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15 08:45: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综合实践活动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①12年来,教育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可谓全面深入,但是承德市双桥区范围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却并不乐观,制约课程实施的瓶颈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多数学校并没有真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本文通过对承德市双桥区范围内8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评价体系等情况的调查分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提供参考,以期提高教育职能部门和教育实施机构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二、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在调研过程中,为了深入了解小学校长、教师和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看法,笔者约访了承德市四所小学的4位校长、9名教师和60名学生,获得了有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重要信息。

(二)问卷调查法

此次调研中所用的所有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承德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卷),根据调查对象不同,分为学生卷、教师卷和家长卷,调查范围涉及承德市双桥区范围内的4所小学,样本选择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从对课程的了解、课程开设情况、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承德市部分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30份,回收30份,无缺损问卷、无效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学生问卷共发放150份,回收150份,剔除无效问卷和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40份,回收有效率为91.3%。

(三)观察法

为了了解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真实表现,此次调研采用了课堂观察法,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调查期间,共组织6次综合实践活动,共计听课42节。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

(一)课程开设情况

在调研的4所小学中,1所小学的班级课程表中有“综合课”,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余3所小学没有单独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是以“健劳心”等课程代之。2011年至今,4所小学中有1所小学实施过5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余小学未组织过综合实践活动。

(二)对课程的认识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多数小学校长认为其价值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导致这门课程的实施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在接受访问和调查的39名小学教师中,多数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持肯定态度,少数教师认为这门课程的开设还不具备条件。组织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认为,如果没有参加过相应的培训,其他学科的教师很难驾驭这门课程,加之教师平时的工作量,很多教师分身乏术。

(三)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1.课时难以保证

在承德市双桥区范围内的4所小学中,只有1所小学“偶尔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其余7所小学虽然在课程表中标注有类似的课程,但因没有专业教师,而且这门课程并未列入小升初的考核范围,在承德市范围内也未确立明确的评价标准,所以至今没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体系,这门国家必修课程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2.缺乏专业教师

调查显示,4所小学都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业教师,所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由班主任或学科教师兼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后新增加的课程,其前身为“非正式课程”的课外活动,国内师范类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亦未开设相应专业,所以即使是必修课,学校也没有能够承担此课程的专业教师,只能由学科教师兼任,此为其一。其二,招生情况比较好的小学班容量大,学科教师工作量处于超负荷状态,无暇兼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城市周边小学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虽然班级人数相对较少,但学科教师缺口过大,依然难以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3.课程资源开发范围小,利用率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作为物质基础和智力支持,从各学科教师到广大家长,从校内的阅览室、实验室、校园网,到校外的企事业单位、图书馆、青少年宫,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诸多资源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可利用的宝贵资源。在开展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小学中,最常用的是网络资源,即研究性学习中的资料查阅环节,其次是家长资源和校外的临时合作机构,如:药店、制药厂等。校外活动涉及学生安全问题,以及各部门的协作、家长的意见,资源利用过程中还会遇到资源有限、教师工作量难以统计等问题,致使课程资源的开发举步维艰。

四、反思与建议

(一)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职能――保证课时

作为地方教育行政组织,教育局(教育委员会)有权监督本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必修课程,不同于校本课程,因此,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是地方教育行政组织不可推卸的职责。承德市双桥区教育局内设有多个业务部门,不论是成立单独的管理部门,还是归并至其他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监管都应成为地方教育行政组织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行政上的重视和支持,是各级学校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

(二)填补教师缺口,加强培训力度――建立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主体,只有坚持教师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虽然国内暂时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业人才,但是多数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均已开设相关课程,这就为小学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提供了前提条件,即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逐步完善课程的管理与实施机制。

第2篇

一、值得肯定的地方

1、大多数单位的领导已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他们认真及时领会落实《xx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并且制定本单位的实施办法,办法具体,专人负责,措施得力,领导有方,顺利启动,活动有声有色。

2、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表现在许多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专任或兼任教师为主,其他各科教师能够积极配合,出谋划策,主动参与,这些教师在做好本学科工作的同时,又帮助学校顺利启动和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15日的竞赛活动,参加的单位有91个,参加人数有132,可谓规模空前,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

