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0 03:32: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英语文化建设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表现形式;途径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建筑风格主要是受到一个时期、一个地域以及一个民族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人们就或多或少的会结合上当时的一些地域文化。所谓建筑文化,其主要是在某一个时代当中,由于政治、文化、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综合作用而诞生的,它是自然与社会的结合。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自然条件,而且经济发展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导致建筑文化出现了很大差异。
一、地域文化的内涵
从大的概念上来讲,建筑的设计离不开一个地域的自然环境,如地貌、气候等;从小的概念上说,建筑存在地域的差别主要是受到城市周围的建筑风格、地理位置等这些具体因素;此外,建筑表现出的地域性还会因为地区历史的不同而不同,一个地域的历史形态受该地区人文环境和人们生活状态影响。一个地区的建筑会表现出双重性,它可以表现出该地区的物质财富情况,也可以表现出该地区的一个精神面貌;可以说,他不但是一个艺术产物,而且还是一个技术产物。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建筑,其精神内涵会远远超出它自己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作为文化形态的建筑,它组成了人类文化体系,与人类社会发展、经济状态、科学技术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都密切相关,建筑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时时刻刻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二、地域文化特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一个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地域文化性会因为建筑的设计与该区域的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概括起来说,就是历史人文与自然环境这两方面,所谓历史人文,就是社会属性,表现在历史遗留或者是人们的意识形态;自然环境就是指自然属性,包括光照、气候以及纬度等方面。在建筑设计当中,这两种属性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为在一个特殊的地区或者区域当中进行建筑的设计与应用时,总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当一个建筑设计当中,只存在自然属性,而忽视社会属性时,那么在实际的操作当中会发现所设计的建筑与当地的人文是格格不入的,更严重的,可能让该地区的地方特色消失;而如果是只注重社会属性,而不顾自然属性的话,那么该建筑会随着时代的流失而消逝。因此,一个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结合,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能忽略的。
一个建筑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是通过建筑技术以及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人们将文化意识以不同的方式或者技术,比如采用不同的色调、不同的材料或者是不同的形式赋予到建筑当中,让建筑表现出这个时代或者区域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建筑设计在一定的情况会受到环境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又会反过来与自然环境进行磨合,最后达到一种人性化的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完美整合,不但推进了建筑的人性化发展,而且还加快了当地社会的进步。这种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建筑的社群文化变得相辅相成,进而让人们对建筑产生亲切感。
三、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结合的途径及方式
1、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以及生活模式等方面。
例如锦里,该地区具有蜀汉三国的文化背景,该地区又具有川西的民风、民俗特点,融合了以成都为代表的悠闲文化氛围,城市的建设中不乏有一些古老的客栈、商铺以及院落等,而且这些古老的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如银杏树或者是古树参杂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当这些建筑融合进人们的活动时,如表演绝活的艺人、悬挂着长串的红色灯笼等,就会让人产生一种滞留在时空的感觉。锦绣广场中的三国文化墙、文臣廊充分展现了当时该地区的历史文化,而一些壁画、浮雕更是将过去的一些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故事刻画的生动形象。街道两旁的店铺更是热闹非凡,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当时的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而石桥上的哪些古老浮雕,更是生动的表现出了当时成都的一种文化特色。
2、要善于借鉴当地传统的建筑符号,如花纹等装饰图案。
装饰是一种传统文化,是利用各种装饰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具有一定的语言和符号,一定信息的载体和功能标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各种存在方式为人们所感知和使用。我们可以通过装饰的形式就可以判断出哪些是东方的,哪些是西方的,甚至可以分辨出其所表现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比如清代建筑装饰中运用了大量的吉祥图案,取材广泛,各种人物、景物、动植物都有表现,利用其谐音和形象,寓意和象征特定的含义。
3、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地与特征和地方精神的差异,使文脉成为建筑及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由于各地气候及地理环境的不同,自然景观、植被和建筑材料也都呈现出巨大差异,而他们所形成的空间特征和风格也千差万别。有高原的粗犷豪迈,也有水乡的细腻柔情,有合院的保守儒雅,也有古镇的古朴清新。
4、应尽量采用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
每个地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自然特征和环境特征,所以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有所区别。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域的建筑材料也是各不相同。比如湘西一带盛产竹子,因此当地居民便以此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我国西北地区多以黄土高原为主,气候干燥,当地居民便以黄土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因此,窑洞盛行。东北地区林木资源丰富,因此,在东北地区农村便用板材围成篱笆小院,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同样,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方式,进行改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5、建筑的地域性还与当地的人文、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是该区域的一个历史文化传统。
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要深入该建筑所在的区域进行了解,充分发掘周围的有用信息,通过与现代的科技技术相结合,才能让设计师们在继承历史建筑物风格的同时,还可以创造出与现今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创作理念。
例如“南越王墓博物馆”具有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该博物馆的建筑风格是古代汉文化与当地人文、地理环境融合的产物,然后再运用现代的建筑手法,将这些思想完美的表现在该建筑当中。也就是说,该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是当地文化与时代的完美统一,可以说是新地域下的古建筑理念。汉墓的修建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展的,这也充分表现出了对古代文化的一种保护。
6、建筑理念要与时代要求相匹配。
现代化建筑设计也就说现代化传统设计,所谓传统设计,就是指继承历史时期的人文因素、历史事件以及建造材料等方面,而现代建筑设计也是以这些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或多或少的改变,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因素会遗留下来与当地的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因此,一个现代的建筑设计如果能够充分的表现出这些细节问题,那么就可以完美的诠释该地区的特色。此外,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也要学习西方文化,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要大胆的去结合西方文化,正确对待西方文化问题。
