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音乐教师考核

音乐教师考核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13 17:12: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音乐教师考核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音乐教师考核

第1篇

关键词:招生规模   教学质量   多媒体远程教育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高等教育升学录取率大大提高,有效地缓解了高等教育“供求”的矛盾和压力;充分发挥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潜力,办学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改革促进了发展,发展也推动了各项教育改革的深化,高师音乐教育也同样,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一个基本适合中国国情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在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招生规模、器材设备、科学研究、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高师音乐实际教学中,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矛盾,其中,最突出是由于扩大招生而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究其原因:

一.生源质量的下降,导致教学质量滑坡。

    由于教学改革的推进,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大大提增,一些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混入高等音乐专业队伍,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较差,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感觉、音乐理解力等方面相当欠缺,给音乐教学(特别是技能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以往的艺术类专业,由于专业上要求较高,而一些学生在专业上花的时间较多、下的功夫较深,专业好的学生往往文化课成绩较差些,考虑到这一点,国家教委降低了艺术类的分数线,目的是能让专业水平较高的考生有机会进入艺术类高校。如今,高师音乐专业也同其它艺术类高校一样,扩大了招生规模,考生的进校几率大大增加,艺术类的分数线下降就意味着艺术类学生文化水平低于其它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师音乐院校成为“低分考生的收容所”,一些文化成绩较差的考生,经过几个月的突击,就能轻而易举地考上高师音乐院校。而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音乐知识接受能力和悟性往往都比较差,很难完成学业。

二.师资的缺乏、教师压力过重,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时代要求高师音乐教师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准和教学水平,还要有较深的理论研究水平,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一些高校先后进行体制改革,对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量化考核,音乐教师也不列外,高师音乐教师(特别是技能专业教师)不同于其它专业教师,他们的专业除了其他专业教师所共有的知识性部分以外,还有技能性部分,而技能性部分是靠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使专业水平得到保持和提高。因此,高师音乐教师在此情况下出现一系列问题:1.由于扩大教育规模,造成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一些水平较差的新手加入到高师音乐教师队伍中来,于是出现了教学质量下降的趋势;2.一部分教师由于课时量大大增加,忙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长此以往,音乐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行为严重缺乏,出现音乐专业教师科研成果匮乏的滞后现象。而科研的提高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3.另一部分教师为了保证搞科研、写论文的时间,在教学上马马虎虎,应付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把精力放在看书、写论文上,影响了教学质量。有的科研和论文即使出来了,也像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离教学实际越来越远。

三.教学设施和设备跟不上教学实际的需要。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音乐教育不仅要有足够数量、水平和能力的专业教师,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施与设备,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随着教学形势的不断发展,一些院校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已有了极大的改善。由于扩大了招生,现有的教学设施和设备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实际需要。多媒体设备、学生教室、琴房、乐器等设备远远不够,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

四.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

从八十年代开始,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高师音乐教育不断地进行改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师生比例的调整,现代化教学的需要,高师音乐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正在具体实施中,还未见成效。主要目的是研究在扩大教学规模的基础上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而中小学音乐教育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所实施的种种教育教学改革层出不穷,这给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许多中小学教师呼吁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要倾听来自中小学的声音。事实上,这两种改革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纵上情况在一些高师音乐院校普遍存在。在知识经济时代,倡导人文教育,特别是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文教育,培养高层次、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师资人才。为了改变目前的状况,保证教学质量,必须采取一些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改革措施:

一.提高艺术类文化科分数线,以提高生源质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着眼长远,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能力,确定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音乐教师,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应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面,而后者对一个人

       

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音乐专业考生中历届生的比例逐渐减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考生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这给提高文化科分数线,提高生源质量提供了可能。

文化水平能确立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生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的习惯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就会加强,要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首先要具备这些能力。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   

二.加快多媒体远程教育的步伐,扩大继续教育。

加大教学投资,实行多媒体远程教育,即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式,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扩大教育规模,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办好大教育的重大战略措施。  

    1.远程教育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缺乏的问题,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能从紧张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在教学之余,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总结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第2篇

教学与演出是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两项重要活动,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环节。然而,从目前各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现有的教学情况来看,基本上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虽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重奏课、合奏课等课程,但还是以上课为主,并未涉及实际的舞台演出项目。由此一来,会造成学生在心理和能力上形成两个主要缺憾:即练习与演奏有很大差距,课堂学习与舞台演出相脱节。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心理上讲,对舞台演奏有非常严重的恐惧感,表现为陌生和紧张的状态;第二,缺乏舞台演奏的经验积累和舞台演奏的学习过程;第三,在音乐表现和技术方面,形成了台上与台下的巨大反差,造成在舞台上不能像在课堂上那样流利的演奏,甚至会因为舞台恐惧或失败而从此丧失演奏能力。