3.参赛选手精神可嘉,成绩突出。他们勇于承担参赛任务,积极与人合作,查找资料,尽心竭力,设计指导,不厌其烦,制作课件,精益求精。

4、14位评委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公正合理,慧眼识珍珠。

5、县民族中学为竞赛活动提供场地并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与会教师的肯定。

二、不足的地方

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特性理解不够,领悟不深。电子演示报告不能很好的突出四大特性。

2、不能正确区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内的活动。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成了学科活动课。

3、主题活动的基本步骤不全面,电子演示报告中的“活动过程”不充分,也即对活动过程展示不够。

4、个别电子演示报告制作仓促,主题活动走过场,不能生成学生能力,升华学生情感。

5、清坪镇中心学校安排清坪民族中学参赛,但是清坪民族中学没有指定参赛选手,没有制作电子演示报告,致使清坪镇中心学校成为本次竞赛活动唯一缺席单位。

第3篇

在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创新的学校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经验性、综合性、方法性知识,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这正体现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纲(征求意见稿)》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破了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综合性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综合的知识为背景知识,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为核心,通过主题探讨的形式,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面向生活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克服了传统课程与学生生活脱离的问题,努力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靠近。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们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形成探究的主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主题进行探讨,最终得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途径,从而服务于学生的生活。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体验,倡导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它鼓励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等直接的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要求学生从实践活动中选择主题及相应的内容,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形式,去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框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要求以小组活动为主,辅以班级活动和个人活动。在教学方法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像学科课程那样以讲授和练习为主,而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和成果展示为主。学生依据选定的主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在社会和自然中深入了解、探究自己所研究的主题,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研究的主题内容,最终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设计,它的设计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确定探究主题

确定探究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首要环节。一个好的主题应该兼顾兴趣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社会体验和知识储备,为学生提供选题的范围。学生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与其他同学进行探讨,阐述各自的体验及对本主题的看法。为保证所探究主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教师需要随时对学生做出引导,最终确定探究主题。

2.制定探究计划

在明确了探究的主题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详细的探究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分组依据、探究的目的、意义、范围、方法、时间进程和预期结果等。该探究计划是学生以后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的依据。

3.开展实际探究

这一阶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学生需要根据探究计划对主题进行深入探究。这一阶段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到生活场景和现场中去观察、感受和体验要探究的主题,真正地实现从生活中、实践中学习,并记录自己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以便向其他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

4.进行总结交流

在探究活动完成之后,学生需要将自己或小组在探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交流。包括在探究活动中所记录的第一手资料,对整个探究活动的体验总结等等,这是深化对探究内容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移动学习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和移动网络享受更加便利的信息服务。运用移动通讯技术和移动通讯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这一环境下,移动学习应运而生。让学习者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习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交流,并能将自己的最新发现及时传递给其他学习者。

(一)移动学习概述

移动学习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目前,关于移动学习还没有统一、确切的定义。维基百科给出了移动学习比较宽泛的定义,移动学习是手持式移动技术支持的学习或跨越各种情境或地点发生的学习。它突出了移动学习的移动性和情境性,一方面移动学习可以让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移动学习的移动性,学习者可以融入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并随时记录有用的资料。另外,移动学习依赖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正如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所说,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自己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无线与移动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进行学习。

(二)移动学习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优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情境性、灵活性很强的课程,它需要广阔的生活背景为依托,需要学习者融入社会、自然中探究,需要学习者随时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移动学习以移动通信设备和移动通信网络为技术支持,满足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求,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移动学习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具有以下优势。

1.移动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习者从生活的经验中获得知识,这就要求学习者要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传统的课堂教授无法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这一特点,而移动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带着问题融入到生活中,寻找与所探究主题有关的场景,利用手持的移动设备开展探究活动。在移动设备的帮助下,学习者的实践空间被扩大了,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或教师提前创设的情境,而是学习者自己从生活中寻找情境,并自觉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这正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习者回归生活的特点。

2.移动设备能够随时记录情境资料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际探究阶段,要求学习者从现实情境中探究所要研究的主题,并向其他学习者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移动设备克服了现实情境不易储存、复制的缺陷,它能够让学习者随时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录下学习者探究问题的真实情境。真实的情境比实验情境、假设情境更有说服力,能够让学习者更好地向他

