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媒体数字化

媒体数字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15 07:20: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媒体数字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媒体数字化

第1篇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化媒体技术;应用

博物馆作为一项事业性单位及机构,在社会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当前博物馆发展及各项工作过程中,通过对数字化媒体技术进行应用,可促使博物馆得以更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价值。因此,作为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对数字化媒体技术加强了解及认识,并且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对该技术进行合理应用,从而保证博物馆工作质量及水平得以提升,为其更好发展奠定较好基础。

1在博物馆中应用数字化媒体技术的优势

1.1应用数字化媒体技术可丰富展览形式

在博物馆中应用数字化媒体技术可使展览形式更加丰富,使整体展览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在当前博物馆展览过程中,通过对数字化媒体技术进行应用,可使传统展览方式得以改变,可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实现物品展览,主要包括音频、视频以及全息投影与智能导览,还能够实现互动体验,可使博物馆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加丰富。另外,通过对数字化媒体技术进行应用,可与传统实物展览形式相配合,从而可使观众了解更多历史信息,并且可使其更好体会所展览物品文化内涵。

1.2应用数字化媒体技术可增强博物馆宣教服务能力

对于博物馆而言,其具有十分明显的宣教智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通过合理应用数字化媒体技术,可使其宣教服务能力得以明显提升,并且可使博物馆影响力及知名度得以提升。对于传统博物馆而言,由于空间、场地及地域等方面因素影响,往往无法使所有观众需求得以较好满足,而通过数字化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使博物馆内藏品实现数字化,并且可利用数字化方式向观众传递相关信息,从而使博物馆与观众之间能够拉近距离,使观众能够更好了解博物馆藏品及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对观众进行知识宣教,使博物馆宣教服务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促进其能够得以更好发展。

1.3应用数字化媒体技术可实现展览互动性

在传统博物馆展览过程中,观众主动性通常都比较差,往往都是被动接受相关信息,一些相关图片信息及视频信息能够进行阅读与收听,然而实际上也是信息单向传播方式,观众很少参与反馈。而通过对数字化媒体技术进行应用,可使观众与博物馆之间互动性得以有效增强,使观众积极性得以有效提升,使观众接受及处理信息质量与效率能够得以提升,从而可使观众更好接受展览内容,可更好实现互动交流,从而使展览质量能够得以有效提升[1-2]。

2在博物馆中数字化媒体技术的应用

2.1应用数字化媒体技术应注重观众可读性

在当前博物馆工作中,数字化媒体技术的应用虽然使观众产生全新感受,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对观众可读性进行考虑,也就是说应当保证简单易懂。对于博物馆内观众而言,其年龄及受教育水平均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应用数字化媒体技术进行展览项目设计时,应当对大部分观众感受进行考虑。设计人员应当使创新及可读性两者之间实现有效结合,寻找其平衡点,从而使观众不但能够得到新奇感受,并且能够使人们较好理解展览内容,需要不断深入进行探索。

2.2数字化媒体技术的应用应符合展览主题

在博物馆展览过程中,为能够较好应用数字化媒体技术,还应当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应当以展览主题为核心,应当做到以人为本,以展览为本,不可单纯为突出创新而将展览内容忽略,这不符合展览目的及要求。因此,在应用数字化媒体技术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实现与展览内容及展览主题相结合,该技术的应用应当服务于展览主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保证得到比较理想的应用效果。

2.3应用数字化媒体技术应当与传统方式结合

在博物馆展览过程中,其主要就是将历史物品融入现代时空,并对其进行合理演示。因此,在实际展览过程中,在应用数字化媒体技术的同时,还应当注意结合传统实物展览方式,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保得到比较理想的展览效果,才能够使人们更好了解这些藏品,从中获得更多知识信息,同时也能够保证观众得到更好的观赏体系,保证得到理想展览效果[2-3]。

3结语

在当前博物馆工作过程中,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同时也是一种必然要求,可对博物馆发展起到较好推动作用。因此,在博物馆实际工作过程中,作为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对数字化媒体技术这种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优势充分认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应用数字化媒体技术,使博物馆工作得以更好开展,增强其功能。

作者:于善金 单位:山东日照市五莲县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梁辰浩.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革新[J].当代电影,2016(2).

第2篇

关键词 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4-0181-02

1 国内外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转型

在发展过程中,报网走向融合必然是纸媒发展的选择。从纸媒单线发展向报网融合的转型,纵观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成功运用,国内外诸多报业在报网融合的过程中成功地完成了现代报业的转型,促进了现代报业的发展。下文将列举几个国内外报业的转型:世界著名的报纸《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甘尼特报业集团都对报网融合进行了相关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就我国而言,业界对于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也进行了相关探索,报网融合发展之路是报业发展的契机,最早的一批网站就是报纸创办的。2012年8月6日开始,《南方日报》秉持“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进行了第九次改版,“报网融合”的探索有三大创新:一是通过定位创新,坚持差异化发展方向,用“专而精”的定位来进行转型,呈现了报网融合的新价值。二是将平面、广电、互联网与新兴媒介结合起来,通过机制创新、制度安排和流程再造,发挥出各个媒介之间的协同效应,共同构建新闻无间断传播的创新报道模式。三是充分利用官方微博、问政平台、网络论坛和移动终端, 高度重视内容创新,采取有力措施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即时新闻、问政热点和媒体微博,提高了全媒体运营的拓展能力,使《南方日报》能够在全媒体转型与竞争中占据主动。

2 概述《湖南日报》融合发展新趋势

湖南省在数字化媒体时代,为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也进行了不懈努力和探索,大大拓展了新闻空间。以《湖南日报》为例,在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方面,“一体化”发展和用主流舆论提升传播力是《湖南日报》融合发展新趋势,其具体内容

如下。

2.1 “一体化”发展

为了适应当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潮流,《湖南日报》组织进行了合理调整与部署,建立了相应的官网,并开设了微信、微博以及搜狐聚合新闻客户端等相关平台,充分运用了数字化传播方式。《湖南日报》在报网融合的形势下,立足“一体化”发展方式,试图将报纸的的内容及品牌延伸到新媒体,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扩大影响力。据了解,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孔和平带领省委网宣办、新闻处的相关负责人,先后走访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中南传媒等单位,调研了湖南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情况。在此过程中,孔和平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论述,他认为,“报网融合”是让主流媒体主导思想舆论,把主流媒体做大做强。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湖南日报》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2.2 用主流舆论提升传播力

在数字化媒体时代,用主流舆论提升传播力是《湖南日报》融合发展的又一新趋势。湖南日报在2014年8月15日推出数字转型重磅之作――移动新闻客户端。这一数字转型工作的开展,大大便利了人们信息获取的途径。用户只需要通过点击个人手机上的湖南日报新闻客户端,便能随时随地的了解省内政策信息、中央精神与热点新闻、国内外重大消息等,并能查阅最新的湖南日报原版报纸信息。同时,湖南日报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组建了三湘华声管委会,纳入旗下的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以及湖南现代每天传播网,为主流舆论传播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而整合后的三湘华声,由呼叫中心、采编中心、营销中心、物流中心以及实体店等五个部分组成,逐渐转化为完整的媒体产业链,促进了多元创新化的三湘华声营销模式的发展。

