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13 00:24: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人口与地区概述。据统计,云南省每10万人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者的人数,从2000年的2013人,至2010年的5778人[2],同比增长了187.03%。云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478.60元/年,到2010年的3952.03元/年[2]。10年的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67.28%。云南地处中国西南方,经北回归线穿过,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相邻。地形非常复杂,简单来说,西北部是横断山区,东南部则是云贵高原。
(二)信息化建设现状。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1.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初步建成。2.涉农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3.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成果显著。4.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日趋广泛。5.农业信息服务深入基层。云南农业信息化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至新千年跨入快速发展阶段。截止到1999年,云南省固定电话用户总量达到230.3万户,固化普及率为5.96%[3]。上网用户(拨号和宽带)共计161.6万[4]。同年该省人口总数达4442万人[5]。可知互联网普及率为3.64%。政府于年底开通“政府上网”工程网站,先后有24个单位相继入网,“云南信息港”上网访问人次达500万[3]。至2005年,省政府启动了电子政务2期工程建设,并启动了农村信息化及电子商务示范项目“云南—东盟农产品交易平台”。同年,财政部投入资金400万元[4]引导扶持企业信息化发展。到2010年,该省电话普及率(含移动)为61.41部/百人,开通互联网宽带业务的行政村比重为60%,互联网普及率为22.3%[2]。与此同时,龙兵[6]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将能够节约人工成本和管理效率,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李永飞[7]认为,目前在信息化过程中,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与信息化队伍建设不够,管理水平低下。但是,笔者认为单纯就信息化本身而言,信息化建设未必就能结余人力资本,基础设施落后未必就管理低下,关键是要依据云南省的人口特征和地区特征的特点,在政府推动地区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从云南省自身条件出发,从政府经济实力和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两个角度,来推进该地区信息化建设,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云南省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一)信息化逻辑上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分为两部分,针对政府财政状况,逻辑现实上可行性研究与针对农民服务对象的需求可行性研究。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专家,领导评审制定相应的预算表和时间表进行估算,并通过多种调查方式从大概上评估该体系的构建的可能性,难易性以及风险性。
(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这个阶段主要确定两个问题,即政府即将构建的信息化的主要功能,与农民对这个平台的需求是什么。政府通过媒体,问卷,家访等形式来确定信息化从宏观上的需求分析。设计建设规划方案并请农民代表一同审议,讨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建设出不符合农民实际的信息平台。
(三)信息化平台总体设计。政府此时必须明确技术上构建此方案。例如通过聘请计算机网络专家、利用网络技术如Web2.0、SaaS“、C/S一站式服务”构建安全、合理、有效、快捷的信息化平台,并通过设计接口,同其他网络媒介如微博进行互动,开设网上交易功能,循序融入广告等商业元素,使平台具备公用性、商用性。有利于农民与企业互利共赢。
(四)信息化平台设计、运营及维护。政府设计出信息平台,通过试运营检验平台可靠性,与农民沟通检验平台有效性。并派计算机专家维护该平台。
三、关于云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从政府角度:在构建信息化平台过程中,政府需看待自身为一个利益行为人,量度当前成本与未来收益。一方面,最小化经济成本,另一方面,使社会效益最大化。针对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如互联网普及率偏低,需扩大网络覆盖面积;又如家庭人均年收入增速低于人才增速,政府要对网络的普及财政补贴,提高工人基本工资;再如人才总量偏少的状况,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实行院校扩招政策。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步步为营,最终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尽早实现“家家通电话、村村能上网”,为云南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创建夯实物质基础。从社会角度: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不断融入科技、教育、农业推广技术,力争形成:政府、涉农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高层次信息化格局,为三农的发展提供技术依托;充分发挥农业高校优势,做到:农民与高校信息资源共享,专业人才共用,重视涉农科技的转化,重视涉农科技人才的培养,面向农村培育人才;着眼当地实际状况,如地理、人口、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状况。不仅如此,云南省应重视农业立法、依法治农,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纳入到法制化建设的范围。
从农民角度:农业推广的对象是农民,通过推广让农民了解信息化发展,关注信息化发展,参与信息化发展,受益于信息化发展。农民通过将信息资源转换为农业生产力,满足自身需要,又反过来促进信息化的建设。农民对农业信息化应产生三种意识,即:信息与农业息息相关,农民应由被动的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接收和传播信息,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从产业角度: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重点扶植具有云南特色的(譬如云茶),和云南特色产业相结合的产业。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引进技术的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换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创汇农业。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从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从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进而加快改造传统工业,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的层层推动,不仅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引导乡镇企业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品质、品种,还加速了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从企业角度:积极促使企业配备相关信息服务人才队伍。信息服务具有综合性、专业性特征,需要配备必需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企业物联网等,并使其达到最优比例的全要素的生产组合,促使企业效益最大化。
四、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相关对策
农业从业者基本上都是农民,他们的文化素质文化素养决定着农业信息化的成功与否。如果农民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将会对农业信息化大力支持,推动其前进步伐。从自身找出路是大连市的首要任务,它应该加强农民学习机构的建设,因地制宜的对农民进行各种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如农业职业技术学校以及技术的相关培训机构等等,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农民进行学习教育,定期开讲座、发资料、解疑惑等,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带领农民到田地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原则,并且要进行到企业中去与到农民中学习这样双教学的模式。第二,要多建立农民和企业双交流的平台,这样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需求也是千变万化,客户始终是我们的上帝,我们只有了解他们,才能产出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建立了农民和企业的交流平台,使农民能够更接近社会,了解农业产品的最新走向,进而为农业生产指明方向。第三,要在农村传播科学理论,信息技术理论,改变农村知识贫穷现象。由于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农村大部分还是小规模生产种植模式,与发达国家农业技术相比,我国还远远落后于他们,不论是农业技术还是思想都没能跟上步伐。因此在我们推进农业信息化先进技术时,必然会与农民传统的技术和思想发生摩擦,所以我们应该考虑多方面因素,缓慢推进,让农民在逐渐了解的基础上接受新技术新思想,这样将会稳定农村发展,建立农村社会新风尚,逐渐除去保守封建残余,促进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
