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校园网络化论文

校园网络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22 17:39: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校园网络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校园网络化论文

第1篇

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多元化、开放性的新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大学生比例占到10.8%,学生仍然是网络用户的主体。以3G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信息功能和娱乐方式,改变着大学生生活环境、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电子科技大学开展的一项关于大一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平日里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为3.2h,占用了白天学习生活1/4的时间。为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2辅导员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角色

2.1学习者和推动者

贾德芳等指出,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数量巨大,来源广泛,使得传统教育模式中辅导员在信息量的占有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局面被打破。面对90后学生利用和掌握网络等新媒体技术比很多辅导员还要精通和熟练,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无法很好地与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相适应等问题,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推进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敢于争做信息时代的学习者和交流者。在事务性工作之外,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挤时间花时间给自己充电,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及时更新信息和知识,将新媒体技术用于实际工作开展。同时,辅导员要真正融入到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学会利用这些新的媒介手段,在学生中去普及和助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优秀平台,促进教育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2整合者和监管者

高校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化以及区别于其他网络文化的创造性、思想性和学术性等特点。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教育引导的重要参与者,需要整合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以贴近和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为根本,找到与学生日常事务工作及教育引导工作的结合点,保证网络资源利用的有效化。其次,在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的监督和新媒体的管理,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围,实现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的合力。

2.3引导者和教育者

辅导员的个人魅力表现为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性,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竞争力。借助新媒体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要不断更新观念,跟上学生的步伐,掌握新媒体技术,以更加灵活及时有效的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开设优质的辅导员博客或主页,通过自己在网络文化中的躬行实践给学生树立榜样,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成为更受学生欢迎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促使教育引导的方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

3辅导员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工作思路

3.1建立学生事务工作平台

面对高校学生日常事务工作信息量大、内容繁杂等特点,网络作为新媒体的重要媒体形态,对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系统化和时效性起着积极作用。一是要对QQ群、飞信、微博、邮箱、微信平台、博客、专题网站等网络工作方式进行筛选和归类,明确不同的网络途径在日常事务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机制,加强具体工作开展的针对性,使学生事务从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二是网络工作平台要体现师生共建,充分发挥班委、党员、辅导员助理等学生骨干力量在年级、班级网络平台中信息和工作开展中的助推作用,保证各类消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各项事务工作实施开展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3.2打造网络之家助推教育引导

在各种网络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辅导员——学生一对一谈话、主题教育、班团活动等教育引导的实效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学生学习活动时间安排紧凑及辅导员有时在事务性工作中难以抽身的困难,借助相应的网络工作方式,开辟教育引导的新途径,打造充满关爱的网络之家。例如通过QQ群或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党员之家、科创之家、留学之家等,给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营造严谨优秀的学风氛围;其次辅导员通过自己的博客或主页以及专题教育网站,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选择、大学规划等开设分享专栏,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3.3借网络窗口展辅导员魅力风采

辅导员的个人魅力对于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其个人魅力除体现在平日工作生活的一言一行外,也包括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学习。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博客或主页以图文并茂的活泼形式,成为展示个人魅力风采的重要窗口。辅导员要善于利用这一窗口,找准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引导的观念,跟上学生的步伐,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学习,熟练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等新技术;以贴近大学生的需求为本,加强辅导员博客或主页建设,结合图片、视频、文字记录学生的成长点滴和自身的成长感悟,精心设置版块,如温馨提示、日常事务、出国留学、随笔闲谈、视频分享、时事政治、你们的大学生活等,以丰富博客的内容和形式,提升辅导员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校园网络 规划设计 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各种数据形式的信息需求和交流的不断增长,使得当今的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从传统的数据处理设备(如计算机)和管理工具中驳离出来,担当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与获取、共享和交流信息的主要工具,并成为人们在当今社会生活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过了几年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Web浏览、E-mail、QQ(上网聊天)、VOD(视频点悉播)、文件传输、远程诊断、电子商务、网络大学及虚拟学校等无一不与计算机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基于网络的各种应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展,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校园网络(CAN ,Campus Area Network)与其它园区局域网络一样,由于它属于单位自有,学校拥有自我建设、自我管理和自我使用的权利,因此,受经费、技术水平及其它方面的影响,校园网络在规划设计、资源建设和应用上很不平衡,差别很大,特别是在IT界目前还未实施网络工程监理的条件下,在建的或已建的校园网络的“豆腐渣”工程为数不少,造成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校园网络的规划设计有多种解决方案,依学校的类型规模和性质的不同,以使网络的设计方案有所不同,体现在技术、应用上更是不同。在传统的语音服务(诸如电话、蜂窝移动电话)无法满足人们的各种信息需求的今天,对图形、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已成为人们依赖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的重要资源。学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一个高速的、资源丰富的和应用多方面的校园网络的需求是迫切的、必需的。也是网络规划设计者永远追求的目标。教育部最近实施的“西部大学网络工程”及“关于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对校园网络的规划、设计及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么一个高速、高效而又安全、资源丰富、应用广泛的校园网络在规划设计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建立近、中和长期发展规划

依据本校建网资金的安排,在听取校内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教学科研的内容及其发展的需要,制定一个在未来十年中的近期、中期及长期的建设规划,以保持网络建设的延续性,并保护先前的投资(含各种硬件、软件及信息资源),能融入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应用。

2.IP地址资源的利用

IP(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协议)地址是在Internet上的站点及相关设备的地址,它是由Internet指定数字委员会(IAAA)确定的,确保了它在世界上的唯一性。在IPv4技术应用于互联网的今天,IP地址资源到2010年将近枯竭,在Ipv6技术应用之前,我们要合理使用IP地址资源。当申请到一个建网的IP地址之后,必须合理地划分子网,每个子网中的IP地址要合理使用,既要满足当今的需要,也要预留将来网络扩展时所需,以便有足够的各类服务器连入Internet。

3.建立相关机构,有计划地培养网络管理员及培训部门用户学会使用信息制作,的工具。

建网单位应该设有一个“网络信息化领导小组”,对网络的规划实施起指导和决策作用。按照建网单位的网络规模,按不同时期的需要,配置专业的网络管理员。针对网络技术应用的日新月异,加上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繁重任务,要加强对师生的应用培训,适应网络新技术的应用及安全控制,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4.注重需求分析

