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6 21:57: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伦理道德观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管理流派;管理丛林;管理理论统一
对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形成的流派,研究者有不同的概括。如克劳德·小乔治概括了四个管理流派:科学管理、行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和数量学派。[1]168-182JanesF.Stoner等概括为科学管理学派、古典组织理论学派、行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管理理论的近期发展(包括系统方法、权变方法)。从纵向发展看,在管理学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的不同学派,它们之间并不是一种更替的关系,后边的学派并未取代先前的学派,各个学派互补共存。
从横向看,同一历史时期也出现了多个学派并生的局面。哈罗德·孔茨在20世纪60年代初将当时的管理理论划分为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量学派六个流派或研究方法,由此导致了管理理论丛林的出现。
为克服或改变管理学学派林立的现状,一些流派和管理学家试图以一种理论体系来实现管理学各学派的整合,但丛林现象不但未改观,反而有增无减。20世纪80年代,孔茨再次对当时的管理学流派进行梳理时,概括出了11个不同的理论派系。管理理论丛林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能否实现对管理理论体系的整合?本文试对这些关系管理理论发展方向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对管理理论体系整合的探索。
对管理理论的整合出自两个动机:一是为了管理理论的健康发展。管理理论学派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个学派独立为战,互相排斥,阻碍了管理学的深入研究与探索。没有统一和规范的管理理论又使人们对管理学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二是实现管理学科体系化的要求。作为一种科学、系统的理论,管理学必须综合各流派的研究成果,使之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有效的管理科学。学习组织与管理理论的学生面对的是一些有关组织理论与管理实践的零碎而杂乱的资料。出现在20世纪中期的现代综合思潮推动了管理学派综合、统一的探索。
(一)系统学派的探索。
20世纪60年代在管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系统学派曾希望用“系统的观点”来统摄其他所有各个学派。系统学派认为组织由目标与价值、技术、社会心理和结构等各个分系统组成。传统组织理论强调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从而重视制订原则。人际关系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则强调社会心理系统,把注意力集中在激励、群体动力学和其他相关因素上。管理科学学派则强调技术分系统和对决策和控制过程的量化方法。这样,每个管理学派都各倾向于侧重特定的分系统,而不承认其他分系统的重要性。系统学派则把管理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因而要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学派没有将管理理论各个学派统一起来,主要原因是该理论本身难以进行应用。由于这一学派概念上的复杂性,管理人员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加以应用来提高组织的效率。“开放式系统学派没有指明影响组织内部活动的主要变量,也未能够识别出影响组织运作的环境要素。可以这样说,开放式系统理论学派只是一个时髦的概念性学派,其发展还不足以使之成为一种有用的综合理论框架。系统学派在20世纪70年代初趋于衰落。”
(二)权变管理学派的努力。
权变管理学派希望用“权变的观点”来统一管理理论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卢丹斯在1973年发表了题为《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的论文,提出要用权变管理理论来统摄其他各个管理学派。卢丹斯指出:“所谓的权变的路径,有时称为情境的路径,到现在仍只是刚刚兴起。也许1980年后,这条路径将能引导我们从管理理论丛林中打出一条出路来。”与系统学派的结果一样,权变管理理论在管理流派的统一上同样收效甚微。
(三)价值学派的目标。
随着20世纪80年代组织文化理论的流行,出现了一种用“价值观”的思想来统率管理学各个流派的做法。按照组织文化理论影响最大的《卓越丛书》(ExcellenceSeries)的作者之一汤姆·彼得斯自诩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企业界正在经历一场以他的主张为旗帜的“革命”,即“返回基点的革命”,而基点就是价值观的重新塑造。价值学派是一种“非理性主义”,这决定了它无法与传统管理理论相融合,其对传统管理理论的整合走向失败成为必然。
(四)过程学派的成就。
1961年12月,哈罗德·孔茨(HaroldKoontz)教授发表了《管理理论丛林》论文,详细地阐述了管理研究的各种方法,并认为存在着“管理理论的丛林”。孔茨教授先是承认每一种方法都对管理理论有一定的贡献,然后进一步指出:(1)人力资源方法和数量方法与其说是一种管理理论,倒不如说是管理者采用的一种方法;(2)过程方法能够包括和综合当今各种管理理论。过程方法最初由亨利·法约尔提出的,在他提出的行政管理的五个要素中,计划和组织是着重点。
就对管理理论各流派的整合而言,过程学派是最为成功的。对管理职能的探讨构成了几乎所有的主流教科书通用的管理框架。比如孔茨的“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及控制”,托马斯·P.罗宾斯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托马斯·S.贝特曼的“计划与战略、组织和人事、领导、控制和变革”。就这一事实而言,过程学派对管理理论的整合的努力是最为成功的。
二、管理丛林现象的客观性
对于管理理论丛林的原因,许多学者作了精辟的分析。孔茨在《管理理论丛林》一文中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其一,组织、领导、管理决策制定等术语的用法及含义不同造成的“语义学丛林”;其二,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统一意见;其三,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先验而加以抛弃;其四,曲解和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其五,管理者不能或不愿相互理解。孔茨的分析侧重于技术和主观的原因,笔者就其客观原因进行如下总结:
(一)任务及环境的不同。
管理思想处于环境变革之中,同时又是环境变革的产物。科学管理理论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和组织劳动效率低下的产物。当时的经济背景是,社会需要提高生产率、提高工业产量,以满足人口迅速增长的更为基本的物质需要。提高劳动效率是管理的首要任务。当时可使用的人力资源状况是许多工人都是从别的国家来的移民或从农村来的农民。
由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创办了“善行河北”官网,将发生在河北省各地的先进人物的善行义举、典型事迹予以弘扬与宣传,引领人们见贤思齐,将抽象的道德理论春风化雨润入人心,把枯燥的宣传标语形象化、实践化,焕发人们的道德情感,呼吁社会的文明风尚。这一举措能无形地提高了民众道德素质,优化了河北的社会发展环境。能达成如此良好社会效应,分析其成功原因有:第一,利用各级各类宣传阵地: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文艺宣传、网络宣传。借助新媒体平台,微博、短信、彩信、图书、视频、歌曲、动漫等新颖的宣传形式,全方位、多角度、不间断的宣传,具有很好的社会影响力。第二,构建专用网络平台:河北好人网、善行河北官方微博等,使“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备受关注。一件件感人至深的道德故事将抽象的理性认识外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继而将情感认同转化为自觉践行。
