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交流轮岗总结

教师交流轮岗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12 23:53: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交流轮岗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师交流轮岗总结

第1篇

义务教育教师轮岗制度均衡化一、教师轮岗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争议

1.教师轮岗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教师轮岗制度实施的依据。为了使教师轮岗制度的实施更具合法性和合理性,许多学者对其实施动因和实现价值做了具体论证。这些论证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的,一方面是基于教师人力资源均衡配置的思考,如马焕灵、景方瑞(2009)、王娟娟(2007)等认为教师轮岗制度是均衡教师资源的有力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城乡之间师资配置不均衡问题。另一方面是从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角度讨论了教师轮岗制度的必要性,如张乐天(2004)提出“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是使城乡教育产生严重差别的社会制度原因”[1]。谢秀英(2010)认为“自发自主的无序性流动是教师个人的一种趋利性流动,会导致义务教育学校师资配置的更加不均衡与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定期有序的计划性流动有助于师资在校际间的合理配置,实现义务教育的机会均等”[2]。综合起来看,这两方又都是基于教育公平视角提出的,教师轮岗制度的实施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教师轮岗制度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虽然教师流动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但从已有文献看,教师轮岗制度在2009年后才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对其内涵的理解和临近概念的关系认识都不明确。马焕灵(2009)、刘光余(2010)等认为教师轮岗制度又称教师交流制或教师轮换制,也有学者提出教师流动、轮校执教等相似概念。各地方政府根据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也都制定了一些与教师轮岗相关的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办法的制定主体既有省级人民政府或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有市、县、区甚至镇(乡)一级,如《嘉兴市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嵊泗县小学教师支教轮岗工作实施意见》等,并且在具体的做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如轮岗时间、轮岗教师的待遇、轮岗教师的考核指标、轮岗交流的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轮岗教师一般都是表现好、业务素质较高的名师或者骨干教师;轮岗的地区一般仅限于地级市范围内,跨省、跨地区轮岗的较少;实行原校和受服务学校双重管理,以受服务学校为主的管理办法,由受服务学校负责对其进行日常管理和平时考核等。

第三,教师轮岗制度执行失真的表现及归因。作为一项不断探索和完善中的政策,教师轮岗制度的应然价值和实然价值在其具体执行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冲突,而这些冲突主要体现为执行的失真,具体包括形式化执行、替代性执行、选择性执行、功利性执行几个方面。黄启兵(2012)认为“教师轮岗制度与重点学校制度、学校自主办学制度等存在冲突;教师轮岗制度可能导致师生适应困难、学校特色丧失、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以及难以实现义务教育区域之间的均衡”[3]。对于教师轮岗制度执行失真的原因分析集中体现在政策本身(过高、体系不健全)、政策相关者利益(利益冲突、双重角色难定位、政策实施者的人文关怀缺乏)、监控机制(力度不够、纠偏不足)等多方面。有学者提出“用行政命令的方法推进教师交流制度,由于政府强制推进的合法性准备不足、决策程序欠科学、强制性实施,教师交流的实效性不佳,导致流动教师对交流制度的总体满意度偏低”[4]。以制度因素为切入点分析制度执行失真,主要是涉及法律制度、教育编制、利益冲突消除机制、城乡二元体制等问题,一般认为在现行教育人事管理体制中,教师是实质上的单位人(或学校人),族(2011)认为,“刚性教师交流制度存在与现有的相关教师法律冲突问题。夸大教师交流价值,政策设计理念定位不准,交流政策不配套,可能是导致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困难的根本原因”[4]。

第四,教师轮岗制度的完善路径。我国实施的教师轮岗制度更多借鉴了日韩等国的做法,一些学者提出韩国实行的“缩小校际间待遇差距、激励教师自愿轮岗”等措施值得我们借鉴[5]。在此基础上学界提出了许多解决路径,多数是从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执行者素质、构建利益冲突消解机制、建立健全监督体制等角度提出的倡导性意见,也有一些学者基于实证、历史经验总结、比较研究及制度考量的角度提出了操作性的实际意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轮岗制度中的教师身份问题。许多学者主张改革人事制度,去“单位化”,确立教师公务员地位。二是教师流动的成本补偿问题。教师流动对城市学校和教师来说都是有成本的,许多学者提出经济方法(包括流动成本补偿、激励奖金等)引导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既是重要的政策目标,也是有效的手段,一般认为应该对教师在薪酬、个人发展等诸多方面给予根本保障。三是结合特殊国情和历史经验的制度建议。“均衡发展的关键在制度保障”[6],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均是学界考虑的重要问题,有学者提出“变关注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为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的编制标准,变单一的流动推进为多维度的师资队伍建设,变外力型刚性流动为具有实效的可持续的内力型流动是目前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的主要实践对策[7]。

2.教师轮岗制度研究的争议

第一,教师轮岗制度的实践价值争议。一般认为教师轮岗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轮岗方式主要是重点学校向薄弱学校流动。在教师轮岗制度研究和实施的早期,过分看重教师轮岗对教育均衡的实践意义和对教师权益的漠视。在政策实施中,教师轮岗制度更多是以刚性流动体现出来的,这也导致城乡教师流动制度与其他相关教育制度之间的冲突、城乡教师流动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城乡教师流动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冲突很难调和。近两年许多学者对以往忽视教师权益的轮岗制度政策建议逐渐开始反思和批判,许多地方在实施教师轮岗制度时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如教师流动的单向性、流动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等。另外还有学者提出教师队伍全员流动在管理学上的必要性,这主要是以库克的创造力曲线、卡兹的组织寿命学说等理论作为支撑,提出教师队伍只有适当流动变换工作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从而得出教师轮岗制度实施的价值和意义,但教师轮岗制度的具体价值在现阶段并没有可信的数据支撑,值得商榷。

第二,轮岗教师的身份争议。目前,我国教师人事制度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城乡教师流动制度的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将中小学教师排除在国家公务人员之外,于是,一些学者提出了变“单位人”为“系统人”,以减少教师轮岗的学校阻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认为应参照日本等国做法,劳凯声(2010)、庞丽娟(2010)等就提出了教师身份的公务员化。但许多学者持反对观点,如陈玺名、肖凤翔认为义务教育教师的法律身份应以雇员身份为主,以公务员身份为辅,可定位为公务雇员[8]。更多反对意见认为我国公立中小学教师的法律身份应该定位于从属于公职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而不是简单定位为公务员或者雇员。一些学者担心教师公务员身份的确定可能降低教师的专业性,同时增强教师向政府机关流动的法律依据和机遇,降低教师队伍稳定性,将不利于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轮岗学校的成本收益争议。以往研究普遍认为轮岗制度是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支援和补偿,但今年有学者提出薄弱学校自身优势被忽略及轮岗的双向问题,有研究者将我国现有的教师交流模式概括为“弱势补偿模式”,即城市学校定期派教师去农村学校支教。在这种模式下,流动教师比例较小,各校也通常不会派出真正优秀的教师进行交流,派出教师支教时间短难以进行绩效考核,教师交流仅靠行政强制手段并未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9]。教师交流等政策“只是简单地将农村置于“被支援”的地位,并未挖掘、形成农村的比较优势和互补优势,致使很多措施流于形式[10]。刘光余(2010)认为“构建基于受援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促进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共同发展,提高受援学校的教育质量,是教师轮岗制度应选择的政策取向”[11]。曹原进一步认为“城乡教师的流动更应当是双向的、多元的,应当鼓励城市优质学校接受流动的农村教师,通过农村教师短期进驻学习,提高农村教师素质”[10]。

