治市先后启动实施了以强化农村科技服务为主题的“科技兴农”“科技推广”“科技信息乡乡通”和“金钥匙”四大科技工程,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面创新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1.1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全市共有政府部门管理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189个,其中隶属农口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59个,占83%归属科技系统管理的农村技术服务机构30个"占37%另外,还有一大批具有农村科技服务能力的市、县两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农村技术市场、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1.2农村科技服务人员

全市共有乡级以上直接从事农技推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139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6人,中级职称338人,初级职称1005人,同时,还有一大批获得“绿色证书”的乡土人才、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农村科技服务第一线,这支队伍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3农村科技工作状况

总体而言,基层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大都能围绕当地工作,结合农时开展服务。调查表明,认为近年来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得到加强的乡镇占58%,办公条件在县乡之间差距较大,40%的农技服务部门有单独的办公服务场所,通讯设施、电话的占有率较高。为使农民得到及时、准确的科技致富信息,长治市从2002年开始共投入120万元,启动实施科技信息“乡乡通”工程。以农村技术服务机构、种养大户、科技推广能手为对象,安装科技信息机355台,初步构建起农村科技信息平台。目前,有12个县、市、区实现了科技信息“乡乡通”潞城市、长治市郊区、长治县和城区的部分乡镇实现了科技信息“村村通”。2004年,全市新增科技信息服务站近200个,使科技信息服务站总数达到了355个。

2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治市县区、乡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科技服务仍然呈现出。总体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局部服务能力有所弱化的局面。从发展角度看,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仍需进一步强化。

(1)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和机构较多、职能重复。全市有多个涉农管理部门,开展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科技服务机制,开展科技服务的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不能得到及时交流和共享。

(2)原有的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亟待“修复”。大部分乡镇由于没有专设相应的科技管理机构,直接影响到科技服务工作正常开展。加之,在基层行政体制改革中,各个涉农行政部门在乡镇工作的技术人员工资由原来各技术行政部门发放变为乡镇财政发放,随之而来这些技术人员的工作由原来侧重于从事技术服务变为侧重服务乡镇行政事务,造成乡镇技术人员从事农村技术服务的职能变弱!由于服务能力和经济待遇的问题,大部分科技副村长形同虚设,致使农村科技服务、中转、职能缺失、造成科技信息传达和农民对科技需要的、呼唤、不能、对接。农民群众特别需要科技服务,却不知道何处寻找。

(3)农村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全市共有农业科技人员3636名,与全市农业人口241万之比约为1:663,而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是农业技术人员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对科技的需求。同时,农业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农村、县区、行业分布不合理,在农村一线直接从事科技服务工作人的不多,而且,在其位不谋其职的情况比较普遍,再加上现行的科技服务管理体制上下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科人员的积极性。

(4)农村科技服务运行机制不活。一是缺乏激励机制,农村科技服务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与部门的自身效益不协调,科技服务单位的农技人员送科技到乡村、。到田间、致富了千家万户,获得的收益回报很低微,除成果在获奖时有少量奖金外,其他几乎得不到任何形式的回报。二是缺乏动力机制,喂入式的政府科技服务行为与市场机制下的农村经营模式的内在要求不协调。再加上农业本身的效益比较低,农民缺乏追求科技的原动力,普及新技术在一些地方难以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缺乏市场机制,农村技术市场发展不成熟,科研与推广、服务与市场之间也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运行,行政计划占有较大比例。

(5)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缺乏信息交流和传递。政策和信息对促进地方科技工作及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长治市农村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基层科技服务和科技人员难以及时了解最新科技政策信息,更难以及时向上反映科技服务的需求。

(6)先进科学技术的接纳度低.技术的示范、推广难度大、成本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科技要服务“三农”关键在于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要在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和结合点。在创建新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必须按照“三位一体”即政策、资金、技术加机制的要求,实现“五个转变”。第一,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以科技示范户和承包经营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第二,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第三,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有的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第四,在服务方式上,由原来的以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经营服务为主转为搞技术承包、办示范样板、抓技术培训。第五,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延伸。使产品销出去并获得较好利益。实现这“五个转变”是新阶段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出的新要求,是实现“科技兴农”的必然要求。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实行城乡互动、紧紧围绕长治市发展实际,结合城乡科技资源,创新和建立符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需要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公益、市场主导经济的新格局。其具体对策如下:

3.1搭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服务体系

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搭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的平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和走农村新兴工业化道路的需要。要把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的主要载体,积极加以培育和扶持,形成社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全程化保障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1)建立以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的科技专家大院.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创办和领办以专家为主体的科技示范园区,并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各区市要把专家大院建设纳入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各级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建设在资金上要给予重点支持,到2007年,市级以上农业示范园区都要建立科技专家大院。

(2)发展以农村专业协会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围绕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化和专业化的需要,积极引导和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为农村提供科技服务,并逐步将一些政府承担的农村科技推广职能向专业协会转移,形成外联市场和科研院所,内联生产基地和农户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模式。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农产品加工协会、绿色食品协会、奶业协会、肉鸡协会和果茶协会等建设,各区市要围绕主导和特色产业,加快建立由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广大农户参与的各种类型的专业协会,实现农村推广科技服务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同步推进。

(3)建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综合网站。整合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网、技术产权交易网、农村经济信息网等网络资源,形成链接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产品交易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业示范园区以及种养大户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向社会农村科技政策、实用技术、科技成果及市场信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并及时接收来自农村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信息和相关的业务咨询,建立快捷有效、双向互动的科技支农渠道。2005年底以前要完成整合工作并实现正常运转。

(4)推广农村科技“110”服务模式。健全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110”热线,服务热线成员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资公司、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专业协会以及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组成,为农民提前、产中和产后信息技术服务。2006年年底以前,由各级科技部门牵头,在整合现有农村科技服务资源的基础上,设立指挥中心、市级要设立总指挥中心、各区县要设立分中心、镇级要建立服务站点、形成农村科技服务“110”的网络体系。

(5)建立健全农村技术市场体系。要通过发展农村技术市场,把人才、技术、信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到新的水平。按照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吸引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类企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专业户和乡土能人进入农村技术市场,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中介、技术入股等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多种活动。建立健全农村各种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交易所。深化其功能。提供市场中介、经济、信托、咨询、科技信息等多种中介服务,培养熟悉技术贸易业务的职业经纪人队伍,完善农村技术市场的法律实施和监督系统,加强农村技术市场管理、维护技术市场秩序、建立仲裁机构、为各类主体提供平等竞争机会。

3.2提高基层科技服务水平

(1)启动基层科技示范工程,引导科技资源下移。以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三农、问题解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经济发展中关键、紧迫的科技问题,选择一些适合基层实施的星火富民项目,上下联动、基层科技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以明显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为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典型示范,市、县科技部门工作要向下延伸,向基层倾斜,提高对基层科技工作的覆盖面,将星火富民摆在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中心位置,长期坚持不动摇,真正把科技的恩惠撒向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