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公民素质论文

大学生公民素质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5-30 05:21: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公民素质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公民素质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诚信是大学生立身为人、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诚信教育是指从社会发展和个体长期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个体遵守诚信的道德规范,具有诚实守信品质的努力。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体、学校和社会多方参与。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项基本准则,在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诚信是大学生立身为人、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他们的诚信意识、诚信品质、诚信行为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诚信教育是指从社会发展和个体长期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个体遵守诚信的道德规范,具有诚实守信品质的努力。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体、学校和社会多方参与。

一、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广泛的范畴,涉及面宽、内容繁多,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

1.大学生的遵纪守法。自觉遵守社会、学校纪律和法规,是一个人良好社会信誉的标志。遵纪守法教育包括:遵守各种社会法规、教育法规和学校的各种纪律,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学校一方面要严格校纪校规,使大学生在校内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校园内外的一些不良风气,尤其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抄袭、作弊等现象,洁身自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2.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教育。大学生是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一个重要群体,加强网络诚信教育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教育中,学校应该侧重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一般规范和网络责任教育,从而奠定大学生网络诚信的基础。

3.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诚信教育。学风是校风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传统底蕴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学风建设中的诚信教育涉及学生自身、学习环境和学习规章制度。

4.大学生择业中的诚信教育。

第一,大学生择业中的“唯实”教育。诚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在全社会加强道德建设,诚信素质日益提高的今天,诚是立身的“奠基石”,信是做人的“身份证”。

第二,大学生择业中的“抵假”教育。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知识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作为高校的毕业生,必须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三,大学生择业中的契约意识教育。适应现阶段形势发展的需要,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以契约合同的形式确定的就业关系,就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信用意识和合同意识。

二、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诚信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 公民道德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大学生首先是一位普通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可以说,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公民做人立世的根本准则。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诚信是一个很重要的规范。如果一个大学生连起码的诚信品德都不具备,我们无法想象他们怎么能够成为合格的公民,对公民道德建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二) 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合同经济、法制经济。这就要求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青年大学生即将成为未来市场经济的主力军,他们在未来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社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取决于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可见,加强大学生诚实守信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三)我国教育“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入世后,我们必须坚守诚信原则,履行我们所作出的承诺。因此,入世本身即是我们面向世界实践诚信原则的开始,同时也是对我们诚信状况的一个考验。为了尽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培养国人现代意义上的诚信观念必要而紧迫。尤其是在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更应结合该组织的有关规则,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大学生作为将来实践这些规则的生力军,理应具备较高的诚信素质

因此,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诚信建设,切实加强诚信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信意识,努力培养具有信用素质、诚信精神的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磊,刘建荣.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4,(10).

第2篇

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现阶段主要观点认为高校法制教育不是单纯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是全面的法律意识教育,属于德育范畴。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明确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列为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之一。但实践中对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有其独立性,不应从属于道德教育。[1]张晓敏认为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应当还高校非法学专业的法制教育之独立性地位。[2](2)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刘颖认为法制教育确定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推动了公民教育的发展与实践,是公民教育行进过程中的重要环节。[3]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主要是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4](2)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知法、守法、护法的大学生,这是我国高校法制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培养的前提和关键。[5](3)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6](4)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应当是人的全面发展。[7](5)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并帮助其树立法律信仰。[8]还有论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9]高校法制教育的体系与内容研究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体系构建研究。代表性观点有:韩世强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当是兼容“意识”、“知识”和“行为”于一体的法律素质构建,其教育的真正发挥必须依赖一套健全完善的实现结合机制。[10]黄青燕认为应当建立法制教育的衔接机制,实现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课程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11]高校法制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体现于“基础”课程之中。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内容要突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地位。黄文艺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应致力于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法律思维习惯,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增强依法办事能力。[12](2)应当调整法制教育相关教学内容。沈蓉等认为增加有关经济法内容的教学应当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客观要求,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新经济形势下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13](3)完善“基础”课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构建实用型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应当能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还要能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14]

