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5 18:19: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以县教育信息中心工作计划要点和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中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以加强信息技术管理和应用为重点,以确保省信息技术实验校为动力,进一步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任务目标
1、强化学校网络、网站建设与管理,优化网络结构,争创县级优秀网站。
2、配合县教育局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完成上级分配的各项任务目标,争创网络资源建设先进单位。
3、按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广度和深度。
4、继续抓好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使100%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达合格级。
5、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6、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用课题带动应用。
三、工作措施
㈠以学校网络、网站建设与管理为龙头,优化网络结构
1、加强领导
2、健全制度,规范网络建设
3、强化网络防毒工作,重视网络信息安全
4、加强硬件建设
力争年内实现“班班通”和教师人手一机的目标,争创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
5、规范校园网站建设
学校网站对内服务于教育教学,对外是学校的宣传阵地,是整体反映学校形象的最主要媒体。为此,学校网站要进一步优化栏目结构,扩大信息量,力求网站界面简约、布局合理、色调一致、风格统一,内容正确、充实、丰富且及时更新,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德育、管理、学生、教师、社会等。同时要求4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建立自己的网页,网管员要对教师的网页建设情况及时进行指导、检查,学校拟定于6月份和11月份对教师网页进行评比,优秀者推荐参加县级评比,并将网页建设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学校网站争创县级优秀网站。
㈡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满足教学要求
6、搞好校级资源库建设和资源上传工作
学校网管室要和电教室密切结合,由网管室负责把有关的电教教学教材全部汇集到学校资源库,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同时,学校将做好资源上传工作的管理,教导处加强指导、及时调研、按时、优质完成任务,同时网管室负责把资源及时上传。争创资源上传优秀单位。
7、构建校园网在线资源库和图库建设
网管室要在教导处的指导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广泛收集,整合现有的各种电子音像教育资源,构建学校校园网在线资源库。
㈢按要求,积极稳妥的推进网上政务和网上办公建设
8、学校领导带头,充分利用校园网传阅各种校内文件、信息,做到校内文件、信息传阅无纸化。
9、本学期开始,尝试网上政务公开。具体措施是:在校园网站上,开辟政务公开专栏,把需要公开的政务及时上网,公布于众。
10、继续实行网上学籍管理,推行教工档案信息化管理,争取7月份之前建成教工电子档案,逐渐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
㈣继续强化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11、学期初,电教室要制定出详实的信息技术培训和资源使用培训计划,按计划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其中学校要积极外派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和网管员参加县级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
12、学校以教导处牵头,每年于5月份和11月份举行了校级多媒体课件和电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对评选结果除通报表彰外,还有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同时将优秀者推荐参加县级评选。
㈤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13、开齐开全信息技术课。要求任课教师在学期初制定出翔实的教学计划,且按计划进行教学,三月份组织学生参加电脑作品比赛。
14、学校成立信息技术教研组,责成一名领导分管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定期组织召开教学研讨会,每周听一次课,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任课教师的授课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成绩。
㈥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校本课题研究,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成绩。
15、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引导教师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帮教学,提高教学成绩。同时将省级实验课题研究中期成果进行推广。
16、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情况纳入课堂教学评价之中,从而调动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的积极性。
(七)建设“电子图书阅览室”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部门;会计核算
一、前言
