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化学课程

化学课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22 18:10: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化学课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化学课程

第1篇

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过程,那么课程改革其实就是教学改革。我校根据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结合本校自身特点,创设了“三步四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三步”即“课前导学模块探究总结归纳”三个步骤,“四环节”即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精练反馈”四个环节。

以前在化学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基本上按照“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步教学模式而进行,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了学生客观的存在。因而,我兢兢业业的教,学生的成绩总是和我的预期有一定的差距。当我校也如火如荼地开展教学改革后,我积极地响应,以便解决我以前所存在的难题。

对于化学课如何进行课改?如何解决我以前的难题呢?如何结合我校的“三步四环节”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呢?经过大量阅读材料发现,在二十世纪末布朗等人提出,知识具有情境性。使我明白了只有让学生在情景中通过活动来获取知识后,学生才能在今后真正地运用知识来解决在客观世界中的问题。因此我就先对化学教学模式“课前导学”部分中的“情景设置”进行了探究、归纳、实践。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不大,初中化学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显然就比较重要。所以情景设置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增强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以解决问题为途径,贯穿实践性。如果问题情景设得好,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对该情景产生了共鸣,下面的探究与学习就自然而然的顺理成章了。这就好比看文章,一看开头就把你给牢牢地吸引住了,这篇文章不读完你肯定是不会罢休的!教学也是如此,情景设置好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反之,则会降低学生的兴趣。由于跟化学有关的实验、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图片和影像等资料也都可以用来作为课堂教学情景设置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知识、技能、体验的连接。

(一)从生活中提取情景素材

由于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用真实的生活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使学生们从感性上体会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时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到的合成材料(如塑料、橡胶制品等)创设教学情境;在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时可以利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药品、食品标签作为教学情景,并要求学生分析有关成分及其含量的意义;在学习“酸碱盐”时,可以结合生活中做饭时采取的小窍门来创设教学情景,如“如何除去鱼胆的苦味”、“为什么有的馒头松而多孔”等。

(二)从化学实验中提取情景素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教授化学的基本方法。因而在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参与度越高,他们对化学学科的“情感”也就越深,这样也就更有利于化学教学。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熄灭阶梯状蜡烛火焰”时,收集两小瓶二氧化碳,先用一小瓶二氧化碳熄灭下层火焰,而上层蜡烛继续燃烧,后再用一小瓶二氧化碳熄灭上层火焰,让学生自我“发现”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在学习“分子”时,可用一根玻璃棒蘸一下浓盐酸,再用另一根玻璃棒蘸一下浓氨水,然后在空中把两根玻璃棒靠在一起,但不要接触,发现有大量的白烟生成,再引导学生展开分析研究。

(三)从社会实际中提取情景素材

现代社会更是离不开化学,因而从社会实际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情景素材。

在学习“地球周围的空气”时,从大气污染、“环保汽车”的兴起、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社会热门话题找取素材;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时,可用沼气、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等设计教学情景。

由于化学与生活、社会、生命、环境等方面都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所以“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以作为设计教学情景的丰富素材。

(四)从历史中找取情景素材

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不但可以了解化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且也可以学到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更可以体验到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因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化学教学中情景素材的重要来源。

如在学习“燃烧”时,可以介绍人类对火的发现和利用;在学习“认识几种化学反应”时,就可以用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设计情景;在学习“金属与金属矿物”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金属冶炼的成就和当代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

设置情景时,不仅要考虑情景的内容,而且还要讲究设置情景的方式,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验是设置情景的一种比较重要的方式,它可以重现、强化、突出化学现象,具有真实性、知识性、应用性和趣味性。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98-02

