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生个人顶岗实习计划

学生个人顶岗实习计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05 22:48: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生个人顶岗实习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生个人顶岗实习计划

第1篇

Abstract: Post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s the necessary factor i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rse of talents educating. The Paper mainly researches on flexible management of textile speciality.

关键词: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柔性管理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post practice;flexibl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59-01

1柔性管理理论

柔性管理是一种当代的全新的管理理念,近几年来在理论上不断完善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它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自觉行动。它是21世纪提高管理成效的一种有用的管理方法,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指“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柔性管理属于一种人本主义的管理模式。柔性管理则能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发挥其潜能。同时柔性管理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自觉提高各自的工作标准,而且愿意挖掘其潜能,发挥其天赋,作出超常的工作成就。柔性管理有利于组织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对种种失范现象形成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升华。使其不仅20世纪通行的管理模式,如著名的泰勒管理模式。泰勒管理理论就是将人看作“经济人”、“机器的附件”,强调组织权威和专业分工。人本主义的管理理论,首先以“人际关系理论”的形式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运并发展于40-50年代;60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力资源理论”的形式广泛运用于各种管理活动中。人际关系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都重视组织中个体成员的合理需要的满足,以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即是一种人本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满足员工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而不是纪律的强制和物质的刺激。

从实际效果来看,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各有所长。刚性管理易于维持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易于对员工进行量化管理。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主要在于不是依靠权利影响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依赖于每个员工内心深处激发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因此具有明显的内在驱动性。

2现阶段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一方面,学院缺乏对顶岗实习质量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管理,有的甚至放任自流。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章制度的不完善,责权利不可能完全对等,顶岗实习的学生权利难以保证,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面临这种的状态,研究顶岗实习柔性管理成为提高实训质量的必然要求。

3运用柔性管理理论,系统管理顶岗实习

3.1 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企业需求的柔性管理体系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适时调整。企业以效益为要务,效益以质量为保障,企业需要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顶岗学生,这样的学生在操作之前就对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解决的预案,以使产品质量不受影响或者质量比以前更高,因此这样的学生企业是很欢迎的。但是,从院校直接走上操作岗位的学生,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了解还比较缺乏、对生产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比较差,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这个差距,提高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满足学生个性职业的发展,提高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适应空间。

3.2 建立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高端的校内外顶岗实习基地提倡产学研相结合,一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与企业共同制定有一流水准较为完善的纺织专业顶岗实习教学基本文件,主要有顶岗实习计划,实纲,实习指导书,顶岗实习协议,形成独具特色的顶岗实习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应用学院的智力资源和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各种仪器设备,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技术成果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基地和科技信息集散地。与企业紧密结合,联合承接工程或生产中的应用课题,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项目,并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3.3 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让和院校合作良好的企业得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以提高合作企业的主动性,达到双赢的目的。

3.4 构建企业参与学生顶岗实习评价的综合评价机制,准确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考核评价是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顶岗实习在考核评价环节上普遍存在问题,大多仅以实习小结等形式考核学生,实习小结一般由带教老师或师傅写评语、盖图章。方式形式单一,方法简单,难以对学生的实际实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整个实习环节的实践技能训练状况无法实现实时跟踪,不能对过程进行考核评价。通过构建企业参与学生顶岗实习评价的综合评价机制,将素质教育纳入学分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5 加强学生导师制的研究实践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的氛围为满足学生即时的指导要求,需要考虑给学生有导师一样的指导,具体措施:学院聘请企业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行业导师,给每位学生有行业导师作指导。受聘任课的全职教师都应该有义务、有机会担任学生的导师,优秀高年级学生甚至也可以担任导师。导师要指导学生个性化地选择学习方向、选课,密切与学生的联系,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减少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盲目性,为顶岗实习做准备。

参考文献:

[1]赵一标,单强.试论高职院校的柔性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6,(27).

第2篇

实习是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前奏,学生在实习中既可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又可发现自己经验技能的不足,及时补充完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交际能力,为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因而实习可以说是专业学习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指导也就显得非常重要。本学期按照学校计划,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于9月1日至12月31日自主选择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实现100%就业,专业对口率达85%以上。本专业的学生虽然接受的是中等职业教育,也没有什么社会经验,但每个人总有他的优势与闪光点,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能力取得比较理想的工作岗位,比如出纳、会计助理等。在公司与老师的督促与认真指导下,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按时到岗,工作态度热情,并较顺利地完成岗位工作,获得领导的认可与好评。特别是等同学,因工作表现突出,业务能力较强,做事勤奋认真,被评为优秀员工或是得到转正、晋升等,这对刚进入社会工作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大的鼓励与肯定。

当然,从学校走入社会是个比较艰难的过渡期与磨合期,学生需要时间慢慢适应,也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指导教师予以引导和改进。

1、少数学生实习单位变更频繁,不主动与指导老师沟通交流,不及时上交材料,老师无法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2、极少部分同学实习态度不够端正,对实习不够重视,认为无所谓。比如有学生中途有事不请假就缺席,给实习单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3、实习单位点多面广,给实习管理和指导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4、部分学生没有交实习周记,对实习内容不够熟悉,也不认真接受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或单位领导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下学期的就业实习工作能更加顺利:

