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党建总结

高校党建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27 02:06: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党建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党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民办高校;学生;党建活动;创新

近年来,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数量和规模不断上升,在一般的民办高校中学生党员比例平均可以达到3%,有的甚至高达8%以上。但这一数量和比例的增加与目前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现状存在较大的反差。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学生党员队伍同样是民办高校菁英学子的集合体,其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离不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个抓手,离不开党建活动这一重要的教育载体。面向“90后”高校大学生党员主体,开展特色的、科学的党建活动,对培养民办高校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取得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民办高校学生党建活动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般而言,党建活动是指在党的学说指导下所进行的党的建设的实践活动,包括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廉政建设等方面内容。本文所指的民办高校党建活动,主要是指高校依托物质载体、制度载体、组织载体、校园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网络载体等形式开展党员主题教育活动,包括理论教育活动和实践教育活动两部分。

1、对党建活动重要性认识不明确,落实不到位

在民办高校中,专职党建干部及工作人员配备不足,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等任务往往都放在辅导员身上。因庞杂的事务性工作影响,辅导员的精力和时间受到限制,部分辅导员忽视党建活动对大学生党性培养、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因此,对党建活动的开展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党员也因为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的时间占用精力,往往在教育活动中表现为意识淡漠,缺乏激情与活力。

2、党员教育活动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民办高校党员教育培养多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重灌输教育,轻自我教育。对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政策性、理论性过强,且多以集中讲授课为主,缺乏趣味性、针对性和贴切性。由于过分强调了理论灌输,没能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也没能很好地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既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也忽略了学生对理论教育的接受情况,使得很多学生党员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解决价值冲突上产生困惑和迷茫,教育活动起不到实际的指导作用,很多学生党员只是形式上入了党,思想上还未真正入党。

3、党员教育活动主题不突出,形式单一

有些党员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偏广,深度不够,活动浅尝辄止,未能使学生党员在某个特定的主题上接受更为深刻的教育,此类主题活动往往空泛笼统;有些主题教育的内容不能紧跟国际国内形势,没有捕捉到学生党员关心的最敏感且最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在教育形式上,传统的报告宣讲、知识竞赛等渠道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活动组织中,共青团的工作没有对党建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注重举办各类文娱活动,忽视对团员的思政教育,党小组的作用也未能完全有效发挥。长此以往,出现党建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吸引力差,组织要求与实际参与“两张皮”,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组织归属感。

4、入党前和入党后的党员教育活动设计不均衡

由于申请入党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多,多数民办高校把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上,而无暇顾及入党后党员的教育培养,普遍存在“入党前教育多,入党后培养少”这种教育培养不平均的现象。甚至一些学生党员认为预备期只是一种形式,只要不出大问题,到时候会“自然转正”,思想上出现懈怠。而学校的党务工作者也并没有针对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使得很多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感和党性意识薄弱,难以在同学中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5、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制度保障

由于民办高校没有国家经费支持,各单位党建经费普遍比较困难,有些民办高校甚至没有设置党建专项经费,而是将党务经费融于学生活动经费当中,无法满足学生党建活动的有效开展。党建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常常出现考核监督不健全、评价激励不配套、实践基地不规范、开展落实不积极等问题,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党建活动收效甚微。

二、民办高校学生党建活动创新探索与实践

由于民办高校发展历史较短,党建工作开展得不系统,往往是在效仿传统高校的作法,在创新和开拓性上往往不足。而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民办高校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比公办高校更具特色。这些特点必然决定了民办高校党建的特殊性与创新性。基于特色的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更应该开辟多种教育活动形式,寻找新的载体,探索新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本身的积极性,以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综合培养。

1、加强党建活动层次与结构设计,建立党员教育活动体系

(1)根据大学生党员发展不同阶段,将党员教育活动分为入党启蒙教育、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发展对象教育、预备党员(党员)教育四个阶段。入党启蒙教育可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机会,将二者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信念,在专业上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政治热情和专业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可依托二级学院党校培训,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论知识普及,通过形势政策教育和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将人生理想与民族复兴紧密结合;发展对象教育可由校级党校统一组织,应站在战略高度,结合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特点,加强学生党性培养,通过讨论会、辩论会、社会问题调研等活动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体作用;预备党员(党员)教育则应在立足服务的基础上,让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参与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党员表率所用。

(2)根据活动组织主体不同,将教育活动分为校级活动、系级活动、专业团队活动三个层次。校级活动以普适性教育为主,系级活动结合所在系教育教学管理特色分类开展,专业团队活动则更多体现在党员教育与专业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

