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9 11:11: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信息技术产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原有的发展手段及方式已无法满足其自身的发展需求,因此,急需对其进行进一步科学的创新分析及研究。文章主要针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体系进行了科学的研究,首先对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着重对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科学对策措施进行了研究,以此帮助促进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差异 创新 对策
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而言,科技是其中的第一生产力,而当今社会又是信息化现代化的社会。因此,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及作用。
1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概述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是从产业层面的角度出发,运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问题。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进行科学创新的最终任务是将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行有效提升,并将其自身的发展优势进行有效发挥,主要通过运用创新的方式对整个产业结构的层次进行改革,以此帮助有效促进其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进行科学创新的着重点应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创新的主要目的及任务是将整体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有效提升,并对其自身的素质进行提升;第二,将整体的发展机能作为创新工作的目标,并将其自身所存在的发展优势进行探索找寻,逐步扩大其发展范围。以此将自身的发展活力进行增强;第三,对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将其整体的产业链进行科学合理的完善,以此促使整个产业向集中化发展,并将其自身的运营成本进行合理降低,由此提升发展过程中规避风险的能力。整体而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可以分为五个方面:技术、产业链、产业集聚、应用以及政策方面的创新。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其创新过程中可以说是长期且不断发展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各部分相互影响且作用着,在其相互的作用过程中,创新机制及体系也得以建立,更加有利于人们对整个产业的形态进行科学充分的认识,将创新的最终效果发挥到极致。
2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建立措施
2.1 建立一个集服务与引导为一体的产业管理体制
要想尽快建立起一个集服务与引导为一体的产业管理体制,促进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首先应对自身的发展思想进行科学的转变提升,始终将服务与协调作为自身创新与发展的原则。另外还应在行业的科学指导方面下功夫,突破原有的发展限制,如地区、产业等,并将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此帮助将多方力量进行集合,以此获得最好的创新效果。与此同时,还应对科技、税收返还等方面的资金费用进行合理利用,将其投入到产业产品的设计及研发方面的创新工作上。辅导和帮助电子信息企业申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商务部的相关重大专项与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充分利用多种资金。
2.2 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2.2.1 将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
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其创新发展过程中,首先应对企业进行积极适当的鼓励,促使其加强自身对研发试验、检测及关键软件等设备设施的构建,以此有效提升整个企业的发展水平能力。主要应从两方面进行入手:对企业自身创新机制的整体构建问题进行妥善解决;对企业脖子上的创新外在环境氛围进行合理营造,以此帮助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将其主体性的地位进行巩固。另外,还应对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优势进行多方面的整合优化,以此帮助有效提升其特色型产业的创新能力,从整个产业的优势特点方面出发,有效加强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改造等创新能力的建设。积极鼓励一些自身具备相应条件的大型企业进行技术中心的积极建立,以此提升其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
2.2.2 推进区域公共创新平台建设
将各地域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园区及领头型企业作为创新的重点。由国家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资金的投入建设,尽快建立起一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并将其共性、关键性的技术进行扶持性发展。另外,还可将现存的创新服务平台的优势进行突出化处理,将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效提升。并且还可充分利用创新平台的桥梁媒介作用,为企业的创新工作提供科学服务,并对其遭遇的难题进行辅助处理,有效推进整个创新平台的合理运作及发展,尽快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创新管理体系机制,以此帮助促进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2.3 构筑全方位的产业人才支撑
营造有利于人才集聚的创业环境,加大对电子信息高端人才引进扶持力度,就研发设计、高层管理及复合型等高端人才关心的户口、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提供具备有竞争力的人才吸引政策。另外,还应在政策方面加大其工作力度,运用一种合作投资、分享收益、同担风险的方式吸引一些国内外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促使其将自身的创新成果投入至整个市场的创新发展过程中。积极建立一个集中人才的科学产业创新机制,并对产业创新的外在环境进行积极构建,以此吸引住更多的优秀人才,将发展优势进行把握并发挥。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建立起一个专属性质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人员中介机构,以此有效促进人才的流动工作。对专业化的人才进行积极的引入及培养,并进行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的科学制定,为产业发展人才的培养提供外在环境方面的帮助。同时,还能对国外的专业优秀人才进行吸引引入,促使其进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激励专业人员进行产业化的工作开展。
3 结语
社会时代在不断的前进发展,因此,创新对于每个产业的发展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发展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创新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能够有效促进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良好发展,以此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苟仲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06):1-12.
[2]于丽敏,刘继云,王国顺.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86-96.
[3]刘建民,吴静静.产业创新体系的建构机理[R].光明日报,2009(12):06-09.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产业,河南,经济发展,建议
一、数据的整理
运用《2009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上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对河南省产业进行合并整理计算,将第二次产业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这两大类信息技术行业单独列为信息技术产业,而将剔除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第二产业作为新的第二产业,将剔除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并列放在一起进行分析。
下表就是运用Excel表格整理后的投入产出表(见表1)
表12007年河南省投入产出表
资料来源:根据《2009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行到。
二、信息技术产业的中间投入与中间需求以及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
分析这个指标时,需要引入中间投入与中间需求两个概念。中间投入指的是一个产业在经济活动中从其他产业也包括自身产业等的投入总和;中间需求则指的是一个产业的产出在经济活动中被其他产业同时也包括自身产业消耗的总和。而中间投入率则是指各个产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的比率,中间需求率是各个产业的中间需求与该产业总需求的比率。
中间投入率的含义是:如果中间投入率偏高则说明该产业需要其他产业为他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多,多发生在资本密集型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反之则相反。而中间需求率的含义则是指,该产业能否为其他产业提供较多的产品与服务等。如果中间需求率高,则意味着该产业所产出的产品能更多的用作其他产业发展的原材料,就越靠近基础产业,如果相反则说明该种产业的产品不能很好地为其他产业发展所用,就越不能成为基础产业。
利用表2我们就可以算出中间投入、中间需求、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如下表所示。(见表3)
表3信息产业的中间投入、中间需求、中间投入率与中间需求率
中间投入
中间需求
绝对量
比率
绝对量
比率
第一产业
164483709
0.43
276473475
0.72
第二产业
2074425481
0.72
1836841068
0.63
第三产业
387100699
0.47
504177059
0.62
信息技术产业
22653747
0.47
关键词: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创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25-03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国家7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未来五到十年,国家将投入更大的力度建设宽带、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作为开发重点。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①要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我们要在顶层设计,信息技术产业专项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下功夫。要看的长远些,统筹规划。
②突破制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使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更具竞争力。
③大力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对那些涉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撑“两化融合”的信息技术要加大开发力度,以拉动作用强的应用信息技术,如汽车电子、机床电子、传感器等为开发重点,不断发展物联网应用。
④放开市场,鼓励公平竞争,吸收更多的民间资本,使业内企业的竞争压力适度,增强技术创新动力,进而使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整个产业能够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占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战略制高点的关键
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进程中,以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高端服务器、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能不能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得到长足发展,关键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制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否突破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应用需求,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工程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这些关键共性技术是否突破,对我国信息技术基础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2.2 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是否发现 苹果公司的运作模式,为不少新兴企业规避低端竞争、开拓高附加值市场提供了借鉴。得到的认同和模仿不断增加,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为核心派生出的许多新兴应用兴起的速度非常快,是否能得到消费者认可并进一步刺激各类新需求的出现,其关键在于能否发现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