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解,部分从事舞台演奏的学生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才能真正适应舞台,充分发挥自己的演奏水平。而大部分没有从事专业工作的学生,由于在学校缺乏舞台演奏的系统学习和锻炼,走向社会后,往往不敢在群众文化演出舞台上展现自己,结果是学无所用、艺无所展,既浪费了艺术教育资源又埋没了艺术才干,造成学生与学校的双面遗憾。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和音乐人才的培养,使得人们对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成果越来越失望,形成了“学的人很多,但高水平的很少”的尴尬局面。

面对这样的窘境,我们应该思考逐步将课堂中生产出的“产品”推向“市场”,使课堂与舞台紧密对接,构建新的“演学结合”教学模式,来避免上述的不足,而且“演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演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与课程设置

为了真正达到演出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我们必须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研究,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两大主线,平衡教学与演出的比例关系,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有效地使教学与演出相结合。

(一)调整教学大纲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根据不同的年级进行教学内容的比例划分,如一年级以课堂教学为主,二年级时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各占一半,同时要参加2~3场集体性演出活动,三年级时要达到独奏演出的能力,四年级则以校外社会性演出为主。

(二)积极提高学校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大力开展各类校内外演出活动。学校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类舞台演出机会,而且要形成固定的演出模式,以配合教学大纲内容,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发挥空间。如学校需每年组织至少3场次的大型演出活动,各系部内要定期举行小型音乐会,形式可以是独奏的、重奏的、指定作曲家的、指定时期的、指定风格的各种多样化音乐会主题。

(三)使教师充分发挥实践教学方面的能力,一改过去刻板枯燥的课堂教学。可以尝试性的对不同培养方向的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如就业以教学为主的学生可以将教学课程作为主修,对就业以艺术团体或舞台演出为主的学生将演出实践作为主修。另外,可组织学生定期参加一些比赛等,不仅可以提高专业水平,也可通过专业机构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给与肯定,增强学生舞台实践的信心。

二、在“演学结合”教学模式中突出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音乐表演专业应致力于以舞台演出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课堂知识为基点的指导思想。使学生从课堂掌握理论知识与基本功训练,进而将理论与专业技能融合并向舞台延伸,来帮助学生实现技能的拓展与职业能力的塑造。

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它处于课堂与舞台两端的中心位置。它与课堂的最主要区别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区别。课堂的教学与练习是比较单纯的,而舞台演出则是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的进行过程。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丰富的实践形式,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经历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另外,在舞台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还可为学生聘请著名指挥、演奏家和歌唱家等进行指导甚至同台演出。大师们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对作品处理和与乐队合作等方面的示范、点拨、提醒往往是一语道破、醍醐灌顶。这使得学生在和大师的同台演出中实现跨越式的长进,对舞台综合表演技能的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终在舞台实践中打造自身的职业技能、塑造职业素养。

因此,实践教学是“演学结合”模式的关键和核心,只有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强化实践教学指导,才能提升“演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效果和质量。

三、“演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势

第3篇

[关键词] 农村音乐教育;兼职型教师;师资培养

一、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兼职师资培养概要

(一)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兼职型教师特征

1.音乐造诣较高

从事农村学校兼职音乐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大中专音乐专业的在校学生,具有专业的音乐知识。绝大部分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在过去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他们只能够教授简单的音乐知识。而大部分兼职音乐教师具有专业的音乐造诣,能够从乐理和音乐潜能的开发方面进行授课。

2.有更多的选择性

农村学校兼职的音乐教师只设置岗位,没有相应的正式编制待遇,这对资源较少、财政较匮乏的农村地区比较适合,对教师和对学校也都是有利的。教师可以灵活选择工作方式,学校可以接收更多的兼职教师,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二)农村音乐教育兼职型师资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农村音乐教学质量

农村学校教育中,音乐历来属于不受重视的学科,学校和学生都对音乐持忽视态度,通常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音乐教学,音乐教育质量很低。而且其他教师经常会占用音乐课时上语数英等科目,音乐教育彻底沦为走过场。而兼职型音乐教师大大充实了音乐科目师资,使音乐课能正常开展,并且他们专业素养较高,能大大提高农村音乐教育的质量。

2.有利于提高城乡教育交流水平

城乡结合发展是大部分地区采取的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和措施,如今,各地教育部门鼓励城乡教师在一起接受培训,由特级教师讲授学科知识,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城市学校的音乐教师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担任农村学校的兼职音乐教师,缩小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差距,这样既增强了城乡教育交流,又为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贡献了力量。

(三)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兼职型师资现状

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兼职型师资培养呈现良好发展的态势。近几年来,国家根据人口和地域面积对农村教育重新做出规划,取消每个村都有的小学建制,合并几个村的小学,集中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逐渐扩大各科目的教师队伍,其中音乐、美术、体育、思想品德、自然科学等学科允许采用兼职型教师,这使得农村学校兼职音乐师资队伍得到扩充,能正常开展音乐教学的农村学校也越来越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学校兼职音乐师资仍比较薄弱,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仍比较欠缺,需要大力完善和提高。

