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创业型城区创建

创业型城区创建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16 16:28: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创业型城区创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创业型城区创建

第1篇

摘 要:高职院校生源素质下滑,而机械类的专业课又相对枯燥难懂,如何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一直是许多高校探讨的问题。技能培养兴趣小组可以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学长带领学弟一起以项目或产品的形式来接触、强化专业知识,让学生从设计、研究作品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动力,提升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高职 专业课程 兴趣 技能培养 提升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高校扩招以来,高职院校生源的素质水平普遍下滑,受社会偏见的影响,学生不愿意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学生报到率和本科院校无法比拟,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就是自控能力弱,学习动力不足,或学习方法不得当。面对这样的生源,高职院校积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来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笔者所在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为此去年学院倡导各系、部成立技能人才培养兴趣小组,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受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教师给定的产品或学生自己创新设计的产品等形式培养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一、技能培养兴趣小组成立的必要性

机械类课程相对来说实践性较强,高职学生在学习初期一般不感兴趣,理解不了机床设备等的机械原理、机械结构;还有高职学生基础较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自主性差。这些都学习积极性差,严重制约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高职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的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

1.基础差,学生不能适应从中学的教学方法到大学教学模式的转换

首先是高职入学门槛低。高职生源状况,一般是在高中时没打好基础,成绩较差的学生考入高职。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基本上都是处于填鸭式教学的氛围,在学校老师领着学生反复练习,多次模拟考试,80%以上的学生还另外参加补课班学习,进行强化学习,这样学习成绩还上不去。学生升入高职后,大多不会自主学习,厌学情况较普遍。中学主要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内容相对好理解,进入高职阶段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电工电子、可编程控制器、数控技术等如果没有专业的实践,让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掌握这些抽象的知识是很困难的,要学好这些专业课一是要学生主动去学,二是要学生多参与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2.机械类专业课程难度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进入高职后,不能及时调整学习状态。进入高职后,要学习的课程较多,而且几乎是每一学期或两学期结束一门课程,教学进度较快,这是要求学习必须事先预习,课程自觉复习,并用一定的时间自觉强化训练。一般不会有老师像高中那样,集中辅导、集中训练。机械专业课程难度更大,一些专业名词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接触,专业内容与日常生活都有很大差距。学生普遍没有学习兴趣,学生遇到问题很少能自己查资料去解决,甚至是老师布置完成任务,学生也不能完成,消极学习的现象比较严重,遇到问题采取逃避、退缩的方式,等老师问到时才说“我不会”,甚至老师指导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解决都没有用,拿出一副“无所谓的架势”。高职院校一般是教师亲自带领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讲解原理,进行加工制造或拆装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变现状,成立技能培养兴趣小组成为必要

如何改变目前高职学生学习现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配合全国、省市各类技能大赛,成立技能培养兴趣小组很有必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学校是全国百所示范院校之一,学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二、技能培养兴趣小组的具体实施

1.学院下发各专业成立兴趣小组政策性文件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职质量的各类技能人才,学院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要求各系部、各专业组织教师,利用现有的实习、实验设备,成立各类技能的培训小组,制订培养计划、训练流程,包括培训教师工作量计算,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自愿报名参加各类兴趣小组,提早接触专业知识,了解哪些知识对就业、对提升专业水平有帮助,使得此项任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各系部组织成立技能兴趣小组具体实施方案

各系部指定各专业教研室主任或专业老师制订详细的兴趣小组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大三、大二、大一学生同时学习、训练,以老带新,规定教师指导的时间,要求学生只要没有课就要在兴趣小组实训室学习。同时,参与上届学生技能大赛的培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了解哪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要,言传身教,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具有感性认识。

如机械类专业成立三维工程软件使用与3D设计兴趣小组、数控编程与操作加工兴趣小组、数控设备机电联调与升级改造兴趣小组、逆向工程兴趣小组、模具设计兴趣小组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各类兴趣班,兴趣班的学生可根据专业特点限制名额,设定选拔条件,各兴趣小组主讲老师由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和多年带领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等各类比赛的专业教师担任。专业教师除完成基本的教学与指导外,根据历年的比赛经验布置一些任务。兴趣班中可以选拔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传、帮、带。要求所有参加兴趣班的成员,只要没有其他课程,都得到专门的实验室或实训室学习,有事向负责老师或指定的负责人请假,指导老师可根据学生作品完成情况或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进行选拔学生参加各类比赛。

3.技能兴趣小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状态

经过辅导员和专业老师的宣传,学生对各类兴趣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首先,学生可以免费多学一些知识,其次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报名,第三,学生可以参加各类比赛,增加实践技能、增加就业资本,提高就业竞争力。现在的大学生对自己有用的事还是会积极主动地去做的。但是学习是一个苦差事,如何坚持下去,苦中作乐,化被动为主动,这是需要老师去引导的。在开班之初,比如三维工程软件使用与3D设计兴趣小组,会展示一些历年获得特等奖及一等奖的参赛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学习兴趣提升的促进作用

1.培养学生“我要学”的内在动力

首先由专业教师宣传各类技能培养兴趣小组的作用和意义,鼓励那些想学习的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规划自己将来要从事哪方面的工作,自愿报名参加各类技能培养兴趣小组。学院机械类专业开设的兴趣小组有3D大赛兴趣小组,数控维修兴趣小组,逆向工程兴趣小组,工业设计、三维扫描兴趣小组,模具设计与加工兴趣小组,计算机硬件兴趣小组,多媒体制作兴趣小组等。

