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探究式教学实践

探究式教学实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13 04:20: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探究式教学实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探究式教学实践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效果

我们要知道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是应试能力所能决定的,应试能力只是一个很基础的能力,一个学生真正需要的是科学探究的能力,这也是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而我国的教育模式却严重限制了广大学子的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出的学生只是一群考试机器。我们今天要谈的初中物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实践则是一个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即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猜想和形成假设的能力、针对提出的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能力、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的能力、分析,论证与评估等的能力。下面我们将结合苏教版“密度”教学对初中物理实验的探究式教学实践进行论述。

一、浅述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实践以苏教版“密度”教学为例

1.确定实验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对密度等的相关概念进行较为深层次的理解,从侧面引导学生运用相关概念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并能够和生活中的物理相关现象进行连接。构建一种探究式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实验探究,提高学生们的自主的科学探究能力。其中第一点就是,探究的程序化方法是针对具体的情境提出相关问题以及关于该问题的自己的猜想、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合作;其中第二点,我们所应用到的具体方法是归纳法、比值法、演绎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自主的价值和学习理念,摸清并深度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重点和关键点。促进学生们关于“密度”概念和实验方法的构建,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和更彻底的理解。

2.“密度”实验教学流程的设计

本文的实验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上述的教学教育目标。主要的教学模式是探究的实验教学模式,并采取学生相互合作,互动联通的组织教学形式,而教师只负责宏观的调控和适当的引导。通过此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们的探究和创造能力,使尽可能每位同学都参与,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主要的具体操作流程是:将所有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猜想之后,一组在质量、体积、密度三个变量中控制密度不变,然后进行相关性的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和总结,接着进行相互间的评估和交流,最后根据自己的实验得出结论。而另一组则是在三个变量中控制体积不变,根据自己组的理解进行试探性的假设,然后设计出自己组的实验方案,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根据自己组的实验组员进行头脑风暴作出总结并进行相关性的评估和交流,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3.探究式“密度”教学实践的主要过程

①教师通过预设的情境创设,引导性的提出研究课题。 ②通过引导性话语,并结合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使学生们提出他们自己初始的假设无论对错。

③随机分组,然后展开讨论,两组自己设计实验,选取实验器材,并完全自主的自己操作相关实验。

④设计相关的实验记录表,并在实验过程中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

⑤两组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组员内部讨论,得出属于自己组的相关实验性结论。

⑥教师根据两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评析和指正,然后鼓励学生运用几天所学的密度的只是分析实际生活中有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方法。

二、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实践的效果评估和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特别是中学的物理实验课不应该只注重课本知识灌输式的传授方式。为本文我们所提倡的这种探究式的教学实践是适应时代潮流的一种创造性的教育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力。通过探究式教学的实践,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明显增强,上课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综合素质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总得来说,教学的效果,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总结

物理探究性实验是指:教师在不设任何结论性内容的前提下,通过创设情景,进行启发式的引导,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属于他们自己的问题,再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相关的实践和非实践性经验,自主地去进行物理实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研究,获取知识。这种探究式的教学实践虽然日益得到较为广泛的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广,但在具体操作层面,有较大的操作性难度,投资大,见效慢。但这是必须作出的改变,这是一种长期性投资,功在千秋。所以,我们要加大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进一步推广类似的教育模式。推动学生和老师的双重改变。

【参考文献】

[1]魏达勇,孙鹏.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1)

[2]马宏志.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效果初探――以苏教版“密度”教学为例[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3:75-76

[3]刘广玲.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第2篇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在于“问题的创设”,教师如何创设出既贴合教学大纲,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成为探究式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实际,以具体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1.收集生活原型。从心理特征上看,小学生处于感性认知大于理性认知的年龄,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原型相结合,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欲”。在小数乘整数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数的案例,使学生对小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回到课堂上进行探究,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教室中的小数”,量一量书本有多厚、课桌有多高等。

