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3 03:03: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有关赞美老师的诗歌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这一切的起点是:从2010年开始,杨克担任“小学生诗歌节”的评委会主任,“忽悠”了于坚、王小妮、舒婷等一批著名诗人给小学生的诗歌习作评奖,还像交作业似的认真写点评。
有些人说这是“大材小用”,有些人认为他“不务正业”,甚至有批评家言辞犀利地指出他过度沉溺于诗歌的普及化与社会化之中,在诗学追求方面却越来越趋向于保守和平庸,过于放弃诗歌技艺上的难度。
对于这种质疑,杨克在一次和诗人骆英的对话中回答:“在我的写作立场里,文学的标杆不仅仅是现代主义,而是几千年的人类文学。从更长时间的文学谱系出发,我认为诗人和作家应该对自我之外的世界发言,应该并不仅仅追求在文本上突破,也要探索怎么传递人的普遍情感,让读者口口相传——我的写作的理念就是这样,到现在也一样。”
灯光是橡皮擦,把黑暗擦掉
孔子有一则训子名言:“不学诗,无以言。”两千多年过去了,如今自然不会有家长再执着于孩子是否一定要“学诗以言”了,但作为一个诗歌普及的呼吁者,杨克提出,让孩子学诗既不是为了成为诗人,甚至也不是为了“言”,最重要的是一颗诗心。
“诗心”听起来很玄,但往往最玄的东西也是最简单的,如同比起大人,孩子才是离诗最近的人。“我看过一个孩子写的一句话,‘灯光是橡皮擦,把黑暗擦掉’,成年人很难想到‘橡皮擦’这个概念,但在小学生的眼中却是天天见到的物品,因此产生的联想是有创造力的。”杨克说,在担任“小学生诗歌节”评委会主任的三年时间里,他看到过无数被毁掉的想象力和真情实感:眼睛一定是心灵的窗户,老师一定是园丁,红领巾一定是烈士的鲜血染成……“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许多高年级学生虽然掌握的词汇量比较丰富,但写出来的诗却不如低年级的学生。为什么比喻同一事物很多人会撞车呢?那是我们的思维也模式化了,以为唯有那样形容才是最恰当最高明的。”
童年天然的语感与未被污染的想象力,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赋,而大人们要做的,就是不要将这些美丽的汉语囚禁在牢笼里。小学生诗歌节期间,为了让更多语文老师了解思维的模式化是多么可怕,写诗并不是“你全家都是文艺青年”的小圈子游戏,杨克到广东各地给语文老师们做讲座,聊现代诗歌该如何鉴赏,聊如何让孩子们通过诗歌去与这个世界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通过写诗,我们对于世界的感觉会更加清晰,对人生的感知也会生动起来,这是一种境界,是人文教育的基础需求。黄磊曾说,在演《人间四月天》的徐志摩之前,他自认为感情方面是比较粗糙的,但出演之后,他用一颗诗心去感触树叶的飘落,对万物产生了美好的感觉,这就是诗的作用。参加我们比赛的孩子们以后也许有人成为了诗人,有些并不想做诗人,重要的是通过诗来加深对宇宙和自然的感知,让生活变得更加生动多彩。”
杨克认为,无论对于成年人还是孩子,无论对于专业的诗人还是普通人,“我手写我心”始终都是最值得珍视的品质。抛弃一些浮夸的辞藻包裹,用最真诚的语言触摸内心,这是一个诗人必修的课业,也是需要向社会大众普及的道理。
在诗人的圈子里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30年前,诗人堪比摇滚明星,那时候,诗歌是受人尊敬的艺术,随便在大街上丢一块石子,就可以砸到一个诗人,20年后即使下一场大雨,也不知能不能淋到一个诗人。”不可避免地,诗歌的黄金年代永远停留在了上世纪80年代。然而,随着杨克等诗人参与到诗歌社会化普及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家长们相信即使孩子长大后不会成为诗人,也能拥有充满诗意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玻璃人”
在成为诗歌的社会普及者之前,谈到杨克,最醒目的标签当属“民间诗人”。虽然民间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对垒古已有之,但对于拥有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头衔的杨克来说,如何在官方的身份下保持民间立场的写作?对此,杨克的回答是“做个普通人”:“我任何时候的写作,希望没有这么高深,没有这么有思想,没有这么深刻,而只是以普通人的视角来写。就像我去贵州的时候,看到那些蜡染很喜欢,但我不会像某些诗人那样,把这种传统技艺美化到很高的程度,把现代性生活写得很恐怖,因为我们知道贵州人很想变成深圳这样。”
杨克特别强调“精神立场”的民间,他连续主编了15年的《中国新诗年鉴》不仅关注那些业已成名的诗人,更多地将目光投射到了年轻的、底层的诗人身上,打工诗人郑小琼、网络诗人木桦等人都被这本年鉴隆重推荐过,而这种开放性正是1999年引爆中国近20年来最激烈诗歌辩论“盘峰论剑”的起点:打破传统的精英话语权:“民间不是一个诗人的身份,民间的指向不是特定的几个人或一群人,民间是敞开的,吸纳的,永远吵吵嚷嚷,民间天然的复杂性和含混性,是诗歌最具活力所在……民间是诗人的精神立场和写作的出发点,是诗歌的在场。”
在他的概念里,“在场”不是冲锋陷阵明察暗访,那是记者做的事儿,但也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诗歌本质上是关于世界的诗歌,这个世界与内心有关,与灵魂有关,但是也跟其他人和万事万物发生关系,因此,“在场”是一种描述和呈现,一种人对生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映现。“一个诗人应该呈现你所在的时代的语境,告知存在的本相,而不仅仅只是写自己的梦呓。”
