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方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17 09:36: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校企合作方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校企合作方案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一、引言

安防行业是我国信息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其市场化的过程中,对市场、专业人才和扩大知名度等需求越来越大,但国内拥有安防专业的学院却并不多。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筹)就是一所专门以培养安防技术技能人才的一所公办高职院校。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筹)作为一所由温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培养公共安全管理和工程类人才的公办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资源,借鉴企业一线技术经验,利用我院专业特色,对接安防行业,学院依托各专业特色,创新性地分三层次多手段实现了与安防行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二、“三层次多手段”的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我院开设有公共安全管理、安全防范技术、消防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设计(交互信息设计方向)等五个专业,五个专业各具特色,经学院顶层设计,与安防行业深度对接,实现了从企业管理、产品设计、产品技术等三个不同层次与安防行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性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层次一:安防行业企业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和消防工程技术专业等两个专业依托学院政府办学的资源优势,不仅与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安防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更与温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温州市司法局、温州市消防职业培训基地等安全相关政府机关单位建立了校局合作协议,双管齐下,使得学生可以从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两个角度出发,多角度深入了解安防行业企业管理特别是企业安全管理方面。

我院更创新性的与温州市消防职业培训基地等单位及培训机构合作,鼓励学生就读期间就培训并考取“初级建(构)筑物消防员”和“安全员证”等职业技能上岗证,即提高了学生的行业理论知识,同时也增加了未来的就业竞争力,甚至毕业即能上岗。

(二)层次二:安防行业产品设计。任何一个产品的诞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它需要前期的洞察战略及产品需求,进而确定产品功能;再到后面的结构框架元素安排,最后才是采用技术的手段去实现、创造产品。而我院的工业设计专业(交互信息设计方向)就是致力于前期安防产品的调研、设计的,即去解决市场需要怎么的安防产品、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安防产品、怎么样的产品安防产品能给予人们最佳的使用体验。

为了培养这样的产品设计人才,我院与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安防行业龙头企业和杭州跨界科技有限公司等产品设计企业都建立了合作互助协议,深入发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模式。

我院积极邀请其他前辈高校校校合作,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如2015年9月24日,我院就特邀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凌浩教授来我院参加“交互设计专业建设研讨会”,并为我院2015级新生举办“信息交互设计的10个关键问题”学术讲座。同时我院工业设计专业已与7家相关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并正在与其他10家企业洽谈,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践、预就业等的机会,并可校外专业技术工程师授课,培养适合更合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技术型人才。

(三)层次三:安防行业产品技术。一个产品的诞生――技术是核心生产力,我院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和安全防范技术专业这两个专业则是侧重安防行业产品技术方面。物联网和安全防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依据特定需求完成系统设计、设备选型、工程安装及维护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则是最佳的一个途径。

首先,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把企业引进来,更把学生送出去。如我院2015年6月邀请深圳景阳科技公司召开校企合作暨“智慧城市”新品技术交流会。让全校师生都经历了一场高新科技的盛宴。2015年暑期,学院组织本专业学生赴宇视科技、海康威视、苏柏科技、汇昌科技、奥乐智能化、手掌信息科技、市局科通等几个行业内名列前茅的企业进行暑期专业实习实践活动,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其次,我院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合作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培育双师型教师团队。物联网专业教师与天地人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积极研发“起卧状态检测器”项目(起卧状态检测器是为了体现对老人的关爱而设计,满足子女对老人睡眠及健康状况的随时监控和掌握。)、与公安联合研发“公安双网双平台标准制定”等等。

再次,学院在校企合作订单班上也做了初步尝试,2015年国内安防龙头企业宇视科技合办了宇视科技班,经过层层选择,最终选拔了6人,创新性地在本院老师进行授课的同时邀请宇视科技的高新专业技术工程师来校给予指导,联合培养更合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技术型人才。

三、“三层次多手段”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初步成效

我院虽然只筹建三年,但我院现有的五个专业就积极探索三层次――企业管理、产品设计、产品技术,多手段――校外专业实习实践、专业考级考证、企业进校园和顶岗实习等的方式,统筹整合全院资源,与安防行业实现了多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校企合作,学生得到了发展

1、通过校外专业实习实践、专业考级考证、企业进校园和顶岗实习等形式的校企合作,使学生在校求学期间能进企业实习锻炼,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真正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岗位实践活动以外任何形式无法完成的。

2、校企合作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目前,应届毕业生在谋求就业遇到的障碍之一是信息不对称,不能获得必要、及时的就业信息。通过校企合作,极大地增加学生接触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把握了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了企业用人需求,将会大大有益于毕业生的就业。

(二)校企合作,教师得到了发展。校企合作,搭建了教师锻炼、提升的平台。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我校各个专业都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和就业问题,而且还为各专业教师提供了学习锻炼、提升素质的机会。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学校采取参观考察、和企业联合开发项目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到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同时了解企业用人规格,便于学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实效。部分教师还考取了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使学校“双师型”教师不断增加。

总之,我院在校企合作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些许的成效,但是还是远远不够,下一步我院将会把校企合作作为专业建设的工作重点,加强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培养更多适应社会要求的实用型人才。(作者单位: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

[2]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36-40.

