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1 07:36: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采访发言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医用耗材;采购;管理
一、引言
医用耗材(一般耗材、高值耗材)是医院维持正常医疗活动、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必需品。随着医疗手段和医疗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医院所用医用耗材的种类也日益繁多。如何即能满足医疗需要,又能保证产品质量、科学管理、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提高效益是每个医院管理者都应考虑的问题。因此,医用耗材的采购方法及细节管理对医院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我院多年来的医用耗材采购以及管理,并结合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经验,现对医用一般耗材与高值耗材的采购方法及细节管理优化方案进行了阐述。
二、医院医疗耗材的分类
医院所涉及的医疗材料一般分为医用高值耗材和医用一般耗材。一般耗材的主要特点是价格低廉,临床需求量大。其代表性耗材主要有:输液器、无菌注射器、医用纱布、手术器械、缝合针等。
高值耗材一般指分属于专科使用、直接作用于人体、对安全性有严格要求,且价值相对较高的医用耗材。目前,医疗过程常用的高值耗材主要分为麻醉材料类、心脏介入类、外周血管介入类、人工关节类、消化材料类等。另外根据高值耗材的特点,高值耗材又可分为通用高值耗材和跟台高值耗材。通用高值耗材是在手术前即可确定的耗材,主要包括人工晶体、人造血管等;跟台高值耗材是根据病患实际情况,在手术过程才能确定型号规格的耗材,主要是一些植入类材料。
本文搜集了3家省级医院的每月医用一般耗材与高值耗材的库存量、耗材单价等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分析,得出了耗材的资金占用情况和库存情况(见下表)。由下表可看出,与一般耗材相比,医用高值耗材在各医院普遍资金占用较高,而库存量较低。鉴于此数据,针对不同耗材的情况,医院就应建立完善的耗材采购及管理方案,以降低医院运营成本、确保耗材的安全使用。
三、医用一般耗材的采购与管理优化
医用一般耗材,即普通耗材,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不直接进入人体;二是价格较低;三是使用量较大且频繁。对于此类耗材,一般采用定量订购的集中采购方式。我院对于一般耗材的采购,对于低值易耗品以及一些新增卫生材料,原则上主要是由使用科室向材料供应小组提出申请,经审批后方能购置。另外,对于各科室经常使用的低值易耗品,如注射针头、注射器、输液器、纱布、绷带、口罩、无菌手套等,最好每年进行一次招标。对于一次性医疗器械,如注射器、输液器等,因为它是直接接触患者的肌肉、血管、体腔等,对人体也会有潜在的危险,所以要严格控制此类耗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招标产品也要确保既能满足临床医疗需要又能确保质量,尽量选择企业信誉好、服务周到、价格低廉的产品投标商为医院提供货源。采购工作要统一由耗材管理部门结合不同科室的使用情况,定期填写易耗品需求计划表上报采购部,待采购后统一发放给各科室。对于使用量大的一般耗材,加之其需求时间比较紧张的特点,一定要做适量的库存,以确保医院医疗的正常开展。库存管理人员也要按时查货,在发现库存量使用到小于低储量时,应立即联系供应商供货,以避免可能出现的断货。
四、医用高值耗材的采购与管理
医用高值耗材是手术中非常重要的耗材,虽然其种类较为局限,但型号规格各异。高值耗材的使用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大,一般要根据手术过程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其型号规格,所以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高值耗材出现短缺,也会直接影响临床手术的开展,增加手术的风险,延误患者的病情。
1.高值耗材的采购方法
高值耗材往往价格昂贵,这不仅会增加医院的经济支出,也为患者增加了医疗负担。为此,对于高值耗材的购置,我们在采购过程主要是首选生产厂商,其次是一级商,原则上不与二、三级商合作,以尽量减少采购的中间环节,降低虚高的医疗耗材价格,获得合适的价格。医用高值耗材的招标,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并于中标的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医院也要加强对供应商的监管,仔细审查供应商的资历,也要对供应商进行相应的考核,对投诉高、产品质量不合格、供货速度慢的要根据情况取消其供货资格。
高值耗材临床需求量大、流通快,但价格高,如果盲目增加库存量不但会增加库存量、增加库存成本,也会影响其使用的安全性。所以对于此类耗材,一般保持3-7天的安全库存量。由于高值耗材缺乏有极高的风险,医院也应该了解同类耗材其它供应商的相关信息,也要密切了解院里临床的动态,与临床、供应商保持交流沟通,以在临床需求量增加、突发事件、供应商供货缓慢的情况下,能在较短时间内联系到供应商供货,确保正常医疗工作的运行。
2.高值耗材的管理优化
由于高值耗材的单位价值高,许多耗材也只能在手术过程中确定其品种规格,对于此类耗材目前许多医院都采用“零”库存的管理方式。但对于“零”库存管理的高值耗材,采购部门需要对供应商的可靠性和送货时间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对于“零”库存管理的医用高值耗材,应确保供应商在临床紧急需要时能在4-8小时内将耗材送至医院。这样不仅会为医院省去一定的资金占用情况,也确保患者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接收到治疗。
对不需要在手术过程确定的耗材,如引导丝、介入类导管等,对于此类耗材,可运用二级库房管理原则,即在使用该耗材的科室储存一定量的产品,并安排专人管理,科室根据每月使用量,定期向设备科申请。库存管理部门也要定期检查此类耗材的库存量,确保库存达到最大库存水平,若库存量不足,应立即采购入库补充到库存点,如此不断采购入库确保临床的正常使用。
医用高值耗材的保管是临床医疗治疗好坏的保证。对于高值耗材,医院最好能建立单独的库房,保证其设备良好、安全监控到位以及管理的规范。高值耗材一般要将要存放在空气流通好、光线好、阴凉干燥的货架上,货架要远离墙壁、地面和天花板。室内温度和湿度一般分别在20℃和60%左右,但由于不同品牌耗材储存条件各异,库房最好选择各耗材交集的温度范围确定为库房的温度。库房内也要有防鼠、防尘、防潮、防火等措施,且禁止存放容易发生霉变、包装破损的物品。对于一些对储存条件有严格要求的耗材,管理人员要重点保管。耗材保管最好分区定位管理,根据临床使用情况由外向内摆放,以确保使用时的方便和效率。库房内高值耗材的摆放也要严格根据采购入库的时间顺序,以确保临床使用时能做到先进先出,并在产品过期后能对积压产品做及时的处理,万不可将失效、过期、包装破损、标识不清的耗材下发到临床使用。
五、小结
医用耗材的采购与管理,不仅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院运营成本,也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减轻其经济负担。因此,医院医用耗材的采购方法与管理的完整规范对医院和患者都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鉴于以上,各医院和诊疗机构应积极完善和规范医用一般耗材与高值耗材的采购方法和管理方案,以期能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和为广大患者的医疗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淑娟,刘吉祥.初探高职专科医用耗材的全程监控管理[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4(7):94
关键词:本文根据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会计与财务方面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我国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措施。
一、我国财务报告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财务报告的作用也日益重要,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对财务报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国有经济占经济的主导地位,确保我国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一方面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另外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财务报告将提供的信息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从企业自身层面来讲,国有企业为求得自身发展,进行资本运营和扩张,需要借助财务报告来掌握有关财务信息,以制定有效的兼并、重组等决策,如果国有企业改组为公司,并在股票市场上市交易,必须在证券市场公开披露真实、可靠和相关的信息。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上讲,需要利用各个经济主体财务报告的信息,进行加工、汇总,以此作为根据制定相应的宏现经济政策,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虽然财务报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当前我国对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普遍重视不足,会计研究往往侧重于会计核算,对财务报告局限于介绍编制方法,国内鲜有关于这方面的专著[1] ,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我国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财务报告除存在上述通病外,由于特定的国情,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滞后于改革开放的需要。
(一)各项法规之间彼此矛盾,不协调
目前我国制定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规定的机构主要有两个:财政部和证监会。财政部主要通过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分行业会计制度(如《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等)对企业对外信息披露进行规范。[2]而证监会主要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和《财务报表附注指南》等对股票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进行规范。两者各有分工,但协调性不够。
