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30 22:46: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产业扶贫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产业扶贫

第1篇

1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和十八届四、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都市后花园•长阳梦”这个主题,坚持“稳中求快、竞进提质”的总基调,大力实施“产业强县、生态立县、开放活县、富民稳县”战略的要求,以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和精准扶贫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为根本,精心培育优势突出,吹糠见米的养蜂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大力推进养蜂业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建设,不断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努力实现养蜂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宣传引导和技术服务,对有养蜂意愿的贫困户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养蜂技术与电商培训,切实解决蜂农的具体困难,创新生产多元高科技蜂产品,群众根据实际自愿参与养蜂,形成上下互动、各方参与的良好局面,倾力打造“朝阳”产业,发展“甜蜜”事业。(2)坚持办场示范,辐射带动的原则。重点建设龙山沟,农家蜂屋、千花蜜、中堡、团凸岭、长阳花酿、赵氏土蜂示范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发展养蜂生产,把发展养蜂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富民产业。(3)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根据各地蜜粉源植物特点,科学规划养蜂区,强化对养蜂区蜜源性植物保护,禁止在植物花期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3发展目标

(1)加快蜜蜂养殖业发展。在磨市、大堰、龙舟坪、贺家坪、渔峡口镇、资丘等6个乡镇先行,每个镇在2018年底前建立饲养规模50箱以上的标准化养蜂场2~4个,同时示范带动其他农民发展养蜂,至2020年总养蜂农户数量达到8000户。(2)推进养蜂产业科技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加强招商、依托长阳县养蜂产业龙头企业,支持县蜂业协会工作。(3)扶持发展蜂业合作社。重点扶持蜂产品加工企业做强做大,创新生产多元高科技蜂产品,重点发展蜂蜜、蜂王浆、蜂胶、蜂花粉、蜂巢素、蜂蜡等系列蜂产品。(4)建设湖北省长阳崩尖子中华蜜蜂保护区。长阳县饲养的蜂种中华蜜蜂已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将加大中华蜜蜂保护区建设工作力度。

4扶持措施

(1)用地优惠政策。对建设蜜蜂科技园、特色蜂业旅游区、蜂产品深加工企业等用地进行规划和享受国家和省、市、县有关优惠政策(农业用地),及时依法办理土地出让和报批手续。(2)资金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新发展的养蜂户特别是贫困户蜂农每户给予小额贷款的政策优惠。由县财政、县扶贫办每年捆绑安排100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专项扶持。(3)保护蜜粉源植物。坚持蜜蜂养殖和蜜源植物种植并举并重的原则,大力发展种植和保护蜜粉源植物,鼓励种植油菜、荞麦、五倍子、刺槐、狼牙刺、荆条等品种,形成以花养蜂,用蜂授粉,退耕还草,种草养羊,牧旅结合的良性循环。(4)招商引进蜂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在政策扶持资金中每年切块用于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更好地辐射带动养蜂产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5)做好中华蜜蜂保护区建设工作。建设3~5个保种基地,由县财政每年拨款30万元用于保护区建设。(6)按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原则。县级财政、扶贫办设立养蜂产业精准扶贫专用资金,由县养蜂协会牵头,组织已注册的养蜂专业合作社实施,合作社每带动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养蜂脱贫,由县财政每户奖励10000元,养蜂产业脱贫标准(121):饲养中蜂10群以上,产蜜100kg以上,收入10000元(每群10kg蜜,中蜂蜜市场最低100元/kg),以贫困户脱贫销号签字认可为准;贫困户发展养蜂20群以上(每群5蜱蜂以上),由县财政每群奖励200元。全县养蜂产业脱贫100户者,县财政奖励县养蜂协会工作经费20万元,200户者奖励40万元。

5工作重点

第2篇

【关键词】 产业扶贫;经验;石泉县

目前我国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但2015年全国和陕西省贫困人口分别还有5575万、331万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陕西省石泉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农业县,总人口18.3万人,属于国家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全国革命老区县。2011年贫困人口有6.6万人,贫困发生率达43%,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过去几年,该县通过瞄准扶贫对象,创新扶贫模式,拓展扶贫途径,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明显成效,到2015年底有2.8万人实现脱贫。2016年上半年作者对石泉县精准扶贫的经验进行实地调研,认为该县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施产业扶贫,从根本上实现贫困户脱贫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石泉县产业扶贫的创新性和主要成效