第2篇

关键词: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核心问题;科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企业单位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严峻。从本质上而言,企业之间比拼的实质就是经济竞赛,各机关事业单位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不断减少开支,降低资金的花费数额。据数据显示,很多机关在消防安全设备上降低设备质量,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这种办法其实并不是节约资金的有效对策,由于缺乏消防安全科学建设设施,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我国机关企业单位引发的火灾数量持上升趋势,是导致社会不安全的最大隐患之一,它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巨大,也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为了解决这一弊端,本文就根据我国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简单谈谈它所存在的核心问题,并找到正确的手段予以解决,提升企业的安全性,更好的完善灾害预防,保证人们在安全的环境下工作。

一、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核心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缺乏安全保证的工作环境,是工作者最担心的话题。随着2014年数据调查报告显示,由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失效而导致的火灾数量,占到国家总的火灾发生率的48.2%,高比例的数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我们一定要明确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核心问题,找到引发火灾的主要原因。

第一,消防安全管理缺乏良好的经济保障。经济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有序、科学进行的前提。由于资金链的短缺,一些机关单位对消防安全的重视度不够,消防安全设备不健全、基础设施匮乏,导致火灾时有发生。另外,很多该安装的监控设备,火灾预警设施也不够完善,没有设立专门的消防检查部门,基础工作不规范,是导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失效的基础。

第二,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没有系统的制度作约束。制度体系的建立是提高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水准的基础,科学的制度是为工作者提供行动指南的内容。缺乏约束力的体系,只能导致消防安全工作落实不到位,管理不严谨,无法形成消防安全正确管理的良好氛围。此外,即便一些机关结合实际制定了严谨的消防安全管理规范,在具体实施执行中也不够科学,工作落实不到位。

第三,消防安全监督者和消防安全管理者存在职责不明现象。企业中的消防安全监督者主要负责监管,对内部的消防设施进行定期的查询,能够及时解除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则是管理者,他们负责日常的安全管控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两者的工作经常造成混淆,管理人员过于依赖监督人员,监督者又缺乏监督效力,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科学落实。

第四,消防安全管理者的素质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消防管理人员对工作认识的缺失,专业水准的限制以及工作积极性的降低,都会制约单位的安全运转。另外,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对消防安全法规理解不到位,经验少,一旦遇到火灾,反映不及时,甚至都不会使用灭火用具,阻碍了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提高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科学性的有效对策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核心问题。这对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相关部门一定要提升消防安全管理者的意识,以科学的对策解决弊端,从而加强企业的安全水平,更好的维护职工利益。

(一)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完善安全设施建设

资金是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有序进行的基础,也是企业单位做好保障性工作的前提。各机关单位一定要积极引进资金,加大资金的投入数量,将其用于消防安全设备的安装和管理、维修工作中,引进最有效、最先进的消防设备,降低火灾造成的影响。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还应该加强建立应急预案设施,完善管理,突出重点。

(二)制度系统健全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到的内容多,项目复杂,建立完善的体系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机关单位应该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结合单位实际,明确岗位责任制,分配好人员主要复杂的防火区域,并制定安全管理的内容,严格规范安全设备的检修时间,并积极开展演习,从实战入手加强管理者对火灾的认识,以完善的体系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

(三)严格履行国家新颁布的《消防法》

为了更好的保护机关企业的安全,保护好财产和人员工作,我国于2008年出台了新的《消防法》。该法规不仅去除了过去法规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落后内容,还取消了一些有关消防行政处罚的前置条件,规范了单位和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职责,以法律的方式科学杜绝了火灾隐患发生的潜在危险。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一定要汲取新法规中的有效内容,学习新规章,改进以往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并完善法律意识,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自觉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职责,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四)提高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火灾安全保证的基础,他们的素质能力和综合水平对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各大学校就要积极开设消防安全管理专业,做好基础培训工作,提高就业人员的能力。另外,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更是要坚持创新,不断提升消防安全管理者的素质能力,定期组织开展学习,教会他们学会使用世界最新的消防设备,在管理人员上岗前做好选拔工作,挑选具有专业资质的人上岗,并树立他们的责任心,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以鼓励的方式发挥他们的管理职责,切实做好安全预防和管理工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面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出于减少资金花费而忽视消防安全管理的做法缺乏科学性,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提高企业单位的安全性,各机关一定要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加强管控职能,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方针,并提高相关管理者的素质能力和综合素养,加强他们的安全法律意识,结合工作存在的核心问题找到解决措施,从而真正做好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

参考文献

[1]于雪.机关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5:267.

[2].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2,25:17-21.

[3]史记,于柏秋.浅析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西部科技,2010,20:57-58.

第3篇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 构建 联盟章程 实习方案 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183-02

Construction of the depth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the Constitu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lliance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internship program

Zhang Duoting Zhu Libo Guo Yong Ding Lanfeng

(NATIONAL COLLEGE,Harbin Heilongjiang,150066,China)

Abstract:The deep integ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build a “rotation training - internships - employment”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making internship training courses and corporate jobs effectively docking, more targeted for the “post Education Alliance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alents, enhance vocational education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urse targeted, practical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abide by “Vocational Education Union constitution”, the strict implement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internship program, and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pharmacy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urse teaching,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training courses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internship program and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aining Course.