2.巧妙设置悬念。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引入探究的“殿堂”。例如:在传统的课堂案例教学中“西瓜每千克0.8元,买3千克。需要多少元?你能算出0.8×3等于多少吗?先想一想,再算一算。”这样的教学流程,虽然符合教材的安排,但是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探究动机的养成。在教学这一案例时,教师可将其改造为“西瓜每千克0.8元,你带了3元钱买西瓜,能买多少西瓜呢?”通过这样的问题,使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比直接的问学生“0.8×3等于多少”更有效果。

3.利用学生的错误和反思。逻辑性、系统性是数学知识具有的鲜明特点。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是在其进行意义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要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必须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放在首位。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生的“纠错”能力,进行反思式探究教学。教师要善于“创造错误”,并且能够主动让学生“尝试错误”,从而最终纠正错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例如:教师列式让学生找出列式过程中的错误。又如:小明和爸爸去春游,现在爸爸的汽车油箱中有25千克汽油,每千克汽油可供汽车行驶6.8千米,春游的地点离家有200千米,春游结束后,中间没有加油站,小明和爸爸一起开车顺利到家了。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个事件中的错误,教师不要急着对学生公布“标准答案”,而要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对事件进行主动纠错,最终在自主探究中得到:6.8×25=170,170千米<200千米,“小明和爸爸根本无法顺利到家”的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反思,圆满地创设了探究式的教学情境。

二、拓展探究方法,使学生“会探究”

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努力探索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法、竞赛、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进数学素质的提升。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启发,使学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的“学会”转变为“会学”。

1.多样化的探究方法。对于探究式教学来说,其难点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索”,如果学生无法掌握知识探究的方法,那么探究式教学也就无法开展。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打造“认知—猜想—验证—观察—比较”的认识链条,放手让学生尝试,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空间。在追求算法的多样化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找出几种算法的共同点,在解决问题中不知不觉的建构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在学习小数乘整数之前,学生学过整数乘整数、并且学过“元、角、分”等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旧知识的固定点—新知识的链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的形成,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探究。

2.在动手实践中进行探究。研究性学习理论教育家杜威指出,必须让学生通过主动实践,从活动中学习,才能真正的获得知识、领悟学习方法。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带着任务的探索,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针对任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选择科学的探究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探究”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探究式 教学

高中地理的探究式教学就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以课本为教材,然后尽可能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具体的问题来进行讨论探究,从而完成对知识的掌握。这样就能够真正变学生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消除对地理学习的恐惧,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提高。

一、顺应学生心理,改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的是一种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进行听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往往容易从课堂上走神,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会主动进行思考,这样就导致课程质量的下降。而探究式的教师模式就能够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一种追求好奇的心理是符合高中学生的成长规律的,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就能够促进自己地里学习水平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中《水圈和水循环》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寻找资料,来对本地区近一年来降水情况进行了解,然后让学生去想想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降水现象。学生看到这样问题的时候,由于是自己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学生自然学习兴趣就比较浓厚,然后就会积极参与到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教师不需要急于进行解答,而是要让学生再次进行资料的查找,然后将不懂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讲解,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就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地理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就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二、增加课堂趣味,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高中地理课程的编排中已经涉及到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难免就会产生懒惰的情绪,长此下去使得学生失去地理学习的兴趣,为了改变这样的一种学习状态,就需要教师能够将课堂内容通过趣味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亦玩亦学中实现对知识点的掌握。

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的时候,教师在加强课本内容的讲解的时候,还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有关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全球环境的变化的视频,比如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的上升,从而使得学生了解气候问题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由于是对于一些沿海地区的同学,学生对于全球变暖感受都是极深的,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对老一辈的人进行采访,那些老人对于全球气候的感受是最深的,学生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然后就能够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全球变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来进行公益表演,将自己对环境的理解通过话剧的方式表现出来,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都比较强,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环境的理解,而且使得学生对于这部分的知识点理解也会更加的透彻,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立体的、生活化的现象,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喜欢上地理的学习。