二、农村音乐教育兼职师资培养现存的问题

(一)师资来源和师资培养途径单一

农村学校兼职型音乐教师的培养途径单一的问题表现在师资来源及教师的岗前培训两个方面。从事农村学校兼职音乐教师的人群90%以上都是大中专学校的在校生,通过学校点对点的支教分配或者是农村学校的招聘,从事兼职音乐教师的工作。但学生缺乏实际教学经验,且学校进行的岗前培训内容较单一、理论性较强,与实际教学应用之间存在差距。师资来源和师资培训途径单一,就造成了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受到限制。而且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不能为兼职音乐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也没有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这直接影响了学校音乐教学质量。

(二)师资水平考核宽松

音乐课程的考试大多不以试卷打分的形式呈现,无法直观看出教学成绩,因此对音乐教师的考核大多难以量化。再加上音乐科目地位不高,也使得学校对音乐教师的考核变得宽松。而宽松的考核方式对农村音乐兼职教师的激励作用不明显,教师没有积极性,也就很难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阻碍了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教师观念和教学手段落后

农村兼职音乐教师上课仍是以教师为主导,采取的教学方式多为教师教,学生跟着唱,最多有脚踏风琴伴奏,造成了音乐教学水平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不少兼职音乐教师对自身的责任认识不够,缺乏育人的观念,更缺乏改进音乐教学方式方法的理念,落后的观念和教学手段都影响着农村音乐教育的质量。要改进兼职音乐教师教学观念和手段,需要学校和教师自身共同努力,特别是学校要采取思想激励措施,让他们树立责任感,用饱满的热情去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农村音乐教育兼职型师资培养的建议

(一)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和培养的途径

要想充分提高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水平,首先要拓宽兼职师资的来源渠道,不能光盯着大中专学校的学生,还可以聘请城市学校的专职音乐教师来农村学校进行授课,或者招聘具备音乐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农村音乐教育兼职师资培养的途径也需要拓宽,县级或市级教育局可以组织管辖范围内的学校的音乐教师统一进行培训,定期开展教学交流讨论会,在会上以经验丰富的音乐特级教师授课为主,重点是结合实际的课程案例讲授,这样,培训的实用性大大提高。

(二)建立全面的师资水平考核机制

目前,对农村兼职音乐教师的考核比较宽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考核机制,起到激励作用:一是考核内容方面,不能单纯以课堂授课内容以及学生考试成绩为主,教师自我的学习能力、学生对教师的反馈、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内容的对接情况,都应当是考核的内容,可以制定相应的评分体系。二是考核方式,以课堂教学考核为主,结合课前备课和课后效果反思进行考核,这样既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促进兼职音乐教师对教学的准备和反思,真正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三是评价方式,应当由学校评定、教师自评、同事评价、学生评价四个方面组成。上述考核机制建立之后,根据不同的权重分配不同的分值,最后的总分作为音乐兼职教师的得分,并建立相应的薪酬福利激励机制,最大程度激励兼职音乐教师明确岗位责任,切实提高教学能力。

(三)加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师观及学生观的培养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要求兼职音乐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一切教育活动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展开,不受外界和教材的束缚;以人为本的教师观要求音乐兼职教师改变旧有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分享的音乐课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兼职教师重视学生的差异性,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活动,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培养观念,能够发挥兼职音乐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农村音乐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薛伟,金顺爱.对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现状的反思[J].艺术教育,2008,11.

[2]蔡丹丹.让流行音乐走进课堂――流行音乐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J].大舞台(双月号),2009,(03).

[3]李莉.基础音乐教育中“教育公平”的教师因素现状分析[J].黄河之声,2009,16.

第4篇

一、实施学习情感主体性考核评价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应通过音乐作品的鲜明艺术形象来诱发学生的情趣,引起美感,产生共鸣。不仅要引发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还要激起他们参与考核的兴趣,营造愉快和谐的考试氛围,卸掉考试的心理负担。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对学生音乐成绩的考核评定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测试为主,根据演唱的熟练程度来评分,而这个分数就是最后的期终成绩。这种传统评价方式枯燥单一,扼杀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欲望。学生在“被动”中接受考核。教师在成绩评定中多少出现随意性,用“一刀切”的方法,用一个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评估。这样不仅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学生的音乐素质状况,还磨灭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情感。针对这些弊端我尝试了对传统考核模式的改变,实施学生学习情感主体性考核形式。

1.歌唱方面

音乐考核中我把教材的歌曲分成A、B、C三类,让学生自己选择考试内容。――选择A类歌曲的要求:音准与节奏都准确。这一类是比较简单的歌曲,但要大概说出歌曲表达的情感。

――选择B类歌曲的要求:在音准与节奏都正确的基础上背唱歌曲。这类歌曲较上一类难,因为背唱只有在正确熟练唱好一首歌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选择C类歌曲的要求:背唱歌曲,在正确演唱歌曲的同时唱出歌曲的情绪特点。这类歌曲是三类最难的一种。它不仅要达到A、B的演唱水平,而且要很好理解歌曲情绪、背景及内涵上才能做到这一点。