人阐述自己的观点。

3.移动通讯能够及时共享信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要求学习者自己去探究生活中的问题,记录自己的探究成果,还需要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探讨。学习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只有在和他人的交流、探讨中才能加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产生智慧的火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协作学习的作用,现代的移动通讯技术的及时交互功能让学习者能够及时发送自己发现的问题和他们通过移动设备记录的情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交流、探讨变得更加便捷、实效,一个学习者提供的情境、问题,可以给其他学习者提供思路,大家在相互交流中,不断使主题走向深入。

三、基于移动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及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让移动学习在这门课程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基于移动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不是纯粹的将学习内容转移到移动设备上,而应着重理解人们如何利用移动设备捕捉生活中的情境,并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学习。移动设备必须在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者个人与其所在的社群环境及与其所在的物质环境的联系中介的工具。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运用移动设备开展移动学习活动能够很好地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是课程开展成败的关键。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框架和移动学习活动设计理论,本文给出了基于移动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并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案例。

(一)基于移动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在开展基于移动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首先应该让学习者熟悉移动学习,然后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究主题融入移动学习活动。让学习者到校外应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移动学习活动设计包括需求分析、聚焦学习者、学习场景设计、提供必要的技术环境、约束条件分析和学习支持服务设计六个基本环节。需求分析需要确定移动学习活动开展的形式,活动的范围;聚焦学习者需要考虑学习者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以及对移动设备的掌握情况;学习场景设计指对完成任务的现实生活场景的选择;技术环境指对学习者开展移动学习的移动设备的考虑;约束条件分析指对可能影响移动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的分析;学习支持服务设计指对移动学习实施过程中各类问题提供的一种帮助、支持服务。基于移动学习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应该包含移动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环节。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框架,基于移动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模型如图1。

1.确定探究主题

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最终确定出适合开展移动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选择的主题应该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自行发挥创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考虑学习者的生活和知识背景,还要考虑学习者对移动设备的掌握情况。

2.制定探究计划

教师介绍主题探究的内容,讲解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移动设备的使用方法,并提供一些和主题相关的移动学习生活场景,开拓学习者的思路。最后给出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划分阶段和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鼓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从生活情境中完成探究任务。

3.现实情境获取

学习者带着任务进入现实生活,从生活中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情境,从而获取第一手经验资料,并用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拍照、做笔记,记录自己在生活情境中发现的问题,移动设备的便捷记录功能可以随时帮助学习者记录有用的情境和即时产生的想法,避免了情境的不可复制性和学习者由于时间过长而遗忘当时的想法。

4.相互交流共享

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和主题相关的情境,通过移动设备将现场情境记录下来并传送给其他学习者,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学习者可以从不同方面来认识主题,并返回到生活情境中继续探究,最终将学习者在情境中搜集到的资料融合起来,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移动设备提供了即时、便捷的通讯方式,学习者在活动现场即可与他人交流共享。

5.提供引导、支持

学习者在现实情境中探究主题的过程中,教师每个阶段都通过移动设备向学习者发送本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一些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习者探究活动的深入。教师还可以通过回答学习者的疑问,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相关主题。

6.形成探究报告

在学习者的探究活动结束后,每个学习者都要整理自己在探究活动中记录的资料和自己的观点,形成一份探究报告。并将探究报告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彼此的观点。

7.评价反馈

教师根据学习者在探究活动的表现和探究报告的陈述,对学习者的探究活动作出整体的评价,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为以后的探究活动提供建议。

(二)基于移动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案例

下面以“我们的生活需要广告吗?”这一主题为例,介绍基于移动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第4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和谐教育 环境 行走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习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省教育厅2008年颁布的《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意见(试行)》中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分别在高一、高二和高三上学期开设。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校更有效的实施,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的意识而设置的。其目标有:

1.培养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态度

包括:关心、参与和进取。关心,主要是使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能自觉地给予注意;参与,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每一个环节的参加者;进取,是关心和参与的延伸。

