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9 13:09: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幼儿个案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孤僻;分析成因;对策
观察实录(一)
每天晨间接待中, 小朋友来园后,都会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今天,我正在安排小朋友活动,只见沈徐敏的妈妈抱着沈徐敏走了进来,她紧紧的抱着妈妈不肯放手,见状我急忙微笑的上前:“沈徐敏,早上好!”沈徐敏看了我一眼,“哇”的一声哭了。我把她从妈妈手中抱了过来,哄了一会儿,便问她:“你喜欢哪一个区域?”她看了“娃娃家”一眼,我便带她来到“娃娃家”,并给她一个娃娃,她脸上的神情顿时放松了,我放心的离开了。可过了一会儿,我却见她独自一人蹲在地上,手上的娃娃也不见了,我走上前,问:“沈徐敏,怎么啦?你的娃娃呢?”她眼泪在眼中转,并摇了摇头。而那个娃娃却到了陈利丰的手上,我问沈徐敏:“是陈利丰抢你的吗?”她仍然摇摇头。我十分无奈,她怎么啦?
观察实录(二)
我们班是美术特色班,每周都有美术活动。今天的美术活动是纸工,我拿出一只纸折的小狗,立即引起小朋友的兴趣,我一步一步教小朋友折,小朋友认真的学着,除了沈徐敏,只见她手上拿着美工纸,一动不动,眼睛看着其他小朋友在折,一脸地漠然。我走了过去,把手中的小狗给她看,问:“这只小狗可爱吗?”她没有出声,看了小狗一眼,点点头。“我教你折,好吗?”我蹲下身来道。她又点点头。我便扶着她的手开始折,不一会儿,小狗折好了,我笑道:“好了,下面你帮小狗画眼睛和鼻子,好吗?”我递给她一支蜡笔,她拿在手上,我摸摸她的头,起身去指导其他小朋友。当小朋友都做完了,我便开始展示他们的作品,当我拿起沈徐敏的小狗时,才发现小狗依然没有画眼睛和鼻子,我觉的奇怪,却看见她手上拿着蜡笔,仍一动不动。最后,我只能扶着她的手画上了眼睛和鼻子。
观察实录(三)
中午,小朋友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午餐,我巡视了一圈,经过两个月的适应小朋友各方面的习惯已经养成,吃饭不仅自己吃,而且不会挑食。可沈徐敏却例外,经过两个月,她吃饭不仅慢而且吃的非常少,只见她皱着眉头“数着珍珠”,偶尔还会吐。我忍不住要上前喂她,她却干脆不吃了。因此,每次吃饭她都是最后一个。
观察实录(四)
今天区域活动有新的玩具,小朋友十分兴奋,我分配完玩具,就去放篮子,等我回来,就有小朋友向报告沈徐敏被人抓了,我连忙找到沈徐敏,只见沈徐敏白白的脸上有一道红红的抓痕,顿时我心疼极了,便问她:“是谁抓的?”可她只是哭,通过其他小朋友,我知道是冯奕晨,便找他给沈徐敏道歉,可沈徐敏仍然哭不停。最后我抱着哄她,沈徐敏终于停止了哭泣。
一、成因分析
(一)受祖辈的影响。沈徐敏从出生开始就住在农村的奶奶家,由于周围环境的偏远,每天只能在家里,而奶奶的文化素质不高,给她灌输了很多迷信的思想,如外面有妖怪,跑出去要被吃掉的等等,使她对外界的环境产生了恐惧感。
(二)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沈徐敏从三岁开始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但是由于从出生开始就不在父母身边,因此她与父母的关系并不亲近。平时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很难得抽出时间来陪她,导致与她沟通不够。
(三)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从农村到城市,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沈徐敏不仅在幼儿园要面对全新的环境,而且在家里也要面对自己不太亲近的爸爸妈妈。这样双重的挑战对于四岁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成因总结:敏敏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由于早期教育上的一些失误所造成的。一个常见的失误就是敏敏长期与农村的奶奶待在一起,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经验。根据《当展心理学》中提到:“婴儿天生就有一种喜欢与同伴玩,随着年龄增长,婴儿与同伴游戏就绝对超过了单独游戏。”可见如果在早期养育过程中,婴儿缺乏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就可能影响其后期的社交技能。
二、对策
(一)幼儿园的教育措施。
1.建立良好亲密的师生关系,就象母亲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关心帮助她,课外经常把她叫到身边与她聊几句,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会鼓励表扬她,让她与愿意接受的同伴一起玩耍,多牵牵她的小手,多抚摸抚摸她,给她有母亲在身边的感觉,增强孩子对老师的信任,从而消除她对老师的心理紧张,让幼儿感到温暖,形成安全感、依赖感。
2.在一日活动中仔细地观察她,利用表扬、鼓励的手段对她进行教育和引导,增强她的自信心。
3.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多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幼儿在家的各项情况,不断调整教育措施。
(二)家庭教育措施。
1.创设条件,鼓励沈徐敏多与同伴交往。要敞开家门,改变独处或仅与家人交流的环境,让她走出自我的小圈子,走出过度保护的封闭环境,多与小伙伴一起生活、游戏。在家中,经常有意识地邀请亲朋好友的孩子到家中,提供一些玩具让他们玩,使沈徐敏逐步补上与同伴交流的欠缺,提高交往的信心和技能。
2.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为了锻炼沈徐敏多说话,家长每天可以抽出一定时间,与幼儿共同游戏,比如由沈徐敏扮演老师,父母扮演幼儿,表演幼儿园生活的片段;另外可以问她一些在幼儿园生活的问题,如:“你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知识?” “和哪些小朋友在一起玩了”“举手回答问题没有”等等。
3.正常情况下坚持天天来园,不无故缺席。
三、教育效果
通过耐心细致的训练,敏敏有了变化,我就及时表扬、鼓励她,让小朋友向她学习。从此以后,她就更加主动地跟老师、小朋友们打招呼了。渐渐地,她变得比以前爱说话了,也爱和别人交往了。当别人有攻击行为时,她会告诉老师或父母,虽然说时有点胆怯,但再也不哭了。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学》苏州大学出版社
【2】《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国《宪法》和《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接受义务教育是国家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规定适龄儿童在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随之也就出现了进程流动大军。
1.社会背景