Keywords:school - enterprise cooperation;build;Union constitution;the internship program;the implementation of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制药专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了“轮岗实训――顶岗实习――就业”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在哈尔滨市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共建的6家制药企业“学生顶岗实习实践教学职教联盟”内得以顺利实施,使得顶岗实习实训课程有效的与企业工作岗位对接、更有针对性地为联盟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下开展实践教学,通过系统性的实施实训课程、三支导师即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的教育体系,提升了高职制药专业实训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专业性。制药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之所以能顺利实施,关键是校企共同遵守合作构建的“职教联盟章程”,严格执行了业已规范了的富有深度内涵的制药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

1 构建职教联盟章程,践行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1.1 明确了校企合作宗旨,保障实训课程模式的实施

为了保证制药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根据黑教联[2008]21号《关于印发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意见的通知》精神,贯彻“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适应黑龙江省制药行业建设发展的需求,校企合作制订了联盟章程。章程规定了联盟成员企业原有的单位性质和隶属关系不变,管理体制不变,经济独立核算不变,人事关系不变;所有成员单位自觉遵守联盟的管理制度,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互动共赢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联盟的经济、社会效益。充分发挥联盟制药企业的群体优势,提升联盟综合实力,为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制药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第4篇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在实际的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中,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存在着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不适应,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的现象。

校企合作是一种可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保证了学生具备从事旅游业基层工作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增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确保就业渠道的畅通;另一方面企业也因此从学校获得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同时,企业员工亦可接受高校的培训或到高校进修,解决了旅游市场专业人才匮乏的难题。

二、校企合作的类型分析

校企合作的实现方式是多种类型,不同形式的。高校和企业应该结合自己的情况,谨慎的选择合作的机构,构建科学合理、真正三赢的校企合作方式和类型。

(一)按合作时间分类

按照校企合作时间长短来看,分为短期合作和长期合作两种类型。

短期合作是指校企双方仅仅在较短(3个月以内)时间进行合作。这种合作方式适合于企业旺季的临时抽调人手,可提供学生短时间的直接对客服务机会。

长期合作是指校企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有较长(3个月以上)的合作时间。这种合作方式可使校企双方有机会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并可搭建实训基地或者企业员工培训基地等多形式合作。

(二)按照合作深度分类

按照校企合作深度来看,分为浅层次合作和深层次合作两种类型。

浅层次合作是指校企双方仅限于学校派遣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接纳学生并安排实习岗位这种形式的合作。

深层次合作是指除了提供人力资源,吸收人力资源的实习以外,校企双方还进行多方面的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开发出的其它合作。比如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授课,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教师为企业员工授课等等。

三、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分析

(一)坚持市场调研,找准人才培养方向

学校要形成系统的调研制度,长年不断地对旅游企业进行调研。一是专业建设调研。通过调研了解旅游职业岗位对该专业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确定专业建设改革方案,调整课程设置,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为企业所欢迎。二是对该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收集他们对学校教学内容、对企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反馈信息,以便于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三是加强对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预测调研,及时地掌握本地区经济发展对旅游企业人才的新要求,便于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成立旅游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参与教学全过程

校企合作机制的正常运作,可通过双方建立旅游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来运作。委员会的成员由学校、旅游管理部门、酒店、旅行社、景区等单位的负责人、学者和专家共同组成。旅游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的成员定期到学校来研讨学校旅游专业建设与发展,为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决策咨询。经过与旅游企业的反复磨合,旅游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上岗后才能获得旅游企业的欢迎。

(三)积极探索多层次的校企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校企合作形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浅层次的纯实习合作

学校在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与他们签订短期或长期实习合作协议。一是学生可利用“黄金周”和寒暑假的时间与旅游企业签订短期合作协议,让学生到旅游企业去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让他们对旅游企业的运作有所了解。二是学生学完全部课程后与旅游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几个月的实习。

2.中层次的教学、实习与就业的合作

从教学环节就开始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学校把企业人员请进来,聘为学校教师,参与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把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教训以案例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同时组织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实操、挂职进修。通过教师参与企业管理,指导企业经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又获得了实习环境,提高了教学的实践性。学生在学校学完主要课程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实习。这一实习要与就业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与企业进行首次双向选择。选择后双方共同商定和实施培养方案。最后,企业优先选拔留用优秀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既给学生提供了实习基地,又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3.高层次的订单式教育合作

学校主动与旅游企业联系,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即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了许多企业的认可,而且还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订单式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基地,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且能够使学校的人才供给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吻合,又为企业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总结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共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06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行业企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中国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校企合作成为提升内涵、提高质量、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自高职16号文以来,我国高职院校都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双主体人才培养,建设初见成效。然而,从近些年的校企合作改革进程也逐渐出现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合作理论研究滞后、机制落后、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合作法规政策缺陷等[1]。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相关改革实践已经开展,但大多围绕在校企合作的整体机制模式改革框架,在如何调动学校企业积极性实现共赢方面则鲜见相关案例。本研究以连锁专业人才培养为对象,以校企合作岗位实践过程为基础,调研分析校企共赢需求点,结合利益相关理论,在构建层级渐进式的校企合作共赢框架及细则前提下,给出校企合作共赢的实际案例,实践结果证明,在校企需求满足的前提下构建共赢方案是具有实践意义和价值的,能够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持。

1 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自2006年高职16号文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推进以校企合作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校企合作改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1 针对校企合作过程展开的实践

纵观我国当前高职的校企合作改革,在实践过程中主要以4种类型为代表:

①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及合作模式的创新;

②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及利益分配;

③校企合作的实践运作;

④协同合作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

1.2 针对校企合作展开的理论探讨与分析

在近七年的改革实践过程中,各高职院校也逐渐展开了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第一,对当前校企合作过程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如叶鉴铭[2011]总结了当前高职校企合作“五大瓶颈”,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与策略。王文涛等[2012]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高职教育自身内涵的提升,校企合作出现了深度性、稳定性、整体性、协调性和校方教师及基层教学部门参与主动性不足等问题。邱璐轶[2011]对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高职院校与地方中小企业发展关系密切,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变化都会对高职的校企合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二,对校企合作新的模式和途径进行研究,如康树元[2012]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影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合作的相关关系模型,对该模型的各个关系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出校企合作实施模型。王芳[2012]分析现有高职校企合作的显性模式出发,对高职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现有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从机制体制和组织绩效的角度对高职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途径。赵居礼[2011]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面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路,从组建教育集团、开办“校中厂”、成立常设机构、完善制度等七个方面进行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2 高职校企合作共赢体系构建

从现有综合文献查阅分析,影响高职校企合作成效因素较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合作过程的主体识别性不强,协同性差,在经历过新鲜期后,企业主体一方逐渐缺失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对校企合作的内部环境构建及外部环境支撑造成极大影响,最终使得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走向形式化,甚至部分合作名存实亡。为有效调动和促进校企双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活力,真正实现在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双主体共赢共建成为当务之急。

2.1 高职校企合作共赢框架构建

本文以校企主体为对象、合作过程为周期逐层级动态构建校企合作共赢框架,如图1:

2.2 基于利益相关理论的共赢主客体识别构建

在校企双方需求确定前提下,需要从利益相关理论对两者的利益关联进行科学分析和判定,从而确定在共赢模式构建过程中彼此的角色和地位。

利益相关理论主要内容是明确定义利益相关者,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认定,对不同主体客体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的角色进行识别,从而获得更好的利益。其中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后果具有利害关系的群体或个人均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而言,其利益相关者一般可以分为三类: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 (股东和公司资本的主要供应者),产品市场利益相关者(公司主要顾客、供应商、当地社团和工会),以及组织中的利益相关者(所有公司员工,包括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每个利益相关者群体都希望组织在制订战略决策时能给他们提供优先考虑,以便实现他们的目标,但这些权益主体的相关利益及所关心的焦点问题存在很大的差别,且往往互有矛盾。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划分是将校企双主体在合作过程中的共赢方案制定的前提,其中,围绕如何设定利益相关者,国外已经有诸多研究。贺修炎[2008]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给出了3种划分依据:重要程度、合同关系、特性。

如图2,本文按照特性分类法应用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分析。

[紧迫型

][休眠型][危险型][优势型][确定型][强要型][依赖型][酌处型][合法型][影响力]

图2 根据属性划分的利益相关者分类

2.3 校企合作共赢需求调研分析

校企合作在多方因素下促成之后,应该在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统筹下,开展对高职院校、企业的合作需求做明确详尽的调研,调研过程中应该结合地域经济发展从短期、中期、长期的角度确定企业方的人力资源需求、学校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这是在校企合作合同签订之后首先要开展的项目,在此基础上,对上述的共赢利益相关主题进行分析,再进行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及实施的工作。

3 高职校企合作共赢方案实施案例――以连锁专业人才为例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是国家骨干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其中工商管理连锁专业是校级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于2008年起就开始校企合作的建设,与广州三元麦当劳、广州百佳超级有限工商、正大集团卜蜂莲花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实践研究――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论文获得2011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年会一等奖,同时,围绕连锁人才“1+1+1”培养模式教学成果获得2012年度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下具体介绍连锁人才的校企合作共赢开展过程。

3.1 校企双主体合作的利益需求分析

与广州百佳超市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后对双方的合作需求做了明确的意向分析,清晰了合作的初衷、过程目标、长期目标.

3.2 基于利益相关理论的共赢主客体识别

如前所述,对高职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清晰识别,是有效科学推进校企合作进程的基石。同时,该识别属于动态过程,因此分阶段进行共赢主客体识别将有助于共赢合作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3.3 校企双主体共赢合作模式构建及实施

该案例目前处于构建期向巩固期过渡阶段,已经开展两届学生的校企合作,目前实施的是双层渐进式人才培养共赢合作模式。

该合作模式主要以第二学年为人力资源补给周期(商超技能实习阶段)为企业实现确定利益,由于在此环节,企业仍然存在预期利益(优势型),如企业高层对中基层的管理人力需求,因此围绕此盈利点,校企共同构建了第二层级即三年级以上一层级的合作为基础选拔和进一步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当合作过渡到巩固期,该部分即成为确定利益相关者;同时该阶段合作指导老师由于从具有合法性和影响力但无紧迫型的角色逐渐进入到具有紧迫而且能够分享确定利益的确定利益相关者角色。在该过程受到影响阻力如学生家长有在校企合作中对培养不理解不支持的逐渐转变为确定利益获得者。作为行业协会,受制于制度,其在合作过程中对连锁企业能够产生影响,但无政策制定权及财税等方面的减免权,因此无法对企业产生急切的紧迫型。在合作过程中,部分缺乏诚信具有竞争排他型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始终在扮演着对合作干扰的角色,对合作的依赖型利益获得者具有强要型。最为重要的是,在此合作过程中,确定的利益获得者在不断增加,从初期的校方和企业人力资源,逐步拓展到校方专业指导教师企业中高层及人力资源,从该范围拓宽的实际意义来看,更有助于推进校企合作的高层级――成熟型发展。因此从利益相关理论来看,确定利益主体在高职校企合作过程中受益越多,其角色识别越清晰,对合作的支持力度也将越大,因此,从连锁人才的校企合作实例来看,共赢合作方案能够对更高层级――成熟期的过渡和发展给予更多的后备支撑。

