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10 09:14: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学习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道理并努力实践。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感情以及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学(第一课时)
1作家、作品简介
2猫的文化知识链接
3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4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文章段落
5分组朗读课文并按照文章脉络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
6联系生活,说一说你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
课堂检测
1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消耗()虐()待()蜷伏红绫()
()怂恿污涩()()衔着()诅骂
2辨析与补释
“消耗”与“消磨”
“忧郁与“忧郁性”
3文章故事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了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请勾画出养猫的这一悲剧史填空:得猫——养猫——()——再()——再()——再()——复()——复()——复()——(永不养猫)
二、学习研讨(第二课时)
1、文章写了几只猫?作者养了几只猫?主要写哪一只?
2、找出自己认为作者情感浓厚的句子;体会“我”的感情。
按照理解填充句式:“读——,我体味到————。”
3、学生表演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这一段。
并用“对于——,我想说:——”的方式结尾,表达一种看法。
4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死亡“更难过的多”?
5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6如果第二只猫偷吃了芙蓉鸟,“我”会怎么做?结合“我”教训,说说作品给予我们的启示。
7郑振铎先生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那么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哲理和做人的道理呢?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关爱别人并完善自己呢?
三、巩固延伸阅读完成下列习题(第一课时作业)
蝈蝈
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行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
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
“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
“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
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蝈蝈笼子。
“小囡家,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
整整一天,蝈蝈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
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地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得蒙眬,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冬冬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
“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
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大人们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
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一看,小笼子还挂在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小笼子上有一个整齐的口子,像是用剪刀剪的。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1.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祈()求小囡()家()触须()凑近
2.浏览全文,在空白处填写自己的理解。
文章以为顺序,以为线索来叙说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
3研读文章内容,写出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出的最有情感表现力的两句话。
(四)练笔(二选一)
1.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的河山,受到美的感染。
2.认识作者观察的顺序。
3.了解诗句所描绘瀑布的声音、色彩、形状。体会作者赞美瀑布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瀑布、景象、比喻、衬着、仰望”等词语。
学习重难点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是理解诗中的比喻句。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读书感悟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家乡有小河、长江。小河的水轻轻地流着;长江的水滔滔地向前流着;大海的水更是波涛翻滚着,奔腾着。不管是小河的水,长江的水,还是大海的水,都是日夜不停地向前流着。然而有一种水,却不是向前流去,而是从很高很高的山上倒下来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板书:瀑布)
2.有的同学心里一定会想,明明是水,怎么叫瀑布呢?还有的同学又可能会想,那瀑布从高山上直接往下倒,那情景一定美妙极了。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瀑布的诗。
3.齐读课题:2瀑布
二、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1.听配乐诗朗诵。思考:课文主要是写得什么?
(课文主要是写瀑布的美景。)
2.过渡:是啊!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有许多有名的瀑布,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浙江的雁荡山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还有黄河流域上的人造瀑布等等。这些瀑布都是以雄伟奇丽、气象万千的姿态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下面,我们就随着作者去领略一下瀑布的壮丽景色吧!
(二)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思考:这一节写了瀑布的什么?(板书:声)作者在听到瀑布的声音时看见瀑布没有?谁能够联系上下文告诉胡老师作者现在在哪儿?
2.瀑布的声音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来听一听。你觉得瀑布的声音像什么?(放课件)
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板书:浪涌、风吹)
4.作者为什么把瀑布的声音比作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和风吹过松林的声音呢?请同学们听听浪涛声和松涛声。
5.从瀑布的声音中,同学们可以听出瀑布怎样?
6.指导朗读:所以,我们在读这一节时要把瀑布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涌”字要读出浪涛的气势。“吹”字要读得轻柔。仿佛在倾听瀑布在山谷里的回荡之音。听老师范读。
7.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这如浪涌岸滩、如风吹松林的瀑布声,吸引着我们急切地向瀑布走去,走啊,走啊,山路忽然一转……
(三)第二节
1.课件出示瀑布远景。问:同学们看见了什么?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怎样?(惊喜)
2.请男同学用惊喜的语气读这一节。
3.分组讨论:(课件出示)
(1)作者现在站在哪儿看见了什么?