二、教师轮岗制度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教师轮岗制度实施近十年来对于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轮岗制度自身设计不科学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对于轮岗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政府在教师轮岗中缺乏有效指导和监管、与教师轮岗相关的各方职责不明确;另一方面是教师轮岗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主要包括轮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师流动的单向性、刚性轮岗等在客观上损害了教育公平,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的目的相冲突。另外,轮岗制与时下的教师工资分配体系不配套,会严重抑制名师的责任和工作积极性,降低了其归属感和职业忠诚感。目前教师的工资存在着巨大的校际差异和地区差异,如果让名师轮岗到了差学校,工资收入降低一大截,其工作积极性难保不会受到抑制。所以,要从根本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和教育公平,单纯地实行教师轮岗制恐怕既不科学、又不理智,还要承担更大的风险[12]。

第一,在法律制度方面。以往的教师轮岗制度研究总是试图构建保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所有群体的利益机制,虽然效率和公平都是公共政策活动的价值目标,但事实上这种完美的设想是很难形成的。当前教师轮岗制度的实施很少关注经济活动的效能问题,是否会对流出学校、流动教师、流出学校学生产生较大影响还需进一步分析。因此以法律制度为切入点的研究应当更多考虑社会总效用最大化问题,教师的职称评定、身份认定问题、教师聘任制度及其合同的规范化问题等还需进一步厘清,国家应从法律制度上对轮岗教师的合法权利加以保障,特别是教师轮岗制度的合法化与法律化。

第二,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应更加注重政府各部门的协同分工相关研究。因为“地方政府的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具有竞争性的特点,而不是合作地服务于公共利益”[13],教师轮岗制度执行失真也反映出各利益部门的博弈,而且如何调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城乡二元的经济体制是束缚教师流动的重要原因,教育资源分配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确保教育资源分配在价值取向上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但是如何介入也待进一步分析。

第三,在经济制度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的重要阶段,今后的研究应该更关注教师流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从经济制度方面来突破过去的那种简单的行政法律关系。教师轮岗制度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其执行过程中必然会牵涉到多方群体的利益,如何利用成本收益方法来衡量教师轮岗制度的有效性和公平性以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统一尚待明确。

第四,在教育文化制度方面,关于轮岗教师的激励机制、教育管理及引导宣传机制构建还需进一步研究,城市和农村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资源有很大差异性,从教师轮岗制度的具体实践来看,很多城市教师对农村环境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如何挖掘薄弱学校优质课程资源及从教育文化制度层面来缓解城乡教师对轮岗的这种不适应性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

参考文献

[1] 张乐天.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 谢秀英.教师流动不同方式经济影响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10(3).

[3] 黄启兵.教师轮岗制度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4] 族.刚性教师交流制的实践困境与法律思考.教师教育研究,2011(1).

[5] 董博清,于海波.韩国城乡教师轮岗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7).

[6] 董奇.均衡发展的关键在制度保障.求是,2012(9).

[7] 蔡明兰.教师流动:问题与破解――基于安徽省城乡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分析.教育研究,2011(2).

[8] 陈玺名,肖凤翔.公务雇员:我国义务教育教师法律身份的合理定位.上海教育科研,2009(6).

[9] 冯文全,夏茂林.从师资均衡配置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构建.中国教育学刊,2010(2).

[10] 曹原,李刚.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下的教师人事制度重建.教育科学研究,2011(5).

[11] 刘光余.构建基于受援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教师轮岗制度的政策趋向探析.当代教育科学,2010(9).

第2篇

按照教育局2017年工作要点和人才管理服务中心制定的工作计划,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教育局工作中心,完成了2017年工作目标任务。具体如下:

一、2017年工作总结

(一)进一步加强教干教师队伍建设

1.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15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鲁教师函〔2015〕1号)精神,已完成2017年-2018年度城区学校教师100人支援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将进一步落实支教教师相关待遇等工作。

2、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政办发〔2015〕60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鲁政办字〔2016〕56 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日政办字〔2016〕49号)精神,已制定出我县教师队伍竞聘工作实施方案,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二)做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工作

根据《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日办发〔2015〕29号)和《莒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县教育局等部门莒县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莒政办发〔2015〕62号),继续做好做好幼儿园的人员编制核定,教师的配备等工作。

(三)中小学职称岗位设置工作

根据《关于做好2017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

(日人社字〔2017〕95号)文件精神,已完成全县教师职称设岗工作。其中,高级职称评审130人,中级职称123人,目前正在组织职称评审工作。

(四)做好编制的动态管理、教师交流轮岗等工作。

二、2018年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教干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政办发〔2015〕60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鲁政办字〔2016〕56 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日政办字〔2016〕49号)精神,全面实施中小学教职工“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推进“县管校聘”改革,落实教师无校籍管理。

(二)做好教师交流轮岗工作

年初,根据中小学教师结构状况,教师实际需要等,统筹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推进县城内教师合理流动,优化师资配置。

(三)做好中小学动态编制调整工作

根据生源变化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动态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第3篇

关键词: 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 考核评估机制 改进对策

近几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这项有利于改善城乡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现状的活动得到了国家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在开展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活动过程中,已有的考核评估机制仍需不断完善,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们参与教师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扩大支教规模,提高支教效率,最终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供有效保障。我们通过对桂林市临桂县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到该县具体分析其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的考核评估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其他地方的城乡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估机制的完善提供有力支持和宝贵经验。

一、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的相关内容

广西桂林市临桂县自2002年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行政体制后,在规范学校岗位设置和人员安排,压缩中小学非教学人员、实行编制限额统一管理等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几年,临桂县城和乡镇所在地部分学校超编现象严重,而那些富余人员却不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教师资源。相比较而言,贫困和边远乡镇的农村学校师资缺乏。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临桂县教育各部门上下联动,建立起长期坚持的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临桂县从2006年开始连续五年共派出超过250名的城镇优秀教师到12个乡镇的农村或薄弱中小学进行支教活动。这对该县的师资队伍管理形成良性循环,对农村或薄弱学校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是有力的促进。[1]

(一)交流目的与任务。

实行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主要是通过交流教师的带领作用推动和促进受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交流的目的与任务,一是承担受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将新的教学教学理念带到学校,推动受援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保证执教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二是通过上示范课、听课、教研室讨论、课题论文研究等多种形式,亲身参与受援学校的教研活动,给受援学校教师提供教学与科研等方面指导和帮助;三是以身作则,通过教学实践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争取成为受援学校教师们学习的目标和榜样。