流动人口从最初的"最初打拼"到如今已更多地趋向于"举家迁徙"的流动形式,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跟随父母离开户籍所在地进入城市。父母是主体儿童是随从,他们或者在家乡出生被带到城市,或在城市出生继续留在城市,并且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而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目前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是我国教育水平提高的"瓶颈"。而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中,启蒙教育问题又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却又不该被忽视的问题。
2.教育现状调查
华亭县西关社区位于华亭域西,2005年实施"双转"而改制的农村社区。2008年社区为解决社区居民幼儿入托困难,投资589万元,建成1800平方米的集社区办公、居民培训、幼儿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西关社区地处城中心流动人口增长很快,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形式较为普遍,这也就意味着流动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
截止2011年5月辖区共有流动人口327人,流动儿童168名,男100名,女68名,其中70%为进城务工,29%为个体经营,10%为无业人员。家庭基本情况复杂,收入不均衡,流动性较大。他们往往是"三低":受教育程度低,工资收入低,生活水平低,大多从事卖菜、卖水果、打工等工作。尽管工作辛苦,收入微薄,但他们同样爱自己的孩子。虽然潜意识里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有出息"的人,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但这些家长由于时间、精力和能力方面的限制,大都使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育孩子。有的甚至对孩子干脆不管不问,早已放弃。
2011年3月我们西关幼儿园以社会调查,发放问卷的形式,及时掌握理解社区周围及幼儿园园内的流动儿童家庭基本状况及各项数字的汇总。2011年5月我园积极响应甘肃省流动儿童之家项目建设的安排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流动儿童之家建设各项具体工作安排,为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特成立"西关幼儿园流动儿童之家"。为此我们更要关注流动儿童的的成长,关注流动儿童的发展。
为了关心儿童健康成长,关注农村儿童特殊群体的生存发展。我园从流动儿童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关爱行动和特色活动,让这些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帮助建立自信心,使他们能够坚持、勇敢、活泼、健康的成长。2011年5月开展了"爱心妈妈、青年志愿者"结队帮扶活动,作为班子成员我们带头响应号召将此项活动落到实处,教师人均帮扶流动儿童四名。让孩子在点点滴滴的关爱中,感受到"爱心妈妈、青年志愿者"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
3.案例分析
案例:作为老师,我把爱心奉献给每一位幼儿,而对于流动儿童,我将付出的更多。
小三班有个幼儿名叫惠佳伊,她是一名父母都不在身边的留动儿童,还是一个父母离异的留动儿童。父母亲感情不好,都外出打工,把她交给奶奶抚养。奶奶年纪大了,还要在饼子店找饼子维持生计,虽然奶奶十分疼爱小佳伊,尽可能的给予她同龄孩子应有的一切,但却给不了孩子应有的父爱和母爱。这使小佳伊的世界少了一抹色彩,使她的性格变的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捉弄小朋友、并且爱说脏话、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她。相对于同情来说,她得到的更多的是鄙视。其它孩子还嫌弃她衣服脏,个人卫生差都不愿接近她。
这样的她在班上也形成了她独有的习惯,不和群、不表现自己、不爱参与活动、更没有纪律可言、我行我素。老师的多次说教都没什么效果。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她转变过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意识到这个孩子缺少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教育,而她又比同龄的孩子多了一份坚强。在她的内心深处也隐藏着一份善良和渴望。渴望自己的那份关爱。于是,我们更加留意她的行为。有一天,班上有个年龄小的幼儿吃饭时不心倒了一桌子汤,小佳伊赽快放下碗帮她擦,而且是用她的小手,这让我们感动了,清理完桌面后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她,还让她多做好事,小佳伊笑的很开心。我明白,这是她那颗善良的心在跳跃。在活动游戏中,我也试着寻找她的"闪光点"。那天上课我教了一首歌,以前从不唱歌的她突然大声的学唱起来,发现她的嗓音很不错,就让她领唱,结果她表现的非常出色。就这样小佳伊慢慢的有了她的转变,而且性格也越来越随和,最明显的是她的纪律性强了。
随后,我又和小佳伊的奶奶多次交流,让她能抽时间给孩子搞搞个人卫生,多带好她出去转转,多和爸爸妈妈通电话等,老人家也很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通过不断的鼓励和潜移默化的引导,现在的小佳伊变了,变成了一个阳光、可爱、又懂事的小奶娘了。我相信,有我们的关爱,你一定会很幸福。
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存在着个体差异,作为老师,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幼儿,善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一丝进步都要肯定,让幼儿充满自信,在游戏活动时时不对每个幼儿作统一要求,因人施教,让每个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能力差的幼儿可以关注多一点,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放手多一点,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想象与创造。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平和而客观的心态去评价幼儿的自身,注重给孩子充分自由,不随意干预和打扰幼儿的自由发挥、自愿表达和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发展他们,不去用学校的条件限制他们,鼓励他们去创造。"。
【关键词】小班幼儿;恋物行为;原因;矫正策略