7、模拟当地的建筑色彩。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于建筑色彩的表现形式和象征寓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为地区文化的差异,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地区所表现出来的象征寓意是有所区别的,甚至有时候是截然相反的,比如在西方文化中,白色是用来象征圣洁,而在我们国家却经常和死亡相联系起来。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赋予色彩的含义是远远超出了其自然属性的。将具有相生意义的色彩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将使设计更能体现出其更强的归属感和识别性。
四、结语
现代城市设计中,最关键问题是如何与地域文化完美的结合,而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也是建筑设计的必经之路。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也必然是中国建筑师的努力方向,因此,尽早的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时代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作品,才能够将城市建筑的现念完美的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实训基地;信息化;体系结构;途径
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召开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快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重大促进作用。校内实训基地是包含教学、实践及综合技能训练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中心,对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其信息化建设主要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和多媒体技术等知识,将实训基地的软硬件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实现信息化、标准化管理。本文重点从校园客运站与校园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两个实训基地的信息化建设着手,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和实践教学整体水平。
1校内实训基地——校园客运站与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
1.1校园客运站概况
本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建设的沈北地区乃至全省高校唯一一家校企融合实体运营的客运专业教学实践新载体。校园客运站是我院与辽宁省交通运输服务中心校企深度合作,2011年12月27日正式运营,目前校园客运站与辽宁省快速汽车客运站同步售票,售票范围涉及100多条线路。校园客运站硬件设施齐全,站内设有售票系统,安检系统等设施。节假日期间在学校有校园直发车,为学生的出行带来很大便利,解决了我院学生出行买票难的问题,同时锻炼本专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与就业机会。
1.2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概况
2014年11月,我院与沈阳铁路局、沈阳铁道国际旅行社集团联合成立建成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火车票营销服务实训中心。实训基地由专业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负责日常运营工作,主要提供车次查询、火车票销售、网络订票、取票服务,为师生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同时锻炼学生售票技能,票点营销、实训室运营管理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提高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以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为基础孵化的(铁国旅)校园客运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在2015年学院举办的创业比赛中荣获金奖、并在辽宁省第三届创业大赛荣获三等奖、最佳人气奖等多重奖项。
1.3实训机构设置
实训基地设置运营部、宣传部、市场部、客服部和技术部五个部门,由学生承担岗位角色。运营部主要负责日常售票工作、票款管理、数据信息记录与统计等工作。宣传部主要负责宣传客车票与火车票产品,扩大知名度,促使更多的师生和周边居民前来购票。市场部主要进行市场调研,开拓市场,开发潜在客户群等。客服部主要是对现有客户资源整合,包括电话回访、网络推广、会员办理、解决客户投诉、代办退票业务等。技术部主要负责实训基地的硬件、软件设备维护,宣传片制作,网络推广及技术支持等。五个部门相互协作,保证校园实训基地正常有序运营。
1.4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实训中心的管理方式较落后。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不高,不能保证全部准时到岗,没有明确的考核机制制约。在岗人员业务知识不熟练,运营时会出现纰漏,交接班会出现信息核实不清楚现象。实训室日常运营采用手工操作纸质的信息报表,庞大的售票信息手工记录,成本较高,不利于保存归档、查询效率低。需要大量人力,增加劳动成本。会员信息保存不完整。会员信息大部分都是纸质登记直接进行保存,随时存在信息泄露风险,信息容易丢失,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差,携带不方便,不易长时间保存。校园客运站与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同时办理会员,容易出现会员编号重复现象,造成会员管理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会员信息的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未有效利用。在宣传活动及售票信息时,只注重海报宣传,广播宣传等方式,宣传具有局限性,结果往往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并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增加成本预算,忽略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进行宣传,导致信息传播的范围只停留在校园内,影响力和传播力有限。
2信息化建设总体结构
校园客运站与火车票营销服务实训中心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建设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包括票务信息化,会员信息化,账目信息化管理,运营数据信息化管理,值班人员信息化管理,公众平台信息化管理等。票务信息化管理,校园客运站与校园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均采用计算机售票系统。校园客运站实现与省快客同步联网售票,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实现与铁路局全国联网售票。最大程度满足顾客需求。会员信息化管理,为了吸引顾客,建立长期稳定的消费市场,校园客运站与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共同开发会员管理系统,有效记录会员的消费信息,提高管理效率。账目信息化管理,实训基地建立表格规范式账目纪录与统计管理,建立了日售票统计表、日常费用支出表、差旅费用报销登记表、营销中心银行卡收支管理表、火车票分成款转账记录表,以支撑实训基地诚信运营。运营数据信息化管理,两个实训基地的售票数据,日售票记录都要在计算机上严格统计,每月月底进行汇总整理,保证与计算机售票系统的数据相一致,不出现错票、废票,保证实训基地高效有序运营。值班人员信息化管理,实训室制定了严格考勤制度,主要体现在出勤信息化管理,分别由硬件与软件共同组成。硬件部分包括服务器、数据线、数据采集终端。数据采集终端采集值班人员出勤信息,并传送至服务器的软件上进行记录和存储数据。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化管理,校园客运站与校园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共同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让更多用户关注和推广,扩大影响力,实时推送最新购票信息与优惠活动,为旅客的购票节约时间和成本。实训基地在实施信息化管理后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严格实施考勤制度,监督值班人员按时到岗,按操作规范工作,将日售票信息、会员信息等资料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存储,节省空间,减小运营成本,在宣传最新票务信息及直发车活动时有效应用网络资源推广宣传,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与范围。账目管理方面将使实训基地的日常支出、运营收益等分类清分、统计,保证数据准确性。实训基地实行信息化管理后,不仅促进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基地资源有效利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自身信息化技能水平。
3实现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有效途径
3.1创新实训基地管理机制
实训室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严格按照售票相关要求和政策来执行,加强学生管理制度。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服务意识,保证运营质量,每日由运营部长对售票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岗位技能、服务态度、售票信息登记、账目清分、营销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评,每月月末将邀请指导老师当评委,评出每月最佳售票明星,在文化墙上展示风采工作照,并给予奖励。对出现差错较多的学生给予处罚,重新学习,通过考核后再允许上岗。通过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促进实训室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