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和原因研究

在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和原因的探讨方面,许多学者都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进行研究。1.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颜素珍等对南京地区的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15]郭先根认为,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缺乏领导组织机构和合理规划,法制教育课程尚未作为一门必修课正式列入教学大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持续存在。[16]孙勉认为各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视道德教育,而忽视法制教育,表现为重劝导轻约束、重自律轻他律、重扬善轻抑恶,其直接后果是“站得高、行得低,说得多、做得少,口气大、效果小”。[17]2.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缺失。一些研究者通过深入实地的调研,结合调研数据深刻剖析了当代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困境及其根源。如谢山河、黄章华主持的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18]张雪芹对转型期大学生法治信仰的调查。[19]王美君以武汉市非法律专业大学生作为抽样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从基本情况、法律认知、法律服从及运用、法律权利意识、法律心理以及法治教育对被调查者进行调查。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上的共性特点进行了总结。[20]王西阁认为受传统法文化的影响,法律工具主义思想很难内化为主体对法的动力,传统“无讼”思想也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对法律的轻视。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法制教育单一的途径和高校学生管理行政色彩过浓以及社会现实支持的欠缺都有碍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21]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研究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径是学界研究最多的问题。具代表性的观点有:1.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观点在学界已形成共识。陈大文认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理论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22]余国政分析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客观基础,并从教育观念的变革、课程改革、教师素质结构的改善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先德教”和“后法教”分层的教育等四方面来实现两者的融合进行了探讨。[23]2.不断创新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学方法,深入研究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的开展。黄文艺认为除了法制教育中常用的案例教学法之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24]王康康、徐延平认为,应当利用主流传媒对大学生进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大学课堂,发挥课堂教学在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环境,将无声的熏陶与有声的教育相结合;走出校园,开辟第二课堂。[25]3.开展比较研究,借鉴国外法制教育的经验。李俊杰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法制教育,认为在理论上可以借鉴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实践上值得借鉴的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等经验。[26]车雷研究了英国的学校法制教育,认为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侧重于与公民身份密切相关的法律,强调公民意识的养成;法制教育能够有效利用社会法律资源,为学生提供富有意义的实践教学机会,极富启示作用。[27]4.紧跟中国法治进程,及时调整更新教材内容。“05”方案之后“,基础”课教材经过几次修订,对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有所完善,使理论更加联系实际,贴近学生。陈大文认为,“基础”课教学应当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内部关系,正确认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8]5.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径应当体现人文精神。林国强认为,法治信仰的培育方式应当注重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29]蒲鸿志认为青少年法制教育面临人文精神缺失的困境,忽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导致法制教育的功利化。法制教育方法的人文向度是一种创新,强调沟通、感悟、互动和体验。[30]6.重视法制教育网络化的研究和实践,主张利用网络这个新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弥补传统法制教育的缺陷。任莉莎在硕士论文中详细论述了增强我国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并提出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着手探索增强实效性的具体途径。[31]7.优化校园法制环境,营造校园法治氛围,突出高校管理中的法治取向。黄蔡芹认为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能产生强烈的致导作用,优化学校法制环境能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起到潜态的影响作用,提出了校务公开制度、学代会制度等途径。[32]王西阁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人治色彩浓厚、行政化趋向严重的现象,对法制教育产生不良影响。高校管理必须秉承法律至上、权利本位、民主自由等法治精神,依法治校,实现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要健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大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等。[33]张庆旭则从诉讼法学的角度专门研究了高校学生处分申诉制度的修正与完善,为保障学生权利、实现校园法治提供了有益参考。[34]

高校法制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研究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古建园林赏析,素质课,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素质课程的建设是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针对高校开设艺术类素质课,是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艺术类素质课可以使学生健身娱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挖掘想象力、开拓形象思维、、增强创造力,同时也是当今高校教育发展方向。艺术教育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建园林欣赏作为一门精神产品的艺术类素质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领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活动。课程主要是从传统建筑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浅出,以提高大学生艺术情操等综合素质为目的,从旅游鉴赏的角度阐述了中西方古典建筑、城市、园林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从文化渊源、典型案例、历史典故中,提供给学生可以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的并带有趣味性艺术知识和精神粮食[1]。古建园林赏析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类素质课,针对大学素质课教学的现状,怎样提高这种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一起探讨的。下面多年的素质课教学实践出发,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讨论艺术类素质课程的教学。

1 艺术类素质课程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素质

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相对滞后,大学生在艺术上的文化品位不够浑厚可能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对真、善、美的认识理解出现了偏差。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应该有更高的审美修养教育论文,特别是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都应更加得体。艺术类素质课程的开设是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如古建园林赏析课程,是一门具有景观鉴赏价值和体验自然真谛的综合艺术。课程介绍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演变、特征、美学思想,配制大量鉴赏价值较高的经典案例。

1.2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育家早已意识到教育需要多一点引导、激励及自我潜能研发,少一点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期刊网。而约翰·海瑞思曾说:“真正的教育就是发现,而真正的教师是勘探者。”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相互理解、相互促进。所以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清华大学早就实行了“大学生艺术素质必备”,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没有艺术选修课学分的学生不允许毕业,艺术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最高境界,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园林赏析本身就是对东西方艺术的一种鉴赏,而经典园林却是设计者创新能力的体现。

2 素质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综合素质课是大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是指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以学生的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为目的,按照因材和因需培养的原则,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方法,能够反映自身专业特色的多种科学的教育。近些年,大学课堂素质课的规模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各类知识的需求,但同时其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2.1 素质课程选择受到限制

综合素质课,顾名思义其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尽可能地塑造相对完善的个体。学校应在综合素质课选修过程中的科学性、计划性问题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避免“盲目放羊”状况的出现。在功利化的教育背景下,有些教师为了生计去挣“工分”而拣轻避重讲求“效益” 变得更加现实, ,而许多大学生也不是认真规划、合理选择素质课,或者是学校素质课本身就少,学生没有选择余地,导致学生如何拿够规定的学分,如何能轻松拿到学分,怎样不去上课也可以拿到学分还能取得好成绩成为他们追逐和选课的依据。所以像电影欣赏、音乐欣赏就成了学生素质课的首选,而有些真正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却无人问津。