一、现状总括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容易出现情绪焦虑,进而靠依赖自己熟悉的物品而获取安全感,然而一旦物品离开就出现忐忑不安、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不愿融入集体环境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恋物”行为在小班新入园幼儿开学初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安全“依恋”,建立安全感,对缓解入园焦虑、适应幼儿园生活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过分依赖或长期依赖容易形成“恋物癖”,对幼儿的身心成长不利,需要家园携手共同帮助幼儿适时改进“恋物”行为。
二、“恋物”行为形成的原因
结合笔者所在班级三名新入园小班幼儿在入园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不同程度的“恋物”行为,分析其原因,具体总结出以下三种:
1.年龄特征的自我调节
孩子的年龄越小,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差,自身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解决。安慰物的出现,让孩子在对“物品”的拥抱、抚摸中得到生理、心理的满足和慰藉,成为孩子舒缓不安情绪、自我安慰的一种宣泄方式。
小班幼儿的“恋物”行为往往是“依恋”心理的表现,这种“依恋”关系最主要表现为对父母的依恋,特别是母亲。例如:瞿××一家都是外来务工留杭的,父母均为浙大硕士,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管瞿××,婴幼儿时期缺乏对瞿××的陪伴和沟通,导致瞿××对父母的“依恋”关系遭到破坏,使瞿××从小缺乏安全感,只能寻找“依恋”的代替物。而一腔东北口音的奶奶在瞿××出生后一人带孩子,很少带孩子外出交流,封闭式的成长交往环境又使瞿××人际交往能力薄弱。9个月开始,瞿××就对手上的小被被情有独钟,无论睡觉、吃饭、上厕所、外出、回老家等任何时候都得带着这个小被被,只要一离手就会哭闹、焦躁不安。最亲密的小被子慢慢成为瞿××对父母依恋的固定物品,久而久之养成习惯衍变成了“恋物”行为。
2.成长环境的安全缺失
“恋物”行为跟一个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幼儿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养护人员过多、居住环境多变、以及过于宽松、溺爱的教养方式都有可能纵容孩子出现“恋物”行为。
例如:本班许××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三方通过“一月一轮换”的方式共同养育长大的孩子,是典型的“倒三角”家庭养护的孩子。原本喜欢的球球小毯子因为一月更换一次居住地点而被剪成了三块小布布分别放在三个地方,居住地点以及人群的不断变化使许××成长过程中安全感缺失,多人教养方式的不一致、祖辈的过分溺爱导致许××对球球布布逐渐依赖,慢慢出现“恋物”倾向。大家庭在养护许××过程中的百般迁就、宠爱滋养了许××依赖球球布布的坏习惯。面对幼儿园的陌生环境,许××安全感的缺失和入园的焦虑加剧了对球球布布的依赖,过分的依赖也直接影响着许××参与集体生活。
3.分离焦虑的直接诱导
分离焦虑是小班新入园幼儿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生活习惯,孩子长期与父母、亲人建立的依赖关系一旦离开就会因情感和依恋上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容易转移到自己熟悉的物品上得以抚慰。
例如:赵××是家中的小公主,家里毛绒玩具特别多,面对陌生的新环境,赵××将自己的分离焦虑转移到毛绒小兔身上,抱着小兔子睡觉让她得到了暂时的安全感和安慰。但是赵××又是一个自尊心较强的孩子,在融入集体环境之后,知道自己的“恋物”行为引起了小朋友们的意见,出现了大哭、躲到被子里等一系列羞愧的心理反应。
三、借力“三部曲”,有效跟“安慰物”说BYE BYE
通过对新入园三名“恋物行椤焙⒆拥母踪观察、分析和矫正,在家园携手、多方协助下,多种教育和导引的实施有效地帮助她们尽早摆脱了对“安慰物”的依恋,正常融入了集体的生活和学习,对新入园小班幼儿摆脱“恋物”行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借力优秀绘本,尊重幼儿“慢”成长
《阿文的小毯子》讲述的是一只叫做阿文的小老鼠无论做什么事都一定要带着他心爱的小毯子。绘本中的画面跟瞿××非常地相似,瞿××整天抱着一个大大的毯子使自己在集体生活中非常不便但又无法摆脱,于是我们采取了推荐《阿文的小毯子》这个绘本作为策略进行跟进调整和实施。
二个月后,瞿××在毯子一次次变小的过程中慢慢适应并逐渐改掉了带毯子上学的坏习惯。将这类优秀的绘本推荐给家长,利用绘本这个直观的载体,既有效地引导家长学习帮助幼儿改掉“恋物习惯”的直接方法,也更好地通过亲子阅读,引导孩子从绘本夸张的画面中,自主发现小毯子对集体生活带来的不方便,启发幼儿主动地去戒除,做到了既尊重孩子的“慢”成长,又维护幼儿的自尊心。
2.借力有效环境,给予幼儿“爱”替代
小班新入园幼儿本身会因为对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产生入园焦虑
而加重自己的“恋物”行为。因此,尽可能给孩子创造各种活动的环境,帮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环境对纠正幼儿的“恋物”行为能够起到直接有效的作用。
许××对布布的依赖源于布布上面的球球,通过“以物代物”、“迁移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爱的、宽松的环境中自然放弃对“一物”的依恋,慢慢改变自己对某物的“专情”现象。同时,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多玩,借助孩子依赖物的明显特征为幼儿提供需要孩子双手同时操作又喜欢的游戏,当孩子的双手比较“忙”的时候,也就无暇顾及自己的“依恋物”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则可以多陪伴孩子,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帮助孩子快速结交班级中的好朋友,利用同班、同小区资源,放学后或周末、节假日组织开展聚会、做客等活动,帮助幼儿参与多种集体生活,学会适应各种环境。
3.借力同伴效应,启发幼儿“自”改善
小班幼儿具有“爱模仿”的特点,同伴的行为对幼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进入集体环境后,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自己观察同伴、自主发现问题的方式,找到自己的“恋物”行为给自己学习和生活中带来的不便,这远远比强制让幼儿摆脱安慰物的效果要好得多。
赵××午睡时喜欢抱毛绒小兔,这一行为在集体环境中受到了同伴的“质
疑”,赵××是一个爱面子的女孩子,当同伴的“质疑”与自身的“依恋”产生冲突的时候,她选择了暂时的逃避“躲进被子哭”。而过了几天,当她发现其他小朋友都可以做到睡觉不抱娃娃时,同伴的榜样示范给赵××的心灵带来了新的触动,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和鼓励,顺利帮助幼儿主动改善了自己的“恋物”行为。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在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中,面对集体新环境和内心心理不适应加剧了“依恋”行为,需要家园携手用巧妙的方式帮助幼儿逐步顺利过度,引导幼儿适时跟自己的“安慰物”Say Good bye,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案例;幼儿园教育案例;案例研究;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52-04