(二)财务报告体系的主要特征依然是高度统一
我国会计制度由国家财政部门统一规定,它的特点是:过分强调统一各项指标及其核算办法,基本上一统到底。[3]目前,我们仍然实行分行业会计制度,这种体制既难以适应企业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又压抑和阻碍企业和民间会计团体在改善财务报告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对财务报告基本理论研究不够
在我国,一般的会计学教材中往往侧重于会计核算,对财务报告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即使提及,也以说明财务报告的编制技术为主。可以说,国内鲜有财务报告基本理论研究的论著,这就阻碍了财务报告的改进和发展。
(四)财务报告内容过于简单
在我国,会计人员往往把财务报表视为日常会计核算的总结和继续,因此,财务报表也仅限于日常核算的内容,报表附注更是简单。
(五)财务报告信息严重失真
目前,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政府部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仍有密切的联系。[4]政府直接控制着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企业和其他的利益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承认,社会审计力量比较薄弱,而国家审计部门由于人力有限,加上经验不足,缺乏健全的审计业务指南和各项严密的制约机制,现有的审计质量也不理想。
三、财务报告改进路径分析
财务报告的标准化与系统化是完善市场机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财务报告信息是企业筹资、投资和外部使用者进行投资和信贷等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5]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财务报告规范体系的建设工作。
(一)进一步修改《会计法》。我们应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改变我国财务报告信息严重失真的现象,保持会计法规的权威性。《会计法》的修订应考虑法规的稳定性、可执行性和超前性,避免出现《会计法》短时期内与其他法规和会计准则不能协调的状况。
(二)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根据财政部会计司颁布的《会计准则制定目标》,我国应在1996年左右基本形成以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为内容的会计准则体系。然而,至今只发表少数正式的具体会计准则,如《现金流量表》、《债务重组》等。由此可见,我国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任务仍任重道远。
(三)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建设,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公正作用。
(四)加强和完善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为我国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披露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我国会计改革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充分的理论指导。就财务报告而言,我们必须增加对财务报告使用者及其信息需要等问题的研究,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报告目标,同时,应对财务报表要素、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确认与计量以及财务信息披露的方式、时间、内容等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莉丽.新准则视野下的会计目标[J].财会研究,2008(04)
[2]陈利群.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08(10)
[3]于静,张林.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分析[J].商业经济,2008(03)
关键词:财务绩效;评价体系;高校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141-02
自中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财务环境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高校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一、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教授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复杂的定性问题。
南京大学杨周复教授(2002)在“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课题中按层次分析法的思想制定了高校财务评价系统。他认为高校财务评价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从财务角度全面系统评价高校的最终实绩和运行效率,可以突出有限的评价目标,以促进高校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该课题运用38个评价指标,通过建立的线性加权评价模型,使用软件从高校综合实力、财务运行绩效和财务发展潜力三个方面,以教育部1999—2000年的财务数据为例,对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了综合评价[1]。
这套指标体系是中国较系统地对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最早的成果,为中国高校开展财务绩效评价奠定了基础。
张文耀(2009)参照杨周复教授的评价体系,建立了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教学绩效、科研绩效、经费自筹能力、资产绩效。根据这些指标的构成分类情况,将它们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来划分。再结合专家调查法,采用线性加权的综合评价模型对某省37所高校财务绩效进行分析 [2]。邓建华(2011)选取了25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他认为,指标分层次进行决分析的特点与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多目标、多层次的特点相吻合。但是,层次分析法对于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和转换问题关注不够,需要借助其他方法进行处理。因此,可行的评价方法是: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解决指标权重设置等问题。同时用相对化处理方法解决指标设置的“量纲”问题,再用综合评分法确定财务绩效评价模型[3]。帅毅等(2011)筛选了19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以G大学为例,运用模糊数学对该校的财务绩效进行相关评价[4]。左和平等(2012)结合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加权法对某高校的财务绩效情况进行了评定[5]。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与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特点相一致,但它的缺陷也很明显,例如,定量数据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指标过多时数据统计量大,且权重难以确定。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BSC)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哈佛商学院的罗伯特·卡普兰和诺朗诺顿研究所所长戴维·诺顿在“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研究中形成的一种绩效评价体系[6]。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平衡计分卡已经发展为集团战略管理的工具,在集团战略规划与执行管理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
国外很多大学的绩效评价也引入了平衡计分卡。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华盛顿大学等都成功运用平衡计分卡对高校绩效进行评价[7]。还有很多文献显示,加拿大、英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领域也都采用了平衡计分卡。
在中国,2000年之后很多学者也将平衡计分卡应用在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中,其中包括高等教育。张兆亮(2010)、刘家瑛(2012)将平衡计分卡引入高校财务评价体系,分别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四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运用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综合评价高校的财务活动[8~9]。
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一般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细化建立指标体系,但对于高校财务来说,如何进行细化是一大难点,因为有些指标很难取得客观的数据来源。其次,高校的性质与企业存在很多差异,所以高校在应用平衡计分卡时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而现有的研究大多还是根据BSC经典框架来进行评价。最后,应用BSC建立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后,怎么样计算权重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采用平衡计分卡对高校财务绩效进行评价时,还可以吸收传统财务绩效评价的优点,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使用。
