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2 23:53: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珍珠鸟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教学《珍珠鸟》§4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1. 出示“起先……”
①这句话写了小珍珠鸟的什么呢?
②小鸟怎样飞来飞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 小珍珠鸟从起先四周活动,然后在屋里飞,那接下来呢?
①你感受到什么?
②谁愿意做珍珠鸟来表演一下?
③假如你是此时的作者,见了这样一只小珍珠鸟,心里是怎样的呢?
3. 正因为作者的这种宽容,小鸟与我之间又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读最后两句。
①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这么可爱的珍珠鸟我们想不想也来抚一抚呢?拿出左手,把它当成是一只活泼可爱的珍珠鸟,用你的右手去抚一抚。一边抚,一边会说什么呢?
③这时小鸟与我怎么样啦?(友好)
④能读出这种细腻的感情吗?
4. 你把这五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读得也更有感情。
(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以上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察“信赖”的渐进性,并非速成立就,既切事实,又富情趣,深化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与文本自主对话、师生自由对话。一边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文,一边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与交流。体会文中那层层递进的人鸟感情。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教学过程中体会读书的乐趣与满足感。
曾经听一老师这样上《珍珠鸟》,更让我深刻体会何谓“自由+自主”的教学。
师:这小家伙还有哪些有趣的事儿呢?请接着往下读,你会有哪些发现呢?
生:它特别的淘气。
生:它已舍不得离开“我”了,在母亲的再三呼唤声中才回到笼子里去。
生:胆子越来越大,
师:开始这小家伙只敢探一探小脑袋,现在胆子怎么变得这么大呢?
生:“我”不去伤害它。
生:“我”很喜欢这小家伙,蹦到“我”杯子上喝茶,“我”也不生气。
生:它啄“我”笔尖,“我”抚它绒毛,它也不怕,还友好地啄两下,看出“我”喜爱这小家伙,它也喜爱“我”、信任“我”。
让学生做轻轻的动作。
师:这种感觉多像一位慈爱的父亲,抚摸着自己疼爱的孩子!小家伙啄“我”,分明就是调皮可爱的孩子在亲昵地向大人――?
生:撒娇!
生:(兴奋的)我知道了,作者是把小珍珠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着它,爱护着它,所以小家伙的胆子就变得大,也越来越爱亲近“我”了。
师:(动情设问)再想想,开始这小家伙在屋里飞来飞去时,或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时,如果“我”就学着鸟叫逗着它玩,它还会从笼中飞出来吗?(生:不会)当它蹦到杯子上喝茶时,如“我”不小心动了一下手臂,结果会怎样?(生举手)当它啄“我”手指时,如“我”不仅仅是轻抚细腻绒毛,而是抓在手中玩耍那小红嘴、小红脚,它还会一步步亲近“我”吗?(生:不会!)是呀!只要“我”一点不经意的举动,或者仅仅是好奇的眼神都可能会惊吓了它。因此,我们在读这两段话时,应感受到在这小家伙淘气与可爱的背后,是“我”无声的关爱和精心的呵护!
“小家伙”在冯骥才的疼爱下是自由、自主的,学生在老师的尊重下,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对“小家伙”的感受也是自由的,自主的,独特的。双双的自由,双双的自主,难道不是教学的美好境界吗?
