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20 06:12: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际汉语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经典课程;教材

“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是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且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设置课程能指导他们更好了解中国文化。文化经典课程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其教学效果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体现了对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

一、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实质

文化经典课程的教材,其实属于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范畴。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是指专为开设文化课程而编写的课本或教科书,依托文化而编写的汉语语言类教材则不属于此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经典性教材;内容相当宽泛,取舍上随意性很大,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体例自由多样,但不分水平等级,缺少共识;使用对象涵盖面较宽,但定位失据。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这些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教学效果。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课程”的定位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编写者的理解往往影响着对内容的选择,结果或者泛而无边,或者深而过窄。而文化教学到底是“文化搭台,语言唱戏”合适,抑或相反才合适?不同的理解在体例上就会造成差异,甚至可能在实践中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既然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体现,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具体化,成为实施教学的凭借。那么编写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学中的文化经典课程教材至少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结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色。

文化是一个浩如烟海的庞大系统。一般而言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表层文化,即可以视听或直接感知的文化现象;二是深层文化,即思想、观念、制度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本质。由于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是在非母语状态下的异文化教学,对于缺少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留学生来说,文化的传授自然会受学习者汉语水平和培养目标的限制。对初、中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中国文化的学习是以“了解”为主,是一种感性认识,教材的编写主要帮助学习者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是怎么样的。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个阶段的留学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汉语知识,也具备了熟练的汉语应用能力。对他们而言,仅仅“知其然”是不够的,教材的编写更主要的是解决“知其所以然”,帮助学习者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此外,虽然讲授内容都与中国文化有关,但是文化经典课程与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并不完全相同。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主要从文学、历史、书法、社会习俗等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文化发展现状,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概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如果说这是面上的横向扩展,那么文化经典课程就是点上的纵向深入,不仅要求能够以点带面地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性了解,而且要求能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作理性的思考和阐述。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一点,编写文化类教材时教学双方很容易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2007级(本科)对外汉语专业陈××等7名同学曾以该学院的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就对外中国文化教学做了一份调研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心目中,外国留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如饮食文化这样的低端文化,因为这些文化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其次是中国的历史、思想和汉字文化等,再次是建筑、地理、古代文学等,至于音乐、舞蹈和中国古代科技则不是考虑的重点――这和留学生反馈的信息有一定的差别。同时不同语言阶段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度基本一致,到硕士阶段对深层文化的关注度则有明显上升。

二、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功能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教材至少应具备如下功能。

首先,是目标功能。依据教学大纲所编写的课本,不仅要在总体上能够体现教学的总目标,具体到每一课教学目标也要明确。其次,是训练功能。虽说汉语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不是该类教材的主要功能,但经典阅读和赏析却离不开这些基本能力,同时也能促进这些能力的提高。第三,示范功能。教材以文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选中的课文应是学生学习汉语的“范例”,将之前学生所接触到的零散的、非系统的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新旧联系,以求融会贯通。第四,讲解功能。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发挥教材的讲解功能,让学生凭借教材的讲解进行学习,主动地去分析、去接受。第五,检测功能。检测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教学的反馈,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一是强化学习结果,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内容及排列顺序

考虑到该课程教材应具备的功能,再考虑到课时、学生数量、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该课程教材的编写可以分为九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及排列顺序如下。

1.生产篇。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的发展,科技则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时至今日,“科技兴农”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以航天科技为代表的高端技术也迅速发展,因此本篇选取的经典文章都和中国科技发展有关。

2.生活篇。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生活资料,本篇所选和中国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

3.情感篇。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各种关系,情感的羁绊由此而生,本篇即以人们的各种情感为主题选文。

4.思想篇。思想即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加工的结果。本篇所选集中在对中国人行为方式有重大影响的思想观念。

5.艺术篇。思想情感形诸于外,于是便有了异彩纷呈的中华艺术,本篇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

6.民俗篇。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许多习俗,并不断演变。本篇所选集中在介绍与节庆有关的习俗。