2.2课堂教学质量较差

“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少部分老师对待素质课的敷衍态度对课堂来说是个致命的伤害。据调查,高校有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教育课程的学习,有些教师可能专业学术能力强却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讲课沉闷无趣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有些教师可能在讲课内容把握上没有抓住重点热点,或者所讲内容太专业化,其所讲并非学生所想听或者能听懂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些课堂是学生自身原因,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生动也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种种情况势必造成师生双方配合不够默契。

3 提高素质课教学质量的方法

针对高校素质课教学现状,以古建园林赏析素质课的教学实践出发,本人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入手教育论文,为提高大学素质课程的教学的质量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3.1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高素质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古建园林赏析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上课时如果像针对专业学生一样讲解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采用理论与经典案例相结合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掌握。如“挖湖堆山”“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以四大名园之一皇家园林颐和园为案例,而讲到“欲扬先抑”“开门见山”的艺术法则却用私家园林代表拙政园为案例来分析,用高清图片说明,同学们的记忆深刻,比纯粹理论授课的效果显著。针对古建园林赏析课还可以采用“直观法”教学,把学生带到城市公园实地上课,把公园当作教室,另外“互动式”教学在素质课也应该经常使用,由于素质课多为外专业教师上课,相互交流较少而经常出现老师唱独角戏的情况。要让学生搜集阅读一定量的信息、参加些社会实践活动、搞一些调查研究、写一些小论文等等,来锻炼学生观察、认识社会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手段的多样可提高艺术类素质课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上课一定要能吸引学生的眼神,教学手段单一很容易使学生审美疲劳,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各种媒体的组合应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在教学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古建园林赏析课程知识丰富,如果单凭课堂的泛泛讲授,学生对课堂知识理解,很难使学生对园林艺术的精华产生深刻的认识,上课时除了用大量经典的图片,还可以用高清的视频图像来辅助教学。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不能胜任对各种多媒体资料的快速传递,而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会较轻松地解决这一问题。网络上关于古建园林的知识很多,因此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手段,积极推广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反思,批判、追问意识以及相应多种能力的养成期刊网。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来思考,思考要与社会人生联系起来,而且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思路和办法,之后还要进行交流。总之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是提高艺术类素质课的教学效果的保障。

3.2引导学生科学地选修素质课,加强素质课课程建设管理

艺术类素质课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品味和趣味,同样也可强化其专业及未来职业的针对性教育论文,在课程学习态度上要努力让学生树立这样的理念,认真对待各门课程不仅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更是对国家、社会提高人的素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教育理念的积极回应,从而使其在心理上塑造一种积极的印象。学校应该尽量多开设门类齐全的素质课,在学科专业上加以限制,让学生每学期都有较大的选择范围,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完善其知识结构,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

加强综合素质课课程建设,切实满足师生综合素质课课程建设的需要。加强教师队伍、教材、教学资源及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重点扶植、建设一些具有代表现的课程。把地方文化教育和宏阔的视野相结合,这样的教学要求必须是动态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和教师校本教育的教学状态并形成互动,构成合力,建构良好文化素质课建设理念和机制。每门课程应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攀登到所学学科的高峰。因此,最好的教材就是要使学生以最短的路径到达学科学科前沿。若没有适当的教材可以选用,学校应当考虑编写适合素质课教学要求的特色教材。课程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学校要加强素质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引导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实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真正实现素质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托.园林艺术[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2]苏志翠.大学生选修综合素质课中的问题、原因和建议[J],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39

第4篇

关键词:90后 医学生 责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针对“90后”医学生特殊群体的主要特征,从以往责任教育工作中忽视医学生生活环境的营造、责任教育工作中对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视不够、医学生责任教育弱化的根源等问题入手,全面研究解决对策。同时为强化医学生责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为医学生责任教育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补充说明,为医学生责任教育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1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高校德育教育重视责任教育,责任是他们德育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很多领域提倡责任教育,尤其是医学领域,他们重视医德。美国非常重视德育,德育被奉为“教育最本质和最高目的,是学校的重要职责之一”美国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对青年参与社会生活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责任教育也被拔到一个相当高的位置,这样美国教育在关注学生创造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举列来说,在20世纪70年代末,“责任公民”的理念在美国传播开来,“责任公民”在享有国家法律规定的权力的自由的同时,也要相应地履行社会义务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仅如此,美国还通过立法的手段推进了道德教育及责任教育的贯彻落实,20世纪80年代末,联邦政府接连颁布了500多个教育法案,要求学校制定相应的道德教育评估标准,并在这些标准中突出了责任教育的倾向。在医学教育领域,美国大学比较注重学生医德的塑造和培养,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成立了“哈佛医学院道德期刊编辑部”并通过课外活动来加强医德的课外教学,其对学生医德养成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西方的国家特别注重德育教育,尤其突出责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非常重视人的思想和道德的培养,重视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强调做人的基本准则。反映出教育意识和大学的办学理念,即不仅要教会做事更要教会如何做人,做一个对国家、社会、他人有益的人。作为医学生承载人类健康之大任,责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医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责任教育就应放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2 国内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大学生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理念淡薄、人文教育薄弱等等众多问题逐渐凸显,大学生道德责任标准语观念的坚守正遭受到严峻的挑战。这些现象引起了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可以说“责任心”、“责任感”几乎成了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大学生责任教育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重视。他们通过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