1、强调纪律,全程管理,列入考核。在下次实习前的动员大会上,要特别强调实习的重要性和纪律性,下发书面的实习生管理制度,帮助同学门端正实习态度。

2、制作企业生实习指导跟踪一览表,纳入师生的相关评价。我们在实习中有时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加强与实习单位联系,下学期可以统一设计企业生实习指导跟踪一览表,此表由实习单位领导、指导老师和学生分别填写,一式三份,督促每一位实习指导老师与实习单位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同学们的实习动态,及时处理好突发问题,保证实习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同学们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3、完善实习成绩评价机制。对学生实习的成绩评价应该充分考虑到实习单位领导的评价,并根据学生上交材料的情况、与实习指导老师的互动性综合评分。

4、要加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像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尤显重要,实习中某些学生在这方面的欠缺告诉我们要强化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加大对顶岗实习工作资金的投入,让指导老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到实习单位与学生本人及实习单位相关负责人见面,征求学生个人对实习的意见和建议,征求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表现评价及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促进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更进一步深化。

顶岗实习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就业机会,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顶岗实习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专业建设的建议:

1、根据市场的需求与时俱进地安排专业课程,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让学生进入社会实习后能较快适应工作,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第3篇

[论文摘要]在高职院校中,顶岗实习已经被普遍纳入到学校教学计划,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培养模式为就业指导带来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带来各种挑战。本文分析了顶岗实习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影响,并在人力配备、指导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就业指导通常理解为是帮助择业者根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职业的过程,狭义上是指择业期的选择过程,广义上是指择业的准备过程和选择过程。它是兼顾学生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自学、自主、有科学根据地计划职业发展、合理选择职业的过程①。就业指导在学生的职业规划、择业意识、求职方法及职业素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就业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中,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做好就业准备,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措施。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限内,按照学校实习教学计划的安排,在企事业单位相关实践岗位上进行的实践学习活动,包括实习、预就业和已签定就业协议的提前就业等②。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在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顶岗实习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促进作用

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是通过课堂讲授、模拟招聘等形式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学习就业政策,掌握必要的求职方法,提高求职能力。这些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有着重要意义,但也因学生缺乏体验而导致指导效果大打折扣。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等特点,成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③。顶岗实习的推进,让就业指导有了真实情境,增强了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工作实践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指导方法

顶岗实习贴近生产实践的第一线,很多工作方法都是学科发展的前沿。比较而言,教师拥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缺乏紧贴生产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就业指导容易脱离实际。顶岗实习为就业指导教师提供了大量的企业新信息,尤其是企业的管理制度、生产流程、工艺方法及企业文化、用人需求等,对指导教师更新人才观念和指导方法具有促进作用。

2.工作岗位的真实性有利于端正学生的择业意识

当前,高职毕业生择业意识不强,是影响他们顺利就业的制约因素之一。一方面,他们就业期望值过高,用人单位的地理位置和工资待遇成为历年来高职毕业生的关注焦点,也成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选择矛盾。通过顶岗实习,有利于学生客观认识社会,自觉调整就业期望,缩小就业期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步形成比较务实的择业观。另一方面,毕业生存在频繁跳槽的情况。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身处工作中的真实场景,认识工作岗位的实际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行业和岗位的深入考虑,做好职业规划。如机械专业的毕业生,通过顶岗实习可以熟悉工作岗位的职责,认识到设计、生产、管理、市场等不同工作内容的内在联系与实际要求,获得从事本专业各项相关工作的客观认识。

3.工作环境的复杂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

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得到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由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每个具体工作岗位都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独立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组织中,需要处理团队中的各种关系,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另外,通过顶岗实习,能够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可以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还能了解企业用人制度、招聘要求等,对学生完善自身的求职方法与策略也是极为有利的。

4.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缺乏职业素养的人不可能在工作中尽心尽力,更谈不上有所作为。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可以亲身感受企业需求和企业对员工能力的要求,这有利于促使其不断总结提高,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培养他们守标准、守规定的良好习惯。同时,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不仅接受教师的指导,还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树立起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勇于吃苦的精神④。

二、顶岗实习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带来的挑战

顶岗实习的推进,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带来促进作用的同时,在人力配备、指导方式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1.师资力量薄弱与学生就业指导需求的矛盾

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导致师生比不同程度地出现失调情况,直接增加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压力。当前就业工作队伍主要为班主任、辅导员等,加之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格为高职的,生产实习教师数量偏少,且很多是缺乏企业经验的年轻教师⑤。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到针对每个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指导,难以适应顶岗实习中学生就业指导的需求,就业指导工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

2.地理位置分散与就业指导沟通的矛盾

顶岗实习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多采取分散实习的形式。每个单位相对人数较少,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也很少,指导教师很难同时指导分散在各地许多实习点的学生,实习学生得到教师的直接指导非常有限。同时,实习地点的分散,造成顶岗实习期间师生之间的沟通遭遇障碍,师生之间直接见面机会非常有限,这使师生之间无法面对面地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容易造成沟通的障碍与交流信息的误解。

