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2 11:24: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自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的经济也发生着跨越式的发展,信息化的生活这一词出现在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对信息化的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给相关的研发人员带来了挑战。在今天的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日常电气设备进入人们的眼帘,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广泛,例如,我们日常使用的智能调温窗帘系统就是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为核心,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的应用。此外,车辆的电子系统同样采用了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保障车辆保持一个最佳的运行状态。
2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在工程造价的管理方面已经逐渐的采用了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手段来配合工程造价管理。主要表现出:(1)通过以网络为中间载体,构建外部、内部以及内-外实现互联通讯的一套网络操作平台。此平台加上AO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到各个企业的管理中来,最终达到提高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质量的目的(。2)通过信息网络,将相应的数据进行了收集,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把处理的数据应用到建筑工程项目的预决算的编制工作中来,还可以应用到造价管理工作中来。从而提高了管理者的工作效率(。3)该技术对钢筋混凝土等消耗性材料以及工程量的相关的拘束进行收集,并把数据进行综合的计算,来提高企业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优势,并对钢筋混凝土的消耗性材料进行精准的计算,在节约企业资源的基础上,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利益。
3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
传统的农业和工业都是笨重的、高效能的产业,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是不可估量的。电子信息工程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业当中的传统的拖拉机和手扶式农业机械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使拖拉机和手扶式农业机械使用电子网络,这已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机械,而是成为智能化的机械,这项智能控制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方向。大型拖拉机和农用机械已经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增加了智能化,其有多个标准的电子控制单元(ECU)与一个独立的办公室相互配套。通过编程对相应信息的传播,使电脑智能控制信息终端的功能和识别,当识别出来以后,根据周围的环境快速地做出判断。整个的操作程序并不复杂,根据操作说明就能手动进行设置。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主要通过电子元件作为中枢神经进行控制,将其安装后,进行相应的操作就可以很快地控制生产过程,及时监测生产过程中微妙的变化,根据监测到的变化进行可行性分析,该技术的应用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手动的操作方式,使其精准度更高,智能化得以实现。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声音作为介质进行相应的传导,给操作人员进行一定的警示功能的提示,当机械发生事故时,在第一时间通过声音发出给操作者。它的最大的好处就是防止资源的更多浪费,在保证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前提下实现了资源的最大优化利用。
4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交通运输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该技术能准确地分析影响交通的客观因素,如天气、环境、自然灾害等,通过监测到的环境的数据形成一个信息数据库,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将形成的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寻找到影响交通运输的规律,再为不同的参考人员的决策分析提供参考数据。这样通过数据直接传输到了被接受者那,为接受者快速做出决策提供了依据。例如,电子信息系统在飞机产业应用非常的广泛,现如今瞬息万变的天气一直是影响飞机正常起飞和降落的主要因素,延误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几十个小时,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不便,该技术的应用能快速的预测到天气的变化,把收集到数据快速的反馈给操作者,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电子信息工程还广泛应用于铁路部门、船舶等,该技术的应用原理与飞机的应用大同小异,通过数据的分析对车辆的走向,调度情况进行指导,进而减少驾驶的失误,防止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
5结束语
1.1时域采样定理离散时间信号是从连续时间信号通过等间隔采样得到的,因此,弄清采样得到的信号与原始信号的关系是必要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号经过采样以后,信号信息会不会丢失?如果不丢失,即从采样信号无失真恢复出原始信号应该具备那些条件?也就是采样频率如何来确定的问题。在讲述之前,首先让学生观察如图1所示图形。通过观察图1所示图形的类比,积极引导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差异。图1为某单一频率信号,由图1可看出,当在一个周期内采集8个采样点的时候,可以很轻松的恢复出原来模拟信号的样子;当采样点数减少4个的时候,一样可以看得出原模拟信号的包络;继续减少采样点数为2个时,仍可以观察得到信号的大致形状;但当采样点数为1个时,就无法确定原模拟信号的形状了,从而可以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也就是一个周期内至少有两个采样点,即fs>2fc。同学们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后,再根据推导得出结论,学生接受起来就变的容易,记忆也更深刻。
