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9 22:09: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生周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读和写结合
(1)新学期一开始,结合教材的具体要求和训练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建立“作文卡”,即建立“人、事、景、物”写作片段库,在黑板报的“学习园地”展出。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写作素材。(2)坚持让学生写“百字日记”,归纳整理,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分组朗读,并评议。(3)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教师自己要写“下水文”,除了常规批改,还要精心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次挖掘,互相交流和促进。对刊登在校刊《丰收》的范文在全班学习评价。(4)以语文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对新课标要求的辅助读物进行泛读和精度,做好笔记。
二、学和说结合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学生所接触的媒介有很多。外面精彩世界的事物无不对中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所学习的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语文课本中光辉灿烂的文化,远古久远的文明;历史典籍中生动的人物和历史事件;地理教材中的异域风情,环境变迁……社会、校园、家庭发生的令人难忘的事情,都会让中学生产生丰富多彩的精神体验和感受,让他们有一种想理解和表达的欲望,有一种畅所欲言的激情和冲动。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不妨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结合平时的学习,给他们提供机会,开展“口头作文小练习”活动。每逢周一、周三、周五,利用课堂预备前的三到五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代表,积极准备,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典型材料、难忘的事情,抒发自己的心声。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作文训练和写作,也必须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客观世界的方式,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学”和“说”的个体差异,使他们不断扬长避短,在积极参与中激发他们对课堂作文教学的兴趣和热情,在体验中感悟,不断总结写作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课内和课外结合
在中学生作文教学指导中,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态度明确,思想端正,彻底摒弃那种关起门来教授学生作文的做法。
关键词:初中学生;英语教学;自主学习;网络学习;工具书
笔者在对高中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测试之后发现,很多在高中阶段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是在初中时期就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这部分学生对自己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回顾中叙述自己对英语学习的一些感悟都不尽相同。很多学生都提到自己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或多或少都会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开始培养课外学习英语的能力。由此可见,初中生在初中阶段能否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对其当时和今后的英语成绩会产生十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一、自主学习能力对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在班级内有很多英语水平差异较为明显的学生,这些学生可以说都是在同一个英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而且完成课题作业的内容和质量相去不远,但是他们在阶段性的英语测试中却表现得大相径庭,这种现象引起笔者的注意。有人在进行了较多的分析之后发现,导致这些学生在相同学习条件下成绩却产生巨大差别的因素很多,在这些原因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差别。大部分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具备良好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在课堂内、外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往往能比其他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这对他们提高英语水平并且在测试中取得较大的优势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二、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实践证明,结合课堂教学和训练学生网络学习是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施加影响的主阵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需要在课后自主进行学习以巩固和扩充的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设置一些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容。在学习新课的时候,笔者会在课堂教学中先讲解单词的词义和词性,在给学生介绍总结和学习词汇的方法之后,把一些较常见且重要的单词给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总结单词知识的方法。英语中的许多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即具有多重词性。如同一个单词有的时候可能作为动词,有的时候可能是名词。对这样的单词进行归纳总结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先按照单词的词性进行分类总结。例如record这个单词,作为名词时候表示:唱片,记录,记载;档案,履历和最高纪录;作为动词的时候,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之分,表示:记录,记载,表明,录音;此外,还可以作为形容词:创纪录的。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单词词性和词义之外,笔者还会要求学生注意这个单词在不同词性时的读音。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之后,笔者发现这个班级的学生基本学会了自主学习英语词汇的相关知识,而且在课外学习效率较之前有较大的提高。
2.训练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现在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在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而学习和交流则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自然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巨大的便利。事实上,人们现在在互联网上几乎可以找到任何所需要的知识,也能获得比在学校更多的知识,远程教育的兴起已经证明计算机和网络在学习中的重要价值。在现阶段的社会,教会学生通过网络获得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定期要求学生在网络上完成一些难度稍高于现阶段学习内容的任务,以此促使学生积极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完成英语知识的总结。例如在学习英语语法知识的新授课上,笔者讲授关于一般过去时的新授课,在讲授完语法知识之后,就给学生布置一个需要上网完成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回家的作业上完成以下内容:找出在一般过去式中,一般式和过去式动词变化形式特殊的动词并进行词义和词性的总结。由于这部分的内容较多,因此笔者要求学生在一周之后完成这份课外作业,并且在一周之后按时将这份作业上交。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笔者发现学生已经逐步养成上网查询知识的习惯。很多学生在课外对英语学科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如果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去网上寻找答案,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会自己在网上问题等待别人的答复。笔者通过对学生的课外作业检查发现,学生课外进行自主学习效率较之前有了显著的提高。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开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自觉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适当的自主学习任务,促使学生通过自学、借助工具书、借助网络、求助他人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自觉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作者:陈晓艳 单位:睢宁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钱秋华.对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设想[J].中学教学参考,2011.01.10.