2、创新党团组织结构设计,发挥学生党员骨干作用

高校党、团、班级学生骨干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抓手之一,高校党员发展通常也主要以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班级干部为重点培养对象。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班级干部向辅导员负责、团委学生会干部向团委书记负责、学生党员向党支部书记负责的现象,党建活动与团建活动、班级建设活动出现割裂,各级各类学生骨干缺乏有效沟通与联系,无法形成工作合力与群众影响力。因此,应该从组织结构设计、学生骨干选拔培养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例如,把党支部建立在专业层面上,实行校党委――系党总支――专业党支部――党小组的纵向管理新体制;把团总支建立在专业层面上,实行校团委――系分团委――专业团总支――团支部的团建工作体制;团委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直接从基层团支部委员中选拔,以确保校、系、班级三个层面学生组织的工作对接。专业党支部考核与各级团委考核的统一,以此进一步发挥学生党员、团委学生会干部在班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有利于相关教育活动的推广和开展。

3、创新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强化活动考核效果

对原有的党建活动实施项目化改造,即对活动的设计、开展、考核、评价等环节均实行规范标准。项目设计书按照规范模板撰写,包括项目的基本信息、目标任务、实施进度项目总结、学生成长报告等内容;根据项目实施情况,设计准入退出机制,对效果不明显,学生反馈不理想的项目予以淘汰;在活动开展中实现学生自组织、高参与的目标;同时建立全方位考核指标和维度,对项目考核和评价进行科学管理,并将考核结果与学生素质教育成绩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活动的参与性,也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结果予以准确记录,防止活动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4、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建设,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1)加强基层组织特色活动设计与品牌建设,充分体现其针对性和时效性,将普适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做好党建活动主题选择与设计,如党建与感恩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相结合,鼓励百花齐放。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形式,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建设。如在党建网站、红色微博中设置党史课堂、党员心灵驿站等模块,开发党建App,建立微信平台,为广大学生党员提供思想交流、疑难解答的便捷渠道。

(3)创新党校培养模式。变传统的理论灌输为实践调研,变终结性考核为过程考核,让学生从接收对象变为参与主体,从个体反馈变为集体作业,如组建调研团队,将党课调研内容与学校工作重点相结合、与学生关注的时事政治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

(4)搭建学生党员参与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平台。组织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学校晨读晚自习管理、宿舍考核与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拓展、创新精神培养等教育活动,发挥学生党员主人翁精神和表率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萍,鲍昭. 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系创新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9).

[2] 唐百锋.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的困境与对策.职业时空,7.2.

[3] 刘鹏.高校学生党员主题教育活动设计的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6.

【作者简介】

林 琳(1979-)女,辽宁大连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第2篇

一、党员发展对象是大学生党员建设的二次质量保证

我校大学生党员选拔程序规范,制度完整,质量上有基本保证,但在学生党员思想方面应加以完善。目前所存在问题是:在选拔入党发展对象环节(递交入党申请书至少一年以上,党课培训合格者)时,并不能保证被选出的发展对象能够了解自己本阶段应该学习与进步的目标和方向,究其原因,主要是作为发展对象的时间具有不稳定性。

首先,每期优秀团员推荐参加党课培训的人数约是发展对象人数的两倍以上,第一期未被选为发展对象的学生,可以在接下来的每一期与通过党课培训的优秀团员共同进入发展对象选择的范围中。换言之,拟发展对象与近期参加完党课培训的学员在领悟党性党史思想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此阶段更容易忽略对发展对象思想觉悟的考察。

其次,鉴于党建工作的复杂性,在提高工作效率与避免重复工作的前提下,对拟发展对象的考察除了考察其应符合选拔的基本条件,还应及时为他们提供培训与学习条件。比如,参加党课培训,为拟发展对象提供各种机会;通过二次党课培训,反思自身的入党动机,继续熟悉党员发展流程,更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信念,以此对党员发展的各个阶段严格把关。

最后,考察人与入党介绍人的确定应区分开来,从而更客观地综合考察发展对象。尤其是在介绍人的选择上,可以由发展对象自行选择同系正式党员,确保入党介绍人对发展对象的正确引导,同时也是对正式党员熟悉党员发展工作的实际培养。

总之,在选拔发展对象这一阶段,唯有将制度细化,才有机会在学生党员的发展中把好二次质量关,将培养发展对象与锻炼正式党员统一起恚为学生党员发展奠定基础。

二、正式党员的持续发展是大学生党员建设的三次质量保证

党员发展不能因转为正式党员而告终,应是党员终其一生的自我发展与共同发展。大学生是一个昂扬奋发、具有强烈感召力的群体,而大学生党员更是优秀青年的行动代表。

正式党员的持续发展可以为多方向发展,但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即开展以学生党支委为代表的党内活动策划、活动宣传、政策文件的组织学习等活动,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党员队伍建设的完整性。