1.2频率分辨率频率分辨率在信号谱分析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反应了将两个相邻谱峰分开的能力,是分辨两个不同频率分量的最小间隔。频域采样间隔F=fs/N=1/NT=1/Tp,而文献中指出F=fs/N称为计算分辨率,即该分辨率是靠计算得到的,但它不反映真实的频率分辨率能力。F=1/Tp称为物理分辨率,补零仅仅提高了物理分辨率,而要得到高分辨率谱,则要通过增加数据记录。这让学生很难理解,教师也不好描述,以Matlab程序辅助图形讲解,如图2所示的两个模拟信号,通过图2可观察到的信号截取的有效长度对频率确定的影响。(a)只能观察到正弦信号很短的时间,不能测量其频率。(b)观察到周期的一半,可以估计出其频率,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c)观察到两个周期,不确定性被大大降低。
2例题图示引导法
双线性变换法与脉冲响应不变法相比其主要优点是避免了频率响应的混叠现象,但它的优点以频率的严重非线性为代价的。对于分段常数型的滤波器,双线性变换后,仍得到幅频特性为分段常数的滤波器,但是各个分段的边缘的临界频率发生了畸变,需要进行预畸变。
3类比法
拉普拉斯变化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广义的傅立叶变换,它把频域扩展为复频域,扩大了信号的变换范围,并为分析系统响应提供了统一的规范方法。即H(s)为H(j赘)的推广。具体方法是:信号(ft)之所以不能满足绝对可积的条件,是当t寅∞或t寅-∞时,(ft)不为零,若用一个实指数函数e-滓t去乘(ft),只要滓的数值选择适当,就可以使收敛条件成立,e-滓t称为收敛因子。此时傅立叶变换公式变为。与所学过的知识,类比讲述,学生很容易掌握并且不容易忘记。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包括时域采样定理与频域采样,FIR滤波器的窗函数法和频率采样法等知识点的类比法。
4结论
对于配网自动化的系统功能没有深刻的认识了解,不能准确反映供电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技术方案不合理。对配网自动化建设中的设计方案,没有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设计,缺乏合理性和可行性。系统效益低,许多试点规模小,能力低,缺乏规模效益。在馈线自动化方面,过分注重工作效率,忽视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缺乏根据实际情况对供电可靠性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修复方案。在配网自动化工程中,其组织实施和日常维护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则制度。部分设备和系统的性能不符合要求,不能满足长时间可靠稳定工作的需求。配网自动化和配网系统等相关方面的系统缺乏集成统一性。对于以上在配电自动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结合相关案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引进国内外先进供电企业的标准,改革和创新建设实用型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思路和建设原则。
2配网自动化及通信系统的规划建设原则
2.1建设原则
配网自动化及其通信系统在进行规划建设时,首先需要考虑到的是系统的可行性、扩展性和先进性原则。根据具体施工环境,在配网自动化和通信设施建设工作中,采取灵活的通信方式。确保工程项目规模化的原则,保证项目的先进性。在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中,采取点、面相结合的方案,达到通信三遥的功能。根据明确的目标,协调建设前、后之间的规划关系。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在建设时采取适宜的通信方式,如光纤通信适宜范围广、距离远的情况。在共用电力资源时,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的配电房通常不建设自身的通信系统,而是以其他方式通信,以便于日后维护工作的进行。
2.2系统的规划设计
通信系统在工程建设的各阶段工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通信系统方案设计时,主要需要考虑其稳定性、实用性和可持续的问题。建设主站模式,能够实现对配网系统的管理、监控、运行及维护等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收集配网运行中的信息数据并保存到主系统的数据库中。配网终端建设的采用,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建设中出现大范围整改的问题,提高了供电系统的稳定性。配网终端系统的建设,首要是以遥信的方式将故障信号回传到主系统工作台,减少排查时间;其次,借用遥测辅助,实现对共用变电器负荷的实时监控工作。
3规划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通信模式的选取
基于信息技术的配网管理是配网通信技术的基础,通信系统的优劣程度直接关系到自动化系统的完善与否。在考虑到配网实时通信对速度、安全、稳定性等的特色要求时,现阶段,可供选择的通信方式主要有:一、有线通信。如光纤通信,光纤通信具有可靠性高、保密性和抗干扰能力强、高代宽及传输距离远等优点,占据了配网通信方式中的主要位置,被广泛运用在生产生活中。光缆通信方式是规划、建设配网通信的基础所在,因地制宜对配网进行分布,可以进一步发展配网通信中的光缆技术,有效地提高光缆的可靠性和利用率;二、无线线通信。以公网通信为例,如CDMA、GPRS、EDGE等方式,主要有速度快、投资小、风险低、施工方便、维护简单等特点。
3.2终端设备的安装
在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的终端设备安装中,开关房、配电房及相关开关柜的规划和建设问题都需要考虑到。鉴于终端设备安装环境的复杂性,在对通信设备进行安装和选择时,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地形条件等具体实施。在选择电力行业的入网产品时,最好选择工业级别的产品,以保证其可靠性,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3.3模块的设计通信模板设计对通信系统整体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终端设备安装工作的顺利,对于无线配电设备来说,模块设计需要采取内嵌式的安装方法。在使用到相关的无线网络通信时,首要的问题是,确定所在区域内的无线网络信号是否符合要求,其次是覆盖域的大小是否在预计范围内。