[2]韩辉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01.22.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育教学;抗挫力培养;策略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现代的孩子大多从小受尽宠爱,不利于其意志力的培养。中学体育活动中,学生难免遇到各种小困难,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解决困难,培养其意志力和抗挫力,成为中学体育教学的关键任务。
一、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对待挫折的表现
中学体育课程中,中学生在完成各种体育活动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部分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较低的抗挫力。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中学生在面对挫折时的几种表现。
1.畏惧、逃避困难
中学体育活动中,教师常常会安排跳高、跳远等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项目,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在面对这些项目时由于身体素质较弱、害怕失败受到嘲笑等原因而表现出畏惧、逃避的行为,长期下去会造成学生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而渐渐产生厌烦心理。当中学生在面对体育活动项目时出现类似逃避、害怕等不良表现,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很容易滋生学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2.出现愤怒、焦躁的情绪
很多中学生从小受到家长的宠爱,基本没有受到过责备和批评,每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常常会错误的以孩子还小为理由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而且这种现象还十分普遍,造成现在许多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稍微遇到困难就退缩或者是不愿意按照要求进行活动,在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失落或者是愤怒等情绪,特别是当这些学生的这种消极情绪得不到宣泄时,部分学生甚至表现出带有攻击性的语言和行为。
3.不敢承认错误,逃避责任
抗挫力低的中学生在面对解决不了的困难时,有时会出现撒谎、不敢承担责任的行为,例如某个学生在遇到困难而没有将事情做好,他会说这是别人做的,或者用其他学生所做的事来和自己对比,甚至有些学生会害怕受到老师的责怪而撒谎或者将问题推卸给其他的学生,或者回到家里和父母诉苦。这样的学生往往是因为缺乏抗挫力而在面对困难时采取这种逃避的消极行为。从上述中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消极行为来讲,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不仅与家庭教育观念有关,也与学生缺乏必要的抗挫力锻炼有重要联系。在明确了学生面对困难时表现出较低的抗挫力的原因后,教师在今后的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将培养学生的抗挫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抗挫力的必要性
实践活动证明,受到自身意志力较低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大部分都出现过各种各样现象表现出抗挫力较低的行为,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另外,部分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枯燥的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活动积极性,长久下去造成学生的抗挫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和培养,出现各种消极心理和行为,阻碍了中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中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力的有效策略
1.加强对学生抗挫力的重视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学校要为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德育教育目标,同时需要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才能促进学生抗挫力的有效培养。首先,要将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列入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中,从而引起教师对该内容的重视。另外,还要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掌握有效的培养学生意志力和抗挫力的手段。学校可以经常组织体育研讨交流会,为老师之间提供互相交流如何培养学生意志力和抗挫力经验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
2.教师加强对中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力的培养
当前大部分体育教师都已经意识到中学生抗挫力培养的重要性,具有比较完善的培养意识和培养措施,但仍然存在部分体育教师并没有对中学生意志力和抗挫力的培养采取足够的重视和有效地手段,导致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难以做出良好的表现。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抗挫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涉及众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意志力不坚定的原因做出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并不断提升自我,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理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力。
3.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中学生对抗挫力的认识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对抗挫力形成全面而合理的认识,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中学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抗挫力时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列举抗挫力重要性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抗挫力培养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自身抗挫力的培养。
4.加强培养中学生抗挫能力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中学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促进中学生抗挫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在体育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获胜的队伍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失败的队伍,教师要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不责怪不打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意志力和抗挫力的培养,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精神。
四、结语
综上而言,中学生抗挫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中学生意志力和抗挫力的培养,经常组织符合学生心理需求以及发展需求的体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体育项目中得到有效的抗挫力培养,使学生在今后面对困难时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为学生将来投身于社会工作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海.中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王美芳.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抗挫能力的研究[J].科学大众:大众教育,2013(3):155.