二、“善行河北”道德实践活动对社会管理的推进
社会管理是多层面、多因素、多路径的,从道德建设切入就是其中之一。道德建设作为社会管理的“软方法”之一,需要我们长期地探索研究,类似“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实现了道德建设的“虚”功实“做”、“文”活“武”练、“软”实力“硬”打造,为社会道德建设的推进提供多方面的启示:第一,必须树立科学实用的道德标准,只有科学实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标准才能获得广泛认同,并转化为普遍的社会行为准则,必须强化实践理念,化抽象的理论为生动的案例示范,发挥道德应有的社会作用,才能满足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第二,必须搭建道德互动平台,为群众参与提供便利有效的载体,让更多的人加入到道德互动平台,可以做到践行道德规范、参与道德评价、自我价值体现。第三,道德建设必须形式新颖、体系完善,逐步形成从组织协调、过程推动到督导检查、激励约束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尤其要建设一套奉献与回报一致的机制,马克思说:“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惟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所以说,道德建设体系必须通过体现“善有善报”合理状态,才能更好地推进整体社会道德的进步。“善行河北”活动对社会管理的推进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善行河北”优化了河北的社会发展环境,有效培育和发展了各种社会组织,提升了其社会管理的能力。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发展还较为缓慢,对政府的依赖性也较强,需要政府有效培育和发展各种社会组织,提升其社会管理的能力,从而不断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功能,有效地充当政府与公民的中介,推进政府的各项社会管理工作。第二,“善行河北”活动培养了公民道德素质,提升了其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善行河北”活动满足群众的道德诉求,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善行河北”活动体现了民众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使民众找到了作为社会主体的价值,使“善行河北”真正成为了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第三、“善行河北”活动维持健康的社会道德秩序,倡导高尚的道德价值,创造优良的道德风尚。规范了社会行为。使人们普遍获得道德认同,接受道德规范,有利于共建良好的社会秩序。
三、关于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的思考
关键词:伦理;人文关怀;道德;新闻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057-02
一、伦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定义
所谓伦理,就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伦理学即为道德的哲学。由此,新闻业也衍生出了新闻伦理学,主要是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产生与形成匮乏的学科。新闻伦理学要解决的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带有根本性质,有关在新闻伦理中强调了人文主义关怀,在报道时尽可能减小对采访对象的伤害。这样既体现出了人文主义关怀,同时也没有减弱新闻报道的新闻性和真实性。中国是一个国,不仅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注重伦理,更在国家关系与行为中不断践行着,因而在新闻报道中我们更应该体现出伦理以及人文主义关怀的重要性。
中国的人文主义可以追溯到三代时期,周公提出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敬天爱民”等思想。待到春秋之时,孔子将其进一步发展,“仁”、“智”、“泛爱众”、“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也进一步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地位。人文主义是以理性主义为基础,和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相辅相成,它非常强调维护人性尊严,主张自由平等和自身价值的实现。纵观现在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很多都是在用噱头赢取关注度,而忽略当事人的感受。比如:《老太下葬70多天遭民政局掘坟火花》《纪录片披露16岁女模被侵犯》等,人文关怀更加缺失的便是在灾难性报道中,不管不顾伤者的情况而执意要对其进行采访。新闻报道在社会行为中起到和受众做到良性互动的功能,在新闻中不论何时人都是最高价值的体现,人的尊严应该受到最大的尊重。
二、新闻报道中缺失人文主义关怀
2013年7月27日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韩国一名男子在社交网站上预告自己要投江自杀,并于次日跳江身亡。这名男子跳江时,韩国KBS电视台拍下了其投江的全过程。记者们只顾拍摄而不去阻止该男子自杀,虽然得到了一手的新闻资料,但是却没有丝毫的人文关怀。在生命面前,难道新闻会比活着更加重要。这样单纯地为了获取新闻,同时也是我们当代社会的一种悲哀。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记者,也就是我们的职业道德不能高于我们的社会道德。作为媒体,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也是在向受众传达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同时将受众的戾气渐渐将以减少。当然,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阻止一个真正想死的人,但作为媒体也绝对有能力劝说那些只为了一些小事而误入歧途的人们。
作为新闻媒体来说,拍摄这样的一个事情并没有违反法律的明文条例,但是这却明显的违背了我们的道德伦理,在不同的情境下伦理道德和记录新闻哪个更重要,我们是可以判断出来的。新闻工作者在伦理道德之下应该更多的承担社会责任,将人文主义关怀渗透在报道之中,新闻如果缺失了人性,那么对受众也会起到同样相反的作用。最应该受到关注的是人本身,而不是所谓的新闻。
2013年沸沸扬扬的“袁厉害”非法收养孤儿和弃婴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新闻报道中人文主义关怀的缺失。2013年1月3日,河南兰考县一收养孤儿和弃婴的私人场所发生火灾,起火地点为“袁厉害”的家,多名儿童在火灾中伤亡。“袁厉害”20多年来,一共陆续收养了100多名弃婴,在当地被称为“爱心妈妈”,但是这样一次意外的火灾,却成为社会以及媒体一致指责“袁厉害”的利器,甚至将她这20多年的辛苦一笔抹去,而贯上利益的色彩。除去政府在这次事件中的失职,新闻媒体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味的批评职责和反向报道只会让受众在慈善事业上一次又一次的心寒。在各媒体看来只有金钱利益才是人一生最高的追求,不管个人做的事情多么有意义,新闻报道都是持怀疑和讽刺的态度,认为只有这种满足利益的需求才应该是人们真正追求的。在这样的报道中很明显没有对“袁厉害”本身的人文关怀,而是将她束之高阁来供人们分析,在当作样本的同时忽视了受众在看到新闻时的感受。倘若在报道的同时可以多加一些对“袁厉害”本身的人文关怀,受众在看到时也会更多一些对慈善事业的关注,而不是对利益的关注。
