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3 20:40: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我省小城镇现状与特点
(一)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小城镇
近年来,陕西许多小城镇加强对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涌现出一批有产业发展前景、经济发展快、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小城镇。目前,陕西省有全国重点镇68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全国特色景观名镇3个、陕西省重点示范镇35个、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以及84个市级重点镇。这些镇基本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人口规模、区位条件等,全省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二)小城镇以交通干线为主轴呈带状分布
(三)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人口和劳动力吸纳规模不断增大
(五)形成一批镇域产业园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规模总体偏小。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4851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4,人口不到1万的小城镇占到城镇总数的85%,7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
(三)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规模偏小。大部分小城镇产业以粗放型的小微企业和家庭作坊为主,规模小,在培育产业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方法。全省小城镇只有 160多个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且科技含量低。虽然近年来陆续组织各地参观学些南方一些工业的发展路子,但总体看,多以传统手工业的产品为主,市场销量大,产值高的产品少,没有出现沿海块状经济类型的小城镇。
三、加快我省小城镇建设的思路、目标及推进措施
要实现我省城镇建设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坚持统筹城乡,合理布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结构完善,各具特色的原则,走市场推进和政府引导并重的小城镇发展道路。
(一)总体思路。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总体思路,以规划为引领,以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移民搬迁、重点示范镇建设、文化旅游名镇(街区)、沿渭重点镇、市级重点镇为抓手,坚持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建设管理同步、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方针,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三)推进措施
【关键词】城镇化 问题 模式 协调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农村城镇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长期以来受产业发展与布局、城镇建设、农民素质、观念和认识障碍、政策不配套、制度障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安徽又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人口占绝大比重的农业大省,地处“经济凹地”的中部地区,外部承接着“大梯度”转移问题,内部又存在着“小梯度”发展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任重而道远。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发展,我省经济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水平获得显著提升,与此同时,省内各市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变得十分突出起来,而导致这些市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村人口占有重大比例,农民人均收入低下,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突出,进而使得整体人均收入不高。就近几年全省各地经济增长态势而言,gdp名义增长最快的与增长最慢的相差近22个百分点,实际增长最快的与增长最慢的相差近10个百分点,2008年,人均gdp高者达19000元,低者不足2500元,亳州、池州等农村人口占市总人口近70%的地区的人均gdp不足5000元。
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省城乡协调发展,关系到我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我省农村城镇化速度相对较慢,目前农村城镇化仅为40%,农村城镇化水平滞后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巨大瓶颈”。因此,从我省省情出发,分析我省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构建正确的农村城镇化模式,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更是我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的迫切要求。
一、安徽省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城镇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从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不平衡
我省一些地方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使得城镇规模小,布局散乱。城镇规划、设置与建设盲目跟随,盲目效仿,没有做到一切从当地实情出发,导致城镇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规模不大、城市首位度低、劳动力素质低。此外,我省城镇化地域反差较大,沿江城市群的马芜铜地区及合肥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区域,但安庆、滁州、六安等后撤区并市的地区城镇化水平靠后。
2.各级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城镇职能体系不够完善、经济中心职能较弱
全省在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存在“把耕地围起来、楼房建起来、农民进城来就是城镇化”的片面认识,没有做到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改造、自然村合并,而且很多县城及其以下的城镇总体外观仍是“一条街、一个集市、几幢机关办公楼”,部分中小城市也仅是“低层次”的政府驻地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忽视了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忽略了与第二、三产业的配置。因此,从建筑表像看起来是“城镇化”了,但实质没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无论是城镇管理者还是居民,都没有在意识上实现从“县”到“市”、从“乡”到“镇”的根本性转变。城镇职能体系不完善甚至得不到任何体现,经济中心职能较弱。安徽省会城市合肥即使是相对处于全省城镇体系核心地位,其城市行政中心职能也要大于经济中心职能,对全省经济的带动力不强,马鞍山等这样的工矿城市经济职能单一,不具备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条件,其它诸如阜阳、宿州、巢湖、宣城、池州等城市工业职能更显薄弱。
3.城市之间的联动效应不突出,难以形成经济聚集效应
从全省总体来看,虽然合巢芜、马芜铜一线已经形成城镇集群式发展,蚌埠、淮南、淮北、宿州初步形成城镇群,但其它多数地级城市与周边的县城经济联系疏远,没有建立分工协作关系。城市之间、县城之间的竞争性大于合作性,联动效应较弱,迫切需要从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高度,通过产业特色、布局形态、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塑造,构建集群发展、使得小城镇的经济聚集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4.城镇建设资金不足,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待加强
城镇尤其小城镇的建设资金大都以当地政府投资为主,而目前的财税政策严重弱化了地方政府的投入能力。比如我省的铜陵市,工业在经济中比重接近60%,财政收入上缴也接近60%,可用财力有限。安徽县及县以下地方财政则更加困难,多数仅够维持正常运转,难以挤出资金支持小城镇建设。如此一来,本身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造成投入不足的同时,产生了乡镇政府沉重负债的问题。此外,一些地方挪用国家和省、市规定收缴的小城镇建设资金,一些本该返还用于建设小城镇的资金如土地出让金、市场管理费等不能全额返还,小城镇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政出多门,既存在“政府主体越位”的情况,又存在“政府主体缺位”的现象,严重影响城镇的正常管理和维护。
经过课题组初步分析得知,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几方面。
(1)观念方面。长期以来,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对立的鸿沟、习惯地把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咎于进城农民身上,农民进城可能会加剧城市基础设施负担甚至造成对基础设施破坏、农民素质低下、进城农民抢城里人的饭碗等观念一直存在,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采取不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政策,严重制约了安徽及全国城镇化的发展,使其被迫走上了一条非城镇化的农村工业化道路。
(2)产业方面。产业规划起点不高,千遍一律、特色不明显等,没有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不注重各地的不同经验,发展不同农业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导致第一、第二产业的服务效率底下,农村劳动力主义缓慢,农民生活质量不高。
(3)投资方面。从以上分析安徽区位劣势可以发现,安徽这样的内陆省份有效投资明显低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国家投资不足,外资投资更是有限,这就使这些地区的重工业发展缓慢,从而影响其城镇化进程。
(4)制度方面。我国城乡分隔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在1958年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项政策严格制约着农村居民向城市、尤其是向大城市迁入,导致农民“进厂不进城”。尽管这种制度在最近几年开始放松,但仍存在诸多条件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使城乡居民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福利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此外,在土地制度、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等也存在很多问题。
二、推进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模式探析
从以上对我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我们得出,在当前我省的农村城镇化滞后的情况下,仅用单一的模式难以解决问题。目前城镇化模式是理论界争论的中心,有“小城镇论”、“中等城镇论”、“大城市论”。本课题的重点是就研究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对理论的争论并不做任何评论。我们认为,大中小城市同时发展是解决我省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逐步构成以三大城镇群为核心,当地中心城市为龙头,小城镇为基础,以小村镇向周边地区辐射、比例协调、合理布局、多层次、多功能的城镇体系。
1.以三大中心城镇群为核心,整合省、市、县域优势资源,促进更大范围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国家层面不断加强对沿江城镇带的关注力度,加上合肥省会经济圈、沿淮城镇群,我省的城镇体系是以皖江城镇带、合肥经济圈、沿淮城镇群三大城镇群为核心来构成安徽省22个城市这样一个城镇群,最新规划显示,到2020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5%。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就应该做到科学规划,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形象建设。要根据当地的制约因素、面临的机遇、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经济结构、人口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要素进行合理定位,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向。在产业结构上,要充分利用城镇的集聚效应,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一是可以为提高第一、第二产业的效率服务。二是可以促进劳动力利用和农村劳动力才转移。三是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从而对拉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发挥起带头作用
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发挥起带头作用,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主要有以下几点:(1)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培育壮大产业支撑上。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围绕工业基地建设,突出高科技和无污染,加快产业聚集;要继续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招商引资队伍;坚持和完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各地领导联系制度、建立健全落地项目服务单位责任制。(2)必须大力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产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产业能有效产生竞争优势。一方面为了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另一面为了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必须选择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大农产品的附属加工,形成更长一条拉长产业链条,转变现有农户分散、小规模的经营和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而使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3)必须坚持扶优扶强,突出重点,强调特色。对已经发展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小城镇,要集中力量,重点扶持, 使其迅速发展,力争建成经济强镇和中心镇,带动其他小城镇发展。
3.以小城镇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其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功能
小城镇处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连接城乡、接收和传递城市辐射的重要枢纽,起着传播城市文明,诱导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双重作用。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其带动功能,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重点提升重点小城镇的功能。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工业生产、商品流通以及居民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的软、硬件建设力度,是小城镇功能作用发挥的前提。提高小城镇规划起点,必须根据“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繁荣经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经济的实际,合理制订和完善小城镇发展规划。
在小城镇建设中,要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规划和发展的位置。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主要应做好硬化“两道”,即进出小城镇的公路主干道和镇区内的主街道;装备“三电”,即输变电站、程控电话和电子网络;解决“三水”,即供水、排水和节约用水;搞好“四化”,即按照规划要求,对小城镇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和优化。同时,还要着力搞好文教、卫生设施配套,增加娱乐设施,配套建设影剧院、有线电视和宣传专栏,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和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设施,以确保居民防病就医,解除后顾之忧。充分考虑居民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因素,合理确定城镇人口和产业规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何申明,高亳洲,王永明,王林.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安徽省情省力,2005,1.