摘 要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对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因此本研究对以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总结,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课外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教育部门干涉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课外体育活动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一、前言
中学时代是人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会促使学生健康发展,但是当代中学生身体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期,心理的发展滞后于身体的发展,存在性心理不成熟、意志薄弱,对挫折承受力差、自信心不强等缺陷,如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进行干预是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从理论角度探讨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改善作用,为学校管理层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现状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课外活动的定义,我们知道课外活动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发组织为主的校内体育活动,那么和体育教学课相比较,课外体育活动基本上就具有以下特点:尊重学生个体,采取积极引导参与和自愿参与相结合;活动内容上不拘一格,活动内容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锻炼要求;组织形式灵活多变,采取自主和规定相结合的形式,包括早操、大课间、班级体育锻炼、野外活动、学校运动竞赛和课余运动训练等。目前,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促进锻炼对象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共识,体育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和康复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不同的学者也对此进行了针对性研究,体育锻炼有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内心冲动、释放不满情绪、提高自信心等作用,因此开展丰富多样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和改善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干预原因分析
(一)调节中学生心理压力,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
虽然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在进一步推进,但是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却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如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考试焦虑等症状。长期的不良心理状态会导致中学生潜在心理疾患的出现,如何引导和缓解中学生心理压力是目前中学教育的关注点之一。体育的功能之一就是体育锻炼能让参与者体验到运动愉,在运动中使压抑的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让参与者心理是上产生一定的满足、愉悦感,忘记学习、交往中的不愉快,使练习者心理状态得到一定的调节和改善。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尊重学生个体,采取积极引导参与和自愿参与相结合,活动内容不拘一格,活动内容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锻炼要求,组织形式灵活多变的特点,因此深受中学生喜爱。通过有意识的课外体育活动,使学习过程中、交往过程中、面对挫折时产生的压力和不良情绪通过喜欢的运动形式发泄出去,可以缓解中学生学习中的压力,调节中学生心理状态,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
(二)课外体育活动能增进中学生人际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学习压力大,现在中学生每天都要面对不同形式的学习和作业,几乎没有了独立的交往时间,人际交往能力进一步弱化,导致心理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出现。课外体育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有效形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可以使中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能增加独立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往,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消除学习、人际交往等精神压力和孤独感。Brawley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人更易与别人沟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尤其是学校运动竞赛和课余运动训练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参与成员为了完成相应活动必须和其他成员发生交往和联系,因此,可以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结论
目前中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和生活环境、方式的原因,心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稍微遇到外界诱因可能会引发过激行为,如何缓解和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是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体育运动在改善和调节心理健康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对课外体育活动进行引导和组织,可以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基础,调节中学生心理压力,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增进中学生人际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跃均.浅析课外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新课程(中学).2012.8:39.