3.学生准备不足与完成实习任务的矛盾

顶岗实习虽然让就业指导有了真实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就业指导内容,但由于不少学生思想认识不足,导致就业指导面临困境,无法实现预期效果。有些学生对顶岗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顶岗实习只是走过场,对学业毫无帮助;或者认为顶岗实习不配大学生的形象,定岗实习是到企业去充当“廉价劳动力”;还有一些同学认为报酬过低、上班时间太长,感觉到太辛苦而无法忍受。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习态度,导致对实习缺乏兴趣与责任感,不能主动投入到顶岗实习中,无法达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强化职业素养的目的。

4.职业素养欠缺与企业岗位要求的矛盾

当前,一些大学生缺少生活磨练,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愿做具体细致的基层工作。顶岗实习过程中不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上班迟到,眼高手低,实习质量难以保证。一些学生缺乏责任感,工作消极,在企业生产任务需要加班时无法满足要求。还有的工作粗心、缺乏团队意识、态度不诚实,这都与企业的岗位要求不相适应。三、顶岗实习中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推进顶岗实习,需要在人力配备、指导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以适应形势需要。

1.增加人力配备,不断深化就业指导

做好顶岗实习工作,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要切实加强人力配备。一方面,学校要成立顶岗实习领导工作小组,加强顶岗实习工作的统筹协调,定期对开展情况进行跟踪和检查,及时总结工作进展情况;另一方面,要加强实习指导工作队伍的建设,加强实习现场的指导。指导教师队伍可以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在校内指导教师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积极与企业协调,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方案,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优势,共同参与顶岗实习学生的培养教育,实现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的“双导师”指导。要深化就业指导,实习指导老师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现场指导等,对学生实习过程中职业素养、专业技术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为学生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尤其是企业兼职教师,需要通过明确指导内容,将校外兼职教师的作用落到实处。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工作能力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工作能力,对决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人力不足和实习位置分散带来的困难,是极为有益的。QQ、飞信、邮件等现代通讯技术手段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着独特的功能。以中国移动的飞信业务为例,作为实现电脑与手机互发短信的实时通讯工具,可以进行单独聊天或群组交流,还可以群发短信,既是师生间交流极为方便的一种工具,也是就业指导信息的良好工具,为就业指导工作带来极大便利。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通过QQ、飞信、电话、邮件等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够在师生之间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畅所欲言的交流环境,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

实习指导中常用的各种通讯联系手段及特点如表1所示。

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实现大学生校内教育与企业指导的统一,在选择时必须考虑工具的特点是否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二是非常必要在低年级学生班级中开展班级博客、QQ群等的建设,夯实信息化平台的基础。

3.做好实习准备,加强高职教育理念认同

解决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同问题,需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实习前应召开实习动员会,让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与要求,使广大学生认识到“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专业的重要途径,是从学习阶段走向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的必由之路。要结合实习生的工作岗位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深人细致的顶岗实习前教育和培训学习,以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⑨。要通过日常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也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参观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让学生认识到顶岗实习的实际需求,从而让学生积极投入顶岗实习中。

第4篇

1校企合作,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1.1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建设

第一学年在校内完成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根据“ETPA”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以专业基本理论对毕业生岗位技能达到“必须、够用”的原则。将理论教学体系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主干课及选修课三大类,理论课占总学时比例低于50%。

(1)与企业代表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请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来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明确企业用人要求,制定针对性教学计划,确定课程模块及授课教师、实习实训场所等具体事宜,整合课程内容,并制定课程质量标准及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根据考核及调查结果不断修订,不断完善。

(2)调整课程模块。理论课将原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课整合为畜禽遗传繁育;将动物营养原理、饲料加工与调制整合为动物营养与饲料等。各门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均做以调整,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凡与职业技能无关的理论予以删除,补充行业新知识和技术,形成全新、适用、实用的专业理论体系,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和综合性。根据畜牧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牛羊与疾病防治3个必修模块课程,宠物与疾病防治或水产养殖与疾病防治1个选修模块课程,规定完成全部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在综合实践训练与岗前培训实习项目中,根据毕业生个人的职业规划和爱好强化1个职业方向的职业技能训练。

(3)加强优质课、精品课和校内教材建设。建设“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遗传育种”、“家畜传染病”、“家畜寄生虫病”、“病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近两年包括上述课程在内的9门课程被评为院级、省级优质课和精品课。为达到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参与了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畜牧兽医教材,还自编校内特色教材和配套的实验、实习指导书、教学大纲、电子教材、实训考核办法、多媒体课件等。以适应教学和实践的需要。目前,已经编写校本教材《饲料原料》、《饲料配制》、《动物药理》、《动物解剖图谱》等20余本,其中编制的饲料配方软件,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建设了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库平台,利用多媒体教室,依托校园网络,为教师、学生和社会提供统一的门户入口,形成开放式动态的网络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2实验实践体系建设

按照课程体系,在第二学年的两个学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同时,由专业教师带队让学生深入到校内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现场、企业。充分利用学院教学实验室、专业技术实践实训平台,与校外实习基地十余家企业共建岗前和顶岗实训平台,共同开发针对专业岗位群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形成专业基础知识实验、专业实践技能实训和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紧密联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举办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强化实验、实训、岗前培训和顶岗实习教学,构建“实验实习”、“教学实习”、“实训实习”、“岗前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模式的实践方式和技能掌握方法,从而使学生得到畜牧兽医专业基本技能、综合技能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1.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