3 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路径选择

为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水平,在了解国内外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转型和二、概述《湖南日报》融合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路径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3.1 创新思维,拓展延伸

用户为王、互动体验、即时快捷为互联网思维最大的特点。在报网互动的情况下,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开展报网融合工作,必须从思维上开拓创新,延伸拓展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路径。如常德全面推进报网融合,在全省市州党报中率先创办尚一网,就是创新思维的有力表现,这一网站的建立,实现了常德日报、常德晚报数字化、网络化。不仅如此,思维创新之后还应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使创新思维应用到新技术上,加强新技术业务的研究和应用,使报业产业链得以拓展延伸,如上线 “掌上常德”手机客户端、“尚一商城”等,在当前报网融合的新数字化媒体时代,形成了多元一体化发展的新型传播体系。

3.2 互联共享,综合利用

当前,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发展,使报网融合在数字化媒体时代举步维艰,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都有其各自的优势,传播迅速、互动便捷为新兴媒体的主要优势,而作为传统媒体,信息权威、内容严谨为其主要优势,在数字化媒体时代,互联共享成为可能,我们通过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功能,整合报业资源,有效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报网融合的数字化媒体时展目标。现阶段,郴州各媒体基本都建立了各自的网络微信公众账号与官方微博,一些资金设备较雄厚的媒体,还开设了相应的移动客户端,打造了用于信息的24小时新闻平台,将受众范围进一步扩大,增加了媒体影响力。要深入发展数字化媒体时代的报网融合,还应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尽快培养一支集采、编、摄、播于一体的全媒体新闻队伍。

3.3 主动融合,主动发展

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主动融合,主动发展对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至关重要。要掌控主流地位和导向,必须适应新兴媒体发展的趋势,从大局着眼,以报网融合的宏观发展为切入点,对报网融合工作进行微观分析,采取适应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主动发展策略,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报纸主动拥抱网络,以张家界为例,通过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发展,推进张家界旅游信息,成为增强张家界知名度的重要举措。为适应数字化媒体时代的需要,张家界通过报网融合媒体的运用,推荐其“二维码”,游客扫描、访问量大增,可见,数字化媒体时代,以现代媒体的传播规律为指引,实现了社会大众对于新闻产品的多元化需求,以满足广大游客的信息需求,特别是有关张家界旅游的资讯、美文报道,通过微博转发评论等形式,以及景点炒作,如“张家界版江南style、小苹果”等,使源源不断的高品质新闻产品呈现给受众,持续传递着美、传递着正能量。

4 结论

数字化媒体时代的报网融合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数字化媒体时代,面对传媒生态的变革,现代报业开展报网融合发展路径研究,应创新思维,拓展延伸;互联共享,综合利用;主动融合,主动发展,面对新形势下数字化媒体时代对报业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探索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有效途径,发挥出网络媒体在即时传播、互动传播的“自主”模式,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为报网融合、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现代报业的发展壮大。

第3篇

关键词:动画广告;数字化新媒体;应用优势

0 前言

广告与动画的结合,是艺术表现的融合,不但加强了广告的视听表现力,还提高了广告的传播效率。动画自身独有的视听特点提升了广告艺术的表现魅力,打破瓶颈让创意思维无限喷发,满足受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1 广告的发展情况

在电子媒体出现之前,动画广告的主要形式是以漫画为表现的。电视媒体时代,动画广告的主要表现通过电视传播。数字、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让广告有了新的载体。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网络用户的庞大及网络的极速传播让网络成为广告商看到的巨大受众市场。网络动画广告的发展也带动了移动终端动画广告的发展。

2 动画广告的应用优势

2.1 动画广告的传播优势

传统媒体时代,从广告制作到投放广告都是按照既定流程进行,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可以根据网络、手机用户的信息归纳,准确地把广告投放定位受众的账户中。在网络媒体中,人们还能够选择自己的节目,甚至可以快进影片,跳过广告,而广告只有15 ~ 30秒的有效记忆时间,缺乏特点的设计缺乏生命力和记忆点。这时于传统广告模式具有夸张趣味性的动画广告能够生动传达商品的信息,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开放和传播途径的多元化,让受众迅速接受大量信息的同时,也接触到更多的乏味信息,能够记住的广告信息就变少了。动画形象的背后是一个个富有情感的鲜活角色,具有既定的符号意义。现在说到某些品牌,我们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可能是该品牌广告中的动画形象,例如麦当劳中的麦当劳叔叔,七喜饮料中的FidiDido小子,米其林轮胎的米其林先生等,当人们喜爱的卡通形象或者有趣的卡通形象出现在广告中时,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并理解广告的信息,情感的传递,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们对广告的抵抗。

2.2 动画广告的创作优势

第一,创意优势。动画广告与传统影视广告相比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动画广告的创作者用夸张的手法传达出广告中广告主想要表达的信息,往往动画广告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世界著名品牌PRADA有一则动画广告《花摇摆,花盛放》,就是三维建模与二维渲染相结合作为表现手法,动画广告中的场景与角色都是由三维完成,三维人物在虚幻的世界行走,昆虫演变成了她的鞋子,影子给了她裙子,水里五彩缤纷的鱼幻化成她的手提包,角色从灰白色的人物不断加入衣物饰品变得五彩缤纷,场景也从空白慢慢充实,变化的色彩完美的抓住观众的眼球,三维的表现和独特的色彩让观众耳目一新,不但传递了商品的信息,更是体现了该品牌的经典色彩和创新精神的时尚理念,提升了品牌的价值。

第二,可控性优势。在广告创作中,用动画来替代影视中的真实拍摄,实拍的不可控性在动画的可控性中得到控制,实景的拍摄,从导演创作性的意识,到演员的理解演绎,摄影师的拍摄,呈现的是二次创造的集合,无法接近创作者的理想状态。然而,动画其绘画性及操作性特点让创作者具有实在的可操控性,由创作者通过主观意识进行绘画的加工,形成最终的影像效果,可以最大程度上接近创作者的思想,不存在外部直接的干预环节,实拍的场景,在拍摄角度和摄像机的运动上能够呈现更丰富的视觉感受,更好的体现空间感和纵深感,避免了实景拍摄的广告局限,满足了设计者的创意表现,动画替代实景拍摄,可以在拍摄中的不可控转入可控的特有表现手法,解放了创意思维,升华了广告主题,这种更具艺术性的可控表现,添加作品的趣味之余更具吸引力。

动画中的非现实表现于动画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幻想机制,由于创作者的想象力元素,动画的非现实性和实拍影视作品的现实还原性相对存在,实拍影视作品中固然也有想象力的部分,但是影视作品中的想象力力求逼真性的技术制作,而动画作为非现实的可控画面,即便是一个完全虚构的内容,在观众欣赏时仍可欣然接受。

