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5 12:11: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前端学习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通过结合国内牵引供电综合自动化现场教学需求,根据实际工程项目提出并设计了一种适合供电段操作和运行维护人员的教学培训系统,该方案软硬件结合,具有投资低,便于学员快速入门上岗,也便于升级换代的特点。
1引言
随着铁路大规模提速,东南沿海主要千线正在逐步实现电气化,牵引变电站基本采用了最新的综合自动化技术,对于新建供电段和既有旧的电气化线路,对值班和运行维护及管理人员都提出了较高的专业供电技能要求,采用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直观对学员进行系统培训,同时由于现场设备都在投运状态,无法满足学员的操控需求。借鉴国内国际经验,采用全仿真模拟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已经在飞行员、机车司机等职业培训领域得到推广,但该类系统投资巨大,对学员文化和专业基础要求高,难于适应基层站段人员的应用需求。
因此,有必要采用全新的综合自动化教学培训方式对学员进行仿真培训。设计的教学培训系统首先要直观,便于学员操作,尽量与现场应用模式保持一致,这样通过教学培训可快速满足岗位上岗要求,能很快适应现场的工作,安到厕利地完成操作维护任务。同时也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流行的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加速学员的知识培养和动手操作,从设备内部熟悉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掌握故障排查方法。
2设计原则
为实现基层运行人员快速熟悉和掌握现场综合自动化的目标,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按典型牵引变电所进行设备配置,一次设备全部采用模拟方式,主变和电容等一次设备可在现场进行知识讲解,断路器和隔离开关为保证操作的直观性,需要配备模拟机构。由于电站设备的备用设计,可按半个牵引变电站进行硬件系统配置,实际操控完全满足全站的操作要求,对于备用电源自投,可采用软件模拟方式进行培训教学。考虑到需要进行保护模拟和测量模拟,需要外配电压电流源,通过其调节可直观进行保护试验和测量观察。
系统构筑一台服务器,通过服务器对保护测控设备进行操作,通过服务器建立基于TCP/IP协议的局域网,配置一定数量的学员机,使资源得到共享,每台学员机都可通过服务器抢占控制权,对保护测控设备进行操作,当不操作设备时,每台学员机可进入仿真环境进行仿真模拟培训。
模拟培训软件采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对电气化铁路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牵引供电原理、保护原理、所内实际操作演练、故障模拟、工程应用等进行教学,同时能够软件模拟正常状态下的倒闸作业以及事故状态下的处理手段,同时系统配置评价考核子系统,具备丰富的实用题库,可对学习效果进行基本评估,以确认学员的学习能力和检验学员的知识掌握程度,为保证现场设备运行安全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牵引供电培训系统由保护测控盘、机构及故障模拟盘、电压电流源、控制台、联网微机和服务器组成。组网采用星型高速以太网连接,保证多媒体信息量带宽要求。全部采用多媒体电脑,具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功能。硬件系统的配置将保证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云博机的内存、CPU时间和硬盘空间均应保证有40%以上的余量。
3牵引供电综合自动化教学仿真系统组网方案
教学培训系统组网示意图如下:
4培训系统主要功能
4.1教学部分
采用组网微机进行系统模拟操作和仿真培训。系统正常工作时只有一台主机可对保护测控盘进行操作,当该机操作时,其他计算机无法登陆进行保护侧控盘操作,只能进行仿真模拟操作,当无主机对保护侧控盘操作时,每台计算机都可抢占主机地位,对保护测控盘进行操作。系统(TE`I’S)采用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应用视频处理技术,通过高分辨率彩色屏幕,来表现电气化铁路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并通过艺术处理,来形象地表现电气化铁路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方式,系统组网、组屏方式,后台监控软件及保护测控盘的控制操作、保护装置的原理及操作,资料查询等内容。利用多媒体丰富的图形、图象及数字化处理技术,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地进行实习操作,创造最佳的教学环境。教学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牵引供电系统原理,保护原理,综合自动化系统装置原理,图纸说明系统和工程应用部分。
4.2仿真模拟部分
主要针对以下部分进行仿真: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监控后台软件,备自投,保护测控盘的柜体,电铁馈线保护装置,电铁变压器差动保护装置,电铁变压器后备保护装置,电铁变压器本体保护,电铁并补保护测控装置。由于需要培训的操作主要是针对后合监控系统可遥控的开关和刀闸的操作,以及各保护装置的操作。因此仿真培训系统采用仿真的设计。包括供电系统的正常手动/遥控控分、控合,远方/当地投入退出,操作方法按照实际系统的操作规程进行。以及事故处理,如开关状态故障,变压器:差动保护、重瓦斯等本体故障、轻瓦斯等告警故障、高压过流、低压A过流、低压B过流等,110kV进线失压,馈线过流、距离保护I段Ⅱ段、电流速断、电流增量保护等,电容器速断、过流、谐波过流、差压、差流、过压、低压等。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N-末端脑钠肽前体;血清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2013年收治的6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42例, 女22例;年龄19~76岁, 平均56.8岁。64例患者中33例冠心病, 13例原发性高血压, 15例冠心病伴有EH, 3例特发性心房颤动。同时选择同期收治的30例非瓣膜性心脏病窦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18~69岁, 平均51.9岁。30例患者中16例冠心病, 8例EH, 6例冠心病伴有EH。
1. 2 方法 对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进行检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的24h内, 在其清晨空腹的状况下, 采用卧位大于30 min后, 在患者的外周静脉中采取2毫升血液;在观察组患者入院后1 h内对血液进行采取。在患者出现心房颤动的1~48 h内对其实施复律治疗, 对于复律治疗成功的患者, 在治疗后的1 h内对血液进行采取。而治疗没有成功的患者, 在其对普罗帕酮进行口服后的48 h内对血液进行采取。然后将标本放入非抗凝试管中, 3 h内在4℃以下以1000 r/min对其进行离心处理15 min, 以对血清进行提取, 然后放置在低温的冷冻管内, 放在-20℃冰箱内进行保存, 15天内对血清NT-proBNP的浓度进行测定。
1. 3 统计学方法 本文资料均采用IBM 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数据应用 x-±s描述,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后, 对照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是(195.61±36.32)ng/L, 观察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是(476.98±189.84)ng/L。由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P
2. 2 复律治疗前后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 在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实施复律治疗, 治疗成功患者在复律后的1 h内血清NT-proBNP由之前的(435.65±153.27)ng/L, 下降到了(195.61±36.38)ng/L, 可以看出复律后明显比复律前低(P
2. 3 复律成功与失败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 观察组中复律治疗成功与失败患者, 对其治疗前后的血清NT-proBNP水平进行比较, 如表1所示。由结果可以看出, 复律治疗前复律失败患者与复律成功患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具有明显差异(P
3 结论