上世纪90年代处,杨克从广西来到珠三角,在当时处于改革风口浪尖的深圳、珠海、广州绕了一大圈,写下了《在商品中散步》、《于房地产炒风中怀念家园》、《时装模特和流行主题》、《广州》、《火车站》、《天河城广场》等诗,这些带着明显城市色彩和时髦语汇的诗成为了批评家们笔下“物质哲学”和“商品美学”的代表。现在看起来这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消费时代不可避免地已经侵入了我们的生活,诗人们即使再向往“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也无法回避这个事实。但在当时,“乡土中国”的情结和商业浪潮缠绕共生,人们一方面向往商业发展所带来的新鲜感,另一方面却又害怕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冲击。
凯撒大帝说:“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但到了杨克这儿变成了:“我来了,我看见,我记录。”对于周围不断变革的环境,无论是90年代铺天盖地的商品大潮,还是如今日新月异的网络社会,他都能以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融入其中,并能敏感地发掘其中的诗性,这也就让他在写作中少了一些自我身份认同障碍者的别扭和矫情,正如“80后”诗人郑小琼所说:“我见过很多写都市诗歌的诗人,他们无论从生活的本质与生存的本质都在城市生根了,安营扎寨了,但是在其诗歌中依旧把自己比作城市的拾荒者、流浪汉、假行僧等,这种思维就是一种城乡结合部的思维,这样的思维写出来的诗歌,当然并非真正的城市诗歌。杨克老师的这些诗是观察城市题材诗歌的窗口,他的诗歌呈现了一颗真正进入城市的心灵。”
在回顾这段时期的写作时,杨克说这并不是对商业社会单纯的赞美,而是一种“现代浮世绘”的叙事,关注的更多是人们在当下的状态:“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写了很多关于商品时代与消费社会人的当下生存作品,使用了许多中国已有的诗歌中少见的意象,像石油、玻璃等等。当词语蜕变,意味着存在的异化,比如人在今天都成了‘玻璃人’,个人信息如此容易被‘人肉’搜索,被从中介公司等你办过事的机构买到。”
“一个诗人,必须‘留存’他的时代,哪怕所写的是再世俗不过的生活,发现诗性就意味着神性乍现。将生存现场转化为精神现场,这就是一个诗人的使命感!”杨克说。19年前,美国诗人大卫·艾诗乐就指出:“作为一个读者我们不应该抱怨杨克的诗欠缺某种哲学的一致性,惠特曼说:‘我自相矛盾吗?一点不错,我自相矛盾。’妥协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那样一无是处。”在杨克的诗作中,矛盾或焦虑都是并不刻意回避的情绪,他说:“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不是旁观者,而是置身其间。”
数字时代的“未来主义者”
许多人说,杨克是一个“新潮”的诗人。这种新潮并不体现在衣着打扮的时尚上,而在于网络时代的十八般武艺——博客、微博……他都耍得样样精通,至今杨克还在博客上保持着相当频繁的更新记录。
一直以来,纯文学作家们与网络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友善,仿佛网络文学是洪水猛兽,无情地侵蚀着人们的理解和阅读能力,而且可悲的是,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但杨克却并未对网络诗歌敬而远之,相反,他担任《网络文学评论》的主编,还为新锐的网络诗人撰写评论。对于纯文学与网络之间微妙的关系,杨克说自己并不悲观,相反,他是一个“未来主义者”,相信诗歌会找到数字传播的有效途径。“很奇怪,难道真的有人认为网络自由对写作有妨害?我觉得自由还远远不够。对于诗歌作者,在开放性、娱乐性恣肆的‘我媒体’时代,关键是守护内心对写作的敬畏,警惕集体狂欢式的发泄。对于诗歌读者和批评家,则要在繁复性、无序性导致文字爆炸的虚拟空间,从眩晕中清醒过来,致力于沙里淘金。我主编的《网络文学评论》,期待‘全媒体’研究能发掘‘多文体’课题,而非单一地梳理类型小说。”
一、用文学启发体育兴趣
在文学艺术中,从古今,到中外,都有大量赞美体育运动的诗歌和文章,这些文学瑰宝,要结合体育教学的实际进行有机地渗透,要让学生用文学的眼光去了解体育,热爱体育。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结合体育课程的安排,向学生介绍一些与体育有关的文学作品,如:法国顾拜旦的《体育颂》,“啊,体育,你就是美丽!你塑造的人体,变得高尚还是卑微,要看它是被可耻的欲望引向堕落还是由健康的力量悉心培育。没有匀称,便谈不上什么美丽。你的作用无与伦比,可使二者和谐统一,可使人体运动富有节律;使动作变得优美,柔中含有刚毅。啊,体育,你就是正义!你体现了在社会生活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任何人要想超过速度一分一秒,逾越高度一分一厘,取得成功的关键,只能是体力与精神融为一体。”进入大学的第一节体育课,学生读着《体育颂》,引发的是激情澎湃,跃跃欲试。尤其是读到“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它在有节制、有组织、有技艺的体力较量中产生,使全世界的青年会互相尊重和学习,使不同民族特质成为高尚而和平竞赛的动力”,大家对体育运动的认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用文学引导体育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根据训练的内容,在课前指导时,自然而然的引进有关体育方面的诗歌辞赋或格言名句,让学生欣赏,领会,为本节要学习训练的内容做好思想铺垫。