2.有助于学生真实感受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与调试

例如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兴趣小组,通过给学生提供到现场拆装机械、拆装与调试电气设备的机会,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对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的理解有一个直观、深刻的认识。如拆装刀架时蜗轮蜗杆传动原理的运用,定位销的运用,螺纹连接和运用,使学生立刻明白其原理。机床电气结构的拆装,使学生很快掌握和电气元件的使用,掌握机床电气控制原理,再通过具体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3D大赛及工业设计兴趣小组,通过借助UG、Solidworks、犀牛等软件把一些工业产品进行创新设计,或加入一些PLC及电气控制部分,使用自己的想法变成实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3.有助于学生在省、市及全国各类大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各类技能兴趣小组的成立是基于全国技能大赛赛项规程,结合教师多年带学生的参赛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现场实验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理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自身特点,从中选拔适合参赛的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觉得能被选上是一种极大的荣誉,更加进一步努力学习,充实自己,自动自觉地反复训练,遇到不会的知识,及时想办法去解决。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笔者所在系的学生在省、市及至全国大赛多次获奖,为学院争得了荣誉,为自己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有助于带动全学院提升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由于有些课程的特点,不适合大班授课,采用这种小班兴趣小组的形式,由教师提前教授学生一些专业知识,并通过实践进行强化,使学生很快能掌握理论上枯燥无味的专业知识。通过动手对设备进行调试,或在将自己设计出的作品做出真实作品的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积极解决,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带来一种成就感。这种兴趣小组有自己专门的工作室,老师和学生一起工作、学习,学生只要没其他课程,可以随时到工作室进行专业课程的研究,也可以随时带来一些对某一个兴趣小组有兴趣的其他学生过来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作品,并想办法加工制造出来,进行调试,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兴趣小组工作室的环境与硬件设施

目前各兴趣小组工作室并没有完全真正建立起来,很多设备都在原地进行操作、实验。教师每周指导学生一次。对于新知识、新技能,对学生来说,一周一次的指导时间是远远不够地,学生平时还不让动设备,很难有太好的效果。

改进措施:由各兴趣小组提出环境与硬件配置要求,学院逐步按要求进行环境及硬件配置,专业指导教师的办公室就在工作室内,可以随时指导学生,管理学生,真正把兴趣小组工作室的所有设备运转起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兴趣小组教师的工作量

目前学院的兴趣小组是结合技能大赛来进行的,先进行广泛培养,再从中选择优秀的学生或优秀的作品去参加比赛。学生对参加这种兴趣小组有较高的热情,也能得到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研究。但是普遍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费用如何解决。因为无论技能大赛还是这种兴趣小组,都是比正常教学提高了一个水平,首先教师自身的水平要求较高,其次,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解决随时遇到的问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主动愿意去教、去研究,如果单纯地以行政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很显然效果不会太好。以前存在的问题,大赛前突击培训,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工作量每个项目按40学时算,扣除税费,比正常上课给的费用都低,费力、搭时间、要求高,有些项目还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就更不愿意主动去承担这部分的工作。

改进措施:工作量重新测算,在文件下发前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提出一个可行性方案。既让有经验的教师愿意带、愿意教,又让年轻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兴趣小组的培养中来,使教师队伍的素质也不断地得到提升。

3.兴趣小组学生作品的制作

学生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如何使设计不单纯停留在纸面上,形成真实有效的产品,这个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反复论证,实习工厂老师配合学生把作品加工出来,再进行试验、调试、改进,使学生能真正学到有用的专业知识,通过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

具体操作办法:建议由指导教师签字确认要加工的零件,学生可拿指导教师的签字确认单到实习工厂登记就可以进行产品的加工了,原材料费用由学院或学生个人支付,实习工厂教师的人工费用由学院出。

4.不同部分的相互协作

目前学院实习工厂的实习教师都有基本工作量的要求。学校对于兴趣小组需要加工的作品请实习教师帮忙指导,如何测算工作量,是管理层应该考虑的。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是你的,作品是你领学生做的,成绩是你们的,凭什么要我用我们部门的设备为你加工,各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不能互相协作。

改进措施:建议学院对于实习教师有一个保底的基本工资,学生或教师加工的作品多了,按次数、按签字以奖金的形式发放,多劳多得,让干活的人不白干,同时还会积极想办法和大家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以看笑话的心态去工作,形成一个全学院都为培养更好的学生而努力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强琛.高职院校生源状况分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王素艳.企校共同培养数控维修人才创新模式与实践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

[3]赵志坚.高职生源素质状况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4]王素艳.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

第2篇

业有所就。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努力解决就业问题:一是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坚持以创业带就业,不断拓宽创业就业渠道,积极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区和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十一五”时期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4.4万人,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7%的较低水平。二是大力完善就业服务保障。健全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实行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制度,建立基层公共职介服务信息平台,为城乡居民提供就业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三是大力鼓励创业富民。完善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建设浙江省留学人员创业园萧山园区及37个“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累计发放创业小额贷款146笔、5634万元,共培育留学生创业企业64家、大学生创业企业70家,带动就业1100余人。

劳有多得。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收入,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一是提高职工与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深入实施职工技能人才与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区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支持职业技术培训及培训机构建设,“十一五”时期共培训农民21.69万人次,累计转移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11.1万人。二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学习推广“传化经验”,加强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职代会制度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建设,进一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促进企业、职工双赢发展。获得市级以上和谐劳动关系先进企业39家,市级和谐劳动关系创建达标企业1241家,三是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发展增收、转移增收、科技增收等增收机制,完善“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政策,不断提高农民“薪金、股金、土地流转金、社会保障金”拥有率。近年来,全区呈现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农民收入增幅的良好趋势。

学有优教。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均衡教育,,相继推行“名校集团化、校际结对互助”、省级标准化学校创建、学前教育强区创建、职业教育整合提升等教育均衡措施,着力构建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十一五”时期,全区省教育强镇率、市学前教育达标率均达100%,9所普通高中均为省重点,4所职业高中均为国家级重点学校,名校集团达17个,中小学结对率100%,提前基本普及15年教育,高中入学率达96.01%,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47.2%。

病有良医。坚持以“健康萧山”建设为中心,努力满足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是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成了5家区级医院改造、18家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迁建和3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卫生镇覆盖率达100%,初步形成了“农村15分钟、城区10分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人均期望寿命达82.02岁。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镇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运行机制改革。以益农镇卫生院为例,2009年门诊处方价降幅达37%,让利约650万元,惠及周边23.5万群众。三是提高医疗保障水平、2010年全区各类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130.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540元/年,其中区镇财政负担390元/年,2011年参保率达98.1%,被评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县(市、区)。