脑钠肽(BNP)主要是由心室的肌细胞进行分泌, 但是也有少量BNP是由心房的肌细胞进行分泌[3]。使心肌细胞对BNP进行合成与分泌的因素为:心脏容量负荷的提升, 导致心室的压力以及室壁的张力提升[4]。而在分泌BNP的过程中会产生NT-proBNP, 其含量较为稳定, 并且较高, 有利于进行临床检查。而通过研究发现,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其血清NT-proBNP水平比窦律患者高。而在服用普罗帕酮进行成功复律后, 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降低;但是没有成功复律的患者, 其血清NT-proBNP水平没有明显变化, 并且成功复律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 在治疗前明显比复律失败患者的低。这就说明心房颤动对BNP的分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并且入院时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是复律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5]。
参考文献
[1] 杨曙光, 屈克学, 孙晓云, 等.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药物复律效果的价值.实用医药杂志, 2009, 12:3-7.
[2] 陈磊.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对阵发性心房颤动药物复律效果的预测价值.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 15:145-146.
[3] 廖建平.N-末端脑钠肽前体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04:371-372.
关键词:西部民族院校;移动学习;移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1-0019-02
一、前言
移动学习从2000年第一次在国内提出,到现在已经有12个年头,在这一阶段中2006年之前,国内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论文数量不是很多,从2007年以后才开始慢慢地多了起来。在所有的研究论文中,对于西部高校的移动学习研究较少,对于西部地区民族院校师生移动学习情况的研究就更少了。事实上,在西部民族高校开展系统的、有计划的移动学习基本上处于空白。笔者作为西部民族院校的一名普通教师在阅读了大量关于移动学习的文章之后,深深感受到西部在移动学习方面的落后与闭塞,对于西部民族高校里师生的移动学习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拿出来与同行探讨。
二、民族院校师生开展移动学习前端的分析
1.移动学习的概述
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从国外到国内有很多。在芬兰,由Ericsson、Insite、Telenor Mobil与IT Fornebu Knowation联合发起的名为“Telenor WAP移动学习”研究项目的研究报告中给出的移动学习定义是:由于人们地理空间流动性和弹性学习需求的增加而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1]在很多篇文献里都对这个定义有所引用。在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定义为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教育实验室给移动教育作出的如下定义:移动教育(Mobile Education)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崔光佐,2001)由这些定义我们能看出移动学习的展开与通讯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是分不开的。[1]只要拥有移动终端设备和学习的愿望,即可开展移动学习。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专利而是每一个学习者可以满足自己学习愿望的学习方式。它适合所有的有学习需求的学习者,不分年龄、种族、职业和地域。甚至爱尔兰学者Desmond Keegan在他的论文中还提到未来出现移动大学的概念。[2]
2.西部民族院校概况
西部民族院校地处西北,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之处。学校的学生来源于各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对于能够开展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拥有层次不一,对于使用技术的掌握情况也不一样,所以民族院校的学生开展移动学习还存在着一些困难。而对于西部民族院校的老师来讲,他们继续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对于很多前沿知识的获得途径有限,出去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较少,听相关专业系列讲座的机会更少。他们获得知识主要靠网络。现在的学生相对过去获得知识的途径丰富了,所以教师只有储备大量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教学生。对这些老师来说移动学习很有必要。
3.移动学习的需求分析
通过和一些教师及学生的访谈交流得出,目前大部分师生都在无意间进行着移动学习,希望通过手机等移动学习设备能获得更多课外知识,也希望能获得一些和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希望在校园如操场、教室、宿舍、食堂和车上等各个地方都能够进行移动学习。
三、开展移动学习的问题分析
目前在民族院校有计划开展移动学习的项目还不是很多,更多的移动学习是偶然的、随意的,学生进行移动学习时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障碍。
1.硬件、终端移动设备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手机,有些学校开学寄通知单时会一并把电话卡寄过去,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也相继推出了适合于学生在学校上网用的电话和校园卡。老师和学生在校园内的上网基本上畅通无阻,学生所选择的终端以手机为主,也有笔记本和PAD等设备,学校机房也向学生开放着。但有些学生的手机屏幕过小,操作系统不支持网上一些内容的打开和下载,这给学生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带来了一些障碍。另外,民族院校中,很多同学的母语不是汉语,他们更习惯于本民族的语言。如对于藏族同学,现在有了藏语系统,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电脑和手机上安装藏语系统,这样就方便了藏族同学的网上移动学习。对于老师来讲,每个人选择的终端学习设备不一样,最终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
2.主题性学习网站的缺乏
从杨芳琦老师对近十年移动学习的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地区分析,华东地区26%,华北地区20%,东北、华中地区16%,而西北地区只有7%。[3]从这个比例能看出西部地区对移动学习的重视程度还是较低,在西部民族院校更是如此,所以还没有专门的移动学习网站的建立。尤其是缺乏适合于本校学生学习的专门移动课程的设计和移动网站的设计。这无疑也是给师生的学习设置了障碍。整个学校层面对移动学习的重视度还不够,没有设计好完整系统的体系。
3.个体学习意识的缺乏
由于整个大的环境没有意识到移动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个体的移动学习意识也较弱。个体的移动学习往往是在无意间或者偶然间学习到知识。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学习也没有目的性。通过和学生访谈发现,学生通常都是在上课提问时或做作业时遇到一些问题,然后通过终端设备查询信息,获得知识。并没有持续的移动学习计划和学习习惯。
4.学习环境的缺失
很多学习者通过移动学习很难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大的学习环境的缺失。从学校层面来讲没有专门的移动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没有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没有关于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设计;同时也缺少移动学习终端应用软件的开发,尤其是缺少适合于多民族同学以自己民族语言进行移动学习的终端软件。同时应实时跟踪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实时的、客观的评价,并能及时激励学习者进行更深入的移动学习。
四、开展移动学习的对策分析
1.学习环境的改善
首先,在学校保证无线网络的覆盖,让学习者在用终端设备上网时畅通无阻。其次,学校层面根据自己的学校定位,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移动学习平台,方便学习者学习。设计开发出终端学习软件,能够让学习者安装软件以后,解决不同终端技术应用层面的困难。
2.技术上的支撑
需要学校内部的技术开发机构和社会上一些移动通讯公司相结合,突出软件的兼容性。学习资源库的设计与开发,能方便学习者上传和下载各种不同形式的的学习资料。
3.观念意识的改变
