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游戏论文

课堂游戏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14 13:11: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游戏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堂游戏论文

第1篇

当前世界是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人类的文明面临重大转折。现代的教育观念面临种种问题和挑战,培养发展全面的人才成为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出了“学会认知、学会生存”,成为转型时期人才培养标准。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与社会各界都十分关心中小学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以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在全国逐渐推广。本轮课程改革对我们教育理念和教育的价值观念产生强烈冲击,它所倡导的“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全面合格公民,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指明我们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历史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做到“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历史本身所具有的启迪智慧、传承文化功能,历史知识是人的基本素养。历史教育对社会文明发展、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性方面独特的作用。在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自我探索和创造,学会平等、尊重、民主、法制,懂得宽容、理解、感恩、关怀,而教师的责任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成为合格的人才。二、展示历史学科魅力,在体验和探究中活学历史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历史教学倡导的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关注社会文明的进程,对多元文化的包容,遵循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规律,感受生命的完善和美好,这些都是历史学科所具有的魅力。

我们必须实施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必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在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让原来冷冰冰的历史文字跳动起来。我们要坚信,知识的获取本身需要年轻的生命来感受,而这种获取的本身就意味着各个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这是以往我们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在与前人的“交流”“融合”中,学生学习知识,探索新知,对历史的进行追问,塑造个性和丰富思想,关注人与社会等等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更新教学理念,转化教学行为

新的课程改革赋予教师更多的任务,从课程的实施者、操控者到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指导者。从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到如今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遇到的难度和压力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历史教师,应该看到这是自我成长的大好机会,“以学论教”不再是一个口号,应该是一个行动。

在新课程下,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而每一位学生都处在发展中,要相信学生可以积极成长。其次要认识到学生是独特的人,这意味着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此外要认识到是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所谓独立意义是要看到学生是有自己的头脑,具有认识、选择和承担责任的能力的,教师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把学生看作是只会接受的“工具”。

我们应该回归历史教育本原,展现给学生的是真实的历史,而不是带有结论性的东西。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教师必须制定有利学生成长的教学目标,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情境,抓住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得学生学会发现、探究,敢于质疑权威,提高思辨能力。真正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同时我们要积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传达民主平等信息。将历史课堂变成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在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接受能力和发展可能。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起体验和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在历史学习中进一步了解中国,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包容理解的现代意识,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情怀,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合作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化民主和法律意识,完成由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任鹏杰先生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一段重要讲话:“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恐怕也要从根本上来看:历史教学应扎根于人性的沃土,紧密关切学生的人生,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这也是我们每个有责任感的历史教师肩负的时代使命,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了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中国,为了我们自己培养合格的公民。

第2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分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了解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实行班内分层教学,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即不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施教方法,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下面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教学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对学生分层

在刚接手新的班级时,根据上一学年期末考试成绩把班内学生按知识程度的低、中、高初步分成A、B、C三个层次,即A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需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B组学生成绩中等,通过课堂教学能达到教材基本要求,C组学生为能独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了解任何一个人,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了解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域,因材施教,最终缩小优差生之间的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根据不同形式的测试、课堂上的表现等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向高一层次发展的机会和动力,让尖子生冒出来,使大多数学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

二、分析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1.备课:把握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梯度。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使A组学生能掌握本节课基本知识,B组学生能够掌握中等难度的知识,C组学生能够掌握较难知识。例如在讲授一次函数定义时,教学内容可设计三个层次:(1)引入一次函数的定义,举例并理解满足怎样的条件时一次函数又称为正比例函数;(2)运用定义,充分理解,举例说明当函数中的自变量指数带有字母时如何根据定义确定字母的取值,如:当=时,函数是一次函数;(3)定义拓展,当函数中的和带有字母时如何根据定义确定字母的取值,如当=时,函数是一次函数。

2.上课:上课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用武之地,即针对A组学生教师扶一把;知识的应用,针对B组学生教师指导一下;知识的拓展,针对C组学生教师点拨一下即可。在时间安排上,确保A、B两组学生的需求,一般25至30分钟,保证A、B组学生听懂、吃透。知识的拓展,一般5分钟左右,使C组学生学有余味。通过多层次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而达到较高要求,使课堂教学的参与达到最大化,有效性达到最优化。

