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13 08:22: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美术教学改革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

第1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

虽然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是会碰到一些问题和困惑,其中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求教师重视自身教学观念的更新,用崭新的教学模式施教。可以说教学观念的转变是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更是关健。

1、转变仅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的思想,树立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教学观念。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思考人类、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也正朝此目标,力求把大学生培育成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腾豪斯曾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很显然为了美育教学的发展,仅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是不完善的,首先需要树立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观念。这就要求担任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美术理论知识与美术创作方面的实践经验,也要具备文学、美学、历史及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并且善于把这些知识有机地融会贯通于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实践之中。此外教师还必须具备各种能力,如: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大学生的把握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等。为此,教师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身内涵;不断获取最新信息与更新固有观念与知识;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精神,才能适应当今教学要求,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新及教学中的青春活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2、转变仍以教师为主、大学生为辅的思想,树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观念。

教师应重新认定自身的作用,积极转换角色,教师将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只有树立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观念,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主体地位是指学习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是处于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主体,所掌握的美术鉴赏知识、创作经验有限,对美术鉴赏的认知水平不高,甚至对自身的美术鉴赏需要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因在很大程度上,作为教师就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其施加正确的影响。有效地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带动大学生独立地认识美,有选择性地接受新的观念,真正让大学生从心里喜欢美术鉴赏课程。另外,作为教师必须明白大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因此,教师可以让大学生在自主尝试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不要囿于成见,应深入思考,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及时进行分析和点评,因势利导,指导他们正确鉴赏,使他们真正认识到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并能够对作品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够更大程度的激发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最大限度的调动其学习的能动性,彻底转变以往高校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为主、大学生为辅的不良局面。

二、优化教学内容

完善与科学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以往的美术鉴赏课程内容设置的单一化已经制约了高校美术鉴赏教学发展,并阻碍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要紧跟时展的步伐,遵循美术教育的客观规律,优化教学内容,使单一转换为多元,以满足教学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

1、提高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力度

高校美术鉴赏课程应从加强课堂实践教学,丰富课外实践教学两方面提高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力度。在课堂让大学生尝试一些基本美术技能,这对理论的理解和作品的鉴赏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在进行美术鉴赏后随之开展创作表现的课堂实践,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让大学生用绘画、手工制作或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大学生利用动画、声音等各种艺术形式对作品中所表达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创意,进行综合性美术活动的尝试和探索,以加深大学生对艺术家创作过程的认识,从而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美术作品。加强课堂实践教学还可以延伸至课外,为大学生多提供画展、艺术博览会、艺术家经典讲座等最新信息,让大学生全方位接触美术作品与美术思潮。另外可以引导大学生时刻把课堂所学与自身生活挂钩,激发大学生为自己喜欢的书籍、影集、纪念册设计封面,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为寝室做室内设计等课外实践活动。以此陶冶自身情操,使教学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与课外的实践性教学,充分刺激大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思维、想象,从而获得感性认识。

2、精选美术鉴赏教学的内容,侧重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

首先由于美术是开放与多元的,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一味追求怪异新奇、哗众取宠的作品,这些作品不适宜进入高校美术鉴赏课堂,教师有责任根据教学目的对进入课堂的美术作品进行精选。精选的内容首先应当是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审美经验,易于引起其兴趣、共鸣的作品。其次在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中,应增加反映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坚守自己的民族优良传统才能被尊重、被认同。作为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美育,应该理所当然地把传统文化与艺术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往往较之传统,大学生更加关注热点、时尚,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此特点,紧扣时代色彩,把大学生所感兴趣的关注热点、时尚元素等有选择性的、巧妙的搬进课堂。例如在剪纸的鉴赏过程中,可以把大学生引入到他们所关注的热点世博会上,着重介绍波兰馆。通过已亲身观摩过现场的大学生的不同体验、观看图片、视频资料等方式,感受波兰馆用极度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所营造的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和现代时尚元素相互融合的艺术氛围。并借此启发大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特别是易学文化思想、老庄哲学思想,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中包含的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这些都可以为大学生打下坚实的创造基础。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交融、开放和资源共享的世界,媒体、杂志、互联网等时刻提供着各种信息,必须要有基于深厚文化功底与修养的独特、敏锐眼力,从我们民族文化与艺术中引发出创新的灵感。

三、创新教学方法

讲授式教学方法是目前高校美术鉴赏教学中采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受场地的限制,开展起来比较容易,能够较好地把握课堂的节奏,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另外此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教师的讲授向学生传递知识,所以知识传递的准确性较高。但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美术鉴赏课程依赖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应随机应变地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课堂内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日益普及,多媒体及网络等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大美术教师的重视。在高校美术鉴赏教学中,也应从现代教育的特点入手,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教学时间把优秀的美术作品呈现在大学生面前,而且其直观性、生动性、互动性等特点,极大地丰富了美术作品的视觉效果,极为有效地为大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提供了方便。同时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让大学生大量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也可以尝试将一些兄弟院校的精彩的教学讲座资料上网供大学生自学,提高大学生的眼界,从而拓展知识面。除了多媒体及网络等教育技术在高校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探究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

