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8 19:47: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个人工作业绩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通过对企业会计模拟实训,这样可以系统地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从而加强我们对学会计理论和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过
2、实训的内容涵盖了会计操作的全部基本技能——从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从日常会计核算、成本计算到编制会计报告、年终结账
3、全部实训突出综合性、完整性、超前性、和系统性。以一个模拟企业的特定会计期间为范围,将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企业经济业务发生的前瞻性与市场经济的变化相配套,开阔视野,增进我们对社会、企业的了解和认识,为即将进入社会的我们从事财会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四)实训完成情况:通过老师的指导,以机床有限责任公司为实训企业,经过一个月的实训,我基本上可以灵活的把所学的会计知识运用到会计实训当中。能够熟练的对会计核算的各步骤进行系统操作实验,包括账薄建立和月初余额的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审核和填制,各种账薄的登记、对账、结账、编制报表等。能够按计划完成指定工作。
(五)实训形式:手工会计
二、实训过程及内容:
1、建账。根据资料的期初余额建账
2、审核填制记账凭证。基本要求有:记帐凭证各项内容必须完整,记帐凭证应该连续编号,记帐凭证的书写应清楚、规范,记帐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除结帐和更正错误的记帐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帐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时若发生错误,应该重新填制,记帐凭证填制完经济业务事项后,如有空行应当自金额栏最后一笔金额数字下的空行处至合计数上的空行处划线注销。
3、登明细帐。其中具体包括:三栏式明细帐、数量金额式、多栏式。
4、运用“T”形账户编制科目会总表。这是为登总账所做的准备,它能反应这期间业务发生进有哪几个会计科目,并且能清楚的看到其借贷所发生的余额以及最后余额。
5利用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帐,。按照科目汇总表中各科目依次登帐。
6,期末结账。
7、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现金流量表等
三、实训总结、体会及建议
(一)总结和体会
1、在会计实训的一个月的学习中,让我对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见解。
为期一个月的模拟实训结束了,通过本次实训,让我对会计整个流程的操作有了较好的认识,我学会了会计中各个环节的操作,以及更加懂得了细心、谨慎和责任对于一个会计来说是那么的重要。在这些会计模拟实训中,对于在课堂上老师讲授的通过这一次实训让我们系统地进行了一番实践。通过这次的模拟实验使我加强了对基础会计各方面知识的记忆也让我发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是这一次实训一大收获。在实验我学习到了许多在书本上不能学到的知识。这次是通过自己对企业发生的业务审核并亲自填写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编制科目汇总表、登总账等一系统的操作。在实训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除了问老师自己也意识到只有把书本上学到的会计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去,才能够真正掌握这门知识,我想这也是这次实训的真正目的吧。
2、在这一次的实训中我除了对会计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取得实效的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比如自己不够细心,经常抄错数字或借贷写反,导致核算结果出错,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编制分录方面还不够熟练,今后还得加强练习,熟悉课本知识。总而言之,这次的会计实训让我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经验,在实践中巩固了知识,也为我们以后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基础的知识非常的重要,其实这一次实训我清楚的了解到自己还有很多基础知识不牢固特别是一些计算问题,基础、中级财务会计的知识模糊不清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在发现有很多问题自己不知如何下手,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训功过了,在课堂上认真的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够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
