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化学方程式总结

高中化学方程式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2-15 01:25: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化学方程式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化学方程式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物质分类 转化关系 化学方程式

分类是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充分体现物质性质,是元素化合物的核心问题。化学方程式是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直观具体的反映,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化学用语之一。学生能准确地写出化学方程式,可以客观地反映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对实验现象的认识,以及对物质性质的掌握程度,进而提高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被动接受的较多,有的甚至把化学方程式当做“公式”死记硬背。使原本充满奥秘和乐趣的化学学科变得索然无味,给学生学习化学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事倍功半,更谈不上学习能力的培养。面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将中学常见的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有机反应三大类,帮助学生理清每类反应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实现化学方程式的快速准确书写。

一、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方程式的书写

任何一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都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弄清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即“质”的问题;二是配平方程式,即“量”问题。大多数高中学生写不起化学方程式,主要是没有弄清“质”的问题,而配平方程式一般问题不大。因此,本文所讲的化学方程式书写侧重于理清物质之间的分类转化规律,而不涉及方程式的配平。

四种基本反应指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四种基本反应主要涵盖了九年级化学绝大多数反应,主要是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中的每一个箭头代表一类转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金属能否与酸和盐发生置换反应(前置换后);学会用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注意置换反应是等化合价置换和复分解反应是等化合价交换价即可写出化学方程式。例如写出稀盐酸与锌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根据上图转化关系和置换反应的规律可知,锌属于金属单质,盐酸属于非氧化性酸,二者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根据盐和置换反应的概念很容易得出盐的阳离子是锌离子,阴离子是氯离子,生成的盐为ZnCl,学生就不难写出其化学方程式:Zn+2HCl=ZnCl+H。复分解反应方程式书写也可仿此分析,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方程式书写比较简单,在此不再赘述。

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氧化还原反应相对四种基本反应来说难度相对要大,生成物多,这是很多学生在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时感到困难的原因之一。但无论是何种氧化还原反应,都符合以下转化关系。

从上述转化关系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是氧化剂与还原剂反应生成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所以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时,首先要弄清氧化剂与还原剂、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其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这两对物质,然后结合反应介质和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其他物质。如果把氧化还原反应比做一栋房子,那么氧化剂与还原剂、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就是支撑这栋房子的四根柱子,只要四根柱子立稳了,其他问题就好办了。当学生有了以上的定性认识,在书写过程中再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守恒规律、价态规律、强弱规律、归中规律,以及重要的氧化剂、还原剂的转化规律,就可以写出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另外,有些时候还要注意反应介质、条件对产物的影响,对于相同的反应物,当反应条件和反应所处的酸碱性不同时,其产物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例如写出用KMnO与浓HCl反应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KMnO是常见的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还原产物为Mn,浓HCl是常见的还原剂,氧化产物为Cl,根据电中性原理和质量守恒定律,溶液中阴离子为Cl,Mn和K只能与Cl结合生成KCl和MnCl,氢与氧结合生成水。至此,根据化合价升降法即可写出其方程式为:2KMnO+16HCl=2KCl+2MnCl+5Cl+8HO。

三、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中学常见的有机物之间的反应主要是官能团之间的转化,规律性更强,但要注意有机反应除主反应外还常伴有副反应,因此书写有机反应时生成物与反应物之间要用“”而一般不用“=”连接。但是典型的可逆反应用“?葑”连接,燃烧反应也可用“=”连接。因此,书写有机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从结构出发,结合反应条件来判断有机物能发生什么样的反应。有机反应常见类型有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取代反应、酯化反应和聚合反应等,弄清这些反应进行的条件和反应发生的部位,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地写出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下是高中重要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除此之外,由于有机物普遍存在同分异构体,有机物分子式无法体现分子结构。又因为多数有机物结构式复杂书写繁琐,所以有机反应方程式中有机物一般不写分子式而采用结构简式。结构简式既简练又突出官能团,在化学方程式中能简洁准确地体现出反应原理。在书写有机物结构简式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碳只能形成四个共价键,不能少写或多写。二是一些基团的连接方式要既正确又合乎习惯,不产生歧义。例醛基-CHO,不能写成CHO-也不能写成-COH。例如试写出丙烯酸跟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氢氧化钠溶液 ②溴水 ③乙醇