兰蔻(LANCOME)为新款大明星睫毛膏拍摄的影视广告片出炉就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该广告是由名模达莉亚沃波伊(Daria Werbowy)演绎,但最特别收到关注的是为了该影片的创意拍摄,该广告加入了20世纪30年代经典卡通人物贝蒂娃娃(Betty Boop)与Daria共同演出,让广告可看度与话题性以及艺术感有了大大的提升。

广告的剧情是名模在后台上场前的紧张不自信,Betty充当了帮助该名模的智者,画面中的Betty自信、火辣、美丽,在影片中,Betty拥有大量的侧面和四分之三面的镜头,突出了Betty的长睫毛,而少有的正面镜头也是Betty的面部特点,眨着眼睛在向名模展现自己的眼部,这些都是为了突出广告产品,在服装的设计上,Betty换上了和名模同系列的黑色善良小礼服,凸显了其大明星的风范,更加强了动画角色和实拍人物以及化妆间场景的融合感。随着动画技术的进步,动画广告在沿袭了动画特点的同时,丰富着广告的视觉效果,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创意空间,创意在技术的支持下得到更好的表达。

第三,视听语言优势。动画本身的精髓在于“动”这个字。2007年,电影《变形金刚》中大黄蜂的车型科迈罗着实让雪佛兰火了一把,同时期,大黄蜂的动画广告《别惹大黄蜂》在各大卫视播出,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告利用三维技术制作了汽车的变形动画,通过后期和真人实景拍摄相结合,画面逼真并具有想象力,让人看了震惊。广告中,解说员说话后,吉祥物拿着锤子敲击大黄蜂汽车,汽车立马变身汽车人,并抓起吉祥物扔开,回复汽车原貌,在汽车变身中,场景中的人物仿佛真的看见汽车变身一样,吓得四处逃窜……这一连串的动作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法实现的,它打破了真实的生活,让人感受科幻体验,这就是数字化时代动画镜头语言赋予广告的魅力。

3 动画广告发展的不足

创意是动画广告的优势及特点,独具创意的作品让人印象深刻,当受众被动画广告中华丽的画面和动人的情节所吸引时,其传播的信息的真实性就显得更加重要。在市面上的某些保健类产品就是利用三维动画和真人拍摄的形式夸大其作用舞蹈了消费者,甚至被315晚会曝光。无论传统或是动画广告,真实性是广告的基本。

4 结语

数字化新媒体时代下的创意是无限的,数字化技术让动画的表现形式更加具有创意并形式丰富,创作者应充分把握动画广告创意的特点和方法,利用电脑数字技术将动画表现与广告主题完美结合,体现动画广告与众不同的艺术品位和魅力。

参考文献:

[1] 唐婷婷.新世界十年华语动画广告的创意流变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

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纸媒;数字化;美国《新闻周刊》;

    传统纸媒遭遇的发展瓶颈

    《2011全球传媒蓝皮书》指出全球报纸日发行量自2009年开始下降,2010年下滑到5.19亿份。全球报纸广告收入比2009年下降了20亿美元,比2006年下降了300亿美元。[1]数据表明,传统的纸媒发行数量在逐渐减少,广告收入也在不断降低,媒体如果仅靠广告来维持经营收入,那么将会显得十分被动。与新兴媒体相比,传统纸媒的实效性不及网络媒体、移动互联网的即时更新,信息量不及网络海量的搜索空间,付费阅读的方式也让更多受众倾向于在线浏览免费的新闻讯息。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运用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1972-2002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分布图和1972-2002年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通过对前者的分析,他预测道:“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0点。”通过对后者的分析,他做出了以下预测:“如果用一把直尺将图中的线顺势延长,那么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于零。”菲利普?迈耶教授用这个数据提出了他的“寒冬论”,即纸媒的发展遭遇到了瓶颈。事实也正是如此,2009年拥有146年历史的美国《西雅图邮报》停止发行印刷版,拥有27年历史的杂志纸质版《电视周刊》也不存在了;2012年巴西的《纳塔尔日报》也仅保留电子版,停止出版纸质印刷报纸。近几年来,媒体业界的“纸媒寒冬论”呼声不断,特别是2012年10月19日美国新闻杂志《新闻周刊》宣布,将在今年12月31日最后一次出版印刷版,从2013年初全面转型数字化。这个80年的老品牌最终还是倾向于数字媒体,这不得不让媒体人怀疑“纸媒寒冬”是否真的要到来了。

    即使“纸媒寒冬”会到来,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纸媒市场的寒冬”,因为新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纸媒在精品化、小众化的发展趋势中分化重聚,寻求新的聚合平台,参与新平台的形成,这将会使纸媒市场重获新生。这一趋势在内容上表现为纸媒产品突破传统的版面局限,形成更加多元化、人性化的产业形态,在形式上表现为数字化、移动化的物质形态,把讯息通过分众的、定向的、交互的、即时的大众媒介进行扩散。笔者认为,对于传统纸媒来说,不管是否面临着寒冬,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仍然是其新的发展机遇。

    纸媒数字化转型:以美国《新闻周刊》为例

    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成立于1933年,和《时代》、《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同属美国三大时事周刊,但由于遭到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新闻周刊》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不断下降,2007年至2009年持续亏损。2010年8月,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把《新闻周刊》以1美元价格出售给悉尼?哈曼。3个月后,哈曼国际工业集团把《新闻周刊》与新兴的新闻网站野兽日报合并,成立新闻周刊—野兽新闻公司,现在的周刊归美国互联网巨头IAC公司所有。而2012年的10月份,正是IAC公司宣布《新闻周刊》要在2012年底停止发行印刷版,并在2013年初实现全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纸媒的数字化转型是发展的新出路,不论从媒体本身还是受众的角度来看,这一趋势到目前为止都充分显现出了强大的优势。

    微利时代下迎合中产阶级群体的文化消费。纸媒的属性特征决定了它是高风险经济产业,高风险经济体现在纸媒销量的非确定性和纸媒生产的高成本上。一方面,纸媒销量的高低源于新闻的“变动性”和“趣味性”,一则新闻的追踪报道或许会延长这份报纸在一段周期内的高销量,一则深度报道也许会引起群体大规模的兴趣而购买,但同样平淡无奇的报道则会让受众迅速在短时间内流失,再加上区域人员的流动性也会导致销量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纸媒生产的高成本体现在高人力成本和技术成本上。据资料显示,中国的报纸每多1万份的印量要增加300万元的开支。在高风险经济特征之下纸媒只能依靠广告来平衡支出,总体而言纸媒的印刷发行还是处于微利阶段。而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很好地弥补了这一问题。全数字化运行的《新闻周刊》改称为《环球新闻周刊》,采用付费订阅的模式来运营,这种盈利模式并不适用于任何数字纸媒,而是将目标受众定位于精英的、小众化的中产阶级的高端纸媒。中产阶级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他们是经济精英、知识精英、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对印刷制的零碎内容已失去兴趣,而倾向于能够解答自己领域内的焦点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通过付费订阅来得到的,在他们看来获得的讯息是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的,也迎合了自己的文化消费。