石泉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产业扶贫,取得明显成效。

1、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

一是依托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该县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县内森林覆盖率达72.2%,是先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称为“鬼谷子故里”,具有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度假等产业的比较优势。该县基于资源优势成功创建两个4A级景区、两个3A级景区和3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二是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富硒资源,发展天然富硒食品、生态养殖等有机绿色食品。三是依托传统优势,发展蚕桑和中药材产业。该县是蚕桑大县,被誉为“丝路之源、金蚕之乡”,也是中药材适宜生长区,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四是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该县池河镇明星村发展规模化养猪、桑园养鸡,猪粪、鸡粪用于生产沼气、有机肥,形成“畜-沼-桑、畜-沼-菜”循环生产格局,不仅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还提升了农产品品质,走出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经济相结合的脱贫致富路子。

2、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链,带动贫困户脱贫

一是做大特色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按照“土地集约经营,产业集聚发展”思路,该县池河镇明星村建成万头猪场4个、千头猪场22个、专业养猪户127户,生猪饲养量达12.5万头,桑园养鸡41户,养鸡25万多只,形成生猪、蚕桑、养鸡三个产业集聚区。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工业园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实现要素集聚、产业集约发展。二是加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信用社”等模式,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明星村养猪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分别授予全国示范合作社、全省百强合作社,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种子、生产技术、产品营销等服务。三是强化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明星村贫困户依托蚕桑专业合作社发展蚕桑生产和桑园养鸡,贫困户将扶贫互助资金、财政扶贫到户资金入股合作社,既能享受分红,还能参与经营或务工。四是不断拉长特色产业链,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到产业链发展中,让贫困户共享产业发展。包括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开发地方特色文化演出产品,实现文化和生态旅游融合,做强核心旅游景区,扶持带动周边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土特山货销售等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

3、选准产业和项目,扶持贫困户创业

注意选择扶持适合贫困舸匆档牟业和项目。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是贫困地区农民生活和收入的主要来源,贫困户不仅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生产的技术基础,这些产业还有短平快、投入不大的优点,如养蚕1个月、养鸡3个月就能见成效。选择具有本地优势的现代养殖业、蚕桑生产、蔬菜和中药材种植等产业扶持贫困人员创业,如明星村扶持贫困户桑园养鸡,取得很好的效果。二是城镇服务业。一些贫困户移民搬迁集中居住,就地城镇化产生商贸、餐饮、运输、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需求。三是参与旅游业配套服务项目创业。

4、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施策,保障产业扶贫效果

石泉县政府把贫困人口的移民搬迁、教育和技能培训、金融创新与产业扶贫等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产业扶贫效果。

一是实施避灾移民搬迁,改善基础设施,为贫困户提供发展基础。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高山和滑坡地带的贫困户,实施移民搬迁工程。该县将移民搬迁、新型城镇化与扶贫脱贫相结合,截止2015年底扶贫搬迁5136户共计1.8万人,占搬迁总数的51%。全县投资1.2亿元,新修和硬化村组道路217公里、建设便民桥57座、饮水工程179处、沼气池1280口,广播电视“户户通”3万户,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户的居住和发展环境。

二是推进财政金融支持模式的创新,实现资金保障。首先,集中财政资金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该县足额落实中省市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多渠道捆绑项目资金,每年整合资金3000万元以上,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用于扶贫重点村的综合扶持。2012年后,该县每个扶贫重点村的扶贫资金达100万,明确要求70%以上必须用于具体的农户发展产业和增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每年将县级财政新增财力的5%用于扶贫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其次,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撬动更多资本。县上制定《关于扶持贫困家庭发展产业和创业就业的实施意见》、《贫困户担保贷款办法》,为每个村安排20万元贴息贷款,用于扶持贫困户创业。与农村信用社建立合作机制,为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提供2万元以内的免担保贷款。第三,创新金融扶贫模式,解决贫困户资金缺、贷款难问题。该县池河镇将有劳动能力的32户贫困户每户1万元的扶贫资金,集中入股到村合作社。同时把这32万元放大十倍,从信用社贷款320万元,流转138亩土地,建起了280平方米的蚕室和12个鸡舍,发展蚕桑生产和养鸡产业。

