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9 09:04: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通讯科技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十一五 科技论文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238-02
科技论文是科研成果和学术研究的载体,是反映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它的发表情况是评估、衡量学术机构及个人学术水平、科研实力的重要尺度。该文对“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本部各单位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定量研究、统计分析,提供各项指标的统计学数据和测评结果,为系统地了解我院科研论文产出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数据来源
该文数据来源于院年终考核(2006-2010年)统计中的期刊论文数据,论文仅统计以本院为第一作者(或第一通讯作者)单位的论文,内容相近的论文仅取其高影响因子统计一次;简报和通讯类文章不做统计,综述类文章刊物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当年度公布的《江苏农业学报》影响因子的,则列入统计。
根据统计需求,所有期刊论文划分为。普通期刊论文、学报级期刊论文、科学引文或工程索引论文(简称SCI、EI收录论文)3个类别。
2 论文统计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院在国内外期刊共发表研究论文2658篇(以我院为第一作者单位或第一通讯作者单位),下文将分别从年度论文总数、论文分布、学报级论文、SCI和EI论文等方面进行统计,并逐一进行分析评价。
2.1 论文总数
科技论文作为科研活动的一项产品,也是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量的多少反映了科研成果的最基本情况,反应了科技活动的活跃度情况。表1为我院“十一五”期间逐年分布情况。可以看到,从2006年的547篇,到2010年的538篇,我院“十一五”期间每年总数基本保持稳定,年均发表530篇以上。
2.2 论文分布
将国药中心发表的文章统计在兽医所文章内,那么院部各单位“十一五”期间发文量统计见表2。可以看到,院部13个研究所中,经信所与原子能所发文较少,只占到院部总发文量的3%和2.7%。由于经信所多是软科学类研究,提供科技查新及图书馆服务,课题较少;而原子能所与企业结合,由于改革等各种原因,课题组变化多,故而影响了科技论文的发表。如果将院部总发文量绝对平均,每个研究所发文应占总发文量的7.7%,那么,畜牧、经作、生技、园艺所发表文章分别占院部总发文量的6.6%、7.1%、7.2%和7.5%,与平均数还略有差距。
2.3 学报级论文
近几十年来,我国一直把代表该学科现有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核心期刊”作为学术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我院科技人员发表的论文,大都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科技人员对论文是否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看得很轻,取而代之的是是否发表在学报级期刊上。因为核心期刊中的学报级期刊,代表了该领域期刊的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具有更高的学术影响力。表3列出了我院“十一五”期间发表的学报级论文数量及占当年论文总数的比例。
可以看到,在每年总数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我院学报级数量逐年上升,在当年总数中的比例更是节节攀高,由2006年的31.3%上升到2010年的51.7%,占到发文总量的一半以上,说明我院科技论文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质量得到很大提升,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院的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科研成绩质量更优。
2.4 SCI、EI论文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缩写,EI是美国《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的缩写,它们既是文献检索工具,又是科研评价的依据。在SCI、EI期刊上,是展示研究成果与研究能力,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近年来,SCI、EI在中国科研状况评价中的地位变得愈来愈重要,在当前中国科研环境下,利用SCI、EI进行科研工作的成果评价,对于促进本单位的国际影响力具有很大的现实必要性。
如表4所示,列出了我院近五年来在SCI、EI收录期刊发表文章的情况。从“十一五”初期的不足10篇到“十一五”末的30篇以上,占当年文章总数的比例也从1.5%上升到近6%,取得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院SCI、EI论文的年发表量是否还有提升空间呢?
表5列出了这五年SCI、EI论文的单位分布情况,可以看到,食检所五年发表38篇,承担了全院SCI、EI论文的32.5%;其次,作为一个新成立的研究所,加工所也产出15篇,承担了全院的12.8%;另外,生技所尽管总数不多,但SCI、EI论文却有13篇,占全院总数的11.1%,说明该所重视论文质量的管理理念。仅是这三个研究所合计,就占了全院SCI、EI论文总数的一半还多(56.4%),未来其余各所加强这方面产出,相信我院SCI、EI论文的数量定会连创新高。
3 结论与启示
综合统计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我院科技论文在保持发表总数较高的同时,论文质量层次有很大提高,学报级论文、SCI、EI论文的数量增长速度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这与我院近年来科研队伍及科研水平不断发展,科技竞争力及学术影响力在逐渐扩大,与我院科研政策导向是密不可分的。但同时也应看到,论文总数增长持续缓慢,各研究所之间发展不平衡,高质量论文数量还可进一步提高。因此,为了提高科研水平,扩大论文影响力,需要增加论文数量,提高论文质量,尤其要在科研课题的原创性、前沿性上下功夫,使研究成果引起国际学界同行的关注。
(1)论文数量稳定中上升。学科的发展、课题的不断增加,势必会带来论文数量的不断上升。但同时应看到,我院的科研定位是为本地农业服务、为江苏省地方经济服务,我们的主要目的在应用,不会投入过大精力在论文产出中,这使得我院的论文数量不会盲目增加,必然在稳定中上升。
(2)努力提高论文质量。在我国现行科研机制下,争取重大基础性课题的申报,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论文,同时,高水平论文在重大成果的培育中也起着基础性作用,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要努力提高论文质量。
(3)各单位论文分类考核管理。我院各研究所规模、定位、学科类型、承担基础性课题情况等都存在较大差异,“一刀切”的论文考核管理模式与之不相适应,为了公平公正、更大程度的调动各单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必要对论文指标进行分类考核,进一步挖掘我院论文产出潜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香料厨房;网络闪断;PROFIBUS-DP
制丝加香加料工序是卷烟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工序,通过对物料流量的跟踪、配比,精确控制加料量与加料精度误差,从而保证成品卷烟的感官质量以及品吸感受。目前制丝车间香料厨房主要负责叶片松散回潮加水、叶片润叶加料、白肋烟加里料、表料,梗丝加料、梗丝加香,混丝加香等工序的加料加香作业,而香料厨房远程加料的各子站通过PROFIBUS-DP连接。随着设备使用寿命的增长,基础硬件及周边环境的不稳定,PROFIBUS-DP网络固有缺陷逐渐显现,网络通讯质量严重下降,生产过程中的网络闪断频繁出现,最多一天出现5次,严重影响车间优质品率。
1 存在问题
1.1 网络干扰大
香料厨房于2007年进行了异地技改,由于施工原因,香料厨房电控布线的桥架中,动力电缆与网络线缆混在一起,对网络通讯产生了严重干扰。同时,香料厨房共有10台变频器,均通过PROFIBUS-DP进行连接。随着后期改造、大功率设备的增多,会通过电源干扰、空间辐射干扰等影响通讯系统。而且,变频器到加料电机所连接的电缆为非屏蔽电缆,变频器与变频器间也未安装等电位导体。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网络干扰隐患重重。
1.2 网络连接元器件老化
香料厨房网络内共有2段DP网段,用以连接各个子站、流量计、变频器、FESTO阀岛等共计45件网络元器件(不含PA网络元器件)。而这些元器件中,如子站、阀岛是通过专用的总线连接器连接,变频器、流量计等则是DP网线直连元器件接线端子。长时间使用后,直连设备的接线端子会老化松动,造成接线虚或是出现网线铜芯断裂等现象。
而且,先前技改时所用的PROFIBUS-DP插头为快装接头,卡扣式,该型号插头安装方便,但容易老化、干裂。PROFIBUS-DP插头老化后接线容易松动、断裂,再加上现场设备震动较大,极易导致PROFIBUS-DP网络出现通讯故障,从而影响整个生产线的正常运行。
1.3 网络传输距离过长
由于加香加料各工艺段位于车间不同位置,按照距离远近,香料厨房远程加料各子站顺序图如下所示:
在整个网段内,子站间的传输距离过长,极易造成信号衰减,影响网络通讯质量。虽然可以通过降低网络通讯速率保障通讯质量,但由于香料厨房数据交换量大,网络通讯速率已降至512 Kb /s下限。且在512Kb/s时允许的最大长度为400 m,而最后一个子站与主控柜之间的PROFIBUS-DP通讯线缆长度为560多米,远远大于允许长度。
2 改进方法
2.1 规范布线方式,更换防屏蔽电缆
通过分析可知,动力电缆与通讯线缆同在一桥架内,极易产生干扰。因此,利用停产检修,将网路桥架打开后,对于通讯网线,单独嵌套小桥架,并加盖板封闭,无法分线槽布线的则尽量隔离;同时,更换变频器至加料电机电缆,全部更换为带金属屏蔽层的屏蔽电缆;最后,在主电控柜内增设等电位导体,进一步减少干扰。
2.2紧固网络接线,更换总线连接器
严格按照作业指导,紧固流量计、变频器等元器件的DP接线,尤其注意屏蔽层是否完好。同时,对所有的总线连接器、FESTO阀岛总线连接器进行逐一排查,打开塑料外壳,检查内部接线情况,发现插头老化、龟裂,立即更换,铜芯断裂则重新剥制网线。将总线连接器全部更换型号为6ES7 972-0BA52-0XA0的总线连接器。
2.3增设中继器,对网段进行隔离,减少干扰
通过网络硬件组态的在线检测,我们发现了设备频繁掉线的网络设备(松散回潮至梗丝加料节点),在其网络节点处增设中继器,通过对网段进行隔离,减少网段之间的电磁干扰,同时可以放大网路信号,提高通讯质量。