老有善养。坚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努力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一是推进全民社保工程。疏理整合各类养老保险制度,全区各类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88.2万人,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的迈进。二是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机制,201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达440元/月、330元/月,发放物价补贴近5000万元。三是加强社会福利工作,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儿童福利事业、残疾人事业,全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4.7%,为60周岁、90岁以上和百岁老人城乡老年居民每人每月分别发放基础养老金100元、长寿补助金110元和350元,2010年被评为全国五保集中供养先进单位和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

住有宜居。坚持以“人人有房住、人人住好房”为目标,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36.9平方米、76.5平方米。一是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安置房、人才公寓等“六房并举”措施,在2012年底前开工建设1万套、100万平方米左右的各类保障性住房,着力解决城镇居民困难户住房问题,二是实施农村住房改造与建设工程,2009和2010两年累计完成农村住房改造2.7万户,建成了一批风情小镇、美丽乡村和新农村示范村、特色村,浦阳镇桃北新村被命名为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杭州市首批风情小镇。三是实施生态环境优化工程。加快国家级生态区创建步伐,先后实施了城区架空线“上改下”、失管房改造、河道综合整治、最清洁城乡等工程,巩固完善“户投、村收、镇运、区处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机制,努力打造水更清、地更绿、天更蓝的绿色低碳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难有众助。坚持惠民政策,帮助困难群体,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身边。一是大力推进“村企共建”新农村。近四年全区有3000多家企业与480个村结对共建,到位资金2.2亿元,帮助村级实施公益设施、生活生产设施等各类项目2316个,有力地促进了萧山富裕和谐清洁的新农村建设。二是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全区成立了31家慈善分会,实现镇街慈善分会全覆盖,2010年共募集企业留本冠名基金24.4亿元,接受现金捐助7.52亿元,每年可用资金达1.46亿元。三是大力开展“春风行动”。总工会、教育、劳动等单位联手,建立了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完善困难群众就业、医疗、住房等帮扶救助体系,先后组织了11次“春风行动”,募集各类捐款9800余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26609人次,救助金额累计达8750余万元。

暇有所乐。实施“十大金色文化”工程,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一是健全文化共建共享机制。推行区文化中心、博物馆新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制度,推进29个镇级支馆、560个社区分馆组成的公共图书共享连锁体系建设,,二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基层文化。相继组建了29支镇街品牌文化艺术团、500多家村级文体俱乐部,形成了“十五分钟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圈”,、三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举办“湘湖大讲堂”,广泛开展“美德标兵”评选等活动,完善美德档案体系运行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第3篇

一、围绕创城工作指标,创建效果初显。

1、创建了创业服务平台。我县在建成劳动保障平台的基础上,又对县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两个孵化园区(下坊孵化园区、尚书街旅游商贸孵化园区)管理力度进行了提升,提高其服务功能和水平。利用服务平台,为有创业愿望的人员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切实推动全民创业。仅下坊孵化园区建立网点企业2个,创业孵化人数38人,创业带动就业326人。

2、构建了创业培训平台。一方面依托各类定点培训机构和职业培训学校,为创业就业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政策性补贴培训,提高创业人员的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职能转换能力。一方面依托县创业指导中心,成立了由工商、税务、司法、财政等部门的业务专家及syb教师组成的创业专家指导团,对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今年,我县已多次组织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创业就业政策咨询和岗位推介活动,组织创业培训270人次,职业技能培训1959人,实现创业160人,创业带动就业480人。

3、规范了基础台账。成立了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对日常工作进行指导与实时跟踪。在创建过程中,下半年起先后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劳动、财政、人事、人行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完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贴息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结合我县实际,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扶持政策及措施的规范性文件,在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行政管理,拓宽融资渠道等,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走访各兄弟县区,虚心学习各种创城经验,软件的归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二、依托我县产业结构优势,探索创城新径。

1、创建信用园区。把孵化园区当做“信用示范园区”建设,为此我局与县人行、信用联社把下坊园区当做信用园区来建设,加强对园区经营的规范管理、监督、指导。一是入驻园区自主创业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或其他形式小额贷款,对小额贷款不超过8万元的部分,给以全额贴息;二是入驻园区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用符合小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的,按实际吸纳人数,给以人均2万元的贷款贴息,贴息贷款总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给予全额贴息。三是对符合现行规定的人员首次小额贷款按期还本(付息)后,再次入驻园区创业的,在其新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后,允许申请小额贷款。

2、发挥旅游优势。我县旅游发展的快速度,为创建孵化园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孵化园区抢抓机遇,吸引更多的返乡创业农户入驻园区投资创业,在下坊旅游孵化园区打造“三明旅游第一村”,协助园区入驻宾馆成立了“家庭宾馆协会”,积极配合创业培训和员工技能培训,提高旅游服务的经营水平。尚书街旅游商贸孵化园区的建设中,我县发挥“泰宁古镇”的优势,依托泰宁尚书第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目前,集古玩字画文化、根雕文化、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为一体的开发思路已基本形成,我县将坚定不移的围绕文化创业这一点特色继续建设下去。同时,为创业人员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和创业平台,提升创业水平,促进全县经济健康发展。

3、强化宣传工作。一是在全县各大广场以“建设创业文化、引导全民创业”为主题,举办全民创业广场文化活动,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展示了人民群众自主创业后的美好生活,吸引了大批群众关注咨询;二是开展全民创业宣传日和宣传一条街活动,在县城区主要街道及各乡镇贴出广告、标语、招牌,进行全民创业、农民工工作的政策宣传,展示宣传版面、横幅,发放宣传单;三是县劳动保障和有关部门要开设经常性的资询服务电话,解释答复有关就业再就业政策问题。