方面。

2.1 对大学生责任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

谢志远、夏春雨在《加强责任教育,注重方法创新》一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大学生责任教育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即责任教育方法僵化、责任教育内容空泛、责任教育实效性差。王燕的《当代大学生的责任观及其培养》认为,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责任观的教育既是现实之所需,又是国际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责任观尚需引导,利他观念较为缺乏,集体责任观还处于他律阶段,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也有待提升。彭定光的《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认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里凸显出来。可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却趋于淡化,这使大学生难以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对于部分大学生呈现重才而轻德的现象,高等教育没有承担所需的社会责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石丽萍在《加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若干作法》中提出了社会责任感的涵义,认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一方面,医学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另一方面,在现实的选中,许多医学生却把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奋斗放在了突出的地位,不再满足传统意义上的贤人和完人,而是注重追求成为现代社会竞争的能人和强人。这种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膨胀,使很大一部分医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同时分析了医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根源,给出了加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许多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等课程的兴趣不大,部分医学院校学生对医德教育课程比较反感。

道德培育内容呈现滞后性医学院校学生道德培育在内容上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缺乏时代性、先进性。调查问卷显示,您怎么样看待您的医德教育课程的内容,认为医德教育课程“内容丰富,资料新,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只有37人,占14.9%,不到20%,认为“内容丰富,但资料陈旧”有116人,占46.8%,还有38.3%的医学院校学生认为“医德教育课程的内容跟不上时代”。李明涛在其《互联网时的代道德》中表示: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各医学院校均已普及多媒体教学,它在给医学院校德育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又使医学院校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为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交往提供了便捷渠道。但网络上“垃圾”信息对尚未完全形成稳定价值观的医学院校学生产生诸多消极影响。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弱化了医学院校学生的道德观和责任意识。“90后“处在网络这个完全开放的信息环境使德育工作者很难了解医学院校学生受到了哪些信息的影响以及他们在网络中干了些什么,从而增加了把握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和日常行为的难度。医疗行业中的不正之风往往是使医学院校学生产生价值困惑的重要因素。一旦接触到一些行业中的不良风气,医学院校学生常会有感于医德信念原则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异。传媒的大量负面报道,亦使医学院校学生并不稳固的医德信念观产生动摇。

2.2 对大学生责任教育问题产生原因的

研究

(1)个人因素方面,阎海潮和柳靓的《缺失与构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问题的思考》,苗春霞和卢建科的《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张众的《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论文研究从大学生责任缺乏的内部原因出发,指出大学生责任缺乏的内部原因在于大学生主观心态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自我人格、自我修养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严重缺失。陈文的《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再思考》认为素质和责任感都受一定的先天条件和遗传因子的制约,但主要的影响因素还在于后天的教育,主要体现在:第一,片面的个性教育使学生过分强调个性发展与其身边同学格格不入;第二,缺乏人生的目标教育,他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明确的概念,不知道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不知道现在该做什么。连自己人生目标都不明确的人如何承担起自我责任,社会责任和人生

责任。

(2)社会因素方面,从徐文才,何洪英的《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段志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苗春霞和卢建科的《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等已有的研究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冲破计划经济的桎梏,激活经济新一轮的高速发展的齿轮的同时,也击溃了人们的信仰与道德的价值尺度,激起了灵魂最深处的贪邪之念。再加上大众传媒不适宜的导向作用,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这在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和大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就是对自我的过分关注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3)家庭因素方面,苗春霞和卢建科的探究中还论及了家庭因素对当前大学生责任感低下的影响。事实上,“90”后多生长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中,他们在家庭中往往处于被关注的中心,从小衣食无忧,习惯了父母的宠爱,比起对他人的关注,他们更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个体

意识。

(4)教育机制方面,在刘范美、李萍及张众的研究中均提到我过教育机制不完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家长常常为了孩子能得到一个好分数而包揽一切,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雷巧霞的论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中提到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应当根据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所处的现实社会背景和当代大学生责任感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两方面,同时积极借鉴英美等国的教育实践经验,从社会实践、优化人文环境等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王宏宇在论文《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研究》中也表明了这一要点,要结合哲学与伦理学的观点,全面分析了解责任感的内在含义和构成要素,并针对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原则与途径。韩小香,冯基聪的《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思考》论文从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对其本人、学校、社会等的重要性影响的角度出发,认为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有赖于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情感,深化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切身体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责任教育模式,并建立责任教育管理评价机制。