从领导层面到老师再到学生都应该重新认识移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提供平台和服务,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移动学习。学生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主人翁的角色,积极地投入到移动学习中,将移动学习和正规教学结合起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总之,未来的学习模式中,移动学习一定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除课堂之外的其他类型的学习方式。让这些不同的学习模式结合起来为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光添彩。让我们的学习突破时空限制,使终身学习的理念变成现实,提高学习者自身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成林,徐福荫,徐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一、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拉近师生距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师生关系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对知识的情感和师生互动的开展。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和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做出各种决定教学与教学管理的行为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重大的作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曾提出了“儿童中心论”的观点,其强调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围绕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展。人本主义教育流派认为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心理需求来正确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成功动机,使外部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内部的自我需要,从而激发教与学双方的自我创造力。其代表人物马斯洛主张: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在于促使学生学习,而不是引发学习。合作教育理论是前苏联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教育流派,代表人物是阿莫纳什维利等人,该流派认为教育要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发挥人的潜能,要使学生不被强制学习,教师应当从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以及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等。他们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一种合作的关系。以上从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师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十分必要;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提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能力的关键,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巧设课前问题,课堂气氛活跃
增加回答问题的时间,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问题的回答和讨论,也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长度。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可以问一些让学生动脑筋的问题。在让学生回答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两到三分钟的讨论。这样老师可以在讲解之前,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知道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有些什么错误或者遗漏,老师才可能在以后的教学中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
三、引入情境教学,课堂生动有趣
情境教学主要是某种富有感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情境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在教学中,只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充满活力
许多中小学都认识到应该采取更多的行动鼓励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我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效果不错。每一次上课,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次数至少应该比批评次数多,老师还应该对一直认真努力而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习有进步的学生;学习态度比以前有进步的学生;予以奖励。我进行的是小学教育,所以我和班主任老师商量后,在教室里制作了一个星榜,我们给它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星空。有两个意义:一、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如一个个明星从这里诞生。二、这个榜上贴的是红星。自从这个星榜在我们班贴出之后,学生们的学习劲头真是势不可当,上课积极努力地发言,作业不但书写工整而且准确率也提高了,过去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态度比以前端正了。下课后,学生们第一件事情不是冲出教室出去玩,而是围在星榜旁数红星,不仅数自己的也在数别人的,我看到学生们在比学习,我很高兴,因为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我相信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将会有很多的潜力可挖掘。开家长会时,家长也十分喜欢这个星榜,都纷纷说好。有了星榜后,我们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也容易了很多。
只有学习才有进步,通过学习,才能认识新事物。这次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全市组工干部培训班,时间紧、内容多。特别是听了黄部长的报告,我对践行科学发展观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倍感责任在肩,压力巨大。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好新时期组织工作,我的体会是,讲党性是保证;重品性是前提;作表率是关键。尤其是要强化三种意识,谋划三种理念,努力做到“三得”。
一、解放思想,强化三种意识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解放思想的程度会决定发展的速度,所以解放思想在发展中就尤为重要。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
1、强化全局意识。作为组工干部,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要不断强化全局意识,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全局性的工作来为领导出谋划策。一是增强预见性和全局性,让领导更为积极地推进人口战略研究,将人口因素置于重大决策链的前端,使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真正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决策的重要依据。二是注重稳定性和连续性,促使领导把稳定低生育水平、平抑出生人口性别比作为人口计生工作的首要任务,特别是把农村这个重点和流动人口这个难点抓好,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适应。三是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让领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抓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2、强化创新意识。改革创新是落实思想解放的具体行动,是检验思想解放的实际举措,也是组织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通过思想的大解放,推进工作的大创新。一是定位要创新。我市是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县(市、区)之一,因此争先进位应当作为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最基本的定位。二是理念要创新。要把始终着眼于人民群众,始终为了人民群众,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当前,要着力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的差距问题。三是机制要创新。围绕建立和完善人口发展宏观调控体系、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基层民主管理机制等,切实加大调查研究力度,重点研究制定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匹配的生育政策、奖励扶助政策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决策统筹机制等。