三、基于DEA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对多指标投入、多指标产出的相同类型部门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因无须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且有软件自动赋予权重,DEA方法在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有效性评价方面具有很大优势[10]。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就有学者就将DEA模型应用于各类教育机构的绩效评价。例如Charnes和Cooper(1988)利用DEA方法对高等教育领域公立或私立教育机构的相对绩效进行评价。
中国学者在本世纪初才开始应用DEA方法对高校绩效进行评价,主要代表人物和研究内容(见下表):
上述研究采用的DEA方法对高校财务绩效进行评价是非常有效并且成熟的。根据DEA模型的处理结果,在短期内可以通过改变高校的投入、产出实现财务高绩效。
虽然如此,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首先,数据包络分析法在应用时要求决策单元的个数至少是投入与产出指标数的两倍,这就决定了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数量不能过多[16]。其次,选择投入产出指标大多是可以直接量化的指标,一些适用于评价高校财务绩效的定性指标怎样合理评价是个问题。
四、结语
学者们的努力促进了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方法的进一步完善,目前的研究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笔者认为中国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今后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周复,施建军,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5-37.
[2] 张文耀.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16-118.
[3] 邓建华.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1,(10):114-116.
[4] 帅毅,罗燕琴.基于模糊数学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研究——以G大学为例[J].会计之友,2011,(4):54-57.
[5] 左和平,李雨青.基于AHP法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4):58-59.
[6] Kaplan R.S,Norton D.P.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 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MA,1996.
[7] 马苓,张庆文.基于战略视角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绩效评估体系研究[J].河北学刊,2009,(5):235-237.
[8] 张兆亮.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1-83.
[9] 刘家瑛.平衡计分卡在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2,(26):245-246.
[10] Ahn T,Charnes A,Cooper W.W.Some statistical and DEA evaluations of relative efficiencies of public and private institutionsof higher
learning[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1988,(6):259-269.
[11] 田东平,苗玉凤.2001—2003年中国重点高校效率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83-86.
[12] 周炜.高等教育资源效率损失研究——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06,(4):149-152.
[13] 王亚雄,王红悦,李洋波.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113-116.
[14] 韩海彬,李全生.基于AHP/DEA的高校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9,(1):64-68.
【关键词】高浓度 聚合物驱 提高采收率 实验研究
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目前大多数的油田都位于大陆的沉积地层,这种地质特点决定了油田中的油层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在油田开发的后期,井内的含水量增加极为迅速,这些都会导致驱油过程中聚合物的窜流,从而影响油田整体的采收效果,为了保证油田的采收效率,研究高效的采收方法十分必要。
1 实验研究
1.1 物理模型
利用高浓度聚合物驱提高采收效率的实验,需要模仿出实际油田中的非均值采油现场,所采用的物理模型选择非均质的岩心管并联,分别对岩心的产出液进行计量。
1.2 实验条件
实验过程所采用的原油为脱水原油,实验用水为配置的模拟油田地层水(水型为CaCl2,水质内的总矿化度为20742mg/L),实验室温度为模拟地层温度(60℃)。
1.3 实验程序
(1)将模型研磨之后装入岩心夹持的装置内,抽空其内部3小时后注入饱和盐水,并测量其孔隙度的大小。
(2)对经过饱和程序的模型进行恒温处理,恒温时间为12小时,测量其渗透率。
(3)以水进行驱油至模型出口含水在98%以上,即水驱过程结束。
(4)以不同的方案对各模型进行驱油程序,到模型不再出油为止,对整个出油结果进行监控。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进行的探究实验需要以实际的油田采油过程为基础,油田中的油层具有非均质、高温等特点,实验所采用的模型基本能模拟整个地底的采油情况。在整个驱油过程中采油率受到地层水的矿化度、注入水的矿化度、原油的粘度、注入聚合物的参数等影响,本次实验探究主要研究注入高浓度聚合物驱的相关参数对采油率的影响,实验过程中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有关的实验结果分析如下:
2.1 高浓度聚合物的注入时间对采油率的影响
驱油过程经过水驱之后,需要在合适的实际将普通聚合物驱转化为高浓度聚合物驱进行驱油,岩心驱油的实验探究在5个时机注入高浓度聚合物进行驱油的最终采油效果,这5个时间分别是水驱技术后(聚驱前期)、普通聚驱后含水率首次降至80%上下时(聚驱中前期)、普通聚驱后含水率降至最低时(聚驱中期)、普通聚驱后含水率再次升至80%上下时(聚驱中后期)、普通聚驱含水率达98%时(聚驱后期)。
实验结果表明各个时期转注高浓度聚合物进行驱油,最终的采收率都会有大幅度的上升,上升范围大概在21%~28%之间,与复合型聚合物驱的提升效果基本相当;在聚驱前期、中前期、中期转注高浓度聚合物驱的采收率要大于聚驱中后期及后期。这样的实验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在采油过程中原油粘度较高,一旦停止运动后将很难驱动,及早注入高浓度聚合物驱的产出量高,整个出油过程中平均含水量低,产出液的处理量也较小。为了保证采油率,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前提之下,应该及早转注高浓度聚合物驱进行驱油。
2.2 高浓度聚合物的注入浓度对采油率的影响
高浓度聚合物的浓度决定着其溶液的粘度,其粘度的变化与是否达到胶束浓度有关,在未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聚合物的粘度在放置一段时间后也变化不大,这就要求驱油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聚合物浓度进行驱油,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在采用高浓度聚合物驱进行驱油时,区别于普通聚合物驱的浓度(1000mg/L),岩心驱油实验采用的高浓度聚合物注入浓度分别为1200mg/ L、1500mg/L、2000mg/L、2300mg/L、2500mg/L5种。
实验结果表明,转注的高浓度的聚合物比转注低浓度的聚合物驱时,能以较小的孔隙倍数达到相同采油率;使用高浓度的聚合物驱的浓度高低,与含水率的低点成负相关。为了油田整体的油量开发效果,同时考虑到理想的采油效果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高浓度聚合物驱的浓度应该控制在较高的范围内(1500mg/L~2500mg/L)。
2.3 高浓度聚合物的注入速度对采油率的影响
根据以上聚合物的最优注入浓度以及注入时间的研究,在考查注入速度对采油率的影响时,选择了在驱油中前期以及前期以5种注入速度注入2500mg/L的高浓度聚合物,这5种注入速度分别为0.100PV/a、0.125PV/ a、0.150PV/a、0.200PV/a、0.400PV/a。
实验结果表明,注入高浓度聚合物的速度与最终的采油率成正相关,无论在驱油中前期还是前期,以高流量注入高浓度聚合物进行驱油,最终的采收效果都要优于低流量注入的才有效果;同时注入的速度越高,累计的产油量越高,能够获得更多的有效产出,其中方案5(以0.400PV/a的速度注入高浓度聚合物)的采收率高于其余方案。
2.4 其他影响采油率的相关因素
诸多高浓度聚合物驱油效果的理论研究需要由实验室以及具体的实践进行证明,此次岩心驱油实验中的物理模型建立在高渗透性油藏的模型之上,根据各地油田开发的实际情况,在控制高浓度聚合物驱油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高浓度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最终的驱油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别,相对分子质量高的聚合物的驱油效果要优于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聚合物;另外,段塞体积的大小,进行段塞时所采用的段塞工艺对驱油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3 结语
