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17 14:02: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绿色食品标志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要加大绿色蔬菜生产宣传培训
我们通过聘请省内外专家讲座、发放技术规范、书籍、光盘,张贴绿色防控挂图,统一印制标牌、挂图、台账,统一制作《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蔬菜标准园生产管理规范》等多种措施加强园区标准化生产的宣传。
二、要加强蔬菜绿色防控
绿色防控工作不同于常规的“重视化学防治,轻视农业防治”。在标准园中我们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集成技术,所建蔬菜标准园全部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重点示范推广蔬菜优良品种,嫁接防病,集约化育苗,小高畦地膜覆盖栽培,膜下沟灌和微滴灌节水,防雾滴耐老化多功能棚膜,蔬菜配方施肥,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熊蜂授粉保花保果,植物生长灯、反光幕补光防虫网、粘虫板、生物农药等物理生物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十余项标准化集成技术 ,通过集成技术的推广,近量创造适宜绿色蔬菜生产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适生环境,即培育壮苗少生病。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涿州市5050亩标准园100%落实了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
三、要加强蔬菜质量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达到绿色标准
我市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涿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主体,负责对全市的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测,同时在重点龙头企业、超市、市场、蔬菜标准园基地等建立检测分站,加大对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测力度。
四、要加强园区农药使用监管
我们农业局综合执法人员定期对园区库房的农药进行调查,一旦发现违规使用农药的情况立即责令生产管理人员进行整改,标准园用药应严格遵循《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1、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
2、为了和一般的普通食品区别开,绿色食品有统一的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有特定图形。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由三部分构成: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间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标志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
3、绿色食品标准共分为两个技术等级,即AA级绿色食品标准和A级绿色食品标准。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整个图形描绘了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告诉人们绿色食品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能给人们带来蓬勃的生命力。绿色食品标志还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4、从行业发展上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无污染、安全的绿色食品已成为时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未来,绿色食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开发潜力都十分巨大。
(来源:文章屋网 )
绿色食品的概念是我国提出的,它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因此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是绿色食品的特征。之所以冠以“绿色”,是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
绿色食品并不等同于无公害食品或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的基础,绿色食品基本涵盖了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要求较低,基本上相当于绿色食品的A级,而有机食品要求更高、更严格,其标准具有国际性,基本相当于绿色食品的AA级。
绿色食品外包装要有绿色食品商标标志,该标志包括:绿色食品商标图形,绿色食品文字商标,绿色食品标志许可使用编号和绿色食品防伪标。如缺其一,则可能是冒牌产品。很多假冒产品都只有文字字样,没有图形,或者只有图形没有文字字样。
目前,人们在绿色食品的认识上尚存在几个误区:
误区一:绿色食品就是绿颜色的
绿色食品中的“绿色”是指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并非绿颜色。绿色食品涉及粮油类、蔬菜类、果品、畜禽蛋奶类、水产类、酒类和其他一些食品,而绿颜色的食品未必就是绿色食品。
误区二:绿色食品不含有害物质
绿色食品中的无污染只是相对的,所含物质是否有害也是相对的,因某种物质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会有害,只要有害物质含量不超过规定标准就可能成为绿色无公害食品。
误区三:无污染食品都是绿色无公害食品无污染只是绿色食品的特征之一,此外,其生产条件还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关键词:食品 概念 辨析
在食品包装袋上常常可以看到“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天然食品”、“保健食品”等字样,这几个概念究竟有何区别,本文仅从下列方面对此进行辨析。
1.从其概念和产品具备的条件上看
(1)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以英文ORGANIC FOOD直译而来的,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作为有机食品,需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①原料必须来自已经建立的或正在建立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食品。②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标准。③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必须有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跟踪审查体系,并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档案及规范性标识。④必须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应该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有机”,并不是化学上“有机”的概念。
