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17 22:14: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第1篇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依靠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措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是校园文化建设得以传承和发扬。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而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才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下面我将从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如何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1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1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如何使校园文化建设的这三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则必须有一支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初期,则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设计,出谋划策,建立较为完善的校园文化体制,也就是说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比如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我校积极鼓励教师为校园设计规划方案,道路的命名、校园绿化等等,从中选择优秀方案加以采用;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我校在全体教师中征集校训、校歌、校徽、校旗的设计方案,征集校庆徽标,鼓励教师参加每学期的校园文化周等;在校园制度建设中,通过召开教代会、各部门管理人员会议共同制定校园各项管理制度。

1.2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特别是教师的作用是关键,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自创自办了各种社团,由于学生本身生活经验严重不足、知识广度有限、社会阅历浅等原因,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常常力不从心,事倍功半,一旦得到经验丰富、自身素质较高的教师的及时指导,马上就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就会使社团不断发展壮大,并将广大学生吸纳其中,达到丰富校园文化的目的。我校为了保证社团健康发展,为每个学生社团配备一到两名指导老师,并且每年要评选优秀社团指导老师。有了这些老师们强有力的领导,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社团组织建设完善,社团活动更是五彩纷呈,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谊。

1.3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者

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同时又充满现代意识,受时代文化潮流影响。扰人心怀,催人思索,引人前行或诱人堕落。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师生的正面引导和激励作用就尤为重要。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校风主要包括了教风和学风,但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育人之人、人才的培养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为了建立良好的校风,我校积极开展文明教工创建活动,通过评选文明教工、师德标兵、文明家庭、师德演讲比赛、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树立良好的教风。进而在教师的组织和带领下,建设良好的学风。

1.4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者

校园文化有其历史性、传承性和特色性,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事物,新的问题,教师作为校园文化的设计者和领导者必然要不断的吸纳新事物,创造新的文化内涵。我校在现有的校园文化形势下,不断分析新问题,制定合适的管理办法;不断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理念和管理办法,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加以选择性采用,取长补短,不断创造新的校园文化形式,使得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

2如何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成果。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教师地位的缺失,作用的弱化现象。如何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2.1校文化活动要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文化的建设方向应该要综合大多数成员的心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贴近学校实际,对学校问题有真切的体会,因而学校领导者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个性色彩,更有生命力。而调动教师积极性,引发其内在激情的关键,在于学校文化活动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学校生存的关键。一个学校要能脱俗于群体,关键的要素还在于其教师群体所体现的各种素养,或者说独特的群体气质。创立学校品牌,就必须要把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作为重要课题加以研究,学校之盛,在于教师之盛,而教师之盛又在于教师学养、师德之盛;再则,从自我价值实现的角度出发,教师总是希望以自己的专业修养赢得他人认可。因此,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归结点之一。

2.2学校应重视相应管理制度的确立,加强实绩考核等措施

当然,在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后,学校也要重视相应管理制度的确立,比如修订《班主任考核条例》、《优秀教研组评比条例》、《教科研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通过表彰先进,加强绩效考核等措施,促使教师在良性的竞争和工作氛围中,自觉得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优化个性品质,提高教研水平。比如我校在班主任考核方面,制定了详细、量化的考核标准,对于班主任的敬业精神、班级组织建设情况、班级凝聚力、班级活力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规定,使得班主任在执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积极主动地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需要。

2.3学校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学校想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社团建设和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则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于参与社团建设和参与并对社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教师,学校要适当给与物质或者精神上的激励。比如,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社团指导老师平时给予相应的通讯补助,每年给每位社团指导老师适当的年终补贴,同时对于社团优秀指导老师相应提高补贴金额。注重培养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娱乐活动的青年教师,为这些教师提供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2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新媒体文化;多元文化;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17-01

一、背景

1. 时展新趋势

网络的快捷便利、实时互动性和实效性,给大学文化带来了挑战。大学文化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加快了改变教育方式的步伐。新的教学模式和文化输入方式可能改变或取代传统大学文化,如何适应新时代下的新教学模式、新文化建设方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2. 传统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待解问题