本年段共有学生557人,10个教学班均来自各个小学,有不少是留级了二年或三年学生,并有不少有吸烟、打架赌博等不良嗜好。学习成绩也有十几名学生两科总成绩在10分以下,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二、工作指导思想
围绕尤溪五中工作计划,结合本年段实际情况来落实我们的日常工作,以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质量。
三、工作方法与措施
1、 抓德育教育
主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思想,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及文明习惯;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他们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实践能力。
3、 结合政教处,开展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把学校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4、 严格执行学生考勤制度。学生无故旷课两节,及时家访,旷课两节以上及时向政教处汇报,做好家访记录。
5、 抓常规教育
配合教务处做好日常常规检查工作,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6、 加强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定时间,定地点,定出每周备课内容及各时间段,对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探讨。语文组每周一第三节,数学每周二第二节,英语每周三第三节,政治组每周四第三节,历史组每周四第四节,地理组每周五第三节,生物每周五第四节,由正负片段长点名检查。
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1、整顿班风,召开〈〈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仪容仪表规范〉〉等主
题班会。
2、动员未注册学生返校
3、教师节
4、规范月活动
5、考风考纪教育
十月份1、国庆晚会
2、月考
3、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4、家访
5、观看片,写好观后感
6、做好差生转化工作
十一月份1、半期考试
2、开展勤俭节约活动
3、学生座谈会
4、半期家访工作
5、开展“一帮一”活动
十二月份1、召开全段学生大会
2、交通安全知识讲座
3、第二月考
4、元旦晚会
一、 二月份1、 月考质量分析会
2、加强特殊生辅导工作
3、仪容仪表检查
4、各项活动检查,总结、落实工作
一、现代高中学生特点及表现
进入高中,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都在进行着成熟前最激烈的碰撞,繁重的学业让他们紧张无比,他们尚未完全做好准备,却不得不面对人生的明确规划,规划中包括接受大学教育和未来要进入社会、选择工作的部分。尚未完全成熟起来的他们,性格、思想、情感、学习等都发生了极其微妙的变化,主要特点如下。
1.性格上处于矛盾期。大部分高中学生性格比较外向、热血、冲动、敢做敢当、充满幻想、盲目不切实际。而另一部学生则是自卑、敏感、懒惰、焦燥、忧郁。
2.思想上逐步多元化。高中之前,他们对自身、社会、未来还没有真正形成冷静客观的看法,因此,还没有一种东西可以减损冲淡他们理想中不切实际的成分。但高中中后期,他们开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了解社会、接受社会,并开始尝试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做出判断,他们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规划并树立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对自己的思想时刻进行辨证,拜金、浮燥、盲从、自制力差、没有主见,也成了这一时期常见的特点。
3.内心情感激荡、表面内隐不露。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特别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内隐的情感,并加以正确引导,除了容易导致早恋,更会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甚至致使学生未来的人生受到不良影响。
4.学习上,高中学生处于最黄金的时段,此时的他们理解力比初中高了很多,身体、智力的发育趋于成熟,因此,只要排除外界因素,高中应该是人生中最佳学习时间。最近在网上常看到这样一种说法,人生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是高考前6个月,这时你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既知音乐美术计算机,兼修武术民俗老虎钳。虽然是一个玩笑,但也说明了这个阶段学习的全面性,几乎是人生中文化知识基础奠定最重要的阶段。
二、针对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1.循环反馈教学法。心理学家罗西与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如此进行了8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进行了8周教学。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保持以前的进度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学生自己进行的主动反馈要优于教师的反馈。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一是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反馈,避免学生毫无目的地学习。二是加强对学生自我反馈的引导,让学生能从作业或试卷上所作的评语,认真总结出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三是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
2.任务分解教学法。中国国产汽车,卖得最好的一个品牌是奇瑞。他的创始人显然学过心理学,动员大会是这样开的:朋友们,为了创造我们的民族品牌,我们必须奋斗五十天。大家很努力地跟他干了五十天后,他说:我们再干五十天。我们继续奋斗五十天,结果奋斗了五百天。如果一开始,他宣布:为了创造我们的民族品牌,我们必须奋斗五百天。估计一百多人都逃掉了,因为五百天太难了。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前面我们提到过高中学生自制力差、浮躁、不坚定,他们渴望成功,但更容易被困难吓倒,所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分解学习目标,制定相对应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挑战一个个可实现的任务,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很快失去学习的激情,又可以避免学生为了完成某个学目标而敷衍了事。
3.教练式教学法。教练式教学目的在于更多地激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身的盲点和潜力,启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到最佳状态,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成绩。教练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师能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而不是直接填鸭式给予答案。所以,教练式教学注重学生自已的讨论、互动,让学生自已领悟,对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不盲从、不依赖的好习惯也有很大帮助。