7.风土篇。中国地域辽阔,人文环境复杂,本篇所选主要是从“城市”角度来看中国各地风情。

8.民族篇。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自然也是重点所在。本篇所选集中在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发展上。

9.交流篇。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本篇所选将涉及不同时期中外的文化交流。

四、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体例

当内容初步确定后,下一步就是教材编写的关键性步骤:设计教材体例――教材各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组织形式。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体例。

1.全书分九个单元,具体内容及先后顺序见上文。每一单元开始都有“概述”,对主题进行简要说明。

2.每个单元分成四章,每一章以点带面,不仅能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整体的了解,而且能从这一点出发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认知。

3.每章下分为6个部分:导语,正文,理解思考,知识链接,影像阅读,深入思考。

“导语”部分是对每章主题、背景和作者的简介;“正文”部分所选侧重现当代文章,兼顾各种文体;“理解思考”部分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正文”提出文章赏析的相关问题;“知识链接”部分是介绍“正文”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影像阅读”部分在与“正文”同步给予学生感性认知的同时,促进学生“听”能力的提高;“深入思考”部分主要结合中国现状提出讨论话题,促进学生“说”能力的提高。

当然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就算是硕士阶段的留学生,仅仅凭借书本的抽象知识,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即使是华裔子弟,也会因为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出现理解上的障碍。为了避免学习者或者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在编写该课程教材时,要避免厚古薄今、重“知”轻“行”,充分考虑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学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实用。

形象化是指教材的内容能最大可能地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甚至可触摸的形象,使教学可以改照本宣科为实践中掌握。譬如“艺术篇”中涉及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单纯的语言讲解有时候让文化背景各异的学习者难免有云里雾里之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提供观摩和基本阶段的练习,在观摩和练习中解决难点问题。

针对性是指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围绕某个文化主题的文化考察项目,使学习者对之有切身的体验。譬如针对“生产篇”“生活篇”,笔者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主题,组织学习者分别参观了广州市经济开发区和粤北的贫困区,让他们切实了解到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仍然存在的贫困现象。这种活动的安排,需要事前的了解和事后的回顾,避免考察过程中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事前对主题的了解,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和形象化展示进行,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作为考察任务,为事后回顾做准备;事后回顾,一般先以讨论或课堂发言的方式总结这次考察,然后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

实用性是指教材的内容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让他们具体运用于实际生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练习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知识现代化。如在“思想篇”中介绍中国文化中的“孝”时,不能仅仅只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解,应该结合中国当代的家庭生活的实际,像“4+2+1”结构模式、“空巢”现象、“留守”现象等,帮助留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当代社会,而不只是停留在历史和传统中。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教学理念体态语

一. 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关于文化,其现存定义据说有五百种之多,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与语言二者相互依存、水融、密不可分。一方面文化是语言的内核,文化决定和制约着语言。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不同文化之间呈现不同的特征,而不同的文化特征产生了不同的语言特征,语言差异其实是来自于文化差异。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语言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主要工具,学科教育论文而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则离不开语言的参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保存都需要语言,文化的传播也要借助语言这一重要工具。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及内容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融入文化教学,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必须明确:与对外汉语相关的文化,不可能涵盖文化的全部内容,它只能是文化(即使是狭义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界定它的内容和范围,着眼点还应回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上,根据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存在形态以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来加以确定。交际文化是指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就属于交际文化。文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条:1.要有适度的原则 2.采用合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二. 对外汉语教学理念

1、互动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是既要使学生懂得知识,又要使学生通过声、韵和声调的训练形成技能,而后者更为重要。其实,气氛和印象,也都是为了能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但是再好的师生关系也会出现问题。一个教师要始终保持对学生情绪的敏感能力,这样课堂才能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并带领学生把汉语学好。那么,就应该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2、情景教学

