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心理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干预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01 12:09: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心理护理干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心理护理干预

第1篇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12月手术室手术的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知情并能够自愿接受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和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的评估和调查,均具有基本阅读和书写能力。其中男52例,女36例。年龄11~69岁,平均41.2岁。普通外科患者21例,骨科患者20例,肿瘤科患者12例,泌尿外科患者14例,胸外科患者11例,妇科及其它科室患者10例。局部浸润麻醉9例,硬膜外阻滞麻醉68例,全麻11例。

1.2方法

1.2.1分组

将88例术后患者依手术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数组、44例)、干预组(双数组、44例)。两组性别、年龄、所属科室、麻醉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手术室护理的同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1.2.3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h内采用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作焦虑抑郁水平调查;术后24h采用护理调查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

1.2.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术室手术患者术前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干预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心理状态、满意度、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干预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第2篇

关键词:护理差错;护理事故;心理干预;危害性

【中图分类号】R1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348-01

由于护理工作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医院又普遍存在护士人员不足,劳动强度大,面对患者对护理要求日益增高,护理事业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型期等诸多因素,致使护理差错(护理事故)时有发生。

护理差错(护理事故)后的当事人对事件的认错态度,以及接受处罚的承受能力,自我情绪调节能力,都会影响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及自身健康。

做好护理事故后心理干预很有必要。

积极干预:

1) 想一想,这件事确实发生了,并给患者以及家属造成了伤害,无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无法消除的伤害,患者很无辜,站在患者角度考虑只有自责,没有抱怨。

2) 给领导带来压力和多余的工作,无论你怎样做,领导都必须向患者以及家属道歉,并想办法找一条患者(及家属)能够满意,护士能够承受的办法来平息此事,站在领导角度想一想,你只有感激没有抱怨。

3)给同事和集体带来损失,名义上和经济上的,站在同事的角度想一想,你只有愧疚没有不满。

4)检讨自己的不足:如果我当时谨慎点 细心点…是否可以避免此事。

5)消除抱怨,抱怨虽然能减轻一时的不快和不满,却不能让自己 向超积极的方向发展。所以切忌抱怨。

6)认识抱怨的危害性:抱怨是消极的工作态度前奏,是破坏气氛的毒素。

7)珍惜领导安排的新工作,争取在新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以证明护理事故(护理差错)只是意外。

消极因素的危害性:

面对 护理事故后的经济处罚 ,患者纠缠的恐慌,面对语言压力的郁闷,人文关怀的缺失 ,事故原因分析的不客观等,都会让当事人感觉不公正。

当事人如果有被动接受的不满,会使她对工作失去热情和积极性,变为消极怠工,

护理事故处理不当使当事人产生心理障碍,是以后工作再次出现差错和事故的隐患

第3篇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7.044 文?I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7-0089-03

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1],其发病原因较复杂,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弥漫性肝损害[2],如慢性肝炎、循环性障碍、摄入大量酒精、化学中毒及长期营养不良等均可能导致肝硬化[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肝硬化发病率逐年呈现上升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000万人有慢性乙型肝炎,而发展为肝硬化的20%~30%[4]。因肝硬化发病初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发展到后期因严重损伤肝功能而出现腹部积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5],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则可能发展为肝癌,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6]。因此,对患者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是关键,但由于肝硬化治疗时间较长,再加上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这将严重影响肝硬化的治疗效果。对此,针对肝硬化患者的不良心理实施心理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对肝硬化患者采取治疗措施的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76例,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确诊为肝硬化,并将入选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8例)。干预组中,男21例,女17例;患者年龄41~67岁,平均(56.5±2.3)岁;胆汁淤积性肝硬化9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1例,酒精性肝硬化13例,其他5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5例;患者年龄43~66岁,平均(54.2±3.5)岁;胆汁淤积性肝硬化8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4例,酒精性肝硬化12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药物指导,以及遵医嘱给予护理措施等。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语言开导 语言是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情感交流的最佳方式。所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7]。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做到与患者“两心相系”,对待患者要有热情、耐心,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并体谅、同情和关心患者。因大多患者对肝硬化病情不了解,因而易出现悲观、焦虑等不良情绪,故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疾病的治疗方法、预后及成功案例等,并及时开导和鼓励患者,通过语言沟通的技巧增强患者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而提高护理配合度和治疗效果。