三、辅导员党内业务培训是大学生党员建设质量保证的核心力量

在大学中,学生党员的发展与建设通常是由各系辅导员或思想政治教师作为领路人进行组建,因此,对于辅导员的培训与培养,会直接影响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质量。

教师党员的先进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与模范性,因此,只有先保证负责党员发展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先进性,保证教师对党员发展工作的认知度,熟悉发展流程,能对党建工作进行思考总结,才能使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

总之,高校学生党建质量的把握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在思想政治教师与学生中找切入点,将以人为本的宗旨融入党建工作中,才能使高校党建工作具有严谨的态度,从而得到满意结果。同时也需与新时代的背景相结合,高举与时俱进的旗帜,不断探索思考不同时代下党建工作的合理性,对其加以完善,从而为学校开展好党建工作而奋斗。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党员质量;考核指标;德尔菲法

高校学生党员是青年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十报告中指出:“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提高高校党员发展质量,是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从源头上把好发展党员质量关,才能保证党的肌体充满生机活力。

面临新时期和新任务的挑战,创新与完善传统大学生党员考核指标体系、深入有效地开展高校党员质量考核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科学性的重要保障。高校学生党员质量考核涉及因素众多、范围广泛、内容及层次丰富。传统的考核体系在建立复杂的综合性考核指标时,一方面,主要依据党建工作者及专家的经验确定指标,指标选取的主观性太强精准度太低,考核标准不统一考核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考核指标在选取过程中通常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随机性和模糊性,由此构建的考核指标体系光环效应明显、未体现出考核指标体系应有的信息反馈作用、考核的效度与信度均较差。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本文在党员质量考核中引入德尔菲法科学选取考核指标,并将考核指标建立层次结构,最终得到科学合理的党员质量考核指标体系。

1 考核指标选取原则

高校学生党员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应以《》为镜,以有利于大学生党员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结合高校学生党员的现状,涵盖考核对象的各个方面,把《》中要求的内容具体化到可操作的指标体系之中。在构建高校学生党员质量考核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1 全面性与多元性

参照《》中对党员的要求,制定全面的、系统的、多元化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要结合《》规定,综合考虑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思想先进性、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多维化指标。考核指标的总体目标应一致,指标内部分类明确、层次清晰,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与相关性。这样,从政治修养、思想修养、作风修养、理论修养、业务修养、情感修养全方位考察高校学生党员的素质,从而促进党生党员个人综合能力与人文情怀的提高,加强个性与共性的发展。

1.2 科学性与合理性

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涉及因素复杂、内容丰富,这就要求党建工作者在设定学生党员质量考核指标时,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明确各项指标的考核目标、考核标准。既要尽可能和、党和国家的政策精神相符合,又要贴近高校学生党员的现实情况,使得考核指标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兼顾科学性与客观公正性。同时高校党员考核指标应当体现其合理性,既要选取典型性、代表性的指标,以反映考核主体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也要考虑学生党员与学生群众、入党积极份子等群体之间的的差异,突出其考核的侧重点,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提供合理的依据和指导。

1.3 反馈性与可操作性

对学生党员进行质量考核的目的在于能够对学生党员在培养和发展过程中的现实表现进行记录、诊断、反馈、改进、提高及发展,及时掌握学生党员可能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考核结果的信息反馈功能。同时考核指标体系在设置时,既要能够对学生党员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定性考核,同时也要考虑学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体现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党员在综合素质及能力水平上的体现。这就要求考核指标体系在建立时,既应有总结性考核指标,也应有分析性考核指标,注重考核结果反馈功能的体现与考核的可操作性。

2 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过程

2.1 德尔菲法简介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本质上是采用匿名函询法征求专家小组成员的意见。具体操作时,邀请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与党建工作者就高校学生党员质量考核专题以问卷形式进行考核指标的征询,并补充出各个指标考核标准;然后对专家意见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将第一轮统计结果匿名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询意见后,对统计结果集中、反馈;每循环和反馈一次,专家可以吸收新的信息,并对考核指标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得到更精确且趋于一致意见。这些综合意见即为专家小组的集体意见,可初步得到高校学生党员质量考核的总体指标。使用德尔菲法选取考核指标的流程如图1所示。

2.2 考核指标的选取

邀请10位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及具有丰富高校党建工作经验的专家组成专家组。通过函件的形式,向专家组成员提供本研究的背景资料,把对考核指标的选择和考核标准转化成开放性问题,规定统一的评价方法,并请专家分别对一级、二级指标打分,对考核标准提出修改意见。收回问卷后对专家意见进行定量统计、归纳、整理,得到第一轮的专家意见结果汇总。