2.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

包括: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领导和被领导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指经亲身体验、亲自尝试而来的经验总结,是淡化了学科界限的综合知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三种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是其主要组织形式。各研究小组一般由3-6名学生组成,并聘请具有一定专长的本校教师或校外人士为指导教师。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内容包括:(1)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军、学农、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2)学校传统活动,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升旗仪式、成人仪式、读书节、辩论赛、主题教育活动等等。(3)学校社团活动。(4)外出参观、考察、调查、访问或学生干部培训、生存训练、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5)家庭活动,如孝敬父母、外出旅游等。 转贴于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参加城市、街道、社区、学校内部等志愿性的义工服务。内容包括:(1)社区科技文化活动,如敬老爱幼服务、社区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社区文体活动。(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等。(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各类义卖活动,捐钱物给灾区或难民及身边的不幸者,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取得的成果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经过研究和摸索,我逐渐形成了开题课、方法指导课、结题课、展示课等几种成功的课型,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教师在进步,学生也提高了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为学生在大学以后的发展潜力做好了衔接。整个课程的开设实施得到了学校的肯定,校领导尽一切可能满足了新课程上马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为激励学生用心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我校的天柱文学社,将学生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结集出版,目前已出版了3期,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用心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课题研究、项目活动设计的质量越来越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回顾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我对其进行探索和思考,只能说是一个开始,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这门课程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与新世纪教育四个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相一致的不争事实,使我看到了我们学校和谐教育环境下教育改革的希望,为我们的学生感到高兴。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意见》,2008。

2.刘启迪 论综合课程的绝对性与相对性[J].课程·教材·教法,1999,(6)。

第5篇

一、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情感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综合实践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重“发现”轻“规范”。教师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维活动与发现“探究主题”,找出联系从而获得知识经验。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探索,重视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科学性、合理性,但并不以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儿童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不以是否具有科学研究价值来判断这些问题的意义;不能要求儿童学会规范的研究程序,如:提出问题,科学假设,论证课题等;不能为了只求所谓的“规范性研究”去教给儿童一些抽象的研究知识和研究方法,诸如调查方法,研究步骤等。为了追求研究报告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许多教师或家长会亲自动手,去帮助儿童修改完善他们的研究报告,这会将综合实践活动所追求的让儿童亲历整个探究过程的初衷丧失殆尽。对于学生而言,对问题的探究兴趣是第一位的,而问题的科学价值是第二位的;体验整个探究过程是第一位的,所获得的探究结果是第二位的。只要有问题就可以探究,他们的问题就是他们研究的课题。教师在评价时要避免用传统的眼光、大人的视角对学生的“发现”说三道四,应当珍视学生蕴含生命灵光的“发现与创作”。因为只要是出自孩子之手的,出自孩子之心的,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最优秀的。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发展的特殊性,做到科学、合理。

2 .学“方法”重“体验”。转变落后的评价理念,不再以单纯的考试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再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和成果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关注学生参与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体验情感和注重学习方法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目标。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在家长、老师、同学的帮助下解决了,那么亲子之情会不会更紧密,师生的距离是不是会大大接近,同学间的友谊会不会更深厚,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而可以肯定的是,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社会各种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激发并形成他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周围的社会、关注自然的环境等的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注重引导儿童积极体验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儿童在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应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味接受,应为儿童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而开展研究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同时,通过对问题的合作式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逐步提高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共享。学生在每一次实践活动中学会并掌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得到了升华,而这种方法和情感是他亲身经历的,又得到及时的肯定和鼓励,那么评价就起到了挖掘、发展学生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的作用。

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满足学生积极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采用的是教育性学生评价模式,即以促进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以个体的健康发展与成长为评价标准的学生评价,强化了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侧重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1. 在验收“成果”时要融入欣赏。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本展示、实物展示等,诸如图文并茂的展板,多媒体演示,网页以及小创造、小制作等物品。而当我们验收实践活动的成果却远不止这些,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主题,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同时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孩子会产生出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对结果的设计。这时,我们要学会欣赏、善于欣赏,在评价孩子的实践活动成果时,要更新观念,要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孩子作品中所渗透出的个性化星光。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时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满足学生创新心理需要。如“实际操作”、“制作科技作品”、“开展小发明”、“科学调查”、“组织考察”、“撰写科学论文”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创新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我们要以某一具体的细小实验,或在“一个小作品”、“一个简短的小报告”中观察、发现、比较、评估,在肯定中欣赏,在评估中提出建议。创新意识往往随着实践的过程产生并突破旧的习惯思维障碍,找出新的、更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只有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促进了学生手脑并用,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在验收成果时融入欣赏,能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第6篇