如足球教学时,我们把?宋代大诗人陆游的《晚春感事》(之四),在多媒体上播放,这首诗展示了他少年时在咸阳观看足球(蹴鞠)比赛的情景。诗曰:“少年骑马入咸阳,鹘似身轻蝶似狂。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同时,还展示了明代翰林院修撰钱复的《蹴鞠》诗,写的是女子足球比赛的场面。诗曰:“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大家从这些众多描写体育活动的诗句中,不仅了解了足球运动的历史渊源,而且也体会到这种运动的健美。如教学游泳课时,我们在训练场地用电子字幕打出的《水调歌头•游泳》,让学生体验“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豪气与情怀。这些文学因素,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鼓舞了同学们训练的积极性。
三、用文学激发比赛热情
大学校园里,体育比赛活动是经常组织的,平时班内或班级之间的竞赛活动比较多,每学年有学校和校际之间的比赛。配合大大小小的体育赛事,学生用文章和诗歌来为运动员鼓劲,用文章和诗歌来颂扬广大体育精神,为校园体育运动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文学氛围。如歌颂田径运动会的诗歌:一滴滴汗水\飘洒在绿茵场上\伴随着矫健的步伐\奏出希望的乐章\你\一种种信念\放在蔚蓝的天空\校园画出美丽的弧线\人生能有几回搏?\千百双眼睛注视着你\为了希望\为了胜利\跑出青春的梦想。在赛场周围,同学们时常会打出一些名言警句,如古希腊格言:“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又如泰戈尔的名言:“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
四、用文学语言进行教学
西川,生于1963年,眼镜男,长发,壮实,个头略高,简历为: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系附属访问教授和美国艾奥瓦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自上世纪80年代起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动,当时风起云涌的思想解放热潮和实验诗派,让他和青年诗人海子、骆一禾一起,共同被我国诗坛誉为“北大三剑客”。然而,三剑客中的海子和骆一禾,在那诗情澎湃的年代,在不到而立之年的1989年上半年,猝然先后离去,当年的“三剑客”也就留下了一位―西川。这散发式思绪在车辆进入机场时戛然而止。
灯火通明的接机大厅显得有些静谧,二三十位接机者默默地踱着方步或翘首站立耐心等待着自己的亲人或朋友,悬挂在一旁的电视机正不遗余力地向人们播放着抗战电视剧……
零时悄然而过,从接机口三三两两地出来一些旅客,我定睛寻找着西川的踪影,一拨人过去了,又过来一拨人,在已是凌晨的稀疏旅客中,有一位提着黄色公文包、与我在网上看到的西川照片长相基本一致的中年人,我上前探寻道:是西川老师吗?对方马上回答是的!我俩随即握手,就差拥抱了,喜悦之情自不待言。
上车,就坐,别克车旋风般地上了回程高速。在座位上,我递给西川一份为纪念镇江历史文化名城命名30周年、推进镇江书香建设的“诗文大家进镇江”诗歌创作采风活动手册,并交待了一些相关事宜后,又将自己过去出版的一本文学评论集赠给他,接着我们天南海北地聊起来。西川问到了镇江的城市历史,问到了与镇江有关的文化名人,我们谈到了反映镇江历史的西周青铜器“宜侯黧”,谈到了当天正好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民间习俗,说到了家喻户晓的发生在镇江的《白蛇传》传说和《刘备甘露寺招亲》,讲到了箫统在镇江组织编选的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以及京口人(今镇江)刘勰创作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也谈到了晚年居住在润州(今镇江)的沈括撰写的有着“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意义”的《梦溪笔谈》等。
西川说到了自己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工作,作为当代著名诗人,他讲到了当代国内诗坛,我们还说到了出生在镇江的现代诗人闻捷,说到了曾倍受诗坛瞩目的1999年在广州创刊的《诗歌与人》杂志,以及该刊设立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国际诗歌奖”。交谈中我得知,去年该刊颁发的“第十届‘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西川和美国诗人丽塔・达夫女士共同摘取了该桂冠,该奖自2005年至今已颁发十届,西川成为我国第五位获此殊荣者……
近一小时的路程已近尾声,车辆驶入镇江书香世家酒店,在朦胧夜色中灯光凸显的酒店标识和店名,让西川觉得很有意味,因为它和这次镇江书香建设活动的本意紧密结合在了一块。入住后,西川将他的诗文集《鉴史四十章及其他》赠与我,这书是《诗歌与人》杂志出版的第十届“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专号,书中收有西川数十首(篇)诗文,内容从远古神话传说夸父逐日,到六朝时期的鬼魅滋生;从秦朝左丞相李斯,到安史之乱中的安禄山;从唐朝道教的一代宗师吕洞宾,到北宋的范宽等诸位名画家;从现代词语的剖解,到埃及和日本的纪事,以及“曼哈顿乱想”等,总之,从古至今,包罗万象,正如第十届国际诗歌奖在授奖词中对西川的评语:“他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活力,他拒绝用一般性讲述世界,他所有的才华和冒险都是在为汉语诗歌不断发生衍变添加新的可能。”