传统校园文化以校园活动为载体,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传统校园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不平衡的现象,背离了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手段的宗旨,校园文化建设盲目偏向现代化,却没有在精神上追随现代文明的脚步,有时忽视现代校园文化的多元性。

二、传统大学校园文化出现的问题

1. 传统校园文化的单一性和受限性

在传统社会中,主流文化使整个校园的氛围非常团结,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小群体文化逐渐踏上社会大舞台,主流意识容易引发小群体的隔离情绪,单一的校园文化在新媒体信息的影响下,可能会使大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疲怠心理。

2. 融合现代文化的方式错误

体会到现代文化益处的校园文化建设者,有时急于将传统校园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忽视了现代文化的内在特征,盲目追求现代文明建筑风格或现代文化交流方式。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者多以物质奖励或学分奖励制度作为鼓励方式,容易带给大学生物质文化大于精神文化的错觉。

三、新时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

新媒体的种种优势,可能导致传统校园文化无论如何改革都难逃被新媒体取代的结果,使传统校园文化不再作为学生的核心精神支柱。校园文化建设者急于解决传统校园文化出现的问题时,往往不在意对新媒体的有效掌握,盲目将新媒体引进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造成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暴露的问题还亟待解决时,新媒体又出现了不可控的局面。

四、大学校园文化改进的方案

1. 整合新媒体建设校园文化,合理融合现代文化

合理利用新媒体的信息综合性、传播快速性、即时活动性的优点,促进校园自身建设的信息化工作和各项常规工作在制度和机构方面融合。通过新媒体建立师生互动平台,促进师生对科技的理解沟通,同时也避免新媒体鱼龙混淆的信息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

2. 扩大校园文化建设队伍

大学要提高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一些有能力的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建设者要适时吸收外校资源建设自身校园文化,鼓励社会权威人士对校园文化建设建言献策,合理采用外校资源,拓宽校园文化建设者的范围。

3. 提高校园文化的参与度

要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在保留活动背景的严肃性质、校园文化的艺术性的同时,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活动的策划和制作维护中,将优秀的文化活动以不同方式融合到各种活动中,让大学生参与活动本身的制作和维护。

4. 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方式

将“翻转课堂”“慕课”等国外教育新形式引入校园,改善“慕课”完成率低的情况。同时,合理利用“翻转课堂”的优势,指导大学生自主完成资源的搜集、整合,使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工作方式。

五、结束语

校园文化能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建设好校园文化是任何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者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校园文化建设者要始终保持校园文化主体以大学生素质教育为主,融合校园自身文化底蕴和校园外界优秀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更顺利地开展,从而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龙海.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实现人本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7(01).

[2]李树芳,张宏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第3篇

关键词:初中 校园文化建设 重要性 难题 对策

一、前言

笔者在乡村中学工作多年,常会听到生性淳朴的学生家长这样说:“我们就希望娃儿在学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让他学得做人的道理”。作为校长的我也总在思考,怎样来定义家长口中所说的“好的学习环境”呢!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确切的词来形容―校园文化,虽然该词由来已久,但是真正被在意又有几何呢?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有一句名言:“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其实,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修身教育的一部分。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的当下,校园文化的建设已不约而同的成为学校管理的重点,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校园文化都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仍要面临诸多“症结”,这些“症结”有待我们去挖掘、去破解。

二、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难题及解决对策

(一)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性”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从初中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入手,笔者认为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两点。

1、初中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校园文化的构建恰好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塑造健康的人格;二是有条有理的校园文化能够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形成尚雅的道德情操;三是校园文化中的文体活动能够塑造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审美素养,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四是校园文化是学校集体的结晶,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初中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青少年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初中生年龄大概在12至16岁之间,正值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接受能力强、求知欲望高,教育的可塑性强,不仅对学科知识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对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吸收效果也很可观,是其文化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校园文化在形式上具有直观性、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非常贴近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能够恰如其分的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生活在学校期间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并伴随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而且校园文化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科教育所无法代替的。