2.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是否正确 将技术发明与工商业联系起来,是创新企业不断壮大的基础,对领先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企业意义更大。
领先创新企业之所以能迅速成长壮大,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关键就是新技术发明与工商业的有效结合,并且不断创新。因此,培育技术领先创新企业是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之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应沿着促进产业组织变革,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企业间扩散,进行机制创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内扩散和技术产业外扩散的路径发展。
2.4 促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新跨越发展的制度、机制是否合理 加强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并提出具体明确的有关研究开发、知识产权等政策措施,让更多的企业、资本和人才流向这一行业,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整个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与人才培养战略。
我们从信息产业的发展实践中可以看出,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人才就是信息技术创新的推动力。长期以来,IT领域的摩尔定律、吉尔定律、麦特卡尔夫定律和贝尔定律主导了全球信息产业的技术更新和升级换代,使得信息产业发展具有增长速度快、变化周期短、更新频率高的特点。在四大定律的作用下,如今微处理器的速度每 18个月就翻一番,晶体管越做越小,芯片性能越来越高,计算能力呈指数增长;未来25年内,主干网的带宽每6个月将增长一倍;而网络的价值则以网络用户数量平方的比例增长。信息产业知识和技术密集,技术更新迅速的特点,使得信息产业是一个技术依赖型的产业,同时也是一个人才依赖型的产业。
3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与不足
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与不足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
3.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认识定位不准,高校关起门来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现有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大多数停留在本科阶段增加几门管理学课程的讲授阶段。没有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从高校、研究单位、企业和社会这样的系统来考虑,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认识定位不准,认为这只是高等学校一家的事情。高等学校由于没有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只能关起门来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其培养思想、方式和效果满足不了社会需要。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技术产业共性 差异
从国际上看,全球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科技的新突破,进而推动新的产业革命,催生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不例外,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为提振经济和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都纷纷把目光转向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和重大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抓紧时间进行部署,我国政府提出发展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技术产业是指那些知识、技术密集度高、发展速度快、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效益、并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和对相关产业产生较大波及效果等特征的产业。近年来,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动力先导产业,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比重达到16%。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为推进科技创新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推动工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跃上一个新台阶,是国家提出的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的长期发展战略。
自2009年以来,国家提出大力推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迅速取得社会的共识,但人们对高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仍认识不全,本文对其进行了一些讨论。
高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共性分析
(一)同属于新兴产业范畴
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或新的市场开拓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现在通常讲的新兴产业,主要是指依靠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最新的工艺技术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能够为当代社会带来巨大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技术。因此,高技术是新兴的技术,即近几十年来才兴起并得到实际应用的技术。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具有决定性的促进、导向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引导科技进步的能力,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的新兴产业。其中,“战略性”是必不可少的,“新兴”则是指市场尚未形成规模。因此,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属于新兴产业,只不过二者发展的侧重点不同。
(二)技术创新发展起支撑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高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属于知识密集度高、技术创新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产业。高技术产业就是用当代尖端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群,其知识和技术密集,科技人员的比重大,正是体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而且要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因此新兴战略产业必须代表着科技社会发展的方向,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实现各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
(三)经济社会影响巨大
在不同时期提出发展高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希望通过突破技术创新,进而带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并且由于产业的溢出效应和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地区经济进一步优化。高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给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产业结构和文化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差异分析
(一)概念内涵不同
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属于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指承担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能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新水平的,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的产业。新兴产业是新技术产业化后形成的产业。
作为同属于新兴产业的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其概念和内涵上有所不同。高技术产业重在强调其产业的知识、技术密集度高、研发投资大和工业增长率高等特征,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属于新兴产业,不过其重在强调产业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对国民经济影响的长远性,因此高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所属范围有较大差异。
(二)产业的选择依据不同
高技术产业强调在产业中研发费用高和研发人员比重高,其范畴主要包括应用当代尖端技术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群,是研究开发投入高,研究开发人员比重大的产业。
从涵盖范围上而言,高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现代尖端技术和前沿技术;二是发展中的新兴高技术;三是已经成熟并进入产业化阶段的高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高技术更强调高智力性、高效益性、高竞争性、高渗透性和高扩散性等特征,属于知识和智力密集型技术,产业发展快,产品周期短,技术扩散性强;多由交叉学科综合而成,学科带动性较强,具有先进的技术带动性和产业渗透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发展依据则是基于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既要对国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更要引领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必须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发展的侧重点不同
高技术产业重在打造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高技术产业具有高速度与高竞争、高投入高风险与高效益、以中小企业为主,分散经营与地域集中性等特点,而产业(企业)集群所拥有的使群内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推动创新、降低成本、容易吸引顾客和投资的优势,从而使得集群化有利于高技术产业降低风险、加快创新、获取投资,而这一切特点使得集群化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于形成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提升国家未来竞争力。
(四)产业风险不同
一般认为,高技术产业由于其研究和开发投入较高,且经营风险较大,认为其属于高投入、高风险产业。但是相对于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是不同的。
在战略性新兴行业中,企业的生产技术还不成熟,还有待于继续创新与完善。同时,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也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方法和规模。此外,不同的新兴行业在环境结构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别。企业技术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战略的不确定性,在新兴行业中,各企业在技术和战略上处于一种探索阶段,表现为新兴行业时期的多变性,从而战略选择也是多种多样的,各企业的产品或市场定位、营销、服务方式都表现出这一点。从具体的经营活动来看,新兴行业生产规模小,但生产成本高。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经验的积累,生产组织的趋于合理以及规模经济的形成,成本才会下降。同时,企业缺乏制订战略所必需的信息,不了解竞争对手的数目,竞争对手的分布状况,其优势和劣势状态,购买者的需求规模和偏好,以及市场成长的速度和将实现的市场规模等,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该新兴行业的参与者只能在探索中寻求适当的战略与成功的机会。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高技术产业风险更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之间的联系
(一)二者一脉相承