3、强化发展意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组织工作应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加快发展的助推器。面对周边市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强劲的发展态势,我们应调高工作目标,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水平。一是在工作目标上,要处理好稳定低生育水平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关系,在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要充分尊重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并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和老龄化等问题上有所突破。二是在工作出发点上,要处理好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群众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的关系。注重实现计划生育国家利益、个人利益的同向性。三是在工作标准上,要处理好完成人口(来源:文秘站 )计划与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关系。四是在统筹政策上,要处理好均等与优先的关系,要争取经济社会重大决策尤其是与人民群众戚戚相关的惠民利民政策,都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实行优先优待,而绝不能与国策抵触,更不能阻碍国策的有效施行。
二、扎实工作,谋划三种理念
1、紧紧服[:请记住我站域名/]务于第一要务的理念来谋划组织工作。近年来,我委组织工作服务发展、服务中心的意识明显增强,但与组织工作出生产力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推动人口计生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组织工作的基本定位和基本职能,用科学发展观来检验组织工作的成效,仍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了组织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第一要务,每年年初,我们要召开全体人员会议,对组织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全年组织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真正把组织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科学设定目标体系,层层分解,细化量化,责任到人,严格考核,逐项兑现,构建起上下同心、齐抓组织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以便更好地把党的组织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资源优势,更好地为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服务。
2、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谋划组织工作。组织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就是要确立党员、干部、人才在组织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谋事、处事、办事都要“以人为本、见事想人”,从满足党员、干部、人才的现实需求入手,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在组织领导上,做到“四个明确”,即:明确中央确定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要求;明确全市组织工作的总体安排、方法步骤;明确本级组织工作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目的要求;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在落实措施上,做到“四有”,即:有学习计划、有学习资料、有学习记录、有心得体会,保证各项活动的扎实推进;在方式方法上,我们要采取自学、集中学习、领导讲课、大讨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确保学习效果。切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谋划组织工作,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突出统筹兼顾的理念谋划组织工作。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在方法论上,就是统筹兼顾,这一要求落实在新时期组织工作上,就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实现重点带动、统筹推进。因此,我们要坚持委党组自身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 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富有活力;坚持加强个人自身建设与推进组织工作有机统一,坚持本委组织工作的重点工作、创新工作,融入全市组织工作大局,从而更加有力地提升我委组织工作水平。
三、不辱使命,努力做到三得
通过已开展的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讲党性、重品性、作表率、树组工干部形象”活动,我们深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学习调研,查摆问题,带头解放思想,带头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组工工作水平,力求做到“三得”,从而实现自身形象的提升。
1、打得开局面。我们要能坚持时刻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苦学发展之策,惠民之计,切实增强工作能力,攻坚克难,埋头苦干,要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以便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迅速打开局面。
2、扑得下身子。有句话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只有真正放得下架子、扑得下身子,真心为民,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拥护。作为组工干部,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多做利民益民之事,使老百姓得到实惠、感到温暖。
1、技术原理
云计算的网络教育平台主要包括平台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细致的阐述可以从平台整体结构、核心思想及技术内容、平台基础设施和软件系统四个方面展开:
1)平台整体结构
网络教育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提供SaaS模式的一套网络教育平台和资源库,主要提供信息技术人才的技术学习、实践训练和知识资源库以及人才简历资源库。系统基于云计算,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本平台基于SaaS商业模式原理设计研发。在互联网上提供给单位客户和个人客户使用网络教育平台和资源库。用户不需要投入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只需要按照服务的内容支付使用的服务费用即可。平台的客户对象分为单位客户和个人客户,单位客户可以对网络教育平台的以下功能进行管理和定制:学习技术方向、学习阶段、学习项目、学习内容、在线答疑安排、测试题和资源库等;个人客户可以选择技术学习方向,行业方向,技术的级别,训练项目等,单位用户可以对个人实训进行管理评价打分。
2)核心思想及技术内容