幼儿园教育案例作为教师之间沟通思想、分享经验以及提升理论水平的一种方式,正日益引起幼教工作者的关注。不少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发起幼儿园优秀案例评比活动,鼓励所在地区的幼儿园教师积极参加。然而,许多幼儿园教师对案例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不知道该怎么写案例,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案例,有些教师甚至连什么是案例都说不清楚。针对这样的状况,有必要对幼儿园教师的案例撰写进行指导。笔者认为,要初步掌握幼儿园教育案例的撰写方法,必须对以下三个问题作深入的了解:(1)什么是案例和幼儿园教育案例。(2)为什么要撰写幼儿园教育案例。(3)怎样撰写幼儿园教育案例。下面笔者将一一阐释这三个问题,希望能为幼儿园教师的案例撰写提供帮助。
一、什么是案例和幼儿园教育案例
“案例”一词由来已久,英文写作case,又被译为个案、实例、个例、事例,最早出现于律师与医生行业。〔1〕
在教育界,教师写作案例,并将案例运用于教师培训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当时,有感于抽象的教育理论与丰富的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不少理论工作者鼓励教师成为研究者,希望教师能够把行动和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因而,案例概念被引入教育界。大部分研究者把教育案例定义为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3〕曾有人这样描述:一个好的教育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它叙述生动,引人入胜。教育案例所叙述的事件应当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一是案例中的事件须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成为案例。能够称之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问题,并且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二是案例中的事件必须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要能够从这个事件的解决当中说明、诠释类似事件,并能给读者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三是案例中的事件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它虽与故事一样生动有趣,但决不是杜撰的。
幼儿园教师撰写教育案例是在幼儿园这个特定场所中,通过观察、反思等手段,对某一典型教育现象(这种教育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包含问题或疑难情境的)进行详实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达到对所含问题的诠释或解决。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教育现象不仅仅针对幼儿园集体活动(如教学活动),还应该包括集体活动之外教师认为具有价值的个别教育现象(如某个幼儿的行为问题)。当前幼儿园园本教研的案例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幼儿自发、自主、自选活动的案例,另一类是以教师预设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案例。〔4〕由于集体活动尤其是教学活动一般具有普遍性,因此集体教学案例成为当前幼儿园园本教研的主要内容。
有些教师将涉及个别幼儿的教育现象称之为个案,因而产生了一个疑问:个案是不是案例?笔者认为,严格意义上说,个案不等于案例。
在教育领域虽然也有人将“个案”称为“案例”,但是“个案”这个词在教育界原本就是专业名词,专指“个案研究”,即教育领域的“个案”实为“个案研究”。由此可见,“案例”和“个案”不是同一个概念。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有着特定范围的现象(如一个机构、一种课程、一个人、一个事件或一个过程等)进行细致和整体的描述与分析。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个案研究大多是质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产生某种假设,而不是检验假设,即它是从原始资料(对某一个案整体情况的实地考察)中推断出有关这一个案的假设或理论。幼儿园教师所称的一些“个案研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案研究,因为其真正目的主要还是为了解决自己当下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如对某一幼儿的深入了解与帮助,或对某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的反思,并没有建构某种假设或理论。
还有些教师在为自己撰写的案例命名时,写作“××案例研究”。那么,“案例”等于“案例研究”吗?笔者认为“案例”与“案例研究”是有区别的。案例侧重于分析或解决某一具体教育事件中的问题情境。简言之,案例是教师对某一真实教育情境的描述和反思,一般是就事论事,类似于教育反思。而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研究思路是: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案例研究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或者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探究,从中寻找带有一般性的教育规律。(黄娟娟,2003)因此,案例是构成案例研究的基础,没有案例便没有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案例价值的展示和功能的显露,案例只有经过解释和剖析,并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之后,才真正具有教育意义。幼儿园教育案例是一种教育反思,不能等同于案例研究。目前幼教界鼓励大家从事案例研究,但并不是所有的幼儿园教师都能从事这类研究性工作的。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对于一些师资水平较低且参差不齐的幼儿园来说,开展案例研究有一定的困难。而案例撰写作为一种详实的教育教学性反思,是幼儿园教师能够掌握的。幼儿园教师可以在案例撰写中逐步积累经验,提升理论水平,为日后案例研究的进行打下一定基础。
二、幼儿园教师为什么要撰写教育案例