由丙烯酸的结构特点不难看出;丙烯酸分子中既含有碳碳双键又含有羧基,因此它既具有烯烃的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又具有羧酸的性质(酸的通性和酯化反应)。所以反应的方程式应分别是:

①CH=CH-COOH+NaOHCH=CH-COONa+HO(中和反应)

②CH=CH-COOH+BrCHBr-CHBr-COOH(加成反应)

③CH=CH-COOH+CH-CH-OH CH=CH-COOCH

CH+HO(酯化反应)

综上所述,中学化学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虽然比较多,但类别不多,且每一类都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勤于思考,多加总结,就能让教学变得轻松又快乐,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楚先等.初中课本化学全一册教学挂图二(8).上海教育出版.

[2]窦洪庚.知识分类学习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0).1.

第2篇

一、通过对比计算,让学生体会到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好处,从而使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运用能轻松地走进学生心里

利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好处是:当把质量化为物质的量进行计算时其数值小,计算简单不容易出错,而且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因此有的计算口算都可以算出来了。为此,笔者在上课时出了三道如下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分别用质量和物质的量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例1】 8g氢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计算生成了多少克的水?

【例2】 8g氢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计算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摩尔?

【例3】 2mol氢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计算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摩尔?

这三道计算题呈阶梯式的设计,环环相扣,从例2到例3,利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优越性逐渐地凸显出来,而利用质量进行计算的劣势也暴露无遗。如例3若用质量进行计算,就是上述所说的,先是把物质的量化为质量算,最后再把所求得到的质量再换算为物质的量,要绕一大圈子才得出结果,而利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一步就可以轻松完成。通过让学生亲自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使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方便与简捷,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了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运用。

二、运用类比,阐明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同种物质,上下单位要相同”的道理,从而使其深入学生心中

在高中化学计算中,即使到了高三,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没有注意到“同种物质,上下单位要相同”特点,在进行计算时同种物质,上下单位要么是质量与物质的量搭配,要么是体积与物质的量搭配,要么是质量与体积搭配等等,五花八门,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并不明白为什么“同种物质,上下单位要相同”的道理。由于学生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即使教师再如何强调,也只是水过鸭背,真正在做作业或考试时,又是屡教不改。笔者在上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运用类比的方法,举了如下的三个例子,让学生进行思考:

【例1】 某人一天做了10道化学题,那么十天总共吃了几个苹果?

【例2】 某人一天做了10道化学题,那么十天总共做了几道物理题?

第3篇

关键词:宏微符;三重表征;化学方程式

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理解基本的化学原理、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能否理解“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微观世界,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元素符号构成的符号世界”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影响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因素。

一、学生学习的困境

学生最初学习化学方程式时,一般是通过感知宏观现象从而建立起与符号间的联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出现的化学方程式越来越多,部分学生较难做到把宏观现象和微观世界联系起来,他们就会采用记忆的方式去掌握化学方程式,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学生在符号表征层面上陷入了困境,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困难重重。所以,了解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困难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就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二、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困境原因的调研

1.相关研究现状

查阅资料过程中发现相关的文章不少,大多出自中学教师,但是其中绝大多数为初中教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顺利掌握化学方程式。部分学生采用记忆的方式学习化学,但是美国南达科他州的大学化学系的Grigoriy Sereda认为随着高中生认识有机物的数目的增多,他们会被要求写出物质的结构并预测化学反应,而单凭记忆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学生需要记忆的东西越多,他们就越讨厌化学。可见把记忆与化学、记忆与化学方程式连在一起未必是件好事。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特别强调化学与记忆的关系。