相信不少学生对考试有怯怕心理,针对这点,我变测试为“班级音乐会”,由学生担任主持,班里的每位学生都是“歌星”,曲目是上述三类中自己认为唱得最好的歌曲,评分有学生组派出代表组成评委,加上教师给分综合起来。无论学生选择哪类哪首,完成较好者,教师在评分上都给予肯定。由学生提出要求重新测试,教师根据学生努力后的表现用发展的眼光来评分。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较大地发挥了他们唱歌的潜能;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并且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进了一大步。在“音乐会”的组织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编排、主持、评定、总结,以达到相互交流和鼓励,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

2.欣赏方面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绘画、文学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样的一首曲子,学生由于阅历和文学素养的差异,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也不同。根据这一特征,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音乐欣赏考核。当教师放一首曲子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凭借对音乐美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发挥自己的特长,画一幅跟音乐有关的美丽图画或附上一段对音乐理解的文字,写作能力较好的还可以拟题作文,舞蹈感受好的学生可以即兴创编一段表现音乐主题的舞蹈小品。教师根据学生的联想的准确程度进行评分。这些作为平时考核的内容,让在教师的文件夹中,为期末综合评价提供依据。这样,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考核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感悟、理解音乐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实施学习知识技能主体性考核评价

音乐理论的考核是音乐评价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知识考核评价中,以音乐游戏化的形式,采取自评、互评、他评的方式替代原来一张试卷、唱一首歌的考试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完成音乐知识考核的任务。

我们以往是通过一张试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本学期知识的测试,但学生对这类测试经常是抱着一种敷衍态度:能偷看到多少就多少,做不到也不管它。所以我在乐理评价中尝试新的形式进行音乐考核评价。

在学期末的音乐课里,我预先把音乐室精心地布置一番,然后把本学期要掌握的乐理知识改成一个个问题写在小纸条上,用不同颜色的纸张把不同难度的问题区分开来,再用一些彩绳把它们编好号串起来,挂在音乐室里。考核时,我向大家宣布:今天我们搞一个知识游园活动。学生们看到教室的布置都兴奋起来,因为这像他们所熟悉且喜欢的节庆游园活动――“猜灯谜”。紧接着我向学生们介绍游戏规则,每答对一题我们有相应的小礼品作为奖励,在限定的时间内比一比哪个同学获得礼品最多,前五名同学还有神秘礼品一份。学生们听了个个兴奋不已,跃跃欲试。

游戏一开始,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找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顿时教室像炸开的锅,每个学生都神彩飞扬,不亦乐乎。经过一番努力,学生们都有所收获了,还把各自的小礼品拿出来炫耀,个个都露出胜利的笑容。接着,我向学生们宣布:本学期音乐理论考试评价已经完成,而且成绩都在你们自己的手上了。学生们听完都纳闷地看着我,有的学生还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考乐理知识了?”我笑笑说:“其实刚刚的游园活动就是对同学们乐理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在整个游戏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了学生“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这种创新的音乐理论考核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知识,教师也可得到学生较真实的知识掌握程度,作为乐理知识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实施学习技能主体性考核评价

七年级的音乐课正处于一个转型阶段,从小学阶段的玩玩唱唱进入到正规的歌曲及乐理学习过程,此时适时地引入竖笛教学,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从简单的音阶学起,刚开始可把速度放慢,让熟练的学生在齐奏中起领头作用,并使所有学生都能跟进节奏的节拍中,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为日后合奏打基础。随着教材的不断深化,循序渐进地进行多声部合奏曲练习,在器乐测试中,我利用“竖笛固定音高”这一特性,首先让全体学生分声部用竖笛吹谱,而后用竖笛合奏,还让一部分学生吹奏乐谱,另一部分学生演唱乐谱,让学生自伴自唱,轮流进行。学生不仅能感受用竖笛合奏的两声部间和谐均衡的关系,还能体验人声和竖笛的有机结合,享受竖笛合奏的成功喜悦。新课程标准提倡器乐进课堂,让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会使用乐器,我采用每学期举办一次音乐会的形式。这样,可以把乐器考核变成生动活泼的竖笛观摩欣赏会,让学生自评、互评,相互促进,有利于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竖笛,多接触音乐。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水平,用发展的眼光认真对其评价,无论进步大小都加以肯定,这是他们学习的动力。

第5篇

关键词: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黄淮学院2012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编号:2012XJGLX0914)

一、引言

黄淮学院升本近十年来,多数教师受传统师范专科的影响,教学中的思想及方法还没有完全摆脱师范专科教学的影子,因此,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实训、重技能轻应用的现象依然存在。地方性本科高校培养方向应体现地方性、应用型的特点,音乐表演专业更需要实践教学的训练,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要求学生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观念,解决演出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故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如何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演出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是新建本科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音乐表演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仍然相当突出。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尽可能地缩短学校教育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结合黄淮学院应用型本科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构建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有关问题作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

二、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两年的时间,对黄淮学院音乐表演专业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实践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观念问题