就目前而言,我国教育部门资金来源是以政府审批为主,而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对于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新时期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会计核算领域的新发展趋势,在实际中,要想提高教育部门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就需要特别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教育部门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在我国,国家管理职能主要是由各个省区的行政单位进行的,其运行的资金则是由国家财政拨付。教育部门管理着我国的教育事业,其会计核算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强化教育部门会计核算工作管理尤为重要。就目前而言,我国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几乎都实现了以部门预算为核心的会计核算管理,如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在教育部门也是如此,这就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门虽然拥有很多管理人才,但是其消费特点比较特殊且多样,加上对会计核算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在资金使用上缺乏系统的规划,极大地增加了资金使用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做好教育部门会计核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育部门会计核算工作现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核算工作也朝着信息化、电子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实际中,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会计核算工作上还存在一些老问题,如会计工作方式陈旧、内部管理制度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不利于教育部门会计核算工作开展。同时在信息化时代下,教育部门会计核算工作还存在一些新的问题。1.内控体系不完善在实际中,教育部门虽然制定了相应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但是有很多工作人员对会计核算管理制度认识不足,没有细化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同时在相关工作流程上也没有明确规定,加上当前教育部门对内部监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这就对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带来一定影响。2.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低当前教育部门会计工作人员都具有丰富的专业工作经验及专业知识,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相关规定也牢记于心,但是会计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化知识却掌握的比较少,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这就会在会计核算工作信息化发展中出现问题,影响到工作效果。同时对于信息技术操作熟练的工作人员,其本身又欠缺专业的会计专业知识,难以满足会计核算工作要求。3.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全面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全面是当前教育部门会计核算工作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会计核算部门需要及时调整自身工作模式,以此契合时代特点,如开展会计电算化、信息化运作等。在以往的会计核算工作中,有很多管理问题,其关键在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复杂性及多层领导的关注造成的。4.无法实现信息化管理共享在过去教育部门会计核算信息属于严格保密的信息,只有少数人员可以接触到会计核算信息,这就有可能引起资金使用不当。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会计核算工作也需要做到公开化、透明化,但是在具体工作中,依然有一部分工作人员存在传统保密观念,没有及时做到会计核算信息共享。
二、提升教育部门会计核算工作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一)规范内控机制在信息化时代下,教育部门应该结合信息化发展需求,调整自身工作模式,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优化会计核算工作内部管理,保证会计核算工作可以更加顺利地进行,同时还需要注重对资金审批过程进行规范,要制定完善的资金审批制度,并将其严格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严禁出现相关会计核算问题。规范内控机制是提高教育部门会计核算工作水平,开展信息化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必须受到重视。同时为了更好地实施信息化会计核算工作,还应该改变会计核算工作人员本身的思想观念,要引导其树立信息化思想,自觉利用信息化开展相关会计核算工作。
(二)提升会计人员信息化水平在教育部门会计核算工作中,提高会计人员信息化水平是确保会计核算工作信息化开展的关键,新时期下,会计核算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会计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树立良好的信息化思维,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操作能力,并且要懂法律、懂管理,也就是说合格的会计工作人员必须是一个复合型人才。教育部门必须对现有会计人员进行综合考察,如果会计工作人员不熟悉信息化知识,则需要定期对其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确保会计人员可以更加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开展工作。同时教育部门还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引入先进的会计核算软件,以此提高会计核算信息化工作效果。
(三)完善信息化制定建设对于教育部门信息化制度建设,其涉及会计电算化、会计工作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具体应用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于财务部门审批流程,要借助信息化管理制度将其理顺,改变过去会计核算工作中多部门、多层面混乱情况,保证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独立性、真实性。在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中,还需要协调好会计核算部门员工与领导层次的关系,要加强沟通交流,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问题后,共同协商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问题处理的及时性,还能避免因沟通不当而引起的问题。此外,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还需要考虑到网络监管,网络监管环节是提高教育部门会计核算工作信息化水平的重要环节,要构建相应的会计核算系统相互监督制度,以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相关会计核算软件的作用,实现信息数据的快速收集、整理,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果。