阅读他的诗文,你可以感受到这种写作范式所表现出来的出人意料的思维形态,和他对社会的独立价值观,这包括了创作上的诗歌散文化、戏剧化和长句化,以及他把社会生活和精神梦想组成的寓言,在现实的键盘上交汇融合,在文体中肆意纵横,其忧伤与快乐、诚实与虚伪、有限与无限、构建与消解、讽刺与赞美等,一览无余,激情澎湃。
西川在采风活动后,要飞回北京。因时间较紧,我们匆忙吃了晚餐就从镇江驱车赶往常州奔牛机场。因为下午他们是在“镇江三山”之一的北固山采风的,在车上我们就谈到了北固山上的“祭江亭”,它是由三国时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在该亭遥祭丈夫刘备后投江自尽而得名,它建于山上的面江石壁之巅,因上接蓝天,又称“凌云亭”。而北固山之所以闻名遐迩,其原因既有老少皆知的刘备在北固山的“甘露寺招亲”故事,还由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镇江做知府时,登临北固山触景生情写下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再有就是六朝时梁武帝萧衍游览此山时挥笔书写的“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北固山留下的文化遗迹处处可见,让人不胜感慨,浮想联翩。
在机场送西川登机时,我不禁想到了诗“言志”、词“抒情”的说法。作为当代诗人,西川的诗有着高度凝炼的思想情感和信念,他的作品手法宏大、沉潜奇崛,在诗意抒发的同时,他“有时会感到自己被自己的写作变成了陌生人”,这无疑是西川在解读与阐释纷繁的大千世界时所形成的一种敏锐的语言机锋所致。
学生的思维第一,教师思维第二,教师思维要服从服务于学生思维。教师的思路设计必须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思考的实况,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现状。下面截取一节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课的片段:
训练3、阅读下面这篇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 题采石峨眉亭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这首描写山水的词寄寓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语句具体分析。
教师在处理这个题目时,组织学生利用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对问题的理解进行了交流,教师在此基础上的分析讲解也很清晰、透彻,学生掌握了这个难题的答案。
作为高三的复习课,这样设计还存在什么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
这个题目是从学生学案中汇总出来的疑难问题,应该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学生为什么不会做?思维的障碍在哪里?这应该是教学切入点,也是教学的探究重点。但是,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突出。学生明白了这个题目应该怎么回答,明白了哪些词句说明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可是,不会做的学生可能产这样的思考:讲解的老师和同学是如何想到这样去分析的?我怎么事先没想到呢?这一疑惑点正是问题的结症所在。
应该说经过高考两轮的复习,学生对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和答题技巧并不陌生,只是在遇到新、难材料时,一些思维障碍影响了这些技巧的运用。因此,教学探究的重点停留在引导学生总结一般方法上是没有深度的,应该从学生疑难的思维障碍点上提炼教学切入点,并围绕它进行交流、讲解、训练,让学生从中体会如何运用一般方法去鉴赏。
一、多媒体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效益
(一)激发兴趣,快乐教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比较有限,而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功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快捷的方式等等,为课堂创设了轻松的氛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在愉快的境界中感受知识,学习知识。
在大屏幕前我们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了解古人,游览名胜,感受人类的伟大,走进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美好境界。如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配了一段《春之圆舞曲》,乐曲悠扬动听,很快就将学生带入春天诗意盎然的境界中,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随着动听的音乐姗姗而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也油然而生。这样,在美的意境中,感受了文章的主题,得到了语感和美感的双重训练。