(二)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症结”所在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道路上,校方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是极为关键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却有部分学校由于认识的不到位而荒废了校园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对校园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主要表现:一是把校园文化局限于学生、教师和校园之间,认为学生和教师的教与学就是校园文化的全部;二是对校园文化的作用理解不够深,认为校园文化只是用来丰富一下师生的课余生活,对校园文化的意义及建设把握得不够系统与科学。

2、建设重心不平衡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内涵,建设物质文化只是建设精神文化的一种手段,而精神文化的建设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重量应该是平衡,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中,重心失衡、顾此失彼的现象极为突出。

3、地方特色不突出

笔者曾借出差与交流学习之机考察过云南省内的许多初中学校,发现各文化活动颇有千校一律的趋势,本土特色不是很明显。虽然说文化建设是有共性的,但是因为地方民族文化习俗及文化底蕴的不同,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至于是一种复制粘贴的模式。可惜的是,当前许多学校还不懂得发现与运用自身的特点和地方的文化特色与发展趋势,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偏向大众化,没有显示出鲜明的个性,更糟糕的是在构建的过程中忽视自身实际,盲目追赶时髦,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底蕴,反而弄得“不三不四”。

(三)破解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症结”的“药方”

1、更新观念,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学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真谛。学校在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做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认清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初中校园文化主要体现为实体的和空间的存在,是以直观形态为特征、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群体文化。2、平衡重心,实现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共同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应该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辅相成的建设过程。一方面,要确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因为校园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以精神为主导的文化教育方式,其核心就是精神文化。

三、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是一种塑造健康人格,培养智美人性的重要手段。初中学校作为文化育人最基本的教育基地,必须认清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难题,寻找破解之策,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发展、促进青少年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垫石铺路,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有作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激流勇进。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高职院校大多较为重视学生的技能培训,对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则缺乏关注,这无疑对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极为不利。所以,高校应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以运用,这一方面有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首先,许多高职院校都未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认为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影响不大,因此,很少开设此课程。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但仅作为选修课程,甚至未配备相应的教材资料。这就导致许多高职学生综合素养较低,一味的热衷于考取等级证书,甚少学习传统文化,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礼仪,校园中时常发生各种不文明现象,这显然不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无法为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调查表明,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在校学习过程中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责任意识、集体意识淡漠,在实习或工作过程中时常出现脱岗、违约、迟到等情况,导致他们难以取得长远发展。其次,高职院校人文师资力量薄弱。前高职院校不断扩展那些实用性强、专业技术含量高的院系,为这些院系建设提供实训基地。在人才招聘和引进过程中,也更加关注具有丰富技术经验的工科类人才。与之相对应的人文类教师队伍则甚少关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离不开优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缺少综合素质高、专业素养强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一些高职院校多安排辅导员、文科专业教师兼职传统文化教学,这些教师由于事务繁多,且对传统文化缺乏专业研究,因此,很难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提供实用性意见。这无疑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极为不利。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1、合理利用网络平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高职学生亦不可避免的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所以,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紧跟时代形势,合理运用网络平台,例如微信、微博、QQ等渗透传统文化。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设传统文化专栏,上传经典文学作品和视频资源,供高职学生学习和研究,以此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加大传统文化宣传力度。

2、及时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高职院校相关负责人和领导应当充分重视传统文化,并关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顶层设计,合理规划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及时转变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极传承传统文化,并以制度形式鼓励和支持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渗透,进行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和谐现象,对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师生进行适当奖励和表扬。

3、开展多样化传统文化活动

若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就要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师生的参与积极性。高职院校可以举办传统文化主题演讲赛、知识竞赛等,或邀请知名专家开展相关讲座,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以校团委、学生社团、学生处为依托开展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例如传统文化艺术节、传统礼仪展示活动等。这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例如参观烈士陵园、当地历史名人校园作品展等。以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联系。

4、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第5篇

【关键词】项目化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94-02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衡量高校办学理念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不仅有利于高校文化氛围的构建,还是推动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迅速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涵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如何通过应用项目化管理实现动态发展,达到科学育人的终极目标,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项目化管理的内涵、原则及目标