三是政府加强贫困人员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贫困人员自我发展能力。很多贫困户缺乏知识、技能,自我发展能力弱。因此,石泉县的做法是:首先,保障儿童早期教育和正规学校教育。从2012年起,该县每年增加财政支出1500多万元,实行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让每个贫困户学生都能上得起学。在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方面,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3700多名共计1500多万元,让每名贫困大学生能够完成学业。其次,强化贫困人员技能培训。该县整合职业教育、实用技术、雨露计划等培训资源,对农村45岁以下存量劳动力和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烹饪、民用建筑、电焊、家政服务、农业科技、电商等劳务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贫困人员的劳动技能和就业层次。近两年培训8300人次,实现“订单”就业1200多人,自主创业500多户。

四是严格考核奖惩,保证扶贫效果。该县出台《扶贫工作考核奖惩办法》,每年对各级各部门、驻镇工作队、驻村工作组和包户干部进行严格考核,将考核结果c经济奖励、评优、干部职务晋升相结合。

二、石泉县创新产业扶贫的经验和启示

有效推进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贫困区域产业扶贫,关键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找准适宜产业,各方形成合力,着力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造血式扶贫。

1、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育适合贫困户的富民产业,是产业扶贫的基础

产业选择一方面要选准产业,即立足本地比较优势,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带动作用大的特色产业;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户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低的现实条件,着力培育见效快、投资低、适合贫困户的富民产业。如石泉县明星村支持32户贫困户发展蚕桑和林下养鸡,年养蚕100张、养鸡3万多只,户均纯收入2.2万元,当年即可实现脱贫,也形成了稳定增加群众收入的长效产业。

2、着力解决产业扶贫的关键环节,让贫困户共享产业发展成果,是产业扶贫的核心

一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重点扶持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让更多贫困户分享产业链、价值链增值收益。二是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实现产业发展与扶贫的有机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组织起来,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统一经营管理标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三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构建绿色养殖、清洁能源、生态旅游、富硒食品、丝绸服装等支柱产业,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绿色循环发展实现了绿色的生产体系、生活方式,集中体现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四是高效集约利用资源。陕南耕地短缺,要发展高效、立体农业,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如明星村桑园养鸡等做法。

3、政府主导,抓住机遇,着重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是产业扶贫的重要保障

在产业扶贫中,政府的主体责任不可或缺,一方面需要政府引导贫困人口的创业、就业方向;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多数贫困户缺乏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处于“贫困循环”中,就需要外力特别是政府的力量帮助贫困户打破“贫困循环”,实现脱贫。政府投入要在扶贫开发中起主体和主导作用,要抓住国家“补短板”、陕南避灾移民搬迁等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改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政府通过合理高效使用财政扶贫资金、推进金融创新,为贫困人员提供教育和培训,提升贫困人员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培育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周耀宜.科学谋划精准施策 构建扶贫长效机制[N].安康日报,2015-10-16.

[2] 李平.以精准为标尺 寻脱贫致富治本之策[N].安康日报,2014-06-23.

第3篇

“农民脱贫,关键还是得靠产业带动!”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海南省扶贫工作办公室主任吴井光表示。“十二五”期间,海南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82.9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54.6万人,年均减少7.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6.3%下降到10.2%,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特色农业产业 助力农民增收

“接天胶林无穷碧,雪白胶水富生活。”用这句改编诗来形容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远近闻名的“橡胶村”――打安镇合水村委会的地宝村10年来的致富之路再贴切不过了。早在2012年,地宝村的符焕明一家便靠种橡胶年收入就达40余万元,盖起了近700平方米的小洋房。这是27年前时任白沙县副县长的吴井光想都不敢想的!

“那时候老乡们根本不敢种橡胶,怕没收益,我们只得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吴井光回忆,在白沙任职期间,他亲眼目睹了种植橡胶给村民们带来的变化,感慨颇深,“农村里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年入4万,这是什么概念?老乡们富起来了啊!”