(2)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不是指“绿颜色”的食品,而是指由我国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绿色食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产品或产品原料的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环境质量标准。②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③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④产品的包装、储运必须符合绿色食品包装储运标准。“绿色食品”的概念是我国首先提出来的,国际上并没有这种说法,由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国际上通常都冠以“绿色”二字,如:绿色和平组织、绿色壁垒等,我国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定名为绿色食品。其实,绿色食品在颜色上既有绿色的(如绿茶、深绿色蔬菜等绿色食品),有黑色的(如香菇、黑木耳、黑芝麻等绿色食品),有白色的(如燕麦、白萝卜、牛奶等绿色食品),有红色的(如西红柿、红葡萄等绿色食品),还有黄色的(如南瓜、胡萝卜、黄豆等绿色食品)。这就是说,绿色食品的颜色并非都是绿色的,即使是绿颜色的食品,若没有获得我国食品发展中心认定,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也不能称为绿色食品。这里的“绿色”应是一种理念,着重强调保护环境和贴近自然。
(3)无公害食品无公害食品是指产地生态环境清洁,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生产或加工,农药、重金属、硝酸盐及激素等有害物质控制在安全、健康允许的范围并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强制标准的安全、营养的食品。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偏远、封闭的地区所生产的食品不一定都是无公害食品,即就是野生的、天然食品也未必称得上无公害食品。是否为无公害食品,关键是其食品的生产环境中的污染物是否超标,食品是否经过相关机构认证。
(4)纯天然食品纯天然食品是指自然生长,未经人工培植的食品。一些人极易相信天然食品,其实许多天然植物都多少带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况且可能由于被污染的土壤、水源、空气及农药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有害成分会残留在植物的体内。另外,天然植物在种植、收获、储存、制作过程中若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也难以保证它的食用安全性。许多纯天然食物中含有亚硝酸、生物碱、农药残留、天然植物自生杀虫剂。经检测,茴香、肉桂、丁香、花椒、咖啡、芥末、桃、梨、杏等食品中都含有天然杀虫剂,有些还可能是致癌物。况且,目前我国并无纯天然食品的认证标准,纯天然食品并不能等同于绿色食品,媒体上宣传的“纯天然食品”说穿了只是一种商业炒作行为。
(5)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是除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给人体提供生存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有特定的色、香、味、形外,还能调节人体的机能,并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但又不是以治疗为目的的一个食品种类。因此,保健食品既不同于一般食品,也与药物有所区别。保健食品应具备的条件是:①必须经动物或人群功能学评价,证明其具有明确、稳定的保健功能。②各种原料及其产品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必要时需对产品进行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确保产品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③配方和组成及用量必须具有科学依据,具有明确的功效成分。如果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能明确功效成分,应确定与保健功能有关的主要原料名称。④标签、产品说明书及广告应真实,应符合《保健食品标识规定》的要求,不得宣传疗效。这就是说,药品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而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是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一个人生病后还是要吃药的,仅食用保健食品是不起作用的。
2.从其产生的背景来看
有机食品在国际上起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由发达国家在出现农副产品过剩、生态环境恶化及环保主义运动推动下产生的。而我国则是在政府倡导和推动下,并于1994年成立了有机食品中心,标志着我国有机食品生产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我国《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从2006.4.1起正式实施;绿色食品是由我国农业部针对食品污染问题提出,于1990年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其初衷是为国民提供安全、优质、健康的食品,并在1993年《绿色食品标准管理办法》;无公害食品是国家经贸委和农业部于1982年提出并实施的,结合城市居民的“菜篮子”、“放心菜”、“放心肉”工程进行的,2002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纯天然食品是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影响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一些食品生产厂家便私自在其食品包装上印着“天然”、“纯天然”等字样,这其实是对消费者的一种误导行为;保健食品的产生是社会进步及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显著标志,我国卫生部于1996年颁布了《保健食品标识和标签的管理条例》、《保健食品卫生标准》、《保健食品评审标准》、《食品安全和管理评估程序》,1997年颁布《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评审程序和功能检测方法》,这标志着我国保健食品的生产与消费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从产品质量标准来看
有机食品因国家不同,认证机构不同,其标准不尽相同。如美国于2000年公布了有机食品的新标准,日本于2001年公布了有机食品法,我国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也制定了有机产品的认证标准。有机食品的标准具有国际性,其产品需要有三年的过渡期;绿色食品的标准由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一制定,分为A级和AA级两种。A级参照发达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制定,A级绿色食品允许限时、限量、限品种使用安全性较高的化肥和农药等,其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普通农产品质量水平相似;AA级绿色食品则对应和接轨及等同的是国际上的有机食品标准,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按照农业部的行业标准,产品也要有三年过渡期;无公害食品在我国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的标准和规范的一类食品。纯天然食品在我国目前并无其相关的认证标准。我国卫生部批准的功能性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只有22种,即:免疫调节、调节血脂、调节血糖、延缓衰老、改善记忆、改善视力、促进排铅、清咽利喉、调节血压、改善睡眠、促进泌乳、抗突变、抗疲劳、耐缺氧、抗辐射、减肥、促进生长发育、改善骨质疏松、改善营养性贫血,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美容,改善胃肠道功能。食品标签上不能含有或暗示治疗作用。凡是超过上述22种保健功能范围的宣传都是违法的。
4.从认证机构及认证方法来看
有机食品标志的认证机构在不同的国家是不同的。我国的认证机构是国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在认证方法上以实地检查为主,检测认证为辅,重点是农事操作的真实记录和生产资料购买及应用记录等,产品证书有效期为1年;绿色食品标志的认证是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的认证以检查认证和检测认证并重的原则,强调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在环境技术条件评价方法上,采用调查评价与检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AA级绿色食品的认证方法与有机食品的认证方法相同。产品证书有效期为3年;无公害食品的认证是我国各省、市级政府的相关认证机构,无公害食品的认证方法与A级绿色食品的认证方法相同;纯天然食品在我国目前没有认证机构;保健食品则是由我国卫生部对其实行审批制度。