1.2.2 交谈心思 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有利于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消除患者不良心理。首先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多接触,问候患者时应面带微笑、坦诚热情,并了解患者家庭关系及其与家属相处的融洽程度,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同时,进一步了解患者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生活习惯及兴趣爱好,并了解患者在经济或家庭方面是否存在难处,尽可能让患者家属满足其心理需要,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此外,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说出内心忧虑,并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其思想工作,以此帮助患者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1.2.3 情志相制 情志相制是指针对某种情志用另一种情志去调节、控制、消除,因肝硬化是不可逆的,且迁延不愈,针对此病目前国内并无特效治疗方法,病情严重则发展为肝癌,故患者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绝望等不良心理,甚至一些患者自认为已无药可医,出现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的现象[8]。对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病情,鼓励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病情,并以亲切和蔼的语言安慰患者,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预后较佳的案例,并通过行动和语言等方式消除或淡化患者不良情志,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意识地与患者聊天,向患者说一些愉快的事情,或给患者讲笑话、看电视、听音乐等,可转移患者注意力,并抑制其忧伤情志,有利于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通畅情志,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愉快的心情。此外,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家属积极地进行沟通,重视家属的作用,叮嘱家属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可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对术后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9]。

1.2.4 健康教育 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教育,重点介绍肝硬化病理知识、治疗方案、手术方式、相关注意事项、手术安全性及术后并发症、饮食指导等,健康教育途径可根据患者认知能力、医院软硬件条件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如举办讲座、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在实施健康宣讲时应注意方式、方法,积极鼓励患者与病友进行沟通、交流(尤其是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告知不良心理状态对疾病后期康复效果的影响,以此来增强患者对临床治疗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包括焦虑、抑郁、恐怖、敌对及人际关系等,心理状态越佳则得分越低,心理状态越差则得分越高。(2)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对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其中,重度功能障碍:≤40分;中度功能障碍:41~60分;轻度功能障碍:61~99分;生活自理:100分。(3)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共分为3个部分,即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其中,非常满意: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及服务态度评分≥90分;基本满意: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及服务态度评分为60~89分;不满意: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及服务态度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SCL-90评分比较

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护理干预后,干预组SCL-90评分中焦虑、抑郁、恐惧、敌对及人际关系等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I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经心理护理干预后的护理总满意度(94.74%),明显优于仅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满足不了社会和人们的需求[10],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才能适应如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现代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干预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适应患者的心理变化,为患者更好地服务,尤其是根据患者心理变化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有利于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和提高其生活质量。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干预;呼吸内科;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分析我院收治的416例呼吸内科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结合医嘱叮嘱患者用药,对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及时记录。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干预。其一,护理人员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对治疗方法有清晰的概念,提升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识。患者在治疗和用药期间,护理人员要提前告知患者在治疗和用药期间会出现的不良反应,使患者做好相关的心理准备。其二,完善心理护理。呼吸内科患者要接受长期治疗,患者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有患者认为自己恢复健康的可能性比较小,会出现自暴自弃的心理。患者不能积极的配合治疗,也不能融入正常的生活中。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三,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行为干预。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平时的行为密切观察,呼吸内科患者的口腔中容易产生大量的分泌物,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合理的排痰,并且定时进行口腔清理工作。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患者的依从性。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2.0进行相关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142-01

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最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产科产前、产时、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母儿围产期死亡率及发病率均高。期待治疗是前置胎盘的首选处理方法,在较长的期待治疗间,患者在不同的病程阶段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护理,可以提高期待治疗的效果,使患者安全地渡过妊娠期。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0年1月-2011年11月共收治妊娠合并前置胎盘患者23例,年龄21-43岁,平均30.3岁,孕周平均为34周,经产妇15例,占65,初产妇8例,占35,均有人工流产史,2次以上人工流产史13例,其中中央性12例,部分性6例,边缘性5例。

2 心理问题

2.1 恐惧心理 无痛性无诱因的阴道流血是前置胎盘的主要临床症状,尤其易发生在深夜,患者往往极度紧张和恐惧,一方面担心自己随时都有大出血、有生命危险的可能,一方面又担心胎儿的安危,情绪紧张,常常无法安静入睡。

