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排比句摘抄

排比句摘抄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05 14:34: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排比句摘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排比句摘抄

第1篇

“逗”的原意是令人开心,令人笑,本来意思挺好。可是不止一次听到电视节目或者会议的主持人讲完自鸣得意的句子,会追一句“此处应该有掌声”,甚至“此处应该有笑声”。更典型的是一些劣质相声,装疯卖傻作践自己,乞求台下观众笑。这都是利用他人的善良,甚至只是身体条件反射的本能,强行“求逗”。说白了就是胳肢人。

开心而笑也分好多种,高山流水于我心有戚戚焉是一种,觥筹交错讲段子也是一种,升官发财是一种,明朝散发弄扁舟也是一种。雅俗不是问题,关键要会心。会心的笑与被胳肢的笑不可同日而语。若要会心,自己先把心捋直了,别拐弯儿,别造作,真心随意流露才可能引人共鸣,心心相印。一味憋足了劲想逗,别人看到的只能是一张憋成猪肝色的脸。

是否会心还与趣味有关。趣味这东西也是五味杂陈,花样繁多。有趣味的逗也不都是真逗,这份趣味还得是健康的,不是变态的;是阳光的,不是阴湿的。曾见一位作家“求逗”,文章里写,看世界杯宛若,是件很私密的事――大意如此,这个,趣味倒是有,可好像有点恶趣味吧?

还拿相声类比,胳肢人的相声讨嫌,却也有侯宝林那种,台下都笑喷了,自己还一脸懵懂无辜。你以为他心里不乐?没那事儿,心知肚明。写作也如此。前几天读到介绍拉萨大小寺庙的一本佛教主题旅游书,全书行文严肃认真,写到罗布林卡,先介绍历史由来,突然笔锋一转说:“罗布林卡旁边还有一个动物园,内有若干兔、鸡、狗、鸟等珍奇动物,旅费极为充裕,并且喜欢观赏无精打采动物者,可以顺道入内参观。动物园单独收费,详细参观约需时三分钟。”这种是真逗,是侯宝林相声那种逗,是来自心底、不造作的逗,是叫人会心而笑的逗。

追究“求逗”的心理机制,其实是写作者内心的媚态在作怪。媚是为了讨好,讨好谁呢?面上看是讨好读者,也就是讨好他人,更深层却是为了讨好自己,讨得他人的赞赏,实际还是为自己享受被别人赞赏时的满足。

编过一位作家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后来此书大红大紫,书中有一段纵横数页的抒情排比句最得读者欢心,网上摘抄传诵者甚众。后来这位作家朋友每写新书,必定会精心安排一大段排比句。他倒也坦诚,说读者喜欢啊,就愿意看这个啊,所以必须写啊。这就叫讨好。

比较而言,这位作家至少自觉到在讨好他人,已属不易,更多“求逗者”对此并无觉察。写作说到底,在行家眼里,与写作者的为人惊人一致,你看日常人际交往中,明明和对方观点不同仍点头称是的大有人在。如果这还可以解释为人情敷衍,那么,不仅点头而且附和,甚至铺陈别人说法,还举一反三,算是讨好了吧?如此为人,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有点媚。

大书画家傅山曾有“四宁四勿”之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太巧了不好,贼尖溜滑,巧言令色,这都是巧。媚就是一股媚态,不自觉地老要讨好人。轻滑就是没主心骨,人云亦云,轻浮,表达起来滑不溜丢,抓不住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他说东,你刚想针锋相对说西,他马上滑出去,说西也有西的道理。毋安排一条,让我想起看过的一些小说稿,一般来自名家,其中又以老名家为多,他们虽然创作鼎盛期已过,但写作技巧早已娴熟,所以你一看,什么毛病没有,要人物有人物,要情节有情节,要起承转合有起承转合,安排得特别好,可是就是读着没意思啊,完全融不进去。就是所谓的“鸡肋”吧,你再费心安排,也是食之无味。

第2篇

课堂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范读激趣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通过收集资料,你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情况呢?(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3.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孩子们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和睦相处。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参观这样一所民族小学。(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学生齐读课题。)

4.教师配乐范读。(配乐:月光下的凤尾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看一看。请你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或字典多拼读几次;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自主识字。)

