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化学学习经验

初中化学学习经验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01 18:56: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化学学习经验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化学学习经验

第1篇

初中历史数字化学习资源精品化研究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历史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后人留下可供借鉴的精神文明。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丰富的信息来支撑教师的课堂教学。而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由于资料获取及教学方式的闭塞,导致历史教学不够丰富、有效。但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有了多种渠道可以获取教学资料,同时学生也更加便利和自主的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无疑为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与学习提供了便利。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由于数字化学习资源多种多样,其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如果不加选择的进行使用,既浪费时间,也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掌握。因此,在面对海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时,要进行“精品化”选择,从而使得数字化学习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初中历史学习。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概述及其使用问题

丰富的学习资源是进行历史学习的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两大行为主体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获取学习信息的手段越来越便利,在这种背景下,数字化学习资源应运而生,并逐渐进入其快速发展时期。其主要包括数字的视频、音频,多各种多媒体手段,在线学习管系统及各种各样的数据库等,它既可以通过教师或者学生的下载而获得,也可以在学校或者相关的教育机构支持下进行购买。由于数字化学习资源既能够满足教学实际,又可以进行信息的实时更新,因此其使用十分广泛。

但与此同时,从现阶段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来看,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方面,很多教师由于缺乏相关的数字资源使用技术,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无法进行较高能力的信息获取;另一方面,从学生的使用来看,由于初中生还未具备良好的资料识别能力,因此在面对大量的数字学习资料时,其不能进行合理的取舍,从而无法发挥数字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初中历史学习中,合理的进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精品化,就十分有必要了。

二、初中历史数字化学习资源精品化的相关策略

(一)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创设者

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为了推动历史数字学习资源的精品化,学校也要进行相关内容的建设。一方面,成立专门的资源建设小组,进行学校资源库及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和维护,从而历史课堂提供更多可供借鉴的学习资料;另一方面,各个学校及相关的教育机构要建立起透明化的资源共享平台,在及时更新资源的同时,为师生随时随地获取资料提供方便,从而促进师生资源使用的交流与互动。

(二)教师:历史课堂精品数字学习资源的引领者

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教师是课堂行为的主要实施者,其在课堂中所使用的数字学习资源,对课堂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想促进数字资源的精品化,教师要积极开发有效的历史史料教学资源。由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其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关的课堂教学时,要注重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有效筛选。一方面,要利用好历史课本上的文字资源,使其更好地形成课堂注解;另一方面,对于丰富的影视、图片等信息,教师应选择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启发学生独立思想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在教授或抗美援朝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历史,从而为课堂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对书本上的相关事迹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从而将学生的情感带入其中;最后,教师可以从丰富多样的影视资料中选取材料,如《建国大业》《走向共和》等,都比较真实的反映出了特定时期的史实与人物。

(三)学生: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实践者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及素质教育的提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中,也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课堂体验的引路者,而学生却是将信息进行加工的主要实践者,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史料查找能力。如当教师讲授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探究的教学方式,即事先将学生分为相关的学习小组,并安排其进行相关的历史资料搜集,从而在史料搜集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之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资料展示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与引导,对于其所搜集到的不符合史实的资料进行指出,从而提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又可以让其学到正确的历史知识。

三、结语

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初中历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获取变得更为便利。而在海量的数字资源中,进行精品资源的获取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精品数字资源的获取,既可以帮助教师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资料获取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能够达到师生共赢的局面。但其发展又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从而才能更好地促进历史教学史料的完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2]刁永锋,数字化学习的教育传播模式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实验 有效教学 策略

在实践新课程中,广大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达到教学“三维目标”,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认知水平得到相应提高。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生进行有效的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教学因实验而精彩。化学实验教学包括实验基本操作、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家庭小实验等。各类实验教学有其特点和策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有效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的策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演示实验教学策略

系统论认为教师要根据有关教育理论,依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及学生学习特点和类型来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化学实验教学也不例外,化学演示实验是课堂进行,如能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学习情境,可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教学功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中学化学课程中有的实验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实验室条件(比如试剂纯度不够、样品昂贵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导致实验成功率低,有的甚至根本不能演示。通过网络资源、影像资料或用家庭摄像机拍摄制作DV(数字录像),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来,不仅可以做到清晰、准确,还可以重复播放、反复观看,上传至互联网络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演示实验教学的大致流程如图1所示:

二、边讲边实验教学策略

边讲边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进行学生实验的教学活动。这里特指教师课堂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实验有机结合的教学活动,既可弥补大多数课堂演示实验直观性的不足,又可避免学生实验单一机械、枯燥乏味。边讲边实验把课堂教学转移到化学实验室,学生有了活动空间的保障;再利用信息技术高效整合特点,为课堂授课与学生动手实验提供时间上的保障。使边讲边实验成为日常教学模式。而不是公开课时的一种表演。在实验室进行边听讲边实验教学,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验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实验能有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实验精神。边讲边实验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三、微观模拟实验的教学策略