3、在记帐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通过对症下药,采用错帐更正方法,一般有划线更正法、补充登记法、红字更正法三种,而不是填补、挖改。这是我在作帐时要注意的一点。在实训中我也学会了原始凭证与证帐凭证、各明细帐与总帐核对等。这是非常繁琐,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功亏一篑,徒劳无功。在实训中最能体会的是累、烦!不过最终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我为自己感到骄傲,我想这也是我负责、用心表现吧!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基础的一个环节,绩效考核是考评主体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对照绩效标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岗位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大量研究表明,绩效考核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后,已经不是单纯地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在确保组织发展与个人发展也逐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后勤是一个集服务、管理、经营为一体的特殊企业,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后勤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化改革。改革后的后勤部门具有高校教育特殊的公益性即满足高校对后勤服务零利润的任务,又有企业的特性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需求。因此,在研究教学规律、研制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项目的同时,还要借助一系列如全员聘任制、激励薪酬制、绩效考核制等内部管理手段,培养员工树立牢固服务意识,促进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从而巩固校内市场,拓展校外市场,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效齐飞。进行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就是近年来高校后勤坚持为师生教学、科研、生活服务宗旨,依据教育规律进行内部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是从高校后勤服务和经营目标出发对员工工作进行考评并将结果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发展目标结合的一种规范化管理的手段。
有效的绩效考核能客观评定员工的能力、行为、工作状况和适应性,能对员工进行定期的、有组织的、实事求是的业绩、素质评价,达到培养、开发和利用员工能力的目的,同时还将员工的个人工作表现状况和企业的长短期战略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较真实地反映企业内部各环节间的关系是否协调、企业是否有不断成长的可能等,通过有针对性的绩效改进,达到提升部门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后勤企业运用绩效考核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困惑
经调查,浙江杭州部分高校后勤企业在运用绩效考核管理时,有这样的现象:考核部门整体业绩的多,考核公司中层干部的多,对基层员工采取如年末一次评比的多,考核的结果只和检查员工工作完成情况,和薪酬绩效结合的多,将考核结果和员工发展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结合的相对要少。考核指标的制定基本上由管理人员决定,员工的意见想法很少体现。考核方面的培训较少,对考核管理制度的完善进行的不及时,考核的总体作用一般。
部分后勤企业在运用和推进绩效考核时,还存在着各种困惑,如员工们对考核充满焦虑和疑惑,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弱点被暴露,也有部分员工认为这是做官面文章,搞文字游戏的,在考评过程中管理者的偏见就足以葬送他们日常良好的表现。一部分后勤管理者认为绩效考核费事费力,考核标准难以制定,获取的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反映现状,很难运用到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薪酬管理中,或者是管理者还存在着人情上的心理障碍,不愿去触击员工切身利益这个非常敏感的雷区,不愿扮黑脸,不愿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因此,经过轰轰烈烈地绩效考核后,其结果普遍只是象征性地运用在年终小额度的金钱奖励或处罚上,管理者们不能或不愿系统地将考核结果用于被考核者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提升等方面。
诚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绩效考核是一项最难实施、最容易发生偏差的管理手段。因为该体系在高校后勤企业管理手段中还属初级阶段,没有很多可借鉴的实践经验,缺乏科学的实施导向和技术,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考核主体对考核工作态度不够认真、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标准不现实、考核周期不合理、考核过程形式化等现象,导致无法从中提取有效的绩效信息,自然就无法有效地运用考核结果进行奖惩管理、人员晋升管理、培训与开发、个人绩效提升等其他职能,无法对企业长短期发展目标提出建议和改进方向。