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上是一脉相承的,是国家在不同时期,实事求是,针对国际环境新变化提出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发展战略。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创造力的发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为了适应和迎接科技革命及相应产业革命的挑战和机会,我国也启动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1986年,国务院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党在十三大提出要“注意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进行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的部署,并实施《火炬计划》。发展高技术产业,集中反映了我国“科技兴国”的总体战略。近年来,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动力先导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在经历2008年以来经济危机的影响之后,中央政府提出的新的战略性发展思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党随着对经济周期和产业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入,面对科技革命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在经济衰退阶段主动去寻找新的技术革命,主动的有意识引导具有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以此作为应对经济危机、缩小经济周期影响和培育长期新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因此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我国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国际形势和新的变化,提出的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战略。
(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发明和专利等,并聚集了大量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积累了宝贵的技术和人才。
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制度。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为配合高技术产业发展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共有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园区环境、管理制度和创业氛围。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促进高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央政府着眼于未来国家发展而提出的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很多方面需要进行技术攻关,并具有可预期的巨大市场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将在技术、市场等方面进一步带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引导国家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产业内涵动态演化
无论是高技术产业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国家在面对不同国际形势时做出的战略性决策,同时,随着时间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其内涵、范围和发展策略等都是动态演变的。
如对高技术究竟包括哪些领域,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只是大多数专家认为一般集中在6个领域、12项标志技术,即:生物技术领域,包括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信息技术,其标志技术是智能计算机、智能机器人;新材料技术,其主要标志技术是超导材料和人工定向设计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其主要标志技术是核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空间技术,其主要标志技术是航天飞机和永久性空间站;海洋技术,其主要标志技术是深海挖掘和海水淡化。随着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发展,高技术领域会不断分化和扩大,各高技术领域中的标志技术也会在不同时期处于变动过程之中。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经济形式,担负着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责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保障。风险资金是投资者针对具有潜在风险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资金投入。本文结合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风险投资的内涵特征,阐述了优化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融合的策略。
一、高新技术产业简述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的开发、研究、生产和服务的企业统称,高新技术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通常开发难度较大,但又具有很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来说,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领域。
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向社会提供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高尖端新技术,或者具有高效益的产品或服务,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目标,相对于传统产业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如下特点:
1.资金投入成本高:高新技术产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通常要经过技术创新、研发、推广等多个阶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资源的高成本以及科技创新的本质决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来保障。
2.市场投资风险大: 相对来说,企业投资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风险在于针对相关高新技术进行投资决策的估算偏误风险、技术研发风险以及经营管理风险,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市场风险成本。
3.资金投入收益高:通常情况下,高新技术产业是将相关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具有经济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科技杠杆作用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可以获得相对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超额利润。
4.产品运行周期短: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额利润必定造成市场竞争的加剧,知识经济时代技术扩散的快捷化,导致高新技术产业为了长期发展,只能在不断进行技术研发的基础上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或产品的更新。
二、风险投资的内涵特征分析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商业性投资行为,是指把相关资金投向蕴涵巨大效益潜能且又具有较高风险的技术创新领域,期望技术开发成功后能获取较高资本收益的投资活动。风险投资属于一种权益资本投资,其投资实质是针对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进行投资,通过出售或上市其中研发成功的技术项目,获取高额利润来弥补投资支出和风险补偿。
风险投资的目的在于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额资本收益。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者、投资对象、投资期限、投资目的以及投资方式是风险投资的要素。从运作方式来看,风险投资的运作包括融资、投资、管理、退出等几个环节,是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风险资本投入的过程。 风险投资着眼于高新技术的未来市场以及未来收益,一般情况下,风险投资者往往参与企业的决策规划、经营管理等过程控制,随着企业的发展程度分期进行资金投入。
三、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渊缘
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发展资金来保障,风险投资追求具有高收益潜力的高风险投资项目,相对来说,两者有着较好的融合可能性:
(一)风险投资提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资金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高投入和高风险特征,使得企业融资很难获得追求稳健性运行原则的银行金融介质的资金贷款,造成风险投资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种高昂的也是可行的资金来源。由于高新技术通常具有符合风险投资的相关性特征,市场经济形势下,高新技术领域成为风险投资的重要关注点。
(二)风险投资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优化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职能的强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新技术产业中,由于科技创新的高精专业要求以及资金限制,使得企业在管理中过于偏重技术科研人才的开发,导致产业管理与竞争激烈的市场体制不协调。风险投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
(三)高新技术产业是风险投资效益增大的动力
风险投资属于权益资本投入,追逐高收益是风险投资的动力,蕴含高额收益潜能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其投资首选对象。高新技术成果的动态性持续转化过程是风险投资的目标基础和动力源泉。高新技术产业较短的产品周期更换以及技术扩散的快捷化为风险投资者提供的相关决策信息,有利于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
四、优化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效益的策略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有融合的必然趋势。为优化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落实如下策略:
(一)注重人才培养,强化企业融资管理职能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是获取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主管部门要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长远发展,本着互赢发展的原则,协调企业、风险投资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疏通人才管理机制,强化管理服务职能,促进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加强政策导向,延化风险投资融合效应
税收优惠政策是推动风险投资发展的有效策略。主管部门要针对实际需求制定和完善相关合理全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将相关优惠政策的重点集中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上,激励风险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刺激风险资本投入,保障风险资金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融合。
(三)坚持实践创新,完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
发达国家实现风险投资价值的主要途径是实现公司上市。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市场运行机制发育还不充分,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特点和风险特性,进行大胆实践和创新,为实现风险投资的顺利退出创造合理运行机制,也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长久的融资渠道。
(四)强化法制保障,优化风险投资运行环境
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的融合面临着很多现行法律制度的滞后性和缺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风险投资的健康运行。要保障风险投资在项目选择、知识产权维护和所有者权益转让等方面的利益,应尽快建立与风险投资发展相适应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体系,优化风险投资运行环境,促进二者的融合。
参考文献:
关键词:昌邑市;高新技术;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6-0009-02
1 概述