中学化学实验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如化学反应的实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状况等等。由于微观粒子的不可见性,用传统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理解。但通过多媒体来实现则比较形象、生动、直观,易于被中学生所接受,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再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其物理性质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原因是两者内部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由于初中学生还缺乏三维空间想象力,理解三维结构比较困难,即使依靠传统的球棍模型等也难使每个学生理解其内部结构。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放大、缩小、旋转、切割、延展其结构,学生能清楚地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内部结构,理解金刚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质上存在很大差异的内因。

四、实验复习整合教学策略

实验复习课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学生很难再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师也不可能再一一进行演示实验,再现实验过程。因而现实的实验复习教学中出现更多的是“口头实验”、“黑板实验”、“纸上实验”,大多数学生感到实验复习课枯燥无味,实验现象、仪器难记忆,实验设计方案没有实物做载体而难以理解和想象。实际实验复习教学课堂效果往往很不理想。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实验复习教学独具优势,它的呈现方式灵活多变。通过它可建立虚拟实验室教学平台,有效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有效提高演示效率,缩短课堂演示时间;或利用主题网页中的任务驱动,让学生在虚拟实验室里自由想象、自主探究、动手设计,培养合作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做到虚拟教学与现实动手实验教学相结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合作精神,最终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这是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复习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第3篇

关键词: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1 变革教学定势,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新课程明确要求教学应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化学学科而言,良好的实验习惯是科学素养的充分体现。其中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记录是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的关键。在以往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教学定势:老师在讲台上演示实验,一边做,一边提问学生,最后再进行总结和板书。这样的教学,虽也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对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着力变革这种较传统的教学定势,在切实落实学科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具体教学中我们是这样进行的:实验前先准备好实验的相关资料,以多媒体或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自主寻求实验中所需的药品、仪器及注意事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报告的形式进行交流。实验中要求学生把自己发现的知识进行全面的记录,特别要求学生对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3个阶段里发生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实验后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与归纳去探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在上述3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层层析疑、步步递进,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进行镁带燃烧的实验时,我们改变以往平铺直叙的方式,先展示给学生有关镁的着火点、状态、密度等信息,引导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得出镁带燃烧的条件和所需的仪器。在实验进程中,我们又设置了多维情景:①为什么桌子上要放一块石棉网,它起何作用?②颜色的变化说明了什么?③如何来判断燃烧放出热量?④镁带只能与氧气反应吗?由于设置的情景一环扣一环,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学习情绪相当高涨,学生在边实验边讨论中慢慢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

2 改变实验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目前的化学实验教学还是一般先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最后讨论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制法或规律。但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这样的验证式实验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实践中我们觉得:若能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那么,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新课程《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时,我们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反应的原理和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特点,自行设计装置。学生中会出现许多方案:有用木炭燃烧的,有用碳酸盐与酸反应的,也有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等等。然后采用对比归类的方式,指导学生选择最佳方案。引导学生从原料、收集、操作、安全性等方面展开讨论。讨论中,学生对每一种方案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可见,实验方式的改变,带来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实验教学设计虽然费时费力,但能较好地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学生不但掌握了实验设计的方法,更能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对同一问题进行认识,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而且同学之间通过互相合作与交流,能充分体验探究和成功的快乐,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3 重视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同学即使到了毕业时也还不能较好地写出实验报告。其原因是有些学生不知道在实验中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记录什么。有些学生对实验报告写什么和怎样写还不了解。因此,他们常常把实验报告写得杂乱无章,空洞无物。为此,我们从第一节化学课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其具体做法是:

首先在演示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我们对现行中师化学教材中所讲到的现象进行归纳、综合。有光、热、声、态(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沉淀、液化、燃烧等等。在每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和上述现象内容来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好,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于实验报告中。这样要求学生,不仅使学生知道在实验中要观察些什么,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比较完整的概念,而且也不会漏掉某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以致得不到正确结论。

其次,采取具体措施,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写好实验报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认真观察、分析,并记录于表的空格中,经过几次填写,学生就能比较正确、熟练地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做出解释和结论。培养了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另外,培养学生绘制装置图的能力是写好实验报告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正确地绘制装置图。过去学生绘的装置图往往比例失调,难以辩认。近年来,我们在培养学生绘制装置图方面,首先分析各种仪器的构形,找出每件仪器各部分线条的比例关系及每件仪器部分线条之间的比例关系,作反复的绘图练习,使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能迅速而正确地画出装置图。