交际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中。从教学目的要求,作为交际工具来进行教学时,它包括理解和表达;从课堂上突出教学情景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学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训练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并且交际和课堂教学是相互联系的,即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成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创造实际情景,有利于学生在交际中学会言语;不失时机把课外某些有意义的情景引入课内,使课外服务于课内。

三.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

(一)服饰

人们往往可以根据外表来对他人做出判断(年龄、性格、工作、经济状态、教育背景、心理状态等)。虽然不同的民族文化对服饰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是也都有其共同点。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尤其是在课堂上,应该严格要求。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因此更应该力求做到穿着打扮得体、有品位,并以此树立对外汉语教师的良好形象。

(二)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对人类交际有相当大的潜在影响,同时它又非常丰富、易于使用,因此被广泛地运用于人类交际活动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手势

手势常被视作最典型的身体语言,能对跨文化交际产生明显的影响。

握手是许多国家最常见的非语言交际方式。法国人喜欢轻轻地握住对方的手,并且持续时间很短,他们以此种握手方式表示对他人的尊重。中国人通常会长时间紧紧地握住朋友的手,以此表达亲密、热情和感谢之情,然而这样的握手会让美国人感到尴尬和不舒服。在由谁先伸出手来这个问题上,各国也不尽相同,如英国女士们一般先伸出手,表示愿意握手;而在法国和俄国,男士们一般先伸出手。各国对于是否用双手紧握或者边拍肩边握手的理解也不一样。

2.姿态

姿态指的是站姿、坐姿和鞠躬姿势等。不同的姿态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心境、甚至职业。在美国,人们崇尚随意和友好,可能采取不太正式和非保守的坐姿。例如,他们可能喜欢坐在桌上或者把腿放在桌上,这对他们来说是最舒服和放松的姿势,但是大多数亚洲国家的人认为这是相当无礼和傲慢的。与此相反,英国人和中国人多采取较保守的坐姿。

3.触摸

对于外国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师不适宜像对本国学生一样拍拍他们的头或肩等表示亲切,而是应当尊重学生的文化习惯,采用适宜的方式,确保师生交际愉快进行。

(三)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体态语的重要方面,也是感情的集中表现。心理学家Mehrabian认为:“一则信息的传递=7%言语+38%声音+55%面部表情”。

微笑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但是不同文化关于笑的程度、产生笑的原因和笑的含义的理解并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师应时常保持微笑以给学生鼓励和愉悦的感觉,但当谈到一些涉及不同情感的话题时,也完全可以有别的合乎场合的面部表情。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面部表情推测他们的情绪状态、课堂教学效果等。

(四)眼神接触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可以运用目光接触或避开、眼睛睁开的大小、目光接触时间的长短、眼光的抬高或低垂等方式传递出多种信息。

相当重要。留学生往往根据老师的眼神来猜测或者捕获一些隐含信息,因此,如何利用眼神传递信息也是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及其与外语教学之间关系[J].汉语学习,1993,(3).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第3篇

[关键词]语言规范化;语文生活化;公交车标; 语公共标语

[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2-0079-02

一、语言规范化研究与公共标语规范化研究的历史使命

60年前,《人民日报》发表了《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并指出:“语言的使用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是每人每天所离不了的。学习把语言运用得正确,对于提高思想表达的精确程度和工作效率,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①树立了语言规范化研究的旗帜。随后,尽管有人批判“这从客观上导致了人们更多地注重共时的、结构的、静态的研究……对于活的语言、活生生的语言生活研究不够,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发展缓慢”。②但学术界在广泛的讨论之后,③已经形成了一个普遍的观点,那就是“语言规范化应更贴近语言实际,更合乎语言发展的规律,对人们的语言实践更有指导价值”。④

公共标语属于大众日常语言类,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⑤具有“创新性与继承性、准确性与模糊性、平实性与形象性的性质”。⑥其直接功能是用来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社会公共道德,庆祝纪念重大节日或事件等;其间接功能是营造了一种“大语文教育”氛围,并对大众语文素养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公交车标语作为公共标语的重要类型之一,通过对既定信息的传播,承载着传递公共文化信息、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重任,它是一个国家文明的窗口,更是语言规范使用的平台。然而,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文化思维日益多元化、公众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背景下,公共标语的表现形式呈现出随意化、庸俗化、不当化的趋向。

