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27 03:08: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品德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型不同,课堂结构亦应有所不同。这正是分课型教学的意义所在。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我在长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对不同课型的课堂结构进行了探索。现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图画型课文课堂结构
(附图{图})
实施要领:
1、导入:图画型课文的课堂导入一般应开宗明义,即要首先阐释课题,因为此类课文以低年级多见,学生很难“望图生义”。教师还可采用新奇的教具、提问式的谈话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读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一般是从局部到整体,让学生细细“读”图,使学生知道图上画了些什么,特别要知道图上有什么人,在做什么事情等,使学生充分感知画面,获得对图画的整体印象。
3、导图:运用情景,比如放大的课文插图和图画、灯片等,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自觉地进入画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是非判断和道德行为导向。
4、析图: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对图画中人物的道德行为进行分析、评价,挖掘课文的深刻内蕴,使画面充实起来,让学生多弄懂几个“为什么”。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观点对课文中人物的道德行为展开评价。
5、议图:是对课堂知识的实际运用,一般不要就图论图,而要力求走出画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化道德认识。
6、演图:在图画教材中,有正面教材,也有反面教材,演图一般以正面的教材为宜,以防学生模仿不良的榜样行为。这种表演能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即使演得不好也不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无须课前预演。
7、总结:教师总结课文观点,按照课文提出的道德要求,指导学生道德行为。
故事型课文课堂结构
(附图{图})
实施要领:
1、导入新课:一般不要直接接触课题,可用故事导入,辅以音乐渲染气氛,效果更好。
2、展示形象: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展示形象,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展示形象,还可通过表演展示形象,有条件的最好采用电化手段,将形象搬上屏幕,能获得更为直观的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
3、分析形象:①抓故事的主线,复述基本情节。②阅读课文中的有关句段,初步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③分析人物的心理和言行,思考他们有什么思想品质,并要注意设计好板书。
4、传知明理:揭示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接触课题,使学生按照课题的要求明理。
5、延伸扩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学生身边的故事教育学生,更亲切,更有说服力。
6、练习巩固:布置几道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测教学效果。
7、反馈矫正:检查练习情况,帮助学生订正不正确的地方,说明改正的理由。
8、总结导行:总结强化课文观点,指导道德行为,防止学生“买椟还珠。”
事例型课文课堂结构
(附图{图})
实施要领:
1、导入新课:多以揭题导入,采取先入为主的办法,使学生对课题了然于心,便于下一步“摆事实,讲道理”。
2、列举事例:是说明道理的主要依据,应充分加以利用,还要从其它地方搜集有关资料。当然列举事例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要选择典型,最好有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如附以图片、数据等,则更能收直观教学之效。有些也可以用故事启发。
3、揭示道理:把事实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再让学生反复阅读有关句段,牢记这个结论。
4、延伸扩展:针对实际,列举学生熟知的事例加强说服力。
5、练习巩固:除常规练习之外,可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让大家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事例”,以活跃课堂气氛。
6、反馈矫正:检查练习或讨论情况,收集反馈信息,纠错补漏。
7、总结观点:总结全文,强调观点,指导行为。
论说型课文课堂结构
(附图{图})
实施要领:
1、导入激趣:论说型课文最忌生硬说教,在导入新课时,要十分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取的手段有:①问题导入式;②插图导入式;③故事导入式等。
2、提出论点(问题):此类课文多见于高年级教材,有的开篇提出论点,有的则提出问题。整个课堂教学都应围绕这个核心。
3、进行论证:是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过程,要求以理服人。教师应分析教材,运用教材中的材料作论据,通过推理判断等,使论点成立。其中很多课文仍然是以故事或事例为主的,要注意思维过程的前后呼应和连贯,而不能仅仅只对材料作些表面的简单的分析,注意发挥榜样激励、名言启迪、典型示范等作用,使教学既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又做到生动活泼,情理交融。
4、得出结论:通过上述论证,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懂得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学生对课题的理解深刻而明朗。
5、练习巩固:对课后的练习题组织讨论或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对道德观点起强化和巩固的作用;或是先要求学生读阅读材料,再提出有关问题,对教学起延伸作用。
6、反馈矫正:检查练习阅读情况,纠正错误。考察学生中还有哪些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加以疏通引导。
在进行八年级的《消费者的权益》的授课过程中,就可以依据课本的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汇入人文精神教学,进而使得学生实现素质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首先依据课本内容对教学知识进行讲解。通过详细的讲课,使得学生理解社会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在这个模式里面,我们需要诚实、平等、自由等等。随后,老师可以突然问学生:“想象你们当前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而你们目前的任务就是把公司业务开拓到较为落后的国家去。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比较低下,对产品的监测要求比较少,这就表示你能够运用比较低的技术去实践,进而节省资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请问同学们是保障自己公司的利益还是用户的利益?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什么样不同结果?”老师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还没有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老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接连播放“三聚氰胺”“苏丹红”等等事件。而这些真实的事情也让学生展开了讨论,也使得他们对消费者权益的了解更加深刻。利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这门课的知识,而且还具有诚信的认知,道德素质得以培养。