3 改进效果
上述措施实施完成后,我们对香料厨房网络情况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跟踪观察,在此期间均未出现间隙性、无规律闪断问题,网络通讯质量提升明显,网络故障停机次数由平均5次每月减少为0次,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4 结束语
通过对香料厨房网络闪断案例的分析、解决,我们发现现场总线 PROFIBUS系统的不稳定与基础硬件条件、周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虽然网络闪断发生时,没有任何预兆,让电气维修人员摸不着头脑,但是通过监控软件(网络硬件组态监控)或设备确定闪断地点以及基础硬件的排查,能够发现问题的端倪,从而更加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排查。同时,要提高现场总线PROFIBUS 的可靠性,一方面要求现场总线PROFIBUS的质量和相关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工程设计、安装施工和使用维护中引起高度重视,多方配合才能完善解决问题,有效地增强现场总线通讯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李晓堂.张宝文.马悦军.LI Xiaotang.ZHANG Baowen.MA Yuejun 制丝生产线PROFIBUS-DP网络闪断现象的改进[期刊论 文]-烟草科技 2013(10).
[2] 段志宏 制丝生产线现场设备闪断故障案例分析[期刊论文]-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18).
关键词 科研竞争力评估文献计量 院系
1 机构内科研竞争力分析的意义
随着我国科研的发展,科研资源的配置越来越受到关注,各种科研竞争力评估也应运而生。众多评估案例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的指标来评价机构间的科研实力,也产生了很多版本的高校排名。目前常见评估案例的内容以机构间的对比评价为主,主要为国家级别的资源配置提供信息。但对于单个的科研机构而言,其管理部门还经常需要在机构内部的各子机构之间配置资源,因而迫切需要全面了解院系等子机构的科研发展情况,识别出较有潜力的领域和科研团队。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某一机构及其子机构的科研竞争力分析报告,将有助于管理部门准确把握各机构目前在国内外所处的位置,科学判断机构所面临的竞争态势,合理分配科研资源。
2011年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为编写“十二五”规划,委托北京大学图书馆对本校的科研实力进行评估。为此,图书馆信息咨询部逐步探索了兼顾机构内外,全面反映机构本身及其子机构的科研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评估方法,对北京大学学术论文方面的科研竞争力进行了量化评估,最终完成《北京大学科研实力分析报告》。报告通过客观的数据分析,帮助北京大学的科研管理人员更为准确地了解目前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并为科研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2 机构内科研竞争力的评价思路
2.1 评价角度
科研的评价角度非常多,如:学术论文产出情况、著作产出情况、获奖情况、科研项目情况、科技会议参与情况、经费的获取与投入产出比情况等。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都要在同行评议的同时,提供一个基于客观数据的量化评估体系作为基准和参考,才能实现公平客观、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估。文献计量学分析将提供有关学术活动的一般特征信息,还是一个保持同行评议过程诚信的工具。因此,本文从文献计量的角度,探讨如何依据事实数据,客观评估机构、尤其是其子机构(院系)在学术论文方面的科研竞争实力。
本次评估从机构科研决策的需要出发,主旨在于帮助管理者发现机构的优势、劣势和突破口,因此既需要评估机构的整体科研实力和影响力,也会涉及各院系及个人的科研情况。此外,由于国内外不同机构的院系设置差异较大,难以实现真正院系级别的比较,只能通过学科评估作为院系评估的参考。因此,本文的科研竞争力评估主要包含三个层次:其一,北大整体科研实力以及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横向比较;其二,北大各学科的发展情况及其在国内外的地位;其三,北大各院系及研究人员的科研实力。
2.2 评价标准
在机构整体科研竞争力方面,主要分析机构论文被web of Science(WOS)等著名数据库收录和引用的情况,并将其与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对比,客观衡量当前的科研实力水平;考察特定时间段内机构论文的收录及被引数量变化,分析机构科研竞争力的发展趋势。考虑到科研人员在领域内著名期刊或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发表成果通常被视为科研绩效的一种指标,本次评估增加了机构通讯作者、JCR核心期刊、《Nature》、《Science》等的发文量统计;另外,鉴于人文社科领域国内发表的作品较多,将CNKI、CSSCI等中文数据库的收录引用情况作为参考。
在学科科研竞争力方面,主要分析不同学科的活跃程度;分析在全球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的及被引情况,并与国内外相关机构进行比较;此外,鉴于人文社科领域的特殊性,将此领域内各学科的论文收录情况与国内人文社科重点院校进行比较。
在院系的科研竞争力方面,主要考察各院系论文的收录及被引情况,并分析特定时间段内院系论文被收录及被引用的数量发展趋势;进行JCR核心期刊、《Nature》、《Science》、ESI的论文统计,识别出院系科研影响力较高的论文及其作者;此外,对多院系合作的论文进行单独分析,考察多院系合作论文的影响力和优秀率,以及学科交融情况。
2.3 数据来源
本文的评估数据主要以WOS数据库的SCI、SSCI、A&HCI数据为主,并参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Nature》、《Sci-ence》的部分数据。人文社科领域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中国期刊网(CNKI)作为补充。
数据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成员按照作者署名、地址等从上述数据库中提取。由于短期的数据难以全面反映机构的科研实力和变化情况,因此本次评估提取了北京大学从2000年到2010年的科研产出数据,包括SCI中的2.5万余篇,CSSCI中的1.9万余篇,CNKI中的2.3万余篇,ESI中的近300篇文章。
由于数据库中作者、地址等字段的数据信息经常会出现不够规范和准确的情况,因此本次评估对提取出的数据库信息进行了人工清理,保证数据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后再进行下一步的科研竞争力分析。
3 机构科研竞争力评价方法
3.1 整体科研竞争力评价方法
北京大学的整体科研竞争力主要从WOS总收录论文数、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进行分析,评价了2000~2010年北京大学被SCI、SSCI、A 8LHC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量、总被引用次数、平均每篇论文被引次数。为降低国外合作对评估机构真实科研竞争力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北京大学科研人员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占总论文数的比重。同时,将北京大学被SCI、SSCI、A&LHC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量和篇均被引次数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对比,衡量北京大学整体科研竞争力在国内外的地位。
考虑到不同学科在期刊论文的发表和引用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采取分学科的方式选取优秀期刊,具体做法为:以JCR的特征因子指标为主要参考依据,按照2010年JCR自然科学版和JCR人文社科版的学科分类,选取各学科下特征因子排序前10名的期刊作为优秀期刊。自然科学版分为173个学科,选出1376种优秀期刊;JCR人文社科版分为55个学科,选出462种优秀期刊;两部分去重后共有1759种期刊。最后统计出北京大学在2000-2010年被SCI、SSCI、A~HCI收录的全部论文中发表在JCR优秀期刊上的比例。此外,还统计了北京大学在2000—2010年间每年在《Nature》和《Science》上的数量。
此外,在人文社科领域,我们统计了北大发表的中文论文被CSSCI、中国期刊网人文社科领域核心期刊的收录情况,并与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人文社科重点院校进行对比。
3.2 各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方法
北京大学各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包括根据WOS的SCI、SSCI、A&HCI数据,分析2000-2010年机构发文量最活跃的排名前10位的学科,分别统计理工科和人文社科发文量排名前10的学科。鉴于不同学科之间论文的情况存在显著差异,机构、学科、院系、个人等各个层次的评估都尽量避免不同学科间的比较,主要与国内外同学科的机构、子机构或国际平均水平进行对比。
根据ESI数据分析北大进入全球1%的学科中,WOS收录的论文篇数和篇均被引次数,从每个学科选取ESI中排名前5位的各国高校进行比较,同时选取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若干综合实力较强的国内高校与北大进行对比。
鉴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殊性,“Social Sciences,General”学科选取人文社科重点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进行对比,并将上述人文社科重点院校被CSSCI收录的各学科论文数量与北大进行对比。
3.3 院系的科研竞争力评价方法
北京大学内各院系由于学科的不同,总收录论文数量、总被引次数以及篇均被引次数存在较大差异。评估将2000~2010年各院系发表的论文被SCI、SSCI、A&HCI收录及被引用次数分别按照理工类、交叉学科类、人文社科类进行归类,并分析变化趋势。由于论文数量较少的院系的被引用次数受单篇论文影响较显著,因此只挑选收录和被引较高的前10个院系进行分析。