靠着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走上致富路的,当然不止白沙一个。近年来,五指山的花卉、琼中的南药、昌江的橡胶、屯昌的特色养殖等都成了海南全力推进贫困地区热带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典范,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吴井光介绍,“十二五”期间,海南共扶持贫困农户种植和管理各种热带经济作物及热带水果瓜菜等55万亩,扶持饲养家禽900万只、家畜8万头(只)、蜜蜂2.5万箱、海淡水养殖3900多万尾等,使得海南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壮大,有效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精准滴灌 乡村游开辟扶贫新路

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雨林岛屿,也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热带滨海度假胜地,而其中70%的旅游资源更是集聚在农村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巨大。截至2014年底,旅游业直接带动海南3万多人脱贫,占总脱贫人口的15%;间接带动脱贫人口4万多人,占总脱贫人口的20%以上。

刚刚荣膺中国首家民俗文化型5A级旅游景区的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便是海南探索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和“旅游+富农”的标杆。“村民们平时在景区可以养养家禽补贴家用,织好的黎锦卖给游客有提成,而且每月还有固定工资。”槟榔谷景区副总经理陈国东透露,早在2010年,槟榔谷周边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4585元,比保亭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3453元还高出1132元!

“海南将制定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同时引导旅游经营企业帮助周边贫困村编制规划。”据吴井光介绍,旅游发展基金补助地方项目资金将优先支持试点村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同时,开展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和旅游致富带头人培训,对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后继续到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学习的贫困家庭学生,按每人最高3500元的标准,直接补助到贫困家庭。

扶贫先扶智 立志拔穷根

“政府今天给多少,他转身立马就花多少,这哪行!”在走访中,吴井光发现不少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此,海南省扶贫办转变工作思路、创新扶贫载体,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扶贫”工作,不仅在各市县推进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春蕾工程等培训,还与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海南省商业学校合作开展雨露计划,开设职业中专班及短期引导性培训,帮助贫困地区学子就业。

“我省扶贫开发实践表明,‘雨露计划’中专班培训是帮助贫困农户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问题的重要举措!”说这话时,吴井光既兴奋又自豪。2009年,海南省妇联提出“万名新型女农民教育培训计划”,将学历教育引入妇联教育培训机制中,主动联合教育、财政和扶贫部门,在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创办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计划用10年时间招收1万名农村贫困家庭的女孩,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并以此帮助家庭脱贫。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海南共招收“雨露计划”中专学历教育630个班,定向招收贫困家庭子女1.23万人;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4159期20.8万人次;举办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班727期3.64万人次;举办村干部培训班334期1.7万人次。“这几年,全省雨露学员的转移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稳定就业率逐年提高!”

第4篇

X年以来,X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履行部门职责,结合X实际,立足峡谷特色和资源禀赋,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把产业扶贫作为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主推“造血式”农业产业扶贫,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确保贫困人口长期稳定受益。

一、主要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抓好提前谋划。为保证我市产业扶贫不断深化,引导贫困农户依靠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脱贫,于X年组建产业扶贫指挥部,市产业扶贫指挥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农业农村局之契机,压实各农业产业扶贫单位、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责任。与全市各农业产业扶贫单位、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共享市乡村三级平台公司长效机制创建成果,年初制定了详细的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采取多项措施,切实抓好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农业产业扶贫政策落实和项目建设,带动贫困农民增收。

(二)创新带动模式,突出特色强产业。

一是建基地、抓示范。引导广大贫困户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品果蔬、特色养殖等扶贫产业,通过积极兴建各类种养示范基地,让贫困户看有现场、学有样点。目前,全市打造了草果、特色水果、特色中药材、特色种养等一批特色农业示范点X余个,基地示范带动效应凸显。特别是草果产业发展迅猛,种植面积由最初引种的X亩发展到现在的X.X万亩,人均X.X亩(按照全市人口算),平均亩产量为X公斤(鲜果),以市场平均收购价格X元/公斤计算,为全市人均增收X元,一批贫困户因种植草果脱贫致富。

二是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昂科达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春林种养结合基地、联民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着力增加贫困户收入,确保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昂科达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有X亩X基地,带动X户贫困户,长期用工X人,男工X元/月,女工X元/月,中药材采摘期间,临时女工X元/天,临时男工X元/天。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基地在X市X、X和X等地建有X、X、X基地共计X亩,带动贫困户X户,确保贫困户每人年收入X万元,长期用工X人,临时用工X人次。

三是着力培育新兴业态。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依托电商平台“拼多多”,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依托我市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实施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和扶贫贷款力度,建立健全各类资金投向贫困地区的激励机制,鼓励发动农户购买农业保险产品。