(四)共享财务信息化成果教育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要求,改变以往的工作观念,加强工作方式创新,将过去严密的会计核算信息资料公布给教育部门的每一个工作人员,乃至是全社会,实现会计核算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必要的会计核算工作信息化技术,如信息化操作、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数据收集及统计等,实现日常工作的信息化。教育部门还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会计核算信息成果共享,将会计核算信息共享到其他部门及工作人员手中,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讨论比较整合,以此最大限度地利用会计核算信息资源,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管理;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2
一、高等职业院校教材管理的重要性
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材管理质量当中,教材的优劣和教材管理的质量是呈正比的,因此教材的建设十分重要的,一个学校的名声和人才的质量,从教材当中都能够有直接的体现。
教材管理体系拥有很强的引导性作用。在教材管理的活动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有助于教材管理质量的提高,还能够加快创新性教材管理的基本步伐,在教材管理的方向当中扮演着轴心的角色。
所以说,寻找到一个好的教材管理办法,在高等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工作当中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高等职业院校教材管理的基本现状
在目前的教材管理工作当中,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需要将这些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才能够在教材管理的过程当中将教材的重要性发挥出来。
2.1对教材的要求变化速度快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当中,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都有了新的要求,而且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体制正在不断的变革工作当中,更是促进了教材的改革力度。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人才,教材的内容设置必须满足社会改革的需要,虽然说在现在的高效教材的管理和选择的工作当中,有明确地选择标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力度上还是存在着巨大的问题,所谓的标准在应用的过程当中其实更像是一种形式而已,这样子的话,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主观随意性就很强了,选择教材的时候没有辩证的分析和探讨,使得选择的教材在实际的教材管理过程当中没有太明显的作用。和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做对比可以发现,实际的教材和标准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2]。
2.2教材的内容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教材管理要求
通过观察现在发行的教材,可以发现教材的种类较少的局面还是有一定的改善的,但是在已经出版的教材当中,很多的内容还是基础性的学科,难以跟上现在时代的发展和改变,专业性和对口性还是很不够的。这类专业性的教材种类很少,在选择上的余地就小,更不要谈从当中选择出精品的教材了。
就算是在有限的教材当中,很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在选择精品教材的概率上还是很低的,由于精品教材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并不知道哪种教材可以被称为精品教材,而有些情况是明明知道这就是精品教材,但是却还是不选择使用。虽然在规章要求当中表示教材的选择是要通过三重关卡审核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就是老师直接决定。而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主观随意性很强,不是根据本学科的具体内容进行教材的对比,而是选择自己熟悉的。那么,就导致精品教材的市场狭小,使用范围窄的情况了。
三、高等职业院校教材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
在信息化不断渗透到各个层面的时候,高等职业教育也开展了信息化的教材管理任务。在信息化的教材管理模式当中,教材管理的质量也能够有极大的提高。
第一,在教材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把信息理念当成是教材管理的基本方式,改变现有的管理理念。教育的信息化其实就是在教材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全面深入的使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教材管理任务的开展,可以把这种教材管理的方式理解成为信息式的教育。在改变教材管理方法,提高教材管理质量和转变管理手段当中,信息式的教育方式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个高职院校的领导在管理工作当中应该改变想法,学习信息化的技术,在教材管理的过程当中融合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操作。
第二,在教材管理的过程当中,加大师资设备的投入力度,更新成一批适应现代化信息需求的设备,这是信息化管理教材管理工作最基本的任务,需要加强教师和教材管理管理工作,多多鼓励教师使用形式多样的教材管理方式,在信息化的教材管理条件之下,让课堂的教材管理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让学校的教材管理管理系统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模式。
第三,教材管理的管理制度需要进行仔细的区分,将责任明确到个人,规范化教材管理的目标,建立起良好的教材管理秩序,从而将工作的效率提升,这样子更加适合教材管理团队的发展。在教材管理的过程当中,各项管理工作都要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当中包括了各类管理制度的建立,像是师资、学籍档案、监督考试和实验操作等等。当中的教材管理管理人员需要严格的遵守并且贯彻执行,不能够根据自身的意愿对其随意的改变,必须保证教材管理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才能够适应信息化的教材管理管理工作。