2.学习生字、新词:坪坝、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摔跤。(指名读,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教会学生默读课文,交流主要内容,教师顺势板书写作顺序:上学路上、上课、下课、赞美学校。)

三、理解内容,读中悟情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欢快之情。

2.出示课文第一句:“早晨,从山坡上,……还有汉族的。”(引导学生观察句子的特点,是采用了排比句式“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板书句式,仿照句式说话。)

3.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结合图片理解“绚丽多彩”,读句子。)

4.出示句子: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师:同学们会跟小鸟说什么?跟老师说些什么呢?会怎样向国旗敬礼?(想象说话。)

5.“是啊!开学了,又可以见到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又可以在美丽的学校学习新本领,是多么激动高兴事啊!”大家能用这样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吗?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大家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

2.现在你就是窗外的那只小鸟、蝴蝶或者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体悟窗外的安静,正因为同学们读书的声音非常好听,所以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不飞了,猴儿也来了。)生比赛读好这几句话。

3.读得真好,为了鼓励大家,老师让大家一起和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一起游戏,你想玩什么?(想象描述,品读有关句子。)

四、读中悟法,写法迁移

1.你喜欢这所民族小学吗?(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如:上课时民族小学的学生读课文非常好听,下课时他们尽情嬉戏,非常快乐等。)

2.课文围绕我们的民族小学写了三个不同的场景:生机勃勃的上学场景、安静的上课场景和热闹的下课场景。民族小学的学生也很想了解我们学校的生活,请小朋友们任选一个场景,写一写告诉他们我们快乐的学习生活好吗?(学生练笔、交流、评价。)

3.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五、摘录积累,背诵课文

1.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2.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教学反思

教学在学生朗朗的背诵声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勤于动手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把生字、新词圈出来,通过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写作顺序,理顺课文内容;标出排比句式,进行说话练习;把精彩的句、段摘抄在笔记本上,既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积累起来为己所用,养成圈、点、画、批的习惯。

二、有序阅读

学习本课,学生经过了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读中悟情、读中悟法、写法迁移等几个环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初读到迁移运用的过程,反映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三、善于想象

本课的教学中,笔者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想象那优美的意境。想象让学生入情入境,读起书来有滋有味,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培养了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第3篇

对于任何学生来说,他的母语学习基础都不是零,因为他总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母语环境。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他的表情达意的能力往往己经很强,令大人吃惊。因此,加强培养对母语的感知意识,是学好母语的一条重要途径。张孝纯先生所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就主张将语文学习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狭的笼”中解放出来,语文教学才能充满活力。语文教学肩负着塑造学生人格、传授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培养良好习惯、培养审美情感等重大任务,可谓任重而道远,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对学生语文意识的培养就成为了必然。

一、培养语文意识应包括的内容

(一)听的意识

让学生养成会听、善听、听懂、听出对错及听出弦外之音等基本能力。

(二)说的意识

在视听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见闻,讲故事,说观点,谈看法,用嘴巴表达自己的看法、思想、意识。

(三)读的意识

除了读课文,还应习惯于读书看报,甚至于看到街上的广告、牌匾、电视上的广告词、产品说明书时,都要将它们看作语言的材料读出来。

(四)写的意识

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优秀篇章、材料的习惯,让学生养成爱好写作,善于用笔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情绪、见闻与感受的习惯。

对听说读写四方面意识的培养与训练,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思考、表达自我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外在形象与气质。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一)课内语文意识的培养

按照叶老“课文无非是例子”的观点,运用语言材料着力培养语文意识。

1.营造语文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手抄报的形式办“文学园地”,选择学生的或报刊上摘抄的优秀文章定期展览,展出学生的优秀书法习作,让学生一进课堂满眼都是语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加强课内、外的语文训练

课内教学中,对关键性的新知识老师讲清楚,要求学生认真听,听懂;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要通过诱导学生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调动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以课文为例子,生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用语的兴趣。对写作中词语、句式的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课文中思想的挖掘等问题,归纳出“这一类”的特点和规律。在学习《提醒幸福》一文时,文中作者一串排比:幸福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笔者以此为例,让学生们以自己的亲身感受为内容,仿照句式写出五句话,体现出自己的幸福感。学生练习之后,加深了对排比句式的理解,同时也真正学会运用它来表达强烈的语势和情感。