3.作业及评估:每节课后根据本节内容知识设计几组题,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由浅入深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小题,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提升,形成一个知识链。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求A组学生完成低档题时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在完成中档题时争取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考查时,每份试卷基础分为70分,中等题为20分,高等题为10分,对于A组学生满分为70分,B组学生满分为90分,C组学生满分为100分,最后得分折换成总分为100分。再结合学生平时作业以及课堂表现对学生重新调整组别,使每一位学生都明确自己最近的发展目标。

三、指导学习方法

教学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教师应当使学生在不懂的东西面前出现疑问,让他们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个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探索中发展能力。“班内分层教学”中,利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整个课堂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解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积极或受阻即时调控。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渠道不再主要靠听,而是动手动脑解题,即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见到有些学生学习很轻松,课后作业做得又快又好,且学习成绩很好,但有些学生学得很辛苦,几乎放弃了所有课余时间在努力学习,但成绩还是不理想。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形成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智力问题,学得辛苦的学生智商并不低,而且在某些方面比成绩好的学生反应还要快,只是这些学生上课时大部分不能专心听讲,由于没有领会课上的知识,导致课后化了不少的时间都完成不了作业,而且完成的质量也不好。长期下去有部分学生就会形成“我比别人笨”这种心理,慢慢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首先,确立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状态确立合理的目标,科学调节学习的强度,科学分配学习的时间,培养学习的兴趣,绝不仅仅是跟在教师的指挥棒后亦步亦趋,从而在身心健康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有错,但必须改正,切不可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说一些伤学生自信心的话,如“你怎么这么笨呀”,“已经讲了多少遍了,这么简单的题目还不会做”,“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看别人学得多好,你在学什么”等等之类的话最容易引起学生反感,还会令这些学生感到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在分层教学中,每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能解决的题组,至少让每位学生都能意识到我和别人一样也能做,而且也能做好。解题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及时加以改正,少批评,多鼓励。让学生在心灵上能愉快地接受学习,从而自主有效地投入学习,慢慢地进入良性循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能越学越轻松,越学越喜欢,越学成绩越好。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班内分层教学中,把一节课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体的数学问题来解决,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学。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3.数学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指导

分层教学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教师的调控,即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各层次题组与各层次学生之间的关系。A组学生在解决低档题材时,B、C组学生虽然没做,但A组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拿出解题的方法以及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对于中档题,是要求大部分同学掌握的层次,是A、B、C组学生联系的桥梁,C组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拿出答案也不是十分轻松了,此时是他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在解决高档题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状况适当地进行调整,使B组学生够得着,C组学生学有余味,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分层教学使整个课堂的三个层次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处于活跃状态,中差生起点低,新的知识容易掌握,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优等生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这样的教学使得各层次学生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真正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岑志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07(49).

第3篇

学具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一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若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的2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极限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这种安排,这正如罗杰斯所认为的:“怎样呈现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如皮亚杰),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9+3=12为例:

(1)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①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有多少种摆法?

(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

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里拿出()与()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得()”,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部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再辅之以反复训练,就能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做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

当然,操作问题的设计、编制与探究要求的拟定、提出,既要有挑战性,能够唤起学生操作热情和探究欲望;又要有适切性,能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有所获,亦即我们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为此,相应的策略,一是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提出要求,使新的学习课题与原有知识的固着点之间保持适度的潜在距离。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因人而异地提出操作问题及其要求。有时,还可将问题分解,形成有若干台阶的“问题群”,使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

例如,让学生用两张全等的梯形纸片作寻求梯形面积公式推导途径的操作,所提问题可以保持一定的认知差距:怎样转化成面积公式已知的图形?也可以点明转化方向: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缩短认知差距。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得出,可以只提一个中心问题:怎样由已知的面积公式得出梯形面积公式?也可以分解成问题群: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等等。此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提出寻找多种转化、推导方式的要求。

二.操作时的有关策略

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个喜欢的图形,然后提出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活动结束后,老师让学生算算一共用了几根小棒,把刚刚摆的图形用加法来表示。结果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3+3+3+4+4+4;4+4+4+3+3+5;3+3+3+3+3;5+5+5+5+5;3+4+5+3+3;……从反馈的情况看,有些学生在操作中摆的不是同一种图形,这可能是老师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这些同学没听清楚或是没等老师说完就急着开始先摆了。通过这些加法算式去探寻乘法的意义,恐怕也是个问题。