[3]仇保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辨——“c模式”:超越“a模式”的诱惑和“b模式”的泥掉[j].区域与城市经济学,2009,5.
[4]高强.我国城镇化推进的模式及措施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5.
[5]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调研组.安徽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z]. 2007,7.
[6]张亚敏.新时期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3.
[关键词]宅基地换房;占补平衡;利益分配;保障功能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4-0065-04
2005年以前,天津市农村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存在环境卫生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天津市加快推进城郊地区城镇化进程,但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土地和资金制约的瓶颈难以突破。为此,天津市提出了宅基地换房的创新模式。所谓宅基地换房,是在国家现行政策下,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耕地面积不减、农民自愿的原则,建设新型小城镇。农民可以按规定的标准以宅基地换取小城镇的住宅居住,原农村宅基地统一复垦为耕地,仍然发包给本村村民。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天津在“十二镇五村”分批开展试点,试点涉及129个行政村的近18万农民,分三批共29个示范小城镇试点规划建设,农民还迁住宅和公建共2000万平方米。截至2013年6月,天津先后规划批准了48个示范小城镇试点,涉及683个村和100万农民。示范小城镇试点规划总面积5800万平方米,总投资3000亿元,目前已累计开工4400万平方米,竣工250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500亿元,基本建成23个示范小城镇村,45万农民入住小城镇。
一、宅基地换房模式的运行特点
(一)村民自愿,置换加补偿
天津宅基地换房是建立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当一个村90%以上的村民提交了换房申请之后,村委会和镇政府才能签订换房合同,换房政策和标准由镇政府根据前期的调查和测量数据、征求多方意见后制定。其中数据来源于城建规划部门对各镇进行的房屋普查和测量以及由村民委员会成立的工作小组所确定的村民身份和数量。
具体的换房标准为:主房和商品房1:1进行置换,附房和商品房2:1进行置换,院落空地不参与置换。人均达不到30平方米的,补到人均30平方米,补偿部分需要支付差价。另外,每个村庄需评估每户主房的价值,据此计算出全村每平方米的均价作为基准数,如果主房的每平方米估价高于基准数,则补偿超出的部分。如果低于基准数,村民需要补齐差额。如某三口之家,原住房50平方米,按人均标准应换得90平方米商品房,那么,其换取的90平方米房屋中,超出原住房的40平方米,需交纳400元/平方米~600元/平方米的差价。如果原住房是楼房,其估价高于全村的基准数,农户获得商品房之后,还可以额外获得政府补给的300元/平方米~400元/平方米的补贴;如果原住房是土坯房,其估价低于全村的基准数,那么农户获得新房后,需向政府交纳200元/平方米的补差[1]。
(二)土地与资金双平衡
宅基地换房模式在小城镇建设中突破了土地和资金的制约瓶颈,最终实现了双平衡。土地平衡是指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耕地数量不减,并能够归还国土资源部给村庄的建设指标。其具体做法是将村民集中居住后腾出的宅基地统一复垦成耕地,归还村庄原有耕地指标后,余下的土地转为经营性用地,这样既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又有节余的土地。
实现资金平衡所运用的方法是“先抵押贷款,再财政返还”。整个过程形成一套“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安排,资金平衡”的投融资体制。具体的操作流程为:区一级政府建立小城镇开发建设投资机构,以土地出让收益权作为抵押担保,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贷款,贷款资金用于小城镇农民住宅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以节余经营用地的土地出让金作为还款来源[2]。
(三)保障功能的弱化与财产功能的释放
《物权法》明确规定,农民享有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它赋予了农民对宅基地排他性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利。宅基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在宅基地上建造的房屋没有产权。所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农村的宅基地不能够进入市场流通,也不允许进行抵押贷款等,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保障功能,保障农民居有定所。
在天津宅基地换房模式中,宅基地的内在价值得以显现,农民还迁后多余的宅基地进行复垦,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后,剩余的土地转为国有经营性用地,通过招拍挂方式实现市场流通,释放了宅基地的财产。只是对于农民而言,没有分得这部分财产性收益。宅基地换房其实是一种房地分离,这种置换方式的实质是以房换房,即农民以现有住房换得相应面积的楼房,再补偿部分差价等。农民所增加的财产性收益只是换得的城镇楼房的收益,不包括宅基地的价值。
(四)产权的易主和承包权的不变
宅基地的所有权属于村集体,农民享有宅基地的使用权。按照现行法规,农民获得的宅基地使用权是无限期使用权,农民可以在宅基地上建造房屋、工棚等建筑物,但在宅基地上的建造物是没有产权的。
置换后,农民拥有所换得房屋的产权及相对应面积土地的建设使用权,房屋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但要求置换的房屋必须5年之后才能够上市。房屋能够进入市场流通就更好地体现了其财产功能。农民选择置换后,对原有宅基地不再享有用益物权,原有宅基地以及村庄的其他建设用地统一复垦,在保障一定的耕地指标后,剩下的转为经营性用地。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集体土地产权向国有土地产权的转变,地方政府拥有了土地出让、土地划拨的权力,同时村集体在转让产权的同时也把相应的利益转出去了,不能够享有宅基地的财产性收益。
置换前后,承包权不变,即农民对耕地的承包责任制不变,但由于新的集中居住地往往距离耕地比较远,很多农民被迫放弃承包权。
二、宅基地换房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一)宅基地换房模式的优势
1.有效地保护了耕地
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同时,并没有侵蚀耕地的数量,有效实现了耕地的“占补平衡”。现行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不能自由流转,其出发点之一是保护耕地。但天津模式说明,通过置换方式,集体可以收回宅基地予以复垦,反而可以增加耕地。
2.实现了集约利用土地的目标
天津市环城4个郊区现有宅基地27000万平方米,规划新建小城镇仅需占地6000万平方米左右,除去市场开发用地,其余13000万平方米都可以复垦为耕地或转为建设用地。
3.农民宅基地价值得以显现
这种创新模式将农民宅基地价值显现,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国有土地市场相衔接,实现了农村地价与城市地价的接轨。
4.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
宅基地换房模式弱化了农村宅基地的保障功能,农民无产权的宅基地可以置换为有独立产权的商品房,其财产性收入大大增加。
5.土地流转和经营相结合[3]
宅基地换房项目由政府主导下建立的投融资建设公司进行运营,项目所需的大部分资金是以土地出让收益权为担保获得的抵押贷款。土地出让收益权来源于宅基地换房后节余的转为国有经营性用地的土地,政府通过招拍挂方式将土地价值变现,变现后的土地出让金弥补小城镇建设资金缺口和农民的社保资金缺口。在整个运营过程中,政府和农户都无需出资,通过土地的流转和经营就满足了建设资金需要。
(二)宅基地换房模式存在的问题
