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02 03:55: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制度建设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主要目标
制度化建设的目标应围绕着有利于促进武汉及周边城市群经济潜力的充分发挥,为区域内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展开。武汉及周边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制度建设达到的目标可初步设计为:
1、实现武汉及周边城市群地区内的商品、资本和人员等要素的自由流动;
2、实现武汉及周边城市群地区内商品、资本和人员等要素市场的相互开放;
3、建立武汉及周边城市群各城市间更加快捷、紧密的城际交通体系和区域内共享有利于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设施;
4、实现对上述三项目标的管理、协调、监督和咨询的顺利实施。
二、主要任务
武汉及周边城市群地区制度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下,通过专家参与和地方政府间的协商,在更大空间层面上建立起武汉及周边城市群内统一的市场;发挥在政府倡导下的,企业及各类中介组织对武汉及周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制度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①制定统一规划。从武汉及周边城市群作为一个经济的整体来看,需要一个全局性整体的规划。根据武汉及周边城市群体制的现状和未来一体化的实际需要和可能,该规划必须是一个既能打破现有框框,又能尊重客观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从自然、经济意义上把握和指导地区发展的规划。这就需要在各地的支持和认同下,对武汉及周边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目标、体系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
②颁布统一政策。围绕总体规划、目标制定、颁布武汉及周边城市群内统一的市场准则。内容包括商品、技术、资金、产权、人员自由流动的基本原则及包含一系列具体配套操作的实施细则。各地政府在授权机构的同意下,将以协议的方式让渡部分有关地区经济管理的权力,并作为武汉及周边城市群区域内的成员承诺遵守区域内统一的市场准则的有关约定。
③建立统一机构。从有效发挥各地之间的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出发,需要有一个全局性的推动和协调机构。作为武汉及周边城市群政策和协调机制的执行者,可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各地政府委派区域经济事务特别代表和有关经济专家组成武汉及周边城市群区域内一体化的执行和协调机构。该机构将是处理城市群内有关经济事务的最高权威部门,也是武汉及周边城市群各地政府授权运作,具有对经济一体化有关事务实行管理、协调、咨询、监督职能的机构。
2、制度化建设的操作和实施
①具体步骤
第一步:由研究武汉及周边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专家和各级政府派员组成“武汉及周边城市群建设和协调委员会”。用1年左右的时间,对武汉及周边城市群目前的现状和今后的具体走向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制定出包含近、中、远期目标和实施步骤的“武汉及周边城市群建设整体发展规划。”
第二步:在整体发展规划完成以后,各地政府可组成“建设武汉及周边城市群共同政策制定领导小组”,根据规划的内容切实研究各地切合实际可操作实施让渡的权力内容。建议在“武汉及周边城市群共同政策制定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分别成立如“共同财政政策起草小组”、“要素市场政策起草小组”等各类专题小组。用1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各类共同政策的制定。
第三步:由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委派代表组成“武汉及周边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发展委),在各地政府所让渡的权力范围内,进行统筹协调及处理有关区域的重大事宜。同时在共同体领导下,根据所制定的区域发展政策,成立相关的政策协调机构和执行机构。可考虑设置“武汉及周边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委员会”,用以加快城际交通和其它区域内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设置“武汉及周边城市群人口流动协调委员会”,促进劳动力的自由、合理的流动;设置“武汉及周边城市群市场开发协调委员会”,用以开放区域内的各类要素市场;等等其他各类执行机构的设置。
第四步:大力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在各类协调机构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其在推动武汉及周边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主导力量作用。使各类企业在区域内经济环境充分自由的条件下,可以根据市场信号安排企业的投资活动,达到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的产业结构。
三、发挥武汉在周边城市群中的中心作用
在武汉及周边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新阶段中,武汉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应考虑跳出武汉来思考。
第一,发挥武汉金融中心的辐射功能,引导武汉的资金投入武汉及周边城市群经济区域。武汉作为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应同时具备资本、资金的聚集和分散两个功能,使武汉在实现以武汉为目的地的资金、资本集聚的“聚财盆”功能的同时实现以武汉为出发点的资金、资本对内地特别是武汉及周边城市群的“漏斗”作用,进一步发挥武汉作为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
第二,加快出台近期呼应武汉及周边城市群一体化的相关实施策略,推进武汉对武汉及周边城市群地区跨地区投资的实施。九十年代初、中期,武汉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一些产业尤其是商业系统实施过较大规模的对外投资,但效果并不十分乐观。这既可以归结于对外投资时机的不成熟,也可以将原因分析为当地的市场环境较差、武汉对投资的管理不到位等等。下一步对外投资可考虑如下实施策略。
1、武汉产业下一步实施向周边辐射的过程中,要统一思想确定主要投资地区,要根据经济环境、发展水平和配套能力,明确目前重点投资地区应放在周边地区。根据武汉产业外移的需要,确定武汉鼓励辐射周边的产业为金融服务、轻纺、服装、商业和房地产业。
2、在武汉及周边城市群一体化制度建设实现之前,武汉对本地企业,无论是国有、外资、私有,只要是以武汉为出发点发生的对外投资,都应设立专门部门给以特别的关心,帮助解决和协调在异地发生的困难和问题。
[论文摘要]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这不仅破坏了社会秩序,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还破坏了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究其原因,学界普遍认为,存在应对、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预警、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应对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资源较为匮乏等方面的原因。但如果从突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制度性障碍分析,笔者认为利益配置的均衡、处置主体的多元化及政府信息的公开与及时等方面,应该成为考虑解决突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病理。因此,文章在解读突发群体性事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化解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利益均衡机制和信息及时公开等方面的制度性设计。