2、课堂外广泛利用地方资源开展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高校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广泛利用地方资源、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艺术家工作室以及一些作坊等资源开展此教学方法。这种现场教学法可以让大学生在一个艺术的环境中直观地接触艺术作品,更加有力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鉴赏能力与艺术修养。首先因为课堂内仅仅是通过教师的图片资料、电脑的视频资料来展示美术作品,往往与原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所以大学生很难准确地把握一件作品的全部面貌。而课堂外的这种教学法的实践,大学生所获得到的知识更加直接、客观,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美术作品的了解将更深入、更全面。其次当接触活生生的原作,大学生能够近距离的关注作品,提高兴趣。并且教学环境的转换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新鲜感,易融入美术鉴赏学习的状态。

第2篇

【关键词】当代艺术语言 高校 美术创作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56-02

一、当代艺术语言的内涵、特征与影响

(一)何谓当代艺术语言。对于当代艺术,从狭义上看,如丹托所说,“当代艺术就是现在正在创作的现代艺术”,指包含现代精神以及现代艺术语言的艺术作品(此处“现代”一词与后文的“现代主义”并无关联,仅指区别于“古代”或“近代”的“现代”概念),以区别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广义上看,当代是指“今天”或“当今”,当代艺术则是指“能代表当今时代的艺术”。在文化广泛交融的21世纪,各种纷呈的流派早已无法用后现代主义等概念进行概括,而“当代艺术”无疑成为最适合的称谓。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本文使用的是广义概念,即“当代艺术是能代表当今时代的艺术”。任何时代的特征与精神都会在艺术作品里有所体现,艺术作品如果能反映今天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感,它就能代表当下的精神与文化,真正成为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的精神凝结物,继续存在并发展下去。因此,当代艺术语言是指代表当代精神的艺术语言,其内涵包括了多元化背景下的各种流派与风格。

(二)当代艺术语言的基本特征。在网络广泛普及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文化的广泛交流,人类社会生活进入全面发展的时代,与之对应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极度多元的态势,艺术表达方式同样呈现出多样化且互相交叉、融合的趋势。在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各种艺术样式与流派纷至沓来: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不一而足。不过,去掉花哨的表现形式后,我们可以发现,当代艺术语言的核心在于时代性,它具有主题的社会性、形式的多样性、媒材上的综合性,表达的自主性等特征。当代艺术语言的时代性,在于它不纠结于单纯的形式感、技巧或视觉表达,而是直切艺术表现的最初目的:艺术家的思想与感情。作为组成社会生活的个体之一,艺术家对当下时代精神与文化的直接感受,通过艺术作品中进行情感宣泄的同时,也表达了自身态度与看法。

(三)影响。当代艺术语言以兼容并蓄、多元并存的姿态,实现对现代主义本质化和后现代主义虚无化的超越,回归到艺术创作的自身目的上。它不以简单否定的态度对待任何流派,因此,其内涵具有建设性。同时,由于它是艺术家将自我表现与社会性内容通过不同形式加以结合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实现了艺术性与文化性的统一,成为当今时代文化精神的代表物。

“80后”、“90后”等新生代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诉求主体,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的生活方式正在取代传统生活,具有新时代的文化特质的当代艺术语言,在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客观地说,这是20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后又一次新兴的艺术浪潮,从创作思维到表现形式,从追求前卫的艺术青年到声名显赫的艺术大家,都因此而产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

当然,当代艺术语言仍处于发展之中,其地位与价值存在不确定因素,而且,市场化大潮中泥沙俱下,龙蛇混杂,通过市场炒作自我标榜为当代艺术的不乏其人,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加以鉴别。

二、高校美术创作课教学的流弊

目前,高校美术创作课教学存在的流弊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院体制下的学科划分导致过度专业化。目前,国内美术院校按照画种分科是受前苏联分科模式的影响。这种方式虽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机械的学科划分,必然导致从教学方式到教学内容的机械与僵化,更使学生的学习局限在狭窄的专业范畴里。比如,油画专业本科学习内容大多围绕素描与油画展开,基本没有涉及其他门类的学习内容,其他专业也是如此。因此,当前学生的创作与社会生活脱节,过度自我,与象牙塔里狭窄的专业学习是有很大关系的。

(二)技术化教学体系的逐渐僵化。现有的高校美术教学体系大部分由技术类课程所支撑,如绘画类专业大量的素描、色彩课,设计类专业的技法类课程等,通常占专业课程比重的60%以上。这些课程通过规范的“技术化”的方法来操作,使预期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作为专业基础,其作用必不可少。不过,艺术创作所必需的思想与感受的表达,被置于从属与被动的地位。

技术化的风险并不限于技术本身,而是因为从事技术而导致的我们自身的改变,正如芬伯格所说,“一个有限的主体是由自己在世界上的行为构成的。有限主体在使用技术的同时也被技术所塑造,并且变得有些偏离有限主体的最初意向。”长期从事技术活动,可能会导致情感及思维改变,这是人被“现代化”的实质。美术类专业的技法课程在训练技巧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学生的思维方式。

当前美术院校普遍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以及以训练技巧、手艺为目标的学习方式,学生不断重复老师的艺术方向,或以接近老师风格为荣。这种技术化的教学方式塑造了方向单一的学生,同时也抑制了老师的发展空间。

(三)现代主义的负面影响。事实上,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短短十多年经历了西方上百年的现代化历程,从对形式、材料的深入探究,到以艺术“本质”为根本目标,以及“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追求等,这些带有典型现代主义特征的艺术作品在中国美术界曾占据主导地位,其影响持续至今。