这里涉及到在学具操作活动前的定向指导。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在上例中,如果教师能适时的介入学生的活动,可能反馈时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了。

学生的年级越低,教师更要加强指导。小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尚在发展,有意注意难以持久。在低年级听课中,常有不少学生在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尤其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常常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鉴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的内容,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三.提高操作后成果的利用率。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为了主角。而操作活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课堂里生机勃来。这些操作活动,有多少是内容,有多少是形式,它的有效性如何呢?如何利用好操作的成果呢?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因此,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同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把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给予肯定或纠正。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内容有很多,教者要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参考书目:

曹培英《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教学模式》

孔企平《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第4篇

[关键词]游戏;英语;口语;教学

一、引言

英语口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即如何帮助学生摆脱“哑巴英语”的困境,引导学生能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篇幅较长、有一定语言难度的文本或讲话。随着游戏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游戏一直在语言课堂上频繁运用。但是,如何通过游戏来组织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笔者在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UBC)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对此深有感触。

二、理论背景

1.游戏教学法概述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是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代表性理论。这一理论对外语教学有深刻的启示,与交际教学法所提倡的不谋而合。索绪尔、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都曾先后把语言比作游戏态的语言,即日常生活之中的语言。游戏是语言课堂中一种重要活动,具有规则性、目的性和趣味性。寓教于乐一直是教育者提倡的理想教学模式,程颐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朱熹也强调“乐教”的重要性。早在20世纪40年代,学者胡叔异就提出用游戏方法教儿童学习英语,并指出采用游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以及保持学生对学习的新鲜感等。尽管游戏教学法的探究始于儿童英语学习,但是由于语言的通性以及二语习得的共性,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大学口语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法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在教学中开展游戏,它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要让教和乐相辅相成。前者要求游戏活动的设计必须围绕教材内容展开,尤其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后者则强调比较成熟的游戏规则及浓厚的竞赛性,师生关系在游戏教学中得以重新构建和肯定。

2.国外课堂的相关情况

在加拿大UBC有幸观摩ELI(English Learning Institute)的对非英语国家学生设置的课堂,各类课堂在遵循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互相穿插听、说、读、写,教师根据学生层次选择教材里的内容进行讲授,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有小品表演、快速阅读、语法练习、阅读反馈等课前布置的活动。教师非常注重了解学生的口头朗诵能力,有时会要求学生朗诵课文的段落,从而随时掌握学生的发音情况。即使是针对大学生的英语教学,教师还是用短时间的小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内容形式都不难,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很自信地参与其中,减少英语学习的压力和窘迫感。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也避免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冲突和矛盾,因为娱乐的教学模式会减少学生课堂表达的压力,拉近师生距离,从而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三、游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游戏教学使得教授过的内容通过轻松的方式反馈给教师,促使教师不断更新和调整教学模式和内容。当然,游戏教学不是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贯穿于整个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始终,与各项活动紧密相关,如课前准备与课后拓展。课前准备是课堂游戏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课后拓展则使游戏教学得以延续。

1.大学英语口语游戏教学实例分析

针对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为例:

(1)头脑风暴法

游戏背景:Unit 2 Friendship

游戏步骤: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5组,以竞赛的方式进行,要求每组学生搜寻记忆库中关于友谊的谚语、典故、歌曲、成语等,时间限定为10分钟。每个小组经过组内讨论和汇总后,派代表口述,与全班同学分享。最后,由教师和全班同学共同裁定结果,整个过程要求尽量用英语。

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需要活跃的气氛。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是游戏教学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种游戏有助于帮助学生时刻保持清醒状态,大大降低一些学生上课打瞌睡的机会。同时,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不断激励和帮助学生,在和学生沟通中了解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其实活动目的不在于决出胜负,而在于组内讨论环节学生的发言机会均等。当然,由于时间所限,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将其所在小组的观点与全班同学分享。所以,教师要密切关注各小组讨论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到游戏中。

(2)角色扮演法

游戏背景:Unit 4 American dream

游戏步骤: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要求学生自由组成三人小组,分别扮演旁白、Tony Trivisonno和 Mr. Crow 三个角色。教师和全体学生针对内容与主题的切合度、学生表达的流利程度和准确度等给予评价。