基于此,本文以某市公交车标语为语料,呈现公共标语不规范使用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探究纠错方案,积极探讨公共标语规范化的可行之路。

二、对某市公交广告标语错误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对某市20路、72路、103路、53路、116路、121路、141路、130路等共80辆公交车的200条标语进行了调查研究,详细摘抄其所用标语,发现共出现错误68处,出错率为34%,具体表现在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句法错误、语义模糊、错别字频出等。

从调查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句法错误和标点错误已占标语总量的二成以上,错别字和语义错误也达到一定数量。事实上这类浅显错误大量存在于公共标语中,如条幅、广告牌等,严重影响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访谈研究和文献分析,我们发现:第一,公共标语规范化的法制化进程缓慢,传媒工作者不重视自身语言修养的提高,直接导致了错误公共标语的蔓延。迄今为止,我们已经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语言法,但仅凭一部法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关键在于大众对这项法律的重视程度和遵守程度。第二,国内语言学界过分注重艰涩理论研究,忽视了大众语言实践的终极目的。我们以“语言规范化”为关键词,在CNKI中进行搜索,可搜索到学术文献144篇,其中理论研究129篇,占89.59%,足以看出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气在学术界盛行。第三,大众对公共标语规范化的整体无意识是错误频出的深层原因。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民众文化的日趋快餐化,导致群众对公共标语产生了漠视心理,这便进一步助长了公共标语不规范使用的不良习惯。

三、语文生活化视角下对公共标语规范化的期待与建议

语文生活化理论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⑦“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⑧要求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语文学习环境。正如郭熙教授所说:“理想的语文生活是这样的:既丰富多彩,又有条不紊;既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又有对传统的合理的继承;既能为社会的各界所接受,又能使语言自身的纯洁得到维护。它应该是外部干预和语言内部规律支配协调的产物。”⑨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公共标语规范化:

(一)公共标语规范化的道德约束与法律准则的社会化

语言规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制定规范标准,二是遵守规范标准。反映在公共标语的规范使用上,要求我们以一种“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感和一种“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法律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首先,市政部门应开展一次公共标语清查活动,坚决清除错误公共标语,从而引起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其次,宣传部门有义务在全社会展开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宣传,使公民认识到不良的语言习惯如随地吐痰一样不道德,进而用社会道德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再次,公共标语规范化是一个社会问题,仅仅依靠道德约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法治社会的今天,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种“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良好环境,严格惩罚使用不规范公共标语的行为。

(二)加强语文学习中的语文规范化教育

就目前而言,在我国中小学乃至高校教育中用于本民族语文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少,以小学为例,除了原先要学的课程以外,还要学习外语、电脑等,学生们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所谓的字、词、句训练,结果却不甚了了。而语文学习在高校中的地位更是尴尬,中文系以外的各专业多将语文作为一种选修性课程,语文学习严重形式化,与提高大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相差甚远。这就给语文工作者赋予新的责任――提升母语学习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动全民族语文素质的提高。在语文生活化视角下,教育部门应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层面形成一种语言规范化的氛围,加强语言文字教育,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将语言文字正确、规范使用提升到语文素养模型中的核心位置。

(三)在全民内部形成语文意识与语文习惯

正如周友光先生所说:“规范化不仅是语文标准化,而且是语文时代化。”⑩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语文生活,就必须普遍提高全民的规范意识,让语文规范化工作真真切切深入人心。公共标语最具有示范性,它应该是一把标尺,一把正确使用规范语言的标尺。这就要求我们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公共标语规范使用的良好风气,大众要经历“语言规范化意识的培养――语言规范化动机的内化――规范语言实践的深化――规范化语言习惯的形成”的过程,最终达到一种整体有意识状态。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提高我们自身的语言文化素养,更要担当起社会语言文字使用的自觉监督者,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从而提高全民族的语文生活水平,提高汉语在国际语言中的地位,使我们的汉语更加纯洁优美。