第三年组织工学交替的岗前实训和顶岗实习。学院主动与各大饲料生产企业、大型养殖公司与养殖基地、大型兽药生产企业、宠物医院等企业合作,在挂牌的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实习实验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与辽宁禾丰牧业有限公司、沈阳正成牧业有限公司等公司的合作,每年组织学生赴实习基地,先参加岗前培训后顶岗实习,分别在饲料质量的检测、饲料加工工艺、畜禽养殖与疾病防治、饲料兽药营销、宠物饲养、美容与疾病诊治等岗位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同时学院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巡回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在学生所在企业组织专业技能集中培训和讲座,同时在生产一线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

2结语

第5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 意外伤害 救济风险

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将极大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职业教育要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两相结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学生以顶岗实习的形式走进企业完成自己最后的一段学业。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技术工人对于企业的缺乏是普遍存在的客观实际,因此,企业对于学生的顶岗实习从最根本上来说是支持的。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有更加充分的时间挑选与自身的需求和企业文化相匹配的学生,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近距离的了解企业,在这种相互的充分了解之后最终签订的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无疑比简单的校园招聘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国家对顶岗实习有政策支持,学校对顶岗实习有培养需求,企业对顶岗实习有选人用人需求,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有利于就业,这样一件看上去对各方面都有利的事情,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不那么顺利,其中最主要的障碍就在于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伤害的风险性。

一、顶岗实习期意外伤害救济风险成因

从现有的顶岗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伤害后赔偿纠纷的案列来看,意外伤害发生以后,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责任划分、赔偿标准适用的争议,是导致意外伤害救济风险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1.购买商业保险主体的不确定性致使条文落空。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规定,学校和实习单位要为实习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相关保险,具体事宜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协商办理。而在实践过程中,学校为了能够让企业顺利接收学生完成顶岗实习这一教学环节,企业为了能够节约管理成本,双方在签订的实习协议中往往直接套用这一条款,从而最终导致学校、企业都未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这一结果的产生。

2.顶岗实习生与企业非劳动关系,不适用工伤保险。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双方当事人被一定的劳动法律规范所规定和确认的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其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劳动法律关系的一方(劳动者)必须加入某一个用人单位,成为该单位的一员,并参加单位的生产劳动,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而另一方(用人单位)则必须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或质量给付其报酬,提供工作条件,并不断改进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对于企业来讲,顶岗实习学生显然并不符合这一描述。其一,处于顶岗实习期的学生,并没有加入企业,企业对其的管理约束力较普通职工要低,学生在接受企业管理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受限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例如学生长期未正常参加顶岗实习,企业并不能如同对长期旷工的职工解除终止劳动合同一样终止其实习,而且只能将其表现反馈给学校,由学校来做出处理决定。其二、企业给顶岗实习学生发放实习期生活补助、福利等待遇的标准是企业与学校签订实习协议确定的,脱离于企业的薪酬、福利等适用于普通职工的制度体系。企业支付给顶岗实习学生的补助跟根据企业与学校签订的实习协议来发放的,而不是与企业招聘的其他职工一样,根据企业的薪酬体系,按照其劳动数量和质量给予的报酬。薪酬之外,顶岗实习学生除享受企业提供的基本劳动防护用品外,往往也不在企业的福利体系发放范围之内,这一点与企业职工也是有区别的。其三,从学生进入企业的渠道来看,企业和学生没有双向选择权。顶岗实习企业并不能够由学生个人自行挑选确定的,而是在学校统一与专业对口的具备相关资质和实力的企业接洽,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形成实践基地或合作关系后,结合学生本人意愿与技能水平由学校选送到实习单位的。对应的,企业也不可能如同校园招聘或者社会招聘一样对学生进行考核然后选用符合本企业用人标准的学生,而是按照学校提供的学生名单接收由学校选送的学生。其四,学生顶岗的目的是学习,是通过实践印证理论,而职工在岗是要通过工作获取劳动报酬保障个人和家庭生活,二者的目的完全不一样。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区别传统理论教育的特色环节,因此,顶岗实习的安排属于学校教学大纲计划的一部分,学校仍然是实习期学生的管理主体,这一管理责任并不因为没有具体的理论教学课程、没有在校内的教室这一固定教学地点而改变。

二、救济风险防控

1.明确学校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的义务。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07年联合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教职成〔2007〕4号)中明确规定,未经学校批准,不准擅自离开实习单位;不得自行在外联系住宿;违反实习纪律的学生,应接受指导教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学校可责令其暂停实习,限期改正。这其实已经明确了学校师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主体,顶岗实习学生主要受学校规章制度约束。学校与学生之间既具有行政管理的从属关系,也具有民事法律关系。学生不同于企业职工在工伤之后,除了工伤保险还有日常积蓄,因此,应当明确学校作为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的主体,以意外伤害险来保障其基于民事关系的赔偿责任。在当前法律没有明确这一点的情形下,企业在与学校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时更应该在协议条款中明确这一点。