4结束语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协作,多环节配套的复杂系统工程,系统建设发展到目前阶段,研究探讨对系统的协调组织、加强管理和科学决策,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对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的目的在于开发应用,离开推进应用水平的提高,就脱离了实际。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一是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争取条件采用先进技术;二是要充分掌握系统的综合性、系统性、统一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要从现实出发,循序渐进。如何提高应用水平,需要深入考察与自动化系统相关的诸多方面的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本文试从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阐述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推进自动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系统的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系统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这一认识上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二、自动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根据系统论思想和集成化要求,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得推广的经验,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发点应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三、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试点,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四、慎重选定技术路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特征。目前,对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工程影响最大的技术是微机工作站、服务器性能的提高,网络技术的成熟及数据库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局域网、广域网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开通。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选择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路线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推行适应的先进技术,使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技术路线的选择要符合我们的实际。档案部门对先进技术的潜在需求很大,但现实的需求又往往跟不上,宏观监测需要的信息量和使用频率同微观经济需求有很大差别,因此不断发生买了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建了网络而传输量很少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充分考虑先进技术的发展,再进行每一项具体的决策。
五、实事求是地改进管理体制
集中统一是管理任何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方式,信息自动化这一高新技术系统也不例外。人机结合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针,其含义为档案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微机开展工作,这亦是研究自动化系统管理时必须考虑的原则之一。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要能使高度集中管理和方便使用相结合。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同时存在集中统一管理不力和使用不方便的问题,主要方面是集中统一管理不力,这同我国档案工作是在各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系统建设从“微机起步”有关。应下决心解决分散现象,从管理制度上保证业务技术规范、标准,硬软件的选用,上下各个层次和各专业办公自动化等都应纳入统一的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之中,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不能各行其是自建系统,造成信息分割和资源浪费。也要下决心解决方便使用的问题,如长期将档案部门的“硬任务”集中于一个部门,在档案部门这一信息系统之内再组建一个“档案信息系统”,就很难提高档案工作整体水平。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是较理想的模式,但这种高技术结构,必须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不具备这些条件,从集中向分散过渡,反倒有可能退回到分散式。
六、充分发挥系统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档案自动化系统建设是档案部门投资最大的项目,在资金筹集和管理使用方面,较好的做法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实行中央拨款、地方拨款、单位自筹和争取外援相结合,资金使用上做到按项目管理,进行项目论证并跟踪考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没有在国家和地方财政长期建设发展计划中立项,档案信息自动化项目资金大多通过领导特批解决,为此耗费了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很大精力。“九五”建设规划被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作为国家经济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定名为“金信工程”,为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但要落到实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各地也应及早积极争取。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在资金管理上不够科学合理,有分散和浪费现象。如有的项目因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这都有待于今后注意改进。
七、重视人才管理
推进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关键是人才。加强培养教育,造就一大批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已被广泛关注。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骨干力量是计算机技术队伍,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当前有些单位的队伍不稳,有人才流失现象。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重要课题,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育其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有计划组织进修,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给予关心和照顾,解除其后顾之忧;研究专门人才成长和流动的规律,以形成最佳人才结构等方面都需要给予重视。在管理上,还需要研究如何增强计算机机构和人员的活力,例如