精细化学品化学的重任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它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我校自2001年增设应用化学专业以来,开设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已有十多年历史,伴随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层次跟心理各不相同,面对这些不同,该课程面临了新的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1)精细化学品种类多,涉猎广泛,学生普遍感到教学内容多而杂,知识点多,在期末复习迎考时感到无头绪,造成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2)随着精细化工的发展,不断产生各种新技术、新概念,一些新型特种功能的精细化学品也不断面世,以至于现有的旧版教材已跟不上时代潮流,因此教学内容迫切需要改革。(3)该课程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践,但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实践锻炼不足,而市场迫切需要具有扎实精细化工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这中间造成了脱节。(4)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习惯于被动听讲,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总之,《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喜忧参半,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这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办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改革教学内容。精细化学品种类繁多,品种涵盖表面活性剂、农药、合成材料助剂、颜料、香料和食品添加剂、水处理化学品、化妆品、精细陶瓷、皮革化学品、含稀土的精细化学品、造纸化学品、信息化学品、荧光增白剂、胶粘剂等诸多领域。因此精细化学品的教材内容十分繁杂,知识点多而小。而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细化工也出现大量的新门类、新品种,并发展出许多新技术、新工艺。而我校安排该门课程理论教学课时为48学时,如此多的内容在有限的课时中是不能面面俱到,全部讲授完的。同时我校又是一所省属高校,本着学校“立足南通,服务江苏,面向全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的服务定位,该课程的建设也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所以我们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联系本专业与本地区经济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突出教学重点。纵观精细化学品化学的教学内容,虽然精细化学品品种繁多,用途也不尽相同,但其中有些品种还是具有相同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化学结构方面剖析它们的相同之处,通过融会贯通,使其重新组合为一个单元。如大多数涂料和粘合剂都以天然和合成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为主体材料,而且在品种类别、合成方法、辅助材料和施工方法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因此可以将它们归并为涂料单元。依此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成以下几个单元:①绪论。②表面活性剂单元。包括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③香料单元。包括香料、香精、化妆品等。④染料单元。包括染料、颜料、荧光增白剂。⑤涂料单元。包括涂料、胶粘剂等。⑥合成材料助剂单元。⑦农药单元。⑧食品添加剂单元。⑨新型精细化学品单元。这样归纳后,各教学内容层次较为分明,避免学生孤立、片面地了解某一类产品,也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而且能触类旁通。

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化教学主体的角色

传统的教学采取了“填鸭式”方法,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课,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有必要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我校的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拥有形式多样、外表美观、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增加了课堂知识量,使教学重点更突出化、生动化,而且使学生在形象、交互的教学环境中接受大量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后课堂教学内容多,板书少,速度快,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上课容易开小差,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对一些重难点教学要把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容易接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采用教材、多媒体课件和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有趣,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2.教师主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精细化学品门类多,发展快,更新频,要想学生真正掌握精细化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就要求采用教师主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介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学生查询资料后在课堂展开讨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展开教学互动。多媒体课件教学涵盖内容多、信息量大、不易记笔记,而网络教学资源具有丰富性、及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为此我们利用学校网络教育平台——Blackboard建立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其中包含以下主要模块:①课程简介及主讲教师简介:主要介绍课程的基本概况。②课程资源:其内容包括:教学大纲、参考教材、授课教案、参考文献、教学课件、习题、教学资源、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等。③论坛:学生可在任何时间提出问题与教师互动交流,教师进行答疑等。这排除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障碍,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困难、需求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强调教学实践,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但并没有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实验课。因此我们在后续课程《应用化学实验》中设置了该课程的相关实验,如表面活性剂复配制洗发香波,雪花膏等内容。另外,在课程结束后的专业实习中,安排学生深入车间,全面了解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操作、销售等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精细化学品特点的理解。通过各种不同的实验和实习,不断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调整考核方式,加强学生能力的考核

课程考试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作为最终目的,课程考试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看是否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对所考知识死记硬背,出现高分值低能力的现象。因此需要对考核形式进行变革,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现在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与笔试相结合,同时逐步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后搜集资料等方面,比重为30%。笔试占总成绩的70%,在考试内容上主要考察学生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探究能力,笔试中以客观型试题为主,便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在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重组和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与后续实践课程的联系和调整考核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我国及地区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榴强.精细化工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杨锦宗,张淑芬.21世纪的精细化工[J].化工进展.2000,19(1):14-17.