首先,从幼儿园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角度来说,通过案例的撰写,教师可以以文字的形式积累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这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常常会萌生一些好的想法。有时偶然的教育情境会激发出独特的教育教学策略。灵光的闪现如果不及时记录和整理,稍纵即逝,教师智慧的结晶将被无情地埋没。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同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一些困惑,如果教师能及时写下这些困惑,作出自己的解释,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解释和方法必然反映出教师当前的教育理念与专业水平。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能从案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其次,案例撰写要求幼儿园教师善于观察和思考,并能用文字清晰地表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经常撰写案例可以提高自身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新世纪的幼儿园教师要具备反思能力。由于幼儿园教师能接触较多的教育教学实例,因此学会反思的前提是学会观察。提倡幼儿园教师撰写案例,尤其是优秀的案例,会促使他们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学习捕捉实践中的问题。同时,学习观察、学习反思的过程必然促使教师学习相关科学理论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提升教育教学工作水平。此外,案例撰写是教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这不是漫无目的的瞎想,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合乎逻辑的思考。因此,案例撰写的过程还是训练教师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形成规范性思维。
幼儿园教师应明确案例撰写的价值,不是为写而写,更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
三、怎样撰写幼儿园教育案例
目前可供参考的网络和杂志上的案例形式五花八门,到底什么样的形式才是合乎规范的呢?
根据幼儿园教育案例的定义,笔者将其分成两大类型,即集体活动案例与个别幼儿教育案例。
无论何种类型的案例,一般都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故事性。案例展示与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教育教学事例,是生动教学事实的再现。案例要有一个中心主题或观点,对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详细经过,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2)典型性。案例需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内容最好是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能反映时代的要求。案例可以引发教师诸多思考,今后若遇到同样问题或类似事件,他们便知道如何应对。案例描述要能清楚地说明一个问题,表达一个思想,蕴含一定的理念。(3)问题性。案例中要包含一个或几个疑难问题,同时可以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思考。
1.集体活动案例撰写形式
(1)夹叙夹议。即一边描述性地记录集体活动过程的真实情况,一边对活动进行分析与点评。这种写法的优点是面面俱到,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对活动过程作出全面的评价。
(2)先叙述后议论。即先描述活动的某一过程或片断,然后根据典型事例,确定一个主题展开议论。这种写法往往能以小见大,便于突出文章的中心。作者观点鲜明,读者很快便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随想式。即把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以教学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内容既可以是活动过程中的某一问题,也可以包含解决问题的某些方法,还可以叙述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这种写法的优点是形式自由,任由作者发挥。由于没有过多的限制,作者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感想。
2.个别幼儿教育案例撰写形式
个别幼儿教育案例的呈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形式:引言交代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评析。
(1)引言。即开场白,不必花太多笔墨,可简单介绍案例大致涉及的主题。
(2)交代案例背景。即交代与案例发生有关的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案例背景是否交代清楚将直接关系到对案例中解决问题方法的分析、评判能否真正把握事件背后所隐含的问题实质。案例背景介绍无需面面俱到,而应主要说明事件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和条件。
(3)案例描述。即整个事件的详细记录。在描述时注意把握主题,对于一些涉及主题的细节部分更要细致描述。
(4)提出问题。案例是包含一个或多个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幼儿园教育案例主要是揭示幼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因此,在撰写案例时,幼儿园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明确提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5)解决问题的方法。撰写案例的目的不仅是发现问题,更需要解决问题。因此这个环节尤其重要。幼儿园教师需详细叙述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过程。
(6)评析。有时是反思或讨论。这一部分的作用是深化读者对案例的认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撰写案例过程中,幼儿园教师要注意保护案例中涉及人物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于带有负面性质的例子,叙述时要避免使用真实人物的姓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纷争。
参考文献:
〔1〕经柏龙,罗岩.论案例教学及其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郑金洲.“案例”ABC〔J〕.教育文汇,2004,(1).