2.学生问题汇总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清楚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2)不理解原理,死记硬背,弄混化学方程式;

(3)看不懂或者是忽略题目中的信息,提取不到有用的信息,找不到主要的反应物和产物,或是漏写反应物和生成物;

(4)不能正确分析与量有关和试剂添加顺序不同时反应的产物;

(5)遇到陌生的化学反应,不能利用反应原理分析,做不到举一反三;

(6)配平有困难,不清楚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等等。

3.困境的根源――在“宏微符”层面上对化学的认识不够

从20世纪80年代“宏微符”三重表征思想提出至今,对于化学“宏微符”三重表征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领会“宏微符”三重表征思想,能帮助学生从化学学科特点的角度重新认识化学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宏观、微观、符号间交错相融的关系,能养成一种学习化学的思维方式。

三、基于“宏微符”三重表征思想对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建议

1.重视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反应宏观过程的感性认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若学生能观察到具体的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历程,就能深切感受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有理有据的。所以,教学中要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实验探究、实验验证的机会让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分析反应历程,并上升至用化学的语言表示出来。要让学生意识到实验在化学学习特别是化学方程式学习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2.分析微观粒子重组过程,应用化学反应原理,挖掘化学知识内涵

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物质间发生化学变化总的结果。例如,甲烷的取代反应,可以通过对甲烷和氯气球棍模型的拆解和重新组合,形象地展示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从而实现符号表征和微观表征的自然转化,有助于学生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

3.结合学生的易错点,强调化学方程式中各种数字的意义及其联系

个别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酸根离子的角码等数字概念不清。更多的学生对化学方程式隐含的质量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离子方程式的电荷守恒不够敏感,不能发现这些数字间丰富的联系,失去了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数字支撑。因此,应引导学生注意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各种量间的丰富联系,找出其中的必然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

4.创设情境,设置问题

机械的化学方程式重复记忆训练已经被证明效果甚微。化学作为实用性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寻找隐藏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化学反应,让学生不再感到化学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紧密联系实际,要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5.分类总结,把握规律

有些学生认为化学知识点琐碎,毫无规律可言。事实则不然,虽然化学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规律,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发现规律的体验会留下更深刻、更持久的印象。

6.大胆假设,勇于创新

在许多新信息新情境问题中,题目蕴含的物质变化,大多是我们是没有见过的,有些学生一碰到这样的题目就胆怯,不能静心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宏观、微观两个世界的认知和联系,进而用化学语言表达出来,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就能逐渐提高在“宏、微、符”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

掌握化学用语核心部分的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宏观的物质世界和微观的粒子世界通过符号联结起来,才能达到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理解化学科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广义上讲就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具体到每个不同学科上,就成为“学科有效教学”;“学科有效教学”除了具有有效教学的一般涵义外,其更多的要受到具体学科特殊规律的制约,又具有更为深层次的涵义。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是指高中师生在化学课堂上、在一般教学规律和化学学科的特殊教学规律指导下,以最少的教学投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使所有学生的化学素养都得到尽可能发展和提高的教学。

(二)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特征,从传统教学论角度会被理解为化学课堂上的教学目标更为明确、内容更为清晰、教学方式更加适当等;但如果从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涵义角度来讲,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学、非教师的教,即学生的化学素养得到提高和发展应该是衡量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准或者是唯一标准。基于此,我们将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特征的外在表现归结为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三点:一是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得到了积累和应用;二是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培养;三是学生能够把化学知识的学习与自身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二、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教师为教而教,而不是为了学生学

就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有教无学,教与学相脱节,教师只是一个人在唱独角戏,甚至是照本宣科完全的将学生的学置于脑后,教师上课只是为教而教,而不是为学生学。学生处于这种氛围,难免是被动的“接受”化学知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抑制,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二)教学流于形式,无系统、计划可言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要求要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要一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来促进学生发展。课程改革是好事,但是限于老师对新课改理念的不理解或者理解不够深,为了体现“三维目标”,片面强调教学的形式、过程,而不重化学知识本质,教学改革导致教学流于形式,就其教学系统性、计划性而言则无从谈起。