将第一轮统计的结果反馈给专家组各位成员后,每位专家在第一轮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轮的打分,允许专家修改自己的意见。再次统计整理结果,并将结果反馈给专家,如此循环反复。统计结果要体现出各位专家意见的分歧点,循环征询意见过程中,逐渐消除分歧点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从而获得公正、客观、可信度高的考核指标。

在一、二级指标征选过程中,每个指标以100分、80分、60分、40分、20分,分别代表非常适合、较适合、适合、较不适合、不适合五个档次进行打分,采用四分位数法(Quartile)对专家打分进行处理,可以求出评分的期望值和预测区间。中位数表示专家对考核指标的期望值,上、下四分位点表示专家们意见的分散程度,上下四分点的范围就表示专家评估区间。计算过程如下:

把专家打分按从小到大排序:

2.3 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轮征询后首先在10个一级指标中确定了以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修养、文化素养、实践素养、生活素养6个基本维度的指标作为考核的一级指标;其次,在30个二级指标统计中,评选出专家评分期望值大于60分的22个考核指标作为二级指标;最后,通过提炼专家修改的考核指标标准,形成22个二级指标的最终考核要求。考核指标体系见表1。

3 结语

高校学生党员质量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运用德尔菲法构建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清晰准确、科学合理,可以有效地增加考核的有效性与反馈性。在德尔菲法的运用中还存在诸多不足,有待对考核指标权重设置与考评具体操作进行深入研究与科学性验证,以期在高校学生党员培养与党建工作中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庞丹,杨连生.研究生党员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前沿,2013(08).

第4篇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发挥主体自身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党员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对东华大学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提出构建高校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践路径,探究当代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党员;实践路径;长效机制

一、东华大学学生党员践

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现状分析本次问卷调查以东华大学大一至大四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党员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围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决心等方面展开。累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9份,回收率94.5%。

1.东华大学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现状解读

⑴情感认同不够强烈。当被问及“是否具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决心时”,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愿意践行,少数则认为难度较大。在对“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决心的原因”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然而,在没有决心的受访者中,半数以上的人认为自己力量薄弱,无法撼动整个社会。以上情况说明,大多数学生党员具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决心,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情感缺位。

⑵知与行不完全一致。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党员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如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希望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丰富自己的理论层面,认为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但仍有部分学生党员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一个理想目标,离自己太远。由此可见,有部分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还比较浅显,知与行不够一致。

2.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因子分析

⑴外部影响因子。首先,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等资源优势,对我国进行无形的文化渗透;另一方面,西方新经济自由主义、新功利主义等社会思潮不断涌入,给我国核心价值观构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其次,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固然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会造成大学生党员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

⑵主观影响因子。首先,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具有片面性。部分学生党员对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没有产生情感共鸣,其认同具有片面性。一方面体现在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异,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内容的认同程度不同。其次,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与行存在矛盾。据调查统计,绝大多数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准确的理解。但部分学生党员的实际行动往往与他们的价值观认知存在矛盾,简言之,即知行不一。当面临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需要做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时,因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价值取向容易偏离原有的认知。

二、东华大学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外化路径探究

目前,就东华大学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研结果来看,我们必须注重理论结合实际,采取宣传与教育并举的方式,多管齐下,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路径。

1.注重课外践行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付诸具体行动

一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的带动作用。党、团组织活动的开展需要达到动态效果,活动之间具有连贯性,学生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在活动中达到“知行统一”。高校党、团组织活动的开展,直接关系到其中每个支部的精神文化建设,高校党、团组织活动开展的成果也关系到学院、学校的政治走向。二要结合学生社团组织的自愿自发性,促进社团成员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通过社团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得以践行。

2.创新践行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价值观方法促进品质升华

⑴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高校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以下两点重要的意义:其一,它满足“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将国家政策落到实处的同时,也一定层面上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使国家发展与高校教育并驾齐驱;其二,它与校园和谐建设环环紧扣、息息相关。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对有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疏导与帮助,让他们在同学、老师的关怀中阳光成长。

⑵合理利用新媒体,充分发挥渠道作用。根据目前青年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高校要建立起“全覆盖、立体式”的新媒体信息传播体系:其一,构建各类网宣平台,及时更新、传播资源。在高校可建立整体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平台,细化到各学院、部门,加强各部门特色专栏建设,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其二,各个分支部门设相关的信息网络维护人员,做到及时更新、定期维护和整理等;其三,各部门要颁发试行相关的纪律条约,保障大学生文明用网,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力度。

⑶积极丰富大学校园文化优化党建环境。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为丰富大学校园文化,一方面丰盈高校教育的单元——课堂,教师起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确保高校教师能关注到班级的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汲取与利用,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在课外多开设趣味不同,涉及面广的活动,如各项竞技赛、文化节、艺术展等,让学生多方位参与其中。这也为高校党建的优化提供途径:第一,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在内容上深挖、形式上创新,比如:利用校刊、院报进行专栏式宣传,令党建工作系统化、专项化。第二,要“另辟新地”,加强校园党建网的维护,制作相应的动画宣传视频,摆脱单一文字传播。