四是育龙头、抓对接。

把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和强化服务等措施,进一步加大为企业服务保障力度。X年拟计划对带贫成效较好的X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扶持奖励,现正在调整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推荐X市老窝镇宏丰土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X家合作社申报X州X年的标杆社。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X个),完成营业收入X万元,同比下降X.X%。清理农民专业合作社X个,整改经营异常的X个,现正常运转的有X个,参与减贫带贫的合作社有X个,带动X户X人,其中建档立卡户X户X人。

(三)强化资源整合,加大扶持力度。

以涉农项目为支撑,以产业扶贫为引擎,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进一步破除影响贫困村发展的产业制约,提高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增加造血功能,带动贫困人口稳步增收,助力全市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对于已出列的贫困村、贫困户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继续给予产业扶贫政策支持。

根据我市可持续的农业产业扶贫实际,继续选择特色种植业(羊肚菌、蔬菜、草果、茶叶、水果、木本蔬菜、中药材)、特色养殖业(黄牛、高黎贡山猪、山羊、土鸡、中蜂)、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农林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生产索道、扶贫车间)三大版块作为推进农业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项目资金、财政资金扶持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市乡村三级平台公司、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广泛组织吸纳贫困户发展生产,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X年出台了《X市特色产业发展资金到户项目以奖代补暂行规定》,对全市自行种植或养殖在册的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政策性补助。做到每个乡(镇)至少建设X个种植或养殖示范基地,每户建档立卡户至少掌握X至X项实用技术,有X至X个增收项目。

(四)增强造血功能、扶贫与扶智、扶志、扶能相结合。

一是加强技术服务。根据各村产业发展实际,选派农业、水产、畜牧等方面的专家,成立X个指导组,深入X乡(镇)组织开展农业产业发展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指导,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扶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拓宽脱贫致富途径。目前,全市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X期,实现贫困户参加培训全覆盖,同时,抓好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定期不定期到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并组织部分积极性较高的农户参与省、州专家讲授的课程辅导、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新技术,提高种养业生产效能,增加种养收益。

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力度。

以X市百日攻击“大走访大排查”、“下沉作战、全面总攻”专项行动为抓手,采取进村集中培训宣传和“夜谈夜访”、“屋场会”、“村弯会”等多种形式,宣讲农业产业扶贫相关政策,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同时张贴政策宣传标语,让群众做政策的明白人。

(五)做精做优绿色香料产业,构建峡谷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做精做优以X草果为主的绿色香料产业。加快绿色香料产业园建设,集中力量打造绿色食品牌。目前全市绿色香料种植面积达X万余亩(其中:草果X.X万亩)。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秸秆还田面积X.X万亩,施有机肥面积X.X万亩,绿肥种植X.X万亩。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截止目前,全市共有三品认证企业(单位)X个,X个产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X个企业,X个产品,认证面积X亩;有机产品认证X个企业,X个产品,认证面积X.X万亩。今年新增申报认证X家企业X个产品,现已成功认证X家企业X个产品。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关联度不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有的作用发挥不够。分散的“小生产”很难与遥远的“大市场”对接。近年来虽然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培植种植大户、发展合作经营、壮大农业企业,使农民的经营规模有所扩大、合作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目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很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并没有真正与农民实现“合作共赢”。部分农业企业与农民联系不紧,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农民并没有从加工、销售等延伸的产业链中获取“额外收益”。

二是内生动力不足。

我市贫困户普遍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部分贫困户思维固化,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甚至少数贫困户存在“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的思想,影响着其他贫困户,削弱了脱贫斗志。

三是特色产业发展风险大,贫困群众参与度不高。

当前种植粮油缺乏比较优势,经济效益低,必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脱贫致富。但发展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还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疫病防控、技术指导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帮助贫困户解决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办法不多,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导致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有畏难情绪,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不强,参与程度不高。扶贫对象除了存在收入低以外,在产业发展中还缺门路、缺技术、缺管理,不了解市场,有的还缺乏劳力,身残或智残,是产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

四是农业基础薄弱。

我市山高坡陡,大多数贫困村分布在山间,生产条件脆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五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发展产业后劲不足。