[3]陈平,张岐.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的重组及更新[J].高等理科教育.2007,(2):47-49.

[4]徐晓勇,王成云,王利民等.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6,(3):29-31.

[5]苗郁.精细化学品化学网络化教学[J].平原大学学报.2001,18(4):57-58.

第3篇

一、化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完善,化学学科特征也在不断的变化,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也在进步,这就要求化学课程必须进行适时的改革。

1.化学学科特征发生了改变

20世纪化学发生了一系列的革命性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在19世纪,对于化学家是原子世纪”。到了20世纪,借助于物理学的新思想、新概念与新成果,化学家的研究重心转移到分子的层次,化学成为一门分子的科学。由此,人类认识自然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整个化学科学不仅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有了可靠的实验手段。化学科学不仅从定性的描述科学向定量的精密科学过渡,而且学科发展呈现高度的分化与综合,更为可贵的是化学冲破传统的学科概念与邻近学科渗透与交叉,展现其巨大的生命力。[2]

2.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当今世界上,无论什么国家、什么民族,都无可选择地要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优胜劣汰,失败者难免要受剥削、受欺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的和民族的独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抓紧时间,加速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使自己壮大起来。因为科技已经日益渗透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而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所以发展经济必须高速度地发展科学技术,尽快赶上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3](P129)而人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掌握者,科学技术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学校课程设置及其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今后人才的质量。

二、化学课程改革历史进展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中学化学课程基本上是一门描述性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理论知识较少,实验也很简单。学习这样的课程,其知识摄入量是非常有限的。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化学学科也产生了急剧的变革,这些情况迫切要求中学化学课程有一个彻底的改革。[3](P10)20世纪60年代,世界化学课程改革深受布鲁纳“学科结构”理论的影响,强调以学科结构为中心编制教材,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由于当时只注重培养精英型科技人才,忽略了化学事实,以及与社会的联系,不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能力。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化学课程的发展明显出现两种相反的趋向。一种是建立以概念为中心的化学课程,另一种就是课程在变成更普遍、更少学术的性质,反对过分强调理论的作用。另外,二者的共同趋向是加强化学实验的作用和地位。20世纪80年代世界化学课程改革的新趋向,是越来越强调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强调化学教学内容要更加注重基础性、实用性,学习化学的目的是要解决社会问题。近30年来世界化学课程的发展始终是受社会、科技以及化学科学的发展变化制约,随着化学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而变化。[3](P27)

三、当代我国化学课程的发展

我国化学课程在世界化学课程的发展背景下已经进行了大胆而实际的改革。建国以来中学化学教学计划几经变化。20世纪50年代初从初二开始设置,以后改为初三开始设置,一直到高中三年级。化学课程占中学课程总实数比例也在逐年增长。近年根据实际情况,我国化学课程改革有以下特点:

1.课程开设方式多样化横向: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开设难度、范围不同的化学课程:(1)给将要升学继续学习化学或其他科学技术的学生,以及对化学有特殊爱好或有才能的学生开设高水平的学术性课程。(2)给即将就业的学生开设具有职业特征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之后能为今后就业做一些知识上的准备。(3)开设各种自学化学课程或结合专业的业余教育课程。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神速,知识更新加快,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活到老学到老,这种课程的开设为不同层面的已经进入社会的人士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纵向:实行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并行。学科课程有利于打好学科知识的基础,综合课程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这两种课程各有所长,因此,两种课程并行,放在不同的年龄段,各取所长。现在,在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实行初中开设综合理科,减少课程门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知识基础。高中,开设学科课程,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化学科学知识基础。