引入竞争机制,对某些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在保证完成档案建设的前提下,开展对社会有偿服务等等。
一、深化改革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创新
结合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和作用,使其投资总量、结构以及布局等均与国民经济全局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在对投资计划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并始终贯彻运用计划使全社会能够达到综合平衡,进而全面推进国民经济稳步前进。对投资计划管理进行进一步强化,其目的主要是使计划能够更加具备科学性。结合整个社会所具备的财力、物理以及技术装备能力等可能性使其能够达到综合平衡,随之对五年内的投资规模及年度投资规模进行明确,使其能够呈现平衡、适度的状态,保证年度间不会出现较大变化的投资行为。在平衡满足社会投资规模的同时,既需要对全局进行考虑,同时针对地区和部门也需要进行平衡;考虑年度规模平衡的同时,还需要对在建规模进行考虑;项目投资后所需的财力、物理的平衡也均在投资总规模考虑范围内,这就需要根据地方以及部门的实际情况来安排。
二、完善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执行管理创新
在计划定制、调整以及执行等环节上,都应当采取程序化、规模化的管理模式,针对在建投资以及年度计划投资均应当实施双控制。对生产能力和投资额划分项目审批权办法进行大力调整改革,并根据国家在不同产业上的相关政策,运用相对集中管理对需要控制发展的产业进行控制管理,针对大力扶持的企业,则适当放宽审批权限。根据行业的不同拟定不同的经济规模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落实执行[2]。为了使计划的质量得到提升,使其严肃性得到展现,国家可以将投资计划的执行落实情况纳入到经济工作的考核中。投资资金管理体制可以说是投资体制中非常重要一部分,同时它也是计划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投资资金的使用、筹集以及回收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以及方法均属于投资资金管理体制的一部分。
1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原因及特征
1.1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原因
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是指网络信息资源中情报的有效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衰减,利用率逐步降低。这与传统文献的老化一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因素很多,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情报学家M.劳恩曾说过:“文献增长得越快,文献的半衰期就越短。”信息资源的增长和老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信息资源的动态变化。众所周知,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极其惊人。以我国为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2002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总数为157,091,220个,字节总数为2,877,754,095KB[1];2003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总数为311,864,590个,字节总数为6,059,431,526KB[2];到2004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总数就达到了650,682,300个,字节总数增长到20,537,214,718KB,与2003年相比,增幅分别为108.6%和238%[3]。
(2)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是指网络信息资源在载体形态、数据组织方式、网址等外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所含知识和情报在内容上的变化。1998和1999年,Bar-Ilan和Peritz对信息计量学领域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研究表明,在6个月内近50%的网页发生了变化[4];而WallaceKoehler的观察结果更为显著,他发现97%的网站6个月内会发生变化,如观察时间为1年,则比例上升为99%。对于网页而言,这组数据分别为98.3%和99.1%[5]。应该指出的是,网络信息资源更新并没有引起网络信息资源总量的增长。
(3)网络信息资源的消失。网络信息资源的消失是指网络信息资源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被从系统中删除,不能再被访问和利用。文献[4]表明,68%的网页1年内将被从网上移除;而文献[5]发现,有12.2%的网站和20.5%的网页6个月后不能再被访问到。1年后,分别上升到17.7%和31.8%。并且,每周有0.5%的网页和网站消失。与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不同,网络信息资源的消失意味着网络信息资源总量的减少。
(4)替代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随着人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运动规律认识水平的提高,原有的知识不断被完善和突破。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信息需求的共同推动,网上信息的加工深度越来越大,原有的知识和情报被包含在新的知识和情报之中,因而,原来不完善、不全面的陈旧信息资源逐渐不再被利用。替代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有信息资源的更新和消失,而表现为网络信息资源中,蕴含新知识和情报的信息的出现和信息总量的增长。