特别是《中国青年报》关于韩亚航空客机失事的报道,措辞更为令人震惊。记者写道:“如果她们在世,知道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在关注她俩,王琳佳也许会惊喜地睁大了眼睛,笑眯眯地,而叶梦圆也许不敢相信的跳了起来。”这样的话语不仅仅是打破了新闻伦理的底线,更是打破了做人的底线。而这种所谓合理想象是不是也对逝者家属造成了二次伤害,用孩子的死亡来当作对公权力的献媚,这更是在报道中没有体现出应该给予的人文关怀。报道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而是扭曲了写作的方向和意图。媒体工作者作为社会消息的传递者,更应该以身作则,坚持自己的操守、伦理和原则,不能向博眼球这类的新闻靠拢,而丧失了新闻报道该有的底线。
三、如何解决新闻报道中缺失人文主义关怀
(一)避免媚俗化、庸俗化、博眼球的新闻报道
随着微博的更加普及和微信5.0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更需要在标题上下功夫,因而就会出现很多的标题党,甚至于很多标题和新闻内容没有任何联系。在娱乐至上的现在,各家媒体为了争取受众便会用一些突破寻常伦理的新闻。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新闻丧失了新闻性,只是为了博出位而进行写作。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如果将博眼球作为目标,那么很容易断章取义和捏造新闻,甚至像中青报韩亚航空的报道那样超出了合理想象,而造成负面效应。例如,还有很多案的报道当中,不能为了让受众有视觉冲击或者为了让报道有可读性,就使用受害者大幅照片以及在新闻报道中过细的描写案件发生的过程,而新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没有在其中有任何体现,反倒是这种冷漠的记录者行为可能就会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其次,在灾难性报道中,很容易出现很多能够博眼球的新闻,这时便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做出合理的取舍。例如,鲁豫在进入地震现场时戴白手套等,将灾难性报道娱乐化,忽视了受灾群众更需要的是我们的人文关怀。比如说《中国青年报》在雅安地震报道中便使用了大量具有人文关怀的图片,取代了以往灾难报道中大量的血腥,悲痛的画面,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引导灾区和全国人民。在给人以悲恸或惊恐的情感体验之后,注重挖掘灾难中的人性之美,引起社会上的情感共鸣。
(二)新闻媒体给予正确的舆论引导
比如我们在案中不说过度的细节,如果报道的主体是未成年人不说名字,照片要马赛克。同样其他的也是这样,先要保证隐私权不被侵犯。再者在报道中不用形容词,不扣帽子,就像朱令铊中毒案。在对待嫌疑人孙维上,媒体就不能使用杀人犯,凶手这样的字眼,在没有确定她是真正的凶手之前,她只是犯罪嫌疑人,而如果我们仅凭自己的猜测就乱扣帽子,这是对受害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犯罪嫌疑人的伤害。孙维是否真有下毒,尚未最终定罪,还不能称之为罪犯,因此也就不应被扣上杀人犯这样的罪名。更不能以所谓找出真凶为理由,人肉孙维的家人,定论孙维的人品,在现实生活中围堵她,这都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行为,也是媒体蜂拥一边倒报道而造成的结果。假如有一天,如所有人期望的那样,此案的真凶大白于天下,若到时发现真凶就是孙维,那朱令也算沉冤得雪,孙维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朱令案总算可以落幕。但如若真凶另有其人,那么孙维岂不是成了此案第二个受害者,她这些年受到的冤屈和人身攻击又有谁能给予补偿。从始至终都没有几个人站出来为孙维说话,其实所有的网友都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孙维确有下毒,不过是拿着只言片语和自己的猜测,在网上声讨公正。在这种时候,新闻媒体报道时就应该给予公众正确的舆论引导和适当的人文关怀,这也是避免网络极端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三)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将新闻报道正规化
2006年虐猫事件将人肉搜索推上了一个,此事件一出网上一片声讨之声,《新闻调查》栏目前去采访,踩猫的女子说当时会这么做完全是为了释放,是对自己不幸生活的一种发泄,其实她平时也是很善良很有爱心的。女子姓王,独自一人带着女儿,虐猫事件之后,她把工作辞掉了,孩子也没法上学,经常遭到威胁。甚至有网友发起人肉搜索,公布了虐猫事件踩猫、拍猫和网站负责人的信息,有人把他们的照片做成通缉令,以五十万买他们的人头。《新闻调查》栏目同时也采访了搜索的发起者,他在面对记者的时候问起网站负责人现在的情况,他说“他现在的处境多多少少和我有点关系,我想和他说声抱歉。当初他做出这样的行为以后,就已经是错了,既然他都错了,为什么我们还有跟着他一起错呢。他攻击了动物,我们攻击了他。”片子播出后,有人留言说:“踩猫拍猫的人不见谴责,倒让正义的人道起歉来了,这是什么逻辑?”这样的报道便会让正义成为施暴的借口,对整个社会来说,媒体没有做到对虐猫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没有从虐猫者的角度来看待这样一个现象的发生。如果媒体总是不断放大新闻事件本身。而忽略了作为事件中最应该被关注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永远只能听到一样的声音,而且对人的伤害也会愈演愈烈,这种伤害终会从网络虚拟到现实生活中。
理性的思辨和人文关怀是一个社会最需要的,一个有人情味的社会才是最终会让人们受益的。过于同质化一边倒的小范围内舆论,通过选择与接收机制,会聚集越来越多与自己观点相符的意见,很容易把现有的主张推向不受理智约束的边缘,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出台相关的政策,可以将人文关怀切实的融入到新闻报道当中,使新闻报道不仅具有客观事实性,也增加许多人情味。
参考文献:
[1] 赵兴林.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新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关键词]企业形象;伦理道德管理;内部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0.03.013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03-0031-02
1引言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又随着“一带一路”的引导,国内的许多上市公司企图通过转型或开拓海外市场来谋求更大的利益。这些企业通过改革自身独特竞争优势,创新品牌策略等,在海外市场谋得一席之地。博鳌亚洲论坛、上合组织峰会和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展现出我国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开放精神,进一步展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大范围、新方式、深领域的成果,推动中国经济和国际贸易投资朝着更加平衡、普惠和共赢的方向发展。
税收目前已经成为国家引导资金流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一种常用方式。我国在税收层面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和优惠,以鼓励企业走向国际市场[1]。首先通过税前优惠,对企业征税税基的调整;其次通过事后的利益让渡,税收减免、优惠税率、再投资退税等,对于企业的经营结果减免税;最后是特殊优惠,是一种区域性、行业性税收优惠政策。此外,为企业提供税务咨询服务等,解决企业在境外遇到的各种税收问题,最大程度帮助企业降低税务的风险与成本,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
2企业简介及案例回顾
2.1雅百特企业概况