高新技术企业通常是指那些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1991年,原国家科委规定科技管理部门将电子信息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11项技术确定为高新科技。2008年国家重新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界定,明确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范围和认定程序,使高新技术企业统计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
党的十报告中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这就为我国的高新技术发展确定了重要地位。
2 昌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地政府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对带动产业发展的显著作用,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结构性矛盾的制约仍然突出,传统行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在能源资源约束强化和低成本弱化的情况下,只有把增长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才是有后劲、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必然要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的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带动转变。
近年来,昌邑市委市政府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高新技术企业数不断增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力度加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13年12月份,全市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达86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6.1%;实现产值216.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2.38%,比去年提高1.9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化工、电子、医药、汽车配件4大领域。
正确认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形势,准确把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这是全面提高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前提。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宏观大环境、区位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不例外,分析各地高新技术企业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基础较好的发达地区,新兴的高新工业区和资源集聚区。这些地区依靠充足的科技、人才和信息支持,更容易打造高新技术发展的平台,往往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先机。昌邑市高新技术企业受资源影响,超过半数是集中在北部沿海开发区的新兴化工企业,人才和技术力量贮备不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应该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实现超常规跨越式
发展。
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昌邑市为例
3.1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含量低,品种比较单一,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
昌邑市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化工企业49家,医药5家,电子产品3家,汽车配件企业25家,其余企业4家,除化工和机械制造业外,分布较分散,多数只限于一、两种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的生产,产品竞争力差,赢利能力不强,不能发挥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高产出,高附加值优势。其次,企业的外向性较差,缺少新的科技输入和创新环境支持,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科技竞争力不强、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缺少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发展缺乏后劲,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全市330家规模企业,2013年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为11.3%,而86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产值增长速度仅为12.5%,略高于传统产业,仅有3家达到中型以上企业规模。就目前来看,小企业要想提高技术水平,只能依靠技术引进,引进的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就需要进行消化吸收,就需要人才和智力支持,就要进行资金投入,这样往往造成周期过长,而小企业恰恰又是研发机构不健全,缺少成熟的科技研发人才,资金投入不足,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欠缺,往往不能承担研发的主体任务。从大环境看,技术市场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完善、筹资渠道单一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
3.3 科技人才不足,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从工业科技年报来看,我市的科技创新人才严重不足,平均每企业仅2~3人,主要是从事设备维护、工艺指导的技术人员,缺少真正从事开发研制的人才,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产业在这方面没有明显的区别。全市40多个科技研发中心,本年有研发项目的仅有不到10家,取得技术成果仅有十几项,不能满足企业创新要求。从大环境看,引进成熟尖端人才及自主培养科技人才的渠道没有畅通,没有形成人才的成长使用和创新的机制和体制。一方面高新技术发展缺少领军人物,另一方面专业人才无用武之地,人们的观念长期形成重生产轻研发、重管理轻的局面;企业与高端的科研部门、高等院校之间缺少桥梁和纽带,难以抓住人才和科技发展的先机,成熟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也大大降低,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4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昌邑市为例
从目前看,要想扭转昌邑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比重偏低的局面,一要继续发掘现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潜力和生产能力,提高研发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的带动作用;二要促进准高新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占有率,使之能够达到高新技术企业标准;三要大力培植规模以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争取尽快纳入高新技术企业统计
范围。
第一,必须从我市实际出发,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发展环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以增强科技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经济竞争能力为目标;加速培养和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建立和健全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进一步拓宽科技活动经费筹措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高技术领域内形成自主创新、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紧密连接。
第二,积极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我市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是最能体现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与其他先地区相比,我市高技术产业规模小,底子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积极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在立足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和吸收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扶持那些能够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以鼓励企业开展自主技术创新要加强对重点领域高新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积极引导企业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企业,加大企业投入和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成果转化的速度,经济增长也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后劲的相统一,这将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拓宽领域。
第三,必须将企业的主体地位与政府的谐调作用想结合,把企业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由政府牵头,协调解决。抓住国家、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的机会,积极融入“三区”建设,紧紧抓住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山东省试点推进、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实施等重要机遇,努力争取国家、省和潍坊市科研经费扶持,构建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特色、有规模的沿海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框架,带动全市高技术产业的协调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集群;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11-0077-09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模式研究》(2005DGQ4D148)、国家社科基金《集群视角下的创新网络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05BJL06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行为生态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集群行为研究》(70372016)的一部分阶段性成果。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指科学技术与产业相互作用促成大量关联密切的高新技术企业与相关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从而形成的产业体系健全且具灵活性的、充满创新活力的有机体。集聚于特定地理区域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及其关联机构通过机构长期的交易关系、互利合作及共同发展的交易规则,技术语言等积累了较高的社会资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社会资本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为成功的模式,通过集群内人才的流动、企业信息的交流、知识的共享与传播、设施的共享等为集群内企业的知识及技术创新提供了适宜环境和强大动力,为产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社会资本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位置、发展速度和信息交流,促进集群内经济主体的合作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特有的社会资本优势,即平等的市场地位,相当程度上保证了交易双方互惠互利经济目的的实现。开放的信息交流环境可以有效地减少交易前后的签约、监督和再谈判等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可能带来的交易成本。这些社会资本因素减少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合作中的协调与摩擦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失败的风险,从而推动了产业内的专业化分工和企业间的合作,使交易成本减少,中间产品的价格降低,经济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当然,社会资本影响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成长因素是多方面的,还应包括:一是社会资本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位置。