(二)交流要求。

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始终坚持积极稳妥、派其所需、注重实效、互相帮助的原则,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各城区中小学、城镇中心校根据教育局所分配的学科交流教师名额拟定交流人员名单,经学校领导班子讨论确定后上报教育局支教办,由支教办根据各乡镇中小学村完小,或者教学单位实际需要,统一行文,将其派往指定受授学校开展教师交流。交流教师必须制订好该学年的教育教学计划,准备好教案,上好每一节课,积极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活动并做好记录,写好工作总结和教学体会。这些材料必须收集整理好,它们是考核评估交流教师表现情况的重要参考。此外,交流教师应该与受援学校教师们开展几次经验总结会,将宝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传授给他们。

(三)交流条件

1.年龄和教龄

临桂县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的相关政策中明确规定了支教教师的年龄和教龄,凡在城区中小学、乡镇中心校工作满三年,当年8月31日前未满50周岁的男教师和未满45周岁的女教师(含以工代教人员)均属派出交流对象;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原则上不派出支教;孕妇及哺乳期女教师暂缓安排支教。从而,保证这些交流教师们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素质水平,有助于加快农村教育发展进程,确保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2.交流年限

合理的交流年限是保证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原则上,教师交流时限为每次一学年,最长不超过两学年。交流满一年后,由受授学校对交流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评定,并存档上报临桂县支教办,由局支教工作领导小组决定是否抽回轮教教师的任务。未能履行轮教职责、工作无起色的,第二年继续留在原受授学校支教。

3.交流的人事管理

交流期间,派出交流教师不办理调动手续,其人事关系和工资待遇留在派出学校,享受派出学校同等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但是,党员和团员需要办理临时组织关系,将组织关系暂转移至受授学校,有利于他们按时参加受授学校党、团组织生活。交流期满,经考核合格者仍回原单位工作;考核不合格者或学年末考试所任教学班成绩在倒数10%者,则由县教育局另行安排工作。

二、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的考核评估制度

(一)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的考核评估标准。

交流教师的考核评估结果由受援学校对交流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教研活动开展、教育教学互动、学科教研组建设、教学手段创新与改革等方面综合评估得来。然后,县教育局支教办根据受援学校的评价对交流教师做出最终评定,给予“合格“或“优秀”的成绩评定。交流教师学年度考核评估标准如下。

1.交流教师学年度考核为“优秀”的条件

(1)遵守纪律,服从分配,能认真积极地完成领导分配的各项工作;(2)以身作则,吃苦耐劳,能主动地与所教学生在心灵上沟通,能主动地利用学生的特长积极地启发,沟通思想,把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3)为人谦虚,戒骄戒躁,主动地搞好业务学习,钻研教学问题,能主动地与领导、同事相互沟通,共同把教育工作做好;(4)在学年度支教工作中,责任到位,成绩突出。

2.交流教师学年度考核为“合格”的条件

(1)遵守纪律,服从分配,教育教学工作踏实。尊重领导,团结同事,为人心胸坦诚;(2)能较好地完成一学年的支教工作;(3)能主动搞好业务学习、钻研教学问题,主动地帮助他人。

(二)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的奖励办法

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活动不仅工作条件艰苦,而且工作任务繁重,为了全面推动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各项工作胜利开展,充分调动广大交流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鼓励交流教师在受援学校积极参与集中学习、自主学习和各种科研活动,临桂县教育局提出了给予交流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加分奖励。具体做法是,对于交流满一年并且受援学校评定为“合格”者,自学分加5分,集中培训分加5分;评定为“优秀”者,自学分为10分,集中培训分加5分。

“教师轮岗程序要公开,保证轮岗公正合理。要实现教师定期轮岗制,不仅要有制度和流动程序可依,而且要有一个有效的内在激励。即要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3]所以,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及教育局号召参加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活动,成绩表现突出者,还能够获得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交流教师每学期的下乡车费(4趟来回/月)由教育局支教办按实际票价核定后同意造表于每学期期末一次性报销,同时教育局,于每学期期末一次性给支教队员发放50元/月的交通补助,为交流教师们解决一部分交通费。在评奖、评优、评先、评模、提拔任用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参与过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活动的教师。凡未在农村或薄弱学校有过一年以上任教经历者,不得申报评聘教师职务,获取相关等级职称。

三、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考核评估机制与奖励办法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考核评估机制不够全面。

由上面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考核评估机制来看,只根据受援学校仅仅依据几条简单的评估标准对交流教师的表现情况进行评定,是不够全面和客观的。在关于普通教师对考核评估机制了解情况调查中,认为正在实施的考核机制完善的占16.67%,而认为不完善的高达50.6%,对考核机制不清楚的占32.53%,而在支教教师中对现行的考核机制比较满意的占24.1%,认为一般的占60.84%,不满意的占10.24%。从上面的数据可见,大部分人认为现行的教师交流考核评估机制是不够完善的,应当建立健全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考核评估机制,做到明确评估标准,规范考核程序,让考核评估工作在阳光下进行。

(二)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的奖励机制不够完善。

在交流教师对现行奖励机制满意度调查中发现有53.01%的教师对现行的奖励很不满意,有19.27%的教师对现行的奖励机制不太满意。由此可见,大部分的交流教师对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奖励机制不够满意,认为在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结束任期后,评定为“合格”或者“优秀”的交流教师也都只是获得继续教育加分而已。这些加分获得的途径非常广泛,不单单限定参与教师交流活动才能获得,因而对交流教师的激励作用实在有限。每月50元的交通补助,对于交流教师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当前多数交流教师们存在的普遍问题。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履行家庭义务和责任。被安排到农村学校开展为期一学年的教师交流活动,这就意味着不能经常回家,否则往返车旅费将是一大笔开支。所以,这种奖励措施保障作用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仅仅起到象征性作用,无法帮助交流教师解决实际存在的经费不足问题。此外,在评奖评优中优先考虑交流教师必须在相关制度中体现,并且将其科学化和规范化,才能有效保障交流教师的合法利益。

四、改进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考核评估机制的对策

(一)建立多样化和综合化的考核评估机制。

现行的支教教师考核评估机制只有受援学校评定一项,是比较单一的。为了使考核机制更为客观和科学,应该建立一个多样化和综合化的考核评估机制,不仅是受援学校对交流教师进行评定,还应该加入交流教师的自评和受援学校学生对交流教师的评定。教师自评主要是对自身的教学计划、每节课教案的准备、听课和评课的记录、课堂教学的创新和教学教育质量是否明显提高等几方面进行自评;学生对支教教师的评估主要是教师的上课气氛、态度、课前准备情况、教学手段、课后的作业批改情况、班级管理情况等对交流教师进行评估。将受援学校对交流教师的考核评定、教师自评和受援学校学生的评定这三者综合考核评估,最终确定科学评定交流教师完成任务情况是“合格”还是“优秀”,评估结果也能更具说服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奖励机制。