二、因人而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以人为本,思想品德的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而相应的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性。老师在授课时,需要知道学生的差别所在,而且理解认可这种差别。思想品德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情操。然而,老师需要知道,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不可以要求学生思想一致,也不可以要求学生品行相似。在如今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自由民主的教学方式才是老师所应该追求的。在对思想品德的授课中,教育的方式因人而异是关键所在。老师要引领学生建立高尚的情操,同时也要认可学生之间的差别,不要要求一样的教学成果,那样只会背道而驰,同时也是不可能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全面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别,进而使得教学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在《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并不急于实施课本知识的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说一说自身的理想和自身对理想的看法。起初,没有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种情况下,老师便首先说了自己小时候的理想。在老师营造的休闲氛围中,课堂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而学生也变得不那么紧张了。然后,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慢慢地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理想。有些学生的理想比较高远,老师便对这表示认可和肯定;有些学生没有实际的理想,只要求过安稳的日子,老师并没有嘲笑他们,而是表示充分的理解,而且引领学生对理想做深刻的分析。对于学生的大理想以及小愿望,老师并不要求学生都需要高远的志向,而是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同时认可他们的差异。在如此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变得勇于发言,也比以前更自信了,不仅对老师以后的授课内容印象很深,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规划,培养了自身的道德素质。
三、注重实际,整体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学生素质的培养、人生观的生成,都需要学生不断的实践操作。而以人为本的授课方式也需要老师从根本上实施,使得学生充分地理解实践,再结合实际对道德素质进行培养。所以,初中思想品德的授课,不单单是要结合书本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彻底理解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而且更要超出课堂授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而使得学生就算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身道德素质,进而变成真正的国家人才。相对于学生的成绩高低,学生的道德素质应该更加被老师和学生重视。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授课中,老师应该以人为本,切合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意义
思想品德的教学兼有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更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所在。对初中生实施思想品德的教学能够使他们明白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意义。而且思想品德的教学也深刻地贯彻了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建立诚信、平等的社会体系,让学生成为优秀的祖国人才。学生作为祖国的重点培养对象,拥有高尚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实施思想品德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学的机会,开拓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方式。
五、结语
由于学生本身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欠缺,舍“鱼”之后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渔”,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夹生饭”的现象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回锅”是必然的。如在教学公民的民利时,对于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公民、权利、权力和政治权利等,如果教师对这些概念轻描淡写或者根本不作必要讲解,就采取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就抛出一堆难度较大的习题让学生做,这样做不仅使学习效果打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专家指出:“由知识传授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在中小学教学中,讲授法永远是主要的,但不等于是唯一的,也不等于满堂灌和死记硬背,要注重参与、合作、探究、体验,但并不是要取消讲授,也不应是用自主探究发现学习取代讲授。”弃“鱼”和弃“讲”都是不可取的,是对新课改的一种误解。当然,教学中的“鱼”实际上不仅指教学内容,也指教师、指学生,“大鱼”带“小鱼”,“小鱼”在“大鱼”的身上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有做人的道理。教师的身体力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蹲下身去,在爱心、耐心、细心中完成“授人以鱼”。
二、渔
“渔”是打好高效课堂的关键色。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渔”就是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渔”多指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理解通常会出现三个方面的忽略:一是教学过程中动力因素的调控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二是对学生自我适应学习的关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容易忽视教学中灵动的生成,学生所得之“渔”往往比较僵化、呆板。学生得到的往往是技巧、方法的提升,而不是能力的发展。对于“渔”,应该与时俱进,要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新课程中的“渔”,更应该突破传统的方法范畴上升为兼具方法和内容实体的综合体,是融合了知、情、信、意、行的综合体,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自主建构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过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其特殊的课程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在求“渔”的过程中必须秉持三个培养方向:一是自主能力的培养;二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就是在使学生获得“鱼”时注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探究、懂得合作,能根据要求承担和转换角色,能够在教学参与中发挥独特作用,达到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以及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培养创新能力,即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促使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积极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能力,是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和实践。要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求渔”的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三、渔场