三、对建立高校后勤绩效考核体系主导方向的探索
高校后勤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可以考虑在具备健全的权利主体、有一批相对专业职业化的管理者队伍的基础上,在管理者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体系重要意义的前提下,在实行员工聘用制、岗位职责制、运用监控、薪酬管理等管理手段的配合下按以下思路和步骤进行:
总思路:建立明确的绩效计划制定可行的考核标准选取全面的考核主体运用实用的考评工具、设置合理的考核周期通过及时的反馈(双向沟通与辅导)使被考核者认同将绩效结果充分运用到人力资源和组织发展目标的制定、调整上。
建立明确的绩效计划。根据后勤追求服务高质量、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效齐飞的目的,后勤员工呈现的“绩效”就是员工工作的数量、服务的质量是否能满足广大师生的服务需求,是否能产生企业所需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因此,制定员工绩效考核计划就要以个人任务绩效为主,周边绩效为辅展开。
“任务绩效”的绩效计划应通过有效的岗位分析,使用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让各级领导层和员工在充分的沟通与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到实际,共同商讨制定出部门明确的绩效计划,根据明确的部门绩效计划为每个岗位作出明确的短、长期目标、说明书、工作流程图和工作标准、工作规范、经济指标等,为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周边绩效”的绩效计划即对员工素质及个体协、对外协调性的“德”“勤”“能”进行调查:“德”:职业道德、纪律性、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勤”:工作态度、考勤记录、工作的主动性和同事们间的协调性等,“能”: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组织管理、开拓创新、发展潜力等。
制定可行的考核标准。根据共同制定的绩效目标和计划,再设定简单实用、可量化、操作性强的考核指标,即考核参考的标准,使员工十分清楚所从事岗位的职责、数量、标准:即做什么,应达到的效果,完成的时间;为了完成这些目标,需要接受何种培训和指导;需要有何种服务意识,运用何种工作方法,如果完成目标并取得更卓越的成绩可以得到什么奖励,完成不了目标或出现什么情况会受到什么处罚等等。采用的绩效标准必须符合绩效计划和工作目标,必须正确合理可行,能全面反映出部门和个人的绩效水平,如果一套绩效标准过于模糊、欠缺、走样、片面、不能准确量化,员工的认同程度很低,那么绩效考核的贯彻力度就会相当弱。同样,绩效指标要有其必要的严肃性,不能经常随着管理者不同的理念而改变,否则就难以保证政策上的连续一致性,从而直接影响绩效考核体系的运用效果。
选取全面的考核主体。绩效考核是组织内部各级管理者及其下属员工共同的责任,必须遵循公开与开放、信度与效度的原则,因此考核主体必须为考核实施人、被考核人和公司领导三方所能接受的,必须是公认的权威部门,且能遵循全方位获得评价结果的原则,能采取多角度观察和具备正确的判断技能。目前广泛认同的360度考评法就是一种相对全面、科学、客观的一种考评方法。它建议的实施主体就是被考核者的领导、同事、下级、服务对象、被考核者自己等,这些主体共同对考核者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以科学的权重得出相对客观、全面、精确的考核意见。运用这样的考核方法获得的结果能有效地避免掺入个人因素和其他偏差性,相对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运用实用的考核工具、设置合理的考核周期。目标管理法、平衡计分卡都是较符合后勤企业运用的考评工具,无论哪种方法,以表格形式来实施考核是相对容易又科学的检查方法。通过工作业绩检查表、财务测量表、满意率调查问卷、个人周边业绩调查表,直接间接管理者和被考核者的面谈沟通记录表、考核者自述工作业绩报告等形式可以基本实现一套考核体系的目标。一般而言,对自述工作业绩、个人周边业绩的调查可采取每学期一次;对可量化工作量、易评判工作质量的如物业管理、绿化环境、饮食服务、宿舍管理的员工可以采取每天或每周考核工作业绩;对不可量化的财务、办公室人员可以采取每月或每季考核工作业绩;对服务对象满意率的调查可结合学生学习动态、公司企业运动开展的情况不定期地进行。
双向沟通。即时进行考核过程中的反馈绩效计划是绩效考核的前馈过程,绩效反馈就是绩效考核的后馈过程。因为考核不是简单的上级对下级的监视和检查,而是双方共同查摆问题,讨论成功和进步的过程。因此考核主体就要充当被考核者的顾问、参谋、辅导者、绩效伙伴,通过及时的双向沟通,使考核者了解本阶段中个人的业绩是否达到所定的目标,上级对本人工作业绩及素质的认可程度;接受上级对下一个绩效周期的目标并相互协商形成下一步绩效合约。不夸张地说“沟通”是架起考核者和被考核者两者的最佳桥梁,是整个绩效考评体系的核心,避免由于不及时联络,导致员工对整个体系的管理思想和行为导向不明晰,产生各种曲解和敌意,对体系的实用性、有效性、客观公平性表现出强烈的质疑。
反馈考核结果要具体、实事求是、适当地运用先表扬、后批评、再鼓励的方法。反馈要注意形式、要经常性地进行,要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同时为解除员工对绩效考核的不公之感,在结果反馈的同时可以采取让员工在反馈表上签字以示知晓和认可。
一、公共资源视角:效益审计内容和范围限定
国家(军队)效益审计直指公共资源,哪里有公共资源,哪里就存在公共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就需要效益审计。公共资源是效益审计理论的核心概念,国防经济资源中的公共资源是国防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和范围。
(一)资源、公共资源与国防经济资源其各自包括以下定义及含义,见(图1)。