(三)教学实验探而不究,学习合而不作

新课程改革标准重点关注了高中学生化学实验的学习,要求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许多老师大量减少了讲授时间,花更多的课堂时间来让学生“探究”。这样做表面上是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是也由于缺乏相应指导、引导,导致学生实际上是探而不究。就实验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而言,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成了若干学习小组,但由于学习并没有理解合作学习的本质涵义是“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导致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是互相推诿、合而不作。

三、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化抽象为形象

高中化学学科有很多专业性较强的术语、概念,这些术语、概念多是看不见、摸不着,较为抽象、难懂;但是对于高中化学知识的理解又不可替代。因此,需要教师要对于这类化学术语、概念教学进行巧妙设计,将抽象、难懂化为生动、形象,是一种必然而又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加强知识横纵向联系

正确、规范书写化学方程式是高中化学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但是许多化学方程式的记忆、书写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难题。为了能够成功克服这个难题,就需要教师在讲解化学方程式时,要尝试联系将新的方程式知识与之前学生的结合起来,即利用化学知识横向、纵向的联系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三)利用反馈、帮学生当堂消化

一堂完整化学课上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真正的能够完全理解、掌握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都会存在一定的疑惑。疑惑一定程度上是好事,能帮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但是如果疑惑长期累积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会对学生后续的化学学习效率、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学生反馈,将更多的学生疑惑消化在课堂上。

(四)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考

古语有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说明了知识始于问题、终于问题的本质。为增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巧妙设疑,旨在引发学生思考,并利用学生的分析、思考深化问题,从而启发出新问题,对增进学生学习效果定大有益处。

(五)善于总结,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调查发现,高中许多理科生的数学、物理都能学得很好,但总是被化学拖后腿,学生给出的理由是数学、物理的知识对逻辑思维性要求较高,很多知识可以“推理”,需要记的东西也很少;化学恰恰相反,其知识点多杂,很多知识不通过“逻辑”来理解,只能“死记硬背”;这时就需要教师对纷繁复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旨在助理学生理头绪、深理解。

(六)勇于革新,培养学生创造力

第5篇

化学方程式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着内在的一些特性,而在方程式里也包含着一些非表象所见的内容。化学方程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一些概念,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理解物质的化学性。相关内容的掌握可以为一些化学题打通思路。从而全面让学生掌握学方程式里的内在要素,可以让学生正确的去运用化学方程式,从根本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在教学环节里,理论结合实践,完善教学模式,深化知识体系,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认知度,让学生更易于学好化学。

1 化学方程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作用

首先学生一定要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内在的作用,与实质的物质相结合,利用一系列的反应去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实质,再去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以掌握化学方程式内在的东西,因此去深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认知度。化学方程式为一种将化学现象进行拆分,处理化学问题的介质[1]。其主要体现在:可以阐明化学的规律性;剖析化学的一些基本反应。还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实施量化阐述以及相应的运算以及构建一些简单化工模式过程。一般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里,我们都会利用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实质反应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去提升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也可以让学生感知化学的乐趣。

而在中学化学的教学环节,教师要按照化学的基础内容、一些核心的原理与知识框架特性,掌握学生的认知度以及此年龄段的心理,有指向性的去培养学生的认知、分析、对比与想象能力,从根本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2]。

2 运用化学方程式对实践进行深化

中学化学方程式教学环节,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建立起化学方程式的框架,一些化学反应可以利用反应的现象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学生在分析现象的同时还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内容,因此去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及深层次作用。在构建化学实验课时,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要循序渐进的做化学实验。教师则依附于实践,去调动学生的整体思维,学生通过掌握化学反应,从根本提升其学习的有效性。比如,在铁和氯化铜进行反应的实验中。铁粉和氯化铜产生置换反应,从而获得金属铜与氯化亚铁;而铁粉和氯化铁溶液进行反应,将混合溶液都改变成纯净的氯化亚铁溶液,因此我们得到的方程式为:Fe+CuCl2=