三、加强学生合作,加强知识运用

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需要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样不仅能够改善学生和别的同学之间的关系,而且能顾促进学生对知识点更好的掌握。目前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关系,往往缺乏被他人合作的意识,遇到问题也不善于去请求别人的帮助,这体现在学习中就容易使得学习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就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用罗盘辨别方向》、《用太阳辨别方向》以及《用北极星辨别方向》这部分的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将这部分的知识点真正能够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就可以安排课外课程,将班级里面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同一组的学生在相互配合之中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像用北极星辨别方向的这个小组,就需要让学生在夜晚的时候能够配合好工作,哪些同学背仪器,哪些同学记录好数据,哪些同学总结调查报告都需要进行分工合作。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就能够将课本上的知识点真正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学生也会之间提升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改观对地理的印象,明白地理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自己可能在未来某些时候就需要用到相关的地理知识。

综上所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中的运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这都是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地理的学科特点的。长此下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傅桂平. 地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研究,《中学课程辅导》,2014(12).

[2] 田军.《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分析》,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第4篇

生本教育是由郭思乐教师所创立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这种理念主要是要求老师以学生为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让学生保持对学生的整体感悟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进行发展,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拉近学生与课堂、与课本、与老师的距离,更好地体现教育本质,让学生全面地发展.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以生为本,自然就要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课堂虽然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但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才是课堂的实际支配者,而学生只是一个参与者. 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没有参与意识,课堂仿佛与自己无关,学生很难真正地掌握知识. 而且老师传授也很难让学生拥有自己的数学理性思维,在考试的时候面对新的题型时无法自主分析. 因此,老师应该让学生自主分析,自行思考,这样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理性思维,与此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还能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同时,学生增加了自信心,对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增加.

所以,老师要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地能力. 如在教学有理数绝对值的知识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说说自己对有理数的看法和理解,根据有理数引出相反数. 还有0的特殊性,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知识点,|a| = a(a > 0),|a| = -a(a < 0),|a| = 0(a = 0)等都可以通过例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这样,学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而且每当自己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都会增加自信心,对数学也会越来越有兴趣.

二、以生为本的实际应用

国内的课堂不像国外课堂,学生人数较少,老师可以进行单独辅导. 因此,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以组的形式进行练习. 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有问题可以小组内先行解决,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即能起到复习的作用,而且学生在竞争意识的作用下,也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学习的能力. 而且这种小组互助的方法也能节省课堂时间,一些简单并不是特别重要的问题都可以在小组内解决. 然后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统一解决,这种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一般都是一些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由学生自行找出,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去理解,这样比老师直接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老师也可以将任务布置给学生,这样学生在谈论研究的时候就有了方向. 在小组进行讨论的时候,老师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分析,也能让学生在正确的思路上进行思考和分析. 老师也要定期的给小组布置任务,帮助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当学生这方面有一定基础后再让学生自行给自己布置任务,自己督促自己学习,强化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师的工作

以生为本,将课堂给学生,但并不意味着任学生随意地发挥,老师也是有非常重要的角色的.

首先,老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观念,需要在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创作出一种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的交流、讨论、互动和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相互平等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运用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学生也能真正地把老师当做自己的朋友,没有了距离感,学生在课堂上自然不会因为紧张害怕等因素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

其次,老师要仔细倾听学生在讨论中谈论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不要打断学生,让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出现不对的地方时老师不要立刻纠正,然后给予正确答案,而是应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的问题,然后自行解决.

这样,学生锻炼了自己的理性思维,也启发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 老师也要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增加学生的自信和积极性,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而且要反映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不仅要反映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反映学习过程. 教师的工作时非常重要的,虽然学生是主角,但教师要一直做一个正确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正确地思考,在学生的想法出现偏差的时候及时的纠正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理性思维上更好地分析.