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旨在通过网络提供强大和平行扩充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并借助SaaS、PaaS、IaaS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用户终端。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网络教育平台服务的客户人员数量众多,资源库的数据量信息庞大,需要的服务器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巨大,同时又需要保证平台的负载均衡,满足客户的高性能需求。所以本平台的建设从基础设施上使用云服务器技术,多个客户共用IT基础设施资源;在软件系统的设计上采用SaaS模式的设计。
3)平台基础设施服务
用户无需管理或控制任何云计算基础设施,但可以操作在基础设施之上的服务。本项目中需要的基础服务设施包括:网络、服务器、储存空间、操作系统、部署所需的应用服务等。依据IaaS的模式,本平台在基础设施云中让客户通过Internet可以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以提供整体网络教育平台的基础设施支撑。同时减少用户在IT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费用,提高投资回报率。
4)软件系统
本平台的软件系统主要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知识资源库和人才简历资源库。软件系统主要子系统包括:网络教育平台门户、在线学习子系统、在线测试子系统、知识资源库、人才简历资源库、学习者评价考核系统、社区、网络教育平台管理子系统(针对单位客户和平台的维护)等。
2、软件系统设计的技术方案
平台设计采用的关键实现技术是云计算、多媒体及应用开发技术。软件系统的设计遵循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SaaS是一种软件布局模型,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提供给客户的服务是运行在云计算基础设施上的软件系统,客户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企业购买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购买的服务内容多少和时间长短向运营企业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用户可以在各种设备上通过瘦客户端界面访问,如PC机、平板电脑等。软件系统的开发技术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育平台软件系统将以SaaS服务模式为设计指导理念,通过JavaEE平台的企业级开发技术(JSP+SERVLET+IBATIS+SSH),Web前端技术(HTML+CSS+JS+Flex+Ajax+JQuery)、Flash等的组合使用来设计实现,数据库使用的是Oracle。
二、网络教育平台的功能和服务设计
云计算的网络教育平台,是为高校和企业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人才网络教育平台,它的主要功能和服务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单位用户的管理
此部分功能提供了对整个学习过程、内容模式设置、学习项目组等的全面管理,将真实环境中的教育管理工作交由系统来做。对于在此平台上注册并付费的单位用户提供管理定制功能,使其能对学校和企业内的参与学习的人员统一在此平台下进行管理与开展网络教育工作。此部分功能是根据购买的服务和给予开放的权限设置对于相应的系统平台管理人员开放的,在此部分中,可进行:学习技术方向的设置、学习阶段的设置、学习过程质量的管理、学习项目的管理、学习项目组的管理、多媒体学习教程和课件的设置与管理、在线答疑管理、在线测试、题库与知识库管理等等。
2、个人学习管理
当单位用户的学习者或者是个人用户的学习者通过前台展示门户注册之后,若要在此教育平台上进行学习或使用资源,则每次需要在提供的登录入口进行登录。登录后,系统会根据每个学习者的学习及进度情况生成和本人相关的页面,页面上会展示一些跟个人学习相关的功能项与提示信息,比如查看与申请修改学习目标、查看与申请修改个人学习计划、查看与申请更改个人学习内容、查看个人学习进度、参加学习考核、相关资料的上传下载、申请加入项目组、去学习社区、查看个人学习通知等。
3、学习课件和题库管理
教学平台上的学习课件主要采用Flas、视频播放、音频播放(文字旁白)、图像展示等丰富的课件素材来解决理论学习枯燥、难点理解困难的问题。课件可有平台本身提供,或者是购买单位根据自己的需要上传。题库建设有基础题库和购买单位自己建设的题库。
4、实训资源库
学习的资源库分知识资源库和人才简历资源库。知识资源库中存放和管理着技术资料,这些技术资料可以授权单位用户或学习者或者是访问学习社区的客户上传更多的技术资料,包括文档、视频、学习课件等,学习者可以方便的下载或阅读用来辅助学习。人才简历资源库是学习者或是社区成员的简历信息库,企业可以方便的查询筛选到自己想要的人才。
5、网络教育平台对外展示的门户
对于这种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育平台,能否做到信息的及时与传递,为广大学习者提供最大的便利与最优质的服务,让他们快速的掌握实训动态,了解行业信息,直接关系到单位用户和学习者的利益以及此平台的运营效果,一个宣传展示门户便尤为重要。此部分包括网络教育平台介绍、学习模式介绍、学习动态展示、学习社区登录及帮助中心。通过此门户,客户可在选择使用网络教育平台之前对平台的优势,学习模式、学习方式、就业出口等方面做详细的了解,为他们的决策提供依据;对于已经选择的客户,可及时的查看到每月的活动及相关通知、并且还可以浏览相关新闻信息、进入社区等。
6、学习社区
社会化网络已经是在短时间内人们之间相互认识,迅速聚集资源,传播信息等最快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正是利用其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做到集中网络优势资源与大家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让知识变得更加开放,充分倡导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知识共享这两大理念。学习社区主要内容有:我的档案、群组、讨论专区、我的好友这四大块,功能简洁实用。可在网站首页登录入口进入社区或是在个人学习管理页面点击进入。
三、结束语
对移动学习设计的设计主要集中在移动学习者的学习特征、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移动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等内容。然而,除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提出了“教育超市”理念外,在面向成人学生的微型移动学习设计时,大多照搬普通学校的培养模式,强调全面的、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方法不尽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和要求。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针对实用性学习目标、为移动的学习者提供“微型化”的学习资源这一趋势,正符合我们在本课题研究中希望实现的目标。为此,我们首先针对移动学习的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微型学习策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学习设计。
二、基于微信订阅号的移动学习流程设计
近年来,学者研究发现“微信以互联网为媒介,支持发送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短信以及对讲机功能,丰富和简化了手持设备用户之间的沟通方式,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富有弹性,可以实时、也可以异步沟通。”根据微信和移动学习的特点,笔者提出了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流程。
三、课前分析
1.移动学习环境分析