3.2加强运营人员信息化水平
实训中心是由学生负责日常售票与管理,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实习和锻炼机会,上岗实行轮班制。每位新入职的售票员学徒到岗都要进行业务知识、售票系统等方面的培训,在学习售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售票系统。岗前的培训至关重要,学生在师傅的监督指导下进行售票服务,直至学生独立售票。除了岗前培训,也注重在岗中培训与指导。实训基地拥有信息化监控设备,能够随时监控售票员的工作情况。发现售票员业务上的不足和差错,及时给予纠错。通过一系列实训操练提升运营人员业务信息化水平。
3.3提高师资队伍信息化技能
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缺乏信息化技术基础,实训基地的软件环境的信息化建设是依托硬件环境的基础上,若实现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教师需加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计算机知识的培训,采取合理有效的机制,改变教师传统观念,培养信息化教学模式,同时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教师到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学习企业最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企业专家进校园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信息化管理进行构建,针对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给出实际建议,有助于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使教学资源有效整合,增强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校园客运站与校园火车票营销服务中心的资源共享,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实训基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对推动专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金朦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漆建军.以信息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实验室[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99-101.
[2]王召鹏.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8):64-66.
一、宿舍文化内涵
宿舍文化作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高校校园环境中,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宿舍及其周边场所作为主要活动区域,把积极向上、健康的课外活动作为主要活动内容,把校园精神作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生共同创造和享受各种文化形态的群体文化。良好的宿舍文化对优良学风的养成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也在宿舍文化的构建和完善中不断地得以促进和发展。特别是在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的逐渐深入,学生公寓制与社会化管理模式已经开始施行,学生宿舍越来越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高校大学生管理和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势必要向学生宿舍转移。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集体主义本身是对社会主义社会集体和个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关系、经济关系的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它不但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个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导向,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集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导向。在大学生群体中,每个个体来自不同的地域,受到过不同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因此,每个人在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时,就会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当前多元价值观开放的年代,大学生对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处理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和表达方式。大部分的思想认识和表达方式都是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但任然有少部分大学生对待集体和社会的态度已经超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倡导的范围,甚至已经滑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深渊。这就要求高校应该及时地对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做好积极的引导,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坚决杜绝学生个人利益至上的不良习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在实际生活中养成集体主义至上的观念。
(二)帮助大学生提高现实交际能力的需要
新一代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从小几乎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较为习惯“唯一”的生活状态。进入大学之后,卧室由在家时的一人间变为了四人间或六人间,以前的属于自己的私人区域变为四个人或六个人的私人区域。环境的突然改变没有立即带来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当代独身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沟通障碍和个人主义思想在大学宿舍里面有所蔓延。其中,缺乏有效沟通更是成为了阻碍宿舍里、室友间深厚友谊养成和寝室良好学风形成最主要的因素。特别是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善于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通过网络来学习和生活。同时,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宁可选择不相信寝室的室友,反而将这种情感的宣泄和释放通过网络来实现,从而使得本来应该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往,严重淡化了学生的现实感,忽略了构建现实良好人际关系的生存守则,导致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缺乏现实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最基本的自我表达能力,进而导致不少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长时间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生活,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和社会融合力。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群居生活,帮助大学生在集体中重新定位自己、发现自己的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逐渐淡化着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成长意识不断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正是由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从而导致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部分大学生过度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实现,在很多大学中都存在着大学生为得奖学金、评先进资格、入党资格等进行明争暗斗、撕破脸皮的现象,对学校的校风、学风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值得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广泛重视。
