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22 09:51: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事业单位学习材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事业单位档案交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档案交接手续严密度不够
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性质与岗位职责角度上分析,档案管理是一项具有延续性、细致性且艰巨的工作,实际需要办理大量的手续,对各步骤流程提出了规范性要求。但是部分事业单位中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在工作调动或者离岗过程中,未严格根据档案的标准程序来办理交接手续,更有甚者忽视了办理,没有认真的核查该核查的事项,没有系统清理该清理的事情,将档案交接工作比作了钥匙的交接,一旦出现问题,常常会因为缺乏齐全的交接手续而难以清晰的明确各自应当承担的职责权限。
1.2档案监交不严格
当前,有不少事业单位中普遍有这样的现象:领导层将档案交接工作纳入到了事务性工作领域,认为此项工作应交由档案管理人员全权负责,因此很少会参与档案交接工作的管理活动中来,进行档案监交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如此一来,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交接工作时就会越来越不严谨、越来越随意,没有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一味的按自己的意图办事。
1.3忽视了传帮带工作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中工作的老档案人员因为参加过专业的业务培训活动,他们的工作经验一般都是长年累月“攒下来”的,未更新、规范性差,而一些刚接触档案工作的管理人员因缺乏工作经验,只有根据老员工一直遵照的自创程序来开展档案交接工作。由于老员工的传帮带工作做得不够好,给新进员工的档案交接工作实效性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2.加强事业单位档案交接工作的具体策略
2.1列入议事日程、规范工作程序和完善管理制度
档案交接是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所以单位应充分认识到档案交接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单位负责人应将档案交接工作及时列入议事日程中,并根据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机制,从而使档案交接工作运行中具有坚实有力的依据。如果对档案人员工作进行调动或者离职,必须办理齐全的交接手续,如果发现手续办理的并不齐全,那么相关的档案人员就不得离开事业单位,也不得进行工资转交手续的办理,要在所有手续都具体办理后方可离开事业单位。
2.2加强监督,保障档案的延续性
档案监交对档案交接具有显著的监督作用;实际中,不管是单位档案工作人员的交接还是档案机构负责人的交接,都必须配备专门的人员加强监督交接工作。对于从事档案监交工作的人员,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根据规定的程序开展自己的工作。普通档案人员档案交接工作过程中,应让档案管理负责人对档案交接事项加以监督,档案管理负责人档案交接工作过程中,应让档案管理领导者实时监督档案交接工作。在档案监交人员的监督下,移交方与接收方应根据具体的手续交接,交接工作结束后,在交接清单上明确具体的交接时间、交接地点及监交人、移交人、接收人的姓名、交接职务等。移交人、接收人、档案单位应各持一份移交清单。填写结束后,由移交人、接收人、监交人在交接文据上签字和盖章,这样交接工作就算完成。
2.3规范档案交接流程
为了将档案交接工作制度贯彻落实到实处,就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指导,编制适应于交接工作的文本格式,应设置以下几项内容:确立交接整体情况登记表,主要详细记录监交人、接收人、移交人三方的基本情况,以及当前存储的档案、移交的档案、未归还的档案,认真细致的核对档案库与档案柜钥匙。构建完善的档案工作制度一览表。构建档案检索工具一览表。构建未完成工作登记表;认真填写一些特殊情况,并详细陈述具体的原因。监交人、移交人、接收人应在整体交接文据上签字。将交接资料分别储存于事业单位宗卷内、文书档案内,同时上级档案业务主管也要对交接资料进行有效保管。
2.4强化业务知识培训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每年都要编制和发放学习材料给新进档案人员,事业单位每年都要强化档案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以确保新进档案人员能够尽快的适应工作,全面掌握与了解业务操作流程,并促进档案管理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职学生;正迁移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012―03
2012年6~7月我们以文秘专业学生和各级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调查对象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以了解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情况以及各单位对文秘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主要采取走访面谈和问卷调查(网络传送)等方式,发放了《文秘专业毕业生工作状况调查问卷》50份,共计收回46份。从单位的性质来看:有15家私营企业,1家国企,2家事业单位;从单位规模来看:50人以下的有7家,50~100人之间的有8家,100~200人之间的有2家,200人以上的有1家。
通过调研分析得出,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多层次立体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和强烈,即从掌握知识上说要多元化,从拥有的能力上说要多层次,从具备的素质上说要立体化。具体体现在秘书的个人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和其他行业能力。
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明显的误区:1.高职教育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程序、学习计划都是教师帮学生制定的,学生难以有自我定向的机会。2.强调学习形式、方法,忽视教学本质内容。3.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学生考试分数随意性大,不能完全表现学生的学习程度。另外,过分注重课堂教学环境,盲目使用多媒体,忽略课堂教学主体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如何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正迁移能力培养,我们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有效的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理论和策略,有着深厚而宽广的理论基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互赖理论等。