角色扮演是游戏教学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在于它为学生限定了不同的社会场景和社会身份,大大增加了学生体验各种角色的机会,把学生从机械、重复、单调的练习中解放出来,从而为有效的交流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3)故事接龙法

游戏步骤:每次由教师开头,按事先排好的顺序由一组学生进行故事接龙。故事结束时,教师可以在全班抽签选出一名同学复述故事。教师与全体学生共同评价参与小组的整体表现,包括句型的使用情况、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逻辑思维的清晰度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参与者的在英语表达过程中的口误做概括性总结,并引导所有学生进行分析和纠错,从而达到更好的启示效果。

口误与学习者的认知和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如学习者的注意力、情感因素、学习动机和自身缺乏英语口语练习等。针对口语表达中的口误现象,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如个体差异性、游戏性质、学生情感等,运用认知心理学,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和处理自己的口误现象,并在口语实践别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纠错是一种艺术,对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来说,如何掌握好纠错的策略和艺术至关重要。

2.教学启示

在加拿大的教学培训中,我更深刻了解了游戏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会设置各种可以提供锻炼学生口语的机会,包括学术或教学讲座、课堂讨论、参观游览等。通过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学习英语的激情,最重要的是提供了锻炼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方式,克服不敢张嘴的局促感,从而培养自信心。我个人更喜欢比较有深度的英语讲座,通常是一个小时左右,之后是各小组讨论时间,每个人根据自己在讲座中获取的信息畅所欲言,没听懂的问题汇总到一起,最终讲座内容变得清晰明了,印象深刻,然后再由一部分同学选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总结,结合自己的实际感悟发表观点。

当然,我们的教学环境毕竟与国外不同,加之母语和英语学习的冲突,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了解不同的教学理念的大致框架,争取能够在现实的教学背景下加以应用或改变,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并能根据不同教学班级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这才是交流应该达到的最终目的。

四、结论

游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成功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将游戏运用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这正是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所在。采用多种游戏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口语教学的效果。另外,教师应根据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纠错方式,以激发学生的积极配合,以达到游戏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Chaudron, G. A descriptive model of discourse in the corrective treatment of learners’ errors.Language learning [J]. 1977(27):29-46

[2]Lyster, R.&Ranta, L.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 negotiation of form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s. Studies 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1997(19):37-66.

[3]段惠琼,王川一.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及其语用价值 江西社会科学[J].2009,(4).

[4]陈振中.师生角色互动的再认识[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03).

[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6]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第5篇

关键词:民间游戏;体育课程;学生素质:改善;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22-03

一、背景

1. 当前社会群体活动发展的需要

在全民热衷于体育锻炼的当下,我们看到了如此别样的画面和场景:中国大妈广场舞风靡全球,“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几乎人人能够哼唱,人人能够随着节奏摇摆;清晨,龙山公园幽静的小道上有健步如飞的跑步一族,有嗡嗡作响的抖空竹一族,有挥舞宝剑打太极一族;傍晚茶余饭后则是走路一族,十八里景观带、龙山公园、小区周边都成为了大叔大妈们的锻炼场所,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健身馆、游泳馆……整个中华大地呈现一派蒸蒸日上、全民健身的场景。

在如此汹涌澎湃的体育热浪下,孩子们在做什么,他们在哪里呢?教师看到了更多的是挥笔疾书的场景,兴趣班、补习班正在渐渐掠夺属于孩子们快乐的童年……这样的反差让教师不仅反思当前的教育现状,而且有了更多的思考:如何让学生们喜欢体育锻炼,如何让学生们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如何掌握至少一种体育技能并具有自觉地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农村学校、农村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可以有哪些变化……这些都需要教师静下心来思考,大胆创新大课间活动内容和素材、方式和方法,结合地域优势和农村学校特点,利用有限的在校时间让学生们喜欢操场,喜欢走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走进体育锻炼中来。

2.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首先,当前学校体育课教学模式陈旧和单一,重竞技,强调技术动作和专项素质,其趣味性和娱乐性已经大打折扣。其次,大课间活动乏味可陈,学生们都已经知道今天、明天、后天的大课间活动我该做什么或该怎么做,一切犹如按照预定的轨道准确设定般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这种低效、无味的大课间活动直接影响了他们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兴趣。

