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8 14:15: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地理教学案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长期以来却存在重现象描述和事实罗列、轻原理探讨和实践运用的倾向。一些初中,把地理看成是“文科”范畴的学科,教学上偏重于认识与识记,少了对学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等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地理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包括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而且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在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都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理论指导,注重应用操作的地理学习。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所选择的材料与“案例”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较、选择地理环境,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在教学中要求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用具体的生活例子,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新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地理技能。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魅力,从而产生需要学习地理的内在动力,激发学习热情。
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比较生动形象地深化理论学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课堂效果看,案例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性,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质疑他人的想法,学习如何发问,进而提高独立思考、与人相处、解决冲突、尊重他人等能力。
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于初中地理具有深远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地理案例把抽象的地理理论具体化,将其置于一定的生活例子中,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魅力,增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使学生恰当地掌握它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
2.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理论知识。并能指导学生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这些知识,而不只是单纯讲授。
3.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虽然不一定能把所学到的知识罗列出来,但学生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
4.案例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与学的互动,同时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5.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思维与表达、辩述与讨论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教学中选择的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有些是热门话题。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6.通过案例教学,促进学生学会了沟通和合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弘扬社会的人文精神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善于合作和交往、沟通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操作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操作流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
一般表现为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整理呈现案例。
教学内容涉及的案例,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去收集、分类和整理,并在教学中以具体的案例呈现出来。
第二步,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学生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相似性,寻找差异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甚至是课外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法。教师在此时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导演”,对学生的分析、讨论不作过多的干预,不作过多的评论,并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同时还要对这些观点加以归纳和总结。
第三步,回顾和总结。
教师展示结论,和学生共同讨论教材结论和同学结论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对学生的各种结论加以点评(以鼓励的形式);也可由学生阅读课本来分析自己的得失,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下面是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初中地理的一个教学片断:
1.案例陈述
南方为什么多吊脚楼、尖顶的房子(如以前很多瓦房),而北方平顶房比较多呢?为什么大多数房屋都是坐北向南?如果买楼房,在一般情况下,位于南边的和东边的会贵一点,而西边或北边的会便宜一点。
2.分析讨论
(1)地方气候特点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地安排生活?
(2)生活环境质量与宅居地的区位的关系是怎样的?
3.归纳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如下要点:
(1)要学会观云识天,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
(2)能够评价生活环境质量,根据自己的需要及个性与爱好选择宅居地的区位,并能对环境采取积极态度与保护行动。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案例教学法因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归纳、推理,因而较传统教学方法更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课堂组织和活动的设计,都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最好经过良好的教科研培训,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进行科学的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而要科学地运用该教法,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应循序渐进
案例教学法成功的要素之一是学生素质,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大胆采用此法,正是担心学生素质差而使得教学中师生无法配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注重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即在低年级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并进一步训练他们学会如何分析问题,经过反复训练,待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后,教师便可渐渐放手。切不可因为对学生的能力缺乏信心,而将案例教学停留在教师自己进行案例分析的层面上,如此,则违背了案例教学法的真正内涵。
2.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
案例教学法有多种教学方式可供选择,具体采用哪种形式,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任务的不同来确定,切不可自始至终采用单一形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例如,要突出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就应较多地采用小组作业形式,使学生交流更加频繁,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
3.教学过程应遵循启发引导的原则
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或小组的见解,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应牢记自己的主要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当学生见解不一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逐步统一认识,切忌处处包办代替,从而违背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阻碍学生的智力开发。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江静华.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及提高策略初探[J].地理教育,2008,(1).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区域地理 教学策略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