2.2 焦虑心理 前置胎盘期待疗法的目的是在保证孕妇安全的前提下使胎儿达到或接近足月,从而减少早产,提高胎儿成活率。这种方法适用于妊娠不足36周或估计胎儿体重小于2300g,阴道流血量不多,孕妇全身情况良好,胎儿存活者。这类期待疗法的患者治疗时间长,除了担心母儿的生命安全,患者还担心高昂的医疗费用;缺少家人的陪伴等都会使患者出现焦虑心理。

2.3 疑虑心理 患者对治疗方法不了解;治疗过程中病情出现反复;各种治疗的目的不清楚。患者会产生疑虑心理,并担心预后。

2.4 依赖心理 由于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每天都是在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下生活,产生依赖心理,害怕出院后病情出现反复。

3 心理干预护理措施

3.1 恐惧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大出血及需要立即终止妊娠的患者,首先我们应该积极有效地按医嘱采取抢救措施,适度的语言安慰,给患者以安全的暗示,创造舒适的治疗条件,使患者信任我们的治疗,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我们可以介绍同种疾病患者的母儿健康安全案例,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加强巡视,适时给予心理疏导,给患者分析前置胎盘的原因,目前的状况及可能出现的后果和应对措施。让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打消其顾虑,增加沟通,让患者知道医护人员随时在监测她们的病情,从而增加信心和安全感。

3.2 焦虑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护士应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前置胎盘的病因、治疗过程,讲话要通俗易懂,并应用简短的句子,不要使用医学术语。鼓励患者及家属向医生询问。同时需了解患者的家庭成员及家庭经济情况,鼓励家属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尽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3.3 疑虑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向患者介绍同种疾病治疗成功的病例,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3.3.1 期待治疗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经治疗出血渐止,患者病情较稳定时,应向其详细讲解有关前置胎盘的知识,以及使用宫缩抑制剂的目的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能懂得各项护理措施的意义,以更好的配合我们的治疗和护理。同时应强调绝对卧床休息的意义,并把呼叫器及生活用品置于患者伸手可及处,指导患者正确饮食,补充足够营养的同时增加蔬菜水果粗纤维的摄入,以保持大便通畅。注意保暖和饮食卫生,防感冒和腹泻,避免增加腹压。尽量左侧卧位,教会自数胎动,按医嘱及时听胎心音,勤做胎心监测,以监测胎儿宫内是否有缺氧情况。

3.3.2 剖宫产术前准备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如患者反复阴道大量流血,孕周已达36周者,医生会动员其剖宫产结束妊娠,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结束妊娠的必要性,协助做好术前各项准备,讲解术前术中术后注意事项,可以让患者知道新生儿室的医生会陪同一起去手术室,第一时间抢救新生儿,必要时送保温箱。

第6篇

产后抑郁属于妇产科中的产褥期精神综合征,多于产妇分娩后出现。由于产妇不能正确认识正常分娩这一过程,且缺乏经验及角色的改变,导致产妇在各种身心、社会压力下,产生巨大心理压力,出现一系列心理、生理的变化,从而发生产后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悲观厌世、爱哭、失眠等,产后抑郁症对产妇的身心健康产生威胁,同时也可能影响新生儿的发育发展,因此如何将产后抑郁情绪减轻对产妇来说十分重要[1]。我院选取2013年1月~12月于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220孕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措施,观察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12月妇产科收治待产的初产妇220例,患者年龄为23~36岁,平均(28.3±3.6)岁,孕周36~41(38.6±1.3) w。所有产妇均无心理、精神疾病史,为发现脑部及其他躯体性疾病,能对测试内容理解,且愿意配合护理人员接受测试,产后能进行随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病史询问、常规接待、产前检查,每30min进行 1 次胎心监测、生命体征监测,产后知识宣传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措施,选择专业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交流从而了解其心理问题,再针对不同心理问题针对性的采取解决措施,完成心理护理,主要包括。