[论文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制度设计 利益均衡 信息公开
经过了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由于旧的体制向新的体制过渡,产生了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从而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有关资料显示,突发群体性事件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学界认为,由于我国应对、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预警、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应对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资源较为匮乏等现状和原因,使得“认真对待群体性事件”依然十分必要。但是,在审视这一问题产生的缘由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从源头抓起,力图保证制度设计的利益配置相对均衡、保证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和确保政府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信息的及时公开等。
一、问题讨论的前提:认真对待群体性事件
“突发事件”(emergency)是指“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public emergency)的简称,国内外学者对于突发事件有多种定义。仅就我国的研究来看,学者薛澜认为,危机(突发事件)是一种决策情势,为使组织(核心单元为政府)在危机中得以生存,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限度,决策者必须在有限时间约束下作出关键决策和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我国 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各种事件,作为一种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然爆发的社会危机。其类型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性事件、事故灾害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和社会安全事故引发的突发性事件。
突发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紧迫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公众性等特点。其中,破坏性表现得也尤为突出,亦即事件造成的直接破坏,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间接性破坏,如造成的社会心理恐慌、价值观念扭曲、社会构架崩溃等。因此,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体大部分是人数较多的具有相同利益诉求的群体,这些群体常常是相关的利益受到危害或者损害,他们希望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这样事件的发生具有难以预测性和偶然性,往往猝不及防、出乎预料,难以像一般常规性事件那样防患于未然。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失范、纠纷没有得到实质性处理等方面。“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表面上看是社会问题的暴露,但实质上都是针对政府管理水平的”,如果行政管理严格到位,可以避免不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事件;同时,突发性事件出现的原因在于纠纷没有得到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够彻底。一些人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实现,于是寻找其他的纠纷解决方式。我国目前的群体利益表达行动主要有四种方式:集团诉讼、集体上访、诉诸媒体、就地抗争。实践证明,如果以上述方式解决纠纷的幅度和效果有限,可能留下尾巴或者隐患,导致新的、更严重的突发性、群体性纠纷。因此,必须从制度设计等方面积极探寻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措施。
二、制度设计的起点:利益均衡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冲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利益高度一致的利益格局,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内部同质性的同时,工人、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由于经济基础、政治资源、文化条件、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正在形成若干不同层次的利益群体。同时,在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由此造成部分人生活水平下降,或者引发利益群体、利益阶层之间的群体心理失衡,一旦这种失衡超过了群体心理承受能力,利益矛盾和冲突就会发生激化。因此,如何调整各种经济利益矛盾,并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彻底解决突发性群体事件,首要措施就是建立合理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把社会贫富差距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为此,一方面必须始终把公平作为社会利益制度首要的价值原则。公平和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及其根本来源,任何制度设计的基本目的都不过是为了确立一定的社会秩序,以保障社会稳定和良性运行。对于公平正义来讲,好的制度可以使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发扬;而坏的制度则会破坏公平正义。因此,我国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建设,必须更自觉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尊重人的权利,提高人的素质,改善人的生活质量,优化人的发展环境,妥善处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社会关系。 同时,必须努力架构维护利益分配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应从改革经济体制和各项社会制度入手,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建立起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从而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利益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在具体的利益配置方面,应该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利益引导机制,建立利益沟通机制、建立利益冲突调节和缓冲机制。