4.以点引面教学法。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尤其对于学困生而言,如果能以其兴趣点做为核心,加以引导放大,让他在自己的优势点上取得一定的成绩,通过教师的不断鼓励和学生的自我认可,改变其厌学、自卑的心理状态,并慢慢将这种状态引导至其他学科,以点引面,摘掉“学困生”的帽子,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排除一切问题,真正实现“有教无类”。
三、总结
【关键词】ATT;中学生;学习适应性
“分儿分儿,学生的命根儿”学生学习成绩不仅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学校老师家长关心的问题,亦是中小学心理辅导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由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方法、性格、意志、情绪和情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的成绩未必能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我们需要好好研究学习适应性。学习适应性是克服种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近年来学习适应性的研究越来越多,学习适应性也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一、基于《学习适应性测验》(ATT)的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分类
(一)调查报告。这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研究方式,90年代,此类研究较多。通过测量结果与学习适应性测研手册的常模对照,指出被测群体或个体的存在的问题。比如廖军采用《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测验对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中学及宝安区海滨中学的162名初一新生进行测查。何腊梅采用从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心身健康等四个方面对某校七年级疆内初中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进行调查研究。梁兰萍采用华瑞学生心理测评与档案管理系统施测扶绥中学高一学生,写了学习适应性的调查报告。河北省省石家庄市白晋荣、刘桂文、郭雪梅等老师对石家庄市和获鹿县初一和高一学生575人,实施《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广东省广州市戴育红同志对广州市某中学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共305人,实施《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ATT)。王惠萍、李克信和青岛市时建朴等老师对山东省栖霞市农村初一学生99人,初二学生100人,初三学生90人,初四学生97人,共386名初中生,实施《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ATT)。根据测验结果,对农村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发展进行了研究。蔡文伯,自玉梅为深入了解内初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
(二)在调查的基础上对问卷的结构效度和维度构成进行检验。北京市崔崴嵬、盂庆茂等老师,选择北京某中学高一学生,共187人为被试,实施《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ATT)。根据测验结果,对《学习适应性测验》的结构效度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学习适应性测验有较高的结构效度。华东师范大学崔淼、严芳对“学习适应性测验”(AAT)的维度结构进行了比较验证研究。分析将三因素结构与已有研究所提出的四因素结构进行了模型拟合的对比研究,结果支持了三因素的测验维度构成。
(三)学习适应性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的探讨。天津市陈世平老师对初中生学业成绩与智力和学习适应性关系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王鹏对当前国内外关于学习适应性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包括概念定义、总体状况研究、差异性研究、相关研究等诸多方面。刘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学习适应性、考试焦虑、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钱明探讨中学生自我概念、教师互动方式和学习适应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张文培就归因方式与学习适应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文芳研究了主动性人格与中学生学习适应性、学习成绩的关系。蒋杰通过调查发现学习适应性量表分及成绩与归因风格及学业自我的总分及各维度均显著相关;学业自我在归因风格与学习适应性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在归因风格与成绩之间充当了完全中介变量。冯雷涛发现高中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相关。陈会昌发现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通过三种途径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其一,人格建构复杂性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 其二,以学习适应性为中介间接影响学习成绩; 其三,以消极压力应对、学习适应性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学习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一)测验误用情况要注意避免。在使用ATT测验的时候,有些研究者错误的使用这个测验。例如,张利拿中学版的ATT去测中职中专的学生,结果检出率高达90.3%。中职学生肯定不属于中学生这个总体。王慧萍、时建朴、李克信等人在研究农村初中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时,各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的平均得分高达七八百分,很显然是用错了计分方法。
(二)学习适应性与其他多变量的综合考虑的研究不够。大多数研究都是探讨两个以及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者单独的研究学习适用性。而对于学习适应性和更多的其他因素的作用的综合考虑的研究欠缺。主要的原因是国内没有很好地理论模型和所有的研究方法的限制。一方面我们要开展学习适应性理论的构建,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改进的研究方法,用多元分析来处理复杂的数据模型。探讨有关身心变量和学习适应性的真正关系。
(三)用发展的眼光对待ATT测验。学习适应性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它的项目也应该相应的有变化。周步成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已经有22年了,是否已经有常模老化的问题?是否已经到了需要常模修订的时间。22年前的常模是不是已经影响了ATT的评鉴功能。同时,我们不要总注意某一时间点的及时特征,同时应注意对同意对象做长期追踪研究,以得出学习适应性的发展规律。目前我们测量的都是外显的学习适应性(通过学生自己意识到的行为来自陈),是不是也有内隐的学习适应性存在。若存在内隐学习适应性,该如何测量呢?