1.2.1知识宣教。产前首先对患者进行知识宣教,对产妇讲解和宣传分娩的相关知识,包括妊娠、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等等,提高产妇的正确认知,树立正确的生育观,以便减轻产妇心理负担,使其尽快进入母亲角色。包括介绍住院环境及相关情况给产妇,使产妇安全感增强;讲解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及时向产妇传授育婴知识,介绍对新生儿的护理内容,给予适当的健康指导,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

1.2.2心理护理干预。接着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①积极沟通。护理人员应当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发生抑郁的原因,用亲切、温和的态度对待患者,增强患者的信心,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症状。社区定期组织产妇进行育婴交流,使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与其他产妇进行沟通,促进转变为良性心理。②针对性心理疏导。对有抑郁和焦虑状态的产妇要重点关注,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在心理和情感上支持患者,使患者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情绪乐观。若患者婴儿存在疾病情绪不乐观,护理人员应详细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介绍婴儿病症治疗成功的案例,重塑患者的信心。

1.2.3产后访视阶段。产后定期随访患者,给予适当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与家属多沟通,排解不良情绪,降低抑郁症的发生。

1.3 疗效观察 采取EDPS对两组产妇进行调查。表内共含10项内容,总分30分,评分超过10表示为抑郁阳性[2]。调查由专业人员负责进行,产妇自行自愿填写调查问卷,现场收回。总共发出220分调查问卷,回收22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产妇EPDS评分统计 护理前观察组评分8.14±4.19,对照组评分8.21±4.23,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后EPDS评分(5.49±2.59)明显低于对照组(7.71±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产妇产后抑郁阳性率对比 护理前观察组抑郁阳性42例,抑郁阳性率38.2%,对照组抑郁阳性39例,抑郁阳性率35.4%。护理后,观察组抑郁阳性10例,抑郁阳性率9.1%;对照组抑郁阳性27例,抑郁阳性率24.5%,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后,抑郁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果

随着人们不断改变健康观念及医学模式,孕产妇的心理保健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产后期通常被认为是适应母性角色的阶段,是一种充满压力或是危机的时间[3],在这个时期,如果产妇不能适应角色的变换,则易出现一些焦虑、紧张的不良情绪,甚至发生产后抑郁症状。产后抑郁是一组抑郁症状群,非精神病性,一般可持续数周。通常在产妇分娩后的数日或数周发生。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帮助缓解症状、使产妇配合治疗,并能预防产时并发症的发生[4]。本研究表明,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后EPDS评分(5.49±2.59)明显低于对照组(7.71±3.68),抑郁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产后抑郁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患者EPDS评分,减少产妇抑郁率,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小琴.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4:111-112.

[2]杨丽芬,黄燕文,钟巧诗,吴刚.社区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1,21:124-125.

[3]王静霞.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患者实施的效果评价[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03:52-54.

第7篇

关键词:心理干预;孕产妇;护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61-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对患者疾病治疗和预后的影响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的重视,因此,在现代护理中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已被视为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得到许多医护工作者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在许多疾病治疗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近年来,心理干预在孕产妇护理中的应用及探索尤为广泛。本文将就目前心理干预在孕产妇护理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有益探讨。

一、孕产妇心理问题剖析

情绪因素对于孕产妇的整个孕期、分娩以及分娩后哺乳等一系列重要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心理干预对于上述一系列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了解孕产妇的常见心理问题,是对孕产妇有效实施心理干预的前提。就目前已有的研究资料显示,造成孕产妇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孩子性别和健康的忧虑。由于受到个人或家庭重男轻女的旧观念的影响害怕生下女婴,或由于多次流产等原因而担心胎儿健康状况(如死胎、畸形、弱智儿)等造成心理压力和忧虑。

2.对即将分娩过程的恐惧。一方面由于多数孕妇为初产妇,对自然分娩过程没有经验因而感到惶恐和焦虑;另一方面,产妇对孕产知识有限的和不正确的了解造成的紧张和恐惧,如在孕期或产前听到一些关于分娩的负面消息或观点(如怕大出血、怕发生难产、怕有生命危险)而造成抑郁和焦虑。

3.分娩过程中因疼痛而产生的紧张和恐惧。在分娩过程中,分娩痛是由于子宫强烈收缩、胎儿压迫及阴道扩张而造成,因个体差异,疼痛的程度和疼痛的主观感觉也不一样,有的产妇阵痛感觉强,难以忍受。产生恐惧并失去对自然分娩的信心,从而使产程延长。