现代主义思潮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与中国正在进行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在高校教育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中,现代主义的精英化与审美技术化等特征,与学院精英化教育目标不谋而合,成为现有美术创作课程的典型模式。而现代主义的反对者——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却仿佛一直身处迷雾,其语焉不详的表达方式曾让追求前卫的艺术家们无所适从,而当他们发现中国后现代最经典的代表是周星驰电影时,恶搞已成为今天年轻人的一种普通娱乐,后现代主义也因此回归其庸俗的本来面目。正如贝斯特和凯尔纳所言,“那些被说成是后现代的东西,其实也可以被看成是现代性的典型特征”。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现代主义流弊所导致的僵化与死板日趋明显,而缺乏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虚无态度无助于克服已有弊端,因此,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作教学方式逐渐提上日程。

三、高校美术创作教学改革措施

传统上,美术创作教学较注重个性、技巧与形式语言等内容,这些无疑是美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因素。个性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它既可以让作品具有迷人魅力,也可能因太过自我让作品变成“自说自话”。对技巧的钻研,可以让作品感人至深,也可能因此让作品充斥庸俗的匠气。形式语言,关乎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品格趣味,不过,过于强调它会让作品陷入“为艺术而艺术”的死胡同。而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仅学习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与外部世界脱节的创作课程,容易使学生只关注于自身或画面因素,无法通过作品实现与社会的交流,真正融入到当代文化发展的整体里。

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共存、融合,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创作的空间与方式,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术创作教学需要适应新的变化。当代艺术作为当代文化发展的结果,已影响了美术创作的各个层面,高校美术创作教学也必然受其影响。在现有专业分科不变情况下,要克服目前美术创作课程的流弊,使之与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相匹配,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加强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将部分创作课程主题转换为社会生活的内容。如果直接切入社会性主题太过突兀,可先选取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内容为出发点,以命题创作或限定主题创作的方式进行,逐步转换为学生就现实生活感受进行的自主选题,自发创作。同时,在其他课程中注意结合生活与现实题材。可在造型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中加入上述内容,如生活速写、考察写生等,有助于逐步积累表现相应主题的知识与经验。

新生一代对生活与社会的感受和态度,有其时代性与个性特点,应当抱着宽容与理解的态度。同时,也需要教师把关,对可能越过法律或道德底线的构思或想法及时加以纠正。

(二)加强当代艺术语言的学习。应增加专门的当代艺术语言课程,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当代艺术风格、流派等。较为理想的方式是以动手实践等方式,去体验当代语境下的艺术语言和内涵。比如,学习波普艺术时,可以尝试按波普艺术的风格去“创作”作品,或从“艺术即生活”的角度去完成相应作品。

同时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审美价值与形成判断能力,正确认识形式、技巧与创作的关系,包括对当代艺术流派的适当解读,区分虚无主义态度的作品以及通过恶俗、炒作等极端方式自我标榜的“伪当代”作品。

(三)增加多样性媒介表达的训练。当代艺术语言的显著特征就是表现媒介的多样与新颖,从传统的油画、版画到新型的影像、装置,以至我们自身与所处环境,都能成为表达观念与思想的载体。学习上则可以在本专业基础上适当加入新媒介与新方式的内容,学生既能够通过学习新媒介激发出创造力,也能够加深对本专业优势与弱点的认识。

对新媒介的学习,除获得基本的技巧外,通过跨专业、交叉学科的学习,也可以使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比如,美术专业中的雕塑、版画,因为所学课程里交叉学科的内容较多,学生动手能力比其他专业的更强。同时,因为媒介表达的多样性,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注意避免过于庞杂,干扰本专业的学习。

(四)尊重学生的自主感受,并引导其在作品中表达出来。高校美术创作课程的目标,除了使学生学会创作的各流程与步骤,掌握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外,还应当使学生学会通过创作作品来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对现实的看法与态度等。因此,创作课不应该只关注作品本身,还应以是否有感而发作为评价标准。通过鼓励学生表达出切身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能够真正走上自主创作的道路。

当代艺术的特点在于“建设性的超越”,因此,应该避免创作中的过度自我、以“玄”为美等具有现代主义表征的趋势,或者说,在创作表达自我感受的同时,应考虑观众能否解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M].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美]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韩连庆、曹观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岳川.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

一、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概述

(一)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高职教育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为社会培养基础理论知识牢固、技术应用能力强的社会紧缺型人才;二是以“应用”为教学主旨和特征,围绕着“应用”构建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三是“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特点

与普通高校重在培养高素质学术型研究人才不同,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美术教学重在实用性。这是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最显著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高职美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设计概论、中外工艺美术简史、广告设计、图案基础、字体构成、解剖与透视等。

二、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美术专业设置不够科学

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美术教学而言,它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很多高职美术教学的方向不够明晰,专业设置比较混乱,并且不同高职院校的认识有所不同,在专业设置和教学重点方面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一般说来,理工科类高职院校开设的美术专业侧重于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动画设计开发等方面,缺乏美术的理论性与艺术性;文科类高职院校在开设的美术专业方面则侧重于美术基础、美术素养等,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这些美术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严重阻碍了我国美术产业的发展。