(四)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是不是分学科的。侯杰泰等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自信是分学科的,那么学习适应性是否也分学科。有的学生在数学上的学习适应性高,有的学生在英语上的学习适应性高。那我们的测量工具就应该相应的区别对待,分学科编制。已经有人这样做了。目前我国学者对学科学习适应性的研究还不多,尤其是针对中学阶段学科学习适应性研究较为缺乏。对于各个学科的学习适应性量表的编制可能将会是一个热点。
参考文献
[1] 崔箴嵬,孟庆茂.学习适应性测验结构效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1988(2).
[2] 崔淼,严芳.学习适应性测验(AAT)维度构成的研究[J].社会心理研究,2001.
【关键词】初中 数学 优化 策略
一、前言
新课程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生的特点
只有了解了初中生的独有的特点后,初中数学教师才能够根据初中生的特点上好数学课。初中生的特点主要包括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两大部分:
(一)初中生的生理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的关键性阶段,骨骼骨化尚未形成,骨骼组织含水分较多,含钙盐成分较少,这一特点使得初中生的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既有弹性又易变形。而初中生的肌肉发育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不适宜长时间连续的运动。所以,在初中数学课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走、坐、书写等姿势,防止骨骼变形。
(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从思维方式来看,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已经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转变,但是由于知识、能力以及社会经验的不足而导致他们的思维还是以感性经验为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注意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初中学生更容易理解。从性格、意志等方面来看,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初中学生已经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初中学生往往都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对待一件事情有很大的热情,但是往往自制力不够,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较差,所以打造生动的数学课堂,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课的导入要富有趣味,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一个起始环节,优秀的导入过程,会给课程的开始奠定一个良好的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学习动机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那么这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非常好。老师可以采用游戏、寓言故事、笑话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环境,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以一个有趣的“开场白”更容易形成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容易形成一种最佳课堂氛围,而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初步感知数学基本概念和逻辑,使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课程的学习过程要“一波多折”
平静的学习过程会让学生迅速产生枯燥感,烦躁感,学生的注意力会慢慢转移,学习效率也会降低。因此,教学的老师要不断采用各种方法,激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使平静的课堂“热闹”起来。
首先,提及旧知识,使学生产生回想。把前面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新的数学知识进行连接,找准知识之间的衔接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把这些数学知识形成一个网络图,形象生动的网络图必然会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展开新知识时,学习必然迫不及待,渴望知道要学习的新知识与之前的联系。
其次,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例如在教“圆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用细线拴住一支铅笔在草稿纸上画圆,让学生亲身经历圆的产生过程,引发他们探究圆的周长的奥秘[2]。在这种情境中,他们会开发自己的思维,认真思考,开动脑筋,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
再次,自主探索,分组讨论。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数学题目是必不可少的。在学生做这些题目后,一般都会得出不同的解答,如果老师随便的给出答案,做错的学生难免心中郁闷,也不会认清自己到底哪里出现了错误。这时,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相互辩解,分析分析题目,分析自己的答案,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的辩解,往往会使学生有种求真的目的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心。知识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他们的脑海,想忘都难。当老师讲述正确的思路时又能帮助错误的学生纠正他们的思维误区,认清自己错误的地方,这样在以后的考试和实际问题时,他们就能运用正确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最后,举一反三,深化总结。学生学习到一些知识或者解决了一道难题后,他会迫不及待的想要自己独立的解决同样的问题。这时候老师顺应他们的这种心理,举出一些同样类型的问题给他们解决,学生们不仅不会反感,反而很高兴,想要第一个得出答案。这样的训练方式,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出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而且开拓了他们的知识面。把所学的知识和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思维清晰,解题思路正确。
(三)留给学生一定的“质疑问难”时间
每一堂课,都会有学生对有些问题不能彻底了解,提供给他们质疑问难的时间,这会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不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质疑问难时间,可以让学生尽情地畅想,大胆求知。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他们这堂课遇到的难题,展现出不同的思维,不同的看问题角度,这是让学生学会创新的一次诱导。老师对不同的看问题角度给出不同的答复,也能树立一个博学的教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