    厚报时代下满足“受众本位”的主动选择。厚报时代意味着纸媒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了读者的信息接收量,同时也意味着纸媒竞争的必然结果。纸媒有“二次销售”的产业特征,媒体将读者当作产品卖给广告客户实现第二次销售,纸媒的扩版意味着能够增加广告版面,实现广告主投放纸媒的影响力经济。但是纸媒的扩版也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有效接收,受众对被动灌输的信息只会“泛读”。举个例子来说,一份50个版面的报纸读者只用十几分钟就读完了,每个版面平均分配的时间不到一分钟,几十秒就看完了一个版,无法达到对信息的深刻记忆。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已经成为市场所追逐的稀缺资源,如何获取受众的注意力是纸媒生存的根本。数字化平台构建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满足受众对信息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期待,在读屏时代纸媒的受众不仅可以成为交互式阅读对象,甚至可以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在人性化的阅读界面中充分自主地选择和阅览信息,发挥思维的跳跃。美国《新闻周刊》在改版成《环球新闻周刊》之后锁定的目标受众是高端精英人群,新杂志电子版适用于平板电脑和其他的网络阅读设备,通过移动电子设备终端来呈现多元化的讯息,把受众在厚报时代单一的角色转变为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的双重角色,让受众成为信息的主导者和操控者。

    竞合时代下实现媒介的“内容为王”。竞合时代指的是在未来的竞争中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传统的纸质媒体在与新媒体的合作下实现了移动APP产品,最大的特色在于媒体要把精力投在受众的服务体验价值上。当然,受众最需要的还是内容,什么样的内容更有效、更精典、更便捷地使受众接收信息,什么样的内容更能够与受众所处的生活、工作领域息息相关,受众就更倾向于选谁。“内容为王”的模式始终还是受用的,纸媒在构建数字化平台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把握住内容的主旋律,用原创性的信息去绑定受众的目光。数字化媒体实现内容的优化体验比服务体验更能让受众自愿买单。具体来说,就是数字化媒体提供优质的内容,付费阅读也就会成为受众选择的一种方式,“内容为王”的竞争模式对于数字媒体来说是争夺受众市场的良好渠道。

    展望纸媒构建数字化平台的未来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纸媒走数字化平台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笔者认为,传统纸媒可以从以下几点构建数字化平台

    细分投放渠道。在市场营销学中所提到的细分市场,并不是根据产品品种、产品系列来进行的,而是从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划分的,是从包括消费者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来划分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准确地了解、把握受众的期待心理,捕捉有效的受众群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传播策略,将关系到传播活动能否顺利实施和有效传播。媒体只有有效地对目标受众进行细分,才能把有效内容精准投放,提高受众的阅读率,因此细分后的投放渠道对媒体经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平板电脑、手机移动媒体、户外媒体等各种新媒体的包围下,纸媒数字化平台的构建是充满了机遇的。媒体可以利用传统纸媒和新媒体的优势,实现两者的互融。如纸媒与网络的渠道融合,开发电子阅读客户端、讯息数据库、网上书城;与移动媒体融合开发APP付费阅读下载终端,分众实现内容的细分投放或者移动媒体的在线阅读等。具体来说,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也可以实现投放渠道的差异化。年轻一族是网络、平板电脑、移动互联网等流行电子设备的主力消费者,他们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跟踪电子内容的生产、更新,传统纸媒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投放趣味性强的小说连载,开辟专栏与受众进行互动,根据受众的需求对小说情节进行开放性的征集等等。而针对年长的受众,他们习惯了传统纸质报纸或者期刊的传阅,一时间对网络海量的讯息还无法适应,因此可以开设电子书,以PDF的形式清晰地展现给这部分受众。

    精品内容为主流。纸媒的数字化平台可以说是媒介形态的更新,也可以说是报网联合的一种新形态,充分利用公共信息提升舆论引导力,利用新媒体的环境去快速搜取精准讯息来设置议程,提升媒介价值。因此,纸媒数字化平台投放的内容实质上会影响媒体的定位。

    早在几年前,研究市场营销的学者就提出了内容营销才是网络营销成败的关键这一观点。的确如此,除了运用图片、动画、文字等媒介符号烘托数字化内容的质量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打造精品的内容讯息。在新闻讯息上体现为,要进行有影响有深度的采访报道和高效的媒体议程设置。新闻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对客观现象与事实一针见血,在第一时间引起受众的注意,利用数字化平台可以高效地实现第一时间传播、第一时间共享,当然这也就要求媒体提供的内容第一时间内是精品化的。只有以精品的内容为主流才能体现出高端的媒介水平;只有锁定知识阶层的消费者,媒体才能在竞争大潮中保持常青。

    拓宽盈利模式。传统纸媒的盈利方式最重要的就是依赖广告,媒体通过“二次销售”把受众的注意力销售给广告商以此获利。该理论认为,媒体第一次销售的产品是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能够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第二次销售的是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获得广告收益。如此的盈利模式也许能让传统纸媒获利,但却不稳定,因为越来越多的媒介形式正在持续分散传统媒体广告投放的价值。因此,纸媒在数字化平台上要拓宽盈利模式,改变以往被广告商牵制的局面。

    目前数字平台上的众多媒体都选择了“付费阅读”这一模式,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支付途径来阅读一些通常被运营商加密或隐藏的文字图像内容。这种方式被作为媒体盈利的一种方式但也不是唯一能够获利的方式。笔者认为,会员制的阅读方式既可以把潜在受众向固定受众引导,又可以实现媒体的盈利,通过入会的方式自愿索取讯息,为会员读者提供兴趣阅读,享受会员的读者服务,对媒体和受众而言是双赢的模式。拓宽数字平台的盈利模式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必须考虑的。

第5篇

[关键词]媒体外交;数字化媒体外交;公共外交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125

媒体外交最初指一国政府通过大众传媒与他国民众进行交流,后来新闻工作者本身、非政府组织、企业和智库等行为体越发主动地借助媒体平台设置国际事务议程,行使了部分外交职能甚至达到了部分外交目标,因此他们的行为也被纳入媒体外交的范畴之内。

1媒体外交的兴起与困境

冷战期间,媒体外交的实践陆续出现,20世纪90年代,这一概念开始被学者广泛关注。其中,美国政府在伊朗人质危机中的表现是这类实践的早期代表,因为无法和伊朗革命者进行直接的外交谈判,卡特总统只能在华盛顿发表电视讲话,针对“德黑兰或库姆那些也许在听的人”[1]。类似的例子在世界各地层出不穷,无论是英阿马岛战争,还是美苏日内瓦会晤,媒体在传递信息、引领舆论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新闻工作者本身也会掌握外交的主动权,由“传声筒”变成“发言人”,所谓构成了“媒体经纪人外交(Media-broker deplomacy)”模式[2]。譬如任职于CBS的克朗凯特帮助实现了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的历史性会晤,充当了外交官的角色,而且“任何职业外交官都会因这样的成就而极其自豪”[3]。