由于受原来专科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师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应用、重校内轻校外的观念仍客观存在,实践教学缺乏整体性、关联性和系统性设计,仍处于理论课程的从属部分,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有些教师对"3+1"教学培养模式仍有顾虑,专业理论教师担心自己所教课程的课时量不足。站在自己所教课程的角度,反对自己课时的减少,不愿消减理论课时。上课时仍然是满堂灌,理论课内容缺乏与实践内容的结合,学生学习时感到理论就是理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试结束就没有用了,因此,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技能课教师缺乏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的思考,注重技能训练,缺乏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演出指导,出现学生会唱不会演、会弹不会伴、会跳不会编等现象。

(二)课程设置问题

黄淮学院的音乐表演本科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音乐表演本科培养方案是在原来音乐表演专科的基础上制定的。由于受原师专的影响,音乐表演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音乐学本科培养方案几乎一样,培养模式是"3.5+0.5"。课程内容存在有陈旧及开设顺序不合理现象,比如"和声学"课程,开课一学年共72学时,但往往是学习后考试,考试后忘记,工作后不用,并且学习内容与音乐表演专业几乎没有多少联系,给学生带来不必要学习负担;再比如"钢琴伴奏"课程,在大三第一学期开始进行,学生感到练习时间不足,学习时间过晚,还未学好就要实习,往往到实习单位后,对钢琴伴奏感到力不从心。目前,课程设置的顺序和内容仍需优化。

(三)教学师资问题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有待提高。教师中能够满足实践实训技能要求的人数比例不高,一部分年轻教师从高校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自身尚不是双师型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兴趣不高,出现只管教不管演,只能教不能演等现象。由于受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或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影响,无论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教材的编写、实训条件的建设等方面,都未能形成应用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严重阻碍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经过学习已具备专业能力,但仍没有自信,害怕上舞台;害怕登讲台。

(四)教学环境问题。

经过几年的基础建设,教学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建设经费投资有限,有场地缺设备,或有设备缺维护,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不尽完善,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各种设备不能完全配套,设施的更新换代滞后于教学实际,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相应的环境和条件。

(五)教学评价问题。

教学评价是实践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有着制约作用。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缺乏科学评价与考核方法,不能起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鼓励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学生实践课程成绩的评判是一次性完成,缺乏对学生全面能力的考察;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缺乏综合评价机制,特别是课外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认定等方面还没有相关的文件规定,还有待深入研究与探索。

三、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一)构建实践教学的理论指导体系。

1.完善本科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

本科培养方案是实践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进行第一次修订,首次提出"3+1"培养模式,但音乐表演系的实践教学仍然执行原来的培养方案。2011年进行第二次修订,对3+1培养模式中的"1"进行初步探讨,但任然没有充实的内容与相关要求,2013年,进行了2013级学生的本科培养方案的第三次修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培养方案突出了地方性和应用型的特点,对相关课程进行了调整及增减,如增加了应用性较强的文艺晚会编导、舞台表演艺术、钢琴调律等课程。在第7-8学期进行实习实训的项目化教学活动:(1)群众文化活动项目:文艺活动策划;文艺活动编导;文艺活动演出。(2)音乐会项目:音乐会策划;音乐会编导;音乐会演出。

2.加强实践教学相关制度建设

(1)建立实践教学工作领导机构

音乐表演系领导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工作,成立以系主任、总支书记为组长,副主任、副书记为副组长的音乐表演系实践教学领导小组。

成立实践实训指导中心,有系副主任领导下的一名实践实训中心主任对音乐表演系的全体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全程指导。

制定实践教学工作的总体规划,对每个实践实训室的建设、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和项目的实施提出目标和任务,确定责任教研室和责任教师,明确具体要求和工作职责。

(2)加强场馆建设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要遵循保证基础、突出重点、扶持特色。保证基础,就是要保证基本技能训练的必要条件;突出重点,就是要对专业相配套的实践实训室进行重点投资;扶持特色,就是要优先扶持按照新的理念和思路创建的实验实训室和开发的技能训练项目,使我系的实践实训项目能逐步呈现特色。

(3)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实践教学师资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资源。要把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系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把实践经验丰富,把具有舞台演唱、演奏等表演能力的教师充实到实践教学人员队伍。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发展联盟,通过文化行业资格技能考试,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通过几年的努力,从2011年仅有的双师型教师3人,到2012年的18人,2013年已达到29人。目前双师型教师比例占全系教师的89%。

(4)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

制定和完善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工作规范,加强对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和考核。教师要有实践教学方面的听课要求。要把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作为主要内容纳入教师教学考核范围。

(5)定期开展学生"音乐基本功五项全能"比赛活动。

开展实践教学不只是仅局限在课内和校内,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培训与竞赛相结合等各种途径来寻找多种实践教学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五项全能"、项目研究、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虚拟或真实环境中得到锻炼、受到体验、积累经验、提高技能、增长才能。

(6)开辟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

产学研结合要不断开辟新途径,在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提供教师培训场所、外聘兼职教师上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咨询论证等方面,与企业在互惠双赢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联系。建立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制度,鼓励教师走上社会,走进企业、学校,广泛接触社会,广交企业朋友,密切合作关系,增强办学活力。