“渔场”的营造十分必要。通俗来讲,思想品德三原色的“渔场”主要是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要根据学生要捕的“鱼”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创设不同的情境,发展学生不同的“捕鱼”能力,同时要不断加强“渔场”的“生态”建设,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使思想品德课的“渔场”真正成为“鱼”之生存和发展的动态过程。思想品德不是纯粹的客观认知,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统一,是人们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自己的理解,反映的是人们深层次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精神层面的培育,必须有“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体味中,生成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儿童认知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语言、文化、知识的意义产生与实现的场所和“基地”,情境于有效教学必不可缺。
在思想品德课中,通过创设科学的“渔场”,多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发言权,更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实践。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更好地被吸收。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创设了“渔场”的思想品德课,不仅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而且点燃了学生的求知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度,学生不仅能主动进行“捕鱼”实践,而且很多时候会创新“捕鱼”方法。学生既获得了“鱼”,又习得了“渔”,在此基础上还创新地发展了“渔”。有了科学的“渔场”,学生更能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发展新能力。例如在思品课中一些心理品德内容的课程中,以自信为例,我们边展示励志故事,配合音乐背景,边让学生朗读家长对孩子的特色评价,再展示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良好品行的评价。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很多学生边读着父母的来信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发现原来从不同角度看待自己,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学会换位思考,如何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信。可见,思想品德教育的“渔场”与其他学科还有所不同,它的育人功能更凸显。思想品德的“渔场”既有认知层面的内容,更有德育层面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品的“渔场”也是一个“德育场”。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交往和互动中养成思想行为习惯的。在过去的德育实践中,我们往往更强调对德育对象的道德观念灌输,而忽视了德育对象与周围事物的互动关系对其自身的形塑,忽略“互动关系”的思想品德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此时的“渔场”更应该融入知、情、信、意、行,学生在这样的“渔场”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技能、方法,发展了能力,而且懂得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四、总结
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为思想品德课堂营造很好的教学情景。教学情景的呈现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当中去。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新闻片段、典型的相关案例、或是其他一些有用的素材,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受课本所学的知识。这样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探索、去接受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在复习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更加直观的、有系统的构建单元甚至是整本书的知识框架。其次,利用多媒体,有利于师生之间更好地互动、探讨问题。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和概念的理解需要师生之间共同的探讨、学习。而传统的教学,有时离不开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教师在板书的同时就不能很好地顾及学生,不能很好地和学生互动。而且,过多的板书还会浪费课堂时间。有了多媒体技术,教师不需要再一直站在讲台上讲述,可以适时地走到学生当中,更好的和学生互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再者,多媒体教学能够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结构。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把一些与时代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另外,学生接受到了更多的信息,教学内容会更加充实和丰富。而且,多媒体教学能够仅仅通过一些幻灯片就可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通过呈现知识结构,能够让学生在脑海里对所学内容有很好的把握。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完善
如今是信息高速更新的时代,随着各种电子产品的出现,学生的眼界也逐渐开阔,对信息的占有量逐步增大。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更要联系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作为教师,更应该时刻洞察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了解各种知识,加强自身的学习,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
2.课堂教学要不拘于形式,要更注重于内容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记住任何的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形式只是内容展现的一种方式。要根据课堂内容适当地调整课件的内容,在课堂上不能不顾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而一味地跟着课件走。这就需要教师在准备课件的时候,注意选择贴合学生学习实际的课件素材,使学生能更容易的接受。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必要时可以放弃课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
3.适时适量地使用多媒体
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明确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不能过分地依赖于它。有些教师觉得自己已经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在课件制作上,以为只要自己把课件展现给学生就可以了。因此就放松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在课堂上只是给学生频繁地看幻灯片,一些重点难点也只是让学生自己看幻灯片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内容。这样,学生很容易感到视觉疲劳,对多媒体教学产生反感。如果是这样,多媒体教学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成了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所以,要本着正确的态度去使用多媒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时适量地使用多媒体,让它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4.多媒体教学要和自身教学风格相结合