基于这些事实,媒体外交一度被寄予厚望,被认为能够有效增进国家间的了解和信任、推动协议的达成。但时至今日,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各国通讯社、国际广播电台、出版物、对外新闻中心在有效传递信息的同时还面临着很多不可控因素,甚至产生负面影响。“CNN效应理论”强调新闻媒体在政治争端出现时会通过大量的报道对政府决策施加压力,这会使后者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理性的判断。即使是Al-Jazeera(卡塔尔)这样由国家部分拨款运营的媒体也会成为政府的“头痛之源”[4],因为其报道往往激化卡塔尔与其他国家间的矛盾。与之相对的,常常被外国公众所秉持的“制造同意理论”倾向于将媒体理解为国家宣传的工具[5],使公众产生抵触情绪。在“9・11”事件之后,美国针对中东地区建立了作为外交工具的Radio Sawa广播台和Al-Hurra电视台,结果收听、收看相应节目的阿拉伯学生对美国对外政策的态度反而变差了[6]。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之音(VOA)作为进行媒体外交的主力军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流失了1850万听众,其中英文广播流失听众1050万[7]。

这就引出了本文需要回答的两个问题:为什么大量依靠大众传播进行外交的实践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及当下的媒体外交该朝怎样的方向发展?

2“媒体”与“外交”的内在矛盾

现有对于媒体外交的研究普遍缺乏从“媒体”和“外交”两个领域同时出发的解读[8]。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媒体外交作为国际传播的实践,重点被关注的是规模效应和传播机理,即信息在多大范围内和经过怎样的过程到达了受众,至于外交目标是否达成则很少被讨论。在外交学领域,媒体外交作为立体化外交中的一个层次,重点被关注的是其连接国际社会的优势,而人们常常忽视复杂的传播机理随时可能造成舆论的转向。

媒体外交不能把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大众传媒和外交工作简单地“绑”在一起,因为它们在内在要求上存在着三点矛盾:

第一,媒体的客观性与外交的立场性的矛盾。19世纪中后期兴起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将服从事实和平衡报道等作为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后就一直作为各国媒体工作的标准。但外交立场的确定在根源上要依据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所以,媒体外交常被看作是对媒体客观性和独立性的破坏,新闻报道一旦带上了外宣的性质,就容易引起外国公众的抵触情绪,并且连带着对该国的对外政策产生反感。这是美国对其对外媒体大量财政投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原因,“国际信息办公室的目标几乎被简化为纯粹在一系列问题上为美国政府的立场做宣传,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国家和社会对美国的好感,或者至少更好地理解美国的政策。[9]”国家希望提升自己的形象,但他国的反宣传工作和公众日益敏感的判断力往往让单纯的外宣初衷适得其反。

第二,媒体的时效性与外交的谨慎性的矛盾。媒体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事件做出回应,而且事件越重大,对速度的要求越高。因此,消息常常呈现碎片化,媒体可以引入不同信息源的解读和猜想,甚至通过新的消息之前宣称的“事实”和态度,引发舆论的转向。而政府在外交问题上需要全面、理性地分析局势,在掌握充分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公共声明,一旦声明确立,驻外使领馆、政府各部门以及其他延伸机构都必须按照该口径在全世界解释本国的政策,决不能随意变换立场[10]。所以,即便媒体和政府在原则上保持立场一致,面对具体事件时还是两套人员在同时工作,尤其是广播和电视自身带有评论功能,往往政府还没有拿出一个“看法”时,媒体就拿出了一个“看法”。而且恰恰是在二者看法一致的时候,政府还会遭到“反应迟缓”的诟病。

第三,媒体追求轰动效应与外交追求缓和问题的矛盾。这一点解释了为什么卡塔尔政府认为自己的媒体在为自己塑造敌人:Al-Jazeera几乎永远能够绕开本国的敏感问题,对政见不同的国家采取及时而强烈的批判,传递了信息、找准了立场,但却也激化了矛盾。此外,媒体对于重大事件能够做到24小时不间断的高强度报道,但却轻视“扫尾”工作,在其他轰动性事件出现时马上调转镜头,所谓“新闻没有下半场”。譬如在马航事件中,各国媒体的前期报道的确达到了迫使各国政府加紧搜救、公开信息和追究责任的目的,但后期普遍对坠机原因和责任落实情况轻描淡写,甚至直接忽视,而外交工作需要在较长时期内对所有的细节进行妥善的处理,也就是说,“CNN效应”并不能自始至终督促政府工作的完成。

3数字化媒体外交

媒体涉足外交在解决许多问题的同时也会产生许多问题,媒介报道的高强度态势不等于良好的效果,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媒体外交已没有前景,相反,其发展空间反而增大了,因为近年来媒介形态和外交形态都在发生变化,媒体外交开始遵循“数字化媒体外交”的新模式。一方面,单向传播的广播和电视逐步让位于交互传播的互联网,而且个人电脑作为这种交互的载体逐步让位于智能手机。另一方面,外交的主体趋于多样化,非政府组织、企业和智库等本不是国家的官方代表,也没有受到过政府的委任,但他们在工作中进行了跨国的对话和交流,进而达到了公共外交所追求的“增进外国公民对本国对外政策的了解、认同和支持[11]”的目的,因此说其从事的活动可以纳入外交学的范畴。

简而言之,“数字化媒体外交”模式主要有平台数字化和主体多元化两个特点,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便捷的信息技术使得更多的主体能够参与到广义的外交活动中,不同主体也在共同助力完善全球网络。

对于平台数字化,媒体产品本身而非新闻内容成为了媒体外交关注的焦点。最典型的产品是智能手机客户端,它们当中很多都放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报道,致力于打造提供资讯和互联互通的平台,有效回避了媒体与政府在重大事件上争夺“看法”的窘境,也减少了国外公众对媒体作为宣传工具的诟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可以影响人们的习惯,塑造认同感。

为对接一带一路战略而打造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发展平台”三个手机客户端都选择了放弃新闻而提供服务。其中“一带一路”的首屏完全以图文形式展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特色美食以及旅游风光,同时联通多家旅游公司的订票后台,便捷普通公众的“吃喝玩乐”。其他两个客户端也以提供展会、项目和商铺的资讯为主,用户可以直接联络商家并实现网上订购。这些是借助数字化媒体平台的外交实践,是一种“战略性沟通”,即在较长时间内逐步推广一种“主题和政策”[12],契合了“一带一路”的战略需求,只是日后在推广方面尤其是多语种的跨国推广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对于主体多元化,非职业外交主体开始能够完成职业外交官所期待的目标。他们大多借助数字化媒体平台,就教育、医疗、环境等“软实力”的方面与他国开展不带有意识形态的交流,但因为他们实质上拥有“国籍”,会在整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国家价值观,取得他国的认同。