1.所有权与使用权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一个农户拥有一处宅基地,使用权是永久性的。《物权法》也明确规定,农民享有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它赋予了农民对宅基地排他性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在天津宅基地换房中,并没有考虑农民对宅基地的永久性使用权问题,更确切地说这种模式是“以房换房”。农户退出的宅基地整理复垦,归还耕地指标后节余土地以经营性用地进行出让,而经营性用地是有使用期限的,当使用到期后,使用权还归农民吗?这个问题交易各方都没有重视。
2.利益分配问题
首先,农民宅基地的价值在置换中未体现出来。《物权法》第121条规定,“因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收、征用致使用益物权消失或者影响用益物权行使的,用益物权人有权依照征收征用的相关规定获得相应补偿。”宅基地换房虽然没有明确是一种征用行为,而认为是在农民自愿基础上的一种置换创新模式,但通过置换确实使农民丧失了宅基地使用权。作为农民生存权的保障,其价值理应在置换时予以考虑,而不仅仅是“以房换房”。退一步来看,宅基地使用权是一种保障性权利,多数农民是免费取得的,所以在收回时无需给予农民补偿。但是村集体拥有宅基地所有权,置换中应该获得相应补偿。但在置换办法中,未见有对村集体补偿的条款。
在利益分配过程中,政府和开发商分得了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农民的利益、权益很难保障。如试点之一的贯庄村,共有宅基地142.8万平方米,1910户,平均每户748平方米。即使按照宅基地换房通常的做法,政府、开发商和村民各占1/3来计算,每户实际也应该得到249.2平方米。而实际置换中,平均每户只有75平方米的有效置换面积[4]。由此可见,农户很难分得土地增值的收益。
3.农民生存发展问题
在收入来源方面,换房前,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耕作农地,再辅以一些非农就业收入。换房后,尽管承包责任制不变,复垦后的耕地仍然发包给本村村民,但换房后农民居住地距离耕地较远,来去不便,无形中增加了耕作成本。例如一些农户每天要花费5元公交车费去20里之外的地方种葡萄[5],导致一些农民放弃责任田。而这些农民尤其是40岁以上的在土地之外的岗位上处于劣势,他们很难在城市中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对他们来讲失地就意味着失业。而住进楼房后,各项生活成本又会上升,农民的生活负担较以前大大加重。为保障农民的生活,天津市的确也做了一些工作,例如为符合条件的适龄人口提供城镇居民社会保险,有些村镇在给予农民征地补偿款的基础上,每年给农民600元/亩的生活补贴,建设相关配套设施增加农民进城后的就业途径,但是实际操作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农民进城后仍然没有工作,收入比从事农业生产时有较大减少。所以土地换保障只是能够解决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而无法解决农民的发展问题[6]。对华明镇示范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茫然的人群最多,占39%,认为生活会糟糕的占33%,认为总体上生活会过得更好的占12%,认为会差的占10%,坚信生活会更好的占6%。
4.政府自上而下主导问题
政府作为改革的主导者,自上而下进行改革探索,虽然可以提高城市化的净收益,却可能因为农民参与度降低而减少农民分享收益的比例。当然,若农民完全自由地参与交易虽可以提高其对净收益的占有比例,但交易成本的上升会削减其收益。权益均衡问题解决欠妥,可能导致部分农民不满。可见,如何协调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使农民参与度提高,又能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农民分享净收益的比例值得关注[7]。
三、宅基地换房模式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对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保护
宅基地复垦后形成的耕地原则上应当作为农民的财产权仍归原农户所有,绝不能由村、镇或新建小城镇的管理机构无偿收走。镇政府或村可以统一组织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但必须按时足额地向农户支付租金。在非自愿的前提下,也绝不允许以任何名义收回农民的承包地。新建小城镇内的农民转为城镇户籍后,原有承包地和宅基地复垦后新增的耕地仍应以财产权的形式予以保留。
(二)注重新城的规划和建设质量,将新镇的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建议其他地方在开展试点时借鉴华明镇在规划和建设方面的经验,要通过高质量的规划和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综合解决农民的绝大部分问题。在新镇的建设过程中不能只考虑住的问题,更不能盲目地搞宜居类型的小城镇,要通过商住结合、建设与就业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农民的长期收入来源问题。应当给农户搭配一部分产业用房或商住用房,允许农户利用这部分资产出租或自主经营,大力发展服务业。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过去,通过价格“剪刀差”等,农业长期为工业化做贡献,最近10来年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依然通过另外一种形式的价格“剪刀差”来哺育城市,那就是土地要素的价格。新型城镇化模式,要实现“人的城镇化”,必须让农民从经济发展中平等获益,要让他们手里的农地产权(使用权)真正被确认,并在市场的自主流通中实现其公允价值。建议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政府退出土地经营,回归土地管理。
四、天津市宅基地换房模式推广的可行性
天津市的宅基地换房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模式本身的创新性与可行性,还有一些客观因素在促成模式的成功实施。因此该模式在其他地区复制时要考虑其适用性问题。
一方面,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土地依赖性不能太强,并且当地应具有较多的非农就业机会。这样通过该模式置换农民的宅基地,有利于盘活土地资源,释放宅基地的财产。而在经济欠发达、产业基础弱、城市难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农民强烈依赖传统农业的地区,强制推行该模式,可能会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导致社会矛盾产生。
另一方面,宅基地换房模式在城乡结合部和城郊实施比较可行,因为这些地区的土地流转能够实现较高收益,从而可以弥补建设和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但对于不具备区位优势的偏远农村,盲目改革会带来许多问题。因此土地流转不可一刀切,必须符合各地的经济情况[3]。
五、结语
天津宅基地换房模式在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耕地总量不减的基础上,实现了农民的集中居住,并通过宅基地换社保等措施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在该模式实施过程中,不但实现了耕地的占补平衡,还有节余土地可以转为国有经营性用地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释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价值,使农村地价与城市地价实现了接轨。但是通过宅基地换房,农民是否真正获益还有待商榷,如很多农民由于距离承包地较远被迫放弃农地的耕作,缺少稳定的收入来源,尽管土地换社保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的生存问题,但难以解决其发展问题[8]。因此,新的制度或流转模式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利益保护以及集中居住后的生存发展问题,这里的利益保护,不仅要强调利益的分配,还要设法提高城市化的净收益[9]。此外,创新模式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农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陈伟峰,赖浩峰.天津“宅基地换房”调研报告[J].国土资源,2009(3):14-16.