二、引进农业信息化人才,壮大一线科研队伍
提供了网络硬件设施,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重中之重。人才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是发展的关键所在,推进农业的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性同样如此。农村由于自身的原因,一直缺乏人才,也留不住人才,如何解决人才缺乏问题将会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一道难题。因此我们可以从当地农民着手,重点培训他们,让他们掌握现代农业新技术,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够运用各种渠道自我增值自我学习,这样将能缓解人才压力,打破人才留不住和没有人才的两难境地,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铺平了人才道路。各个乡镇农业合作社和农业推广站是大连市人才引进的重点,做到每个站点至少有一名以上的本科以上学历的农业信息化人才,这样才能保证农业信息化的及时传播和促进,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时,我们还要通过不断的培训,提升知识业务能力较差的基层信息收集者水平,引进企业激励机制,不论是通过薪酬还是职位晋升,让从业者对从事的工作充满信心和希望。
三、增强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确保信息畅通
一、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第三方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二、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也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入手,使农业科技资源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
三、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与媒体,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规定各地的批发市场有义务及时地将每天的各种农产品销售及进货数量、价格上网公布。由于市场信息工作做得越好,它的交易量就可能越大,而且与农户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由民间提供的信息一般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对整个农业生产能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
四、注重培养人才,促进农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确保农业信息进村入户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发展策略
1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在很多领域比如说政治、文化尤其是在经济方面越来越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农业信息化还相对落后。所谓的农业信息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把科技成果、生产技术、农产品供需关系、三农政策等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下文主要从我国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两方面来探讨此问题。
2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发达国家比如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农业信息化。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国家,农业生产者可以从网上全面并及时的了解一些农业科技信息,然后将这些最新科技信息及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也就是说信息化加快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如今发展中国家农业信息化也开始起步,我国农业经济若要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相关部门就必须要提高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而信息化的发展无疑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农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信息的准确性,促进了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管理和决策的质量。其次,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地方为了农业生产开垦了大片荒地、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带来许多环境问题。而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这样做可以节约许多资源比如说材料和能源等。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再次,农业信息化可以极大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可以使农业生产者及时了解到一些农业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一些科学技术。除了增加农业生产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农业信息化还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大大改善农业的科技水平,最终有效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最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比如说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市场会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设备有所需求,而且会拉动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
3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的方法
(1)建立信息内容客观真实的信息化系统:信息化服务系统中的信息首先要满足客观真实的条件,保证信息采集的质量才能使农民对其信任并放心的使用。针对这一点,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信息采集人员的培训,并严格的对各种信息进行审核。
(2)建立全面的信息化服务系统: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应向发达国家学习,其信息资源全面,比仅仅包括宏观政策、统计信息,同时还包括了微观的市场信息;不仅仅有本国的农业信息,还囊括了世界各地的农业信息。我国也应该做到这一点,将农业信息全面化,将农业产品价格、农业支出、农业成本等情况都综合并详细的提供给农民。
(3)及时收集有效信息:信息的收集也很重要,一定要随时进行信息更新,将最新的农业信息动态反映给农民,使农民能在第一时间接受到信息,更快的掌握农业动向。
(4)进行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开发:很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信息的深层次开发,不仅提供表面的信息,要更多的进行信息的深层次开发,让农民在知其然的同时还能知其所以然。
4农业信息服务的加强促进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信息服务创造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通过近年来发达国家对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建设实践显示,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加强以及从农村发展新趋势转变为了农村发展的优势,并为其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创造了有利条件。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也成为了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运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旧农业进行改造,这不仅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业管理自动化的水平还能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农业信息化服务是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结构变化的结果,当代农业信息技术以及知识经济革命对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客观、真实、全面的信息能够给农业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并给农民更多的致富机会,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农民的教育水平和自身素质。在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条件下,农民可以有效的解决难种难卖的问题,不仅能有效的在交易中避免损失,还能够增大收益。由此可见,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5总结