3.语文活动

活动的形式多样:口头作文,朗诵比赛,演讲,辩论会,讲故事等活动。例如,在学习了《继续为祖国语言的健康而斗争》一文后,学生对日常生活、学习中语言文字的运用开始重视起来。针对“错别字”问题,笔者又让学生从自己的作业、作文、复习资料以及街头巷尾的广告词中找出一百个错别字,并归纳类型。学生通过这一活动,发现了错别字的形成规律,并作了总结:形近错别,音同(近)错别。这样不但把规律归纳了出来,同时也形成了他们时常注意自己、同学或街上牌匾、报刊上是否有错别字的意识。再如针对笔者学校学生写作水平较差,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恰当的现状,首先让每个学生进行“介绍自我,展示自我”、“昂首挺胸走路,埋头认真做事”、“夸夸我班的好同学,夸夸我自己”、“增强自信心,树立自我的良好品行”等一系列的演讲,又利用作文课时间让学生朗诵自己写得最好的作文,还让他们课前用一两分钟给同学讲故事,或讲今日见闻,或对社会热点问题谈看法,形成了同学们张口就注意“语句通顺,表达清楚,感情充沛”的习惯。

(二)课外语文意识的培养

1.听

用广播电视等媒体作为训练听的能力的手段。学生通过听,分析思考,真正做到听有所获。学校要求学生必须收看新闻联播,笔者要求学生看后至少要复述三则以上的新闻,并发表看法,让学生养成平时像上课一样专心听的习惯。

2.说

让学生复述自己看到的新闻影视节目、生活中的见闻,评说事情的原因,发表看法主张,几个人一起谈,变平时的闲谈为有目的谈论。锻炼嘴巴,实际上是锻炼思维的敏捷性。现在己经有几个同学能够像样地主持节目了,还能像“东方时空”那样搞个“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节目。通过练习,同学们会发现自己的嘴巴好使了,脑子灵活了。

3.读

指导学生读书看报。利用学校图书,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4.写

课外阅读多了,摘抄的知识也随之增加。课外练笔紧扣生活内容,所以“作文恐惧症”会逐渐消失。在生活中处处留意写作素材,有利于写出漂亮的文章。

5.审美意识的培养

社会生活是个大舞台,其中形形的人群、思想意识是我们课文中主题的来源。用课文中作者揭示出来的思想、美丑去对照生活,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感悟美丑的能力。

课外培养学生语文意识的渠道还很多,只要留意处处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始终坚持贯彻“课内外相结合”、“听、说、读、写、思相结合”两个原则。课内学方法、明意识;课外用方法、形成意识。笔者还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外活动,如学习《潮涌浦东》让学生考查济源市的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了解济源的历史;结合课文和季节,让学生写赞美春夏秋冬自然美景的散文;结合社会生活让同学写谈看法的小议论文。这些做法,使学生形成了小到“见字辨形、见词析义、听话听音”大到“见景生情、有感而发”的语文意识。“生活语文化”的意识逐渐形成,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情感的丰富。学生的语文意识形成后可以大大的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持之以恒的训练与强化,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书卷气的外在气质,也会为就业打造自然娴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蕾.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J].语文天地,2011,(19):36-37.

第4篇

下面本文拟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对作文的开头设计作一粗浅探讨。

高考作文想达到吸引人的眼球,获得高分效果,开头必须要讲究形式和文采。例如在作文中,开头的形式大体有题记、短片日记、诗歌铺垫、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句式点题、问题引导等等。如何做到形式和文采的有机结合,需要多积累,多思考,多辨析,多运用,进而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那时你就会明白这些形式和技巧便是可以洞悉和掌握的,即到达所谓的“游目骋怀远迷宫,万变难离皆其宗”的境界。

一、题记:提纲挈领扣精魂,一语破定乾坤。

题记能够凸显文章的主题和要旨。它是指能够揭示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句子。贵在含蓄简洁一语中的。但在具体运用题记的时候务必要注意,题记不是随手拿来的,更不是直接从文章中摘抄的。它是文章主旨的概括和点睛之笔,也可以说是神来之笔,贵乎神,就是要让题记奠定作文的品质和韵致。此外题记一般不宜太长。