有关研究表明,缺乏人际认知问题解决能力是导致幼儿被拒绝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对被拒绝幼儿人际认知问题解决的研究上,我国学者并没有展开过多的探讨,仅仅在对不同社交地位儿童的相关研究中粗略地提炼了被拒绝幼儿在解决人际交往问题时的普遍特征,且多采用量的研究方法,侧重探索共性。因此,本研究拟走进一名被拒绝幼儿的内心世界,探寻其在解决人际认知问题时的过程,找出其人际认知问题解决技能的短板并分析背后的原因。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1、由于认知方法是在五六岁开始掌握的,此时的幼儿对于身边的人和事开始有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所以本研究拟选择一名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2、参考庞丽娟老师同伴提名法中的现场提名法。在班级集体活动时,把班内的幼儿分别带至可以看得见全班同学的角落并提问:“你最不喜欢和班上的哪一个小朋友一起玩?”然后根据结果计算出负提名分,负提名标准分大于等于1分的幼儿为被拒绝幼儿。结果发现,有三名幼儿属于被拒绝幼儿,其中帆帆的负提名标准分高达5.84分,其余两名幼儿分别为2.60分及1.30分。
3、采用目的性抽样中的典型个案抽样。与个案所在班级的老师沟通,老师们一致认为帆帆是最典型的被拒绝幼儿。鉴于此,我确定了帆帆为我的研究对象。
二、资料收集方法
1.参与观察法:深入一名被拒绝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在与其密切接触中观察并记录其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情境、过程和结果。
2.深度访谈法:采用半开放型访谈。访谈对象为个案、个案老师、个案主要教养者。对个案的访谈针对研究者观察到的具体事件进行,主要涉及个案对该事件中行为原因的理解、所作策略的原因解释、对于后果的预测等方面内容。对个案老师的访谈目的是获得个案的一些基本情况。对个案主要教养者的访谈能够深入了解个案的家庭背景及教养者对个案现有状态的看法和期望。
三、分析与结论
1.帆帆的自身特点:(1)失控的情绪。年幼的孩子也明白自己的喜恶,感受得到自己的内心。但由于语言的发展限制,他们并不能很好地用倾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帆帆很少能够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多数是词与词的组合,且发音不清晰,这样的语言老师们都很难理解,更别说他的同伴们。所以,对于帆帆来说,用语言传达情绪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他的情绪挤压着,想表达却苦于无法表达,最终变成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他失控时咬牙切齿、大吼大叫、破坏物品、攻击他人甚至伤害自己,他用不恰当的方式释放内心深处的强烈情绪。他不知道如何调整自身的心态,失控便是很自然的事情。(2)不友好的行为。帆帆在解决人H问题时,多使用不友好的策略。对于他想获得的东西,通常会动手去抢,甚至发动一场“战争”。他从未想过别的办法,从未正确判断过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他关心的是现在。踢打、咬、推搡、拼抢、说攻击性的话语等,这些不友好的行为让帆帆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他意识不到这种变化,更不用说寻找原因、自我反省。(3)自我中心。帆帆有很强的自我中心,他只关心自己的想法,不关心同伴怎么想。所以,他在解决人际问题时只顾着达到自己的目的,忽略同伴的感受。帆帆可以区分自己和他人,他知道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个体,但他不知道他人会有和自己不同的想法,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不能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他的观点采择能力很弱。
2.帆帆的家庭情况:(1)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帆帆来自于一个离异家庭,主要的家庭结构是爷爷奶奶和爸爸。父母在其五岁的时候离异。家庭生活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爸爸对帆帆放任不管,奶奶只是照顾帆帆的生活起居,并不重视帆帆的精神世界。帆帆的家庭生活是单调而乏味的,相比于一个在完整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而言,帆帆感受到更少的快乐和满足,更多地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一定程度上对他的个性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2)家长的溺爱。离婚的父母总会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因此,他们会想方设法地补偿孩子,溺爱,通常会是他们能找到的最好的方式。帆帆的妈妈想给帆帆最大的满足,以此补偿她平日里不能够给的母爱。帆帆的奶奶可怜孩子从小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也是尽量满足帆帆的一切要求。帆帆在家人的纵容和溺爱下成长,逐渐形成自私自利、称王称霸的性格。这一切都是溺爱的后果。(3)传统的教育观念。帆帆的主要教养者奶奶持有两个传统的教育观念。第一,帆帆是男孩,男孩天生调皮。在一定程度上默许帆帆的种种不良行为,帆帆接收到成人的反馈,并继续他的行为,这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第二,孩子还小,长大了会好的。这样两个传统教育观念对于帆帆是有害而无益的。
3.师幼互动:(1)负面的管教方式。老师对于帆帆的管教方式多是负面的,“不行”、“怎么能……”这样的词语常常被用到。老师很少对帆帆的行为进行正面指导,一味地压制让帆帆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果老师用“我希望看到”代替“不要,可能对帆帆会有更积极的效果。(2)标签的捆绑。帆帆的身上被贴有“慢”“总是”“从不”这样的标签。“全班就你最慢”、“你总是发疯”、“从不好好坐着”……帆帆被这些标签捆绑着,并逐渐产生自卑心理。因为自卑的心理,帆帆更处理不好人际关系。(3)忽略感受。老师在与帆帆的互动中时常忽略帆帆的感受。帆帆渴望被理解又得不到理解,加剧内心的挫折感和无助感。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柯萨奇病毒; 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 R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126-02
手足口病(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可引起发热、手足皮疹、口腔粘膜疹,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1]。引起该病的病原体有20多种,主要由柯萨奇A16型病毒引起,也可由柯萨奇A5 、A6 、B3,肠道病毒71型引起发病[2]。急性期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本病好发于夏秋季节,主要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或由手及污染物经口传播,在托幼机构易引起爆发、流行。2008年4月中旬,洛阳市吉利区某幼儿园出现首发病例后,全区发病数急速上升,4~5月份发病46例,无死亡及危重病例发生。现对此次手足口病疫情发病、流行情况汇总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洛阳市吉利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报告系统及手足口病例个案调查资料。
1.2 方法
对2008年4~5月上报的手足口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汇总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2.1.1 总发病情况 本次手足口病爆发流行累计发病46例,无死亡及危重病例发生。
2.1.2 洛阳市吉利区某幼儿园首例手足口病发病情况 某幼儿园是一家私立幼儿园,占地面积1500m2,共有5个班级,师生82人,其中教职工20人,在园儿童62人,4月下旬出现首发病例。患者发病前无外出及在外就餐史。本地2006~2007年有手足口病散发病例报告,但此幼儿园首例患儿发病原因不明。
2.2 临床表现
对46例个案调查资料汇总、分析:大部分患者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患者口腔、手、足等部位黏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病程约4~8d。经一般对症治疗,预后良好。46例病例中,34例门诊治疗,12例住院治疗,均痊愈。无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3 流行病学特征