……
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自主的课堂吧,在这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者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以情为主导,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引导与发现中,悟出课文的情感和主旨。在这里,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和言语都是自由的;学生的生命力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营造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老师应“唤醒”学生自由、自主学习的欲望,就是指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能有效的召唤起学生兴趣、情感、意识、精神等存在的动机需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忘我的投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自主的课堂少不了老师的指导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我们不能将教师的教完全摒除,更不能缺少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自由、自主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正确理解祖国的语文。教师的指导也应该宽而有格,活而不乱,散而有序。
自由的课堂并不是盲目的自由 要让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展开自主地学习活动,否则,我们的学习就变得漫无边际,教学活动的灵魂也荡然无存,何来课堂价值的体现。像“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生在选择喜欢的段落时只是跟着感觉走,有的跟着其他同学走,自己并不知道为什么喜欢这些内容,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语言的博大,造就了教学的精深。课程的丰富,学生的多元,让我们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课堂。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学生如幼苗,培养得法,方能发芽成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便不夭折,也难以成才。而这“法”我们可以理解为: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自主的课堂。
那么,怎样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起来呢? 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可以从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地组合教材内容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对中学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
(一)根据文章的重点来处理。如在教学《斜塔上的实验》这篇课文时,处理教材时应突出本文的重点――伽利略的第二个发现。设计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步骤:先演示自由落体实验――出示标题;再重点学习课文最后四节――突出伽利略的第二个发现;接着让学生阅读开头部分――了解伽利略的另一个发现;最后让学生阅读中间部分――揭示伽利略成功的原因即创新精神。这样一来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有效地处理了教材。
(二)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来处理。教学中,可以文章的结构特点,重点抓住过渡段、中心句、首尾呼应的句子等来突现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注意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让学生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学生对比着两者阅读,这样更能突现文章的主旨,学生更易理解、感悟。
(三)根据文章的构思来处理。如《珍珠鸟》这篇文章,作者是通过珍珠鸟开始"怕人"到后来的"不怕人"来表现动物对人的信赖过程的,其关键在于人对动物的友善,从而揭示作者希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根据这个构思,我是从三方面来处理教材的:一是珍珠鸟怕人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出?文中哪些句子、词语表现珍珠鸟渐渐不怕人,尤其是小珍珠鸟越来越不怕人的?二是作者对小珍珠鸟的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它呢?三是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想不想知道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这样处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构思就非常地清晰,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处理。如初一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把"朗读"作为首要的目标。
二、重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重视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不能只是老师问,学生答,缺少学生学习后生成问题的环节,要有预设和生成结合的准备,让学生有生成问题提出和讨论的空间;同时教师提问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更要把机会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二)适时使用讨论式教学。小组讨论不能只追求热闹场面,这样只能增加课堂教学内耗,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在安排小组讨论的时候,一定要事先留有时间让个人独立思考。小组的组长要轮换,不能只是几个优秀学生唱独脚戏。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的深度和难度。
(三)尝试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使用探究式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提倡探究方式的多元化,要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但不能一味地夸好,而是在既尊重学生的同时,又组织其他学生对此评价,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有所发现,保护了学生思想成果,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更好地体悟。