(二)丰富内容,节省时间
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大容量,减少时间,无需板书,问题无需重复,长课短讲已经成为可能。如: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电视剧《水浒传》中的有关情节,使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感受到鲜明人物性格,鲁提辖扶弱济贫、嫉恶如仇、胆大心细、行侠仗义的性格,镇关西弱小、欺软怕硬、横行霸道的丑恶嘴脸,该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屏幕的效应,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在短时间内一目了然。对主体的理解也就自然全面深刻。结果往往需要三节课讲完的内容,两节课甚至一节课就完成了。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节省了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合作备课,共享资源
集体备课,共同探究,有利于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那么在集体备课的同时,共同制作出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在同一年级交流,使学生都能感觉到其中的乐趣。收到了齐头并进的好效果。多媒体的这一优势既为教师节省了时间,又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更多机会。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
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也必然存在他的不足之处。
(一)盲目追求,只求新颖,不求实效
多媒体进入校园后,学校及有关部门围绕多媒体教学推出各种比赛。优质课,公开课,课件制作等活动,于是课堂上把“好看”,“新颖”当做最高标准,只要界面好看,新颖独特就大功告成,结果学生看的津津乐道,头脑反应跟不上,课本不用看,纸笔不用动,一节课下来,晕头转向,不知记什么,作为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多媒体教学是知识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但绝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把实事求是作为最高标准,切忌盲目追求,玩花样,不求实效。
(二)框架模式,交流受阻
传统的教学,教师可灵活的改变教法,可多媒体教学,只能按事先设计好的路子发展,教师成了“播映员”,学生成了“观众”,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更有的教师因为初学,操作起来手忙脚乱,与学生的交流也就省了。师生的互动受到了阻碍,师生情感交流也就省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
(三)忽视基础,舍本求末
听说读写是学生的四门功课,可有的老师在使用多媒体之后就忽视了这一基本能力的训练,变成“听说读写”为“看”让路了。一节课学生主要在看屏幕,课本笔记反而该丢在一边,更不用提读文章了,如此岂不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是文字性的东西,不读怎能感知课文内容,如何赏析作品语言,体会作者感情?违背以认识教材为基础的规律,淡化教材,甚至脱离教材的做法是很有害的。
另外,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会受到限制。文章所表现的内容教师已明明白白的表现出来了,学生不用动脑子,长此下去想象的翅膀会不会退化呢?尤其是在诗歌的讲授上,这一弊病,就表现的更为突出了。诗歌是用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容,这种内容是需要自己去体会和添加的。恩格斯曾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有的老师图解诗文,让学生一览无余,将含蓄美的诗歌变成一杯白开水。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不断缩小。
【活动目标】
1.感知长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意识;
2.关注长江的过去与现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通过咨询老师、翻阅历史和地理课本、上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信息的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在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实施时间】一个月
【实施流程】
课前准备
教师将学习活动内容确定为有关长江的历史、地理知识、歌词诗文、传说神话、谚语俗语、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学生自由分组,自主选题,分工合作。小组长与教师合作设计活动方案,小组长分配任务到每个人。