2001年教育部已经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中学阶段的必修课程,但是至今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仍不容乐观。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原因,有中考指挥棒的压力,也有缺乏专职教师的无奈……更缺乏适合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理念指引。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四方面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项目学习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根据巴克教育研究所的研究,把项目学习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经过对比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和项目学习有很大的相似度。在综合实践活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入了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以项目学习来引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以宁波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与宁波》中“做一名蔬菜销售员”一课为例,探索项目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的应用。

一、“做一名蔬菜销售员”项目

学习流程

根据项目学习教学思想,教学流程一般分成三个阶段,如下图。

(一)项目学习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完成对学生的分组和进行项目学习所要求的培训任务。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两项,其一是团队的组成与分工,其二是项目学习能力的培训,主要包括素材的收集、与人沟通的注意事项、创意海报的制作、课题报告的撰写、PPT的制作要求、思维导图的制作等。有些培训也可以在其他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之前进行。

在开展“做一名蔬菜销售员”综合实践活动之前,主要培训的是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小组分工合作,如何撰写课题报告,如何制作调查问卷等。这些是这个活动需要的主要能力。

(二)项目学习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有五个环节。首先是各小组在教师指定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下制订计划,随着活动的开展,项目内容也可以由学生主动提出,在教师和全组同学的讨论下来确定。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小组内部分工,明确任务目标。(见表1)

全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计划的制订,确定项目进行过程中需要明确完成的任务,详见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任务单。(见表2)

(三)项目学习延伸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对项目完成过程进行评价,并且把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所学、所思、所想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辛苦,体会父母的艰辛,了解蔬菜从种植――销售――制作都蕴含着劳动者的辛苦,感恩农民,感恩父母,珍惜生活。学生通过这个项目学习,在之后的生活中,能够有所体悟。

二、在项目学习引领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

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基本延续着传统的课本教学的模式。对照综合实践教材,网上搜索一些素材,根据教材内容制作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所谓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有的活动过程中预设过多,给予性过强,生成性不足,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问题意识没有孕育的空间;有的课题选择过分社会化、成人化,与学生的思维及知识水平不相适应,这是“教”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个知识内容的传授过程。课程结束之后以考试和分数的形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表现。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初衷是完全背离的。在项目学习引领下,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比较好地实现课程的开展价值。

(一)促使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

项目学习引领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师的引领下,确定项目课题,学生自主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展示项目作品来完成课程的教学,这就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体验生活,展现自我,这是传统的教学无法实现的。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

“做一名蔬菜销售员”这个项目是一个时间跨度长、内容含量多、实践性很强的项目,它要求学生必须实地考察、与人沟通、实践操作才能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做好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不对学生的活动指手画脚、横加干涉,也不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和需要,较好地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在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多的是目标的导向、动机的激发、情境的创设、方法的指导、疑难的启发,使学生从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去锻炼以增长才干,去创造以完善自我。

在“做一名蔬菜销售员”这个项目中,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人,从小组分工、表格制作到蔬菜行情调研、采购、销售,再到数据统计、总结、汇报,从项目作品到项目评价,都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实践才可以完成。学生积极参与到各个活动中,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体会动手实践带来的快乐,自觉地将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间接经验的学习结合起来。真正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记忆”上,应当是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和“实践的体验”,学生在自主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体验将有助于延伸到课堂学习中。

(二)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原则

《浙江省中小学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自主性原则、生成性原则。这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性的特征。

在完成“做一名蔬菜销售员”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学生只有通过实践调研,才能知道蔬菜的基本知识和销售情况;只有经过蔬菜的销售活动,才能知道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才能体会劳动的艰辛。

(三)改变教学评价模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基本上按照“考试+分数”的形式,属于终结性评价,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口头表达、与人相处、创意发现、解决问题等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项目学习的评价模式与传统的评价模式相比,在评价内容、评价时间、评价形式等方面上都有很大的区别。(见表3)

在项目学习引领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根据项目任务自身的特点,制作一系列的评价量表,在项目实施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评价量表的填写,教师审阅之后,根据发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纠偏。

以下是在“做一名蔬菜销售员”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部分评价量表。(见表4、表5)

项目学习引领下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评价量表的制作和应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和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和书面评价相结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

三、反思

在项目学习引领下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努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完全符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课程时间难以保障

根据教育部的高中课程方案,《浙江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意见》要求学生3年完成6学分的综合实践活动,仅次于语数英和思想政治学科的学分。虽然可以集中安排与分散安排相结合,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目前学校普遍未能达到学分需求的课时安排。