由上述可见,农业信息服务业的生产与发展顺应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变化规律,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我国应向发达国家学习,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从而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英博.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2011:120-123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在农业上得到应用,还有许多先进的技术还不能通过现代化的渠道进入农村,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信息化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1.过度依赖政府
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无论从政策上、资金上还是专家的选派上,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起着作用,如果离开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参与,农村信息化的实现只能是一个泡影。
2.资金瓶颈限制
农村前期的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主要是靠国家和政府的投资,而企业和其他资金相对投入不足。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前期主要靠国家和政府投资,中期或者后期的投资主要依靠企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协会的投资。但是,由于农业信息化在建设过程中投资巨大,而企业和其他组织又因为信息化短期经济效益不高而不愿投资,这就造成农业信息化资金短缺。
3.缺乏信息化管理人才
由于我国农村大部分条件相对落后,同时也缺乏对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和新型人才有吸引力的政策,因此造成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和信息人才大量缺乏的现象。
二、如何增强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2、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的领域一般是政府发挥作用或履行职责的领域。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长、受益面广的工程。其提供的信息都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要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充分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
(1)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健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各级政府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切实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2)加快重点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
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对各级农业部门现有数据库资源扩充完善的力度。建立涉及政策法规、农村经济、宏观经济、农产品价格、世界农产品、农产品进出口、新优农牧品种等数据库,并及时更新数据库,同时进一步加快重点数据库的建设。
3、建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人,而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乃重中之重。要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加强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我国一些农业信息开发经营人员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农业信息产品的质量不高,服务水平低而收费高,严重挫伤了农民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培养新型人才。
4、重视农业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
政府、科研机构和商业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管理决策等环节提供的信息化服务,都是建立在全面、可靠、及时的信息内容基础之上的。为此,政府及相关机构在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二是加强政府对农业信息的搜集。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农业。利用航空、航天手段对地面的情况进行遥感监测。
5、健全农业信息化规划、协调机制
农业信息化要能真正实现离不开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协调机制,否则将流于形式成为一句空话。应提高对农业信化建设的认识,将其纳入长期发展规划,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要设立农业信息化领导部门,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研究和制定具有较强统筹性、前瞻性、渗透性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中长期总体规划以及阶段目标。加快制定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构建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
6、农业信息化要因地制宜、走低成本之路
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农业信息化必须走低成本之路,不能照搬国外经验走发达国家大投入、高成本建设信息网络的道路。在现实情况下,农业信息化完全依靠信息网络铺设延伸到村、到户是不现实的。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落后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不在于花钱购买高级设备,而在于有没有信息化意识和具体措施,是否根据本地农村实际,使用切实可行的多种手段整合信息资源,让更多农民及时获得所需信息。只有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各层次信息资源,采用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多手段、多层次传递给农民,才能有效地推进农业信息化。
三、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
1.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业信息化不但可以大力推进我国农村改革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丰收,而且还可以M一步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建设。
2.农业信息化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就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使现代科技尽快融入农业经济的发展之中。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纽带
目前,城乡之间的差别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的发展,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努力推进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可以大力推进农村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实现公共信息的均等化,从而不断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功能完备、运转高效、反应灵敏的城乡经济一体化。
四、结语