例如《好样的同桌》一文的题记:“人生的真谛,别人无法教你,只能在生存的过程中自己体味。”这里引用了名言,一言既出,分量不可小觑。再如《五彩的幸福》题记:“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把生活中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短片日记:抛砖引玉尽文气,彩头花絮添新意。

日记体本来就是作文行文的一种形式之一。它能够打破一般文章整章整段的单调,给人以灵活清新的印象。这里讲的短片日记,就是利用了日记体的这一优点,加以运用的。如《邂逅》的开头:“某年月日,雨,星期天――长久的冬季,使人窒息,抑郁的星期天,压抑着情思,无聊之处,便顺着意识的流动,双脚开始了漫无目的的远游……在公园拐角处的梧桐树上,遇见了你――嫩芽,哦,美丽的春天!”这片小小的日记,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却把作者的情感变化展现的一览无余,可谓妙哉!

三、诗歌铺垫:缘情造境起风云, 辞采风流力万钧。

诗歌具有精炼、概括、含蓄、意味隽永等特点,诗歌铺垫不仅能够更好的表达文章的情感旨趣,而且还能够增添文采,让你的文章意气飞动,辞采飞扬。诗歌铺垫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引用现成的诗歌;一种是原创。

引用现成的诗歌是多数人的首选,因为只要你能够记忆起适合文题、切合题意的诗歌都可以运用。如《真正的天堂》(2005高考优秀作文?湖南卷):“你站在窗台上看别人/别人站在桥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风景/别人装饰了你的梦/”这里引用卞之琳的小诗,使文章的意味突显隽永,余味幽长。

至于诗歌原创,第一、可以弥补作者因一时紧张或者失忆而想不出适合情境的诗歌的不足;第二、因为是原创,就是根据题目来创作的,它比引用的诗歌更为切题,它就是文章的直接组成部分,所以能更好地营造意境,表达情感。如《逝者如斯的轮回》的开头:“‘江南旧日采莲女,红妆裹,藕花深处恨难求。纤腰束,牵延步,首徐回,杯盘笙歌五更躇。东风破,明月缺,一行相思泪双眸。’生命中的轮回,有时就如偶遇一佳人,有沉鱼落雁之容,碧月羞花之貌,性行贤淑,但仅是一面之缘,复见难矣,空余一怀愁苦。”此处把轮回比喻为偶遇一佳人,有情有境,可遇而不可求,大有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怅惘失落之感。

四、名言警句:春花秋月露华浓,文渊阁楼写情重。

这是在作文中运用的较多的一种,它比起引用诗歌来,一则少了记忆的难度;二则可以信手拈来,灵活机动。如《明月,照着我们的脸》(2005高考优秀作文?江西卷):“唐时的风,吹动多少公子的飘飘白衣;宋时的雨,打湿了多少女子的乌黑鬓发?那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含有月的诗句连串和组合,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奇特效果。

五、寓言故事:言微旨小笔犀利,醒世谕理有张力

寓言故事适合一些记叙或者议论性较强的作文,因为引用寓言故事一方面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另一方面,这寓言故事本身就是文章的例证之一。它出现的目的就是作为补充或例证之用的。如《胜与败》中开头引用《伊索寓言》中《蚊子和狮子》的故事来补充说明胜败是相对的,胜败会因时因地相互转化的道理。

六、句式点题:势如破竹添虎翼,华首余芳造英奇。

句式点题是指用一组句子来点明文章的主旨,当然这些句子大多借助于一定的修辞手法。诸如排比、比喻等等,如《我们美丽的往昔》的开头:“曾经冬去春来,春暖花开;曾经沧海桑田,天地轮回;曾经潮来潮去,海浪翻滚;曾经月桥花院,锁窗朱户;曾经……曾经的一切良辰美景如东逝的春水,虽然一去不回,但是在你心灵的河流中定会留下朵朵晶莹的浪花……”,这里运用排比,不仅能点题,还能增加语势和文采。