网络的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建立和优化的过程,建设网络的根本目的是在Internet上进行资源共享与通信。要充分发挥投资网络的效益,需求分析成了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它提供了网络设计应到达的目标,并有助于设计者更好地理解网络应该具有的性能;结合学校的办学规模、管理需求和师生对教学科研的需要,确立一个性能较高的网络计算平台,如图1。

同时,经过系统的需求分析,网络的设计者还能更好地作出决策,评价现有的网络,提供移植的功能及给所有校内师生更为合适的资源。

5.组网技术的选择

目前,可用于校园LAN(局域网)的技术有Ethernet(以太网)、Fast Ethernet(快速以太网)、 Gigabit Ethernet(千兆位以太网)、Token-Ring(令牌环网)、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和ATM(异步传输模式)。从网络应用、维护、安全和扩展方面而言,Fast Ethernet和ATM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同时,Gigabit Ethernet技术已成为大型Fast Ethernet的升级目标。虽然Fast Ethernet和Gigabit Ethernet因采用CSMA/CD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而广泛地存在着“广播风暴”的问题,但可以更好的传输介质和交换设备予于克服,其实出的优点是兼容先前的设备投资,师生的网络应用及培训更易进行,网络的可管理性和扩展性也很好。ATM是一种快速分组交换技术,它在WAN(广域网)上体现的强大功能和在LAN上的成功应用,均以事实说明了它的技术的先进性。在ATM中,不同速率的各种数据,如语音、图像、视频都被分成标准的53字节的信元,以光纤作为传输通道,避免了以太网中的“广播风暴”,提升了网络的整体性能。但是ATM不兼容以往的以太网投资,其管理和操作有异于传统的以太网平台,故不适用于以太网的升级改造。

6.校园网络的设计模式

一个良好的设计方案除体现出网络的优越性能之外,还体现在应用的实用性、网络的安全性、易于管理性和未来的可扩展性。因此,设计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① 要适应未来网络的扩展和拓扑结构的变化。

② 要能为特定的师生用户或用户组提供访问路径。

③ 要保证网络能不间断地运行。

④ 当网络扩大和应用增加时,变化的网络结构要能应付相应的带宽要求。

⑤ 使用频率较高的应用能够支持网上大多数的师生用户。

⑥ 能合理地分配用户对网内、网外的信息流量。

⑦ 能支持较多的网络协议,扩大网络的应用范围。

⑧ 支持IP的单点传送和多点广播数据流。

要达到以上这些设计要求,分层的设计功能及星型、树型和交叉型的拓扑结构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如图2。

转贴于

7.网络硬件的选择

除网络上的工作站使用普通的PC机外,主机的选择应使用专业的高性能服务器。连接介质的选择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各交换机(switch)之间(楼与楼之间,楼层之间)及网络出口干线选择光纤,第二部分为从访问层的交换机到用户的PC桌面选择超五类双绞线。如今,交换机的价格已是很低了,应尽可能选择交换机而不用集线器。网络连接的关键设备是路由器(Router),无论是Internet接入,异地网络连接还是大型网络广播域的划分,都离不开路由器,因此,路由器的性能较为重要,选择Cisco公司和3Com公司的产品,就能体现出极高的性能。数据存储设备,除可选择大容量硬盘外,还可选磁带机、磁盘阵列、光盘阵列,这些外存设备,均可用于储存海量网络数据,如图书资料,多媒体素材及课件学生学籍和成绩管理等。

8.ISP的选择

选择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nternet服务提供商)对不同类型的校园网络至关重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形成了以CSTNET(中科院的科学技术网)、CERNET(国家教育部的教育与科研网)、ChinaNet(中国电信网)和ChinaGBN(中国金桥网)为主的四大网络体系,伴随着IT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广泛需求,近年来ChinaUNICOM(中国联通)、CRC(铁通)、CNC(中国网通)、JiTong(吉通)的接入服务也快速地增长。由于中国的互联网服务商以各自网络体系的发展为主,不同种类的大网之间缺乏协调机制,故它们之间的网络带宽问题没能较好地解决。对用户而言,在线某类网络时再链接另一类网络,“瓶颈”问题就突现出来,如图3。相信ChinaNet的用户在调用CERNet的网上资源或CERNet用户在调用ChinaNet的网上资源时,就出现过这样的问题。作为校园网络,无论师生有哪些需求,都离不开以教学、科研为主的信息资源,90%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CERNet上,故校园网络在选择ISP时,就要重点考虑CERNet。

9.带宽的申请和使用分配

校园网络需要多少带宽呢?别忘了,ISP是以带宽资源作为经营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网络的“流量”,在网上你随时都可能被“断流”或“欠流,“畅流”的时段不会是很多,这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存在的客观原因而造成的。然而,不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合理地申请接入带宽和在网上作好带宽分配会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效率。网络界曾经有一个争议很多的80/20规则,就是在一个局域网内有80%的通信量在网段内传播,剩下20%沿干线传播,今天,人们对互联网络的需求已大大超过80/20规则,而应成为20/80规则了。如何申请足够带宽而又不至于浪费呢?太大的带宽会意味着要向ISP支付更多的费用。计算的依据就是要考虑校园网的规模,在出口链接Intermet的高峰期约有多少台电脑(一般拥有总量的60~70%),以每台机的带宽为100kb/s(比PPP拨号方式的56kb/s moden快些)计算,总需求在多少MB,再考虑20/80规则,以确定整个校园网的接入带宽,出于数据安全的考虑,一些装有重要而又保密的数据的主机,如财务数据、人事档案数据,只许在网段内使用,不宜链接Internet。

10.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

网络操作系统(Net Operation System)的选择关系到网络的应用、安全和管理。目前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有:Unix、Linux、Netware、Windows 2000 Server/Advanced Server /Datacenter Server,下面作一简单介绍:

UNIX UNIX操作统是一个多用户、多进程的分时操作系统,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它就被融入了许多网络技术和通信协议,它的可移植性及安全性能极好,被广泛地用于微型机、小型机、超小型机和大型计算机上。今天,它仍然作为Internet上各类服务器主选的网络操作系统,并深得金融、电信、保险行业的青睐。