总之,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随着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不断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会不断完善,从而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真正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农产品消费的科学化、智能化,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影响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领域全面发展以及使用信息技术,并使其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具体环节的全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后,既可实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又能助力农业经济飞速发展,最终将三农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1农村信息化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研究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可知,劳动力、资本投入均不变的情况下,信息化水平可提高超过。若信息化水平与劳动力投入不变,其资本投入能增加以上。然而,若劳动力持续增长,农业总资产却相反下降,则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不够强劲,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中依然有一些问题存在,从而使农业发展受限,经济增长缓慢。当然,需要我们重视的是,农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如果土地资源利用一直处在单位面积重复投入的状态,则会对导致经济发展越发的缓慢。所以,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巨大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建设发展农村信息化,可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与质量。故此,想要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佳的方式就是强化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并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其稳定持续发展,最终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助力。另外,农村信息化的构建,也可促进农村劳动力发展,进而影响到其他产业的发展。
2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2.1提升农业信息化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至今,在科技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农产品依靠丰富的种类而不断增产增收。如今,信息化飞速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物质资源快速交换,使农产品获得更好的市场。在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同时,也能促进农村二次就业,尤其是在农闲季节,农民也可以尝试开展一些副业,进而实现农村多元化增收。
2.2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信息化,主要将计算机作为核心并在其中融入信息技术,把感知、处理、传输以及控制统一进行融合,助力农业生产最终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以及标准化,不但实现人力成本的节约,又有利于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提升,使作物拥有更强的抗击风险能力。简言之,农民可利用网络有针对性的去收集各类需要的信息,从而实现有计划的生产。要充分整合市场信息,将市场作为中心发展农业生产,以免盲目种植。在信息技术的指导下,使用先进的动植物品种及科学的生产技术,实施规模化与区域化生产,充分满足消费者多方面需求。引导农民在互联网上积极开展营销,扩大农产品市场,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助力农村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发展现状
目前,许昌市按照“政府引导,需求拉动,突出重点,统筹协同”的原则,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在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农业数据库和许昌农业信息网建设以及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数据库
许昌市以许昌农业信息网为平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数据库。截至目前,许昌农业信息网开通20个主栏目,99个二级子栏目,数据库5万条,浏览量60万人次。实现了国家、省、市及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网以及30个其他相关网站的链接。2016年全市共各类农业信息(包括自采自编信息)1904条。
(二)积极拓展传播农业技术和涉农政策信息的渠道
一是开通了12316“三农”公益热线。据统计,该热线每月的电话咨询量达1000个,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回答有关涉农政策1500个。2016年,该热线共接到咨询电话13500个,解决技术等问题27000个。二是整合了“农信通”短信系统。该系统每月发送农业类短信20条,2016年共发送信息256条,有近5万人得到了农业技术、农产品价格、农资价格及实时信息服务。三是和许昌广播电台合办《金色田园》栏目,专家通过广播直接回答农民提问的有关问题。2016年,专家通过该栏目共回答技术类问题600个,解决了农民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四是积极组织许昌市农业专家与河南省农业厅及河南省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搞好互动合作,解答各类技术咨询,不断提升专家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农民群众的满意率达100%。五是组织人员收集编报《农业信息简报》,介绍各地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以及专家解读、农业动态等,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谋。六是农业专家在许昌市农业信息中心随时接受农民、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上门咨询。
(三)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中的示范作用
一是长葛众品被认定为农业部首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在我们的积极争取和河南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众品食业有限公司于2013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首批40家“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之一。二是支持河南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蔬菜安全生产与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为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升许昌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许昌市农业信息中心帮助天和公司建成了“蔬菜安全生产与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该系统在蔬菜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追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市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2017年该系统正在进行“追溯系统”的升级,线路和软件以及总控室和电视墙信息显示屏正在规划准备建设中。建成后,通过安装的“温室娃娃”信息化系统,可以随时测出大棚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露点以及二氧化碳浓度,便于温室作物管理,及时掌握蔬菜管理和生长情况;同时,实现了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通过质量追溯系统生成的二维码,销售者、消费者、质量监管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终端,方便快捷地查阅该批蔬菜生产的地块、品种、种植日期、生产管理人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质量检测结果等相关信息,让广大消费者吃到管理标准、营养丰富、质量安全的蔬菜。三是在部分农技推广区域站建成了作物长势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许昌市农业信息中心在长葛市石象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了作物长势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在该区域河南豫粮集团流转土地的万亩方内设5个监控基站点,在有网络的情况下,能实时监测基站点所覆盖的区域内的作物长势、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各个类型的传感器可监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降雨量等农业参数信息,获取农作物实时的生长环境信息,所有基站测试点信息的获取、管理、动态显示和分析处理以直观的图表和曲线的方式通过网络终端机显示给用户,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作物远程诊断和农业调度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许昌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在河南省处于前列,但由于受农村基层设施、农民综合素质及农业产业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全市农业信息化工作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出现了农业信息网络设施不健全,缺少专业化的高素质信息服务人才,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等问题。017年第4期(上)