分析北京大学各院系2001-2010年SCI、SS-CI、A&HCI收录的论文中,在JCR优秀期刊上按发文量排名前20的院系,并计算这些院系在JCR优秀期刊上的发文比例。根据ESI的数据,统计2000—2011年各院系在本领域进入全球前1%行列的论文数量及通讯作者为机构人员的论文数量。此外,将2000-2011年各院系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作为补充指标。
3.4 识别突出科研人员和科研合作情况
分析北京大学各院系2000-2010年在《Sci-ence》和《Nature》上的作者,并根据ESI的数据,统计出各院系进入全球前1%高引论文的作者,尤其是ESI中被引次数高、且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科研人员的优秀论文。通过高被引文章和权威期刊文章识别各院系中成果突出的科研人员。
为了解院系间的合作对科研产出数量与质量的影响以及学科间交融的情况,本次评估同时也分析了北京大学2001-2010年被SCI、SSCI、A&HCI收录的论文中,由不同院系合作完成的论文数量和变化趋势,以及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情况,并分析了合作在JCR优秀期刊的比例是否高于全校整体的优秀论文比例。
4 评价小结
此次科研竞争力的评估主要基于SCI、SSCI、A&HCI、中国知网、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中的文献统计信息,并参考JCR、ESI等专业学科评估工具,力图客观、如实地反映北京大学在学术论文方面的科研竞争实力。此外,尝试了院系层面的科研实力、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分析评估,填补了以往科研实力评估中高校与个人两个层面之间院系层次评估的空白,也为学校的多学科交叉与跨院系合作情况提供了一个新的评估角度。
科研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为科研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依据,但由于评价方法尚在探索过程中,评价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评估中发现各数据库中的论文署名单位、各院系(实验室、研究中心)名称等信息都存在不规范的现象,特别是机构(或院系)英文名称不规范或科研人员的论文署名只包含实验室而未体现机构名称等情况尤为常见,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数据导出和分析的准确性。虽然通过人工的数据清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但从根源上则需要各机构进一步规范其署名形式和要求,加强署名规范的宣传和培训,从而在今后的评估中得到更为全面准确的机构成果数据,使评估分析更为精准地反映实际情况。
此次科研竞争力评估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开展高端咨询服务的一次有益尝试,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熟悉相关数据库与文献计量方法的特长,以客观、严谨的量化分析为学校的科研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参考服务,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学科服务与高端咨询服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机构的科研竞争力分析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图书馆可以在此领域继续探索,为更加知识化、专业化的服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邱均平,赵蓉英,余以胜.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的理念与实践.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1):31-36
2 丁敬达,邱均平.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方法研究——以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为例.科研管理,2010,31(4):111-118
作者:李冬雪,徐益君
[关键词]中医药;科技发展;现状
[收稿日期]2013-09-16
[通信作者]*李冬雪,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药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Tel:(010)88225159,E-mail:lidx@cncbd.org.cn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当前,中医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本文围绕政策环境、经费投入、人才队伍、科技成果等方面,梳理了我国中医药科技发展的基本现状。
1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中医药科技发展,政策环境逐步改善
“十一五”以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纷纷制定了各种规划及政策来促进中医药的科技发展。2006年,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并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人口与健康领域的优先主题。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到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2012年,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等,里面均涉及了发展中医药的内容。
各部门也大力协同,了很多相关规划及文件,推动中医药科技的发展。科技部2007年1月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中医临床研究、中药产业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标准规范研究、创新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列为优先领域。2010年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到发展中药产业,提升中药工业,改造中药商业,培育中医药知识产业和服务业,将中药产业培育成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健康产业。2020年,建成一批各具特点、布局合理、区域化协调发展的中药科技产业基地。2011年,科技部又陆续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等,均把中医药的发展列为主要内容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2年下半年连续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共列举了16项重点任务。
可见,近些年来,国务院及各部门都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发展,纷纷制定了各种规划及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政策大环境,也是中医药能够稳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2中医药领域研发投入经费持续增长,但同生物医药的其他相关领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1中医药领域研发投入经费增长迅速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医药领域产学研各部分R&D投入经费在2007―2011年间保持逐年增长趋势,研发投入经费总额由2007年的188295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3399807万元[1-5],增长了约17倍,尤以产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最快,见表1。
表1中医药领域产学研各部分R&D投入经费数
Table1R&Dfunds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ield万元
年度研发机构高校高技术产业20071650828106143681200823076396041959842009263525114820804220103536455674174144201139390667063293711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2012年),研究与开发机构“按学科分组的R&D课题”、“按学科分高等学校R&D课题”、“高技术产业R&D活动情况”。
2.2研发机构和高校的中医药学科研发投入经费与其他生物医药相关学科相比差距较大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研发机构和高校的中医药学科的R&D课题投入经费与其他生物医药相关学科相比差距较大,中医药学研发投入经费只有临床医学研发投入经费的约1/3[1],见表2。
表22011年研发机构和高校的生物医药相关学科R&D投入经费数
Table2R&DfundsinbiomedicalfieldinR&Dinstitutionsanduniversityin2011万元
排名学科研发机构高校1生物学2596142263232临床医学621652263303基础医学37923988944药学61188566115中医学与中药学39390667066预防医学与卫生学36984215447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7281138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年),研究与开发机构“按学科分组的R&D课题”、“按学科分高等学校R&D课题”。2.3中成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经费与化学药品制造业相比差距较大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中成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经费为3293711万元,不到化学药品制造业的1/3[1],存在较大差距,见表3。
表32011年生物医药各相关产业R&D投入经费数
Table3R&Dfundsinmanufactureofmedicinesin2011