(1)资源。资源一般是指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可以说有用物即资源,无用物即非资源。因此,资源既包括: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即大自然的赠与物,如阳光、空气、水、土地、矿藏、植物及动物等;以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即人造资源,如各种房屋、设备、其他消费性商品和生产资料性商品;无形东西,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的体力和智力。而人们经常谈论的资源通常是指与经济有关的资源,即经济资源。经济资源是指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一切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所需要的、并构成生产要素的,稀缺的,具有一定开发利用选择性的资源。
(2)公共资源。公共资源是与私人资源对立而言的,其特征在于“公共”方面,即不属于私人,而是社会、公众共同所有或使用的资源。公共资金是公共资源,是公共资源的货币化形态,包括国家财政资金,也包括带有公共性质的社会公共资金,如社会保障资金、捐赠资金和一些共同基金等。延伸到以国家或公众名义的贷款、借款、发行的债券等,也应视为公共资源;国有的、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自然资源,是公共资源。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其使用一般具有外部性,在我国自然资源一般归国家所有或公共集体所有,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人造资源,即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生产资料,如工具、机械设备、建筑等,如果是国家投资所形成的,那么也是国家拥有所有权的公共资源;国家在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是面向全社会的,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是一种公共资源;公共权力,如分配权、特许的开发权、经营权等,也应视为特殊的公共资源。
(3)国防经济资源。用于国防目的的资源是“国防资源”。而国防经济领域习惯于“国防经济资源”的叫法,即用于国防目的或国防安全的物质财富及其来源的总称。“国防经济资源”是经济资源中可用于国防目的的资源,但‘‘国防经济资源”并非就是“公共资源”。如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投资主体逐步多元化,财政性资金融资、政策性银行融资、市场化渠道融资并存,这种环境下,有些具有国防用途的资源理所当然不在公共资源之列。但国家安全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国家在国防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防经济资源一般由国家掌控,属于公共资源的范畴。
(二)国防经济领域公共资源的形态 国防经济领域公共资源是国防经济的物质基础,主要形态包括:
(1)国防财力资源――国防费。国防财力资源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于国防目的或国防安全的资金及其来源的总称,从价值角度分析可供支配和使用的国防经济资源的数量。国防费是国防财力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防费是指国家用于国防事业的一切经费,不仅用于常规军事力量,还用于非常规军事力量,人民防空、武装警察部队以及与国防事业相关的一切集团的消费。狭义的国防费即军费,是指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等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和发展的经费,具体的开支范围是以生活费、教育训练费和装备维修管理费为主体的军队维持性经费;以装备购置费和科学研究费为主体的军队建设性经费;以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费和国防动员费为主体的军队代管性经费。
(2)国防物力资源――国防资产。一般认为,物力资源是指已经开发的自然资源、具有生产能力的资产、社会消费品(Social consumptivegoods)、生产投入品(Input goods),以及物化在生产投入品中的科学技术。而国防物力主要指可供国家武装力量从事国防安全这种公共产品的生产所需要的各种作战工具(即武器装备)及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生活资料等。把国防物力资源明确视为一定范畴上的国防资产,更适合和方便于效益审计的研究。资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资产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资产,即能够为人们带来各种利益的资源,这种利益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社会利益。狭义上的资产是指会计学意义上的资产,即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那么,何为国防资产,一般认为国防资产是国家为武装力量建设、国防科研生产和其他国防建设直接投入的资金、划拨使用的土地等资源,以及由此形成的用于国防目的的武器装备和设备设施、物资器材、技术成果等。当然,广义的国防资产包含价值形态,即资金,这与前述的国防财力资源重叠,如果把资金剔出,则国防资产和国防物力资源含义基本一致了。剔除了资金的国防资产概念,是狭义的国防资产概念,也就是本文意义上的国防物力资源,当然它还包括科学技术、军事知识等无形资产。