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模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
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
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
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案例教学;误区;对策;地理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48-03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提炼、反思的学习过程。同时通过对一些典型事件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让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的一般规律或通过案例对某一具体地理事件发生过程的具体认识,从而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相关的地理专业知识。因此对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而言,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适用并且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中案例的比重很大,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现行高师地理教学的新模式,更多地为广大地理教师所关注。
一、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中的案例教学
地理案例教学就是以某地理事件实际发生过程作实例,结合地理专业基础课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以对具体事实的观察和分析为前提的,重点分析案例中出现的地理事件的发生过程,深入剖析它产生的原因、影响、与其它地理要素的关系等。案例教学所关注的不是地理事物产生发展的特殊性而是地理事物的共性和一般性。如在水文学中讲河流运动特点时,其案例是一段松花江在佳木斯市区自西向东流动的视频,请学生观察河流的表面的运动特点,分析其成因,并根据流体物理学的特点画出水流纵向及横向运动轨迹。学生经过小组成员的不断讨论,最终画出水流纵向逆时针旋转,水平向南岸冲刷的示意图。其结论是北半球的河流除赤道外其流动的右岩冲刷严重,原因是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作用的结果。
二、地理科学案例教学的主要框架
1.从教学内容出发,精选案例。案例教学所选案例应当与所学知识80%的相关度,是典型的、有代表性、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地理事件案例。这就要求教师非常熟悉教材中的每个概念、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这是精选案例的基础。
2.从知识结构出发,叙述案例。课堂上使用的案例,通常是案例资料,可以通过多媒体或印刷后提供给学生。其案例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字、表格、示意图、视频、动画、漫画等,案例丰富的表现手法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整个事件有清楚而具体的认识。还可以配以多媒体、录像片等视听手段展示案例。
3.从专业理论出发,分析案例。这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教学提供的相关思考题,学生根据案例的具体事件分组讨论,找出案例中涉及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事物发展过程。因此精心设计问题是案例教学的前提。课堂上的案例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针对案例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案例,最后解决案例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理论是如何来自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案例分析沿着预定的目标进行,逐步接近案例所包含的理论实质。
4.从教学效果出发,归纳总结。案例教学来源于“实践”,而得出的理论往往是独立的。因此每次案例教学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以便学生今后课程的应用,同时也要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
三、地理科学专业案例教学中的误区
1.认识误区――忽视基础理论对学生的影响。案例教学,是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片面夸大案例教学的作用,而忽视基础理论知识在案例教学中的对学生的作用,致使教师陷入案例教学的认识上误区。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充分地展开案例分析与讨论,以达到案例教学目的。
2.教学误区――案例分析就事论事。教师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沿袭传统教学把案例素材当作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来教。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案例内容并进行深入研究,还要准备好案例讨论可能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的外展内容。如果准备不充分,很容易陷入案例教学就事论事的误区。
3.地位误区――案例教学中教师突视自己的角色地位。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即既要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回到案例本身涉及的知识范畴,或给予提示、或设疑点,或反问,使案例讨论不偏题或跑题。待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着重说明案例中出现的争论焦点,并运用相关理论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做出自己的分析解释,供学生参考。因此案例教学中的教师是本节课堂教学的“导演”。
四、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中案例教学的对策
1.确立教师地位。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在案例教学中处于组织地位,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与传统的教学法是完全不同的。
2.确立与教学相符的案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要尽可能地真实,并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才能达到从案例到理论的教学目的。
3.确立教学形式。案例教学由于是从具体到抽象,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知识的概括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要求比传统教学要高。因此必须注重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在首次案例教学时一定要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案例,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4.确立课堂节奏。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学生沉默时,教师要及时提出问题;讨论受阻时,教师要把自己掌握的信息适当告诉学生;讨论偏题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讨论结束时,教师要总结。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情境设计者,教学方向的引路者,学生分析讨论的组织者,案例学习的点评者,学生学习促进者。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体验者,案例分析的研究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案例教学的开展对“教”与“学”都有重要意义。
五、附气象教学案例
中央气象台在2011年8月5日下午6点继续台风橙色预警。今年第九号强台风“梅花”的中心在今天下午5点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南方大约70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预计它将以每小时10~15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将于今天夜间进入东海东南部海域,以后逐渐向浙江北部、到江苏南部一带沿海靠近。强度还会缓慢加强,可能于6号夜间到7号白天在浙江台州到江苏祁东一带沿海登陆,也有可能紧擦着这一带沿海北上。受它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从今天晚上到明天晚上,台湾以东洋面、东海大部海域将会有7~10级大风,部分海域的风力将会有11~13级,梅花中心经过的附近洋面或海面风力将会有14~16级。另外,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台湾海峡北部、浙江东部及沿海、台湾北部和东部沿海、福建北部沿海、上海沿海、杭州湾、长江口、江南部沿海、黄海南部也将有6~8级大风;6日白天,上海、浙江东北部等地有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中国气象局气象分析师陈青昊)
六、问题设置
①台风发生的季节、地点、标准、等级分别是什么?②为什么此次台风称之为”梅花“,它的名称是怎么来的?③确定本次台风的路径,分析影响我国的台风有哪些路径,我国的台风登陆点主要在哪些省份?④从本次台风发生的地域分析台风的源地及形成原因?⑤台风出现时对我国有哪些利弊?⑥从本次台风的影响上看我国应在哪些方面加强台风的防灾减灾措施?