国家作为全体人民的利益代表,应当公平公正地保障各类群体的基本经济利益。针对利益受损的这部分群体,应当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是针对在改革中利益暂时受损的阶层进行利益补偿,使其基本合理利益得到满足的机制。具体而言,利益导向机制就是要指导不同阶层的成员树立正确的利益价值观,这是通过利益协调解决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倡导社会成员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利益价值观,引导社会成员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尊重其他阶层合理利益的前提下充分追求个体合理利益,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诚实经营,勤劳致富,公平、公正地获取利益。利益导向机制是发挥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使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趋于合理化,在达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共同协商解决矛盾。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随着利益分化的加剧,发展中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会增长,如果所在的政治体系无法为个人提供畅通的政治参与的渠道,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政治行为就有可能会打破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此,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要求相关部门尊重民意,不断拓宽民意表达的渠道,更加关注弱势群体。为此,要拓宽群众参与政治的渠道、要建立健全社会基层议事制度,扩大基层民主的覆盖面积、要培育和增强社会中介组织的协调沟通能力,充分发挥社团、行业协会、其他社会中介组织和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通过这些基层组织,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要求,依靠社会基层组织代表各社会阶层的不同利益,向政府表达意愿,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化解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建立利益冲突调节机制,调节利益冲突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包括行政调解、法律调解、社会自我调解。
三、制度设计的程序:主体多元与信息公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在于要在每个学生身上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独立性。"一个具有人文气息和精神的班级,将会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以育班来育人,以班促校。所谓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教师层面是指全体教师协同研究,又要根据自身条件保持个性,在学生层面既指要加强学生的全面提升,又要实现个体发展,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也快乐"。
为达到班级文化建设目标,首先要建设文化制度,用制度引导行动。
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度是一种文化限制,是一种规矩,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准则和要求的。
具体讲,班规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渗透教育者的主要理念。这些理念以各种方式表现在其教育行为中。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能艺术化的制定和运用各种班级制度,传递自己的教育期望。如我们采用班干部竞选制度,使原本无竞争的班级显出巨大活力,那些本来随欲而安,平时漠然的学生也爆发出参与集体的热情。作用之二,是约束和控制学生人格发展方向。小学生正处于文化人格的养成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处于不稳定状态,因而外界的文化环境对他的影响就显得特别重要。小学教师必须要懂得运用班级这个孩子文化人格形成的早期环境,用制度去影响和控制儿童人格发展方向。
2 从制度中形成班级理念
优秀班级的标志是什么?不是学习成绩,也不是奖状和锦旗。这些虽能反映一个班的好与差,但根本因素是这个班级的班级理念,它由这个班级的班风,传统,舆论和习惯构成,这些最能反映班级精神风貌。
班级制度的建设,是树立班级理念的重要手段。
我们的班级文化理念是——迎接挑战,永远进取。
我们制定班级制度的原则是:(1)体现人文精神;(2)体现文化个性。
要制定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符合其感情特征,为他们所认同的行为准则,便要在建设各种制度时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经全班通过才能确立。追求文化个性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也是班主任个人创造与学校文化制度结合与统一的结果。
我们制订班级文化制度的程序是:
小组(或班主任)提议 班委拟订草稿 班主任审查 征寻意见 集体通过 开始执行 补充完善
班级文化制度的内容有:
"班主任细则"、"班干部细则"、"值日生细则"、"小组长细则"、"板报组细则","图书管理细则""礼仪监督员细则"等,这些规则包括人员的产生、职责、评价、监督等。
我还根据自己班级与自身特点,制订出"每日三分钟演讲制度"、"美文名著欣赏制度"、"文明礼仪公约"、"班级卫生公约"等。
2.1 从细节开始:
从细节着手,就是指班级制度建设要做到具体化,形象化,以及具有针对性,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知道规章制度是对自己哪方面的要求,要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如果有这样一条班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很空洞,很抽象,我在研究中把这些具有抽象教育意义的概念细化为具体形象的教育规范:(1)独立完成作业,并及时检查;(2)保持书桌的整洁,不使用的书籍、文具收起来。(3)收拾好自己的床铺,折叠好衣被等。如把"认真做好值日"细化为:(1)提前30分钟到校打扫卫生;(2)先洒水后扫地(拖地);(3)从教室后边往前边打扫;(4)扫地时不扬起灰尘,不留下死角;(5)打扫完后要把桌子拉整齐,检查桌斗内有无物品等。只有详细、具体的制度,才能引导学生的行动。
2.2 重视制度的执行:
一种班级制度要能实现最终效果,关键在于是否能长期坚持,使之成为影响学生生活的一个稳定的外部条件,这就需经:
(1)领会制度的意义。
若班主任和学生不能领会制度的意义,那就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行为,反之,则可以自愿自觉地去执行并养成习惯,如"每日课前演讲",教师让学生认识到这既可以培养勇气、信心,又可以展示个人风采,可以增进相互欣赏,相互学习,还可以锻炼选材能力,背诵能力,更可以通过经典文章汲取人类的智慧,促进个人成长。这样学生从选材到演讲,到评价都自觉充满热情。
(2)检查制度的执行:
没有检查的制度是不可能长期执行的,就会形同虚设,如值日生制度的执行如何,不仅有值周日组卫生组长负责执行,还有卫生委员负责检查评价,期末还要纳入综合评价。
检查和监督是一种约束力,它会让学生感受到制度的严肃性,感受到外部的推动力,这样才可能为将来转化为内部的自控力,养成习惯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镇西著.《心灵写诗-李镇西班主任日记》.科学出版社.