江苏雅百特科技股份公司是一家全球化综合性建筑金融科技服务企业。公司经营至今,已经成为该行业为数不多的轻资产企业,该公司主营业务以智能金属屋面系统、金属屋面围护系统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为主,以其专业化服务,逐渐发展成为一家综合集成商公司。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引领下和当前智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时期,为实现金融资本支持,公司积极发展并购基金和产业基金,加之其实体经营模式,推动金融和产业两大资本的有效结合,合理配置产业链上下游资产和资源,实现社会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3]。
该公司通过借壳江苏中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2009年,公司于2015年8月在深交所中小板成功上市,以下简称雅百特。雅百特上市前由陆永和其妻子控制,其二人为主要控制人,没有其他股东。雅百特上市后陆永和其妻子二人共持有股票份额超过50%,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这也正为其后面的财务造假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2.2证监会认定事实
2015年,雅百特虚构海外工程项目,虚增收入20182.50万元,通过虚构木尔坦项目方式,使当期营业利润虚增14967.52万元,在当期披露利润总额中占比47.09%。虚构建材出口贸易,虚增收入1852.94万元,通过虚构建材出口贸易方式,使当期营业利润虚增1402.93万元,在当期披露利润总额中占比4.41%。虚构国内建材贸易,虚增收入36277.48万元,通过虚构国内建材贸易的方式,使当年利润虚增6855.89万元,在当期披露利润总额中占比21.57%。相应的,2016年9月,雅百特虚增收入10130.24万元,通过虚构国内建材贸易的方式,使利润虚增2423.77万元,在当期披露利润总额中占比19.74%。
综上所述,雅百特自2015年至2016年9月,营业收入总共虚增58312.41万元,利润虚增25650.11万元。雅百特在其公布的2015年年度报告、2016年中期报告、2016年第三季度報告中均存在虚假记载。
3雅百特企业对内伦理道德管理问题分析
3.1会计人员职业素养低
面对利益的诱惑或是其他方面的压力,雅百特核心造假人员李某及公司主要会计人员选择财务造假,说明相关人员经不住利益的诱惑和外界的威胁,明辨是非的能力较低;雅百特2015年借壳上市,期间对财务报表利润来源造假,伪造国外巨额订单,虚增营业收入,签订虚假建材出口合同,并公开发表声明无虚构现象,种种会计行为触犯了法律条例,同时体现出其严重缺失会计职业道德。雅百特会计造假行为对会计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因此提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至关重要。
3.2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
雅百特借上市之前是由陆永、褚衍玲夫妇控制的,借壳上市之后拉萨瑞鸿投资管理公司持股比例44.68%,变更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拉萨瑞鸿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是雅百特的前董事长陆永,且持股比例80%。可以看出,陆永仍拥有雅百特的实际控制权,这就导致了控股股东一股独大,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同时,陆永兼任雅百特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兼任多职,几位兼任高管的董事同时拥有公司的执行权、控制权和监督权,这种管理模式直接导致公司治理制度无法发挥作用。
3.3独立董事“形同虚设”
雅百特的内部控制环境薄弱。据2016年年报披露显示,公司的三位独立董事其中两位是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具有很强的审计和法律背景,按理可以对公司的财务造假起到很好的监督和识别作用,但三位独立董事在报告期内本应参加11场会议,均以通讯的方式参与会议,并未现场出席。根据年报披露,对于公司的相关事项无一人提出异议,这表明公司的独立董事没有发挥公司监督的职责,起到保护投资者的作用。
3.4利益驱动
雅百特重组时与其前身签订过业绩达标协议,如若雅百特在规定的年限内,没有达到之前协议中的利润,雅百特将会面临巨额的补偿,在压力和利益的不断催促下,雅百特被迫走上财务造假的道路。它将所有的目光全部集中于自身的短期利益而非公司和投资者的长期发展,因而严重侵害了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
4改进措施与治理建议
4.1提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
对于雅百特肆意造假的行为,会计人员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缺失,诚信意识薄弱。目前对于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评价制度较少,要求仅限于职业能力层面的考察,这就逐渐降低会计从业者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因此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提高诚信意识,完善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机制。
4.2优化股权结构,避免董事会与高层管理者高度重合
雅百特是典型的“一股独大”型企业,其实际控制人为陆永、褚衍玲夫妇,过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使得内部控制人操控董事会和管理层,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公司以控股股东的意志作为决策的风向标,难以对控股股东形成约束,容易使得公司发生会计信息造假、操纵利润等有损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4]。基于此,公司首先应该优化股权结构,通过机构持股和社会公众持股的方式来限制大股东持股比例,分散股权结构,达到多元化的目的。通过上述方式使股东相互牵制,限制控股股东的权力。
其次,公司应该对现设治理结构进行改革,避免董事会和高层管理者高度重合。作为公司所有者利益的代表,董事会同时担任公司高管会导致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使经营者缺乏监管和约束。
4.3发挥外部监督作用,落实惩戒机制
公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按照标准和规则向社会和用户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家要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基本信仰,维护商业文明氛围,促进诚信的商业格局[5]。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其不能完全发挥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需要同时借助宏观调控的手段,如立法、经济惩戒、行政处罚等手段。新媒体时代,公司应该借助其传播快、范围广、效果强的优势,发挥媒体的外部监督能力,满足公众知情权,促进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商业文明建设。
5总结
企业在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下,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必须从企业自身入手,于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伦理道德机制,不断完善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从而使企业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