项目化管理,通常是指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1]项目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以具体的项目带动人力、物力的整合,使资金得到合理使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人员得以合作;其具体原则是以经济为杠杆,通过具体的、广泛的项目活动达到丰富校园文化、深化教育改革、拓展学生多方面素质的目的。[2]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引入项目化管理,需要校园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在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及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类别的前提下,对项目的可行性、有效性及相关性等多方面进行宏观把握,在给予一定组织宣传尤其是经费支持的情况下,以各类活动项目为基本单位,通过立项申报、项目审批、项目执行、中期检查、项目验收和评价等程序,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科学有序管理与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实施项目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实施项目化管理对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效性及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项目化管理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要求

随着近年高校招生计划的增多、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校生源情况变化复杂,文化需求愈加丰富多样。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各项校园文化内容,才能适应因学生差异性引发的多元化文化需求,丰富其校园文化生活,实现学校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增强学校育人的实效性;项目化管理是充实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的科学选择,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多局限于校园文化活动方面,活动时限短暂,并受到主题、经费及场地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缺乏足够的关注与支持。项目化管理的实施,从制度层面对校园文化层次进行引导完善,根据文化建设需要对项目规模及进度进行科学统筹,有利于高校资源的整合优化及学校凝聚力的增强,可以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教育影响乃至社会辐射作用。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项目化管理顺应高校育人目标要求

项目化管理通过增强隐性教育,调整显性教育,实现学校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项目化管理在项目要求规范化及组织灵活性等方面的特点,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我发展机会,在不脱离教育指导的前提下,利于他们积极向上态度的树立及自信自立精神的养成。项目的具体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学会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还可以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在其团队精神和集体参与能力的培养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利于学生工作效率的提高,促使其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面积累丰富的实践认知与经验。

三、项目化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应用

项目化管理不应局限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其自身如何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科学适用及完善,也应受到足够重视,从而更好地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与发展。

1.群策群力,营造文化建设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项目化管理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学校党、政、工、团组织的共同参与。只有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对文化建设项目进行科学领导、合理统筹,在组织上明确核心团队与扩展团队的划分,根据活动项目的重要性、创新性及教育意义,对不同层次的项目实施分层管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投入适量支持,充分激发项目成员的协商合作精神,遵循参与式管理方式,将校园文化渗透到校园制度、行为规范、管理活动各环节,扩大校园文化建设覆盖面,真正做到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有落实,科学分工、整体推进,才能切实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深远发展。

2.开拓创新,提升管理工作能力。

基于项目管理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构建中国特色文化的先进代表,始终面临时展带来的新挑战、新问题。只有不断提高认识,强化科学管理理念,增强管理执行能力,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将项目化管理模式拓展到其他管理模式,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全面管理中,不仅重视教师与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及能力,在管理技能、领导艺术和文化素养方面也坚持提升发展,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活动,使得高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系统,才有利于项目化管理的合理、快速发展,进而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乃至总体进步,实现高校育人职能。

3.科学规划,强化项目化建设。

项目化管理利于校园文化建设,但不局限于此。只有把项目化管理提升到建设的高度,在项目化管理的总体设计方面,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贯彻市场化运作,淡化行政组织行为,强化目标管理和竞争机制,合理安排项目管理步骤,优化配置各项资源;在制度建设方面,实施分级管理、建立招投标制度、明确项目负责制度、完善培训激励监督制度;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学校情况实际,构建完备的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充实项目化建设力量,拓展项目化建设空间,努力实现“服务职能化、职能项目化、项目社会化”,才能使其获得长远发展,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4.合理监督,健全保障考核机制。

项目化管理本身体现出严格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等特点。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的实施,如果脱离适度监督,缺乏健全的保障、考核机制,很容易出现偏离预期发展的情况。在组织保障机制方面,必须建立现代校园制度,健全校园文化建设领导体制,明确落实主管部门及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与责任,保证必要的校园文化建设预算投入与管理。在项目运行期间,开展适度的监督检查,鼓励中期情况自查,并辅以科学指导培训,在项目末期进行严格的审核评比,督促后期项目总结的圆满完成,切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的高效实效运作,促成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目标优化,实现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化管理的预期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 科、佘万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0)