(7)改革考核评价办法

积极探索和尝试实习实训环节和项目成绩评定办法及考核方法的改革。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过程更要重结果,加大结果考核的权重。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考核,特别是项目化的任务考核,实习实训不及格的学生要补做补考,补考不及格的必须重修。对含有实验和其他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课程,要加大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考核成绩中的比重。

(8)加强实践教学的奖惩管理

定期开展系内优秀实训教材(讲义)、优秀实践教学项目、优秀实践教学教师的评选活动。优秀实训教材(讲义)和优秀实践教学项目(包括创新型实验和项目教学课程),除学校奖励外,音乐表演系进行资金资助等。

(二)构建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

1.实践教学教师准入制度

担任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双师型教师;二是讲师以上职称;三是具有实践教学相关科研成果;四是参加过校外文艺演出或晚会编导、导演等。

2.实践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加舞台的教学模式,比如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必须突出"职业性"、"应用型"等特色,教学中采用课堂加舞台的教学形式,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有舞台的概念,课堂就是舞台,上课时教师既要"讲"更要"演",学生上课时也要有舞台的感觉,既要"唱"也要"演"。利用讲台当舞台,充分发挥师生上课积极性,要求师生互动,进行研究探讨式学习。

3.校内实践教学项目化管理规定

校内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由于师资、场地、设备齐全,有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从2012年9月开始,音乐表演系对学生进行校内实践教学项目化管理,从当年开始,在校四年,每位学生必须参加以下四个项目的实践活动,每个项目至少一次。校内实践教学项目为:"师生音乐会"、"周末文化广场"、"音乐基本功五项全能大赛"、"校内实习"等。对以上项目制定了具体实施细则,保证项目的活动有效开展。

4.校外实践教学项目化管理规定

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的平台,通过活动认识、了解社会。通过校外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音乐技能的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等。要求学生四年内必须完成以下四个项目,每个项目必须至少一次。校外实践教学项目为:"联盟单位演出活动"、"节日演出"、"文艺比赛"、"校外实习"等。针对校外项目管理制定了具体实施细则,对相关活动提出了规范要求。

(三)构建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既可以了解教学活动各环节的信息以及判断教学目标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的达到程度,也可以通过反馈对教学活动进行控制,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因此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中心。探索合理的教师与学生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教师考核评价

从"德、能、勤、绩、创"五方面,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德":通过调查问卷考察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师德水平等;"能":通过音乐会演出,考察教师个人基本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勤":考察教师的上课及指导实践教学的积极性、纪律性等;"绩":考察教师个人获奖成果与教学、研究成果等;"创":重点考察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或指导学生获得的创新成果等。

2.学生考核评价

建立评价多元化模式:标准评价与创新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能力评价与思想评价相结合等。

四、结语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实践教学场馆设备的有效利用;增进了"双师型"教师比例的提高;加强了与发展联盟单位的合作成效;巩固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解决了"3+1"培养模式中"1"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洪林,王爱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9)

[2]周建刚.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浅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6,13(4)

第6篇

一、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的背景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主要是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贯彻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需要。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导,主要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走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学”。这种“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育教学理念的有效贯彻,必然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现实需求。二是实现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素养,而理论素养的提高又是建立在大量文献资料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的厚积薄发的过程。更何况音乐课程教学信息资源较少,教学资料建设相对欠缺,导致教师和学生获取相关理论知识的途径单一,拓展学习的空间比较狭窄。这就使得“如何引导学生学”成为课程教学目的实现的关键。三是优化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需要。在传统音乐基础理论学科中,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作为该学科中的主干课程,对教学质量要求较高,具有教学内容技术强、专业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的音乐专业基础要求较高,导致学生在相对枯燥学习中兴趣不浓、动力不足。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根据学科特点,理顺学科内容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促进学科知识与技能训练整合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四是落实音乐基础理论实践性教学的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每门课程教学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目前的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中,实践性教学内容容易被忽视或简单化。学生的实践往往局限于课堂上为数不多的小比赛、小观摩上,这对于提升学生实际能力,深入理解理论内容、打好理论基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为不利。五是解决以往教学存在问题的需要。以往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尽管在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理论素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参与度明显不足,课程学习仅满足“过得去”的思想还一定程度存在。教学手段单一,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大多依靠传统乐器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对多媒体技术和软件辅助等教学方法应用不多。同时,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考核不够,缺少相应的激励促进措施,导致教师责任心、积极性难以得到最大程度挖掘。上述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探索,重新构架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的目标

针对目前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应遵循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理论素养为根本,以先进教学理念贯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以“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保证课程教学质量。重点围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创新构建教学模式、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其基本构想是“基础知识自学、重点内容精讲、难点问题导研、关联知识拓展”的全过程导学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其中,全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全过程的参与教学,以及全过程的教学考评。导学式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思想,重点解决“教会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采取“自主预习―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的方法进行。多元化主要是采取“教师讲授+专题研讨+大作业+教学视频”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师教学理念先进、师德师功过硬、教学方法灵活、整体素质较高;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基础知识扎实、参与教学主动、问题意识强烈;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率较高。