(2)瀑布的样子像什么?
(3)这一节介绍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4.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色一道白银)
(1)作者为什么写“望见”而不用“看见”?
(2)“衬着”是什么意思?(衬托)
5.请同学们站起来,现在你们的脚下就是青山,你们站在瀑布对面看瀑布。你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起来,你可能会说些什么?
6.这使我们联想到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指导朗读。
我们在读这一节时,要用赞美、欣赏的语气来读。“啊”字要读出刚看到瀑布是惊喜的语气。“望见了”要把望见瀑布的激动心情读出来。
8.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我们随着诗人,迫不及待地来到瀑布脚下。
(四)第三节
1.看瀑布的近景。(瀑布在我们的眼里是这样的伟大,我们显得那么渺小。只有抬头仰望才能看到它的全部。大家一起做个仰望的动作。为什么要仰望?)
2.请女同学读第三节。
3.分组讨论。课件出示(同上)
4.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形珍珠的屏烟雾尘)
5.风吹来时的瀑布是什么样子呢?大家想不想看看?
6.看录象。体会“如烟如雾如尘”的美。
7.指导朗读:“好伟大啊”是发自内心赞叹,稍微读得轻一点。“珍珠的屏”要读得高昂有力。“如烟如雾如尘”要读得轻些慢些。
8.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9.小结:
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是那么的雄伟壮丽。而这随风飘洒的情景又显得迷迷朦朦,又是一种轻柔的美。
(五)总结写作方法
1.作者把瀑布写得那么美,让我们好象身临其境一般。
2.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美?为什么?
3.刚才,同学们说得句子都是什么句子?(比喻句)
4.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如果去掉比喻句,好吗?(老师读)比较一下。
6.老师引读比喻句。
瀑布发出的巨响——
远望瀑布——
近看瀑布——
当阵阵风吹来时——
三、总结全文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瀑布的?(远——近)
2.他从瀑布的声、形、色三个方面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感情有朗读以下内容。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节选)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桔颂()灼灼()皋()B.征戌()瘐()缠绵()褒()C.翩()荃()干燥()漂零()D.漂泊()迢远()桅杆()
三、朗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课文1-3段列举了我同古代诗歌中的什么现象?
2.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课文4、5、6段)
3.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布置作业:练习:
《说“木叶”》课时计划第2课时(总第76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作者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作者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作者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作者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作者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吴均《谷柳恽》)
2.,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吴均《青溪小姑歌》)
5.,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二、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第二组: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
三、赏“柳”诗品柳之意象
诗一:咏柳诗二:垂柳
贺知章唐彦谦
碧玉妆成一树高,绊惹春风别有情,
万条垂下绿丝绦,世间谁敢斗轻盈。
不知细叶谁裁出,楚王江畔无端种,
二月春风似剪刀。饿损纤腰学不成。
诗三: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附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说“木叶”》课时计划第3课时(总第77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蝉①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①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三、赏“梅”诗品梅之意象
诗一:早梅诗二:山园小梅
齐己林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2、学会8个生字;理解25个新词语。能找出“仗着、凝望、觉察”的近义词,初步分辨“吩咐、嘱咐”“快乐、快慰”的词义差别。
3、感受母亲勤劳善良的美德,领悟母亲的教育。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勤劳善良”这一重点词深入理解课文的第二段,领悟母亲的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审题导入。
1、读课题,读准“嘱咐”的字音,理解“嘱咐”的词义。与“吩咐”有什么不同?试完成《作业本》第5题选词填空(1),然后回答。
2、据词义推想课文内容:谁嘱咐谁?嘱咐什么?