FeCl2+Cu。因为在实验中我们加入铁粉过量[3],因此滤渣里不仅仅有置换出的铜,里面还存在没有完全进行反应的铁;这时再将稀盐酸加入到滤渣里的铁粉,从而进行反应,除去剩下的铁,最后生成氯化亚铁与氢气;这样我们得出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 +Fe=Fe-Cl2+H2。同学们在分析实验后再研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此环节不仅与教学主体要求相匹配,且教师也真正的主导了教学。在实验环节里,多层次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内容的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主要依附于实验。同样这也是中学化学教学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4]。

3 以化学方程式教学内容作为切入点深化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过程里,以化学方程式内容作为切入点,有机的与教学措施相结合,是构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中学生已经对化学形成了一些基础的意识,针对理论性内容、一些化合物等的简单的理论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掌握。所以在此基础上,中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可以说是在延伸基础的知识内容,补充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从而形成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5]。因此,进行以化学方程式为介质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目的意在深化学生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去分析所涉及的一些问题。

按照化学反应运用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从根本深化养学生的整理以及概况能力。比如:氧化还原反应为中学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对此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在教学环节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一般来说氧化以及还原的规律性十分强,其中有守恒律以及价态律等[6]。所以要从物质的基础分析物质存在的实质作为切入点,从物质里的元素价态的改变情况与实践,进而总结出反应的产物;从对比以及实践过程里整理氧化还原性。

第6篇

【关键词】以学定教;高中化学;教学

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采用科学化的教学方法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及时反馈课堂动态调整教学以优化学习过程,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1.做好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策略

做好学情分析是以学定教模式的基础,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首先进行学情分析,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知识基础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如在进行公家键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进行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基础]化学键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在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中,学生对于原子、离子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分布以及离子键的相关内容是本课学习的基础之一。

[教学目标分析]在本课的学习中,需要掌握共价键的概念和形成过程;通过学习离子键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策略初设计]

(1)共价键的形成过程较为抽象,可以利用球棍模型表示来增强学生对于共价键的空间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在教学前复习电子式和离子键的相关内容以提高学生掌握度

(3)对于化学式较为简单的采用模型展示,如HCl、H2。对于化学式复杂的如Na2O2要求学生自行书写电子式和结构式。

遵循以学定教原则教师对课程进行学情分析,并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策略进行初步确定,为后续教学课程的开展做好了铺垫。

2.了解预习情况,明确教学任务

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教师应进行设计预习任务。合理有效的预习过程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在预习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预习任务进行研究,明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在课堂教学时对于预习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如在进行硝酸一课时,教师设计预习任务如下:

[预习任务]

旧课回顾:回忆硝酸的性质;写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与硝酸的酸性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标注电子转移过程)

新知学习:硝酸的物理性质;硝酸能否制备氧气;写出铜与浓(稀)硝酸、炭与浓硝酸反应的方程式,标出氧化剂、还原剂;如何证明铜与稀硝酸的生成气体为NO。

[预习分析]

在旧课回顾中,学生能够准确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对于旧知识的掌握度踏实;在新课学习中,学生能够对硝酸的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很多学生无法写出炭与浓硝酸反应方程式;对于NO的气体的证明不能提出正确的观点。

[教学任务明确]

在课本中学习了炭与浓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学生无法写出炭与浓硝酸反应的方程式,说明其知识拓展能力不足,在课堂上应着重联系;气体的检验需要对气体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考察,学生对NO的概念掌握不足,产生了这些缺陷,教学时应注意明确。

通过布置任务、预习反馈,教师对教学任务再次进行了明确,符合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学效率提高有很大帮助。