众多关于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由于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其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也不一致。[美]罗伯特・E・斯莱文在《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一文中介绍了六种理论。80年代合作学习方法被介绍到了我国,合作学习理论主要有:认知理论、自控理论、集体动力理论和群体动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社会互赖理论。 其中王坦在《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中认为“合作学习主要奠基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等学科之上,其理论基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互赖理论,选择理论,教学工学理论,动机理论,凝聚力理论,发展理论,认知精制理论,接触理论”。总的来说,合作学习理论基础来自于社会学、心理学及建构主义,其中社会学部分以社会互赖论为主;心理学部分则包括认知发展论及行为学习论。
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有很多,从目前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文献来看,合作学习是一个复合性、多层面的概念。本文所指的合作学习是学生互动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以及学科课程与项目课程的合作学习方式。
二、高职学生文秘课程教学进行合作学习的有利条件
(一)文秘课程教学对于合作教学的适应性。合作学习并不适用所有的学习任务,一般来说,简单的知识技能教学任务无须小组合作学习。而一个成功的秘书需要掌握的许多知识技能往往是隐性的,如形成态度和价值观、提供前社会行为的模型、提升批判性思维、推理和问题解决行为,这些都需要在小集体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合作学习的物质条件。高职文秘班级规模一般是30~35人,符合合作学习规模需求。同时,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课堂学习形式,大学生共同居住生活,具有向课外活动的延续作用,也有互相交流的方便等情感功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三)师生文化背景差异。由于合作学习会受到具体的时、空、物质条件,尤其是师生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活动会产生不可预测的多种可能,其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状态。这些生成的结果往往是一般教学中不可多得的灵光,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教研室团队建设管理理念。高职教学以教研室为基本教学单位,引入团队建设管理理念,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内容,都是教研室人员共同研究制定。每个教研室有多位老师承担本专业不同的课程,方便课程教学的交流和彼此间的合作。
三、合作学习内容以及方法
(一)教师间的合作。经统计数据证实,教师之间合作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把教学策略的理论学习向课堂教学实践迁移。当教师学习一种新理论时,把新理论用于迁移的可能性不是很大(3%~5%),而当教师观摩了一堂教学技能演示,其中包含相应的教学实践和有效性反馈时,迁移率增加到5%~10%。然而,当教师与一个或更多同事亲自参与技能训练,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互相帮助,迁移率跃至90%。因此,教研室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合作形式,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与反思显得尤为重要。主要方式是:学期初就各自的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和协商,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雷同;教研室开展说课;互相评析课程并自我改革;根据一门课程实际内容需要由多人合作完成一门课的教学。教师间合作教学利用了教师群体的资源差异,以实现优势互补。教师之间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和专业化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小组合作能有效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对非认知因素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高职学生如何分组,异质小组还是同质小组?我们试图用社会经济背景、能力水平不同的小组构成,遵循思考-合作-分享的策略,采取小组记录表、团队反馈,将学习的情况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一、中职“工学交替”的衔接问题
“工学交替”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培养了团队意识。毫无疑问,“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各种办学模式中的最佳模式,通过“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工学交替”模式牵涉到学校和企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如一个又一个“瓶颈”,如果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到最终的效果。比如,在“工学交替”的衔接过程即从“工”到“学”或从“学”到“工”的过程中就容易存在一定的盲区。
(一)从“工”到“学”的问题
所谓从“工”到“学”的问题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实习对课堂学习产生的影响。学生从企业结束实习返回校园后,很难马上进入学习状态,而要改变这种状态一般需要一到两周的适应期,给正常教学带来非常不利的因素。二是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遇到的理论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无论是高一初到中通公司实习,还是高二时进入天虹商场实习,甚至在中通和天虹已经实训过一个学期后,学生都会遇到实习过程中运用到的实践知识从理论上无法解释或者难以理解的问题。
(二)从“学”到“工”的问题
所谓从“学”到“工”的问题指的是从学校学习转为企业实习时适应过程中的问题。一般在开始实习之前,实习企业会派遣实习老师为学生讲解实习注意事项及基本实习内容。由于时间限制,不能面面俱到,往往主要讲述要点,对操作类的内容一带而过。但对学生而言,这部分内容却是他们最需要的。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到达实习岗位后需要再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熟悉和磨合,实习有效时间大大缩水。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最佳方式