在油田的开发周期中,提高采收率就是提高了油田的经济效益,高浓度聚合物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开采方法,相关的理论研究以及实验研究在近年来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高浓度聚合物的注入时机、注入浓度以及注入速度都直接影响着油田的采收率,特殊类型的油田对聚合物的注入工艺则有更加精细的要求,研究人员在这方面仍需要继续进行努力。
参考文献
[1] 滕雪双.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科技博览,2010,(35)
【关键词】地方高校 核心能力 人才发展潜力
一、地方高校
地方高校是由省和自治区还有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高校或者由省辖市(地、州)管理的高校。正如潘懋元先生曾撰文指出的那样,高等教育地方化包括两种涵义:第一,是说高等教育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发展而服务,使之,成为地方文化科学中心。第二,是说高等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并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的资金主要来源。
二、地方高校核心能力
根据高校独特性以及地方高校面临的问题,结合核心能力的内涵,本文认为,地方高校的核心能力是以地方高校的独特资源和能力为基础,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有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物质资源等等,竞争要素的既有优势和潜在优势进行战略整合,确定发展目标和核心价值,关键因素与优先领域,通过,构建并实施行动体系而显现效用,通过,阶段性评估不断完善和升级转换,使地方高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三、基于地方高校核心能力构建的人才发展潜力
地方上的高等教育的兴旺发达,自然离不开充裕的经费和现代化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投入,但经费和设备都要通过教师才能发挥最终作用,“大学之大,乃大师也,非大楼也”。因此,师资队伍水平无疑是高等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因素。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特色化地方高校,提升地方高校的核心能力,关键是建设好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发展潜力。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地方高校要把人才强校作为一个战略来抓,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措施,确保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要打造一支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和永远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师资队伍,这就需要依靠地方高校的人才一直具备发展潜力――不仅要当前有能力,还要在将来一直有发展的后劲。
本文认为,地方高校人才发展潜力是由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人才政策、管理体制、办学条件等多因素决定,反映地方高校人才学习力、创新力、成长力和竞争力递进内涵的外在“活跃”程度状态的总体表现。应该说地方高校人才发展潜力是高校核心能力的内核。地方高校人才发展潜力是一个由多因素决定的反映地方高校人才各方面的综合性概念。应该说,地方高校人才发展潜力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形成了彼此间协同的关系。
四、基于地方高校核心能力的人才发展潜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尽可能全面的反映地方高校人才发展潜力,避免重要信息指标的遗漏,根据调查问卷的结论,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咨询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再按照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指标筛选原则,删除一些无法运用客观资料进行量化的数据。然后,运用SPSS软件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和因子分析,删除指标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对地方高校人才发展潜力解释力不强的指标。运用SPSS软件对剩余指标做因子分析和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去除相关性较高的两个指标中的其中一个。最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剔除后的指标进行约简处理,将灰色绝对关联度较大的指标进行归并,从而得到以下指标体系:
(一)人才存量
是在地方高校就业的、具备一定专业技能、为地方高校建设做出贡献的人的总量。人才存量越大,地方高校人才发展越具备潜力。现代内生增长理论是在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在现代增长理论的指引下,发展出了很多内生增长模型,如卢卡斯、罗默等。现代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一方面,人才越充足,研究与发展成果就越丰富,从数量上保证了地方高校人才具有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人才的存量使得知识的产生更有效率,因此促进研究与发展的规模收益。研究发现,高校都倾向于向自己的人才提供培训,并且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培训机会往往是提供给那些接受教育程度高、自身人力资本存量高的人,从而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发展潜力提升。地方高校人才被定义为教学人才、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但出于指标数据可得性的考量,这一因素选取的指标为地方高校专任教师的总量。
(二)人才质量
地方高校人才发展潜力体现在地方高校人才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专业技能上,地方高校人才质量越高,人才发展潜力则越强。由于人才中的中高层次人才相比普通人才的极高贡献率,因此,人才质量则对地方高校人才发展潜力的贡献则相比人才存量要大得多。
通常,人才标准的划分较为普遍的是对产业就业人员的划分:从学历角度可以划分为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数、大学本科人数、大专人数、高中人数、初中及以下人数;从职称角度可以划分为高级职称人数、中级职称人数、初级职称人数。除此之外,还可以以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标准进行人才的划分。本研究适应材料说明的需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划分标准,但都能体现人才质量对地方高校人才发展潜力的作用。同时要说明的是,不同的发展程度对人才的定义是不同的,发展较为缓慢的地方高校中高级人才就可以定义为能够推动高校发展的人才,但这一人才标准对发展迅速的高校也许就是普通人才,对人才标准的划分在一个大的标准下是取决于不同高校的发展状况的。比如,对于发展状况较好、人才层次普遍较高的地方高校,中高级人才的就定位于副教授以上职称人才以及博士学位以上人才;而对于发展状况较差、人才层次普遍较低的地反高校,中高级人才可能就只能定位得相对较低,如副教授以上或硕士学位以上。
本文选取的指标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职称层次: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数所占比例,如教授所占比例;第二部分为学历层次:如博士学位人数所占比例
(三)人才创新性
体现一个地方高校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地方高校人才发展潜力最大的精神力量,是能否体现地方高校人才发展潜力的关键。创新又是竞争的保证,是地方高校人才发展潜力的前提。
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的奇迹,也正说明了人才创新力的作用;人才的创新能力体现在高校人才的创新精神上。创新精神包括了勇于尝试的冒险精神,从容面对失败的无畏精神上、宽容态度上和崇尚科学知识的价值观以及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作为创业乐土的高校,人才的创新精神也最能体现出地方高校人才发展能力。此外,创新思维方式对创新影响最为直接。据观察,创新人才有着许多自己独特的创新思维方式。具备创新思维方式的人才比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事物,人才的创新思维确实发挥出了特有的作用。对于地方高校创新能力的衡量,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创新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构成,所以,人才的创新力最强烈地体现在地方高校人才每年获得的专利数量上。另外,地方高校人才撰写的专著、发表的论文以、主持的各种层次的课题以及各种形式的科研奖励、教学奖励等同样也能表现其创新能力。
专著、发表的论文以及主持的课题、获奖情况最能体现地方高校人才的创新能力,所以,人才创新性选取指标为发表专著、论文、课题以及各种获奖情况。
(四)人才效益
这一指标能够体现人才带给地方高校的贡献,反映了地方高校人才产出情况和地方高校对人才进行投入后的成果收益回报。人才的创新能力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创新更具活力和发展潜力。人才效益可以选用科研经费、培养学生数量和学生就业率作为二级指标。
(五)人才环境
即地方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有竞争力的工作环境。人才环境在地方高校人才潜力的提升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对人才的吸引,良好的人才环境,显然,是影响地方高校人才发展潜力的基础因素。地方高校环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带来的是大批活力人才的集聚和人才更多的发展与更多的提升机会。