3.关注课堂动态,引导教学方向

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要求及时对于课堂情况予以反馈,在学情分析和预习中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课堂上出现突况时教师应适时改变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方向,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合理有效指导。如在进行盐类的水解一课的教学时,教学过程如下:

[原教学计划]

(1)以侯德榜制碱的视频为引入开展教学,吸引学生兴趣。

(2)提问学生Na2CO3是盐类,为何成为纯碱。

(3)书写Na2CO3水解的方程式,帮助学生认识盐类水解对pH值的影响,书写、的水解方程式。

[课堂教学调整]

在进行Na2CO3水解的教学时,学生从方程式中认识到水解后溶液呈碱性,但是对水解过程仍持有质疑的态度,教师在此增加酚酞检验酸碱性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在书写、的水解方程式时,很多学生都写不出来或书写错误,教师在此增加分组讨论环节,通过小组探讨、分析质疑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提高他们对于盐类水解的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适时改变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遵循学生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理解力。

4.注重课后训练,巩固教学成果

课后训练是教学环节的重要过程之一,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整理学生的课堂难点,针对学生的薄弱点进行课后任务布置,确保作业环节能够起到巩固学习成果,明确学习重点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原电池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下:

[课堂学习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学生易出错点是对于正电极部分的电子转化以及原电池反应和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在作业布置时从这两方面进行。

[作业布置]在Fe-CuSO4溶液-Cu原电池中,回答下列问题:①该原电池是否属于置换反应;②铁表面会析出金属铜吗;③书写两个电极的电子反应式以及总的反应方程式;④电子是沿导线进行转移的。

在作业布置中,问题①和③对于原电池的反应原理进行了考察;②③④考察了学生的易错点,作业布置虽然简单,但是考察点较多,帮助学生再次复习了教学内容,深化了对于重难点的掌握。

以学定教模式是对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一项探索,对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优化教学过程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优化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参考文献】

[1]丁革兵,李赤,刘春华.高中化学新授课“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化学教育,2012.08:29-34+41

第7篇

初高中衔接,是高一化学教学中师生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曾对多届高一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在衔接问题上取得较好效果。江苏省从2005年高一开始使用新课标配套教材,笔者所在地使用人教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一些新问题,感觉有必要重新审视初高中化学学习衔接这一课题。

二、新生状况

笔者所在学校是该市惟一一所四星级独立高中,在全市处于中等地位。该市高中生源可分为A、B、C、D 4类,笔者所在学校由于没有初中部,高一生源基本上集中在B类下限和C类上限。笔者统计从1995年至2004年,每年化学均分都在85分左右。2005年入学的高一新生化学均分仍然如此,没有明显的变化。依惯例,开学后对高一新生进行化学摸底测验,笔者所教3个班级比上届学生均分低7~8分,主要存在3个方面问题。第一,化学用语不规范,离子符号中离子带的正、负电荷数标得很随意,不能习惯性地用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判断分子式中的原子个数,正确书写分子式。第二,写化学方程式感到困难,写完不配平,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不能根据一些规律,从已知的反应物,写出生成物,从而正确地完成化学方程式。第三,化学计算是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大部分学生面对化学计算题,总是从数学角度,而不是从化学角度思考问题。突出表现在最简单的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化学反应中有关物质质量的计算,为数不少学生连最简单的化学思维方法,计算格式都未掌握。

三、高一学习中的新问题

新课标实施后的第一届高一新生,由于中考成绩看似不低,刚进入高一时还颇为自信,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困扰着学生。

(1)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很难保持45分钟高度集中。初中课堂教学内容较少,课堂上有多次反复。高中课堂容量较大,学生若走神,往往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内容。高一新生不习惯记笔记,现行教材文字又极其精练,学生不可能通过看书弥补课堂听课和笔记的损失。一段时间下来,有些学生觉得没学到什么知识。

