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2 05:08: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统美德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传统美德小学教育意义传统美德是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流传下来的,不仅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有的小学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美德教育不仅与现有的文化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更是现代教育的基础和对现代教育的升华。换句话说,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贯穿着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可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融入适量的传统美德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是继承我国优秀传统、弘扬民族伦理道德的需要,同时也是塑造高素质综合人才的必要之举。
一、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动力源泉
在我国有关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传统教育中的种种弊端越来越无法忍受,强烈地要求教育模式从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逐步地向素质教育转轨。目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一般都会包括对学生四个方面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即简单的劳动技能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恰恰为这种素质教育提供了完备的教学教材。例如,传统美德中的刻苦勤奋、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助人为乐以及简单的常规礼仪等都可以作为目前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换句话说,素质教育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也只有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的教育,才有可能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素养的高素质型人才。作为培养跨世纪新型人才主要阵地的各个学校,尤其是进行基础教育的小学学校应该重视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在小学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让学生从小就受到优秀文化和精神的熏陶,为后期的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道德和精神基础。试想,一个俗不可耐、满嘴脏话的学生群体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够承担起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担的,一个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人,是不能够在创新社会价值过程中很好的发挥合作精神的。一个不具备奉献精神的人,又怎么能够承担起驾驭渊博知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呢!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没有实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小学基础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符合跨世纪对素质型人才的要求的条件,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中有关爱国主义的教育是推动教学前进的动力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重点,一直以来爱国主义就是整个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并作为一条重要的主线贯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爱国主义为人们在抵御外来侵略、艰苦奋斗、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创造光辉灿烂的文化汇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可以说,没有爱国主义的支撑,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当今和平的时代,也许有人认为爱国主义的作用已经很小了,而且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纵观古今,众多的英雄模范、志士仁人、艺术家、科学家、改革家等无不都是在内心深处藏着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拥有高尚的报国志向,否则他们很难成就一番伟业。拥有爱国主义的人一般都会选择“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鹊而高翔”,不是只顾眼前的个人小利,而是胸怀远大的大我情怀。现在,人们几乎都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也都听说过甚至会讲有关岳飞“精宗报国”的故事,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实质已经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扎下了根。但是,仍然需要注意的是爱国主义依旧需要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依旧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被不断的提及和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渗透进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古代故事“苏武牧羊”、现代故事“林则徐”以及郑成功、邓世昌等故事和事迹的宣传教,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道德。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开展传统美德的教育不仅能够增加他们虽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也能够增进他们从小对国家的爱护情怀,并通过对他们爱国主义的激发不断形成学生学习和前进的动力。
三、对勤俭节约品质养成的重要作用
传统美德教育中有很多有关学会珍惜、懂得勤俭节约的内容,如“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说明成功往往是由人们勤劳节俭所成就的,而失败往往是由于过于奢侈浪费。即使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有关勤俭节约的品质仍然值得我们不断的继承和发扬,而且永远不会过时。而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我们的经济发展已经大大超过了从前,但仍旧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人民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全国人民的不断努力和奋斗。勤俭节约就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试想如果社会中浪费之风盛行,必然会降低社会的发展进程,更对资源紧缺的今天带了更大的危害。现在,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孩子在生活中不懂得勤俭节约,随便浪费的现象屡屡出现,因此很有必要在小学课程中进行传统勤俭节约的美德教育,让学生自己体会节约的乐趣,去亲身感受节约所带来的益处,并在学习中养成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
四、结语
有关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工作,可谓是一件“艺术品”的成就过程,只有经过教师和学生以及学校的共同努力和精心雕琢,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此外,有关传统美德的教育更是一个大型的工程,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单纯的传授和引导,更需要的是学生自己用心去领悟和感受。传统美德教育工作,不仅是作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每个教育一线的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在教育工作中,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一次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机会,一方面,为小学生以后的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美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学校教学秩序的维护和教育管理的有效开展,是一件既有利于学生又有利于教育者以及学校的双赢工程。
参考文献:
[1]王丽.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创建和谐文明校园[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成果选集[C].2011.
[2]张颖.浅谈传统美德教育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3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3.1.
[3]吴秀枝.浅谈当代中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失落性及其对策[J].西江教育论丛,2003,(02):7-9.
[4]王凯.传统美德教育促进现代班级管理效果分析[J].语数外学习,2012,(07):47.