三、科学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我们一定要清楚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无论它怎样先进,功能怎样强大,它只能代表一种教学工具被应用到教学之中,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能是教学本身。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引用课件上,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遵循"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为达到最佳效果服务"的原则,多方位、多角色地分析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切记只追求形式,处处滥用,造成"喧宾夺主"。
(一)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在进行说明文的教学时,为了让同学们对说明的知识有一个清晰、感性的理解,这时候呈现有关的图片、效果图,会很有效。
(二)不能一看到底。利用多媒体课件只是为更好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发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形象美、人文美,让学生获取审美知识,陶冶爱美情趣。如果整堂课充斥着图片,声音,影视片段,甚至把整篇文章都制作在课件上,让学生"一看到底",抛开课本,忽视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忽视科学的板书设计,只是追求课堂的热热闹闹,则是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何谈教学的有效。
(三)要把握呈现的最佳时机。多媒体的使用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选择一个最佳的呈现时机很重要。一般导入新课时,可以配合导入语使用;突出重点、难点,品味语言,渲染意境,揭示主旨时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手段;阅读与欣赏类的文章可以借用多媒体或录音、影视作品,效果更好;通过网络进行与本课学习有关的信息的收集和交流,更能提高收集信息的有效性。
四、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关键的是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要从课堂教学语言、体态、板书及个人的特长、品格、修养等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不精彩、不生动,就没有吸引力,这一节课的有效时间就大打折扣。
备课充分,内容详实,在讲述《红楼梦》之前,不仅把作者曹雪芹的背景讲述了,还把曹雪芹的家族关系讲述得清清楚楚。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红楼梦》这一课,还让学生了解到了作者书写《红楼梦》时的历史背景。
何必钻老师示范课《绝招》
何必钻老师上课亲切自然,善于借助图、表梳理课文内容,使得文章脉络更加清晰,课文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在教法上,将原文填空以日记的形式让学生填空,让学生把自己摆进去站在作者的角度来理解课文、品读课文。学生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学会了通过动作、表情、心里感觉来书写心情的一种写作手法。
沈玉芬老师示范课 《姥姥的剪纸》
一个人瘦,喜欢这个人的夸她苗条,不喜欢就说皮包骨。同样是瘦,但用了不一样的词,表达的情感就不一样。让学生感知语言表达的魅力,教会学生读书注意节奏。讲解课文时脉络清晰,先出示姥姥技艺高超的词语——褒义词;再出示作者自贬形象的贬义词,再问作者为什么自贬形象?问题层层深入,不断挖掘课文信息,观看本堂课仿佛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画面重现在眼前,听着学生的朗读也感觉有声有色。
薛法根老师示范课《珍珠鸟》课堂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循循善诱,开启学生智慧。
经典语录:
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教学,致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这些发展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珍珠鸟》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狼和羊》欲辩解,先有礼;先否定,后说理。
《画》薛老师教法独到,先对对子,再熟读成诵,发现矛盾,为什么?因为是假山假水假人假鸟,这是画。
《谈礼貌》整理跟礼貌有关的俗语,古语,名言。再通过事,理,法找到三件事之间的递进,从而归纳人人都要讲礼貌。
薛法根老师送给我们的一句话:好的语文课,孩子的能力看得见,看不见孩子的成长,这堂课是值得怀疑的。
肖绍国老师示范课《香菱学诗》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用训练;落实
[中D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05-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的“语言文字运用”简称“语用”,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语文课堂中,教师必须通过训练来落实这一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如何有效进行语用训练呢?下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谈一些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选好语用训练的落点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语用训练的落点应选在这个过程中。
1.从师生对话中选点
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依照教材内容询问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就教师的询问进行汇报交流。有时讨论课文的题目,有时质疑阅读理解中存在的问题,有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由于学生汇报交流时需要以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为基础,需要快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进行分析判断和组织语言,从而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通常学生的问题来得快,具有随机性,教师又渴望学生有很快很好的回答,这就难免出现语言运用不当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用词不当、搭配不当、词序颠倒、表达不清、意思不明等语用问题,给予及时纠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学习语言。
2.从文本对话中选点
选取文本中的好思想、好方法作为学习要点进行训练,这叫顺应训练。例如,概括性的开头、全面性的总结、情景交融的描写、承上启下的过渡、为目的服务的材料选择及安排等,这些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练习,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此外,选择在理解文意上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训练,这叫纠偏训练。对于学生缺失的、偏颇的、错误的理解,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适时训练,不要以多元解读为借口,不敢给学生指正,要坚持“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的原则,敢于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把握语用训练的时机