4.由于自身年龄或某些疾病而引起的忧虑和恐惧。如一些高龄产妇和一些具有高危妊娠的产妇心理压力往往较大,忧虑和恐惧感较强。

5.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而引起的孤独和恐惧。由于有些医院条件所限,产妇入院后的待产环境和分娩后的住院环境较差而产生不适应造成心理抑郁;有些产妇入院后在待产和分娩过程中由于和亲人不能接触而造成孤独和恐惧感。

二、心理干预对孕产妇分娩的影响

目前已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如能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孕妇分娩产生影响:①对产程的影响。有研究资料表明对分娩过程的心理干预使分娩的三个产程均有明显缩短。②对分娩方式的影响。目前孕妇采取剖宫产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主要是因为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剖宫产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孕妇心理对正常分娩知识的缺乏和认识不足造成对正常分娩的焦虑、恐惧和抑郁而选择剖宫产的分娩方式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改变一部分完全可以正常自然分娩的孕妇对分娩方式的选择,增强孕妇对自然分娩的信心。③对产后出血的影响。研究资料表明,有效的心理干预明显降低了产妇产后出血率。④对产后抑郁的影响。产后抑郁症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症状,产妇的生理因素、孕妇在怀孕及分娩期间的焦虑、恐惧及紧张和对新生儿性别、健康状况的期待是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通过对产妇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能有效地帮助产妇缓解抑郁症状明显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三、目前存在问题

虽然心理干预在孕产妇护理中的应用多年来一直受到护理工作者的重视,但是由于缺乏对医护人员正规系统的心理护理培训及相关体制机制的不完善等,导致心理干预在孕产妇护理中的应用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尚未形成孕产妇心理干预的常规机制。目前我国各医院虽然正日益重视心理干预对患者的重要作用,但是尚未形成心理干预的常规机制和相应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心理干预在孕产妇护理中的有效实施。②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心理干预的实践一般发生在入院后的产前及分娩期,对孕期及分娩后的心理干预的实践研究较少。这就造成了孕期和产后对孕产妇心理干预的空白。而孕期和产后的心理干预对于分娩过程中孕妇和胎儿的心理生理健康,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③缺乏对医护人员心理干预技能的正规化和常规化培训。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 目前妇产科护理人员存在心理护理知识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心理干预技能和经验相对缺乏的现象,这造成了目前多数护理人员仅局限于一般的宣教式心理护理,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病人心理问题缺乏动态研究,心理护理流于形式。其理论体系、方法和技术、运用范畴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虽然心理护理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孕产妇护理质量,但要达到专业化很高的程度还需较长时间,因为护士需要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组织提供一个有利于心理护理发展的良好条件,包括确立心理护理的专业地位、提供人员培训和配置方面的支持等。

四、提高心理干预在孕产妇护理中作用的相关措施

为了充分发挥心理干预在孕产妇护理中的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①对孕产妇开展孕产知识教育,加强孕产妇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定期举办孕产知识培训班,让孕妇正确了解分娩的相关知识,了解正常分娩时孕妇的各种生理变化,消除由于对孕产知识缺乏而造成的恐惧心理,以利于产妇在产程中有良好的心态,相对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通过孕产知识的宣讲和教育增强孕妇分娩自信心,使她们以更加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分娩过程。②改善医院环境,消除环境因素对孕产妇造成的心理紧张和恐惧。如对待产室墙壁颜色的选择最好以淡雅温馨的颜色代替纯白色,待产室的布置更加人性化和家庭化、设施更加齐全方便,如增添温馨的沙发、空调、冰箱、微波炉等用具及张贴温馨可爱的婴儿画等,使产妇感觉到在家一样的感觉从而消除孤独和恐惧感。③对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心理护理课程和实践培训。对孕产妇进行有效心理干预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及医学心理学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以取得产妇及家属的充分信赖,使患者乐于接受心理护理。④建立完善的系统化整体心理护理医疗体系。就目前心理护理在孕产妇护理中的开展情况来看,尚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这主要是由于缺乏一整套心理护理的医疗体系和制度,相信随着心理护理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推进,在不久的将来会在我国建立一套成熟完善的心理护理医疗体系和制度。

随着心理干预在孕产妇护理中的实践和发展以及相关机制和培训制度的完善,心理干预必将成为孕产妇护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艳玲.产妇分娩过程中情绪紧张分析及心理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8月下旬刊:149-151.