4 提倡多样学习,唤醒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寻求并提倡多样的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中“七嘴八舌式的无序性讨论”和“知识的纵横与拓展”尤其能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推崇“七嘴八舌”式的无序性讨论和发言。这种学习方式,可使学生在随意、宽松的气氛中拓宽思路、丰富联想,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效果。最可喜的是无序性发言中“创新”见解最多。实践告诉我们:老师的有效放手,能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了酸的性质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怎样证明硫酸溶液中混有少量盐酸?从理论上对实验知识进行纵横与拓展,从中让学生感受创新的乐趣,体验创新的过程。实际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展开的:①提出问题:化学实验室中要证明硫酸溶液中是否混有少量盐酸应选用什么试剂?②学生讨论:不少学生习惯走套路,似乎看准了盐酸中的Cl――学生往往习惯选用硝酸银溶液。教师给予否定,此时学生中会产生“悬念”,教师及时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思维向发散性过渡。③情景点拨:硝酸银溶液与盐酸反应产生沉淀,硝酸银溶液与硫酸反应就没有沉淀吗?学生引起重视,再度思考,有一种想“探个究竟”的感觉,教师及时演示硫酸与硝酸银反应,观察了实验后。④学生释疑:原来硫酸与硝酸银反应也产生沉淀。学生慢慢醒悟过来,若硫酸溶液中没有盐酸,加入硝酸银照样也有沉淀产生,应先排除硫酸。学生的思维开始转轨。⑤情景深化:怎样先排除硫酸干扰,再来进行证明呢?⑥学生解疑:先滴加适量硝酸钡,等沉淀完全后过滤,在滤液中滴加硝酸银,若有沉淀产生就能证明。

可见,在新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只要多给予学生以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就能真正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当然,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具体教学中,也会因人因校而异碰到许多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领会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持之以恒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训练,必将会对新课程改革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教学弊端;影响;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是生活就是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因此,教育是生存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陶行知又指出: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1]初中英语教学也必须如此。《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2]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余杭区城镇初中学校为研究对象。对象主要分布为余杭镇、临平镇、瓶窑镇、运河、良渚五大镇的所属初中,共计1500名在校学生。

2.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经验总结法等。

三、结果与分析

1.Go for it教材的生活化特点分析

根据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和《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学不能脱离了生活实践,仅仅教课本;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英语教学应从实际生活中来,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课程目标。所以英语教学必须是:生活即教育。我们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具有发展性、拓展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教材内容生活化,教育教学要求英语教学应该是实际生活的教育。例如,以七年级1-6课的语言目标为例,就可以看出生活化内容的比例。即,Unit1:新生入学时问候他人,询问和给出电话号码;Unit2:确认物主关系;Unit3:介绍家庭成员;Unit4:谈论物品的位置;Unit5:用“have”谈论拥有物品,提出建议:Unit6:谈论有关食品的好恶。

2.教学现状与分析

(1)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信心不高

据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专家在北京市20多所学校的调查,由于不爱学、不会学而烦恼的孩子,初中达到了58.6%,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笔者对1500名学生关于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七年级510位学生中将近50%的学生对学英语感兴趣有信心;八年级504位学生中有39.6%对学英语感兴趣有信心;九年级532位学生中仅有28%对学英语感兴趣信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余杭区初中生对英语课的兴趣和信心度不高。

分析原因,我们发现在现在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仍然有不少这样的老师: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来读它、记它,把学生当书架子,拿书本来配学生的老师。[3]教师以课本为教育,学生知识只是读书,教师只是教书――照本宣读,死教书。据此,笔者做了一项调查,即10个学校近40位教师关于是否要求学生背课文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将近85%的教师要求背。笔者认为对英语学习来说,背课文确实有很多益处,但不能死记硬背。

(2)部分教师出现教学行为偏离教育的本质

案例1:start U1,第一页 学生进行互相的问候,课本上是:Hi. Peter----Hello,Frank。学生互相问候时,仍是用Peter Frank。其实对方根本不是Peter或者Frank,而是实际教室里的学生“张三”“李四”了。

案例2:七(下)U2,where is the post office?学习地名,问路和指路。教师就按照课本上提供的图片,很抽象地进行纸上教学,而且2a的那张图还不是十分清楚。一节课下来,教师仅仅“教”了那几个地方(1a)和(2a)的图片,学生也了解了这几个地方的名称、几个方位介词和几句问路指路的用语。

从上面的两个案例来看,目前个别教师的教学行为出现了偏离教育本质的现象。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4]陶行知又指出:生活即教育,是生活就是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所谓之生活,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5]笔者认为教学行为偏离教育的本质主要表现为:偏离英语课程目标,和实际生活脱节。首先,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学生和家长、教师和学校的身上。[7]而如今的英语教师由于上述的压力,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偏离了英语课程目标,变成为考分而教,死教书,教死书、背书本、题海战术等现象再次发生。

(3)教学重闻知忽视亲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

根据下列句子及所给单词的首字母,在答题纸上按题号写出各单词的完全形式(每空限填一词)

71. My mother is a teacher and she has taught English in this school for 20 years.

72. The northern side of the building gets less sun than the south.

73. If the sky is clear, there’s no rain or cloud and you can see very far.

74. Bella can speak two languages, French an Chinese.

75. Sugar can be used for making food and drinks sweet.

76. Susan was born in a village but she works in the city now.

77. Jack is the tallest among the three students.

78. Please don’t make a noise because the baby is sleeping now.

79. It is reported that two men were killed in a car accident early this morning.

80.My doctor advised me to take the medicine twice a day, in the morning and evening.