2.化学教材的系列化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教材的形式出现了多样化、系列化。除了印刷品还有非印刷品。除了传统的教材教参,还有与之配套的实验书、练习册、习题集等。

3.重视化学实验过去我国受条件限制,中学实验设置不完善,学生动手机会少;现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教育投资增加,实验设施逐步得到充实,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态度、方法。

4.加强师资培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3](P126)

四、化学课程改革趋势

世界课程设置趋向于加强综合课程的开发,学科界限逐步淡化,尤其是初中阶段,除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外,大多数国家不单独开设化学课,而是与物理或物理、生物合并为科学课。高中阶段虽然以开设分课为主,但也进行综合理科的研究。总的看来,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化学教育的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的主题都充分强调化学教育的价值。例如,“化学与新时代”“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化学———通向未来的钥匙”“化学与全球环境变化”等。

2.重新定位化学教育目标

以前的化学教育比较重视传授知识,评价也主要以掌握了多少知识为标准。当前,很多国家都普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

3.革新、优化教育过程

改变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育模式,提倡探究式的学习。

4.加强教育评价

改变以知识考试成绩为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

5.教学内容变化显著

第4篇

这里仅就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教材编写等问题提出初步的构想,以与同行们继续深入研讨。

一、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

没有一成不变的课程任务,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教育观念和价值观念会相应地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我们不失时机地调整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以体现时代的特点和适应时代的需要。

确定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应该综合考虑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发展。从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来看,要求高中学生能有较广泛的适应面,既能为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就业人员,又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人才。也就是说,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具有多重性。

但近几十年来,化学的发展非常快,以致有不少化学家认为,化学将是21世纪的中心学科。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相关学科如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化学应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正越来越深入,信息和资料也越来越多,每天都有大量的物质被发现或从实验室里研制出来。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示出来,很难想象,一个对化学缺乏起码认识的人,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再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看,高中生的年龄一般为16-18岁,他们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已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开始辩证地思考一些化学问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以理论作指导来分类学习一些化学知识。但对于这一年龄段刚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讲,大部分人抽象思维困难,学得较死,常常局限于就事论事,不大会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则往往更多地习惯于死记硬背,缺少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能力方面则更差些。

上述诸种因素决定了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或培养少数未来的化学家,而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矗具体地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授知识。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化学的重要应用。

(二)发展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使学生能较自觉地关心与现代社会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如环境、能源、材料、卫生、健康等,并能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四)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刻苦、顽强、团结合作等优良品德。

二、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的构想

第5篇

关键词:环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课程内容与思政教学融合的架构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基于OBE①理念课程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建有环境类本科环境化学专业点700余个,每年招收新生数万人。该课程的质量和内涵建设的推进符合一流本科教育的时代需求及生态文明建设所需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国家需求。环境化学虽主要是基于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但又有别于传统化学课程的教学重点。该课程是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注重将化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研究污染物的甄别与表征、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趋、转化与代谢、毒理效应与健康影响以及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的一门课程[4],同时,环境化学也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介质体系,涉及气、液、固等不同形态与尺度的污染物;(2)多专业覆盖,涉及农业、冶炼、化工、交通等不同行业所导致的污染问题;(3)潜在危害性,涉及影响人体及生态健康的污染物的暴露,污染危害性和风险性评价、预测与防治;(4)复合性,资源—经济—社会多系统融合,复合污染及多样化解决手段;(5)区域性,污染问题的地理空间差异,区域的环境、生态污染差异;(6)全球性,污染物跨媒介、跨界和跨区域迁移,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化学以化学理论为主线,涉及普通化学、大气污染控制、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绿色修复等诸多学科与方向,从环境、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治理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原理的掌握、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培养,这些都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科学发展观[5]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有效载体与实践途径。