Linux 它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类UNIX操作系统,其功能体系现与UNIX有许多共同点,最新发行的版本包含了文件管理、用户账号管理、网络管理等许多工具,对互联网络的应用有很好的支持。

Netware Netware是Novell公司开发的网络操作系统,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发展了十几版本,新版本体现了高度的开放性和安全性,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局域网操作系统。

Windows NT 它是一个抢先式多任务的网络操作系统,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开放性,它具有让企业有多种应用管理的强大功能,如数据库服务、电子邮件,能联合多种网络进行通信。它能支持较多的应用软件,工具,文件共享和网络打印服务,也是一个功能卓越的网络操作系统。

Windows 2000 Windows 2000是Microsoft公司耗费巨资开发的一个产品,其服务器版有Windows 2000 Server、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 和Window 2000 Datacenter Server等三个版本。它们是由Windows 98和Windows NT4.0的优良功能融合而成,它们拥有全面的Internet应用软件服务、增强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及强大的端对端管理等性能。

综合以上这些网络操作系统的特点与对网络应用的支持,你就可选择一个或几个适合于校园网内各子网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以适合各类应用、安全控制和管理。

总之,校园网络的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的规划设计方案,可使网络存在较大的性能差异,它不仅体现在网络本身具备的技术特性和应用特点上,也体现了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从根本上而言更是体现了信息化社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网络设计基础,21世纪计算机网络工程丛书编写委员会编,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Cisco互联网络设计,[美]Matthew H.Birkner编著,潇湘工作室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第3篇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 应用软件 教学资源库 交流平台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的社会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报纸、广播、电视一样,成为了社会主要媒体。在这种环境下,各个中等职业学校都先后建起了校园网络,投入了很多资金,可是校园网的开发利用却不是很理想,那么如何提高校园网的作用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呢?这也逐渐成为各校领导重点关注的问题。下面总结一下本人的分析和看法。

1校园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对校园网建设没有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

各学校都认识到校园网的意义,但校园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还看不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很多学校都不愿意一次性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只是很少的投入,在硬件上把校园网建起来,今天填点这个,明天加点那个,没有一个长期的科学发展规划。最终导致在资金上一点没少投入,但整个网络从结构配置到管理都很乱,使得校园网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1.2不重视技术和管理投入

很多学校都购置了网络硬件设备,但在技术人员培训投入却很少或者没有,也没有固定的校园网管理部门。有的学校有专人来管理,但又缺乏连续性。这也是阻碍校园网建设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1.3不重视软件的建设

大多学校在软件建设上的投入基本是零,特别是应用软件,重视硬件设备的投入,轻视软件建设和师资培训,结果校园网只能用来在互联网上聊天、收发邮件、下载等,再就是共享打印,致使校园网使用率不高。

2校园网建设的主要原则

2.1系统的先进性

校园网建设要有先进的设计思想、网络结构、开发工具,也不能盲目追求最新的高价的产品,要采用市场使用率高、标准化和技术成熟的软硬件产品。要有长期的科学的发展规划,分步地把校园网建起来。

2.2系统的稳定性

在网络的设计、设备选择、安装调试等各环节,要进行统一规划和分析,科学配置,使网络能够可靠稳定地运行,适应各环境的变化。

2.3系统的安全性

在网络设计时,要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对于病毒传播、黑客攻击等要有效的防范措施,也要最大程度地控制网络风暴,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

2.4系统的可扩展性

在网络建设时,要考虑发展变化,作好为满足用户发展在配置上预留,还要满足因技术发展需要而扩展和升级的需求。

3校园网的主要应用模式

建设校园网不是有了硬件网络就完事了,而是要让校园网为教学服务,使学校在教学管理更高效、科学和客观,在教学手段和形式上更先进和多元化,在教学资源上更丰富多样。并非是高价位的硬件设备就好,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低廉的成本,得到高效网络利用率。重点是如何发挥校园网的作用,这就要清楚校园网有哪些主要应用模式。

3.1教学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现在各单位都上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例如学生纪律考核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图书管理等等,但当前各学校达到这:冲程度还很少有的学校实现计算机管理,却是各自独立而不统一。多数学校网络硬件是有,但在管理应用软件上投入的很少。只有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才是真正体现了校园网的作用,这是发挥校园网作用的关键。所以要重视软件投入,从学校的全局考虑,上一套全面统一的管理软件,使得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实现计算机管理,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打造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3.2丰富全面的教学资源库

建设校园网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源,是体现校园网价值的另一个方面。教学资源种:类很多,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案、论文、多媒体素材、电脑软件、电子图书等等,建立一个类型齐全、信息丰富、使用方便的校园网教学资源库体系,让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感受到校园网的先进性,在教学工作中逐渐发挥出校园网的功能和效益。

教学法资源库建设,是以校园网络硬件和校园网站为基础,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积累,是需要每个人参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通过链接、镜像和自主建设,逐渐地把资源库建设起来,到时就会体会到校园网的作用了。

3.3多样化的交流平台

在校园网络硬件、互联网和校园网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多样化的交流平台,比如论谈、聊天、邮件、博客、网页等等,把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的校友、学生家长、企事业单位等等相关人员都联系起来,通这个平台沟通交流,为学校建设提供民主支持,为学校发展服务,这是发挥校园网作用的又一重要途径。

依托校园网,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以个性化的资源为基础,以学校发展改革为目的,使新的管理和教学理念和网络环境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探索层面上开展研究活动,积极探索新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是发挥校园网作用和学校发展的新课题,只有这样,校园网的作用才能越来越得以体现。

4校园网建设中的几点建议

(1)要提出一个长期科学合理的校园网建设发展规划。即使资金充足,也要分几步把校园网建设起来,第一步先建成校园网络硬件基础;第二步建立一个包括教学资源库和多样化的交流平台在内的一个综合校园网站;第三步再考虑教学管理应用软件建设。

(2)要设立校园网管理部门,有网络硬件维护人员,有网站维护人员,有信息资源维护人员,有管理应用软件维护人员,从而保障校园网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第4篇