“教育经费的投入直接决定教育水平,低水平的投入,获得的只能是低水平的均衡,教师的收入很低,加大教育投入会极大调动教师交流的积极性”。[4]补助金必须按月按时发放,使交流教师在经济上无后顾之忧。通过调查了解到,福利待遇差、交通不便利,是很多教师不愿意参与教师交流的主要原因。县教育局对教师交流的相关补助和奖励措施少,受援学校由于本身的资金条件也没有能力向支教的教师发放额外补贴,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师交流的效果。政府不仅要依靠精神奖励,而且必须加大物质奖励,从两方面入手,保障交流教师的生活和工作能顺利开展。针对这样的状况,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性投入,发放到县级教育局,由教育局统一规划、统一发放,以学生的人数为基数,制定统一的拨款标准,实现支教经费的均衡配置。还可以建立教师交流基金,向社会、企业和个人募集资金,多渠道多方面集合资金、人力和物力,使交流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能够得到改善,从而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三)加大考核监督力度,确保教师交流公平、公正地展开。

为了使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能够顺利展开,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既要制定合理的支教制度和轮岗支教的流动程序,又要加大对支教工作的考核监督力度,用政策保证教师交流和考核评估能够有序透明地进行。首先,主管部门要经常下到基层了解交流情况,及时解决受援学校、交流教师,以及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其次,为了保证考核评估结果公平、公正、客观、透明,要求各受援学校必须严格按照“考核标准”实事求是地对交流教师们这一年来的交流情况进行公正评定,并将评估结果在校内公示栏和相关网站上进行公示,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最后,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活动,监督受援学校对支教教师的考核过程和结果,保证考核评估公平、公正、顺利地展开。

参考文献:

[1]关于城镇教师定期到农村或薄弱学校支教的指示.临政教字[2006]24文件.

[2]关于印发临桂县第三期支教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临政教字[2008]56号文件.

[3]屈光涛,陈光春.教师交流制度实施的障碍与对策[J].大家参考・教育管理,2007,12,(6):30.

第4篇

一、当前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主要实践模式

1.传统支教模式

21世纪初期,为应对农村师资困境,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我国开始实行“支教”政策,即派出一定数量的城镇优秀教师支援农村学校教育,或城镇一般教师到农村任教。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文件规定,设置一定的奖励或相关义务措施,来鼓励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2.刚性轮岗模式

刚性轮岗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教师资源,对所有教师资源遵循均衡原则配置到各个学校,而且规定了教师轮岗流动的资格、年限、比例、考核等相关措施,从政策上让教师“动起来”,以保证学校师资力量的相对均衡。

3.学区合作模式

历史上示范学校的建设产生的“后遗症”之一便是校际差距的拉大,导致广受诟病的“择校热”,因此,优质学校搭配薄弱学校,组成协作体或学区,通过结对交流、跨校任职、共享资源等方式,带动协作体学校共同发展,学区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能缓解区域内一定范围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短期柔性模式

短期柔性模式是根据教育行政或培训部门的倡导,临时性、应景性的一种安排,搭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帮助教师彼此提高。如组织一些区域大范围的教学科研活动、名师送教、教育共同体、外出学习、挂职实践等。

二、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模式的问题剖析

无论是零打碎敲式的支教流动、对新招聘教师或高级职称评定教师的必要条件来强制推行的教师轮岗流动,还是以学区作为一个“松散耦合”体系内的教师流动、行政倡导式的短期柔性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学校某个时期教师资源紧张的现象,但产生的实质效益与整个区域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仍有很大的差距,甚至还产生了一些违背政策初衷的现象,当前教师流动实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政策缺失

教育部门在推行教师流动的制度过程中,往往是采取舆论宣传倡导、行政指令强制等方式,缺乏如人事岗位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有效监督机制、流动补偿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等完善的政策配套,导致教师流动程序不规范、相关方利益不协调和学校之间信息不对称,不能发挥出教师流动的应有功效。

2.单向僵化

教师流动应该是双向的,但目前的教师流动明显是单向流动,常见的是好的学校派出优秀教师到受援学校任教。然而,好的资源并不等于就是受援学校一定所需要的,没有考虑到差异互补性,“薄弱学校通常被看成是一个简单的资源获得者,自身拥有的个性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尊重和有效开发,因此,难以激起自身持续的改革动力”。[1]

3.短时低效

教育需要一个过程,是一个周期,目前教师流动的时间往往比较随意,一般一年左右居多,教师还要适应和熟悉新的教学环境,因此,教师真正有效的教学时间有限,这种流水作业式的流动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可能影响学校原有的教学秩序和计划,增加新的不安定因素。

4.层次单一

教师流动主要还限于骨干教师或高级教师等优秀教师这一层次群体,没有覆盖所有类型的教师。单一层次教师的流动既无法承担起整个区域教师均衡发展的重担,同时对这类教师本身也是不公平的,必然无法持续下去。

三、均衡视野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有效突破

当前教师流动实践中的问题,正折射出我们对于教师流动问题在政策研究上的滞后,有必要采取合理的教师流动政策,以更好地均衡配置区域教师资源,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1.完善教师流动的配套政策,建立科学的人事、考核监督及利益补偿机制

目前,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盲目性和低效性,源于旧有的教师管理制度滞后,要实现教师合理有序地流动,必须完善教师流动政策。政策的核心是解决好各相关方的利益博弈,才能最大化减少流动的阻力和教师的消极流动,而博弈的焦点集中在岗位和利益的补偿。义务教育教师是完全属于社会公益化的岗位角色,教师不属于某个学校的固有资产,教育行政部门应改革现有的教师人事岗位制度,变教师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把教师从“单位人”变成“系统人”,从而破除教师人事管理上的封闭性。此外,设立教师流动绩效考核专项资金,健全科学评价和奖惩机制,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教师在流动期间的工作业绩,包括其实际开展的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对流动学校的影响等,注重实效考核以及考核的过程性与动态性;在利益上,补助流动教师因工作调动到较远地区而增加的日常费用,根据考核结果奖励作出贡献的流动教师。

2.组建教师流动信息交流中心,让教师差异匹配流动

现有的教师流动观一般认为,优秀教师的到来必然会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学水平与教研能力,其实不然,学校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改变可能使优秀教师“英雄无用武之地”。应组建教师流动信息交流中心,有利于实现教师资源的差异互补。信息中心负责建立区域内教师资源库,定期区域内所有学校教师岗位配置情况及需求,及时公开所需教师的流动岗位,做到教师流动信息的透明和共享,以便教师能提前预判区域内教师的配置现状,既能改变以往教师流动的盲目性,又能避免教师流动的“暗箱操作”,通过教师的合理流动,真正带来教师资源配置的“倍增效应”而不仅仅是“位置移动”。同时,指导基层学校进行教师岗位设置和人力资源开发,保证基层学校能招到自己实需的教师,使招到的教师入校后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流动变“单一获利”为“多方共赢”。[2]