[2] 吴非著.《不跪着教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 开明出版社.
[4]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5] 戴联荣、薛晓阳编著.《21世纪班主任文库》(小学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 王天一著.《苏霍姆林期基教育理论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竞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中国最高级别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校企合作双方合作共赢得以体现的最佳平台。建设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对于推动高职教学改革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职业技能大赛的现状分析
1.1 职业院校积极参加技能大赛
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了取得好成绩,有的职业院校专项拨款购买竞赛设备、建立专项实训室,成立专门“竞赛领导小组”,选拔大赛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大赛培训提高,指导教师通过院级竞赛挑选参赛“黑马”,一旦确立参赛赛项和参赛选手之后,便全心投入到竞赛训练中去,直至竞赛结束。职业院校为了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检测教学成果,一切为大赛开“绿灯”,为大赛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精力。
1.2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能大赛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招聘现场表示:职业技能大赛将与更多企业合作,并将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赛项和考核流程及标准,推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行业企业为了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和增强企业影响力,一方面为职业技能大赛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组织职业技能大赛的指导,深度参与比赛的设计、命题和裁判工作。
2 职业技能大赛的建设要实现制度化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向企业展示办学成果,输送高技能学生的最佳平台。这种竞赛效应导致部分职业院校出现了片面追求“大赛竞技”的现象,要避免出现这种现象,职业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化建设。职业技能制度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制定相关竞赛制度条例上,而应重点落实在职业技能竞赛序列的建设上,建立“学校、地区、省(自治区)、国家”四级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序列。
2.1 要逐步建立具有地域特色、分级举办制度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应结合地域经济发展规划进行统一计划,逐步形成代表地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逐级举办的格局。各职业院校依据各专业特点成立专业技术协会,制定院级职业技能竞赛章程和制度,由专业技术协会按照学院统一计划组织实施全院技能竞赛,选拔出优秀技能竞赛团队参加省级技能大赛,最后由省级技能大赛组委会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由此,逐步形成了分级制度:校级技能竞赛由学校组织,各级教育部门分别负责组织相应级别的技能大赛,并负责统一组织参加上一级别的技能大赛。
2.2 要逐步建立覆盖面广、定期举办制度
开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目的是提升全体职业院校师生的技能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成果。然而,目前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基本上是只有少数教师指导和少数学生参加,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短期集中训练,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是少数专业教师和一小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提高了,但是却无法覆盖到大多数的专业教师队伍和学生中去,这违背了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初衷。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必须转变现在的局面,努力做到专业师生全员参与。院级技能竞赛应面向全校所有专业设立竞赛项目;省级、地市级、县级技能竞赛应面向地区内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设立竞赛项目。技能竞赛应列为一项重点性和常态性的工作,坚持定期举办。
2.3 要逐步建立校企合作、行业深度参与制度
要充分发挥本地区行业企业在技能竞赛中的作用,各地主管部门应积极联合优势行业企业共同举办技能竞赛。用企业标准引领竞赛标准,实现职业教育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积极引进企业最先进设备,支持服务技能大赛;聘请企业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技能大赛评判;鼓励企业现场招聘,选拔招聘优秀获奖选手。积极与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结合,争取在学生获得竞赛荣誉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竞赛成果和职业资格相挂靠的局面。
2.4 要逐步建立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评判制度
各级职业技能竞赛组织机构应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技能训练教学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和地域特色,制订科学的技能竞赛方案和评判标准。应从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评委可由地区职教专家、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的专家等组成。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技能竞赛的评判质量。
总之,在当前中国高职教育大发展的进程中,只有在国家层面制定有法可依的法律保障,建立统筹规划、完善的高职院校技能大赛长效制度,才能让校企合作这一模式发挥真正作用,使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学生三个主体要素得到均衡发展,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陈婵? 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
摘要:独立学院目前在学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创新学风建设机制十分重要。寝室文化对独立学院的学风建设存
在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寝室文化建设为视角,探讨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寝室文化;独立学院;学风
寝室文化建设是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窗口,是实
现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寝室文
化活动,建设优良的寝室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
习惯和学习习惯,这对独立学院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创新独立
学院学风建设机制,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独立学院学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研究,这里的学风是指学生
集体和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有倾向性的、稳定的态度和
行为。优良的学风主要特征是学生学习勤奋、尊师敬友、不耻下
问、互帮互助、举止文明等。
当前,独立学院学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