(5)网络信息资源的吸引力。网络信息资源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网络信息资源所揭示和反映的对象所处的发展阶段。处于诞生和发展初期的事物,相关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往往呈指数增长,老化遵循负指数函数关系。进入成熟期后,信息的增长速率变小,老化曲线也变得平缓,半衰期加长。当对该事物的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出现质的飞跃,相关信息的增长进入新一轮的指数增长阶段,相应的,老化曲线也恢复成负指数曲线。二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受关注程度。对于网络信息资源所揭示和反映的对象而言,受关注程度越高,往往意味着知识更新越快,半衰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对于网络信息资源自身而言,其受关注程度遵循“Winnertakesall”法则,受关注程度越高的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越短,也就是说信息更新越快,质量和数量也稳步提升。
1.2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特征
网络信息资源老化与传统文献资源老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的差异,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
(1)非累积性。传统文献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存在的永续性,即使这些载体上的知识和情报完全失去了使用价值,它也不会消失。原有信息的修正与更新、替代信息的生产以及新信息的产生必须依靠新的载体。因此,传统文献资源从数量上来说,总是不断增长的。而网络信息资源则不然。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是介于产生后永续存在与即刻消失两种状态之间的第三类信息,它的更新和消亡是其存在和运动的常态。在网络环境下,新信息的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信息总量的增长,而且,相当一部分信息在丧失其使用价值之后会彻底消失,引起信息总量的减少,呈现负增长状态。所以,我们认为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非累积性,这表明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往往只能基于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难以系统地回溯其历史状态。
(2)动态性。动态性与非累积性是内在统一的。任何信息都是外在形态与所含内容的统一体。记录信息的载体和信息的组织方式是信息资源的外在形态,而内容,即其所蕴含的知识和情报才是核心。传统文献资源的外部形态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因而必然具有累积性。而网络信息资源的外部形态和内容可以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在网络信息资源载体的形态、信息组织方式、网址等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内容可以不断更新,甚至删除,这就体现为它的非累积性。众所周知,半衰期、普赖斯指数的测定都是依据特定领域文献资源的被利用情况,而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性使其老化规律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对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生命周期的研究。
(3)不完全性。传统文献,的生产和传播是受控的,由相关机构统一审核和管理。因此,在传统文献资源老化研究中,研究对象的范围一般相当清晰,在数量上也是可数的。而在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中,研究对象的不完全性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上信息的基本上处于不受控制的状态,因此,任何研究者都无法确知网络信息资源的精确构成和分布状况,在研究特定领域的网络信息资源时,也就不可能准确地划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和数量。二是网络信息资源的非累积性和动态性造成了研究对象在时间维度上的缺失,因此,在研究中也就难以系统地回溯研究对象的历史状态。
2衡量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状况的指标
根据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原因及其特征,我们从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生命周期和网络信息资源被利用情况两个方面,建立衡量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状况的指标。
2.1网络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
网络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反映的是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老化状况,可以采用半衰期和生存期两项指标衡量。
2.1.1半衰期
半衰期源于物理学领域,原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我们借用这一概念,将网络信息资源的半衰期定义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构成元素有半数发生变化所需的时间。根据是否考虑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量部分,网络信息资源的半衰期又可以分为静态半衰期和动态半衰期。
(1)静态半衰期。静态半衰期是指在不考虑增长的情况下,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构成元素有半数发生变化(含消失)的时间。例如,以网页为基本构成元素,考察网站A的静态半衰期。假设网站A有10000个网页,每个月有1000个不同的网页发生变化,并且有100个网页消失。根据上述定义,网站A的静态半衰期为10000÷2÷(1000+100)=4.55(月)或0.38(年)。
(2)动态半衰期。动态半衰期是在考虑增长的情况下,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构成元素中较新的一半产生于多长时间内。例如,在上例的基础上,假设网站A每个月新增500个网页。根据动态半衰期的定义,网站A的动态半衰期为10000÷[2×(1000+500)-(500-100)]=3.85(月)或0.32(年)。
当然,半衰期的计算在实际研究中情况会复杂得多。首先,网页不会匀速地发生变化、消失和增长;其次,一个网页可能连续多次发生变化,由于我们考察的基本元素是网页,因此只能将其计为一次;第三,在计算动态半衰期时必须认识到,新增网页也会发生变化;最后,出于研究的需要,我们可能会选择在信息组织上比网页粒度更细的单元作为基本构成元素,譬如知识单元、网络链接、单词等。
2.1.2生存期
网络信息资源的生存期是指特定网络信息资源的URL存续时间。如同人的遗传密码一样,URL是区分不同网络信息资源的唯一标识,因此,我们认为URL是判定网络信息资源生存期最理想的依据。根据该定义,只要URL保持不变,无论内容如何变化,都视为同一个网络信息资源。在极端情况下,特定URL所对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内容甚至可以为空反之,即使内容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要URL被改动,我们就视为原信息资源“生命”的终结和新网络信息资源的诞生。当然,如果特定网络信息资源及其URL同时被删除,同样也意味着该网络信息资源生存期的终止。