上面的是2011年杭州市高中招生文化考试英语卷[9]第八题,从考题设计来看是比较贴近生活,是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但是在研究对象的测试中得分率只有4.7,这不能不说明我们的教学出现了重闻知而忽视亲知的严重性。“墨辨”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的来,就是从“行”中的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由或由课本传达;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现在的不少学校老师因为升学、高分知识注重闻知,几乎闻知概括了一切知识,亲知几乎完全被挥之门外。[6]所以出现“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笔者根据多年对学生学英语效率的观察发现,很多班级学生的成绩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呈下降趋势,无论是优秀率、及格率和平均分都有很大幅度的下降,当然这里存在着试卷难易度等原因,但教师脱离实际生活、死教书的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也是造成该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4)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熟悉程度不高

案例4:七(下)U9的句型:什么时候开始做某事时。教师提问学生:When did you start playing soccer?该教师一个一个地问学生,然后学生又进行小组互相问,最后请代表汇报:某某5岁开始踢足球,某某10岁开始踢足球等。学生似乎做的不错,老师也很满意。

案例4是笔者研究过程中所听的一节公开课,课后我对这个班级的同学进行了“你踢足球吗?”的调查,结果显示53位学生中只有7位踢过足球,但现在也几乎不踢球了。那么学生是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和互相联系的呢?聪明的学生按照课本的知识点和老师的意图作出的反应。因此这位老师的这个教学环节不实际,不是语言的真正的交际,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其实老师把soccer扩大选项,如乒乓球、篮球、游泳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学习,那样教学效果就非常明显了。陶行知认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8]但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对象不做好充分的准备就急急忙忙上课,其效果可想而知。

四、结论与对策

1.结论

从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分析来看,目前余杭区初中英语教学对教材生活化的把握不是非常到位,或者说没有很好地对其进行分析,没有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落实,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其次就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2.对策

(1)构建模拟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模拟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情境就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活动融入到英语学习之中,在优化的情境中,“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之中,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进行语言练习,最终让语言综合能力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的角色扮演不一定要局限于书本上所要求的角色,我们应该让学生扮演他们感兴趣的角色,如歌星、球星或老师等。通过让学生表演某个他们喜欢的角色,他们的话语自然多起来,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高,这样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兴趣的指引下就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例如:人教版 Goforit八年级下册 UnitZ: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landed?其教学要求是:要掌握 payfor,spend,eost的用法。可以进行如下的情境设置。

课堂情境设置:

Teacher : what are these?

Students:they are pictures,basketball,souvenir,VCD of S.H.E,clock.

Teacher :who knows where these things come from ?(学生用英语做了很多猜想)Oh,no these come from the Shenzhou 6. Fei Junlong and Nie Haisheng took them from the space. Now who wants to buy these things? You can buy one of them or buy all of them. The one who pay more money for it/them. Now I am the auctioneer (拍卖师),and the auction begins.

Auctioneer:who’d like to have the picture? I will sell it for 55 Yuan.

S1:Let me have a look .If it’s good enough,I will buy it.OK. I’d like to pay 65 Yuan for it.

S2:the picture is so beautiful,isn’t it? Since it’s from the Shenzhou 6,I will pay 70 Yuan for it.

S3:I love the picture very much. I will spend 80 Yuan on it.

Auctioneer:who would like to pay more? One,two,three. OK,it’s yours, You can have it now.

再例如七(下)U2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第一课时,教学内容:Section A(1a―2a);语言教学目标:学习地名,问路和指路。笔者第一步,布置课前任务,前一天,让学生和同学或家长去观察自己居住的小镇的主要街道和建筑,查找建筑物的名称,并画一张简易图。

第二步,实际上课直接根据他们所画城镇简易图为课本进行教学。如临平第一人民医院( Linping No.1 People’s Hospital),妇保医院( Linping Women’s Hospital),临平公园Linping Park),余杭图书馆( Yuhang library),大红鹰超市(Dahongying Supermarket)以及各种银行宾馆等。说明:不同的学生在画简易图时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对教学没有影响,反而更贴近生活,同时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材中第一课时没有road这次的学习任务,但是我们所生活的镇上有很多,如东湖路(Donghu Road),沿山路(Yanshan Road),此时根据实际生活,应该在此把教材拓展。该课的语言教学目标是用Where is the …?It is on/ behind/ next to/ across from/ in front of…来问路指路,教师就可以以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如对话:余杭图书馆在哪里?――在世纪大道上,宁波银行的对面。(Where is Yuhang library? It is across from Ningbo Bank, on Centry Ave)。