基于以上分析,对做好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员工企业伦理教育,会计从业者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因此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提高诚信意识,完善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机制。形成有效的企业伦理建设,对员工进行相关伦理道德培训不可或缺。
[关键词]统计信息管理医院现代化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国内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统计信息工作为医院高层制订和完善医院规划、目标考核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已成为当今医院管理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新时期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而医疗事业要得以长足的发展却又不可避免地触及这一领域。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工作的现状、如何充分发挥医院统计信息的职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现状
目前,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统计工作正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其内容、范围及服务对象均有较大的拓展和延伸。医院统计工作是实现医院内部发展的必要渠道,但统计工作现状却不尽人意,远不能满足医院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医院统计专用程序体系相对落后。随着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统计系统得以更新和完善,但医疗统计报表的固定模式和单一统计指标不能满足医院医疗管理的多层次需要。统计指标程序体系不完善,势必影响医院全方位、立体化统计数据的展示,容易误导医院高层决策。同时,国内医院的统计程序大都停留在单机运行和手工操作阶段,使一些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无法直接提取利用,统计人员需要重新进行抄写、计算、录入,这就造成了医院人力、物力资源不必要的消耗。
2.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尚未得以充分认识。现阶段,大部分医院的领导者认为统计只是简单的数据汇总和统计而已,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辅工作,却忽略了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将统计科室其归类于后勤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舍不得投入,导致使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的医疗卫生机构非常少,大大降低统计人员的主动性。
3.统计数据检验方法匮乏造成医院统计数据的失真。国内医院统计数据收集模式不相同,各科室按日或按月定期报送,统计人员再按其所报数据进行录入整理。但所报送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却缺少相应的检验措施,而个别临床科室为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出院病人人均费用,对住院时间较长的病人采取“假出院”的方式,让病人中途结帐出院,再次办理入院手续,人为增加医院出院病人数量,造成统计数据的失真,降低数据的可信度。
4.统计队伍人员配备不合理,整体素质相对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医院统计人员大部分并非专业出身,知识贮备陈旧,医学统计理论匮乏,卫生统计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对统计工作获得的大量数据只能说“是什么”,不能回答“为什么”,由于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又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环境中,以致于对统计信息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跟不上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
二、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医院统计工作要适应医院的深化改革,是统计工作改革的重点。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提高医院统计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职能。
1.加大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提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医院管理正处于高度信息化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使统计工作的基础性地位更加重要,医院领导应重视统计工作,将其列入医院管理体系,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不断改善统计工作条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预测的整体功能,以更好地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必须从单一业务分析向全面综合分析转变,建立一套与医院管理、医疗、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形成统计数据分析成果,使决策层对医院情况全方位把握,将医疗质量统计、医疗效率统计、社会效益统计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比较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成本性态分析法等手段强化成本效益的分析,建立起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
3.制定可行的统计数据核查体系,把好统计信息质量关。统计的生命在于数据的准确性。制度不健全、统计口径不统一,势必导致医院统计数据误差,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因此,要完善内部统计制度,健全各种原始登记、台帐和报表制度、规范统计工作制度、统计监督制度、统计周期数据普查制度,提高统计工作规范化、统计分类标准化、数据处理现代化水平。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核查,强化临床、医技等业务部门对统计人员的业务指导,规范数据采集点的数据质量,确保采集数据准确无误。
4.明确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健全医院统计工作机构。目前有些医院没有单独设置统计机构,由兼职人员负责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统计工作,影响了统计作用的有效发挥。通过设立一个统计机构,对全院各项业务统计工作实行汇总、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有效地实现统计工作主体明确化、统计职责具体化、统计工作责任化。
5.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搞好统计工作归根到底要靠专业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统计人才。统计人员必须严格贯彻《统计法》,遵守统计工作职责,拓宽知识面,掌握与医院统计相关的多学科知识,熟悉统计业务,掌握一定计算机知识,增强统计服务意识,能根据管理需要分析统计资料,调整统计项目,灵活运用统计方法,满足不同需要,认清当前形势,不能被动等待,应积极地去面对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为医院管理服务。