[2]崔宝敏.天津市“以宅基地换房”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新模式[J].中国土地科学,2010(5):37-40.
[3]蔡玉胜.农地流转“宅基地换房”模式的深层思考[J].城市,2009(3):50-52.
[4]杨正莲.天津:宅基地换房换来了什么?[J].决策探索(上半月),2009(7):68-71.
[5]刘润秋.土地流转占补平衡:典型模式与制度缺陷[J].社会科学研究,2011(4):41-45.
[6]胡运霞.农村宅基地换房流转绩效研究—以天津市华明镇宅基地换房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4):79-80.
[7]张红星.城郊土地交易中的政府功能与农民利益保护—对天津“宅基地换房”模式的思考[J].城市,2009(4):50-53.
关键词: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TU1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纬度低,日照时间长,大气层薄而清洁,透明度好,是我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最佳地区之一。近年来,青海省坚持多元发展、多能互补的方针,实施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政策,鼓励太阳能产业的发展,使得新型的太阳能应用技术走进了千家万户。一个个光伏电站在戈壁摊上的建起,使青海省由太阳能富省逐步变成太阳能大省、强省。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牧区定居点、小城镇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为青海农牧区户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应用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后,在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发电产业的同时,结合牧区定居点、小城镇建设,坚持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综合应用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切实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是实现牧区跨越式发展发展的富民之路。
1 青海农牧区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的应用现状
青海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太阳能的利用创造了便利条件。资料显示,青海太阳辐射强度高,日照时间长,全省年日照时数在2300~3550h之间,仅次于,居全国第2位,太阳辐射总量在5637~7420MJ/m2之间,年接收太阳能折合标煤为1.623×1015kg,合3.60×1015kW·h的电量,相当于龙羊峡电站年发电量的6万倍[1]。由于太阳能资源具有分散性,而且随处可得,使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具有适合于作为独立电源使用,可以同其他发电系统组成混合供电系统,与电网相联构成联网发电系统的特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以上特点有利于解决青藏高原农牧区居民因居住点分散、电力输送困难而存在用户用电难的问题;风能和太阳能的互补发电技术的研发,使户用型独立太阳能发电设备的效率更高,实用性更强。
1.1 太阳能光电、光热利用技术在青海农牧区民居建设中推广的成就
1.1.1 被动式太阳房为主的太阳能光热技术普遍推广
长期以来,我国民房建设以单层的平房为主,经济又实用。而北方地区更注重房屋朝向的向阳性,即是被动式太阳房建筑。随着居民经济条件的提高、住房建设观念的转变以及铝合金等建筑材料的普及,我省农牧区太阳房建设更加趋于合理,目前较流行的民居建筑从原先单一扩大向阳面墙体采光面积的设计,现在又增加了铝合金(或塑钢)+玻璃的“封闭”部分的设计,进一步增加了采光、挡风、保温的功能,提高了太阳能利用率。
1.1.2 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的选择性应用
相比较而言,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低、寒冷期长、昼夜温差大,1a中采暖期长达半年(青南地区超过半年),仅采暖消耗的能源和为此而增加的居民的经济负担占每户全年能源类消费的50%以上。因此,关于能源类的新技术,如地膜种植技术、太阳灶、节能灯等,经政府技术部门介绍推广,很快得到普及应用;而太阳房建设、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等,也经居民在实践中遴选而自发推广。
1.2 太阳能光电、光热利用技术在青海农牧区民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2.1 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条件还不够成熟
虽然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将是未来太阳能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就目前而言,还存在核心部件—-光伏组件的研发还不够完善、生产成本较高、安装复杂、转化效率较低等问题,制约了其向民用住宅的推广,目前只用在一些公共场馆的建设和部分高档住宅建设中。
1.2.2 太阳房建设普及面广,还有进一步拓展应用的空间
无论是城镇还是农牧区、楼房还是平房,太阳房已是居民首选的建筑形式。全省城镇和东部农业区结合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加快了民居改造建设步伐,近几年青南地区城镇化建设和牧民定居点的建设,改变了游牧民族长期以来逐水草而居、帐篷为家的生活习惯,牧区一排排漂亮的太阳房建设让广大牧民享受到了实惠。若在推广太阳房建设的同时,根据农牧民生活的需要,增加太阳能温棚、畜棚等,使太阳房建设技术更好地为牧区群众生活、生产服务。
1.2.3 户用型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功能需逐步完善
独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品的推广,为牧民解决了用电难的问题,但也存在购置成本高、蓄电池寿命短的弊端。经过不断改进,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逐步在提高,而风—光能互补性发电技术的应用,为牧民使用更多的用电器提供了保证,在此基础上可考虑由过去单一的照明功能向太阳能发电采暖、小型LED蔬菜温室等新型应用技术发展。
1.2.4 保温墙技术的应用需进一步向农牧区推广
自2002年以来,青海省在房屋建筑中推广保温墙技术,率先在西宁市及周遍城镇楼房建筑中使用,资料显示,增加了保温墙的房屋冬季室内温度平均提升2~3℃,具有“冬暖夏凉”的保温效果,节能效果明显[2]。如果在规范保温材料市场的前提下,逐步向农牧区推广应用,受益面会更大。
1.2.5 太阳能热水器向农牧区推广中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不断实践,家用紧凑式热管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以其价格优势、实用性优点逐步被用户接受。目前西宁市周遍地区、海东地区的用户已超过30%,并且由东部农业区逐步向全省推进,太阳能热水器在牧区推广使用,关键是要解决热水器全天候应用和冬季安全性问题,并且使单一的热水功能向热水+供暖的多功能化技术改进。
2 促进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综合应用的思路和策略
太阳能的利用,基本方式可分为4大类:光热利用、太阳能发电、光化利用和光生物利用,相对而言前两种方式技术发展较为成熟。有专家认为,太阳能科技发展有两大基本趋势:光电与光热结合;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3]。就目前而言,如太阳灶、节能灯等产品,单一的一种技术或产品产生的效益是十分有限的,也容易被忽视,若将较成熟的相关技术或产品加以整合,应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的综合利用技术,使太阳能的利用更加科学、高效,为广大的农牧民群众造福。
2.1 太阳能的利用无论技术还是产品,还没形成系统、高效的应用模式
目前正处在研发和探索阶段,所以太阳能的利用应从一点一滴做起,继续向牧区推广太阳灶、节能灯具,鼓励使用LED光源,有条件的城镇、村庄使用太阳能路灯等,减少能耗。太阳灶在农村推广使用接近20a,特别适合于庭院式居民使用,但过于注重低成本化,质量、使用寿命问题较突出,影响了群众使用的积极性。青南地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电力输送成本较高,节能灯具的使用率普遍较低,而街道亮化工程的实施,太阳能路灯更是首选的节能产品。
2.2 因地制宜,民居建设中形成以太阳房为主体,附加太阳能光电、光热利用的综合技术应用
2.2.1 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的光热应用设计
如图1所示,是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的光热应用设计平面示意图,其中A部分是房屋外墙,增加6~10cm厚的保温材料,B部分是太阳能热水器,C部分是采光墙,由铝合金(或塑钢)构成门、窗,若使用双层玻璃可增加室内保温性,D部分为铝合金“封闭”,E为利用太阳能热水器供热的散热器,F为节能灯。这种设计在太阳房建设中增加保温墙,冬暖夏凉,太阳能热水器在夏天提供生活热水、洗澡热水,冬季提供供暖热水,通过增加热水器集热器面积(或设计成两部分)改善冬季供暖效果。
2.2.2 太阳房+独立式太阳能发电设备的综合应用设计
如图2所示,是太阳房+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光热、光电应用设计平面示意图,其中A部分是房屋外墙,增加6~10cm厚的保温材料,B部分是太阳能电池阵列,C部分是采光墙,由铝合金(或塑钢)构成门、窗,若使用双层玻璃可增加室内保温性,D部分为铝合金“封闭”,E为风力发电机,F为节能灯。这种设计适合于高海拔的牧区,在太阳房建设中增加保温墙,冬暖夏凉,风光互补型发电机弥补供电困难。同时,每户设计4m2的小型太阳能温室,利用太阳光+LED灯光照明技术,种植青菜,缓解牧区冬季吃蔬菜难的问题。
3 结语
太阳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各国竞相研究和开发利用的重点。太阳能的利用,是长期实践和研发的过程,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将太阳能产品与房屋相联系,向房屋要能源,是太阳能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的综合利用是进一步提高太阳能利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谢佐,张才骏,韩文,等.太阳能产业发展和太阳能推广应用调研报告(之二)[EB].青海省政府网,2008,07.