七、问题引导:名装丽服须善剪,二月春风作针线

第5篇

一、观察和体验,积累生活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在作文指导中树立大语文观,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助于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

(一)观察,积累生活

1、学做生活的有心人,注重培养观察的能力

(1)广泛关注。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注意日月星辰的变化,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态,观察风霜雨雪的景象,了解乌兽虫鱼的习性,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参观工厂,访问农家;观察学校生活——注意学校开展的活动,大到开学典礼、运动会,小到主题班会、同学的课堂发言;观察家庭生活——留心家里今天来了什么客人,爸爸又卖了什么新电器,妈妈又添了什么新衣服,家里人的言谈举止……。

(2)明确要求。学生观察前,要提出观察要求;学生观察时要进行相应指导;学生观察后要写观察日记。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分析事物的好习惯,观察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活动,不能单用眼睛,要耳、口、手、脑并用,还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3)细心指导。观察日记是把每天观察到事、人、景、物选取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不拘长短,不拘内容形式。事要重点记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人要重点记下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景要重点记下景物形状、颜色、大小、动、静特点;物要重点记下物件的外形和结构。用途与功能……每则观察日记都要写下观察的时间、地点,尽可能的记下自己的感受。

2、学习有顺序地观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高中学生来说,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有关水果的课文时,让学生看资料图片,使学生对其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它的色彩、形态,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体验,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

高中学生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满足自我表达的需要.但是学生作文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与人交流,这就要求作者有读者意识。语言必须流畅,言之有序,有感染力。因此,我们必须在各种单项作文训练中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表达技巧。所谓积累技巧就是通过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各种作文单项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表达思想的方法,它包括语言表达的技巧,篇章结构的技巧,选材立意的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片断训练,如进行总分式、并列式的语序结构训练;进行仿写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的语言感染力训练;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写训练;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改写。可以练习各种形式的开头结尾,可以结合相关课文练习写景、状物的写作顺序,可以联系课文的题目分析作者的选材,立意的目的。在进行片断训练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技巧的训练。鼓励学生写畅想式、科幻式作文,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

二、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

1、任务性积累。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有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

第6篇

一、创造轻松愉悦的和谐课堂氛围

首先,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流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创设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一个"师道尊严"的老师,会让课堂变得压抑沉闷,不可能指望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可以根据要上的课文题目或内容精心设计悬念或者故事,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先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可以轻易找到答案的问题,然后一步步加深难度。

其次,《走进新课程》中曾指出:我们应该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只有放下权威的架子,真正用真情去对待学生,才会真正换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才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作为老师,要用自己的爱感动学生,学生就会特别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就会从内心愿意学习,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同时,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合作,互相帮助,欢乐共处。还要注意:在备课的环节中尊重学生,课堂目标和环节的设置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各种知识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用平等的语气与学生对话,尊重学生的每一种说法。在情感上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根据最新的认知理论,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宗旨,我认为应该做到五让。

1.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想。"学贵有疑",思考是学习的开始。学语文就是为了学习语言,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地去想。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新旧信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样就会使唤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

2.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去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学中要让学生尽可能去读,自己去多读,分句、分段、分角色的朗读,在学生自读多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课文内容、重点,自己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课文了然于胸,才能在四十分钟之内高效学习。

3.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4.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去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比如有些课文需要课前搜集资料的,老师尽量让学生自己放手去自己做,只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合作探究,提高自主阅读质量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合作探究性阅读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阅读过程,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从不敢提问到想问、敢问、善问,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上下文探究段落,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读、思、议,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唤学生在思中有所认识,在思中找出问题的所在,在思中理清问题的脉络,使学生在议中充分交流探究,在议中寻得解决问题的门路,在议中得到共同提高。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布置趣味性的作业

1.转述故事:精美的课文需要背诵,可是有的课文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需要了解,转述故事这个作业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然后才能完成。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科普文"等,需要学生读熟,在转述中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或者关键句子来讲解,很有利于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

2.扩大阅读: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浓厚的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如在教学了《草船借箭》后,可以对学生做这样的引导:文中写周瑜想为难诸葛亮,而诸葛亮却出色的完成了任务,那么后来周瑜还会怎么样为难诸葛亮,诸葛亮又还有何妙计解决呢?同学们想知道的话,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阅读有关书籍。