地方高校人才环境的衡量可以通过对于地方高校教学条件、科研条件、办公条件以及教师待遇、人才政策等多方面来进行衡量。而地方高校办学经费是与以上衡量人才环境的各种指标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本课题认为可以将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作为衡量地方高校人才环境的指标。
五、结论
本文对地方高校、地方高校核心能力以及地方高校核心能力与人才发展潜力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方高校人才发展潜力系统,即通过对地方高校人才发展潜力系统的分解,找出地方高校人才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从而建立地方高校人才发展潜力系统。
参考文献:
[1]于新淮.21 世纪地方高校人才资源开发[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5)
[2]刘在洲.地方高校特色化的本质特征与原则探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4)
[3石明兰,宗周红.地方高校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海峡论坛,2000 年(3)
[4]于新淮.21 世纪地方高校人才资源开发[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5)
作者简介:
曹雁翎(1976―),吉林长春人,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一、地方性高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定位与现状
(一)地方性高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定位
目前,卓越法律人才实行分类培养,分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和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地方性高校应立足于学生和用人单位实际情况,卓越法律人才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例如,河南省高校只有一所211大学,即郑州大学,学生生源质量相对不高。对河南省而言,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也是不切实际的,另外,河南省用人单位对于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也不多。西部基层法律人才的培养,是适应西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地方性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应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
(二)地方性高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现状
为了了解地方性高校卓越法律人才的教育培养现状,笔者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到河南省的一些高校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地方性高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状况不是很好。问题一,你认为应突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吗?76%选择必须;7%选择无所谓;10%选择不应该;7%选择不好说。问题二,你认为在校自己的法学实践能力有提高吗?8%选择有,提高很多;24%选择有,提高的不多;57%选择提高一点;11%选择没有提高。从统计的结果来看,大多数人认为应该突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但是也有部分人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持反对和中立态度。许多同学都认为在校自己的法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不多,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地方性高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影响法律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师资,目前地方性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十分普遍。问题三,你认为本校教师自身水平如何?21%选择很好; 22%选择良好;48%选择一般;9%选择较差。问题四,你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如何?17%选择很好;32%选择良好;37%选择一般;14%选择较差。问题五,曾经有法官和律师给你们上过课吗?5%选择经常;36%选择有时;43%选择偶尔;16%选择没有。从统计的结果来看,许多学生认为本校教师自身水平和教学方法一般,到高校给学生上课的法官和律师的比例并不是很高。
地方性高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理论功底深厚,但是实践经验缺乏。教师本身并没有办案的经历,上课介绍的一些案例基本是案例集中的案例,缺乏现实生活中生动鲜活的实例。另外,还有一些法学专家流动到沿海开放城市和学术中心城市,使得地方性高校法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影响了法律人才的培养。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更多的是法律语言和法律知识,法律思维和法律技术欠缺。地方性高校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大多是法学类课程,学生具有的法学理论知识较多,其他学科知识缺乏,处理现实生活中的案件的能力较弱,从而导致应用型、复合型法律高级职业人才的缺失。
(二)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在地方性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学生都要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实习对于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和必要的,通过参加实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增加工作经验,会为他们将来走上法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不按时参加实习活动,将会失去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也会影响到自身能力的提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实习环节列入教学计划中就表明了它的重要性和不可取代性。问题六,你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模拟法庭吗?68%选择经常参加;24%选择有时参加;4%选择偶尔;4%选择没参加。问题七,你会经常到法院实习吗?14%选择经常;46%选择有时去,有时不去;25%选择偶尔;15%选择不去。从统计的结果来看,许多同学都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模拟法庭,经常到法院实习的学生并不是很多。
近年来,法学专业的就业率偏低,连续几年成为就业率较低的十大专业之一。学生深切感受到现实就业的压力,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司法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和用人单位的招考。有的学生甚至参加了多个考试,被戏称为“考霸”,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可以改变他们命运的考试中,却忽视了实习环节。另一方面,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与学生接触不多,也没有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生和实习单位思想上的不重视,使实习流于形式,失去了实习的意义。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注重眼前利益。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职业有长期的规划,没有注重可持续发展。由于实习环节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薄弱。
(三)法学精英教育欠缺
目前,地方性高校实行的是统一的大班授课模式,没有实施为精英教育而制定的一些措施。这对于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法律人才的需求。问题八,你认为应开设新生研讨课和高年级研讨课,进行小班教学吗?64%选择必须;11%选择无所谓;7%选择不应该;18%选择可以。从统计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同学认为应开设新生研讨课和高年级研讨课,进行小班教学,对法学精英教育是认同的。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效的机制,应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学生不要一味地坚持教育的绝对公平化和大众化。
当前,高等学校的精英教育是一种对某些具有先天禀赋,或是特殊才能和良好发展潜质的青年,采用一定的教育模式进行培养的活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的特质表现为:精英教育是一种质的教育;精英教育是一种分流教育;精英教育是一种差异化教育。如果没有大众教育,精英教育就是无本之末,无源之本;如果没有精英教育,那么大众教育必将缺乏灵性的点拨,创造不出人类思想的精华。地方性高校注重了高等法学教育的大众化,却忽视了精英教育,缺乏精英教育的具体措施。这样培养出来的法科学生的素质差异不大,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较少,而这些人才恰恰是社会急需的人才。
三、地方性高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路径