1.敏锐发现,迅速判断
教师对学生在读书、交流、分享等活动中出现的语用问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如同样一句话,不同的读法会有不同的意思;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会有不同的效果。对此,把握语用训练的时机,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发现学生的语言运用问题;二是要迅速判断有无训练的必要。因为有的地方只要教师指明纠正就可以了,而有的地方就要认真进行训练。例如,上课时曾有学生说“我读了三遍书”,这里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就没有必要进行训练;“我查了作者《珍珠鸟》是冯骥才写的”,这里出现的问题比较大,出现词序颠倒、表达不清等语用毛病,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正确表达,这样就有训练的必要。
2.适时点拨,及时巩固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语用问题,教师给予适时点拨,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曾听过于永正老师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从中收获很多。教学《祖父的园子》时,于老师先让学生读课文,并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如蚂蚱、虫子、蜜蜂、小鸟、蝴蝶、黄瓜、“我”、狗尾草、韭菜、祖父、倭瓜、玉米、谷子、小白菜、种菜、拔草、浇地等。然后于老师引导学生概况文章大意,有学生说道:“我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人,那里发生的事、动物和植物。”基于此,于老师给予及时点评,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接着,于老师问道:“这句话的排列顺序不是最好的,哪位同学能重新排列一下呢?”这时,有学生回答道:“走进祖父的园子,我看到了动物、植物、人和他们所做的事。”通过调换词序,使句子表达清楚、意思明了。这里,于老师把握好语用训练的时机,适时点拨,及时巩固,引导学生学会概况,懂得遵循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三、选择语用训练的内容
语用训练的内容很多,需要认真选择。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进行语用训练的内容一般应从课文中选定。由于语用训练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斟字析词酌句、谋篇布局、安排段落结构、赏析语法修辞、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语用训练。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和学习计划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安排语用训练。
1.选“能量集中的词语”进行语用训练
“能量集中的词语”指的是表现力强的词、值得琢磨的词、中心词等。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就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进行赏析,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例如,《珍珠鸟》一文中这样写道:“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针对这一句话,教师问学生:“如果将‘挨’换成‘靠’‘接’等字,或将‘蹦’换成‘跳’‘飞’等动词,可以吗?”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挨”字表现珍珠鸟与作者相处时是渐渐产生感情的,“蹦”字准确描写出珍珠鸟的活动特点。“挨”字和“蹦”字都是作者写作时的精心选择,意义丰富,描写准确,只有深刻体会,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同时,“换词体会法”是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抓“有特色的句子”进行语用训练
“有特色的句子”指的是中心句、过渡句、修辞句、关联句等。抓“有特色的句子”进行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如仿写、造句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合理安排什么时候仿写,什么时候造句,什么时候讲评,从而有效进行语用训练。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一自然段这样写道:“早晨,从上坡上,平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我们在排列词语顺序的时候,一般会把重要的、多数的排在前面,而这个句子为什么把汉族排在最后边了呢?刚开始看似乎觉得不妥,其实想一想就会明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一所民族小学,汉族学生才应该是少数。因此,像这样的句子,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并列词语”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并列词语的规律。
3.利用“文、段”进行语用训练
课文是编者精心挑选的,都是很精美的文章。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课文的文体特点、单元训练主题、课文所在的位置等具体情况,确定语用训练的内容。
例如,学了《荷花》可以让学生仿写熟悉的花;学了《詹天佑》可以让学生仿写人物;学了《珍珠鸟》可以让学生仿写鸟……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中的过渡段“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让学生找出承上的意思在哪里,启下的意思又在哪里,使学生懂得什么是过渡段、过渡段的作用是什么、怎样写过渡段等。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珍珠鸟》中的“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对此,可以让学生学习归纳中心句的方法。总之,教师要有语用训练的意识,备好语用训练的内容,加强语用训练。
教育部陈先云先生在部编教材培训会上说:“新教材强调的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要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学生阅读理解是运用,交流、分享也是运用。我们要大胆地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要加强语文能力的培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性。因此,把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语用训练”才是抓住了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语用训练的意识,要理直气壮地抓,要扎扎实实地抓。