以生为本的教育模式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以老师的无为造就学生的有为. 教师要很好地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进行理性思考,建立一个平等互助的平台,和学生成为朋友,让学生没有压力没有紧张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帮助学生在数学的道路上越飞越高.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我对探究式教学的一些认识

探究式课堂教学能很好地将学生的学、思、疑、问联结在一起,给课堂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和效率。同时,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能较好地促使学生知识的增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定理的思想、方法和规律,既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课堂组织形式。它更注重的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深层次参与),而不是追求习题的数量,具有“速度慢”但“效率高”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探究学习的过程是较费时的,我们经常一节课只研究一个题目(进行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甚至到下课了问题还没研究结束,但教学效果特别好,学生学到的是思想方法,是情感体验,是个性发展,通过探究性的学习,学生变得会学了,乐学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较深刻,知识迁移能力明显增强。因此,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多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激发和爱护学生的探究热情,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相信学生的探究能力定能得到大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也是指日可待的。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操作过程

探究式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操作过程不完全一致,下面我以华东师大版第26章“二次函数”第二节第六课时的教学(本节重点是二次函数有关知识的应用)为例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每个环节应注意的方面简述如下:

第一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每一节新课中,导入环节是很重要的一环:导入得好,就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最佳状态;反之,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设与新知有关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一步的深入探究做好铺垫。在所举这一节的教学时,我首先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学校现在要用20米长的铁栏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矩形的花圃,要使围成的花圃面积最大,应该怎样围?你能帮学校设计一个方案吗?”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一下有了想尽快亲自解决这个问题的冲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在这个时候,我顺势提出如下的探究问题:(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如何设未知数呢?(2)能列出怎样的等式呢?(3)这两个量之间有什么制约关系呢?通过提出上述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有时可以从现实生活或实际需要中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有时可以从旧知识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新问题,还可以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新问题……总之,只要我们围绕与新知识有关的探究性问题进行教学,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达到了这一环节的目标。

第二步:创设思维情境,启发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这一步是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旧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学生已经知道了要探究的问题的前提下,教师就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与讨论。在上例的讨论中,我将学生按照能力优、中、差搭配成6人小组,由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讨论,学生都围绕探究问题讨论得异常热烈。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办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要过多干预,争取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渐养成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讨论,每小组都会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有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此时,教学可以进入下一个程序。

第三步:精讲总结,理性归纳,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刚才的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使成功的经验明朗化,并组织学生归纳出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技能方面的一般性结论,再通过教师精讲,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关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经过师生的互动交流,最后得出了如下共识:可以设垂直于墙的边长为x米,花圃的面积为y平方米,则可列出关系式y=-2x2+20x,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出自变量x为何值时,二次函数取得最大值。至此,这一问题得以圆满解决,学生脸上个个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第四步:精心设计分层练习,使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形成技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迁移与创新能力

学是为了用,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和掌握后,紧接着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分层练习,通过学以致用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形成技能,达到学以致用,巩固和完善所得出的结论的目的。只有结合与上述三步相匹配的有针对性的分层练习,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逐步迁移,并实现创新的可能。在学生弄清楚了“如何围学校花圃”的问题后,我们可以设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继续探究:

例1:向空中发射一枚炮弹,经x秒后的高度为y米,且时间与高度的关系为y=ax2+bx+c(a≠0),若此炮弹在第7秒与第13秒时的高度相等,则在下列时间中炮弹所在高度最高的是( )

A.第8秒 B.第10秒

C.第12秒 D.第15秒

例2:为搞好环保,某公司准备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污水处理池,池底矩形的周长为100m,则池底的最大面积是( )