总之,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将面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关注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开拓创新,将统计工作与医院现代化管理密切联系起来,实现统计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和资源共享,大大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的效率,为医院的现代化管理和稳步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图书馆权利;读者权利;职业道德
一、图书馆权利
《辞海》中的权利,指自然人或法人依法享有的权力与利益,它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法律形式。关于图书馆权利,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图书馆用户角度看,权利是指用户在接受图书馆服务过程中依法所享受的利益;就图书馆而言,图书馆权利是图书馆保障公民自由、平等获取知识,保护图书馆用户借阅隐私不受侵犯的权利,从这个角度理解,图书馆权利更象是一种义务,一种图书馆保障用户信息权利不受侵犯的义务。这种职责或义务的实践,离不开国家法律、政治的支持,同时需要图书馆人的责任感、使命感来完全。图书馆权利并不是图书馆对用户施加某种限制的权利。图书馆权利有别于图书馆权力,图书馆无权向用户施展权力,图书馆权利发端于对用户阅读行为的支持之上,是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保障。各国图书馆事业皆以保障公民信息权,消除信息障碍为己任。
二、图书馆权利的实现需要法律作保障
纵观世界,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保障。由于图书馆在我国的社会公众认知程度较低,我国图书馆立法工作仍进展缓慢。2001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立法工作正式启动。至2002年6月,法律草案形成第三稿。第三稿中对图书馆的权利表述为:“国家保障公民、法人及非法人单位享有公平、自由、合法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权利”。图书馆界在研究和维护读者权利时发现;图书馆和图书馆工作人员为了更好地履行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为了更好地维护读者权利,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由空间和职务权利,如获得必要经费、依法自主管理等,这就是图书馆的权利。图书馆界不应该因为属于服务性行业而曲意迎合行政意志或社会舆论,甚至放弃对自身职业价值和职业精神的追求,而应该积极主张自己的权利以对抗各种干扰或者有关法律对知识信息共享的限制,甚至可以对读者的不合理要求说“不”。尽管这些主张有些超出了我国当前的国情,但图书馆界总算是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李国新教授也从理论上证明了读者权利与图书馆权利的一致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图书馆权利和读者权利仍然存在矛盾。当读者要求权利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图书馆应该承担相应之义务。如果读者对自身权利要求过高,以致超出了图书馆履行义务之能力,或者以损害图书馆权利为代价,读者权利的实现自然会受到抑制。图书馆权利固然不能成为一种特权,但是为了读者权利而牺牲图书馆合法权利,显然也是不公正的。例如,图书馆工作人员也有获得尊重的权利和休息权,如果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法定节假日开放图书馆的话,他们依法享有加班报酬的权利。图书馆为了履行社会职责有权利安装监测仪器和电视监控设备,尽管这有可能损害读者的人格权。如何在充分维护读者权利的前提下,保证图书馆权利的独立性,应该引起图书馆界的思索。
关于图书馆平等原则,李国新教授认为包括两层含义,从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图书馆服务系统的角度说,应该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所有国民的权利是平等的;就具体图书馆来说,还有一个“比例原则”:同样比例人享受同样比例的图书馆服务。不同图书馆实行的不同的比例原则的总和,成就了整个图书馆服务系统的平等原则。
三、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
与国外相比,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起步较晚,图书馆数量少,分布不均衡,2006年3月20日,《南方日报》以《公共图书馆在农村几乎是空白》的醒目大标题披露零点调查的《2005年度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调查数据:“数据显示在我国农村公共图书馆的普及率仅为5.9%,90.3%的农村居民表示当地没有任何可供借阅图书或音像的公共图书馆,在当前中国所有的公共服务事业中,农村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得分仅24.89分,是所有调查项目中得分最低的一项”。我国约46万人分到一家公共图书馆。另外,我国民众对利用图书馆的意识淡薄:2001年中国科协对社会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表明:全国有78%的人没进过图书馆。与此对照,60%英国成年人使用公共图书馆服务,1996年日本公共图书馆的登录利用者人数就占到了总人口的40%以上……迄今为止,阅读仍然是接受文化洗礼的最有效方式,但绝大多数农民都没有条件接触到图书馆,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条件下,农村的文化建设能取得什么样的进展。文化建设需要硬件的支持,我想应该把图书馆、剧院这样的文化场所也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名单,当然,建好之后如何用好管好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四、图书馆职业道德
在读者权利维护方面,道德是起着经常性、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作为图书馆服务工作主体的图书馆员素质或职业精神,需要全面提高。法律只能设定一个伦理底线,而道德才是创建和谐图书馆的最佳剂。一个高素质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必然是维护读者权利的模范。用《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每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都能做到爱岗敬业、文明热情、保守读者秘密、尊重读者权利,读者权利被侵害的事件就会大大减少。图书馆人文管理既要注重“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又要强调“以工作人员为本”的主观能动意识。在诸多图书馆管理客体要素中,以人为中心来配置管理资源,培植人文精神,实施人文关怀,营造人文环境,充分调动和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最终达到创新服务的目的。
纵观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各个国家的图书馆学会或协会都非常重视对馆员职业道德的培养,注重职业道德建设。美国图书馆协会早在1939年就制定了图书馆员职业道德规范,2002年底,中国图书馆学会颁布试行了《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这表明中国图书馆界已经向行业自律的道路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现今,我们可以在已有的《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加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培养。