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开发的TOEFL、GRE等标准化考试几乎全部采用了成熟的机考技术,在超过180个国家组织了超过5000万场考试[13]。本着提供优质教育的原则,ETS往往在考试中分析美国历史、推崇科学精神、解读美国价值观,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更出色地实现了美国国家信息办公室的目标。如果说ETS毕竟还带有官方色彩,那么由它的考试所带动发展的Barrons、Magoosh等一系列备考公司就是纯粹的民间外交主体了,它们同样借助网络销售习题、邮件答疑并且开设线上课程,甚至形成了一个比外交部更庞大的系统。这个教育系统直接影响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其力量不容小觑。

在很多情况下,数字化媒体外交的两个特点是密不可分的。新的媒介形态打破了广播电视的传播模式,通过重塑公众的习惯重塑他们的思想,其中,微信走在了开拓国际市场的前列,在印度和马来西亚都实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14-15],尤其在年轻用户中可以与Facebook相抗衡。它在52版本之后又创意性地将中国化的“红包”习俗移到了线上,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特性,为媒体外交提供了很好的入口。

然而,数字化媒体外交也有很多潜在的问题,它不是“新媒体”和“跨国交流”的简单相加,而是整合了多方面现代元素的媒体外交模式。要避免这种新外交的实践误入歧途,以下两点原则需要引起注意。

第一,数字化媒体外交包含在媒体外交这个大概念之中。首先,它没有否定出版物、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外交作用,尤其是后者作为“把关人”能够屏蔽危害本国社会的信息,并通过“议程设置”对外塑造国家形象。而数字化的媒体为外交工作增加了更多不可控因素,甚至为谣言提供了生存空间,国家不可能对所有媒体都有绝对的管控能力,尤其是大量媒体开发者都来自世界各地,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应对机制,提升国家整体的危机公关水平。

其次,数字化媒体外交也没有突破媒体外交固有的局限。国家间的战略、计划、争议等还是必须通过外交部等官方渠道进行沟通,尽管这些信息也会出现在媒体上,但媒体只是起跟进报道的作用[16]。譬如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大众媒体和新媒体上尽管都充满了相关的字眼,但截至目前还很少对该战略起到实质性的推进作用。

第二,媒体外交包含在公共外交这个更大的概念之中,尽管很多研究也曾对二者的区别做过明确的界定[17],但媒体外交终归不能破坏公共外交的基本原则。有效的公共外交既需要“谈话”也需要“倾听”,要时刻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了解国家之间共同认可的价值,因为不是所有发出的信息都能被他人接受[18]。数字化媒体外交增加了落实这些原则的难度,因为更广泛的平台和主体使信息变得更加松散和碎片化,如今社交媒体对于对外政策制定施加的压力不会小于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期间CNN能够施加的压力,只是前者不易直接观察和测量。所以在外交实践中,“听得清别人的声音”比“传播好自己的声音”更加困难,需要在未来投入更多的精力。

4结论

数字化媒体外交作为媒体外交在当下的新模式可以有效应对许多传统模式的困境,它能做到减少国家官方的宣传色彩、减轻时效性的压力、调动更广泛的主体的积极性等。传统模式中媒体人和外交官关注相同的议题,前者对后者产生压力,即“CNN效应”。而新模式媒体外交的参与者关注旅游、教育、社交等不同层面的议题,使外交格局在整体上更加立体化。在全球化继续深化的今天,数字化媒体外交有乐观的发展前景,也需要被谨慎地对待:做到新模式与旧模式相结合,媒体外交与职业外交相结合,预防潜在的危机,探索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Patricia AKarlMedia diplomacy[R].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1982:143-152

[2]Eytan GilboaMedia Diplomacy:Conceptual Divergence and Applications[J].The 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Vol3(Summer 1998):56-75

[3]William SafireCronkite diplomacy[N].New York Times,November 17,1977:A25

[4]“Interview with Sheikh Hamad bin Jassim bin Jabr al Thani,prime minister and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on Aljazeera Arabic,” Al-Jazeera,June 24,2009Quoted in Tal Samuel-Azran,“Al-Jazeera,Qatar,and new tactics in state-sponsored media diplomacy,”[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13):1-19

[5]Eytan GilboaGlobal communication and foreign policy[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2(52):731-748

[6]Juyan Zhang and Brecken Chinn SwartzToward a model of NGO media diplomacy in the Internet age:Case study of Washington Profile[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9,35(1):47-55

[7]VOA goodbye to Uzbek,other tongues[N].The Washington Post,February 22,2007:2

[8]Jyotika RamaprasadMedia diplomacy:In search of a definition[J].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1983,3(1):69-78

[9]United States Advisory Commission on Public Diplomacy,Annual Report,United States Advisory Commission on Public Diplomacy,2000,p11转引自赵可金:《媒体外交及其运作机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4期,第24页。

[10]赵可金媒体外交及其运作机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4):23.

[11]邢悦国际关系学入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9.

[12]Joseph SNye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J].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2008,616(1):94-109

[13]娄音妮印媒:微信在印度市场启动本土化进程[R].环球网科技,2014-01-07.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新闻学科 课程设置 培养模式 建设

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到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媒体活动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无论是文字的内容还是图片的内容,包括摄像的内容,都通过网络、通过数字来整合,传输方式、集成方式全部是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与之对应,新媒体传播主体就变得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很多传播广告不再通过传统的发行渠道,不再通过有线电视信号,而是卫星、网络等等。面对用户端的多样及时性碎片性,作为媒体端,采集的传输也变得非常多样化,各方面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全媒体的网络。如何应对这么一个非常复杂、而且又在发展中的网络,是媒体界的一个挑战。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和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中国当代体育新闻传播事业也发展迅猛,大量的体育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将被社会所需。如何培养体育全媒体人才的体育新闻学科建设则是面对挑战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体育新闻学科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发展迅速,全国高校新闻专业点已达661个,新闻专业在校生12~13万人,年毕业生3~4万人,但社会新闻媒体总需求只有1万多人,总体就业形势是供大于求。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体育新闻专业只有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理念,改革现有教学和培养体制,才能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获得长足进步。体育新闻传播专业是近几年新兴的专业,其人才要求不仅需要懂基本的新闻理论,更需要具备体育特色、懂得体育知识的专门性体育新闻传播人才。

1.课程设置杂而不专。

随着新闻学体制的改革,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就主干课程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归纳为以下8门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中国新闻史、世界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媒介批评、电脑网络编辑。新闻教育的一个通病,就是课程设置极其相似(如表),却没有从学生自身接受能力的实际出发。

由表可见,各体育院校的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大体趋同,仅有极少数学院有其特色的课程。四年本科课程多而杂,门门都会一点且重复性大,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充分熟练地掌握一门技能。面对不断开设的新课,易造成学而浅的局面。

2.缺乏适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所必须的硬件。新闻教学在开始之初,便以突出特色、注重特色培养为口号,但在教材的选择上并未真正实现专业特色。一方面,教材选择并未突出教学培养重点。大多学校选择教材的时候,多是为学生考研提供方便,并参照重点大学的教材选择;另一方面,个别院校开设的新兴传媒专业教材尚未编写出来。有关体育新闻类的教材严重缺乏,教学过程当中只能参照一般的新闻学教材,这样便导致特色专业理论知识构架不清晰,学生无法从基本理论出发来指导业务实践。