2.2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周期
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周期的计量依据是其被利用的状况,这与传统文献资源老化规律的研究思路基本相同。文献半衰期的研究可以分为学科文献的半衰期和论文的半衰期。学科文献的半衰期是指某学科(专业)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论文半衰期是指引用这篇论文的全部其他论文的二分之一是在这篇后的多长时间内发表的。需要强调的是,学科文献的半衰期是相对于被引文献而言,而论文的半衰期是相对于引用文献而言的[6]。与此相对应,我们仍然以“半衰期”为指标衡量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周期,并按研究对象分为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和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
(1)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根据学科文献半衰期的概念,我们将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定义为某主题领域网络信息资源所含链接的链宿所指资源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产生的。例如,如果我们说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是1.2年,就表明在我们进行统计研究的那一年里,在网上的网络信息计量学文献中的链接所指资源的50%是在最近1.2年内发表的。
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的研究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中的链接。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中的链接与文献的被引文献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事物,因此,在借鉴其研究思路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自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必须明确链接的目的,也就是链源与链宿之间的关系;第二,当链宿的时间晚于链源所在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时应当如何计算;第三,是应该采用网络信息资源中所有的链接,还是只考察出链;第四,从理论上来说,我们需要获得该主题领域的所有网络信息资源,并提取其所含有的链接。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不完全性,研究结果可能与客观实际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
(2)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参照论文半衰期的概念,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是指指向该网络信息资源的全部其他网络信息资源的二分之一是在其后的多长时间内出现的。例如,网上某文档的半衰期是1.5年,就意味着该文档所获得入链的链源所在网络信息资源的50%出现于其后的1.5年内。
与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的研究相比,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研究所面临的问题相对较少。根据上述定义,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的研究不涉及自链,并且基本不会出现入链的链源所在资源的时间早于研究对象出现时间这样的情况。因此,需要考虑的问题中最主要的就是解决或尽量缩小网络信息资源的不完全性。尽管有研究表明,网络链接的使用动机与文献引用动机存在巨大差异,但笔者认为,无论处于何种动机,网络信息资源获得入链就意味着其使用价值的实现,我们在计量其半衰期时不必做过多的区分[7]。
3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研究展望
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分布与利用研究共同构成了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对丰富与完善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学科体系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同时,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研究的成果也是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利用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才刚刚起步,所见文献仅有2004年王宏鑫和邱均平在《情报理论与实践》第4期所发表的《关于网络信息老化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文[8]。因此,在现阶段应该借鉴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在充分认识网络信息资源与传统文献资源所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建立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为探索网络信息资源老化规律和实践应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200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html/Dir/2003/11/22/1393.htm
2200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download/manual/report20030330.pdf
3200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download/2005/2005041401.pdf
4Bar-Ilan,PeritzB.C.ThelifespanofaspecifictopicontheWeb:thecaseof"informatrics"aquantitativeanalysis.Scientometrics.1999,46(3):371-382
5WallaceKoehler.AnAnalysisofWebPageandWebSiteConstancyandPermanence.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1999,50(2).