1.能够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面向全体的,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都处在公平竞争的地位上,这样一来,每组的学生都能够进行充分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反思自己的不足,就可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有助于班级和谐,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实施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与他人的交流之中,通过不断地观察和发现其他人的行为来形成完善的性格,这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自我中心的观念,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不断提高自身与他人交流,关心他人的心理特征,可以提高班级的和谐程度,有助于教学的实施和开展。
3.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形成性格、发展自己的思维阶段,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试着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通过与同学之间的思维矛盾,激发自己的思考,尝试着采取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为学生的完善的性格和积极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提供了积极的条件和环境。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的策略
1.教师的备课和上课是关键
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必须要做到积极备课,因为在新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可能涉及的问题更加复杂,学生的情况也会更为复杂,因此,每次上课之前的积极备课就成为课堂教学和实施合作学习的关键。在课堂开始的阶段,教师应该利用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设计比较吸引人的课堂导入方式。课堂开始之后的十五分钟之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最高的,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的备课设置一些比较适合运用合作学习来解决的导入方式来提高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初中思想品德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本第二单元的“善于交往”的时候,世界各国、各个民族之中都存在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文化习俗,正是因为这样丰富的民族特征和丰富的各国文化才构成了我们世界多姿多彩的模样,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不同的习俗和文化的好奇心,通过PPT展示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人们的风俗习惯,让学生观察以后在小组内进行搜集和整理,看自己能够搜集到哪些有趣的风俗习惯。然后再根据小组的兴趣和爱好去进行相应的演示,进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适当的合作学习条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的学习中去。在这样的过程之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显得更加高昂,对小组内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可以让学生拥有角色扮演的快乐情绪,更好地进行思想品德内容的学习。
2.学生的质疑质理是良策
笔者在上课前,一般都要求学生先浏览一下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质疑,在上课开始让学生提出疑问,这样就可以比较准确的定位教学起点,也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期待。如笔者在教九年级第十课“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时,学生就提出了他们各自父母的收入是什么,笔者在讲述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后让学是相互合作讨论了各自的问题,效果较好。学生质疑在总复习中,特别是做综合练习时,效果更好,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疑问,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解决,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果,使错题再错率有了较大程度的减少。当然,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质疑,还要引导学生探究质疑的一般方法如审读课题框题题目,注意关键词等。
小学语文课学习的最基本资料是课本,课本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载体,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大。所以,教师想要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就要充分把语文课本利用起来,把课本中的一些典型的事例用思想教育的思维去发掘,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之上收获思想品德教育。教材中的课文的涉猎虽然是十分广泛的,但基本上都在透露着一种正确的价值倾向,教师要做的就是挖掘课文中的积极正面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方面或几方面,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品德。比如,在学习古诗《悯农》时,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的含义不是很深刻,现在相对较好的生活条件也不能让学生领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滋味。笔者就结合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看到农民种地的辛苦和粮食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小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
二、挖掘学生的真实感情,让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相结合
小学生活泼烂漫,对很多事情和事物都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妨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和情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暴露自己情感的偏好和取向、教师再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材料,选择优质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学习,感受文学作品中饱满的情感,让这种情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比如,为了教育学生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感受革命先烈为今天的和平所付出的努力。笔者选择了放牛郎王二小的事迹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因为王二小的年纪和我们的学生的年纪相仿,同龄人之间的感受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为学生讲了王二小保护村民的事迹。学生听后十分感动,我又让学生学习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学生听后更加感动,爱国教育就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