【论文摘 要】本文从浅析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入手,阐述了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的意义及措施,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意义重大。第一,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通过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有助于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关心家人,朋友,服务社会,感恩祖国。第二,重视感恩教育,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和加强感恩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全社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三,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素质,还有利于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感恩教育,使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使其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和谐的氛围为我们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提供了条件,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感恩意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感恩的环境是孕育感恩品质的前提和保障,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良性引导。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才能更好的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方面,全社会要注重对感恩教育的宣传,舆论上倡导感恩,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近几年国家和社会非常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通过“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评选出一批道德品质高尚的模范,向人们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用孝心感动中原、感动中国的谢延信,他的事迹向人们宣传着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用他的行动呼唤美德,用他的行为向人们讲述着他的感恩。通过这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感恩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使独生子女大学生意识到感恩的重要性,自觉的加强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识。
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要提高判断能力,主动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个人道德素养。要正确认识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个人思想的危害,主动摒弃这些腐朽颓废的观念,继承和弘扬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感受中国历来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感恩社会。
二、转变学校教育模式加强感恩教育
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学校教育是关键。独生子女进入大学,远离家乡,学校是其成长学习最重要的环境,学校应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肩负起这个重要的责任,重视和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应从单一的注重专业技能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上来。受社会功利化的影响和学生就业前景的考虑,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虽然设有德育课,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影响,不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高校所占比例同益增多,学校应根据独生子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教育计划,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其感恩意识的教育,提高其道德素养。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实际参与的机会,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将道德思想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实际的感恩行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
其次,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大学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还没有实际建立起针对该群体的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着重注意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和引导,特别要加强对该群体的感恩意识教育,使其明白家人的良苦用心,教导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的心,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加强独生子女大学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恩教育。
转贴于
最后,营造良好的感恩校园环境,多种方式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感受最多的也是校园文化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更好的营造出一种感恩的校园环境,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受到熏陶,从“耳濡目染”到最终的“润物细无声”,感恩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动员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用真情表达对家人、朋友、社会的感恩。
三、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子女的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奠基性教育,是对人影响最广的教育,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要转变观念,注重对子女道德修养的培养。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之外,更应该注重对孩子道德修养的培养,片面强调学习忽视道德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成才的过程中,
须明白孩子要全面发展,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教育孩子要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关爱社会,感恩祖国,教育孩子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示感恩的心情。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与人交往,全面发展。
其次,重视对孩子良好习惯和个性的培养。很多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以后,不能适应大学生活,无法很好的融入其中,这与自身的性格和习惯有关,而这些又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不能过分宠爱孩子,要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挫折教育,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养成自立、坚忍的性格。
最后,父母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自身素的高低,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水平。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作为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感恩行为,对孩子进行感恩的教育,孝敬自己的父母,关心社会,通过耳濡目染,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感恩意识。
四、加强自我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在成长中摸索,体会做人的道理和原则。独生子女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自我教育法,主动自觉地参与感恩活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自省和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正自身的缺点,学会自我控制和包容他人。通过自我教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之情,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3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版.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张瑞芬.谈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陈琦,杨鲜兰.大学生感恩意识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月.
[6]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期.
[论文摘要]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首先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重视和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相关对策与建议。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感恩意识是时展的客观需求。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基点。加强当今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决不是简单地培养一种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意识,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加强大学生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必然路径,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同样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分析