随着我区2010年起开展实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近四年来的体质测试成绩反映出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显著提高,特别反映在肺功能的肺活量和耐力素质出现巨大的滑坡,柔韧性方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而依托学生百玩不厌、简便易行的民间体育游戏,如翻筋斗、丢沙包、抽陀螺、跳房子等一系列游戏里面包含着爬行、翻滚、追逐、奔跑等动作,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认识和想象能力,而且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使脑潜能得到开发并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体质情况。

3. 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动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落实,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有了很大的选择性,但同时教师面对体育活动时缺乏生动的内容资源,更缺乏独立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同时,体育课仍旧以“跑跳投”为主,缺少一定量的体育游戏活动,更加使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目前,一些农村小学缺少专职的体育教师且老龄化情况严重,兼课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乡镇下面的小学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规模小、师资匮乏、理念陈旧,使创新课堂教学显得力不从心,最终导致学生排斥体育课,造成学生兴趣下降。集趣味性、益智性、技巧性等于一身的民间体育游戏内容丰富,没有过高的技术要求,简单易学,形象生动。因此,教师有必要改变学校体育活动内容单一的弊端,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在课程研究领域激活并凸现出来。这是因为新的课程观和教育价值观需要人们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民间体育游戏引入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符合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和需要,是落实新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4. 创建学校特色体育活动的需要

站在学校校本课程改革的角度看,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从学校环境、条件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地方体育课程,对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和学校教育改革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一些学校、教师的体育课程设计忽视民间文化的教育价值,同样在大课间活动和课间游戏活动方面的指导也少之又少。因此,重视和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当前本校发展并形成教育亮点的需要。通过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发和利用,构建新课程水平目标下的民间体育游戏框架,全面将民间体育游戏引入体育课堂、植入大课间活动和课间游戏活动中,继承弘扬民间体育文化,将形成本校体育的特色。

二、实施措施

1. 民间体育游戏植入,拉伸宽度显特点

(1)民间体育游戏的最早产生于原始人教育下一代的需要,人们直接在生产及生活实践中进行游戏,它有浓厚的趣味性,符合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如竹竿舞、斗鸡、跳房子、跳皮筋等)。民间体游戏大多配有朗朗上口的儿歌,这些儿歌形象、生动、通俗易懂、韵律优美。例如,学生爱玩的“炒黄豆”,可边说边跳,节奏感强,他们百玩不厌。

(2)集趣味性、益智性、技巧性等于一身的民间体育游戏内容丰富,曾被千万的少年儿童所喜欢。如翻筋斗、丢沙包、抽陀螺、跳房子等一系列游戏包含着爬行、翻滚、追逐、奔跑等动作,不仅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认识和想象能力,而且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使脑潜能得到开发并极大地提升了他们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在身心健康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他们的体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民间体育游戏基本上没有过高的技术要求,简单易学,形象生动,既没有过多场地条件的限制,几乎可以在校园的各个角度组织活动,而且对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来说也没有过高的技术要求,几乎人人都能掌握,可以有效地解决场地少、管理难的大问题。

(3)保证活动时间的完整。教师将大课间活动时间大胆提前,从原来的第一节课之后改成第一节之前,活动时间改为8:20~8:50,这样不仅扼杀了因课业问题压榨时间的可能性,同时也解决了被教师拖堂、考试、讲评作业等问题,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在民间游戏的活动中开始一天的工作和学习。

因此,教师大胆直接地将民间体育游戏植入到学校大课间活动之中,采取先做广播体操后游戏活动的模式,解决原有大课间活动内容单一的弊端,能让学生在轻快有趣的游戏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活动能力,为接下来的体质检测项目的有效开展“热好身”“打好基”。

2. 体质检测项目互动,提升强度展特性

(1)设立学生体质测试项目和民间游戏活动互动的菜单式活动模式,既激发了体育活动的兴趣,又丰富了大课间的活动内容,还提升了大课间活动的强度,从趣味性巧妙地转入到竞技层面,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

(2)根据农村学校实际和学生体质状况等因素,在民间游戏之后安排了跟体质检测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锻炼项目,如接力跑、往返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跳绳、50米跑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锻炼项目,每班每周一活动,每周一轮换,每月一测试,将活动内容和活动质量完美结合。而大课间锻炼活动安排表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说明,会让学生们知道每一周的活动内容和每一个游戏活动的方法。同时,还有各项素质练习的强度和时间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既规范简单又操作性强。