[注释]

①吕叔湘、熙:《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

②施春宏:《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规则本位和语用本位》,《语文建设》,1999年第1期。

③《语文建设》及《语言文字应用》杂志曾在组织过多次大的讨论,代表性的文章有朱景松的《语言观和汉语规范化》,吕冀平、戴昭明的《语文规范工作40年》,姚亚平的《现阶段的交际语言的变化与语文规范》,沈怀兴的《汉语词汇规范化的思考》,王希杰的《汉语的规范化问题和语言自我调节功能》,黄佑源的《汉语规范化问题断想》,朱景松的《汉语规范化的成功实践》,胡明扬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等。

④夏中华:《“纯洁语言”刍议――兼谈建国以来语言规范化工作》,《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7期。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⑥姚雪:《传媒语言的特殊与规范化》,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⑦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⑧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

第4篇

【关键词】儿童双语教育;浸入式;关键期; 自然习得;语言环境;语言刺激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是国际交流的语言。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应当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的能力。作为一名幼儿英语浸入式的教师,我同样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英语浸入式教学是儿童以惊人的速度轻松愉快的习得了第二语言,不但没有影响儿童的母语学习和学科知识的掌握,而且促进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将要研究的浸入式教学与我们原来所进行的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它是完全用英语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对幼儿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他们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浸泡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和思考,减少本族语与英语之间的中介活动(心译活动)。采用主题教学形式进行浸入式教学,一方面我园开展主题教学,能和汉语教学衔接,另一反面从幼儿兴趣出发,能够激发幼儿习得语言,生成语言。如何更好的捉到这一点我们还在实践,有一些初步的结果,拿来进行分析,为今后的工作做好铺垫。

二、实验过程

1.实验对象

西北大学幼儿园大一班,幼儿平均年龄5岁。

2.实验时间

2008年9月――2009年7月

3.实验方法

(1)该实验选用侵入式整合课程为主要教材,与此同时,适当增加五大领域的内容。

(2)从学龄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和英语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我们的英语教学注重口语,以听说为主,逐步培养幼儿增强语言感知能力。

(3) 在教学活动中,以全英语面对幼儿,从幼儿的生活出发,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

(4)注重在一日生活中(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娱乐活动)渗透英语教学。

(5)采用自然习得法、情景教学法、直观法、绘画法、游戏法、视听法进行英语教学。

4.步骤与措施

(1)制定实验研究计划。

① 课题组总计划(2008年9月)

② 实验教师根据总计划制定出具体实施计划。(2008年9月)

(2)开展实验研究工作。(2008年9月――2009年7月)

①提高教师素质。

A、成立英语教学科研小组,每月进行一次英语教学理论(重点是浸入式教学理论)或案例的分析与学习。

B、每学期组织一次英语教学观摩活动。

C、及时总结、反思,撰写经验论文参加市、区内的教育论文评比活动。

②深入开展浸入式英语教学。

A、一日生活中在班定时播放英文歌曲、故事、儿歌、影碟等,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B、要求教师半日进行英语全浸入式教学活动,包括日常生活和游戏。

C、班级环境创设中体现英语教学。

D、班级物品有英语标识,每位幼儿有一英文名字。

E、开展家园活动,组织英语展示,增强幼儿说英语的自信心。形式不限,包括英语歌曲、儿歌、童话剧、故事等。

F、利用外宾、外教来访的机会,鼓励幼儿进行对话练习。

三、教师体会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陈鹤琴先生极力提倡活教材,英语教学更应该适用。与“活教材”相适应,陈鹤琴提倡活教学,要求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高水平的师资是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保证,要提高幼儿英语学习水平,就必须具有既掌握相当英语知识,有懂得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其中,熟悉幼儿教育至关重要,如果教师口语发音不标准,容易使孩子产生误导,为今后的纠正带来极大困难;而如果仅仅英语好却不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或者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则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会为幼儿学习好英语带来一定难度,是不可取的。