三、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的要点

综合类院校的音乐教育应根据自身优势整合资源,明晰定位,以突显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存在价值,谋求长远的发展空间。

(一)着眼课堂教学“含金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存储量息息相关,也与教师的教学内容整合与传授艺术密不可分。教师只有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千方百计地使自己满腹经纶,才能使学生收获良多。为此,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是确保课堂教学含金量的关键。一是教?W组在要求每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任务制订读书计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学研讨日”组织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相关理论的学习,广泛开展读书交流研讨活动,实现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树立和理论素养的全面提高相融合。二是采取“课前集体准备、课后集体反思”的方式,在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每名教师必须落实教学日志制度,做到“节节有反思、课课有提高”,并充分汲取他人经验做法,及时纠正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三是落实“相互听课、集中讲评”制度,就是在整个教学课程中,教学组内相关成员应随堂听课,以有效补充自身的不足和及时发现其他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构建导学式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及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自身特点,为切实达成“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构建“导学式”教学模式,也就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一是组织教师集体研讨,并编写课程教学“导学案”,明确各专题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拓展延伸”等内容,并于课前发放到每名学生手中,使学生明确每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按照“自主预习、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的方式,巩固强化学生学习效果。二是课堂教学组织本着“精讲、讲精”的原则,采取“理论提示―研讨交流―教师点评”的思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三是针对教材内容易读懂的现实,课程基本知识体系的掌握采取“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答疑为辅”的方式,即教材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均由学生自己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并以作业的形式呈现,以保证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三)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整合优化学科内容

学科体系的构建应本着“宽口径、挖深井”的思想,在教材选用、内容设置上既要让学生“吃得饱”,又要让学生“吃得好”。为此,我们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学科体系,整合优化学科内容。一是整合音乐基础理论学科课程。着眼解决学科课程整合不够,教学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加强对新时期音乐理论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的研究探讨,搞好理论与技能课程的融合、结合。为此,因根据综合类院校的音乐教育教学特点,合理安排每一学期所开设的课程,打破以往教学课程按照教材体系的“平推”的模式,深入拓展全新的课程形式。在设置课程时,要着重关注提升课程设置的弹性和自由度,尽量整合基础理论课程和基本技能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时能达到理论学习与技能练习相互贯通,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各类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二是优化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根据中西音乐技术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体系的不同,以新变化、新观点为牵引,优化教学内容。通过进一步充实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增加中国传统乐学、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形态学知识等内容,丰富音乐教学资源。与此同时,借鉴西方现代音乐理论的研究成果,如先锋―点描派、现代十二音序列技法、不确定性音乐、机遇音乐和偶然音乐、电子音乐以及现代音乐的记谱法和声功能网的相关知识等,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案目标。

(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在教学内容本身,更重要的在于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授课风格与艺术。一是用好“问题”牵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想、可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其实并不喜欢无事可做,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人才有意义感;人更加相信自己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通过事先设计好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直接给出结论,要让学生有介入的机会,诱导学生思考后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有自己得出结论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二是科学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体验由听懂到会做会用的过程。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在一门课程的不同专题中、一个专题的不同教学环节中,灵活选用教学实践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单一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形式并用。同时,针对学习内容与要求,设计教学环节。要事先分析理论学习的内容中,哪些是需要记忆但难于记忆的,哪些是需要理解懂透但难于理解懂透的,安排对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实践环节和理论学习的时间间隔要合理,既要有一定的思考、消化时间,也要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将实践环节安排在理论教学后的适当时间段。三是正能量感染,让学生自觉进入参与课堂的积极状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上课时学生如饥似渴,有的则昏昏欲睡。针对这种现象,为了调动学生,首先授课教师要有良好的个人形象,很强的事业心和自信心,从外表上给学生以敬业、权威的好印象。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要自然透露出热情和激情,形成良好情绪的传染。再次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故事背景的设计或选择、积极词汇的选择与运用,营造积极的心理暗示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找到兴趣点、兴奋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7篇

音乐 教学 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新理念”教学模式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是需要我们音乐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何谓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的思路或独特的方式来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型,其成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首先,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亦称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其次,通过思维不仅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和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

谈到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往往使人容易和音乐创作联系在一起。当然,音乐创造性思维的突出表现莫过于音乐创作,但是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任务,并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创作人才,而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二、高中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1、淡化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明确要求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以及背景知识等,教师可以自己拟定教学目标。音乐课堂教学在发生变化,不再是沉闷的,单调的,固定在教室内以教师传授的单一模式,变得更加活跃、宽松。对学生来说,音乐首先是生活而不是学科,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愿望。这恰恰是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因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终身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最好体现。当然,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不是指一般性的接触,而是通过正确的音乐教育逐步建立起对高雅、健康的兴趣和爱好,这其中必然包含着表现技能和欣赏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中学生的表演欲望比较强,可以经常组织一些“独唱、独舞、独奏”比赛,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再比如中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可以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如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周华健的《朋友》等。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2、转换教学角色,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比如原来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