6邱均平编著.文献计量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关键词:综合自动化原则事故信号GPS后台监控
引言
近年来,将变电站由常规站改为综自站渐渐成为一种趋势。综自改造后的变电站,其运行情况越来越依赖于自动化装置的实用性及成熟性。
一、自动化改造的原则
将一次设备在线监测系统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集成,可以提高高压电气设备的运行可靠性,且有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变电站无人值班;继续提高二次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引入PLC技术,实现变电站从多人值班到少人值班、从少人值班到无人值班有人巡视的平稳过渡;引入先进的WEBServer技术和防火墙技术,使运行管理人员可通过Internet/Intranet实现远程访问和维护;结合通信工程,综合考虑变电站的调度通道问题。
二、变电站自动化改造方案
2.1RTU兼做监控系统控制、测量模块方案该方案是在保留原远动装置基础上进行的升级、扩容改造。系统一般采用双机冗余模式,分为站级层和间隔层2层。系统以微机监控系统为核心,与站级层构成双主机冗余备份系统,间隔层按功能单元划分,综合遥测、遥信、遥控、遥调、通讯于一体。
2.2全监控方案该方案采用RCS-9000型分层布置方式,变电站保护和测控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保护装置工作不受测控和外部通信的影响,确保保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该系统可分为以下3层。
2.2.1变电站层采用分布式系统结构,由就地监控、远动、“五防”主站组成。就地监控及远动均采用双机备用,增加可靠性。该层为变电值班人员、调度运行人员提供变电站监视、控制和管理功能。
2.2.2通信层支持全以太网双网结构。双网采用均衡流量管理,有效地保证了网络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通信协议采用电力行业标准规约,可方便地实现不同厂家的设备互连。支持不同的规约向不同的调度所或集控站转发不同的信息报文。支持GPS硬件对时网络。
2.2.3间隔层保护单元、测控单元组屏布置于主控室。测控单元采用WorldFIP高速现场总线组网,保护单元采用485口接入保护信息管理系统。
三、改造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有关事故信号的问题在常规控制方式的变电站,运行中发生事故时变电站将产生事故报警音响并经过远动设备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出事故信号,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这个事故信号启动事故相应的处理软件(推出事故画面、启动报警音响等)。由此可见,变电站的事故信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特别是对于无人值班的变电站,由于监控中心的运行人员需要同时监控多个变电站的运行状态,事故信号就成为监控中心运行人员中断其它工作转入事故处理的主要标志性的信号,非常重要。
在110kV顿岗变电站综自改造竣工验收时,验收人员在操作35kV线路时,发现在后台和地调远方控制合开关时,都会触发“事故跳闸”信号。
在采用常规的微机远动设备和保留控制屏的无人值班变电站中,一般采用在控制回路中增加记忆继电器(双位置)的方法产生事故信号,这种方法已在以前的采用RTU进行无人值班改造工程项目中(110kV及以下电压变电站)应用多年,其技术依据与原控制屏操作KK开关与实际开关位置不对应相同。110kV顿岗变电站事故信号生成的原理与上述方法相同。其回路为将操作回路中的KKJ继电器(双位置继电器)的合后位置结点与断路器位置信号结点串联,形成一个电气单元的事故信号,监控系统中只须将各电气单元的事故信号进行软件或运算即可生成全站事故信号。
因为35kV、10kV均为储能开关,当断路器合上时,储能装置启动,与其相连的TWJ失磁,若将TWJ的常开位置与KKJ的常开位置相连,构成生成事故总的回路,则会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这种解决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为软件延时而产生的误判断。具体回路如图1所示。
3.2有关GPS对时的问题随着变电站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力系统对统一时钟的要求愈加迫切,有了统一时钟,即可实现全站各系统在GPS时间基准下的运行监控和事故后的故障分析,也可以通过各开关动作的先后顺序来分析事故的原因及发展过程。统一时钟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高运行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在广东电网公司的《广东电网110~22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中,明确要求采用GPS时钟对电站装置进行校时。
GPS对时一般有三种方式。
脉冲同步信号:装置的同步脉冲常用空接点方式输入。常用的脉冲信号有:1PPS,1PPM,1PPH。
串行口对时方式:装置通过串行口读取同步时钟每秒一次的串行输出的时间信息对时,串行口又分为RS232接口和RS422接口方式。