(二)高职美术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高职美术专业尚处于萌芽状态,许多高职院校缺乏专业性教学人才,师资力量普遍较为薄弱。就我国高校而言,真正从事美术专业教学的人才占的比例并不多,大多数美术专业的教师都是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有的高校领导认为美术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影视动画专业相近,因此,很多高校的美术专业教师由计算机专业教师兼任,这虽然暂时解决了美术专业的教学问题,但同时由于缺乏成熟的师资力量和专业性的美术专业教材,极大地限制了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高职美术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受商业市场理念的影响,现代美术的艺术性逐渐削弱,商业性逐渐增强。但是,在高职院校实际的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却过分强调美术专业的艺术性,刻意忽视掉其商业性,这就导致了部分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高校培养出来的美术专业性人才也不是市场所需的美术专业人才。

三、高职院校美术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一)科学设置影视美术专业

高职院校在设置美术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美术专业培养方向,科学设置影视美术专业。在美术专业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理工类学生和文科类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理工类中加入理论性的东西,增强理论性,在文科类中加入操作性的东西,增强实践性。在美术专业规划、课程安排以及教材的使用方面,要实行数字技术与传统美术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宽基础、分模块、理论与操作并重。具体说来,美术类高职院校的美术专业应重点强调美工类人才的培养;综合类高校的美术专业应将教学重点放在综合实力的加强方面,增强美术专业人才的综合实力,提高综合教育水平。

(二)多途径强化美术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

美术专业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学的效果,因此,多途径强化美术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培养美术专业人才的必经之路。为此,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师招募的时候,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决杜绝“关系户”,为美术专业招聘高素质的专业性教师;与此同时,为了保证现阶段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对在职教师加强专业性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题性讲座,提高在职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培养美术专业人才奠定基础。此外,还可以将社会上一些经验丰富的业界人士请进校门,聘请他们做专业性指导,给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学增光添彩。

(三)加强和改善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资金都是依靠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在这一情况下,高职院校美术专业软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后,学生所学知识必然与美术产业的实际发展相脱节,无法培养美术产业的紧缺人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美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发展做好后勤保障,同时,各大高职院校也要多渠道汇集闲散资金,进一步完善美术专业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为美术专业教学提供便利。

(四)围绕市场需求培养市场所需人才

由于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学重点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一方面大量的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市场上缺乏专业对口的高素质美术专业方面的人才。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学就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紧缺什么样的人才就重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市场需求什么就将教学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因此,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密切关注和分析市场上美术产业的发展,立足市场需求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市场紧缺的美术专业人才。

第4篇

【关键词】全程性评价 全面性评价 综合性评价 有效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在美术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型的设计、现代技术与美术课教学的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美术评价方面也进行了有效地探究。但是,在评价上由于受到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使得美术教学评价相对滞后,在观念上和操作上也容易产生误区。

误区一(主观评价):我们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或优秀或合格或不合格),打上“优秀”的固然高兴,但不知好在哪里,打上“不合格”的心里难过也不知差在何处。

误区二(传统评价):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误区三(单一评价):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画,然后给出一个成绩,未能从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态度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

基于上述,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甚为重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研究“课堂――课外――期末”三者结合的评价体系,是有利于贯彻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1 建立课堂教学的全程性评价。

所谓“全程式”评价,即是把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作全面评价。

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学校教学方式,针对《美术课程标准》评价的多维性和多级性要求,建立“全程式”评价,可将整一堂课划分三个阶段,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反馈。

初始阶段(兴趣评价):美术课教学内容新、美、趣,描绘手段十分广泛,大部分物象都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在美术课的初始阶段,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学《三原色》一课中,学生对两种颜色调和产生第三种颜色的很感兴趣,很想动手试一试。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热情给予肯定,并要适度组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主体性体验越强烈,参与的积极性越高,其效果越明显。

深入阶段(创意评价):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已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想象是丰富而有童趣,在他们的想象中太阳会笑、植物会哭、猫和老鼠是好朋友……美术课当中,特别是设计课中,学生的想象更能得以发挥。如:《我设计的鞋》有的学生说要设计可以照明的夜光鞋,有的要设计装上轮子的溜冰鞋,还有音乐鞋、疗伤鞋、美容鞋、鞋形房、鞋形车等等,种类繁多,五彩斑澜。

终结阶段(结果评价):一堂课的终结阶段主要是指作业评价阶段。结果评价要把握审美尺度,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把它作为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鼓励学生在创造思维上有所建树,体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表现能力。

在实施评价策略中,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脱离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更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作品。在评价中要注意:因人而异,只要从态度上积极参与就应该得到肯定与表扬;评价标准侧重于创造性与个性,内容是否有情趣、是否显示出对周围事物的留意与好奇、是否有一定的想象和个性成分;允许学生修改,在修改中得到学会完善、提高: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学生自评、师生共评、作品展评灯方式。

2 建立课外活动的全面性评价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美术课外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学生能在自由的空间中进行各种美术活动。根据评价的多元化、多样化特性,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

方式一:活动记录。评价并非是一次性的、可完成的任务,而是对每个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参与活动、发展个性的追踪评价。活动记录即对学生美术活动行为作叙事式的描述,特别是课外的实践和综合性探索活动,建立活动的档案,作为评价的一个指标。由于记录易受教师个人观点、情趣、品味的影响,因而采用此法要注意下列三点:一是叙述要清晰,评价要简短贴切;二是为学生建立活动档案,加强过程性记录;三是每次活动结束教师要做好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满足学生的需求。