第四,培养学生的现代化的学习理念。信息化的时代之下,对学生无论是学习实践的能力还是创造沟通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教材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有意识的进行这方面的培养。
第五,在管理工作当中加大透明度的要求,注重以人为本,从整体将教材管理的管理质量提升。鼓励学校的每个人都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当中去,不断的提高学校在教材管理管理工作当中的质量管理要求,这样才能够满足与教材管理质量相关的各个关系人的要求。
四、高等职业院校教材管理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实践分析
(一)将教材工作同计算机管理系统相联系,实现教材管理的信息化操作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人才的强烈渴求,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会,但是相应的面临的挑战也是非常巨大的。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清楚了解的就是提高教材管理的质量是科教兴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在谋求自身的发展当中,需要面对的基本准则,在进行教材管理工作的时候,要按照相关的规章要求进行,一定要注意教材管理质量的培养,而在提高教材管理质量的工作上,信息化和创新性是当中最关键的部分,起着最重大的作用。
为了能够让教材管理的工作更加的有效率,需要在教材管理的工作当中加入学校的信息管理应用体系当中,建立一个教材信息库,使教材的管理能够实现信息化的操作,而且也能够让教材的管理人员对教材的购买、保存和发放都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同时根据网络上的信息,能够对教材的欠缺进行及时的补给,这样子,能够将教材的购买渠道加宽,更加方便教材的管理操作,做好教材管理的工作,让教材管理工作有更好的效果。为了能够将这个目的实现,那么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另外,除了在工作上对他们进行培训,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也要提升他们的水平和能力。将工作的效率不断的提高,并且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出错的概率,让教材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能够更加的正规,能够和信息化有良好的融合。
(二)教材管理人员要建设起更高的信息化管理素质
一份教材能不能够成功,和教材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分不开的。简单的说,教材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了思想道德素质,职业操守素质,工作管理素质等,为了能够全面的将这些素质提升,在进行教材管理的工作当中需要加大培养力度,安排专门的培训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培训工作的基本前提是不能够影响日常的教材管理工作。目前为止,教材管理工作当中,信息化的技术已经渗透进去,也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当中普及化操作,教材的管理人员需要有良好的素质和责任心,在工作的时候切勿有任何不正当的表现,在增强自我能力的同时,不断的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这样能够为教材管理工作带来更新的思想和理念,教材管理人员还要有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促进性的作用[3]。
五、结语
在最近十年的发展当中,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为止,高等职业教育正是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现在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各大院校的招生比例或是学校的数量上都有很大的比重,无论是办学的规模还是教材管理的质量,都有非常大的提高。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当中,教材管理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教材,教材当中将教材管理的内容和教材管理的方法展现了出来,当中无论是品种还是需求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1]。正是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不断革新的阶段,传统的经济体制下的高等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已经难以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了。所以说,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材管理应该进行相应的改变,更加适应信息化教材管理模式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伍丹.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思考――以网络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为例[J].2010(02)
德国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nant von Humboldt)最早提出大学教学之“教学与研究相统一” 原则。他把科学和学问设想成为一个无穷无尽的任务,并认为这是大学里亟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教师和学生为此需要不停地探究。这种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的做法,导致了整个大学教学形式的变革。实验室教学、Seminar研讨班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大学广泛应用。欧洲的大学最早实践了科学研究与本科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本科生教育作为大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于研究活动之外。他们同时也开展了一些新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比如:英国布鲁内尔大学(Brunel University)把跨学科与合作办学模式作为教学特色,不断优化经验性学习、课题设计与问题求解的教学过程;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则非常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此外,还有丹麦罗斯基尔德大学(Roskilde University)的项目学习,奥尔堡大学(University of Aalborg)的面向问题的学习等。 美国大学创造性地继承了欧洲大学的做法。