3.动手写:语文课的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有的文章写作方法和特点很明显,非常有利于学生仿写,学生可以在模仿中进一步掌握这些写作技巧。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课文,要求用上排比句和比喻句。通过多次仿写、交流、讲解、再次写作,学生就可以初步掌握这种写作方法,在以后的作文中慢慢学会运用。

为了让作业不成为学生的负担,也为了让作业能轻松地吸引学生。老师在布置时要懂得策略,注意作业的趣味性。"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只要尊重学生个性,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作业,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工具"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工具,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告诉学生应该在何处去找、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如字典、参考书、网络,还可通过报纸剪贴、书刊摘抄、电视录音、光碟磁盘、实地调查、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

第7篇

课程改革已历时多年,虽然改变了很多,但其发展至今尚存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教”与“学”在教学过程各占的比例分量,怎样分配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吸收得更多,并转化为自己能熟练应用的知识,这一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突出。为此,探讨“多交少学”还是“少交多学”这个问题很有必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上好阅读课,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讨深思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教师要解决学生如何去学会自主阅读的问题。当前,我们基础教育存在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会自主阅读,眼光狭窄,思维不活跃,不会独立解答问题,形不成自己的观点。

由此可见“少教多学”不光是解决教师的“教”和学生之间的“学”之间的比重问题,而是解决中学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一个问题。“少教多学”是贯穿于整个中学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线,同时也是教学的一个理念与目标。

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四少一多”,即课堂上学生读的时间少,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读书更少,课堂上思考问题少,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与计划少,教师讲得多,满堂灌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过多的用于讲解分析课文,而忽视了应让学生充分阅读。由于学生读不到位,对课文的认知感悟较浅,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课文思想,难以受到课文所蕴含的情感熏陶,在语言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教师应该在“读”上下功夫。

一、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自主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过程。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上的熏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应形成这样的思想――课文要靠学生自己去读懂,阅读课上要有琅琅的书声,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知、在阅读中提升才智、阅读中感悟道理。

二、课堂中加强指导朗读、默读

首先朗读是最经常、也是最重要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途径,要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学习、思考,在阅读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的情感、增强自己的语感。

其次默读比朗读的速度更快,更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

三、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的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阅读时应做到以下几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让学生用圈点、勾画等方法,标注课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

四、丰富学生读书的形式

为了激发学生乐于读书的兴趣,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丰富的读书形式:范读、领读、朗读、轮流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读、全班读等。通过灵活多变的读书形式,营造一个轻松开放、活泼愉快的课堂阅读环境,让学生喜读、会读、能读,阅读中感受快乐、读中领悟情感、阅读中找到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谈谈我的教学实际: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通过介绍鲁迅读书时的故事导入后,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音,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2、点名认读生字词,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3、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试着找到问题的答案。(1)课文标题点明作者的写作顺序是什么?(2)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中描绘了百草园的哪些美丽景色和享受到了哪些乐趣?在这一环节之所以采用默读是因为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默读中初步理清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4、学生汇报交流读书的收获,解答问题。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体会情感。

1、组织讨论:我为什么留恋百草园的生活?课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第九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课文表达了什么主题?2、组织讨论:你从作者的读书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先让学生把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划出相关的句子并作批注,再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找时机归纳对待阅读的态度: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写读书笔记。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方法,总结出写读书笔记的方法。4、设置问题:作者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吗,有哪些趣事?在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后,引导学生就这些道理结合自身经历发表看法,感受写作的方法。教师找时机归纳:构思别出心裁、写真情实感、故事简单而生动。本环节的教学实现了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从而促使学生从作者的读书经历思考自身,领悟到相关的阅读及写作方法。