关键词:校园网应用软件教学资源库交流平台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的社会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报纸、广播、电视一样,成为了社会主要媒体。在这种环境下,各个中等职业学校都先后建起了校园网络,投入了很多资金,可是校园网的开发利用却不是很理想,那么如何提高校园网的作用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呢?这也逐渐成为各校领导重点关注的问题。下面总结一下本人的分析和看法。

一、校园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校园网建设没有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

各学校都认识到校园网的意义,但校园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还看不到直接的经济效益,很多学校都不愿意一次性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只是很少的投入,在硬件上把校园网建起来,今天填点这个,明天加点那个,没有一个长期的科学发展规划。最终导致在资金上一点没少投入,但整个网络从结构配置到管理都很乱,使得校园网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2、不重视技术和管理投入

很多学校都购置了网络硬件设备,但在技术人员培训投入却很少或者没有,也没有固定的校园网管理部门。有的学校有专人来管理,但又缺乏连续性。这也是阻碍校园网建设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3、不重视软件的建设

大多学校在软件建设上的投入基本是零,特别是应用软件,重视硬件设备的投入,轻视软件建设和师资培训,结果校园网只能用来在互联网上聊天、收发邮件、下载等,再就是共享打印,致使校园网使用率不高。

二、校园网建设的主要原则

1、系统的先进性

校园网建设要有先进的设计思想、网络结构、开发工具,也不能盲目追求最新的高价的产品,要采用市场使用率高、标准化和技术成熟的软硬件产品。要有长期的科学的发展规划,分步地把校园网建起来。

2、系统的稳定性

在网络的设计、设备选择、安装调试等各环节,要进行统一规划和分析,科学配置,使网络能够可靠稳定地运行,适应各环境的变化。

3、系统的安全性

在网络设计时,要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对于病毒传播、黑客攻击等要有效的防范措施,也要最大程度地控制网络风暴,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

4、系统的可扩展性

在网络建设时,要考虑发展变化,作好为满足用户发展在配置上预留,还要满足因技术发展需要而扩展和升级的需求。

三、校园网的主要应用模式

建设校园网不是有了硬件网络就完事了,而是要让校园网为教学服务,使学校在教学管理更高效、科学和客观,在教学手段和形式上更先进和多元化,在教学资源上更丰富多样。并非是高价位的硬件设备就好,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低廉的成本,得到高效网络利用率。重点是如何发挥校园网的作用,这就要清楚校园网有哪些主要应用模式。

1、教学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现在各单位都上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例如学生纪律考核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图书管理等等,但当前各学校达到这:冲程度还很少有的学校实现计算机管理,却是各自独立而不统一。多数学校网络硬件是有,但在管理应用软件上投入的很少。只有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才是真正体现了校园网的作用,这是发挥校园网作用的关键。所以要重视软件投入,从学校的全局考虑,上一套全面统一的管理软件,使得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实现计算机管理,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打造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2、丰富全面的教学资源库

建设校园网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源,是体现校园网价值的另一个方面。教学资源种:类很多,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案、论文、多媒体素材、电脑软件、电子图书等等,建立一个类型齐全、信息丰富、使用方便的校园网教学资源库体系,让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感受到校园网的先进性,在教学工作中逐渐发挥出校园网的功能和效益。

教学法资源库建设,是以校园网络硬件和校园网站为基础,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积累,是需要每个人参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通过链接、镜像和自主建设,逐渐地把资源库建设起来,到时就会体会到校园网的作用了。

3、多样化的交流平台

在校园网络硬件、互联网和校园网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多样化的交流平台,比如论谈、聊天、邮件、博客、网页等等,把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的校友、学生家长、企事业单位等等相关人员都联系起来,通这个平台沟通交流,为学校建设提供民主支持,为学校发展服务,这是发挥校园网作用的又一重要途径。

依托校园网,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以个性化的资源为基础,以学校发展改革为目的,使新的管理和教学理念和网络环境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探索层面上开展研究活动,积极探索新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是发挥校园网作用和学校发展的新课题,只有这样,校园网的作用才能越来越得以体现。

四、校园网建设中的几点建议

(1)要提出一个长期科学合理的校园网建设发展规划。即使资金充足,也要分几步把校园网建设起来,第一步先建成校园网络硬件基础;第二步建立一个包括教学资源库和多样化的交流平台在内的一个综合校园网站;第三步再考虑教学管理应用软件建设。

(2)要设立校园网管理部门,有网络硬件维护人员,有网站维护人员,有信息资源维护人员,有管理应用软件维护人员,从而保障校园网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第5篇

【关键词】校园网;教育技术;网络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TP3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97-02

校园网,简单地说就是服务于学校的局域网。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不断提高,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校园网的建设也越来越红火。目前,我国拥有校园网的学校已达几千所,不少学校为建校园网而投入大量的资金。但由于没有合理的理论指导和统一的规划,结果有的学校只把校园网建成学校行政管理和师生上网的工具,甚至有的学校的校园网成了一种摆设。本文就如何建设和使用校园网做以下分析。

一、校园网建设的思路

目前我国有几千所学校已经成功建设了校园网,但有不少由于建设思路不对而导致建成后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做好校园网的建设工作,不仅要统筹兼顾服务器、交换机、计算机配置等硬件设备,更要做好网上资源库的建设工作,使师生能通过网络查找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建好并能充分使用校园网还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步骤:先培养网络人才,然后考虑建设资源库,最后才考虑网络的分布。这样建设好校园网后才能很好的投入运行并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使校园网更加完善。

1、教育观念更新

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对21世纪的学校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网络化的学习,使得人们不仅可以从学校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全世界汲取最新的知识,视野大为开阔。处在这个时代的教育者,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具有教育现代化的意识。敢于创新,更新观念,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的新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的模式和经验,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2、培养专职的网络维护人员和教学人员

在校园网建设中,人们通常重视的是硬件建设,往往忽视了对专业信息队伍的要求和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络维护人员是网络能够正常运行的保证;网络教学人员是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学的火种,他们在网络建好后能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学,并感染其他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使之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网络的热爱,从而加入自发收集和开发网上运行课件的行列,使网络的建设和使用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

3、抓好师资队伍培训

师资队伍培训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此,我们对教师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