二、环境化学思政教学实践

本课程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全方位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实践。采取课堂理论授课与学生课外拓展学习并重的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内涵作为主旨思政内容与环境化学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以下思政目标:首先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中体会文化自信;在案例教学和拓展自主学习中了解我国对环境问题基础理论的持续探索和伟大实践,深刻体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专业领域深刻领悟并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能够基于环境化学的新方法、新理论的拓展学习,对经济—社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系统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总结

第6篇

关键词: 物理化学课程建设改革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课程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已在高校普遍开展,受到高度重视。[1-4]物理化学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来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科学,[5]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它借助数学及物理的理论和实验手段研究化学行为的最一般的规律和理论,是化学的灵魂。近年来本课程组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建设中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教学内容建设为核心,以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为保障,在课程建设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坚实基础和核心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们一直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组师资力量得到大大加强,共11名主讲教师,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9人,占总人数82%;45岁以下教师9人,占总人数82%;省级学术带头人2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校拔尖人才2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重点项目3项及省级项目多项。已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学科带头人,以一批年轻博士、硕士为教学骨干,学历、职称、年龄、学源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结合紧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教学方法改革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是教师要有创新思维,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知识,比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更为重要。课堂教学中讨论式的授课方式,可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有最大的自主创造性学习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讨论时,教师安排每组准备一个题目,让学生可以自由组合,组内人员共同准备,积极查阅资料,这样可培养学生互相配合的团队精神。学生为了参加讨论,会主动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一些在课堂上没有机会发言的学生,可在教学平台上展开讨论。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使学生拓展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文献的方法。总之,教学模式的改革开阔了学生视野,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课程科学管理

为了使课程建设规范、科学,本课程组从建立、完善课程档案入手,全面实施课程的规范管理。本课程组修订了教学大纲,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力求使教学大纲更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选定优秀获奖教材并根据我们实验室设备情况自编实验教材。本课程组建立了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如物理化学平时成绩考核标准、物理化学实验课成绩考核具体实施办法等;具体规定了各项考核指标,课前向学生公布,使学生心中有数,教师则以此为标准,公平、公正、公开地评定学生成绩。此外,本课程组还指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如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实验预做制度等,使课程建设有章可循,逐步规范。

4.精品课程网页建设

根据课程建设的发展需要,我们精心设计了物理化学课程网站。该教学网站设计合理、内容丰富、交互性好,使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成为大学课堂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手段,使教师和学生可以便捷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课程网站主要面对的是本院各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物理化学教学的教师,同时也是其他高等学校的教师同行了解该课程的窗口。课程网站的主要栏目包括:1.课程负责人:简要介绍课程负责人的概况。2.师资队伍:介绍课程组主要教师的教学、科研情况。3.教学大纲:详细阐述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基本要求、考试方法。4.课件:包括电子课件、解题指导、实验指导。5.教学参考:给学生指定几本物理化学参考书。6.交流论坛:给学生和同行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这方便了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使优质教学资源得到了共享。

5.考核制度

考核具有评价、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和作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要想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我们依据素质教育的大方针,对考试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具体做法是:1.考试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取消一张试卷定成败的考核方法,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综合成绩达60分为通过,不及格的学生进行重修或补考。平时考核内容包括:课堂出勤情况、平时测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外作业等。2.实施教考分离。在命题方面,由非任课老师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组卷;在阅卷方面,实行流水作业;使用国内先进的成绩分析系统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及课程总结。这样保证了考试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既反映了学的情况,又反映了教的情况。

通过物理化学课程建设,我们的师资队伍的结构更为合理,教学方法有了明显改进,考核更加公正、合理,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随着物理化学的学科发展,物理化学课程建设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强,刘宝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3):126.

[2]王旭林,王宏波.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25,(3):108.

[3]吴国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357.