IRIG-B方式对时:IRIG-B为IRIG委员会的B标准,是专为时钟的传输制定的时钟码。每秒输出一帧按秒、分、时、日期的顺序排列的时间信息。IRIG-B信号有直流偏置(TTL)电平、1kHz正弦调制信号、RS422电平方式、RS232电平方式四种形式。
由于变电站内往往存在不同厂家的自动化装置,其接口类型繁多,装置数量也不等,所以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遇到GPS对时接口与接受对时的设备接口不能通信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提醒了设计人员在前期订货时,应充分考虑各种设备的接口问题。尤其是保护测控装置及其它智能装置与后台监控设备的接口问题。因变电站综自改造多用以太网方式组网,而有些厂家的旧设备只存在串口或RS485接口,或者不同厂家设备进行通信时,因为规约不同而造成通信失败。这些问题都需要对所订购设备的通信插件进行统筹考虑,或订购充分数量的规约转换器,以免类似情况再发生。
3.3有关监控程序稳定性的问题变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后,无论是有人值班还是无人值班,操作人员不是在变电站内就是在主控站或调度室内,面对显示器进行变电站的全方位监视和操作。所以监控系统能否保持长时间稳定无故障的运行,对提高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和安全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
1光纤通道的配置方式
电力系统主要是由发电厂、输变电系统、配电系统等共同组成。而在系统中,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是其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因此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双光纤通信的组网方式极其灵活,大致分为树形、星型、链型、网状、环状等。按照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光纤网通常采用环型网或者树型环型相结合的网络,并通过与计算机的连接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由于环路节点较多,为防止光缆设备故障、通讯中断等通信事故出现,大多数企业采用双光纤环路自愈网,并配置具有自愈功能和自动切换的光纤收发器。当光缆出现故障时,断点两侧的光纤设备通过双环路切换器构成新的光纤路径,实现自愈功能,为电网的运行调度和继电保护系统保驾护航。
2光纤通信有利于保护输电线路
供电单位作为一个特殊的部门,对电网可靠性的要求极高,因此对继电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系统发生故障时要求必须做出及时高效的反应,快速切除,及时解决故障,绝不允许出现任何纰漏,继电保护发生拒动的现象更是不被允许的。另一保护电网的有效方法是全线速动的纵联保护,其保护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高压电网的稳定运行。当出现故障时,高压线路纵联保护两端的保护装置通过故障信息的交换,可以甄别出是本线路故障还是区外故障,并根据不同的故障采取不同的方法。在遇到区外故障时不动作,在甄别出是区内故障时,快速反应及时切除故障以达到保护的作用。光纤抗干扰性,容量大的特点为电流差动保护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3光纤通信在电网中的发展前景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光纤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现代生产生活中。光纤通信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广泛,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发展趋势。通过数字传输手段传递电量讯号、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介取代金属电缆共同构成了网络通信的二次系统,这种网络二次系统成为电力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是智能化电力系统的基础。而智能化电力系统则是对信息传输全程实现数字化,这对光纤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纤通信技术也应积极创新,与时俱进,实现应用上的平稳发展,并对重点技术及科技难题进行逐一突破、逐步完善。电网现代化要求调度自动化进一步加强,要求人力从繁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调度自动化有利于优化配电网络结构,简化保护和运营程序,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电能质量。作为新的传输媒介,将光纤运用到电力通信系统中,并依据电力系统自身特点对其进行科学的改进,可以提高电力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运转能力,也可以提高电力系统运转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随着光纤的不断发展进步,电力通信会越来越完善,光纤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深化。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