三、积极克服创城困难,工作问题凸现。

1、任务重、经费少,人员不足。

2、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贷款方面,政策内的贴息资金还未落实到位。

第4篇

一、战略起点

工业园区自2002年6月成立,2006年5月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区后,经过近八年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09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2亿元,工业增加值1.7亿元,上缴税金6000万元,与2005年相比,园区工业总产值、实现税金分别增长了4.3倍和21倍,年均增幅分别为87.4%和412%。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大口径财政收入的6%来源于工业园区。豫华公司硅锰铝远销东南亚,出口创汇400万美元,填补了我县出口创汇的空白。二是集聚效应显著增强。2005年以来,园区入驻企业23户,共实施各类项目18个,总投资48.5亿元,完成投资35.6亿元。投资35亿元的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完成投资28亿元,预计今年10月建成投产。投资24亿元的20万吨聚丙烯项目前期工作进展良好。在项目建设的强力带动下,目前有1000多人在园区从事企业务工、交通运输和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园区支撑工业、承载项目、带动三产的“洼地效应”初步显现。三是承载能力不断提升。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向上争取、企业支持、银行借贷等多种方式,累计投资2亿多元,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了、及110千伏变电站、水库,拓宽改造主干道路3条10.5公里,实现了水、电、路、有线电视、网络等“七通”。累计储备土地1300亩,新增绿地4万平方米,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88.2公顷。随着铁路、甲醇项目铁路专用线的建设,以及330千伏变电站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园区承载带动和自我发展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四是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坚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在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和装备制造业上寻求突破。投资2500万元的兰煤公司矿用机械加工制造项目即将建成投产。2009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能耗同比降低5.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9.5%,万元工业总产值电耗同比降低5.7%。

二、战略机遇与形势

1、战略机遇:今后一段时期,是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国家政策优惠。国务院批复了《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基础设施、能源基地、特色优势产业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支持意见,明确加快推进陇东煤电化建设,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投入大量资金支持重点能源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简化了项目审批手续。省上确定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四三二一”战略构想和突出川区、轴线开发、做强园区、集聚发展的战略布局,使在省市发展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高新区建设迎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二是发展环境优越。一方面,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加大,东南沿海和发达地区产业重组和梯度转移步伐加快,相当一部分企业投资重心“西移”。另一方面,省上规划建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配套实施高速平天段、高速、高速、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将成为经济圈的重要交通枢纽,必将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三是发展前景看好。60万吨煤制甲醇、20万吨聚丙烯等煤化工及下游产品和电厂二期等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和投资高峰期,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2、现实问题:创建高新区既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也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核心竞争力问题。缺乏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支撑,没有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煤化工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境内企业大多数从事煤炭开采和原材料初级加工,产业层次不高。经济总量小,2009年工业园区产值和税收仅为5.2亿元和6000万元,仅为全省工业园区平均值的1/3。二是资源瓶颈问题。资金方面:在园区开发和企业发展两个层面上的资金瓶颈问题都亟待解决。人才方面: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相对缺乏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的优势和有效载体。土地方面:国家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和我县“九山一川”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得建设用地更加稀缺。三是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随着城镇拓展和园区建设,征地拆迁带来的农民失地问题日益突出,失地劳动者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

三、战略构想

今后5至10年是推进高新区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挑战,如何明确思路目标,制定措施,高位启动“二次创业”,超常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跻身全省高新区行列,成为当前和今后全县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创新型县份为统揽,以推动发展转型为主线,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培育产业集群、强化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打造煤电化、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四大产业基地为支撑,努力把高新区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西部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技术创新的载体和核心基地。

(二)目标定位

到2015年,通过积极创新创业,大力推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二次创业”的高位启动,把高新区建成规划布局合理,产业规模宏大,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环境优越的创业乐土,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科技创新的示范区、产业集群的孵化区。

(三)空间布局

总体上按“一区四园”(高新区,科技园、安口科技园、策底科技园、城区科技园)的空间布局,形成各园既突出特色,又优势互补,多元发展,多极增长的格局。总规面积约58.5平方公里。

1、科技园:按照“转型、优化、提升、创新”的思路,以精细煤化工为主导产业,力争打造成全省一流的、西北重要的和全国有影响的煤化工产业基地。控规面积约19.8平方公里。

2、安口科技园:以装备制造和陶瓷工业为主导产业,涵盖范围包括安口镇区及省道304线安口段沿线区域,控规面积约8平方公里。

3、策底科技园:以煤电和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涵盖范围包括策底镇区及平华路策底段沿线区域,控规面积约4平方公里。

4、城区科技园:以城市化为核心,以煤电、旅游、会展、金融、商贸、行政办公、食品加工、酒店餐饮等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涵盖范围包括城区及304线沿线(县城至西华镇红崖河村以东)区域,控规面积约26.7平方公里。

(四)发展步骤

总体按照“两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大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循序渐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

1、两年打基础:今年先行制定总体规划和各园区配套规划,全面启动创建工作,力争到2011年完成审批挂牌。

2、五年上台阶:到2015年,高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创新创业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形成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优势。

3、十年大发展:力争通过十年左右努力,到2020年,高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翻,达到200亿元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50亿元企业10家以上,真正形成“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

四、战略举措

1、突出政府引导,确保措施落实。成立创建省级高新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具体负责制定措施、落实责任,统筹做好高新区总体规划、重点企业发展规划、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技术引进发展规划,对高新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建立评估机制和指标考核体系,进行定期考评。

2、突出基础配套,完善发展要素。一是加强道路交通建设。对现有路网进行提升改造的同时,全力支持甲醇项目铁路专用线、、、高速等项目建设,实现铁路和高等级公路通达目标。二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积极推动水源地建设,提高工业能源基地及城镇供水保障能力。三是加强电力设施建设。加快330千伏变电站项目建设进度,实施110千伏变电站扩容工程,改造完善乐华、福华、豫华35千伏变电站,不断完善园区输变电网络。四是合理调剂工业用地。大力实施治河增地工程,有计划的收购储备土地,满足大型企业建设需求。

3、突出特色优势,打造产业集群。科技园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坚持以煤炭就地转化增值为方向,加快60万吨煤制甲醇和20万吨聚丙烯前期项目进度,加快烯烃、聚乙烯、醋酸等甲醇下游产品开发,到2015年煤化工产品总量达到150万吨以上。安口和策底科技园要积极储备和建设一批陶瓷、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城区科技园要以引进大型商贸、物流、旅游、餐饮、食品加工企业为主,完善生活设施配套。整体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区产业格局。

第5篇

近年来,鄞州区从城郊型农村的实际出发,把握逐步进入城乡全面融合的阶段特征,抓住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难得机遇,认真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部署,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这一主线,优化工作思路,创新统筹举措,以打造大平台来推进城乡大融合,突出抓好产业升级、城镇建设、惠民服务“三大平台”,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型新农村建设水平。