[2] 青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5.
[3] 马文生,庾汉成.青海省太阳能建筑应用发展思路[J].建设科技,2011(24).
一场“造区”盛宴正在河南上演。
盛宴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截至今年7月底,河南已经启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2300个,初步建成350个,累计完成投资631.5亿元。
这不是新农村建设的简单翻版。“要认真研究社区和行政村的区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区别、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变城市的区别。”在“盛宴”启动之初,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即如此强调。
那么,何谓新型农村社区?为什么河南要提出试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中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外地借鉴?
“战略基点”
“造区”盛宴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底,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
在是次会议上,河南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增加新型农村社区这一战略基点,将传统的四级城镇化体系变革为五级体系。
在接下来的全国“两会”期间,卢展工更是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到与相同的高度,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继之后农村发展的“第”,是继“离土离乡”城镇化、“离土不离乡”城镇化之后探索的第三条道路,即“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
于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河南迅速推开。
那么,为什么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何在?
其意义首先在于,它是河南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2011年,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了中原经济建设五大战略定位和核心任务。对河南而言,这进一步明晰了其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明确了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
但河南面临的现实困境是人多地少。人多地少是制约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2011年河南城镇化率为40.6%,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另一方面,加速城镇化必须实现模式创新,跳出“赶人上楼、逼人进城”的怪圈。
就此,河南决定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即“两不三新”。而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是“两不三新”的核心。
不过,与以往城镇化不同,河南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一个重要层级纳入现代城镇体系,并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以探索一条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卢展工就此称,中央早就提出要城乡统筹发展,但怎么统筹一直难以破题,河南的领先之处就在于找到了切入点,“三化”协调核心是破解不牺牲农业的难题,切入点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把农村发展联系进来,以农村新型社区作为着力点。
不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于河南更直接的意义还在于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拉动农村经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若干个村整合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形成新型社区,使农民集中居住,可以有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农村建房点多、面广等状况,节约出大量土地可以复垦为耕地或调整为建设用地。
据有关部门测算,不超过3层的社区住宅节约用地率为48%,6层以上的节地率可达到70%。这对缓解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用地供求矛盾意义重大。
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直接扩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和建房消费需求,带动钢铁、水泥、电力、交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据测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资拉动比例为1:23,一个1万人左右的社区可以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和配套投资3000万元,可以撬动7亿元左右的农村消费。
“乡村社区”
“规模适度、相对集中、道路硬化、人畜分离、商住分设、饮水卫生、服务配套、街容整洁.......”这是今年年初,河南省出台的《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草稿)》中对未来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这也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实施标准。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是河南一个创新。那么,新型农村社区应该建成什么样?
“新型农村社区不是新农村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卢展工直言。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简单地建新村,新型城镇化也不是简单地把农村变城市,而是一系列理念的变化、思路的调整、观念的转变。”
在河南官方,更明确的概念是,所谓新型农村社区,就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显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通过新社区建设,改变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集约节约用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
也即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建设,或由一个行政村改建而形成的乡村社区。如果非要找一个典型,那么,5月挂牌的河南“西辛庄市”是绝好的样本。
“俺村里有好学校,有好医院,有水有电有暖气,有宽的马路,好的绿化,俺有就业的地方,有宾馆,有超市,有休闲跳舞的地方,这不就是城市生活?”西辛庄支书李连成对于西辛庄的目标的就是“城市有啥俺有啥”。这是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朴实的构想。
不过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非“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个个不同”。按照“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突出主体、保障权益、规范有序、拓展创新、互动联动、一体推进”的原则要求,河南以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更多地和小城镇建设、产业集聚区与专业园区建设相结合,选择适合各自的建设发展模式。
滑县锦和新城是其中的典范,也是河南目前规模最大的新型农村社区,共规划整合33个村,可节约土地约7000亩。如今,锦和新城一期投资12亿元整合18个村,已有2940户入住新居。
“创新规划、‘三区’联动,是锦和新城成功的前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马明华说。锦和新城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通过“整合村庄、整合土地”,建设“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锦和新城统一规划建设用地,仅3个月时间就完成1.7万亩土地流转,用以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支持产业集聚区内的工业企业发展,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同时加快了工业化进程。”马明华解释说。
钱从哪里来?
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到“十二五”末,河南省的城镇化率要达到48%,上千万的农村人口要转化为城镇人口。
如此大规模的城市化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钱从哪里来?