3.因地制宜,运用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双轨流动策略

教师流动方式不同,产生的效应也不同。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前提下,市场化的无序自主流动,往往使其不均衡加剧;计划性的定期有序流动则会抑制并缩小不均衡。单一的教师流动模式无法适应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尽管刚性流动是区域师资均衡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其操作难度相对较大。柔性流动使参与流动的教师有安全感,因此比较容易推行;柔性流动可以保证一所学校相对稳定的师资力量,所以学校操作起来比较容易。[3] 借鉴西方国家中小学教师的流动经验,我国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以地区需求为本、市场开放为前提、政府引导为保障、教师自主为核心的公正与公平原则。[4] 因此,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实情,采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尊重教师流动选择和制度约束相结合的教师流动操作策略,建立适应本地教育实际的教师流动配置方式,确保教师流动的人性化,增强教师在流动过程中的幸福感,变教师消极流动为积极流动。

4.多维度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为教师流动提供智力支持

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目的,是通过教师流动,整体提升区域教师的专业素质,实现高水平的教育均衡发展。教师流动使教师进入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阅历、缓解职业倦怠,但其工作环境、角色任务、人际资源的改变,以及自身的适应能力,也可能使教师专业发展的意愿和能力出现倒退。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加强对教师的专业支持,行政部门要创设条件,让每位教师都有定期免费接受培训学习的机会;培训部门要根据教师的学习需求和本地的教育需求,开发各类培训项目,供教师选择性学习;学校应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为教师相互交流和学习创设平台。

5.通畅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加大教师流动的政策研究和宣传

教师流动涉及如学校、教师、家长等利益主体,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稳步推进的方式,发扬民主,建立并疏通各种表达渠道,虚心听取和采纳各方意见,及时消除各种利益冲突。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加强教师流动的实践调研和政策研究,如教师流动还缺乏哪些与之配套的管理体制、教师应该每隔几年流动一次比较合适、哪些教师应该参与流动、应该制定哪些奖惩政策、如何做好教师流动的业绩考核细则等问题。此外,应借助社会媒介,从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积极宣传、形成与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有序流动的舆论导向,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树立优秀流动教师榜样和介绍教师流动的有效做法,使各相关方统一思想、达成价值共识。

(作者单位:熊伟荣,平湖市教师进修学校,浙江 嘉兴,314200;邱旭光,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325003)

参考文献:

[1]吴华,戴嘉敏,吴长平,蔡忠明.从差距合作到差异合作——对发达地区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8-05-10.

[2]蔡明兰.教师流动:问题与破解——基于安徽省城乡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11(2).

第5篇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要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输入地政府要将符合规定条件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科学核定公办学校教师编制,加大公办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普遍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开放,与城镇户籍学生混合编班,统一管理。积极创造条件着力满足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需求。对在公益性民办学校、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接受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落实支持经费,指导和帮助学校、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中考、高考的政策。开展关爱流动儿童活动。

(中国政府网2014年9月30日)

12家单位获“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

国家林业局、教育部、近日授予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治理区、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省苏仙岭一万华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12家单位“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授予决定称,希望获得称号的单位,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生态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

(新华网2014年10月4日,作者:刘羊D)

北师大设立“中国启功教师奖”奖励农村好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中国启功教师奖”,奖励全国县以下(含县)农村地区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好老师。奖金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将评选出10名获奖人,奖金每人50万元人民币。

(《光明日报》2014年9月24日,作者:靳晓燕)

观点

名校不愿放走优质教育资源是校长教师轮岗制度最大阻力

近日,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调查显示,52.5%受访者认为,名校不愿放走优质校长教师资源是轮岗制度面临的最大阻力;其次,轮岗校长教师难以适应新环境(43.4%),一校的政策、风气难以延续(38.3%),轮岗校长教师交通、住宿、子女教育问题无法解决(31.7%)等也是受访者认为校长教师轮岗制度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国青年报》2014年9月30日,作者:李洁言冯杰)

图说 尹正义

声音

国防教育应该渗透到每一天

除《国防教育法》外,国家陆续颁发了《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国防教育基地命名管理办法》等具体的法规文件,各省普遍出台了国防教育条例或国防教育法实施细则。国家和各省市都建立了国防教育基地,全国有350多个城市建起了国防教育一条街。即便如此,国防教育在当下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国防教育应该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每一天。这要求全民国防教育活动必须低下身段近距离地走进民众。青少年是国防建设的主体,也是国家的未来,全民国防教育不妨更加生动活泼些。在影院上映军事题材的电影大片,推出爱国题材的网游和手游,利用新媒体吸引眼球的新鲜国防话题,这些都是吸引年轻人关注国防的重要途径。

(《中国青年报》2014年9月20日)

安全教育手册有了,逃生本领怎么没有

9月26日,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明通小学发生校园踩踏事故,造成6名学生死亡、26名学生受伤,再次显示校园安全教育仍然是教育的一块短板。

“事实上,上级部门对学校的安全教育是有行政命令的,为此,很多学校都有各种逃生指南、安全教育手册,可为什么资料有了,效果却没有?”一位多年从事学生安全培训工作的人士说,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变为学生的逃生和自救本领,需要执行真正的演练,在演练中发现问题,并且要反复演练,才能让学生掌握一些逃生技能。

“安全教育需要学校、教育部门、专业的民间力量来共同配合完成,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引进专业的救援力量来对学校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演练等,真正将安全教育变成一门必修课。”云南省青联委员、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春光说,希望各界对明通小学悲剧的反思,能真正推动学校加快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向上级部门交一份报告或总结”。

(《中国青年报》2014年9月28日,作者:张文凌刘春媛)

上海8成教师每天阅读不足1小时

近日的《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读书现状报告》显示:82%的教师每天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其中,阅读时间达90分钟以上的仅占6%,60-90分钟的占12%,30-60分钟的占48%,另有34%的教师每天阅读时间在30分钟以下。

“工作太忙”,66.1%的教师认为这是影响他们阅读的主要因素。此外,12.6%和8.4%的教师分别认为“压力太大”和“家庭事务”是影响自己阅读的重要因素。

报告指出,教师在阅读方面存在阅读动机不足、阅读环境不良、阅读方法欠缺和阅读资源缺乏四大问题。报告对此提出建议,如校长必须搭建平台,教师必须自主阅读;又如,合理调控教师工作压力,精简会议,减少课外“加餐”拓展教师的阅读时空。

第6篇

促进师生的价值认同

文化性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共同走向,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体现,厦门三中要打造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社会乐道的学校,就要重视学校文化内涵的发展,提升学校的文化品质,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建设和谐校园,人文校园。