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影响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智还处在发展阶段,对很多事物的理解可能会不到位。如果教师盲目采用讲述和灌输的方法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话,学生不但可能无法理解透彻,还很可能会产生厌学的抵触心理。教师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直观思维去理解。其中,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师要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魅力。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创设情境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采用课本剧。课本剧的剧情丰富,学生能够还原课本,并参与其中,学生对这种表演的感受也很深,所以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比如,在学习《晏子使楚》的教学中,我找了学生分别扮演《晏子使楚》中的几位的主要的人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受到晏子的幽默和智慧,以及大度的风范。学生在快乐中感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的内容。
四、找到合适的机会
在课堂上予以点拨思想品德的教育除了要集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之外,还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时,教师不必刻意地强调思想教育,也可以适时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点拨。同时,语文教育的主要的内容还是要进行课堂教育,千万不可以为了过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本末倒置。教师要在学生感到迷茫的时候,适时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法去点拨学生,让学生感到恍然大悟,而加深印象。
五、结合历史典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最为直接开展品德教育的最佳手段。教师要善于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教学活动与实践教育充分地结合起来。要善于在教学与生活中挖掘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将那些与品德教育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转化成为品德教育的资源,要将鲜活的生活实例带到课堂中来,还可以邀请社会道德模范和榜样先进人物到校与学生亲密互动,让学生真正地倾听道德楷模的心声,使孩子们对于道德品质拥有最初的良好认知。此外,“教师应设法在生活中增强专业执行力。”要充分利用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品德培育搭建平台,教师要精心制作教育专题,为学生讲述那些动人的道德故事,例如为救学生而被汽车撞倒造成高位截瘫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坚守岗位保全乘客安全而牺牲的“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最后毅然捐献器官拯救他人生命的12岁女孩何玥等等,使小学生从小了解真、善、美。学校要为学生的品德教育争取校外平台的支持,包括图书馆、少年宫、烈士陵园、人文纪念馆等等,教师要带领学生走上街头,使学生成为积极宣传生态环保的小卫士,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养老院、福利院,去慰问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从而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情感,用健康向上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
课堂是开展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小学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品德教育素材,教师则是将这些素材转化成品德教育资源的重要媒介。教师要利用学科知识有效促进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品德习惯,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志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中重点强调:“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品德教育并不是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灌输大道理,并不是批评、指责与责骂,而是要巧妙的利用教材资源,因势利导地通过情景教学、问答教学以及游戏教学等多种方法,融入品德教育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与学生一同分享。可以为学生布置小小的品德任务,阶段性的开展“妈妈小帮手”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制作“劳动卡片”,记录帮助妈妈分担家务时的心理触动,教师要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孩子们能够相互肯定、相互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自省,学会自己“找缺点”,从而使学生将品德教育内容内化成为一种自律、自强、自谦的品质。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浇灌祖国人才秧苗的辛勤园丁。教师拥有怎样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要从整体上改变德育低效的现状,就必须优化德育生态,切实改善德育自身。”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率先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拥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模仿能力,教师是孩子们最崇拜的偶像,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情操对于小学生的身心会产生深入的影响,这些影响甚至会作用孩子们的终生。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仅有高水平的教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深刻了解自身作为学生道德标杆的角色定位,积极研究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待工作要兢兢业业,对待教育事业要恪尽职守,对待学生要关爱备至,对待生活要脚踏实地。教师要始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要在教学的小细节上突出坚定的道德立场。教师可以经常性地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动态,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刻付出爱与关怀,用强烈的道德情感来润泽学生们的小小心灵,从而真正成为学生们积极学习的榜样。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体系
我们将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确定为道德认知领域,道德情感领域和道德行为领域。各领域的分类如下:
(一)道德认知领域
学生对思品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可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识记、领会、辨析三个层级。
1.识记。“识记”是学习的最低层级的目标。它是指能回忆再现最基本的道德知识的能力,既能答出、背出、写出本课基本道德观点。
2.领会。“领会”是认知领域中教学目标的第二层级,它是指初步理解所学道德知识的基本含意,即能正确地解释或举例说明本课的观点和概念的内涵。领会是最低层次理解,着重于要学生对道德观点或观念了解透彻后,能利用该道德观点和观念与人交换意见。
3.辨析。“辨析”是指将所学道德知识用于某一特定的具体的情景的能力。
换一句话说,就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来判断、分析、评价自己从来接触过的材料中某种道德现象的是与非。辨析是较高层次的理解,着重于把抽象的道德知识运用于适当的情景中,正确地作出结论,解决问题。
道德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编制,我们认为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应当列出其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并用学生的具体行为加以说明。如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教学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述的:识记:能说出常用的礼貌用语。
领会:1.知道“你好、再见、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日常用语的用法。
2.知道对人说话有礼貌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3.知道使用礼貌用语对个人、社会有什么好处。