开展培训初期,一方面对教师进行观念转变及心理疏导,从听示范课、欣赏优质课件入手,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全员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熟练地进行单机教学。并对教师的键盘输入、操作速度及 WORD 文字处理进行测试、记录和考核,要求每位教师必须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以此作为现代合格教师的标准,先后评出了名次,并与教师评估和晋级挂钩,为熟练操作和运用网上资源奠定了基础。

为了实现计算机校本培训的突破,我们又对计算机专职教师进行了更高一级的骨干培训。我们选出了几位骨干教师参加课件制作、网页设计制作及校园网应用的培训。现在他们能独立设计制作课件和网页,还能帮助辅导其他老师,成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4、建设网上资源库

网上资源库的建设是校园网建设的重点,没有足够的网上资源,学校的网上教学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也许有的人认为互联网是知识的海洋,只要能上互联网什么样的知识也能找到,不用建资源库,其实这种认为是不对的,在互联网上虽然能找到很多知识,但各种知识分布比较分散,用起来很不方便,况且并不是所有网上的知识都很适用,所以学校必须建立自己的网上资源库。网上资源库应该包括各种课件、工具软件、专题知识等等资料,以方便广大师生使用。

5、建立良好的教学、管理平台

良好的教学平台能方便广大师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和工作,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好网络教室。教师利用网络教室对学生的学习资源进行控制,既可以集体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教学和小组教学。教室应具有远程教学功能,教学内容可通过网络传播,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二、校园网的合理使用

校园网建好后,需要合理地投入使用,不能成为游戏设施,不能单纯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只用于公开课教学,更不能成为一种摆设和点缀。应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并在使用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网络的发展。教师在应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合理使用好网络这种现代工具。

1、合理使用网络教室

网络教室的使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也许有人认为:既然有了丰富的网上资源,在网络教室上课教学模式就应该全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要充当辅导者就可以了。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在网络教室上课分为集体教学、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三种方式。实践证明,在这三种教学方式中,学生都只有在教师的指引下才能合理地建构自己的知识。集体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控制学生的学习内容,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能够迅速、准确、有效的传授知识。集体教学适合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新知识的学习。对于小组学习,教师必须明确规定学习目标、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才能取得建设性的效果。小组学习适合于学生巩固新学到的知识。而在个别学习中,由教师选择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找到正确的探索途径,学生在教师的合理诱导下能快速地找到新知识和自己原有知识的联系,从而顺利地构建知识。

2、在使用过程中建设校园网

用好校园网的关键有两个,一个是要有丰富的资源,一个是要引导广大师生去使用这些资源,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扩展资源。校园网的应用应以自学和查找资料为主,首先应建立教学资源库,为课堂教学实现资源共享成为现实,资源库应具备大量的、学科齐全的课件和题库。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制作优秀的课件,使资源库得到不断的丰富;其次校园网应用于体现学校信息管理活动的功能,如校园新闻、网上通知、电子题库、校长信箱、教师之家是学生课外延伸的空间,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课外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网上文化建设,如网上黑板报、网上小学、网上刊物、学习交流园地、网络教师、课外活动园地等。同时应定期征询广大师生对使用校园网的意见和建议,使校园网不断得到完善。

3、利用好网络资源

建设校园网的根本目的是应用,网络环境搭建成功后,当务之急是如何合理的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化课堂教育、教学及管理?

(1)利用网络优化课堂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资源的整合:将网络资源更好的应用于教学,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先网络方便快捷的展示功能丰富了课堂教学环境,加大了课堂知识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另外,要运用网络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变化上:一是改变备课方式。由“备教材、备教法”变为“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媒体和网络”;二是传统教学开始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历史和现实的限制,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优化;三是课堂教学变精彩了。由过去“我教,你听”“我灌,你受”的没有活力的课堂变得气氛活跃了,静态变动态了,抽象变具体了,学习难度降低了。

(2)开展网络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选择,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运用网络资源学习。为学生开辟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在学好教材同时,有更多的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自主学习的能力。

(3)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共享是多媒体教学网络信息资源系统的一大优势,教师应利用“校校通”资源平台,将自己的精品课件、优秀教案、论文、试题等随时上传到校园网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还可以自由选取搜集资源库中的文、图、声、像媒体素材,为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 Internet 上的教学站点,查询学习和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

(4)网上交流:网络环境下多向互动的多种传输系统为信息交流创造了条件,网络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校、教师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学校应采用“开放式”办学的思想,加强对外交流,把优秀的教师从“网”上请进来,自己从“网”上走出去。

(5)网络化办公管理:网络办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必然趋势。教师和管理人员应逐步掌握并充分应用信息工具,利用网络平台对学校教育教学进行学籍管理、布置工作、通知、在线考试、校内公告等。

网络使我们的教师、课堂与世界各地、与城市、与全国各地名校近在咫尺,使我们与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经验、教育技术等唇齿接触。网络资源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获取、收集、运用、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要全面的反映网络应用的优势,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开发网络应用功能,为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的校园而不断探索

教育发展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教育技术的革命都会带来一次教育的革命。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对二十一世纪的学校教育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网络化的学习方法,使得人们不仅可以从学校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全世界汲取最新的知识。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具有教育现代化的意识。为此,学校的领导要敢于创新,敢于"触电、触网",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的理论,掌握现代教育的新方法,带领广大教师确立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敢于做改革派,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线,与广大教师一道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总结现代化教学的模式和经验,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参考资料:

[1]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课程纲要》.