3. 地方特色游戏开发,增加广度彰特质

民间体育游戏具有浓郁的民间地方特色,由民间创编,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它不仅能锻炼身体,发展基本技能,而且能开发智力和陶冶情操。同时,学生们还可以在快乐的游戏中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合作意识,丰富课外知识,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为此,教师根据不同年段(低段、中段、高段)学生不同年龄的身心特点,确定不同年段的游戏项目,努力体现实现优化课间游戏的目标,从而改善他们的大课间状况。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大课间30分钟,让学生得到科学的休息,享受活动的快乐,并能在游戏中得到有益的发展。

(1)开展“寻找那些年,父辈、祖辈曾玩耍过的游戏”活动,充实学生的课间游戏内容。要让学生课间有东西可玩,首先得了解适合学生玩的游戏有哪些?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查阅书籍、日常摘抄等形式,广泛收集大量的课间游戏和童谣。

(2)按照不同年级特点推介不同游戏项目是优化课间游戏的必要前提在游戏推广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段(低段、中段、高段)学生不同年龄的身心特点,确定不同年段的游戏项目,努力实现优化大课间游戏的目标。

4. 活动载体形式丰富,挖掘深度扬特色

(1)乡村学校少年宫这一为广大乡村学校量身定制的学生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已成为学校的突破性工作。学校要依托阳光社团建设这个有力活动载体,将每周一至周五课后1小时作为少年宫常规活动时间,充分保障了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时间。同时,学校要通过乡村少年宫这一有力载体,改变农村没有体育活动场地的现状,将校园阳光体育延伸到校外,校园体育设施场地在每周六、周日以及其他节假日全面向社会开放场地和设施,充分保障学生在校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和时间,实现活动质量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2)针对每年一次全区的学生体质测试,学校在每年的上半年定期举行全体学生参与的阳光体育体康测试运动会。在运动会上,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确定一二年级为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1分钟踢毽,三四年级为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仰卧起坐,五六年级为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仰卧起坐、400米跑,从而保证体质抽测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3)每天布置体育回家作业,早准备,勤落实。通过对学生布置回家作业,让每位学生每天回家完成半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主要测试内容就是体康针对性项目,跳绳、踢毽、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50米跑、400米跑等,每周一个内容,每周轮换。并且要求学生对自己练习的内容及时记录到体育回家作业记载本上,把每天的练习成绩进行对比。班主任则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成长记录,从而确保回家体育活动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家长畸形的健康观和教育观,引导家长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补充必要的营养科学知识,衍生对学生身体机能的检测。

三、实施效果

从2015年8月以来,民间体育游戏融合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形式取得了扎实、有效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一套以大课间活动为主体、结合民间体育游戏和体质测试内容为框架的活动模式,并尝试着开展更多的民间体育游戏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在传承和创新中教师不断摸索,以培养学生参与民间体育游戏兴趣为第一要素,以继承民间文化、培养民族精神、从小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为着力点,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了学校的活动资源。

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改观,体质测试成绩飞速提升。2014年本校在全区33所学校参加的体质测试中仅位列29位,2015年则上升到全区第7位。2016年4月,本校在区第四十五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历史性的获得小学B圈竞赛总分和团体总分双第一的优异成绩。

2016年6月,校本教材“上浦镇小大课间活动教案集”开始使用。

2015年12月25日,本校撰写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建设规范方案》荣获上虞区一等奖。

2015年11月19日,《关于农村学校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体质健康测试”互动式大课间活动的调查研究》教育专项论文选送绍兴市参评,获得二等奖。

2015年10月27日,“依托民间体育游戏开发体育活动资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在区级立项并开展研究。

2015年4月4日,《体育大课间 欢乐满校园》活动报道在上虞日报中刊登。

教师获奖情况:郑杰老师获得绍兴市基本功比武一等奖,许锋老师获得一师一优课一等奖、微课二等奖、教学基本功比武二等奖,论文多篇获奖。

四、结束语

任何体育锻炼项目都是贵在坚持,都必须经历兴趣―内化―发展―形成机能的规律过程。也正因为体育锻炼活动的长期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探寻并力求形成大课间活动长效机制,结合农村学校优势大力开发民间游戏资源。而教师只有将民间游戏和体质测试项目互动衔接的活动模式开展好了,才能实现“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基”这一终极目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蔡锡元,李淑芳.体育游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