3 结语

综合目前国内外有关责任教育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尚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一些研究大多仅仅是停留在分析现象的层面,理论上尚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深化,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够紧密,研究产生现象的原因较少,提出加强责任教育的对策少,雷同的较多而创新的较少。如相关研究不够系统化,对医学生责任教育的专门及论述尚不多见,研究专著更是少之又少。研究大学生责任教育的论文较多,但将医学生的责任教育作为研究主体的文献则相对有限,而作为培养和提高广大医学生责任感的理论指导,现有的研究成果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现有的研究文献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选材相对宽泛缺乏针对性,大多是针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而对不同学科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没有足够的关注;另外,研究的时效性较差,缺少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研究以单纯的现象描述为主而缺少有理论深度的剖析,因而其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值得怀疑。当前医学生的责任教育拯待加强,对责任教育的研究尚须深化。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1.

[2] 吴来苏.大学生人格教育与修身[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97.

[3] 李威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5.

[4] 何兆雄.中国医学道德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8.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精神;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64-02

一、大学生公共精神与道德教育的内涵

公共精神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在参与公共生活时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是对公共事务和社会整体利益的主动关注、积极参与,致力于社会改良和进步的一种价值和行动。公共精神指“现代社会对公民提出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德,要求公民公共精神是现代社会有效治理、建构良好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思想道德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全面和谐的重要思想道德基础”。[1]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核心要素包括:独立的人格、公共参与意识、社会公德、公共理性。

笔者认为,高校道德教育是在学科知识的传授、校园文化的熏陶、教师行为的引导过程中,通过学校日常生活中诸多隐性因素的作用,实现对学生在知、情、信、意、行方面社会人格品质的培养塑造过程;从而使学生展现出美好的人性、卓越的品行,使自身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推动社会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提升。公共精神和高校道德教育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公共精神的培养是高校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优秀的青年,在教授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而公共精神正是现代社会所需求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美德。其次,高校道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的重要环节。道德教育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校生活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大学生走上社会的必经阶段,对大学生向社会人角色的转变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二、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竞争、流动、分化的趋势。打破单位、地域、城乡所有制的界限,“流动中国”扩大了人们的交往,给社会增添了活力。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精神逐渐彰显。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捍卫国家领土、西部支教等重大事件和活动中,以80后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处处发挥重要的带头作用,关心国家命运、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的安危。但同时也暴露了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在某些方面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独立的人格

“独立人格主体作为公共精神的现代内涵有着两层含义:“一是主体平等,现代公共生活中参与个体地位和权利是平等的;二是主体拥有独立人格意识,即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并持有自己的观点”[1]。然而在当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贫富差距也逐渐加大,部分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缺乏主体平等意识:在富贵权势面前战战兢兢、卑躬屈膝;在贫穷无利可图面前趾高气昂、颐指气使。同时还缺乏独立的人格意识,甚至存在部分大学生被物质所“物化”“异化”的现象。马克思认为“异化”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现象。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强权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左右着大学生的思想,使得大学生对道德观念、是非观念、真假丑恶不能独立正确地做出判断和评价。

2.公共参与意识淡薄

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监督是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特征。约翰.穆勒所言“一个绝对不能参与政治及公共事务的人,不能称为公民”。从总体上看来,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不断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去,这体现了大学生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同时国家、社会、企业等也为大学生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和政策,为大学生的公共参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三下乡”、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但目前,大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公共参与的动机存在功利倾向,公共参与的整体层次不高。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平民教育,与此同时,就业形势变得日趋严峻。据有关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700万。截至9月底数据统计,今年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量仅为去年的80%左右。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社会参与活动更多的是以个体切身的利益作为目标和动机,例如考虑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否与评奖、评优、各类加分挂钩,从长远考虑的就是是否与未来的就业有无益处。

第6篇

关键词:高职生; 校外兼职; 指导与管理

目前,社会实践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外兼职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大学生兼职可以减轻家庭、社会经济负担,而且在思想意识、心理素质等诸方面给大学生带来益处。

对于高职生来说,因其学习定位的特殊性(属技术型人才,且在校学习时间短暂),大多数都有兼职经历,但很多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兼职岗位与自己专业不对口,很难得到有益的社会实践;为了挣钱而兼职,荒废学业;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雇主拖欠工资甚至不给工资;工作时间与学校作息时间冲突时,雇主只顾自己利益而伤害到学生;非法中介的存在,使得学生不能得到公平待遇,等等。

如今90后学生已然成为高职生的主体,他们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既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价值观,又没有把优秀的传统价值继承下来,面对兼职,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弱。

本论文针对高职生兼职现状,存在的弊端问题,从学习方面,人文交际方面思想方面和社会方面分析原因,然后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管理,从而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1、指导学生正确协调好兼职与学习的关系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的预备队,学生的未来发展走向是成为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校外兼职肯定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学业势必受到影响。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平时因忙于兼职而浪费了时间,忽视了自己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得不偿失。