5.从其产品标志来看
有机食品的标志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认证机构是不同的,但在我国却有统一的标志(图1),有机食品的标志采用人手和叶片为创意元素,我们可以感觉到两种景象,其一是一只手向上持着一片绿叶,寓意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渴望。其二是两只手一上一下握在一起,将绿叶拟人化为自然的手,寓意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的呵护,人与大自然需要和谐美好的生存关系。绿色食品在我国也有统一标志(图2),由特定图形表示,上方为太阳,下方为叶片和蓓蕾组成,并有绿色食品字样,产品外包装上还应有激光防伪标贴;无公害食品我国也有统一标志(图3),图案主要由麦穗,对勾和无公害产品字样组成,麦穗代表农产品,对勾表示合格,金色寓意成熟和丰收,绿色象征环保和安全;纯天然食品目前在我国无统一标志;保健食品在我国有统一的标志(图4),其专用标志是上下两部分椭圆形类似草帽状的弧线中夹着一个圆球的图案,意为对人体的保护。图案连同下方“保健食品”四个字以及卫生部的批准文号均为天蓝色。保健食品的功效成分或营养成分表、保健功能、配料表、食用方法、净含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生产厂名和厂址必须与卫生部签发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内容相一致。
总之,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保健食品都是属于安全性食品,有机食品是质量最高的食品,它对消费者的经济收入有较高的要求,目前销售以国际市场为主;绿色食品是次于有机食品而优于无公害食品的过渡性食品,产品销售以国内市场为主;无公害食品则是绿色食品在发展初级阶段的食品,在国内以大众化消费为主;保健食品是既不同于普通食品又不同于一般药品的一类特殊食品;纯天然食品既不是有机食品,也不等同于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保健食品。
参考文献:
[1]张先云,张艳芳.绿色食品摭谈.生物学通报,2003年第2期.
1发展现状
1.1认证企业及产品情况
近5年来,广东省当年认证的绿色食品企业数和产品数(图1)呈稳定增长趋势,每年新获证的企业数不少于80个,产品数不少于160个。根据2013年绿色食品统计年报,目前全国新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有3229个,获证产品数为7696个,广东省新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有118个,获证产品数为259个,分别占全国的3.65%和3.37%。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7696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为19076个,广东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产品总数分别为304、626个,分别占全国的3.95%和3.28%。可知广东省绿色食品获得认证的企业数及产品数在全国所占比例不高,排名处于中等水平。
1.2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目前,广东省有4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分别是广东省河源市、开平市、农垦湛江垦区、仁化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基地数、种植规模、绿色食品产品产量分别是104200hm2、4个、33533.33hm2、41.6万t,在全国所占比例都不到1%,分别为0.61%、0.78%、0.39%、0.53%。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相对于其他农业强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原因可能是受到了广东省农业产品结构的限制。
1.3绿色食品认证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广东省新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中,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省级龙头企业65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个、其他企业37个。在获证企业中,省级龙头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获证产品也大部分来自省级龙头企业,获证产品数为总数的57.92%。广东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在获证的企业中所占比例不高。
2存在问题
2.1认知度不高,制约发展
在我国,政府部门对绿色食品的发展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绿色食品的供应链是政府、企业、消费者多驱动的系统[9]。绿色食品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但由于绿色食品概念和发展意义等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和消费者对其认知程度不高[10]。政府希望将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手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措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农业结构调整的导向,但企业和消费者更多地是从自身需要出发,消费者的需求是优质优价质量安全,生产者经营者更注重从中是否可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认知上观点片面,不能形成主动关联、有效制约的联动机制。调查显示,我国六成以上的消费者不清楚绿色食品与一般食品的区别,常因绿色食品价格偏高而放弃绿色食品的消费,经济效益空间减小也削弱了企业认证绿色食品的积极性。认知度低使绿色消费的文化与氛围难以形成,制约了绿色食品的发展[11]。
2.2重申报,轻监管
近年来,绿色食品行业发展迅速,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在数量上有较大突破,截至目前,“三品一标”的认证登记总量已达9.5万多个,涉及企业3.8万多家,认定产地近8万个;主要认证产品年产量已占同类农产品商品量的40%以上,认定的种植业产地占全国耕地的45%以上。“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工作的主要措施包括企业年度检查、产品抽样检查、市场监察等[12]。国外对于已经认证过的企业,认证后产量、销售产品数量都有追踪。但在我国,由于绿色食品相应的认证系统并未建立起来,很少有机构能够做到认证后全程追踪,申报认证后,监管力度明显表现不足。现有的体系队伍性质、工作措施力度都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全面强化“三品一标”监管的需要[13]。
2.3用标不规范,假冒产品存在
绿色食品标志是一个质量证明商标,属知识产权范畴,商标的专用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保护[14]。为了把绿色食品同普通食品在市场的形象区分开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正式注册绿色食品质量证明商标,对产品依法实行标志管理。少数企业用标不规范,假冒绿色食品标志的现象时有发生[15],造成绿色食品市场秩序混乱,出现“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行业乱象,并严重误导消费者。不合格产品和生产企业冒用品牌、超范围使用标识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品牌形象[16-17]。
2.4发展速度位于全国中等水平,亟待提高