(一)搜集资料 (一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咨询老师、翻阅课本、上图书馆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资料,一周后将资料交给老师检查摸底。
(二)设计成果展示方案 (一周)
学生推选主持人主持活动,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教师只做参考引导。活动表现形式有观看影片光碟、知识竞赛、诗歌朗诵、唱歌比赛、讲故事、手抄报评比等。成果展示要求突出长江文化、长江环保和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三大中心内容。
(三)成果展示 (一周)
1.学生朗诵有关长江的诗词,演唱与长江有关的歌曲。
2.介绍长江的历史、文化古迹、神话传说故事,背诵与长江有关的谚语、俗语。
3.设计保护长江的公益广告词,要求广告词巧妙、生动、有创意。
4.将自己收集的资料经过整理筛选,办一张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
(四)综合写作 (一周)
用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形式写出你在积累资料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长江的风采,理解到的长江的情怀,了解到的长江的忧患;或以“我心中的长江”为题,写出你对长江的希望、祝愿,抒发你对长江的感情;或以日记形式记载总结自己参加本次活动中的收获、体会以及存在的不足;或尝试用诗歌的形式来赞美长江,写出你自己心中的长江。
【展示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长江之歌》、《三峡的传说》、《长江三峡工程介绍》电视风光片、纪录片
师:自古以来,赞颂长江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长江历史、长江河流现状的巡礼,去感受长江文化,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主持人:我们是三峡的孩子,我们爱三峡。我们出生在西陵峡畔,喝着长江的水长大,与长江有着海一样的深情。长江如诗的画卷,如谜的传说,如歌的岁月,我们百看不厌,百听不倦。下面请大家观看《长江之歌》、《三峡的传说》、《长江三峡工程介绍》电视风光片、纪录片,欣赏长江美景,了解长江的传说及长江三峡工程建设。
播放《长江之歌》、《三峡的传说》、《长江三峡工程介绍》光碟。
(二)长江文化知识竞赛
主持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今天让我们以知识竞赛的形式,一起走进长江,了解长江。
⑴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它发源于什么地方?水量居世界第几位?
⑵长江流经哪十个省、市、自治区?全长多少?流域面积居世界第几位?
⑶三峡是万里长江的山水画廊,是我国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三峡指哪三个峡?
⑷长江上、中、下游各指哪一段?长多少公里?流域面积多少?
⑸列举一、二处长江三峡以历史遗址遗迹为主的自然景观。
⑹长江三峡区域内的水电站有多少个?
⑺未来三峡工程具有那些综合效益?
第二课时
(三)长江诗词歌词朗诵、长江谚语俗语背诵、三峡民间神话传说故事讲述
主持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不知流淌着多少欢乐和忧伤,多少坎坷与辉煌。她一泻千里,她豪情万丈,流遍华夏大地,她流出上下五千年的的灿烂、辉煌,流出芸芸众生,流出唐诗宋词,流出多少长江谚语俗语,流出多少三峡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下面请同学们朗诵长江诗词、背诵长江谚语俗语、讲述三峡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感受长江带给我们的每一份心情、每一份向往、每一份感动,去感受长江的情怀,去感知长江文化的永恒魅力。
⑴朗诵与长江有关的诗词:①李白《望天门山》、《渡远荆门外》、《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②王湾《次北固山下》;③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④《水调歌头· 游泳》。
⑵唱一首或几句歌颂长江的歌:①《长江之歌》;②《三峡,我的家乡》;③《山路十八弯》;④《纤夫的爱》;⑤《三峡的孩子爱三峡》;⑥《大三峡》;⑦《滚滚长江东逝水》。
⑶说几部三峡区域内的影视作品。
⑷背诵几条与长江有关的谚语俗语。
⑸列举几个古代和现代为三峡咏诗作文的文化名人。
⑹在四川巫山县东,巫峡北岸有一座山,从远处眺望,此山峰宛如一位矫健的少女,亭亭玉立,俯视长江。它就是巫山十二峰之一——神女峰。你知道神女峰的由来吗?
⑺在四川成都,三峡的西端,有一处著名的风景区叫“白帝城”,它得名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你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
⑻牛肝马肺峡它“千年阴雨淋未朽,万载烈日晒不干。老鹰盘旋空展翅,要想充饥下嘴难。”多少世纪以来,这“牛肝马肺”一直悬挂在峭壁之上,供人们观赏。你知道它的来历吗?“兵书宝剑峡”的来历呢?
⑼屈原在他的《离骚》中写道:“余既滋芝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从那时起,九畹溪便因屈原及其诗而得名。你知道九畹溪在什么地方?它有哪些传说?