2.将顶岗实习生纳入工伤保险保障范畴。现有的《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表示工伤保险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因此,没有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顶岗实习学生。虽然顶岗实习生与企业没有劳动关系,但是,广义来看工伤保险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从这一点来看,即使不确认顶岗实习生与企业的劳动关系,但将其纳入工伤保险是符合社会保障以人为本的经济福利性。在当前实际操作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时一般已经年满18周岁,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企业可以考虑与其签订一年期的劳动合同,从而将其纳入到工伤保险保障范畴,而学生是实习期满也就是一年期合同到期终止后需要回校1-2月完成毕业程序,这个中断期也为企业规避了连续签订两次劳动合同的风险。而接收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时一般未满18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此时可以考虑由学校统一获得学生法定人授权的形式将其纳入劳动合同管理。

3.强化岗前安全教育。企业作为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承担完成顶岗实习这一最后的教学环节,有必要建立针对顶岗实习生的岗位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强化岗前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此时的岗前安全教育,应当是事故视频的案例教学为主,给予学生最直观的事故现场感官体验,强化其安全意识。

第6篇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行业资格认证;顶岗实习;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胡建文(1964-),女,河北鹿泉人,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建刚(1981-),男,河北行唐人,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教育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改革综合试点”项目、河北科技大学教研项目“基于个性化教育理念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30-02

在当前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的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大学生缺乏实践性与创新性,缺乏个性化培养。一个高校乃至一个专业是否有独到的特色是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个性鲜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摆在传统专业的一个新课题。[1-4]作为河北省的品牌特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点及国家专业改革综合试点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专业建设紧紧围绕我校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办学宗旨,突出特色教育,将“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资格认证、顶岗实习等一系列个性化实训平台放入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探究新形势下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优化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构个性化教育平台

自2010年开始,我们对本省的金属材料领域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开展调查研究,邀请生产企业及专业人员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及课程共建,优化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为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增设了个性化教育实践环节,并设置了四个模块的个性化教育平台——行业资格认证、顶岗实习、科研训练与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平台。其中“行业资格认证”平台是针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在全国开展的“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行业认证一项设立的。它包括“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材料热处理工程师”、“高级材料热处理工程师”三个级别的认证,其中“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是面向在校生或刚刚步入热处理行业的新人开展的一项行业资格认证。我专业借助此平台对有此意向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使他们具备有关材料科学基础、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热处理设备、工程材料、材料性能、失效分析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综合理论知识与相关基本技能,并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每年的定期考试,考取行业资格证书。“顶岗实习”平台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生产厂进行跟班实习或短期上岗培训的实践平台,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提前熟悉实际生产一线的劳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及与人相处的能力,同时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生产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及安全生产意识也得到锻炼,缩短了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工作适应期。科研训练平台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开放实验室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挑战杯等研究项目等,吸收研究兴趣浓厚的专业学生进入不同的科研项目,通过专业老师的科研指导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综合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平台主要针对有考研需求的学生,对考研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进行集中强化训练,提升考研的出线率。个性化教育平台的开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需求,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二、个性化模块的实践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培养计划中增设的“个性发展教育”平台的内容、目的及要求,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使其能够按照个人兴趣择需选择。在学生的大三阶段开始就“个性发展教育”这一环节,专门对本专业的学生作详细的介绍,包括各个平台的具体内容、训练目的及基本要求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选择。其中“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的资格认证平台自2010年开始启动以来逐渐得到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的认可,报名人数逐年增加。为了促进学生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加深对培训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升考证率,学校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设置又将认证培训与生产实习挂钩。学生在实习阶段,教师结合生产现场的设备、产品、工艺等进行现场教学,使原来走马观花的实习参观变成实地教学,让学生结合实习现场的实际产品、生产设备及工艺及操作来学习,加深了学生们对专业设备、专业基础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培训与实习相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习兴趣,更主要的是既达到了实习目的又提高了培训的效果。经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的“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考证率逐年递增,2012年报名学生的考证率超过80%。实践表明,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极大增加了我校金属材料专业学生的就业面试自信心,也为他们与其他院校的学生竞争进入一些大型企业中赢得最终席位增加了有利的筹码。

顶岗实习也是个性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践性也更强。近几年来,在推行“个性化教育的顶岗实习”这一实践中,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进行顶岗实习。一是学生提出意愿,自主联系签约单位进行,再者由本系教师联系专业生产厂推荐学生参加,时间1~2个月。无论哪种形式均要求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位校内专业教师、一位实习企业导师。实习期间,学生在企业实习,有企业导师负责,同时与校内导师保持联系,校内导师定期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实习结束,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回校进行汇报。其中在2011年系里推荐了5名学生到热处理专业厂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实习。实习期间,学生与企业员工吃住在一起,分别在可控气氛渗碳区、感应淬火区、调质区三个工段进行了实习,学生不但熟悉了一些热处理设备的使用及工艺,还在企业导师的要求与指导下编制了一定渗层深度和硬度要求的20CrMnTi试样的渗碳热处理工艺卡,并根据自己设计的工艺进行处理、检验测试、组织分析等各项评定。在实习结束,学生回校进行了汇报答辩时感触极大,认为通过顶岗实习首先在思想观念上给他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如何做人与做事都有很大的帮助;其次,通过此次实践学到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体会到了课本上的理论如何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对专业课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学习目的更明确。同时在吃苦耐劳方面也受到很好的教育,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进行了很好的准备和锻炼。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进入企业跟班工作,使其对企业的组织机构与职能、企业的生产方式及专业设备、专业操作与技术要求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使学生在安全、组织、纪律及生产各个方面等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培训,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早适应企业的生产方式、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都是一次极好的热身。