[2]林芝.初产妇心理护理的探讨与实践[J].医学管理,2010,(23):163-164.

[3]高静,万洪梅,阙建平心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8:35-36.

[4]乐小丽.童晓香.产后抑郁症高危产妇的人际心理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3,(5):167-168.

[5]杜洁挺.产后抑郁症的诱因分析及心理护理[J].求医问药,2012,10(11):478-479.

第8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3.180

纤支镜技术是肺部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因其刺激性强及患者对相关知识认知缺乏, 对接受此诊疗存在畏惧、焦虑心理, 部分患者甚至拒绝接受。持续的焦虑紧张, 会导致一系列生理体征的改变, 如失眠、尿频、血压、心率、呼吸增加等。最终影响诊疗正常进程, 甚至贻误疾病的及时诊断治疗。为改变现状, 在纤支镜护理中实施系统护理干预, 进行主动沟通, 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0月某一周预约的50例纤支镜诊治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第1次接受此项操作, 胸部CT显示肺部病变, 申请经纤支镜诊断, 无诊疗禁忌[1]。其中男23例, 女27例, 年龄18~83岁,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例, 中学32例, 大专及以上11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经过预约, 了解凝血功能、传染病血检、血压、心电图、当前诊断、用药、纤支镜诊治要求等。告知:术前准备、手术介绍及风险提示。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心理干预:①评估: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心理需求、对疾病了解、对纤支镜诊治了解、患者文化程度等。②计划:根据对患者评估情况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 ③实施:根据个性化方案进行针对性护理, 首先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亲切称呼, 态度和蔼, 热情诚恳。对于惧怕疼痛不适的患者, 讲解气道结构, 检查方法, 配合方法, 练习深呼吸放松方法, 讲解配合的重要性;对于惧怕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讲解纤支镜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经过预约评估的患者, 安全性相对较高以及成熟规范的技术和完善的应急保障, 纤支镜检的微创性和不可替代性, 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疾病, 积极应对, 讲解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对于过于焦虑恐惧者或年龄小者, 首先安慰患者, 讲解纤支镜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请有经验患者现身说法, 必要时, 家人陪检或工作人员陪检, 教授深呼吸及联想式自我方松方法, 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给予多形式教育、如图文展版、宣教资料、录像等;④家庭支持疗法:除对患者进行宣教外, 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 以便更好理解该项诊疗, 并履行亲人职责, 给予患者鼓励和关怀, 以良好心态配合检查与护理, 配合督促患者按医嘱做好术前准备, 如:禁食水4 h, 高血压患者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 前晚休息不好患者, 遵医嘱适当服用镇静剂, 遵医嘱备齐所需资料等。

1. 3 评定标准 焦虑情绪评定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 根据中国常模, 以标准分>50分为有肯定焦虑的标准。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评定1次。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焦虑紧张发生率比较 护理干预前焦虑患者20例, 占40%; 护理干预后焦虑患者11例, 占22%; 护理干预后患者焦虑发生率明显下降(P

2. 2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SAS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患者SAS评分(50.25±12.40)分, 护理干预后(35.26±10.56)分, 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明显下降(P

3 讨论

纤支镜技术是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 但刺激性强, 操作中患者有窒息感, 风险大, 要求操作者动作轻柔, 技术娴熟, 不仅对医务人员技术要求高, 也需要工作人员的医学人文关怀以及患者的主动配合。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以及对该技术的认知缺乏, 会导致其一系列生理体征的异常变化, 增加诊疗的风险。本研究50例患者干预前焦虑紧张发生率为40%, 手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主动护理干预, 采用问卷评估心理, 了解需求, 针对评估, 制定个性化指导, 既重视患者个体心理, 做到人文关怀, 也加强了医患沟通, 使医患有共同思维和语言, 共同参与疾病应对, 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干预后焦虑发生率及评分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