1.缺乏对父辈辛勤培养和教育的体悯之心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积极、健康的,但有些共性问题仍然值得深思和探讨。当前部分大学生与父母联系的主要动机是要钱,仅少数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部分高校里的一股暗流。这些问题确实反映出当今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这种令人忧虑的倾向。
2.中学时期过分追求升学率,道德教育缺失
尽管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和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看作第一要素,始终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重要砝码。同时,近年来,农村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过于溺爱,不少父母都在外面务工,很多中小学生都是留守子女,这都是十分严重的社会现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沟通和互补,逐渐导致德育养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缺失。部分中学教师也感觉教育的压力太大,有时候部分家长也缺乏对教育工作者的体谅和沟通,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对大学生早期的德育的养成和培育。
3.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
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后天教育和当代社会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状态,形成了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回报才奉献”等心态,造成了不少负面效应。现在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的地方、边远的山区和基层去,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一蹴而就。一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因主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而退出就业,消极待业,埋怨父母。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乏息息相关。
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思考
感恩教育实际上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和价值,唤起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一种认同和感激,形成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活动。
1.坚持以为指导,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在组织形式上,就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生活和日常思想教育的质量,包括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教育手段,适当的教育时机,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学的政治理论学习。当前社会瞬息万变,很多大学生极易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迷失方向,只有以为指导,不断提高自身的是非鉴别能力,增强抵御不良文化,才不会被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所淹没而化影响的免疫力,并逐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感恩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恩义、亲情,强调知恩图报,我国有不少充满感恩情怀的佳句,至今仍广为流传。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笔者所在的四川大学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程,通过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推广,大学生在学习和研读的同时,更会有良好的提悟。笔者尝试在大学生中,大力推行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比如通过学习《朱子家训》、《菜根谈》等传统优秀书籍,并要求学生积极探讨学习体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感恩教育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自己在道德发展过程的亲身体验,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切身体验来主动养成良好的德行。德育如河流,越深越无声在感恩中通过学生亲身体悟中避免了那种空洞说教,实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地培养起健康向上的道德。
3.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实现环境育人
感恩教育是一个复合工程,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过程,学校虽作为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当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大学生所依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需三者紧密联系、各自发挥作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学校可以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感谢老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笔者在各个传统的节日、特别是如传统中秋佳节之时,总是要求学生必须给家里打电话;在春节前,要尽力帮助家中的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必须积极主动的和父母聊天和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在春节过后将春节的体会和感悟当作思想汇报交上来,并在班级周会上进行交流。这样就能将感恩教育将育还原于真实的生活中,通过学生对自己切身体验对生活的感恩中,感恩教育成功的实现了德育的润物无声。
4.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负面现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修为
目前,感恩意识教育中的一大障碍就是社会或生活中出现的某些不公平或者负面现象。当大学生看到这些现象时,可能会在心中形成一种负面心态。这就必须教育大学生应心怀仁爱,关爱社会,不仅要批评社会负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建设性的推动社会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和宣传社会正面典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善恶观,增强大学生拒腐防变能力,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修为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6.
[2]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当代教育论坛[J].2006,(1):32-35.
[3]朱学义.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煤炭[J].高等教育,2006,(3):97-99.
关键词:职高政治;生本理念;过程教学
职高政治课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德与智两方面,尤其以德为主。从这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课有没有以学生为主体,不仅关系到课讲得好不好,而且关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诸方面的素质提高,关系到学生有没有真正在心灵上受到启发和“洗礼”,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顺利开展下去。为此,政治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这样,政治课才能上得有滋有味,学生学习和锻炼才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以生为本教学,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备课、讲课、练习、测试等环节中。因为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反馈过程,丢掉任何一个环节对教学而言都是不完整的。所以,探讨主体教学也应从这个方面入手,分别揣摩每个阶段的特殊性,找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时机,彰显过程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一、备课:心中拥有主体
“备”就是准备,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也是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只有在这个时候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对了,才能在讲课中更好地得以体现。教师备课中除了钻研课标、教材、教参等外,还要认真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情况,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哪些学生对哪些问题回答出来的概率高?哪些学生更适合稍难或更简单的问题?根据学生目前的认识水平,讲哪些例子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更易于理解课本上的原理?再比如,带不同的两个或几个班,每个班的情况有无差别、差别多大,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班是太难还是太容易?同样一个讨论题在几个班中设问应分别从哪些不同的角度来组织才更符合班情等。教师只有真正摸透摸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据此精心编排和设计自己的教案,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本身也才是实事求是。例如财会教材中有许多的概念与定义,“借方”和“贷方、“销售方”与“购买方”、“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预收账款”与“预付账款”等。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这些财会专有名词中有什么共同特点?在师生的共同分析中引出哲学矛盾观点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明白矛盾就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实施有“保”有“压”, 有“扩”有“缩”,在不降低要求的前提下,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课:高效激发主体