辨析:能辨别礼貌用语的使用是否正确。
(二)道德情感领域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一种内心体验,并逐步实现道德情感的内化或个性化。道德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态度三个层级的目标。
1.接受。“接受”是内化过程的第一层级,是指学生对新课中的学习内容感兴趣,有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从教育的角度看,要达到这一层级的目标,就是要吸引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注意;从评价角度看,需要判断学生是否愿意注意这课学习目标。
2.反应。“反应”是内化过程的第二层级,是指学生对课文中的道德形象或道德现象产生的满意、愉快、喜悦或愤怒、厌恶、悲痛的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道德感。
3.态度。“态度”是内化过程的第三层级,是指学生将道德感转化为内心的道德需要形成的某种价值观或责任感。
道德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情感内化过程的表象情绪反映,编制道德情感领域的目标时,尽可能地用贴近表象情绪的外显性行为语言来表述,目标才具有可测性。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道德情感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述的:接受:喜欢使用礼貌用语。
反应:体验到使用礼貌用语的好处及喜悦感。
态度:愿意效仿课文中使用礼貌用语的同学的言行,自觉使用礼貌用语。
(三)道德行为领域
1.领悟。指学生能以课文中的道德知识为依据,说出正确的行为方式。
2.模仿。指学生能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模仿或操作,并达到正确。
3.习惯。指学生经过反复练习,能按正确的道德行为规则在相应的情景中,自觉、独立地行动,并达到正确。
道德行为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情感内化程度的集中反映,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可测性强。因此在编制造德行为领域的目标时,语言表达要准确、具体。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道德行为领域的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达的:领悟:知道什么情况下使用“你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
模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你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语言。
习惯:做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礼貌用语。
二、编制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编制教学目标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体现着目标教学的教学思想。
(一)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编制教学目标要以教学大纲及课程的基本要求为标准,以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为依据来制定教学目标,体现目标的编制为教学目的的达到服务。在编制教学目标时,必须处理好目标与大纲、教材的关系,要体现课时教学知识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在编制教学目标时要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逻辑思路来进行,使教学目标体系由学科的总目标到具体实施的课时教学目标,构成一个有序的、联系紧密的目标系统整体。
以纵向上看,要使教学目标结构化。编制的教学目标相互之间的结构联系要反映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使各个单元,各册教材及整个学段的学科教材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
从横向上看,要使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一体化。编制的教学目标必须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统一在一个目标大系统中,发挥目标的整体功能。
(三)适应性。所谓适应性,就是编制教学目标必须着眼全体学生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目标要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特殊需要,既不要超过一般发展水平又要促进其发展,防止过高与不及的两种倾向。
(四)可操作性。所谓可操作性,就是编制的教学目标要用简明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紧密结合教材,能综合考虑目标的达成措施和方法,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落实。
(五)可测性。所谓可测性,就是编制的教学目标可以分解成几个或几组检测试题,在阶段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测验或其他检测手段加以检查,清晰地表示出学生阶段学习效果及达标程度。
三、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程度
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年龄特点,以品德培养过程的特殊矛盾和品德形成规律为依据。
根据这一规律和教改实验的基本经验,我们设计了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五步教学程序,为规范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第一步: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这一步是实施目标的开端,它决定着学生对老师发出信息的情绪,影响着学生对信息接收的直接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揭示课题之前,必须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题的揭示在自然和谐的乐趣中引出,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步:明确目标,阅读感知。
这一步是指把学习任务明确地告诉学生,使教师教有目标,学生学有方向。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教学内容心中有数,形成初步的品德观点、观念,为实现目标作好铺垫。
第三步:实施目标,激情明理。
实施目标是目标教学的重要一环,激情明理是实施目标的重要手段。创设有利于原有的品德向目标规定的品德转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置身于情境活动之中,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斗争,弄清事理,使原有的品质存矛盾斗争的推动下向目标规定的品德转化。这是促使情感内化的主要方法。
第四步:检测目标,明辨是非。
目标检测,是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阶段反馈,为调节教学,弥补教学遗漏和错误进行的一次信息诊断。明辨是非是情感内化,由原有品德向规定目标品德转化的较高的层次。通过目标测试,反馈矫正,可使学生更进一步形成正确完善的品德认识及情感体验。此环节主要采取口述回答和书面测试来掌握目标实现的程度。
第三步:评价目标,指导行为。
评价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对事物进行的价值判断。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从实现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到最终实现总体目标,都要不断地进行评价、反愧矫正,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品德教学的角度讲,评价是对道德观点、道德观念正确与否的有效判断,及时正确的教学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直接指导着人的道德行为。因此,思想品德课的目标评价,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行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四、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教学目标编制的准确性。
2.描述教学目标的语言一定要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