(2)在初中,学生已习惯于一类知识结束,按老师的要求系统地看书,然后老师将其归纳成一个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便于他们掌握。进入高中学习,学生看到教材上似乎都是独立的知识点,不知如何利用教材,将这些独立的知识点,归纳成知识体系,感觉高中化学是相互间没有什么关联的,只需要记忆的、独立的、零散的知识。

(3)课文后的练习少,又比较简单,这对减轻学生负担是好事。但对理科学科来说,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地理解,及时巩固,最后达到灵活应用。现在市场上相应的习题集,包括和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坡度太大,基本练习很少,一下就跳跃到能力要求很高的、属高考类型的练习。尽管课本知识学生一看就觉得很简单,但拿到练习一做就错,有的甚至无从下手。所学的知识解决不了问题,学生感到茫然,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情绪。

(4)几次单元测验成绩统计(班级均分) 试题的难度和前几届差不多,但班级均分下降7分左右。

(5)经过必修1、必修2的学习,多数学生对学习化学有畏难情绪,没有感受到成功。尽管有的学生在单元测验、期中、期末考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他们觉得学得很苦,似乎没学到什么实实在在的知识,有点空。在对学生做高考选考科目的意向性调查中,70% 的学生不准备选考化学(包括学理科的),这是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四、对初高中新课标教材的分析

笔者针对高一出现的新问题,从教材、教学两方面分析可能的原因。

4.1 初中教材编制风格的变化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教材(人教版),与过去的教材相比,其特点十分明显。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相联系,学了有用,图文并茂,可读性极强。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内容,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许多难点分散,学生更容易接受、掌握,不失为一本好教材。但也有缺憾之处,物质分类中的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未进入教材,而这是高中直接要用的;初中化学的点睛之作――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被删去,显得该教材最后有点散,系统性不强。

4.2 造成问题的可能原因

新课标给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教师轻、重、取、舍的余地更大。

(1)连续几年的中考对化学知识点的要求在降低,即使是新课标上有的,中考也可以作为不考查或一般性考查。当然,老师是考什么,教什么。

(2)对化学计算,有一种观点,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计算问题。由此可能弱化了运用化学思维方法,化学计算方法解决化学计算的教学。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学习化学,就应该学会化学思维方法、化学计算方法,掌握这些,解决目前中学化学中一般较为复杂的计算问题,比数学方法要快捷得多,正确率也高得多。数学很难有一个基本思维方法解决各种各样的化学计算问题,这就是学生进入高中后面临计算而感到困惑的缘由。

(3)这几年,中学补充了许多新教师,他们对教材的变革不够了解,不能居高临下,把握教材的“度”,学生能力的“度”,教学的“度”。教学中容易走极端,或是将知识整理完整,直接灌输给学生,或是认为教材很简单,学生不可能不懂,缺乏对学生能力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多次重复的训练培养。故新课标教材中应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的得意之作未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能力未能得到明显提高。

4.3 高中教材的探讨

(1)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必修1、必修2教材(人教版),一改过去教材主要传授系统性知识的导向,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为宗旨,许多知识采用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式学习,采用学与问、科学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这是对传统的、被动性的学习方式的一次变革,它努力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具有探究精神的科学价值观。笔者在使用教材的一年中,感觉到教材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2)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社会生活中许多现象、问题,跟化学有密切的联系,尤其跟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关。笔者粗略统计这一年见著报纸的各地化工厂爆炸,烟花厂爆炸,食堂的亚硝酸盐中毒,江苏境内多起运输化工产品、化工原料的安全事故,窨井中有害气体使抢修人员中毒死亡等等,无一不跟化学有关。只要中学认真地学习过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思想上重视一些,就不会发生这些惨剧。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缺少了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能力的培养将会力不从心,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弱化了。

(3)关于离子反应。从离子反应可以认识许多无机反应的本质。尽管选修4专门讨论溶液中的离子问题,但对只学习必修1、必修2的高中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不应只停留在表面的、宏观的层面,而应深入到微观粒子。笔者以为在电解质溶液、离子反应问题上,初高中教材不衔接。