(二)教师指导力量相对薄弱

《浙江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意见》指出,学校必须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组或教研组,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和指导教师组成。但目前就专任教师而言,基本很少有学校配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也难以保证。

(三)学生活动空间不足

第7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生物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3-0073-0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成为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和难点,正在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与各学科的有机整合,即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生物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前沿性等特点决定了生物课程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合,既能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又能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因此,将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课程进行整合(以下简称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课程整合的类型

综合实践活动通常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开展方式,从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学科的特点看,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划分为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制作综合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综合实践活动、思辨性综合实践活动四大类型,其具体实施过程各具特色。

1.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课题研究,要求学生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收集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其学生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其教师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帮助学生确定主题、指导学生设计科学的活动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组织研究结果的交流与评价。生物课程中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与人的生存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研究,例如,“关于长沙市中学生手机依赖情况的调查”、“人们对化学火锅认识的调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原因的调查分析”等。

2.设计与制作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制作综合实践活动包括设计一项作品、一个系统,并设计实施的方案,它不同于课题探究学习的观察、调查、实验与文献组织,它要求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学生通过亲自动脑动手,制作出一件作品,发展技术学习的兴趣,形成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态度。其学生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要制作的作品、讨论所需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实施方案、交流与总结;其教师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确定制作的方案、帮助学生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评价修改方案。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与生物科学相关的设计与制作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如“设计生态系统模型”、“设计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等。

3.社会调查综合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有组织地进入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相关社会活动与社会生活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它不同于课题研究类学习以发展探究能力为核心,也不同于设计与制作类学习以操作能力为根本目标。它通过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学习,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其学生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活动内容、制定活动方案、与相关机构取得联系、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活动的感悟和体验;其教师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帮助学生分析实践活动的可行性、指导学生修改活动方案、对如何开展活动给予技术指导、掌握实践活动的进展、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评价。如“社区居民对保健品的认识”、“社区的白色污染情况调查”、“人们对废旧电池的处理”等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4.思辨性综合实践活动。思辨性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说是生物课程特有的,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发展迅猛,科学技术在为社会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有争议的话题,如“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个人基因信息的隐私权问题”、“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禁止生物武器”等。这些活动适于以辩论的形式开展,其学生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立论阶段、驳立论阶段、质辩环节、自由辩论、总结陈词;教师可以在活动中担任主持,宣布每一阶段的规则,对违反规则的辩手适时提醒。通过思辨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参与到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当中,更加关注生命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知道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对科学技术的应用都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取向;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上的责任;也学会了合作与交流,这是在学科课程中难以做到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与教师或他人协商共建,互助关怀,充满着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是最终落实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过程”。发展性学生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生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在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中可采用以下评价法。

1.目标取向的“评价量表”法。目标取向的“评价量表”法主要基于发展性评价是一种注重一定培养目标的评价,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评价量表是教育评价中对表现、满意度、没有现存工具可以测量的综合因素等比较抽象的评价对象进行评价时常用的方法。评价量表一般按照评价对象符合评价指标要求的程度分成若干等级或星级,评价者把心目中对评价对象符合评价指标要求的程度,按高低归入某一级别,得出最后的评价结果。如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三维目标将评价分为活动态度、组织合作、活动实施、实践能力、活动效果等项目,每一项目中设计不同等级或星级的评价内容指标,评价者根据评价对象的表现最终确定其在各评价项目中的级别。

2.过程取向的“档案袋”法。过程取向的“档案袋”法主要基于发展性评价,是一种注重过程的评价,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档案袋”可记录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次数、内容和行为表现以及活动过程的体验等,它包括观察日记、讨论过程、访谈记录、活动计划、收集到的资料、学生作品、结论、自己的感想、别人的评价等,能比较全面地体现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展现个人的独特风格。记录材料的整理积累有助于学生获得成功和满足的体验,有利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为师生提供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调查和反思的依据。

3.主体取向的“自省”评价法。主体取向的“自省”评价法主要基于发展性评价,是一种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的评价。发展性评价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主体取向的“自省”评价法通过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反省”,采用作“自我收获记述”、“自我反思与调整”等形式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靠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这里教师不再是评价的主体,突出了评价中学生的主体性,是一种既关注结果又注重过程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1-146.

[3]姜平.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6.