2 刘思善、李毓彤.大学生素质教育项目化管理体系的构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6)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高职院校相比普通高等学校而言,办学过程中更应偏重学生的职业性和技能型培养,其作为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同样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但是,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层次不齐,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涵义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在校师生为参与主体、以校园环境为地理空间、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特征的群体文化。它是一所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综合文化成果,主要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具有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共性,但也有其特性,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更应注重对学生职业特点的研究,在办学过程中尽可能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一)认识存在偏差。当前,在很多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存在偏差,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工作职责,简单地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校园文化建设理解为举办几次校园文化活动,或者认为校园建设就是学生文化建设,而忽视教职工文化建设,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不浓,偏离其该有的正常轨道。

(二)忽视内涵塑造。一些高职院校原来的底子都很薄弱,很多其前身是中职、电大、函大等演变而来,因此长期忽视对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急于通过扩大校园规模,美化校园环境来弥补文化建设的缺失。在这个过程中,也就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的倾向,导致部分高校人文氛围不浓,人文精神匮乏。

(三)办学定位不准。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高职院校的校园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办学定位还不够准确,甚至出现错位,校园文化的功利性过于强烈,只强化科学精神,而弱化人文精神,片面追求学生的理论学习,而忽视德智体全面发展。

(四)校企互通不够。在一些地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脱离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需求脱节。一些高职院校都是简单地采用普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或者是在教学中简单地进行实践操作,没有紧跟企业的市场需求来制定自己的培养计划,从而导致学生学用无法衔接,就业成本无形增加。

三、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条途径

(一)注重内涵,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高职院校不仅要在扩大校园办学规模上、美化校园环境上加大力度,而且要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要形成全员育人、全员办学的良好办学氛围。在物质建设方面,要加大基础场所和设施的建设力度,要保证学生基本的文体需求,比如体育馆、图书馆、活动中心等必不可少,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风格统一,整体设计规范,基本设施齐全,这也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在精神建设方面,要不断融入文化的理念,比如校标、校训的设计和宣传,每个院校要结合自己学校的人文特色设计校训和校标,不能象征性地生搬硬套文化概念,甚至出现很多院校使用同一校训的现象。要重视学生文体活动的精神引领,开展一些诸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具有丰富内涵、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另外,还可以多举办系列的人文知识讲座,要把成功励志、先锋人物、文化论坛等多种主题文化活动引入校园,注重对广大师生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等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注重融合,不断深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互通。高职院校不能照搬普通院校的模式,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来。为了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很多高职院校都实施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学校在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就不得不考虑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问题。企业需要的应该是具备企业文化素质、动手能力强的优秀员工。正因为如此,如何使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要求,适应企业的需要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具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突出-高职性,(高维度)、贯通-企业性,(长维度)、围绕-市场性,(宽维度),把相关文化容纳、整合到校园文化中来,共同建构三维立体结构的高职校园文化。在教学工作中,要让学生熟悉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要让学生“身在校园,学在社会”。

(三)注重创新,不断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责任重大、架构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院校都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第一是要整合学校各方面的力量与教育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的建设之中。第二是要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要着眼于市场需求来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新体系,在打造复合型知识结构上下功夫。第三是要强化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注重顶岗实习。要让学生在实习中了解现实生活,体验工作环境,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培养创造力。第四是要引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要切实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的文化工作体制和机制,注重发挥学工、团委、工会等职能部门在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激发学生团体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值得不断探索的系统工程。在高等职业教育逐步成熟并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对其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研究,找准办学定位,不断加强内涵建设。要逐步探索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坚持走一条切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杨洁,浅析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社会科学家,2007(63增刊):184-187

第7篇

独立学院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独立学院背靠母体高校,在教学、管理、品牌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又具有民办机制的灵活性,因而发展较为迅速。2012年,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共298所,承担着百分之三十以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使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仍面临多重挑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缺乏先进的理念和规划