参考文献:
[1]邓云洲.案例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01,(12).
[2]庄临涛.关于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躬耕,2007,03(15).
[3]李万龙,陈雅君.也谈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J].地理教育,2002,(3).
[4]任玉颖.案例教学在初二思想品德(法律常识)教学中的运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5]曹娟.浅谈案例教学在企业管理培训中的误区及其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7).
一、如何全面理解初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双动两案”应该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探索一条适合初中学生的地理教学模式。初中生处于智力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课堂上设计梯度目标,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问题。另外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处于发展期,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地理“双动两案”要更加具有活力,让学生产生兴趣,要主动地去运用“双动两案”,而不是把“双动两案”作为一个形式,还沿用以往的“填鸭式”学习方式。
二、如何实施初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双动”
“双动两案”模式要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的时间比。比如对于自然地理中的经纬网、地球的运动以及地壳的运动等,这些知识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难懂,所以老师在课堂上所占的主导时间应该多一点;人文地理,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所以大部分时间则可以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收集材料,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可见,一节课的“双动”时间要根据内容的难易作具体的分配。
三、如何设计“初中地理双动两案”中的教案
1.初中地理教案的组成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面对学生,既要做到“授之以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重难点:要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有利于师生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教学方法:因为是“双动教案”,所以既要写出学法设计,也要写出教法设计;
教学过程:安排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内容;
板书设计:板书要条理分明,能够突出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总结一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也可以重新设计本节课的内容,还可以就某一个闪光点进行分析。
2.初中地理教学案的设计原则
“双动两案”要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上“学什么与怎么学”、老师要知道“教什么与怎么教”。教案要围绕学案而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只是发挥主导与辅助作用。
整体协调原则。第一,教案要与学案协调,学案中的问题都要在教案中进行解答;第二,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协调,不要过于简单或者太难。
3.初中地理教学案的实施
自学反馈。学案要课前发给学生,上课前几分钟教师要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将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
尝试解疑和精讲点拨。通过学案问题的设计,教师有目的地指导部分设计的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与合作的精神。
归纳总结。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本节课的重难点此时都得以解决。这时还要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总结这节课的学到的知识,这样才能加深印象,老师可以用课堂练习的形式加以巩固。
四、如何设计初中地理“双动两案”中的学案
1.课前预习。因为初中地理相对而言是小学科,所以学生预习的时间不宜放在课后。教师应该把下一节课的预习时间安排在上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比较合理。课前预习,可以给学生呈现比较基础的知识点,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上都能直接找到。
2.合作交流。这部分以填图题或者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要通过认真的思考,然后进行探索性解答或者合作交流等方式找出问题的答案。
3.巩固练习。将本节课的重点以习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加以巩固。习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选择题、填图题、论述题都可以。
一、地理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类型
(一)地图活动
我们知道“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对学生识图用图等基本能力的培养。
1.读图活动
我们知道,现代初中地理教学必须大量的结合相关地图进行教学。因此,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必须结合当前实际教学情况,选择相应的地图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教学内容。须知,地理教学中,是否能够准确地对地图进行解读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因此,在读图时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地图类型,引导学生学习并使用不同的读图方法与技巧。
2.填图绘图活动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一些基本的地理图表要求学生进行绘制或填写重点等。
3.拼图活动
根据老师选定的底图,让学生自行绘制并制作成相关的拼图类工具,这类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帮助学生熟悉地图。
(二)讨论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为数个学习小组,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同学间的辩论等方式达到知识的交流与互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演示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向学生演示诸如大陆漂移、天体运动等教学内容,通过Flash等软件进行形象生动的演示,不但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形象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组织竞赛活动
通过适当的游戏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竞赛,不但能够营造更为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同时通过轻松的游戏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的记忆能力,进而更好的达成地理学习目标。
二、地理教学中活动设计的途径
(一)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进行活动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中相应的“活动建议”,为现代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了相应的活动条件,然而,《课程标准》中的活动虽然较为具体。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弊端。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不能完全照搬“活动建议”中的内容,而应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深入剖析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进行活动再创造,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学活动。
(二)借鉴优秀的教学活动案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借鉴并学习成功的教学案例,通过对其他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案例进行学习与分析,取其精华,加以改进,从而设计出适合自己在课堂教学应用的教学活动。
(三)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课程资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资源设置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对教学活动进行时,教师应注意当前教学内容与本地区资源的紧密结合,结合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进行教学。
(四)结合学生的生活状态
在进行地理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当前学生的生活状态,重视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通过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串联,设计出富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活动。
(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设计
世界各地地理问题发生的随机性较强,而地理教材毕竟有其局限性,无法将之全部收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现代网路信息技术,适当的引入与课程相关的实时信息对课文进行补充,从而丰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此外,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相关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的利用各种辅助软件,制作能够突出课文重点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
三、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适中明确,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从而实现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设置教学活动,重视活动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而不能仅仅为了活动而活动,舍本逐末,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重视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在进行互动设计时,教师必须结合当前教学情况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活动的可行性与实效性进行考量,时刻注意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考虑到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水品、年龄特征与爱好等方面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设计。
(三)利用相关资源,注意活动的可行性
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教师必须考虑到活动所需的场所、时间、设备以及流程等,对活动实施的种种细节进行细致的考虑,通过对其具体可行性的考量决定是否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设计能够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实效性较高且成本较低的教学活动。此外,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活动中的反映及问题,以及具体活动中学生分组等相关事宜。
(四)重视先进技术与经验的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先进技术与教学经验的应用,但是,同时也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创新性与时效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互动中,运用互动设计进行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实践与思考获得相应的地理知识进行的学习互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并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工作,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兼职趋向。参考文献:
[1]高建军.国外地理教材的发展变化[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0).