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是美国拥有的历史上第一所以研究为主导型的大学,它使研究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长期以来教师的研究工作被大学过分强调,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原因使教学与研究从相互结合走向彼此分离,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知名教授几乎不给本科生上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为此,美国于1995年创立了旨在全面提升与改进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大学本科教育全国委员会”,专门研究应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政策与实施措施。 美国于1998年成立的博耶委员会(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首次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蓝图》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共同分享学校目标,以建立良好的大学研究生态”的教育理念,要求大学管理者从制度和政策方面重视本科教学,而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教学体系,并且把本科生纳入大学的研究和发现体系之中。博耶报告的发表在美国拉开了重构大学本科教育的序幕,各个大学纷纷以多样的形式创设或者扩展了原有的本科教学计划。比如:大学生研究计划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UROP)、工程实习项目((Engineering Internship Program,EiP)、综合研究项目(Integrated Studies Program,ISP)以及回归工程计划(Reengineering Projects,RP)等;此外,还开设了形式多样的研讨课程,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斯坦福导读”课程,它是以小班Seminar课程为单元的一系列年级课程创新项目的集合;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高级顶点课程(Culminating experiences),它是为毕业班开设的回顾与巩固四年所学知识与所具备能力的课程;还有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设置的独立学习研究课程。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实践了本科研究性教学活动。但从总体上来看,还处于摸索阶段,而且有些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对国外大学的模仿,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在化工学科教学中,如何发挥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与实践:
(1)探索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展开大化工学科学生学习现状与特色分析,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层面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方法、能力和效果,探索适合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把握化工学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特点,充分利用化工学科的实践性教育环节,研究如何在实习基地的教育实践中变学科壁垒为优势互补,建设为学生提供充分学习、交流和发展机会的大学科平台;打好本科教育科研训练规划基础,充分发挥化工学科教、学、研三位一体的传统优势,研究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通过层次递进的实习、科研实践,对本科生进行科研思维的熏陶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育精英型化工人才的成长环境,依托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扬化工企业的人文精神,研究化工人才的学习特点,探索个性化的教育规律,为化工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2)建立由层次平台与社会平台组成的资源共享学科开放平台。构筑从认识,到实践,再到创新的层次递进的实践教育基地平台建设。针对低年纪学生开设学科概述和研究方法等研讨课程,并采用引导型训练模式,利用科研过程动态模拟软件,建立科研实践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走进化工企业、将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请进来等系列活动,采用研究型训练模式,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研发化工工艺流程,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依托化工类大型企业,让教师和学生直接进入教育、科研与成果转化一体化发展的事业环境中去,实现教、科、产的有机结合,使教育和科技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激发创新激情,并依托大化工学科横向科研合作优势,充分聚集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研究与实践空间。
(3)因材施教,张扬个性,制订柔性培养方案。建立有利于学科融合的化工学科特色课程体系,借鉴发展以学群、研究小组、设计小组为单位的学生兴趣小分队进行综合知识教学和个人兴趣相结合的特色教学模式,以跨学科选课为主要特征的体系,建立文理相互渗透、学科交叉融合、思维多向发展、强调实践环节、突出科研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探索适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推进交流式、体验式、逆向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启发式、与专家现场讨论等教学方法,促进合作学习、对话学习等交往性学习实践,探索分工协作的接力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建立网上学习园地和仿真实验室,通过网络进行模拟实验,开设网上讨论室,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论文 http:/(4)整合师资资源,提升研究性教学能力。实施化工学科领域名师工程,大力发挥企业工程师的作用,培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设立化工学科领域教学基金,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性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支持教师与合作企业进行支持地方企业的科学研究,带领、指导学生进行应用型研究的科研活动;此外,依托多方位的科研项目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提高教师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结合岳阳本土化工优势,注重优化整合校外企业优秀工程师资源,形成化工学科人才培养的合力。