绿色食品符合目前“绿色消费”的主流,未来市场需求较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广东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和其他区域比较,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及产品数量上仍存在差距。截至2013年,广东省绿色食品企业数排名第8位,少于山东、江苏、浙江、黑龙江、河北、湖北、安徽7省;绿色食品产品数量排名第11位,位于山东、江苏、河北、湖北、黑龙江、浙江、安徽、四川、湖南、辽宁10省之后。面对绿色食品巨大的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据统计,广东省的绿色食品如粮食、蔬菜、畜禽蛋、淡水养殖产品分别仅占全省同类产品的0.19%、0.04%、0.05%、0.22%,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的消费总量来说,绿色食品占有比例比较小,与消费者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绿色食品总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进一步开发绿色食品的发展潜力,从而带动广东省整体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3对策建议
3.1加大科普宣传,提高认知
积极开展绿色食品科普宣传工作,包括大力引导企业充分认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意义,普及绿色食品相关知识,宣贯认证的相关规定、流程等,树立企业品牌意识,调动企业认证积极性。此外可利用各种媒介,包括电视广播、信息网络等,扩大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开展健康消费引导,提高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同时可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培训一批精通绿色食品相关知识的基层科技人员,向全社会开展真实有效的宣传。
3.2强化企业为主体的责任制
目前,绿色食品认证必须以企业作为主体才能取得,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化按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即典型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及“企业组织模式”等两种模式。因此,可以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三品一标”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18]。发展绿色食品市场不仅要做好消费者需求层面的工作,更要强化企业为主体的责任制,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要求企业主体诚信经营,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规范种植、合理生产,保证绿色食品市场中的有效供给。
3.3加强证后监管,强化政府指导
开拓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局面,应以政府为主导,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尤其是认证后的监管工作仍需加强。以贯彻新《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为契机,依法强化证后监管,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和规范用标。同时要全面加强体系队伍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各部门职能,严格落实各项监管措施,保证农业系统绿色食品稳步健康地发展。进一步强化政府指导作用,在宏观层面科学制定绿色食品发展的总体规划,微观方面具体指导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合理布局,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3.4强化基地建设,保证产量质量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是保证绿色食品的产品质量的基础,一般是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技术条件要求,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生产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19]。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监管制度,完善基地建设,扩大总量规模,优化产品结构,可有效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可依托地方经济特色与农业生产优势,组织农户积极参与,实现基地生产与龙头企业的对接,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产地准出管理,提高基地标准化建设水平,巩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础。
3.5努力拓展市场,维护品牌形象
强化品牌培育和消费引导,提高绿色食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借力农产品质量安全名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需要借助品牌效益、营销战略,进一步开拓绿色食品市场,一方面可增强概念消费,结合“绿色消费”理念,借助历史文化优势,融入品牌概念,打造品牌特色,树立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不断加强品牌宣传和市场建设,保护和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绿色食品品牌价值。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优质优价机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的优势,降低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的成本,减少产品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附加费用,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内需,激发国内强大的绿色食品潜在市场。同时利用我国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的中高档农产品行业竞争中的明显价格优势,拓展绿色食品在国际领域的发展。
3.6完善标准制定,推进产品认证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思路,依托我市自然资源禀赋,以建设生态、高效农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为核心,强化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快速提升“三品一标”认证数量和质量,全力扶持绿色、有机食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壮大、产业升级,逐步构建我市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把我市建设成为一流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和样板区,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步伐。
二、任务目标
(一)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数量。在2015年138个的基础上,2016年发展到190个,到2018年发展到260个。
(二)有机食品标志认证数量。在2015年13个的基础上,2016年发展到25个,到2018年发展到50个。
(三)地理标志认证数量。在2015年5个的基础上,2016年发展到10个,到2018年发展到20个。
(四)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在2015年860万亩的基础上,2016年发展到900万亩,到2018年达到1000万亩,其中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占5%以上。
(五)到2018年市级以上农产品龙头企业主导产品全部通过绿色食品标志认证。
三、工作重点
(一)加速提升“三品一标”的数量和质量。加大宣传和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和调动行业协会、农业企业、生产经营主体对“三品一标”的认知度和认证标志的积极性。将我市的优质稻米、林下产品、畜产品、水产品、食用菌、特色经济作物均打造为绿色、有机产品。全力打响“大米”、“非转基因大豆”“黑木耳”、“桦南紫苏”等地域品牌。一是农产品取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申报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同时鼓励企业认证有机食品标志。二是扩大“三品一标”认证范围,县级财政对“三品一标”认证主体给予资金补贴,突出抓好地理标志认证工作。三是促进绿色、有机食品出口创汇,商务和经济合作部门积极帮助绿色、有机食品企业申办自营出口权。