摘 要:主体性教育是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教育活动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互动。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阅读教学必然强调师生的阅读体验,关注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师生的发展,实现主体人的地位和价值。
关健词:主体性 体验 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谁?学生是当然的主体,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教师呢?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已然伴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个过程,如今的课堂教学,我们仍能感受到教者理念上的摇摆。其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一句话早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那么,作为对话方之一的教师,当然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不过他相对于学生主体来说,还必须承担组织教学的任务。
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对话的双方,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作为同一教育活动中两个主体相互作用,最终通过学生知识增长这个主体性的变化和表现出来。教育活动的成效如何,取决于两者主体性互动中的有效性和最优化。
一、以教师的个性阅读为前提
阅读教学既然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教师就应该首先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形成自己的个性阅读,才会具有和学生交流的思想和情感基础,也才能对学生的个性理解及时做出评价。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时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因此,教师的备课,“不能是一个简单的熟悉教学内容的过程,也不是简单地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参考的内容变为教学内容的过程,而且不仅仅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首先应该是教师自己在阅读过程之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⑴有了教师鲜活的阅读生成,才有了鲜活的阅读教学,没有教师的阅读发现和阅读生成,就没有和谐共生的教学情境。如果教者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上“批发”一点现成的东西,充当一个“贩卖者”的角色,是无法和学生进行真情对话的,也不利于自己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实现。
体验美学认为:“阅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⑵文本的意义就是在读者的体验中生成的。教者通过文本真正地阅读和体验,不仅使自身能力得到释放和拓展,而且使自己得到精神的解放,获得精神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对话者。
二、以学生的初始体验为起点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珍视和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允许和尊重他们对语言材料的独特感受,独特体验和独特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在师生展开对话之前,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对文本已有自己的阅读感受。这种初始体验使学生产生了与老师和同学展开交流的心理预期,并希望别人对自己进行评价。因此我们必须真正关注学生阅读的初始体验,以此为起点,展开阅读活动。
一位老师教学《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教学一开始,老师问道:“这篇课文写的是我们生活中一件事,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生1:文中的“我”真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生活中这样的人还真不多啊。
生2:我觉得诚实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生3:我觉得文中的“我”真傻啊,没有人看见就走,上次我爸就这样的。
生4:做人就应该像文中的“我”一样。
生5:我想到了《珍珠鸟》中的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
教者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没有任何评述,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的教学起步,与我们课堂上常用的“质疑导入”相比,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自我感知和情感判断。当然,对学生初始体验的尊重,不能只是让学生进行一个表达而已。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言:“阅读,就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学生的这些感受来自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初始阅读,也许还是模糊或有失偏颇的,还不是对文本的理性理解,因此,教者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心的引导,将学生的体验感受明晰起来,丰富起来,为后面的教学蓄势,形成张力。
以学生的初始体验为起点,这就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的启动阶段,而是要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尊重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我们常常看到上课伊始,教者大都能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一些思考判断。但随着教学程序的推进,一切又慢慢回到教者的设计轨道。这样的教学,本质上还是没有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和感知,没有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主体。
三、以学生的思维认知为本位
现在的很多课堂,其实不难发现,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大都是从自己要追求的所谓效果出发,从自己的教学需要出发,并不是真正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个自学环节,给学生多长时间,教师不是根据学生对问题思维理解的状况,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一个问题的结论,教师早就“胸有成竹”,但依然对学生“循循善诱”,千方百计地“请君入瓮”,已然是学生的思考和判断。一切的安排只是为了教者教学程序执行得流畅,课堂教学表面热闹,但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静态思维过程和情感表露。