第三课时
(四)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建设知识竞赛
主持人:“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今天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56年6月,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时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描绘出“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宏图。现大坝工程第三期也提前竣工,你对三峡大坝工程知识知多少?请同学们来决一胜负。
①“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谁的诗句?
②长江素有“黄金之道”之说,是我国东西航运大动脉,可是李白却留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为什么?
③1957年12月3日,总理给全国电力会议题词“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千瓦的水力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力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请问三峡工程是谁在什么时间最先提出来的?
④三峡大坝最终建在什么地方?是谁在什么时间选定的?为什么建在宜昌县三斗坪镇的中堡岛?
⑤三峡工程十六字建设方案是什么?
⑥三峡工程分三期施工,一期、二期工程完成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⑦建设长江三峡大坝主体工程需多少年?总投资多少?坝高多少?电站装机多少?年发电量多少?
(五)为长江献计献策
1.请你为改造长江环境献一计。
2.你最想对长江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你为长江最愿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4.拟一句以“保护母亲河——长江”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词。
(六)优秀手抄报评比
第四课时
(七)拓展交流
在全面进入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应用语文教学“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来进行教学《林海》这一课。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人文性与工具性。人文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熏陶及至塑造形成一定人格修养;工具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听、说、读、写、议等一系列有效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吸收和运用的技能。通过品读、感悟、运用、方法、手段的训练,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
与此同时,培养学生从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查阅有关大兴安岭的书籍、图片等,在学习写法上用体会、日记、诗歌等自己所喜爱的体裁,写出学完《林海》的感受,并创作画面,配短诗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2、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4、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本文第二大段是重点段,反复品读重点圈画来提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之美,进而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来突破大兴安岭称之为“林海”的原因和以“林海”做题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林海美(动笔圈勾画)
1、课前回忆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课。请想一想,你们见过江、河、湖泊、海吗?说一说,是什么样的?(生简要回答)师板画(林海)你们见过这样的林海吗?今天老师带你们一同走进大兴安岭看看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
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像)
2、音像感知美
(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
3、文中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一颗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晴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习。)
4、选择品味美
师:服气吗?不服气?谁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下面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断,认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咱们等着瞧!
A、你欣赏的小片断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B、这个小片断的关键词是哪些?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生:仔细品读。
二、细读重点段、句、词、体会林海美(动口诵、背、思)
片断讨论美
(1)老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断进行议论发言。每个小片断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断。师:这个小片断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2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断的美?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3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断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2)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断组织议论发言。(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断的讨论之间。)
1启发学生帮忙。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断,愿意帮我说说吗?
2教师补充发言。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体现,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劳动歌声中创造的!
3激励、过渡。师:怎么样?我找的片断美得和谐,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吗?咱们辩论的胜负如何?后面还有两局比赛,我们可以再决一决!重点讨论五个小片断如下。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木: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夏、良材。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人: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三、总结深化、欣赏林海美(动脑、悟、辨、述)
1、点睛总结美
(1)形成板书。师:(指板书)同学们,从刚才的品味和辩论中,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人都很美。请看:它们的美有没有联系?林与花有没有?花与木有没有?……(一边指点一边连线。)
(2)小结课文。师: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上联系在一起的美,使兴安岭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实在!她就像一颗颗装点我们美丽祖国的星星!
2、多读赞赏美
(1)学生练读。师:下面,进行第二局比赛。就是通过优美片断的朗读来心情地赞美林海。谁朗读赞美得最有吸引力,谁就是冠军!当然,能够通过背诵来赞美的,更是冠军!请同学先练一练。
(2)学生诵读。师:谁最先来赞美?能读就读,能背就背!(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一个个冠军。请他们昂首挺胸地站着。)
(3)教师表演读。师:我也想当冠军!可以表现一下了吗?(教师读,学生评。)
(4)学生齐读重点文段。师:刚才,我们选出了班上的个人冠军,现在看看,我们这个集体能不能当冠军?请齐读课文第三、四节,能背诵的同学还可以背。
(5)激励、过渡。师: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堪称冠军!
3、诗文创造美
(1)师生同时创作诗文。师: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林海吗?好!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收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兴安岭写几句赞美的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你们写,我也写,咱们进行第三局比赛!