三、当代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构建

1. 疏通践行机制

以“东华大学学生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研报告”为切入点分析来看:目前的践行体制存有以下问题:其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缺乏全面认知;其二,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能积极主动的践行。在面对在新的环境下大学生党员新的需求,唯有不断创新,才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各种方式方法实效性的根本所在,本文提出两点践行体制创新的思路:

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的内容设置要突出时代性、可操作性、易接受性的特点,寓教育与活动和教学中,结合上海地区的特色、校园文化特色以及思想政治课的引导,达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结合重大纪念日、节假日,精心组织“知荣辱,明诚信”“道德在我心”等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的教育活动,并在学校范围内,与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相结合,与大学生的先进事迹相结合,与弘扬社会美德的大学生行为相结合,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在学习与活动中提高认同度。

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监督机制的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大学生既有高尚的道德品行,更需要通过教育评估、督办与检查,使监督机制精细化。可以通过建立校院两级的督察制度,检查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效,检查担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教师队伍,检查学生群体中出现的道德建设新情况、新问题,如优良学风建设、诚信的学术与考试、学费的还贷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积极引导和规范青年学生的社会道德生活。

2. 创新践行运行机制

⑴互动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个人、集体、国家和谐共处、协同发展的精神纽带。准确把握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互动关系,不断增进个人、群体与国家的利益认同,是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基础。将此互动机制落实到高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中,主要体现在改变单一封闭的传统理论教育,开展多种多样的互动教学方法,不仅使得主讲教师能够跟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而且学生之间也能保持一个较好的联系,相互知道彼此间的优、劣势。

⑵反馈机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认同并非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通过一定的传播路径对大学生有价值传递,再经反馈机制完成一个循环的过程。通过反馈可以及时对传播的方式进行调整、控制和改进,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高校建立一套完备的反馈机制,务必要做好舆情工作,每个学院定期做好舆情总结,及时了解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动态,关心的热点问题,可能会出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等,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

3.构筑践行保障机制

⑴制度保障。制度是切实落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核与评价体系。除了在个体层面考核大学生党员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还要在学校层面考查整体效果。其次,要建立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反馈机制。学校有关部门要定期对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系统分析考核评价结果,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制度。

⑵队伍保障。对于学生党员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教师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只有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就教师本身而言,一方面,教师要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学校而言,相关部门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日常管理的全过程,在业绩考核、职务聘任、评优晋级等方面实施“师德不合格一票否决制”。此外,还要定期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广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营造浓厚的师德建设氛围。

(3)环境保障。只有营造一种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环境,才能更好地保障大学生党员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建立良好的校风。注重加强全校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倡导学习先进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并把这些规范贯彻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形成优良教风、良好学风;二是要加强课余文化建设。通过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征文、评优等活动,拉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三是要定期组织大学生党员集体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阅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文本,深化理解。

参考文献

[1][美]Morpheus 著,吴万伟译.意识形态霸权——美国社会中的思想控制[M].人民出版社,2008.

[2]陈伟,罗仲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13-9-2.

[3]李斌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

[4]王少梅,卓德志.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好高校思政工作[J].教书育人,2011(6).

[5]高平,张丽凤.浅谈优化高校党建信息化管理[J].中国外资,2013.

第5篇

2016年12月8日,全省普通高校“两办”主任工作会议在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召开。会议总结回顾了2016年全省普通高校党办、校办(以下简称“两办”)工作的发展情况,并就2017年高校“两办”工作作了研究部署。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创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教育厅办公室、政务服务中心、广东教育杂志社相关负责人列席会议。来自全省147所普通高校党办、校办主任参加了会议。

王创指出,一年来,全省各高校“两办”紧紧围绕学校党委、行政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办公室职能,不断提升高校党务政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制度化水平,为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强调,在新形势下做好全省“两办”工作,一是要认清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切实增强高校“两办”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确保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关键年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尤其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科学谋划“十三五”期间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全面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切实抓好教材管理工作。三是要抓住重点,提高办公室工作水平和质量。做到耳聪目明,在调查研究上有突破;写好材料,在以文辅政上有提升;强化督办,在推动落实上有实效;加强协调,在保障运转上有优化。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办公室主任徐仕敏对2016年高校“两办”工作作了总结回顾,并对2017年高校“两办”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他指出,高校“两办”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当前工作的新形势新定位新要求,按照“四最一中枢”功能定位,切实加强和改进服务工作,真正做到高水平参谋服务,高效率统筹协调,高质量督促检查,高标准运行保障,不断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和改进抓落实工作、公文运转工作、信息工作、请示报告工作和调研、会务及接待工作。