学生需正确认识兼职和学习的关系。学生以学业为主,兼职是辅,正确协调好兼职与学习的关系,有利于学习与兼职的相互融合。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兼职与遵守校纪校规的重要性

如果校外兼职时间安排不好,不仅影响学习,还破坏校纪校规,如: 有的同学在正常上课时间兼职,有的同学兼职到半夜才归来等等。学生当然要把学习放到首位,在时间安排上也要把学习放在首位,兼职的时间要服从与学习的实践,不能因兼职耽误上课。学生需要摆正兼职和学习的位置。这才能使兼职真的有意义。这需要老师给予正确引导和管理。

3、改善学生人文交际能力

大学生正处于道德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更好好的控制好自己,否则一失足成千故恨,追悔莫及。另外,大学生过早的踏入社会,会受倒社会市井影响,变的庸俗不堪,斤斤计较。校园是大学生重要的人文交际场所,大学生应该珍惜它并充分利用它来锻炼自己,而不应该因兼职而远离校园,缺乏重要的人文交际万万是不可的。

4、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

目前,我国的中介体质很不完善,中介市场缺乏统一管理,十分混乱,各种骗局比比皆是,鱼目混珠者不在少数。据调查,70%的兼职学生不知道保护自己,他们只是单纯的认为用人单位不会欺骗他们。由于缺乏经验,造成兼职不成反受骗;时间处理不当,弄得兼职,学业两败俱伤;有人动机不纯,反而自毁前程。

所以,大学生出去兼职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在良莠不齐的社会大染缸里,想如你所愿地打好工,并非易事。

学生需要学会用法律来自我保护。作为校方,有义务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法律意识。

5、解决学生兼职的盲目性,树立明确的目的性

兼职是为了提高自己专业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来锻炼自己。这样的想法很好,却是不现实的。目前,大学生出外兼职的不少,但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岗位,从而得到有益社会实践的人少之又少,而更多的人则是去做家教,传销甚至服务员,小商品买卖等工作。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注重兼职岗位的技能性,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这才是兼职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经过高职生兼职问题的研究与指导,能使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更好的应用书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并积累一定社会经验,培养学生独立自强的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加强学生集体主义思想。使高职生能够充分认识自我的不足,和正确对待兼职及兼职的意义,学会如何处理兼职与学习、兼职与校纪校规及兼职与人文交际关系;并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养成懂法、护法的良好公民,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生活态度;通过兼职掌握与人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对自己人生的定位与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汪海霞, 陈利琼. 浅谈在校高职生兼职维权. 科技信息, 2010, (13).

陈坤, 朱文静, 贾姣. 论大学生兼职中的侵权事件及法律救济途径. 法制与社会, 2009, (12).

黄嘉. 高职兼职班主任工作浅谈.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11).

第7篇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诚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是极为重要的。但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十分严重,不仅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破坏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社会进步。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随后,国务院总理10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在高校中,也大量存在着学生旷课、考试作弊、毕业论文造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弄虚作假或者随意毁约等诚信缺失的现象,这不仅给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也给高校和学生个人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后果。因此,在构建全社会征信系统的大趋势下,有必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高其诚信意识,培养其诚信习惯和行为,建设诚信校园。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诚信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意义。《吕氏春秋・贵信》篇说,如果君臣不讲信用,则百姓诽谤朝廷、国家不得安宁;做官不讲信用,则少不怕长,贵贱相轻;赏罚无信,则人民轻易犯法,难以施令;交友不讲信用,则互相怨恨,不能相亲;百工无信,则手工产品质量粗糙,以次充好,丹漆染色也不正。可见失信对社会的危害是非常大的。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没有诚信,在社会上寸步难行。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素质、国家政治文明建设,以及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诚信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基石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国家的希望, 其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既关系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在学校,老师不会放心地把一项重要的事情交给一个不信赖的学生去做,同学也不愿意与一个虚假伪善人的交往和生活在一起;在社会上,金融系统和银行不会与一个有诚信污点的人发生经济往来;商业行为中,也不会有人信赖你,与你合作;工作中,单位领导也不会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你。只有诚信,才能让你拥有更多的朋友、合作者,才会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才有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立身诚为本,处世信为基。”这是大学生诚信手则中的第一条内容。由此可见,诚信,作为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是我国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是中华民族道德之魂,更是个人修养的基石。大学时期是学习各种知识本领,锻炼、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青年成人成才的重要阶段。所以,大学生既要努力获取各种知识和技能,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其中,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素质,是一个人的“身份证”。

2.大学生诚信状况是展示高等教育的重要名片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要求学校全面推进德、智、体、美、劳等教育。掌握先进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若没有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做支撑,也只能是“危才”。万事“德”为首,“诚信”是德育的一块基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作为社会进步和生产力提高的生力军,作为未来社会的希望,如果他们没有诚信观念和行为,对社会的发展将是不良的导向,高等教育也是失败的。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是有道德、有理想、讲诚实、守信用的,所以,大学生诚信状况反映了高等教育的成败。