今年6月,河南省社科联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各地的调研报告中都提到了专项资金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撑作用。例如,郑州市市级财政每年设立不低于2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污水处理等配套项目的建设。沁阳市市财政也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引导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
在专项资金之外,沁阳市还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通过建立涉农财政资金整合使用平台,按照“项目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对能够整合的20多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投向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作用。
而成立投融资平台也是河南各地解决钱从哪儿来的办法之一。以沁阳市为例,其组建瑞源公司、丰庆村镇地产等投融资平台,对该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进行融资、投资,成为撬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点。其瑞源公司承担了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投资7.4亿元,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整合周边11个村庄,可吸纳11342人入住,可节约土地3305.4亩。
同时,河南各地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引领社会资本参与其中。例如,新乡先后出台8个方面49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
不过,河南省各级社科联在报告中仍然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还是单一,仍以政策性投入为主,投融资平台建设不足。
此外,河南新型农村建设还面临着规划建设新民居,土地需求量大,但每年下达市县的增减挂钩指标较少,不能满足用地需要;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项目支撑,大多数农民仍然选择外出打工等问题。
就此,河南省委政研室工业处处长吕五权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应当注意四个问题:一要控制社区数量,扩大人口规模。土地节约利用程度,人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都与社区人口规模成正比。二要尊重农民的财产权利,提高对农民的补偿标准。加快农民腾退土地,关键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可行的办法是将通过复垦增加的建设用地大部分“漂移”到中心城市或县城,利用级差地租原理,使土地收益最大化,并将这部分收益全部补偿给农民。三要合理规划二三产业,坚决避免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再发生。四是创造条件,逐步过渡。新型社区是农村还是城镇?还要继续观察,分类指导。部分社区基础好,发展态势好,将来有望成为小城镇。也不排除个别新型农村社区由于多方面原因,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还是农村,规模大一点的农村而已。
链接
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种模式
【模式一】市场运作型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需要大量资金作保障。筹措资金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市场化运作。这种运作模式重在运用市场机制,综合利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洛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对于具有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土地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地方,可以通过统一规划、市场运作、业主开发、集中建设,实现整体搬迁,整合成为新型农村社区。
【模式二】政府主导型
对县、乡财政基础较好或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BT、BOT等模式开发建设成为新型农村社区。目前,BT模式、BOT模式都是筹集项目建设资金的形式。
【模式三】企业参与型
采用这种模式,需要积极动员有实力、有需求、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解决社区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发展、互利双赢。
许昌市长葛市古佛寺社区建设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该社区的居民房屋建设面积为19万平方米,需投入资金1.6亿元。为筹措建设资金,古佛寺社区将腾出的690亩土地交由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统一使用,公司拿出补助资金1.035亿元,用于居民房屋建设,这样农民户均只拿1万元。
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腾出的土地,众品公司部分用于建设养殖基地和果蔬加工基地,剩余土地用于众品公司扩大发展。社区居民不仅能够获得土地入股的股金,还可以到基地打工,增加收入,实现了双赢。
【模式四】政策引导型
对位置比较偏远或者深石山区、地质灾害威胁区、煤矿塌陷区、矿区等不宜居住的地方以及扶贫搬迁的村庄,要重点借助相关政策和重大项目建设机遇,实施整体搬迁,就近进入新型农村社区。
洛阳市伊滨区寇店镇和谐社区杜寨小区建设就属于该模式。该小区是洛阳龙门煤业常村煤矿塌陷区杜寨村搬迁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计划安置杜寨村搬迁居民400余户1700余人。小区建成后,将彻底解决杜寨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对全国第十八家、江苏长江以北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江苏**农村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坚持解放思想,抓住发展机遇,把**农商行做大做强。
实践充分说明,思想解放程度,决定科学发展水平。近几年来,我行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把解放思想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对照形势找差距,对照先进找不足,不断增强全行员工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组建**农商行的大好机遇,努力加快业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去年末,我行各项存款余额达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1%,占全县金融机构存款总量的35.32%;各项贷款总额达25.8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41.61%,为支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截止今年2月末,我行各项存款余额达46.16亿元,比年初净增9.59亿元,增幅26.2%,比省联社下达的全年任务超2.16亿元,超4.9%;其中:储蓄存款余额达36.94亿元,比年初净增5.5亿元,增幅达17.6%,其中:定期储蓄存款净增3.15亿元,占各项存款净增额的32.85%,占储蓄存款净增额的57.27%。今后,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发展速度。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经济金融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机遇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但机遇稍纵即逝,我们必须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从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一系列扩大内需的经济决策中,发现机遇、捕捉机遇、抢抓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速度。在增强资金实力、增加有效投入、培养潜力客户、开展跨区经营、拓展发展空间、扩大自身积累、实现上市目标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建立“好中求快、更好更快”的发展平台,把**农商行的实力做大做强、牌子做亮做响。
二、坚持实事求是,切实加大有效投入,努力为“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在金融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在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农商行如何支持全县经济“保增长、促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从**是农业大县、又地处沿海的实际出发,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把握信贷运行的方向,突出抓好支持“三农”的工作。要树立大农业的观念,紧跟全县“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定位,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支农服务,提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一是进一步简化手续,放宽额度,切实办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积极推行“速贷通”,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资金需要,发展生产经营,实现增产增收。积极支持农村党员创业致富,培养农村地区致富和诚信的带头人。支持农民工就业和返乡创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支持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化生产经营。二是结合我县经济发展实际,延伸支农服务,大力支持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特别是发挥好农商行的优势,从龙头企业、流通领域和农户等环节入手,支持发展我县现有资源比较优势的中药材、蒜苔、棉花、蚕茧等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积极支持高效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进一步拓展林权抵押贷款,推动林权制度改革。三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用事业。并拓展消费信贷,支持农民购建房和购买耐用消费品等,拉动农村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四是创新担保抵押方式,灵活授信,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扩大县域经济实力,提高吸纳就业能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创造条件。五是创新业务品种和服务方式,提高支农服务效率。加强科技信息建设,加大信贷、结算等新业务、新品种的开发和运用,增强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支农服务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发“圆鼎卡”的服务功能,促进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发行和使用,积极把“圆鼎卡”业务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及“惠农一折通”业务结合起来,使农民用一张卡就可办理存款、贷款、接受国家补贴资金以及理财等业务。
三、坚持学深学透,领会精神实质,在全系统迅速形成贯彻落实
社会调研报告
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党城湾镇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考党城湾镇是个城乡合并的镇,因为缺乏明显的经济优势,以往一直处于“财政无收入,政府支出靠上拨,公益事业靠统筹”的状况。两年前曾有人预言,农村税费改革后,党城湾镇农业经济将直线下滑,成为“昨日黄花”,然而,却没有所说的那样,只是发展缓慢而已。党城湾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大镇,农民人均收入不及于城镇人均收入的一半,显然增加农民收入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系统论的思想,市场化的观念,开放性的思维,工业化的举措,指导农业与农村工作,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以城带农、以城补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而努力。
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现状党城湾镇是全县最大的乡镇,也是唯一的农业乡镇,现辖紫亭社区、巴音社区、东山村、党城村、城关村、城北村、青山道村。两个社区、五个行政村、十二个村民小组(其中,青山道村为移民村)。全镇共有2558户,7386人,由汉、回、蒙、藏、裕固等民族组成。现有耕地8487亩,承包地农业税计税面积为6677亩;林地1000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为2.8亩,全靠党河水灌溉。主要农作物有为小麦、胡麻、蚕豆、洋芋、玉米、等,也种植少量的药材、大蒜、西瓜等作物。20__年,全镇农村国民生产总值实现2362.9万元,比20__年增长913.6万元,年均递增21;其中,牧农业总产值实现__2.9万元,比20__年增长18.9,年均递增6.3;乡镇企业,
二、
三产业总产值实现1220万元,比20__年增加508万元,增长了1.7倍;全镇从事二、三产业户数达到385户,从业人员达到453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0元,比20__年的3260.89元增加近890.11元,年均增加近3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221元,比上年增加661元,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截止20__年底,各类牲畜存栏达到8531头(只),适龄母畜比例达到62.5;牲畜繁殖成活率达到65.3,出栏率达到26.8,商品率达到10.7。舍饲养殖业从无到有,达到136户,修建温棚蔬菜16.8亩25座。初步形成了洋芋种植、舍饲养殖业等支柱产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三年中举办各类培训班43期,培训农民4600人次,牛羊免疫密度达到100,胚胎移植43枚,农村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__年翻两番,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早在肃北县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分两步走提前六年率先在全省牧区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党城湾镇要实现这个目标,具有相当大的困难。就拿目前来说,虽说我镇于1996年提前一年实现小康,但是那只是不完善的,经济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低,农区小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形势极为严峻,任务相当艰巨,困难大于机遇,问题和挑战并存。
目前,影响我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资源贫乏,基础设施弱,物资和资金短缺,水利、电网,路面硬化建设的步伐不快;信息化市场经济闭塞;农产品流通领域狭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不利于农业增效的提高。