2.3.1 时间分布 洛阳市吉利区手足口病例4月中旬上报2例;4月下旬上报17例;5月上旬24例;5月中旬3例。5月下旬0例。
2.3.2 年龄、性别分布 手足口病例年龄分布< 1岁3 例;1~2岁18例;2~3岁15例;3~4岁8例;4~5岁1例;5岁以上1例。5岁以下病例共计45例,占总发病数的97.83%。性别分布:男29例;女17例,性别比为1.71∶1。
2.3.3 托幼机构分布 全区14所幼儿园中有7所出现手足口病例。5所小学中有一所小学出现1例病例。
2.3.4 行政村、社区分布 全区29个行政村中有13个行政村及5个城镇社区出现病例。
3 讨论
此次手足口病疫情46例病人病情轻、病程较短,预后较好,与相关报道一致[3]。发病时间集中在4月中旬至5月,主要是5岁以下儿童发病,占总发病数的97.83%。病例在托幼机构分布较广。分析此次手足口病疫情爆发流行原因主要有:(1)手足口病为病毒感染所致,好发于夏秋季节。此次暴发流行疫情发生于春末夏初季节。急性期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或由手及污染物经口传播[4]。婴幼儿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发病较多,因此在托幼机构易引起爆发、流行。(2)手足口病目前无特殊药物及疫苗预防和阻断感染。(3)学校及有婴幼儿的家庭对手足口病认识不足,自我防范意识差,对患儿未及早采取隔离措施。为防止此类传染病的爆发流行,有效控制疫情,要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群众防病意识。(2)加强疫情报告,及早进行病人的发现、隔离、诊疗,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进行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3)托幼机构加强晨检及做好单位内的环境消毒工作。在疾病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带幼儿到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被感染机会,控制疾病的流行[5]。(4)政府相关部门、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要加强协作,明确责任和分工,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爆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廖华,张寿斌,黄呈辉,等. 手足口病43例临床诊治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04,7(14):1086-1087.
[2] 杨智宇,朱启,李秀珠. 2002 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 型和柯萨奇病毒A 组16 型的调查[J].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 652.
[3] 叶慧青. 上海市松江区手足口病小型爆发疫情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2004,16(10):514-515.
[4] 刘跃,吴智娟. 小儿手足口病172例临床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2):127-128.
为客观公正开展评选活动,首届评选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等院校的部分学科带头人组成专家评审组评选。现将评选结果公告如下(获奖证书随即寄出):
研究生组: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李 琳(华东师范大学,指导教师:李季湄)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胡丽园(华南师范大学,指导教师:郑福明)父母数学教育观念及其与儿童数概念发展关系的研究
张 燕(西南大学,指导教师:刘云艳)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对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华南师范大学
李 春 父母对3~7岁儿童的期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高 华 故事讲述与扮演的结合对幼儿叙事能力的影响
廖 莎 父母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研究
西南大学
魏 燕 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的研究
赵丽君 社会支持对幼儿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刘智成 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件的个案研究――以江西省吉安市公办幼儿园为例
王志成 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的个案研究――以重庆市三所幼儿园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吕 晓 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的个案研究――以重庆市江北区A幼儿园为例
本科生组: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左慧慧(中华女子学院)熟手――新手型教师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语言使用的比较研究
张 怡(陕西师范大学)优秀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行为研究
王微丹(首都师范大学)幼儿园教师对专家型教师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的认知
韩佳伶(首都师范大学)关于家长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培养情况的调查研究
王剑琳(上海师范大学)幼儿自主性游戏中的性别差异
何海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流动儿童的文化自尊研究
熙(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基于现场的观察研究
李 莹(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园师幼言语交往的现状及思考――以宁波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博聪幼儿园为例
江(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省幼儿园网站栏目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黄 俊(杭州师范大学)材料对幼儿自主游戏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张菊芳(杭州师范大学)4~6岁学前儿童心理压力源的访谈研究
许大龙(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市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中华女子学院
张 娣 5~6岁幼儿面积守恒水平现状的调查研究
向亚玲 幼儿园数学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史秀芳 对幼儿园节日主题活动设计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王迎双 国内外幼儿插图比较研究
许倩倩 高教育背景父母指导亲子阅读的现状调查
王 楠 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本科生就业取向的调查与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
徐仲卿 上海0~3岁社区婴幼儿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俞洁静 幼儿园小班支持性游戏环境的初探
仇 芸 基于0~3岁低收入家庭学前儿童的社区学前教育模式与实践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任 蕾 “抒情型”童话与学前儿童审美教育
朱丹丽 对三套幼儿园教材(中班)艺术活动目标的比较研究
俞 洒 受欢迎幼儿的个案研究
王子 师幼互动中幼儿对教师影响的初步研究杭州师范大学
毛美君 幼儿美术教育中范画价值的初步研究
吴奶儿 学前儿童对死亡认知的调查研究