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门在外出打工,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只是极少数,留守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甚至体力都明显偏弱,导致多数贫困户没能力或根本没有指望靠在家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致使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进而给产业扶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近年来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较快,效益较好,但有不少贫困户在发展特色产业时,主要依靠乡镇政府、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人帮助发展,自身的自主生产扶贫能力弱,因而产生的效益不高,若不是有产业补助资金就会亏本。

六是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非常有限,需要用有限的政府资金去最多限度地激活社会资本,用社会资本和和财政扶贫资金双重的力度去提高扶贫效益,因此还要在政策上进一步完善。

七是产业建设人才匮乏,服务难以跟上。

产业建设需要人才支撑,才能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但目前我市发展特色产业,服务部门缺乏人才。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建设主体,多数只懂粮油种植、传统技术,对新型产业、现代农业知之甚少,企业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而农业服务部门又存在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技能退化,专业人员配备不齐,服务力不从心。尤其是多数乡(镇)农技人员过多地承担乡(镇)其它中心工作,用于专业技术指导与服务的精力有限。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着力提升产业扶贫质量。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百日提升行动”,围绕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加快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继续派出指导组深入X乡(镇)开展产业扶贫项目实施、风险排查、标杆社扶持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易地搬迁后续产业保障和美丽公路路域环境涉农工作任务、扶贫数据信息质量等重点工作。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完成X.X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目标任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区域化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项目资金,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向农村覆盖,文化文明向农村辐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根据各贫困村实际和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发展项目,不断完善X个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库的建设。

第5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贫困;产业扶贫;房县;效益;反思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十三五”期间中华民族必须要完成的伟大重任。中国特色农业产业是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发展特色产业可谓是脱贫攻坚的主动力、充电桩。而在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贫困地区,如果只注重依靠资源发展经济,而忽视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后果是不堪设想。因此,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只有坚持产业扶贫与自然生态并重,积极推进生态产业扶贫新模式,才能实现贫困地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产业扶贫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生态产业扶贫的意义

以往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地方只重视发展产业经济,而忽视生态保护。甚至有人认为发展生态产业无法快速脱贫和致富,认为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好于城市和发达地区,不用担忧生态环境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思想是错误的。生态环境是贫困地区最突出的优势,如果这个优势也失去了,那么贫困地区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吸引力便无法和城市或发达地区相比,所以在贫困地区开展新一轮的产业扶贫,决不能忽视生态保护、走以前的老路。发展地方经济不能涸泽而渔,在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必须从生态中发展价值,从生态中提升价值,因为这才是最根本、最持久的脱贫方式。

(二)生态产业扶贫的重要性

湖北省境内有四个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内33个县(市、区)均属于山区,都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对于贫困山区来说,高山、丛林既是发展产业的优势,也是制约经济提升的桎梏。山区优势就体现在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的立体性、资源禀赋的丰富性,这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而耕地破碎,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也是贫困山区的集中写照。对于生态脆弱与经济贫困的双重制约,湖北省如果照搬东部产业发展套路,显然是不实际的。从湖北经济发展公布的资料上看,过去湖北很多地方经济发展盲目“跟风”,违背了湖北的客观实际,发展一些高耗能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损失。因此只有坚持产业扶贫与自然生态并重,才能实现贫困地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产业扶贫实践及其成效

(一)生态产业扶贫实践探索历程

为确保“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湖北省将2月至3月定为“重大项目开工月”,项目类型涉及生态农业、新能源、旅游业等贯穿三大产业,旨在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助农增收的现实效益。湖北省房县位于秦巴山片区,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扶贫重大项目惠及地。在经济发展中,房县合理布局产业与项目,强化生态保护,从生态农业、光伏扶贫和生态旅游三个方面展开,积极实践生态产业扶贫并取得实效。

生态农业方面,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发展中药材、食用菌、高山蔬菜、烟叶种植等速效致富产业,大力发展核桃、茶叶等长效致富产业,坚持产业扶贫示范片区建设。以北城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平台,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房县建成全省生物医药和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全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帮带贫困户合作机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确保贫困户合理分享资源开发效益。