(2)改变传统观念,丰富与优化教学方法

中学英语的课程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扬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拼搏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全面贯彻新课程的要求,更好地实施中学英语的生活化教学,我们首先应该在英语教学的观念和方法上有所改革和突破,使课堂教学上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陶行知先生指出:“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之下,书不过是一种工具罢了。所以,书不可以死读。”“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写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要认识到:是生活,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先进的理论。

(3)吃透教材,熟悉学生的实际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书虽然是一种工具,但不可不用。教材的编写如《新目标》都遵循了《课程标准》的编写原则,具有发展性、拓展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而且所选用的教材都制定了某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因此,教材不可不用。教师如何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删减、拓展呢?吃透教材,并熟悉学生的实际生活。陶行知认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怎么学就怎么教;教师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因此,教师应该去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的生活。具体的途径可以通过组内研讨、网络研讨以及听取相关专家的专题报告等,在熟悉学生的方法与途径中可以有参与活动、聊天、网络(QQ)等形式。

参考文献:

[1][5][11] 陶行知.1930年1月16日全国乡村教师讨论会,陶行知的演讲记录稿:生活即教育.

[2] [10]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3]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课标)Go For It!七年级上册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8] [11]陶行知. 1927年6月3日在晓庄学校宴会上的演讲词.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评价方式;学业成就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9-0074-02

[作者简介]杨俊宽(1975―),男,本科,江苏省大丰市白驹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综合桑代克和麦克尔的评价思想,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存在的东西必有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测量。”这种因盲目崇拜量化评价和工具价值思想而引发的分数至上、考试第一的初中化学学业评价方式曾经风靡一时。不可否认,这种精确、追求科学的评价方式能够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和知识建构带来准确的量化证明,为学生提供改进化学学习的正确途径。但人总是追求诗意地存在,感性张扬决定了个体人格和气质特征对于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这种片面追求学业证明和量化的评价方式容易减弱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个性。L.D.Stufflebeam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为了实现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个性的全面发展,生命价值的充分体现,初中化学学生学业评价应当回归发展的归宿和终点,改变单一量化的评价方式,为初中化学学生学业评价注入质性、过程性以及人性化的新鲜血液,让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化学知识、化学能力、化学情感和化学实践的平衡发展。

一、“评”要以纸笔测验为基础的评

纸笔测验作为一种可供量化的传统评价方式,是目前初中学生化学学业评价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它能通过科学的测验设计,编制出一套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测试卷,以考评学生对初中化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对简单化学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化学物质的基本结构和应用的初步理解等文本知识和能力。而纸笔测验的关键和核心是试题的编制和设计。初中化学纸笔测验题应当立足于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上,但不可局限于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简单重现和记忆,应当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广泛联系日常的生活、学习经验,利用生活本源创设一个个富于乐趣、蕴含探究意识的化学情境,让学生在文本测试中能体会实践的精神,也能领略自我探究的情趣。另外,初中化学作为科学课程的基础学科,每一个知识点都具有无限的延伸性,纸笔测验题目的设计还应当坚持难度适中原则,以激发学生最为适宜的动机。

例如,要考查学生对“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方法的掌握情况时,如果教师这样设置测试题:“请简要说明如何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那学生的化学思维永远只能停留在文本的记忆上。相反,如果教师这样设计:“据说,我们平时用作医疗消毒的‘双氧水’竟然能够用来制取氧气,你能简要说说其中的奥秘所在吗?”这道题目不仅联结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而且帮助学生将“过氧化氢”“双氧水”和“氧气制取”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更能了解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评”要以活动表现为侧重的评

活动表现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它考查的是学生利用已知知识和经验在实验或模拟情境中分析、假设、验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表现、能力和水平。学生通常以实验操作、完成作业任务、实验报告书写、小组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实践、活动展示和表现等来展示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和成果。基于这些学习形式的活动表现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实验技能掌握情况、化学探究学习的态度、学习化学的心理反应、解释解决实际化学现象问题能力以及学生的语言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了解,以帮助教师不断改进化学教学,促进学生优化自身的化学知识结构。因此,在活动表现评价中,初中化学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各种活动形式进行及时的跟踪、记录和矫正,并经常与学生当面交流学习化学的各种心理感受和需求,以实现初中化学的教学相长。

例如,在组织学生对学校的小湖的湖水进行“PH”值检验,每一个学生都是实验的参与者和主体者,他们都必须自身经历实验设备准备、湖水取样、PH值检测、分析对比湖水的性质以及对湖水的检测结果作出报告等实验步骤,如果学生发现水质出现异常,还要结合学校及其周边的环境,为学校提出可行性的“救治”措施。这个小实验涉及了学生诸多的活动表现,对其进行活动表现评价,能够了解学生在探究实验前的准备情况,是否懂得正确采集湖水样本,是否懂得做湖水的PH值检测,检测的结果是否正确以及书写的报告是否完整、科学等。而只有针对此评价,师生才能采取共同的改进措施。