移动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构建了更开放和灵活的学习环境。常见的移动学习指的是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网络学习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很好地解决“工学交替”模式下学生在每个交替过程中的知识应用和衔接问题。
(一)移动学习的突出特点
1.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学习者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极大地满足了“总在线”的学习需求。这就解决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理论学习或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结合实践操作的需求,只要有网络,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新知学习或者旧知复习。
2.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学习。移动学习以其独有学习的碎片性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知识的便利,使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去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正如面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碎片,经过每天一片、一点的摄入和积累,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拼图一样。这一特点对于实习期间无法抽出大段时间学习的学生尤为重要。
3.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的交互性可以实现信息及时的双向流通,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交流沟通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发展学习者的个性,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信心。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在线交流,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学生实习前,由教师制作可在移动终端观看的实习学习材料,可以让学生尽早熟悉实习流程及基本要领,让学生尽早进入实习状态。在学生实习期间,教师根据实习进度制作相应的理论学习材料,可以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打下良好基础。在学生结束实训前,教师为学生制作相应的在校学习材料,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提早进入学校学状态,缩短了由“工”到“学”转换的适应时间。
(二)移动学习的主要载体
微课是移动学习的主要载体。微课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的教学内容,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国内不少教育工作者对于微课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普遍认为微课应在十分钟之内,主要采用视频音频结合的方式,针对明确教学目标,集中说明一个小问题。一节微课的时间不长,耗费流量不多,可以保证学习时的流畅度,也符合中职学生注意力和认知规律。
中职学生在从“学” 到“工”过程中需要对实习单位不同工作场景(例如天虹商场的收银、配货、盘存)有直观的认识。这时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视频配音的微课,拍摄真实的场景,每节课只讲一个场景。学生在有空时可以反复观看以加深认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疑惑,也可以通过查询方式找到教师事先制作好的微课观看。对于有问题的地方或是没有明白的地方可以放慢速度或反复观看,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足够机会领会。这时的微课学习起到了答疑解惑的作用,让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平台
(一)微课选题及制作方式设计
1.微课选题
中职学校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与普通高中相比,更偏向操作性与实用性。因此,教师在微课选题时,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内容上一定要短小精悍,一节微课只针对一个点展开。以笔者所承担的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为例,在Excel排序与筛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在天虹商场实习时遇到的货架管理、商品摆放等实际问题进行讲解,既让学生打下了理论学习的基础,又解决了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微课制作方式
微课的制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录屏,一种是录像。笔者所在学校主要采用录屏的方式进行微课制作。这种方式易于操作,只需要电脑、耳麦、录屏软件及PPT课件。教师在电脑上同时打开PPT及视频录像软件,戴好耳麦,跟随PPT的展开,一边演示一边讲解,PPT播放完毕讲解随之完成,最后再通过软件对视频进行后期渲染处理,可以添加文字及标注等。目前比较通用的录屏软件是Camatasia Studio。相对录屏,录像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录像机进行拍摄,并进行后期剪辑。
两种方式各有优点。单一知识点讲解多采用录屏方式,对于情景再现类课程,用录屏的方式也比较好。录像方式相对比较适合对整节课“教”与“学”的动态反映,比如优质课或示范课的录制。
(二)移动互联网微课平台设计
目前,主要的移动互联网微课平台实现有三种模式。
最直观的一种是对现有的微课网站进行改造,用HTML5等语言进行转码重构,使网页能够通过浏览器在移动设备上正常显示,微课内容能够在移动终端正常观看。教师可以将微课内容到这些支持手机浏览的微课网站上,让学生登录此网站进行学习,也可以将本校现有微课网站进行HTML5转换,使之适应移动学习的需要。
第二种方式是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微课平台建设。比如微信公众平台,将微课上传到平台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出去,同时对于公众号菜单进行适当改造,增加搜索、互动反馈、作业上传等功能。利用微信等方式进行微课内容及学习是目前比较主流的移动学习方式。由于微信普及率较高,兼容性较好,这种方式受到广泛欢迎。