针对当前学习环境的分析将直接决定所有的学习设计是不是能够真正地实现。为此,教师在开展移动学习前,需做好移动学习环境、学情、教学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分析与设计:①移动学习环境的分析要想移动学习能够发生,它需要一些最基本的客观条件。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第一要持有可供移动学习的设施设备,即能安装微信的智能设备。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受访者均拥有一台以上智能手机,故此条件能够实现。第二,要有一个网络环境,即wifi环境或数据网络环境。为方便那些没有网络连接的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笔者与试点电大分校商榷购置了wifi设备,供学习者使用。第三,学习者均安装了微信工具。虽然在前期调研中,已表明微信的使用情况已较为普及,但笔者在第一堂导学课中,依旧专门设计了“加入课程大家庭”的环节,让学生关注本课程微信公众号。第四,学习者能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笔者专门录制了“微信公众号使用技巧”的微视频,要求学习者观看这个视频后,完成相关练习。并对开学两周后,依旧未完成此练习的学生,通过电话、QQ等方式,与之取得联系,提供专项的支持服务。②移动学习载体功能特征分析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用于移动学习的载体非常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将移动学习的载体进行划分。从载体的开发形式来看,移动学习载体可分为自主开发和借助现有媒体二次开发这两种。相比较而言,自主开发的学习载体虽能满足移动学习的教学及教学管理,但自主开发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并且难以满足学生的使用习惯。为此,笔者建议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进行二次开发。分析当前的社会媒体可知,微信公众号无疑是支持移动学习的较好选择,微信公众号是开发者或商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应用账号,该帐号与QQ账号互通。目前的微信公众号可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两者存在着很多区别,首先,从自定义菜单来看,订阅号本身不带自定义菜单,只有认证后才能自定义菜单,目前认证费用为300元/年•号。服务号申请后,就自带自定义菜单。其次,从开发接口来看,订阅号没有高级接口,不能用于开发模式;服务号本身也不带高级接口,只有认证后才能进行高级开发。最后,从信息推送的方式来看,订阅号每天可群发一条信息。但推送给用户的消息,只会显示在用户的订阅号文件夹中,不会出现在聊天的界面里,也不会收到即时提醒消息,用户须进入订阅号文件夹才能查看。服务号则一个月内才能群发一条消息,但它会直接显示在用户的聊天列表之中,用户可直接查看。纵观两种类型的公众号,订阅号注重信息传播,服务号重在服务客户。从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看,一个月才能群发一条消息的服务号显然不能满足实时的学习任务。只有通过订阅号的信息,才能实现周学习任务,日学习提醒等功能。
2.学生学情分析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观察等多种方式对学习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掌握了学习者移动学习的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及其实际情况开展课程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设计。同时,在每次推送内容学习结束后,笔者均设计了“反馈调查”的环节,能及时收集学生对每个内容的学习感受,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调整下一次的推送内容。
3.教学内容设计
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说是整个前端分析的中心内容了,笔者结合学习者实际的教学环境、学习特征、认知水平以及课程知识结构制定了相关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目标,并在学习元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内容的设计。学习元即是学习资源元数据包括微型学习课程元数据和学习对象元数据,学习课程元数据对课程做一个整体性的描述,学习对象元数据对无法分割的学习单元属性进行描述。学习元具有可重用特性支持学习过程信息采集和学习认知网络共享,可实现自我进化发展的微型化、智能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生成性、开放性、联通性、可进化发展、内聚性、智能性、微型化、社会化等方面的特征。在学习元理论的指导下,从“学习内容微型化”、“学习元编列”、“微型学习资源包”三个方面开展学习元建设活动。
①学习内容的微型化
在建设课程学习元时,首先要将传统的课程知识点进一步拆分。为适应成教学生非正式投入和工学矛盾大的现状,每个学习单元则必须最小化,以短小、微型的形式满足学习者利用零碎的时间完成学习。因此,笔者在开发单个学习单元时,特别强调学习单元的内容应尽量微型化、碎片化,同时也要保证学习单元是自包含的,即提供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既要考虑微型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在松散的内容背后隐藏某种关联,形成隐性连续结构。由于成人学生基本出于一种边缘性的投入与非连续的注意状态,使学习元应包含激发学习投入和持续的刺激与反馈内容。
②学习元的编列
学习元的编列可简单地理解为认证单元的组合方式,即是根据课程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元呈现给学习者的相对顺序。在对学习元进行编列时,笔者首先确定学习主题,根据主题准备相关的学习元,然后通过学习元标签推送的方式来明确各学习元的聚合逻辑关系和排序。
③微型学习资源包
学习资源包文件是《中国文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元集合,它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单独提取出来,也可以被拆分或者重新组合。该资源包中包含了微型学习内容清单文件和学习元文件。
四、学习任务
本课程主要针对课程对应的关键职业能力,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创设职场情景,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学习,最终形成并提交任务解决方案。在本课程的第一次授课时,笔者指导学生,根据基于微信移动学习的需要,准备好相关的软硬件条件。配备可安装微信的移动设施设备,通过自购数据流量或接入公共wifi的方式连接网络。无法连接网络的学习者做好学习计划,按要求前往所在分校连入学校wifi进行学习。同时,完成微信APP下载和使用方法的学习,并尽快完成相关练习题,及时反馈信息。笔者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首先对本课程的全部内容作全盘的理解,搞清教学的任务层次,使任务的设计不再孤立,通过连贯的任务全面实现教学目的。根据学生实际,将任务设置为普通任务和提高任务两大类,普通任务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而提高任务则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研究。在设计过程中,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一些重点知识,将任务设计为有大有小,小任务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而最大的任务也不超过30分钟的时间。在创设情景时,力求真实,提出的任务,应该是工作和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这更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共鸣。学习者在接受任务后,教师应创设与当前的学习内容相关的,且较为真实的职业(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选择技能点及其对应的知识点。学习者带着这个真实的“任务”,进入到学习情境中,以此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联想和综合,并确定继续深入学习的主题。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围绕学习目标,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小组、个人相结合的形式,有计划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①网上学习
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参加各类网上学习活动。该学习平台将自动记录学生学习全过程,并根据学生网上学习效果评定网上学习成绩。
②集中学习
为便于学生集中学习、讨论、交流,各分校(工作站)将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利用统一的学习资源,按照统一的教学要求,在教师带领下,完成知识梳理、形成性考核任务和其他学习活动。学生在网上学习后,走进学校或学校与养老机构共建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通过模拟训练、实践操作等方法将其在网上学习的技能点、知识点进行内化。并用内化的能力解决或反作用于职业(生活)情境,进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能力的活用。
③提交成果
当学习者完成某个学习活动之后,为印证其学习效果,笔者为每个学习活动均设定了成果提交。学习者可通过微信提交音频、视频,通过邮箱提供论文,或在线测试。当学生提交了相关成果后,笔者会对每个学习成果进行审核,在微信中推送所有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提供给大家讨论、互评。在学习完成一段时间后,笔者会将优秀的学习成果在面授课或网络课程中进行展示,并给每一个学习者发送其近段时间学习成果的完成效果,肯定其学习的成果,同时也指出其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④考核反馈