打造高端化发展的产业平台,着力促进城乡经济融合。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城乡全面融合的首要内容。我区依托规模能级高、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升级平台建设,加速城乡经济联动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强规模,建设农业十大万亩基地。按照“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要求,把建设规模化、产业化的“十大万亩基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任务,优化建设模式,强化政策扶持,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有力推动了农业从粗放型、传统式向集约型、现代化的转变。目前,拥有市级万亩产业化基地8个,其中林业容器育苗、生猪人工授精、毛蟹土池育苗5大基地全省第一,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6万亩;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30?郾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79%,流转率全省第一;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0家、农业龙头企业239家,形成了新型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三支市场经营主力军”。二是强集聚,建设工业创新提升基地。着眼改造农村“低、小、散”的传统工业,以整合提升工业园区、乡镇工业区块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创新提升基地建设,促进工业集聚化、特色化发展。目前,已建成两大省级工业园区、两大投资创业中心,形成了以光机电、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年产值规模达370亿元,成为国家级金属材料、国家级汽车电子及零部件、省级新型计量仪表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5%,过去以轻纺、服装为主体的农村工业,优化提升为以高新产业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三是强特色,建设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村繁荣的重要途径,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强化特色产业培育,全面推进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在新城区,依托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重点发展现代商务、软件动漫等高端服务业,宁波南部商务区成为全省密集度最高的商务区,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实现全市“三连冠”;在农村,依托山水人文资源和城镇区块开发,引导乡镇错位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娱乐等特色服务业,创建为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区。

打造一体化建设的城镇平台,着力促进城乡形态融合。优化功能建设形态,是城乡全面融合的重要载体。我区坚持以新型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以新城区为龙头、小城镇为节点、新农村为基础,着力提高新城区的带动辐射能力、城镇对接承载能力,实现了城乡建设的联动推进、互促共进的良好格局。一是抓龙头,推进新城区十大功能区块建设。围绕打造品质城区,累计投资700亿元,全面推进南部商务区、万达商圈,BEST商业广场等“十大功能区块”建设,形成8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提升综合功能,增强了新城区对城乡统筹的龙头带动功能,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优秀范例奖。随着新城区的快速崛起,一大批区外优质项目、高端产业和技术人才快速集聚,为带动辐射农村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二是抓节点,推进小城镇“三个一”建设。突出小城镇在对接城市、联接农村的节点作用,2008年全面启动“城镇建设年活动”,去年又深入实施扩权强镇综合配套改革,重点推进改造一片街景、开发一批新区、构建一张生态网的城镇“三个一”建设。两年来,共投入资金194亿元,完成拆旧228万平方米,建新460万平方米,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新型城镇正在加快形成,8个镇成为省百强镇,集士港镇列入宁波市首批卫星城市试点。目前,全区区域性供水系统基本完成,城乡居民喝上了优质饮用水;“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实现了全覆盖,总投资22亿元的污水处理系统加快建设,联通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形成。三是抓基础,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围绕中心村培育和农村聚集区建设,进一步优化中心村规划布点,配套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创新实施整体拆迁型、整理改造型、移民迁建型、安居集聚型等模式,成片推进建新与改旧、拆迁与集聚、整理与撤并良性互动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程。2003年以来,全区50%以上的村启动旧村改造,累计投入资金85亿元,拆除旧房521万平方米,建成新村住宅805万平方米,为农民提供了近8万套农民新居。同时,深化全面小康“百村示范”创建,以点带面、成线连片推进村庄整治,建成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6个。

打造均衡化供给的服务平台,着力促进城乡社会融合。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共奔小康,是城乡全面融合的根本目标。我区着眼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高起点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实施“幸福民生40条”,不断满足群众快速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促进了农村社会的转型和城乡社会的融合。一是深入实施农民素质(转下页)(接上页)能力双提升工程。围绕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整合教育资源,健全培训网络,加大培训和帮扶力度,建立培训基地26个,开设菜单式培训项目162个,2009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郾5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2?郾1万人。同时,以村级“和美家园”创建为载体,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文明素养,建成市级以上文明村132个,“和美家园”创建达标率79%,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农村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二是深入实施农民就业社保全覆盖工程。围绕“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目标,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以“充分就业村(社区)”创建为突破口,健全区、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2009年开发就业岗位2?郾2万个,充分就业村和社区创建率分别达到67%、91%。健全城乡统筹、全面覆盖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农民住院、门诊医疗费补偿率提高到53%和45%,保障补偿率位居全省第一;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18周岁以上居民的全覆盖。三是深入实施公共服务进农村工程。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的配置力度,完善十二年免费教育体系,大力实施幼儿教育“中心园工程”,全部乡镇都创建为省市教育强镇。深化农村卫生事业改革,重点以农村(社区)为突破口,强化医疗、医药、医保、医助“四医联动”,创建省市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村级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率、社区责任医生行政村覆盖率均实现100%。大力繁荣农村文化,建立文化下乡常态化机制,创新“政府采购、市场运作、免费享受”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大力实施“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去年财政出资640万元,送680场优秀剧目下乡演出,受惠群众达81余万人次。

尽管我区在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和广大群众的愿望,仍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行动纲领,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加大统筹力度,深入推进城乡全面融合、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6篇

政策助力:从政府推动到社会认可,一条越走越宽的道路

政府牵头,营造氛围。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波及全球,桂林市的返乡农民工高达23万人,这对于桂林市这么一个经济总量不高,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劳务输出是重要的就业手段的中小型城市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为此,桂林市人民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性,于2009年初就把“全面实施首批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还及时制定了《桂林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颁布了《桂林市创业促就业活动实施意见》和《桂林市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

为使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快速、有序、全方位地开展,桂林市还专门在桂林电视台开辟了“求职问道”栏目,在桂林广播电台开通了“12333”热线电话,在《桂林日报》、《桂林晚报》开辟了就业、创业专栏。此外,还设立了专门用于为创业者服务的“桂林创业家园”等系列网站,让创业者通过各种媒体、现代网络技术迅速地知晓、了解创业的方针政策和流程。

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桂林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紧紧围绕改善创业环境、推动创业活动、提高创业能力和凸显创业成效等方面,明确了“一二三四五六”创建工作思路:

一是坚持“一个指导方针”。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发展战略,按照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扩大创业扶持对象,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社会环境,形成鼓励创业社会氛围,激发劳动者创业激情,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是突出“两项核心指标”。即提高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要使新增加的创业人数及其带动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多,在当地新增就业人数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提高创业活动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率,要创办更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改善环境,发展中介服务、强化一条龙服务。

三是搭建“三个平台”。即政策平台,全面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持劳动者创业;培训平台,建立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的创业培训体系,扩大创业培训范围,将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纳入创业培训;服务平台,健全服务组织、完善服务内容、提供用工服务。

四是力推“四位一体创业模式”。即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扶持——企业孵化四位一体的创业模式。

五是构筑“五大创业体系”。即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创业培训体系,构建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工作考核体系。

六是完成“六大目标”。即新增一批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型示范社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品牌基地、规模以上种养经济实体、新增个体工商户,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就业充分、民生根本改善的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目标。

政策引路,社会认可。桂林市认真对照国家、自治区有关政策文件,推出了一套服务创业的政策体系。一是多部门联动,众手力推小额担保贷款。桂林市创业办联合市财政局、团市委、市妇联、中小企业局、市再就业办、市残联等多个职能部门,先后出台了《桂林市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细则》、《桂林市妇女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条例》、《桂林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暂行办法》等部门性执行文件8个,并在农行、中行、邮政储蓄银行、桂林银行等多家银行同时开展此项业务。二是降低门槛,提高贷款额度。为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桂林市将小额担保贷款的额度从2万元提高到了5万元,另外,还针对妇女创业,特别将妇女贷款额度提至8万元。贷款的形式也从原来的抵押贷款方式推广到了公务员诚信担保、无抵押贷款、联保贷款等方式。据统计,桂林市获得小额担保贷款的创业者占符合政策条件借款申请人的比例达98.5%;2008年小额担保贷款382笔827万元;2011年,小额担保贷款达到10615笔 5亿元,直接扶持1.55万人自主创业,吸纳10万人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的迅速增长,说明了桂林市的创业活动正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

部门合力:从部门利益到主动服务,一种应势而动的转变

服务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执行。桂林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36个成员部门和12县5城区,从创建工作开始之初,就形成了以服务促进创业的共识,做到了任务层层分解、责任人人落实、工作件件推进。

部门搭建平台,市县齐手并进。为推动创建工作的开展,各成员单位及县区齐手并进,构建了一系列为创业者服务的创业平台。一是着力打造了一批创业网站;二是积极举办人才招聘会,桂林市每年都投入300万元左右,建设成了市、县、乡镇(街道)三级统一联网、信息共享的人力资源市场,每年举办市县两级人力资源招聘;三是不定期举办项目推介会。

主题活动繁多,推动效果明显。团市委实施的“扶持青年就业行动”,一次性就为桂林市6000名青年提供了6000多台价值900多万元的多功能小型收割机,扶持广大农村青年投身创业;妇联与市农行开展了“金融服务巾帼创业工程”、“女企业家就业导师农村行”活动;各高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创业大赛、创业特训营等活动;团市委与市银监局联合发起“青年创业贷款扶持计划”活动;特别是桂林市创业办举办的“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和团市委举办的“青年企业家评选活动”,颂扬了创业的光荣和感动,激发了广大市民的创业激情。这些主题活动,几乎贯穿创建工作的始终,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环境给力:从宜居到宜创业,一个符合民意的认识

以原生态旅游为主体的旅游城市,要大量推动创业,不仅要做通老百姓的工作,更要打好政策牌。

以项目落实来构筑大环境。桂林市把创建项目的落实作为市政府的绩效考评内容,其目的就是要以对全市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的落实为起点,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形成全市上下都崇尚创业,围绕项目建设来开展工作的大环境、大氛围。

以园区建设来营造小环境。桂林市在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中,充分利用园区产业的集聚力和辐射作用,成功打造了国家级高新产业园区、秧塘工业园区、铁山工业园区、苏桥工业园区、雁山科教园区、雁山动漫产业园等园区,此外,还要求每个县区都要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产业园区,如:兴安县的年产值10亿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荔浦县的竹制品产业园区等。在这些园区的建设中,桂林市做到了既有基础设施建设,又有软环境服务跟踪,还有招商引资、促进创业的系列配套政策。园区建设和优惠政策的推行,较好地集聚了人才和人气,也带动了各种产业特别是高新产业的发展。

以人才服务来提升软环境。桂林市至今共打造了国家级人才小高地5个、博士后工作站6个,每年有近百名留学回国人员入驻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对这些工作站和创业园,桂林市有明确、具体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的是企业化的管理,推行的是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使大部分企业和创业者愿意进园,留下创业,带动产业。

培训推力:从自主创业到科学创业,一条科学发展的真理

为进一步推动创业工作,提高劳动者的创业能力,桂林市制定了《桂林市创业培训管理办法》,市、县都成立了集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市场信息、融资发展和后续服务等内容为一体的创业指导办公室,为广大创业者提供更全面的援助与支持。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创业培训的实用效果。桂林市把培养一支热心创业培训事业、业务精湛的创业培训优秀教师队伍作为建立创业服务体系的首要内容来抓,通过送出去培训、举办师资培训班和师资提高班,培养了150名创业培训教师。另外,还特别注重从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农村各类经济组织能人中挑选人员参加培训。2009年9月该市还选派8名优秀创业培训教师参加了自治区首个创业实训师资班的学习,同时,在高新区建设了一个创业模拟公司作为实训基地,为开展创业实训项目服务,提高了创业者实践能力,降低了创业风险,提高了创业成功率。

注重点面结合,确保创业培训的实践效果。桂林市改变以往创业培训由人社部门单打独斗的模式,形成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的工作局面,如妇联开展的“金融服务巾帼创业工程”活动、“女企业家创业就业导师农村行”活动,共青团开展的“桂林市青年农民就业创业培训”活动、“桂林市青年农民创业大讲堂巡讲”活动,广西师范大学开展的“大学生公益创业特训营”活动等。