排名分类2011年R&D投入/万元所占比例/%1化学药品制造业1044223255.322中成药制造业329371117.453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业265449414.064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248614013.17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年)“高技术产业R&D活动情况”。
3研发投入人员总量增长较快,且研发投入人员的主体正逐步由高校和研发机构向企业转移
3.1研发投入人员总量增长较快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医药领域的研发投入人员总量从2007年的18578人年增长到2011年的35597人年[1-5],增长幅度达91.6%,增长较快,见表4。
表4中医药领域研发投入人员总量
Table4R&Dpersonnel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ield人年
年度研发机构高校高技术产业2007245587037420200827741066713660200934021049915464201036471098910458201138971170519995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2012年),研究与开发机构“按学科分组的R&D课题”、“按学科分高等学校R&D课题”、“高技术产业R&D活动情况”。
3.2产业研发投入人员数量增长迅速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1年,研发机构和高校的研发投入人员数量呈现持续稳步增长的趋势,增长幅度分别为58.7%和34.5%;但产业的研发投入人员数量增长迅速,从2007年的7420人年增长到2011年的19995人年[1-5],增长幅度高达169.5%,并且占中医药领域研发投入人员总量的比例也由2007年的39.9%提高到2011年的56.2%,充分表明科研投入人员的主体正逐步由高校和研发机构向企业转移。
4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取得成绩显著
4.1“中医学”科研数量增长显著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网站数据显示,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医学”文章的数量从2007年的15164篇增长到2011年的24620篇,增长幅度达62.4%,文章总数量的排名由2007年的第9名上升至2011年的第4名;并且在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个学科排名中,“中医学”也由2007年的不在前10名跃升至2011年的第6位[6],成绩显著,见表5,6。
表5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论文数排名
Table5Top10listfornumberofpaperstakenbyCSTPCbydiscipline
排名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1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2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农学农学中医学计算技术3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计算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4基础医学计算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农学中医学5农学基础医学基础医学基础医学农学6药学药物学中医学药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7生物学中医学药物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基础医学8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生物预防、卫生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生物学9中医学预防、卫生化工化工化工10化学化学地学土木建筑土木建筑
表6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个学科排名
Table6Top10listfornumberofpaperscitedbydiscipline
排名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1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2地学农学农学农学农学3农学地学地学地学地学4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学5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6基础医学环境科学基础医学基础医学中医学7化学基础医学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基础医学8环境科学化学化学计算技术计算技术9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技术计算技术中医学环境科学10电力与电气中医学中医学化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另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SCI/EI/CPCI-S收录的“中医学”论文数从2007年的63篇增长到2010年的450篇[1,4],增长明显。
4.2中医药领域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明显增长2002―2012年期间,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和PCT申请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涉及中医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由3074件上升至9451件,增长幅度超过200%,增长明显;同时,2002年至2011年期间,涉及中医药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量由692件增至6319件,增长了约8倍,增长更为显著,见图1~2。
〔关键词〕WOS;ESI;学科预测
〔中图分类号〕G2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6-0032-09
学科是现代大学实现人才培养使命的主要载体。拥有世界一流的学科,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随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加快推进,早日建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已经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1]。各高校都在强化自己的优势学科,形成优秀的学科人才梯队,努力使尽可能多的学科成为世界级的顶尖学科[2]。因此,如何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等手段,掌握某机构某学科在世界所处的位置及学科发展趋势则显得尤为重要。董政娥等[3-4]基于ESI和Incites(TM)数据库引文分析及跟踪,引入学科比重指标:
在此数学基础之上,以东华大学为案例,在探讨其优势学科特征,高引用率论文、热门论文和顶尖论文与学科发展关系分析基础上,预测后续最有可能入围ESI世界前1%学科的学科。但是这个指标在计算上存在着ESI和Incites(TM)数据库更新不同步的问题,ESI是即时被引数据,2个月更新1次,而Incites(TM)只更新至前一年的被引频次,这样上式中的分子和分母就不在一个更新周期内,而造成计算基础的失真。
本研究从统计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享誉全球的汤森路透上市的SCIE,ESI和Incites(TM)3种数据库及评价工具为数据来源[5],评估高等院校ESI学科的发展现状,预测高等院校ESI学科的发展前景。
1基于WOS学科发展预测的理论基础
1.1基于WOS学科发展预测的变量设置
x:ESI 22个学科名;
Nx:ESI更新周期内,ESI 22个学科各学科的入选世界前1%的机构数;
t:ESI更新周期中的各年;
C目xt:目标机构ESI更新周期x学科各年被引频次;
C目x总:目标机构ESI更新周期x学科总被引频次;
C目x差:目标机构ESI更新周期x学科总被引频次与x学科入选世界前1%机构从最后一位至倒数第i-1位ESI更新周期总被引频次平均值的差值;
CNxt:x学科入选世界前1%机构排名最后一位ESI更新周期各年被引频次;
CMxt(M:Nx-i,i=0,1,…m):x学科入选世界前1%机构从最后一位至倒数i-1位ESI更新周期各机构各年被引频次;
CMx平(M:Nx-i,i=0,1,…m):x学科入选世界前1%机构从最后一位至倒数i-1位ESI更新周期各机构总被引频次平均值;
T目x:目标机构x学科在ESI更新周期中被SCIE收载的论文篇数;
T目x一:目标机构x学科在ESI更新周期中被SCIE收载的第一作者论文篇数;
T目x通:目标机构x学科在ESI更新周期中被SCIE收载的通讯作者论文篇数。
1.2基于WOS学科发展预测的统计学计算
1.2.1入选世界前1%学科x预测
以SPSS对C目xt和CNxt进行成对样本检验,观察其显著性差异[6]。如果其Sig(双侧)0.05,目标机构ESI更新周期中各年论文被引频次与ESI排名最后一位的x学科入选世界前1%机构ESI更新周期中各年论文被引频次无显著性差异,则目标机构的x学科有希望入选[7]。
1.2.2x学科入选世界前1%差距预测
在x学科有希望入选世界前1%的结论基础之上,确认目标机构x学科距入选世界前1%还有多远。
以SPSS对C目xt和CMxt进行成对样本检验,观察其显著性差异,直至Sig(双侧)
1.2.3x学科入选世界前1%的定量指标
在上述计算的基础之上,确定x学科入选世界前1%的定量指标,即目标机构x学科的全部论文被引频次增加数(I1),第一作者论文被引频次增加数(I2)和通讯作者论文被引频次增加数(I3)。
2基于WOS学科发展预测的实证研究
中国药科大学历经77年的砥砺前行,办学水平、社会贡献与学术声誉显著提升,为实现学校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建成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的百年发展目标,学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加快这一进程,早日实现几代药大人的梦想,图书馆配合学校客观地评价教学科研水平,促进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支持学校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中国药科大学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数据更新:2013年9月,200301.01-2013-08-31):化学排在593/1111,药理学/毒理学排在108/523。以享誉全球的汤森路透上市的SCIE数据库和ESI评价工具,评估中国药科大学ESI学科的发展现状,预测中国药科大学ESI学科的发展前景。