方式二:代表作展览。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和开外艺术实践活动,展示学生的作业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展示学习成果的有效评价形式。我们在校园内设置一个美术长廊,以展示学生的作业、作品,显示学生的美术才能,证明他们的进步和成长,以激励的形式肯定学生美术学习的成绩。在学生作业或作品展示评价中,一是让学生个人自选代表作品,在自选中培养学生对作品评价的能力;二是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选择学生的作品:三是在展出的过程中可由学生组成评选小组对参选作品评分。

方式三:参加比赛。参加比赛是中高段学生美术的一项重要的课外活动。现今,各级各类美术比赛征稿通知纷至踏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比赛,并将其取得的成绩也作为美术教学评价的一个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美术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健全了教学评价的机制。

3 建立期末成绩的综合性评价

美术课程标准也把美术评价分成“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由此可见,在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中,假如教师单凭主观印象或一次绘画考核而确定学生的成绩,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教学中应改进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价的方法,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方式。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依照年龄分成三个年级段,即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然后结合本校的实际,从“基础知识”、“造型表现”、“想象创新”、“欣赏评述”四个方面评价学生成绩。以平时成绩为主,期末测试为辅的评价方法,按基础知识(10%)、造型表现(20%)、想象创新(30%)、欣赏评述(10%)、平时成绩(30%)的累计分综合评价整体美术素质。

3.1 基础知识

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是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的,低年级学生由于理解能力差,感知觉比较笼统,不宜过多强调。因此低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评价以学生是否认识大自然中基本色彩,是否理解用基本形概括和表现物象的造型方法;是否能在观察自然中感受美;是否了解单独纹样和二方连续的知识为依据。使基础知识的难度降低,让学生保持对美术的兴趣,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

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觉,但不精确,有意注意开始占优势。思维特点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基础知识的评价应以是否了解掌握浅显的色彩知识;是否了解点、线、面的运用,并能写生;是否从中感受到韵律和节奏的美感以及生活之美、现实之美;是否了解并掌握了四方连续知识为依据,可采用试卷形式进行必要的考查。

高年级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都有所提高和发展,对“时、空”观念也比较明确,理解记忆、抽象思维有一定的水平,有意注意占优势,并且能长久保持,兴趣稳定,模仿力创造力得到提高。考察评价以是否能掌握浅显的造型知识和美感规律;是否理解“节奏美感”;是否了解认识中国画的常用工具、画家、作品及基本表现方法;是否掌握初步的传统与现代设计基础知识为依据。

3.2 造型表现

低年级学生由于在生理上腕骨和指骨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心理上感知觉不够成熟,“时、空”概念模糊,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用绘画用具认识和描绘各种基本形,并能运用平面形的组合表现景和物;是否能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表现自己熟悉的人和物。

中年级学生主要是考察学生掌握透视现象、线描写生、色彩知识、画物体的结构比例和用水彩画、中国画的形式,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和制作简单的纸版画的能力。工艺制作方面考察学生设计二方连续、适合纹样的能力以及选用简单材料、用多种方法制作立体模型、运用纸工雕塑方法设计制作作品的能力。

高年级学生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明暗知识初步表现物象、取景的基本法、运用色彩知识淡彩描绘景物;设置一些具有主体性的绘画创作;在工艺制作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美术字的掌握情况、平面构成的设计、制作能力;泥塑的基础知识等。

3.3 想象创新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幼儿期间向儿童期发展中,注意保持时间短,学生在观察事物时仍然有局限性,在评价方面主要考察学生以是否能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是否初步具有创造想象和创新性,感受自然与生活。

中年级学生具备了比较细致深入地观察事物与描绘事物的能力,并能感知抽象的立体和空间特征,能精细地描绘对象,观察仔细,创新性想象十分丰富。他们的成绩评价主要从考察是否具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细致的观察能力,是否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和创新性。

高年级学生的感受能力强,有耐心,在观察事物时有自己的思考与分析以及积极性、主动性,进行评价时要从是否具有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多彩的想象能力入手综合评价。

3.4 欣赏评述

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低年级学生由于认知能力低,理解能力差,考察以启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欣赏儿童优秀作品的能力。

中年级学生主要考察对自然的观赏和美术作品形、色、质感的认识,能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欣赏对象的初浅感受。

第5篇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探索

一、学前美术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新定位

“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目前,已经有许多城市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加快学前教育发展近年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民生热点,这也标志着政府在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就是要让更多的儿童享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对于过去在学前教育目标上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做出一件有趣的玩具便完成了任务;在教学方法方面,灌输法仍然被大量使用,即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作为标准模式,给儿童临摹学习,让其画出各种形状。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新形势下学前美术教育,他更应关注儿童的精神、个性、感受,培养他的思维、能力方面的东西,特别是要重视儿童的审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创新的基础是审美,而审美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人才目标与知识目标相比,具有终极的意义。但目前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普遍重视的是知识目标,而忽视人才的目标。而且,由于不适当地强调知识目标的难度,以至于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其实,就整个学前美术教育而言,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更应着力考虑的。应该将人才的目标与知识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并将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