会议还邀请到省政府督查专员钟焕明就如何做好督查督办工作作辅导报告。在分组讨论中,与会代表围绕加强督办、办文流转、加强调查研究等主题,就M一步做好高校“两办”工作展开讨论和交流。

第6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技能;主动精神

大学里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是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整体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其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对于大多数而言应该是一种首创精神的培养。从狭义上讲主要是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通过企业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直接实现创业行动,利用自已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经济实体,为他人、为社会创造新的岗位,同时实现自己的梦想。

现阶段,中国虽然是个经济大国却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国际知名的中国大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近乎缺席。更有一些学者尖锐地指出:虽然中国的出口贸易非常发达,但人们却很难举出一些有知名度的品牌或企业,这是因为中国根本没有这样的品牌或企业。

作为学校要有一个明确的导向,即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学生都去自主创业,而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管理社交及开创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创业的艰辛,理解老板的辛苦,提高对工作的忠诚度。职业道德素养及职业忠诚度的培养这才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所在。

要真正全面把握“创业教育”的内涵,首先就应该对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有一种新的认识。教育,是作为一种引导人的力量。所以“创业教育”,首先就是一种培养人的理念,亦或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培养学生事业心和创新精神的新的价值取向。因此,本研究从教育的终极关怀和国际视角来洞察“创业教育”的真正本质。

“创业教育”新解

有了对“创业”的新解,我们不难理解,“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创业”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学生。因此,本研究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及素质的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工程。其中,学生的“创业”意识是指学生更好的就业与择业的意识、更好的成才模式的意识和更好的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意识;学生的“创业”精神是指学生的创意性,主动性,开拓性,挑战性,艰苦性和风险性;学生的“创业”能力及素质是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人生规划能力和适应与求变素质。

党建工作与高校创业教育的瓶颈问题。现实的困境是:许多毕业生在创新创业之初雄心勃勃,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因为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这样或那样的困境,而最终灰心北。除了经验匮乏、能力不足资金短缺等之外, 需要通过实际调研,究其失败的原因,探究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瓶颈”所在。

以阿里巴巴商学院大学生为例,探讨党建教育对创业教育指导的探索与构建。需要通过两方面的实证研究进行总结:浙江省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证调查研究,经验总结与启示;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的实证调查研究,对于创业教育的经验总结与启示。探究创业教育认知和教育现实操作存在的严重的脱节,提出一整套科学,高效的适合浙江省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我们通过阿里巴巴商学院现有教学、实习、实践、党支部等平台资源,进行党建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新职能的研究。有如下几个平台:

1 阿里网络创业工厂

作为互联网特色明显的大学生网络创业项目孵化基地,阿里网络创业工厂成立于2009年9月,致力于成为明日互联网创业精英培养的摇篮。目前工厂已形成由阿里巴巴、淘宝网、支付宝、阿里软件、中国雅虎、网易、中国化工网、中国服装网、中国包装网、衣服网、康电子商务、易购网等互联网企业创始人或高层管理人员20余人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工厂现有“无限有乐”移动娱乐社区、“Bidati”网络调查服务系统、“E-Publishing”个性化网络出版服务、“Unihui”SaaS与网络社区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交易平台等一大批在孵项目。各创业项目孵化成熟后将逐步独立并采用公司化运营,根据需要吸收风险投资。其中“Bidati”网络调查服务系统()目前已在线试运营,并将注册成立公司。该创业项目在“易梦想 易成就”2010年中国高校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阿里网络创业工厂经过2年的建设后,每年为杭州市培育高水平大学生创业项目5-10项,并成为国内知名的创业孵化机构。

2 淘宝创业实验室

作为杭州师范大学与浙江淘宝网络有限公司在创业、教育、培训、科研、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平台,淘宝创业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10月,主要承担《淘宝网店运营基础》课程、网店创业项目孵化、“淘宝网”网络零售实务认证课程培训、淘宝讲师培训等职能。

在阿里巴巴商学院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等专业学生中,开设《淘宝网店运营基础》课程,进行电子商务启蒙教育,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创业奠定基础。课程由专业教师、淘宝大学资深讲师和皇冠级卖家讲师共同讲授,深受学生欢迎。在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已选拔并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孵化,现有一大批团队的淘宝网店运营进入良性状态,承接电子商务服务外包项目一项。淘宝网与商学院共同参与对实验室创业团队的指导,提供学生参与淘宝网各类培训活动的机会,拓展学生视野。淘宝网提供专业的皇冠卖家与创业团队进行结对指导,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为了有效促进网络创业理论研究,进一步推动国内外专家、教授、学者、研究人员对网络创业理论的积极探索、深入研究,网络创业研究中心2010年启动了“网络创业研究学者资助计划”,以资助一批有志于网络创业理论研究的专家、教授、学者。