二、初知课文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文中写谁对我嘱咐什么?她的嘱咐是怎样的?
2、交流问题答案,再填空:()嘱咐我应该()。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课文内容。
3、母亲的嘱咐源于自身的人品,找出全文的重点词句,再说一说上面的填空题。
三、自学课文,初步理解字词。
1、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理解词义,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
读音难点:畦眸
字形难点:蓑笠理解其意,加以区别。
四、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着审题时的问题,通读课文。
2、默读课文,填空:
我四五岁的时候,母亲(),我欺侮小伙伴时,母亲(),母亲上山采药回来发高烧时,还()。
五、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1、提示:课文中哪一部分写母亲对“我”无声的嘱咐?
2、用“”给文章分段。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作业本》第1题。
第2课时
一、复习字词,默写重点句。
二、研读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
2、讨论第一段写什么。“无声的嘱咐”指什么?
三、研读第二段。
1、从什么地方看出母亲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给“我”的?
(1)认真默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抓住哪些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①在什么情况下,表现母亲的目光的重点词语是哪几个?含着什么意思?
“笑眯眯”“闪着光芒”的目光是赞许、鼓励的目光,仿佛母亲在嘱咐孩子:“孩子,你真乖,就应该这样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②小结:课文通过母亲的眼睛的描写,表现母亲美好的心灵,传递母亲对孩子的爱。
(2)读读、划划、想想,学习3——5自然段。
①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在什么情况下、母亲的眼睛怎样?(重点词)
②想一想,“母亲眼睛里闪着泪花”是什么意思?母亲在嘱咐“我”什么?
③学生在议论中体会母亲的爱。
理解:母亲充满怒气的脸,闪着泪花、严厉逼人的眼睛。母亲的内心是嘱咐
“我”应该怎样做人。
④母亲的目光与嘱咐“我”的哪一句话的意思是一致的?划下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先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完成《作业本》第2题。
四、作业:完成《作业本》第2、3题。
第3课时
一、复习。
1、说说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嘱咐()觉察()责备()快慰()
凝望()期望()养育()
2、说说课文几次写到母亲的眼睛,她的目光──无声的嘱咐,具体表示什么意思。
二、指名读第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母亲对我的嘱咐就是祖国母亲对我的期望”?用自己的话通顺连贯地回答。
三、小结:勤劳善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世世代代延续下来。千千万万个母亲也正是用自己的言行来嘱咐教育后代做到勤劳善良的。所以,我们不能不听母亲的教育,更不能辜负祖国的期望,要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都有用的人。
四、齐读全文。
五、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5、6、7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联系课后第4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则200字左右的小议论文。
板书:
学干农活笑眯眯做得好(赞扬)
欺负小伙伴严厉逼人太不懂事(责备)
一、小学语文教案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2.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符合课标和学生实际。
3.目标要由浅入深,由前到后,体现层次性。目标制定要难易适度,不能因为目标过低而造成课堂学习的低效,又不能因为目标过高而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
4.要遵循具体行为目标明朗化和隐性目标暗示化相结合的表述策略。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写在教案上,部分过程目标、情感目标等隐性目标隐含在显性目标中,可以不在教案上体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要准确。重点是对教材而言的,难点是对学习主体的学生而言的。一般来说,重点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难点是学生难理解、难辨析、难解答、不易接受的学习内容,由学生现有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引起的,通常教材中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困难,或者比较隐蔽、需要用新方法去认识的内容,构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步骤:教学环节组合要灵活、恰当,符合教材内容。各个教学环节、教学步骤自然、流畅,不僵化。各个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时间安排要合理。
2.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制定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将目标具体化,为目标的达成服务。教学任务难易要适中,内容要明确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可操作性。各教学任务在内容上要相互衔接,由易到难,由先到后,环环相扣,教学任务之下的任务设计与学案问题要协调一致。
3.教师活动:教师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教师活动的设计要依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且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体现较强的针对性。教师能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选择精讲内容,精讲时间安排适时、适当。
4.学生活动:学生在每一个环节及步骤中应做些什么,如何做,教师要有具体的设计,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学生活动的设计要依据不同教学任务且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体现较强的针对性。
5.预见性问题及对策:对学生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测。对学生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相应的解决策略。
(四)教学反思
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进行理性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调整、修改、完善教案,调整教学策略。
二、小学语文教案的应用
1.灵活使用教案。教案以书面形式对课程进行认真梳理,把一条有效路径预设出来,以一种直观的形式为教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人是个性化的,共性永远代替不了个性,共性只有通过个性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案的过程中,无论是自己编写的还是别人编写的,都应当结合实际进行再认识,用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化有形为无形,使课堂教学具有一条个性化的明晰的线路,真正做到教师导学生学。
2.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寻找感觉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去感觉,在感觉中去提升和完善。知识只有在纳入人的认知系统时才真正属于个人,并能积极参与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教案的应用,实际上就是要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引领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品味,从而完成知识的认知和能力的内化。所以教师在落实教案时,一定要了解学生、调动学生,给学生一个自我成长的空间,充分激l学生的潜能,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形成。