(二)加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抓住国家推动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推动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自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成一批原料质量优良、数量满足龙头企业加工需要的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级财政对于企业自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有机食品示范基地的给予资金补贴。
(三)结合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产,转变过去依靠拼资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发展方式,深入开展“三减、两增、一提升”行动,努力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发展生态质量效益型农业,突出绿色、优质、安全,全力抓好示范带建设工作,打造现代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
(四)强化市场营销。充分利用国内外大型会展平台,组织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开拓外埠市场,创品牌,提升我市绿色、有机食品的知名度。同时,在我市探索举办绿色、有机食品大型展会,辟建地方绿色、有机食品展示馆。加强域内外市场营销网络建设,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形式,搞好域外市场规划布局,在域内农贸市场、大型商超,建立绿色、有机食品专区或辟建大型绿色有机食品专业市场。一是鼓励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利用“互连网+绿色食品”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通过网上销售绿色食品,为线下销售拓展渠道,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鼓励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在省外建立绿色、有机食品旗舰店。三是支持、鼓励绿色、有机食品经营主体参加国内外展销会和经贸洽谈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取得实效。各县(市)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绿色食品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摆上突出位置,认真抓好推进落实。成立专门组织机构,配备专业工作人员,各乡镇配备一名专职人员从事绿色食品工作,具体负责本地绿色食品申报、质量监管、市场营销等工作。
(二)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以县级为单位制定政策,实行资金补贴。一是鼓励“三品一标”认证。对新获得绿色、有机食品标志的主体,新增的系列产品,给予适当补贴。新获得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的主体,加大补贴力度。农业产业化项目、互联网+、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等国、省投资项目向持有绿色、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倾斜。二是鼓励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建设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给予环境评估检测全部费用补贴。生态高产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三减两增一提升”、设施农业建设等项目投资,优先向绿色、有机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安排。三是鼓励市场展销。进入电商网络销售平台,新建省外绿色、有机食品旗舰店,给予适当补贴。绿色、有机食品经营主体参加市政府统一组织的绿色食品展销会,展位费、特装费由县级财政承担。
一、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绿色食品产品成本和效益的矛盾
目前看,生产绿色食品的成本较普通食品高,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标准高,对土壤、温度、水、大气以及品种等的要求严格,产品要求一品一号、单独包装、统一配送,因此,要投入更多劳动时间和现代化技术;二是在生产过程中,要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要求而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产量;三是申报绿色食品必须由有资质的省级检测机构对产地的水、土、气以及产品的品质、加工工艺、包装、运输等过程进行全程质量检测,合格后才能获得认证,因此,一个绿色食品产品标志从申报到认证要花费一定的费用。以上因素决定了绿色食品的生产成本相对比普通产品要高。
在国外,有机食品或生态食品的价格一般比普通产品价格高50%~200%,生产者的利益能得到保证,因而具有极大的生产积极性。
在我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绿色食品不可能获得如此高的价格,致使绿色食品的经济效益与普通产品没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绿色食品生产在收益上没有明显优势,成本却要远高于普通产品,从而没有提高绿色食品生产者和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最终将影响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2.高科技需求与低科技投入的矛盾
生产绿色食品要求禁用或限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合成物质。因而要求有先进适用的技术,如土壤生态培肥与地力维持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环境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绿色食品加工、包装、运输与贮藏保鲜技术等与之配套。同时还要有高效无毒副作用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保鲜剂、人工色素等。然而,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绿色技术还非常缺乏,绿色生产资料为数不多,且价格较高。
作为从事绿色技术和绿色生产资料研制和推广的科研部门,许多正在或已经进行体制改革,开始走向市场,因而出现了一些过于追求效益而急功近利的现象。个别不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也推向市场,农民用后没效果,只能退而使用传统技术以及高效但也高残留的生产资料,从而影响绿色食品品质和生产环境。
3.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意识的矛盾
(1)生产者方面由于化肥、农药等对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有显著作用,在生产过程中,以产量目标为主的农业生产对其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现阶段,虽然大家都充分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产的重要性,但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对发展绿色食品缺乏应有的认识,当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与施用化肥、农药发生冲突时,农民选择了提高产量而施用化肥、农药,却放弃绿色食品应遵循的生产技术规程。这种现象不仅在大田生产中表现相当突出,在一些大棚生产中,甚至在一些绿色食品挂牌生产基地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如滥用生长调节剂和生长激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影响食物安全的新隐患。