二、学前美术教育课程内容新思维

目前,就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现用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二,美术课、手工课的课时安排偏少,三,美术课师资力量不足。这些都无形中制约了美术课程的良性发展,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建立系统、完整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大纲,选定合适的教材,或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编写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成为了当前首要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在美术课时的计划上,对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校时艺术课程零基础的实际情况,做出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课程、课时的计划与安排,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加强学生的美术基础和专业素养,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学前美术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核心发展趋势就是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这些学生进校时美术基础能力普遍都是零起点的,而我们要教授的主要课程:一、美术基础:包括素描、色彩,二、简笔画、装饰画三、手工与玩教具制作,这三部分主要内容再平均下来就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课时,每一部分的内容因为课时的有限,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基本属于蜻蜓点水。再次,美术师资力量的薄弱,一个老师带多个班多个课头,疲劳教学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大环境新形势的要求,我们需要的是切切实实的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前途负责也对祖国的下一代负责。目前就仅陕西省来讲省政府将确保2011年开建的441所公办幼儿园如期投入使用,新建改扩建公办标准化幼儿园325所。这对学前教育是非常利好的事,由此也同样对幼教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就要肩负起这神圣的双重重任。要求我们的美术课教师要密切关注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动向,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

三、学前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新思路

在“十二五”规划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和趋势下,我们作为学前美术教育的前线工作者,更应积极响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与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不断开创新方法、新思路。其一,美术教师应不断创新学前美术专业美术课的教学方法,要将课堂教学的评价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但是学生的行为又是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的,那么教师就应研究创新自己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提供给学生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其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理念是以培养高技能的幼师人才为目标的,因此,作为学前专业的美术教育教学也应突出社会需要和个人需求,使培养出来学生将来能适应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其三,笔者认为,学前专业的美术课应是通过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出有美术专长,有创造激情和审美能力的幼儿教师。既不能机械地传授知识,也不能只是简单地掌握美术技能,而应该是能在美术这门学科中,学会观察、思考和创造。这就要求我们的美术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他的专业功底是否深厚,影响美术课的教学质量,美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其本人应该具有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具备较为全面扎实美术造型、表现力,还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方法,美术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美术教师不但要传播人类文化、艺术修养、开发人类智能,还承担着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美术教师与学生能做到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平等、互相学习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样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与支持。从而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互动平台。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笔者就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多种新思路的教学活动的大胆尝试,例如,采取课堂游戏、分组竞赛、分组集体创作评比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且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得更主动,对知识的记忆与掌握变得更深刻,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使学生一改过去的“被动学”变“主动学“和 “我要多学”。

笔者从教学过程的切身实践中体会到,教师要想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兴趣十足,最关键一点就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对学生对工作的高度的责任感,还有对自身教学水平和知识素养提高的自我要求,有了这些才能积极主动想方设法不断地去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地创新开拓,也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素养的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辉.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特殊性及其启示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9期

第6篇

    论文摘要: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笔者建议以中职两年打基础,高职两年重方向,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实践的探索。 

    1 中高职美术专业教学现状 

在我国开设美术设计专业的中高职业学校众多,教学内容大多数沿袭工艺美术和传统美术的教学模式,基础课多,内容形式安排上有的重复现象,一些传统课程已不适应现代教学体系,虽有些学校在最后学期增加了实训,但在基础课同实践课的教学方法上联系不紧。随着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学校的发展,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完善,美术设计专业就业渠道广泛,但社会上大多相关公司是私人企业,他们要求上岗就能用,能尽快为公司创造财富,所以中高职学生制作能力是关键,尤其是高职这一阶段,熟练的制作技巧加上较好的创作意识才能在这个行业立足、发展。 

2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2.1 专业课程方向的设定 

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职业院校的专业方向定位,可依据本地区背景、特色、市场需求开设符合经济建设和生产一线所需的相应专业,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美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面广泛,横向上有商业展示、环境艺术、材料学、景观设计、社会学、艺术学、美学、民俗学、营销学、人体工程学、市场学等。纵向上有包装设计、标志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广告设计、网络设计、书籍装帧、ci设计等美术设计。结合廊坊地区临近津京城市,商业发展很快,人口聚集,房地产发展迅速,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科学准确地开设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定位上做了如下调整: 

2.1.1 平面设计方向 

该专业在广告领域应用广泛,毕业生可达到独立制作能力,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广告基础、标志设计、招贴设计、图形创意、书籍装帧、coreldraw、 photoshop、ci设计、市场营销等。毕业生可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宣传策划工作,还可从事新闻、广告、出版、印刷、文化传播等相关行业的图形设计工作。 

2.1.2 室内设计方向 

属于当今的热门专业,毕业生达到独立设计制作室内效果图及建筑施工图的能力。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室内设计、人体工程与建筑制图、cad制图、3dmxa建模及渲染、效果图ps后期处理等课程,为培养实用型设计人才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中高职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上的调整 

2.2.1合并重复课程 

对中高职阶段重复课程课程进行削减,以减少原来多科之间的重叠现象,如:平面构成和图案,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考虑合并为一门课,既避免重复又可以缩短教学时数。再如:将《印刷工艺》、《广告创意》、《广告策划》合并为《广告基础》,并按照美术设计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出有科学性、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将能力培养融入教育内容及课程结构之中。 

2.2.2 调整课时比例 

删减与专业无关的课程,降低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中所占的比例。比如,素描课程可由原来的中专两个学期,大专一学期,调整为中大专各一学期,并在内容上渗透结构、透视、构图等知识,淡化明暗、虚实等内容,强调用线造型形式,从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为高职阶段打下基础。 

2.2.3 科学合理的调整教学内容。 

将原有的素描、水粉改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课程内容也与设计相涵接,将原来的三大构成等传统的教学内容加以精选,打破过去各自独立的局面。通过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贯通,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找出各科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能力。 