(三)国防费和国防资产:效益审计的内容和范围 国防费和国防资产属于公共资源,是国防经济资源的主体和核心,国防经济效益审计应该把国防费和国防资产作为审计的主要内容和范围,具体体现在国防费和国防资产的分配、管理和使用及其有关的国防经济活动上。从现行法律法规看,国防经费和国防资产本身就是法定的国家和军队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政府财政收支和国有机构、组织、单位的财务收支是国家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中国人民审计条例》规定:军队审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审计职权、范围和程序,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国有资产管理,以及其他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财务收支和军队国有资产是军队审计的基本内容。因此,从法律、法规规定看,财政性资金、国有资产等公共资源是效益审计的基本内容和范围。从理论上讲,国防经费和国防资产是国防经济领域公共资源的主体和核心,也是国防经济活动的源头,也是国防经济活动的“纲”和“脉”。国防安全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国家在国防经济领域的决定性作用,国家每年都要通过政府预算来安排巨额的财政资金投入,把国防经费和国防资产作为效益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也就抓住了的重点。
二、效益责任视角:明确效益审计的实体对象
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国防经费和国防资产,把这部分经费和资产管理好、使用好,不断增加国防实力,对广大人民生命和财产安
全负责,这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国防经济效益责任。责任是与人、与项目、与单位、与部门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把责任进一步分解和落实,并结合审计内容和范围,才可以明确国防经济效益审计的实体对象。 (一)效益责任的落实和分解 效益责任的落实和分解是国防经济审计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负有效益责任的个人。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最为基本的组成个体,其行为的效率和有效性是各种组织绩效的基础。个人是承担效益责任最基本的单元,任何责任最后的落脚点都应指向个人,特别是负有重大经济责任的领导,他们的决策、管理和行为对效益高低影响深刻。从组织问责走向个人问责是一种趋势。现今广泛开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它所指向的经济责任,就包含有效益责任,如经济决策、经济管理、事业成效等,也是对效益责任的考核。由此可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综合性的审计,它包括财务审计的内容,也包含效益审计的成分。对于个人效益责任的考核,常用的方式有:以业绩报告为基础的方式,包括自我报告和业绩评定表两种形式;以比较为基础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排序来确定优劣,如简单排序、配对比较、强制分布等形式;关注个人行为的方式,即关注个人履行责任过程中的具体行为;以个人效益目标为基础的方式,强调个人效益目标的实现,是一种合约的形式;以特殊事件为基础的方式,包括重大的决策、重大的行动等。
(2)负有效益责任的项目。项目(Projects)一词在国际上还未形成统一,权威的定义,但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项目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主要是限定时间、资源等),具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任务。项目广泛存在于国防经济活动中,如国防工程项目、国防采办项目、国防高科技项目、军事演习等,正如美国项目管理专业资格认证委员会主席普勒・格瑞斯(PaulGrace)所讲:“在当今社会中,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作为被管理的对象,项目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单件性或一次性;二是具有一定的约束条件,如限定质量、限定时间和限定投资;三是具有生命周期,成功的项目管理是对项目全过程的管理,是对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项目是一定意义上的效益责任主体,这种效益责任体现在项目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任务的完成、目标的实现、项目的影响等方面,如是否利用有限的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完成的结果是否满足一定性能、质量、数量、技术指标的要求,项目完成后是否达到预定的目的,项目的功能和对外部的影响情况如何等。
(3)负有效益责任的单位。负有效益责任的单位主要是指国防经济领域具体的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单位。任何国防财政支出最终都是要分配到具体的国防单位,如导弹旅、场站、医院、院校、科研所、军工企业等,因此,单位既是支出链条中的最终环节,又是资金使用效益和资产管理效益的直接体现者,承担着规定的效益责任。一般而言,效益责任与单位的功能、职责、任务联系在一起,具体体现在:是否有效利用了所掌控的公共资源(人、财、物);是否完成了单位事业发展目标;是否执行了预算和相关决策;是否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任务、履行了职责;是否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内部管理是否科学、有效率等。