2009年,桂林市针对返乡农民工中有9%左右为农村党员的情况,开展了农村党员创业培训,举办了农村党员创业培训班39期,培训农村党员600余人,有252人成功创业,创业率达42%。这是该市首次将创业培训模式引入农村党员培训,旨在全面提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能力,有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更好更快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路子。

桂林市还把创业培训引进高校,在该市8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创业培训工作,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对企业项目管理的能力,在该市高校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注重培训形式,确保创业培训的社会效果。桂林市在创业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上加以区别,强化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效率。如:团市委和桂林市水产畜牧兽医局联合开办的“桂林青年就业创业行动——水产畜牧技术大培训”,就是以从事水产畜牧业生产经营的农村青年、农村党员、规模养殖户业主、返乡农民工、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着眼于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侧重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提高他们适应市场、拓展市场能力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社会发力:从草根创业到产业创业,一项值得推广的工作

桂林市在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中,既注重典型的带动,又注重产业集群的形成,产生了一批草根创业的典型和一批产业化带动的创业群体。创业带头人创业成功之后,桂林市的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人社、税务、工商、工青妇、农林水等专业部门,主动服务,积极引导,大力推动各种产业的集体化发展,形成了一大批从草根创业者走出来的创业明星,产生了富带一方的示范带头作用。另外,遍及全市12县的产业协会,也是创业型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据统计,桂林市共拥有加工销售协会等各类个体协会数百个。这些协会在创业氛围中如雨后春笋,正在形成一个个种(养)、加工、销售的规模产业,催生出一大批转型的农村劳动者和一大批新型的经纪人、一大批创业型的老板、厂长和经理。

第7篇

平坝历史悠久,明朝推行卫所制,设置了平坝卫,其间经历了安平县、平坝县的历史变迁,至今年5月4日撤县设区,实行县治已有328年,命名为平坝县整整一百年。撤县设区,是继贵安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平坝迎来的第二次历史性发展机遇,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将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区委、区政府以撤县设区为契机,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牢固树立“生态立区、工业强区、旅游兴区”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开放带动、项目推动、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加快融入贵安一体化步伐,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在历史的新坐标系中奋力开创平坝改革发展新局面。

以“三区并举”为抓手

加快建设富裕平坝

坚持生态立区。始终坚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在一手抓发展的同时,一手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稳步推进省级生态示范区县创建,到2020年拟投入110亿元,实施人口集聚区、工业园区、大型煤矿、水泥企业的污水处理,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197个,筑牢跨越发展绿色生态屏障。

坚持工业强区。把工业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来抓,全力抓好黎阳高新区、黔中新区和夏云、羊昌、乐平工业园“两区三园”建设,在招项目、争资金、强服务上下功夫,着力打造招商引资洼地,积极引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入园发展,努力把工业打造成为经济腾飞的强力引擎。

坚持旅游兴区。以全域旅游理念为引领,充分挖掘三张文化名片优势,整体包装,串联开发,着力打造以天龙屯堡为核心的西线文化景区旅游,突出抓好邢江河、斯拉河开发建设,形成以两河为核心的北线和南线自然风光旅游,集中力量打造以夏云镇小河湾村为样板的东线乡村休闲旅游,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构建以文化景区旅游、自然风光旅游、乡村休闲旅游为支撑的旅游发展格局,促进旅游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

加快建设秀美平坝

抓好城市规划建设。借助撤县设区机遇,进一步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全面推进与贵阳、贵安新区、安顺主城区的衔接,努力拓展发展空间。中心城区重点抓好老城区和棚户区改造升级,做优做强城市主体功能,同时着力推进夏云镇和高铁新城附带两个产业园建设,有效拓展主城发展空间,形成以城区为主、夏云镇和高铁新城附带两个产业园为辅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在乡镇,充分依托自身民族、历史、人文和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魅力小城镇。

抓好城市经营管理。为充分盘活城市资产,区委、区政府对所有在建项目进行清理,该结算的结算,该收回的收回,彻底算清“糊涂账”,使城市资产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在加强城市管理方面,以撤县设区为新起点,推进城市管理提档升级,重拳整治乱停车、乱摆摊、乱设点“三乱”现象,严控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两违”现象,打通关键道路实行大车重车绕城通行,全力创建干净、整洁、有序的宜居宜业之城。

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按照面上统筹和点上出彩的原则,重点抓好以夏云镇小河湾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加快打造一批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乡村。

以创新社会治理为抓手

加快建设和谐平坝

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坚持把法治建设与创新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以法治思维破解社会难题,用法治手段化解社会矛盾,把法治精神贯穿于做好群众工作、创新社会治理全过程,着力营造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以开展“平安细胞工程”建设为载体,促进平安建设各项举措在家庭、校园、医院、小区、村居、景区、工地、企业、林区、文化娱乐场所、市场、商场、金融场所、车站、道路等社会细胞体得到有效落实,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平安建设网络。

全面提升物防技防水平。在投入4000多万元实施“大天网”工程的基础上,以齐伯镇为试点,推动“天网”工程向农村延伸,采取政府引导,辖区内企业、金融单位、个体工商户及村民参与的方式,实施“小天网”工程,投入100余万元,安装探头270个、路灯200余盏,实现机关单位、交通要道、企业核心位置、人员密集地段、治安复杂区域和九个行政村的重点区块全覆盖。工程投入使用以来,发案率同比下降8%,侵财性案件下降较为明显,下步将全面总结推广,努力实现乡镇全覆盖。

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抓手

加快建设幸福平坝

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在全区积极倡导武训办学精神,按照“小学向片区、乡镇集中,初中向乡镇、城区集中”的原则,有序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大力实施“新两基”攻坚工程,重点加强薄弱学校设施改善、营养计划食堂建设、农村寄宿制建设和教师公租房建设等工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努力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全力抓好精准扶贫。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牛鼻子,围绕43个贫困村61092名贫困人口倒排减贫工期,采取异地转移、产业培育、创业就业、合力帮扶等多种方式促增收,综合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全力以赴打赢扶贫这场攻坚战。

积极促进创业就业。借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在夏云工业园创建“创客小镇”,提供“四个两年”助力服务,两年免费拎包入住创业办公室、两年免费入住创客公寓、两年免费光纤、两年政府补贴1万元,目前已有16家电商入驻,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知识青年、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