(2)消费者方面当前,不少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还不认识、不了解,认为地里生长的绿色庄稼和蔬菜都是绿色食品。还有的认为凡是天然或野生的就是绿色的,如野菜等。其实,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无污染既指生产过程中的无污染,也包括产地环境的无污染,如果产地环境很恶劣,即便生长在野外,从不施用化肥和农药的野菜,也不是绿色食品,甚至还有可能因毒物聚集而无法食用。
4.创品牌与保品牌的矛盾“创业容易守业难”。在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同样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目前,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地都在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标志,绿色食品管理部门也将主要集中精力用于前期的考察与标志审批,相对来说对后期的跟踪管理(特别是生产过程的有效管理)有所松懈,从而出现原料生产符合标准、加工过程出现污染,或加工产品符合标准、市场流通出现污染等现象,最后到消费者餐桌上的真正绿色食品却很少。对已经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基地,没有及时进行跟踪监测、检查与后续管理;有少数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为获取眼前的利润而在绿色食品认证过期后(一般有效期3年),不重新申报认证却继续使用过期标志。因而造成了绿色产品市场的混乱局面,消费者真假难辨,进而损害了真正绿色食品生产者的利益,也将从根本上制约绿色食品的健康发展。
5.重目标和轻规划的矛盾目标的制定不难,说要建立多少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或发展多少个绿色食品很简单,但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科学规划。规划不等于计划,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考虑宏观的社会发展背景和项目区微观的社会经济条件;其次要分析预测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当地的资源条件,不能盲目计划把什么都发展成绿色食品,也不能只发展单一产业而破坏生态平衡;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发展绿色食品的目标和规划发展的内容,同时还要提出实现目标的配套措施和实施步骤等。
发展绿色食品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良好资源的基础上,还需要许多行业和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分工合作,因此需要有科学的规划。但目前许多地方在发展绿色食品时,不管当地是否有资源,不管产品是否有市场,也不管是否符合当地的产业发展政策,就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盲目地多方筹集资金和劳力等投入建设和生产,却往往因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而不了了之。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不但没有发挥绿色食品的产业带动作用,反而造成人们对发展绿色食品的偏见和误解。
另外,在绿色食品标志的管理与监督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绿色食品标识缺乏应有宣传和推广,没能在市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许多市民对标识的真假难以判别,使不法商家有机可乘;二是市场监控力度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还很不完善;三是绿色食品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对绿色食品品牌的良好维护。
一个地方拥有良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后,只要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加工和运输,就可以申报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因此,创立一个绿色食品品牌并不是很难,但要长久的保持这个品牌并始终达到品牌要求的标准就很难。目前,在开创绿色食品产业的基础上,如何维护和保持绿色食品的声誉,规范绿色食品市场,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确保绿色食品在公众心目中的健康、营养形象,保持绿色食品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是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策
1.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1)指导思想以科技创新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消费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强化标志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2)发展方向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进程,树立品牌形象。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应坚持政府推动为主导,在加快产地认定和强化产品认证的基础上,依法实施标志管理,逐步推进从阶段性认证向强制性认证转变,全面实现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和安全消费。绿色食品作为安全优质精品品牌,应坚持证明商标与质量认证管理并举、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并行,以满足高层次消费需求为目标,带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有机农产品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应坚持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逐步实现从产品认证向基地认证为主体的全程管理转变,立足国情,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有机农产品。
(3)发展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要迅速扩大总量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机农产品要突出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提升质量和效益。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重点是“菜篮子”和“米袋子”产品;绿色食品发展重点是优势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有机农产品重点发展有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
2.政府推动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开发和发展绿色食品是提升和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选择。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绿色食品生产,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从项目支持、资金倾斜、科技投入、价格保护等方面扶植绿色食品发展;应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给予政策倾斜,让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真正得到实惠,重点扶持有实力和科技含量高的生产企业,加快生产和开发高、精、尖的绿色食品,通过规模效应带动绿色食品发展,使绿色食品生产者的利益得到保障,从而解决绿色食品生产者的成本和收益不对等的矛盾,提高企业生产和发展绿色食品的积极性。具体则可以通过设立绿色食品申报成功奖,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奖等形式来促进绿色食品发展。如资阳市政府设立了“绿色食品申报成功奖(每个申报企业奖励3万元)”、“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奖(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以上的申报单位奖励5万元、省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奖励3万元)”和“有机食品申报成功奖(每个申报企业奖励10万元)”。乐至县、安岳县、雁江区政府也出台了相关奖励政策,支持和发展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