(二)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认为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非常困难。其原因就在于书本上的内容和现实的发展有时并不能做到完全同步,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书本上阐释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是脱节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的所有努力都会白费。同时,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往往仅限于课堂,走出课堂后,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成了巩固课堂教育成果最主要的人员。但是,一个辅导员往往要带几百个学生,不可能对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都掌握得滴水不漏,而且现实状况是大部分的辅导员常常忙于日常的工作琐事,往往忽视掉对学生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也仅体现在每年定期举行的各种大型活动中,并没有将这项工作细化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造成学生在形成集体主义意识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中途淡化、甚至完全丧失了这种思想认识。
四、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大学里的各个学院(系)相对比较独立,学生群体主要有学生宿舍、班级、年级、学院(系)等四种群体组织。其中,宿舍是大学生四年中呆的时间最多的场所和活动区域,生活里的琐事闲聊、学习中的奋进拼搏、情感中的欢乐悲伤,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同寝室的人。因此,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就成为了当前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充分利用寝室文化的构建,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意识,努力增强他们的凝聚力。例如,举办寝室美化大赛、寝室才艺大比拼等活动,充分释放和挖掘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打造完美寝室的过程中,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感悟到集体的温暖,让大学生明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寓教育于活动中,把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与自身的实践统一起来,才能使集体主义教育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才能更好地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二)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是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试金石
当前,各高校对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但是,对于如何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情况,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渠道来得出结果。目前,正值后勤改革的发展阶段,探索寝室文化建设如何促进学风建设的方向正好赋予了寝室文化建设检验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情况的这一重要使命。寝室文化建设的优劣直接反映着这一寝室凝聚力的高低,体现着寝室个体最基本的集体主义意识和集体荣辱观。一个寝室的文化氛围营造的特别好的话,相对来说,该寝室在寝室之间的感召力、寝室成员之间的友爱度、成员个体内心的集体主义意识就要强得多;相反,该寝室各种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项指标都是呈负增长的趋势。同样的,如果一个寝室成员之间的友爱度、成员个体内心的集体主义意识强的话,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寝室文化的构建。
五、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作用发挥
(一)构建良好的宿舍环境
良好的宿舍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熏陶人的心灵。构建良好的宿舍环境既要靠宿管工作人员打造好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同时还需要大学生与宿管人员一起维护,将基本的物质环境尽量最优化,使得宿舍环境为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提供最佳的教育环境。真正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在宿舍里边住得舒心、住得放心、住得安心。这就要求,宿管人员要在卫生干净整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宿舍布局,将不同学院和专业划定在不同的区域,这样便于开展个性化宿舍建设评比活动;同时,根据以学院和专业为单位的寝室划分,不同专业的同学根据他们的专业特色,从整体色调、墙贴内容、物品摆放、绿化美化等方面进行寝室风格的设计,力争打造专业特色鲜明、格调品味高雅的宿舍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文明风气,弘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强化科学的宿舍管理
“三点一线”的生活是对大学生活最简单但却最真实的概括,大部分学生的生活无外乎就集中在宿舍、教室和食堂。其中,宿舍又是大学生普遍呆的时间最多的地方,因此,加强宿舍的管理是大学生常规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宿舍成员一般来自不同的地区,生活习惯、性格和经济条件等有很大差异,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在学校过集体生活,要通过规范、科学的宿舍管理引导他们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学会如何与人和睦相处。通过寝室卫生的检查、寝室大功率电器使用的规范和限制、寝室晚归情况的登记和处理,将宿舍管理的奖惩通报情况纳入到个人德育考核中,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规范大学生的行为,积极引导他们将共同的“家”打理得更好,从而帮助他们培养起从小集体到大集体的集体主义精神。
[论文关键词]外语教育 教育理念 和谐文化建设
和谐文化建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推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营造社会的和谐文化氛围,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现代教育应重视培育人的和谐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理念上,要认真研究和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重视人文教育、文化建设,切实提升办学品位。外语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是摆脱了各种功利性目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外语教育应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上突出体现和谐文化的要求,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外语教育应坚持“和而不同”的教育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而积淀的现代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是包含经过合理扬弃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有别于西方腐朽没落文化的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和而不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我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差别,很早就认为“不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其根本特征就是“和而不同”,即承认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差异,在坚持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追求不同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交融,达到和谐的统一、全面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
我国高等外语教育要以传统文化为根本,汲取外来文化的精髓,进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和谐发展。借鉴和学习外国语言与文化要遵循和谐文化的理念,运用“和而不同”的发展策略。将和谐理念运用于外语与外语文化的学习,就是既不丢弃民族文化,也不拒绝外来文化。学习借鉴不是盲目模仿和照搬,更不是以取代本民族文化为代价,而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外国语言与文化,首先要对自己民族的语言与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要自觉保持我国文化的独立性,同时,还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学习外国文化,进而促进本民族的文化创新与和谐发展。外语教学要从我国的现实出发,对外来文化做具体分析,大胆学习和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快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使中华文化不仅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能充分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精华,不断繁荣发展。