学生学习自觉性较低,上课出勤率不高。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对
自己的专业比较感兴趣,但是由于授课教师授课风格、教学管理
水平、社团活动、学习自觉性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逃课现象
严重,导致独立学院总体上课出勤率较低。第二,学生文化知识
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在高中阶段文化
基础知识积累不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依赖老
师的督促。每天花在专业课上的学习较少,大多数学生学习满足
于结业考试能过关和毕业能拿到文凭。第三,部分学生沉迷网络,
荒废学业。现在的大学生普遍购买了电脑,电脑在学生寝室的普
及导致了部分学生沉迷网络,而真正将电脑用于学习的学生则较
少。玩游戏、看影视剧、聊天成风,严重影响学习时间和睡眠时
间,部分学生甚至因为玩游戏旷课。第四,过于注重课外实践锻
炼,忽视专业文化知识的积累。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
乐忠于创业、社团活动等方面的锻炼,认为学习专业知识无用,
从而荒废学业。
二、寝室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相关性
寝室文化是以寝室为环境,依托社会文化背景,以寝室成员
为主体,在寝室生活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的
组成。 寝室文化具体包括寝室成员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寝
室室内环境及道德素质、精神面貌等。先进的寝室文化,可以引
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激发学生对学
习的兴趣。勤奋好学、团结友爱、积极上进的寝室文化能够对生
活在寝室中的成员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1.寝室物质文化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这里的寝室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寝室室内环境和寝室成员之
间的制度文化等。
寝室室内环境对学风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干净整洁、清新
舒适的寝室环境能够使学生?舒适、休息充分,从而为学习打好身
心基础。而脏、乱、差的寝室环境容易间接影响寝室成员的精神
面貌,导致寝室成员消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寝室制度文化是学生在寝室生活中各种学校规定的规章及
寝室成员内部所约定的制度的总和,如寝室成员出入制度、卫生
制度、用电制度、作息制度等。寝室制度文化是寝室成员生活的
基本保障,对学风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寝室制度文
化是寝室成员生活的基本制度保障。只有在制度健全,生活有序
的寝室里,寝室成员才能更好的生活与学习,身心得到最大程度
的放松。其次,寝室制度文化能够约束寝室成员的行为。在制度
文化的约束下,寝室成员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和学习习惯,从而有利于学风建设。
2.寝室精神文化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这里的寝室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寝室成员的学习氛围、人际关
系和网络文化等。
寝室成员学习方式和习惯对寝室整体的学风面貌具有很强
的倾向性和渗透性。寝室成员在每日的接触与交流中,其价值观、
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交互作用、互相影响,整个寝室的精神面
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个学生的迟到或者缺勤行为会导致整个
寝室的迟到和缺勤行为;现实生活中,还出现了很多寝室集体挂
科、集体补考、集体逃课的现象。相反,也出现了很多学霸寝室、
考研寝室、党员寝室等优秀寝室集体。
寝室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对学风建设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寝
室成员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会直接影响寝室成员在大学生活中的
成长动力。寝室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心理和情
绪状态基础,寝室成员间的相互鼓励与帮助能够激发其进一步学
习的动力;相反,寝室人际关系较差的学生,其情绪和心理状态
将会受到影响,那么学习能力也会打折扣,长期处于人际关系紧
张状态,必然会导致身心疲惫,从而影响生活与学习。同时,寝
室作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能够
使寝室内部互帮互助,寝室成员间互相答疑、探讨疑难,交流学
习方法等,必然能够使寝室成员之间共同提高与进步。
随着网络在大学生活中的普及,寝室网络文化对学风建设也
起到了重要影响。首先,网络方便便捷的特点丰富了学生的学习
方式,学生可以从海量的网络资源里获得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网络文化对
学风建设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目前,许多学生由于自控能力较差,
网络主要用来满足自己的娱乐休闲,比如玩网络游戏、看影视剧
集、网络聊天等,且在此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严重影响学习。
再加上寝室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某个学生沉迷网络游戏,
也会导致整个寝室同学通宵玩游戏的现象,网络文化也会影响寝
室的整体学习风气。
三、寝室文化建设角度下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相关对策
1.建设有利于学风建设的寝室文化环境
优化寝室环境包括优化寝室和寝室楼内的设施、寝室楼的布
置、寝室楼区域的文化宣传及娱乐设施等。学生将寝室环境布置
得洁净、舒适,能够让学生们身在寝室环境中乐得其所,情操得
到陶冶,净化心灵,使学生能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并
受到身边环境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独立学院在开展文明寝室建设活动中,应抓寝室物质文化建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价格法》为依据,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网络,构筑价格服务平台,加强市场价格监管,营造良好的价格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网络构成
(一)镇、区建立价格监督服务站,挂牌办公,各站聘请站长、工作人员1名。
(二)村、社区建立价格监督服务点,聘请兼职价格监督员1名。
(三)大型商场、超市、农贸市场以及各类专业交易市场内设立价格监督服务台,聘请价格监督员1名。
(四)大型生产、经营企业和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设立价格监督员。
三、工作职责
(一)认真学习宣传并协助价格主管部门向人民群众宣传价格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认真落实价格、收费公示制度,对价格公示栏实施日常管理,保持公示栏内容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及时制止价格违法行为,制止无效时应向价格主管部门报告并积极协助调查和处理。
(四)及时做好价格问题解释、调解、处理工作。
(五)认真调查、及时反馈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价格和服务收费的政策执行情况,协助价格主管部门做好价格诚信、价格监测、价格调研和价格信息服务等工作。
(六)完成上级和价格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实施步骤
年底前,全市全面建成镇、区价格监督服务站,选择1~2家大型商场或超市试点设立价格监督服务台。在此基础上,价格监督服务延伸至全市各村(社区)、大型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各类专业交易市场、大型生产经营企业、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形成社会共管、全民监督的价格监督网络体系。
五、基本保障
(一)市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网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市物价局负责全市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网络的组织、建设、协调和指导工作;负责价格监督员队伍的培训、管理和考核。
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站(点)受同级行政机构领导;价格监督服务台、监督员受所设立的单位领导。