(2)、产业结构单一,由于陈旧观念和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贫乏,全镇农户种植仍以“老三样”(小麦、胡麻、大豆)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副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所占比重很少,农业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的步伐缓慢,压粮、扩经、增草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幅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缺乏大的突破,仍在低水平上徘徊,在实践中探索。农业结构调整中数量多,规模小,已调整的结构有洋芋、玉米、大豆、胡麻、西瓜、药材、梨、苹果、杏多项品种,但从规模效益上来看,缺少连片的调整规模,缺乏主打品种,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大路货多,珍、稀、特、新品种少,缺乏市场竞争力。无工业经济,地域经济的发展缺乏支柱产业,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低,后劲严重不足,发展滞后,没有竞争优势,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出现了粮食投入高,产出低,农民增收缓慢的局面。而且从产品层次上多数农民生产的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低劣产品多、优质产品少、粮食作物多、特色产品少,使农作物的商品加工转化率低,附加值低,不利于农民增收的提高。
(3)、财政困难,村经济积累薄弱。缺乏持久有力的税源支撑,财源结构不够合理,职工工资发放缺口大,保运转,保发展压力较大。
(4)、村民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识还不够强,思想不够解放,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尤其是农民宁愿把传统的“老三样”种植调来调去,也不愿冒风险种植高新品种,使我乡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影响了农民经济收入;三、经济发展的对策我镇要与全国、全市、全县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要加快经济发展,只有把项目强镇、以城补农作为发展的核心,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的基础,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发展关键,把科教兴镇作为发展的条件,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动力,发挥以城带乡的优势,才能促进全镇经济发展。
(一)、坚持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为思路,促进经济发展。发展质量与效益型农业是农村经济增长的一场重大变革,充分认识到进一步转变的观念,在实现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要有新的突破。在思想理念上,摆脱“以粮为主”的传统思想的束溥,树立现代市场经济、市场农业、大农业的思想;在发展思路上,要从数量扩张型传统农业向质量效益型现代化农业转变;在增长
方式上,要注重科技进步与提高生产率,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在战略规划上,要求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从忽视生态环境破坏经营向生态效益平衡与经济效益提高方面转变,加大农业结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注重规模效益,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通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民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经济发展。树立正确的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把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放在首位。切实加大农业、农村工作的力度,认真解决好投入的问题,大力推进农村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稳定快速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只有下狠心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个关键,以党城湾镇现有的洋芋、药材、牧草等特色产品为主线,按市场规律,合理调整,把它调新、调优、调特,使其由农产品生产转向农产品深加工,达到有市场、有效益,实现布局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在现有的水平上实现经济发展。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重之中,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调整品种、品质结构,着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引导广大农民突出求“效”上下功夫,以“三品一效”和“两高一优”为目标,加快调整,对那些投入大、产量低、品质差,费工费时的种植品种逐年淘汰,把品质优、价格好、效益高的品种放在首位。
(三)、全力推进牧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现有市场,预测未来市场,针对我镇目前的农业现状,必须发挥城乡结合优势。以洋芋种植、药材种植、玉米种植、牧草种植、舍饲养殖等特色产业为重点,推进“东山村洋芋种植,党城村舍饲养殖和玉米种植,城关村二、三产业发展,城北村温棚蔬菜种植,青山道村药材种植”的区域布局调整,力争实现产业链,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的种植、加工、转化增值的路子,加大投入力度,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建立淀粉、粉丝粉条、中药材削片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小作坊、小禽场、小果园、小菜园的庭院经济,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力争使我镇蔬菜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同时,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一项富民强县工程,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目前情况下,既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在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形成规模,以推动我镇经济发展,确保农民稳定增收,脱离贫困,向小康迈进。
(四)、坚持以项目强镇为核心,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我镇经济发展,就必须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坚持项目强镇战略。也就是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各项农业政策对西部倾斜的机遇,发挥我镇的各种优势,切实提高投资效益,使项目建设成为我镇经济增长的亮点。立足镇情,突出前瞻性、多渠道、多论证,储备一批对我镇经济发展带动力大,优势突出,前景广阔,效益显著的项目;加大争取项目的力度,在短期内争取村级公路改造、舍饲养殖建设、乡镇文化设施建设、政权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的实施;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不断壮大区域经济实力,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不断完善硬环境的基础上,着力改变软环境,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在促进我镇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本着“先发展,后完善,你发财,我发展”的原则,使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出去”就是我们要走出去宣传党城,把我们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优质洋芋、优质药材、优质紫花苜蓿等),宣传出去,把我们创办企业的区位优势绿色产品优势和政治优势宣传出去,通过这些优势的宣传变为我们的经济优势。“请进来”就是采取各种渠道,把外县、市企业请到党城湾镇安家落户,或与酒厂合作,或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发挥他们的资金优势,加快我镇经济发展。
(五)、坚持以科教兴镇战略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坚持科教兴镇战略,最根本的问题是发展科技,核心问题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全民创新能力和国民素质。因此,我们要把科教兴镇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放在重要位置,增加投入,完善措施,力求创新。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充分发挥我镇各站室所的工作职能,加强职业教育,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努力提高全镇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六)、重视抗灾保畜疫病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促进经济发展抗灾保畜工作范围广,任务重,难度大,坚持“抗灾、减灾、增收”的指导思想,以“四个确保”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对抗灾保畜的工作,明确目标,制定方案和措施,向上争取资金,与有关部门联合做好。加强牲畜疫病防治工作,对邻县地区的疫情威胁不可忽视,加强对牲畜多发病、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适时驱治牲畜内我寄生虫,牧农中心加大各种防病疫苗的购买、投放、和注射工作。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在做“三春”工作的同时,加大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宣传力度,对每年全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一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对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小麦蚜虫、小麦黑穗病等重大病虫害的预防。
按照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今天召开市建设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测评会议。市直指导检查七组××主任、××科长亲临会议指导,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局党委进行总结。
一、学习实践活动的回顾
市建设局学习实践活动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在指导检查组的具体指导下,狠抓落实,突出特色,效果明显。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市委动员会议后,局党委立即召开党委会,传达市委精神,制定工作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2009年3月7日全局动员大会以后,全系统迅速行动,展开活动。具体工作中,建立了四项制度:一是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局党委委员加强对所联系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二是督导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成立督导组,对机关及下属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具体督导;三是学习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组织每名党员参加学习培训、撰写体会文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人整改措施等;四是补课制度。明确规定因事不能参加集中活动的,必须履行请假手续,事后安排补课。严格的制度确保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认真学习,深入调研。把深入学习、理解、领会和运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和环节。一是明确了活动主题和载体。通过广泛听取意见,结合工作实际,明确了以“精细创新、完善提升”为主题,以“解放思想、科学实干、建设碧水绿荫、生态××”为实践载体,突出了建设行业特色。二是高度重视抓好学习。通过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党支部会议、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共有5700余人(次)党员参加了学习培训。每名党员都按要求,做了笔记,写了心得。三是深入开展专题调研。确定了6个调研题目,每个局党委委员负责一个,并落实了责任科室和单位。各调研组在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建设工作发展中的难点热点,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党员参加,群众参与。一方面,实现党员全面覆盖。每一名党员都按照要求,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包括学习、座谈、谈心、征求意见等,确保活动覆盖面达到100%。另一方面,保障干部群众全面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向干部群众、党外人士公开,通过征求意见、座谈走访、调研问计、民主评议、简报信息等多种形式,保障了他们的知情权。在这次总结大会后,局党委还将就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
(四)结合实际,推动工作。一是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党员干部思想建设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党员干部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认识和观念,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的认识,坚定加快建设事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活动期间,先后编发10余期简报,在“××建设信息网”上开辟专栏,各类信息60余条,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和环境。二是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健全体制机制相结合。着力健全城建资金筹措机制、住房保障长效机制、房地产和建筑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城市供热长效机制、机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等五个方面的体制机制,突出了活动的实践特色。三是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业务工作相结合。2009年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为完成全年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解放思想,找准问题。局党委带头解放思想,认真查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行为。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紧扣科学发展主题,结合个人思想、工作实际,开诚布公地谈问题、找原因、提建议,明确努力方向。全体党员以党支部或党小组的形式,召开了组织生活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民主生活会和群众分析评议,局党委形成了分析检查报告,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确定了12项整改措施,向党员干部群众公布。每项整改落实措施都分解落实到局班子成员及相关科室(单位),明确了目标、责任。目前,各项整改工作正在按计划有序进行。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反映,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工作作风得到了改进,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各项工作得到了有力推进。