高新技术产业所处的社会背景决定该区域的社会资本的初始存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产业倾向于集聚在该产业具有高的社会资本存量的区域中,区域产业社会资本存量的大小影响着产业集群。虽然目前的研究对集群范围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可以认为集群与集群的地理界限存在于当一个交易穿越集群的两个交易时产生的负边际社会资本。在集群化的初始阶段,随着交易、交流的日趋增加,社会资本成级数增长,边际社会资本为正;当集群化到一定程度,随着交流的增加,社会资本不再增加,边际社会资本为零,我们称此为社会资本达到饱和。新组织的继续加入,将会产生负的边际社会资本,所以说,集群的边界或大或小受社会资本的边际增量影响。二是社会资本的存量和增量影响和决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一方面,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社会资本存量越大,起点越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就越快;另一方面,空间内同一产业的社会资本增加越快,意味着交流越频繁,联系越紧密,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强了创新能力,产业对外部更具有吸引力,社会资本的增值速度决定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三是社会资本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信息交流。我们通常认为,企业内部激励相容的治理结构是防止信息不对称的手段,但基于规模效益的考虑,企业不可能无限制地通过兼并收购实现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合同通常是用来防止企业间交易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危害,但实践证明,合同本身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签订的,具有不完全性,而基于信任、合作基础上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减少合同的不完全性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手段[1]。
当高新技术产业群存在社会资本时,由于群内总体信任程度高,经济主体借助网络,获得信息及其可靠性都能得到有力的保障,这就降低寻找合作伙伴及搜集信息的成本。而信息传递通畅,任何一个合作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极易被传开,使其遭受被孤立的危险,这就降低签约及履约费用。而不存在社会资本的高科技产业群,经济主体之间信任程度极低,诚信吃亏互相欺骗成为正常现象,企业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去寻找合作交易伙伴甄别有用信息。为防范对方机会主义行为,合作双方不断讨价还价,从而增加了签约及履约费用。社会资本促使集群内信任感转移,形成信任网络,从而集群内总体的信任水平超过个体信任水平的简单增加,集群内总体信任水平增加可以带动集群内企业信用环境改善,合作双方诚信度增加,使得合作的交易费用趋于减少。信任大大促成并着交易。著名经济学家阿罗曾指出:“每一个商品交易都内在地包含着信任的因素,毫无疑问,任何一项交易都是在一个时间段上展开的。人们似乎有理由认为,经济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由缺乏信任造成的。”①信任是交易与合作的基础与纽带。同时,社会资本促进信息传递畅通,能够使合作双方从一次博弈转化为多次重复博弈②,即社会资本加强了经济主体的联系,促进他们彼此了解,增加对合作次数的预期,从而倾向履行合作契约,降低了制裁费用。社会资本促使集群内企业之间构成一种长期的信任关系,信息传递畅通,使得失信行为迅速被其他主体察觉,由于规则被集群内企业所认可,使得合作双方都有足够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对欺骗行为进行有效惩罚,违反规则的行为将面临被孤立的境地,确保经济主体行为一致性,进一步减少企业持续合作的交易费用,从而促进集群内经济主体合作[2]。
2.从契约角度来看,社会资本可以有效解决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契约缺口问题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创新网络,在网络交易的契约中,技术创新特有的复杂性与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的存在更易使交易产生意外。交易成本经济学解决方法是建立完全契约③。但由于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存在,契约总是有缺口的,并且这种契约无法通过契约法来弥补。要在明示契约中明确意外需要付出更多的搜寻成本及控制成本、任务复杂性的存在,也将增大法庭的调查成本及对诉讼造成的网络运行效率损失的成本等,尽管明示契约中一些明确的条款可以节约诉讼成本,但在网络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发现和明确意外并对法律条款进行修正要付出很高的费用。因而,在网络交易中签订一个完备的明示契约成本将是高昂的。正因为如此,默认契约在网络交易中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默认契约不是依靠第三方来强制执行,而是依赖于自我履行。在没有任何第三方行为人的情况下,其“信誉”与商标价值将可以成为激励确保契约绩效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本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事实上,处在一个网络内的成员进行反复而密切的交易,相互之间非常了解,考虑到未来的利益,他们在交易时就会放弃机会主义行为而进行充分的合作以获取最高的收益。社会资本在其中发挥着信号机制的作用,拥有社会资本的高新技术企业意味着声誉是企业的长期投资和可置信承诺,社会网络能利用声誉的效应增大机会主义的成本来削减交易成本,增加企业间的信任,并能交互地降低在开始时预期的道德风险。交易的任何一方都不愿意损害其在市场上享有充分价值的信誉,并预期在未来长期的交易中实现个体财富的最大化。在交易执行过程中,如果交易的一方发生了违约行为,可能招致网络组织中其余各方终止与其进行交易关系的集体威胁,以及公开其导致契约失败的信息并在网络中迅速传播,使其最终丧失所有的合作关系,高新技术企业社会资本遭到贬值。这种社会资本的损失使交易者在未来的交易中遭受集体的抵制与惩处,接受更为苛刻的契约条款,付出更多的讨价还价成本,才能获得重新参加交易的机会。特别是在关系锁定的状态下,由于存在着退出成本,默认契约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因而,违约要付出相当高的现实成本与因机会主义导致的机会成本,这制约了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3]。
3.社会资本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由萌芽阶段向初级阶段发展,并保证产业群由初级阶段进化到高级阶段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处于萌芽状态时,由于信息传递机制缺乏和信息激励机制不当,集群内经济主体间的信任主要是基于对个人信息了解,血缘、亲缘、地缘、行缘、学缘等成为相互信任的基础,非文字契约型的口头承诺成为信任的主要形式。社会资本能使处于萌芽状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经济主体形成基于制度的信任。声誉机制、信任观念等非正式制度和对守信失信进行激励与惩罚的正式制度的构成社会资本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社会资本赋予萌芽状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下三个方面的制度:群内普遍存在诚实守信的非正式制度(包括价值观、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对守信与失信进行有效的奖励与惩罚(即能确保欺诈行为期望成本大于期望收益)的实施机制(实现正式制度的相关条件、程度与措施之和);对守信与失信进行具体规定的正式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法、对人力资本实行激励的制度、合同法等)。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兴起与社会网络是不可分离的。除北京的中关村以外,武汉的“光谷”、上海的“绿谷”、长沙的“麓谷”、南京的“药谷”等无一不是集群式创业组织的成功典范。事实上社会资本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由萌芽状态向初级阶段发展,并保证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化是同时起作用的,即有关的信用法律制度和声誉机制、信用观念等非正式制度的双重约束能使各经济主体建立彼此信任,并使失信行为的可能性降到相当低的程度,有助于群内企业由几乎不合作向无意识的合作转变;群内信用观念、创业观念、平等观念保证了经济主体信任转移,使经济主体能通过对共同的第三方的信任,在第一次接触时就能够彼此相互信任,从而使得企业由无意识的合作向意识的合作转变。这说明社会资本能促使产业群由萌芽状态向初级阶段转化,并保证产业群由初级阶段进化到高级阶段[4]。
4.社会资本有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知识的转移、流动和创造
(1)知识转移。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资源可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又称编码化知识(codified knowledge),是可以比较容易地整理、编码,具有单一的含义和内容。缄默知识是很难编码、隐含的知识,它往往被偶然发现,并且这种知识不能和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轻易地分开。野中郁次郎(Nonaka Ikujiro)认为缄默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它深深的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如某种工艺或专长、某种专门的技术或产品市场、工作小组或团队的业务活动。隐性知识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这些模式信仰观点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习以为常,不自觉地接受了他们的存在,并在观察世界的时候受到他们的巨大冲击。野中郁次郎认为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是可以互动转化的,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循环过程,并提出了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简称为SECI模型“SECI”模型( the SECI Model)(如图1所示):a.社会化(Socialization),从缄默知识到缄默知识,也是个体交流共享缄默知识的过程。用“社会化”一词主要是强调缄默知识的交流是通过社会或团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来进行的。最常见的就是工厂和学校中惯用的“师徒模式”。b.外在化(Externalization):从缄默知识到显性知识。通过努力,个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将之传授给他人。外在化是知识创造的关键,因为知识的发展过程正是缄默知识不断向显性知识转化和新的显性知识不断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常需要使用一定的技术来帮助个体将自己观点和意象外化成为词语、概念、形象化语言(如比喻、类比或描述),或者图像。c.融合化(Combin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是一种把概念综合成知识系统的过程。这个知识转换模型包括组合不同显性知识躯体。个人抽取和组合知识的方式是通过文献、会议、电话交谈等媒体,或计算机通信网络来实现学校中的教育和训练通常采用这种形式。d.内在化(In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缄默知识,是把显性知识应用为缄默知识的过程。内在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组织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缄默知识。经过融合过程,新知识得以在组织成员间传播。组织中的成员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缄默知识。内在化与通过做来学习密切相关,是一个“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用中学”(learning by using)的过程。这四个模式互为一体、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企业组织知识创新与积累的机制[5]。
(2)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知识转移模式。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和相关组织)之间形成的是一个创新网络,行为主体成为了这个网络的一个个节点。网络中各节点间的关系链条,既是知识、信息传递的通道,又是知识、信息、技术等在扩散过程中创造价值或知识增值的价值链。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有可能与网络中的其他节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联接与合作,各个节点之间的联系又有显性关系和隐性关系之分。显性关系是指能够观察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节点之间的流动,通过这种显性关系,实现创新资源配置。隐性关系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非正式的交流活动中知识、信息等的流动。在显性关系中的信息流动传递的是可以编码的显性知识,而在隐性关系中流动的则主要是暗默性的隐性知识,并且通过这种交流与合作,建立了集群中必不可少的信任。集群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知识转移与交流,共同推动着整个集群的发展。这里所谓的知识转移模式是指参与者中的结构性关系,尽管知识转移可以从很多个方面解释和分析,但从集群中成员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出发主要有下面五种形式(如图2所示):第一,成对模式:无论集群内有多少个联系紧密的参与者,基本的联系方式仍然是两两相关,知识的转移通常情况下是两个参与者之间由于某种共同的需要实现的。成对模式主要是通过横向水平途径以参与者的直接联系实现,这种联系往往要借助正式的契约关系。第二,中介模式:当两个参与者不能建立直接的联系而彼此又互相需要的时候,就需要借助一个由外部专家或经纪人团体组成的中介。中介的媒介作用有利于知识转移的发生。第三,群集模式:多个(两个以上)参与者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联盟,实体的或虚拟的参与者共同努力促进知识转移的发生。第四,动态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参与者之间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是由外部组织在多个参与者中推介某一共同的知识,或者在参与者中存在人力资源的流动,具体表现为以来自外部的技术服务或员工流动等形式实现知识转移。第五,虚拟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集群内各个参与者建立虚拟的联系创造了条件,多个参与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通过网络的虚拟环境,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得到技术服务或者实现参与者间的信息共享。这5种模式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在一个集群内部的知识转移可能同时具有这5种不同的模式,其中的差别主要表现为知识转移的通道或者媒介不同。无论是何种模式,知识的转移都是集群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学习。正是正式或非正式互动学习的存在,使得集群内部各个参与者之间实现了知识转移,从而促进了集群成员创新能力的提高。这种有形或无形的创新网络在不断的扩展和联结中得到强化,进一步促进了成员之间更为密切的互动[6]。