3 采用模块式混合教学法实践 

在两学期内,选取部分主干专业课进行模块式混合教学法实践,具体方法如下: 

3.1 第一学期,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coreldraw混合为同一模块的教学实践。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是中职美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平面构成及色彩构成的概念和法则,掌握构成的造型、组织规律及理论知识,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奠定扎实的基础。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手绘画图轻视,作业质量差,效率低,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对电脑制图比较有兴趣,根据这一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平构、色构同另一门中职阶段主干专业课程coreldraw结合。coreldraw的任务是:通过对计算机设计基础知识及图形设计软件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美术设计软件的能力,达到能运用计算机进行二维图像的创意制作,而现在出版的coreldraw教材多数由计算机教师编辑,少实际应用及创作。教学计划中将这三科安排在同一学期,让两位教师先进行沟通,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中三科相互渗透,共同教学。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容于coreldraw教学的优势 

(1)平面构成教学中,利用coreldraw的基本绘图工具和“安排/变形及造形”菜单,可以很快的绘制出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型。 

(2)色彩构成教学中,利用coreldraw的调色盘和添色工具组可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色彩三要素、色立体、色彩构成的调和及对比等色彩知识。 

(3)、coreldraw教学中,利用平面构成的造型、组织规律使学生利用coreldraw的“基本的绘图与文本编辑”工具,培养创意思维。利用色彩构成内容美化coreldraw中的图形。 

这样以前三科分开授课需216学时,现在180学时就可以完成教学计划,既节省了课时,学生又找到基础课间的内在联系,多了实际应用及创作实践,更有利于学生的创作热情及创意思维的培养。 

3.2 第二学期,将《室内设计》与《3dmax》、《autocad》三门课程混合为同一模块共同教学。教授《室内设计》的教师同时教授《autocad》,教授《3dmax》的教师也将《室内设计》的部分内容引进去,在指导方式上与上学期的混合教学相似。不同之处是本次混合教学更注重专业教学的地位。既然计算机设计软件做为室内设计的辅助工具,教学中注重处理设计运用与软件功能之间的关系,以专业教学为主,更好的发挥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3dmax》是三维设计的大型软件,其功能强大应用广泛。在室内设计中,其命令运用是有限的。根据这一点,在教学中是以室内设计效果图制作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讲解,对于软件的功能不再全面的、平均的介绍。通过完整的设计作业,将《autocad》、《3dmax》这两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里面的常用命令加以应用。由于室内设计课程与辅助设计软件的混合教学,教师课堂指导准确到位的,在近十周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大多能独立运用设计软件进行设计。由于教学目的清晰,学习的目的明确,学生掌握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一个班六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发现,采用模块式混合教学能使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最大程度的相互关联,专业理论课同辅助软件相结合,专业教师彼此沟通的教学内容,使各专业教学环节更为紧密、科学,学生能更系统、全面的掌握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更加合理,教学目的更加清晰,学生的学习效率显著提高的同时教师的知识也被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均找到了合理的契合点。 

此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在新形式下探索出适合中高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发展方向,争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在美术设计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高职美术设计专业还需不断的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探索出一条适应职业美术教育发展的道路,培养出能与市场真正接轨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挺《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上)》(c)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邢晖 《职业教育发展论纲 透视北京职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3]徐国庆《项目课程的基本理论》[j] 职教论坛2006-04 

第7篇

1.教学拘泥于传统形式,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近年来随着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是总体来说,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需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美术理论教学仍以绘画技能的讲授为主,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没能紧跟社会发展形势和需要;教学中忽视了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同学生之间的特殊性。二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美术教育不在于培养出多少画家和艺术家,主要是在教会学生美术绘画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认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很多高校在美术教学中却没能抓住这个目标,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三是部分高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不足。如,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室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是板书教学,只有少数教师能用多媒体教学。

2.美术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高校美术教师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虽然美术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一是大多数高校由于基本建设任务繁重、建设资金紧张,对美术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在教学硬件建设、教师队伍培训资金上投入不多,导致学生实践教学分组率不高,实践教学效果不好。二是美术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老化。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美术教学改革必须紧跟形势。但是部分教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很少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法,只是在教学和工作中被动地学习。久而久之,美术教师专业知识老化,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甚至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三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美术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广泛涉猎与美术专业相关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3.忽视文化课程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目前我国教育考试制度还是“严进宽出”,这就造成了高考就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势,家长和考生面临高考的激烈竞争和巨大压力,有些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就选择美术或者音乐,但是自己并不喜欢美术或音乐这类专业。另外,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是对艺术考生放宽上线分数,艺术生相对于普通考生更容易考上理想的大学。在这种制度和观念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高校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忽视了文化课的重要性,学生自己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认为只要把美术专业课学好了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事实上,美术的内涵和精神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能理解,美术的创造力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只有绘画技巧而没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人不是新形势下需要的人才,这样的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美术教育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和训练,但是有些高校缺乏美术实践教学基地和设备,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4.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美术学习兴趣不浓。当前,大多数高校把办学效益放在首位,单纯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大,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忽视生源的综合素质和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下降。而且,受到社会功利性和浮夸之风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90后”学生的非主流思想的广泛存在,导致很多美术专业学生只追求另类和独特,忽略培养扎实的绘画功底,不能体会真正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内涵。高校美术教师很多时候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对学生的个人内涵、品德和思想养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学生学风不好,学习兴趣不浓,如课堂上使用手机玩游戏、沉迷网络等现象目前已经成为共性问题,高校和教师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不断提高美术教学效果,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