2.寓教于乐,将英语教育融入幼儿园整体活动中通过表演游戏,节奏活动,音乐游戏,语言游戏等形式开展

幼儿的思维还处于表象思维阶段,在教学时应注意到这一点,多利用木偶、实物、模型、图片、投影、电视、录音等手段为幼儿提供多种语言刺激。利用多种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早在1921年,陈鹤琴在《儿童心理及教育之方法》一文中就把儿童心理特征归结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语言与思维是同步的,而在非母语学习中,往往不少人语言与思维是脱节的,他们不是直接使用英语思维,而是要把思维变成母语再翻译成英语。这样就造成了孩子的“物体-中文-英语”的三段式思维,专家告诉我们,如果节省其中一个环节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幼儿英语学习的效益。为了从小让孩子学得流畅,我们英语教学开始注重“直接教育”就是让孩子在认识事物的同时直接接触英语,教师不去用语言明示中文意思,而是用形象的动作、用已学过的单词、短句引入新的内容,让孩子懂其意思,直接掌握其英文。这使英语教学从热闹的外在的模仿学习转向沉浸的内发的思维学习,这样的好处在于更能让孩子想说什么就能脱口而出。英语教学的思维内化式学习,我们还处于尝试阶段,有待继续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3.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从幼儿的兴趣入手,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

陈鹤琴说:“儿童好游戏乃是天然的。幼稚园教育,即根据游戏的本能,语言的诞生离不开交流,尤其是口语更是人们用来直接交流的工具。幼儿英语口语的教与学都要重视其交流习惯。而英语交流习惯是孩子们最陌生的,因此,我们不时地穿插一些小故事,让孩子了解他们的交流习惯与风土人情。了解交往的背景后,孩子们语言交往的积极性也就提高。如我们经常把孩子们带到社区的各个地方,商店、图书馆、公园等,让孩子与各类人员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孩子们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园领导还定期请来外国友人,让孩子与国际友人接触,让孩子有开流的实践,让孩子口语交流时具有明显的灵活性。

4.注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幼儿起行成的,英语教学处在这个时期,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主体活动中要制定出幼儿的情感培养目标、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如:关于儿童独立思考问题,实为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方面;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促进儿童社会化。陈鹤琴先生指出:“未达学龄的时期,从心理上看来,是养成习惯的基本时期,也是树立人格的基础时期,若此时不加注意,不加良好的教育,听任自流,等他大起来就不容易感受良好的教育了。” 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帮助幼儿克服娇惯、自私的习气,形成关心、帮助他人,爱护物品的品质使幼儿英语教育的责任,也是每位幼儿英语教师的责任。语言的诞生离不开交流,尤其是口语更是人们用来直接交流的工具。幼儿英语口语的教与学都要重视其交流习惯。而英语交流习惯是孩子们最陌生的,因此,我们不时地穿插一些小故事,让孩子了解他们的交流习惯与风土人情。了解交往的背景后,孩子们语言交往的积极性也就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书光.《陈鹤琴与现代中国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4月第1版

[2]《陈鹤琴全集》.第五卷,第171页

第5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55;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779(2011)05—0055—04双语教学正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步的推进和深入的开展,在评价双语教学取得的成效时,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双语教学成效的影响。总体上来看,近些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的概念和内涵,双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含义,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的影响,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升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等。

、双语教师的内涵研究关于双语教师的概念界定有学者认为“所谓双语教师,通常是指那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特指能用一门外语教授一门非语言课程的教师。”_1]另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最直接的实施者,双语教学的任务要通过双语教师来实现。双语教师承担着双重任务:第一,向学生传授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等学科内容;第二,提高学生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水平。但是教学重点首先是学科内容,其次是第二语言或外语。双语教师不仅必须精通学科内容,而且必须是一个双语者。