(3)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流动。知识流动是指知识在相关行为主体之间的转移、共享和使用过程,其实质就是相关行为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知识流动的目的是通过知识在相关行为主体之间有效转移、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并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因此,知识流动的规模和效率直接影响系统的创新效率和经济绩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流动可分为三个层次和多种形式。第一层是核心构成要素之间即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包括供应商-生产商、生产商-客商之间的垂直流动和竞争企业之间的水平流动,垂直知识流动网络和水平知识流动网络合称为核心知识流动网络。第二层是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研究部门和支撑服务机构与核心网络之间的知识流动。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研究部门主要从事知识创造、人才培养、提供管理和技术服务,包括风险投资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和质量监督委员会等中介服务机构,主要负责集群整体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需的支撑服务和协调活动。在这里,我们称第二层知识流动为中间知识流动网络。第三层是集群外部网络与核心网络之间的知识流动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也可能是通过中间网络的中间传递来实现。核心知识流动网络、中间知识流动网络和外部知识流动网络共同构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知识流动网络系统并由此构筑出集群知识流动的分析框架(如图3所示)。从本质上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存在减少了高新技术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因而通过知识流动促进了创新。这些成本包括搜索与信息成本、讨价还价与决策成本、政策制定与执行成本。结果,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企业间(还包括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之间、企业与集群机构间)知识流动的数量与知识流动的效率都要明显地高于零散状况下的企业间[7] [8]。
资料来源:李琳:《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流动分析框架》[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6期。
(4)社会资本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知识转移、流动。Persaud, Kumar and Kumar(2001)指出知识创造与扩散的成效与获取知识的媒介有关联性,其最佳获取知识的媒介分别是,缄默知识是透过人际关系的互动、显性知识则使用科技辅助的媒介,并且达到知识的外化与内化的最佳方式是透过非正式的沟通。因此,社会资本亦可扮演知识流动的媒介④。当组织间具有较强的社会联结信任关系和具有相同的价值和规范时,组织间的知识转移会更有效率。高新技术集群内部,知识的复杂性、专用性、缄默性以及专业化分工形成的知识差距形成了知识转移的主要障碍。而集群内发展的社会资本,则可有效地推动可转移性的复杂、缄默知识的转移:其一,集群内部基于社会网络的人员间直接沟通。可增进对复杂知识因果关系的理解促进不可编码的,隐含于行动与过程中的缄默知识的转移;其二,知识价值的不确定性实现的滞后性及高相关资源的专用性投资带来了知识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而集群内发展的高信任关系,则可使成员企业形成知识交易的相关利益,以提高知识转移主体转移知识的意愿;其三,集群内部的共同信念,可提高“粘滞知识 (sticky knowledge) ”⑤转移效率。现代技术创新理论和集群创新研究的相关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过程实质是集群内相行为主体间的交互作用过程,是知识在行为主体之间的流动、转化、扩散与应用的过程。因此,从知识流动视角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相关行为主体间的知识快速流动、扩散与应用的优势,即基于持续技术创新的竞争优势,这已被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所佐证。有效的社会资本可透过知识与信息交流来解决组织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使集群成员基于互惠原则与规范,致力于信息对称,并透过组织与集群成员持续的互动达到共同的目标。社会资本对于知识流入具有正向的关系,认知系统对于知识流入具有高度正向的显著影响,另外,关系质量、社会性互动、与网络位置,依序都对于知识流入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其意义是高新技术企业与集群成员若是具有长期且丰富的合作关系,以及高度的共识与价值观,则对于从外部的知识来源与管道容易掌握,并能够快速获取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产业信息与技术,进而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流入程度[9]。
(5)社会资本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知识创造。《辞海》对创造的解释是“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行为创造学对创造的解释是,创造就是一种创造活动,创造的本质意义在于其活动必须具有新颖性。新颖性常以“第一”或“非重复”的形式表现出来,故新颖性即含“前所未有”的意义。因此。与知识密不可分的创造――知识创造的本质特征就是指知识“前所未有”的新颖性。知识的创造往往是通过提出新概念和与其它知识融合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个体和组织干中学、经验中学和研究中学的产物。根据知识创造的主体不同,知识创造分为个人、团队、组织、组织间知识创造四个层次。例如,对于现有的知识未能解决的问题,个体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形成新的解决办法,就是个人层次上的知识创造。实质上,知识创造就是“新知识”的出现,是在个人的想法、直觉、经验、灵感的基础上通过显性知识(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知识)和缄默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在某种共享环境的影响下,将那些想法、直觉、经验、灵感等具体化为新知识的过程。
事物之间在一个具体的场所发生作用,知识创造也不例外。野中郁次郎定义了一个“巴” (知识场)的概念。“巴”是知识分享、创造和使用的背景环境。“巴”既指物理的场所,如办公室、饭桌以及其他商务场所,也指虚拟的空间如电话、电子邮件等,还包括精神空间如共享的经验、观念和理想等。“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相互作用。个人的知识一旦置身于“巴”中,就能够被共享、更新和增强。野中郁次郎指出:与其说“巴”是一个容纳知识和容纳有知识的人的物理空间,不如说“巴”本身就是知识,知识创新的过程就是创造“巴”的过程[5]。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部衍生企业不断成立、新技术公司的进入,使技术兴趣和知识基础相异的异质性网络形成,带来了多元性、互补性的知识的积累。如硅谷地区的研究范围从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扩展至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同时,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企业间的分包与联盟、人员流动与非正式沟通则促进成员企业的互动学习和集群层次嵌入性知识的发展。这一社会网络降低了知识搜寻成本,使创新的概念得以迅速发展,同时,也易于实现异质性知识基础上的知识创造。罗纳德•博特结构洞理论认为:“占据结构洞位置的行动者,拥有沟通不同群体的关键信息的便利性,易于实现知识的综合,而一个联系松散的网络则由于含有大量的结构洞,提供了多样化、大量的信息利益,实现知识的创造。”此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的信任关系,可降低知识交易与合作生产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促进成员对专用性知识的投资,提高知识创造的效率。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认为“关系嵌入”的信任关系使合作伙伴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所嵌入的网络关系中,占有较多社会资本的企业不仅有更多获取网络成员信息的渠道,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对其有利的伙伴与之联盟,重要的是他们在与潜在合作伙伴谈判时,能够达成对其更有利的条款。嵌入关系提高了企业间信息交流的频率,这是伙伴间的关系得以维持的基础。信任可以看作是嵌入关系的治理机制,从知识创新的角度来看,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爱、尊重是知识共享、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重要的激励因素。总之,社会化的知识创造过程需要高新技术企业的社会资本来支撑,而高新技术企业智力资本的发展也不断提升高性技术企业关于合作行动的知识和能力,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社会资本有了新的发展。从社会资本视角来看,高新技术企业要在全球化的竞争过程持续性拥有竞争优势的地位,必须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为知识在组织内外的交流、共享、转换和结合提供便利[1][10]。
5.社会资本有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集体学习
(1)集体学习的内涵。集体学习是指在组成生产系统的企业中,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共同的知识基础(Knowledge base),这使企业在解决面临的技术和组织问题时能协调他们的行动⑥。作为知识空间转移工具的集体学习,是经济主体之间累积性知识自由转移的动态过程⑦(Lawson, Lorenz, 1999)。与传统的学习理论侧重个人作为学习主体不同,集体学习是集群背景群内企业与机构等组织间的互动所带来的知识传递、积累及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是“知识积累的社会过程,依靠共同的规则与程序,使得个体可以协调行动,解决问题”。集群集体学习超越了一个群内部个人学习的简单相加,它是一个社会过程。在这里,组织成员通过共同的观察、评价并采取一致的行动来迎接集群所面临的挑战。集群成员拥有共同的规范、标准以及有关它们的说明。这些,部分是可表述的,部分又是难言的;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从理论上讲,集体学习过程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可以从自己和别人的经验中学习的机制,并能产生、储存和搜索知识,以达到组织行动的理想效果。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集体学习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前后向集体学习;二是同一价值环节中互相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间的集体学习。一般来说,前后向企业的集体学习是推动集群中纵向创新集成的有效机制,这种推动作用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的:首先,前后向企业的沟通有助于它们认识到存在于彼此间的创新缝隙,从而提出创新集成的方向。其次,前后向的协调与合作为创新集成准备了必要的资源尤其是知识资源。供应链上的知识共享一直被认为是创新的重要来源,在集体学习的框架下,先创新的一方往往能为有待创新的一方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从而拉动创新。再次,由于创新建立在前后向企业的良好沟通上,其需求是相对明确的,从而可以保证其商业前景,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风险,因此可以从利益上保障创新的集成。在集群中,前后向企业间的集体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比较常见的有互相派遣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咨询或接受技术培训、组建联合研究所进行合作创新、通过建立供应商协会实现制度化的知识共享等等。与前后向企业的集群学习不同,同行企业间的集群学习主要是有助于创新的横向集成。由于同行之间有明显的竞争和利害冲突,因此有意识的合作相对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如果大家面对同样一个严峻挑战或者同样一个诱人的创新机会,却没有任何企业具有相应的资源实力来独立开展创新活动,那么为了降低风险,集体学习也会成为这些企业的选择。通过这种合作的学习,同行企业之间可以分享创新的成果,使各自的价值创造功能都有所提高,从而使所在价值环节得到优化。(2)社会资本促进集体学习。由于社会资本可以克服由于组织根植性所带来的知识在企业内和企业间获取和传播的障碍,社会资本可以减少制度的距离和克服组织文化所带来的障碍。为了便于加强信息的交流与战略联盟,获取外部经济效应,集群内也要加强互动学习,而集群空间的接近性对促进这种自学习效应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客观上诱发了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与之具有联系的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的资源、经济要素出现区位性聚集,形成了一定区域内的网络性组织机构,同时通过集群内企业的自学习和互动学习发挥集群的内在功能效应。因此,社会资本增加,对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合作效率,促进集体学习,获取竞争优势等,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产业集群社会成本与集体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越大,产业集群的集体学习能力就越高。高的集体学习能力就使得集群具有在动态环境下不断提升异质性能力的能力,集群就具有了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能力[11]。