(一)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在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新共识。一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工作全局。把建设工作置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大局中,努力实现建设事业发展速度、质量的和谐统一,推动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深入查找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问题和制约建设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分析对策、转变观念、理清思路,积极研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三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创新适应建设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重大问题的调研、决策建议和改革攻坚力度。完善与社会沟通的联系机制,形成条线之间、条块之间的工作合力。完善和改进局系统内部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团结协作,营造和谐工作氛围。四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强化以人为本理念。以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住房、拆迁、清欠、城中村改造、城市安全运行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五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按照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和机关内部建设,着力打造作风优良、团结和谐、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与党员干部队伍。
(二)明确了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一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着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发展、实施追赶超越是我市压倒一切的大局。建设系统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按照“配套完善新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的指导思想,把应做的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努力建设舒适新××,为进一步打造“四环五海生态××”品牌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二是按照城乡统筹要求,着力提高村镇建设水平。以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带动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更好地为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三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机遇,为经济发展作贡献。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增加投资、扩大内需,对建设系统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要在逆势中把握优势,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投入,促进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健康发展,推动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四是扎实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建设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抓好墙改与建筑节能、污水处理监管及城市绿化工作。五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维护群众利益。进一步注重从民生角度把握工作方向,把满足群众需要、维护公众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在市政公用行业安全运行、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致力于良好人居环境的营造。六是着眼提升执政能力水平,着力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局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加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切实增强公仆意识、忧患意识、节俭意识,以过硬的作风、实干的精神和人格的力量凝聚人心、推动工作。
(三)促进了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注重边学边查边改,着力解决一些学习实践活动期间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促进了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城市拆迁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环境综合整治共拆迁59万平方米,解决了一大批制约城市建设的问题。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绿化工程全面完成,新增绿化面积146万平方米,涌现出一批绿化水平高、文化底蕴深厚、各具特色的公园和绿地。继6月30日六公园(广场)向市民开放后,9月份将向市民开放第二批公园(广场)。市政工程基本完工,完成城市道路10.7公里,铺设雨污管线42.7公里,新增路灯405盏,渤海十一路的贯通使市区又增加了一条南北大通道,市区污水管网工程的顺利完成有力提升了城市服务功能。三是旧城改造实现新突破。渤海五路改造拆迁基本完成,沿路基础设施修建、升级改造、绿化已近尾声,开发进入实施阶段。今年以来,城中村改造拆迁面积19.4万平方米,腾空土地738亩。四是筹措城建资金效果明显。××四环五海城市建设经营有限公司融资8亿元,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争取廉租房、城镇污水处理、供水工程中央、省补助资金9825万元,依托大项目、联合有实力的开发企业推动城中村改造,缓解了城建资金不足的矛盾。五是保障性住房工程进展顺利。列入2008、2009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1750套廉租住房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形成实物工作量;经济适用房共安排15个项目,建设周期为2009—2013年,计67.5万平方米。六是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稳步推进。全市整村迁建启动村庄84个,占年度计划的85%,启动农房建设20105户,超出年度计划105户,完工8688户,占年度计划的43%,危房改造1083户,占年度计划的54%,完成投资16亿元。七是继续强化行业管理。墙改与建筑节能又有重大突破,房地产市场企稳回暖,建筑业发展态势平稳,工程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四)加强了党委自身建设。局党委带头加强班子建设,注重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把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的坚强领导集体。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坚持学习的制度化、经常化,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达到新境界,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二是大力推进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增强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严格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完善了党委的议事决策规则。班子成员之间开诚布公,坦诚相待,讲大局,讲团结,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三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确定的6个调研课题,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听取各方面意见,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局党委感到收获很大,决定每年都要用更多的时间到基层调查研究,把研究具体问题和研究关系全局、长远的战略问题结合起来,从中把握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全局工作。四是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局党委成员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准则、规定,坚持按政策、按规章、按程序办事,主动接受纪检监察机关和群众的监督,廉洁从政的表率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主要体会
通过本次学习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作风进一步改进,在服务群众、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初步形成保障和促进建设事业科学发展的机制框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必须坚持把学习、调研贯穿始终。实践证明,只有深入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才能掌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动权,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才能找出认识差距,清理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在对建设事业发展的分析中抓住关键环节,在集思广益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才能使主观思想更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有效地指导工作,推动建设事业科学发展。
(二)必须坚持把突出实践特色贯穿始终。突出实践特色,是市委对这次活动的要求,是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成果的重要环节。我们紧密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给建设事业发展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认真抓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的贯彻落实,着力解决建设工作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并在工作中做到边查边改,将学习实践活动同促进工作相结合。正是因为突出了实践特色,使我们在各项工作方面,思想更统一,信心更坚定,措施更得力,效果更明显。
(三)必须坚持把群众路线贯穿始终。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工作的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多办顺民心、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才能保证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四)必须坚持把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贯穿始终。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才能有效打破观念、做法和体制上的束缚,才能在市委、市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上下功夫,不断探索出新方法、新途径,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动力。只有从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将实践中的做法规范化、制度化,及时进行总结、推广,才能营造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
(五)必须坚持把运用多种形式贯穿始终。在学习的安排、讨论的组织、课题的调研、措施的制定等方面,我们都做到形式多样,使活动丰富多彩。形式的多样性,让大家从不同方位、不同渠道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成效不可缺失的环节。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效果就好,对我们抓好建设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六)必须坚持把领导带头贯穿始终。局班子领导成员和各科室、单位负责人均做到了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带头调研、带头落实整改措施、带头参加各项活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起到了表率作用。只有抓住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大家才会凝神聚气,共克时艰。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市建设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还不够深入系统;二是解放思想的力度还有欠缺;三是对影响建设事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研究谋划不够;四是抓机关作风建设标准不够高、制度落实不够有力。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地研究并加以解决。
目前,学习实践活动虽告一段落,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党的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一定要在新的起点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再接再厉,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一)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措施,进一步加大整改落实力度。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后,各科室、各单位要继续按照局党委的决策部署,继续抓好深化和提高工作,要把形成的理念坚持好,把制定的整改措施落实好,把查找的问题整改好,把建立的机制运用好。突出抓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这是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是否见成效的关键。要以整改落实方案为抓手,不断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把握发展规律、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推动全市建设事业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
(二)不断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认真分析原因,各级各单位都查出了不少问题,有些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有些问题解决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短时间内条件不具备。但不能以此为借口,要紧紧抓住不放,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解决突出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作风扎实不扎实的首要标准。要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工作的预见性,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及时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解决事关全市建设事业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行政水平。要把党性修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学习实践成果的重点,通过增强党性、改进作风,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要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通过强化制度和强化监督,不断解决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坚持执政为民的原则,集中精力研究事关大局的问题,积极提出对策建议。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积极做好为基层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工作,努力提高行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