2007年,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无锡市南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为指针,定目标,找差距,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坚持“电教科研为龙头,教育资源建设为核心,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的基本工作思路,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步伐,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使电教工作成为提升我校教育档次,促进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撑。主要工作:1完善本校创新教育网,网站准备进行较大的改版,在内容和智能化程度要有突破,实现网站管理智能化。2抓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第二模块的培训工作,今年力争第二模块参考通过率达到100%。3重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级各类信息技术应用比赛。具体实施:
一、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1、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上,根据无锡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南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逐步实现“教师办公自动化、备课无纸化、上课课件化、图书数字化、资源系统化”的教育现代化目标。2、完善“我校创新教育网”的建设,网站准备进行一次较大的改版,将加强安全管理,实行三级管理制度,部分栏目实现由校网管员、教师电子投稿,网站审核。3、组织教师积极参加6月份由区举办的教师个人特色网站制作评比,促进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二、以师资培训推动素质教育1、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关键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认真抓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第二模块的培训工作,总结前阶段培训工作经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确保培训的课时和质量。力争第二模块考核通过率达到100%。2建设一支电教骨干教师队伍,成立校电教小组。
本学期,学校信息化工作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有关精神,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课堂教学实效,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切实提高学校管理、课堂教学、以及德育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1.完善校园网建设
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的建设。校园网是为全校的教育教学、校务管理、教科研以及其他教育服务而建立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其目的是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校园内计算机联网、信息资源共享并通过Internet与其它教育同行的计算机网络互连。我们要利用建成的校园网站扩大对外宣传的力度,进一步发挥校园网的作用。
2.加大教育软件建设
进一步加大教育软件建设。校本资源的建设立足于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的实践与研究。建立我校共享的课程资源库,使校本资源建设成果源自学校教师,又服务于学校教师。
3.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加快现代教育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对学校教师进行多媒体软件制作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和媒体运用水平。
积极开展学科整合研究,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新技术的应用培训和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学校要结合校情、学情,充分挖掘与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开展各类学科教学,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初步形成“学计算机知识一从计算机学知识-用计算机学知识”三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做好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竞赛辅导工作,推进素质教育。
4 .加强常规管理
(1)进一步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包括《专用教室管理使用制度》、《校园网管理制度》等;建好各种台帐资料,包括《计算机室使用录》等;做好校内各种信息设备的管理工作。(2)加强对教师正确使用电教设备的指导,确保教师正确使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效率。努力提高电教设备的使用效率,使电教媒体在课堂教学的使用覆盖率在80%以上。
5.抓紧学科常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继续以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智慧校园”;创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3-0036-02
【作者简介】1.杨轶,江苏省淮安市电化教育馆(江苏淮安,223299)馆长,高级教师;2.王祥,江苏省淮安市电化教育馆(江苏淮安,223299)副馆长,高级教师;3.胡宁晖,江苏省淮安市电化教育馆(江苏淮安,223299),高级教师。
为了加强智慧教育体系建设和助力智慧淮安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江苏省淮安市不仅把“智慧校园”创建看成是实施智慧教育的主要抓手,还把“智慧校园”创建当成是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就如何推进创建“智慧校园”,淮安市电化教育馆做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探索尝试。