三、结语

河北科技大学开展的“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行业资格认证考试培训及顶岗实习等多元化培训的个性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为理念,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促进了专业与行业和国际的接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也缩短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就业适应期,对当前探究培养学生个性鲜明、创新意识强、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提升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建文,马静,孟永强,等.高校金属材料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42-44.

[2]沙桂英,武保林,国旭明,等.材料工程学科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26(S1):49-52.

第7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职业教育;理性思考

作者简介:夏英(1981-),女,江苏无锡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6-0083-03

2012年1月13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报道了“学生顶岗实习缓解企业‘用工荒’”的新闻:春节期间,宁波市近三万中职生在学校倡议下参与企业顶岗实习,帮助企业缓解春节“用工荒”。这一行为得到了浙江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继而全面组织[1]。多年的社会问题,政府未曾解决,职业学校主动出面排忧解难,是发扬雷锋精神,还是某种困境下的无奈选择?更令人质疑的,宁波职业学校倡导的“在社会实践期间,服从企业安排,为企业服务”的精神,使顶岗实习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企业?学校将企业的利益摆在“育人”前,这不仅是对顶岗实习的亵渎,也是对自身价值的贬低。顶岗实习指向偏移,不仅远离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更可怕的是为教学实践的简单操作和“放羊”管理埋下了祸根。顶岗实习,研究者因过多地追究管理机制“不畅”而蒙蔽了实践者双眼,没有真正意识到顶层设计的不完善和理性认识的“缺位”,因此亟需从现实问题出发,为之正本清源。

一、顶岗实习是制度课程

所谓制度课程 (the institutional curriculum),是特定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规定并实现的合法化的学校教育内容。制度课程具体体现为官方的课程文件(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科书等等)及这些课程文件的操作形态[2]。我国的课程传统是制度化的,反映的是对课程权威性的重视[3]。制度课程不仅承载着社会对教育期望的规定性,也成为社会对教学工作管理限定和控制的依据。作为制度,课程享有着社会规定的合法性、权威性;作为课程,制度承载着具体落实的教育内容及手段。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

顶岗实习是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制度课程,享有制度的合法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举办与职业教育有关的企业或者实习场所。”第三十七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中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

约占总学时1/3的顶岗实习课程,比其他任何一门课程时间都要长,其教学效果决定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因此,顶岗实习课程教什么、怎么教,是首要关注的问题。作为制度课程,这些问题需要顶层设计者回答。然而,从教育部颁布的具体实施文件[4]中,我们没有找到答案。文件仍然停留于“制度”层面,未真正落实“课程”内容的规定性和权威性。制度课程应有的“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科书等等及这些文件的操作形态”,在顶层设计中都空缺。官方文件仅将顶岗实习视为学生工作进行管理性规定,而未视为课程进行教学性规定。退一步,如果顶岗实习课程不具备同质性、单一性而无法规定课程内容,那么将课程开发的权力下放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如何考量,已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质量,是无法规避的另一难题。事实上,顶岗实习课程的前端设计与终端考核,顶层设计者均没有进行权威性地规定,造成是“制度”而非“课程”,“制度”也成了空中楼阁。

更艰巨的是,顶岗实习课程远非教育内部能妥善设计的。学生到企业实践,需要学校和企业对该课程共同设计与实施。但政府部门对学校规定多,对企业规定少,造成制度上的合作瓶颈,职业学校“放羊”管理也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现实。顶岗实习虽然是“制度课程”,却被理不顺的制度所“抛弃”,而处于岌岌可危之境。如果说,21世纪基础教育在从制度课程走向体验课程的道路上,那么职业教育还在为跻身制度课程而努力着。

二、顶岗实习旨在职业精神的修炼

顶岗实习,因设计不完善造成实践异化,甚至形成了不同群体对其认识的异化,演化为恶性循环的怪圈。江苏2008年调研数据[5]表明,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对顶岗实习存在着严重的认识偏差,育人目标甚至被功利化的利益追求所掩盖。职业院校认为顶岗实习就是“企业顶岗”,并作为缓解教育资源不足的途径;企业认为顶岗实习就是“顶岗生产”,并作为缓解劳动力紧张的手段;学生及家长认为顶岗实习就是“顶岗劳动”, 并作为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的办法。实质上,三方利益关系者,都简单地将顶岗实习等同于生产劳动,不仅剥夺了职业院校学生作为“生”的学习权力,而且亵渎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殊价值。顶岗实习,究竟应指向何方?