4 总结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高校与企业在共赢协同过程中产生更大效能,科学规律的展开共赢模式构建有助于校企深入开展合作,高职人才培养在共赢环境下能够得到质的提升,从动态角度构建共赢关系和模式,明确利益相关主体是校企合作深入持续开展的前提和关键,从实践效果来看,关于双主体共赢模式的构建将有助于我国高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向更高层推进。

参考文献:

[1]叶鉴铭等.破解高职校企合作“五大瓶颈”的路径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72-75.

[2]林英.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构建机制的调研[J].中国大学教学,2011,(7):85-88.

[3]王文涛,任占营.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问题归因和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7):34-38.

[4]邱璐轶.高职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2011,(4):156-157.

[5]康树元.对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50-51.

[6]王芳等.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21-125.

[7]赵居礼等.高职学院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6):35-38.

第6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职业能力

1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分析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就读相应的年限后,面临着就业、升学等选择,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直接就业。因此中职学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直接培养一线的劳动工人。如此看来,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1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指为了使学生能在将来顺利地从事某种职业,在该职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必须具备的多种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可以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等基础能力,是从事某种职业的基本要求。方法能力,即完成该项职业活动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决策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的统称。社会能力,也就是在社会生存中必须具备的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还包括团队协作能力、适应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流能力等。人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一种社会性,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人员打交道,没有任何一个职业是独立存在的,所以社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2以“专业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的缺陷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中职学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接受程度,评价系统也单一地体现为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方面体现为:教师上课以教材为主要授课内容,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却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不感兴趣,直接表现为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十分普遍;有部分对课堂纪律管理比较严格的老师,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些教师时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强调纪律和管教学生方面,大大降低了教师的授课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专业能力为主的培养模式,还会对学生将来顺利开展职业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在我校曾经有过这样的案例,某些学生的专业能力很扎实,期末成绩名列前茅,但是在他们步入职场以后,却往往会因为与同事相处不融洽,或者因无法适应真实的工作环境而辞职。可见这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形成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使学生较快地适应职业活动,在相关的职业岗位上有所作为。因此这三种能力的培养缺一不可,通过系统性的培养,才能显著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显得更为重要,校企合作正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

2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的方式包括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开发教材、校企共同培养和互派教师等。我校的示范性专业群,包括电子商务、药剂、汽修等专业,目前开展的校企合作方式主要有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共同开发教材、培养和互派教师等。顶岗实习方面,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三年中,会到企业中顶岗实习共1年的时间,一般会安排在第4学期和第6学期。订单式培养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共同育人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同研究确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和实习方案,搭建满足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最佳校企合作平台。目前我校已与广西新精英教育集团、北京红缨幼教教育集团、奋达教育集团和中德诺浩等企业开展订单班。当前,我校还积极地响应政府的号召,推行“新型学徒制”的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方式,以校企合作为办学制度,大力推行进校即进企、招生即招工、定向培训等与就业密切联系的培训模式,现有学徒制学生近400人。

3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3.1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阶段

现阶段中职校企合作还处于“浅层次合作模式”,往往是学校非常积极地联系企业,想与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关系,而对应的企业却是积极性较低,对与学校合作持不冷不热的态度,一些企业不乐意与中职学校合作,认为与中职学校的合作只是在“给学校解决问题”。在给学生安排实习岗位时,学生往往不能接触到与专业对口的岗位,不能获取企业一线岗位的职业能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未能达到设定的目标。中职校企合作的程度较浅,没有达到深度合作的理想程度。

3.2校企合作忽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具体到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模式上来说,通常实行的是“2+1”的教学模式,“2”是指在学校学习的年限,即在校的前两年,“1”是指在企业实习的年限,即到企业实习的最后一个学年。这种校企合作方式看似合理,但是我们发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而学生自身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适应企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强度。“2+1”的校企合作模式已不符合新时代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这种模式促使学校把主要的精力花费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而忽视了对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4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中职学生职业能力

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学校和企业根据新形势的发展,结合当地企业和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

4.1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的意识

校企合作必然是双方的合作,应当是互惠互利的合作,“深度”的合作必然会给校企双方同时带来好处。因此,在考虑校企合作时,应该有全局的眼光,全方位地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校与企业在考虑自身利益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在合作的过程中,各自能给对方带来什么利益。学校可以给合作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台、提供优秀的学生给企业、为企业解决短期的招工难问题、给企业提供建设性的咨询意见,给企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服务;企业应把自身视为合作的主体,参与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参与学校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环境与指导,把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视为重中之重。