(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教师展示,请学生赏析。
4、旅游憧憬美
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能实现吗?老师认为完全有可能!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心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爸妈妈明年暑假带你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达成自己的心愿。
【板书设计】
2、林海
岭多
大兴安岭林绿美、不空洞
花繁
关键词:逆反心理;以退为进;教学手段;沟通与交流
语文课程是各类中职学校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主修的文化基础课。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类学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造能力,提高继续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现阶段,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日渐冷漠的现象。很多学生由于长期存在对语文课堂的固有观念,逐渐产生了对语文课堂的逆反心理甚至抵触情绪。在我任教的几年时间中采取多种应对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学生对于语文课堂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应对
因为中考,相当一部分的初中教师将目标定在“分数”两字上,于是在语文课堂上,作业与练习取代了原有的阅读与体会,机械式的提问与回答取代了原来的感受美与了解美的过程。沉闷的课堂教育使得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热情一点点减弱,直至失去兴趣。因此,越学越怕,越怕越抵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策略:以退为进。我在上第一节语文课的时候,提出了一个令学生“匪夷所思”的要求:除了不能随便讲话,你可以做自己任何想做的事情,甚至睡觉。这样的要求看似不负责任,其实不然。学生听后,大都一副惊诧的样子:真的可以吗?这个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学生的表情让我感受到我的第一步基本成功了,有了好奇心就能够引出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原有的语文课的观念就会改变,这样我就可以顺利地开展接下来的工作。
二、采用另类教学方式,多种教学手段相融合
1.多渠道讲解“浅出深入”
我在讲授课文的时候,会由此及彼,将课文中的人物、历史典故等与中国历史中的相近或者相似者加以融合。一方面丰富课堂内容,一方面令学生不是片面地看待课文,而是用联系的眼光去看问题,看课文,然后再将这些人物、历史、典故相交融,重新回到课文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思想。比如我在给学生上《风景谈》这篇课文时,我将作者有关风景的描写联系到周围,用“虞山十八景”这个有着常熟特色的风光进行解说,从“辛峰夕照”到“湖桥串月”,从“普仁秋爽”到“桃源春涧”,学生在了解自己家乡优美风光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对于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与歌颂。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著的,从学生充满期待的眼神中,我体会到这样做是对的。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只有课本,更重要的是立足课本,多渠道地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是中职类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法之一。
2.用不一样的形式学习诗歌
诗歌,特别是古诗的学习与背诵,是大部分中职学生所不愿意面对的,究其原因就是“枯燥”二字。因此,我换了一种方式教学古诗。比如在教学公开课王维的《山居秋暝》时,由于王维的诗歌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根据这一点,我将四句诗歌以四幅山水画的形式,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这几幅画中,让学生展开联想,从湖光山色之中,在月色清泉之间,于松林古木之中,于荷塘翠竹之间感受作者的情怀,体会作者的心境。依托画面与文字,再辅以清幽淡雅的音乐,学生很快融入了我和作者共同营造的环境之中。最后,学生只要一看到文字,便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对应的画面,由画面再回忆起对应的文字,使诗歌的背诵水到渠成。另外,有一句话我经常对自己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在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的时候,我总会先将文章背给学生听,可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吧。因此,每次文章中有要求背诵段落的时候,我总是会自己先将它背诵出来。有了榜样之后,学生自然会信服、信任,剩下的事就变得简单多了。学生只有发自内心的背诵才是真正的背诵。从一开始的反感诗歌背诵,到后来学生发自内心、积极主动的背诵,这是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心态的转变,也是学生重新认识语文的开始。
三、师生平等交流,参与学生活动
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态度的转变,一方面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师生在课外的交流沟通与互动也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课堂上,难免有学生会开小差。碰到这样的情况,我并不指责,而是采取幽默的方式点到为止。比如有一次,在课堂上,有位学生与同桌小声说话,最后都露出笑容的时候,我说:“我忽然发现某某同学脸上浮现出‘蒙娜丽莎的微笑’,真令我惊奇”。这样一来,将原来稍显平淡的学习气氛变得活泼,学生继续投入课堂,而那位讲话的同学也懂得了我善意的提醒。下课的时候,我将他单独请到办公室与他细细交谈。这样一来,学生原本稍有抵触的情绪一下子消失了,非常诚恳地表示以后一定不再出现类似的情况。“扬善于公堂,归过于私室”,这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沟通的方法。另外,经常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比如打篮球,踢足球或者打乒乓球。在与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拉近彼此的距离。常言道“爱屋及乌”,一个在课后被学生接受的老师,或者说一个在课后被学生喜爱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更容易接受他所教授的学科。双管齐下,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也会一点点地建立起来。
现阶段,中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飞速发展的时期,由于中职学生的成绩相对较低,使得心理相比较一般学生更为敏感,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更为强烈。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应当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解决他们对于学习的逆反心理,采用正确的方法、合适的手段对他们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给予关心与帮助,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我想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适合中职学生的,我也会一直努力并坚持这样做下去。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