一些独立学院的办学者和领导对“校园文化”的本质缺乏认识,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可有可无的“软指标”,他们重视招生和就业,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大可放缓,因此很难提上领导议事日程。殊不知,校园文化是大学软实力的主要构成因素。软实力是大学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大学的价值理念和内在品质,是大学办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升华人的品格,陶冶人的情操,规范人的行为。据调查发现,很多独立学院的总体建设规划中都缺少针对校园文件建设的相关内容,即使部分高校领导对此有所注意,其目光也往往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上,他们热衷于校园硬件建设,诸如新校区、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力求校园整齐划一,而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层面却很少提及。应该说,在独立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软件比硬件更为重要,校园文化脱离了精神层面,即使有再好的外部环境,也仅仅是是一个华丽的空壳。

(二)缺乏鲜明的个性和实质内涵

独立学院是依托普通公办高校成立的,因此和“母体”公办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独立学院又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学院,这是一种较为灵活、具有特色的办学形式,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实质内涵。而事实上,不少独立学院未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校园文化,而是对“母体”公办高校的校园文化进行了简单的传承,甚至是照搬,趋同化现象严重。也有些独立学院是把兄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做法拿来一一套用,最后在自己学院形成了“大杂烩”,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一些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也缺少实质内涵。有的院校将精神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体育活动、娱乐型和商业型活动偏多且层次不高,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交流型活动偏少,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导致校园文化功能的失调,影响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的独立学院制度文化建设存在偏差,过分依赖“母体”公办高校的某些制度建设经验,使制度要求的品质偏高,制度要求与独立学院学生的素养错位,制度运转不灵、反应滞后甚至形同虚设。还有的独立学院行为文化建设脱离了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宗旨,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

(三)缺乏教师主导力和全员参与意识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校内各系统相互配合,其中,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但目前一些独立学院没有自己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上完课就走人,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课堂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加之独立学院的生源分数较“一本”“二本”略低,学生的自觉性也略差,在缺乏教师有力主导的情况下,校园文化就处于一个低层次、被动的状态。另据调查,当前有些独立学院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学生的课外业余活动,因此直接把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附属于“思政部”和学生管理部门,其他老师都认为与自己无关,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殊不知,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没有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以及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就缺乏了孕育的土壤。

二、以成才教育为导向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以战略思维规划校园文化,认识文化育人的作用

独立学院因为办学时间较短,文化根基尚浅,因此要立稳足,扎平跟,求发展,就必须树立文化是“立校之根”的观念。独立学院的董事会和校领导应当以一种战略的眼光看待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到文化育人的强大作用,将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提上议事日程,纳入独立学院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在校园文化的规划过程中,首先,应从实际出发,对校园内外部环境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明确独立学院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身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明确自己学院文化的定位以及找准文化建设的抓手。其次,经过调查分析,制定出详细的、结合自身优势、符合发展要求的具体目标。比如,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就把办成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质量优良、管理规范、特色鲜明、西部一流的独立学院作为未来五年师生员工奋斗的目标。目标的设定要具有可行性、动态发展性和可考核性。第三,确定理念,拟定计划。进一步具体明确各阶段性奋斗目标和实施计划,要将学院的发展目标体现在各部门和成员的工作计划之中。最后,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制定之后,要对规划方案进行认证和反思,进一步修正,使其更加完善。

(二)以移植借鉴的方法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任何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建设都不可能一日而成,它既需要环境的依托,时间的积累,更需要学校管理者的积极引导和努力,可以通过移植借鉴的方法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在独立学院发展初期,“母体”公办院校的校园文化可以作为一种主导性的校园文化,以“母体”公办高校作为“文化发源地”,从“母体”进行文化移植可以用来解决独立学院文化缺失的现象。校园文化的相承性,可以使新办的独立学院尽快地得到社会的认可,共享和利用“母体”公办高校的优质资源,可以使独立学院快速、平稳地走上发展轨道。与此同时,独立学院的兄弟院校之间的很多优秀的成果也值得去借鉴,甚至包括借鉴独立学院来自不同院校的兼职教师所带来的优秀大学文化等,要不断地借鉴与扬弃、创新与取舍,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吸收符合学院实际的内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首先,要加强物质文化的和谐发展。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完善现代化的文化配套设施,包括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等建筑物和文体用品和设备,提供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保证。其次,要加强精神文化的和谐发展。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形成优良的校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师生员工做到知、情、行的统一。再次,要加强制度文化和谐发展。要在移植“母体”公办院校和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真正符合本校实际的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做好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最后,要加强行为文化的和谐发展。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和谐性和针对性,提升活动的品位和内涵,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多元性和立体化趋势发展。