第三种方式是采用制作APP方式。移动终端下载APP后,能够通过与服务器交互,获得服务器上的微课内容,并能在移动终端播放。采用制作APP方式进行微课制作及的一般为专业教育类互联网公司。使用这些APP可以将平板电脑或者手机触屏变成一个小型电子白板,教师录制时可以通过在移动终端上面用手指或者触笔书写,可以随时拍照导入照片、图片,APP会将屏幕图像变化和教师的声音录制成微课视频文件。录制完成后的视频文件为适合手机和平板电脑观看的高清视频格式。这种情况也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在APP注册后方可登录进行学习。
四、对移动学习的总结与展望
移动微课程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满足中职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应用移动微课程进行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工学交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笔者所在的电子商务教研组教师普遍反映,通过微课程,教师掌握了一门利器,有的放矢组织教学,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同r减轻了重复教学的负担。学生也反映,在实习和在校时还能针对性地学习,在工作之余或者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手机浏览微课,答疑解惑。通过在线平台,还可以进行讨论和作品展示,教师和学生们实现了零距离互动,且学习轨迹可回溯,非常便捷人性化。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说明
1.1 课程定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是高职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学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第一层次的课程。主要内容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包括计算机日常操作与维护、计算机存储、文字处理技术、电子表格制作技术、演示文稿的创建、互联网的基本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以及信息安全等基本内容。它是高职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
1.2 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会在计算机中管理文件及资源的操作方法;能使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会创建图文混排的文档;会使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了解使用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学会使用浏览器并在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并加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意识,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几个问题
2.1 教学过程中纯人机本文由收集整理对话教学占主要地位。作为计算机课程,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势,这一举措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但是在过去的教学中一切均采用人机对话方式去解决问题,例如,或全部在机房上课、或大部或全部让学生使用电脑自学等。这样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时间交流。包括多媒体教室上课,课堂上教师似乎是一个“放映员”,图片、动画等一个接一个。教师的主导地位交给了电脑,自己只是一个操作者。
2.2 软件界面作为教学的主要界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大多数是教软件的操作,大多时候教师都选用了计算机程序(软件)的界面作为教学界面,而忽略了教与学是互长的。
2.3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中上机课等同实验课。在培养高职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时,基本上实验课程等同上机课,未考虑实验课自身的合理性,是否符合企业环境需求。
2.4 计算机应用基础仅教会学生使用几个典型应用软件。在高职学生学会office类软件操作后,就包括一些学生考取了osta认证后,依然对信息的处理充满了疑问。以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这样算不算是完成教学任务。
2.5 授课内容众多,实际授课时数少。对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来说,其内容包括计算机日常操作与维护、计算机存储、文字处理技术、电子表格制作技术、演示文稿的创建及互联网的基本应用等等。作为大一的新生,从九月入学开始就要经历军训和国庆假期,算下来仅有15周的课时,学完如此多的内容,这是多么的艰巨。
3 解决问题方法与手段
3.1 构建岗位情景。以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为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构建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情境。它不同于传统的情景教学,是经过对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职业岗位调查分析而得到的。从岗位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学生就业岗位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工作体验兴趣,让学生参与其中,如身临其境,充当某一个角色,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体验为核心因素,主要由四个阶段组成:设计模拟场景--进入模拟角色并掌握知识点--教师引导点拨--归纳小结升华。
3.2 新型教学平台搭建。前面提到的,仅依靠常规上课的时间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如何利用课余时间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渠道。如果说让学生通过与软件界面的交流进行自主学习,那就远远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因此我们提出构建新型的教学平台
(一)网络在线教学平台。通过moodle等以社会建构教学法为其设计基础的软件搭建在线教学平台。通过网络技术提供了生生、师生之间会谈的空间和交流的工具,记录可长久保存。教师易于组织与提供与课程学习有关的学习材料、资源和活动等。参加者需要通过经常性的联系来维持一定程度上的互相关心和理解,从而形成对整个群体的归属感和社会情感纽带。因为这种教学交往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有助于群体的形成和保持,因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可以实现以下作用:(1)网上辅导:在音像教材和文字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并进行实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2)网上答疑:主要通过bbs收集与解答问题。(3)网上讨论组:学生可以在讨论组里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教师会不定期地提出学习中的难点或当前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以增强教学的交互性。