网络创业研究中心,现已形成较稳固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研究专家、学者队伍,持续深入开展网络创业理论和网络创业教改研究。研究中心承担的“基于创业教育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阿里巴巴商学院”校企合作平台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路径探索和“网络创业特色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等项目先后获得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资助。

3 网络创业支持服务工作

逐年加大网络创业资金的资助力度;在2008年设立的“阿里巴巴商学院创业园”基础上,争取在2013年完成“网络创业科技园”和“网络创业孵化器”的建设;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网络创业服务信息平台()”打造成国内最专业的网络创业资讯、教育、研究的信息资源平台,网络创业者、研究者、服务机构的网络交流社区,如图1所示。

4 网络创业氛围营造

第7篇

[关键词] 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管理;防控机制;“三部曲”

近年来,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德国通过立法展开全面的廉政风险评估工作以及预防工作。从2008年开始,在北京高校中展开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在该项工作展开的同时也发现了诸如“监控不到位”等问题。经过大量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在我国尚属创新措施,虽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创新性、可操作性,但是在这项工作的进行中一定要把握好一些问题,结合高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展开对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进行研究。

一、识别与剖析廉政风险点

加强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首先要对廉政风险点畸形全面、准确的查找,明确高校廉政风险的具体内容。一般来说高校廉政风险点主要包括:干部人事管理、基建项目管理、财务管理、校企和国有资产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等。风险识别主要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通过各种方法的运用对各种风险进行具体的分析,同时对风险事故发生原因进行探究。风险识别的过程主要包括识别与分析风险两个环节,对于风险的感知和分析是同等重要的。

二、在廉政风险防控质量管理上提出“三部曲”理念

质量管理“三部曲”是由质量管理专接朱兰博士最先提出的,它提出的背景是在美国质量危机的前提下,由具体的环境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主要由三个与质量有关的过程组成,即质量策划、控制、改进的过程,在每一个过程中都有一套固定的执行程序和内容。质量管理过程主要由质量计划、控制、改进三个步骤构成,其中,质量管理的基础是质量计划,质量控制是质量计划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质量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质量计划的飞跃。

质量管理“三部曲”理论在高校廉政建设上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与可行性,通过廉政建设的控制作用使廉政建设工作得到不断的提高和改进,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成效,对于从源头上惩治腐败、预防腐败具有有效的作用。在实际的廉政工作中往往忽视了廉政改进,将注意力集中于廉政控制,这种现象的存在会使廉政建设的脚步停滞不前,严重与时代脱节。只有通过廉政计划、廉政控制、廉政改进三方面的工作,制度、监督、文化等方面才会取得相应的发展。[2]

三、实施廉政风险防控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虽然高校并不是国家的行政组织,但是在高校中也存在一些行政行为,尤其是近年来高校办学自得到不断的加大,在高校中也形成了腐败发生与发展的温床,对于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严重的影响。面对这样的形式,我们必须结合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和新的管理理念,避免腐败的发生,建立起预防与惩治腐败的体系。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再适应现阶段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中传统方法的运用很容易主张腐败现象的产生。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建立起一套科学实用的方法,适用于高校中各种职能和各个层次。

实施“三部曲”需要三个步骤之间的反复循环,在廉政管理中各项工作都是围绕无腐败管理展开的,工作涉及到了廉政管理“三部曲”内容的各个方面。

1、在高校中倡导阳光新理念

在现阶段岗位与思想的固化状态,管理层必须明确突破取态的急切性,然后创造一定的环境将这种突破进行实现。想要证明这种需要首先要将问题的严重性进行说明,在高校中实现阳光高校的理念,提高校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在阳光理念的保证下,创建公开透明、简洁规范、廉洁高效的廉政态势。

2、突出关键的部门和环节

在众多复杂的问题中将关键性的问题找出来进行集中处理,将高校中容易滋生腐败的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纳入到风险识别系统中,找出关键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

3、寻求知识和思想上的突破

在高校中应该成立一定的组织机构与领导机构,去推动和领导风险防控的行动,该组织机构可以由不同部门负责人组成,他们对于工作计划、找出问题、进行试点改革、克服阻碍的力量等进行制定,对解决方法进行贯彻执行,对于廉政风险防控质量的把握应该由专业的人员构成,他们负责对问题进行分析与问底。

总结:

总之,高校应该站在风险管理理论的角度,运用风险识别、量化以及动态的管理使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相关建设得到强化,与此同时,应该建立起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和权力运行参照系,[3]使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得到推动和促进,使预防腐败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斯阳,李伟,王华俊.“制度+科技+文化”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新探索[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8).