二、外语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教育需要培养与经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外语教育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是沟通中外文化的重要桥梁。但是,我国高等外语教育中片面强调教育的工具性,从根本上削弱了人文主义教育的倾向,结果导致学生的外语语言技能得不到提高,文化素质的浅薄日益显现。在跨文化交际中,显示不出来自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
教育首先应该是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即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外语教育应与人文教育相互结合,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2年提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表现在“身体与灵魂、智力与情感、创造力与敏感性、自主与责任、社会良知与契约以及民族、文化、精神价值等各个方面”。学习者不仅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同时,还要学会与人相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因为一个只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无人文素质的人,就像一个工具,始终还是一个不完整的人。只有具备了必要人文素质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外语教育是一门人文学科,不是纯粹的工具课程。外语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上,而要把培养和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放在首要的位置,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正如许国璋先生所说:“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学生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教会怎样做人。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因此,外语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外语教育应树立文化自觉意识
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费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也可以说,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一种具体体现。”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化自觉就是深刻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在确认自己文化价值中与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高永晨教授认为,具有文化自觉意识,在认识上主要表现为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正视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能自觉反思和调整民族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的差距。因此,外语教育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学习外国语言与文化要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继承的基础上,并且要把追求文化自觉意识,作为外语教育重要的重要价值目标,让多样文明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如果没有这种文化自觉意识,我们就很难完成对外来文化的理解、消化和传播。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育尤其是外语类大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和教学内容上一直未将本民族文化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没有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与文化。这使许多青年学生认为“西方文明优于中国文明,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盲目地“与国际接轨”,导致一些青年学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屡屡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实际上,国际化并不是完全西方化,并不是完全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来思考问题和看待事务,而是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要有更深刻的认识,然后才能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否则就会食洋不化。外语课程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西方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自觉性。正如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因此,在多元化环境中,要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保证文化的和谐发展,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显得十分重要。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育,还肩负有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侵扰、解构我们的国家意识形态、民族认同和价值观念。外语教育处在文化交流的前沿,要自觉抵制腐朽文化,为我国建设和谐文化把好关。教学中在学习与借鉴外国语言文化的同时,还要引导人们摒弃一切外来的腐朽文化和一切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展的思想。以文化安全的警觉对待世界文化。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大国奉行文化霸权主义,加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尤其是美国运用经济、文化教育等手段向我国渗透其文化、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制度理念等,千方百计地推行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我们在学习外语和外来文化的同时,要把确保民族传统文化摆到重要的位置。在文化交流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抵制西方腐朽没落文化的侵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四、外语教育应树立平等的语言文化观
外语教育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化观,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各民族的语言与文化。贾玉新教授提出“文化相对主义”,即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作为其他文化的评价参数,一种文化的言行应该按照自己的文化标准来理解和评判。王宗炎先生说:“对自己的文化、语言和人家的文化、语言该怎么看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强国或强大民族倾向于自高自大,认为人家什么东西都不如自己,这是民族中心主义;弱国或弱小民族自卑,认为人家什么东西都比自己好,这是惧外心理。”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有着自身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它们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优劣之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将不同民族的文化看做是人类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并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比较和学习。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1959年,英国著名学者C。P。斯诺在剑桥大学演讲中提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由于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并且还相互鄙视、甚至不屑于去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这一现象被称为“斯诺命题”。斯诺认为两种文化的分裂必然会妨碍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概念
科学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科学成果与财富的总和,大致可划分为物质、规范、精神三个基本层次。物质文化是指科学文化的物质,主要是科学能够被人类所利用其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科学的规范文化是科学文化的服务中介,包括科学的伦理规范、科学的法律规范和科学的政治、组织规范。科学的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文化是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的,是求真,研究“是什么”的问题。