张志公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读进去,读出来。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开展真正的思维认知活动。因此,所谓以学生为主体,不是形式上的主体,而应该是认识的主体,应当真正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在这样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其实有很多教学环节就来源于学生的阅读生成和学习生成。笔者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第5自然段,文中写到珍珠鸟“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有学生提出,小珍珠鸟这时候能够在笼子里自由进出,当它长大了不能挤出笼子时,不就失去自由了吗?真可怜!这个话题立刻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共鸣。爱鸟,是把它关在笼子里,还是让它栖居在大自然。这样的讨论很有意义和价值,而这正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成。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这也正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最明显的标志。
肖川认为:“主体性教育就是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教育活动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良好互动。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阅读教学必然强调师生的阅读体验,关注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师生的发展,实现主体人的地位和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主动意识;进取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069-02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指导下,笔者通过反复琢磨,构想出一套对小学语文课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思路,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总结、修正、提高,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新的学期,笔者几乎每天都被一些东西打动着:下课铃声响了,学生恳求着:“老师,迟一点下课好吗?让我们再合作一次!”第四学习小组的学习心得上写到:“通过第四单元的自主学习,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二(1)班的郑××同学在心语里写到:“我太喜欢新的语文课了!每天都怀着急切的心情盼望着下一节语文课!”二(2)班张××同学在随笔里写到:“这就是语文课,她让我自信、洒脱、有个性、有进取精神,我每天都沉浸在语文学习的快乐中。”……快乐着学生的快乐,笔者也沉浸在语文教学欢乐的海洋之中。确实,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努力研究、积极合作、认真参与,初步摸索出了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
一、根据课标制定三级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的关键和根本。
2.过程与方法。要让学生寻求并掌握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注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使之形成积极、正确的态度。
二、确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论指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要共同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改变学生落后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观念和自主意识,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并高度评价其学习成果。这样,学生就能在语文实践中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2.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调动他们的合作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团队合作学习,实现生生合作、互动,并在语文教学中取得可喜的成绩。
3.探究学习。教师应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习惯和能力,并勤于钻研、思考、提问,并乐于同学生进行交流,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语文学习成长袋:语文学习原始资料表;入学前家长评价表;学生进步记录表;家长月反馈表;语文学习目标表;教师评价表、激励表;学生学习经验表。
(2)学生自主命题袋:面试命题卡、笔试命题卡(按单元出题)。学生分小组确定出题人、答题人、评价人,并评选出优秀命题者。
(3)学生合作探究小组:按课文、活动分组。(探究小组的类型:单元活动小组、四人小组、特色小组、男同学团队、女同学团队、兴趣小组……)
(4)课外名著学习沙龙:拓展性阅读、研讨。(名著推介;名著阅读札记;名著观感交流;名著名人谈;名人访谈录;吹毛求疵看名著……)
(5)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组:评委由学生自我推荐、竞选产生。(评价内容:课堂活动评价、课堂发言评价、课外学习效果评价、资料信息收集评价、随笔评价、学习成绩阶段性评价、作品发表评价、语文学习整体性评价……)
(6)语文大世界学习成果展示交流课:在教室的各个位置布置自己的成果展示,包括图片、资料、作品、多媒体成果等。
(7)语文学习问题抢答、辩论赛:分单元、课本、文体、问题类别(准备课文:《难忘的一天》、《酸的和甜的》、《望庐山瀑布》、《古诗两首》、《桂林山水》、《珍珠鸟》)
(8)课本剧演出:《黄河的主人》、《少年闰土》、《两小儿辩日》。
(9)中段考:面试题(学生自主组织试题、学生准备答案),笔试开卷。
(10)期末考:面试题(学生自主选定试题,学生评委准备答案),笔试开卷。
(11)口头作文学生自评组:题目自主拟定、写作内容自定、口头表达成绩评价,人人参与。(每两周一次)
(12)配乐朗诵:评委组由学生自主产生,朗诵由学生自己合作完成。(朗诵课文:《难忘的一天》、《酸的和甜的》、《望庐山瀑布》、《古诗两首》、《桂林山水》、《珍珠鸟》。)
实验的过程就是带着问题摸索前进的过程,相信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一定会为语文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茹成.以爱为媒,以情为介,激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2):47―48.
[2]吴建策.耕读文化,让童心在田园诗中栖居――永外实小“探寻楠溪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侧记[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31―33.
[3]邱秋玲.兴趣为导,自主先行――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探微[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40―41.