(4)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问题在高中无机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贯穿高中化学始终。从化合价的变化、电子的得失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用来分析各种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方法。教材在处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上,似乎过于简单。

(5)关于化学计算问题。总体感觉必修1、必修2大大降低了化学计算的要求,包括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溶液浓度等基本计算,以及各种化学反应的计算。这对选修文科的学生没什么影响,但对高二选修理科的学生,其计算能力的培养,在高一阶段就产生了脱节,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必须循序渐进。

五、几点建议

(1)高一新生入学后,先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主要是两方面内容。一是化学用语部分,强调规范化要求,进行适当的训练。另一方面需补充物质的分类,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知识,整理各类物质相互间的关系,根据规律,熟练书写各类物质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即将进行的高中化学学习起一个铺垫作用。

(2)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适当加深。由于有了各类物质相互关系的基础,学生接受这类内容就不会感到困难。在以后的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中,都要求学生从离子的角度,改写成离子方程式。以此加深对离子反应的理解,巩固离子反应知识。

第8篇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创建学习情境,让学生对学习情境中的化学现象产生兴趣,从而自主探究化学现象.这是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基础.比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看暖宝宝,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要撕开暖宝宝的包装纸,暖宝宝就会发热?学生对这个化学现象产生兴趣.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过暖宝宝,知道暖宝宝的包装纸只要撕开就能发热,并且暖宝宝只能限时使用,超过了时限以后,暖宝宝就失去了发热的功能.过去学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化学现象,今天学生才知道暖宝宝发热是一种化学现象.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中有化学问题后,就对探究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产生了兴趣.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创建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探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学生只要愿意探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教师就能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考化学问题.

在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创建学习情境,让学生观察学习情境中的化学现象,自主探究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二、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化学猜想

在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包括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水平、分析事物的水平、归纳事物规律的水平.学生只有提高了思维水平,才能高效地探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暖宝宝的包装纸,看制作暖宝宝应用的物质材料,分析物质材料中哪些物质材料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暖宝宝发热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学生观察包装纸后,了解到暖宝宝的制作材料为铁粉、活性炭、非金属矿物粉和食盐.学生结合学过的化学知识,写出了暖宝宝发热的化学方程式:4Fe(OH)2+2H2O+O24Fe(OH)3,2Fe(OH)3Fe2O3+3H2O.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暖宝宝发热的化学原理是什么?经过思考,学生分析出暖宝宝的发热原理:化学物质混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化学热能.暖宝宝制作厂家把几种发热的材料分别放到无纺布材料中,人们撕开无纺布材料,几种材料开始混合,并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化学热能.当物质的化学反应结束后,暖宝宝就不能再继续产出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到,观察不是指观看事物,而是要以科学研究为目标,分析事物的外观、性能、性状等,找到事物化学变化的核心本质.当学生分析出事物的核心本质后,可以结合化学的规律猜想化学变化的规律,得到化学方程式.

在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过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提出化学猜想,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提出化学猜想、总结化学规律的过程中提高思维水平.

三、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实验验证化学猜想

在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实践能力,才能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当学生提出化学猜想后,需要了解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于是需要验证化学猜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实验验证猜想.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暖宝宝可以发热多久?学生观察暖宝宝的包装纸,厂家说暖宝宝可以发热16个小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暖宝宝中的材料是否支持暖宝宝发热16个小时?经过思考,学生认为依化学反应的原理,暖宝宝中的化学材料不足以支持发热16个小时的时间.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暖宝宝可以发热16个小时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实验流程及实验记录方法.通过对比实验,学生了解到影响暖宝宝发热时间的化学材料为蛭石.因为暖宝宝中加入了蛭石材料,所以暖宝宝能够徐徐释放化学热,使暖宝宝具有保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