人文文化是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体认和追求的结晶,它关注对象是“人”,而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强烈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特征。人文文化活动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侧重于人类生存意义、方式与价值的关怀与维护;其文化体系的主体内容是人文学科知识体系及体现人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价值理性、精神境界的价值观念体系。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研究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一)更新观念,认清两种文化的交融点
要整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和融合,首先就应该从更新观念入手,努力改变人们或者只重视科学文化,或者只重视人文文化的偏激态度,尤其重要的是使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进一步沟通。试想,如果作为科学文化主体的自然科学家和作为人文文化主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都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沟通和交流,从何谈起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和融合?研究两种文化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于两种文化的融合起着前导性作用,只有通过加强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倡自然科学家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人文社会科学家应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才能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和融合打好基础,共同促进两种文化的进_步融合。
(二)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两者融合的契合点
科学文化的弘扬恢复了理性,人文文化的倡导树立了人的尊严,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要形成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于一体的现代科学文化,并以人文文化来引导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和融合的可能性就在于两者都是富含人性的。显而易见,人文文化因其关注人、重视人的价值而被认为富含人性。科学文化作为一种一种人的活动,终究是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服务的。如此,我们也能清晰地体察到科学技术的人性因素及其价值意蕴。进一步分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和融合的可能性不仅在于两者都富含人性,也在于它们对人性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贡献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对人性的理解上都有各自的贡献,也都有自己的缺陷,两者统一和融合的目的就在于达成人性的完满实现。
总体而言,人类生存和发展要面临和处理两层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前者需要人文文化的导引,后者需要科学文化的支撑。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是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共同推动下前进和发展的。因此,把坚持以人为本当作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最佳契合点,正是因为以人为本既是建设人文文化的价值指导原则,也是建设科学文化的价值指导原则。
二、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沟通,有效夯实两种文化的基础点
2009年的上半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在上半年的教学中,我们学校的教学成绩取得了长远的进步,这是一直以来不断的努力的结果,现在也该到出成绩的时候了。我们应该坚持下去,一直不断的努力下去,这才是我们要做好的事情,我们一定会在不断地成长中得到更多的进步,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这才是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在2009年的秋季教学中,我们会坚持的之前不断的努力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农村小学四项规范达标”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以强化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学科联片教研,促进全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重点:
(一)、做好校本教研文章,重在教研组建设
1、加强教研组建设和管理,开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设立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等教研组,周二下午(语文)、周四下午(数学)、周三下午(英语)、周三上午(英语)为半日教研活动时间。根据各教研组、教师取得成绩参加片、区先进教研组和教研组长以及课改先进教师的评选。
2、组织利用教学开放周或开放日,上好常态课、研究课、示范课,促进教研活动百科齐放、百师争鸣,让每个教师都有展示的舞台。
3、继续开展作文和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作文教学水平和应用题教学能力。
4、进一步加强指导综合学科教研活动。教研重点要进一步转移到研究课堂、研究学生上,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充分地发展。 (二)、做好“各项评比”文章,重在提高师生素养
1、继续组织教师参与瑞安市2009年优秀教学论文评比活动,提倡诚信教研,严防并杜绝论文抄袭现象,不断增强实效意识和精品意识。
2、认真做好市二、四年级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比赛、小学生英文书写比赛、小学毕业班学生科学实验技能操作设计比赛,促进学生书写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不断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3、举办校级各类竞赛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1)、中高年级作文竞赛比赛;
(2)、四年级学生英文书写比赛;
(3)、温州市小学二、四年级书写竞赛;
(4)、一、二年级口算竞赛;
(5)、小学六年级学生实验操作、实验设计比赛;
(三)、做好新课程实施文章,重在“三课”建设
1、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市级第十二次新课程学科语文、数学备课会,不断增强培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围绕“三课”(课程、课堂、课外),加强课程建设,聚焦课堂教学,活跃课外生活,加强教材研读和学生研究,强化课型创新,力求体现“扎实、有效、简洁、灵动”的特色。
3、针对新课程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题教学研讨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4、积极抓好必修课“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工作。结合实际用好省编通用地方课程和《话说温州》地方专题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加强、深化联片校本教研工作。以改变联片教研活动过程的监督和指导为突破口,改变教研活动的形式,强化教师的参与意识,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四)、做好“四项教学规范达标”文章,重在教学常规管理
1、90%以上的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质量评测、参加规范活动等方面达到评估标准,学会撰写教学案例、论文、叙事和反思,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进行两次教学常规检查,评估表套用《温州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规范达标”评估表》,并予以具体化、数字化。
3、学校在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和研修管理等方面要规范,开足开齐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2009年上学期要通过市级达标验收。
4、建立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师的过程评价和教学质量的监控,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每位教师要编拟试卷一份,会做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5、加强新教师和中老年教师的培养培训,造就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6、加强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书香工程”,创设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7、大力推进教师“教育博客”建设,创建个人工作室。
(五)、做好师资提升文章,重在“素质年”培训
1、读书活动。全校教师进行阅读教育名著活动,每位教师每年阅读不低于3本名著,每本理论书籍名著要有1000字以上的读书评论或读后感。
2、博客开设。学校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博客网页,积极撰写教学日志,将自己的生活感悟、教学手记、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读书心得等写进教育博客,教师每月平均发表日志不少于6篇。