(一)强化师资力量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法学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法科学生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同于法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必须依赖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实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地方性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建立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互聘制度。各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选派部分骨干高级职称教师到法院、检察院、公证处等法律实务部门挂职锻炼,鼓励高校教师参与法律实务工作。
(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应该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从大三开始,就给学生提供各种实习的机会。学生应深刻认识到实习对于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多种实习机会供学生选择,就可以很好地协调实习和考试的时间,避免实习和各种考试的冲突。校友资源是地方性高校重要的资源,有些校友本身就是卓越法律人才,地方性高校曾经为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花费了一定的成本,但是将来的收益也是很大的。这些校友会给以后的师弟师妹提供更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将会有更多的卓越法律人才不断涌现。有些校友事业有成之后,不忘母校的培养,在母校做报告和设立奖学金。这会激励在校的法科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早日成为卓越法律人才。
(三)开展法学精英教育
【关键词】 简政放权; 财政支持; 地方高校; 专项资金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2-0002-05
一、问题提出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知识积累、生产与传播的主要场所以及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轨迹来看,高等教育地方化进程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简政放权的重要成果之一。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关于“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的论断,开启了高等教育地方化体制形成的大幕。1999年国务院将高等职业教育和部分本科教育的权责移交给省级政府,加大了后者的教育行政权与统筹发展权。此时,部门办学体制基本结束。21世纪以来,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理念下,逐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三级办学的高教管理新体制。实践表明,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高校办学理念、教学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都提出了新要求。 因此, 放松政府规制、简政放权、扩大办学自不仅成为学界的一个理论共识,也成为教育、财政行政部门的一个决策认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①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地方高校立足服务区域经济,主动承担起了为地方经济培养创新人才的社会任务。但是,在高等教育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高校债务过重甚至一度出现财务危机等问题渐次显现;在高等教育简政放权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定位不准确,学科优势不明显,办学经费紧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科研创新水平不高,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欠缺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更好地兴办高等教育事业成为当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国家层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为支持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下划调整的平稳过渡,中央财政在2000年和2010年分别设立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从而建立了连续和系统的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制度与模式。事实证明,专项资金是高校重要的发展资金来源之一,特别是一些办学质量较好、有一定特色的地方高校在得到支持后发展更为明显。一般而言,专项资金与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合理使用和评价教育经费、确保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产出达到预期目标,关系到地方高校的稳定发展。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注入和约束、激励下,在简政放权的逻辑下,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过程如何清晰界定,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使用效益,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专项资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专项资金的拨付是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形式,尽管对地方高校的行业特色办学和优势学科建设,以及在统筹协调区域内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专项资金在支持范围、投入规模和管理等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专项资金投入规模和支持范围偏窄
中央财政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支持制度促进了地方高校从“规模扩张型”到“质量提高型”的转变,但中央财政缺乏全面、统筹的财政支持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支持范围和投入重点都远远不能满足地方高校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面临扩招后在校生生均财政投入增长有限以及贷款建设新校区的债务负担沉重等发展压力,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投入规模相对较小,没有实质性解决和缓解地方高校发展中的资金难题。另一方面,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也偏窄。它主要表现为:一是获得专项资金支持的学校范围偏窄,年平均支持300所左右。相比较而言,下划院校比地方高校得到的支持力度要大;理工类、综合类高校比文科类、专业性院校得到的支持要多。二是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偏窄。该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地方高校的仪器设备购置、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基础实验室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等硬件建设,而对学科建设、机制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高校发展急需的软件建设支持较少,与高校在实际发展中的需求存在较大距离。
(二)重申请、轻管理现象突出
可以这么说,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争取专项资金成为地方高校扩大办学资金的重要来源。为成功申报专项资金,各地方高校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关注于“预算编制和项目论证”等前期环节,而弱化了后期的监管。比如管理中对票据、原始凭证本身的合理、合规性要求严格,而对专项资金实际经费开支过程中的偏离预算、经费支出随意性或不实、重复购置现象、突击采购、挤占挪用等专项资金使用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等问题的监督管理则相对较弱。显然,它造成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上的本末倒置,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目前高校对专项经费一般采用项目负责人审批、二级学院和财务处共同负责的监督管理机制,这种制度设计在实际运行中掣肘较多,财务管理制度上的院、处分工不清,渠道不畅。
(三)专项基金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简政放权并不意味着管理责任的完全下放和转移。就专项资金而言,绩效评价是责任管理的有效载体之一。因此,地方高校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需要省级乃至于中央层级的教育和财政部门进行监督审查。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财务、审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审查更多地限于形式审查,对地方高校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大多流于形式,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预算执行着力较少而对专项资金使用的投入及其分配规模关注较多。另外,受专项资金来源的复杂性、学校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等影响,评价指标缺乏可量化性,绩效评价标准难以统一,很难非常客观地对专项资金发挥的社会效益和长远影响作出科学准确的评估,难以制定出可操作的细则和措施。这些都大大限制了监督机制有效作用的发挥,制约了专项资金支出的使用绩效。