三、“评”要以学习档案为指引的评

学习档案评价源于艺术领域,是指在教师的科学指引下,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为了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帮助学生反思自身学习成效,请学生持续一段时间自主收集、整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档案现作。初中化学涉及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物质结构、信息科学、日常饮食等生活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庞大而又生疏的科学知识内容,如果没有利用学习档案加以记录和观察,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连续性学习过程,也难对学生的化学学习给以正确的诊断性评价。

例如,在学习“水和溶液”这一章节时,为了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做一个教学实验:让每一个学生都做一个详细的学习档案。学习档案的内容可包括“水和溶液”的有关知识整理、“水和溶液”的有关实验操作记录、“水和溶液”的重难点记录、与“水和溶液”有关的现实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学习“水和溶液”还未解决的困惑、对教师教学的改进性要求、学生的作业及其小测试试卷收集整理、反思性学习记录板块等。教师应经常收集学生的学习档案进行翻阅和记录,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适时作出指导性教学。

总之,初中化学学生学业评价应当根据初中化学课程的知识性、技能性以及体验性目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改变以往单纯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积极引入以学生活动表现为主体的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化学学习档案的建立作为师生交流共进的直接依据。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生兴趣;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改热潮的兴起,打造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逐渐成为教学领域最响亮的教育口号。初中化学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在追寻着“高效课堂”这一目标的实现与落实。那么,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如何转变自身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逐渐构建起高效率的化学课堂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此话题进行探讨与阐述。

一、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充分表明了兴趣在推动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个人认为,教师要想切实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尝试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积极调动其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如此方能为高效化学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借助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不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还充分调动了他们对于这门科目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为他们更加热情、更加主动地融入其余知识的学习过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化学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要求教师“必须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展开化学教学活动”。我个人认为,新课标的这一精神对于高效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我自身为例,在学习“燃烧和灭火”这部分知识时,我没有将化学教材上已经总结好的知识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验以及现象对燃烧和灭火的必备条件进行自主探究与归纳。这样既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于教材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同样为高效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构建提供了充足保障。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为当今的初中化学教学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发展方向,因此,广大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其为指导展开自身的实践教学,如此才能真正将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与构建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基本观念 培养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学科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为学生形成科学的方法论及世界观做好准备。初中化学教学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观念构建”,这不仅是化学课堂教学的新目标,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的新要求。

一、培养化学基本观念的意义

初中化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其包含的知识体系非常丰富且复杂。可见,让初中生学好化学并不容易。所以,教师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教好化学,并使学生高效学好化学知识及规律,就需要构建一定的化学体系,而该体系的形成需要以化学基本观念为引导,并使该理念贯穿于化学学习全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物质的特性及变化规律是化学知识的核心。换句话说就是要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为中心,形成特定的化学思维及化学意识,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客观的物质世界,并能通过化学公式、化学实验等手段对这些物质进行深层了解。只有这样,初中生在任何时候都能轻易地打开思路,并强化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非常必要。

二、影响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因素

初中生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过程,是其对化学学科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想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喜爱某种活动的热情程度,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之间关系密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是影响其学化学、用化学的重要因素,一个对化学不感兴趣的人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初期,学习兴趣主要来自于物质变化时发生的奇异现象及身边那些和化学有关的现象,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各种各样的物质的性质及化学现象背后蕴含的基本规律,更不会知道这需要从微观角度解释物质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学生的这种兴趣是表面的、短暂的。如果不能在学习之初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随着课程难度的加深,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

2.学生思想中的前化学观念。

在教学之前,学生并不是带着空白思维进入教学活动的,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就已掌握了很多有关化学现象的知识,形成了有关物质变化的零零碎碎的知识。这些知识以学生观察自然现象为基础,通过发挥想象与猜测,构成了他们生活经验的一部分。这些没有经过实践验证的经验,会使初中生逐步形成关于物质世界怎样运作的原始观念,也叫做前科学观念。在这些观念中,有的与现实中需要树立的化学观念是一致的,这就有利于初中生对化学的深入学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道:木头燃烧后化成灰烬,灰烬不管怎样都不能再变成木柴,而水不管是变成天空的白云,还是房顶的白雪,或者朦胧的细雨,水的本质都没有变。虽然学生还不清楚化学键这一名词的含义,但这种正确的认识对将来学习物质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都很有帮助。但有的学生也会产生这样的认识:木头燃烧化成灰烬,重量减轻了,这是因为一部分木头变成了热量。这种认识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质量不变的认识有负面影响。类似的例子,还有初中生在生活中形成的化学物质存在连续性的观念,对学生将来学习物质微粒性知识是一大障碍。