4.2加强“双师型”或“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在学校接触的最多的主体之一便是教师,师资队伍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所培养的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结合的职业能力,必须培养“双师型”或“一体化”教师,即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实际的工作经历,具备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和素养。这要求学校方面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岗位实践,或者帮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同时也可邀请企业的一线技术工人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参与到学校的一线教学工作中来,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4.3加强课改力度,推行“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

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来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学校对其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学校应该教授给学生在一线工作岗位上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同样,企业一线工作岗位需要员工怎样组织知识和技能到相应的劳动中,学校就负责尽可能地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去组织教学工作,尽可能地按照企业的工作环境,去创造类似的教学工作站。因此,体现“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就变得十分必要。学校需要到企业中进行深度的调研,充分了解一线岗位以及岗位群所包含的职业能力,把这些职业能力融入到“一体化”的课堂当中。

5结语

学生的职业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需要校企双方改变对中职学校教学过程的原有认知,在深化合作中探寻适合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行实施;制度保障

作者简介:张俊玲(1979-),女,河北武强人,天津职业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职业教育。

课题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模式及支持政策研究”(编号:FJB110092),主持人:丁建石;贵州省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招标课题“政府主导下,贵州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径和政策研究”,主持人:章建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3-0021-04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构建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学校建设与改革的重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并对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作出了专门规定,明确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作为未来10年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1]。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全国很多学校和企业间都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校企合作,同时也树立了一批校企合作的典型。本文将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中的做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总结和归纳,对存在的共性问题从体制、机制的层面深入探讨其原因,有利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和制度创新。

二、国内典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综述

(一)校企合作的主要做法

1.打造“企业校区”。这是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企合作中采取的主要方式。“企业校区”的主体双方是学校和企业。在“企业校区”合作方式中,首先由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负责提供场地,学校按照教学要求将其改建为标准课室、实训室、教师办公室和阅览室,并负责购置用于教学的各种设施设备;双方联合成立“企业校区”管理办公室,学校方面负责企业校区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企业负责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协助学校开展实训教学[2]。

类似于“企业校区”的这种做法也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走校企合作之路上所践行的一种模式。他们通过和温州多家民营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教室,把学生的课堂开设在工厂、商店或者公司,而不再是在过去传统的教室里。

2.建立“校中厂、校中部”。“企业校区”的做法是把学校的教学地点设在校外的工厂或者车间,即“走出去”的模式,而与这种做法相类似的另外一种形式则是“请进来”,即吸引企业在学校内建立“校中厂、校中部”来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如滨州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在校内与滨威活塞公司联合建设的生产流水线及与山东唐骏欧铃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唐骏欧铃汽修实训室”、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与深圳华力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设立的生产开发基地、与云南天顺集团合作设立的连锁超市,以及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在校内合作建立的第四勘测设计分院、校内的娇苑旅行社、交职院公交汽车发动机维修中心等,都是这种形式的一种具体体现,在“校中厂”的做法中,由校方提供场地和标准厂房、企业方提供生产设备和运营资金,建成校内的标准车间、厂房供企业进行实际生产,供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同样也是依托校内工厂和实训中心的资源,吸引企业、车间进入校园,构建“校内有工厂,工厂有实训中心,实训中心引多企入校”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3.实施“政校企联盟”。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百县千企联盟”工程,是“政校企”合作的一种具体表现。“政校企合作”是在原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又增加了政府一方。在这种方式中,学校除了选择与所设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外,还选择与之相关的县政府进行联姻。而具体实施中,由学院、地方政府、主管厅局、企业、行业协会等联合成立协调领导小组,通过招生就业、行业协会、校企校际校政合作交流等多种途径推动其实施。

与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做法类似的还有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该校为龙头单位成立的“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涉及了多家学校和企业的参与,并且成立了相应的理事会,在新疆自治区政府的主导下,政府、学校、企业首次被“捆绑”在一起。

4.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与“政校企联盟”类似的另外一种校企合作方式则是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如“南海职业教育集团”,是按照“政府牵头、市场导向、龙头带动、区镇互动、校企联姻”的理念构建,集团成员包括高职院校、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大型企业、行业协会、海外教育机构、培训中心等,成员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结合。在职教集团框架下,借助职业院校与成员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关系开展深度合作,这种形式是校企合作的深层发展。国内还有多个这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存在,如湖南建筑职业教育集团、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广西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云南经济管理职业教育集团等,都是立足于某一行业或产业的发展目标和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进行教育资源整合,深化校企合作。

5.成立“订单班”。这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中所采用的一种模式。根据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技能结构和人员数量需求的实际状况,北京工业职院实施了“长、中、短”期多样化的“订单培养”模式,其运作机制包括“招生+招聘”、“专业+岗位”、“学院+企业”、“专业+职业+岗位”等。在这种模式中,学校在考虑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发展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制定订单班教学计划,既解决了企业实际岗位对技能的需求,又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专业背景与发展空间。

而“订单班”这种形式同样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有体现。他们与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达成定向培养协议,成立专门的满足企业需求的“企业订单班”。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和重庆模具行业3个龙头企业也分别组建了“长安班”、“元创班”和“大江班”等订单班。

(二)校企合作的组织与管理

1.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参与形成的“协调领导小组”。在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百县千企联盟”工程中,由学院、地方政府、主管厅局、企业、行业协会等联合成立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协调领导小组,负责这种模式的管理与实施。而在宝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的校企合作中,“企业校区”建设基本形成了“企业出场地,政府出资金,学校出师资,校企共同管理”的多方参与的标准模式。这里,学校是其中的核心角色,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同时又有政府在背后的推动作用。