第7篇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它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它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只是传承课程知识,还要进行课程创生和开发,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不断生成、师生知、情、意不断生长的过程。为了使这一理念科学有效地实施,在日常化学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活动、注重体验、拓展教材等教学策略。

1创设活动

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构成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而教学事件是一个个教学活动及其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依托教材与教学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学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

比如,在讲授初中化学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部分时,教材本身只是介绍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水与工农业的关系,水污染及其水资源保护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教材说明了“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人文思想。如果教师仅把知识讲一遍,显得单调、枯燥,学生没兴趣,我们就在组织教学的前两周先让学生分小组去收集资料,拟定调查话题并分组调查。为了防止学生在调查时的盲目性,要求学生拟好话题或给出一些调查题目,以供学生在调查时作参考,如:“我知道的水”; “水在自然界的分布”; “水的污染情况调查”; “自家用水的污水排放情况及是否存在浪费水的地方”;“有关海水的资料”等。相关问题的查询与调查可以通过看教材,查找相关性的书籍、刊物和报纸,上网查寻以及实地调查等。两周后在课堂上学生互相展示交流讨论各个学生的调查情况。这样就可以通过“我知道的水”的调查和现有的生活经验,把广义的笼统的水细化为矿泉水、纯净水、海水、江水、湖水、河水、蒸馏水。使学生从中认识到水并不是在原有认知结构中只能用H2O来代替的组成的水,它还包括“咸水”和“淡水”,而“咸水”和“淡水”又有很多种通过海水资料的调查,学生们了解到海水的主要组成成分,感悟到海水不能喝的原因;另外还通过让学生们亲眼目睹的“江水水位下降、干枯、变窄”以及原本含量非常少的淡水又面临被污染、被浪费的局面,激发学生节水的热情,使学生在节约用水上不再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节水活动中来,并献计献策:“使用节水马桶”、“刷牙用杯子接水,不用流水洗手洗脸”、“洗衣服分段加水”、“废水冲马桶”、“洗菜水浇花”、 “随时关上水龙头”等等。另外学生们还通过调查展望了“海水的应用前景”,了解到了由化学物质导致的水污染造成的“水俣病”,“莱茵河污染”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同时还了解到近几年来我国水污染引起的“赤潮”, “死鱼群”等事件,使学生认识到治理污染的重要性。这时我们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以“假若我是环保局长”为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就如何解决污染的设想。

这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增强了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将来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同时,能作出更理智的、更科学的决策,逐步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所有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课程是由教学事件展开的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活动构成的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生态系统”。

2注重体验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也就是说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生成过程,我们往往强调课程是知识,强调课程的静态的一面,突出的是它的文本形态,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经验,忽视了潜在的课程因素对学生的景响。所以,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

因此,在化学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创设一系列活动,还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在前面所述“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的课例中,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做到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巧设教学过程,使原教材中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的活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的空间,使他们获得调查、体验、感悟等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和信息,带着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与分享。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

再如教师在讲“分子”的性质时,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50ml 酒精与50ml水混合,结果总体积小于100ml,再用大屏幕展示出下面的实验过程:等体积的半杯黄豆和半杯小米混合在一起结果少于一杯。虽然这两个过程本质上并不完全一样,但还是有助于使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感受着、体验着、思考着和交流着,从中感悟到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一化学结论。所有这―切都充分体现了化学课程教学目标中的知、情、意、行四要素之间的一种有效的结合。这种在教学事件的展开中获得的感悟和体验是一种动态与生成。

3 拓展教材

教学的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来展开的。教师在教学中,心中一定要有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清晰完整的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教学中就是教学目标,一节课要尽量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课程教学目标。