2.1中国药科大学ESI入选世界前1%学科x预测
根据中国药科大学20031.1-2013-8-31被SCIE收录的ESI 22个学科论文的状况,确立了10个相关学科,分别为:生物学与生物化学Biology & Biochemistry,化学Chemistry,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免疫学Immunology,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微生物学Microbiology,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Molecular Biology & Genetics,神经科学与行为Neuroscience & Behavior,药理学与毒理学Pharmacology & Toxicology和植物与动物学Plant & Animal Science,除去已入选世界前1%的化学和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对其余8个相关学科进行预测,确立最快入选世界前1%的学科。
2.1.1数据及方法
选取8个相关学科入选ESI世界前1%(数据更新:2013-09-01,数据记录为:200301.01-2013-08-31)倒数第一(第Nx)的排名机构从SCIE(数据检索时间:201311.06-201311.13)获取2003-2012历年被引数据,将中国药科大学各相关学科的历年被引数据C药大xt与这些机构CNxt以SPSS进行成对样本检验。
2.2中国药科大学有望入选世界前1%学科Biology & Biochemistry,Clinical Medicine和Plant & Animal Science预测
2.2.1中国药科大学即将入选世界前1%学科Biology & Biochemistry预测
(1)中国药科大学即将入选世界前1%学科Biology & Biochemistry差距
本节在前述的基础上将找出中国药科大学的Biology & Biochemistry距入选世界前1%还差多远。
①数据及方法
选取Biology & Biochemistry入选ESI世界前1%(数据更新:20130901,数据记录为:200301.01-20130831)倒数的排名机构从SCIE(数据检索时间:201311.06-201311.13)获取2003-2012历年被引数据CMx1t,将中国药科大学Biology & Biochemistry学科的历年被引数据C药大x1t与这些机构CMx1t以SPSS进行成对样本检验,直至检验出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为止。选择的机构 分别为:871/871 Kyorin Univ,870/871 Univ Occupat & Environm Hlth,868/871 Univ Stirling,867/871 Istanbul Univ,866/871 Univ Nacl Cordoba,865/871 Saga Univ,864/871 Queensland Univ Technol。
(2)中国药科大学加快Biology & Biochemistry学科入选世界前1%定量指标
在前述分析预测的基础之上,本节确定加快中国药科大学Biology & Biochemistry入选世界前1%的定量指标。
中国药科大学2003-2013年Biology & Biochemistry收录于SCIE(数据检索日期:2013-10-30)的article,paper,review和note T药大x1344篇(与ESI数据要求同步),其中第一作者为中国药科大学的T药大x1一277篇,通讯作者为中国药科大学的T药大x1通239篇,总被引C药大x1总2 379,ESI Biology & Biochemistry倒数第一至第八被引均值(图2中各机构的被引频次):
也就是说,中国药科大学2003-2013年Biology & Biochemistry收录于SCIE的目标论文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第一作者的被引增加5,通讯作者的被引增加4,其他作者的被引增加4,则在这一个时间段的结束之时,中国药科大学Biology & Biochemistry将入选ESI世界前1%。
2.2.2中国药科大学有望入选世界前1%学科Clinical Medicine预测
按照2.2.1的计算方法,得出结论:中国药科大学Clinical Medicine的历年被引数据C药大x2t与ESI Clinical Medicine入选世界前1%机构的倒数第一至倒数第十七位CMx2t均无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也就是说,中国药科大学Clinical Medicine未入选世界前1%仅是在被引频次上有较小的不足,该学科不仅即将入选世界前1%,而且一经入选世界前1%还有可能不是最末一位。进一步的计算表明:中国药科大学2003-2013年Clinical Medicine收录于SCIE(数据检索日期:2013-11-19)的article,paper,review和note T药大x2305篇(与ESI数据要求同步),其中第一作者为中国药科大学的T药大x2一216篇,通讯作者为中国药科大学的T药大x2通193篇,总被引C药大x2总1 637,ESI Clinical Medicine世界前1%倒数第一至第十七位被引均值CMx2平1 618,C药大x2差=1618-1637=-17。也就是说,ESI的数据为200301.01-2013-08-31给出的Clinical Medicine入选世界前1%机构倒数第一至第十八位的均值已经被中国药科大学(2003-01.01-2013-11.19数据)赶上并超过,为了维持这样的状态,争取下一个ESI更新周期入选世界前1%,我们以一作和通讯作者的被引频次计算,中国药科大学一作的被引频次为1 325,通讯作者的被引频次为1 166,其差值分别为:1618-1325=293和1618-1166=452。将此结果分别除以216和193,结果分别为I2=1.4和I3=2-3。也就是说,中国药科大学2003-2013年Clinical Medicine收录于SCIE的目标论文如果短期内第一作者的被引增加2,通讯作者的被引增加3,将有望在下一个ESI更新周期入选世界前1%。
2.2.3中国药科大学有望入选世界前1%学科Plant and Animal Science预测
按照2.2.1的计算方法,得出结论:中国药科大学Plant and Animal Science的历年被引数据C药大x8t只与ESI Plant and Animal Science入选世界前1%机构的倒数第一至倒数第二位CMx8t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倒数第三位就出现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因此推断,中国药科大学Plant and Animal Science的入选世界前1%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3基于WOS学科发展预测方法的实践验证
前述进行了WOS学科发展预测的理论用于中国药科大学基于ESI 2003-01.01-2013-0831收录周期内入选世界前1%学科预测的实证研究,预测方法的可行性与实用程度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ESI在2013-11.01更新后,于2014-02-07再次更新ESI 200301.01-201310.31收录周期,此次更新的数据验证了依据201311.01(ESI 200301.01-20130831)收录周期更新数据的预测结果:Clinical Medicine入选世界前1%,排名3735/4417,这是继Chemistry和Pharmacology & Toxicology后的第三个入选学科。验证了上文2.2.2的预测结果。在2014-02-07更新后的ESI2003-01.01-201310.31收录周期内,中国药科大学Clinical Medicine入选世界前1%。1111图3中国药科大学入选ESI世界前1%学科(数据更新:2013-11.01,2003-01.01-2013-08-31)
两次更新周期的数据比较可以指示:本研究的预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值得在更广泛的高校学科预测中推广和检验。
4讨论与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进行预测已深入到社会发展、经济生活、科技进步等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8-9]。针对某一学科专业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不仅可以揭示该学科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而且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是高校必不可少的工作与任务[10]。本研究借助WOS平台上的系列数据库及分析工具,开展科研成果的分析和评价,有助于及时把握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相关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与高校师生实际需求相适应的个性化的学科信息支持。
本研究创建了基于WOS学科发展预测的数理理论方法,并且用于中国药科大学的学科预测实证。根据ESI 2013-11.01更新的数据(数据收录:2003-01.01-2013-08-31)中国药科大学的Clinical Medicine将在下一个更新周期内入选世界前1%;Biology & Biochemistry收录于SCIE的目标论文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第一作者的被引增加5,通讯作者的被引增加4,其他作者的被引增加4,则在这一个时间段的结束之时,中国药科大学Biology & Biochemistry将入选ESI世界前1%;而Plant & Animal Science的入选世界前1%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ESI 201402-07更新的数据(数据收录:2003-01.01-2013-10.31)的实践表明:中国药科大学的Clinical Medicine入选世界前1%,排名3735/4417,验证了前一个周期的数据预测结果。这个实证研究揭示了:本研究的方法可行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本研究中以数理统计理论为指导的预测方法仅用于中国药科大学的学科预测实践,进一步的拓展还将在更广泛的高校学科预测中推广、检验并修正。
本研究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非药学类引导项目资助和中国药科大学图书馆项目立项。以表感谢!