厦门三中“让每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个角落都育人”,教室的“宣传园地”“真我风采”上张贴的是来自班级教师、同学的“草根名言”,朴实真切而又催人奋进。当然,这些都是显性的文化,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显性文化对良好校风、班风、学风建设等隐性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厦门三中每年开展“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和“读书节”活动,活动载体丰富,异彩纷呈,深受学生喜爱,原因是“我的活动我做主”。活动方案事先征求学生的意见,搜集学生的“创意金点子”,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寓教于乐,学生在色彩缤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彰显亮丽青春,展现个性特长,同时各种文化活动也成为推动学生素质发展的外在动力,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厦门市中小学校服实行统一价格,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生产厂商。校服的款式,一般是由中标的供应商提供几套,学校可以从中选择一套作为校服。在没有自行设计校服款式的“实力”下,学校只能在现有的款式中有限地行使选择权,而绝大多数学校中标厂商提供的校服款式,往往比较陈旧、单一呆板,制约了学生审美品位的提升,压抑了学生的灵动与活泼的青春。有的学生把松松垮垮的校服改成了窄脚裤,有的学生把校服涂鸦成个性服装。“学生不喜欢自己的校服,我们要反思”,学校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思考,探寻解决途径――“厦门三中校服要诠释时尚,彰显三中学子风采,让学生穿出品位,穿出时尚与活力,成为菁菁校园里一道流动的风景。”学校特邀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曾凤飞先生为学生设计校服。暑假期间,部分家委会代表、学生代表参加了曾凤飞厦门三中校服作品品鉴会,当场投票选出“我最心仪的校服”,同时在“我最心仪的校服”上还增设了橙色的荧光标志,既漂亮又醒目,深受学生喜爱。

“创先争优做育人先锋”工程

学校所在片区的生源中,城乡结合部居民和外来员工子女多。其中,行为习惯差、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不少压力。为此,学校启动了“创先争优做育人先锋”爱心帮扶工程。要求每位非班主任党员帮扶一名行为偏差的学生,本着“不歧视、不抛弃”原则,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和培养一个优生同等重要”的思想,提倡“用心灵赢得心灵,用爱心换取爱心”的教育理念。

用爱心去温暖,用耐心去呵护,每星期至少找帮扶学生谈话一次,尽可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让他们体验教师的重视和肯定,创造机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展示长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真正成为尊师守纪、有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学生。

为加强帮扶的过程管理,学校党总支将“创先争优做育人先锋”帮扶学生活动列入党员民主生活会内容,学校相关部门对党员帮扶进行全程跟踪并于每学期末做出帮扶效果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党员年度评优依据。

此项工程的启动使得学校“创先争优”活动得到深入扎实的推进,学校研究决定在此活动的基础上,由科任教师及行政后勤系列的党员组成“学生成长导师团”,在减轻班主任管理压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载体,完善全员德育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切实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促进他们健康、和谐发展,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和巩固。

呵护、润泽成长中的生命

学校是教育部“新形势下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重点实验基地。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特点,树立正确两性观念、家庭观念和社会观念;掌握远离危险、防范侵害、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会拒绝诱惑,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生命观,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培养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方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接纳他人。总而言之,旨在引领学生过一种安全、理智、负责任、有热情、有追求、有爱心和有创意的生活,成为身心健康、充满信心、和谐幸福的阳光学生。

学校将生命教育有机地渗透在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打造生命化的课堂;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设计研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建充满生命情怀的校园文化;同时,积极探索生命教育的课程、教材和教法,用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去改造和提升班级的主题班会。

学校组织各部门、各学科精干力量担任《因为美丽――厦门三中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编写,该校本课程以“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为主线,每一章包括案例、主题阅读、主题解说、思考与讨论、活动与体验等栏目,以丰富、新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了新天地。

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是在践行学校“办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社会乐道”的办学理念,学校校园生活的幸福指数得到不断提升。

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学校不断创新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开办“三中讲坛”,以专业引领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以优秀的组织文化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每月邀请本土名家来校开讲,介绍最新教育理念、教育热点,用专家的话说,“‘三中讲坛’,坛坛是好酒,很给力。”市教育局副局长任勇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阅历,讲述了“教师发展之道”;有着“厦门名嘴”之称的章立早老师幽默诙谐地解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使部分处于专业发展“高原期”的老师,有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信心和动力。同时,本校老师也纷纷登上讲坛交流切磋书法、国学经典品读等内容,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引导教师真正做一个内外兼修的“教育人”,既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又提升了人文素养,为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此外,学校结合发展战略,要求教师制订专业发展目标、行动计划方案,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并通过每年度专业发展总结、“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考评等实施过程管理,使教师树立以教育教学实践主动促进自身发展的观念。针对不同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新教师侧重职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侧重新课程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应用,骨干教师侧重教育思想、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的培养与提升,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同时,也促成教师在各种教学技能比赛中的脱颖而出。在厦门市首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学校有9位教师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有3位教师获一等奖,获奖级别及人数在同类学校中领先。

建立中层领导、班主任轮岗制

优秀的管理团队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靠,管理团队的德、能状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管理成效。学校加强中层领导、班主任的业务学习、交流与考核,不断提升他们的素养、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同时,实行中层领导、班主任轮岗制,让教育管理走向科学和专业化。

中层轮岗,轮出干劲,轮出活力。学校是个系统组织,但部门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中层干部在学校工作中只是独挡一面,而非样样精通,所以他们也就很难成为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通才,而且中层干部长期在某一职位上工作,在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的同时,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意识也相应弱化,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不利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也不利于学校的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学校中层领导经过多次轮岗,他们的自我超越意识得到不断被激活,在新的岗位上努力寻求更有新意、比原任更有创造的工作方法和途径,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与策略,实现管理水平与效能的提升。中层干部按照一定的力度“轮”起来的时候,人本资源潜力得到开发,学校这一盘棋自然就活起来了。

通过班主任轮岗,班主任队伍得到加强,此举关系着学校的管理效能高低。班主任身上承担了来自社会的各方面压力,新形势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每学年要从230多个老师中里挑出60个优秀老师担任班主任,这是让学校领导头疼的问题。以前是“能者多劳”,班主任当得好的老师一直当,当不好的老师则不用当,造成一部分老师累得要命,另一部分老师则相对较轻松,不利于老师的身心健康,也削弱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正是由于了这一点,学校实施“班主任轮岗”制度。将10年来各个老师担任班主任的年限、工作质量等情况都用数据统计出来,用统计数据的视角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那些当班主任时间较长又做得好的老师合理轮休,而让充满干劲的年轻老师上岗,对他们进行专业化培训,并实施班主任目标考核管理。能力强的老师休息一段时间后再重新上岗,也重新焕发活力,做得比以前更好,而新老师也会得到更大的锻炼。这样,每一个人都能够轻松工作,感受教育的幸福。

第7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安排是其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在论述该专业顶岗实习必要性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该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1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培育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为达到这一目的,技能培养是关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有效途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教育部并且制定出台了《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不少高职院校也已开始探索与实践,学生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则是“工学结合”精神的实践表现之一。

2顶岗实习的内涵

所谓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具体工作岗位上,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一边学习,一边在生产一线的诸多岗位与一般职业人一样,从事生产性劳动,其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员工。也就是说,岗位实习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岗位上按照“准员工”要求实际操作,进行岗位实训的实践教学活动(刘合群等,2005)。

3国贸专业顶岗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国际贸易类的工作岗位按工种分大致可以划分为: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质检员、货代员、报关员等,这些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偏向技能型、应用型,这恰巧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说高职国贸专业培养出的技能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适应目前外贸类岗位需求的情况,这意味着国贸类专业在高职专业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顺应需求,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外贸技能型人才,顶岗实习是必要环节。