严倩颖 短期训练对小班幼儿手指精细动作发展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西南大学
唐 赢 陈鹤琴儿童游戏思想述评西北师范大学
路 娟 关于农村留守学龄前儿童教育现存问题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鼓励奖:
王海霞 吴爱梅 刘丽娜(中华女子学院)
沈笑英 杨欣琳(陕西师范大学)
张 俊 姜 飞 白 云 陈 佳(首都师范大学)
张 颖 陈 夏 金爱萍(杭州师范大学)
陈 琳 张洁琼 陶 涛 邱莹莹 胡巧红 吴海燕
郁 蕾 谢巧玲 高乐丹(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王 卓(湖南师范大学) 刘 冉(西南大学)
吴丽玲(华南师范大学) 陈竹君 钱舒琴(上海师范大学)
专科生组: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张婷婷(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关于2~3岁幼儿早期阅读倾向的调查
胡 静(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在数学活动中建构有效互动行为的认识与思考
邹 英(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体态动作在中班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覃小秋(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幸福
吴锦婵(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浅谈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赖慧珍(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中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与幼儿色彩运用能力的关系研究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
杨 媛 浅谈角色游戏与幼儿生活
许丽连 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失败
蒙小华 幼儿散文的教学与研究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谢莉莉 中班幼儿快乐感、同情心的研究
王爱萍 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调查研究
吴霞花 中班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庄碧云 大拇指翘起的度――附属幼儿园家庭赏识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思考
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李忠明 关于合肥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
张 芸 幼儿园活动室环境创设与利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唐翔燕 关于幼儿园开设兴趣班情况的调查
宣杨杨 幼儿园环保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之现状调查
卢 静 关于小学生感恩心理的现状调查
鼓励奖:
马丹荔 王 茹 王燕茹 马 静 王亚楠 汪 霞
余琼瑶 杨 蕾(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李 群 周 卉 容 秋 李梅花 蓝 艳(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
吴桂婷 主子吟 肖 雅 林 玲 林李为(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为更好地将这项社会公益性学术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切实促进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全面客观展示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更有效地推动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在充分总结首届评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主办单位决定。第二届(2008年)评选活动将提前至2007年12月起开始征稿,截稿日期为2008年4月30日。从第二届评选活动开始,评选过程将采用严格的“双盲”评审方法。第二届评选结果将及时于2008年5月31目前揭晓。
【关键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有效介入
一、教师的介入方式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
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性,教师在中班幼儿进行角色游戏过程中,要通过多种的介入方式进行指导,才能保证游戏的的顺利进行。教师的接入方式可以分为三种:语言介入、行为介入、参与式介入。
(一)语言介入
语言指导主要指教师通过运用“主动发问”、“及时提示”、“鼓励和赞扬”等不同的语言指导幼儿顺利进行游戏的方法。
(二)行为介入
行为介入主要指教师通过利用身体语言和材料指引等行为指导幼儿顺利进行游戏的方法。
(三)参与式介入
参与式介入主要是指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到幼儿游戏过程中和幼儿一起游戏的方式,根据幼儿园教师参与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即平行式参与和交叉式参与。
二、教师介入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案例分析
根据在幼儿园实地观察,记录了对游戏中幼儿游戏行为中教师有效回应方式的实践研究,下面依次分析这几个案例,总结教师的有效介入在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体现。
案例1:
娃娃家的宝宝发烧了,孩子们都抢着去帮宝宝买药。教师在观察娃娃家的孩子玩游戏时在提出要为宝宝买药后,孩子们都抢着去。如果都出去的话,娃娃家就会没有人的,所以教师及时提醒孩子:你们都出去的话,谁来照顾宝宝呀?
今天的游戏主要观察的就是娃娃家,在出现问题后教师能及时提醒制止。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用强行的手段,而是迂回进行,用反问的方式来提醒幼儿,如果都出去买药的话,就没有人来照顾生病的宝宝了。这样孩子们就会很乐意留下来照顾宝宝,不会再去抢着买药了。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教师既照顾到了游戏情节的开展,又照顾到了孩子们的心理。这个案例也是用了言语介入的“及时提示”的方法,让幼儿在游戏中会的乐趣的同时,也能培养幼儿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案例2:
餐厅没什么生意,在餐厅工作的小朋友没什么事做,而在美甲店的生意就很火爆。教师及时上前请餐厅的小朋友去美甲店邀请小客人去餐厅先吃点点心。而当幼儿独自不愿去的时候,教师就和幼儿一起去美甲店邀请小客人。
在每次游戏中都可能会出现这种一个店生意好,一个店生意不好的情况。在这时候,我发现后往往可能做的事情是直接请小客人去点心店吃点心。而在这次游戏中,教师是请餐厅的小朋友自己去邀请小客人,还陪同小朋友一起去邀请并指导他如何和小客人沟通:你们在美甲店排那么长得队,要等很久的,可以先来吃点小点心,然后再去美甲。这样,教师在指导中既让孩子得到了锻炼,又能将小客人拉来餐厅吃点心。这个案例运用了行为介入和交叉式参与介入的方法。
三、教师有效的介入在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体现
(一)有计划地指导幼儿组织角色游戏的开始部分
中班幼儿对许多角色游戏的过程开展已有一定的经验,但是游戏如何开始会让他们为难,往往会产生大家抢着要同一角色等矛盾。所以,教师在指导时需要重点指导游戏的开始部分,使幼儿学习组织游戏的方法,培养他们先构思、后行动的能力,包括:指导幼儿如何按自己的意愿提出主题;协商确定共同主题和实现主题的游戏任务。
(二)重点观察并妥善处理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的冲突
在游戏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发生纠纷的原因,以平行游戏或合作游戏的方式指导游戏;通过讲评游戏等方式,让幼儿尝试学会在游戏中解决简单的问题,掌握交往的技能及相应的规范。在游戏中,教师也可适时地采取回避策略,让幼儿有时间去争论、分辨,学会相处。
(三)以合作参与者的身份介人和扩展角色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