双语教师的学科水平和双语能力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成败。”【2]笔者认为双语教师通常是指那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特指能用第二语言教授学科课程的教师。

二、双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研究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一项有独特学科性质的工作,双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普通教师应具各的素质,而且还应具备双语教师所特有的专业素质。有人认为双语教师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汉语技能、基本理论素养(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和掌握学生母语等基本素质。l3另有学者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特点和客观需要的角度认为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应该具备如下素质:(1)应该具备吃苦耐劳的敬业奉献精神;(2)应该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3)应该具有一定水平的双文化的知识;(4)应具备一定的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法的知识。[]综上所述,双语教师是双语教育的实施者、执行者和实践者,双语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双语教师的质量,而双语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双语教师的质量。因此,双语教育对双语教师的素质和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双语教师至少应具备汉语技能、专业知识理论和教学技能三项素质。

三、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的研究(一)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含义对于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技能指的是教师通过运用双语语言、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促进所教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它包括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等,也是双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认知活动结合而成、相互影响的序列,最终能达成双语教学目标的能力。或者说是教师运用已有的双语知识和经验,完成双语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L5另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双教学工作所需具备的各种能力,是直接影响双语课堂教学活动效率,促使双语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l6本文的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在借鉴以上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特指中小学民汉双语教学中(各年级各科)教师应具有的共通的、基本的核心的能力。

(二)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的影响格莱斯(GressJR)指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学能力结构的核心,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艾摩尔(E.T.Emmer)等人的研究则表明,教学能力发展水平高和能力发展水平低的教师在课堂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上有明显的差异。

(C.M.Everlson)的研究表明,教学能力发展水平高的教师和教学水平低的教师在反馈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反应方面有明显的差异。[7(三)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对于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有学者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能力。(1)双语表达能力。双语表达能力在双语教师教学能力中居于基础地位,不具备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双语教师。(2)用双语统驭学科内容的能力。统驭学科内容的能力是教师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所授学科的内容并能够根据情况灵活地使用教材,使教学为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的能力。(3)用双语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为了有效地进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师还应当具备用双语处理、组织和传授专业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进行双语切换。(4)用双语组织教学的能力。第一,双语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力。

第二,精湛的双语授课能力。(5)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为了保证双语教学达到预期的目56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L8]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熊建辉博士认为双语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学科教学的能力,课程实施的能力,班级管理的能力,人际沟通的能力,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能力,学习网络建立的能力,教学与学习评价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lg]也有学者认为是由四个方面的能力构成。(1)双语表达能力,即双语表达能力是双语教师借助民、汉两种语言文字表达教学内容和自身思想感情的能力。双语表达能力在双语教师教学能力构成中居于基础地位。(2)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双语教学的设计能力包括:双语教学目标设计能力,双语教学内容选择能力,双语教学措施设计能力(方法、手段、策略和教学结构)等。(3)双语教学实施能力,在双语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具备创造良好课堂氛围的能力,双语教学环境创设的能力,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能力,掌握双语切换时机的能力,合理分配两种语言的能力,将教育信息技术与双语教学有机整合的能力以及双语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等。(4)双语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评价是指教师对教学的价值判断。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教师教的表现。l1叩另有学者认为应当是由以下五方面的能力构成:(1)研究教学的能力。双语教师在授课前应该收集各方面资料,挑选整合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以便于他们理解,又要融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于一体,科学性与趣味性一体。(2)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由于教学内容的千变万化,加之双语对象的千差万别,双语教学更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学习活动中发挥思维,获得知识。(3)捕捉学生动态信息。真实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互动,在这种动态发生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捕捉和整合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信息,以保证课堂教学始终充满活力。(4)驾驭课堂的能力。双语教师应该具备特殊的教学策略能力,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使双语课堂教学有效地进行。(5)评价能力。评价能力是在双语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双语教师们除了要评价学生们的学习和教师们自身的授课之外,还应该随时对双语教学的进展状况进行评价,并做出及时的改变。双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理应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每个学生创建一个档案评价袋。l_1(四)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何菲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借鉴以往学者们对影啊教师专业发展因素的研究成果,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参与者和执行者角度提出了影响蒙古族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1)政府:宏观性因素。首先,双语教师政策制度为幼儿双语教师物质方面提供保障,影响着幼儿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其次,双语教师政策制度对幼儿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予以规范和引导。(2)教师教育机构:奠基性因素。主要是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因素。(3)幼儿园:关键性因素。主要涉及到幼儿园园长因素、幼儿园的生源因素和幼儿园的时间因素。(4)教师:根本性因素。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受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在教师本人身上,教师个人的背景,个人发展的需要和意愿,个人的知识结构等都对教学能力发展产生深远影响。l1纠另外吐尔地·买买提通过谈话和口述史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相关教学能力形成的特点,将他们双语教学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概括出了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1)新人职阶段(参加工作不到1年)本阶段影响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主要是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2)适应阶段(经过1~5年的教学实践)这一时期影响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除了教师的知识背景、教学实践经验之外,非常重要的是他的工作环境,即来自工作群体对一位发展中的同事的双语教学能力发展所产生的影响。(3)成熟阶段(从事5年以上的双语教学工作)在这一时期,进修学习、模范事迹、主题报告、经验交流虽然都会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最有影响力的是教师本身的“自我反思”过程。