(4)负有效益责任的部门。是指国防经济领域履行某些国防职能的部门,如军队的司令、政治、后勤、装备部门(包括下一层次的部门,如财务部、军需油料物资部等),国防工业的管理部门以至一些大的国防工业集团总公司等。部门的效益责任侧重于两方面:一是对公共资源配置效果的责任;二是自身工作业绩的责任。资源配置的效益责任,体现为国防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并得以优化,资源使用是否得到相应的产出或成果;部门自身工作业绩的责任,体现为是否完成了即定的工作目标,部门内部资源的使用效益,职能是否得到最大的发挥等。
(二)明确效益审计的实体对象 对效益责任的分解和落实,是为明确效益审计实体对象打下基础,承担效益责任的个人、项目、单位和部门,都可以被确定为国防经济效益审计对象。财务审计的对象基本是具体的单位和部门,即一个会计主体;而效益审计对象则更具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可以是一个会计主体,更可以是多个部门、单位、组织、机构的组合。审计实体对象的单一型和组合型。单一型,即效益审计项目是针对某一个项目、单位或部门展开的。如对某个战备工程开展效益审计,对某个单位开展效益审计等。由于实体对象单一,审计范围一般较窄,问题比较集中,容易分析和解清问题,这是常见的审计实体对象类型。组合型,即效益审计项目要涉及多个项目、单位或部门,也可以是多个项目、单位、部门的不同组合形式,如针对某项采购政策,审计对象涉及不同兵种的多个采购项目。之所以存在组合型,主要因为审计项目以某一性质的事项为主线,必须将许多项目、单位或部门联系在一起,构成审计对象的整体,从多个方面取证,这样才能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科学的结论。效益审计往往被视为一项研究的工程,该工程不可能局限于某一个单位和部门,如对某项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的效益审计、某项改革项目的效益审计、某类工程管理效益审计等,涉及面广,因此,组合型是效益审计对象的有效形式。相对于单一型,组合型的优势在于能够发现整体性和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宏观性的问题,便于向决策者或政策制定者提出宏观层面的可行性建议。审计实体对象与审计内容的结合。审计实体对象是指被审计的项目、单位和部门,而审计内容则是公共资源利用的效益情况,二者结合一起,就构成了效益审计对象(整体对象),即审计的客体。一般而言,审计实体对象是赋予了一定审计内容的实体,而审计内容也是针对具体实体对象的内容。因此,国防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可以总结为:承担效益责任的个人、项目、单位和部门所掌握公共资源(主要是国防经费和国防资产)的分配、管理和使用及其有关的国防经济活动。
三、国防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方向
上述分别是从公共资源和效益责任的角度,对国防经济领域效益审计的客体进行分析,但还不十分明确,笔者以为,国防支出是国防经济运行的起点和源头,也是国防经济领域公共资源的主要形式,把国防支出为国防经济效益审计的主题,符合法律精神和国防经济运行实际。从国防支出出发,可以清晰地明确国防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方向。
(一)国防支出:国防经济效益审计的永恒主题 国防支出是公共支出的一类,是用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资金支付。无论是国防经费还是国防资产,其基本来源都是国家用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资金支付,即国防支出,国防支出是国防经济运行的起点、源头和主要推动力。考察国防支出,有存量和流量之分,流量是当年国家新投入的经费,包括维持性经费、装备经费、科研经费、工程建设费、战略物资储备费等,存量是历年国防费投入所形成的积累,表现为国防资产,包括武器装备、物资储备、工程设施,国防科研、生产、训练、教育的设施、设备,以及各类人力资本等。国防资产是国防费的衍生物,在资产投资率一定的前提下,国防支出越多,形成国防资产的规模就越大。国防支出既表现为国防费的投入过程,也表现为国防资产的形成过程,从国防支出出发,可以分析和考察国防费和
国防资产的规模和结构,也可把握国防经济领域公共资源的最主要方面。同时,国防支出也与效益责任密切联系,国防支出的过程,也是效益责任层层分解和落实的过程。因此,国防支出是国防经济效益审计的永恒主题和主旋律。
(二)从国防支出出发确立效益审计的主要方向 国防支出与国防费的投向投量、国防资产的形成以及相关的责任紧密联系,而这些方面是确立效益审计方向的基本因素。
(1)国防经费投入量大的方向。根据审计重要性原则,国防费投入量大的方向,理所当然应该是效益审计的方向。我国国防费主要由人员生活费、活动维持费、装备费三大部分构成见(表1),基本各占三分之一。而人员生活费与标准、制度、规定有关,是国防人才建设的基本投入,涉及的是政策问题,效益审计不可能涉足很深。活动维持费、装备费占国防费的70%左右,量大而且重要,应该是效益审计关注的重点方向。当然,具体方向的确认中,应该进一步地分解,把那些数额大、性质重要、效益提升空间大的经费投入,作为效益审计的主攻方向。以美国为例,从美国公开的2002财年国防费预算主要投向可以看出,除军人工资福利费(823亿美元)外,美国国防费主要投向科研费(474亿美元)、采购费(616亿美元)、使用与维修费(1257亿美元)、军事建设费(59亿美元)、家庭住房费(41亿美元)等方面,因此,国防科研、武器装备的采购与维修、国防工程建设等,应该是效益审计选题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