参考文献
[1]张伟,宋鹭.中国高校进入ESI前1%学科统计调查及对大陆高校学科建设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6):36-45.
[2]陆根书,刘敏.我国高校学科竞争力及学科建设成效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6-82.
[3]董政娥,陈惠兰.基于ESI和InCites数据库的东华大学学科发展预测[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689-694.
[4]董政娥,陈惠兰.基于ESI和SCI-E论文来源期刊分区的东华大学学科发展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07-112.
[5]Anne-Wil Harzing,Axèle Giroud.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An application to academia[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4,8(1):29-42.
[6]张海瑜.SPSS软件在管理决策方面的应用扩展[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1.
[7]孙逸敏.利用SPSS软件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2):120-123.
[8]查先进.信息分析与预测[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193-201,205-208.
论文摘 要:随着因特网、多媒体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与信息网络已经密不可分。当今无线通讯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低功耗、微型化是用户对当前无线通讯产品尤其是便携产品的强烈追求,作为无线通讯技术一个重要分支的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正逐渐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Bluetooth和UWB的技术对比及多角度的分析,证实了蓝牙+UWB作为下一代高速无线通讯技术的可能。
前言
目前,我国大型石化企业在厂内的通讯方式,一般仍然采用传统的有线传输方式,即依靠有线通讯电缆来传输信号,配合以传统的程控交换机和防爆电话,防爆扬声器等等设备终端来实现在防爆区与非防爆区之间的通讯。这样的通讯系统庞大,线缆众多不易于人员维护,加之厂区内部腐蚀性气体,工作环境,自然环境等经年累月极容易造成设备的线缆损坏,影响通讯,由于是有线电缆连接在事故发生时更加容易遭受破坏。一旦通讯中断,对企业的事故救援,员工的人身安全,都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要大力发展无线通讯网络在企业的应用。 1、无线通讯技术的重要作用
石化工厂厂区面积大,人员分布散,防爆区内移动作业人员和零散作业人员众多。无线通讯系统对满足人员通讯需要,加强防爆区内分布人员的动态管理,优化厂区网路结构,实现企业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的有线,无线互联互通,相互结合的信息传递,保证企业安全高效的生产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常用的无线通讯技术分析
目前广泛应用的无线通讯技术主要有GPRS/CDMA、数传电台、扩频微波、无线网桥及卫星通信、短波通信技术等。 2.1 数字电台用于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工作环境,能够提供标准RS-232接口,可直接与计算机、RTU、PLC等数据终端连接,实现透明传输。数传电台的传输速率从1200~19.2Kbit,传输距离20~50公里。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接收灵敏度高等特点。数传电台技术比较成熟,标准统一。但随着GPRS/CDMA技术的日渐成熟,相应的设备价格的降低,使得在很多应用场合中数传电台被GPRS/CDMA所取代。但同时,数传电台的相关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智能化、网络化、高带宽的数传电台也不断涌现。
2.2 扩频微波和无线网桥技术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门数据传输技术。扩频微波最大优点在于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以及保密、多址、组网、抗多径等,同时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面广等特点,特别适合野外联网应用。而无线网桥是无线射频技术和传统的有线网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无线网桥是为使用无线(微波)进行远距离数据传输的点对点网间互联而设计。它是一种在链路层实现LAN互联的存储转发设备,可用于固定数字设备与其他固定数字设备之间的远距离(可达50km)、高速(可达百Mbps)无线组网。这两项技术都可以用来传输对带宽要求相当高的视频监控等大数据量信号传输业务。
3、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简介
“蓝牙(Bluetooth)”是一个开放性的、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标准,也是目前国际上最新的一种公开的无线通讯技术规范。它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安全、低成本、低功耗的网络互联,使得近距离内各种通讯设备能够实现无缝资源共享,也可以实现在各种数字设备之间的语音和数据通讯。由于蓝牙技术可以方便地嵌入到单一的CMOS芯片中,因此特别适用于小型的移动通讯设备,使设备去掉了连接电缆的不便,通过无线建立通讯。 蓝牙技术以低成本的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采用高速跳频(Frequency Hopping)和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access—TDMA)等先进技术,为固定与移动设备通讯环境建立一个特别连接。作为一个新兴技术,蓝牙技术的应用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如成本过高、有效距离短及速度和安全性能也不令人满意等。但毫无疑问,蓝牙技术已成为近年应用最快的无线通讯技术,它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4、超宽带(UWB)技术研究
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此前主要作为军事技术在雷达等通讯设备中使用。随着无线通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高速无线通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宽带技术又被重新提出,并倍受关注。UWB是指信号带宽大于500MHz或者是信号带宽与中心频率之比大于25%的无线通讯方案。与常见的使用连续载波通讯方式不同,UWB采用极短的脉冲信号来传送信息,通常每个脉冲持续的时间只有几十皮秒到几纳秒的时间。因此脉冲所占用的带宽甚至高达几GHz,因此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几百分之一。在高速通讯的同时,UWB设备的发射功率却很小,仅仅是现有设备的几百分之一,对于普通的非UWB接收机来说近似于噪声,因此从理论上讲,UWB可以与现有无线电设备共享带宽。UWB是一种高速而又低功耗的数据通讯方式,它有望在无线通讯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UWB的特点如下:
4.1 抗干扰性能强:UWB采用跳时扩频信号,系统具有较大的处理增益,在发射时将微弱的无线电脉冲信号分散在宽阔的频带中,输出功率甚至低于普通设备产生的噪声。 4.2 传输速率高:UWB的数据速率可以达到几十Mbit/s到几百Mbit/s,有望高于蓝牙100倍。 4.3 带宽极宽:UWB使用的带宽在1GHz以上,高达几个GHz。超宽带系统容量大,并且可以和目前的窄带通讯系统同时工作而互不干扰。 4.4 消耗电能少:通常情况下,无线通讯系统在通讯时需要连续发射载波,因此要消耗一定电能。而UWB不使用载波,只是发出瞬间脉冲电波,也就是直接按0和1发送出去,并且在需要时才发送脉冲电波,所以消耗电能少。 4.5 保密性好:UWB保密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采用跳时扩频,接收机只有已知发送端扩频码时才能解出发射数据;另一方面是系统的发射功率谱密度极低,用传统的接收机无法接收。 4.6 发送功率非常小:UWB系统发射功率非常小,通讯设备可以用小于1mW的发射功率就能实现通讯。低发射功率大大延长了系统电源工作时间。 4.7 成本低,适合于便携型使用:由于UWB技术使用基带传输,无需进行射频调制和解调,所以不需要混频器、过滤器、RF/TF转换器及本地振荡器等复杂元件,系统结构简化,成本大大降低,同时更容易集成到CMOS电路中。
5、结束语
总之,无线通讯方式由于其建立物理链路简单易行,成本低,可以根据现场需求及时调整项目方案,灵活性好,系统的功能扩展方便,因此特别适合石化行业对通信链路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方旭明,何蓉.短距离无线与移动通讯网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刘乃安.无线局域网(WLAN)—原理、技术与应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图书馆员;读者;和善;创新精神;电子阅览室
Abstract:Technology,mobility,the speed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a global and multi-cultural are changing the Electronic Reading Room.Costs of network connections continue to decline while capabilities continue to rise.Mobile connectivity is growing at an unprecedented rate.The growing importance between librarian and reader kind is a natural way to build a healthy and friendly atmosphere.