3.注重引领和点拨。使用教案,在客观上减少了教师的话语,突出学生的学和成果展示。用教师的引领和点拨来激发学生的灵性,从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能力的形成。在对教案的使用上,需要教师在认真钻研,对课标、教材做内化处理,完成自己个性化的解读与设计。因此,教案使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方法上的引领和思想上的点拨,要通过精讲点拨,启迪学生的潜在认知,引领学生打开创造性的思维。
4.注重教案的修订与传递。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要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广泛积累素材,针对课程和学生实际认真思考预设问题,在教案设计中要体现出课前备课、课中备课、课后备课等环节。
1.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及词作者的相关情况;
2.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思想内涵;
3.体会词的艺术特点,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
1.如何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方法
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平台。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背景及词的相关知识;
2、理解本词的内容,感知词的思想内涵,体会词的音韵美;
3、当堂背诵本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唐诗,另一颗就是宋词。词最初在唐、五代就已经出现了,至宋代达到全盛时期。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是李煜。今天我们来学煜的绝命词《虞美人》。(投影显示“欣赏”片断)
二、简介词的基本知识
1.提问学生
2.教师补充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多媒体显示词的相关知识)
三、简介作者
由学生简介后,教师补充。李煜,世称南唐李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的国君,过着奢华的生活。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者离愁别恨。亡国后,词多数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
四、配乐朗诵(范读)
学生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五、集体朗诵(多媒体显示朗读MTV)
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指导。
六、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及课本注解分组讨论词的字面意思,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质疑、答疑。(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相互质疑解答)
七、品味诗歌
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3.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点拨:宇宙之永恒不变“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对比手法
人生之短暂无常“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4.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思考词句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的怎样的感情?还有哪些诗句中用了这种手法来写愁思?
激发学生思考,小组协作讨论,发言。启发学生体会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教师点评:愁思恰如春水恣肆,一泻千里
以水喻愁
(比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运用比喻写愁思的名句,可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列举一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5.知识延伸讨论:词中两次出现“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固定的涵义吗?
启发学生思考,联系他们所学过的诗歌进行分析讨论。由“月”而“柳”、“长亭”。
教师点拨:
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之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秦时明月汉时关。
柳:同“留”,依依惜别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长亭:送别之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八、播放歌曲《虞美人》
屏幕播放邓丽君演唱的MTV。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体会词的意境。
九、学生背诵全词。
加深体会词人的感情
十、延伸阅读(课堂练习)
1、课后阅读李煜的《相见欢》完成练习: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1.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2.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破家亡,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3.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得。
4.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象东流水一样滚滚东去,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无忧了。
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1.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这首词是李煜的早期代表词作之一。
2.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疾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的哀伤。
3.词的下阕,抒写了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
4.这首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情景交融。
参考答案:!、D2、A
十一、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作语言清新,采用了白描手法写情。抒发的是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情感真挚,艺术感染力很强,因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词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
十二、播放歌曲《虞美人》
学生学唱,体味词的意境。
【课题】鸿门宴
【教学目的】
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
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一、二段【教学难点】同上【教法】讲读、讨论【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
二、导入新课
1、朗诵《垓下歌》,体会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
三、讲读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1)王()关中(2)说()项羽
(3)好()美姬()(4)为()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1)军()霸上王()关中
(2)说()项羽(3)成()五彩为()龙虎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1)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项羽接报大怒,“怒”字包含了什么内涵?