(二)在线考试平台。与传统的考试方式相比,在线考试系统的好处有:(1)可以动态地管理各种考试信息,只要准备好足够大的题库,就可以按照要求自动生成各种需求的试卷;(2)考试时间灵活,可以在规定的时间段内的任意时间参加考试;(3)考试地点灵活,在有网络的任意地点都可以登录后进行考试;(4)在线考试的阅卷快,系统可以在考试结束时当场给出客观题考试成绩,计算机阅卷给了考生最大的公平感;可以进行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考试信息的自动保存;学生可以登录在线考试系统的地方进行测试,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等。
(三)cai教学平台。cai就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人化学习环境。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将我们前面提到的工作情景,应用多媒体、超文本、数据库等计算机技术再现,学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做成视频文件供学生学习。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国际地理空间开源基金会(Open Source Geospatial Foundation,简称OSGeo)成立于2006年2月。OSGeo基金会的使命是支持开源地理信息软件的开发,以及推动其更广泛的使用,并对其支持的项目提供组织、法律和财政上的支持,不断促进OSGeo基金会基于地理信息开放标准软件及其互操作技术的开发、推广和普及。
国际地理空间开源基金会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基金会的成员可以贡献代码、资金,以及其他各类资源,他们的贡献将会非常安全的被用于维护公共利益。同时,国际地理空间开源基金会也是地理空间信息开源社区中一个积极的宣传和开拓进取的组织,它将提供一个通用的论坛并且分享一个改进跨项目合作的一个基础平台。
OSGeo基金会已经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为一个非盈利性组织,以确保OSGeo基金会项目不会因为个人志愿者参加开发而影响项目的持续发展。
OSGeo基金会支持的软件项目包括MapServer、GRASS、GDAL等已迅速在国际开源地理信息领域得到普及,包括Autodesk、ERMapper等著名公司都曾给予过资助。Autodesk公司更是将其著名的网络地理信息平台产品MapGuide重写后贡献给了OSGeo基金会,更有人预测MapGuide Open Source使业界的同类产品相形逊色。OSGeo基金会同时为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可以集成邮件管理、Wiki、讨论组、新闻等多个模块的平台,方便世界各地的开发人员交流和沟通。
另外,OSGeo基金会也提供了空间数据共享以及空间信息软件的教育、培训栏目,满足了政府、企事业单位、大学和科研单位等的需要。
近年来,与商用GIS/RS软件相比,开源空间信息软件(如GRASS、GDAL、MapGuide和MapServer)已具有相当竞争力。开源空间信息基金会(Open Source Geospatial Foundation,简称OSGeo)是一个全球性非盈利性组织,目标是支持全球性的合作,建立和推广高品质的空间信息开源软件。
OSGeo中国中心是由国家遥感中心发起、Autodesk中国有限公司协助,经OSGeo正式授权的非盈利性组织。中心依托在国家遥感中心,与OSGeo理事会紧密合作。OSGeo中国中心的使命是支持开源地理信息软件和遥感软件的开发以及推动其更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帮助中国地区的用户和开发者更好地使用OSGeo基金会提供的源代码、产品及服务。
OSGeo中国中心设指导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等运行机构。各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包括:
指导委员会
作为OSGeo中国中心的官方代表,负责与OSGeo理事会、OSGeo分支机构、中国政府部门和学术团体等联络。
负责制定OSGeo中国中心的规划和发展战略及招募OSGeo的参与者和支持者。
负责OSGeo中国中心的财务管理,如预算申请、筹集资金、捐赠等。
执行委员会
负责创建和管理OSGeo中国中心官方网站(/), 如每日更新、会议公告、研讨会和培训、常问问题、通讯录和Wiki。
维护中国成员目录,为成员提供网络支持和就业机会。
提升对开源空间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的理解,并通过本地技术支持促进开源方案在教育、研究、工业、政府和非盈利组织中的应用。
鼓励本地开发者将成果贡献给OSGeo项目,或通过资金或实用性补助,鼓励本地开发者将其成果开源。
技术委员会
软件国际化与本土化。
开发应用原型,为本地和本区域用户展示开源空间信息软件的强大功能。
为适应本地和本区域的需求进行软件包装和客户化。
用本地语言进行培训、支持并编写电子学习材料。
论文关键词 法律英语 师资培养 教学质量
一、国内高校法律英语师资现状
(一)英语专,法律不专
法律英语指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的律师、法官、法律工作者惯常使用的习惯用语和行话,法律文本、文件等,具有专业性、正式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的特点。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分支学科,法律英语的学习重点是与该专业相适应的语言技巧、文体特征等。学习材料主要选自法律文件、司法文件及法学家的论著等。(蒋燕玲,2008)
目前,国内法律英语教师主要来自英语专业,大多硕士或博士毕业,主要教授公共基础课中的公共英语和专业基础课中的法律英语,一般不承担双语教学的专业方向课。公共英语是法律英语的前导课程,而法律英语又是双语专业方向课程的前导课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基于一个认识,即法律专业学生(主要是大三的学生)在学习公共英语课程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如通过了四六级英语考试,且分数优异),可选修法律英语课程,实现从基础英语转向法律英语,即从EGP转向ESP。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英语专业教师的长处在于具备较好的英语语言功底,听力口语能力突出,熟悉英语教学规律,能够较好地掌握法律英语的语言技巧,归纳其文体特征,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即EGP的能力。但是,同时也“普遍感到一接触到法律专业知识就显得力不从心,毕竟法律对他们来说也是一门生疏的学科,他们也需要从头学起。即使通过备课努力掌握了基本的法律知识,也难以在实践法律英语交流上体现优势”(王蜜蜜,2011),即受挫于培养学生的ESP的能力。
(二)法律专,英语不专