第6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网络化 网络教学平台

一.何谓高校“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教学平台

为了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探究式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从而以互联网技术作为新型学习生态坏境的构成要素,即所谓的网络化教学。“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教学平台,是将网络化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以期达到课程教育网络化、自主化的目的,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的一种有益探索。

二.“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

1.内容的多元化

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化,恰恰是网络化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从内容源头上看,既有电子版的传统教材,教职人员通过对网上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后选取的学习材料,抑或是从那些专门从事网络教材开发的机构购得的教材,还有一些是思政课教师制作和编辑的的数字化教案或PPT,上传至专门的学习网站并加以管理;从内容形式上来看,既有一般性的、以文字为主体的word文件,更多的是以图片、音频、视频、文字、动画等融为一体的多媒体形态的教学软件,它们将艺术性、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融于一体;从适应性来看,网络化平台更加灵活、丰富、鲜活,既能够突破传统教材的滞后性和贫乏性,能够保持基本教学内容的严肃性和稳定性,还能够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最新、最热门的前沿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真正地做到了跟上时代的步伐。

2.教学的个性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中,学生通常都是把课堂、教材和老师作为主要知识接受管道,相对来说更加注重教师的教,教师往往面对一整个群体,采取单一的传播途径,以统一的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很少或很难把握学生的个性――诸如其学习基础、思想状态、情感状况,从而表现出来的是:师生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一刀切”的特征明显,个性化教学无从谈起,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也成为天方夜谭。而互联网凭借其良好的交互性特征,真正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基础。通过互联网,教师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学生进行咨询、答疑和和解惑;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进行在线学习并获得在线帮助,因此,学生的学习选择余地显得更为充足。正因为如此,网络化教学彻底地改变了过去“一对多”、“大一统”式的缺陷,而真正成为“多对一”或“一对一”的互动学习过程,实现了个性化教学。

3.师生关系平等化

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是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标志。而师生关系在以网络为基础而建立的平等沟通平台――即网络教学平台中,发生了改变,由“主一客”关系模式变为“主一客一主”关系模式。在互联网这样一个世界中,教师和学生同时处于自由而平等的地位,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存在。不仅仅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而且更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与各自的潜能,以达到网络化教学的目的。

三.构建”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可行性

1.数字网络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网络化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方面,数字网络科技能够为教学改革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从互联网技术诞生至今,网络安全、网络存储、视频音频、网页制作、人机对话、远程控制等各方面的技术和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这些都为搭建“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2.互联网为网络化教学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

毫无疑问,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信息库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拥有海量的数字资源。如果“形势与政策”课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工具,不仅仅能够充实教学内容,克服形势与政策课教材的滞后性缺点,还能够丰富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丰富、快捷、广阔的互联网信息,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3.教师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水平不断增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上互联网终端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绝大多数都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和技能,具备了互联网的基本操作能力,学会并精通各种最流行的软件,并能熟练制作美观实用的PPT和内容丰富的讲稿。他们还能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与功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互联网再去获得新的知识、并传递他们想要传递的信息。

4.校园网的普及以及快速发展,为学生上网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当下中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并允许学生们在自己的学生公寓中宽带上网,而且网速很快,效果也很不错。通常来说,每间学生宿舍大概有1―3台电脑,有的宿舍甚至人手一台。这也为我们构建“形势与政策”网络平台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四.“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措施

1.高校网络化教学体制的制订、落实是保障

高校领导们的认同、重视和真抓实干,是决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成功的关键。要真正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作用,需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重点学科和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将其作为考核评估高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体系,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教务处等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此外,应确立并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学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即宣传部负责组织相关的资料、确定专题内容,思政课教师负责建设本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网站,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应为网站添加内容以丰富网站的知识点,同时应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视频讲解以及网上舆情引导等。如此一来,不仅职责分明、目标明确、有章可循,而且学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加深了,最终使得各部门间的工作能够协调起来。

2.“形势与政策”课网站建设是载体

高校应建立自己的“形势与政策课”网站,现在每个大学都有自己专门的网站,每个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在教学页面或思政部页面建立“形势与政策”网页链接,便于学生查找,也便于教师登录。网站后台包括文字、图片、视频文件的上传、在线对话等。而教学体系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版块:一是专题学习版块,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变动性强的特点,教学内容安排不必刻意追求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专题研究,动态化展现,滚动推进的方式,其实更加符合本课程的特点。同时将相应专题的教学案例、课件、电子教材、阅读延伸、参考资料、影视资料等整合进去,扩充内容。校宣传部按照教育部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计划并深入钻研每个学期的教学专题。二是成绩管理版块,通过建立网络系统成绩管理平台,优化成绩管理形式,学生的作业、论文、日常考核、考试等都可以在网上进行。这就需要学校引进先进合理的网上学生成绩统计软件,此功能应能够实现结果提交和成绩评定,如果学生卷面答案雷同,系统能自动将雷同部分用醒目颜色标示出来;学生在线学习的时间、参与考试的时间能够自动生成记录;系统能够自动合成成绩,并按照学生的学号、班级形式呈现。这样既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也方便了学生自己适时查看学习状况,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加强相应版块的学习。

3.正确处理好“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关系

如今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学所包含的以多媒体教学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教学以及前两者的实践延伸――实践教学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三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以多媒体教学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基础性教学”,也是“主导性”教学,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抓牢。

在教学中,我们要成立一个专家组,定期召开论证会,确定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要点;认真落实专题教学负责制;针对有争议的部分运用集体智慧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尤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更要“授之以渔”,给学生传授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让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热点焦点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自学和思考的空间,即通过布置课后讨论题、小论文等,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材料,形成讨论主题、论文主题的相关认识。这样就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了“网络教学”中。网络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是“课堂教学”的“第二次生命”。这个环节主要是教师在了解学生已经搜集了相关资料并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及时开展的“网络教学”,引导学生对所要讨论的问题向正确方向发展而实现的。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在线交流、专家论坛、专题学习等网络板块巩固、加深、扩展“课堂教学”内容,同时登录成绩管理版块提交自己的论文、作业等,系统自动生成相应学生的成绩,方便了师生的工作和学习。

形势与政策本身具有很强的变动性、时效性,因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更加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就成为必不可少。高校应建立自己的社会实践“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甚至通过社会实践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积极有效和建设性的建议。同时,要将“形势与政策”教学与学生党团组织活动、学生社团、校园文化活动等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加深对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认识和领悟。如有的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会每学期都会定期开展相应的党的政策、理论学习研讨会以及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理解与感悟,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为国奋进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严莹、陆向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多维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3.李晓衡等.《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4)

4.徐仲伟,陈志军.网络文化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第7篇

关键词:数字校园 电子化参与 电子化民主 数字校园民主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论点之后,2012年3月,教育部又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可以说,这两个文件奠定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调。

我国高校的校园信息化发展向来走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前列,扮演着引领者角色。在刚颁布的《规划》中,专列一章论述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问题,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要求“大力推进普通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建设完善的信息、网络教学、知识共享、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等数字化平台”等。

可以看出,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将是引领和代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工程的一个典型样板。它将直接决定整个高校信息化的水平与方向,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

重新认识高校的数字校园

首先需要探讨的问题是: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其所依据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

在20世纪末,当高校数字校园初建之时,它通常也已水到渠成,稳步发展;管理似乎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数字校园未来的发展将走向何方呢?