Key words:librarian;reader;being kind;enterprising spirit;Electronic Reading Room
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不仅人心和善占据道德高地,提高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等也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服务含义,作为知识的导航与传播者,应提高专业素质、信息素质、及创新素质,在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云数据图书馆的时代,不断学习、积极进取。例如,如何应对4G网络时代,人人低头把玩移动通讯设备的现实,电子阅览室以往蜂拥踏至,如今门庭冷落[1],如何拓展服务方式,完善电子阅览室的服务成为首要任务。
4G移动通讯,高速光纤网络,败也萧何,成亦萧何。图书馆与校园网硬件合理配备资源,利用免费校园WiFi将电子资源呈现给校园内师生读者,拓宽电子阅览室的时空,提高校园网资源的利用率。在软件与服务方面,则努力提高同学的信息利用能力,寓教于乐,使之在利用校园信息平台中,收获良多,能利用电子阅览室的拓展空间优势,实现图书馆与师生的良好互动,要培育电子阅览室的良好声誉,使以人为本的服务思路落实到实处[2]。集网络、信息、学习、研究多功能于一体,能吸引更多有求知欲的读者前来学习,让读者自主地学习,拓展图书馆服务空间,发挥校园网的效能,对校园网电子信息资源爱不释手。电子阅览室直接提高服务质量的做法如下:
1.友善氛围与归属感。万事开头难,在新生入馆时,现场讲解如何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在过去以往的定期培训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电子资源、随书光盘、文献检索等内容。演讲者,对于刚刚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新生,注意养成微笑服务、和气用语、耐心解释的良好习惯,以老师和朋友的身份吸引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感到友善与温暖。同时,大一新生开始因对电子阅览室的好奇心,带着熟悉、了解的心态而来[3],使之有家的感觉,则可建立归属感。
2.精心设计、完善服务环节。编写介绍电子阅览室功能的宣传手册,并链接在免费WiFi首页,自动导航,引人入胜。另一方面,在一楼大厅滚动屏幕中增加对电子资源宣传内容,介绍电子阅览室的功能。此外,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在馆藏资源揭示方面存在检索功能过于专业、书目数据关联性差、检索结果可用性低、没有充分挖掘用户借阅数据等问题[4]。图书馆可以采用聚类的思想和数据挖掘技术,从基于检索字段的书目数据聚类、基于用户分类的书目数据聚类、基于用户资源利用行为数据统计分析的聚类3 个方面完善OPAC 资源揭示及书目推送服务[5]。
3.培养受益终生的检索能力。人在大学阶段只能获取所需知识的10% 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都要依靠在工作以后不断学习才能取得[6]。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文献检索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图书馆网页中,刊载各种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内容以及相关讲座录像,拓展讲座的利用时效,扩大讲座宣传空间。促进电子资源的利用,拓展电子阅览室时空。
4.拓展学习功能。许多读者利用图书馆购买的学习类数据库以及其它网络教学视频、教参资料,学习英语、计算机知识,或者练习计算机作业、复习功课等。若在电子阅览室进行信息利用技术讲座,电子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技术的可操作性强,上机讲座效果更佳,丰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内涵。
5.满足研究型读者的兴趣。针对性培训,针对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期刊投稿论文等科学论文写作与电子资源利用环节,SRT、学位论文选题与网络信息服务等问题。邀请各学院专业老师进行针对性讲座,在电子阅览室里进行现场培训,拓展电子资源利用率,特别满足研究型的读者的科研兴趣。
6.借力双赢。在拓展电子阅览室服务内涵方面,主动联系各学院,为一些课程提供在电子阅览室授课,增加检索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实践环节。
休闲文化强调对师生身心愉悦和情绪调节,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大学生活需要学生的自觉性,如在电子阅览室聊天、听歌、看电影、读网络小说、打游戏等现象[1]。午休期间播发一些轻松的音乐,通过电子阅览室,使师生获得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放松心情、增长欣赏水平的功效服务。还可以通过休闲阅读、学术报告、时事论坛、艺术休闲、运动休闲,增加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增强图书馆文化服务的亲和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功能。通过图书馆员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师生感到人文关怀,获得文化休闲的乐趣。使广大读者在此学习到真正想学的知识,获得最大的收益。使它成为校园读者群中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素质教育单元,让教学在此得以延续。
读者座谈会,让馆员走近读者的有效途径,可以不定期组织座谈,参加人员要包括一些熟悉的老读者,也要一定数量的新面孔,通过座谈让馆员倾听了解读者心态,阅读需求,从而及时反馈,这样得到的信息才是比较真实可靠,这也是不断改进服务措施的好方法。
电子问卷调查这种方式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针对性的问题提问,包括服务态度和服务内容,有针对性的改进不足,尽可能满足读者要求。网络沟通这种方式更适合现代的读者。
通过图书馆主页的电话咨询、服务台的当面咨询、读者留言版的咨询,QQ在线咨询等方式,与读者进行沟通,也可以主动地在BBS上发帖,就一些较为集中的问题进行讨论。还可以把问卷调查的结果公布在上面,让读者和馆员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以便成为使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娜.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现状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4):141-142.
[2]唐国萍,陆芹英,席庆奎,严谨.“宽带中国”工程背景下电子阅览室功能开拓[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5(12):
178-180.
[3]杨静,邹宇瑞.高校电子阅览室读者心理与服务浅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245-246.