A.600m2 B.625m2 C.650m2 D.675m2

相信通过这样的练习,一定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第6篇

【关键词】启发-探究式 ;新课程教学改革激发兴趣 ;参与能力 ;互动教学

1 对目前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状况的反思

较之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中学数学教学,目前我国的中学数学教学已经有了不小的改观。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和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教师讲授轻学生体验,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独自式的讲话,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知识的结论性给予,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数学能力的权威定势,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个性发展。第二、重课内轻课外,以书本为中心,造成思维中的唯书本定势;强调统一性,忽视个性,造成思维中的从众定势。数学教学过分追求逻辑严谨和体系形式化,忽视了有助于学生解决日常问题的内容学习,抑制了正在发展中的青少年应有的活性与灵性。第三、重逻辑思维轻实践能力,传统数学教学重视教师对双基的教会,忽视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致使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实践能力在学习目标中成为体现最薄弱的环节。

由此看来,目前我国的中学数学教学的“封闭”色彩还比较浓厚,在这种教育影响下,尽管我国中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创新精神等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严重违背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人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越来越多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被运用到中学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也给中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经过总结,笔者认为以“启发-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关于启发-探究式教学,其实也是一个老话题,而且很多学者对此做过大量的研究,笔者在总结前人对此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实际的教学实践,再次阐发对 “启发-探究”为特征的数学教学方式的理解,针对典型案例阐述具体解决办法,给一线教师以启发。

2 启发-探究式数学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探究一词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也经常会出现,但从理论上来讲究竟何为探究,探究式教学又该如何定义?其实,探究就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而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那么,启发-探究式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主,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借助个人和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

其实早在我国古代,就有诸如“启发一探究”这样的教学理念。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提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领会变通,而启发式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也通常被认为是依据孔子这句话中的“愤”、“悱”思想。孔子提出的这种启发式教学其实就是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施教的实际,“愤”和“悱”都是指学生追求知识的迫切心态,“愤”是学生想追求某种知识却不能如愿的焦急不满心情,而“悱”则是指学生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却由于自己不能恰当的组织语言从而不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的情态。而孔子主张,在学生“愤”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地给学生以指点,在这时学生很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收获,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悱”的时候,教师也应该及时提醒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反之,如果组织学生学习的时机不对,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事倍功半。

3 启发-探究式数学教学法的实践运用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是老师的教和学习的学共同构成的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引导学生的学习,同理学生也要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不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如果他们的经验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的需要,就要引起顺应过程,即要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从而适应学习新知识的需要。由此可见,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就应该是要学习现实的数学,而不是“为学生的数学”。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已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去改造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在平时的授课中要多增加一些和学生密切相关的或者是学生自己熟悉的具体场景,把数学放到生活中去,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对其加以理解和应用。

利用启发-探究式数学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使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形成概念,探讨解法,促进学生抽象的数学思维。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模式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下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和互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共同发展。学生通过与教师的对话,与同伴的交流,在社会化的学习环境中,积极思考,表现出高水平的数学思维。例如,如学生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之前,教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回忆边、角元素后,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图,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要想到玻璃店配制一块一模一样的回来,你可以带哪块去就行了?若带Ⅰ去,带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Ⅱ去,带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Ⅲ去,带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富含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深入思考的兴趣,并为学生学习“角边角定理”奠定了基础。当学生经过思考后,要求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带去的玻璃画出复原三角形。于是教师用问题“这样画出来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吗?”来引出课题。

对于一些极富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可通过发散性提问、等待时间、适时点拨、表扬与鼓励等多种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多向探究,有时为了探究问题的需要,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关于这一点,教师应该灵活地把握,力求达到“适度”与“平衡”。

我国数学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依然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理念能给当前的教学改革一些启示。在“启发-探究”为特征的新的数学教学方式理念的指导下,中学数学教学为学生的发展和能力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使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也能更好的唤醒学生潜能、开启学生心智,更能创新数学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顾泠沅主编:《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 刘显国主编;《教改教研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8月版

[3] 傅道春主编:《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4] 姚俊、杨兆山主编:《教育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

写作小常识:

第7篇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导学――探究 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76-01

教学模式就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识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

导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在科学探究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教师以导学案为抓手,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展开的稳定、具体的教学框架结构。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物理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导学――探究式”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构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可分为四步进行。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教师以导学案为抓手,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如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讨论)激发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接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同时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仪器。