3.师资队伍不稳定,缺乏教学经验。

学院办学之初,教师可以依靠本校的教师资源和聘请教师来解决问题。但随着新闻专业的发展,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全媒体人才的需要。尽管有所改善,但大多数教师都是刚毕业的硕士生,普遍缺乏新闻学的实践操作经历和经验。从实际调查情况看,虽然大部分教师努力学习一些其他社会科学,但整体零散而缺乏系统,肤浅而不厚实,难以适应专业课教学。

二、体育新闻学科发展要求

网络的发展是对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与方式的一次革命。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急需培养能够适应传播全球化竞争的全媒体专业人才。这种人才不仅应具备新闻理论基础,还必须熟练掌握新闻业务,并对媒介融合有所了解。与此同时,加强与媒介集团的合作,建设新闻实验室,以增加案例分析课程为手段,通过观念、知识、素质、能力等培养标准,构建符合体育新闻人才培养目标的办学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明确办学定位。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和安排。各体育院校应设立不同的办学定位,要切合实际地定位为教学型大学或者应用型大学。各体育院校服务于区域,也是办学定位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应结合体育新闻学发展现状,制定出适应体育的教学定位,积极为新闻学产业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样,不但可以体现各地区体育院校的新闻专业办学特色,还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2.确定体育新闻专业全媒体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采、写、编、评、摄全面发展的、体育和新闻兼通的、能在各类新闻媒体及相关领域从事体育新闻的全媒体人才。体育新闻教育毕竟是一般新闻教育的分支,必须重视坚实的新闻基础教育。在培养目标中,我们强调体育新闻人才的专业化与多学科的培养。未来的体育新闻人不仅是精通某个新闻业务,而且还是媒介融合环境下全媒体的通用人才。

3.多学科知识技能修养的掌握。

通晓各个体育项目并精通某个专项,要了解体育类的知识,如体育概论、体育史、奥林匹克运动、世界顶级赛事与体育明星、各项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和运动竞赛规则。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的渗入都是不可避免的知识储备。课程开设要注重多学科知识的技能修养,形成由浅入深、由基础到专业、由普遍到特色一条线。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体育院校可以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在教师聘用方面,根据学科建设及学术、年龄梯度等制定教师人员等级比例来聘用,合理配置师资,稳定教师队伍,加强学术交流。实行访问学习、委培学习等教师队伍建设措施。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双师型教师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并制定出一套适合学院自身发展的绩效评估体系、福利待遇等相关政策。

三、数字化媒体时代的体育新闻学科建设对策

1.优化体育院校新闻专业课程设置。

为适应现代体育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其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具备新闻学和体育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交叉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及体育新闻报道纪律,能在新闻、出版、宣传、体育部门从事记者、编辑、节目制作与管理工作的体育新闻高级专门人才。建议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以下几大类:体育新闻传播类(专业核心课)、体育知识板块(专业基础课)、基础类知识板块(专业基础课)、实践类和其他类。

2.构建体育新闻专业质量工程。

体育新闻学科建设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往上看:要实现专业支撑学科;往下看:专业发展需要师资、课程、教材、教学、科研和设备、实践条件等要素支持。这是一个系统的“质量工程”。显然,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新闻人才,筑牢质量这条生命线是关键。为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工作,快捷并实效地运行着“质量工程”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师资培训:教师在岗培训和送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实行教师实习制,定期选派教师到媒体实习轮训,定期聘请媒体优秀从业人员到校讲学;②教学水平:教学竞赛,学生评教,精品课建设;③实践能力:加强与媒体的联系,建立大量实习基地,开展摄影比赛、征文大赛,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校内模拟实战,校外广泛联系实习单位;④科研、硬件:课题立项、论文教材、实验室和文化基地建设。

3.整合体育新闻+英语专业资源。

全国体育院校的外语和新闻专业大都是分开的两个系,跨系间进行专业协调难度系数颇高,因此,各体育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特色进行专业互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是各体育院校新闻专业近年的工作重点。比如,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专业的优势在于外语+新闻。具体诠释为,人无我有:两个专业为一个整体系;人有我新:双语教学在两个专业同时进行,新闻专业在高年级双语教学,外语专业四年级开设新闻专业英语基础训练;人新我优:教学成果的全面展示。

4.确定体育院校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新闻人才不单单是新闻人,而是要具备体育特色,懂得体育知识,能够体育新闻的专门性人才。那么,在教学改革中以培养方案、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为基础来进行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学改革。通过学习借鉴各体育院校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应该遵循建构一种专才+通才的新模式。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可为: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结合,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应用中形成技术应用能力。遵循两个结合的指导思想,将整体课程体系重组为新闻传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新闻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对两大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改革相适应,进行教材建设;设施先进,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形成良好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将产学研工作贯穿体育新闻人才培养全过程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必然途径。

注 释:

[1][4] 孟文娣、毕雪梅、张锐、贾静:《对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办学模式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 8月

[2] [5]王玉珍、姜晓红、林芳、嵇玲:《创新型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编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月

[3] 张江南:《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理念检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3月

[6]于晓光:《体育新闻专业发展建设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 软件应用 音乐基础理论

当今的音乐课程教学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多媒体技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进行音乐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和潮流,特别是针对于技术性强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实现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更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数字化的多媒体教学容量大,内容丰富,可充分利用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体手段,将可视化、临场感、交互、引导结合到一起,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在动态环境的引导下,通过参与和感受,更加方便、正确地理解和熟悉所涉及到的学习内容。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其逻辑性与可变性很强,如果只简单用多媒体技术来完成课件,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讲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可变性与拓展性的不足;其二,制作更为复杂,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要真正解决这两个问题,怎样去做呢?笔者通过教学与制作实践总结出了实现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数字化多媒体教学的一套方案,应从制作课件的实际出发来解决问题。

一、音乐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的特点

1.多媒体的平台特性。此平台可以插入文字格式、图片及音乐等文件,并能播放演示。

2.具有乐谱等图片的特征。这一点是音乐理论课件所特有和必备的,乐谱可以直接使学生看到所讲授的例子及技术的关键点。

3.具有软件直接操作的特征。对于所要做的课堂练习,教师所讲的范例,由于可变性和拓展性的空间很大,和学生的互动性很强,因此必须要在音乐软件里完成。这也是音乐基础理论课件有别于其他多媒体音乐课程的主要方面之一。如和声学的作题范例的实际配制讲解等,就必须要运用功能强大的专业乐谱软件。

4.声音文件的制作与处理特性。在实际的课件制作过程当中,音乐中必须要有声音。真实地让学生听到所学作品或创作编曲声音,这也是音乐基础理论多媒体课程的一大特点。

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熟练掌握所讲授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并形成自己的理论教学体系;熟练掌握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熟练操控音乐制作软件、乐谱制作软件和多媒体播放器。

有了以上几种能力,数字化多媒体音乐基础理论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完成才能够得以实现。音乐基础理论的数字化多媒体教学,不能将课件制成“傻瓜式”的,那样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课件应该由授课教师自己独立完成,因为每一位教师的理论体系都是个性化的。