1.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从职高政治课的特点来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众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结果是教师满头大汗,学生一头雾水,收效甚微。而采用多媒体技术,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抽象难懂的内容变成具体的形象的东西,使学生容易理解,便于记忆,重点内容,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在探究“商品的价值量”时,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用动画的形式做了几个柱状图:当社会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与其相关的代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单位时间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量的柱状图也会发生变化。而当个别劳动生产率变化时,与其相关的代表个别劳动时间、单位时间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量、单位时间的价值总量的柱状图也会发生变化。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好的课堂气氛和效果,也使得原来费尽周折,甚至累的口干舌燥也讲不懂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2.创新教法,活动体验,吸引学生
讲课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主体性教学最为集中的一种表现。这个环节,最容易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也最容易变为“要学生为听众”。教师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理论上说,激发主体,关键是“激”,思想政治教师应尽可能去激发学生,保持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设计各种不同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如“模拟人才招聘考试”、“模拟法庭”、“模拟市场”、“模拟企业”、“模拟银行”等。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就能在课堂上体会不同的社会角色,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参与课堂活动的乐趣,大大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抽象枯燥的政治课理论,如果能由学生亲身去体验,必然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将有助于其潜能的释放。教师可以实施活动导课活动。所谓活动导课,就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教学内容,形成相应的能力,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其主体意识。例如在教了“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后,笔者结合《道路交通安全法》、新《劳动法》的颁布,组织学生在全校开展了一次《法律法规伴我行》的调查活动;教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后,我联合所教班级班主任在班内开展“不要给别人起绰号、不要出口成‘脏’” 的行为监督活动等。这样的教学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又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也大有帮助,提高了政治课教书育人的实效性。
3.优化“导、议”, 凸显主体,张扬个性
应当指出,实施激发主体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在精讲基础上抓好“导、议”两个环节。“导”即引导,引导学生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先是教师讲一典型事例,接着是引导学生对该事例分析,再次是在分析基础上指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概念原理,最后是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教材修正补充,得出完整准确的概念原理,并加以记忆。这四步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从事例分析中得出理论知识,效果很好。“议”即课堂讨论、议论。在教师讲完原理后,让学生自己找事例进行分析议论或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概括出典型问题,再让学生讨论解决。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间的差异,面对同一活动会有不同的体验,因此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体验,不能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例如学习《多彩的消费》时,要求学生树立合理消费的观念。针对大部分学生大手大脚、花钱如水,不讲节约,讲阔气、比“大方”的情况,我在课前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去做两件事:一件事让学生作一次家庭调查,了解家庭收入、开支情况,人均生活水平在当地处于什么位置;二是自己算算一笔账,包括每年穿衣、吃饭、游玩、书杂费等其他开支需要多少钱,这些开支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毫无必要的。然后在上课时再结合理论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受到很大触动,既领悟了生活的真知灼见,又提高了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练习:有效训练主体
学是为了用,应用知识是指用已学过的抽象知识来分析、解决一定的问题(或习题),从而完成某次知识的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除了要求教学、备课应以其为主体外,自然也包括练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知识,包括容易出现问题的知识点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配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计各种类型的拓展训练:⑴创作类:例如,在学习了“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这一内容后,我设计了“问候短信创作”这一作业,要求学生根据交往礼仪的内容,以父母长辈、老师同学、 亲戚朋友等为问候对象,进行优秀问候短信创作。每条问候短信不超过50个汉字,语言生动、文字精练、富有创意,体现传统美德和礼仪知识,朗朗上口,并由本人原创。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很高。⑵合作类:在学习了“讲文明,习礼仪”、“避免违法犯罪”后,布置学生合编小报,扩充书本知识。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同学们的爱好和特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小报评比后,把优秀的报纸放在班上展示。小小的一份报纸不仅培养了学 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倾听、学会询问、学会赞扬、学会支持、学会说服和学会采纳等。⑶调查类:调查类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用事实来说明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的世界,在学习了“诚实守信”这一部分内容后,我布置学生课后给自己设计一个诚信档案,分阶段记录自己在人生中重大事件中的诚信表现,以鞭策督促自己做一个诚信的人;另外还可以调查本地一些知名企业在其成长壮大过程中的有关诚信经营的案例,并写出有个人想法评论的小论文。
在难度上,则应区别不同的班级,以及同班级的不同层次的同学分别设计相应的题目。比如政治课经常需要做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可设计三问:第一步,要求学生能够写出原理和方法论即可;第二步,要求学生能够把原理、方法论和材料相结合,逻辑严谨;第三步,请学生根据背景材料跳出原有设问,自己设计问题,然后按照设问,自己组织、拟定参考答案,极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以往我们曾用过的选做题、附加题等题型都较好地体现了分层原则,而分层本身就是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自我考核和认知,既有利于充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在另一个角度给学生提出了新问题:不会做的或没有选做的,你会不会,应如何处理等,这些均不失为较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范例。即使是对一道题,不同学生回答会不同,特别是我们思想政治课的主观题,学生答题的层次性、条理性甚至知识运用的原理依据都不可能相同。时下讲素质教育,讲课改考改,讲答案多元化,笔者认为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拟定相对合理的参考答案,也就是多元化答案,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而不是“反正摘不着,不如干脆不摘”。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使优生前进有动力,而较差的学生的答案也从参考答案中的一个角度,得到肯定的鞭策,让他更努力挖掘更多的角度,弥补自身在这些方面的不足。这种“双赢”的结果恐怕也是我们所期望得到的圆满结果。
另外,传统的学业评价侧重于认知领域即学科知识的考查,一般采用闭卷考试为主,学生常常是“考前背重点,考后全忘光”。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考核方法,都与思想政治知情行统一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教学考核的程式化,积极探索,尽快建立起一套能促进学生知情行转化的适合中职思想政治课特点的多元化过程性学业评价体系。不仅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也要评价学习过程;不仅评价学生的理论掌握能力,而且也评价学生的实际表现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知情行转化,树立学生对政治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职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全过程都能够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必定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以生为本的政治课堂自然就能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崭新的殿堂,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