[2]徐振华,丁尧清.从内容和形式看国际地理教科书的发展[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35).
【关键词】环境教育 环境伦理教育 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31-01
近几年,国人出门旅游时,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如金字塔刻字、颐和园游客当众小便、杭州西湖和卢浮宫泡脚事件,这些陋习不仅给个人形象抹了黑,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也跟着受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写乱画、随意污染和浪费水资源、缺乏礼让等等不良行为随处可见。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深层次上讲是对人对自然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即环境伦理道德问题。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依赖科技和法律手段,还必须诉诸伦理信念,从道德层面去影响人们的环境行为习惯。初中地理在渗透环境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教学中主要局限于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对于其中蕴涵的伦理道德成分挖掘不够。
一、初中地理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教育内容。
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课程内容体系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为中心,围绕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来展开的。其内容标准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除地球与地图部分未明显涉及环境伦理教育的内容外,其他三部分均蕴涵丰富的环境伦理教育因素,中国地理中还专门列出了“人口与民族”、“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与工业”等相关内容,乡土地理更是紧密围绕当地的环境状况和面临的环境问题来展开的。因此,现行的初中地理教材可以说是一套很好的环境教育教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现状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环境的责任感,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形成对自然、社会的良好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和发展观。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地理教师缺乏环境伦理教育的主动性
新课改已进行十余年,但目前在高分率和升学率仍然是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基本上只会根据考试要求和内容来安排环境教育内容,而不是根据环境教育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教学内容,另外,大多数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达到主动地进行环境教育的程度。
2.地理教师进行环境伦理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
实施环境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基于体验式教育,即在相应的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当地环境恶化的危害,分析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根本措施,是一种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究,从而激发他们对环境的热爱、发展学生调查、探究、合作等技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但是,现实中的环境伦理教育缺乏体验式的教学,而大多数采取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这不利于学生环境伦理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3.学生的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表现不一致
虽然大部分学生的环境意识良好,认为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却表里不一。例如,在初二上册教材中对于“禁止使用一次性消费品”的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学在意识层面持肯定的态度,但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因为不使用一次性消费品而感到不方便,所以还是使用了一次性消费品。因此,环境教育不只能靠课堂教学,而更应将环境伦理意识转化为良好的环境行为,这才是环境伦理教育的目的。
三、初中地理渗透环境伦理教育的实施建议
1.激发教师环境伦理教育的主动性和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环境教育因素
学校应加强教师的环境伦理的培养,制定环境教育目标、实施计划等,明确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增强教师环境伦理教育的主动性。教师在平时要经常收集环境教育的资料,不断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教育因素,丰富教师的环境教育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实施环境教育。
2.在课堂上开展生活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设想。例如,在讲“水资源的保护”时,让学生调查“你家每日用水的状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用水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环境伦理意识,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生活中的地理和有用的地理,课堂也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生存观。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针对不同环境教育内容,其教学方式也应不同,一般采用体验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
(1)体验教育模式
体验教育模式是指在体验理念的指导下,将体验理念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公认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根据体验教育的情境真实性和在情境中的活动方式将体验教育模式分为角色扮演法、两难问题讨论法和抛锚式教学法等方法。
(2)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案例情境中,借助教师提供的信息,利用教材和其它学习资料,围绕案例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最终得出有效结论,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和观念。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提出案例――引导确定研究主题――讨论解决地理问题――拓展、培养地理能力;它包括以下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地理文字材料案例教学。对此类案例的学习教师先将材料选择整理后编写成地理教学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研究,挖掘案例中的地理现象及问题并寻找因果关系;二是地理图形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裴占超.新课标标准下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功能[J].文化与教育技术,2010(3):244.