6.社会资本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地的建立
从国际经验看,风险投资具有典型的区域聚集性:在有限地域内聚集大量的初创型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从而形成风险投资活动的热点地区。例如,硅谷地区每年诞生万余家企业、集中了美国1/3以上的风险投资业务、申请专利超过美国专利总数的10%,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风险投资基地。英国的剑桥地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印度的班加罗尔也都集中了本国主要的风险投资机构和业务,成为国际知名的风险投资基地。风险投资的聚集一方面是由于技术创新本身具有区域聚集性,另一方面也是风险投资业务的需要。而社会关系网络在风险投资基地里起了信息库和信息交流平台的作用,社会关系网络是风险投资基地最重要的隐性资源,信息不对称是风险投资家面临的主要困难,创业者的能力和信用是风险投资项目成败的关键。风险投资基地的社会关系网络积淀了大量历史信息,便于风险投资家全面了解创业者。风险投资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创业家、银行家、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才共同配合。多年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如图5所示)。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又是一个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它降低了信息搜索成本,提高了违约的社会成本。在硅谷寻找一位合适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平均只花3.7个月的时间,而在美国其他地区则需要6个月。风险投资家还会利用社会网络与其他机构沟通信息以实时掌握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的各种信息。此外,由于信息流动速度很快,创业者违约的不良记录可能会广为流传,提高了其违约的社会成本。社会关系网络还是一个知识扩散的平台,创意和发明在网络中迅速传播。科研人员能够迅速掌握网络中的新技术并对其做进一步改进。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是风险投资家、创业家、银行家和其他专业人员在多年共同工作中形成的,难以在短期内建立。形成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建设成熟风险投资基地的重要内容。各种非正式的组织是维持风险投资基地社会关系网的关键。硅谷的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会参加校友会、行业协会、技术俱乐部等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的组织对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网络有重要作用[12]。
资料来源:王宇等:《现代风险资本――催生知识经济的创新动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7.社会资本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效率
在社会网络中,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获得信息、建议、政策、线索、经济资本、道义支持等。社会资本存在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内,由于企业同客户、供应商建立了良性互动关系,彼此依赖,从而能容易获取重要的创新诱致因素。据统计,约70%的重大创新是市场需求驱动,许多产业半数以上的创新来源于客户的建议。而企业间非同寻常的信任能创造出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合作实践。技术交换协议、合资企业成为美国工业主体很久以前就在硅谷很普遍了。没有社会资本,高技术产业群内企业创新将会处于极为不利地位。20世纪50年代中期,128公路地区是美国半导体工业中心,但该地区工业结构建立在少数几家大规模的垂直一体化的独立公司基础上,新公司尽可能追求“小而全”,整个工业体系都要求技术上的自给自足,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的传统。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大学,把精力集中于与政府机构建立联系,与当地大型成熟公司保持传统关系,歧视中小企业。人们的观念倾向于保守,创业者失败后难以回到原来的公司。企业内部等级森严,地位差异明显。人们下班后就回家,缺乏谈论市场、技术等非正式交流的勇气与激情。因此,企业内部创新和创业者创业都比较困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128公路的公司眼睁睁地看着美国半导体工业创新中心转移至硅谷。硅谷被认为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栖息地⑧”,它不但能够产生大量的小企业,而且其中的小企业能够在本地长大成大企业。一般来说,对于一个单独创新的企业而言,创新带来产品成本降低幅度呈递减趋势,对于一个与别的企业合作创新时,创新带来产品成本降低幅度呈递增趋势;高新技术产业群存在社会资本时,信息传递通畅,人才自由流动,使得群内溢出效应将越来越多;没有社会资本时,人们几乎不跳槽,又不注重有关技术市场的非正式交流,导致群内溢出效应小,故社会资本促进群内企业合作创新,没有社会资本,则群内企业倾向于内部创新,获得低于合作创新的利润。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地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发现,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技术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技术改良,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从而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⑨。另外,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各行动主体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频繁、亲友的情缘等因素形成与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减少了学习与交流的交易费用。这一切导致了“集群中飘荡着行业秘密的空气”(马歇尔语),集群中技术溢出效应更强,默会知识更容易扩散。可见,社会资本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群内溢出效应,促进了合作,从而提高了群内企业创新效率[9] [13]。
8.社会资本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扩散更加迅速
技术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通过扩散,技术创新逐渐为潜在使用者所采用,从而提高产业内各企业的技术水平,加快提高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由于占知识比重大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只能在具有相识特征的个人之间及相同社会背景的环境中频繁地进行非正式交流,而产业集群内社会网络的形成正好给他们进行非正式交流提供了平台,所以集群内技术创新的结果会迅速扩散。正如马歇尔所言:“从事同样的需要技能的行业的人,互相从邻近的地方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地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法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⑩产业集群内企业因为有着相似的产业文化、行为方式、技术轨道和多种多样的沟通联系渠道,使专注于在群内开展技术学习的每个企业都具备了相对较强的技术吸收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集群内多边学习和技术扩散的效率。另外,由于技术、工艺之间的衔接和技术的同源性,企业之间的合作、分工形成了技术网络,而这种网络又成为技术扩散的渠道,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果可以较快地移植或嫁接到其他企业的生产上,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不可能迅速完善,从而为其它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留下了创新的空间,同时也带动相关企业加速自己的技术创新为创新企业进行服务。
9.社会资本激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人才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赖以运作、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基”(The knowledge Base)根源于企业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能使得高新技术产业群内经济主体的信任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不是基于个人身份、情感的信任,信任机制的变迁使得信任人与被信任人的义务与期望非常明确,制度的存在使得人们对于破坏双方的信任行为能得到有效惩罚,群内个人身份、情感的信任依然存在,规范能够得到遵守;同时平等观念、创业的价值观盛行,一方面,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造就宽松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人们能够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进行市场、技术等多方面的正式、非正式交流,使得信息传递畅通,促进社会组织体系健全。由于信息畅通,人力资本所有者能获取对自己行动有用的信息:健全的社会组织体系则为人力资本市场化流动和自由配置创造条件,这有利于人力资本产权权利的界定;人力资本产权权益的界定则是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本后期望得到的补偿,而群内义务与期望相对应即相互信任程度高,则人力资本产权权益界定较明晰。规范及有效惩罚对群内个体行为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而人力资本产权权责界定正是对个体行为有效约束的体现,它规定人力资本所有者不仅享受有权利、权能、权益,还必须承担违约责任,即社会资本使得高新技术产业群内人力资本产权权责界定明晰;而平等自由的宽松工作环境中,促进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有利于形成人力资本均衡定价;有利的创业环境,激发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热情。在这种高度信赖环境中,人力资本所有者不断挖掘、发挥自己的知识技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创新[14]。
[注 释]
①Arrow K:Gifts and exchanges[J],Philosophy and Public Afair,1972(1):pp357-358。
②社会资本是一个重复的信誉博弈过程。在不考虑社会资本情况下,两个人是否互相信任是“囚徒的困境”博弈,不会产生合作解,因为背信使博弈双方之间形成一个纳什均衡,社会规范约束缺失,双方选择不合作(不守信)可以获取到更大利益。在考虑社会资本情况下,博弈是重复的,博弈双方不再采取一种简单的“一报还一报”战略(以合作求合作,以背信还背信),从而产生了合作解。由于社会规范的约束,在双方合作(守信)时,可以获取到个人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利益最大化。如果个体之间反复地进行互动,他们就会对“诚实可靠”之类的声誉进行投资。
③所谓完全契约(complete contract)是在最大可能的程度上明确规定未来所有状态下契约所有各方的责任与权利,将来各方都不需要再对契约进行修正或重新协商。而不完全契约(incomplete contract)是指契约中包含缺口和遗漏,可能不会提及某些情况下各方的责任,而对另一些情况下的责任只作出粗略或模棱两可的规定。产生契约不完全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人的的有限理性;二是交易费用的存在;三是信息不对称;四是语言使用的模糊性。
④Persaud, A., Kumar, U. & Kumar, V. (2001), “ Harness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for the Rapid Deployment of Global Innovation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 13(1), pp.12-18.