【关键词】学校文化 生命自觉 魅力校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53-03
南宁市奥园小学没有悠久的历史,也没有华美的外饰,更没有辉煌的成绩。学校启用于2013年9月,三年来,在南宁市经开区管委会、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已步入良性轨道,以纯正的校风、优美的环境、先进的管理、扎实的教学影响和培育莘莘学子。
学校围绕“让儿童的世界充满魅力”的教育理想,践行“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办成品位高雅的书香校园、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家园、学生学习求知的智慧乐园与强身健体的运动奥园。为使学校持续发展,我们始终追寻教育梦想,探寻教育真谛,由此走出了一条“育生命自觉,创魅力校园”的学校文化建设之路。
一、打造锐意创新的魅力团队
(一)首抓师德师风建设
我校结合南宁市教育局工作精神,开展师德师风系列教育活动,倡导“敬业乐教、博学善导”的教风,开展“魅力育人先进团队”评比活动,用以扬正气,立新风,求合作,谋发展,营造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合作竞争的校园文化,人人自觉形成“奥小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共识。
(二)强化学校管理团队的服务意识
全体行政人员团结一心,通力合作,时刻牢记“学校管理,师生为本”的服务宗旨,思师生之所虑,急师生之所需,以真诚的心态对待人,以公正的态度看待人,以宽厚的胸怀理解人,用人格的魅力感染人,用渊博的学识引导人,用充沛的精力带动人,用踏实的作风影响人,努力把我校中层管理队伍建设成一个讲奉献、淡名利、重大局的充满朝气的魅力管理团队。
(三)重抓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教师队伍年轻化,其中33%的教师刚大学毕业不久,31%的教师为高中、初中教师甚至教师以外行业人士公考进校,大部分教师缺乏小学教育教学经验。面对这样的情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从最基本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与辅导等常规教学管理工作开始,采用“先行课”的集备方式备课,组织多种形式的示范课,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将说课、评课、朗诵等教师基本功训练常态化,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比赛、读书活动、沙龙研讨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经验共享、教学方法共享等,建立一支有终身学习理念、善于行动研究、学会教学反思、做到同伴互助、有着专业引领、能做课题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教师队伍。
同时,我们通过专业培训、外出学习、网络平台交流、自我研修等多种形式,定期聘请各学科专家进校进行专业教学理论、教学技能等主题培训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外出观摩,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使得我们的教师队伍更有活力、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学生发展更有潜力。
二、丰富文化内涵,彰显魅力德育
德育是智育的前提,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体现在学业上,更体现在生活中。学校依据实际情况与学生成长的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开展系列体验式德育活动。
(一)让每个主题德育活动都充满灵动感
学校充分利用节假日、少先队活动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我的活动我参与”“我的旗台我做主”“我的农场我播种”等活动,以晨会、课程、传统节日、主题班队课、劳动体验等形式,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起学生对自我的生命自觉,点燃教师教育火花,创新德育模式,让育人更“生态”。
(二)让每个专题教学活动都乐开怀
学校定期开展学科活动月,在语文活动月开展每日诵读一首经典诗词、听写词语比赛、背书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领略到祖国文化的魅力;在英语活动月开展英语歌谣比赛、制作圣诞贺卡比赛、圣诞Party等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感受英语的魅力,了解西方文化;在数学活动月开展数学智慧乐园、计算、实际解决问题等活动,通过说、唱、玩、跳、演、画、书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提高学习质量。
(三)让每项礼仪教育都有效
学校从“走好路、写好字、唱好歌、扫好地、排好队、做好操”等小事做起,以“开笔礼”“小脚丫”“轻声慢行”、师生约定、有序路队、“向阳花开”擂台等体验活动为突破口,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名“德馨学实、阳光智慧”的魅力少年。
(四)让每个家庭资源共享
学校加大家长W校建设力度,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学校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引导家长正确而又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从而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有效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效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五)让每位班主任做到润物细无声
良好的班风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我校班主任队伍非常年轻,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班主任班级管理培训上,常态化地开展与专家面对面的班主任理论学习、校内交流、组内研讨、班内实践、走出去拓宽视野等活动,切实抓好青年班主任班级常规管理工作,要求每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都能做到润物细无声。
(六)让每个演练都入心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孝敬教育等活动常规化、日常化,时时讲安全,处处有平安,周周有教育,月月有演练。如开展“消防安全”“防恐防暴”“防拐防骗”“应急疏散”等安全演练,做到专项活动精练有效,专项技能掌握牢固,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学生、家长的安全、健康意识,共同提高师生应急避险等能力。
三、教研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技能和素质,破解我校面临的师资队伍结构困境,我校主要从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扎实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着手,教研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一)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制定“人本化”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人本化”的学校业务素质规范标准,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为教师创造一个超越昨天的工作环境。教师要成长,离不开目标的引领。学校做好引领示范工作,教师个人做好成长规划,明确奋斗目标及努力方向,引导每一位教师不断前行和自我完善。
2.构建“魅力”课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关键点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我校把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创建“三课制”:新进教师亮相课、青年教师展能课、资深教师示范课。将“三课制”常态化、制度化,结合学科特点,进行魅力课堂范式的研究,通过示范引领课、课堂大比武、先行课等教学活动,构建学生喜欢的高质量魅力课堂。
3.扎实开展教研组研讨活动
一是创新“先行课”的集备方式,精心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扎实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二是研新课程标准,聘请专家进行新课程标准专题讲座,开展教研组集体研读新课程标准活动,然后自我内化,达到“人人会背新课标,人人会用新课标”的目标,按新课程标准要求指导教学。三是要学会学习,做有心人,努力提高教研活动效率。要求教师注意搜集个人在教学中常遇到的典型问题,在学科教研会上组织教师开展研究、探讨活动。通过教研会议这一平台,教师将本人平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明显成效的做法分享,以集体的智慧提高教科研活动的整体水平。
(二)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学校办学品位
1.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着眼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问题即课题,做到研究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为全面提高教师课题研究能力和教学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以研促教。
2.扎实开展已有的课题研究活动。学校认真组织开展已有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把课题研究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在实践活动中开展研究活动。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各教研组长通力协助,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搭建平台。