2.行业、企业、学校组成的“专业顾问委员会”。在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中,采用的是这样一种实施与管理方式。在该校的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首先从组织机构入手,根据专业的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专业顾问委员会”。“专业顾问委员会”的职责是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专业顾问委员会”最突出的作用就是确定了以社会岗位群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依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装产业相关专业中,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和科研团队等,形成了校企合作的组织框架。通过政府主导,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行业引领,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要求对接;企业参与,实现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

3.基于校企共同培养模式下的全过程管理。在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订单班”模式下,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任务单、作业指导书和工作规范,学院在考虑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发展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制定订单班教学计划,通过搭建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形成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和磷煤化工职教集团的定向培养是从学生入学开始,校企双方根据企业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共同建立常设机构实施全过程管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和企业合作,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与教材,解决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下企业实践等难题。

(三)校企合作的内容

1.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引企入校”的模式将重庆持恒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引入学校,建成集模具生产、经营和教学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瑞立集团合作建立了数控加工、机电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等实训基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引进“施耐德”、“三菱”、“富士通南大”、“熊猫模具”等企业建成了多种模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等。

2.输送满足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全过程、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和优质就业之间充分发挥了“校企直通车”的作用。学校在与企业合作之初,即按照企业需求,从“用人单位的标准”出发,由双方共同设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做到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企业同步、与市场需要高度吻合,让企业把学校当成企业自身的“员工培训基地”,让学生“未出学校门,已知企业事”,从而实现了学生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合作的最终结果就是将满足企业需要的毕业生直接输送到合作企业。这种结果在“订单班”形式的校企合作中尤为突显。

3.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山东省商业集团总公司组建的食品冷链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围绕“建成面向行业的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的研发、示范、推广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的总体目标,与多所知名高校和企业结成了紧密的外部产学研联合体,实施基地对接、平台对接和成果对接三大对接工程,形成了长期合作的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平台,同时通过中心的科研力量和科技成果吸引了众多企业加盟,校企双方在深度合作的过程中,增进了了解,实现了双赢。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的实训基地建成的力帆集团的“力帆汽车售后技术培训中心”以及东风渝安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的“东风小康技术培训中心”、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援外技术培训基地”等都是属于典型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三、校企合作中应深入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育人与用工

校企合作的接口和动力以及互惠双赢的基础是什么,这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必须面对的问题[3]。根据以上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很多院校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向企业输送毕业生层面上。甚至许多院校认为,“只有企业有了用工需求时才会找学校,否则校企不可能走到一起”,这种情况确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校企合作不能只停留在“用工”层面上,必须按照“四共同”的要求向合作育人方面发展。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到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4],也涉及到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深层次矛盾,这个问题应从政策、体制和制度方面的创新加以解决。校企合作教育最终应该实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实践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二是通过实践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三是通过实际的顶岗工作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获得全面提高。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中,工学结合是本质,校企合作是条件,顶岗实习是形式和载体。如果不能实现工学结合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就只是个空壳,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为企业输送劳务,即单纯意义上的用工。

(二)合作与互利

互惠双赢、各得其所是校企合作的基础。校企合作办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合作双方自身的利益点,实现互惠互利,合作才能深入[5]。应该说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的利益指向对象都是人才,学校培养的是人才,企业需要的是人才,而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应该在企业的支持和配合下培养出完全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才能够让双方实现互惠双赢,合作也才能够长久。因此,校企合作中合作是基础,而互利是目的,双方应当围绕着如何互利、怎样互利进行实质性的合作。只有这样,双方才能走到一起、做到一起、干到一起。

(三)组织与运行

校企合作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而组织的高效率运行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的。对此,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校企双方参照股份制运作方式,共同出资举办针对某一行业或特定类型的二级学院及相关专业;双方根据出资比例共同组建理事会,选派人员组成股份制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学院对股份制二级学院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负责专业的报批、招生、教育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考核、校内公共教育资源的提供和生活服务保障;合作企业承担校外实践性教学任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角色与推手

在校企合作的舞台上,学校和企业毋庸置疑将担任主要角色,但政府的“推手”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深圳宝安职业学校的“宝安模式”中,一切有关校企合作约定的背后,真正的推手是政府,正是由于政府的推进和服务,学校的探索和努力,把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企业校区”建设,汇聚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力量,为职业教育和企业共同发展、和谐共赢服务,才最终走出了一条被同行称之为“宝安模式”的成功之路。而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百县千企联盟”中,政府同样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

(五)平台与保障

校企合作需要有一定的载体和合作平台,但制度的保障作用是形成长效机制的关键。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均从国家立法层面对校企合作提供了法律支持。对此,浙江省宁波市也于2009年出台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作为全国制定的第一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赋予了校企合作以相应的法律解释,同时明确规定了政、校、企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校企双方在合作平台上实现互惠互利提供了法律保障。

四、启示

(一)校企合作应进一步向成熟层面推进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更多的还是体现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如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订单式学生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锻炼等,而真正上升到建立一种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层面的做法还比较少,这也需要学校在长期的校企合作过程中逐渐的探索和总结。而诸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方式的成功,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规律”和“知识的传播、研究与应用相结合是高等学校办学规律”,是对单独的学校职业教育制度或者学徒制度能够动员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不足的有效弥补,所以可以作为很多高职院校的一个思考和借鉴。