[关键词]教学 反思 评析
一、抓住教学的闪光点进行反思
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闪光点。这个闪光点,它可以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可以是帮助学生感悟文章的一个有效问题设计,可以是诱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巧妙过渡语,可以是对学生回答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可以是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一道习题练习,可以是学生思维放飞时的智慧火花等。凡是让教师激发、兴奋,甚至有些得意之处,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珍珠”,都是值得反思的最好内容。如教学《珍珠鸟》这篇文章时,一位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把末尾作者感受的文字“信赖,往拄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遮蔽起来,引导学生思考:读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感受做个比较呢?这样的教学富有悬念,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遮蔽文字并诱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闪光点。因而,在“我是怎样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的?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我有什么独特巧妙的设计?遵循了哪些教育规律和原则?怎样才能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自我剖析中,教师必然会由感性的实践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不断提高叶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理解,探索并积累教学的丰富经验,以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抓住教学的遗憾点进行反思
教学中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它可能是教学中的一个疏漏环节,可能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处理,可能是一种处理不当的教学方法,可能是一种比较沉闷的课堂氛围,可能是对学生学习创造积极性的一次挫伤,可能是期待精彩而现实糟糕的一个教学设计,也可能是课堂中始料未及的失误败笔。如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回答的热情,往往笑眯眯地开口:“谁来发表高见?”殊不知,这句话却使得平静的课堂更加平静了。为什么?问题就出在“高见”两字上。哪一个同学想口出狂言发表高见呢?哪一个同学想自己的见解肯定是高见呢?既然认为自己的见解不是高见,那就还是缄默,等待老师的讲解吧。本想鼓励、抬高学生,不曾想实际上却“吓着”了学生,熄灭了学生发言的欲望,这就是一个遗憾点。捕捉并记录课堂中的“遗憾”,反思诊断:“为什么激发不起学生的思维?”“为什么课堂教学会失败?”“为什么教学内容处理会显得不妥?”寻找原因,改变策略,可以避免重复自己的错误,同时不断审视自己,发现不足,找出差距,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实现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抓住教学的疑惑点进行反思
学习知识时“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疑惑可能来自于教材的编写方面,可能来自于一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设计,可能来自于学生的异常表现―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有的学生认为哈尔威船长与船共沉,是一种傻瓜行为。教师尽管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着力点放在“赞赏船长的英雄壮举”上,但说服力总是不够强,文本存在着疑惑。一位教师对这一疑惑点进行分析与探究,查阅大量资料,终于弄明白:古老的航海规则中有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必须船在人在,船沉人亡。学生豁然开朗,对文本的理解又深入一步;教师也从解疑中提高了课堂的应变能力。可见以疑促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促进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转变,有利于教师追问疑惑、捕捉灵感,透彻全面地把握教学内容,从而有效促进教学的尽善尽美。
四、抓住设计的空白点进行反思
所谓空白点,就是事先没想到、没估计到,可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却发生的现象。如学生在课堂中出人意料的不遵守纪律的表现,如学生提出了一个令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如教师对知识讲授出现的卡壳现象等。一位教师课堂演示“氧气的制取”实验,课前精心准备且已制取成功,所以轻车熟路,心里轻松,可关键时刻“氧气”却生成不了。这位教师面孔涨红,草草收场。这个内容极具研究价值:面时这个尴尬的空白点怎么处理?如何预防类似尴尬出现呢?实践证明:抓住空白点反思,一方面促进教师钻研教材钻研学生,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可以在反思中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机智,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养分,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首先,高效课堂要有一种“智慧的宁静”
毋庸讳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高度发达,为我们语文老师的课堂注入了活力,涂抹了色彩,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美丽起来。然而,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一切的音乐、图画、视频,永远不可能替代听说读写的训练,替代字词句段篇的吸纳。高效的语文课堂永远把语言文字放在所有“刺激物”的首位,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永远是课堂上最美妙的音乐,学生从与语言文字的反复互动中树立起来的形象永远是课堂上最美丽的图画和视频。而要想听到、看到那最美的东西,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静下心来,沉入到由语言文字构筑的世界之中,用心去理解、领会、感悟、玩赏语言,也就是要在课堂上拥有值得珍视的“智慧的宁静”。
比较六年级上学期《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片段教学的案例:
出示句子:“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教学一:
教师在出示句子后,播放视频:青海高原上风雪肆虐;青海高原上电闪雷鸣。
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环境恶劣)
再问:你能把刚才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读出来吗?(学生读:个别读,集体读)
教学二:
出示句子后,教师让学生自由读句子
问:读了句子,你体会到什么?(内容、情感方面的)
再问:要是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作者的语言表达上,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吗?(学生默读后发现修饰词的运用有点反常规)
追问:用“虐杀生灵”来修饰“高原风雪”,用“铺天盖地”来形容“雷轰电击”,是作者的用词失误,还是别有匠心?