五、注重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将人才资源当作图书馆“活”的资源,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有新思维、新观念。根据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可以把培养的重点放在非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身上,尤其是鼓励一些年轻有为的精通计算机、外国语言的非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骨干去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素质教育,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保证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辞海》辞海编辑委员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
[2]蒋建林.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综述.图书馆,2004,(1):30~34.
[3]刘羚.现代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技术体现.河北科技图苑,2004,17(6):19~21.
从公交企业管理人员的职责和职业特点来看,其职业道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热爱本职,忠于职守”是公交企业员工应当共同遵守的基本职业道德,管理人员首当其冲应当自觉遵守,并以自身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实际行动,感染、教育、引导职工,不断增强企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服务乘客,关心职工”是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它从两个侧面反映出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即“一心为乘客”。从分工上看,管理人员一般不会上车直接为乘客服务,但职业道德要求管理人员履行职责要起到促进运营一线员工为乘客提供满意服务的作用。
服务乘客要求做到“乘客至上”。公交企业是服务行业,其服务对象是社会各界乘客,企业的性质要求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乘客至上”的原则,就是说,公交一切工作的立足点都要放在千方百计满足乘客出行和服务方面的需求上。比如,在制定延线、设站、延时、运力配备等运营工作计划时,就要认真调研、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出行、候车、换乘不便,公交又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在制定服务工作计划时,把乘客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治理重点,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群众的满意率。而在车辆技术、设施、保修、后勤服务等方面,要坚持“为运营一线服务就是为乘客服务”的思想,为一线提供支持和保障。
“关心职工”也是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管理人员对职工的管理,目的是提高素质,最大限度调动其生产、工作积极性,自觉为企业的经营生产做贡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首先要做到从政治思想上关心职工,对职工政治上的进步要求予以重视、支持,并积极创造条件,及时解决思想上、认识上的问题。其次要做到在工作上关心职工,对职工提高文化、业务、技能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予以支持,并千方百计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第三要做到从生活上关心职工,尽可能解决职工在劳保、医疗、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困难使其解除后顾之忧,安心生产,并注意改善职工的文化娱乐生活,陶冶情操,使职工能在身心两个方面健康成长。
“注重效率,提高质量”是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也是其职责特点所要求的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注重效率,提高质量”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增强职业责任感,对所承担的工作极端负责,一个缺乏职业责任感的管理者,是不可能具有较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增强职业责任感首先要求管理人员忠实履行本岗位职责,杜绝失职现象的发生;其次要求管理人员要当好领导者、决策者的参谋,对生产经营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预见性的意见和措施,防患于未然,确保企业运营生产的正常进行。注重效率,提高质量
“注重效率,提高质量”还要求管理人员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一般而言,属于上级领导交办的认为,管理人员普遍能够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很少扯皮推诿,而同级或下级要求办的工作,就容易发生推、拖现象。因此,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属于“份内”的工作要尽心竭力去办,属于份外的工作,也要积极配合,通力合作。
“深入调研”对公交企业管理人员而言是基本功,公交是服务性行业,工作的基本点应该围绕服务对象转,哪里有客流,乘客有什么样的要[文秘站:]求和意见,都需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导改进运营服务质量。“深入调研”也要求管理人员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了解掌握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困难,现场办公、指导协调、解决问题,同时认真听取基层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管理质量。
“精通业务”是对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普遍要求,具有良好的业务技能素质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做到熟悉掌握国家、政府颁布的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令、法规及政策。如负责劳动管理的人员要掌握《劳动法》及一系列劳动政策、法规;负责安全管理的人员要掌握各种交通法规等。其次要了解掌握本企业和本专业相关的管理制度、规章和业务知识。第三要做到提高文化素质,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是安排、实施、检查、指导、汇报、总结工作,这些工作环节离不开“说”和“写”。“说”要求逻辑性强、针对性强、重点明确,体现了管理人员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写”要求符合上级精神和本单位实际,文从字顺,达到内容和形式的较好统一,体现了管理人员的政治、业务、文字等综合能力。因此,作为一名企业管理人员,要注意提高文化修养,打好“说”和“写”的基础。
“坚持原则”是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政治要求。公交企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经营宗旨是为人民