(三)以教师为主导全员共建校园文化,体现文化育人的作用

第8篇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党员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是学校在整体上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校园文化的积淀与发扬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传承。中北大学作为一所军工院校,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即要凸显“人民兵工第一校”的军工文化,又要体现以“太行精神”为核心的办学内容和“致知于行”的育人文化。

一、调查问卷整体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72份,回收率94.4%(其中党员问卷发放220份,收回216份;非党员问卷发放280份,收回268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能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总体态度较好

在“你认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得如何?”一题中,有16.62%的同学表示非常满意,41.31%的同学表示满意,40.80%的同学表示一般满意,1.27%的同学表示不满意,这一数据说明大部分同学对于学校开展的活动还是满意的,这些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31%的学生表示能积极的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数据说明较大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持有积极态度,愿意参与其中。同时在对我校校园文化类型的调查中认为文化氛围“沉闷”的学生比例占到36.84%,认为“活跃”的学生比例占到35.58%,这说明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仍存在部分问题,还有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空间,且这些方面可能会影响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二)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

在“你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挥作用”一题中有45.65%的学生选择“丰富校园人文底蕴”,有22.73%的学生选择“导向和激励”,有16.63%的学生认为“凝聚师生人心”,这一数据说明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也说明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在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人的主体问题的调查中,认为主体应为学生的人数占到81.86%,认为教师占主导地位的人数为10.58%,其余人则选择了教职员工,以上数据说明了广大同学,尤其是学生党员充分认可了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可以推动广大同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发挥自身作用,认识到自己的主人公地位。同时党员(89.6%选择主体为学生)与非党员(75.9%选择主体为学生)的调查数据也表明了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比普通学生更加积极。

而在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构的主体问题的调查中,选择学生工作机构的学生比例达到57.43%,其次为思想宣传机构(40%),最后为文化体育机构和党政机构,这说明在学生的心目中学生工作机构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中应该起到主导的作用。

在“你认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中,“筹措经费困难”是大家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比例达到53.90%,其次分别为:活动虎头虎威,实际成效不大;审批手续繁琐;租借场地困难;宣传组织不到位,人气不旺等。通过分析认为,存在的这些问题可能的原因是:其一,资金筹措困难,举办活动时,除部分有较大影响的传统性活动可得到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外,大部分活动资金需举办部门自行筹措,由于我校所处地理位置影响,难度较大;其二,活动虎头蛇尾,实际效果不大,众多活动开展之前宣传力度极大,开展之中知者甚少,开展之后的效果更是可有可无,这种活动方式不仅起不到活动本身应有的作用,也干扰了广大同学对其他活动的认知;其三是审批手续繁琐,活动中涉及众多事物分属不同部门管辖,审批过程极其耗时耗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调查中,按照所选比例依次为:校风建设、德育教育、绿化建设、名声效应以及宣传工作,认为学校应该重视校风建设与德育教育建设,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化设施建设)相结合,扎实推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稳步前进。

在本次调研中,针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也做了相应的了解。在“你认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该注重那些方面”,有39.89%的同学选择了文化设施,25.38%的同学选择了校园环境,其余依次为:校园形象设计、校园主体建筑、文化网络。有73.63%的学生肯定了文化设施对学习生活的帮助,其中学生党员84%,非学生党员为67.4%,这组数据在肯定文化设施的作用的同时也说明了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中对学校文化设施更多的合理运用,这种运用也正是应该推广的,推广过程中学生党员可发挥较大作用。而在最重要的文化设施中,同学分别选择了图书馆(55.17%)、体育馆(17.12%)、校史馆(15.01)、艺术馆(12.26%)等,故图书馆的作用应进一步加强,摆脱当前图书馆更多的单纯作为自习室使用的局面。