通过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资阳市绿色食品产业经过6年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已有15家企业51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产品证书;其中:简阳市4家企业15个产品,雁江区4个企业16个产品,安岳县2个企业4个产品,乐至县5个企业16个产品。获准实物生产总量为89 529.34t;1家企业(简阳正东公司)1个产品(5 000只山羊)获得有机食品产品证书,乐至县砚山公司已通过了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检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简阳国光公司)1个产品。还有16家企业通过了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环境检测。
资阳市现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为42.44万亩,其中:安岳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水稻10.3万亩、柠檬15万亩,全市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0.26%;另外,安岳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红苕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1.7万亩已通过环境监测,正处于创建期。
另外,国家应加大对科研部门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立项和资金支持上给予适当倾斜,鼓励科研部门加快研制出更多的绿色技术和生产资料,满足绿色食品生产需要。同时,应加大对发展绿色食品的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对管理者、科技人员及生产者的技术培训;可以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作为发展绿色食品的技术依托单位,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解决我省绿色食品发展中的高科技需求与低科技投入的矛盾。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绿色食品品牌知名度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形式如广播、电台、电视、报刊、互联网络等各种媒体舆论工具,向社会进行宣传,强化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加深社会对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的关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加强对绿色食品的宣传要引导消费者充分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及其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体健康、提高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突出绿色消费不等于“贵族消费”,提高全民族绿色意识,倡导绿色食品消费新观念,从而促使消费主体自觉购买、使用绿色产品,增强绿色消费能力和活力,形成现实意义上的有效绿色需求。以有效需求促进绿色食品的规模发展,而规模发展又可降低成本和销售价格,从而让更多的人能接受绿色食品,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对绿色食品标识的宣传力度加强对绿色食品标识的宣传,使公众多掌握有关绿色食品及其标识的常识,充分认识绿色食品,辨别绿色食品真假。在新闻媒介刊登关于绿色食品标识的介绍,对公众认识并了解绿色食品很有必要,从而让最广大人群了解并接受绿色食品;还可以采取编码的形式,一个绿色产品一个代码,市民可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查询到每个代码代表产品的信息如产品名称、生产单位、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时间、期限等,使投机者无机可乘;还可设投诉或举报电话等,使不法分子无可逃遁,让最广大的消费者成为规范绿色食品市场的监督者和行动者。
4.科学规划,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不能简单地靠生态和资源优势买卖天然产品,而是要依托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延长绿色食品的产业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一个地方发展绿色食品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作出详细的发展规划,即要在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长远规划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考虑本地区以及与周边环境地区的资源条件和市场趋势,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资源优势和制约因素,确定发展绿色食品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产业政策、结构变化、布局规模等,制订实施总体方案和指标,使绿色食品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作出贡献。如资阳市绿色食品发展规划是:
(1)绿色种植业从资阳市情况看,目前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玉米、水果和红苕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蔬菜等主要经济作物的比较优势明显。从产品质量来看,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质量远不如国际上同类产品。资阳市绿色种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少、总量不足、单产水平不高、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
资阳市绿色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是: 第一,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扩大绿色种植业的生产规模,形成规模发展优势;第二,以农业生态系统建设为基础,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建立绿色种植业生产基地,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绿色农业种植模式的转变;第三,适当调整绿色种植业的结构,突出发展绿色水稻、小麦、蔬菜、水果、红苕、双低油菜等种植业品种;第四,加强农业基础工程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2)绿色畜牧业资阳市畜牧业产品的优势均比较明显,但主要畜产品的质量达不到发达国家的要求,是资阳市绿色畜牧业生产中一个薄弱环节。今后绿色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是:第一,建立以生猪、家禽、禽蛋为主的畜产品生产结构体系,比如发展规模化养猪场和养猪家园;第二,建立以舍饲圈养统一管理饲料方式为主的大型禽产品生产基地;第三,建立绿色饲料生产和供应体系,保证畜产品的绿色质量;第四,建立完善的卫生检疫制度,推广使用绿色生产、加大技术和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技术。