三、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全市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1%,农村地区每百户的电脑拥有量仅为2.7台。这说明许昌市广大农村地区信息通信设施严重匮乏,互联网通信条件较差。同时,农村地区线路设施的缺乏以及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给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带来了困难。在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不懂计算机,更不会操作计算机,信息化意识相当淡薄。此外,由于农村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较差,农村地区通信线路、设施质量存在问题,信息传输稳定性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发改、工信等部门的支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争取财政资金投入规模。同时,要鼓励引导电信运营商、IT企业、工商资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农业信息化建设,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人才培训
许昌市农业系统中人员总量少,能够专门从事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高素质人才更少。同时,全市农业人才的分布呈现出“头重脚轻”的情况,基层农业信息化人才更为匮乏。要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分级分批培训,提高信息技术人才的素质,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一是加大对农村基层信息员的培养力度,使信息员队伍延伸到村,延伸到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对全市12316农业专家队伍,要登记造册,加强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农业专家的技术带动作用,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三)加强财政补贴,加大宣传力度,激发正常的信息需求
目前,许昌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信息化的应用积极性还不是很高。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在规模小时,以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者来说,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因此,政府要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以激发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台、报纸等宣传平台,宣传农业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信息意识,大力宣传展示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助农惠农的新成果,推广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在全市形成学习信息技术、重视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手段引导并支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浓厚氛围。
(四)成立许昌市农业信息化发展领导小组
成立许昌市农业信息化发展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发展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部门联席协商制度,健全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规划。建立“资源整合,协作共享”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机制,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公益+市场”的农业信息服务机制,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四、展望
在未来的几年里,许昌市将建立起以物联网应用系统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开发为基础,以信息传输服务网络为载体,以精准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应急指挥为重点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探索上下畅通、反应敏捷、服务全面的农业信息化服务。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加速传统农业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一)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及开发利用,完善农业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12316“三农”热线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农信通短信平台建设,为全市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便捷、高效率、高质量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完善许昌农业信息网建设,不断调整网站结构及栏目以适应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其发展成集农业新闻、农技推广、市场行情、政策法规、农业数据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力争将许昌农业信息网打造成为全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核心平台。
(二)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引导一批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自动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业生产操作进行智能监控,提高农业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利用信息技术在有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重点支持河南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健全升级“天和蔬菜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鼓励、扶持长葛瑞之源农业有限公司、襄城县众生源农业有限公司、河南金卡特有限公司等开展农业物联网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逐步在全市建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农业信息化示范应用基地。
(三)加强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028-01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3]。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2.3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4],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整理
3参考文献
[1] 张建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6):6-8.
[2] 刘小平.以农业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753-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