法律英语的一个重要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英美和大陆两大法系在法律传统、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经济制度以及语言习惯等方面的法律文化差异(蒋燕玲,2008)。这一教学目的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法律背景知识过硬。目前,法律英语教师队伍中还有部分法律专业教师中英语语言能力较好者,大多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但问题是这类法律专业教师不掌握英语语言教学规律,不善于传授语言技巧、文体特征等,上课时,以灌输法律知识为主,忽略了语言学习的功能。
还有部分法律英语教师来自一线的涉外法律从业者,其特点是实战经验丰富,法律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都很好,课堂内容丰富,能很好树立课堂权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问题是,这类教师往往不懂教育规律,不知不觉中把课堂当成了“百家讲堂”。学生往往在听完热闹的“讲座”后,“输入”未生成“输出”,可能造成法律没学好,英语也没学好的尴尬局面。
更有极端情况是,少数法律英语教师属于临时上阵,接受任务摊派,为上课而上课,可能英语教学没准备好,法律知识也没储备够,属于二者皆失,只能照本宣科,应付了事。
所以,如何有效培养法律英语师资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高校法律英语师资培养模式构建
Jarvis(1983)归纳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师的一般能力:
(l)分析专门用途英语和情景
2)评估教材以及相关的资料
3)评估学生的成绩
4)确定学习能力目标
5)设计和解释工作计划
6)规划教学和学习策略
7)归划个人辅导内容
8)编写教材
9)组织教学
10)评估教学目的
1.1
基于这种能力要求,笔者认为单纯靠英语专业教师或法律专业教师是无法有效解决法律英语复合的问题,需要在单一的基础上培养出复合。那么,法律英语教师的培养模式可为“自上而下”加“自下而上”,即教育部和高校宏观规划,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加法律、英语教师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从长计议。具体如下:
(一)教育部+高校模式
法学和英语已被教育部列为所谓“红牌专业”,即: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属于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不鼓励学生报考。但实际情况是“被亮红灯”的专业不是社会不需要,而是要求太高。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需要复合型即“英语+法学”的人才。所以,教育部和高校应明确法律英语承担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重要职责,从而加大法律英语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一方面,引导英语专业教师攻读法律专业的学历学位,同时鼓励法律教师参加英语专业的进修深造;另一方面,还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法律英语教师走出国门、求学海外,或者到涉外机关、企事业单位交流锻炼,在实践中锻炼运用英语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最后,以更高的待遇,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吸引复合型法律英语精英人才到教育岗位上工作。这种自上而下的培养,奠定了师资培养最重要的平台基础。
(二)互助培养模式
总体思路是,在教学实践中相互培养,取长补短,“教教”相长。互助双方即法律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由他们共同承担法律英语的教学任务,如:
一互助确定并解决法律英语学习难点,学生学习需求;
一互助推荐专业书籍、期刊,研读后加以讨论;
一互助编写教材,制作课件,设计课堂活动;
一互享教学心得,互补对方弱项等。
在这种互助的教学过程中,互助双方教学关系较为固定,形式可为一个教研组,共同承担法律英语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培养,通过教授不同的班级,分析共同存在的教学问题,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实现“用专业学外语”和“用外语学专业”。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这种互助模式,在开始阶段,总体上会较多地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具体上可能互助双方承担的工作量分配不均,同时,也存在搭档是否合拍等问题。应该看到随着教学的深入,互助双方能力的提高,这种负担会相应减少,同时,学校应认可教师的付出,双倍或多倍计算课时量,或采取其他办法,使其付出与回报形成正比。作为参与教师个人,应较少地计较个人得失,较多地看到互惠共赢,培养对方就是在培养自己,对方的提高就是自己的提高,风物长宜放眼量,最终将是学校、学生、教师三方获益,社会满意。
摘 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探索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这是现代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本文主要分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内涵和意义,探究课程开发的方法和相关问题,并提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改革优化策略。
关键词 :工作过程 系统化 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13120066。
引言
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其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对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也成为了课程教授的必然趋势。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注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目前,工作过程系统性课程还处于探索实施阶段,发展不够成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进行逐步的改革和优化。本文先分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内涵和意义,进而探究课程开发的方法和相关问题,最后提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改革优化策略。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概念及意义
1.1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概念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典型的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通过对传统的课程的解构,将从学科体系中提取出来的适度的够用的知识,与工作过程结合,通过系统化和结构化整合设计的工程过程教学课程。该课程整体的培训过程是指导学生逐步经历获取信息、比较决策、拟定计划、实施行动、检查校验和评价反思,具有较完善的系统性。