因而,我们不满足于教学时对教材的照抄照搬,而是拓展延伸教材,相机开发课程资源。如:对高中化学“苯的结构及物性”这一教学内容,教材本身是开门见山、平辅直叙,如果完全按教材中的内容与顺序原原本本讲给学生,学生的所得是不多的。但若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去思考教学,就可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进行最大的开发,使课程目标的实施落到实处。具体来说①先演示一个实验:“用玻璃棒沾取苯溶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 让学生去观察现象讨论,分析原因(有大量黑色浓烟生成,说明苯分子中含碳量高);②再用大屏幕展示“若实验测得苯分子中含碳量为92.3%,其蒸气相对于氢气浓度为39”则让学生推导该烃的分子式(学生根据已学的推导有机物分子式一般方法很快推出苯分子式为C6H6)③然后设问:“从C、H原子数目比来看,让学生猜测苯分子中可能有什么键?”(学生通过比较C6H6和C6H14发现苯分子中少8个H原子未达饱和, 猜测苯分子中可能有“C=C” 或“CC”)④此时再度设问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把问题推向:学生回答用溴水或酸性高猛酸钾溶液来检验;⑤紧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分组实验来验证:发现苯不能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是出现了分层现象。这一事实又让学生感到意外,再度引起新的矛盾;⑥此时教师把握好火候,因势利导,再用大屏幕展示出苯分子中碳碳键的键长以及C-C单键和C=C双键的键长数据,让学生观察、比较,自然引导学生得出苯分子中碳碳键是介于C-C单键和C=C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这样层层深入,步步逼近, 自然会引导学生得出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和一些性质,可谓是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整个教学活动既源于教材,有又拓展延伸了教材,在动态中开发了课程资源,同时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活化”状态,知、情、意、行得到了培养和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个导演的角色,根据教学内容,组合各种因素,对教材作大胆灵活的优化处理,尽可能导演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学习情景,这样不仅拓宽了教材知识,而且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创设、体验、拓展的化学课程的教学策略仅仅是我们的初步尝试,教学实践证明实施这些教学策略有利于创建课程与教学动态生长的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第8篇

一、因材施教,以生为本

学生的素质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性格不同,志趣爱好不同,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论是学习好一些的,还是基础差一些的,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他们之间在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作为教师来说,既要看到差异,更要重视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因此,教学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也要照顾他们的差异。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就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使一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得不到发展,一部分差一些的学生不能迅速赶上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眼睛始终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同学身上。对没有升学条件的学生置之不理,只是一部分中下等学生是去学习信心、甚至辍学。素质教育的精神事实就是“全面抓,抓全体”。课堂教学重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出一批“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的实用型人才。

在备课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要求,客观地显示优、中、差的层次梯度,特别要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考虑,不要让他们感觉学习是一件令人烦恼的、痛苦的事,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应该是我们老师的追求和目标。让学困生在较浅易的知识层面有所收获,让中等生在保证基础知识方面夯实功底,有潜力的同学适当向难度进军,同时要为优秀学生留有余地,要让他们“吃饱”,又要让他们“吃好”。

在充分“备学生”的前提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要展开分层次教学,照顾好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的潜力,享受进步的愉悦,体会教育的美妙,让学习在益智的同时,树立对生活和人生的信心,达到了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合理使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

互联网则为化学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资源和舞台,也提供了一种更为简洁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参与资料的查询、网页制作、课件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化学课堂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幻灯、多媒体制作使化学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往往都会以为多媒体教学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学习的内容当然是越多越好,这种片面追求信息量的做法不值得提倡。请不要忘记,教学的内容越多越难以记住。这就提出了记得住的问题。其实这很简单,我们只要把必须记住和最好能记住的内容分清楚,事情就成功了大半。要让学生记得住,就要创设出让学生动脑筋的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自然学习,以充满创意的形式来做复习,或引导学生自己做总结。当然,即使这样,遗忘也在所难免。几乎每一位教师的都会被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即:假如学生在考试后,很快就把刚学习的内容忘光了,那教学这有什么价值呢?其实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好分数,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未来作准备,即培养与未来社会相和谐的人。让他有信心和能力来执行未来的重要任务,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样,我们在多媒体教学设计时,就必须努力创造让学生带得走的体验,无论是成功的快乐还是失败的打击,都将是他的精神财富,日后在适当时机展现出来,给他以力量。

三、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化学课程追求的基础理念,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更主要的还要培养学生阅读自学、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和化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