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大力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建立县级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机制,加大对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的关心关爱力度,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实施精准改革为抓手

加快建设活力平坝

推进干部管理机制创新。把“严”字贯穿干部管理始终,充分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县级干部层面,建立了“五联系”制度,要求每名县级干部联系1家企业、1~2个重点项目、1个乡镇、1个村、1名专业人才,定期报告联系工作开展情况,建立工作日志,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动作用。科级干部层面,建立了乡镇(部门)工作汇报会、每周工作日志等制度,倒逼干部真抓实干。股级干部层面,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在新组建的市场监管局、卫计局开展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并正在谋划股级干部跨部门、跨行业轮岗交流,切实选好管好用好股级干部。同时,建立部门、乡镇互派干部制度,从部门和乡镇分别选派9名干部互派挂职,成绩突出的予以提拔重用,不胜任的及时进行调整。村级干部层面,选择9个行政村开展晒实绩试点,并将出台村干部“驾照”管理办法,督促村干部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第8篇

一、右江区农民工基本情况

2014年,右江区有农村劳动力13万人,其中返乡农民工5279人,已创业1249人,有创业意向的375人。全年累计有组织输出农村劳动力29265人,其中区外输出13855人,区内输出15410人(市内9086人)。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58期2775人,完成农民工转移就业4883人。

二、右江区农民工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务工环境不优,劳动权益缺乏有效保障

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城镇从事危险、繁重、脏、累、重体力劳动。不少民营私营业主不重视安全生产投入,不重视劳动条件改善,不注重民工劳动保护,克扣、拖欠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导致农民工人身安全没有保障,职业病与伤亡事故、劳务纠纷日益增多。

(二)技能素质偏低,引导服务不够

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偏低,没有经过专业技能训练,缺乏专业技能,组织培训不够,引导服务管理尚有差距,自发外出多,就业层次低,工作岗位不稳定,劳动收入低,大多数转移输出人员只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和高危、高风险作业。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后顾之忧难解决

虽然右江区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保障水平低。大部分农民工外出务工未被纳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范畴,他们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助等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特别是致伤致残或死亡,一人致伤(残),多人遭殃;一人伤亡,全家返贫。

(四)关心农民工工作氛围不浓,服务不到位

由于农民工工作任务多、责任重,各单位办公经费和人员力量不足,缺少最基本的硬件设施,开展宣传和检查工作时力不从心,关心农民工氛围不浓。部分农民工创业意识强烈,但政府服务部门创业激励机制和保障服务不到位,农民工创业积极性受挫。

三、解决右江区农民工工作问题的对策思考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呼唤新型农民工。新常态是经济转型的加速期,也是农民工工作提升的机遇期。

(一)建立三大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政策研究、规划建设、征地拆迁、资金筹措、招商、宣传等工作组,强化组织保障,研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改善农民工就业和工作环境,营造关爱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建立由发改、住建、财政、人社、国土、税务、工商等部门组成的工作联席制度,形成齐抓共建、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把农民工工作纳入区本级年度考核内容,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

(二)打造三大平台,促进农民工创业

农民工经过进城打工的磨炼,“五有”农民工返乡创业快速发展。有点技术、有点资金、有点营销渠道、有点办厂能力、有点对农村的感情返乡创业,是他们的主要特点。政府要从中确定一批创业人员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给予资金及政策的大力支持,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民工走上创业致富道路。

打造“一园三基地”。在绿源工业园区建设基础上,创建以冶炼、化工、建材、林纸为主导产业,能提供农民工就业岗位5000个的农民工二产创业园。以大楞乡龙和片区为核心,依托大王岭景区,创建集田七、葡萄、蔬菜种植和八角深加工、娃娃鱼养殖为一体的农民工特色农业创业基地。深入实施“借红推绿”旅游发展战略,依托平圩民俗村旅游特色产业,创建农民工特色旅游创业基地。以南大建材市场为核心,整合迎龙区小商品交易、物流、零售、商业街等资源,创建农民工商贸创业基地。以汪甸返乡农民工创业成功示范带动,打造右江区汪甸农民工创业园,筑巢引凤。

建立农民工创业园区综合服务中心。依托劳动力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驻外劳务办事机构等,建立“返乡创业信息资源库”“劳动力信息资源库”,为农民工创业园区建立优势资源项目、务工及创业能人、劳动求职登记等资源。

完善基层就业平台体系。建立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体系,为农民工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劳动保障事务和劳务输出、劳务派遣、就业服务信息等服务,形成区、乡镇(街道)、社区三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城区公共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

(三)优化三项服务,促进农民工就业

优化信息服务。对农民工实施“三送”(送就业岗位信息、送技能培训、送就业创业政策)等“一条龙”服务,开展农民工系列现场招聘、技能助你就业、春风送岗位下乡、就业信息对接、农民创业、用工需求调查等六大活动。

优化培训服务。全面启动“为民办实事工程职业培训”活动,将农民工技能培训任务层层分解到乡镇(街道),为农民工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同时,把农民工技能培训、鉴定发证和转移就业结合起来,实现“三个对接”,即任务分配与培训机构对接,培训与技能鉴定对接,培训与就业对接。

优化示范带动作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0人,农民创业带头人1000人的“双千”培养评选工程,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头人建档培养,农村劳动力创业带头人建档培养,创业带头人示范带动务必更加明显。

(四)健全三项维权措施,强化制度保障

建立城际、部门间的维权联动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搭建农民工维权平台,推动农民工劳动合同、工资发放、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从事发后被动维权向主动介入、积极宣传、预防为主的维权模式转变。

强化农民工维权宣传活动。结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年”等维权活动,全覆盖、多形式向用人单位宣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发放《农民工维权手册》和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单,提高用工单位和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建全监察、网格、仲裁维权。将全区7个乡镇和13个社区分别划分为20个网格,聘请10名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每位协管员按照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标准,负责2个网格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同时,对每个网格进行地毯式的信息采集。坚持依法办案,妥善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切实为用人单位、职工排忧解难,提高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公信力。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保证农民工参保缴费的基数、比例、个人账户建立、待遇计发及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政策规定同城镇参保人员相同。依靠法律、行政、制度、宣传等综合措施,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农民工社会保障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