(四)省级财政责任不明晰
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地方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激励约束机制,缺乏省级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统筹安排的责任界定。在地方高校专项资金项目上也是如此,它主要表现在管理责任和配套责任的缺失上。其一,省级财政对专项资金的管理责任不明确。目前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统一评审,省级财政部门主要负责组织项目的规划、论证、审核以及资金的划拨,对于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监督方面的管理权限较小,管理责任不明晰。其二,省级财政的配套责任不明晰。专项资金要求省级财政给予配套资金支持,但由于没有明确地方的配套比例,地方财政实际配套金额随意性较大。中央财政投入多,地方财政配套少。同时,对于配套资金落实较好的省份缺乏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不利于充分调动地方财政主动配套共建资金的积极性。
三、专项资金制度绩效偏低的原因
(一)计划导向的专项资金分配体制
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高校经费由中央财政部门独自承担并以“戴帽下达”方式进行不同,20 世纪 90 年代末,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在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专项基金这一制度设计上,逐渐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三级办学的体制。虽然,专项资金投入和管理主体有所变化,将专项资金的投资和管理职能下划给省级地方政府,有从一元到多元发展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体制依然存在计划分配的影子。《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七条关于项目申请和审批中规定:省级财政部门指导地方高校编制建设规划,规划汇总报送财政部备案,财政部对各地报送资料进行审核后,确定并下达项目预算。由此可见,目前的中央政府财政支持地方高校的专项基金,是根据各高校的行政隶属以及区位等关系来确定财政投入大小的配置。它表明专项基金投入体制依然是计划主导,其模式还是由政府主导型的分配体制。显而易见,这种政府主导下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计划分配体制的绩效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地方财政配套投入机制失衡
一般认为,教育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虽然发展高等教育可以满足地方政府在城市文化繁荣、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发展诉求,但是作为一种地方性准公共产品,它天然地具有正外部效应。这是因为地方高校的受益范围可能超出地方政府辖区的边界,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更是如此。随着高校就业制度市场化改革趋势的不断深入,导致了毕业生向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流入。因此,当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的收益外溢而其成本得不到相应补偿时,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本地区利益最大化,减少对区域内地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成为帕累托改进的优选项。
从本质上讲,目前的专项资金这一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公平性②,更未考虑地方高等教育收益的溢出效应,忽视了地方高等教育收益与成本不对称的矛盾。其结果将必然导致地方高等教育的财政供给达不到社会需求的最佳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欠发达地区政府的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投入能力和积极性。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之一是跨地方政府间的教育成本收益的“内部化”。但是,相对于纵向的专项基金转移支付而言,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特别是教育经费的横向转移制度,还未有效建立起来。
(三)地方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制度保障层面,虽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高校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绩效的作用。但是在一些细则制度设计上还没有得到进一步跟进,比如“专项资金激励机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制度”、“项目跟踪检查管理制度”、“项目安全检查制度”和“储备项目调研、论证管理办法”等;在组织保障上,为高效地完成学科建设等专项资金任务,相关高校尚未成立诸如发展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财务审计部门全程参加的经费管理等组织形式,因而造成对专项资金项目的管理不到位,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在队伍制度建设方面,某些地方高校的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尚存在人员梯队行政化、学历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等影响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
四、简政放权视角下提升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简政放权的总体思路,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央财政对地方高校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各级财政投入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建立和落实保障有力的地方高校项目管理新机制来加强项目管理。与此同时,切实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地方高校的积极性,探索在规划、申请、审批、项目管理、效益评价等领域的制度化办法,切实管好用好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以不断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发挥项目对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支持水平,促进高等教育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一)扩大专项资金的筹措方式和支持范围
在资金筹措方式上,一是调动地方政府及其所在区域的地方高校的积极性,可采取中央、地方和高校共同筹集地方高校发展所需资金的方式;二是在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支持层面,更多地采用配套或附加条件的专项资金转移形式,要求接收专项资金的地方高校应按一定比例提供配套资金或者要求接受方满足既定标准。显然,相对于无条件的财政资金支持而言,这一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拨款不仅保证了资金的有效使用,也将大大缩小地区间财政收入的差异。
在具体基金支持对象上,以统筹区域教育的发展来考虑建设项目,设立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高校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尤其是要向中西部院校倾斜。因为制度化、规范化的横向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制度,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又可以调节区域、地区间的不均衡,从而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统筹资金支持既包括中央财政层面的专项资金的扩大供给,也包括开展省级政府之间的地方高校横向转移支付。
(二)完善专项资金的项目申请与管理
理论上,专项资金的项目申请与管理水平与其绩效紧密相关。因此,在申请环节,应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学校发展规模和教学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项目规划。与此同时,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规范项目建设标准、落实项目责任制度、严把项目质量关。具体说来,其主要措施包括:采取管、办分离的原则,强化专项资金管理和监督;高校财务部门全程参与,承担总协调职能,建立财务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信息沟通平台,避免各专项经费重复购置、造成浪费;强化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控制,严格控制专项资金预算安排;严格按照财政部门批复的项目及预算执行,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加强专项资金核算的控制与监督,保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审计部门定期对专项资金的立项、支出及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对截留、挪用或挤占项目专项经费等违规违纪问题进行追责。
(三)合理确定专项资金的建设内容