(3)绿色养殖业资阳市养殖业发达,拥有一定的名贵水产品,但由于周围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养殖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养殖品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下降,绿色水产品还是空白。今后资阳市绿色养殖业的发展方向是:第一,绿色养殖业的发展重点是形成以名、优、特品种为主体的高档次水产品结构;第二,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适度扩大养殖规模;第三,加强周围地区污染的治理,提高养殖水体的质量。
5.加强和完善绿色食品管理机制
一、绿色食品是世界食品消费的新潮流
1972年,在瑞典的斯德歌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与会学者首次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正式拉开了农业革命的序幕。进入20世纪80年代,旨在把重视农业持久稳定发展,强调对环境和资源保护相结合的影响下,各国纷纷提出发展农业的新模式,如“替代农业”“低投入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于是相应地出现了“生态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等名称。各国对绿色食品的称谓虽有所不同,但是基本内涵都是一致的,即避免或最大程度地限制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的使用,而尽量以高新生物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生产加工无污染、无公害食品,以利于促进人体健康。
绿色食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并成为食品消费领域新热点。发达国家市场调查表明,美国有54%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无污染的果蔬,哪怕付出较高的价格;英国有66%的消费者表示愿付高价购买无污染的果蔬。由于市场需求强劲,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极大地影响了政府行为和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目前,绿色食品的发展已形成三点共识:一是绿色食品能较好地协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因而受到各国重视,其发展显示出稳步上升的广阔前景;二是绿色食品质量高,市场竞争力强;三是绿色食品成本低、价格高、效益好,因而市场供给量迅速增加。尽管目前绿色食品生产量和消费量仍小,但不久的将来规模必将扩大,将人类消费引人一个全新的领域。
二、绿色食品的定义和标准体系
绿色食品系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它包括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的农、牧、水产等初级品以及以此为原料的加工食品。国际上与我国绿色食品相类似的食品称为“生态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绿色食品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称为绿色食品工程。它注重生产基地、环境、食品检验、市场运行和科研教育等各系统之间的结构和联系。
绿色食品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标准规程、产品标准、包装标准、储藏及运输标准,构成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我国对各项标准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在参照国外绿色食品相类似的食品标准的基础上,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结合国情将绿色食品分为AA级绿色食品及A级绿色食品两类。国家分别规定了它们的检测评价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标准以及包装标准等。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与我国以往制定的标准根本区别在于:绿色食品生产以高新科技为手段,以净化环境为基础,培育高产、优质、无病虫害的动植物品种,对食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实行全过程无污染质量控制。这样既保证了食品的产量又保证食品不受污染的品质,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们的营养,促进人体的健康。
1. 严密的质量标准体系。绿色食品的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产品包装标准,组成了严密的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绿色食品的产品标准是参照国家、部门、行业有关标准并综合各部门和各学科专家的意见而制定的,普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部分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标准直接接轨。从综合质量标准来看,绿色食品整体质量代表了中国食品质量的最高水平,绿色食品产品包装标准对包装材料的选择设计等方面均有了明确规范的要求。
2. 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措施。绿色食品的生产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以保证产品的整体质量。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措施的核心是将中国传统农业的优秀农艺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具体的生产和加工操作规程,指导、推广到每个农户和企业,落实到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各个环节,改变以最终产品的检验结果为评定产品质量优劣的传统观念,这是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全新质量观。
3. 科学规范的管理手段。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是全世界通用的区别不同产品特点或产地的手段,如国际羊毛局的“纯羊毛”标志,我国的“真皮”标志等。我国绿色食品管理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实行规范的标志管理,即通过合乎特定标准的产品发放特定标志用以证明产品的特定身份以及与一般同类产品的区别。绿色标志作为质量认证商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注册,开创了我国质量认证商标管理工作的先例,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将质量认证和商标管理紧密结合,使绿色食品认定既具备产品质量认证的严格性和权威性,又具备了商标使用的法律地位。实施绿色食品标志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规范企业的生产和流通行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而且有利于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不仅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创名牌开拓市场,而且有利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4. 高密度的组织网络。为了将分散的农户和企业发动起来进入绿色食品开发行列,我国建立了三个组织管理系统:一是在全国各地成立了绿色食品委托管理机构,系统地承担绿色食品的宣传、发动、指导、管理、服务工作;二是通过全国各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落实到每个农户和农场,以保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应用,推动绿色食品开发向基地化、区域化发展;三是委托全国各地农业环保机构和区域性食品检测机构负责绿色食品的产地质量和食品质量检测。这个独立于管理系统之外的质量监督保障网络,保证了绿色食品生产体系的公正性,同时增强了绿色食品生产体系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