(二)校企合作应注重相互沟通和交融

校企合作要注重与当地企业、行业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交融,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是成功的办学经验[6]。包括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在内的学校都已经成功采取了由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共同参与指导办学的校企合作方式,在三方合作过程中学校根据行业标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设置课程标准等来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行业指导究竟应该体现在哪里,通过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平台等,我们并没有找到一个完全的答案,这也是需要以后进一步探索的。

(三)企业和学校都应是利益的主体

校企合作能否长效稳定,主要取决于双方的利益结合点以及能否给双方带来良好的效益,企业的根本目标是盈利,学校的根本利益是育人,促进课程改革,为社会发展服务,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校企双方目标没有完全统一的情况下,如何找到一种最适合校企合作的方式,除了已有的股份制办学、订单班等办学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更有利于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方式和内容,这也是各所职业院校需要思考和解决的。

(四)政府部门“该出手时必须出手”

借鉴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如果完全离开了政府职能的发挥,将会出现供需脱节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对此,应参照世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做法,强化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做好校企合作方面的统筹规划,定期进行信息,科学进行专业评估,对校企合作进行积极的引导,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组织,制定政策,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五)双向互动,共同发展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业和产业结构总是处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之中,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产业的出现,产业结构调整节奏会愈来愈快。职业教育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结构及层次的变化均受到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符合产业和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可以为产业发展培养所用之才,同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也会随同产业进步而不断创新和发展。因此,区域产业和职业教育的双向互动和共同发展将要求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必须按照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原则,在产业链上寻找校企合作的着力点,使产业与职业融合,学校与企业双向互动,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树超.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28-33.

[2]杨国强,陈渊.论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32):166-168.

[3]吕静锋.企业校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视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0):80-84.

[4]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4):5-11.

第8篇

关键词:校中厂;厂中校;具体途径

“校企合作”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体现学校和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的明确分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才。各国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各自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认真研究、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及创新教学制度起着重要作用。

一.发达国家“校止合作”办学的主要途径及引发的反思

(一)发达国家“校止合作”办学的主要途径

1.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办学形式: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代表,这种形式培养目标十分明确,教师配备、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都体现以企业为主的要求,办学经费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

2.学校主导、企业支持的办学形式:以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和美国的“学工交替”教育形式为代表。这种形式在培养目标上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工作训练为主要学校教学活动,政府强化企业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学校在给学生安排工作时主动适应企业的需要,尽可能考虑企业的要求,使企业接受学员工作成为其训练职工和选择新职工的人力资源事业的一部分。

3.企业与学校合股的办学形式:这是发达国家扩大学校自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果。这种形式的特点:一是学校不再隶属地方教育当局,而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的实体。二是校企合作成为内部事务,不再停留在提供实习场所,接受学生工作等层面上,而是深入到学校管理与发展的各个方面,真正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荣辱与共的关系。三是学校实行董事会制,基本上按照企业运转模式来运作学校发展。

(二)引发的反思

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建立在拥有完备的职教法规体系基础上,企业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并获得了政府政策与财政的充分支持。结合国内校企合作的各种制度环境、合作现状,笔者认为国内最佳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校中厂,厂中校”的方式。校中厂是由学校提供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将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院实训基地,与学院设备、师资进行整合,按企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科研,结合生产按学校要求开展教学,建立及生产、教育功能于一体的“校中厂”;厂中校就是在企业建设教室和学生宿舍等教学生活设施,完善教学条件,共享企业先进设备资源,提高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确保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确保顶岗实习、以校外实训实习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训实习质量,形成校企双方合作培养,共同考核校外实训实习管理机制。这种模式,能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减少学校的管理和运行成本,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克服学校自主运行带来的弊端,也为企业搭建发展平台、壮大自身提供了机遇。

二.“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方式重要意义

1.此种方式可以实现学校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它可以瞒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企业的用人需求、学生求知就业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培养。2.此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训问题。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和物质上的支持,直接为学校提供了生产设备、教学资料等。同时,学生的实验实习直接在企业或实训基地进行,实现教学地点的优势互补,大大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生在企业中顶岗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3.此种方式可以实现校企双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使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企业主动为学校承担实训任务,建立利益共享关系,实现校企资源优势互补。学校在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人才、技术和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三.“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方式的具体途径

切实开展“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既是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破解职业教育弊端的一剂良方。借鉴国内外和我校的职业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下方式:

1.“半工半读”式:一周内三天在课堂上课,两天在企业上班,学生不仅能完成自己的学业,也能作为“准员工”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与此相适应的是,学校将建立起“弹性学分”、“弹性学制”和“弹性教学计划”等配套的教学方案。

2.“企业参与”式: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针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对准就业训练技能,对准岗位考证书,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就业。这种动态的教学计划模式,根据企业(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学校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活动,并将这种教学活动与职业资格证书紧密结合。

3.“合作教育”式:即将产学项目转化为应用型人才的实习训练基地,以产学战略联盟为平台,建立各学科、各专业对接企业相关产业的办学模式,和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这种形式很好的实现教学、生产、科研的全方位合作,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科研资源和公司产业化能力,更好的推进企业与学校的项目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