首先,顶岗实习本质上属于教学过程,生产劳动是实现其教学目标的手段。顶岗,虽赋予学生一定的劳动责任与义务,但重心仍在“实习”,学生需要通过教师或师傅指导下的实践劳动,实现规定地教学目标。因为是学生,他(她)还不具备生产性劳动的资格,参与生产劳动是为提高自身职业能力服务的。如果连职业院校都助长本末倒置的做法,那只能说明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否定。

其次,顶岗实习是不同于课堂教学的特殊过程,要重视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综合职业能力的历练。顶岗实习是实施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内容是普适性的、分科的,顶岗实习任务是具体的、综合的,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岗位情境下学会利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不同岗位实习中熟练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尝试“轮岗式”、“工作站式”等顶岗实习模式[6],让学生在本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上进行实践学习,夯实职业基础,增强职业适应能力,是积极的育人模式。

最后,顶岗实习旨在职业精神的修炼,回归职业教育本质。任何教育都不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应该是人格的塑造。职业教育同样应该以职业人格的养成为目标。而职业人格应以职业精神的养成为核心。职业,不能简单视为谋生的手段,而更是一种“志业”。顶岗实习是学生对职业的准体验过程,其教学周期长、真实情景等特点,是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最佳途径。要培养学生以职为志、敬业尽职的职业精神,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非“制器”,以使职业教育免进单纯“训练”之误区。“庖丁解牛”描绘的是由技入道的职业境界,从业者感受到的不再是劳作的辛苦,而是创作的快乐。如果职业教育也能达到这种境界,将是多么令人振奋!

三、顶岗实习需要系统设计课程

关于顶岗实习的文章,从呼吁校企责权明晰到探讨精细化管理,大都集中在的保障机制层面。作为制度课程,只有说清楚“教什么”“怎么教”,才算是进入问题的核心层。顶岗实习需要系统设计课程。按照泰勒“编制课程与教学计划”四个基本问题,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

(一)目标分析:来源、内容、关系

顶岗实习作为专业技能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7]的任务,与公共基础课程共同肩负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重任。按照专业技能课程“基础平台+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顶岗实习课程应立足“专门化方向”课程领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约占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一半的顶岗实习课程,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既不能无限扩大,将非教学予以满足的需求纳入进来;也不能狭隘化,仅局限于岗位工作任务要求下的专业技能。泰勒认为,教育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综合以上要求是科学制定目标的前提,既正确处理学生学习兴趣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这一原则应用于顶岗实习课程教学目标制定,至少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第一,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总框架下,综合分析学生发展需求与心理特点、入职资格要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等,这是教学目标内容具体化的来源;第二,立足职业人格和职业精神培养的“圆心”,顶岗实习教学目标至少包括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三个“扇面”;第三,要协调好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其他专门化方向课程教学目标的关系,使之成为有机整体。

(二)内容选择与教学安排:四阶段

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企业认知岗位业务实习企业管理实习毕业设计[8]。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和学生适应情况,围绕教学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教学要求和安排。第一阶段,通过见习等方式,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环境及专业对口岗位的技术要求、新设备新工艺应用状况等,实习指导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心理,逐步适应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第二阶段,在实习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部门顶岗实习,熟悉不同岗位职责、工作内容、技术要求以及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逐步建立稳定的就业倾向,并能独立完成企业规定的工作内容。第三阶段,一般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要求在企业管理部门顶岗实习,了解现代企业管理运作模式,各种技术指标制定和管理制度实施等。第四阶段,毕业设计与就业。高职院校学生根据企业顶岗实习真问题设计项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总结顶岗实习学习成效,为就业铺平道路。四个阶段,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使顶岗实习与课堂教学、校内实训等教学形式有机结合,一方面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形式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另一方面与企业岗位的需求相互匹配。

(三)课程评价:目标达成的考量

顶岗实习不等于岗前培训,不能用“是否就业”“无缝对接”来简单评判顶岗实习实效。制约就业率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教育因素、还包括学生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企业因素、家庭因素等。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9]。由于顶岗实习过程涉及相当多的变量,包括学生的个别差异、心理特征,教师或师傅教学能力、个性特征,还涉及企业的配合度、企业环境等,都不同程度影响着目标的达成。课程评价是对目标达成度的考量,不仅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科学评估,而且让教师注意到课程的哪些方面是有效的,哪些方面是有待改进的,为下一步实施奠定基础。根据顶岗实习课程目标内容指向,建立相对应的稳定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至少包括两次,一次在顶岗实习前,一次在顶岗实习结束后,以便测量在这个期间发生的变化,以此判断目标达成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振岳.浙江组织中职生春节期间顶岗实习[N].中国教育报,2012-02-01.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整合[J].教育研究,2000(02):52.

[3]杨启亮.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J].教育研究,2002(06):49.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2003〕2号)[EB/OL]. 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201001/xxgk_79115.ht ml.

[5]殷翔文,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研究(上)——基于江苏实践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剖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9):27.

[6]储水江.以“轮岗”为枢纽,实现顶岗实习的精细化管理[J].咸宁学院学报,2012(05):108.