[4]唐国萍.浅析利用大学图书馆OPAC的信息寻求行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52-54.
关键词: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小妮(1977-),女,山东威海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项目编号:KM201110772018)、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YB6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25-02
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是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专业、微电子专业、通信专业等电子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主要包括计算机、嵌入式、可编程器件、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集成电路等方面的内容。该课程研究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英语词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本专业简单的英文技术资料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提高其专业素质,增强其实际工作的能力。[1]
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多从事电子制造业、通讯行业等,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对其专业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教学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专业英语教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但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教材的选择对于课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个学校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计划都不同、教材的侧重点都不一样。由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现有的教材内容常常严重滞后于现实发展,与实际严重脱节。如何能让学生对专业英语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是在讲授专业英语课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专业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范畴,与专业知识教学在方法和手段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而当前专业英语教学通常还是采用传统口头讲授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教学内容也主要集中在词汇的学习和文章的翻译方面,对口语表达和听力没有太多的要求。这使得原本就晦涩难懂的专业英语变得越发的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一、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改进
在设计专业英语课程内容方面,要强调专业课程基础性和新技术应用。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有典型代表性的经典英语文章作为阅读材料。专业英语的上课内容除了包括一般科技文章的语法结构与表达方式的讲解外,还要对专业词汇及专业术语结合本专业设计内容展开讲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接口”、“操作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通讯电路”、“通讯原理”、“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可编程器件及应用”、“传感器技术”、“数字集成电路设计”、“IC芯片设计”等。结合这些课程的特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分若干专题,每一专题涉及一个知识点及相关技术,这样既不失内容的系统性又具有先进性和趣味性。
1.计算机类英语
计算机行业是当今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中有大量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学生也需要具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来进行软硬件系统设计。新的理论和技术层出不穷,计算机行业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国外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是用英文发表的,需要汲取最新研究成果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便能够与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和交流。[2]
计算机类英语设计课程时可以包括以下话题:Computer System Overview、Computer System Organization、Programming and Languages、Operating Systems、Computer Network、Network Security。
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计算机制作方面英语视频介绍等内容,以帮助学生适应熟悉专业术语及锻炼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微电子类英语
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与应用为代表的微电子学是现展最迅速的高科技应用性学科之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中微电子学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集成电路、微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工艺和设计软件系统,能在微电子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工程技术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微电子类英语设计课程时可以包括以下话题:DSP Engineers Move Toward Standardized Software Development、Embedded Systems Programming Using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s、FPGA Basics、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s、System-on-a-Chip Designs Reuse Solutions、Semiconductor Device、Integrated Circuits。
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芯片资料数据手册等内容,以帮助学生适应熟悉专业术语及锻炼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通讯类英语
通讯行业主要是在掌握通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工程方法对通信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处理。通过该专业的学习,可以掌握电话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各种通信系统的原理,研究提高信息传送速度的技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新的通信系统,开发可迅速准确地传送各种信息的通信工具等。
通讯类英语设计课程时可以包括以下话题:Digital Signals and Systems、Frequency Domain Representation of Signals and Systems、Expert System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irtual Reality、General Network Topologies、Data Communications、Overview of the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4.新技术英语
新技术英语设计课程时可以包括以下话题:Introduction to Cloud Computing、The internet of Things、Top-down SoC Design Methodology、Moor’s law:the Future of Simicroelectronics。
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能反映专业技术发展动态的云计算、物联网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及时获悉最新的专业技术。[3]
二、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1.校内教材编写
根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研究国内外最新领域的研究动态,将理论基础与实际相结合,编写出适合本专业的现代的专业英语教材。
2.多媒体课件制作
在课件中加入大量动画内容,形象展示所讲授内容,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加深印象。用英语录制实验现场,让学生通过一个个专业词汇的介绍,更直接、更容易理解专业词汇的意思及英文表达方式。[4]
3.编制纪录片
一方面可以向学生展现专业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关于电脑的纪录片,纪录了整台电脑组装过程,并配备了英文讲解,如关于硬盘的英文阅读:Computer’s hard drive disk saves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to it for a long time. The reading head reads the information. It is extremely precise. The space between the reading head and the hard disk is as thin as a hair. The hard disk is installed in its position within the computer。学生根据视频演示和英文讲解能够理解该段英语的意思:计算机硬盘用来长期存储传输进来的信息,磁头负责读取信息,它极其精确;磁头与硬盘之间的间距如头发般细微;将硬盘装入电脑相应位置。关于微处理器的英文阅读:A microprocessor is the brain inside the computer. It made up of microchip,on an electronic card. Preparing the chip to be installed on the card is a delicate and precise operation。学生根据视频演示和英文讲解能够理解该段英语的意思:微处理器被誉为计算机的大脑,由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芯片组成;而将这些芯片安装在电路板上,需经细致而精确的操作过程。还有关于CCD半导体、计算机电路板、太阳能电池板、锂电池、电脑游戏、薄膜开关、掌上电脑、阴极射线管、麦克风、摄像机等制作过程。
4.教学方式的研究
在完成基本课程的讲授之后,每次可以选择某个主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个人的见解,并在讲课过程中穿插向学生介绍科技英语的特点、数学公式的读法、科技英语专业词汇、常用英汉互译技巧、被动语态的翻译技巧、复杂定语的翻译技巧、英语长句的翻译技巧、学术论文的英文写作、科技论文标题的写法、英文摘要的写作技巧、求职英文简历撰写方法等知识。数学公式的读法如下:
xA:x belongs to A / x is an element(or a member) of A
xA:x does not belong to A / x is not an element(or a member) of A
AB:A is contained in B / A is a subset of B
AB:A contains B / B is a subset of A
AB:A cap B / A meet B/ A intersection B
AB:A cup B/ A join B / A union B
A×B:A cross B / the Cartesian product of A and B
x>y:x is more than y
x≥y:x is more than or equal to y
x
x≤y:x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y
5.考核方式的研究
一般课程的考核分为卷面考试、论文、报告等形式。对于专业英语课程,将研究一种既能督促学生学习,又能综合体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方法。
三、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第一,解决好专业英语课程与对应专业课程结合问题。专业英语是对专业课程理解的进一步升华,所以选择好的选题是重中之重。选题内容不能抛开实际专业课程内容,对专业课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能通过专业英语既巩固专业课的学习,了解专业词汇的表达方式,又能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开阔眼界。
第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专业英语自学能力、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适当增加学生的课下学习以及通过网络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多看一些该领域专家的英文讲座和英文文献,突出学生的能力建设、知识探究和人格养成。
第三,通过多位教师编写、制作专业英语不同专业领域的英文教材及英文课件内容,充分发挥每位教师优势,使新技术能贯穿在教学中;与学生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毕业找工作和再学习有很大帮助。
四、结束语
通过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设计,设计出了适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专业英语课程。通过采取各类教学手段,不同教师来编写和制作自己熟悉领域的英文教材、英文多媒体课件、英文纪录片等,更贴近实际。多种教学方式的研究让学生能快速、高效、积极掌握各门电子信息类课程的英文专业词汇的表达、英文文献的阅读及最先进、最前沿的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丁洁,吴冬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电气专业英语的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69-170.
[2]郭长友,等.关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法的讨论[J].中国科技信息,2007,(10):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