⑤“粘滞知识”是指把知识转移至指定知识需求者在指定地点运用许多付出的代价。
⑥Keeble Dand Wilkinson F. Collectiv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in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clustering of high technology SMEs in Europe[J], Regional Studies, 1999,33(4): 295-304。
⑦Lawson,Lorenz. Collective learning,tacit knowledge and reg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 Regional Studies,1999,33(4):305-317。
⑧所谓“栖息地”,是指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在该地区都能够得到有机的发展,它包含了人员、企业和机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网络与互动模式,企业之间具有复杂的、动态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的高新区大多还只是
创业企业的“策源地”,而非“栖息地”。 所谓“策源地”,是指它能产生大量的创业企业,但是这些创业企业并不能在该地区长大成大企业,它缺乏大企业成长所需要的“市场环境”。
⑨所谓挤压效应是指,由于一部分集群企业的创新活动及其成果的出现,会带动相关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应付由此带来的竞争压力。
⑩Scott Allen&Storper Michael:Production,Work,Ter-ritory:The Geographical Anatomy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Allen&Unwin Ltd. 1986,pp80。
[参考文献]
[1]曾剑云.高新技术产业群的竞争优势及社会资本培育的研究[D] . 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04-04.
[2]朱秀梅.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研究[D] .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08-30.
[3]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谭 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J] .经济师.2006,(2):76-77.
[5][日]野中郁次郎等.组织知识创新的理论:了解知识创新的能动过程[A] .买诺尔夫•迪尔克斯等.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朱伟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知识转移[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38-41.
[7]李 琳.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流动分析框架[J].科技管理研究,2006,(6):90-93.
[8]王 涛,等.基于社会资本的知识链成员间相互信任机制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5):44-50.
[9]陈 勇.社会资本对硅谷的贡献[O/L] .省略.cn/capital/form/VC/discourse/silicon.htm
[10]冯德连.经济全球化下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发展[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1]韩 晶,王迎军.产业集群学习能力的动态模型[J] .南京社会科学,2005,(3):26-32.
[12]王 宇,等.现代风险资本――催生知识经济的创新动力[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3]王 勇.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改革,2006,(2):12-15.
[14]惠 宁.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的互动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0-36.
The Effects of Social Capital in High-tech Industry Clusters
Chen Liuqin
(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 Tianjin300191, China)
摘要:本文选取信息技术业92家上市公司2009~2011年的财务数据,计算资产结构变量与企业盈利能力变量指标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研究目的是为了找到资产结构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影响关系。
关键词:信息技术业;资产结构;盈利能力
一、引言
资产结构指的是企业各项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各项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资产结构的研究对企业各项资产投资比例有着重要影响,能优化各种资产的占用量以及资产减的比例失衡,以达到提高资产利用率、降低资产占用成本,最终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信息技术产业属于目前的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本文将研究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和公司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为寻求较优的资产结构进行一些探索。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拟通过检验以下假设来获取相关数据:
H1:货币资金占比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货币资金是收益性最弱的资产,所以货币资金占比过高会引起经营上的浪费,导致资金闲置,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因此本文假设货币资金占比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H2:存货占比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存货是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也是企业盈利的直接来源,但存货是流动资产中流动性较差、变现能力较弱的资产。只有将存货顺利变现,才能是企业得到充足、稳定的现金流。而存货占比过高则会引起经营上的浪费,导致资产闲置,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因此本文假设存货占比均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H3:流动资产比率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与其盈利能力成负相关关系,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越大,其流动性行越高,但企业的盈利能力随之降低。因此本文假设在信息技术行业中,流动资产比率与企业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H4:固定资产比率与企业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固定资产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发展水平。适当的提高固定资产比率,形成规模经济,将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因此本文假设固定资产比率与企业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H5:无形资产比率与企业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企业在经营和竞争中对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较之于其他行业,无形资产对于信息技术行业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资产。它能明显的提高企业的价值。因此本文假设无形资产比率与企业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二)变量选取
1.变量选取
根据实证研究的需要,本文考察上市各公司资产结构与盈利能力的相关性,主要涉及的变量有三类: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了五项指标来反映资产结构,作为自变量:货币资金占比=货币资金/总资产,存货占比=存货/总资产,流动资产比率=流动资产/总资产,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总资产,无形资产比率=无形资产/总资产。选择了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来反映企业盈利能力,作为因变量。
此外,本文还选取了三个控制变量:一是企业规模,取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为替代变量。二是企业资产周转率,以营业收入占总资产的比例来衡量。三是资产负债率,以负债总额占总资产比例来衡量。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沪深主板A股上市公司2009——2011年的财务数据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在选取样本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一下原则:
(1)剔除仅有或含有B股、H股上市公司。在编制财务报告准测、发行方式和发行地上,B股、H股与A股有很大的差别,其相关财务指标缺乏可比性,必然会给实证分析带来误差,故不选取发行股票中含有B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
(2)剔除ST、PT公司。由于ST公司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出现异常;PT公司属于近三年来连续亏损等情况,其股票暂停上市。因此,在选取样本时剔除这两类公司。
最终,本文选取信息技术行业中的92家企业,连续3年共276组样本。使用的全部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
三、实证研究及结论分析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
在2009-2011年间,在全体样本中,信息技术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水平偏低,仅为5.73%,反映出该行业内企业的资产结构存在明显的问题。货币资金占比和流动资产比率的平均值分别为33.42%和71.93%,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且固定资产比率较低,为11.90%,这都将大大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存货占比以及无形资产比率分别为13.83%和3.29%,属于合理水平。
(二)相关系数
从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可以得出,货币资金占比、存货占比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比率、无形资产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支持本文的假设。流动资产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本文假设相悖,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多元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检验值为12.593,显著性水平为接近于0的正数,小于0.05,统计意义上显著,回归方程拟合结果具有可行性。从表格5得知,方程的可决系数调整R2为0.253,标准估计值为0.055,可以看出方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从表格6中可以看出VIF值均小于10,说明每个变量和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较低。
(四)结论分析
通过上面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我们选取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指标来衡量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时,得到的结论只有第五条假设完全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分析:
无形资产比率对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
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整体业绩来说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即在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中,无形资产的投资比例合理,收益率较好。货币资金占比、存货占比均与企业盈利能力呈现出微弱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在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中,现金与存货管理效率偏低,还有改善的空间。固定资产比率与企业盈利能力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在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中,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低、收益能力低,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流动资产比例与企业盈利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预期完全相反。笔者认为这可能与信息技术行业中应收账款过多有关,在后续的统计分析中发现,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占比平均值达到了17.37%,在各行业中处于较高的水平。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经济的不景气,迫使企业以各种手段增加销售量,其中赊销就是很重要的一种手段,这便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可以运作的资金量将大受限制,直接影响企业盈利能力。(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张军华,2011,资本结构_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基于创业板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财会通讯》,第12期(78-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