3.认真组织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教学随笔评比、教育教学经验分享等活动,激发教师写作兴趣,鼓励教师积累素材。
(三)推进魅力课程建设,打造特色品牌
1.魅力体艺
推进魅力体艺特色课程,实施体艺“2+1”项目。为此,我校在认真扎实上好每一节体艺课的基础上,开展好“小主播”、舞蹈、合唱、古筝兴趣小组活动,增设“兰亭序”书法班,开展“大课间”活动,扩大学生选择课程自利,朝着“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特长”的目标努力。开展多姿多彩的体艺活动,创设魅力张扬的平台。每学期创办一次主题体艺实践活动,展示体艺成果,实现“人人享有艺术,人人拥有健康”的体艺培养目标。
2.魅力书法
书法教学课程化。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坚持做到“每天一写”“每月一赛”相结合,引导孩子“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在写字训练中领悟做人真谛。所有老师齐抓共管,所有学科的书面作业都要督促学生写好规范汉字,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落到实处。
3.魅力晨诵
编制校本晨诵内容,制作课件,每天早晨让学生诵读经典美文,以此开启学生新一天的学习生活,以经典文化熏陶学生。
所有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利用教师、社区与家长资源,打造能胜任特色课程教学的教师团队。通过多元的课程与评价,让学生拥有自己的精彩。
四、氛围营造,文化浸润
学校文化是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所具有和共享的信念、价值观,这种信念、价值观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原动力。对学生影响最大、最长远的不是某一门学科、某一种知识,而是学校的文化,一种逐渐形成的思想品质、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对教师影响最大、最长远的不是某一项制度、某一种外在约束力,而是学校的文化,一种逐渐形成的价值理念、心智模式与行为方式。所以,我校以校园环境为载体,营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氛围,滋养学生的心灵。
(一)营造具有“生命自觉”的校园环境氛围
要想凸显“育生命自觉,创魅力校园”的学校核心价值文化主题,让环境来说话、用环境滋养心灵是重要的一步。我校校园文化从班级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两方面进行打造。
1.班级文化建设
创建文明和谐的班级乐园,是我们的目标。每年十月是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主题月,每次班级文化建设都会精彩纷呈,在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建设下,带来一份份惊喜。人文班级、生态班级、文明班级和“会说话的班级”,正投射出“奥小人”的气韵与魅力。
2.校园文化建设
让学校每个角落充满魅力,以环境文化熏陶人,夯实育人物质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以“六个一”(即建设一面墙、一个花圃、一堵围墙、一个通道、一个井盖与一个农庄)为载体,把学校建设为品位高雅的花园。
(二)文化浸润生命,打造魅力人生
校园文化应为学生展现生动活泼、健康和谐的自由灵动天地,而且让他们的能力和人格在这个天地中得以提升。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学生潜能、特长,不仅可以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搭建平台,更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自己的境界,以文化浸润生命,打造魅力人生。学校通过艺术节、英语节、体育节、读书节、语数英活动月、少先队活动、安全活动月等,营造高雅、文明、安全、和谐的校园文化。
(三)营造魅力“悦”读的书香校园
我校全方位做好“悦”读的服务工作,让书香在校园中飘荡,让生命在阅读中精彩,让学生发自内心喜欢阅读。
首先,建设开放性的图书馆、校园“魅力书吧”,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随时到阅览室阅读。其次,每个教室都设有书橱,形成开放的班级图书角,学生课余随时阅读,班与班之间经常交换图书,营造一个随处有书阅读的氛围。再次,每年开展一次读书节,读书节上开展图书交换、阅读卡评比、读写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活动。第四,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引导学生在六年时间内阅读100本书,让经典美文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生命境界。最后,学校指导学生学会读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教学内容主要是阅读指导课、自由阅读课、读书汇报课等。此外,开展“每天三读”活动,每天早读课教师引领学生诵读经典美文,每天下午14:30为全体学生读读写写时间,每晚开展一次15分钟的亲子阅读。
没有奢华的装潢、生硬的警句、固化的装扮,只有理念的润泽、课程的灵动、真实的表达、生命的记忆,师生在此可以挥洒,可以对话,可以融入,可以亲近,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园。
一、课上:地理课化学课生物课,课课有环保
学校在地理学科开设了“家乡美”校本课程。教师带领学生运用课本中所讨论的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的探索思路,以本土化校研究为载体,让学生针对家乡环境情况展开调查,并提出合理建议。在培养学生调研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化学学科开设了“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以教材中的化学实验为蓝本,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进行化学实验探究。比如,教师提出“如何让一杯污水净化”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猜想和讨论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体会污水净化的艰难,培养学生“防止水污染”的意识。再比如,教师提出“如何防止氮氧化合物污染”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设计小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在此之中让学生清晰认识到大气污染的危害,从而提升其保护大气的意识。生物学科开设了“保护我们的生态圈”校本课程。学生通过自制的“生态瓶”探索生态平衡的原理,并且获得如何保持生态平衡的知识。学生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和保护过程,更加热爱自然,主动参与到保护地球的行动中来。除了专门开设的校本课程,一些人文学科也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将环境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环境教育成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与环境有关,比如《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学校语文教师在完成这些课程之后,举办了“春暖花开”环保征文比赛。让学生运用课文中所学写作手法宣传并反思环保。高中英语学科也利用电影课的机会给学生播放《2012》等英文电影,让学生在感知环境保护的同时,熟悉英语文化。心理校本课堂上,教师用多个体验活动让学生熟悉校园,并进行“领养绿树”“文化建设”等活动,在帮助学生适应环境的同时也树立爱护校园环境的意识。在学校,课堂是环境教育最大的舞台。在这里,环境教育随着学科教育慢慢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二、课外:你登山我登山他登山,山山观绿色
龙岗附中地理位置优越,背靠神仙岭,紧邻大运山,自然景观秀美,人文底蕴丰富,学校也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在体验中践行环境教育理念。学校周围山岭连绵,树木郁郁葱葱,给学生提供了天然的远足的基地。无论在草长莺飞的初春,还是秋高气爽的中秋,都是登山的好时节。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参加“保护山林”、“亲近自然”等主题的登山活动。一方面,登山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登高望远的情怀,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增进环保意识。学校还组织部分具有一定环境保护知识与环保热情的学生成立了“绿色小记者站”。为了践行低碳生活的环保理念,小记者站的绿色小记者们达成共识以自行车作为外出调研、采访和交流的交通工具。由站长定期组织小记者们进行校园环保活动报道,社区居民环境满意度调查等活动。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华中师大龙岗附中怀抱着绿色的梦想,一直在为建立集自然与人文环境之美为一体的品牌学校而不懈努力。在深圳市龙岗区第2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学生针对社区环境问题调研的论文《关于龙岗区住宅小区、公园种植夹竹桃的相关调查与研究》荣获三等奖;学生自主完成的科技小制作“一次性杯子龙鳞灯”和“分类垃圾桶”均获得一等奖,学生“变废为宝”制作的“车轮钟”获得三等奖。学生参加环保为主题的比赛的热情更加坚定老师们做好环境教育的信心。环境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虽然前进的路上会出现各种困难,但学校将利用好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依托华中师范大学与华师一附中的优质资源,结合自身的条件,完善学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实现绿色梦想,打造品牌学校。
作者:刘彩宾陈静雯林宇平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