一、不断优化,以标准引领学校创建
标准是衡量创建工作成效的标杆,也是引领学校创建工作的旗帜。2015年是淮安市开展“智慧校园”创建的第一年,首先就是制定创建评估标准,引领创建学校与企业公司合作,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创建范式。为了准确把握“智慧校园”的发展趋势,淮安市电教馆搜集并研究了国家、省、市相关文件及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依据学校类型和性质的差异,提出了淮安市“智慧校园”的总体需求,出台了《淮安市“智慧校园”建设评估标准(试行)》。从机制保障、融合应用和创新应用三个维度出发,设立组织领导、制度规划、队伍建设、管理应用、教学应用、应用成果等6项二级评估指标,22项具体评估标准,区分不同类别学校创建工作侧重点,强调信息技术创新特色应用。
2016年初,淮安市教育局将“智慧校园”创建工作纳入县(区)年度教育工作目标考核,重点部署、全力推进,形成制度化的评估机制,促使各地高度重视创建相关工作。通过调研,广泛征求各学校关于创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淮安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突出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不断优化和完善标准体系,印发了《淮安市“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包括《淮安市高级中学“智慧校园”建设评估标准(试行)》《淮安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评估标准(试行)》《淮安市幼儿园“智慧校园”建设评估标准(试行)》。方案明晰创建实施步骤及建设标准,提升学校对创建工作的认识,鼓励创建学校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力,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按照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智慧校园”,逐步探索教育新常态下素质教育生态体系的新模式。
二、立足关键,以培训提升信息素养
“智慧校园”创建的关键之处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帮助教师逐步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在《评估标准》中设定具体要求,例如:学校校长每年主讲一次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相关内容讲座;主持两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公开课的点评活动;学校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新知识、新技术与新媒体等应用专题培训,每学年教师培训20学时以上;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开通个人学习空间并熟练应用;学生能通过个人空间进行学习、交流等。这样,既明确了创建评估评分依据,又指引着学校具体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工作。
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办法引入新思想、推介新做法,把培训工作与“智慧校园”创建结合起来,帮助学校开阔创建眼界、启迪创建智慧。一是组织领导参加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活动。自2015年以来,淮安市电教馆先后三次组织县(区)分管领导、创建学校校长,赴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聆听钟绍春、祝智庭等近20位专家学者的智慧教育讲座。二是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智慧教育能力提升培训。我们与淮阴工学院联手,借助地方高校优秀师资力量,先后培训10批教师共计5000人。培训活动坚持在学校机房内进行,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指导相结合,创新采用“1+1>2”培训模式(即每班配两名专家,一名专家授课,另一名专家跟班听课并指导学员操作练习)和“翻转”培训模式(即把“翻转课堂”理念引入培训活动),增强培训效果。三是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对全市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教师分年度、分学科、分层次组织实施不少于50学时的专项培训。四是建立“淮安教育信息化培训”群,要求参培学员及创建学校教师全部加入,对培训中没掌握的模块,及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群内提出来,教育信息化专家团队成员在线给予解答。
卓有成效的培训加大了学校管理、教学应用软实力的提升力度,提高了学校不断适应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新需要的能力,也更有利于创建学校探索出契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智慧校园”新模式。
三、突破难点,以合作实现校企共赢
“智慧校园”创建不仅需要学校和电教部门的努力,需要各县(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也需要致力于教育现代化相关企业公司的积极协助。
在实践中,创建学校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准定位与企业公司合作,共同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创建任务顺利完成。有些农村学校,曾一度遭遇建设资金欠缺,创建工作几近搁置的状况。在积极寻求上级主管部门扶持时候,得到了中国电信的主动资助。电信公司不仅提供了成熟的门禁考勤系统,还提供了将校务办公、教务管理、课堂教学、教学资源等整合于一身的云教育平台。这样,学校既在合作中解决了难题,又帮助企业发现软硬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在合作中逐步完善自身,为进一步在教育行业中拓展业务打下了基础,校企合作实现了共赢的局面。在此过程中,市、县电教部门做好协调、督查工作,对校企合作进行跟踪指导,对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确保学校创建工作顺利完成。
四、发挥优势,以团队助力学校创建