学生静静思考、潜心涵泳错位的修饰词(习惯上都是用“虐杀生灵”来修饰“雷电”,用“铺天盖地”来形容“风雪”的)恰是最深度刻画了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对生命摧残的极度无情和残酷,从而体会到这“一株柳”的生命成长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这两种不同的教法,前者的课堂拥有夺人眼球的声光电色,热闹了,却贫乏了;而后者虽然只有静静的文字,但正是在这样的宁静中,我们感觉到智慧在蕴蓄、在涌动、在勃发。这种“宁静的智慧”赋予了语文课堂质的内涵和力的张扬。
其次,高效课堂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
我们常常发现,在很多的语文课上,特别是在一些故事性文本的教学课堂中,老师往往津津乐道于对课文内容情节的分析,也在对人物作贴标签式的分析理解上不遗余力,因此也就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教学尴尬:课堂上,学生趣味盎然,下课后,学生的收获是仅仅知道了这么一个故事和这么几个人(事)物形象,至于作者是怎么把这个故事娓娓道来,怎么通过语言让这个人(事)物形象立体地呈现出来,做到呼之欲出,感人肺腑的,则一无所知。这样的课堂显然没有触及语文教学的本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标准),因而也是低效的。高效的语文课堂,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更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巧妙地引领学生关注谋篇布局,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不能只对曲折动人的情节感兴趣,更要对语言的表达方式、用词的精当巧妙,词句的弦外之音等等感兴趣,让学生慢慢树立起这样的信念:只有学会品味、玩味、玩赏语言文字,直至达到迁移、内化,随心所欲地运用语言文字,这才是自己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一位老师执教的《珍珠鸟》一课,应该给我们如何树立“语文意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老师先请同学默读,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和雏鸟活动范围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边看梳理的内容边对照课文阅读,思考: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了作者思路清晰,表达清楚(语言表达方面);发现作者的描写十分具体、细腻(阅读感受方面);发现作者和雏鸟之间的感情很深(语言温度方面);发现只要抓住这些表示时间顺序和活动范围的词语,就能很快地把这段语言记诵下来(语言积累方法)。学生发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语言、学会阅读、亲近语文的过程,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用自己的“田”种别人家的“瓜”,教学何愁没有高效的结果呢。
另外,高效课堂要有一种“服务的品质”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而非专为老师个人展示才华搭建的舞台。课堂有服务的品质,就是要教师甘当配角,让主角学生走到前台来。这种服务的品质能否凸现,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现在好多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往往不是站在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考虑,而是站在老师展示自己的角度。这种在“教师本位主义”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学习资源的浪费,甚至是一种心灵的煎熬。事实也是这样,在一些公开课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在课堂上大段大段的精彩独白,这些华丽的“舞台语言”替代了能够如潺潺溪流滑进学生心田的“生活语言”,人为地阻隔了师生对话的通道,阻断了师生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得课堂上的学生不知所措,只能睁着一双双茫然的眼睛;也经常会看到老师为了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动辄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段话,也不管学生是否真的进入到了“有话可说”的地步,可怜的孩子只能勉为其难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一段老师所需要的空话、套话、成人话,使得“口号式”的语言在孩子的心田泛滥,挫伤了孩子对语言的感情。这种教学情景的出现,归根结底就是缺乏了一种服务的品质,一种甘愿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默默服务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