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亲身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感受企业的运作管理,它有助于学生认识、了解、熟悉专业工作环境及具体的工作内容;有助于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将课堂所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校内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学生感悟职业活动必备的隐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职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合理的顶岗实习安排能够将校内教学与企业学习相结合,达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4高职国贸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体系现状

目前高职国贸专业基本都有“工学结合”的实践,大部分院校是在大三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半年的“毕业实习”,有些学校则除了毕业实习外,还安排半年的“顶岗实习”。不论是毕业实习还是顶岗实习,其实质都是“顶岗”学习,在此,我们统一叫做“顶岗实习”。目前高职院校国贸专业顶岗实习最常见的教学体系模式是“2+1”模式或“2.5十0.5”模式,也就是说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三年的学习时间里,安排学生半年或者一年的校外工作体验。但目前高职国贸专业安排的“2+1”模式或“2.5十0.5”模式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总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4.1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如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的顶岗实习主要是“2+1”模式或“2.5+0.5”模式,也就是说学生的顶岗实习被安排在毕业前进行,顶岗实习结束,马上进人毕业就业状态。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能更早地进人社会学习,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但这却并没有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精神付诸于最佳的行动。

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顶岗”的过程对已学知识有新的认识与消化,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梳理与明确;并在“顶岗”中学习感受,学校内无法体验到的真实工作氛围,缩短就业的适应期。但目前高职国贸专业普遍存在的简单的“先校内学习,后企业顶岗学习,再就业”的教学安排虽然能让学生在毕业前夕提前适应工作环境,但它仅仅是提早了学生就业的时间,让学生早半年或一年进人社会工作,却并没有从整体上起到培养高技能型的目的。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不利于顶岗实习阶段的学结与进步;另一方面也无助于学生校内阶段的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因为很多学生在人学后的前两年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大三在外工作一段时间后,目标开始明确,但却没有了在校集中学习的机会。

顶岗实习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直接导致整体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欠佳。

4.2顶岗实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明确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属高职热门专业之一,每届学生数量较一般专业大,且由于外贸类的公司大多是小型公司,每个公司的人才需求的量并不是很大,所以很难像理科专业一样统一安排实习单位。为了使学生找到顶岗的单位,大部分学校都是学生自己找单位与学校单位推荐相结合安排顶岗实习单位,且学校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的单位类型及岗位要求把握并不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在定教学目标与内容时,无法对学生作出严要求,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也只能模糊定义。

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不明确直接导致指导教师的指导方向不明确,学生的实习目标不明确。根据笔者简单的走访调查,发现大部分使用简单的“先校内学习,后企业顶岗学习,再就业”安排的高职院校,其国贸专业的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就是可以提早工作,早点就业,早点进入社会。显然,想通过目前这样“顶岗实习”安排达到高职国贸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不乐观。

4.3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指导不到位

顶岗实习作为教学内容安排之一,学校有必要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指导,但如上所述,由于国贸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一般较分散,对学生的实习要求不高,且并不一定专业对口,因此大部分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指导上并不重视。一般会随机分配学生给相关老师指导,指导老师也只是在学生实习期间定期了解下情况,偶尔也会下企业进行查看,但由于现场指导时间短,没有集中性指导,学生间缺乏交流,指导效果一般。

顶岗实习学生指导是否到位,是学生顶岗实习质量把关非常重要的影响方面。学生的实习效果只有通过教师的点播与指导,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但目前高职国贸专业在顶岗指导上的不重视,投人不足,使实习指导只停留在与学生保持联系的表象管理上。

4.4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欠佳

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管理、以及教师指导质量的管理。但大部分院校在这两方面的管理上均存在着“形式为主、缺乏实质内容”的状况。

由于实习指导的分散性,校外指导的难度较大,资金投人要求高,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该方面的投入均有较大缺口,一般学校仅对集中组织的大批量学生的实习派出带队教师,大部分情况下不安排老师专门负责校外顶岗实习指导工作,而是由教师一边在校内任教,一般兼职担任校外顶岗指导。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资金上的欠缺,学校对指导教师无法严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则基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管理变成了对顶岗实习资料上交的表面文章。

5国贸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体系改进的建议

目前国贸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体系卜存在的问题和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现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均处于顶岗实习实践的起步阶段,对顶岗实习的重视度还不够。但高职教育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竞争将愈来愈激烈,各高职院校若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前审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是关键。在资金能到位的情况下,顶岗实习的教学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如下改进:

5.1时间安排:大学末到大学中

要提高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真正让学生在顶岗中学习与成长,高职院校首先要改变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将以往定在大学末(毕业前)改为大学中。目前也有高职院校有这方面的实践,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采用“1+4x0.5秋去、春回”模式,将大二的第一学期和大三的第一学期作为学生顶岗的时间(匡希龙、王章华,2007),也有学校把该模式叫做"3111”模式(山颖,2008);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旅游专业则采用“1.0十X+Y模式(王婷,2008),将顶岗安排在校内学习一年之后。这些实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顶岗与校内实习交叉进行,改变了简单的“先校内学习,后企业顶岗学习,再就业”的教学安排。

国贸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也可以安排在校内学习一年之后,学生在一年学习后对基本的外贸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即可安排其在外顶岗实习。这一方面有助于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专业技能及其他素质上的不足,明确接下来校内学习的目标,校内学习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会立竿见影。

5.2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根据岗位分别制定

理科类专业的顶岗实习一般都集中安排,学生轮岗学习,其教学目标明确。但文科类的,由于集中安排不可实现,岗位适应期长,一般不适合轮岗,不同单位、不同岗位间的要求不一,很难统一制定顶岗实习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按岗位定目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顶岗实习之前,教师对外贸类工作岗位做详细介绍,并让学生做相关的性格测试及技能测试。测试结束后,以心理、技能测试结果提示的该学生适合的岗位走向为主导,以学生自选为辅助,将学生分组定岗,如可分为单证组(细心、安静的同学)、业务组(活泼、英语口语较好的同学)、跟单组(灵活、沟通能力较强的同学)等。学生分组后,可根据不同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定该组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以此为依据最终进行目标考核。为避免学生因对岗位或自我性格的错误认识而选错组,可以允许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申请换组,但每人只能申请一次,换组之后其学习目标与要求也随之改变。

这样的分组定岗、按岗定目标的安排可以改变以往国贸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不明确的现状,有助于后续的指导教师指导工作的明确化及顶岗实习考核的明确化,并且这样的分组顶岗还可以达到因人制宜的国贸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5.3学生指导:分组定人指导、集中定时指导

“分组定人指导”指的是学生的实习指导根据岗位分组情况定专业老师指导,各分组老师需对学生进行岗前的专业培训,跟踪学生的整个顶岗过程,并给予实习建议,负责知识总结、组织学生交流等工作。“分组定人指导”有助于实习培训、实习建议、知识总结、实习交流等环节的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集中定时指导”指的是按一定的频率,如每两周回校一次进行集中交流与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调整学生回校的次数与时间。这种方式一方面解决了国贸专业顶岗,或者说文科类专业分散顶岗实习,教师指导不方便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集中回校指导是学生间交流提高的有效途径,交流后的教师总结也会更加地有针对性,有望提高指导效果。