道德是一种常见的意识形态,主要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需要依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思想信念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约束组成。企业管理道德以基本的人文道德为出发点,是以企业为主体,重视企业道德观念的养成,处理企业、个人以及其他组织形式之间道德关系的总和。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重视企业道德建设。企儒家仁道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道德建设业管理道德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主要有:第一,企业管理道德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降低企业成本投入、保证企业交易秩序的正常;第二,道德建设是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2.我国企业管理中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企业管理者伦理道德缺失
在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企业管理者道德缺失的问题。例如,在企业员工招聘的过程中,有的管理者凭借自身的权利,优先考虑自己的亲人或者朋友,没有综合考虑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对企业发展建设的影响。另外,有的管理者凭借自身的权利,越权处理其他不在自己管辖范围之内的事情,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还有的管理者凭借自身的权利公报私仇,自身责任意识偏低,导致企业管理中道德建设难以开展。
2.2企业社会责任感欠缺
现代市场经济以竞争经济为主要表现形式,很多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导致社会责任感欠缺。例如,有的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不顾竞争对手的发展,采取各种非法手段打击竞争对手,企业“诚信”面临着发展的瓶颈。
2.3企业管理者对企业道德决策的忽视
企业价值观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直接影响。部分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忽视了道德决策的重要性,导致企业经营发展速度缓慢。例如,部分法管理者认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涉及的道德问题非常复杂,为了减轻工作负担,管理者对此置之不理,导致员工对道德决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4企业员工对道德规范认识不足
很多员工认为企业管理中道德建设与自身没有关系,即使担任企业道德建设任务也是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企业员工对道德规范认识不足还受培训工作的影响,培训教材内容单一以及培训模式枯燥等都会降低职工对道德建设的积极性。
3.儒家仁道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中道德建设的作用
3.1提高企业管理者伦理道德修养
企业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起到榜样的作用,管理者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要求职工开展各项服务工作。无论职位的高低,只要进入管理层,就对自己的下属拥有管理权,为了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高尚的伦理道德修养。儒家仁道思想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仁道思想中强调“修己”,也就是说,管理者必须从自我做起;仁道思想中还强调“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这三方面都要求管理者必须树立现代的科学管理理念,熟悉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内部环境和外部影响因素,对于管理专业知识必须掌握牢靠。管理者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寻求新的进步,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3.2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融入儒家仁道思想,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道德规范,还可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首先,有效处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现代企业中融入儒家仁道思想,在强化企业道德建设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增强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社会责任感,为企业的发展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正确处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伦理关系;最后,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儒家仁道思想强调“仁者爱人”、“仁民爱物”以及“仁道有本,近譬诸身,推己及人”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管理者的想法,增强企业道德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3.3强化企业员工道德行为
儒家仁道思想中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企业职工的自觉性;儒家仁道思想还注重“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意思是说,想要有收获,必须经受一定的苦难,做到了这些,就可以成为仁者。企业职工是企业发展建设的基础,其道德行为是企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综合利用儒家仁道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开展道德建设,对培养企业员工的道德行为也有积极的意义。
3.4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利用儒家仁道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开展道德建设可以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儒家仁道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仁者爱人”以及“为仁由己”的思想,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增强培养企业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
3.5有助于管理者作出正确的道德决策
儒家仁道思想强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求仁爱之心、尊敬之心,还应该具有引导企业全体职工共同进步的心理,例如,引导职工树立社会公德、遵纪守法以及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等,是提高企业管理者道德决策能力的不二之选。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