此外,大学生在就业中的行为和毕业后在单位的表现关系到学校的名誉和发展。当前,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有些学生为了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不惜以牺牲诚信为代价,在个人求职简历中编造各种虚有的荣誉证、资格证和学习成绩,杜撰一些不存在的学生干部履历和社会实践经历。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自己的单方利益,撕毁协议,频繁跳槽,给招聘单位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给自己和学校的发展都蒙上阴影,影响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使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推荐工作表示怀疑,失去对学校的信任,可能长久之内不愿到学校来挑选毕业生。这势必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影响以后毕业生的就业。所以,高校要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教育学生无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都必须有“诚实守信”这样基本的道德素质,做到为人正直,工作塌实,吃苦耐劳,忠诚爱岗。让诚信成为学生个人生活、就业、工作的名片,也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一张名片。

3.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利于社会道德体系建设

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这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教育担负着促进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任,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合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得失,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代大学生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在校期间若不养成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必将给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增加不稳定因素和潜在危险。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所以,高校必须开展诚信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公民,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水准的合格人才。这既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入合格人才,也利于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路径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由学校步入社会的桥梁,此时的诚信教育既是巩固诚信教育的成果,又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宽和延伸,是为学生一生的诚信奠定基础。那么在中央着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在诚信观念培养、诚信氛围的营造、构建诚信评价机制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下功夫,尽快与社会征信系统接轨。

1.培养诚信观念是基础

习惯决定命运,习惯成就未来。树立诚信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是诚信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和重要基础。要深入挖掘诚信的教育资源,在学生中大力加强诚信教育,普及信用文化和知识,确立人无信不立的理念,有目的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培养诚信品质,不断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和现代公民意识,使其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自觉做诚实守信的人。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离不开诚信实践,只有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处理大学生生活实际问题中去,让他们在道德实践中检查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要求,及时改正不符合诚信的行为,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养成。要将诚信教育的内容贯穿到高校的各项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去,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各种诚信教育载体,把诚信教育与教学科研建设、师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讲座、报告会、讨论会、辩论赛、文化艺术活动等教育方式,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使诚实守信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成为学生评价自身行为规范性的道德标尺。

2.形成讲诚信的良好舆论环境是关键

诚信观念的培育,需要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更需要社会舆论的支持和约束。要在社会绝大多数人中形成共识,要在全社会树立起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营造守信者受尊重、失信者遭鄙视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和形成诚信之风。要加强诚信的舆论监督作用,利用文化活动、新闻媒体、网络等舆论载体,大力宣传诚信行为和文化,对诚信者予以道德褒扬和精神奖励;大力曝光失信行为,对失信者进行道德谴责和精神惩戒,在全社会形成对失信行为和失信者“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学校要形成良好的讲诚信的校园风气、校园环境和舆论氛围,对于学校的违规办学、违规收费,教师的造假剽窃他人科研成果、违反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篡改成绩、伪造简历、逃废国家助学贷款等现象要进行大力打击和曝光,让失信者付出惨痛的代价,使所有人不敢造假,不敢失信。要积极发挥学生党员、干部和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做好表率,宣扬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倡导校园诚信文明。

3.加强诚信评价体系的建设是重点

一个人诚信行为如何被确认,社会对他怎么样评价和监督,评价体系的指标有哪些,这是社会形成良好诚信行为氛围的保证。这关系到诚信行为能否被社会认可,能否长久坚持。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就要把学生在校期间与信用有关的日常行为、个人品德、学习考试情况、还贷情况、奖惩情况、就业协议等信息建成数据库, 进行跟踪记录和动态管理,并做出相应的信用评估,在条件成熟时与社会征信系统对接,供金融系统、就业单位等部门查阅。同时,学校对大学生在校期间遵章守约的行为进行诚信评价,作为大学生各项评奖评优、竞聘干部、申请助学金、入党、研究生入学及就业推荐、信用贷款等行为的主要依据,对于出现的学术抄袭、考试作弊、求职材料造假等行为直接给予负面评价,增加失信成本, 督促大学生自觉维护个人诚信,营造优良的校园信用环境。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诚信监督系统,通过学生自我监督、同学相互监督、老师全面监督、家庭协助监督、社会共同监督,形成一个完善的诚信监督系统,使学生在强有力的监管之下,不能做出失信行为。

4.建立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是保障

“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词,曾一次次拷问着我们的制度和法律、法规。没有健全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诚信危机就还会爆发。在目前诚信还没有成为普遍的道德自觉时,必须建设公平正义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制度,弘扬诚信正义,抑制歪风邪气,努力形成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真诚相待的良好社会氛围。

首先,国家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不健全的法制,无力的监管,缺少舆论的监督,使得失信行为逃避了应有的处罚,带给社会不良的导向。其次,政府要加强自身的诚信建设。政府诚信行为对公众起着示范和表率作用,它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关键。政府部门要带头宣传诚信,践行诚信,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第三,高校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以约束性的制度引导和管理学生、老师,使他们养成自觉遵规守纪,诚实守信的习惯。同时加大打击失信行为,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者的无利可图,使诚信者得到保护和赞誉,使诚信行为走上良性循环的轨迹。第四,社会和学校要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要加快建设社会征信系统,尽快把学校、社会的个人信用融合,引导个人增强诚信观念,抵制失信行为。

三、结语

诚信是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重在通过教育活动, 培养、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习惯,形成讲诚信的良好校园氛围,促进社会诚信风气的形成。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很广,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需要尽快完善和健全社会的诚信制度,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大力宣传诚信文化,构建诚信评价机制,形成人人讲诚信的社会氛围,大力惩戒失信行为,奖赏守信者,努力构建诚信社会、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高滨,赵丽芳.浅议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J].科技信息,2011,18.