本质上说,数字校园是展示信息技术对高校整体性、全方位和结构性深刻影响的重要舞台,其所体现的是一种信息时代社会变革整体背景下的共同发展趋势。它的核心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流程,推动高校组织模式、管理结构与运行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教学与科研之目标,最终实现高校管理与运行模式的重大变革。简言之,就是要用“数字校园6E理论”作为指导,分析未来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模型。

“数字校园6E理论”认为,数字校园是由6个要素组成:管理信息化(E-administration)、教学信息化E-learning)、科研信息化(E-research)、校园网络生活方式(E-lifestyle)、电子化参与(E-participation)和电子化民主(E-democracy)。这6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构成数字校园的基本结构(见图1),各要素之间既有先后顺序,同时也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数字校园的发展进程。大基本职能。相应地,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也是围绕着这3个核心来展开和延伸,即管理信息化(E-administration)、教学信息化(E-learning)和科研信息化(E-research)。进一步讲,数字校园还构成了大学的网络生活方式(E-life style),即一个由信息通讯技术所构成的工作、学习与交往的“数字虚拟生活环境”。它主要是针对大学校园中数量最多、最为活跃和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学生而言的,他们是校园网络生活方式的核心主体和代表人物。

在校园网络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就是“网络化参与”(E-participation)和“电子化民主”(E-democracy)。信息与数据的传递与交换的加快、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环境的改变仅是手段,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应该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总之,以管理信息化为基础,以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为核心,以网络生活方式为表现形式,最终实现校园管理的民主化,是大学数字化校园的核心理念和发展目标,也是认识数字校园建设重大作用和意义的基本出发点。

理解网络环境下的校园管理民主化

我们认为,当前数字校园对大学的影响与作用正在进入一个更深的层面:高校的管理民主化问题。教育民主化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初看起来似乎与教育技术关联不大,但实际上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看,数字校园将可能会对高校的教育民主化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值得重视和研究。

当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之后,管理学家克里斯第纳·贝勒梅等人(Christine Bellamy&John A,Taylor)曾指出,在当今信息时代,“现存的政治制度能否找到一种同信息通讯技术联系的新形式,借以更新它的合法性,并在新的民主政治中适得其所,将至关重要。”确实如此,放眼世界,在当代民主化研究的诸多思潮中,“各种民主理论都力图同信息通讯技术‘交朋结友’,然而又都将信息通讯技术视为手段”。

第8篇

关键词: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资源建设;拓展服务;信息共享

The Precise Information Service of Hospital Library Internet Plus Age

GAO Ge1, LI Zheng-hong1, GAO Hai-liang2, LUN Zhi-jun1

(1.Library of Jilin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Changchun 130021, Jilin, China;2.Library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Jilin, China)

Abstract:New network background, th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brary through change, with a new service concept, service mode to provide personalized service to reader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ccurate information service of hospital library in the Internet age, including improvement and enrich the electronic resources, upgrade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courses, for hospital management layer < summary > and < dynamic >, subject service, mobil internet servi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Jilin Province reg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space etc.. In order to maximize meet the growing needs of readers,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hospital library.

Key words:Hospital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Expand service; Information sharing

21世o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解决文献信息爆炸的最好方法是把文献电子化、网络化,可以说网络革命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经过传统图书馆阶段、自动化图书馆阶段后,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图书馆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已跨入网络数字图书馆阶段。全新的网络背景,需要图书馆通过变革求发展,以全新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目前,我们正处在文献、知识严重过载的时代,读者信息需求广泛、科研水平越来越高,图书馆又肩负着提高医务人员信息素养的重任。近年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以读者信息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①提高了医务人员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②为广大师生、科研人员及院领导提供了精准信息服务。我馆近年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服务探索:

1 电子资源建设

拥有完善的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前提和基 础[1],医院图书馆应结合医院重点学科的发展和临床特点,优化配置中外文医学电子资源数据库,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数据库体系。

我馆的电子资源主要包括两部分,院内网资源和校园网资源。由于医院的信息系统保存有大量患者信息,为保障信息安全,我院院内网和外网是完全分离的,为了方便读者利用电子资源,我们图书馆把部分常用的数据库镜像到内网服务器,便于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检索和利用。此外,还有许多数据库购买费用昂贵,且每年以10%的速度上涨,我院作为吉林大学的附属医院,院内网也可以通过信息中心的校园网接口接入吉林大学校园网,来利用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但是,有些数据库即使通过校园网接口也无法直连,为使我院师生能够更充分的利用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去年我馆特申请了10个校园网的IP地址,现已调试完成,供来馆用户使用。另外,我馆订购了外文期刊整合系统、大医医学搜索、Up To Date数据库,作为校园网电子资源的补充,为读者获取外文全文和循证医学文献提供了额外支持。

通过院内网与校园网电子资源的相互补充,搭建了我院医学电子资源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丰富了文摘与全文数据库的广度,基本可以满足我院医护人员的信息需求。

2 信息素养培训讲座

如果说电子资源建设是从检全率角度考虑,那么每学期10讲的《医学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系列讲座》就是检准率的保障。

我馆的信息素养培训讲座已开办10余年,讲座内容从初级的数据库检索方法和技巧,到高阶的数据库深度利用和挖掘,再到利用Histcite可视化工具挖掘核心文献。针对我国“提倡科技创新、注重知识产权”的方针政策,我馆还将进一步开展知识产权相关培训课程。

我馆的信息素养培训课程设置不断更新,是紧跟时代和技术发展的创新服务,在馆员提升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将所学所感传授给用户,使我院医护人员的信息素养也随之提升。