[2]何希耕.风险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

第8篇

【关键词】辅导员 职业倦怠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79-02

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1]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一词,用来描述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压力过强所导致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所与新浪网教育频道组织了一次8699名教师参与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教师压力较大,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教师有一定程度的工作倦怠。[2]辅导员队伍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支特殊而重要的队伍,近年来,大学生的思想日益多元化、需求日趋复杂化,这对辅导员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凸现,生理上的低效能感、心理上的疲惫感和人格上的缺失性以及行动中的冷漠性,鲜明地体现出非人性化、自我实现感丧失和情感枯竭等表征是“职业倦怠”的三个基本维度。[3]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

1.工作绩效非显性,成就需要受挫。

高校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他们的工作不仅包括思想教育、价值观的引导、日常管理、党建团建等具体事务,还要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就业指导、资困助学,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等。[4]工作内容非常繁琐,工作量也很大并且需要随时在岗。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辅导员的工作更加繁重。在做好本职工作外,一些非职责范围但与学生事务相关的工作也必须去做,有的院系甚至把一些行政事务也让辅导员分摊。辅导员长期处于工作应激状态,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导致了他们“职业倦怠”。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见效周期长、成果无形化、绩效非显性等特点。辅导员在高校中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工作价值得不到肯定,成就需要受挫,再加上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科研成果偏少,所以更难以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在高校中辅导员与教师、科研人员等在薪酬、发展机会等方面不具有可比性,学校缺乏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从而导致辅导员产生一定的失落感。

2.工作“非专业化”,对个人的发展前途担忧。

发展是高校教师最为关心的主题,也是决定辅导员这个岗位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活力的核心因素。辅导员队伍“非专业化”问题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辅导员由于履行职责的需要,需要涉足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知识领域,也要对学生所在专业的一般知识有所了解。这就使辅导员的涉猎多而杂,却不能做到专而精,从而难以获得学生的学术尊重。

目前,辅导员队伍存在两种“非专业化”倾向:一种是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却对所在院系的学科专业知识不甚了解;一种是熟悉所在院系的学科专业知识,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把握不够。部分辅导员把主要精力用于处理较为繁琐的日常事务,疏于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总结,从而产生智能枯竭感。同时,有些专业教师认为辅导员工作是没有专业含量的过渡性岗位,是类似于勤务员的工作。因此,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往往看不到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有职场错位感,从而导致职业忠诚淡漠化、工作热情减退。

二、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措施和建议

为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预防和缓解他们的职业倦怠,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高校应积极建立支持系统,明确岗位责任,完善激励机制,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总的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健全发展保障,减少工作压力。

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辅导员工作条例,明确岗位职责,做到学生工作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量大、面广、压力大”超负荷状态,把工作量和薪酬待遇结合起来,体现劳动价值,改善生活条件;建立培训提高制度,使用和培养统筹结合,提高业务技能,丰富知识结构,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层次;制订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发展方向和职业前景,为辅导员工作注入持久推动力。

2.完善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辅导员工作产生职业倦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作难以得到认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否得到提高,一时很难见到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辅导员的工作效果很难得到肯定,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成就感,导致了职业倦怠与心理问题。因此,应努力完善辅导员的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使他们的工作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肯定,并获得鼓励和支持,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投入。

3.建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制度

由于工作繁重,加上没有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普遍待遇偏低等因素,使得辅导员与学校的其他教师相比有更多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这种压力持久下去容易导致情绪衰竭,且性急易躁,导致对学生的同情心减低等一些负面行为。这些行为反过来又影响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引发头痛、失眠、乏力等躯体化症状,烦躁、紧张、坐立不安的焦虑症状,以及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易对领导和他人的建议产生抵触情绪等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扰。所以,应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压力缓解或者心理疏导,有可能的话应建立辅导员的心理档案,进行追踪干预等。 4.改善辅导员的职业认知

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应加强辅导员的职业教育,通过进修培训,扩大知识面,提高应对能力,并根据管理对象的特点,适当掌握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从而获得职业的胜任感、归属感和满足感,提高职业认同。对于工作中的消极体验,应在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通过个体积极的思考和行动,主动改变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实现职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整合,[4]使他们在努力建构职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获得完满的进步和理想的人格。

总的来说,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政府、学校共同努力,建立支持体系以促进教师的健康发展。教师自己也应该改善心态,提高工作满意度,激发激情,让自己远离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 Freudenberger, H. J. Staff.burn-ou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1974. 30(1): 159~165

2 李雪峰、王志洁.改进教师评价,解决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发展.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16(4):80~84

3 Maslach, C. & Jackson, S. E.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1981. 1(2): 9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