在进行考核设计时,本课程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考核为主,注意考核学习者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的形式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适应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进行设计;课程考核的时间按照遵循课程教学规律、方便学习者参加考核、考核组织具有可操作性等要求进行安排。为此,本课程考核成绩由“网上学习考核+过程性考核”构成。其中,网上学习考核占20%,其根据课程特点,通过网上视频点击率、网上学习活动参与情况等内容,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态度和学习积极性进行评价。过程性考核占80%,其将考核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将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用和学生考紧密结合起来,更加灵活地完成课程考核。学生通过完成17次学习活动的课后练习,累积出最终的过程性考核成绩。
五、拓展训练
当学习者完成了基本的学习后,笔者还为学有余力的学习者提供了拓展知识,以此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同时,为营造学习氛围,弥补线上学习的孤立感,笔者还成立了课程学生学习社团,开展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
1.反思与训练
由于微信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都具有碎片化的特点,然而,笔者所研究的课程为学历教育课程,其强调学习内容的系统化。因此,笔者在学习者完成专题学习后,通过课后训练题、知识树、思维导图等方式,让碎片化的知识点不断系统化,夯实学习者完整的知识体系。
2.线上线下活动
关键词: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业;欧美再工业化;发展启示
一、引言
2011年,德国举办了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并在此次博览会上提出“工业4.0”的概念。随后,德国政府、产业界和科研院所不断加大投入精力,于2013年4月了《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同年12月,德国又了“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德国工业4.0成为德国政府确定面向2020年的国家战略。由此,“工业4.0”逐步被人们广泛认知。德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竞争力强国之一,迫不及待地加快“工业4.0”战略制定和实施,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实施路径如何?同时,作为制造业大国而非强国的中国,正在实现“中国智造”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制造业有什么积极意义?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有什么启示?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二、关于德国工业4.0
(一)工业4.0的含义
工业1.0起源于18世纪末机械制造设备的引进,蒸汽革命全面开始,进入机械化生产时代;工业2.0就是电力时代,使得工厂生产流水线化、标准化;工业3.0就是现在正在进行的信息革命,工业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相比前几次工业革命,工业4.0是在当前成功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及强大的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工业4.0就是综合运用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 Physicial Systems)将资源、信息、物品和人进行互联,从而创造物联网和服务,进而将这种服务模式用于工业领域,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发展。
(二)工业4.0的主要内容
工业4.0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一个网络、两大主题、三大集成、三大转变、计划。
一个网络是指信息网络系统(CPS)。该系统强调虚拟和现实的联系和融合,使用连接、云储存、虚拟网络、内容、社区、个性化将一切可以利用的生产资源整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个生产高度智能化的智能工厂。
工业4.0包括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两大主题。智能工厂是强调运用互联网技术将分散的工厂进行互联,实现数据互相交换和共享;智能生产侧重于高度自动化、人机互动、智能管理等先进技术运用于生产的全过程。
三大集成是企业在价值链上的横向集成、制造系统网络化的纵向集成及生产过程中的端对端集成。由于不同企业在同一价值链上可能处于不同生产阶段,价值链上的横向集成就是促使处于同一价值链上的企业通过IT技术相互沟通,促使不同企业间资源互动,提高生产效率。这样可以促进不同的企业更好地创造价值,实现端对端的集成。在横向集成的基础之上就需要网络的链接,从而形成了纵向的制造系统网络化集成。
实施工业4.0可以促进生产分散化转变、产品定制化转变及客户全程参与转变。由于工业4.0高度网络化,对于某一企业而言规模效应不在必要,工业生产将由集中向分散化转变。在未来,产品都将完全按照个人意愿来生产,甚至全部自动化、个性化制造;同时,企业生产不再是企业的事情,而是客户全程参与的互动式的价值创造。
按照德国的《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计划是指:①标准化――不同企业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网络建设,否则就不能进行网络连接;②管理复杂系统――工业4.0为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管理系统;③工业宽带体系建设――建立可靠、全面、高品质的工业专用网络;④安全与保障――网络安全是工业4.0的核心;⑤工作组织和设计――工业4.0对企业组织结构提出了新要求;⑥培训和职业发展――通过建立终身学习计划,不断地为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优秀人才;⑦监管体系――需要建立全方位的监管体系;⑧资源利用体系――考虑环境制约因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工业4.0的目的与实施意义
综上所述,德国工业4.0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把产品、机器、资源和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创作出一个高度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制造模式。工业4.0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德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德国制造业从单纯的围绕产品生产,向数据分析与应用基础上的智能模式转变。
三、我国制造业积极借鉴德国工业4.0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当前面临着“前有拦截,后有追兵”的紧迫状态,加之已经在资源、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因此积极探索德国工业4.0是很有必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是我国积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必然选择。“两化”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着力点,是促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但我国“两化”的深度融合仍面临一些问题,如两化融合总体上仍处于以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集成协同应用水平仍较低,信息化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未能有效结合,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未能充分实现顺畅衔接,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不够,对市场反应不灵敏,作用和成效有限。而德国工业4.0高度重视信息化,能为我国两化融合提供很好的借鉴。
第二,有利于确保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当前面对经济危机之后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政策,制造业出现“返巢”的现象,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加之德国工业4.0全部智能化的影响,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根据澎湃新闻网报道,世界500强榜单中一共有50家在2013年出现亏损,而中国排名第一独占16席,亏损总额达到377亿元。因此,积极应对德国工业4.0乃至整个欧美的再工业化,取其所长,对于确保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具有十分深刻的积极意义。