由于前化学观念广泛存在,建议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以观念为本”的课堂教学之前,首先通过书面作业、汇报、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新的化学观念的认识程度,其次可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已表露出的不正确的前化学观念。一般采取的对策是:通过对不同具体问题的解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前化学观念是有局限性的,有效展示科学化学观念,促使学生丢掉旧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新的化学观念。

3.化学课堂的开放程度。

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及积极能动的学习体验,是“以观念为本”的教学核心。课堂是落实“以观念为本”的主要渠道,课堂氛围、课堂开放性程度,都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重要影响,继而影响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及思维能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活泼而轻松的气氛可使学生情绪具有“知觉作用及动机的积极能量,它维持、组织、指导行为”。现代心理研究发现:初中生在受到约束的时候,在和谐、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创造力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反之,当学生深处压抑、沉闷的气氛中,则表现出毫无创造力、思维迟缓、心灵封闭的状态。传统教学中,师生的心理空间、学生的经验空间、教材的内容空间、学生的课外活动空间、课堂的教学空间都是封闭的,也可以说是不兼容的。在这类封闭性很强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材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互动与交流,有限的教学内容只在教师、教材、学生之间单线传递,鲜活的生活实例与素材不易被课堂容纳,限制了学生与教师的视野与知识面。并且,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及课堂的完整性,教学活动首先与课本呈现的知识与案例,学生难以获得深层探究及阐述个人观点的时间与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探究与亲身体验,使学习内容过于浅薄。

师生互动是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开放性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是合作、平等、民主的关系,知识的教与学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习素材丰富多样且多具有生活气息,实践活动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方式。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开阔的思维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自主提出假设与猜想,亲自设计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反思、讨论、交流、思考、阅读等方式,验证自己的假设与猜想是否正确。这种充满挑战与诱惑的开放性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体验到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即使有时会陷入困境,他们也不甘放弃,在辩论、交流、探究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次理解。

三、培养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效策略

“以观念为本”的初中化学教学新理念,重视学生方法论及世界观的转变,鼓励学生进行超越某一具体事件的思考,促进他们对贯穿化学学科整个过程且具有永恒性、普遍性意义的规律、原理进行深层理解。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遵循初中生认识规律及化学课程特点综合考虑化学基本观念培养策略。

1.科学规划,循序渐进。

初中生化学基本观念培养,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教学目标,贯穿于中学教学的全过程。所以,必须对初中化学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规划,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教学进度,制定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要求、梯度及层次,将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与具体的教学活动紧紧结合起来,化学基本观念的层次可随教学内容的加深而逐渐提高。对初中生学习能力的研究发现,在发展中的每一阶段,他们都具有自己观察世界及解释事物的独特形式。所以,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并不一定要在学生心智成熟之后进行,因为“所有观念都能通过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有效且正确地表述出来,并且对于这类初次阐述的观念,因为这种早期学习,在未来的学习中会显得更容易,也更为有效及准确”。化学基本观念带有“基本”两字的原因,是这些观念可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认识物质及物质发生变化的方法、思想,对学生来说,尽早接触这些化学观念,对认识物质世界是非常有帮助的。

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早让学生接触化学基本观念,采用与学生特点相使用的方法,把化学起点的基本观念用螺旋上升方式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地展现给学生。换句话说,初始阶段不用对基本管件进行规范的学术要求,只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展示一个个低层次的、描述性的化学观念,接着这个观念就能当做认识未来问题的条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该基本观念揭示生活中与人们密切相关物质的性质及相互之间的反应,此类后继问题是开始把握观念的特例,学生能在应用观念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到化学基本观念的价值与功能,产生用化学基本观念统领化学探究的强烈愿望。基于化学基本观念的引导,扩大并加深了初中生对花生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增加的化学知识又可作为深层次提炼、挖掘化学基本观念的基础与源泉。随着螺旋式教学的进行,初中生的化学基本观念也将逐渐得到完善与发展。

2.借助实验,扎实培养基本观念。

初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化学实验可为学生提供更直观、更真实的认识材料。化学学科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为学习对象,而物质的属性,尤其是化学属性,只有借助一定的手段,在正确操作下,其发生物理或者化学变化时才能展现出来,接着在化学实验所展现出的真实的、直观的感性材料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比较、分析才能加深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对一些抽象的原理及概念,只有借助实验,通过中学生亲自观察、设计、操作,在短时间内重新了解化学物质的概念、原理,对看到的一些数据、化学事实、客观现象等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实现对化学物质本质及规律的深度把握。

理论性的结论及事实不能成为方法、思维习惯、思想的充分条件,初中生必须经历实践活动,才能将客观存在的知识与自身的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构建更加科学的化学基本观念。比如,通过练习题,学生也能慢慢理解化学物质的微观结构及性质之间的联系,但与亲身体验相比,其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广度及深度都要差很多。