三、课件制作所应用的软件

多媒体平台制作,主要交由PowerPoint来完成,运用这个大众化的制作平台可以实现文本、图片、声音等文件的插入与连接及多媒体的播放。

乐谱的制作主要交由Sibelius或者Finale来完成,这些制谱软件可以实现各种谱例的制作,也可以实现乐谱的播放,这对于音乐基础理论中的技术理论课程有着很强的实用性。教师可以结合PowerPoint软件,实现展示旋律发展或声部连接的各种变化,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解放,使教师的讲授更加灵活、自如。

图片的制作主要交由Snagit来完成,此软件可以实现各种规格的图片制作,包括捕捉图片和视频,可谓功能强大。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多数用它捕捉乐谱图片。

音乐的制作主要交由Nuendo来完成,此音乐制作软件可以实现各种音乐,包括MIDI、音频的制作。这对于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中的配器课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将配器写法及编曲想法随时通过音乐制作软件反映给学生,可以实现编曲的直接性及音响的实时性。如果只是编辑或剪辑现有的音频,包括音频格式的转换等,可以用sound Forge软件直接处理。

四、具体课程的软件应用方案

基本乐理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结合Finale软件的操作来制作谱例及音程、和弦调式等;和声学、复调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结合Finale软件的操作来制作谱例及和声学、复调课程的例题及练习;音乐欣赏、音乐史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结合Snagit 软件做图片的处理,用Sound Forge软件来对现有的CD、MP3等音频文件进行编辑处理;配器课程及作曲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用Finale软件制作谱例,由Nuendo软件来完成制作;作品分析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谱例由Finale软件完成。

当然,音乐的专业制谱、制作软件还有很多,如Sibelius、Encore、Sonar、Photoshop 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但目的是唯一的——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制作出适合自己的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的课件,最终来实现教学目的。

五、制作设计与实例流程

这里笔者以和声课为例,文字的讲授部分在PowerPoint软件中完成,乐谱部分由Finale软件完成,再用Snagit软件按图像缩放比300%、图像分辨率300 来捕捉乐谱图片,然后插入到需要播放的幻灯片中。如果想实时操控乐谱软件,可以按电脑键盘上ALT+TAB键进行幻灯片的页面与Finale乐谱页面进行切换。这样教师可以直接控制软件,直接进行交互来授课;另外也可以在软件中实时播放谱例。这样技术处理就很直观,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直接反映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味正确与错误及技术的艺术性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作欲望,课堂效果会更好。

综上所述,想要在音乐基础理论课中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除了具有良好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外,还要有课程教学的良好设计。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合理安排,熟练操控,是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数字化多媒体成功授课的法宝。

第8篇

关键词:数字化实验;多媒体;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近年来,数字化实验结合多媒体教学走进了中学课堂,已经开始为一些教师所应用,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很好的提高和补充,也为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数字化实验教学与多媒体的结合,将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结合,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成为摆在各教师前面的一大课题。本文就数字化实验与多媒体结合应用于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一、数字化实验与多媒体应用于生物实验教学的可行性

数字化实验与多媒体的结合开辟了课堂教学感受与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广阔空间,提供了教学创新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它能更精确地展示一些实验现象,更能操作一些传统实验中完成不了的实验项目,将实际教学中的生硬遥远的讲说转化为实际学生能看到的数据,从而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复杂艰难的认知活动变得简单而轻松,增强了感染力,也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提供了契机。

1.利用数字化提供直观材料,为学生的积极探究创设条件

数字化实验通过多媒体的呈现就可以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构成统一起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对事物原有的发现过程从教学的需要加以编制,以缩短、减少发现过程的难度,使之沿着最简捷的路线进行。数字化实验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感受事物的质量,让学生获得更生动直观的事物形象,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加以宏观模拟,给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探究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越浓厚,其学习时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致使其观察细致、记忆深刻,从而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学过程中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才能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同时促进智能的发展和基本素质的形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任何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形体动作及简单的挂图、模型或标本都难以将各种生物的鲜活形象和复杂的生态展现给学生,因此也就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课件和数字化实验结合使用既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和图文声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方式组织各种教学信息。它可以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不同生物同时展现给学生,也可以把肉眼看不见的东西表现出来,把不便于感知的东西以可以感知的方式表现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促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二、数字化实验与多媒体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化实验教学可以用于探究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下面介绍数字化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常见的几个应用。

光合作用的实验一直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常规实验的实验条件限制,学生很难看到影响光合作用的实验因素,造成学生对光合作用这块内容始终处于想象阶段,下面就谈谈数字化实验在光合作用中的应用。

1.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实验思路:光照强度可以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光源距离的远近和光照度传感器来控制检测光照强度,通过CO2传感器检测CO2的减少量或通过氧气传感器来检测O2的增加量来计算光合作用的速率,从而得到关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之间的关系曲线。

说明:该实验中需要做对照试验,一是需要遮光组的对照试验以排除呼吸作用对试验数据的干扰,二是需要设置多次重复实验以增加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该实验还可以用来测定光照强度对不同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可以选取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或选取两个不同种的植物以比较相同的光照强度对他们的影响。

2.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实验思路:温度通过影响光合作用中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实验中我们可以控制室内植物所处温度环境和采用温度传感器,通过CO2传感器检测CO2的减少量或通过氧气传感器来检测O2的增加量来计算光合作用的速率,从而得到温度与光合作用速率之间的关系曲线。

3.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实验思路:CO2是光合作用中暗反应过程的原料,CO2浓度可以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化学中的CaCO3和HCl的反应制得CO2,通过分液漏斗控制盐酸的量来控制CO2的产生速率从而控制CO2浓度,使用CO2传感器监测CO2浓度。通过氧气传感器来检测O2的增加量来计算光合作用的速率,从而得到CO2浓度与光合作用速率之间的关系曲线。

说明:在光合作用的这组实验中,我们也需要做对照试验,因为测得的是净光合速率,我们需要空白对照来测量呼吸作用的

速率。

三、多媒体与数字化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劣势

数字化实验可以在常规实验的基础上更加直观精确地反映实验结果,也可以做许多由于常规实验条件达不到而不能完成的实验。但目前为止,数字化实验在全省学生当中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即使是一些课堂使用了,也只是教师在做示范实验,数字化实验离真正在学生中的推广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对于一个新生的事物,从心理上总要有一个探索和适应的过程。许多教师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仪器,自然不敢盲目一试。这个问题我觉得还需要各个学校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和培训,让教师大胆起来,不再惧怕。

2.数字化实验能实现许多常规实验得不到的结果,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对于有些定性的实验,只要结果出来即可,用常规实验更简单一些,省去了调节仪器、调节各个值直到非常精准的麻烦,所以许多教师仍然喜欢常规实验的作法。

总之,作为一个更加科学的实验过程,相信数字化实验与多媒体的结合使用会在不久的将来发展得更好,得到更广泛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崔鸿,郑晓蕙.新理念生物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李玉斌.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