第三,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改造。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主创新;二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三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面对这些问题,德国工业4.0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工业4.0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战略选择,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更是走在世界前端。我国积极应对工业4.0对于信息产业发展、制造业自动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改造。
四、德国工业4.0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
1. 统筹规划,加快制定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长期战略
国家战略在整个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同时,可以预见,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是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大趋势,因此国家要积极应对德国工业4.0,制订符合国情的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发展计划。据21世纪经济报道网报道,目前我国有关部委正在联合编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该规划目的是将我国打造成现代化工业强国。同时,面对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应该走工业2.0、工业3.0、工业4.0并行的发展道路,而非串行的连续道路,积极探索创新驱动、质量效益高、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的新型工业道路。
2. 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高质量融合
德国工业4.0更加注重网络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我国要充分重视信息化发展,积极推进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重视与其他可以信赖国家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提高互联网的使用效率。
3.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高度重视发挥标准化对制造业发展影响,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抢占国际话语权
标准一旦制定就很难更改,因此在推进工业智能化、网络化的进程中,要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积极谋求国家利益最大化,坚决不能被动接受,从而使得中国标准在世界使用,为我国抢占制造业制高点创造机遇。
4. 运用系统方法,从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建立相应的配套系统
制造业发展不是单一的,是整个系统的共同作用结果。因此,要重视资源管理系统、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运用系统、集成的观点对整个制造业发展体系重新布局。在工业4.0当中,产学研的高度融合也为我国产学研系统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5. 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
制造业的竞争从某种方面来说也是优秀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制造业缺乏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种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现状,要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升级换代,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
(二)产业层面
1. 要组建跨界的研究小组
德国为推进工业4.0计划落实,成立了政府、产业协会及相关企业在内的“产官学”三位一体的小组。我国在推进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也要成立类似的机构,其中应该包括自然科学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社会科学学家及企业代表等,促进产学研的高效融合。
2. 合理安排制造业的产业、组织结构
首先,我国现在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要综合运用税收、财政等政策加快产业调整步伐,推进产业升级。比如2014年9月24日,国务院要求有关企业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推进产业升级。其次,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发展一批具有技术特色的专业化的中小企业。最后,加快产业布局空间调整。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出现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所以要充分预留产业链的伸展空间,调整产业结构空间布局。
(三)企业自身
1. 学习德国严谨理性精神,重铸企业文化
要从改造国民性的高度来再造中国制造业文化。正如张瑞敏所说:“中国人做事不认真,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严谨理性是德国人的民族性格,也是其精神文化的焦点和结晶。在中国企业实现“中国智造”的道路上,更要积极引进德国人这种严谨理性的精神,打造属于公司独特的制造文化。
2. 注重品牌和质量
从盈利能力和品牌地位来看,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没有培育出国际知名的制造业品牌,这就要求用长远的眼光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产品质量。
3. 积极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德国工业4.0为德国制造业提出了更为复杂的管理要求,中国也不例外。面对企业内部资本、人力、技术、信息等众多生产要素,企业管理者就要学会使用更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加强对各生产要素的组织和管理,促进生产要素的互相协调。
五、结语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前三次工业革命都将人从原来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颠覆了原有的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德国工业4.0只不过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扩张和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是欧美再工业化的一部分。回顾历史又不难发现,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后来总结出来。因此,对于德国工业4.0我国还要高度重视,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为我所用,促进我国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参考文献:
[1]彭瑜.中国制造应走工业2.0、3.0、4.0并行发展的道路[J].世界科学,2014(06).
[2]陈艳敏.我国推动两化融合战略与德国“工业4.0”有机结合[N].中国电子报,2014-05-30.
[3]王尔德.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制造2025》的启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07-04.
[4]李廉水,周彩红,刘军.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5]段心鑫.德国的工业4.0[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