从重点建设与特色发展等关键环节出发,专项资金的建设内容主要应从特色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教学实验平台、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进行。在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方面,从学科方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条件建设等出发,重点突出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在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方面,以经批准的省(市)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为基础进行建设;在教学实验平台建设方面,以所在高校特色专业为依托,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大纲、实验教材。重点支持承担全校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等;在科研平台建设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上,立足提高地方高校研究型人才和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质量,重点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符合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的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优先进行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交流与合作活动。
(四)强化绩效评价机制
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是保障绩效评价具体落实和绩效评价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见,完善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将有利于提高专项资金支出预算的合理性以及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大致说来,与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相关的流程及其主要任务包括前期准备、实施评价、评价报告以及结果反馈等内容。其中前期准备需要做整体规划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技术准备、针对专项资金收集基础数据和资料等工作;实施评价阶段有资料审核、现场评价以及综合评价三个步骤。在此基础上,应撰写全面反映专项资金支出活动的绩效水平的评价报告,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财政部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编制下一年度绩效计划和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以此为手段,不断促进高校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效率,最终逐步形成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
五、结语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正逐步由统一的集权管理向分权驱动的简政放权模式转变。在此背景下,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和自我发展能力。但是,目前地方高校专项资金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为有效配置资源并提高专项资金绩效,需要对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范围、方式、重点等问题进行绩效评价。因此,在合理处理“适当集中财权”与“分级管理”关系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专项资金的规划、分配、监督、评价等制度设计,将是提高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绩效的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1-12-29.
[2]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S].2010.
[3] 陈桂生.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5).
关键词:控制变量法;建立理想模型法;等效替代法;比值定义法;放大法;理想推理法
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原来的义务教育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除“知识与技能”外,新增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还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而形成比较系统的物理思想。
各个版本的高中物理教材在各个章节中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和应用了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高考对这方面内容的考查也在逐渐加强,考题中经常涉及的一些具体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建立理想模型法、比值定义法、放大法、理想推理法等研究物理的方法。
下面根据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来系统总结一下: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研究多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时,某一物理量往往同时受到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只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控制变量法在很多探究性实验中经常用到。例如:
1.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之间的关系
2.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4.研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5.研究物体的弹性势能与劲度系数、形变量的关系
6.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7.研究圆周运动角与线速度、半径的关系
8.研究导体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
9.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10.研究气体压强、温度、体积的关系
二、建立理想模型法
理想模型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突出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构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想。如光线也是虚拟假定出来的,但它却能直观、形象地表述物理情境与事实。通过光线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研究光的反射、折射、衍射、干涉等。此外还有:
1.质点、点电荷的概念
2.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3.通过电场线研究电场的分布
4.通过磁感线研究磁场的分布
5.原子结构模型
三、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运用等效替代法处理问题的一般步骤为:先分析原来的物理问题的特性。然后寻找适当的替代问题,通常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问题。再研究替代问题的特性及规律,将替代问题的规律迁移到原问题中去。最后利用替代问题遵循的规律、方法求解,得出结论。例如:
1.研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2.研究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关系
3.重心概念的提出
4.交流电的有效值的计算
5.电路中,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
四、比值定义法
比值定义法,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常见的有两类:
一类是用比值法定义物质或物体属性特征的物理量,如:电场强度E、磁感应强度B、电容C、电阻R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物理量的属性由本身所决定。
另一类是对一些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特征的物理量的定义,如速度v、加速度a、角速度ω等。这些物理量是通过简单的运动引入的,比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五、放大法
放大法就是在观察某些微小变化的物理实验现象时,由于微小变化的不容易观察,而另辟蹊径,转换思路,对微小变化现象进行放大观察,使之效果更明显,更加有利于得出结论。例如:
1.利用光的折射放大桌面的微小弹性形变
2.利用细玻璃管中液面的上升放大玻璃瓶的微小形变
3.卡文迪许利用光杠杆测出两球之间微小的万有引力
4.库仑扭秤实验利用光杠杠测静电力常量k
5.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设计
6.升压变压器
六、理想推理法
理想推理法是以大量可靠的事实为基础,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型,忽略次要因素,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达到认识问题本质的目的。理想推理法能深刻揭示物理规律的本质。例如:
1.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2.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3.探究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