光伏扶贫。发展经济必须首先解决能源问题,而传统的水电火电等能源项目,对环境具有一定的破坏性。房县通过大力开发绿色能源,既解决能源问题,又保护了环境。在省发改委、省能源局支持下,房县在军店镇中村,建设首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扶贫效果显著,综合效益明显。光伏发电是一种绿色清洁的能源,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光伏发电既推动了绿色农业生产,扩大了土地资源使用率,又能保障贫困户收入,而且后续负担少,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旅游是无烟的工业,是长久可持续的经济来源。房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积极开展旅游扶贫,推动文、旅、农深度融合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增收脱贫的富民产业。设立乡村旅游扶贫基金,确定并支持一批旅游扶贫试点村建设,鼓励旅游资源、扶贫资金入股参与旅游开发。

(二)扶贫效益分析

1、富民效应。富民效应主要从贫困地区、贫困社区、扶贫人口三个维度展开。对于贫困地区来说,生态产业扶贫实际上合理配置了资源,创新了传统种养模式,是一种集约式发展模式,不仅增强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实力,使之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而且保障了原生态的环境,真正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效益。以房县为例,2015年全县新建茶叶、核桃等产业基地14.7万亩、饲养山羊9.3万只,发展食用菌1800万袋,减少贫困人口达4.18万人。可见,以生态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已初见成效。从贫困社区来看,生态产业项目实施以来,带动了当地劳动力就业,并掀起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就业。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培训班的学习,在贫困村培养了一批种养技术能手,极大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和牲畜成活率。随着产业的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工业、运输服务等相继发展起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促进了就业多元化,提高了贫困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从贫困人口来看,生态产业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加,人均饲养规模增大。房县军店镇三溪沟村产业采取“租金+薪金+股金”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创收。

2、生态效应。生态效应主要从生态意识和生态效益两个方面展开。生态意识的提升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房县在生态文明生态产业扶贫实施过程中,开展生态宜居工程,以建设全省林业示范县为载体,全面推进城区园区绿化、集镇村庄绿化和贫困户“四旁”植树,不断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切实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环境。随着家庭收入的不断增加,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贫困户改变了原来长期封闭的贫困环境,逐渐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在绿色家园中谋求发展,构建了人居环境的和谐。

从生态效益来看,把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结合,促进了人口、资源与环境良性循环。通过发展生态产业,避免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既合理配置了资源,又保障了经济的发展。通过退耕还林,种植经济林和生态林,一方面保持水土,减少了恶劣天气山坡塌方现象,一方面给贫困户创造了经济效益。

第6篇

点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历史原因,发展相对落后,贫困群众人数还不少。如何扶持贫困群众,使他们早日脱贫,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不过工作的技术含量很高,方法不妥就不能取得好效果。楚雄的模式,也是对扶贫工程的一种充实。

昆明再添9家见习基地

6月21日,中国人寿昆明分公司等9家优秀企业成为昆明市2013年第三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至此,昆明市见习基地数量已达432家,提供见习岗位近4000个。昆明市人社局就业与失业保险处处长冯立光介绍,截至6月下旬,昆明市见习基地数量已达432家,提供见习岗位近4000个。(来源:《昆明日报》)

点评:众所周知,无工作经验、缺乏社会实践能力,是应届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门槛。幸而这道门槛并非无法逾越。通过政府主推下的校企合作,就能解决学生“坐而论道”的状况,给了他们“动手”的机会,通过实践求得真知。

晋宁为3万学生把好“口粮钱”

6月下旬,晋宁县审计局对2012年度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安排及到位情况,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其效益性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切实为近3万名学生的“口粮钱”把关。晋宁县审计局抽调骨干力量对全县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的各校点进行了全覆盖审计监督。调查结果表明,自2012年春季学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切实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 (来源:云南网)

点评:要把党和省政府对农村地区学生的亲切关怀真正落到实处,保证学生吃到货真价实的营养餐,县政府如何发挥作用非常关键。晋宁县通过严格审计,监督好专项资金的使用,从而把好事办好。这样的态度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安宁设立市长质量奖

第7篇

1.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的意义

1.1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可以有效的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的条件。众所周知,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是处于比较偏远的山区,通常来说山区的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树木具有防风固土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可以有效的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美化环境。[1]1.2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可以有效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是因为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林业产业的产业链比较长,经济效益比较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1.3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林业实现扶贫可以有效的保障我国国土的生态安全。具体来说,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林业是一条天然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脆弱的生态状况,加强国土的生态安全。1.4促进民族团结。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林业实现扶贫可以有效的促进民族的团结与稳定,可以有效的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促进民族团结,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2.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的措施