5.4顶岗教学管理:学生实习质量、教师指导质量两手抓

要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国贸专业普遍存在的顶岗实习“学生实习质量的管理”及“教师指导质量的管理”上均存在着“形式为主、缺乏实质内容”的状况,解决资金投人问题是根本,只有资金上充裕,才能合理安排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老师才有精力、有动力将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的实习质量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在资金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上,学校有必要通过一系列手段对学生实习的质量及教师指导的质量进行监管与考核。在学生实习质量上,应该通过校内及企业指导老师联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企业指导老师主要负责现场指导,校内指导老师负责定时集中对学生指导。企业的指导老师安排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获得较大的提高,提高实习的效果;校内指导老师定期组织的校内交流指导,则可以一方面帮助学生做实习的总结,对专业知识做更广的延伸,另一方面校内集中指导还可以让同一组的同学增加交流,促进学生对其工作岗位的理解与学习。另外,校内指导方面,学校甚至可以安排不同组同学之间的交流环节,以让学生对外贸岗位有更全面的理解。在教师指导质量上,通过校内、校外教师互相督促,学生评价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将起到使顶岗实习事半功倍的功效。

第8篇

下面我就谈一谈在教学中遇到的不和谐因素以及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在实践中面临的不和谐因素

1.班额大、人数多、不便管理。一般情况下,人数均在50人左右,无论在平时还是在上公开课,人数太多,达不到教学要求。人数多也为交流、评价带来很多困扰。

2.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出于小组荣誉的考虑,有时候拒绝或排斥基础较弱的学生,他们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主要的职责,霸占实验权和发言权。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在合作学习中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现、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探究的权利。

3.合作探究实验中,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差。说实话,小学的孩子本来上课就爱讲话,做小动作。在新的教学模式出现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到科学探究的课堂上,真的很难驾驭,当实验材料一发到小组,好奇心促使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讲话,摆弄材料,根本不顾及听老师的实验操作要求,更有的孩子乘机凑热闹,讲无关的话,做无关的事。

二、面对这些因素,我摸索了下面几条有效途径以构建和谐课堂

1.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孩子爱上科学的核心是教师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前的传统课堂中,学生处于封闭被动单一的学习状态中,一切跟着老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学生没有质疑、讨论、交流、合作,即使有,若和老师期望的设计不符,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孩子的见解得不到尊重。一节课下来教师在“满堂灌”,把自己发现的经验当宝贝让孩子接受而剥夺了他们发现的乐趣,孩子又怎么会爱科学。

另外学生应该听从老师的,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这种潜意识也会使得教师感觉,教师讲得少,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多的课堂,不是那么和谐了,可教育以压抑、管制和约束的方式去调教、干预、统治学生是违反教育本质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学生能真正参与,探究活动就是成功的。他们在这个活动中,得到的是比知识更可贵的东西――求知欲望,自主探索、动手操作、逻辑思维、体验合作、体验挑战,这些才是影响孩子一生发展最重要的东西。

2.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更是一门艺术。然而我们的孩子由于年龄等原因,总是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听别人说。在上课时,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不和谐的镜头: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举起手,大声嚷嚷“老师,我来,我来!”当老师指一组回答时,其余小组都异口同声叹气起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如何学会思考?经过思考,我意识到,教师总要求孩子认真听,却忽略了我们根本就没有教孩子怎样听?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我训练孩子倾听分五步:

停下手中的动作,坐端正。

眼睛看着发言人。

闭嘴巴,不说话。

专心听,不打断。

先评价,再发表观点。

经过一年的培养,我们的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课堂不再乱糟糟,学会了互相尊重的和谐局面。

3.小组科学分工,明确职责

面对组内出现“学霸”,部分孩子游离小组之外的现象,我认为小组内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下面是我上六年级上册探究斜面更省力的小组分工情况。在小组实验探究中,我将五人划分为一小组,成员分别编号,1、2、3、4、5。

号直接竖直拉模型小赛车匀速上升。

号利用斜面匀速拉模型小赛车。

号观察并将拉力计读数汇报给④号。

号记录员记录实验数据。

号组织语言汇报小组成果。

通过这样明确的分工,强化了学生对自己探究的责任感、成就感和对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为了避免部分学生霸占实验权,同时使每个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我所教学班级的孩子每周按照下图顺时针的方向实行轮岗。

小组分工轮岗图

4.引导小组建立讨论规则

我们也发现了有的小组表面讨论得热闹实则无效的问题,学生的发言随心所欲,天马行空,整个课堂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之中,很少有实质的发言,犯了为讨论而讨论的形式主义错误。所以在实践中各组建立自己的讨论规则,对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例如在探究《身体的结构》时,我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并用简笔画一幅人体的外形图,比一比哪组画得更标准,更完美。在小组展示时,发现个别小组,故意乱画,丑化小模特形象。这时我就抓住这个不良事件为契机,并用几个简单的反问,引发小组讨论。“你们觉得这种行为好不好?”“以后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做?”各组都回答说不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小组成员均会自发反省,意识到一个人的不良行为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和谐,每个成员都应该做有利于团队学习的事,每个人都往好的方面努力,形成共同维护小组荣誉的规则意识,在课堂讨论中不做闲事,不说闲话,不想闲心思。

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讨论交流时,往往会陷入毫无意义的“口水战”。这使我意识到必须引导学生建立科学讨论的规则。

例如《斜面》一课在探究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环节时,有的学生提出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到螺纹就是应用斜面的原理,可是不理解为什么螺纹会是斜面。这时我就抓住课上这个生成的“闪光点”组织小组讨论,为什么螺纹是斜面?螺纹疏的螺丝更省力,还是密的更省力?倾听小组讨论时,发现有的孩子说疏更省力,有的说密更省力,就这样简单地争论不休,而没有更进一步探讨。这时我就及时评价,你们小组的辩论有哪些依据和说服力?你们怎样验证自己的观点呢?这时学生就明白了,科学的辩论和批驳要有说服力就必须以事实和证据说话。经过引导,有的小组就想到了我们可以模拟做疏和密的螺纹,有的小组得到启发想到可用两张纸分别缠在两根一样的铅笔上然后分别画上疏和密的螺纹,最后打开看螺纹组成了什么图形。通过实践他们发现螺纹组成了斜面而且疏密就表现在斜面的角度。通过这样科学的讨论使得孩子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孩子怎么会不爱科学呢?

5.用好小组评价表

在我们班级黑板的右下方,都有一张小组学习评价表,很多老师会忽略它,经过实践发现它对我们的和谐课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奖项对优秀的小组予以表扬。比如,设立“最佳合作小组奖”“最佳配合默契奖”“最佳集体智慧奖”“最佳倾听小组奖”。若有可能再加以小小的物质奖励(一块巧克力、一朵小鲜花……)其效果更好。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竞争性与参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