三、品读文中的语言,学习积累。

第8篇

作文是一门综合艺术,能最直接、最明显地反映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它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职业中学由于培养目标不同,在作文教学上也应该与普通高中的传统教学方法有所区别。《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职业高中的学生必须具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然而,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目前普遍存在并亟须我们重视、解决的问题很多,学生作文总体能力低下,状况堪忧。从调查情况来看,职业高中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能力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喜欢型,约占20%。这种类型的学生平时积极参加生活实践,勤于收集写作素材,写作兴趣浓厚,文思敏捷,成绩优良。二是应付型,约占50%。这部分学生对写作态度比较冷漠,既不喜欢,也不厌恶,他们认为写作文只不过是完成任务,因而总是马虎草率,应付过关。三是厌恶型,约占30%。这部分学生或认为自己没有“写作细胞”,个别甚至不知道作文是怎么回事,或认为写作不是职业高中学生的任务,所以作文总是不写,成绩极差。

现状及成因分析

作文目的不够明确 在职业高中,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堂教学,作文教学都被“边缘化”了。不少学生对写作课不感兴趣,甚至厌烦、害怕,导致传统的作文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也有不少职业高中学生认为到校读书是来学技术的,毕业出去不一定会凭笔杆子混饭吃,因而学写作文没有必要。

学习基础太差,作文兴趣淡薄 职业高中学生大多是初中时期的“C类苗”、“箩底橙”,初中时期的贪玩者大有人在。他们不仅语文基础和作文能力差,其他学科的基础也十分薄弱,因而认为作文太难太深,不像专业学科那样生动有趣,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认为教师作文课教得不好,所以不想写。总之,对作文没有兴趣。

随意编造,抒发虚假情感 在大多数职业高中学生的作文中,假话、假故事、假情感颇多。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目的,严重背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及情感需要,使作文蒙上了不该有的灰色,泯灭了学生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热情。没有新材料、新内容,就拿一些旧的内容来胡编乱造,。高考阅卷专家也曾指出,经常有考生在记叙文中编造苦难的情节,试图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悲情,更有感染力。他们会毫不忌讳地虚构母亲病亡或描写自己眼睛瞎了,看不到早晨美丽的景色,只能由妈妈描述什么是早晨。此类作文,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谈,失去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灵魂,把“求真知,做真人”的品质,无形地排挤到认识圈之外,着实让人心寒。

缺乏积累,格式雷同,模式单一 职业高中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死记硬背,套用模版,内容空洞乏味,泛泛而谈,言之无物,枯燥单调。即便是命题不作任何限制的自由作文,也往往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尤其是应付型学生,写作时不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去立意、确体、选材、布局及行文,而是习惯于摘抄一些“优秀作文”的段落或通过网络来“编辑”作文,喜欢用华丽的辞藻显示自己的功底,喜欢在开头结尾用排比句烘托气氛。即使自己写上几句,也是大话、空话、假话而已。而在议论文的写作上,大部分人不会讲道理,没有思辨能力,常列举一些与观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例。这种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体感受,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写起文章来,难免出现严重的“雷同”现象。

改革思路与对策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树立作文独立成“科”的意识 一直以来,职业高中的作文教学都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系统的教学内容及科学的训练方法。作文教学经常处于自流状态,存在着相当大的随意性。轻视者,率由旧章,敷衍了事,有些则根本不设作文课;重视者,强调“以多取胜”,盲目加大作业量,结果也是费力不小,功效不大。因此,要进行作文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更新。

1.重视作文教学,强化作文意识。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尤其是职业高中的学生语文基础差,写作能力低,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谈何容易。不少教师因而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轻视作文课,甚至不上作文课,只是课后布置一些作文。虽然有批改和简单的讲评,但对学生缺乏应有的辅导。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把作文课看成辅助教学,可上可不上的观念。

2.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编制系统的教学内容。多年来,作文教学都在每篇课文或每个单元之后才出现,缺乏系统的教学。因此,我们应编制统一的作文教材,脱离原有的单元式作文训练,变为纯粹的作文课本,从最基本的造句、模仿开始,到审题、立意、结构,再到单元式的各种文体理论知识的讲解。