1.2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意义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目前受到广大中高职学校的关注,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产物,它主要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制造类、服务类、管理类和农业类等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为职业教育课程确定理念,促进教育课题的社会化,以及凸显职业院校的社会功能。
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方法及相关问题
2.1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方法
相对于理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更加注重与实践。课程的开发需要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进行。开发课程的专业应该涉及到该行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真实情况,并能够模拟出真实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数据,只有这样,情境才逼真,课程设计才合格。相关数据的获得可以通过问卷、访谈、实践专家研讨会和查询文献等多种方式进行。课程的设计需要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进行,并在设计完成后,进一步设计教学过程和编写学生学习材料以及考核方式等。由此建立起的教学体系才够完善健全。
2.2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相关问题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不同于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实施和改革这种类型的课程,需要认识到相关的问题。
(1)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关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主要解决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的问题。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包括设定专业对相关岗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教学方法的改革无法达到课程改革的力度、深度和效果。因此,课程的改革能够进一步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2)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比较注重实践,同样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也非常的高。该课程的开发,不单是将几本教科书整合在一起就能完成,需要专业教师负责整个开发过程。如果教师对专业相关工作的第一线的常规工作知道的很少,且缺乏亲身的实践经验,将无法顺利的开发课程,即使采用别人开发出来的课程,也不能成功的进行教学工作。高校应该鼓励专业教师到相关工作的第一线去体验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发出合格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并实现课程实施的效果。
(3)教学管理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可以看作是几个相关工作项目的结合。学校可以将该课程分阶段教学,将不同深度的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的分布在不同的学期,让同学们来学习。可以采取集中授课,并随机进行考核,来考察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
3、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策略
目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中高职院校的发展热点和趋势。该课程的改革研究受到广大中高职院校教师、学者和行业从业的重视,但目前仍不成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需要进行改革。
3.1 完善课程的知识体系
由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将培训技能作为核心,忽视了知识的教学,缺乏知识的支撑,技能不能很好地进行传授。因此,需要完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相关知识体系。构建具有行业实用性的工作过程知识体系,需要重构和序化学科知识,以工作过程的问题、难点和需要为引导,来创建自身的特定的知识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传授,还需要其他课程进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完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充实全面,更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技能的理解和学习。
3.2 整合课程价值取向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价值取向受到工作过程的影响,体现的是对技术和技能要素的关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具有职业活动的性质和价值取向,即以生存为主体兼顾发展,以技能为主线兼顾人本,以社会为主导兼顾主体。为了防止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价值取向左右摇摆不行,需要对其价值取向进行整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应该更加重视生存、技能和社会,这也是对人存在的现实性的界定。
4、结论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的核心就是提高学习者的职业技能,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该课程近几年才得到广泛的关注,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张虹. 培养应用型人才 课程改革是关键——兼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6(2): 118-122.
[2]万荣泽, 何春玫.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 [J]. 教育与职业, 2008, 36(1): 8-120.
[3]任俊圣, 陈玉婷.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应用意义与优化[J]. 中国成人教育, 2015 (001): 136-138.