[2]马冬香.大学生诚信危机及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2009,25.

[3]王旭涛.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7,3.

[4]许薇.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3.

[5]艾政文.高校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实践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6]王晓荣.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再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4.

第8篇

论文摘要: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大学生成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探讨高校诚信教育问题。就大学生在各个方面存在的失信行为,透彻地分析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指出高校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较为细致和系统地指出了高校诚信教育的具体内容,同时,就如何整体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思路和看法。

1高校诚信教育的内涵

诚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是让受教育者加强对诚信的道德认知,形成诚信的道德情感,强化诚信的道德意志,并外化为诚信的道德行为,最终形成诚信人格和诚信世界观。

2当代大学生失信行为表现

2.1学习失信学习中不讲诚信是大学生最为严重的失信行为,突出表现为考试作弊、学术欺诈,成绩单造假,抄袭作业及论文、上课迟到甚至旷课、编造实验数据等,由于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失信缺乏强有力的惩戒措施,造成了部分学生抱有一种侥幸与投机的心理。

2.2生活失信除学习之外,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生活也是失信的重要方面。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入党、评优动机不纯,恋爱动机不诚,借物不还,在老师同学面前表里不一,浪费水电现象严重,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反映问题夸大其词,恶意欠交学费,制造虚假履历等。

2.3精神失信精神失信的主要表现为部分同学由于缺乏理想与追求,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精神颓废,善于散布无中生有的小道消息以寻求刺激,更有甚者别有用心,加入非法宗教组织,组织煽动非法集会;另有部分同学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利用匿名身份进行撒谎、欺骗、诽谤等,在虚拟的世界中找到暂时的解脱。

3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诚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调查表明,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应有的实效性。主要表现为:

3.1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诚信教育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和谐社会条件下时代的呼唤,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建设人才的必要途径。

3.2诚信教育内容模糊在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在众多人心目中是一片模糊。对于诚信教育应该有哪些内容,许多教师表示说不清楚。多数大学生表示积极赞同学校开展诚信教育,但谈及诚信教育内容时则陷入了混乱状态,不能清晰地说出自己所赞同的诚信教育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

3.3诚信教育方法单一影响诚信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方法的运用。当前多数的诚信教育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诚信教育不能局限于一种方法,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4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

4.1以“两课”为依托,把诚信教育引入课堂高校“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在诚信教育中应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但在过去的“两课”教材中,有关诚信的内容却没有或很少提及,诚信教育当然成为课堂教学的盲点。因此,要深入研究“两课”教学与诚信教育的内在联系,重视挖掘教材中的诚信内容,将诚信教育渗透在“两课”教学中,通过“两课”教学主渠道,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在“两课”课中,结合人际交往原则及友谊的建立与维护,帮助学生理解在人际交往中坚持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结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内容,向大学生介绍我国各个时代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诚信,并留下许多发人警醒的言论,强调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把它传承下去;结合“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向大学生指出为何我们把诚信作为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强调诚信有何重要意义等。在法律基础课中,结合民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刑法等内容,让大学生了解这些重要法律规范都有关于诚实守信的法律规定,使学生们了解法律能为诚信者提供什么保障,失信能带来哪些法律后果,从而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信用至上”的法治理念。总之,只有各门课着意渗透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在课程上形成诚信教育合力,才能提高大学生诚信认知水平,从而逐步树立讲实话、守信用的道德观念。 转贴于

4.2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诚信实践道德素质的养成,除了正面的引导和灌输等直接教育之外,组织一系列相关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种“迂回”式地隐性教育方法,它是将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渗透在各类活动和载体中,使受教育者在参加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活动“氛围”的熏陶,提高自身素养,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学校可以鼓励大学生大力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赛、主题报告等各类文体、科技活动,加深大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识与理解: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诚信的企业和监狱,切实感受诚信与成功、失信与失败的关系,从而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情感:还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以诚信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认识到诚信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对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性,以及当前诚信缺失对危险性等等,从而体会到诚信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诚信品质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国家的政策、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执行,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改善,学生本人的努力以及校内外教育的整合等方面。只有在制度和法律、伦理和文化、教育和舆论等多方面合力的作用下,才能取得明显实效,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刁一能达至大成,而且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必须对诚信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并不断在教育实践中改进理论和实践模式,使之实效性更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