[2]刘彩云.兰州市部分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一、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自主探究教学
初中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很多经典的教学案例来源于生活,而且从生活中选择教学材料,能够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使学生对知识不再感到陌生,获得更为直接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例如,在讲解“我国水资源情况”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以家乡水资源为对象进行调查和自主探究,实地调查和记录当地水资源的整体使用情况。同时,由组长自行向组员分配调查任务,对水资源类型、补给、灌溉形式进行考察,研究农作物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在小组成员的不断努力调查和研究下,学生对当地水资源的整体情况有了深入了解,并根据调查数据制作出本小组的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小组之间互相进行交流和沟通,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调研成果,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通过以点带面对我国水资源的整体分布情况和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充分学习,使学生意识到水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应树立节水意识,从自我做起,不再浪费水资源。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增强,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开发学生探究潜能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果一味地采取强硬措施强制学生进行学习,不仅不会取得预期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反抗心理,从心理上和行为上抵制地理教学课程。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喜好合理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向学生提问具有开放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在学生产生强烈探究欲望的时候,教师适时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和表达的机会,学生便会积极地投身其中。例如,在学习“西部荒漠化”这一地理知识时,由于很多学生并没有去过西部,对于西部的整体自然环境缺乏印象和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详细而直观地呈现西部的整体生态面貌,对于西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进行重点讲解。学生通过课本所了解的西部世界是一条充满商业机会的丝绸之路,拥有广阔的草原,牛羊成群,为什么会出现荒漠化现象?强烈的对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大量收集和整理与西部环境有关的资料,使学生对西部环境大变迁有了深刻的印象和认识,并积极与教师互动,与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对西部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以及危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全方位回答问题,甚至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地理教学;英语教学;兴趣
多媒体的形象性、直观性及其大容量的特点,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的并有,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大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初中英语和地理学科是综合性科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独特的魅力。新课程英语和地理教材的突出特点是教材的多媒体化、教学的个性化与自主化、情景的虚拟化和地球的数字化。初中英语和地理教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多媒体必将成为今后初中英语和地理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注意力集中的前提,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控力较差,做事情往往从兴趣出发,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是如此。而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是双边活动,光有教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英语和地理教学要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到会、由会到熟练地逐步掌握。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比较符合地理学科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打破枯燥乏味、呆板沉闷的地理教学氛围,以充分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已显示出它绝对的优越性。
二、创设情境,增加操练强度
语言环境是上好课的前提。英语学习不同于母语学习,他没有外部语言环境,练习机会少,这也是学习英语的困难因素。采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很快进入一个虚拟的语言环境中。增加操练的强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多媒体技术使英语和地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大了,增加了学生操练的机会。用多媒体技术把练习内容制作成动画,配上声音,当学生答对时给予掌声鼓励并且伴有夸奖的话语Congratulations,you are right!错了给予鼓励的话语oh,I’m sorry.Please try again.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回答问题时有抢答的气氛。加强了操练强度,学生开口讲英语的机会多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教学质量有了保证。
三、多媒体技术在英语和地理教学中的功能
1.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视觉和听觉,达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的效果
当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大屏幕上伴随着有节奏的打字声展现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探究性教学任务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尽快地融入到英语和地理课堂教学情境中。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方面的感觉,从而使知识感性化、形象化、明朗化,这种多重的效应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记忆准确率和保持率。
2.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英语和地理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处理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至关重要,这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多媒体教学是教师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手段。多媒体英语教学形象、生动、直观,其生动的动画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它可以将语言学习中的抽象化的东西形象具体化,便于将散落知识点系统化,使教学过程重点突出,便于学生掌握,既形象又生动有趣,活跃课堂气氛。
3.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发展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传递教学信息,从而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接受英语和地理教学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个器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单位时间里所获取的知识量大大地增加了,提高了获取知识的效率。同时,也使学生也具有了一定的学习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融教法与学法于一体,加快课堂教与学节奏,增加课堂信息容量,真正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学”的过程,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地理课堂变得生机勃勃,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