关键词:依法强化财务会计管理
我司现有固定职工54人(财政拨款9人,费用列支45人)聘请区、乡蚕桑员49人(其中:经销蚕药5人),代管乡办茧站16人;年末流动基金11万元,固定资产184万元。公司主要从事蚕桑生产和蚕茧收烘调拨经济活动,是一个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实行企业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公司内设有专门会计机构一个,配备专职财会人员4人,。下伸区、乡蚕茧收烘站16人,每站配备专职会计1人。公司的财务公计工作,田经理直接领导、实行领导、专业财务人员和职工三结合管理公司财务。经“三大检查”尚未发发现违纪违制行为,较好地落实了国家关于“财务、税收、物价”等方面的经济法规,并且在讲究“生财、聚财、用财”方面,有效的促进了公司的生产经营稳定发展,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九九0年,我司在县委、县府和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方针,依法实施财务会计管理。克服了银根紧缩、“微粒子病”泛滥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困难。有效地保障了我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实现了蚕桑生产低投入高产出,全年投入资金71万元。比上年减少4万元,降低5.78%,而产出与上年相比:指导制蚕种3.4万张,增产89%;扦插和种子育苗栽桑成活1000万株.,发放蚕农用种3.8万张,增长20.1%.产出鲜蚕茧17600担。增产14.5%;蚕农售茧收入756万元,净增81万元.增长12%蚕桑生产发展突破了历史最高水平。广泛深入进行经济政策的宣传,教育,强化物价管理,有效地制止了蚕茧大战,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产茧全量收购;正确执行了物价政策规定;鲜正茧收购均价8.901元/公斤。综合均价8.598元/公斤。按季分站检查也没有违背国家规定;干茧调拨实行试缫计价,落实了依质计价的政策;全年烘炕高地拨丝厂原料茧338吨,比上年净增37吨,增供12.3%;认真落实选茧出售,挑选调拨的规定;收购下足茧比重89年为2.4%,而90年达5%,上升2.6%;调出干蚕茧中的下足茧比重:89年为4.1%,90年为12.6%。上升8.5%。蚕茧收、烘、调拨质量大提高,为国家出口创汇增供了优质原为。公司全年上缴税利10.6万元。上缴国家各项资金总额达29.9万元(未含省、市公司部份和蚕茧风险基金),实现利润(“节余”)19.6万元。夺取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的具体作法主要是:
一、高度重视国家财经法规、制度、政策的宣传、学习、增强广大职工的财经法纪观念
1、统一认识,增强合法经营,依法理财观念
由于我司是行政、事业、企业三类型经济活动具全的公司,资金多渠道,涉及国家经济法规面宽,公司党支部一班人研究认为,要使我司坚持社会主义的生产经营方向,搞好“三个服务”,重点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增强公司的活力和后进力,为振兴威远蚕业作出贡献。就必须合法经营,依法理财,加强核算、民主理财。为此,决心把学习财经政策、法纪和制度作为头等大事抓,要把学习形成制度,进行考试考核,并且,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向职工和广大群众开展宣传教育。为公司依法管理财务,提高效益铺平路子。
2、切实解决好学习材料
以“会计法、成本法、财务会计制度、税法、统计法”为纲。结合普法教育,对凡是涉及国家财政经济法规、政策、制度的报刊、杂志都订阅。对重要的法规文集,如《治量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等资料人手一册;财务会计制度,公司领导、财务人员人手一册,各股室一册;对涉及蚕茧和蚕需物资价格的规定,印刷复制张贴到站,广而告之,让群众监督执行:涉及新税种规定,如“印花税”征收规定等,复制发给各股站学业习使用,使广大职工学习有资料,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书为证,科学使用。
3、坚持学习、指导工作
学习,订立制度,每月一日公司定期组织学习,各股站星期六组织学习。此外,要求职工结合工作实践和组织学习的内容进行自学,用以约束,指导生产,经营,核算工作实践。
学习,予以组织保证。秘书股负责组织公司集中学习;股站负责人组织职工学习。秘书股负责组织有关学习资料,并分发落实到股和职工个人。
实行专业法规学习与普法知识学习相结合,定期进行考试考核,从根本上改变财经法规,制度,政策的学习,应用只是少数领导和财务人员的事情的陈旧观念。这样,使国家经济政策,法规,制度在群众头脑中生根。从根本上保障公司依法实施财务,会计管理。
二、实行法治,健全各种财务管理制度,违纪违制和经济责任落实到人
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经职工讨论,专业人员审议,领导核准而定的。实行“制度”管理经济活动,约束职工工作,就可以发挥法治的极大威力。我们公司主要建立了以下几种制度:
1、建立了“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联系职称职责,定期考核,奖惩同工作效果挂勾。以达把“会计法、成本法……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等落到实处。
2、建立了财会机构内部互相监督的“股内财务收支予审制度”。每笔经济业务的收、支力理和入帐前都必须经过二人以上的审核,加强内部牵制。防止感情用事:另方面、利于减少差错,提高核算质量,增强“反映和监督的职能作用”,保障依法理财。财会机构内设兼职审计1人。负责对重大经济事项的内审工作,协助经济和财会人员作好依法合理理财工作。制度要求每个财会人员必须认真履行《会计人员工作规则》。作到工作及时性;记帐核算准确,清楚、完整、系统性。财产清查确保真实性,技术操作标准化,努力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刻苦钻研业和,分工协作,共同对经理负责,对职工,对上级管理部门和国家负责。因此,公司,茧站全体财务人员。热爱财会工作。廉洁奉公、勤恳工作,积极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成了我司实施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对公司今年成绩的取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