价格监督服务站(点)按属地、分区域开展日常工作。必要时组成社会价格监督队伍,与价格执法人员共同组成市场巡查小分队,完成市场价格监督检查任务。
(二)采取自建和利用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办法,提供基本工作保障。
价格监督服务站要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价格监督服务点可参照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站的硬件设施要求,逐步配备到位;价格监督服务台由设立单位划定场所,并配备必要的办公用具,标识要醒目。
关键词:新医院财会制度;会计信息化建设
一、绪论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所以目前的医院建设方向趋向于信息化,每一个医院只有树立现代化、财务化的工作观念,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形式,才能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发展,并且最终形成以财务信息为主体,以电气化为中心,带动其他数据管理模块的信息化的发展。
二、着重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新医院财会制度解释了会计信息建设的具体作用,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会计信息化在医院中的作用;与此同时,在不断完善新医院财会制度的过程中,还能够为医院的各项工作提供更好的机会;因此,加强对新医院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对医院建设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医院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能够满足医院管理的发展要求
对新医院财会制度的要求需要在医院材料管理和经济预算两个方面进行,使得会计的项目分类更加的明确;进一步完善会计报表体系,金融防范的标准必须提高,使其能够符合医院财务会计工作的要求;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工作能够使医院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功能进一步提高。新医院财会制度为会计的工作以及工作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和理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作技术水平和工作人员数量严重影响了医院会计工作的进行。因此,为了能够符合新财会制度的稳定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来推进医院会计工作的发展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使医院财务及财务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得到完善;同时,联合数据集成技术,会让医院会计信息得到分享,进一步促进医院资源的优化。从这个角度看,要想让医院实现现代化管理,就必须加强医院会计信息化的建设。
2.可以让医院财务信息管理的方式得到改变
当前绝大多数的资源会计信息化工作一直是对会计工作进行合理的调整,由于目前的各个医院会计信息化系统都处于各自管理的状态,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并且各个数据之间还有重复数据的情况出现,因此,这样的情况难免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材料、人力浪费的情况多次出现;同时,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改进,之前所有的会计工作方法和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新医院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着重于加强医院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能够让管理工作转变的更加完美;因此在新制度的管理下,快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必须提高,促进医院财会制度的转变。目前,医院会计信息系统是相互独立的,没有整体性,使软件的配置重复的建设;故按照新医院的财会制度要求,加快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促进会计的工作发展,最终使财务管理模式得到转变。
三、财会制度下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提高医院会计信息建设平台的安全指数
在很多方面可以提高医院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新医院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个巨大并且又操作困难的工作,所以就需要在进行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同时,结合新医院会计信息系统的具体状况,加强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保护,使得会计信息能够更加标准化。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方式提高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这样才能使会计信息化建设速度得到提高。例如:可以运用网络提高安全防御能力,从病毒、黑客等多个角度充分考虑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保障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准确性、完整性;与此同时,储存和备份会计的信息也可以运用网络,使会计的个人信息得到安全保障;通过网络的平台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保护,从整体上提高医院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水平;此外,保护会计信息化的安全工作、制造更好的医院综合运营管理平台是当前重要的工作;所以,必须结合实际的情况建立医院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各个业务处于标准化,并且逐渐实现资源共享。
2.完善医院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想要使得新医院财会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力度有所增加,就不得不与医院的现实状况联系一起;想要医院信息化建设变的更加可靠,就应该从医院的自身出发,对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大力度。在进行医院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运用先进的技术来为医院的会计工作创造一个优质的环境;同时,会计信息化系统也需要进行完善,使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顺利的进行。对现代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和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根据有效的会计制度,并且不断的扩大医院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才能满足医院发展过程中,对会计信息化管理的需求。从一定程度上看,医院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的程度可以充分说明医院会计工作整体的管理水平,所以,提高医院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标准性对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相反,会计信息化属于医院管理的一部分,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它,并且都是相互影响的;因此,结合医院的目前状况使医院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就要结合现实社会的金融化理念,才能使医院的会计工作变得统一性、全面性,并且使它能够与其他的信息平台进行信息交流。