2.1加大资金的支持。众所周知,资金的投入是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的基础,也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林业产业推广的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对于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的专项财政拨款较少,从而导致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国家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资金的投入。具体来说,首先,政府要充分重视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工作,加大对其的财政支持,设立专项的资金投入;其次,还要鼓励居民退耕还林,在保障家庭日常所需的情况下,将一部分的耕地用于林业生产,但是要给居民发放一定的补贴。最后,还要加强民族地区发展林业实现扶贫的宣传力度,强化居民的发展林业实现扶贫的意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林业产业发展的工作中去。[2]22推广林业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众所周知,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而言比较落后,林业产业的成果见效也比较慢。因此,我们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科学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林业科学技术,积极引进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提高林业产业的工作质量。因此,在鼓励居民参与林业发展后,加强对林业产业的技术投入,可以帮助居民学习到更多的林业科学技术,提高林业产业的收益。2.3提高工作人的素质。专业的工作人员对于林业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工作人员的素质主要是指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因此,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林业产业实现扶贫的专业队伍建设。首先就要开设相关的林业培训课程,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更加充分的掌握林业生产的技术要领,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其次,还要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能够自觉加入林业产业的相关工作中;同时还要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工作严谨性,从而提高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的效果。[3]2.4统一监督管理标准。在对民族地区发展林业实现扶贫的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林业产业的质量。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林业的监督管理,并且以此来制定统一的标准。例如,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林业管理站,定期检查林业的发展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引起的后果进行预测和估计,并且要采取有效详细的措施,尽最大可能的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制定一个监管标准,比如每亩地的树木数量、定期进行除虫操作等等,严格遵循相关的评估标准,统一工作标准,增强工作的规范性与严谨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扶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更应该加强林业产业的发展,充分认识到林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民族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扶贫要采取的措施,努力追求和实现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林业产业发展的效果,从而能够增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收益,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同时也能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万坤 单位:云南省昭通市森林资源管理站

参考文献

[1]赵文江.以发展林业产业实现民族地区扶贫路径初探[J].中国林业建设,2015(01):197.

[2]郝学峰.关于林业扶贫工作的分析与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1):49--50.

第8篇

一、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一)在精准识别后制定了精确规划,市扶贫工作队与乡挂点干部逐户上门采集帮扶对象基本信息,并充分摸清了贫困户的贫困现状、致贫原因、需要帮扶的项目计划,制定并落实了贫困户和贫困村的扶贫工作计划;

(二)乡里多次召集了各村书记、主任就下一步产业发展召开了座谈会,就各村自身的优势和资源与当前国家的扶贫政策和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走出各村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子,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的含金量释放出来,做到“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二、产业扶贫下一步具体措施

下一步我乡将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充分发挥各村的优势和资源,挖掘产业特色,做到"一村一法""一户一策":

(一)以井冈山融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入驻XX为契机,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争取2015年在XX新种大棚蔬菜100亩,新种生态蔬菜400亩,通过高效农业的发展来带动XX村、观上村等周边村贫困户在家门口打工就业,增加群众收入;

(二)依托我乡招商帮扶企业XX菌草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带动我乡XX村、XX村和XX村三个村,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发展食用菌种植,实行贫困户统一种植和分户种植相结合,把这三个村的36户红卡户全部吸收到合作社,并要求专业合作社与所有入股的贫困户签订《贫困户入股协议书》,以文字的形式明确规定:“除现金入股外,还可以以土地做价入股,享受相关同等收益,所有入股协议书的签订一律通过公证处公证,从法律上确保了贫困户入股合作社的“两保障”,即本金的保值和利润的保障,这就彻底解决了所有贫困户的后顾之忧。专业合作社确保每户入股的贫困户每年的收益达到股本金的10%以上,让贫困户增收致富;

(三)XX村、XX村和XX村利用自身资源条件,着手发展“水里养鱼、水面养鸭、山里养鸡”的立体养殖基地,目前已有专人牵头,并与农户签好了土地租赁协议,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把贫困户吸收到合作社,基地建成后,可使两个村的所有贫困户通过养殖就地脱贫,每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