3 《简报》信息推送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为了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医疗发展与改革的现状和趋势,传递医院管理信息,交流医院管理经验,为我院的管理者提供医院管理信息和决策依据,我馆继续以主动服务的理念,编辑出版了《现代医院参考信息简报》管理版和学科版、《国内医院动态》,为院领导及科主任提供精准医院管理信息服务。

3.1《现代医院参考信息简报 管理版》 《现代医院参考信息简报 管理版》以半月刊形式出版,自2015年3月创刊以来,截至目前已出版32期。主要栏目设有:学科建设、政策解读、管理制度、医疗信息化、同行进展和科技前沿等,读者对象主要是院领导、行政机关科室、临床科室主任和护士长。

3.2《现代医院参考信息简报 学科版》 《现代医院参考信息简报 学科版》以半月刊形式出版,每月20日通过OA邮箱发送电子刊,学科版是按照二级学科并结合我院的基本情况进行分类,最终确定为33个专科(或专辑),每个学科每年发行4期。主要栏目设有:行业快讯、专题研究和医学人文等。截止目前,已经向33个专科相应的科室主任发行了104期。为了更好的了解科室需求、提供精准信息,我们主动走进科室与医务人员进行座谈。

3.3《国内医院动态》 《国内医院动态》主要是面向院领导层,报导国内各大医院在管理、信息化、新技术、新疗法等方面的最新动态。以半月刊形式出版,自2015年6月份发表第1期以来,截至目前共出版了27期。

在办刊一年的时间里,每一期我们都广泛阅读,精心挑选素材,合理安排版面,深得院领导和许多科室主任的认可和关注。为了提高《现代医院参考信息简报》的质量,我们发放了《简报》 满意度调查问卷,期望通过读者的客观评价和真实需求,能够在2016年为我院提供更为精准的信息服务。我们的目的是让信息做到精准投放,使信息发挥最大效用,为我院的管理者提供医院管理信息和决策依据。

4 拓展服务项目

4.1学科化服务 学科化服务是针对某一特定学科用户,通过学科馆员对学科信息的加工整理和对学科情报的挖掘分析,以满足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并帮助其提升获取及利用学科信息的能力,使用户的教学、科研、临床活动同图书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主动对用户科研活动负责的推介系统[2]。

由于我馆人员有限,学科化服务一直未得到深入发展。2015年,在我馆引入新人后,初步尝试以学科馆员深入科室的方式进行了学科化服务。与创伤骨科沟通好学科化服务项目后,首先,以学科馆员的身份参加科室早会,了解科室接触的病例特点,交接班后的学习内容,初步掌握了科室主任和其他师生的真实需求;然后根据科室职工反映临床工作繁忙,许多临床一线职工无法参加图书馆的信息素养培训讲座,应师生要求,针对我馆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做了一次简短的综合讲座;最后,参与到在研项目“纳米纤维复合膜”的科研一线中,通过查新检索方式,提供国内外最新研究动向的信息支持和定题跟踪方式。

随着我馆学科化服务的启动,已将服务层次由单纯的“服务一线、资源推介、信息传递、参考咨询、定题服务”提升到“融入一线,嵌入过程”的环节中[3],为今后我馆继续开展和深化学科化服务提供了实践参考。

4.2论文写作与投稿指导服务 我馆职工的个性化需求也体现在论文写作与投稿的过程中,为此我馆对前来咨询的用户也给予一定的指导,包括论文统计学分析、写作指导、投稿指南、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等。

核心期刊能使读者能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在众多期刊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4],我馆及时提供国内权威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录供全院职工参考。但随着网络诈骗渗入到了期刊领域,近年来,我院职工投向假冒期刊的现象也时有增多,因而,不管是在信息素养培训中,还是面对前来咨询的人员,我们都教与大家辨别真伪期刊的方法。

近期,我馆又利用SC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挖掘学科重点期刊,辅助作者选刊、投稿,我院医务人员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与我们的创新服务模式是分不开的。

4.3移动互联网服务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信提供的公众平台也受到各大医院的关注。同样,微信在医院图书馆中也有许多应用:读者交流、图书推荐、公布活动、同行交流等[5]。我馆在2015年8月也申请建立了“吉大一院图书档案”的微信订阅号。现已能实现图书档案信息的通知公告,SCI期刊影响因子、核心期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查询,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技巧分享,医学研究前沿信息共享等功能。

目前关注人数已近千人。现在每次信息素养讲座前,我馆不但通过OA信息,也在微信订阅号中提前,使得广大师生随时都可以关注到我馆的最新动态。未来,我馆还将对《简报》、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技巧分享、医学研究前沿信息共享的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使读者除讲座外也能随时随地关注我馆提供的信息服务。

另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提示我们,移动图书馆和云图书馆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现今,数据库厂商应注重开发手机APP和微信客户端,未来的移动图书馆不应仅具备阅读功能,还应该兼备检索功能,即可以在PC电脑上实现的数据库功能都可以在手机上实现。互联网同时还应该实现PC端与手机端的互联互通,构建用户的云图书馆,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同步更新。我馆在未来选择数据库资源时,也将以此为依据进行筛选。

4.4构建吉林省区域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空间 传统图书馆是基石,数字图书馆是主体。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区域医学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我院作为吉林省内的龙头医院,O有两个院区、下设集团医院十余个、下级分级诊疗合作医疗机构近百个,我馆有义务构建吉林省区域医学信息资源共享空间。

2015年,在多次省内医院图书馆会议中,我馆坚持宣传开放共享理念,现以QQ群为依托,提供文献传递服务。未来,将以吉林省医院图书馆委员会网站为依托,提供立体的咨询服务。我馆申报的2016年“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医务人员信息素养提升学习班》成功获批,期望将我馆的资源与服务传递给更多的省内同行和医务工作者。

5 结论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的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于图书馆而言就是“互联网+图书馆”,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图书馆服务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图书馆发展生态。互联网+时代医院图书馆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正为图书馆变革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将推动医学信息服务向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拓展。医学图书馆员必须抓住发展机遇,利用信息共享空间提供创新服务,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谢凡.医院图书馆的新常态服务[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24(5):53-56.

[2]肖健,张玉,王宇光,等.医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综合平台建设的构想[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1):21-24.

[3]刘桂玲,郝俊勤,杨春华,等.泛在图书馆环境下医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5):80-8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