转贴于 四、提升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研究有学者在对高校双语教师的调查与分析后提出了以下几点培养和提升高校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1)自主发展。通过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行动研究,通过借鉴学习,提高教学能力。(2)高校提升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第一,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为提升双语教师教学能力提供保障。

第二,构建双语教师培训体系,力提力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奠定基础。第三,开展双语教学效果检查和评比活动,为提升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增加动力;第四,建立双语教学科研实施方案,为提升双语教师教学能力搭建平台。(3)政府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第一,·构建终身性双语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第二,建立一套完善的“双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何菲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给出了几点关于提升蒙古族幼儿园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1)完善政府保障政策与激励机制。第一,加大财政投入;第二,制定适宜的双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第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2)双语师资培养途径多元化及培训渠道的多样化。第一,拓宽双语师资的培养途径;第二,在高师增设“蒙汉”双语班;第三,进行多样化的双语师资培训。(3)搭建与优化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平台。第一,加强园长对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支持及引领;第二,科学安排双语教师的时间;第三,建立基本的双语招生和编班制度。第四,建立基本的双语招生和编班制度。第五,加强系统化的园本培tJiI。(4)自主自觉,坚定双语教学信念和进行系统反思。第一,提升民族情感,坚定为双语教学奉献的理想和信念;第二,加强与双语专家、同行、幼儿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第三,成为行动研究者,以科研促发展;第四,勤于双语教学能力系统的反思。_1另外吐尔地·买买提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1)建立一套完善的“双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变忽视实践教学能力的倾向。(2)开发出一套完整的双语教材。(3)能够做到面对全体学生调整双语教师培训的内容,鼓励双语教师进行教学反思。(4)提供政策保障,给双语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13j综观近年来对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涉及多方面,主要从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含义、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的影响、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为我国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既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理论,又指导找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实践。不仅提升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梳理发现,虽然国外、国内学者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做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但有关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直接研究却屈指可数,相关研究散见于双语教师的论述当中,探讨的比较笼统,而且主要针对“英汉”双语教师、“民汉”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极少有人涉及,无论是在研究范围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很不成熟。另外,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只是在一些学位论文上有所涉及,并没用相应的著作。目前,很少有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直接研究,虽在一些文献中有所论述,但是研究深度还是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双语教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和细化。在评价双语教学取得的成效时,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双语教学成效的影响。双语教师教学能力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现如今,双语教师教学能力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以相关的理论作为支撑,结合具体实际,加之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寻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升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好的完成双语教学的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