3.加大对医院会计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实现内部控制管理在会计的工作中,提高对医院会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运用,能够有效的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但是对于会计工作人员来说,会计信息化管理也使会计工作难度有所提高。针对于这种情况,医院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医院会计工作岗位的责任制度,使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得到更明确地认可;并且通过明确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来做好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此外,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也要不断加强,使会计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得到提升,业务水平有所进步,带领会计工作人员在提高个人工作水平的同时适应医院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要求;另外,还要加大力度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道德修养,鼓励会计工作人员树立个人良好的道德观念;医院会计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已经渐渐的被会计化管理技术所覆盖,所以必须加大力度提高会计信息管理的内部机制;同时,医院也要结医院内部的实际情况,对医院财会信息进行合理的采集和利用,并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来促进医院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医院的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必须要加强,尤其是整体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医院在信息时代下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健康方面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所以,医疗保障成为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而颁布新医院财会制度则是改革医疗结构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对医疗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信息化为主要特点的现代化医院财务工作已大势所趋,而财务信息化却能够降低人工操作的步骤,并且能够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失误概率;同时,能够提高财会管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医院管理人员应该看清现实状况,做到主动出击,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进度,保障其能够在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许祝愉,王辉.新医院财会制度下的会计信息化建设[J].中国医院,2012,16(5):32-33.
[2]武秀丽.试论新医院财会制度下的会计信息化建设[J].时代金融(中旬),2013,(12):235.
关键词: 高校师德 现状 制度化建设
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本事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学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载体,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而教师在学校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创建一流大学和人才的关键。因此创建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和教风优良的教师队伍,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甚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自己本职工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具备的道德品质,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师德建设既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要超越现实局限,着眼于未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队伍正趋向年轻化,大批青年教师走上了大学的教学、科研岗位,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并将成为本世纪振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效,而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师德。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因而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明显。
师德建设一方面受社会主义道德的支配与约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有着独特的影响。良好的教师道德风范,不仅可以促进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可以促进校园文明建设,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对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全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重大的影响。另外,良好的师德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评价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顺应了增强良好校风、学风,提高办学水平的要求。
二、高校师德缺失的现状及表现
近年来,国内大环境的变化已不可避免地波及素有象牙塔之称的大学,高校学生及教师被卷入到学校之外的大社会中,在面临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必然会接受形形的挑战。在这一关键时期,高校教师的素质状况如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能否适应时代需要的决定因素。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教师品质优秀、业务过硬、值得信赖,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还应看到,教师道德现状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很多学校在加强学生德育建设时,却忽视了教师自身的道德建设,造成了师德建设严重滞后,削弱了教师的人格教育力量。如今,高校教师德育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缺乏职业责任感。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着敬业精神,但在部分学校,受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放松了自我修养,敬业精神淡漠,教学表现难以令学生满意。主要表现为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满足于传授一般性的陈旧知识;或者为附和学生的兴趣泛泛而谈,考试划范围,阅卷不认真,应付了事。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交流过少,甚至将各种不良的个人情绪带入课堂、发牢骚、讲怪话、言语不检点,等等。也有一些教师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去别的学校代课,以获得高额的代课费,却对原本应该做好的本职工作随意应付、三心二意。
(二)集体意识薄弱,缺乏信仰。
高校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应将自己的平凡岗位和国家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抵御各种不良观念思潮的侵袭与腐蚀。但现实中,一些高校教师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缺乏坚定的信念,经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重利轻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人、索取和现实,而较少考虑集体、奉献和理想。
(三)学术腐败。