二、新形势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在完善人格、提升素质、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同样需要在教育发展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顺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是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一是教学思想的改革。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教学思想的改革要求师生首先要共同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美术家,而不是只会照葫芦画瓢的“美术匠”。如在进行色彩的静物写生训练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先让学生对静物进行临摹,学生能熟练搭配色彩后再进行全新的色彩搭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二是高校在确定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紧跟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开展调查研究,邀请行业、企业的技师和工程师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邀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学生授课或者做学术讲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后实践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要想提高美术学生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提高美术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通过国内外研修和项目支撑,培养国内知名的美术专业领军人物;二是通过选送美术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轮训、实训和顶岗,提高教师美术教学实践能力;三是实施校外美术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校内专任美术教师“结对子”,兼职教师全程参与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以上三点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使美术教师成为具备深厚艺术知识底蕴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传授者,并使教师可以在对学生的传道授业中渗透人文精神,使教师可以借助美术教育帮助学生净化心灵,从而使学生的自我人格得以升华。

3.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培养实际的美术专业教学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一是高校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美术专业基本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设美术相关理论和实践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理论素质。二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学生课程较多、学校设计的课时量是有限的,教师的授课内容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和就业需求,决不能泛泛而讲,要学有所用;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因为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要不断创新,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要结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种媒介,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要广泛涉猎相关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充分备课,扩大课堂的知识面和内容含量,授课内容既丰富多彩又重点突出,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4.提升学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专业学生由于从小就侧重艺术理论和专业课学习,忽视文化基础课学习,导致学生文化课底子薄、基础不好。但是,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对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艺术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涵盖历史、文化、哲学、文学等多个学科,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感受领会高雅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寓意,才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融汇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因此,高校在做好美术学生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要有重点加强学生文化国学等课程教学,切实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内涵。而且,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启迪、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开放思维和想象力,这是教师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

三、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基本规律;高尚情操;交流意识;反馈机制

中国画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独具民族特色、自成体系的绘画学科,作为中华民族及东方文化艺术的形象代表之一,它在我国现当代美术教育体系尤其是高校美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目前,不论是作为绘画专业必修课还是艺术设计专业选修课,中国画这门课程的教学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根据中国画的文化源流,遵循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努力探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中国画画理渗入学生的绘画观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成为了高校美术教育的一个关注点。

一、高校进行国画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就高校中的国画教学而言,不论是教或学,都应该正视中国画的基本规律,转变观念,使教学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完成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内,也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如定期举办学生的美术作品展览和开展美术第二课堂活动。西洋画的流入,已经对国画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而在高科技的信息化时代,新鲜感促使很多学生投身于西洋艺术的创作热潮中,国画艺术备受冷落。因此,高校应该就国画教学进行更深刻、更具实践性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更多的人才投身其中。中国画博大精深,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怎样进一步地搞好中国画教学,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亟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并为之不懈地努力。

二、多角度推进国画教学改革的进程

1.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最高审美法则。中国画受到老庄等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一个中国国画家,不仅仅要有高超的画技,更重要的是其内涵、修养和精神。中国花鸟画常常赋予梅、兰、竹、菊以人的姿态和性格,学生要带着情感去认识、学习中国画,而不是学习照抄和纯笔墨的练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历史背景、生存状态等方面理解画面组织和风格。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思想就会有所认识和升华。

2.培养学生进行学科交流的意识

学习中国画的学生大多只关注本专业的知识,对美术学科中其他专业的知识内容毫不关心。事实上,专业之间的互相交流和渗透是十分重要的,毕竟时代在进步发展,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无论它的发源地是中国或是其他国家,都应该秉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同为美术专业,很多知识都是有借鉴价值的,都是可以加以转换运用在国画创作中的。因此,在教改的倡导下,各个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并培养学生之间进行学科交流,无论是同专业还是不同专业,大家都可以在一起共同交流艺术学习和艺术创作的心得。对于国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不仅能够完善自己的绘画技巧,也能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心得体验和灵感刺激,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

3.丰富授课形式

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不断纠正现有教学模式和理念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将学生固定在教室中进行学习,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也不利于他们绘画技巧的提升,因此必须在授课形式上加以转变。例如:可以将看展、参展作为授课形式的一种,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看画展,可以去省级博物馆、艺术馆,有条件的话甚至可以去国家级的或是更大规模的馆内欣赏,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技能相关的比赛。即使看再多的印刷品都不敌一张原作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由于每个学生的领悟程度不同,在不同的艺术作品感染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创作灵感,这样更有利于其艺术性格的培养。

4.完善反馈机制,加强师生交流

改革的目的是改善教学的不适应性,而其源动力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画,将这一传统艺术瑰宝永久地流传下去。因此,在实行国画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应该建立一定的反馈机制,定期在学生中开展调查,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简言之,如果一套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并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或是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教改,也就意味着要将教学改革继续下去。

中国画的教学在新时期应该有所变革,这些变革应该是放在整个当代艺术产生的背景下,寻找中国画的发展道路。当然,国画教学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突击,而应在不断吸收、借鉴经验的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素质制定出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和艺术流传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