第8篇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交流活动

一、交流的内容要真实――充分反映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所谓交流,就是把参与实践活动的感悟与体验的结果和他人进行交流,目的是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因此,交流的内容要真实自然。

(1)充分肯定学生的真实资料。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亲自参与研究和探索的积极体验,以及自己的发现真实地暴露出来。即使有的交流资料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这正是学生自己获得的独特体验与感悟,是他们真正研究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真实资料,不要为了交流而弄虚作假。

(2)由学生自己决定交流方式。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决定交流的方式,使交流活动成为学生内心对活动感受的真实反映,成为学生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活动中应避免教师把成人化的语言强加给学生。更不允许一遍又一遍地精心排练。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果学生不太会交流,教师可以从交流的思路和方法等方面给予引导,使交流的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成为生生、师生交往中的思想碰撞和动态生成的过程。

二、交流的方式要多样――符合活动主题类型和实际情况

活动主题不同,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也会有差别,同一活动对不同学生来说也会有不同的体验过程。因此,交流的形式要多样,要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独特体验、收获。具体做法是:

(1)根据内容选择交流的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类型主要有四种。即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特点,在交流时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交流的形式应以研究报告、实验演示、答辩为主;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交流的形式应以实物模型、作品展示、过程展示、效能讲解、说明书为主;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交流的形式应以辩论会、直观图表、调查结果分析、情景再现为主;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交流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展示资料集、写体验日记、文艺演出、写建议书、开交流会、办板报等。

(2)根据实际选择交流的方式。首先,交流的方式要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表达时保持在自己能够理解的层面,把自己所做的事简明扼要地描述出来。其次,交流的方式要充分考虑学校、学生的条件。如《校园――绿色家园》主题活动在交流中出现了“学校水电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报告”,如果学校不具备电子投影设备,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让学生把制作的班报印刷出来,或在校、班的宣传栏内展示,效果也会很好。

三、交流的途径多渠道――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交流途径的多渠道。从范围上分,交流可以分为对内交流与对外交流;从时间上来分,交流可以分为阶段流和随机流。

(1)对内交流与对外交流。对内交流的指向是本组本班。交流的形式有:班级讨论会、辩论会、制作展、墙报展、调查报告展、文艺节目、小论文答辩会等。对外交流的指向是家长、学校、社会。对家长,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体验、成果主动在家里向家长汇报,与家长分享快乐和体验;还可以利用家长座谈会进行交流使家长进一步地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支持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主要是带有宣传的目的,教师认为向全校交流能更好实现主题活动的目的,就可以组织学生向全校师生进行交流。

(2)阶段流与随机流。阶段流是指一个活动结束后,要进行总结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既有多样的作品展示,又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交流:既有方法的交流,又有活动的反思;既是前段活动的总结,又是后续活动的延展。随机流是指在整个主题活动中,学生偶尔出现闪光点或取得了小小成功时,教师就应该满足学生的交流欲望,及时提供交流机会,而且每一次交流都要伴随着激励,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学会分享与合作。

四、注重交流过程中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交流过程中的反思是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调整与完善的过程。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形式:

(1)采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反思状态。如,在主题为“夏天我们喝什么”的活动中,有一个小组研究怎么购买饮料,他们找到了很多有关如何识别真假饮料的资料,在课堂上津津有昧地说给同学们听。当教师拿出了一些饮料让他们分辩,他们却无法准确辨识真假。老师说“你们找到很多相关的资料,说得很有道理,想想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你们还是无法分辨饮料的真假呢?”教师这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反思状态,学生意识到在活动中不能纸上谈兵,而是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实效。

(2)采用问卷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针对不同活动出现的不同问题,教师给出几个反思点,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在完成问卷的同时也经历了反思的过程。如: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①你认为你们组谁的策划最有创意?②你最乐意与谁合作?为什么?你们共同完成了什么任务?③你最不想与谁合作?为什么?④在行动中,你帮助过谁?得到过组内其他伙伴的帮助吗?⑤在小组活动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解决了吗?⑥在小组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⑦其他各组有哪些经验值得你们组学习?

在交流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各个小组的汇报,并进行相关活动的反思指导,为下一阶段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性经验。

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与学科课程以及以往的活动课程相比,它更注重学生的亲身操作和感受;更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生活经验、体验学习方法、体会做人道理、养成科学精神;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活动过程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黎瑞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2]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