3、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课后的问题和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多是非唯一的,不确定的,这样做就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8篇

关键词:音乐鉴赏 教学 考核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54-01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中的一种绚烂的文化形式在科技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充盈的当今社会,正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而,喜爱音乐、感受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而高校普遍开设的“音乐鉴赏”课程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就起着审美教育培养完美人性的非常重要的引导和桥梁作用。因此,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就成为音乐教育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1 教学内容的选定

“音乐鉴赏的本质是主体的审美,而音乐鉴赏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训练。音乐、音乐作品的出现、存在,首先是作曲家、表演家的出现和存在,而他们代表了具体的国家的历史、民族与文化,所以,音乐欣赏的本质是人类文化、艺术欣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特殊的精神活动。”[1]但在中外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三千弱水,取哪瓢饮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而实际上对高校音乐鉴赏教;再则,挑战来自音乐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在此背景情况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显得尤为重要。既要把中外主要的音乐作品集中概括、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不但尽可能全面地了解音乐作品,还要尽可能地训练学生的审美感知,从而提高鉴赏水平。时间分配上,课堂上展示精髓、点到为止,课后作业相应铺开、范围扩大;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差异,可以在完成最基本的内容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更深入更广阔地作品鉴赏尝试。比如,在进行交响乐欣赏的阶段,课堂上只画龙点睛地集体欣赏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极具代表性作曲家的代表作,课后作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其他作家的其他作品,下次上课时进行简短地检查与评论。

2 课堂教学的掌控

音乐鉴赏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地听听音乐、放放录像、教师分析作品等僵硬、凝重的教学方式,那学生就无法认识音乐的内涵,达不到训练审美的目的。其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其对课堂的掌控对学生理解、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教学的三条原则:“艺术融合性原则、艺术参与性原则、和艺术愉悦性原则。”[2]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廖乃雄先生所讲的音乐教学执教的原则,即:“审美的原则、直观的原则、模仿的原则、启发的原则、游戏的原则、原本性(元素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发现性、创造性原则、自做的原则、合作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3]则更为透彻地讲述了艺术教育的实质。由此,音乐鉴赏课教学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授受过程,仅凭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教学中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更强调师生之间共享音乐时身心上的交流与融通,分享音乐动人心魄的感受。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教师首先提示学生大小提琴在曲中分别表现的不同人物,提醒学生注意这两种主要乐器在曲子进行的不同阶段怎么表达不同的感情,再加上音乐所表达的主题:同窗共读、送别、抗婚、化蝶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到音乐所表达的深刻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情境中,分享音乐所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感受。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音乐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考查或考试。但是,由于音乐教学的特殊性,无法像其他学科一样科学地判定学生的成绩。而由于学生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教学班级人数太多等特殊原因,高校音乐鉴赏课考核的方式更难做到全面、科学、到位。像一般学科那样的阅卷子、打勾勾的方法显然至少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平时音乐学习的真实情况,而且明显不利于音乐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经过不断地摸索实践,也通过借鉴中外比较好的考核方式,笔者在音乐鉴赏课考核中采用以下方式:(1)平时训练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教师在本科程一开始就组织学生按学号随机组成学习小组,每组5-6人,上课的过程中随时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每次选2-3个小组回答并记分。课后作业也是一样,由小组成员统一完成,并以小组为单位打分。以中国民族音乐为例:课堂上集中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以及琵琶曲《十面埋伏》,讲解民族音乐中所表达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以及中国传统音乐所主张的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美和善的完美和谐,课后作业则是视听:古曲《夕阳箫鼓》、《阳春白雪》、《二泉印月》以及管弦乐:《瑶族舞曲》、《春节序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等中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一个学期下来可以根据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定一个基本分。在总成绩中占一个相当的比例。(2)小组口试或小组答辩。考试的时候,还是以小组为单位,依次每组共同做一套题,包括视听音乐作品以及根据此作品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小组成员独立做题,然后是小组共同讨论研究,每一个小组交一份统一的答卷,这份答卷的成绩就是本小组每个同学个人成绩的基本分。再后由教师分别向小组成员提问,根据回答得正确、流利与否加分或减分。小组考核这种形式有如下特点:一是可以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研究,共同提高;二是实现了多向交流,信息量增大,学习的质量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加上上面我们已经提到过课后作业的布置也有许多共同讨论的机会,使艺术教育的参与性与愉悦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更为可贵的是平时小组课堂讨论以及课后作业的成绩也为最后考核奠定了基础,使教与学、学与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比较科学、公正、有效地反馈学生成绩,真正达到了“教与学相融、学与考相映”,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推动文化大繁荣是目前国防稳固、经济腾飞的中国当今时代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者在文化大繁荣的大潮中任重而道远。 由此,不断地探索音乐教育中的教与学、学与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广瑞.音乐欣赏[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