3.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进行规律性的训练。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有一个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的写作技巧到多样化的表现手法,绝不能今天写记叙文,明天就写议论文,突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注重兴趣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是写作之源,单一的命题作文,造成学生奉命而作,枯燥无味;机械的模仿作文,造成学生照葫芦画瓢,墨守成规;写远离生活的内容,造成学生闭门造车,无病。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出题――写作――讲评”几乎成了固定的模式,每当布置作文时,学生“唉”声一片,满脸愁云,作文似乎成了他们最苦的差事。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唤起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生活,并把作文引向其中,为学生开辟丰富的“作文市场”,创设写作氛围,让学生在“市场”和“氛围”中主动去“经营创收”。例如,学校每学期举行的“十人跳大绳”、“红歌颂祖国”、“班际拔河”等大型比赛活动,以及节假日组织的“走进社区敬老院”、“与残障儿童心连心”等公益活动,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尊老爱幼、关爱弱势群体的热情。只要教师点拨得当,学生就能够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出生动的作文来。

2.在阅读中培养写作兴趣。一个人的生活、实践活动总是有限的,要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社会知识、实践经验,并非事事都要亲身经历,而可以通过读书来间接获得。文学、天文、地理、历史典籍、新闻报道、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医药卫生、旅游知识、工业建设、农业生产、美术欣赏、摄影技术、车船兵器、航天科技、经济发展、外交风云等等都可以涉猎。那些精彩片段中的优美词语,描述方法,能在写作中启迪新的思路,点燃新的思想火花。同时,教师要努力挖掘课文中的审美内容和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判断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美文的热情。例如,讲授《荷塘月色》一课时,可让学生一边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一边体会作者由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这样变化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课后,再让学生自己观察景物并作文,要求情景交融,可借喜景抒乐情,也可借乐景抒哀情。还可布置学生阅读一些介绍作家成长经历的书籍,如高尔基从童工成为世界文明巨匠,高玉宝从长工房走上文坛成为著名作家等。作家的成长史也许就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楔子。

加强指导,培养个性化的写作 作文指导只有从知识形态真正走向生命形态,将习作之树植根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土壤,置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环境中,润物细无声般地将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作文资源引进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来,学生的个性写作才能获得自由张扬的空间。

1.开发作文资源,丰富生活体验。学生缺少个性化的生活体验,是不可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来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个性化生活体验的获得有两种途径:一是现实生活;二是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电影、电视作品等精神生活。例如,影视、流行音乐、网络,与其让它们“犹抱琵琶半遮面”,还不如大胆地引入课堂。从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到王岳伦的《功夫熊猫》,从“你妈叫你回家吃饭”到“我爸是李刚”,从超级女声到迈克?杰克逊……这些事例或现象如从学生笔底流淌出来,都能给作文带来青春与时代的气息。

2.引导自由表达,凸显个性写作。学生有了鲜活而又丰富的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并不一定就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教材的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导而左右,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取材生活化,语言个性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手段和途径,成为放飞个体心灵的需要,成为形成和发展语言个性的自由体操,而不是传统式的喋喋不休的程序性的指导,纸上谈兵式地传授作文知识,展示意在启发学生思路而实质是锁定学生思维的“下水文”等等。

3.改革指导方式,建立合作关系。当前学生作文最令人不满和担忧的状况是:似曾相识。从内容看,题材大同小异;从语言看,文字表达方式雷同。其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作文指导过于整齐划一,审题、选材、表达方法等都要一一落实才肯放手让学生写作。之后,教师精批细改并针对学生的典型问题进行集体讲评、修改。这种指导其实是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导致学生的作文缺乏个性,缺乏独特生命的标志。因此,教师应加强个性化的指导,将主要精力放在启发、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写作上,成为学生写作上的合作伙伴。

注重多元评价,促进主体发展 作文教学要重视用心批改,并进行客观科学的多元化评价,即改变过去唯一的教师评价为多主体评价。尽量见优不见劣,给学生留一份可贵的自尊,留一份真正的轻松。实施评价的具体方法如下:

1.交流式的学生互评:(1)组织学生自主评改习作。这种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能促进集体创造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点评、修改、鉴赏能力。(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习作交流会”,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2.反思式的学生自评。反思过程能有效地促进学习的深化,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学生在交流展示活动中听了或看了同学、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后,能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式。

3.综合性的教师评价。教师对作文的评价不只是为了给学生的习作水平下判断,更重要的是找出习作存在的问题,给学生反馈的信息,使他们在修改中提高,并养成认真修改的良好习惯。因此,通过交流活动,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及时进行口头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和鉴赏能力。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