提示;(略)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殊的字词与句式:
(1)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公岂敢先乎?”“固不如也。”
(2)通假:
“具告以事”“要项伯”
“距关,毋内诸侯”“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籍吏民,封府库”
(4)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1)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矛盾出现转机;二是“张良献策”,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2)张良与项伯皆谈到“义”,联系课文说说古人的“义”,该如何看?
提示:(略)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段,教师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这两段记叙了几件事,由矛盾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情节逐步展开,为后来事态演变作铺垫,留下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1)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2)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何处不及张良?
【第2课时】
【课题】鸿门宴
【教学目的】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2、疏通课文,了解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
【教学难点】同上
【教法】讨论、讲读
【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张良为何提议见项伯?此处轻描淡写有何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过人之处在此,显示张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与刘大惊失色对照)
2、指名认读生字(见预习作业),解释下列词语:
从()百余骑()
数目()项王
且为所()虏
客何为者()
二、读讲课文三、四段
第三段:
1、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所记之事。
提示:一是“刘邦谢罪”;二是“项王设宴”;三是“范增举珏”;四是“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
提示: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3、提问:课文插图是否有不妥处,分析,找出依据。
提示:(略)
4、提问:项留饮,演出”舞剑“一幕,”留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是。范增一再暗示项,要他除刘,项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策划。这一变故是范一手导演,由于没羽的支持,又加伯援救,终不了了之。
5、”项庄舞剑“在情节上有何作用,为后人留下何成语?
提示:项留饮,情节已缓和,“舞剑”发生,形势再度紧张,从而引出”樊哙闯帐“,故事推相。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
1、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狯闯帐”是。从哪几方面刻画这一人物的?
提示:从语言,行动,外貌等方面浓墨重彩写樊哙,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4、樊与刘讲话只语句变化有否区别?
提示:二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重在辩解,樊重在责之以义;策略上不同。刘言是“以屈求申”,樊是“以攻为守”
小结:三、四段记述宴会上刘、项的斗争。刘邦谢罪,矛盾缓解,范增举珏,危机四伏,项庄舞剑,险象环生,樊哙闯帐,达到。项羽惟恐担“不义”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计,终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
四、布置作业
(一)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
(二)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二)《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巨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孽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铖仰仗权奸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巡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社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二)情节结构。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寓寄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三)曲词鉴赏。
通过对曲词的鉴赏,主要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北新水令]一曲,“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秣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巢乌”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四)借景抒情。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眼见他起朱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寓寄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于景物描写之中。
(五)传奇与杂剧。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六)积累词语。
1.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2.祭扫:扫墓,在墓地祭奠、培土和打扫。
3.翡翠:形容绿色。
4.丹墀:宫殿阶上之地叫做“墀”,涂以红漆,故称“丹墀”,是臣子朝拜皇帝的地方。
5.粉黛:妇女化妆用的白粉和青黑色的颜料,后借指妇女。本文指歌妓。
6.笙萧:代音乐。
7.水榭:临水的供人游玩、休息、眺望的亭阁。这里指秦淮河一带临水的房屋。
(七)板书设计:
引子:定沉郁悲怆的基调
城郊、孝陵由远而近
故宫、秦淮铺设景物
板桥、旧院寓情于景
吊南京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