关于校园文化定义的调查中,认为为精神文化的人数比例为51.97%,超过其它三项——特色品味风格、物质文化、校风学风之和。同时,在关于校园文化的核心问题上,有39.49%的学生认为是大学精神,超过校风校训(25.05%)、办学理念(23.35%)、校园环境(11.9%)等观点。以上两项调查表明了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过程中,最受重视的应该是大学所特有的精神文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三)对于目前大学活动和组织机构的看法

在最受欢迎的大学生组织的调查中,依次为:学生社团、学生会、志愿者协会、艺术团体和广播电台。此项调查说明了学生会与学生社团在对学生的影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会与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对其引导与管理。

而在“你认为学校的学生机构是否健全”中,47.73%的同学认为机构有些冗余,从学生角度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机构的冗余导致了工作中的重叠与摩擦,也导致了活动中的形式主义的诞生与发展,35.17%的同学认为比较健全,17.10%的同学认为不健全。而在参加学生活动情况的调查中,35.48%的同学认为没有实际意义和价值,其他依次为:丰富多彩、太多以至于无暇参加、活动太少、占用了太多的学习时间。在“对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传统和创新的看法”调研中,55.63%的同学认为活动形式应该多创新,有26.22%的同学认为传统活动要继续做大,剩余同学选择了不受欢迎的传统活动应该要取消。这一统计结果说明:首先同学对目前开展的活动评价不一,其次在活动组织和审批上应该再加大力度,提高活动质量,保证高质量的传统活动的继续开展,并且在活动形式上要有创新,能够与时俱进。

(四)学生关于学生党员的评价

对学生党员参与班级、团支部建设中发挥作用情况的调查中,有93%的学生认为党员能积极参与其中,同时有1.75%的学生认为学生党员存在入党前积极,入党后不积极的现象;关于身边的学生党员在哪些方面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调查中,认为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方面的学生占到56.42%,认为思想上进的学生占到37.27%,认为能够积极参加工作的学生占到28.96%,认为能够热心帮助学生的学生占到27.70%。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总体来说,学生党员队伍质量是比较高的,但也有少部分的学生党员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因此,对于学生党员入党后的教育工作要继续紧抓,进一步弱化或者消除“入党前积极,入党后懈怠”的情况。

(五)学生对其他问题的认识

关于对“中北大学学生管理手册”中相关规定了解的调查中,仅有22.6%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63.9%的学生表示一般了解,说明学生对学校相关的政策规定还缺乏进一步的了解,目前只是停留在入学教育阶段,学校应该将校园制度文化中的各种纪律、规章、规定、规范、公约和守则等在主页中挂出,让学生更多了解学校,增强校园氛围和对学校的感性认识,并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秩序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专业学习方面,有66.7%的学生党员表示与专业老师不怎么联系,只在课堂上见面,这也就导致了仅有25.5%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较为了解(而且这部分学生主要集中在大四年级),而选择一般了解的学生人数则占到了68.7%,说明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不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也不高,这种情况急需扭转改善。

针对中北大学的校园文化特色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表示比较了解的学生占到36.5%,有51.6%的学生表示以前听说过但是不了解。以上问题说明关于我校校园此类文化推广过程中应重视深度甚于广度。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开展有特色、高品位、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高等学校独有的文化活动,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活动中,即要注重以人为本,又要体现学校特色,展现学生风采,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广大学生都能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

第二,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不断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方法。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采取激励机制,增强校园氛围和对学校的感性认识,并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秩序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要引入竞争机制,为校园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不断提高。

第三,加强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党员是学生的中坚力量,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较高的威信,通过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学校党委和各部门可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指导,积极发挥他们“帮助身边同学”、“带头发挥作用”、 “树立党员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过硬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生队伍。

总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相信和谐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成熟的人才果实。

参考文献:

[1] 郭金丰. 发挥学生党员主体作用 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