很多高校不再把教学工作的优劣作为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合格及能否晋升资格的标准,更多的是根据教师的科研与学术论文而评判,如每年发表几篇核心刊物登载的论文可以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这样的硬性规定出发点是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但是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教学与科研是互相促进影响的,科研的主要落脚点应归到教学上,将科研的新成果填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但部分教师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影响,颠倒并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味地埋头搞科研,多写论文、争出成果,以便于职称的晋升。甚至有部分教师为了达到晋升职称的目的,不顾做人的道德底线,教材抄袭,论文剽窃,教学质量下降,博士生异化,教授滥竽充数,科研成果缺少原创性,等等,使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三、师德制度化建设
师德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时代的进步、形势的变化,不断提出新要求,采取新举措。中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已在1997年得以明文规定,包括八个方面: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使得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有章可循。但高校的师德建设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根据目前的形势和高校师德教育的要求,颁发教师道德的统一规范和配套制度,有利于约束高校教师的师德行为,促进师德建设,在校园内形成“重师德、谨师行、培师艺、铸师魂”的新风尚。
(一)高校教师师德规范。
高校教师师德制度化建设,首先要制定出统一的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以约束和调节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成为教师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教师履行教师职责,增强道德意识,正确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得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维持在一个正常、和谐的秩序之中。有了师德规范,可激励教师更好地为人师表,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并形成积极向上精神的教师团队,从而促进高校教师的道德建设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具体的师德规范包括下列内容。
1.遵循规律,教书育人。执行教育方针,严谨教学、德育渗透,勇于探索、因材施教,热爱教育。
2.严谨笃学,开拓进取。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钻研业务、科研严谨,实事求是、开拓进取。
3.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为学生做好表率,言传身教,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学术无,授课有纪律。发扬理论创新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了学术发展可畅所欲言、无所禁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政治性和科学性相结合,体现崇高的政治素质和优秀的业务能力。
(二)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教师不仅在学校中要起到表率作用,而且在社会上要遵守社会公德,树立高校教师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关心尊重他人,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及对他人的影响,维护正义,遵守社会规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妥善处理好人际交往关系,做一名受社会尊重的公民。
(三)教学常规工作制度。
高校的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高于一般行业的道德规范,教师不仅要遵循一般社会公民的道德规范,而且要遵守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规范。教学工作是教师的职业,教师是通过教学工作直接传授知识宣传道德理想和信念的,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并间接影响社会。因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有一定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建立相应的教学常规工作制度:教学制度、科研制度、课外辅导制度(包括论文答辩指导)、学生考试及成绩评定制度、听课制度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并得以规范化。高校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师德评价方法,采取专家评判、同事互评、学生评教等措施,使师德师风得到科学公正的评判,使得教师清楚自己的差距所在和努力的方向。考核教师把师德放在重要位置,改变对教师的评判中重学历、重科研但轻道德的现象,使高校的师德建设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既有内在强制性又有外在的制衡力量。
(四)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
当前高校在监督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流于形式,监督不到位,须加强改进。加强监督管理要广开渠道,广泛参与,形成多层次、多样式的监督网络。首先要建立由领导、教师、学生等组成的师德督导机构,加大对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状况的检查监督力度。其次要注重发挥社会监督和校园网络的作用,对通过这些渠道反映出来的师德问题进行明察暗访,并严肃处理。最后要重视网络对师德监督的重要作用。今天的大学师生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在高校的内部网络建立师生共享的论坛,既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又能给师德监督提供一种新方式。对于违反师德规范的现象一定要处罚到位,发现问题严肃处理,才能取信于民众,提高人们参与师德监督的积极性。
四、师德建设的其他思考
《长沙晚报》2009年9月28日报道,湖南省推出了一套师德考核管理系统,为师德的考核列出了一份明确的量化标准:“师德成为该系统中首要的考核指标,总分为25分,占到老师绩效考核总得分的1/4。每违犯一项,视情节扣5到25分,后果严重者取消当月奖金。”以绩效考核的方式来管理师德,确实具有开创性,但是把师德进行量化,却有不尊重教师之嫌。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象征,是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的道德抽象。一个教师的师德高尚,我们可以给其名师称号,给其名誉奖励或者物质嘉奖,但从来都没有说过道德、师德值多少钱。然而,现在却将师德量化,将师德和报酬挂钩,这实际上是对师德的贬损,是对师德的误读和歪解。
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来管理师德,产生的负面效应之一就是此举会严重玷污师德的纯洁性。如果一个教师表现为良好的德行是为了图谋利益,那么不论表现多么完美,人们也会将其视为一种虚伪或懦弱的表现,对他的人格只会更加鄙视,而决不会更加尊重。另外给师德进行明码标价,师德本无价,但现在“25分=当月奖金”,将师德置于一个廉价的地位,这是道德的悲哀,是在逐步摧毁师德,而决不是在弘扬师德。师德教育决不能靠利益的驱使,要靠信仰的力量,唤起内心深处的道德感。
综上所述,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尽管目前高校教师道德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靠自身一点一滴的修养,靠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靠领导者的率先垂范,靠舆论的严厉监督,与此同时,高校要遵循师德建设规范,发挥自身优势,逐步促进教育改革,创建出适应时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师德体系。
参考文献:
[1]黄荣生.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黄荣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谢国东,赖立.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成人教育的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09-01.
[5]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石炳生.高校师德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