3.创设情境,在实践中构建基本观念。

“以观念为本”的初中化学教学,注重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提倡在实践活动中构建基本观念。虽然我们也可以将化学基本观念同讲解具体知识般讲述给学生,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解释其中的知识与规律,但是化学基本观念的内容被阐述出来之后,就变成了缺乏经验与感情的知识意义上的观念,在学生看来这只是工具性、方法性的知识。这些观念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认知体验及思维活动,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观念,才能被学生灵活运用。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已有经验中的类似内容,将其当做“固着点”整合与吸收新知识,构建起个人对物质世界规律及本质的认识。

化学学科的实践及应用特点决定了化学基本观念的构建应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化学学科的学习需要融入到相关的社会现象与具体问题中。用具体的情景与相关问题的实践活动替代静态知识及理论的讲述,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交流、探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感悟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度,提高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基本观念的构建。活动情景是静态知识、规律与学生态度、经验、心理活动之间的桥梁。在教师创设的相关情境中,学生通过某种活动亲自观察、体验,最终认识化学物质。学生也可将自身对客观事物的感悟与体验,把相关经验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用自己的感官、思维去领悟、解释、洞察世界。脱离一定情景的学习活动无法让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并失去了发展深层思维的平台,那些化学知识脱离了学生生活,学生不能实现对化学基本观念的深层认识。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探究客观事物,才能使学生通过体验、发现、探索等多种感知,把一个外在的、陌生的客观事物内化成自己熟悉的、能够理解的,真正融进内心的存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态度,并构建起科学的、正确的化学基本观念。

总之,要提高初中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必须培养他们的化学基本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早进行教学规划,提前让学生接触化学基本观念,并通过创设情境、化学实验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促进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境教学;实验;师生关系

初中化学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去。教师只有把化学学习情境设置好,学生的学习情绪才能高昂。中学生已经不像小学生那样思维单纯、便于管理,如果学生觉得课堂枯燥的话,那么,中学生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度肯定不高。所以,初中化学老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取材于生活,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取材于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初中生去探索生活中每一个蕴含化学原理的小地方。

比如,大家都知道牛奶不宜用高温长久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解释其中的原因。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并把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大家共同找出牛奶不可高温煮的原因。学生交流分析之后,经过老师总结,我们可以发现牛奶中含有蛋白质,在常温下是呈现胶体状的,当牛奶加热到60~62度时,胶体状的蛋白质就开始渐渐脱水,如果长时间高温煮烫,胶体状蛋白质就会变成凝胶状态,形成沉淀。

另外,放久的红薯比刚出土的红薯要甜?这是为什么呢?初中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能够发现红薯放久了,部分水分会流失,红薯表面变得干瘪,红薯内糖分的浓度增加了,自然会变甜。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接着观察和研究,探讨水分流失是否是红薯变甜的唯一原因,组织学生用刚出土的红薯和久置的红薯比较去做实验,测量除了水分流失的原因还有什么造成了糖分的增加。经过实验发现,在水分流失的过程中,水也参与了淀粉的水解反应,淀粉水解后变成了糖,红薯自然会变甜。

二、初中化学教学应该重视实验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研究和学习的基础是实验。在做实验时,初中生能够切身体会到教科书上所说的丰富多彩的化学现象。通过实验,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启发,学习欲望能够得到调动。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在采取情境教学策略时,应该把实验的因素考虑到其中。

初中化学学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那就是测量金属的活动顺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这方面的实验:

在试验中教师可以提供铁片、铜片、稀硫酸、硫酸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先做出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讨论,大家基本上可以设置出以下的实验方案:

1.铁片、铜片、稀硫酸

2.铁片、硫酸铜

3.铜片、硫酸铁

理论上,上述三个实验方案都是可行的,但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去观察实验想象,分组讨论、体验,找到哪一种实验方法更加便捷和经济,最后在班级中确定出最佳的实验方案。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得出铁比铜活泼的结论,关于金属活动顺序的实验就基本完成了,但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延伸实验,去实验镁和铝两种金属活动性,加强对该实验的印象和化学知识的记忆。

这种实验验证金属活动性的学习方法比采取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实验式情境教学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将化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化学能力,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提升。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也能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初中化学情境教学要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学绝不仅仅是单纯地把理论知识从教师的大脑中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的过程,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一个过程,教师如果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就没有理由去期待学生学习有积极性。因此,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多利用情感的因素,因为学生对一个教师的喜恶往往会影响到学生这门课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鼓励和鼓舞,由情感因素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气氛活跃的课堂气氛去带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初中化学的学习无论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还是对学生升学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因此,初中化学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创设气氛活跃的课堂气氛,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化学教学要尽量贴近初中生的生活,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才能事半功倍。与此同时,化学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组织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去感受化学知识、体会化学理论。

参考文献:

[1]项往.浅析情境策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学术论坛,2011.

[2]朱长春.初中化学情境教学方法刍议[J].科学教育,2008.

[3]刘丽.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