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在“智慧校园”创建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淮安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团队成立于2014年,现有成员20名,其中2名是高校教授,中学高级教师有12名,中学中级教师6名,在历年的市教育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中,为提高全市教师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水平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推进“智慧校园”创建工作,印发了《关于建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团队成员与创建学校之间联系点制度的通知》,将专家团队成员分组安排到各个创建学校进行结对帮扶,要求成员定期到相关学校进行指导。同时聘请专家团队成员与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中期的创建督导,及时帮助解决创建过程中的问题,加大专家团队、相关企业服务创建学校力度。
五、强化督查,以督导推动创建进程
根据《xx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x发〔2010〕22号)、《xx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xx发〔2013〕24号)和《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与项目管理办法》(xx发〔2012〕37号)等文件精神,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潮流,结合我校信息化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常德财经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
一、建设原则
1、晚起步,高起点;
2、技术架构先进、设计统一;
3、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
4、实现各部门业务协作;
5、管理与服务充分融合,扩展对广大师生的信息服务范围;
6、学生综合服务、教师综合服务的并行建设;
7、用发展的眼光建设有生命力、可持续的数字校园。
二、建设目标
建成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校园,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建立校级统一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移动数字校园,实现学校各部门、各专业部室、各实训场所之间业务协同,数据共享,信息一致,并提供移动化的信息服务,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全面满足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需要。
数字化环境
构建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高效稳定、安全保密的基础网络环境;技术先进、标准的统一数据与交换平台、统一身份认证授权平台和统一门户与服务平台以及集成应用平台,打造高效、统一、先进的数字化校园环境。
数字化教学
实现科学统一的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改革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和优化教师、教室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为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便捷的通道。
数字化科研
构建数字化产学研信息平台,为产学研工作者提供快捷、全面、权威的信息资源,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提供开放、协同、高效的数字化产学研环境,促进知识的产生、传播与管理,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数字化管理
构建覆盖全校工作流程的协同管理信息体系,通过管理信息数据的交换、同步与共享,畅通学校信息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促进学校各部门的信息共享,提高学校的行政办公和管理水平。
数字化生活
提供便捷、高效的数字化生活环境和服务平台,通过数字校园丰富的应用系统,实现校内生活、消费、工作等,畅享数字化生活的快捷和便利。
一站式服务
实现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等主要活动的一站式服务,提高对师生服务的水平,提供对社会的服务能力。
移动数字校园
在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后,建设基于移动化的数字校园,实现移动办公、移动学习、移动教学、移动迎新离校、移动管理等服务,扩展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模式。
三、建设步骤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内容多、建设周期较长、涉及部门广、推广实施任务艰巨,因此若想一次建设完毕的难度较大、风险较高,必须采取统筹规划、分期建设的思想,步步深入、逐渐扩大,通过分期、分阶段方式分解项目建设风险和难度。具体分期建设策略如下:
第一期——理清思路、夯实基础(时间2014年3月——12月)
1、成立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工作预算,建成全校统一的信息标准,制定配套管理规范;
2、重新设计、搭建校园外网主页设计,实现学校宣传、校园办公、教学管理、远程教学、教学资源等实现同一界面进入;建成统一数据库平台,保障数据的权威性和唯一性,解决全校范围内信息共享问题;建成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让全校师生用"一个用户名+一个密码"能够访问校内的信息资源;建成统一数字校园信息资源展示平台;
3、校园网站中心机房与校园网络升级,实现中心机房与各办公、教学场所之间的千兆网络互联,夯实数字校园建设基础;
4、会计、模具远程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建设试点,实现一门专业课程教学、实训、答疑、练习、考试、备课、学生成绩管理、远程教育等一系列活动一站式服务。
第二期:建设教职工综合服务、学生数字信息档案库
(时间:2015年1月-2016年6月)
包括:教职工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学生学籍及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师资管理系统、劳资管理系统、招生管理系统、数字迎新系统、学生收费管理系统、团委管理系统、公寓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数字离校系统、校友管理系统等。
第三期——移动校园、全面提升(时间:2016年7月-2016年12月
利用移动信息化技术,建立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与电脑互联互通的移动数字校园平台,实现微信课堂管理在籍学生。
四、建设预算
1、学校中心机房及网络设备更新 65万元
2、教学资源平台框架建设
45万元
3、练考平台系统建设
25万元
4、教学资源开发
10万元/门。课程
5、各项管理系统
5万元/项
6、移动数字校园、微信课堂
20万元
7、师师、师生交流平台
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