(二)提出假设,科学验证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是要求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直至得出结论。这阶段是自主探究阶段,具体包括:(1)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收集的信息作出比较合理的猜想、假设和设计探究方案;(2)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校园网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资源库。学生带着问题或实验方案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独立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进行探究;或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实验辅助系统进行实时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

(三)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这阶段是协作探究阶段,具体包括:(1)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处理,得出结论;(2)对得出的结论作出科学解释。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必要时可通过网络的辅助进行网上协作学习。学生通过网络的辅助,将各自的猜想、假设、实验方案或得出的结论带入网络讨论区进行交流,比较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思维结论,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合理。

(四)小结交流,检测反馈

(l)学生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2)学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3)教师对本课的学生小结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和评价,并让学生浏览网页“小结”;(4)小结后,引导学生进入网络智能习题库,完成自我测试,测试结果由计算机网络当即反馈给学生。

这种导学――探究学习教学设计不仅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在“让学生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方面下功夫,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动态建构”。

二、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举例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下面以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为例来分析探究学习课堂教学设计的思想。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子发现的过程和重大意义;(2)知道汤姆生原子模型;(3)知道a粒子散射实验,说出其设计思想;(4)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理解模型提出的主要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初步具备实验设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2)具有理解和概括实验现象的能力,逻辑招理实验结果的能力;(3)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原子核式结构发现的教学,初步养成科学的世界观、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1)问题的提出。上课前播放背景音乐;上课后引导学生通过校园网进入背景资料库学习有关情景资料,激发学生质疑。如:①三项重大物理发现是怎样发现的?三项重大物理发现具有什么意义?②原子的组成问题是怎样被提出来的?③原子的核式结构是怎样被发现的?通过浏览网页呈现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资料有:①19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三项重大物理发现(X射线、天然放射线、电子)的音频、视频资料;②近代物理发展史实的音频、视频资料;③核能释放(原子弹爆炸、核电站)的音频、视频资料。

2. 提出假设,科学验证

第8篇

【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激趣引题,自学探究;自主思考,独立探究;主动钻研,合作探究;明理强化,实践探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探究 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就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更加重要和可行的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课前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通过创设出一个民主、自由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借此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能使得小学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激趣导入,自学探究

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人自学探究阶段。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如教学《简单归一应用题》时,可以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要求很快测算出全班50位同学在一分钟内大约一共能跳多少下脉搏,怎么来测算呢?

生1:可以先统计全班每位同学一分钟跳多少下脉搏,再把它们加起来。

生2:这样太麻烦了,只要先测出一位同学一分钟跳多少下脉搏,再乘以50就可以了。

生3:这个办法不可取,如果选出的这位同学跳得快,算出的得数就太大了;如果选出的这位同学跳得慢,算出的得数就太小了。学生都认为第三位同学说得有道理,怎么办呢?这时,一位同学兴奋地说:“可以先测出几位同学的,计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后再乘以50。”大家认为这个办法好。

由于这道题是师生共同探讨建构的,学生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了如指掌,很快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2 自主思考,独立探究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

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多媒体出示主题图,并列出算式:30+20,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作出了如下算法:①十个十个地数,30、40、50。②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是50。③3+2=5,30+20=50。并让他们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60+20。

3 主动钻研,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时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让每位学生课前准备好2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上课时要求小组内成员每人用这24张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每人拼的都不相同)。拼好后逐一按长、宽、面积等数据填在一张表格上,再研究: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个图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发现了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的乘积,于是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计算公式。

4 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这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消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科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强求统一。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

例如,讲授“圆柱体的体积”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逐层递进的问题情境:①圆的面积怎样求解,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②展示出一个圆柱体实体模型,让学生想想圆柱体的体积求解方法。③当学生有困难时,可以提示他们能不能将圆柱体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之后模仿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来得到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