[7]教育部.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EB/OL]. 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7/200902/44379.htm.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课程;教学;结构;改革;思考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计划的设置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依据高职体育教育的两大属性(健康属性和职业属性)与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要求,课程结构在第一学年开设体育必修课课,第二学年开设选修课和职业体能课,;学生可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等情况,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第三学年顶岗实习期间实行自主体育活动,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与考核监督,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参与性,自觉性。

1.一年级体育必修课的设置。

根据学校现有体育场地设施、教师资源、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爱好以及学生培养目标情况,体育课拟开设:

(1)体育必修课;开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等项目。

2.二年级选修课的设置与学分认定。

(1)开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等体育专项俱乐部,教师在专项俱乐部中,建立QQ群,运用EMILL、手机等互动与联系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与指导,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关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2)开展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职业体能训练;

针对行业不同专业特殊工作的需要,修建不同的练习场地,场地应该有里面的器械有:荡木、平梯、攀爬墙和天网,这些设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例如“攀爬墙”主要是针对建筑专业和测绘专业而设置的,平梯是建筑施工监理专业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开发,发展了“准”职业人所需要的手臂力量、协调能力、攀爬能力以及运动中的平衡能力,有效地克服了学生的恐高心理,对培养和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选修课内容设置上,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以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战术的运用为主。健美操、排舞和太极拳以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动作练习和成套动作组合练习为主。田径以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动作和提高身体素质练习为主。

在选修课项目内容设置上,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以提高技术动作、技战术运用能力为主。健美操、排舞和太极拳以提高技术动作质量和熟练完成成套动作组合练习为主。田径以改进技术动作和提高运动技能为主。

(1)体育俱乐部选修课(1学分);

(2)课余体育活动参与之一一体育文化节、阳光体育活动、课外体育健身(1学分);

(3)课余体育活动参与之二——单项体育协会活动、体育社团活动(1学分)

(4)课余体育活动参与之三——院队参加校际间比赛(1学分)。

以上四种形式的学分认定(1)由选修课任课教师给定,其余(2)、(3)、(4) 16均由体育教师根据学生所在院系证明及活动记录认定学分。每名学生只认定(1)、(2)、(3)、(4)种形式中的一种。

3.顶岗实习期间开展自主体育锻炼的网络管理

(1)大三年级顶岗实习期间的自主体育活动,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与教育

管理:(全年1学分)

(2)开设“顶岗实习体育“网页专栏,制定《学生关于顶岗实习期间开展自主体育锻炼的办法》,将顶岗实习期间自主锻炼原则、健身方法、运动处方、预防职业损伤的方法及顶岗实习期间体育教育的安排、要求、活动建议、远程考核及管理办法等内容放在网上,指导同学们开展自主体育锻炼,所有三年级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按要求执行。

(3)开设“视频专区”栏目。将广播体操、太极拳、健美操、体育舞蹈、根据学生实习岗位创编的岗位体操等内容或套路拍成视频,放在视频专栏中供参加“顶岗实习体育“的同学们对照学习、练习,也可将互联网中简单易学、易于开展的视频内容下载,放在网上,指导同学们开展自主体育锻炼。

(4)设“你问我答” 网页栏目,你问我答,开展积极有效的网络沟通与指导。体育老师可进一步把顶岗实习期间体育指导专题内容、健身原则、健身方法、自我保健、运动处方等内容放在群共享里,供同学们开展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自主修订锻炼计划、自主反馈与评价自主锻炼情况、,并得到教师具体指导和评价。

(5)网络指导与实际指导相结合。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到学生顶岗实习点

授课并开展调研,积极做好个案分析,并将成功案例补充到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高职体育的教育教学,探索出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全程化网络管理的特色教学改革道路。

(6)充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的作用,团队实习的学生可参与实习企业的体育活动与小型比赛,有条件的团队实习点还可以组织开展实习点体育竞赛活动。为提高大学生开展自主体育锻炼经常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体育教师根据实需要到学生项岗实习点开展调研或授课,了解学生(准员工)开展自主体育锻炼情况与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与企业人士共同探讨当代企业员工身体健康持续改善办法,从而修订高职院校全程化体育培养大纲。

(7)体育部教师做好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学分认定工作,每学期在体育部网页中公布学生顶岗实习自主体育锻炼的成绩。

体育课程教学结构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1、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结构的改革,能充分体现体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科学知识、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不断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2、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能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较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项适合自身特点,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活跃业余体育活动,并通过体育锻炼达到陶冶情操,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为今后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基础。

3、对实施高职全程化的体育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与改进意见,提出了高职院校实施全程化体育教育须重点关注的薄弱部分——顶岗实习期间的体育教育问题,逐步推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自主体育锻炼,逐步实施与改善高职全程化的体育教育体系。顶岗实习阶段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但同时顶岗实习又是实施全程化体育教育与管理的一个瓶颈,也是高职体育教育最容易忽视和放任自流的阶段,如果说大一年级、大二年级是培养学生学习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那么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离开了体育教师的视线,进行自主体育锻炼,正是学生练就健康体魄、培养运动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过渡期,此阶段开展体育锻炼全凭体育教育的魅力、学生个人的兴趣、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认识与把握能力以及体育素养、学校体育部门健全的的制度等多方面综合情况而定。必须纳入高职院校规范的组织与管理中。